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4:51: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二人转;传承;发展特定
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共同催生了特色的地域性艺术形式。东北文化的野性之美是其公认的特点。可以说,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滋生了属于东北特有的文化,一种充满关东风情、北国豪气的地域文化。就像细腻的沪上江浙选择了委婉柔丽的越剧,黄土高原的汉子们选择了高腔大嗓的梆子,草原上的蒙古民族选择了燎亮高远的草原民歌……这些艺术形态的存在,说明了群体性格对艺术形式的选择,东北二人转也同样是东北人民的选择。
一、海伦二人转的发展脉络
(一)建国前的“跟班卖段”
海伦二人转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那一时期的二人转由两个男性表演,通常称为“双玩意”,较为著名的艺人有海伦镇北疆:朱万山;绥化大彩霞:吕红章;北安金不换:福等。民国以后,开始有许多艺人活跃在海伦市文艺舞台上。他们为后来的海伦二人转乃至于整个北派二人转的发展与传承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著名歌唱家郭颂的师父艺名“金蝴蝶”的付海清、黑龙江省海伦市东北二人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桂琴的师父任刚、当年海伦会戏最多艺名“四季花”的韩德祥,以及海伦市第一位女演员,大鼓书演员程小芳等。他们都将自己的艺术在海伦大地开枝散叶,形成了早期海伦二人转的雏形。
(二)建国后“盛开的民间之花”
1958年海伦县民间艺术团归国家所有,艺人们摆脱了跟班卖段,每段才五毛钱的尴尬局面,摆脱了大车店表演的局限。这一时期出现了“四季花”老先生的徒孙,“小蒙古”马春荣的传人张晓东和窦义;王洪奎传人李凤玉和李宝忠;赵大芝的传人张乐和张鑫等;任刚的徒孙,郭秀荣的传人张雪艳和夏秀敏;夏淑云的传人连二、连三、连四、连营、高浩等。在跟师父“走穴”的时候,年轻一代的艺人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切磋,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互赠唱本。这些唱本有的是师父赠给下山的徒弟的,也有的是艺人之间互相赠送的,这些互赠的唱本在一定意义上给现代海伦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滚地包”或者“走穴”的时候,许多艺人都是偷着学艺的。据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赵晓波讲述,她本人就曾经偷学过“小蒙古”马春荣的唱腔,再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唱腔。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转型使大众审美趣味倾向于大众化、世俗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长期被压抑的欲望被唤醒,娱乐至上和享受主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而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和娱乐性刚好契合了这种世俗化的审美需求,为大众文化的迅速兴起提供了主观上的可能性。2012年10月18日,经国家批准,“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它的前身为“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是国家承认的中国第一家专门保护、研究、传承北派二人转的机构。传承中华曲艺、保护北派二人转。
二、海伦二人转的发展现状
艺术需要市场才能生存。各类艺术都有其生存环境和现实意义,时代有时代的特质,文艺也是如此,在文化体制和艺术体制不断革新,多元文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民间文艺已经完成了其主要的历史使命,不可能再占据艺术舞台的中心。在传媒技术推波助澜的形势下,休闲文化、消费市场的浪潮必将颠覆传统文化,文艺和中国传统戏曲等艺术的发展前景都将受到制约。
(一)传统传承方式的掣肘
据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赵晓波讲述,在她早期的学艺生涯中,都是靠着师父的耐心口授,自己则白天跟着师父学习唱腔,晚上研究唱腔。事实上海伦早期的二人转艺人在教学或者寻找自己传人时,都是没有手本的。他们完全靠着口传心授,师父一句一句地教,学生一句一句地学。用老艺人的话讲就是“宁赏十垧地,不教一出戏”,许多老二人转艺人的绝活不是谁想学就能学的。直到2002年,海伦市第一艺术学校成立,校长李威请出了很多当时海伦的著名唱将,比如邓晓坤、李广文,以及受过父亲孙汉学、母亲王化荣两位艺人家传的孙淑华等等一大批海伦转坛名将,从此,海伦二人转开始了办班教学的模式。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赵晓波将“黑龙江赵晓波二人转艺术传承基地”从延寿县迁至黑龙江省“二人转之乡”海伦。从此海伦二人转的发展与传承开始了双足鼎力的局面。
(二)“非遗”保护下的缓慢发展
对民间文化生态的保护,不仅是为了保留古老的民族文化,留住古老的艺术瑰宝,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需要[1]。2007年至2009年,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488名,并专门举行了颁证仪式。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文艺正逐渐失去其往日的魅力,有些剧目想借助高科技制造声光完美的虚拟舞台来挽救文艺,其结果似乎也不理想,视觉刺激毕竟不是文艺的灵魂。思想深度和贴近生活的艺术精神才是文艺的精髓。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文艺不断被边缘化,文艺观众的相对数量逐渐减少,经典剧目凤毛麟角。为了文艺的生存与发展,文艺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在尝试突围,但是最可怕的还是文艺人放弃自己的艺术。
三、海伦二人转发展对策分析
(一)商业化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借鉴
