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8篇

时间:2023-09-18 17:01: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篇1

[关键词] 产业结构 永州 农业 可持续发展 有效 途径

永州昔称零陵,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岭山脉北麓,秀丽的潇水和湘江汇合处,素有“锦绣潇湘”之称。居湘粤桂三省交界处,是信息、技术、物流的集散地。永州市现辖零陵、冷水滩两区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永、江华、宁远、兰山、新田九县,面积2.24万平方公里,人口570.56 万,其中农业人口 428.85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

农业是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母体产业。没有农业的持续发展,就没有社会的长期稳定。永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三者的统一,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永州经济的稳定发展、资源的永续供给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一、永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农业落后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意味着人们观念的落后,技术的落后,而且还体现了政策的落后。农民循规蹈矩,信守着原始农业的残阳。除了种粮食,还是种粮食,粮食以外的收入叫作副业收入,不管“副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多大比例,它永远上升不到主业。

2.政策不配套,多少年来,政府对农业取之过多,予之过少。政府没有给农业以足够的政策支持;没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对经营活动的内容和范围进行选择;没有制定灵活多样的农业发展资金贷款政策。

3.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不一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农产品的要求逐步向多样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但是,永州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结构没有根据市场需求结构做相应的调整。种植业结构仍然是传统的“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饲料作物严重不足。养殖业在农业中所占比例太低。农产品品质差,高档宾馆所用的优质牛羊肉主要靠进口,泰国香米上了部分人家的饭桌。其结果只能是农产品产值低,经营效益差;农民贫穷,农村落后。

4.农业生产结构与土地资源结构不相宜,目前永州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全市农村居民户均承包耕地仅为1.84亩,而这些耕地又被分割成7.2块,平均每块面积仅有0.25亩,这显然是不符合规模化经营的技术要求的。

二、对永州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1.对永州农业结构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考虑,对农、林、牧、渔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或各行业内部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要素结构和贸易结构进行调整,而不应当是种植业内部简单的品种换位。

2.对大农业内各行业内容进行调整的方法包括合并与重组,如以往的畜牧业是指养殖业,不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与草业截然分家。畜牧工作者忙于家畜数量的扩大,而不去考虑牧草资源多寡与开发,因此出现了因过牧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另一方面,种植业通常只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牧草似乎难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农田。不管土地多么贫瘠,不管种粮是否划算,农田总要种上粮食作物。这种状况不改变,何谈农业的大发展?

3.在大农业内有选择性地发展优势业种,它们必须具备高产、优质、高效特点,而且符合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协调与发展的要求。在这里,高产作为基础,不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产品数量的扩张,而是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产值;优质是前提,所生产的产品不仅给人以良好的感官,而且应具备营养价值高、易被人或动物体消化吸收、清洁卫生、不含有害物质;高效是目的,是指生产者的利益在竞争条件下的最大实现,体现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它是品种、技术、管理等多种因素的作用结果。

4.从种子质量工程建设抓起。综观世界农业发展史,每一次突破和跨越都是以良种革命为先导,因为只有优秀的动植物品种才能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一方面大力引进推广国内外的优良品种。另一方面加强对本地特色品种的改良和提纯复壮,培育了一批拿得出、叫得响、有市场的特色优势产品。

5.加快制度创新步伐,调整农田结构布局。农田所有权人除享有所承包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外,还应享有对土地一定时期内或一定范围内的处分权,如转让、出租。土地一旦可以流转,就可能极大地激活土地效益,解决第一轮承包中平均分配土地造成用地规模过小的问题,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三、对永州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1.控制粮食种植面积

(1)人均粮食消费量呈下降趋势。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也发生着变化。人们由追求占有物质数量转向追求生活的质量,并逐步由追求生活的物质质量向精神质量和生存环境的层次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将由过去的粮食果脯为主转向粮食、蔬菜、牛奶、肉类等多样化发展。永州市城镇人口的粮食年消费量仅为80kg,农村人口约为160kg。虽然永州今后人口数量还会增加,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镇人口的增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全市粮食消费总量不会有很大变化。

