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1: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将安全生产理论创新作为安全科技工作的基础。
我们要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在安全生产社会科学基础、安全科学基本理论、安全行为理论、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典型工业事故发生机理及其各自的动力学演化过程、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理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安全经济及安全管理理论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企业安全生产微观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2、将隐患治理技术和应急救援技术研发作为安全科技工作的重点。
要针对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灾变因素和危险源特性,开展事故隐患辨识与评价、监测与控制及治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根据矿井动力性灾害及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重大火灾、重大交通事故、大电网事故等事故灾难特性,进行事故灾难应急管理、应急响应、应急信息交换、共享与集成、人员定位和搜救、应急抢险等方面的应急救援技术与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将事故隐患治理技术和应急救援技术研发作为安全科技工作的重点和主体。
3、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安全科技工作的核心。
要树立创新观念,以科技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核心,培养高水平的安全科技人才,形成有利于安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安全理论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技术手段创新,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供科技保障。
4、将科技示范和推广作为安全科技工作的动力。
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发挥骨干作用,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化。
我国渐趋重视公共安全问题
记者近年来,我国对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渐趋重视。就您了解,从国家的层面上,都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范维澄: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首次把公共安全作为独立领域进行战略研究,与环境、能源、人口与健康、农业等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此外,国家科技部有“十一五”科技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家基金委正在构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学问题的重大研究计划。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是公共安全的核心部分。从国家的层面上,对公共安全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重视是从“非典”之后开始的,突出地表现在采取了三个比较明显的步骤:
第一步是,2003年7月,在国务院召开的抗击“非典”表彰大会上,当时新一届领导集体,第一次把在非常态下我们国家应该如何管理和运转,即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这个问题,比较明确地提出。这通常被称之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开篇之作”。
第二步是,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开始安排制定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预案,从中央到地方都积极行动起来,到2006年时,基本上形成了应急预案的体系框架。
第三步是,从2D。5年底、2006年初开始,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办公厅一起编制了《“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这个规划的颁布,把我国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记者:既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是公共安全的核心部分,那么请您再详细介绍一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
范维澄:从目前的发展看,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主要包括六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是应急的法律法规体系。以2007年通过和颁布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为标志。这个法律是我国第一次规范在非常态情况之下国家运行的法律依据。现在,很多省、市以及基层部门也都在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法规、条例、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
第二个是应急的预案体系。通过各地区、各部门应急平台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国家应急平台和应急系统有能力将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和基层预案相衔接,纵向到底,涉及国家、省、市、县和基层,横向到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真正实现多部门和各地方之间的协同应对。
第三个是应急的组织管理体系。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的组织管理部门,都设立了处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机构,比如,中央国务院,总理是总负责人,每个省一般都是由省长来负总责;同时,还建立和建全了办事机构,这个以2005年开始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为标志。
第四个是公共安全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包括建立国家级的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国家层面的应急通讯体系、应急运输体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
第五个是应急平台体系。应急平台的定位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评判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目前,服务于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急平台建设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以便更好地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第六个是公共安全的科技支撑体系。既包括科技成果的支撑,也包括人才培养的支撑。
三条主线贯穿公共安全科技始终
记者:说起公共安全科技,给大家的感觉好像有点抽象。它究竟都涉及到了哪些研究范畴?对公共安全的研究是否有一个科学的框架体系来说明?
范维澄:对公共安全进行战略研究和规划,把它形成一个框架体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是因为它涉及了四大类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包括安全生产事故、环境生态问题等)、公共卫生事件(既包括对人的,像“非典”;也包括虽然发生在动物身上但也可以传染给人类的,像禽流感)、社会安全事件。这四大类各自都有一些自己特定的发生、发展规律。所以从这点上看,要想对公共安全问题进行科学地划分,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是比较困难的。
再有,对以上说的四大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又包括了很多环节。我们要研究每类突发事件的前期征兆;一旦事件发生了,要比较快速地发现它;发现之后,还要进行预测和预警,对事件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带来的灾害性后果进行分析;有了预测结果后,还要进行综合考虑,估算周围有多少可以调配的人力和物力;有了这些初步的考虑后,还要形成具体的作战计划,实施资源的调度、人员的指挥和现场的救援;救援之后,像地震等,还要进行灾后的人员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正是因为突发事件所包括的环节非常之多,所以对它进行分类研究非常不易。
第三点,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来讲,公共安全问题涉及理、工、文、管等多门类,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从科研的角度,它既涉及到基础研究,又涉及到技术攻关,也涉及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种多学科、多尺度的特点,也给其研究范畴的划分带来了一定难度。
