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态设计思想8篇

时间:2023-09-17 14:51: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设计思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设计思想

篇1

关键词:生态规划设计;现实意义;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等做出的具体安排,是具体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各项战略部署、原则要求和规划内容的关键环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中所处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控规也不断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在观念及方法上做出相应的反应,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1 生态规划设计诞生的背景及思想内涵

上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环境危机爆发的背景下,伊恩·L·麦克哈格(McHarg,1969)以《设计遵从自然》一书正式对追求人为秩序和区划的传统城市物质规划方法宣战,提出了基于生物生态学适应性原理的人类生态规划方法。

他的方法是使用“千层饼模型”(layer cake model),“强调土地的固有属性对人类使用的限制性和适宜性”。千层饼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土地本身的特性制定规划,使对土地的使用建立在客观分析各种价值的评价基础之上,比单纯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经验式的直觉判断,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在其叠加的因子中,包括了坡度、地表排水、地价、历史价值、风景价值、居住价值等因素,可以看出他对于自然、经济和社会多重价值的重视。

2 生态规划设计现实意义

2.1 对环境破坏和人地矛盾问题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急剧扩张,给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环境破坏和人地矛盾等问题。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土地成为重要课题。“设计结合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视自然,重视多重价值的文明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方法,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可以保障自然环境和土地因素,在规划机制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2.2 对控规的指导意义

控规在规划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阶段,总体规划的战略设想经过控规之后被固化下来,直接确定地块层面的开发使用。因此在控规的编制阶段,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土地使用功能和开发方式显得十分必要。“设计结合自然”通过具体的方法,所倡导的保护自然,重视多重价值的设计思想,可以帮助控规在编制阶段,深入研究土地的景观、地形、生态以及经济和社会价值,使规划具备更强的科学性基础。而且审批后的控规,规范了城市开发行为,可以保证土地和环境因素在规划机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有利于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 生态规划设计思想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思路

一般控规的编制方法遵循“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思路,主要对用地的现状使用、建筑质量和高度、道路交通、景观环境等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用地规划,见图1。调查分析之后的工作,很大程度需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的经验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所制定的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容易受到质疑。“设计结合自然”的核心方法是探讨用地的适宜性,在此基础上制定土地使用方案,这增强了规划过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从其重视“全体社会价值”的设计观念来看,麦克哈格所探讨的适宜性,从土地的物理属性出发,深入到土地的经济属性领域。他所强调的适宜性其实是土地适宜性和经济适宜性的综合。土地适宜性需要研究景观、地形、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以既满足建设需要,又减少对地形的破坏,并保护用地的景观特征。而经济适宜性则需要分析地价因素、地块大小、土方平衡、单位用地投资门槛、容积率等内容,以保证开发行为既节省成本,又有尽可能大的产出效益,见图2。

图1 控规框架图

图2 生态规划设计思想下的控规框架图

4 实证案例

4.1 项目概况

某区域总面积3059km2。规划用地位于市区西南部,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约为5km,北部与主城区西部组团相望,用地规模约2.38km2。可用的建设开发用地十分有限,规划用地将作为产业综合园区进行开发建设。

4.2 基地特征

基地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景观优越、生态敏感、地形复杂。规划用地内山峦叠嶂,该自西南向东北环绕用地,景观条件十分优越。规划用地位于该溪的上游,溪水清澈,用地内植被茂密,生态__敏感。规划范围内,超过85%的区域为山地,最高点海拔高度为297.1m,最低处海拔高度200.7m,绝对高差约100m,该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用地特征,在基地内得到充分体现。

4.3 规划策略

由于用地的景观条件优越和高生态敏感性的特征,规划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以对用地的客观分析评价为基础,采用设计结合自然引导下的控规设计方法,自下而上,确定土地的利用方式。

4.4 适宜性分析

1)土地适宜性

对土地适宜性分析,主要通过对用地现状、景观、地形和生态条件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用地现状主要以耕地、林地、村庄建设用地和水域等非城市建设用地为主,部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基地北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占地面积共8.04hm2。

地形方面,现状地形以低山丘陵地为主,高程在200~298m之间,规划用地内高程呈南高北低的特征,南部山体高程多在260~298m之间。规划区内坡度较大,山地坡度多在15%以上,主要分布在山体与平地交接的地形骤变地带,整体坡度分布较为“零碎”,开发难度较大。

景观方面以与规划用地隔河相望的该市西部城区为主要观景点,对用地的北侧景观界面进行重点评价。从整体远景来看,规划用地内山峦叠嶂,自然植被保护较好。从近景来看,位于北部东西向延展的前景山体为主要的景观界面,前景山体的西部地形起伏,植被茂密,轮廓线优美;东部山形低缓,局部植被稀少,景观不及西部优美。因此,规划应注意对前景山体的保护,使之呈现出景观的连续性。