(2)粮食单产增长潜力还很大。通过作物的种质改良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粮食产量会得到较大提高。目前全市大部分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还较落后,远没有实现因时、因地、因作物用水,更谈不上应用精准农业技术。随着政府对农业倾斜性支持政策的落实,永州农业必然走向精细农业。有人估计,如果永州普遍推行精细农业技术,每年仅种子(实行精细播种)用粮就可以节约50万公斤,粮食总产量的增加就更多了。

(3)现阶段粮食已自给有余。永州粮食早在1994年就达到人均400kg的安全线,但还是一味强调粮食生产,制定过高的战略目标,致使后来的粮食库存太多。尽管每年以新粮换旧粮,号召早稻喂猪以减少存量,但仍有部分粮食积压、霉变。

2.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综观世界,农业高度发达国家或地区无一不是以畜牧业发展为先导,其畜牧业产值通常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加拿大占55%,法国占55%,澳大利亚和美国占60%,英国占70%,丹麦和新西兰占90%。永州应当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畜牧业。

(1)大力发展草食家畜。草地畜牧业是最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畜产品生产方式。也有利于绿色畜产品的生产。因此它是世界草食家畜发展的必然选择。草地畜牧业是以草原保护和草原建设为前提,人工草地的增加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在美国历史上,人工草地面积每增加10%,畜牧业产值便增加一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畜产品大都由青草转化的。如美国约占74%,德国、法国占60%,澳大利亚占90%,新西兰近100%,全世界平均为55%。新西兰的经验是:人管畜,畜管草,建立了人一草一畜和谐共处关系。他们根据草地生长情况,决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放牧什么家畜。不仅获取经济优良的畜产品,也靠家畜放牧来控制杂草,改良草地,即靠放牧来维护草地的健康。永州草食家畜的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在适度利用、重视草地培育与养护的前提下,重点发展肉牛、羊和奶牛、奶羊,生产绿色肉、奶。

(2)将草业纳入农业生产系统。优质牧草(以首稽为例)不仅产量高、品质优,而且还可以通过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提高肥力、改良土壤,使土地利用进入良性循环。美国目前大约有1000万hm2的紫花首稽生产基地,年生产紫花首稽干草和混合草1亿吨左右,紫花首稽种植面积占美国耕地的25%~33%,3~4年与粮食作物进行轮作。这种方式提高了土壤肥力,确保耕地面积67%~75%的粮食作物连年高产。同时促进了美国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草产品的出口。而永州农田种草仅占1.2%,种植结构比较单一,这就要求改变现有的二元种植结构,实行农业三元种植结构模式,发展草田轮作和生态农业,拓宽经营范围,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3.适度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机械化操作,有利于各种技术规范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区域规划的安排与实施,有利于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经营效益。各地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选择。

4.引进良种,发展良种。不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必须在“种”字上下工夫,各地应当在有计划地保存当地优势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引进或者培育出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具有更高生产潜力的新的动植物品种。一个良种可能引起一种产业的革命。美国最高产奶记录的奶牛年产奶量达到24000kg,是中国蒙古牛年产奶量(800kg)的60倍[4]。南非的布尔山羊六月龄体重就可达到30kg,中国的普通山羊两岁时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低生产水平的家畜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养殖成本高,效益低下,而且产品还会因质量问题,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因为增加饲养量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不仅要有选择性地生产市销对路的农产品,而且要选择那些有高生产潜力并能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的动植物品种。

5.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应对市场需求。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资料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是多样且多变的,生产者一方面要追赶市场需求,生产出功能性的农产品应对市场,另一方面要用新的具有特色的产品引导市场,创造市场。各地只有依据当地资源特点,开发出自己特色产品,创造出自己的牌子,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位置。

6.用技术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开发、推广和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农业技术包括农业自然科技和农业管理科技等。

(1)解决农业资源短缺问题。通过技术资源的开发,解决种质资源短缺问题,如利用人工受精技术大大提高优秀公畜的利用率,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充分发挥优良母畜的作用;通过职能定位、体制转换,使农业银行真正成为面向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商业银行,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户和集体所有的金融组织。从而解决农业资金资源短缺问题;通过农田轮作或草地轮牧,解决自然资源一牧草短缺问题。

(2)解决农产品的安全供给问题。利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具有选择性的新农药可以增加食物的安全系数;利用射线诱变技术使作物高杆变成矮杆;利用精细农业技术提高水、肥的利用率,减轻污染。

