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3-09-18 17:01: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会计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特别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实际就是为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目标就是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众提供企业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社会责任,着重解决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其核算内容包括:企业收益贡献、人力资源贡献、对所在地区贡献、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反映提品和维修服务的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为全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提供了信息保证。大力推广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就必须真正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要作用,以法制的力量来推进企业实施。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企业现有会计报表体系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反映不足,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比较全面地披露有关社会责任信息。基本确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体系的企业,从其所提供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资料看,普遍表现为信息披露的模式单一,披露的内容不够充分。大部分企业都通过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没有通过具体的会计方法披露量化的会计信息。另外,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报表体系也缺少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目前,企业交纳的排污费、环境绿化保护费这些能够具体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公益福利及公益捐赠支出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项目。直接结果就是相关信息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利于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监督,更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立。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中,包括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基本没有体现。社会效益主要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及其他效益;而社会成本则主要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源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这些内容基本能够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核算指标

(一)企业经济责任

1.企业对投资者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每股股利、股利支付率等。

2.企业对债权人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等。

3.企业对政府的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销售利税率、资产纳税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等。

4.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责任指标,包括资本增值额、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等。

(二)企业法律责任

1.小时工资率,反映企业是否执行企业所在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法律规定。公式为:小时工资率=某职工月工资额÷该职工月工作小时数。在实务中,为减少计算的工作量,只需计算企业工资较低的职工小时工资率即可。有些企业实行计件工资,职工月工资额为该职工月内工作时间得到的计件工资总额。

2.工资支付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劳动法规的遵守情况。公式为:工资支付率=已付工资总额÷应付工资总额。

3.法定福利支付率,是指按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职工享有的医疗卫生、困难补助等福利。公式是:法定福利支付率=企业已支付的法定福利÷职工工资总额。

4.社保提取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公式是:社保提取率=企业已提取的社会保障基金÷按相关法律规定应提取的社保基金。

5.社保支付率,反映企业是否有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的违法行为。公式为:社保支付率=已付社保基金÷应付社保基金。该指标值越大越好。

6.资产纳税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公式为:资产纳税率=企业纳税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7.税款上缴率,分析企业是否有挤占挪用国家税款的违法行为。公式为:税款上缴率=已交纳税款÷应缴纳税款。

(三)企业生态责任

1.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反映企业生产对材料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主要材料消耗量÷主营业务收入。

2.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反映企业生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主营业务收入。

3.材料用废率,反映企业对资源的珍惜和节约程度。公式为:材料用废率=可循环使用的废旧资源加工的材料÷材料消耗总额×100%。

4.单位收入耗能量,反映企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耗能量=企业能源消耗量÷营业收入。

5.单位收入耗水量,反映企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耗水量=水资源消耗量÷营业收入。

6.单位收入排废量,为企业未达标“三废”排放量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反映企业对人类生存环境所承担的生态责任。公式为:单位收入排废量=企业未达标“三废”排放量÷主营业务收入。

7.环保投资率,反映企业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公式为:环保投资率=环保设备净值÷固定资产净值×100%。

8.单位收入研发费,反映企业对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责任。公式为:单位收入研发费=年研发费÷营业收入。单位收入研发费越多,企业的开发力度越大,为人类进步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反之,越少。值得注意的是年研发费的确定,包括计入管理费用的研发费和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研发费。

(四)企业伦理责任

1.员工人均年教育经费,反映企业对员工素质的提升和未来发展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公式为:员工人均年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总额÷职工人数。

2.单位员工利润,反映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公式为:单位员工利润=利润总额÷职工人数。该指标值在不同的行业差别较大,其评价标准为所在行业的平均单位员工利润。

3.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反映企业员工生产效率的提高程度。公式为: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本年度单位员工利润增长额÷上年度单位员工利润额×100%。

4.员工工资增长率,反映企业员工对企业增长的利润的分享程度。公式为:员工工资增长率=本年度员工工资增长额÷上年度员工工资额×100%。该指标值以高出行业平均水平和物价上涨率为好,同时与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增长幅度是否一致。