生态方面主要分析了地表植被分布特征。根据现状植被分布,土地分为五类,即水稻田、木耳和蘑菇轮作地、自然林地。水稻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该溪边平坦地带。木耳和蘑菇轮作地主要在基地南部有少量分布。自然林地主要分布在用地中部的山地地带。茶园主要分布在基地南部,在东部也有少量分布。

2)经济适宜性

对用地的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提出要求,将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控制指标,并提出合理的实施建议,增强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经济适宜性评价主要研究用地功能、地块划分、土方平衡、容积率确定、投资门槛要求等内容。为确定地块规模和容积率,规划研究了该市已经建成的相关产业工业园区的地块大小和容积率指标,由于当地的特色产业以竹木加工、玩具制造为主,因此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规划确定的单个厂房用地规模在1.2~1.7hm2,确定的容积率指标为0.5~1.0。为使土方工程量最为节省,减少建设成本,要求制定竖向规划的多方案比选。为使产业园区具备良好的产出效益,规划研究了该市已开发建设园区的成功经验,确定工业用地的单位面积投资规模为每亩不低于150万元,每亩净地出让价不低于12万元,供建设管理部门参考。

3)适宜性分区

根据对用地的适宜性进行分析,规划用地可分为五个适宜的用途分区。

4.5 总体布局

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五区”的布局结构。一心,即位于片区主干路与53省道交汇处的片区公共服务中心。两轴,即省道城市功能发展轴和片区功能发展轴。五区,即位于省道西侧的公共设施区;位于用地中部的产业园区,包括新技术产业园和高品质农业加工园;位于该溪沿岸的居住生活区;位于居住区和产业园区之间,主要为自然山地的生态涵养区。

5 结语

总之,生态规划是融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于一体的综合性规划,涉及生态、社会、经济等多种学科领域,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而生态规划设计引导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探讨了土地的固有属性对功能使用的适宜性、限制性,是一种“自下而上”确定土地使用的思想和方法。这种方法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可供遵循的标准,因此,具体应用及其效果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生态设计,发展趋势

引言建筑作为社会的物质产品,它具有能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双重作用。建筑及室内设计基本任务是合理的组织空间,运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规则,寻求具体空间的内在的美学规律,创造人为的环境,改善人们工作生活条件。建筑及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有着广泛的内容和自身的规律。

1.合理运用建筑及室内设计诸因素

1.1 合理运用空间

使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以美的感受,这设计的基本任务。在设计中,空间的处理是主导的因素。室内设计的建筑艺术特征取决于房间的功能用途、空间构图、家具布置、设备安排以及陈设等等的精心处理。空间的形象概念不要拘泥于长期形成的审美观念,应该勇于探索在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下赋予空间新的形象,如赖特设计的哥根汉博物馆、赛尔特设计的马.德里米罗作品展览馆都采取了缓坡式的设计,空间变化丰富,打破了一般室内空间的处理手法,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当然,过分的不规则形体往往会使人感觉到不安,例如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安东尼•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的手法,虽然独创新颖,但无论是外形、中庭,还是室内空间的装饰,都给人一种不安甚至恐惧的感觉。因此合理运用空间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和研究。

1.2 合理运用色彩

本身无冷暖之分,因给人的心里感觉不同而有冷暖的区别。我们的眼睛看到一种色彩时,每每发生一种联想,引入常见的冷暖色彩上去。因此在心理上便产生冷暖的感觉。色调主要分类为:暖色,冷色,中间色三种。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象征着:太阳、火焰。绿色、蓝色、黑色--为冷色,象征着:森林、大海、蓝天。灰色、紫色、白色--为中间色;冷色调的亮度越高--越偏暖,暖色调的亮度越高--越偏冷。建筑空间和室内空间的色彩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处理得当才能符合功能要求,取得美的效果。合理运用对比色或色调的搭配,能在建筑环境和室内环境中加强视觉的空间感,从而达到使视野扩大或缩小的作用。在设计中为了突出重点陈设,背景色调应处于从属地位。

1.3 合理运用光影

人类是融合于大自然之中的,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除了使人消除封闭感,而且还可使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惠。现代建筑及室内设计要善于利用自然采光为人类服务,这也是设计一个重要环节。自然采光利用得当能使整个空间充满生机活力而且还能起到划分功能空间改善有效空间的作用。随着照明灯具光效应的改善,人工照明已被广泛地利用起来,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根据实地自然采光条件和功能空间布局结构来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灯具并使其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是我们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1.4 合理运用材料