(3)解决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动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在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县区,通过动物舍饲、牧草种植既可解决动物的生存问题,又可保护环境,使人、动物、环境三者能够和谐相处,互惠,互利。

(4)提高农民的文化技能,建立新的农业合作组织。只有通过技术培训,造就出文明、智能、发展的现代农民,才能打破愚昧、落后、封闭的传统农村社会组织形态,才能建立科学、民主、法制、秩序的现代农村发展体系;才能建立适合永州市农业发展的合作组织,如专业协会、合作社等;才能保证农业由资源依附型向知识依靠型转变,农村、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篇2

1.西藏高等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1.1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是一所大学的物质基础,它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这所大学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无法保证一所大学正常发展的基础设施,自然也不能实现这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基础设施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一些学校基础设施根本就没有,基础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顺利进行。二是 旧,一些基础设施过于陈旧,如实验室的淘汰设备和过期药品、图书馆的一些陈旧藏书、实习电站的老化等等,这些陈旧的基础设施根本不能适应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三是小,一些学校基础设施规模太小,如实验室设备的不完善、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的数量的不足、学生宿舍的狭小与紧张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规模根本不能满足学校目前的正常教学需要。

1.2 农业高校自主办学能力偏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加快,农业高校的规模也呈不断扩大趋势。与全国其它高校面临的情况一样,西藏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较弱,对政府支持依赖性很强,缺乏对经济社会的主动适应能力。高校还不能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另外办学能力偏弱还体现在办学效益低上,相对的高投入与低水平、低效益的办学状况形成强烈反差,与西藏高等农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不相适应。

1.3 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由于社会上的误解和偏见,客观上阻碍了优质资源特别是优质师资进入农业高校,教师供给存在很大缺口,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学术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学科建设受到很大的限制,造成了教学、科研、学生教育整体水平上不去,学校的声誉受到影响。

1.4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僵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将由体力劳动为基础的产量、规模型向知识为基础的质量、效益型转化。但是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部分教学内容还比较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不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西藏高等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促进途径

2.1 实施扶持型的高等农业教育公共政策

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业高校集农业、科技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性,充分认识到发展西藏农业首先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提高西藏高等农业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还需对高等农业教育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如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增加对农业高校的资金投入、加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结合西藏实际,持续扩大办学规模。

2.2 西藏高等农业教育教育要立足区域经济,办出西藏特色

与其他产业不同,农业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高等农业教育开放性的特征,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西藏 80%以上的人口是农牧民,生活在辽阔的农牧区,赖以生存的是农牧业。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西藏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农牧业发展水平偏低。因此,西藏的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西藏农业、面向西藏农牧区(林区)、面向西藏农牧民,坚持为西藏的农业现代化服务。西藏高等农业教育应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与特色专业建设。农业高校要面向西藏实际,加强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森林培育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草业科学、植植物病理学、动物遗传育与繁殖、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水利水电工程学等学科建设,形成相互配合、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为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奠定知识与人才基础。以特色学科为支撑,不继加强与西藏农业实际密切相关的传统优势专业建设,把优势专业办成特色专业。如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农田水利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是要使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与素养,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适应性广、就业面宽、发展潜力大,经得起职业技术型人才标准的考验也唯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该专业是即是优势专业也是特色专业。另外,还要从应急办起来短线专业中甄别出未来西藏农业长期需要的专业,构建相应的学科,形成新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使学校学科特色与专业特色能够持续更新,与时俱进。

2.3 大力提高农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力度,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面向高校所在区域,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是高校应尽的社会责任。它既是教学实践,也是科研实践,同时使学校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就农业高校面向农村而言,高校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影响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农村产业的技术基础,使农业科技含量在农村产业中的贡献率比重越来越大。高质量的社会服务重在大力提高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力度。具体举措有:第一,利用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学术梯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第二,提高西藏农业高校科研工作对经济发展的主动适应能力,强化科研基地建设,使西藏农业高校直接面向西藏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成为促进西藏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第三,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拓展合作与交流的领域,提高西藏农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理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以免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2.4 准确定位,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及办学经费筹措工作