5.就业贡献率,衡量企业运用全部净资产为社会公众提供就业的能力。公式为:就业贡献率=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平均净资产×100%。

6.捐赠收入比率。公式为:捐赠收入比率=慈善与公益捐款÷企业收入总额×100%。指标越大越好。

(五)企业其他社会责任

1.职工劳动生产率,为企业收入总额与职工总人数的比值,间接反映企业对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社会责任。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有效利用了劳动力资源,对劳动者素质进行了合理的提高,反之亦然。

2.社会贡献率,用于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公式为: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平均资产总额×100%。其中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缴纳的税金、净利润和捐赠支出等。

3.社会积累率,用于衡量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中多少用于上缴国家财政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从而直接或间接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公式为: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与公益性捐赠支出的和÷企业社会贡献总额×100%。其中上缴国家财政总额包括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其他税费等。

(六)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利润

1.经济盈余,是指企业一般意义的经营盈余,企业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支出和费用之后的剩余。

2.扣除对职工的社会责任后盈余,是在经济盈余基础上扣除支付给公司职工工资、福利和教育、保险等支出后的剩余。

3.扣除对社会成员责任后盈余,则是在扣除对职工社会责任后盈余基础上再扣除企业为社会大众所支付的捐献、赞助等。

4.扣除环保责任后盈余,则是在扣除上述两项对人的责任后,再扣除企业为环保事业所支付的支出以及企业对环保状况破坏产生的社会责任之后的剩余。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2期.

[2][美]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著.黄煜平,朱中彬,徐小娟,何辉,李春玲译.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3]喻昊.我国企业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现实意义.当代经济,2006年第2期.

篇2

[关键词]和谐 教研室文化 职业教育氛围 科研合力 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陈军须(1967- ),女,河北正定人,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邮政通信管理、物流管理;李颖(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邮政通信管理、物流管理;赵剑伟(1982- ),女,河北张家口人,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邮政业务管理。(河北 石家庄 05002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52-02

高校教研室是按课程门类、专业设置组织起来的进行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基层教学研究机构,它的职责和工作成效对学院的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在全社会都追求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围绕学院办学方向开展人才培养,教研室责无旁贷,教研室的建设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和谐型教研室需要学院、系部、教研室三方的共同努力。和谐是发展的前提,教研室的和谐应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基础,教师个人和学院集体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下面就如何基于和谐发展观推进高职院校教研室建设,提出几点看法。

一、导入企业文化,培育校园文化,打造教研室文化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直接面向企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职院校只有积极吸纳和传承企业的先进文化,引进企业独特的价值体系、管理思想、行为规范、团队精神等,才能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实现与企业最大程度的融合,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教研室虽是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基层单位,但如果缺少文化建设,永远不可能有高品位。要想在高职教育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教研室就必须树立符合企业特点的市场理念,在企业不断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辐射和渗透下,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二、发挥高职学院特色,融入企业组织,营造职业教育氛围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兼具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直接面向企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职业教育的内容即为学生提供实践工作的框架,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技能和实践经验,应具备独特的职业内涵。

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职业内涵,就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融入企业,深入企业发展的前沿,与企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结合。校企之间的产学研结合,不仅需要企业在硬件上的支持,更需要借此转变教育理念,营造浓郁的职业教育氛围。如果仅仅停留在企业提供参观场地、参与实训指导等层面上,那么产学研结合的范围就很狭窄,内涵就很肤浅,成效也有限。因此,全方位、深层次地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教研室的设置应密切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企业的业务发展现状来进行资源整合,以便使教研室更好地适应企业,为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打下物质基础。教研室只有最大程度地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组织,并关注企业的发展和研究领域,才能真正实现校企的互惠和长效融合,教师也才能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体系,让学生真正按工学结合的思路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技能。在产学研结合中,教师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例如,在与企业打交道时,教师的一些观念、思路、做法与企业有一定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汲取企业精华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内涵,在为学生创造良好职业氛围的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融合集体智慧,抓住教学环节,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教研室是高职学院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其中心工作和基础工作是教学。教研室是教学质量的把关单位和专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教学质量的控制点。教学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一般情况下周期较长,影响因素较多。在教学工作中,如何摒弃那些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因素,探索、研究、落实教学工作科学发展的途径尤为重要。