新材料的发展赋予了装饰丰富的物质基础,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质地特征进行合理搭配可以获得千变万化不同风格的艺术效果。但同时也要注意风格表现,使之既能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又能符合装饰艺术共性的规律,同时还要能满足功能上的需求。在材料选择上要不拘一格,打破原有固定模式去尝试运用新材料,大胆的实践创新。

2.贯彻生态设计思想

随着社会的日益繁荣,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设计已经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从德国学者E海克尔于1886年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这一概念时起,迄今已经一个多世纪了。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的现代人,又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系列富有现代特征的全球问题,并用这些问题筑成自身的困境-生态危机。因此,人类需要一种在开发自然,变革社会,推动文明的过程中经常反思,不断自我调控,使自己的行为不超越客观阈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

生态设计是上世纪 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社会责任心的回归。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设计的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设计的对象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状态。它的核心有三点,第一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第二要减少有害物的排放;第三是要使被设计的对象能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在我们设计中贯彻生态设计思想可选用的基本技术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2.1 采用生态环保型装修材料

生态环保型装修材料正在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生态化,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及周围环境都不产生危害,从室内更新出的旧材料又比较容易自然降解及转换,并且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这是所有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因此装修材料的选用要首先考虑无毒气散发、无刺激性、无放射性和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材料。

2.2 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处理

通过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设计,把它的外在形式作为“部件”、“元素”融入室内设计,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采光,提高室内的舒适度,满足室内的采光通风要求。通过科技手段,遵循美的法则,进行人工生态美的创造,这不仅为室内设计增加了新内容。而且也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

2.3 采用现代绿化技术

由于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清除甲醛、苯和空气中的细菌,形成健康的室内环境,具有生态美学方面的作用。因此扩大绿化,把绿化引进室内环境是室内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发展起来的腐植土生成技术、防水处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都为室内绿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室内绿化是多层次的,从技术上讲它可以建设在建筑的任何一层,也可以设在阳台和屋顶上。多层次的室内绿化,一方面补充了地面绿化的不足;另一方面,与建筑自然通风、采光的处理相结合,改善室内空间与自然的隔离状态,把自然生态延伸到室内环境。

2.4 节约常规能源技术

节约常规能源是室内生态化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现代科技研制出的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调光玻璃和保温墙体等新材料具有许多优越的性能,各种复合构造形式与室内设计结合,可以达到保温和采光的双重效果而大大节省能源。此外,节能型灯具和节水型部件等节能产品在室内设计中的充分运用,都能起到节约常规能源的效果。

2.5 与洁净能源技术结合

使用洁净能源既能保证使用能源的可持续性,又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最符合生态型的室内环境要求。目前,最有广泛使用前景的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它主要是通过特定的构造和材料来利用太阳能,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太阳能设施经过精心的设计处理后,可以自然融入建筑物中,不会给室内设计带来麻烦。另外,最有发展前景的阳光温室技术、太阳能热水技术都已发展成熟,这使室内空间呈现出崭新的特点。

2.6 与现代高技术相结合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和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将对采光、通风、温度和湿度等室内环境因素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可能使室内环境设计出现一次新飞跃,为室内生态化设计提供可靠的保证。

3.中国建筑及室内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3.1人性深化这一主题。建筑的核心是人、环境和建筑,它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满足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自然性、环保性、亲和性和行动性,以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人文、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它的目的是一切从使用者出发,从人性出发,方便人的行为,满足人的需求。要从强化人与外界事物的联系,甚至从人的生活环境、人类社会、人的历史及未来着眼来研究,抓住设计的真正意义,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需求,使使用者改善生活环境。

3.2 那个空间该是怎么样的,她就去怎么样演绎它。就像是一个导演或是演员,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去怎么演。这世界是多元的,不能将固有的东西生搬硬套。一个空间要先把功能体现出来,再发挥创意,而这些创意,特别是空间方面,有地方特色是最吸引人的。比如说在广州做酒店,能做出岭南特色的感觉是相当不错的,这样别人才能更深切的体会广州风情,有到广州一游之感受。如果同样的岭南特色搬到北京等地方,与周边文化特色格格不入,就会弄巧成拙。另外,在对美追求的同时,还要考虑生态节能,环保等问题,这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应当负责的社会责任。

篇3

[关键词]传统建筑;原生态思想;现代建筑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无论是传统的建筑形式还是现代化的建筑形式,都有着相同的建筑设计理念,那就是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与原生态思想有着紧密关系,也是传统建筑设计中十分重要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就会使建筑具备极大的破坏力。因此人们需要重新对建筑环境进行定义,这样就会使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与传统的原生态思想相适应,为现代化建筑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