记者:那么,您认为对于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概括来讲应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范维澄:通过多年的研究思考,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采用以下的方式来划分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范畴。对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是由三条主线构成。
第一条主线是研究突发事件本身。要认识和了解突发事件本身的规律,从孕育、发生、发展、蔓延,一直到造成破坏性作用,每个突发事件都有它自己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比如说火灾,刚开始发生时也许范围很小,不觉得如何,但当它蔓延开来时,就有可能危及很大的范围,甚至引起某些次生灾害的发生;再比如台风,刚开始只是在大洋上生成一个热带气旋,之后迅速扩张,造成大范围的损害;地震,其实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最后在一瞬间爆发,产生巨大的破坏力;还有像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对禽流感和SARS病毒本身的研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中的对恐怖袭击的研究等,这些突发事件本身,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生、发展、演变的机理和规律。
第二条主线是研究承灾载体。承灾的载体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个是人,人是公共安全所保护的第一位的对象;第二个是物,像建筑物、生产设施、生命线系统、城市
里各种外在的表现等;第三个是支撑社会正常运行的经济和社会系统,它也是以物作为载体的,比如说,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时,京珠高速路面本身并没有遭到破坏,可是因为在它上面结了冰,就发挥不了其原有的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功能。
第三条主线是研究应急管理。如果说,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可以构成一个灾害体系的话,那么在这个系统中应急管理就是对灾害体系实施的人为干预。应急管理的介入可以在突发事件处置的不同环节,研究应急管理就是要了解应该怎样来安排干预和介入的时机、方式、技术和力度才会更加合理,从而使得所花费的代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灾害事件的发生或者减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
我认为,用这三条主线来概括公共安全科技研究的框架体系,应该是一个比较清楚的表述方式,也可以和社会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各种行动配合起来。
记者:为何要把对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的研究进行如此划分?研究突发事件本身、研究承灾载体和研究应急管理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范维澄:研究突发事件的目的,除了要认识突发事件的基本规律外,还要了解某个突发事件究竟产生了哪些作用。通常我们把这些作用概括为三类:第一类是能量的作用,比如说台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都是动能的作用,火灾绝大多数情况是热能的作用;第二类是物质的作用,比如说危险化学品泄漏,被人直接地呼吸进去或者造成了皮肤感染,是因为有毒物质的作用;第三类是信息的作用,它突出地表现在传播各种各样的谣言来搅乱社会秩序,制造。
对于承灾载体的研究,是要弄清楚在突发事件发生作用的情况下,承灾载体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们人类自身将会受到哪些影响、产生怎样的变化。比如刮强风时,难免会造成摩天大楼顶部的晃动。如果晃动是在承灾载体(大楼)的设计承受范围之内,那么这种作用(强风)就不足以对楼里的人和物造成有灾难性的影响;但是,如果当承灾载体(大楼)受不住外来作用(强风)的影响时,就会引起承灾载体(大楼)本身的损害,从而导致里面的人和物遭到破坏或者死亡。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承灾载体对其作用的反应,找到承灾载体本身的脆弱性;并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减少它的脆弱性,从而在可以预见的某种突发事件作用的范围内,保障承灾载体的安全。
研究应急管理,除了要考虑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应对外,我们还要力争做到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比如,当知道火灾在初发生时会产生一系列热的作用和烟气的作用后,我们就可以早期采取措施,安装热感应探头等来对是否发生了火灾进行监测。再比如,对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我个人认为,从预防的角度来讲,还有很多需要总结和探讨的问题。
高校助力公共安全科技研究
记者: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成立的?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中心的情况
范维澄: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是适应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安全的需要建立的。因为重视和发展公共安全科技和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让人有一个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安全是第一位的,所以对于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清华大学于2004年正式建立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中心凝聚清华大学公共安全学科群和各院系公共安全科技研究,涉及航天航空学院、土木水利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程物理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化学工程系、软件中心等的众多研究力量;注重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单元技术的综合集成、多个学科的联合攻关,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与集成、基础性工作(技术标准、规范、数据库)、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
记者:据了解,去年年底时,中心成功构建了应急平台创新系统。请您介绍一下这个成果
范维澄:应急平台创新系统是应急平台体系的技术原型系统。为何要建这样一个原型系统?举个例子,假如我们要制造一架大飞机,必须要先造出一架样机(技术原型),然后再通过这个样机来检验每个单元技术,最后还要检验把各单元技术集成后整体的功能是否能达到设计要求。而应急平台创新系统就相当于应急平台体系的样机。去年底,该系统通过了专家的技术鉴定,大家评价认为,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整体上能够满足应急平台体系功能的要求。
记者:这个系统在实际中是否得到了应用?
范维澄:是的。在汶川地震后的救援中,应用了这个系统。运用该系统可以进行一些数据统计和标绘地图的工作;可以指导救援力量的推进、提供日常态势的分析,了解整体布局、分派救援部队;还可以通过对一些数据的分析来预测次生灾害事件的发生。
记者:目前,国内其他高校在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上是否都有所行动?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所做的工作与它们相比有何异同?
范维澄: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的研究工作。一些学校会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和研究力量选择某一种类型的灾害进行研究,比如中国科技大学有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在风洞研究上很有优势,北京师范大学在自然灾害巨灾的综合研究上做着努力,还有一些学校侧重于对应急的管理研究,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切入公共安全领域。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的定位是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致力于理工文管大跨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公共灾害防治科学理论、方法学、防控与应急管理及其综合集成等关键技术;建设公共安全综合开放式研究平台,构建公共安全科学理论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形成公共安全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
发展公共安全科技和产业任重道远
记者:公共安全基本上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对于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是否还需要跟产业界结合?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对严学研结合工作是否予以重视?