首先,教研室应形成管理严格、气氛宽松、学术空气浓厚的良好氛围。教研室是教师学习、工作的基本场所,其环境建设事关重大,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教师除独自完成自己正常的教学工作任务外,还要积极参加和组织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组织的教研室活动。要提倡教师之间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教研室活动不是形式,而应重点以学情分析、课程分析、教学策略分析为重点,以教案、教材、课件、教学总结等教学资料或成果为对象。教师应本着恪尽职守、协作共享的原则,增加教学的问题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积极参与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编制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标准、编写特色教材等工作,以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其次,应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平台作用,抓好集体教学工作。教研室的每一门课程尤其是精品课程,应全面调动团队的力量,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集体智慧和聪明才智,针对教学方案与教学内容,让大家一起进行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改进建议,让大家针对教学方法各抒己见、分享交流,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共同发展。总之,个人的发展应融入教研室团队的发展,只有将团队之事做好,个人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团队的内耗才能降到最低。因此,融合集体智慧、关注教学环节,是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措施。

四、汇集整体力量,形成科研合力,打造教研室研究领域品牌

教学和科研活动是相辅相成的,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高校教师必须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形成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良好局面,从而体现学院与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由于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比较接近,同一个教研室的教师容易形成科研上的合力,也利于汇聚成一股学术合力,树立起一个个研究领域的“品牌”。但是,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容易单兵作战。如果教师之间缺乏沟通,科研活动分散,就容易造成教研室的科研资源不能进行优化配置,缺乏应有的合力。要形成教研室合力,首先要综合分析教研室的整体实力和人员状况,确定教学和科研的大致方向和总体目标。同一个教研室教师的研究方向虽然接近,但由于所学专业、特长、教学研究经历可能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同时也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因此,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出发点进行合作,也是提高每个教师科研能力的好方法。

还应注意的是,在发挥教研室合力作用的同时,不可忽视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教师是教研室建设工作的主力军,教研室应放手让这些骨干教师挑起教研室科研的大梁,以点带面,搞活一大片。同时,教研室应协调其他学科的老师参与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升教研室的整体科研水平,打造研究领域品牌。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搞好梯队建设,持续协调发展

教研室应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教研室全体成员的共同学习,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建立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教研室主任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教研室主任是教研室工作的负责人。一个合格的教研室主任,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带领本室成员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更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充分调动教研室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发展他们各自的才能。教研室主任的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研室工作质量的好坏。因此,教研室主任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在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环境下带领教研室成员共同发展的能力。

2.教师要注重自我提升。在职业教育中,教师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专业技能的训练者、职业素养的引导者。企业经营环境和内容的不断变化要求教师必须适应这种变化,需要高职教师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和再造。教师自我提升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可通过去企业实践、参加企业生产管理培训、参加专业或教学培训等,既可以学习职业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和国内外的职教领域动态,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又能够积极投入实践活动,深入生产第一线,增强实践应用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把教师打造成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双师型”人才。

3.打造“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恪尽职守、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教研室建设工作的深度与高度,归根到底取决于师资力量。师资队伍建设是教研室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学院可通过培养、引进、调整和使用,不断改善和优化教研室师资队伍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和改善教研室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和知识能力结构,使之逐步优化。同时,不同年龄段和学历层次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密切配合,保持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不应将教师在学术上的不同见解和分歧带到日常工作中,更不能形成利益圈子。不同的流派、不同的特长应互促进、共同提高,切忌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总之,教研室师资队伍在年龄、学术结构上应呈阶梯式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创造“敬业、乐业”的师资成长环境,形成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恪尽职守、团结协作的学习型组织。

4.不断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对自己的工作状况进行评估的一种情绪状态,表现为工作的期望值与现实的匹配程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满意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长满意度,主要包括晋升机会、职称评定、个人发展前景等。(2)学习满意度,主要包括学校进修政策、个人进修机会等。(3)物质满意度,主要包括薪酬待遇水平、薪酬制度是否公平等。(4)职业满意度,主要包括学术科研氛围、教学环境、学生水平等。(5)价值满意度,主要包括工作吸引度和教师个人的职业兴趣等。(6)领导满意度,主要包括上级领导的公正与领导者的个人能力等。