1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原生态思想

传统的居民建筑中,对于原生态思想是非常重视的,同时,这也是一个使用极为普遍的建筑设计思想。在传统居民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形特征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将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与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建筑设计理念在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建筑的设计无论是在营建的手段上,还是在聚落的格局上,都体现出了浓厚的生态思想。生态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保证,如果生态被破坏,就会影响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建筑设计并没有忽略生态思想,而是很好的利用了生态,有些建筑将生态当做了建筑的一部分,从大自然的角度出发,将自然中的精髓提取出来,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有些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有些设计元素限制了传统的建筑形式,例如天井院落民居,这种民居的空间比较小,而且室内的光线也十分昏暗,居住在里面的人长期处于采光不足的状态下,而窑洞民居的缺点是通风不好,在夏季的时候,比较潮湿阴冷。这样的限制因素对传统建筑设计就起到了一定的限制性作用。因此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需要不断完善,将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原生态思想保留,促进建筑设计的不断完善。

2原生态思想在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2.1傣族竹楼

傣族是一个少数民族,所处的地区有着极大的高差,雨量比较充沛,常年基本无雪,而且竹材是主要的产物,由于竹材比较多,因此在住宅建筑中被广泛的使用,以竹材为主的建筑又被称为竹楼。竹楼主要是由竹子构成的,必须要选取比较粗的竹子,墙体使用的是竹编蔑子,主要的骨架使用的也是竹子,屋顶铺的是草,楼板使用的也是竹篾,底层基本上是架空的,而且不需要使用墙壁,底层主要用于堆放杂物或者是饲养牲畜。这一建筑体现的就是原生态思想,在建筑材料上就地取材,拆卸也比较方便,庭院的建设也与环境融为一体,这些都是原生态思想的基本体现。

2.2江南民居

江南地区是一个如诗画般的地区,这一地区主要的地形是平原和丘陵。例如苏州民居,当地的人们利用当地的特色进行了基本的建筑设计,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采用了临河而居的建筑设计方式,这样的建筑设计方式在居住空间和布局上都体现了原生态的思想。苏州民居的屋顶可以起到遮阳防雨的基本作用,有助于采光,建筑门的朝向基本以朝南为主,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自然光的获取。而且在房屋的前面设置的是庭院和天井,在居住的周围种上一些花花草草,这样就会给人们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极具自然特色。

3原生态思想对于未来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现代建筑设计也要借鉴传统建筑设计的方式,将其中的精华引入到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也就是“原生态”思想。现代建筑设计中,使用的多是工业生产的一些原材料,忽略了生态景观。伴随社会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人们对传统建筑已经销毁殆尽,究其原因在于,传统建筑与现代社会发展存在的理念方面的差异,着重体现在审美以及需求上。因此,从现展角度分析,对于传统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思想,很多设计师都在探讨如何引用至现代建筑之中,这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一位著名的设计师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当前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吸收传统建筑中的优秀部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不能仅仅追求建筑的美观,而是要从建筑的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既体现生态设计理念,同时还需还原淳朴民风,最关键的是结合地域文化,但是又不能忽视美学因素,给居住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做到审美、文化传承的高度统一,并且还需体现出节能。

4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建筑中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进行民居建筑时通常都会依据当地的自然、地形以及环境特点作为参考,充分利用当地有限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这也是现代建筑中缺失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席田鹿.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J].美苑,2012,(2).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化思想

1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累和传播的中心,也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创造着许多“城镇密集区”、“都市连绵带”的同时,我国城市规划生态化理论视野正从个体城市向整体区域拓展。但是由于地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等多种原因,对区域生态资源的保护、对整体生态环境的引导等几乎没有反映到城市规划体系中,特别是付诸实践的行动纲领中,因而城市规划还无法对广域生态予以全面的引导和控制。城市规划生态化必须注重整个城市的空间与环境的和谐和统一。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空间变化来间接地对城市社会发展施加特定的影响,而生态学关于城市规划理论核心、本体部分、土地的利用及工作方法则利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拓展。

城市规划生态化的本质特征是要保障城市发展的高生态绩效,然而目前,我国虽然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已日渐重视,但是由于各种规划行为缺乏正确的生态理论的导引而使得近年来打着 “大树进城”、“城市化妆”等旗号的城市建设行为屡屡出现,并凸现了 “三化”问题:第一是城市建设中的 “贪大化”,这是城市建设中 “贪大求洋”的问题。这个“大”,首先就是大草坪,树木只是点缀之笔,还有大搞大广场、大马路、大CBD、大音乐喷泉;第二是河道整治中的 “渠道化”,许多城市的河岸工程措施常常是拓宽河道、裁弯取直、水泥村地、石砌护坡、高筑河堤,有的甚至把河流变成暗渠,不仅使河岸功能单调、人工痕迹累累,而且使乡土植被毁坏、生态严重失衡;第三是景观建设中的 “奢侈化”,很多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为了追求所谓的 “政绩”而 “大兴土木”,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使得整个城市的 “生态量”和 “生态质”严重失衡。