范维澄:我认为大家对公共安全问题必须从两点上给予正确的认识:一是,公共安全虽然由政府主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共安全形势的变化,公共安全不应总是由政府方来买单,企业和公民都有责任来为公共安全出力;二是,公共安全不单是消耗了政府的财政,其相关产业发展成熟后还能够增加财政收入,促进GDP的增长。
在发达国家,公共安全产业已经有所发展。举个例子,日本是个老龄化社会,所以它很重视老人安全。若夜间突发火灾,采取何种方式来唤醒老人才合适?经过调查发现,老人非常反感被一种强烈的刺耳声唤醒。怎么办?大多数老人都希望能用一种震动的方式来在夜间唤醒他们。于是科研人员就研发出一种可以震动的枕头和褥子,把它们与小区的火灾报警系统相连,如果有火灾发生时便可以自动启动,发出警报。这种充分考虑到用户需求的公共安全产品是很有市场销路的。另外,一些救生的装备,在国外也是居家必备品,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清华公共安全研究中心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工作。比如,在2007年6月27日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审批,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成功申报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产学研合作项目。只有重视产学研的结合,才能把公共安全的新成果及时地由上游向下游延伸(上游指基础研究,中游指技术攻关,下游指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全社会享受到公共安全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和保障。
记者:最后,请您总结一下我国公共安全科技的现状,并清对其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开展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申报材料审核工作
按照教育部高教司要求,安全教指委组织全体委员对23所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工作,其中,申报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高校17家,职业卫生工程专业高校1家,安全工程专业高校4家,安全工程专业第二学位高校1家。
圆满完成审核工作,并将审核意见通过系统上报。
二、开展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在线教育教学情况调研工作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委托开展高等学校在线教育教学研究的函》文件要求,安全教指委秘书处制作了《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在线教育教学情况调查表》,面向全体委员开展调研工作,根据收回调查表分析统计,撰写了《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指委在线教育教学研究报告》提交教育部高教司。
三、开展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推荐工作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2号)要求,安全教指委积极组织开展委员单位申报,根据申报材料,经全体委员讨论,决定推荐武汉理工大学《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安全+”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项目立项。
从在校大学生的成长历程来看,他们从接受幼儿教育开始至高中毕业,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科学理论知识教育。从知识结构来看,缺乏系统的安全科学知识;从能力结构来看,缺乏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社会阅历浅,承受能力差,欠缺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安全需要,如果一个大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则将很难面对成长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考验[4]。目前,我国高校安全科学教育仅仅局限在安全工程专业,且是大安全观教育。实践证明,各个专业的高校生,包括文科生都应学习一些有关安全科学的理论知识,懂得安全的原理和本质。因此,只有经过了系统案例科学知识教育的人,才能更好地深层次发现安全隐患,识别重大危险源。现在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加强大学生的安全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使其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2.高校中安全科学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2.1教学目标。高校中安全科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介绍正确的安全思想,并使大学生能够牢牢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用系统的安全科学理论知识武装大学生头脑;让他们在现实生活、工作中能够识别、解决安全问题。安全科学课程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形成安全意识和观念,根除他们错误的安全观念和没有安全的安全思想;将“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投资而不是消耗”和“生产与安全双赢”的正确观念植入他们的心里。其次应引入国外先进的安全理念,介绍国外完备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使大学生在以后不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安全观念,产生不同的安全认知和态度,进而做好对安全的规划、决策、管理和指挥。在具备了安全意识之后,学习一定的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理论上,要学习安全法律、法规,懂得事故为什么会发生,事故有哪些类型,针对不同的事故类型采取哪些预防措施,事故发生后应该做何处理,日常工作中如何识别危险源,等等。
2.2教学原则。安全科学理应看做是一门像法律基础课一样的基础课或工具课,文理科专业都应开设,让学生学会拿起这把工具在工作中保护自己、他人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安全科学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工具课程,课时不宜太多,教学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旨在让学生形成安全概念、树立安全意识,了解安全法律法规。具体的安全技术与管理还是由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完成。大学教育中,如一些矿业、化工、建筑、石油、交通和冶金等子学科的专业,在讲课过程中应该结合专业课的相关内容进行授课,课时可以适当多一些。安全科学课程的讲授任务应该由高校专门配备安全专业毕业的专职老师进行,有些课程最好能够和相关专业课老师一起讲授。
3.高校中安全科学的教学内容
3.1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目前对安全科学的研究是运用系统工程原理进行的,即对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进行系统预测、系统分析及系统评价,并采取系统控制,所以应向学生介绍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概念。其次必须让学生掌握事故理论,了解生产中的危险性是怎样变成事故的,要讲授事故的涵义、分类及构成要素;事故的影响因素和原因;事故模式理论;事故的发展阶段、特性、法则和预防原则。再次,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对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解、查明系统存在的危险性,估计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伤害及损失的严重程度,确定哪种危险能够通过修改设计或改变控制系统运行程序加以预防,应向学生介绍常用的安全检查表、事故树、事件数、故障类型影响分析和因果分析图法等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最后,要特别强调系统安全预测方法,这样才可以在工作中有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科学手段,分析研究历史资料,对安全生产发展的趋势或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事先分析。
3.2介绍安全经济和安全投入的辩证关系,明白现代社会对安全科学技术提出的要求,即用社会有限的投入实现人类尽可能高的安全水准,在人类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上尽量节约社会的安全投入。
3.3介绍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清楚我国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了解我国从中央至地方各省、市,已基本制定了对各种行业及特殊性质工作的安全法规、规定、条例和办法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到具体的《安全帽GB2811-2007》等法律法规,基本做到职工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有法可依。了解我国各方面的安全监察执法机构,并学会利用它,为自身的案例提供保障。了解我国企业安全目标管理的意义和内容,以及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认证等。
3.4介绍安全生产危险性评价和重大危险源的识别、评价,监控和安全管理制度,针对导致安全事故危险因素的系统管理。
3.5介绍应急救援预案的制订与实施等内容,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遇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不延误救援工作,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应该做的正确决重。同时,掌握必备的卫生急救技术。介绍安全文化的培养,让学生知道安全文化建设,是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理念、意识、态度和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目的。
4.高校中安全科学教育的辅助途径
高校中除进行课程教学外,高等院校应结合全国的“安全月”、“消防日”等活动在校内开设一些诸如安全法律、法规、案例分析、职业病防治类的讲座、报告和学习班等。大学校园中的学生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成立大学生安全社团或协会;在校园生活中,应各个季节时期和学习生活各个环节进行相应安全的宣传。另外,对于交通、建筑、冶金等特殊行业,学校的专业教研室应根据情况在学生毕业期间进行一次专业安全培训;在毕业论文答辩时,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论文提问一两个有关安全的问题。
5.结语
总理对制定规划的要求
第一,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这是我们制定规划的基础;