学校定位是一所大学的旗帜和灵魂,它决定和制约着一所大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模糊的学校定位必然会影响到一所大学的阶段性正常发展,更不要说可持续发展了。一所学校在其办学历程中,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从教学型,到教学科研型、再到科研型,是其基本的发展轨迹。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为例,经调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发展方向与学校定位方面,表现为认识不够统一:赞成办成教学科研型的占 51.3%,赞成办成教学型的占 37.4%,赞成办成科研型的占 11.3%。可见,未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发展仍像其它院校一样,要办成一个教学科研型的大学,不过现在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教学型。教学型大学的指导思想,决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技能水平是重中之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则是鼓励导向,并非强制,即并不强调所有人都要去搞科研与服务;在师资引进过程中,则要适当引进高水平研究型人员为特色学科与特色专业服务,保持整个教师队伍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学校仍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靠政府投入与学费收入来办学,因此要以优质教学水平争取更的政府更多的资金扶持,同时可适当提高学生学费。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结合西藏乃至全国当前与未来需要,开设办学成本低、就业趋势好的短线专业,提高办学效益。

篇3

1、生态农业的特点

(1)生态农业是一种开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而在开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稳定性的一面。因此,对生态农业而言,它要打破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改变以往的封闭式的装填,继而以开放性的生产技术体系取而代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本身的内在潜力将会被挖掘出来,国土资源以及其他类型的农业资源将被最大限度利用起来,而这些资源的利用也将是连续性的和稳定性的,这对优化农业生态系统,提升自然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对生态农业而言,其发展的重点是农业生态系统总体效益的提高以及农业产出结构的优化。这是因为,农业生态的发展以自然规律为基础,并在这一前提下,形成对土地、生物、技术、信息、空间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并在将农业与其他产业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体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与此同时,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还需要对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应用和推广,太阳能、生物能源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性能源,农业生产也将进入到良性的循环之中。

(3)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有机系统,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各要素需要以整体性、综合性和协调性的形式呈现。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对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考量,在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其生产效率最高的农业生产结构,以便使所有的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提升其产品质量。这样一来,农业生产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长久发展模式也就会因此形成。

2、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正面临重大的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期,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对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生态农业的宗旨和理念以保护农业可再生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将生态观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能够实现保护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程度、满足人类的需要的多重目的,最终实现生态合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社会生活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丰富和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这些事实背后,是农村人口数量的有增无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这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副作用。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被看做是可再生的资源,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水资源是有限的,耕地资源一旦被污染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恢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弱病残弱,这样的一个农村群体怎能承担农业高质量生产的“大任”?因此,有必要彻底改变现状,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农业经济的发展走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二、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1、科学技术及成果转化的限制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获得了较长一段时期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很快就达到了临界点,传统的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获得产出的方法,并未能使农业经济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转变生产方式,使其转到提高全要素的利用效率和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出的道路上来。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应用和创新方面表现的并不尽如人意,发展的步伐相对缓慢,不但在农业技术的研发方面投入严重短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相对较低,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也呈现出严重流失的状态,这些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效果不佳。

2、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约束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体制的支持,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还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微观层面,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体制性缺陷开始显露出来,这种“单打独斗”式的农业经营方式并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说也是低效率的,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经济的增长受到了阻碍;在宏观层面,城乡二元经济的社会体制依然存在,这使得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在受到社会重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歧视,这种源于意识形态又表现于实践领域的行为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匮乏

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生态经济的要素是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契合的。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任何经济模式的发展都同时需要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双重配合和相互作用。可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生态农业建设,恰恰在这两类资源上表现出了匮乏的趋势。在物力资本方面,主要的约束表现在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增长的资金供给明显短缺,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不足。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经历了政策上向农业的倾斜,但是最终流向农村的资金却依旧处于小规模的范围;对人力资本来说,这是生态经济获得长期健康发展的最为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外界的智力资本(大学生群体等)也很难融入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之中,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效果极低,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增长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1、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对生态学规律、自然规律保持充分的认识,认真遵循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则和规律,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促使生态农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结构进行整体性的调控和优化,促进资源和能量的合理循环和流动,并以环境的承载为限,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保持生态农业的开放性和稳定性,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原理组织和安排农业经济活动,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处于高位。