2 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 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 方法,应用规划科学、 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 环境规划、 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 环境学、 城市学、 社会学、 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 经济、 环境协调发展、 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 经济、 资源、 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3生态平衡问题与城市的发展趋势

生态平衡是当前国内外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自然界中,诸如森林面积减少、沙漠扩张、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气候旱化、洪水泛滥、环境污染及人口膨胀等,都是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或城市用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食物网、食物链比较简单,遇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很容易使其结构破坏,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一般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即生态阀值比较小,只靠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有序的耗散结构、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在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甚至破坏,特别是原有的生物群落大为减少或者不再存在。为了保持良好的城市环境与防治污染,必须把建立适宜的城市面积园林绿地系统列入规划之内。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就是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日照和交通条件,维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充分利用再生资源;采用新型的自然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能等,以及各种节能措施,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利用生态技术实现“三废”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循环再生利用。概括起来,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一是可持续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主要是城市土地的生态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各要素与土地结构单元之间的关系分析、根据城市土地适宜性,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生态分区及其结构和功能分析、进行土地利用的生态设计等;二是可持续城市生态关系的调控,根据目前学界的观点,这是一种软规划,是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背景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控制论原理对城市系统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行为进行辨识、模拟和评价,找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因子、机制和机会,从而不断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关系,增强系统的活力。

4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符合的原则

城市生态建筑设计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局部环境,比如健康舒适的温度、湿度、良好的通风环境、清洁的空气、合理的光环境和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用途的开敞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外部的客观大环境----自然环境,也就是要对自然环境索取的能量和物质要少,而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小。归结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环境为本。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在能源和物质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的思想,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包括节约土地等。

(2)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减少城市中产生的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的排放,将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并入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同时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 。

(4)强调整体效果。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5 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表现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包括: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远景规划则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

5.1城市基质、廊道和斑块。城市区别于其他的关键在于其主体为各种类型、体量的建筑体,交通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城市中高度的通达性,这些建筑和硬质地面街区构成城市中的硬质本底或基质。城市中的廊道,主要是人工廊道,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骨架,通常是城市中物质、能量、信息及生态多样性集中地区,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廊道绿化率,可以形成城市完整的绿化网络。城市中的斑块主要是散布其中的公园、公共绿化地、休闲广场及建筑周围绿化等,共同构成城市的绿化系统,同时能够调节局部地区的微气候,减少环境污染。

5.2城市功能区划分和布局。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从空间结构产生,以满足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能为目的,并与周围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形成规划区合理的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城市空间规划首先应满足功能需求,为居民提供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各种类型的本底、廊道、斑块组成的人文和自然氛围,共同构成城市功能区,在生态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功能区所需条件、居民的心理生理要求等,合理安排功能布局,比如居民区附近应安排相应的学校、商场等以满足人们的配套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及物流、能流的高效流通,同时展现一定的城市文脉及满足人们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5.3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的规划应重点考虑,做为人文理念的基础及支撑。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多层次绿化,乔、灌、草复层绿化体系以及垂直绿化,将绿化与建筑结合起来,并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种类,将城市建在绿地中。合理的绿地规划才能有效发挥其生态意义,绿地斑块与生态廊道共同组成城市生态基础,并融入整个区域绿色生态网络系统。

5.4 文化生态建设。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品位与内在价值,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将城市的特色资源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这是搞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失去即成千古遗憾。既要保护原有文化资源,又要体现时代特色,做到在协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协调,不断创作出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有整体美感的城市建筑群。

5.5社会生态规划。首先是要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程度是生态城市体现对人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应包括对人从生到消亡整个过程的关怀,这既体现对人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的关怀,更能体现人在需要帮助时得到的关怀,同时,也要体现在社会性、自然性灾难时有安全保障。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应包括每万人医生数、社会保险普及率、每万老人“托老院”数、社会安全应急措施完善程度、特殊人群受益率等。其次是健全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是保证生态城市稳定、民主、安全的重要方面,没有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生态城市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可能顺利运行。

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 乡村 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C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375-01

一、必须始终坚持生态发展战略

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既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又按照经济规律搞好建设;既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资源的有序高效利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主线。