第二,要确定主攻方向和目标。规划最终要落实到重点项目、重点课题上,这是我们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作规划的最终结果;
第三,要实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制定规划应成为一个发扬民主的过程,集思广益的过程。
(一)战略研究的目标: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第一,要在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上要有突破。要提出未来15-20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第二,在重大科技发展任务上要有所突破。要根据国家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提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等,要能凝练出类似过去“两弹一星”那样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发展任务和项目。
第三,要在科技环境、科技政策上有所突破。根据科技发展需要,提出科技投入的增长和保障机制,配套基础条件,政策措施等,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科技发展的宏观战略问题研究。重点研究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公共健康、资源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与科技发展之间的互相影响,研究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对于科技的需求和新的阶段性特点,客观评价我国的科技实力、存在问题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同时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薄弱环节及组织特点,包括军民创新体系的融合等。设置两个专题:
专题1: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专题2: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研究。
第二部分:科技发展的重大任务研究。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筛选出需要科技支撑的战略性问题和重大瓶颈问题,分析各有关领域的科技发展趋势,提出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与重大科技任务;依据科技自身发展的规律,从世界众多科技发展前沿中,准确把握和提出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问题和战略高技术问题,研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设置13个专题:分别是
专题3:制造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4:农业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5:能源、资源与海洋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6:交通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7: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8:人口与健康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9: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10: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11:城市发展与城镇化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12:国防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13:战略高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
专题14: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专题15:科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
第三部分:科技发展的投入与政策环境研究。重点研究与科技发展相配套的基础条件、政策措施等,如科技投入的增长和保障机制、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科技普及,科技知识产权的管理,促进科技发展的法制环境建设,研究区域科技发展问题等,为科技发展和规划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条件保障和政策环境。设置5个专题:
专题16: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专题17:科技投入及其管理模式研究
专题18:科技发展法制和政策研究
专题19: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
专题20:区域科技发展研究
(三)当代科技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选择
1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2促进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
3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尚未成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大国
4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四)科技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导力量
1科学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
2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
3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
4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五)促进科技创新成为基本战略
1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
2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
3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
后发国家既可以借助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跃升,也可能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发展差距,最终被边缘化。
(六)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1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尚未成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大国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8位
2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3发明专利数量少;科学研究质量不高
4尖子人才匿乏;科技投入不足
(七)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战略选择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需要
2解决人口众多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的需要
3保障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需要
4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定基础和能力
(八)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基本思想
2加强自主创新?战略基点
3实现重点跨越?有效途径
4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根本任务。
(九)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思路
1发展路径?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
2创新方式?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
3创新体制?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
4发展部署?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
5国际合作?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于全球科技资源转变
(十)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科技创新能力从目前的世界第28位提高到前15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重点领域和重大技术
1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2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中心,抢占信息技术战略制高点,大幅度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大幅度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为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4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为核心,大幅度提高重大装备和产品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
5加快发展空天技术和海洋技术,拓展未来发展空间,保障国防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
6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发展城市和城镇化技术;现代综合交通技术;公共安全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公共安全。
(十二)重点任务
1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优化配置全社会科技资源,创造科技产业化良好环境,为全面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深化改革,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3强化国家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全社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4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速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