2、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

在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环保产业是具有优势条件的。通过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进步。并且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还能够与外部的生态环境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即“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开发和销售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使农业的生态化道路更加宽阔和平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与资源节约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道义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动力。

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为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农业经济处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需要加强和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制体系建设:尽快出台与农业的投资和贷款相关的优惠政策,保护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鼓励生态农产品的外销甚至出口,加快土地流转,在必要时开展规模经营的试点,扩大集约型农业经济的范围,广泛的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快对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设立生态农业的保险机制,对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生态补偿。此外,还要加强对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环境和污染治理的监测与监管,比如,健全水利设施维护机制,治理乱采乱垦乱猎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生态农产品的违法行为等。

4、发展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不可否认,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弊端也全面的暴露了出来。所以,需要正确处理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协调发展,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经济的进步。比如,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现代工业产品的生产,降低化工产品在生态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通过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生态农业系统能够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完成生产和组织行为,以此来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这一方面,可供选择的模式主要是发展生态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降低石油化工产品的投入,使生态农业系统的潜力得到深入的发掘,增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 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不断完善、进步。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而也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克俊.可持续农业探讨[J].经济问题,1995,(11):18-19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学会编,常平生.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246~248

篇5

[关键词]可持续农业 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180-01

可持续农业自上世纪后半页以来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它是农业领域对可持续思想的具体实践和运用,是一种更符合人类发展需求的农业理论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在历史上我国是农业大国,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我国现阶段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人口众多,环境资源和人类供给之间矛盾突出,我国用不到世界总耕地10%的土地供养着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带来巨大的食物压力。生存环境的恶化导致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更为稀缺,农业的未来发展必然需要一种更符合自然规律、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家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行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向前以及整体国力提高。

1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障碍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对土地进行掠夺式开发的经营方式。从法律理论上讲,农业土地承包合同中界定了承包农户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事实上这种经营权只是物化权的一种不具有直接对抗第三者效力的债权形式。在具体实践中,政府部门集体组织等有权对土地进行随时的行政性、权力性调整,这些都进一步强调了承包农户所具有的土地经营权的特殊债权特征。承包农户对剩余索取权有十分强烈的要求,这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的债权模式相悖,两者之间存在不适应和矛盾。现阶段来自各方面的对承包土地的行政性调整干预不断,由于制度的不支持,承包农户没有有效途径更无权抵御这些干预和调整。承包农户的剩余索取权无法得到保障,农民不能安心种地,对未来更没有长期稳定的心理预期,只顾眼前的短期生产行为则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农民的短期生产以破坏土壤质量为代价,造成不可弥补的生态破坏。频繁的土地调整将这些破坏的土地转嫁给他人,又进一步强化了土地承包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土壤破坏、生态恶化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过去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公民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类,这种户籍制度很大程度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农业户口很难转为非农户口。在随后几十年的改革发展中,我国户籍制度长期构筑的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模式才有所改变。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夸省市跨区域流动和户籍迁移依然受到限制。目前我国有近一亿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无法向城乡流动,并且数字还在逐年增加。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在稳步提高,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多方限制,我国仍摆脱不了农民远多于市民的问题。我国的农业户口依然与农村土地所有制联系在一起,农村的土地所有者只能是具有农业户口的公民。这种有农业户口就可以拥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属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根本原则是相互背离的。这种制度促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让农民的剩余索取权得到了长期保障,这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中“外部性”现象严重的主要根源。

2 发展可持续农业存在的若干问题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模式。生态农业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出现的新型的并被广泛认同的农业模式。其重点是按照自然生态规律研究和开发农业资源,同时保护自然资源不受破坏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原则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遵循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的自然原则。传统农业生产精髓与现代高新技术相互结合,因地制宜的发挥当地物质人力资源优势。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思想,周全计划,组织专业人才进行合理农业生产,运用工程管理学方法最大限度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再生生产,以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各自良性运转同时有机结合高效统一的收获最大效益。生态农业结合经济学、生态学等多种原理,既保证了农业生产高效产出,充足提供了安全健康的有机食品,重要的是保护生态环境高效的循环再利用,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首先,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市场有条不紊的运行。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也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保证农产品像其他商品一样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自由流通并且最大限度的实现商品自身的价值。其次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以农产品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力为主导的要素市场体系和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产品营销综合市场体系,同时为商品贸易提供信息传递服务的市场中间机构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促进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比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都要求我国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迈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土地,建立健全土地的政府和市场管理制度,提倡土地适度集中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推进耕地合理流转保证耕地长期合理高效利用。坚持政府扶持农业,农产品生产销售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以市场为导向,让开放的市场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让农民自发的参与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中来。