二、必须坚定不移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培育生态农业,推动经济发展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型转变。以莱州市为例:一是发展生态农业。以莱州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平台,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第一产业。综合实施粮食丰产工程、千亿斤粮食莱州田间工程、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等项目,继续实现粮食稳产、增产。以莱州浅滩升级为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为契机,放流水产苗种,发展无公害养殖面积。围绕食品安全、排放无公害的目标,规范升级畜禽养殖行业。二是发展生态工业。注重引进大型生态工业项目,增强支撑能力,替代落后产能,引领全市乡村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淘汰力度,坚决关停石材、废旧塑料、轻烧镁等破坏环境的小型加工企业。三是发展生态旅游。在沿海,以东海神庙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主体,打造滨海旅游板块。在山区,以云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大基山颐和生态园、中华月季园为重点,打造环山旅游板块。在镇村,创建省级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

三、必须持之以恒打造生态环境

以莱州为例:一是抓牢省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打造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市,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所有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到所有镇驻地和重点村,突破石材、镁石历史遗留问题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水源地污染整治。二是抓牢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大力推进“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环卫一体化运行,实行“全天候、全区域”的定时定点定路线管理。按照“市场化运作、公司化模式、精细化管理”的模式,逐步实施镇街环卫一体化运行由服务公司托管。开展建筑垃圾集中收集试点。坚持每年四次垃圾清底、每季度一次观摩、每月一次暗访,对运转不畅镇村,实行通报和约谈。开展“卫生街巷”、“卫生家庭”创建,促进文明习惯养成。三是抓牢生态文明示范片建设。抓规划,将生态文明示范片村庄规划做成视频,由专家组逐村评审通过。抓清底,在示范片村庄的进出环村路、大街小巷、房前屋后等重点位置,高标准开展“四大堆”清理。对清理后的空闲地,实施各具特色的绿化,有效防止“四大堆”反弹,保证了村内环境的长洁久净。抓亮化,对村庄路灯进行实物奖补,实现农村亮化全覆盖。抓建设,坚持规划请群众参与、清底请群众动手、建设请群众参与、质量请群众监督、效果请群众评议的原则,突出农村韵味,坚持就地取材,保护遗迹遗存,弘扬和放大传统文化影响力。四是抓牢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建设生态水系,高标准完成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任务,构筑生态林网,重点抓好“一区两线四流域八水库”水系造林绿化工程。打造生态路段,配套绿化、环卫、排水等设施,高标建设示范路段。借助“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创建,实施村内路、连村路硬化绿化工程,实现村村大街、连村路硬化绿化全覆盖。

篇6

关键词:生态建筑思想;生态绿色;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人们在进行建筑设计中的错误认识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们就逐渐觉得,人的力量是能够克服所有的障碍的,只要采用本身的智慧就能够完全的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这一错误的认识导致在这么长的时间以来,人们开始慢慢习惯对大自然的索取,而从来没有感觉到对大自然的回报,进而造成对自身生活环境的破坏,危害到自身的生存安全。很长一段时间从事粗放型和侵略化的开发大自然的方式,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没有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在人们遭到大自然无数次的报复之后,才开始慢慢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建筑设计才开始考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生态建筑思想开始使用于建筑建筑设计,考虑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生态建筑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

生态化建筑是根据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和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合理安排建筑设计,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生态建筑是一种象征着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理想建筑。目前,“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设计出的建筑物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选择的建筑材料节能环保、无污染,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使得人、建筑与自然生态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立生态建筑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生态建筑体系迫切需要现代科学评价方法作为实施运作的技术支撑。生态建筑评价是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规划设计、实施建设、管理使用等全过程的系统化、模型化和数量化,是一种定性问题的定量化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作为一种操作工具,它应对考虑环境设计的使用者提供帮助,从营造的每一阶段所采取的行动和列出一系列的指标信息而组织。评价方法的选择牵连着其他一些基本决定,如研究目标、边界、范围的设定。特别是在开始阶段,应抓住系统中的关键因素进行评判,从大的方面着手,忽略不重要的细节,否则将增加评价体系的复杂性,而不易把握其实质。

生态建筑思想不同于传统设计观点,要求建筑的设计要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进而考虑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大自然中的可再生资源,更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更高程度的减少建筑设计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为人类创造出更为舒适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经济和大力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之下,如何将生态建筑思想充分使用于建筑设计之中,是解决当今我们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途径之一。浅析的一些具体使用做法如下。

3.建筑设计方案方面

3.1应着重考虑建筑设计对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要求建筑师在考虑设计方案时,表现个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把生态建筑思想融入建筑设计之中,使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协调共处,使建筑与整个城市、人文环境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定位与发展规划相一致。同时也要考虑建筑应有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尽可能利用基地周围的自然环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利用可再生资源。还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要素的协调关系。

