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4:51: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施素质教育,要在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通俗地讲,就是各学科都要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本文探讨“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亦即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是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我们对这“稳固的性质”的判断,以适应环境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标志,是对人的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一个是上位概念,一个是下位概念。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掘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4.语文道德素质;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是一种综合效应,综合整体水平
三、小语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矗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1.明确认识学科性质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 教学特点 实践能力
前言
素质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目前我国教育的主要方向及要求就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在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中,使用素质教育中的一些原则及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实施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学工作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十分有利的。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与传统化学教学不同的特点,对于这些特点的把握成为改进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指的是以促进全民素质提高为宗旨,根据每一名学习者的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的不同因材施教。同时,这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兼顾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更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促进全民素质提高,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同时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体现了当前社会对于教育的思考,在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收到了严重的阻碍。很多优秀的人才被埋没。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人的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我国教育事业以及人才培养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上升,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也有积极作用。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特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在素质教育条件下,初中化学教学必然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例如,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够辅助化学学科的学习。初中阶段的教育一般以综合课程为主,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各学科之间都有相应的交叉。因此,初中化学教学还是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学会化学原理,而且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启发学生的思维。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的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有一定的要求。传统的初中化学学多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这虽然能够学习前辈们丰富的经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我国现今的初中教育中,普遍采取通过繁重的课程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方式,这极大的摧残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更制约着我国素质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时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化学实验,在安全范围内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其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质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势必会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所区别,而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下面本文就将以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在素质教育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案例阐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如何做好初中化学教学。
以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水氢为例,在这一章的教学中,我首先对全班同学的化学基础进行一个简单的摸底。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水平进行相应难度的教学。在课堂上,我并不急于讲授这一堂课。因为初中化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较为枯燥,一味的讲授可能会使得学生们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在这堂课知识点的讲解之前,我对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的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水,那么你们能说出一些水的性质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来,课堂的氛围立即活跃了,学生们都在积极地进行讨论。其实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个目的,一是打破枯燥无味的讲授,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扩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们的反响也很强烈,有的学生说水是液体的,有的学生说水是有浮力的。当然也有学生说水是可以喝的,对于这部分学生我并没有去批评他,这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体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创新思维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接下来对于水的组成这一部分知识的实验中,我看到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想要表现自己,这时候我给予他们鼓励。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你们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推测出水的构成?这时候班级开始安静下来,学生们陷入思考之中。我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想要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理念下,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们大多直接告诉学生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这样的讲课虽然能够使学生们知道水的构成,但是他们并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十分不利于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这样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四、结语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结合素质教育的内涵,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理念将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今后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德富.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方式的改变[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121-122.
关键词: 内涵发展 高职学生 文化素质 培养对策
一、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重大意义及影响
文化素质培养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阶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和深远影响。
1.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比其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重要,他们更需要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因此,加强对高职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是适应时展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是提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文化素质决定就业后的竞争力,高职学生应该通过文化知识学习别人的长处并内化为自身能力,形成完整的人格素质,如坚韧的毅力,能勇于承担责任,不随意跳槽等高尚的道德修养等。加强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有利于提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加强高职文化素质培养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学生的文化素质上,高职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还存在一定差距,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加强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是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现状