传统民间文艺的商业化、产业化发展并不是空谈,有着有力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条件。“京剧”的“国粹之路”就是借助商业化与产业化的。200多年前,徽班在吹吹打打的唢呐声中走进京城,靠的就是“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赢得了高票房,逐渐称雄京华剧坛,最终成了大气候。谁能说商业化与产业化就不是二人转发扬光大的可取之路?海伦二人转具有浓重的北派二人转风格,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文化品牌,宣传海伦二人转,以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为基地,着力打造“纯绿色二人转”,提高海伦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海伦文化产业建设创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们也正在向着这方面迈进,像邓晓坤、李国兰、赵晓波、单桂清、李凤玉等海伦市著名唱将都在近几年与沈阳市莎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有过合作,录制传统正戏的光盘。早在1997年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就开始录制VCD光盘,至今共录制近600套发行量超100万盘,含二人转节目189个,由黑龙江省音像出版社、吉林长白山音像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既创造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又很好地宣传了海伦市的北派二人转。在招商引资与地方文化产业结合方面,黑龙江省各界已经做出了努力,由海伦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牵头,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与沈阳莎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拍摄26集具有典型北派二人转风格的大型二人转系列短剧《戏说关东趣事》,从侧面很好地拓展了二人转文化产业价值。[2]沈阳莎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霍燃亲自参加了在拍摄地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举行的开机仪式。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赵晓波、魏三与吉林省著名二人转演员郭旺、郝大勇等著名演员参加了此次拍摄。北派二人转是海伦的一张特色名片,有利于推进海伦的文化产业发展。这不仅可以提升海伦北派二人转的知名度,而且还可以促进两个省份演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开辟了海伦二人转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实现了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的有效融合,对于促进海伦地方经济发展必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大众传媒手段的借鉴
进入21世纪,大众传媒在中国迅猛发展。伴随着书籍、报纸、杂志、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二人转的发展开始全方位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北派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开始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其中,大众传媒就扮演了一个很好的角色。影视媒体为二人转传播带来了更为有效和快捷的方式,消费者习惯了通过电子传媒来了解和接收信息,当然也习惯了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接受媒体的信息灌输,二人转出色地完成了由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由民间文化过渡到大众文化的过程,利用影视媒介对自身进行全新的包装,为自身的发展传播获取更大的推动力,由一个地方曲种演化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说唱音乐艺术。如今在许多媒体和网站上,我们都能看到以海伦二人转为代表的北派二人转的身影。早在1998年,央视《曲苑杂坛》节目来海伦录制二人转《西厢下书》、《南派送情郎》及《北派送情郎》,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省电视台、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对海伦市二人转的产业发展情况都进行了相关的报导。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专题部还于2004年专程赴海伦拍摄了专题片《永不停歇的二人转》,在央视三套节目展播。新华网曾以题为“海伦二人转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海伦北派二人转进行专题报导。黑龙江日报曾以“赵晓波:打开梦想之门”为题目,对海伦市赵晓波二人转传承基地进行专题报导。中国戏剧网曾以题为“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努力推进传统二人转艺术”,表达了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全体演员对弘扬传统海伦北派二人转的决心。中国文化报则以“到海伦去看绿色二人转”为题对海伦二人转进行了深度报导。在时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大众传媒为海伦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一份无形的力量,同时也为弘扬海伦市北派二人转打开方便之门。有人说档案是“铁皮柜中解放出来的生产力”,这正是档案经济价值的体现,也说明档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二人转的发展也应该由此得到一些启示。
四、结论
电视、电影和网络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文艺的传播可以凭借现代传播手段变得迅捷而广泛。这些光影交错的传播方式充实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和精神世界,也挤占了包括地方戏——东北二人转在内的传统民间文艺演出发展的空间。人人都可以自娱自乐,甚至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说法也并非耸人听闻。娱乐性将成为群众选择艺术的重要因素,而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间文艺演出,娱乐性是欠缺的,几乎世界各国的民间文艺演出都经历过功利性的时代,成为教化的工具,负载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海伦二人转的演出中,许多传统剧目都对东北民俗有所体现,承载了大量东北民俗文化,海伦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东北地区的民俗生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传承和保存作用[4]。民间文艺演出要生存,就必须重新回到群众中去,重新定位自己的市场价值。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有了非常大的参与和交流空间[5]。
作者:徐洁 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由婧涵,徐洁,荆丽娜,等.民间传统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6,(5):41-43.
[2]海伦市委宣传部.26集电视剧《戏说关东趣事》开机仪式在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隆重举行[EB/OL]./wq/hl/2013-08/08/c_132614169_2.htm.
[3]何玉红.企业档案的作用与价值[J].陕西档案,2016,(1):52-52.