3.2要协调好建筑的美学性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为设计出与众不同、体现建筑的美学价值,建筑师有时会造成投资大幅度增加或建筑功能的降低,从而减低建筑本身的价值系数,经济合理性就要求在工程投资尽可能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扩大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建筑的价值系数。但一味的追求经济效果,过于减少工程投资,则可能使建筑设计方案丧失很多美学价值,无法满足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需求。

3.3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大力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必然的趋势,建筑设计方案应从设计、建设、使用,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要节约能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利用这一生态化原则。在处理采光、照明、自然通风、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等很多涉及建筑运作过程中能量耗费的问题中,都要始终坚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

3.4要因地制宜,从自然界获取灵感

自然界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化的建筑思想就是希望给人类创造一个和谐的人工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规律,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构想建筑设计方案时,从自然中获取灵感,融入自然手法,达到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对话,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的创造灵感就来自于自然界的贝壳造型,我国的鸟巢、水立方建筑也同样来自于美丽的大自然。

3.5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的设计理念

设计出来的建筑最终就是提供给人们居住的,所以建筑设计方案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理念至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大力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健康。正确处理好建筑自然、与人的协调关系,在建筑设计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建立起新的、符合以人为本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建筑思想。

4.建筑材料方面

4.1玻璃材料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在这一领域出现了陆续出现了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等,玻璃材料的保温技术就是生态建筑节能的关键,设计中可将它们组合成复合的构造形式,同时达到生态建筑的保温与和采光的要求[2],使设计出的建筑更加舒适,符合人的需求。

4.2太阳能、风能光电材料

太阳能和风能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态环保的可再生资源,在建筑中利用太阳能、风能电池发电,为建筑提供能源,为人们提供生态环保的可再生的燃料,既无污染,又无噪音。因此,太阳能、风能光电材料是生态化建筑中非常理想的建材。

5.结语:

生态建筑思想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是将来建筑设计的必定发展的主要方向,固然是整个建筑历史必然的选择,生态建筑思想使得建筑与人、自然和谐相处,以此生态体系才可以保持固有的平衡状态,人类才能够继续走下去。我们既要满足于现代的需要,提升整体的生活质量,而且又不能损及下一代人的需要,这样才能够使得社会得到很好的进步和发展,这才是当下时代的进步。促使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的社会,才能为全人类的生存开创更好的将来。

参考文献:

篇7

    一、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1]

    此技术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将秸秆进行分解成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比如有机、无机养料和CO2、热量等,从而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及质量。现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具体操作过程作一介绍:首先找一定量的秸秆,量大约为3-4吨/亩,这些秸秆包括硬质和软质秸秆。硬质秸秆一般为玉米秆或者高粱杆,而软质秸秆则可用树叶、杂草等。然后为了均匀播种,应把材料进行碾碎、搅拌均匀,菌种、麦麸、水之间按1:15:12的比例进行搅拌,以材料出水但不滴出程度为准。之后应将作物按一定的区域进行栽种,两排作物之间挖一条沟,宽70cm左右,挖深35cm左右即可。接着放入1/3硬质秸秆,再放入1/3菌种,压实之后再铺设软质秸秆和等量菌种。最上层秸秆可伸出地面5公分,再回填土并进行施肥。土大约回填厚度为25公分,浇一次清水,用耙把土耕平并垒起一小土堆进行栽苗,然后在苗周围的土壤扎5个小孔(间距20-25cm,直径约2-3cm,深度约50cm),使CO2及热量可以及时的散发出去。通过此技术来进行农作物培养可以有效提高产量和质量,其生长过程中受虫害影响较轻,早熟时间提前,产量比一般技术培养提高30%。不仅如此,在农作物种植时,其所消耗的肥料也降低一半左右,农药残余也降低一多半,果实商品率达到98%,这样便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消费者的健康,经济才能持续增长。

    二、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技术[2]

    CO2是植物、农作物生长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主要原料,二氧化碳浓度的多少也将对农作物生长起到重大的影响。一年四季,农作物生长都离不开CO2。在春季和冬季进行大棚栽种培养蔬菜时,由于大棚是密闭的,空气不流通,内部二氧化碳含量较低,浓度可能还不到100ppm。如果大棚没有进行有效通风,尤其是日出之后浓度降低速度加快,二氧化碳浓度不足的话,农作物生长便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所以,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能力,减少CO2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加入CO2气肥来弥补这一缺点。增施CO2气肥的方法包括化学反应法、颗粒剂法和CO2吊袋式施肥法。CO2吊袋式施肥法使用范围较广,操作简单而且安全,先针对这一方法作一介绍。CO2吊袋式施肥法其实是购买一种CO2商品肥,然后往发生剂里面加入催化剂,使两者充分混合并放入纱网吊袋中,将此物放于农作物上方,距离约50至60cm即可。大约覆盖农作物为30m2/个,可根据实际农作物面积来确定气肥袋数量。一般1个月更换一次,使用2至3月即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发现,在使用CO2气肥技术之后,农产品质量有所提高,抗虫害能力增强,果实数量也增加约10%,生长周期变短,比一般果实早成熟7-10天。在二氧化碳浓度使用检测过程中发现,如果浓度达到1000ppm时,黄瓜产量增加15 %以上,西红柿产量增加30%以上,尖椒产量增加25%左右,农产品数量普遍有所提高,蔬菜整体增幅在17.5%-45.6%,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三、水肥一体化技术[3]