(十三)重大措施与政策建议
1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3建立科学技术研究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4增加国家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5造就良好环境,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优秀人才
6改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7加强科技宏观管理,整合国家创新资源
8积极扩大国际合作,广泛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9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富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10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培育创新文化和全社会创新精神
二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公共安全领域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强化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有力保障国民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战略研究:我国公共安全现状
(1)涉及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核安全、火灾爆炸、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与反恐防恐、出入境检验检疫及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场所安全保障等重大问题。
(2)每年由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300万人。
(3)每年由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超过GDP总量的5%。
(二)总体考虑
未来国家公共安全的保障体系:
1基础设施方面的保障(如,公共安全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等)
2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方面的保障
3管理与科技专用人才培养体系与全民公共安全教育方面的保障
4强大的公共安全科技支撑方面的保障
公共安全科技支撑:
(1)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按重大和重点项目促进公共安全技术的自主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2)建立强大的公共安全研究开发与测试基地;
(3)研究促进公共安全自身发展的创新机制,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协调互动、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举例:保险与公共安全结合的机制
(4)自我发展态势。??举例:美国国土安全部与企业结合的机制
(三)公共安全总体框架
1安全类型
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社会安全与反恐防恐核安全火灾与爆炸国境检验检疫
2体系
理论体系技术创新与标准研究与测试基地学科与人才培训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产业链
(四)共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实现公共安全有效防控、科学预测与高效应急,是新时期我国公共安全科技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
基于对公共安全问题复杂机理和规律的科学预测,发展以现代高技术集成创新为主的信息化与智能化预防监控、快速反应和应急决策技术,是公共安全科技创新的重点。
(五)总体目标
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转变,全面提升国家抗御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六)未来15年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总体目标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实现公共安全科学理论、方法学及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管理等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的持续创新;
研究建立实时和精确识别、定位的国家公共安全立体监测监控系统;
建立公共安全技术平台、研究及测试基地、数据库和技术标准体系、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公共安全关键特种装备与专用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
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整体水平,使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占GDP比例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七)未来5年的阶段目标
初步建成国家公共安全保障、预警和应急技术平台,实施阶段性示范工程;
初步构建公共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建立公共安全检测、风险辨识评价、监测、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反应与决策等关键技术体系;
建立一批公共安全综合性和专业化的研究基地和实验室,初步形成公共安全关键特种装备与专用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
建立公共安全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
基本扭转公共安全的被动局面,犯罪率明显上升趋势得以遏止,特大事故次数明显下降,自然灾害影响大幅度降低,食品污染比例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控制外来生物入侵、有毒有害物质及化学危险品入侵上升势头;全社会公共安全素养和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八)国家公共安全科技研究体系
1重点针对公共安全领域的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社会安全与反恐防恐、核安全、火灾爆炸安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实现公共安全科学理论、方法学及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等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的持续创新;
2形成公共安全特种装备与专用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
3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公共安全科技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转变。
4在公共安全领域需要政府引导和重点安排的重大任务,重点反映公共安全急需解决的突破性和紧迫性课题,明确发展目标、主攻方向和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
5在公共安全领域重点任务中,目标明确、对国民经济带动性强、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战略产品和系统工程。要明确表述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技术路径等。
(九)攻关项目形成依据
公共安全各领域共性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科技攻关项目的重要根据
1优先主题中涉及的重点任务
2支撑重大专项实施的重点关键技术
3各部门根据实际提出的紧迫性重大课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4按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提出的公共安全领域前瞻性的重大课题
(十)研究重点
1针对矿山、重点石油与化学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等,重点研究生产安全监测监控、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标准及装备,为扭转生产事故高发的态势提供技术支撑。
2针对食物中毒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重点研究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出入境检验检疫的危险性分析与溯源、标准、监测等贮备性技术和装备,保障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
3针对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与恐怖事件和火灾等,重点研究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刑侦技术、恐怖有效打击技术和火灾高效防控技术及相关标准与装备,提高社会安全的综合防御能力。
4针对地震、台风、洪水、森林火灾和滑坡、泥石流等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重点研究灾害立体监测、危险性评估、预警和应急救助技术及标准,提高灾害预测水平和综合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十一)优先任务
1生产安全监控、预警与应急救援
2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关键技术
3社会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4重大自然灾害防御关键技术
5城市重大灾害事故耦合派生防御技术
三构建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
(一)总体原则
1以构建国家应急体系技术平台为主线;
2以充分利用现有部门和地方公共安全资源为基础;
3以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和科学预测为支撑;
4以应急技术标准化为前提条件;
5以立足自主创新和强化科学管理为原则;
6以某些行业、系统和城市为重点。
(二)总体目标
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备、先进可靠、实用高效的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技术平台。
(三)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应对
1洪水、台风、地震、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交通事故、放射源、SARS、禽流感、食物中毒、刑事案件、恐怖袭击……
面对纷芜繁杂的突发公共事件,如何有效获取和分析所关心的信息?
2事故地点、风速、风向、降雨量、泄漏物质、存储压力、存储总量、物质毒性、周边环境、居民数量、建筑结构、避难场所……
面对不同条件下的突发公共事件,如何科学预测其趋势、后果、危险性并快速预警?