基于以上职业满意度的构成因素,学院应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重视优秀教师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同时,结合学校的发展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让他们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与改革、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和知名度,打造一批在本校、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的名师。

和谐是发展的基础。教研室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教师和学院各方不断努力,既要建立健全教研室管理制度和各类标准,明确责任和目标,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研室管理理念,从而实现学院发展与教研室成长的和谐与统一。

[参考文献]

[1]陈朝新.论高校教学评估下教研室建设[J].高教论坛:社科版,2006(4).

[2]陈平.学校教研组怎样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7-09-24.

[3]郭世安.学科带头人真正发挥引领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7-11-09.

[4]杨道武.加强高校教研室建设的思考[J].大学:学术版,2011(5).

篇3

近年来,莆田市民政局始终高度重视并注重抓好市直民政系统的作风建设,加强领导,深化举措,务求实效,系统上下风正气顺、人和业兴,思发展、谋发展的氛围不断浓厚,议发展、促发展的思路不断清晰,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成效不断显现。

一、在推动发展中强化机关作风建设的保障

作用

二、在为民服务中体现机关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

(三)持续推进效能建设。一是加强依法行政建设,强化法治意识。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四公开”(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一律公开,涉及行政许可的一律公开,应该人人遵守的一律公开,需由社会监督的一律开公),将低保、优抚等各项民政政策和办事程序通过市民政局门户网站和市政府政务公开网站向社会公开,增加民政工作透明度,方便群众查询,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民政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规范中运作。坚持对外公开。建立了市民政局门户网站,在网站设立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按照《市级政务公开(对外公开)季度评议量化评分标准(试行)》要求,把民政部门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权力运行情况以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重点事项在局网站政务公开专栏进行常态或动态公开,及时更新资料,方便群众了解、参与和监督。坚持对内公开。对涉及人事任免、财务收支、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及时在局务公开栏中向干部职工和过往群众公开,使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主动置于干部职工的监督之下,确保干部职工、办事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调动了干部职工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今年以来,我局政务公开第1季度位列市直部门第1名、上半年连续两个季度位列“优秀”等次。

篇4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特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肩负培养国家栋梁人才的重大责任,如果将科学发展观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对于下一代的培养意义重大。在教育教学理念中,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因此坚信用科学发展的观念指引教学过程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以下是笔者将科学发展观应用与实验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

反思一探究式教学和传统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体现“以人为本”。

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而“生物实验课是最能体现探究式的教学方法”[1]。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新教材更加突出这一点。然而实验教学(包括教材中的探索性实验)中存在着的不可避免的弊端,桎梏着实验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即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甚至结果都是已知的,学生难以激起探究的兴趣,更不要说开展探究式教学了。如何在传统的实验教学基础上有效开展探究性教学?需要教师积极创新和实践,这也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教材的研发者。就上述实验而言,教师以直观的实验现象刺激学生的视觉,并创设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在对照教材实验原理,步骤等的基础上寻找和探索问题的答案。这种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探究式教学设计思路是克服当前生物实验弊端的有效手段。

反思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培养生物实验能力有机结合,体现“以人为本”。

新课标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陈皓兮先生在《中学生物学教学法》中将实验作为培养学生生物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生物学实验不仅仅是培养生物学能力的载体,也是培养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教师立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学生实际,分析挖掘实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上述实验中,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实际分析,认为学生的实验操作不准确以及对实验结果缺乏认知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薄弱,需要加强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因此编制了“自我监控”表,在此表中教师将监控能力的陈述性知识和实验具体操作有机结合,使监控能力训练渗透于实验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反思三结合生物学实验特点,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体现“以人为本”。