    水肥一体化技术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将水、肥料经过一定的比例混合进行农作物培养的一种新技术。具体是通过地形自然落差或者压力作用,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需肥量及土壤等特点,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与水按一定比例,通过给水管道使水和肥料混合并对农作物定时、定量进行滴灌。此技术应用应结合具体情况,对土壤内部营养成分分析、对农作物自身生长状况作详细分析、对周围温湿度、海拔等因素分析到位,使此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篇8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动态生成就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此种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使学生自然的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融会在一起;教师动态组织教学,实施弹性教学方案,通过恰当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学习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因此我通过认真学习专家的讲座和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展示,并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一个完整的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教学案例。

【案例信息】

案例题目: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人民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

授课教师: 李安碧(贵州省晴隆县中营职中,中学一级)

教材分析:这个知识点只是九年级第一课第二框之中的内容,但我认为,要上好这个知识点是不容易的,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进行“思维碰撞,心灵碰撞,情感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才会出现许多意外的惊喜。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七、八年级和九年级一部分的知识能力,要上好这个知识点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和探究,展示自己知识与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了解、认识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成果,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它们之间是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相互共进的。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和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课堂生成资源、教材资源、课内外资源等,从而构建动态生成的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

课时:1课时

教学方式: 活动体验、案例讨论、情景分析、情感激发。

学法:在情景中感受、在体验中认同、在合作探究中交流中提升。

教学重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怎样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

技术准备:多媒体设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景引入

师:课件展示图片:中国的长城、日本的富士山、美国的篮球、巴西的足球、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老师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你们认为世界文化有什么体现方式?

生:(一部分)世界各国的语言不同

生:(一部分)世界各国的节日、饮食、节日、服饰、不同

生:(一部分)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家庭文化不同

生:(一部分)还有世界各国的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和代表性人物

生:(一个)世界各国有优秀的、灿烂的文化,但也有庸俗的、腐朽的文化。

生:(一个)反映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

生:(绝大多数)世界各国的文化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这些图片反映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具有多样性。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各国的代表性文化图片,认识和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不同体现方式,从而知道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活动二:师生互动

师:课件展示:在我们所学的知识中,哪些来自外国的文明成果?

师:这一学习内容,我们将以小品的形式展示,下面我先请主持人登场,大家欢迎,掌声有请!(全班响起了掌声)

主持人:同学们,老师把这个活动交给我(班长)和学习委员来主持,我们感到很荣幸,首先,我们请数学代表先登场,大家欢迎!(全班响起了掌声)

数学代表:在我这科中的有阿拉伯数字、勾股定理、韦达定理与二次函数、笛卡尔坐标等。

主持人:数学代表答得真好!接着我们请出物理科代表,大家欢迎!(全班又响起了掌声)

物理科代表:在我这科中,有欧姆定律和牛顿定律

主持人:不错!下面,我们有请化学科代表.。(掌声响起)

化学科代表:在我这科中有质量守恒定律。

主持人:很好!我们请外语科代表(掌声响起)

外语科代表:还有我们现在学习的英语课本。

主持人:对!我们请语文科代表登场(掌声响起)

语文科代表:在我这科中有我们学习的外国作品。

主持人:答得漂亮!我们有请科技发明代表登场(全班响起了掌声)

科技发明代表:在我这方面,如供给我们学习照明的电灯泡;国与国、人与人相互联系的电报、电话等。(这时,有一个学生的手机突然叫起,教室里有些不和谐的声音)

主持人:(把目光投向老师,沉默不语)

师(没有批评学生,请主持人回座位,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学到的“千里眼、顺风耳”,你们知道手机属于哪方面?

生(一部分):手机属于顺风耳

师:它属于人类的文明成果吗?

生(绝大多数):属于,而且是科技成果。

生(一个):我建议老师和学生不能带手机到教室,否则会影响上课。

师:这个同学说得对!手机只是我们现代的一种通信工具,但我们不要把它带进教室,更不能出现叫声,否则会干扰我们的教学秩序。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要求自己,包括我本人。(学生听了老师的一席话,情绪已经稳定)

生(很愧疚):老师,我保证今后不带手机进教室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