3现场情况、疏散人群、组织救援、调集资源、调集设备、提供补给、最短路径、最佳方案、防化灭火、水电气供应……面对跨部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如何科学决策和高效处置?
(四)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关键功能
1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获取与分析;
2灾害事故的发展预测和影响分析;
(五)预警分级与;
1人群疏散与避难的评估;
2应急方案的优化确定与启动;
3现场与应急的信息实时获取;
4动态的应急决策指挥和资源配置;
5应急总体功效评估;
6应急行动的结束、记录与总结。
(六)公共安全重大任务: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
三大核心技术功能
1.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与精确定位技术
全面监控自动处置
2.多尺度动态准确预测与快速预警技术
科学预测快速预警
3.基于危险性分析的优化决策与救援处置技术
优化决策高效救援
将核心技术集成创新并结合一体化应急技术标准体系和决策指挥平台安全保障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共同作用于公共安全决策指挥平台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理念;积极抓好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的落实;依靠科技进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措施;进行讲述。其中包括:在安全生产工作中,需要继续把加强安全科技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健全科技创新体系,集中专业技术力量,搞好安全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树立创新观念,以增强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安全生产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共性、关键性重大安全科技攻关;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实施安全科技创新与技术示范工程,推进安全理论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技术手段创新,以科技引领和支撑安全发展、加强安全学科建设和安全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修订完善行业安全技术规范,提高技术水准、加大淘汰危及安全的落后工艺和设备的力度,广泛采用安全性能可靠、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切实提高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等,具体材料详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安全科技是构成安全生产的重要要素,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领域,代表安全生产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内在要求。坚持科技兴安战略,重视和加强安全科技工作,对促进安全生产,推动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表明,凡是安全生产水平高、职工生命安全健康切实得到保证的行业和企业,必定具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高、装备设施先进的优势。在安全生产工作中,需要继续把加强安全科技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健全科技创新体系,集中专业技术力量,搞好安全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安全生产的支撑保障能力。
新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理念,大力实施“科技兴安”、“科教兴安”战略,整合安全生产科技资源,构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为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发展思路上,要树立创新观念,以增强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安全生产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共性、关键性重大安全科技攻关;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实施安全科技创新与技术示范工程,推进安全理论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技术手段创新,以科技引领和支撑安全发展。企业要进一步加大人才、资金方面的投入,加强与有关科研机构和专业院校的联系与配合,健全安全科技工作机制,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争取在安全学科前沿和高技术领域争取占有一席之地,不断把安全科技工作推向新阶段。新晨
科学技术评奖
据张超介绍,协会科学技术奖是根据国务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科技部《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经科技部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登记备案的,是我国安全生产与职业安全健康领域社会力量科技奖项。奖励范围是:为我国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领域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奖项设置为一二三等奖,涉及安全生产科技领域项目的完成单位、组织或个人均可申报。
“这一奖项的设立,对完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领域科技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安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促进科技进步、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保护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张超介绍说,协会将科学技术奖作为我国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的重要支撑予以高度重视,成立了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配备了工作人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
同时,依据《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协会还组织成立了由32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委会委员由有关科研、教育、生产第一线的专家学者组成。
在组织评奖工作过程中,协会严格遵守评奖办法和国家有关政策,充分发挥协会人才荟萃的优势,认真履行评审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客观、科学、权威和独立的原则。内行把关,专家负责,严格评审程序、严肃评审纪律、严把评审质量。为了规范评奖工作的申报、评审、授奖等工作,协会还于2009年出台了《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目前,协会已连续开展了2009年、2011年、2013年度三届评奖工作,报奖和获奖项目数量逐届增加,有近500个项目参评,其中获一等奖项目32项、二等奖项目68项、三等奖项目127项。据张超介绍,这些获奖项目都是一些实用性、关键性的技术和方法,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肯定,并受到了广大企业、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和广大安全科技工作者的欢迎。
2009年一等奖获奖项目“大型储罐群安全检验技术体系研究和工程示范”,是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在协会的推荐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本项目以大型储罐安全保障为中心,以大型储罐群安全检验技术体系的建立为最终目标,项目包括检测与评价方法,还包括风险分析软件到检测仪器,配套性强,在我国全面建立了大型储罐群的安全检验技术体系,提出了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方法和声发射检测技术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些技术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在12家石油、石化和冶金企业中,对1000多台大型常压储罐进行了工程应用、风险评估和检测应用,为企业减少停产检验时间带来了2.3亿元的经济效益。