新课标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包括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生物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并且有着不同于其他理化实验的一些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生物学实验的魅力所在,是有效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利契机,如实验对象具有自适应特点,这是区别于其它科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就是说,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对象会随实验的条件,如时间、地点、光照、温度、PH值等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了解这一点将有利于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生命规律探索;又如生物学实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往往非常复杂,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对照实验的原理,认真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引起不同结果的实验变量,从而真正掌握实验的本质,上述实验正是基于这一点而设计的,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无法将众多导致实验结果偏差的可能因素,设置对照一一证明,因此“自我监控”表成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小组成员彼此对照,甚至组间对照,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验证。

篇5

1、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目标及方法的选择都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现状和可持续性学习,关注课程的适应性和教学的有效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是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关心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资本,学校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基地,并为教师全面、协调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校发展目标的引领,学校的整体发展更需要借助于每个教师发展力量的推动。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管理工作。教学常规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要抓实教学五个环节,具体地说,要严把“五个”关口:一是要严把集体备课关,理顺集体备课的流程,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过程性督查;二是要严把课堂教学关,坚持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建立课堂教学的监控机制;三是要严把作业的批改、讲评关,作业选择要精,批改要细,讲评要到位;四是要严把辅导关;五是要严把测试关。在教学中要统筹兼顾各个环节的工作,但是要突出课堂教学这个中心“聚焦课堂,聚焦有效”,杜绝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能够持续提高。

升学率、合格率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主要通过高考成绩来体现,因此,毕业班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要实现高考升学率的持续进步,最根本的办法是要抓好基础年级的教学工作,要想方设法提高基础年级的教学质量。教在基础年级,想到毕业班;宁愿低年级学得辛苦一点,要让毕业班学得相对轻松一点,这些工作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如果基础年级的教学工作没搞好,寄希望于毕业班一年搞突击,那是很难奏效的,即使高考成绩能上去,那也要付出多于平常几倍的劳动代价,这样就很难达到和谐的境界。

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就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3.1 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要以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考试考查等各个环节都要把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检验的标准。

3.2 师生和谐共同发展。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指的首先是学生,同时也包括我们广大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是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教师要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自己,不仅要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还要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地从一个教师成长为教育行家,要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作为教师要牢固树立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要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必须具有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如果教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服从,这样的教师难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

4、用科学发展观对照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对照检查当前课堂教学,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4.1 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发展的实际。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制定学生发展目标,目标常常超出学生的思维能力,严重脱离学生实际,人为地制造了学习困难,使大批学生感到知识难学甚至厌学。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4.2 重理论、轻实验。有些学科是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实验很难开齐开足,更不用谈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了。为此建议要加大仪器、设备的配置力度。当前在微机、网络建设方面舍得投入,认为微机室、校园网建好了学校就现代化了,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却投入不够。其实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实验重视不够。演示实验能省就省,甚至在黑板上讲实验。一个概念的提出,有一个深刻的思维加工过程,如果不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抓住现象的本质,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和建立概念。实验的作用很多教育学家都提到了,需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篇6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1.怎样认识总体小康?

(1)表现: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2)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P86--87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P87

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内涵: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四个统筹P88)

(2)原因: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③片面追求GDP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拉大等。

注意:GDP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

2.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地位: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什么:①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②存在问题: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投资、出口、消费三者关系不合理;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消耗高等。

措施: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创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防需求的方针。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地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措施:①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措施:继续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高一政治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相关文章:

1.高一政治《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2.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试题及答案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自主学习 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当前形势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各行各业工作的有力保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体现在教育上,其本质和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科学教育发展观的这一鲜明特点,为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明确了价值取向。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本世纪初在我国各高校开始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其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作为外语教师,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二、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Heloc 1981),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确立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结果。此后,国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自主学习进行了阐释?在Little看来,自主学习表现出三种能力,即进行客观的?评判性反思的能力,作出决策的能力以及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 Littlewood将其定义为“学习者不依靠老师而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美国研究自主学习的权威心理学家齐莫曼(Zimmerman)提出,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元认知指的是学生能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自我反思,包括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动机是指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求知者,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行为是指学生能够自主地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最佳环境。