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前提下,高职文化育人理念再次被提升到新高度。近些年虽然高职院校加强和重视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乐观。其主要现状如下:
1.生源质量不高,文化基础较薄弱。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招生人数的增加,高职院校的招生分数线逐年下降。从2013年湖南省高职录取分数来看,文科录取线400分以上、理科300分以上的学校不足1/4,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可想而知,学生的文化基础自然较薄弱。
2.教育观念落后,顶层设计不合理。
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升格而来的,在中专时代,他们采用的是大学压缩饼干式的教学模式,只重视教学,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很少关注。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顶层设计”的层面――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文化素质教育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制度支持和环境优化,因此,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必然成效甚微。
三、内涵发展下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对策与思考
在高职内涵发展过程中,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将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相融合,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课上、课下、网上、网下四个体系为突破口,多方位、多层次加强文化素质培养,从而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文化素质培养创新机制。
1.在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中渗透文化素质培养,建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课程设置的指导,一是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学习中,结合本专业特点加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二是在实训实习中融入职业精神、职业意识、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的培养。这样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专业课程教学,挖掘其素质教育的鲜活内容,既教他做事,又教他做人。
2.将文化素质培养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可以有效结合学校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特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校园文化活动是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媒介,提高校园文化育人的关键点就是将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重新梳理整合,凝练办学特色,建立一整套体现专业特色、贴合行业特色、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系统,实现校园文化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3.加强科学理性的文化素质培养,构建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第二课堂的目标及指导思想是融入社会,热爱自然,加强实践,提高能力,培养兴趣,彰显个性。可以举办以拓展视野为目的的专题讲座及组织社会认识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学生社团进行假期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交际的能力。
4.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构筑特色校园网络文化育人体系。
21世纪,网络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用优秀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促进网络的和谐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建立电子书库,做好阅读导引,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阅读平台。通过网络新媒体,建设文化教育的新阵地。
总之,文化素质培养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地位。文化素质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就一定能确保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内涵发展在新形势下取得更高实效。
参考文献:
[1]刘建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翟帆,鲁昕.职教要为国家产业体系建设培养技能人才[J].中国教育报,2011-03-31.
摘 要 武术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培养间有着十分微妙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内涵,特性及功能的阐述,提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通过武术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作用的论述,挖掘武术文化的功能价值,开拓素质教育的空间,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具有益参考。本课题旨在通过武术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研究,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到一种解决弥补的载体,为高校提供一种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希望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得以推广。
关键词 武术文化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一、前言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同样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性,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主体,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文化传播中进行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其发展早期,就融入了中国哲学、美学、兵学、伦理、养生等众多文化内容,自成一体。在其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的增深拓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武术文化。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深入的分析了武术文化的内涵、特性及功能,进而阐述了其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
三、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武术文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1.武术文化的内涵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就是传统的武术,专指源流有序、风格独特、拳理明晰、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可定义为:与武术相关的各种领域中文化的总和,包括影视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领域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等。广义的武术文化包含了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是武术文化核心的一部分,没有武术也就不会有武术文化。下面我们所讲的武术文化和武术,指的是广义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的概念。
2.不同视域下武术文化的功能
(1)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功能
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体育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技击性、健身性、防身性的功能特点,这是武术文化的基本功能。武术要发展,必须靠竞技来提高,离开了技击,武术就没有了生命力。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另外武术与中医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医养生、武术伤科、功夫按摩、运动医药、伤科针灸、救治偏差、练功疗法、特种功夫等成果,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这就是体育武术所追求健身价值。体育武术的防身功能主要基于他的技击的延伸,攻防技巧的应用,目前社会上热门的女子防身术、军警擒拿格斗术等武术防身应用招法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2)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功能
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影视武术,它具有的娱乐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特点,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拓展而来。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通过练习武术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释放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娱乐的效果。武术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对武术的表演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影视、文学、体育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通过武术表演促进学习,让同学们在掌握武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老师指导下自编套路或节目表演,传统艺术的审美知识(形、神、气、韵等)贯穿在武术教学中扩大教学的知识涵量。