3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改变过去以破坏土地质量、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寻求一条既满足当代人物质需求又不影响后代人生活需要的持续发展道路。农业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农村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可持续应坚定不移的纳入我国发展战略规划。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各界要重视农业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首先是控制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素质,实现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协调合理发展。改变长期以来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传统观念,打破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鼓励农民充分发挥积极性参与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来。

保护农业耕地改善土地质量,保护农业生态改善环境质量。从农村到农民都必须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耕地逐年减少。加强农村政府对耕地的宏观管理,治理乱用土地问题,同时恢复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基本农田不被挪用,因地制宜建立耕地地力恢复保养制度。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污染,生产安全健康的农业产品,在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间形成良性循环。发展资源集约型农业,坚持农业生产中各种生产资料合理充分的利用。物尽其用的进行农业生产,把提高投入产出比作为农业发展的目标。根据可持续农业发展需求完善农业支持的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全方位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雅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1998(5):51-55.

篇6

【关键词】:农业 循环 核心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60-01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并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林牧渔各业大幅度增长,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1.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要求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伴随着现代工业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比如过多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应用于农业,以及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都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我国国情决定了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地大物博,但我国人均资源却相对贫乏,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且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有限的农业环境和资源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二、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循环型农业被认为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现代农业生产向循环型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农业革命。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均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1.资源与环境要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了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要求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相应机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选择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第一,政府加强了引导,充分发挥了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大了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扶持一批农民率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并激励更多的农民自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第二,政策法规方面,政府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方面充分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并积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第四,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农业循环经济的飞跃,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有了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第五,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污染的一场革命,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也是当务之急。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从资源耗费型向资源节约型、从牺牲环境向保护、建设环境转变,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变资源一次消耗到多次利用、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等环节来出发,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

篇7

(一)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农业生态,促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了农村农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使农业资源和环境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长久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问题,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达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生态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增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由依靠消耗大量资源、破坏环境的粗放型农业向依靠科学技术的集约型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减小了污染,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资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减少对资源的一次性利用,增加他们的重复使用。同时,对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比如农业的生活垃圾可以用来建立沼气,这样不仅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减少了资源浪费,节省了资源。

二、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

近年来,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人口的快速增加,这就使得农村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减少,农村的教育、医疗环境面临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就业困难,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资源环境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另外,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围湖造田、毁林造田、私自开发土地等现象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农村信息传递之后,信息传播途径有限,虽然很多地区农民不停扩大经济作物生产来提高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短期来看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就会导致农业结构的失衡,有些产品会出现供过于求,而一些产品会供小于求。着不仅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减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素质较低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正如前文所提,目前农村人均资源不足,尤其是教育资源缺乏,导致部分农村孩子没法上学,农村文化水平总体偏低,没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也很难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三、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内涵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国家应该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内涵进行大力的宣传,让农民读懂并接受这一发展新模式,从而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顺利实施。

(二)保护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由于乡级土地规划建设不合理,许多企业工厂违章扩建,严重的占用了农村的耕地资源,耕地资源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减产。还因为农民生产过程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耕地资源减少。国家应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帮助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修建水库、灌溉渠等公共设施保护农业生产用水。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备自然条件,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排污企业的治理,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植树造林,做好对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总体规划。再满足主要发展方向的同时结合农、林、牧、副、渔业协调发展,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农业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绿色农业,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出无污染、五公害的绿色农产品,随着人们对食品营养价值新的认识,绿色农产品得到广泛认可,经济效益迅速提高。

(三)网上农业

篇8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中国1994年了《中国21世纪议程—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建立可持续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对农业可持续进行了规范与引导。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依托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持续增长的土地产出率、土壤肥力为目标,同时兼顾保护自然资源,将保护与开发并进,走现代化经营方式,走集约化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