由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动机、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帮助他们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积极主动的努力达到此目标,以求得自身的发展。这一点正是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思想,即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学外语学习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课程要求,大量的学习任务需要通过课外学习来完成,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已经成熟。但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自主学习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教师形成了过度的依赖,被动接受远远多于主动探究,不具备独立承担学习责任的能力,到了大学阶段突然开始接触自主学习势必会感到困惑和茫然。因此,从学生需求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学生实际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成为现阶段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国内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培养中的不和谐现象

近些年来,随着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的展开,许多学校开设了网络自主学习课程或自主学习中心,有关自主学习培养的实证研究也日渐增多(王笃勤 2002,张彦君2004,高鹏2005,黄勇2006等)。通过文献检索、录像、课堂观摩、教师、学生访谈等方法的综合应用,笔者调查了现阶段国内普通高校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着几个突出的不和谐现象。

1.硬件环境与软件管理失衡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模式使原来封闭的教学环境变得自由、开放,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几种国家规划教材都建立了配套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很多教师认为,有了这样好的平台,只要告诉他们各个模块的功能,放手让学生去学就行了。因此,很多学校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硬件投入上,而忽略了软件环境的改善。网络自主学习课堂没有教师的辅导和监控,只有网络管理员维持秩序,自主学习有名无实。自主学习与自学有很大不同,需要学习者主动地、有主见地去学习,而不是去放任自流、随心所欲地学习,更不是自由散漫地学习。只提供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并不能促成真正的主动学习,对于学习过程的管理是网络硬件环境本身远不能实现的。

2.教师角色需求与实际操作能力相矛盾

虽然大多数教师已熟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理念,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实现这一指导思想则一知半解;对自主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讨论中,诸如“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协调者”等名词随处可见,而对于如何转换角色很多教师却感到茫然。单纯地从理论上告诉教师该怎么做无济于事,如果教师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没有任何宏观及微观计划,就很难在实际教学中达到新角色的要求。

3.自主学习培养与课堂教学相脱节

学习者自主是一个不断积累、生成、调节、完善的动态过程,并非短期培训就能取得明显效果,而是要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然而,我国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并没有将自主学习培养融入其中。虽然自主学习平台包括了课本内容,但调查表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与课堂任务衔接不紧密,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外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没有学习策略示范讲解,更没有相应的自主学习效果检查和反馈,一些学校甚至实行“听力零课时”。这样一方面大力宣扬学习者自主,而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很少采取培养自主能力的实际行动同样是自相矛盾。自主学习培养必须纳入日常教学。

4.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机制与自主学习过程相冲突

多年来,外语教学中的评价主要是测试形式的终结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单纯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考查,重结果,重成绩,而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学习态度、情感目标的达成等方面重视不够。对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评价,虽然有将形成性评价用于自主学习培养的探索(周娉娣2005),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很多学校的做法是,只要学生有上网学习记录,或者完成了某一单元的学习任务,就会得到相应的平时成绩。自主学习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已不能满足自主学习培养的需要。评价的滞后已成为自主学习培养的最大障碍。

四、以科学发展观推进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来看,外语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外语学习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影响自主学习的各个因子,将自主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以学习策略为纲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评价等环节系统规划,突出自主学习培养的中心地位。

1.激发内在动机与策略培训双管齐下

统筹规划就意味着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根据自主学习的内涵及其影响因子,“想学”是“会学”的前提条件(庞维国2000),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强,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就越强。而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多属外在动机型,他们把通过考试、就业当作英语学习的动机。因此,强化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包括对英语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是自主学习培养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习内容更真实有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中有关于广告的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先播放几则英语广告的视频,让学生猜测对应的商品名称,再分析广告策略,最后小组合作设计广告词、表演广告。学生可在此过程中锻炼思维,体验应用英语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在学习策略中,又包含管理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以及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认知策略,这些策略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培训中,既要关注计划、监控、评价、反思等宏观管理策略对英语学习的长期指导作用,又要结合具体任务,示范猜词、推断、总结归纳等常用认知策略对各项技能的促进作用,鼓励学生尝试应用新的学习策略并经常反思效果。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逐步实现自主。