(3)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的功能
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教育性的功能,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在习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武德精神,它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正义、公平、公道——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习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忍耐克己的精神,同时也要心胸宽广,对人以诚相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武文化这种哲理性和教育性的功能特点,在武术的熏陶中得以培养、塑造、锻炼、养成,人格素质得到升华。
(二)高校素质教育中武术文化的作用
1.传承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合,如与易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其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它的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武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功能,它的教育意义应该与武术相关的各个领域中都能体现,充分涵盖武术文化中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文化与各行各业的结合,都有其发展创新的灵感源泉,我们充分挖掘其武术文化的特色价值,寻求在高等教育中的突破口,如果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与武术文化的充分结合,并不断的研究创新,通过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软硬件建设等方面融入武术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武术文化、体验学习武术文化,发挥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我相信他们走向社会势必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认可。
武术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具有十分突出的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而且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强生存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的理论教育具有培养学生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意义重大。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促进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注重了对大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道德、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对武术文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但事实上,常常被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项目,而忽视了它的教育意义,很多人把重心放在竞技武术的争金夺银上,把它作为高考加分为杠杆,竞技武术的文化底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淡化,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就是一句空话。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对武术动作的演练和领悟,达到由形及神、由表及里的审美意识,提高自身的生活文化境界;通过对武术的内外兼修的学习,既注重筋骨的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视运气、营气,对大学生的情感调节和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通过对武术技击动作的演练体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应变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武术文化,能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四、结语
大学是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完善人格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武术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诸多特点,在熏陶大学生素质提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价值。通过对武术文化功能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的利用其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误区;内涵与实质;全面发展;学会做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49-01
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即削减点教材内容,减少学生的学业内容,少留课外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休息时间;2、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改变一下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更受学生喜欢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多采用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更多地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3、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音体美等课外活动,就是增加些社团、科技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开设兴趣班,并搞出一些小制作、小发明;4、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能进行考试,不能用数字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在班上、学校对学生成绩进行排队,甚至不能公开学生的评价成绩;5、将当前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教学改革都与素质教育划等号,把任何一项改革都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进行,泛化和更加模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6、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否定现行所有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当成是解决当前困扰我国教育发展众多问题的“灵丹妙药”。
那么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就是人的教育,它包涵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学会做人。素质教育首先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衡量的基本标准不是别的就是学生是不是发展。
那么,在小学阶段该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
1、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应只立足于传授书本知识,而应更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会做人的能力,所以我们应淡化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标、以考试分数文化成绩为学生唯一衡量标准的观念。这也就告诉我们,应试教育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对立物,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考什么、怎么考、怎样评价考试结果的问题。2、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每一学生都有其长处,通过我们的教育都能成才。3、要承认个性差异。每一个人都他独特的个性,所以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本身就是复杂的,这也就要求我们教育不能像机器加工产品用一个模子来进行,它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卓有成效。
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有枯燥感、厌倦感,将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主要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束缚了他们的思维,打消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并不素质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要求我们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只有课堂教育变得更有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 1、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的学生的发展为主旨,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我感兴趣的东西,启动学生“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然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我们的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教学手段要形式多样;要善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学会”;要还权于学生,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让学生自主发展,使教育更富于人性化。自然学生就会爱学、乐学、会学,也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有些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将推进素质教育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划上等号,认为学生的学习就不可能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为什么学生会感到学习负担过重?我认为,这固然与学生学习的知识的量过大有关,更与学生日常学习的知识太单调、教学方式太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关。学生的学习是不可能没有负担的,而关键是要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知识性学习负担,而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负担,加强真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学会做人能力方面的内容;要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有兴趣的负担,就不再是负担了。