即墨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780km2,耕地面积74104hm2,人均占有耕地0.07hm2,建成区面积42.65km2,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2011年,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1]。即墨市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应看到在快速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环境破坏、空气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等。因此,在新形势下发展可持续农业变得刻不容缓。

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在18世纪前后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目前已经变成全球性的目标,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并称为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在农业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产高效的农业格局。不仅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主旨。

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是概念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3个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生产持续性,即保证农产品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的能力;经济持续,即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的能力,主要体现于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程度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生态可持续性,即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开发、保护、改善资源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整个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常规式的现代农业就会陷入困境之中。

2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2.1 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

全市农机化投入资金4600万元,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0.4万kw;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7%,机耕作业面积11.5万hm2,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0.8万hm2、9.3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6万hm2,增长1.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为77%;地膜覆盖面积2.1万hm2,下降2%。农用拖拉机3.9万台,增长2.4%;农用运输车1.4万辆,增长3.8%;全年化肥施用量12.8万t,增长1%;农村用电量7.1亿kw.h,下降2.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7]。

2.2 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农村建设小康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众多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要把提高农民素质的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国务院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农民作为科学素质提高的重点人群之一,并明确由农业部与中国科协共同牵头组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农业部要围绕《纲要》精神,加强与中国科协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搭建工作平台,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实施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了大面积的培训与提高,使得农村现有的劳动力明显提高。例如喷灌技术滴管技术大棚技术都能在农村很好的实施说明农民素质已经很好的提升上来了。

3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资源浪费,农村土地流失严重

近年来,即墨市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质,造成农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化肥、农药、农膜等污染,这些污染不

仅影响农业生产环境,也造成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科学有效地开发、保护、利用农业资源是21世纪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土壤肥力下降;在土地因为自然原因导致的流失之外还有部分是因为大量的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在原始开垦土地的过程是以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

3.2 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

即墨市80%的人生活在农村,经营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科技贡献率低,科技在农业增产中贡献份额只有40%,这主要是由于即墨市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与经济水平低、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差所致。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不能增加,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还很普遍。虽然国家采取了敞开收购粮食和实行保护价格等措施,遏制了粮食市场价格的下跌,但农民从粮食增产中得到的纯收入增加不多。

3.3 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即墨市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在告别短缺之后,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随着温饱问题解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所占份额稳定下降,这表明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目前即墨市各地都在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或种果树或种蔬菜,一窝蜂追逐利润高的行业,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山地可以种植果树,但是在盐碱地种果树是不可能存活的。农林牧渔发展不全面,农业产值33.4亿元、林业产值0.4亿元、牧业产值21.3亿元、渔业产值30.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7亿元。

4 促进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协调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关系

尽管农村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但人口问题远未“终结”,谋求人口与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漫长的乡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极为艰巨的优先关注事项。

为了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高度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基本国策。国务院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也进一步强调,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这一切无疑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未来方向

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搞好农村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人口与环境资源矛盾由来已久,要解决这个矛盾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得不到控制环境与资源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落实不到实处。

4.2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即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生产和经营,并实施全过程标准化运营。因此,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牛鼻子”。农业产业化通过合理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把千家万户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利润,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3 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及发展模式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合适的经济结构应该充分考虑到即墨市各县镇的实际情况,像鳌山卫镇有自己的特色经济粉条就应该合理保持与发展,同时可以考虑发展副业。在现在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经济结构是需要充分考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加深对结构调整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深

次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立足青岛市实际,在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上下功夫。

4.4 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农民从根本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可,真正接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和倡导。提供外部支持,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向农民提供优良品种,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推行节水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民切身体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大有好处,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鲍贯洛. 关于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 灌溉排水, 2005(03).

[2] 胡涛, 陈同斌.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3] 胡皓.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 贲克平. 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 农村发展论丛, 2007(01):14-16.

[5] 蔡昉. 区域比较优势与农业持续增长的源泉[j]. 中国农村经济, 2009(11):40-45.

[6] 蔡运龙. smit b.持续农业及其中国态势[j]. 地理学报, 2009,50(02):97-105.

[7] 常平生. 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0:246-24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