2.显性培训与隐性培养集为一体

自主学习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必须统筹规划培训形式,使“显性培训”与“隐性培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显性”培训中,开设“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训课程”:对新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前相关培训、开设学习策略培训类选修课程,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在“隐性”培养中,将自主学习有计划地融入常规教学实践,使自主学习与课堂面授有效衔接。以听说教学为例。在网络自主学习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布置听力任务,督促学生及时记录听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意识,同时了解学生听力策略应用情况,以此确定授课重点。在听说教学课堂,不是简单地重复听过的任务,而是以说为主,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检查学生对所听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示范预测、获取大意、猜词、推断等听力策略,再补充听力练习,巩固所学策略。面授后的自主学习中,学生自主选择听力材料,实践所学策略。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3.共性指导与个性指导相结合

提高所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但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智能结构、认知风格等各不相同,英语自主学习的方式也会各有偏爱。策略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要尽量顾及班级内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示范应用不同策略完成同一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反思每一种策略的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布置不同的自主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例如,对于音乐智能强的学生可以借助他们对韵律、节奏的敏感性将授课内容改编成歌曲或歌谣,而对于视觉空间型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把听或读到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样既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4.多元互动评价贯穿教学始终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纳德曾指出:评价应该是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不应该是在一个学期课程结束后外加的内容。在学生自然地投身于完成那些十分吸引他们的习题、专题和作品的背景下进行评价,才是最理想的评价。对于自主学习的评价,也应该体现在日常教学的整个过程,作为教师确定教学重点、评定学生进步状况、反思教学效果的依据。评价的内容应符合自主学习的内涵,同时兼顾外语学习的特性,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策略,语言应用的进步状况等。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自评、小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体现师生、生生互动和参与。要以教学目标为参照,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设计评价量规,对于有代表性的学生成果,形成可以长期保存的电子档案袋。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别优生和差生,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以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限度的发展。

五、结语

素质教育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自主学习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多方的协调合作,落实到教育的整个过程。作为教师,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掌握自主学习的内涵和培养方法,平衡教学要求与学生需求的关系,结合具体条件统筹规划自主学习培养的步骤。只有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贯彻到自主学习培养的各个环节,在借鉴国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出适合中国学生实际情况的自主学习培养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R].2007,10.

[2]李瑾.论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太原大学学报,2005,(12).

[3]冯伟福.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12).

[4]朱品一.信息时代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报,2007,(5).

[5]朱永蓉,邹晓玲.外语自主学习评价的特点及模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本 情境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所谓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确立合理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目的,通过对师生双方活动的设计,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为手段,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答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二、活化课堂教学,探索多种教学手段

1、创设情境,开展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诱发学生的情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解《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关于“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这一框中,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在鹰巢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了起来!”通过这一故事激发学生思维,得出结论: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来解释社会。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关注社会现象,捕捉与教材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通过语言、音像、挂图等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

2、创设环境,探索开放式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新的课堂教学,要求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走出教室,实现空间的开放化等。 探索用开放题作为载体,来承载开放式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在讲如何选择正确的家庭投资理财方式时,针对学生中相当部分的家长购买了股票、债券或商业保险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当一回家长,谈一谈:假如你有10万元你打算如何花,每人设计一份“家庭投资理财的计划”。把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眼去看,用心去体会,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接触现实生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增长社会知识,提高观察力、分析力,拓展学生的潜能,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达到三者的有机统一。

3、创设意境,设计探究式教学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学而后思,思而后疑,疑而后证”,只有存在问题,才能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去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

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七课中“要注重社会公平”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这样一段材料:有七个人住在一起,他们每天都要分一大桶粥。但粥每天都是不够的。在经历了抓阄、推选分粥人、成立分粥委员会及评选委员会仍然不能公平分粥 ,最后有人出个主意: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个人都尽量将粥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最后,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之后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产生了不同的风气。这给我们在处理社会公平方面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对于以上的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进行思考,积极思辨。然后在学生独立探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遗留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相互交换,发表见解,使同学形成一种相互帮助、相互促

进、取长补短的好的学习氛围。

三、高屋建瓴,布局课堂设计

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设计等。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关于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的分布和地位是不同的,有的课知识性强些,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但不管什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能力”方面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

2.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方式,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知识的构建,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

3.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