三、改革学生评价体制
评价体制直接影响到我们教与学的内容和兴趣,所以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的评价体制就必须强调学生的全体发展,突出学生的学会做人能力。1、我们的评价目的要淡化选拔和评比性,突出发展性。2、我们的评价内容要强调全面性,以全方位的评价引导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并注意个性化的发展。3、我们的评价主体要多元化,突出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评价中求发展。
四、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企业及行业的需求方向,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此,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对学生素质教育投入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致力于提升学生素质。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对其认识产生了偏差,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仍然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教育内涵认识的偏差
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职业素质所包括的内涵认知程度有所偏差,浅意的将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认为是“素质教育”与“职业”,将中等“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拿到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将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和一般意义的校园学生活动相提并论,导致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偏离了职业性与市场性的本质。
(二)教学内容偏差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将岗位需求作为基础,将胜任力塑造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素质的教学时,对职业能力的教育普遍有所轻视,进而偏重于特长的强化,教学活动多以演讲辩论、唱歌跳舞等学生爱好及特长的强化,对于学生的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职业执行力与职业实践等关键能力的教育普遍缺失。导致了学生在职业道德培养及认同、职业规划的能力较差,使学生在日后的职业发展中的贡献及求职能力较低。
(三)管理机构薄弱
高职院校对于职业素质教育大部分由共青团组织或学生组织部门组织实施,参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机构不是管理相关教育组织与管理部门,其教育模块的方案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碎片化,与正常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差距。在另一个角度来说,青团组织或学生组织部门从事的内部管理,涉及到企业及行业间联系较少,对市场的变化不了解,难以和高校进行结合,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影响重大。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的特征
职业素质,是从业者所需要具备与所从事职业有关的素质,对职业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为从业者适应及满足职业生涯具备的品质与能力。它既是企业培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也是集中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体现。其具备了以下3个特点:
1、职业性
职业性是职业素质教育最本质特点。首先,职业素质教育以岗位需求及职业为出发点,通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即创造力、团队协作以及执行力等几个方面,再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针对学生与行业特征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进而塑造学生职业修养与培养职业操守,使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模式当中就能感受到职业文化的氛围,为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2、自主性
自主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的学习计划与目标进行引导,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灵活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成效评价对教育过程进行自我评估与评价,以此评价的满意度来展开教学活动的参考指标。
3、实践性
实践性是素质教育最突出的特点。首先,职业素质教育以适应工作环境与职场的运用为基础,最终促进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发展为目标。其次,实践教育在职业素质教育的比重较大,即通过学生上岗实训与社会实践,在职业环境与社会环境当中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态度。再次,实践成果能够体现学生的职业发展实际状况与就业质量,即反应出学生在工作过程当中的实际水平。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可行性提升途径
核心工作与中心的思想是站在职业能力角度进行职业教育模块的划分,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与塑造达到职业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根据职业素质教学的特点与内容,教育内容可以划分为职业的适应教育、规划教育以及职业技能这三个模块。通过此三个模块的加强,使学生在职业发展与适应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仅要加强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教育,还要完善职业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以此才能在顺利开展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工作,同时,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规划职业教育
职业规划的教育重点是构建学生的职业进行规划,培养职业规划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与热爱,帮助其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对学生的职业方向进行测试,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认识,帮助其对自己的特点与职业倾向进行全面认识与了解;第二,开展职业认知教育。新生入学时开展专业认知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相应的企业进而熟悉行业认知,对学生的职业探索有很大的帮助。第三,企业导师的配备,聘请企业人士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向接触与交流的平台。
(二)适应职业教育
职业适应教育指学生适应职业的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重点工作,包括职场适应实践与学生职业心理健康,主要内容为对学生入职开展专项活动的特训,根据不同岗位与专业对员工在心理素质上要求的不同,通过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实践能力。
(三)促进职业技能教育
职业技能教育的重点是注入职业素质的思想,强化职业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促进职业素质与技能的结合,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出发点,教学部门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内容,再到考核任务的标准,任课教师从理论到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将学生的职业能力摆在第一位;第二,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建立“专业学习社团与专业技能竞赛”两大体系,积极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的竞赛,通过竞赛活动检验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的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地理课堂;实施方法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素质”概念,以前只是个心理学范畴的专用名词,它认为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素质”则是事物的本来性质。再有,有关素质的解释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官的特点,其内涵是指人的先天性,遗传性的自然素质,外延则限定于人的个体素质。
我们目前所提及的“素质”,其内涵远比上述提法丰富,其外延也超越了心理学的范畴,从生理学角度看,“素质的特点”它是智力发展的生物物质前提,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而关于“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提高素质水平,同时在某些本来的不具备或者在心理和能力上有缺陷的,通过教育,实践,锻炼培养和提高某方面的素质水平,所以,具体的素质教育就按照明确的目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手段、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天赋,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和补偿的有计划的活动。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及实施方法
1.政治思想素质教育