2011年一等奖获奖项目《露天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研究》,是神华集团等单位完成的。项目运用系统管理思想进行顶层设计,将独创技术和集成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引入了能量控管的原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进行了实用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国务院安委会已印发通知对神华集团煤矿安全生产经验,包括本获奖项目在内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
2013年一等奖获奖项目《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重大事故控制及应急救援关键技术》,是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项目围绕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问题,重点研究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风险辨识、安全规划、风险预警、风险控制、事故仿真及应急救援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标准和系统平台。提供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重大事故控制和应急救援的支撑技术、理论和新方法,目前已在我国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溪洛渡电站、向家坝电站(世界第三、第四大电站),以及其他69项在建水电工程进行了推广应用。
学术交流年会
“学术交流旨在倡导自由探究,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思想。为此,我们定期组织协会的委员、理事及会员单位,召开学术交流年会,为学术思想、理论观点及学术灵感,提供宽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
2004年7月,协会在重庆召开首届学术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截至2013年,年会已连续举办了10届。“每届年会的参会人员均在300人以上,一般是一个主会场,4个不同内容的分会场。每届学术年会我们还都出版《论文集》,产生了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张超介绍说。
通过举办年会,协会搭建起一个高水平、国际化、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广泛集成学术资源,把学术交流与推动安全发展和职业安全健康发展结合起来,使得年会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显著增强,年会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也不断增强。
科技助力发展
除了进行科技评奖和召开学术交流年会,协会还肩负着安全行业优秀人才的评选推荐、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专家库的管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的编辑出版等职责,为会员单位搭建起一个科技交流的平台,用科技助力安全发展。
“2007年,我们成立了一个安全科技专家库,全国共有500多名专家入选。”据张超介绍,这些专家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研究所、企业等,研究领域包括职业卫生、噪声、劳动防护、核安全等,“基本有关安全行业的各个领域都涉及了。”张超告诉记者,2014年,协会将会对专家库进行更新,并在科技交流部设置一个科技工作委员会,届时会在库中选取一部分专家,进入委员会。“这些专家是我们评奖工作的依托,同时还承担着为会员单位进行技术咨询服务的工作。”
YZSN/CP—AHGL-010
1 目的
使生产作业中的安全隐患得到及时、全面、有效的整改,提高安全本质程度,实现生产安全,确保生产正常进行。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安全生产检查及隐患排查治理的管理。
3 职责
3.1总经理负责批准和签发隐患排查整改制度;按照《双重预防机制》要求认真贯彻执行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对重大隐患组织制定措施,保障整改资金到位,使隐患得到及时全面整改。
3.2 生产安全科负责组织修订、审核隐患排查整改制度;检查督导各部门车间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开展情况;负责隐患排查体系平台的运行管理。
3.3生产安全科负责公司各类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做好相关检查记录台帐。
3.4各部门车间
3.4.1及时将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改制度传达给各部门车间全体员工。
3.4.2认真贯彻执行隐患排查整改制度。
3.4.3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隐患整改与监控全面负责。
3.4.4在日常生产管理中,定期组织进行安全、设备检查,对所查出的隐患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协调、组织人员解决处理。
4 管理要求
4.1隐患分级
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4.1.1 一般事故隐患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4.1.2重大事故隐患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4.2 隐患分类
事故隐患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生产现场类隐患。
4.2.1 基础管理类隐患
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判定为基础管理类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安全生产管理档案;安全生产投入;应急管理;相关方安全管理;基础管理其他方面等。
4.2.2 生产现场类隐患
主要包括设备设施;场所环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消防及应急设施;供配电设施;现场其他方面等。
4.3 组织实施
4.3.1 排查类型
4.3.1.1日常隐患排查是指班组、岗位员工的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以及基层单位负责人和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安全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经常性检查。
4.3.1.2综合患排查是指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目的,以安全责任制、各项专业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为重点,各有关专业和部门共同参与的全面排查。
4.3.1.3专业或专项隐患排查主要是指:对工艺、设备、电气、自控仪表、建筑结构、消防等分别进行的专业排查;根据行业特点进行的专项隐患排查。
4.3.1.4季节性排查是指根据季节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的专项隐患检查,主要包括:春季以防雷、防火、防静电等为重点;夏季以防雷暴、防台风、防洪、防暑降温等为重点;秋季以防雷暴、防火、防静电等为重点;冬季以防火、防爆、防雪、防冻防凝、防滑、防静电等为重点。
4.3.1.5节假日隐患排查主要是指节前对安全、保卫、消防、生产准备、备用设备、应急预案等进行排查,特别对节日期间各级管理人员、检修队伍的值班安排和安全措施、原辅料、备品备件、应急预案及物资的落实情况等进行重点排查;
4.3.1.6专家诊断性检查是指技术力量不足或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欠缺的企业委托安全生产专家排查隐患;
4.3.1.7事故类比隐患排查是对企业内或同类企业发生事故后的举一反三的安全排查。
4.3.2 排查周期
4.3.2.1根据风险点特性及危险源确定隐患排查周期包括:每班一次、每日一次、每周一次、每旬一次、每月一次、每季一次等。隐患排查周期可根据安全形势的变化、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等情况适当增加。
4.3.2.2公司进行隐患排查的周期应满足:
a)日常隐患排查包括岗位人员、班组长进行班前、班中不间断安全检查等内容;
b)综合患排查应由总经理组织,至少每月组织一次;
c)专业或专项隐患排查应由工艺、设备、电气、仪表等专业技术人员或相关部门,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
d)季节患排查应根据季节性特点及本单位的生产实际,安全科至少每季节组织开展一次;
e)节假日隐患排查安全科应在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组织进行一次隐患排查;