地理学科是融自然经济、人口、环境等为一体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特别是中国地理教学中直接学习我国自然、经济、国情、国力、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等,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领导,政治思想素质教育都提供大量素材,所以地理教学中要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渗透,主要是根据教材中的大量素材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教育、国情国策的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其次,要经常举办以思想教育为目的地理竞赛。如进行“爱我家乡,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地理知识竞赛和以“美丽的祖国,美丽的家乡”为主题的学生演讲比赛等。
再次,要定期举办以“美丽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为题目的彩色画报、彩色图片展览。通过这些形式来表达到增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目的。
2.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科学文化素质即“智能素质”,这一素质的培养是落实地理知识的前提,包括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及其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地理知识的自学能力以及学习地理的兴趣等。
首先,要通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智能素质。其方法很多,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形象讲解,对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地理教学中投影片和教具的应用等。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地理知识内容在教材中大多是叙述性的,但对这些内容教师要加以指导,最好是先根据教材内容交给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内容找出答案。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有目的阅读教材来培养自学能力增强智能
素质。
再次,要通过交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素质,如单字记忆法、比较法、歌谣记忆法等。
3.掌握和学习地理知识的技能素质的培养,此项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的读图、绘图、分析地理图表等技能
对于这一素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培养,对于读图,作
图,分析图的技能,在教学中要本着三多的原则即要多读、多画、多分析,进行经常练习,另外教师要对这一素质较好的学生要个别指导,进行鼓励,促进其对图的兴趣,以此来带动差的学生。
再有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地理教具,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小气象站等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技能。
4.审美和美育素质教育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可以进行审美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祖国的山水美、园林美、国土版图美以及大自然之美等。
对于这一素质的培养,一要靠教学渗透,地理教学内容中的桂林山水、苏州园林、名山大川等,城市美中的首都北京、上海、武汉等都是培养审美的素材。二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的图片展览,演讲比赛等都可以间接进行审美和美育教育。三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植树种草,参加美化校园的劳动,通过劳动成果装点自然,美化校园,体现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 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依据;基本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9-0064-06
自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学术界、实践界都对素质教育问题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由于教育的层次不一,性质不同,各级各类教育实践的素质教育内涵也存在差异。职业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其专业性特点决定了其相对于普通教育素质教育而言,有其特定的内涵。在此,笔者就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以及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特征和价值作一探讨。
一、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依据
可以说,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转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或者说这些方面所反映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都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推进的现实依据,而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推行也有着许多的理论依据。
(一)“职业人”的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在依据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实用型劳动力,过分强调社会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这就导致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单面性。职业教育强调培养职业人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培养单纯的职业人,则学生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就难免会有缺陷,而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促进职业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推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倡导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吻合。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与要求包括德才兼备、手脑结合、身心和谐、注重发展能力、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统一等等[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了“脑力与体力结合”以及由“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为主的全面发展教育。从实质来看,这种教育是着眼于人的体力和脑力,即社会成员的构成要素及其品质的发展。因此,这种教育与“素质教育”似乎是贴合、合理的。况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完善,全面发展教育的因素还会进一步优化、丰富和发展,其时代性、全面性、整体性、发展性、能动性与素质教育是吻合的。其次,在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中,推崇全面发展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促进职业人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职业素质的提升。
第二,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首先,职业教育素质教育适应每个从业者现代化的要求,以职业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指向,其时代性和社会公益性均体现在对素质的要求中,这就使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指向与任务更加清晰、具体。此外,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通向未来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整体的、面向未来的、高度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素质教育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力求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和教育成效的一致性,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本体功能,使全面发展教育落实到从业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如此,职业教育的功能才得以发挥,全面发展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所以,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依据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它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主张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是罗杰斯,他主张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注重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的人格”,因此,人本主义强调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层面的发展。人本主义认为,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应该是已经“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和如何变化的人”。罗杰斯认为,这种“完整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知情合一的人”。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职业人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如下一些特质:能自发组织活动并承担相应责任、能自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能自主获取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变更适应性、善于处理所面临的新问题、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现在的职业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的人,而是能够适应不同职业的基本素质,不断关注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所以,以职业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