f)当发生以下情形之一,公司应及时组织进行相关专项隐患排查:颁布实施有关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或原有适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重新修订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调整的;发生事故或对事故、事件有新的认识;气候条件发生大的变化或预报可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
4.3.3 组织级别
公司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级别和频次。排查组织级别包括公司级、专业级、车间级、班组级、岗位级。
4.3.3.1日常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班组级、岗位级;
4.3.3.2综合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公司级、部门级;
4.3.3.3专业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部门级,按照专业类别划分;
4.3.3.4季节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部门级、班组级;
4.3.3.5节假日隐患排查的组织级别为公司级、部门级。
4.4 隐患治理
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重点处理、动态处理、综合处理的原则。分级治理主要包括岗位、班组纠正、车间治理、专业治理、公司治理等。
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有效、责任到人、按时完成。
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后极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相关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保养和监测监控,防止事故发生。
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引发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的要求进行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当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生产经营单位和人员安全的情况时,应当采取停止作业、撤离人员、加强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4.4.1 治理流程
4.4.1.1 通报隐患信息。在每次隐患排查结束后,将隐患名称、隐患等级、治理期限及治理措施要求等信息向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通报。
4.4.1.2 下发安全隐患排查整改记录。隐患排查组织部门制发整改记录,应对隐患整改责任单位、措施建议、完成期限等提出要求。
4.4.1.3 实施隐患治理。隐患整改单位在实施隐患治理前应当对隐患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可靠的治理措施,并时限要求实施隐患治理。
4.4.1.4 治理情况反馈。隐患治理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
4.4.1.5 验收单位根据隐患整改单位反馈的整改信息,对隐患整改效果组织验收。
4.4.2 一般隐患治理
对于一般事故隐患,根据隐患治理的分级,由各级(公司、车间、班组等)负责人负责组织整改,整改情况要安全科进行确认,安全科要负责复查验收闭环。
4.4.3 重大隐患治理
经判定或评估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企业应当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
重大事故隐患由总经理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a)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b)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c)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d) 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e)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f) 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应当组织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或者委托依法设立的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管理服务的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4.4.4 隐患治理验收
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重大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应当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
5 隐患排查奖励与处罚
5.1奖励
为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建议的积极性,使公司隐患排查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安全生产动态管理水平,及时发现生产现场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缺陷,消除各类安全隐患,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安全科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建议按月进行评估,反映事实经查符合规定,根据隐患危害程度、范围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相应奖励:
5.1.1在隐患排查中积极排除事故隐患,避免了事故发生;对安全生产提出合理化建议并采纳,认定为一般事故隐患的,给予15—200元或等价的奖励,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的,给予200—500元或等价的奖励。
5.1.2员工奖励申请由所在部门提出,经安全科认定,并出具奖励意见后,经分管领导、总经理批准后发放。
5.1.3为抢救国家及公司财产和处理事故中表现突出的有功人员根据贡献大小,给予200—1000元或等价的奖励。
5.1.4在隐患排查中表现突出,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给予一次性奖励500元。
5.1.5安全科每季度进行奖励汇总,按公司财务制度报销奖励。
5.2 处罚
5.2.1本制度执行情况列入各车间部门年度安全生产先进评比项目。
5.2.2隐患排查系统管理系统中已经录入的隐患问题,应及时确认并落实整改,若超出整改期限一周,状态栏仍显示本单位下发责任或进行隐患的确认,不及时在网站填写隐患排查任务,不落实整改闭合,对责任人罚款100元/次,对负责人罚款50元/次,并将纳入季度安全考核。
5.2.3对违反本办法或执行本办法不力,安全检查组织不力、不积极配合安全检查的,由安全管理部门提请安全生产委员会对有关责任人不按规定开展隐患排查、不落实整改闭合,对部门负责人罚款500元/次。
5.2.4安全检查人员在安全检查过程中,不积极制止违章违纪现象者、不认真检查者、徇私舞弊者,由安全管理部门提请人力资源部根据部门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罚。
5.2.5对拒绝接受、阻挠检查或无故不按整改意见按期整改的各责任单位人员,对部门负责人罚款500元/次。
5.2.6对于现场检查发现的隐患及问题项未整改,违反操作规程、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不力等未造成各类安全事故的,对责任人按《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处罚细则》处罚。
5.2.7责任人因下列情形造成事故或未遂事故的,除按规定罚款外,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5.2.7.1挪用、擅自拆除、停用安全、消防、环保设施的。
5.2.7.2违反消防安全规定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的。
5.2.7.3违反规定使用明火作业或者在具有火灾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的。
5.2.7.4过失引起重大火灾或蓄意纵火的。
5.2.7.5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串通)、迟报或阻扰事故救援,贻误事故抢救,造成危害的。
5.2.7.6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采取威逼、胁迫、恐吓等手段,强制他人违章、冒险作业的,或故意掩盖事故隐患,组织他人违章作业造成事故的。
6 附则
6.1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6.2本制度的编制、评审、修订和解释由安全科负责。
7 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