作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引起了鲁迅先生的注意和兴趣,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受到薄松年教授,冯骥才先生等的高度的赞誉。与此同时,日、法、美、英、德等许多博物馆都开始收藏朱仙镇木版年画,国际专家学者誉其为中国的国宝。朱仙镇木版年画吸引了众多的文化艺术界名流,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同时,这也提升了朱仙镇整体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普通游客来朱仙镇访古探幽。据朱仙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从朱仙镇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之后,来朱仙镇旅游的人比以往多了五倍,而这些游客大多都是冲着木版年画来的。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旅游开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落后,资金匮乏
作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朱仙镇衰落成了一个平常的中原农业小镇,经济落后。再加上中原地区整体的旅游发展水平较低,所以朱仙镇木版年画随着朱仙镇的衰落几乎灭亡,而朱仙镇相应的旅游文化产业又是一个长期性风险性较强的产业,其高回报性在短期内体现不出来,因此当地政府没有太多财政实力支持,外部投资也很少。资金问题解决不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无从谈起,朱仙镇的旅游业基本上处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停滞状态。
(二)传承不足,创新不够
朱仙镇的衰落,水患,战争,的破坏以及市场萎缩的原因,使得朱仙镇年画老艺人都经历了艰苦的人生,如今他们大部分都过世了,却没有人传承下其年画技艺。另一方面,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受民间文化传统传承方式的影响,即“口口相传,父传子,师带徒”的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太单一,而现在的年轻人也吃不了苦,不愿学。
(三)受胶版年画冲击大,同行竞争强烈
印刷方便且成本低廉的胶版年画的兴起和泛滥,直接导致木版年画丢失了传统市场。眼下的春节,人们是已经不再青睐费用过高的水印木版年画,胶版年画已完全取代了木版年画的地位。中国有四大木版年画流派以及众多大大小小的地域流派,虽然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最悠久,且对其他年画流派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朱仙镇的没落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逐渐消亡,致使其在旅游市场中并不具有太高的知名度,相反,只有不到三百年历史的杨柳青和桃花坞木版年画则名声更大。当然这与当地经济文化发达,旅游产业发展及旅游市场的成熟是分不开的。
(四)旅游开发起步晚,市场观念落后
直到2006年夏,朱仙镇成为华北地区唯一入选的“中国十大最美村镇”,以及2008年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特种邮票发行,朱仙镇木版年画才渐渐被普通游客所熟知。在朱仙镇整体旅游规划的过程中,也才明确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朱仙镇各大木版年画作坊至今都还是前店后坊,半农半商的经营模式。年画经营者根本就没有一点市场观念,不知道改革和创新,只是按照传统去印制年画,没有开发出新的适应现代市场的年画。因此,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旅游开发只能算是还处在粗放经营的初级阶段,这也直接制约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旅游市场中的发展。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旅游开发策略
在大环境的支持下,已经声名鹊起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旅游开发和重新振兴是一定的事情,但是朱仙镇木版年画旅游开发也并非有了机遇和条件就可以一帆风顺地进行了,这个过程需要有着完整的发展规划和开发策略,下面就朱仙镇木版年画旅游开发的各种情况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
(一)发掘艺术价值,开发朱仙镇木版年画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就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购买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使旅游者能够感受到某种特殊意义的商品。一件好的旅游纪念品不仅能唤起旅游者美好回忆,而且能起到对这一纪念品和景区很好的宣传作用。朱仙镇木版年画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其饱满的构图,强烈的色彩和夸张质朴的形象,因此,传统的纸,并非其唯一最佳载体。每一个到朱仙镇旅游的人,在经过木版年画研究会大门口的时候,都会被大门两侧墙壁上所绘高大的门神所吸引,这就是例证。所以,朱仙镇木版年画完全可以结合河南地区其他悠久的传统工艺,开发出以年画为内容的新旅游纪念品,如可以结合南阳地区传统的烙画工艺,把木版年画再现在木质、竹质载体上,也可以结合河南地区悠久灿烂的瓷器文化,把朱仙镇木版年画再现在瓷器工艺品上,再配以合适的包装,就可以成为一种创新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新型旅游纪念品,而且这种纪念品深深打有河南、朱仙镇这些地域性烙印,这样的旅游纪念品是绝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因此,在吸收外来资金的前提下,还可以开发其它的一些木版年画衍生纪念品,如生产制作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内容的挂历,甚至可以制作印有木版年画的扑克,印制木版年画题材的精美书签;也可以开发制作一系列各种材质的小挂件,小饰品,上面饰以福寿财等年画元素,比如有机玻璃小饰物,饰以钟馗形象,可以满足某些游客辟邪求平安的心理需求。
(二)传承与创新结合,开发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年画作品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旅游开发,不能仅把印制好的年画当做商品卖给游客,其深厚的民间文化气息使其受各层次人员的喜欢,成为雅俗共赏的旅游纪念品,所以也要做好其包装,打造出不同阶层所需的旅游产品。朱仙镇目前就有一种比较成功的包装方式,把印制精美的年画用中国传统手法装裱起来,形成卷轴形式,这样,就给了木版年画一个新的展示平台,木版年画已不仅仅是过年贴在大门上的“门神”,而成为一种可以挂得厅堂的高雅艺术品。另外,高档次绫绸装裱的年画还可以配上精美的雕花木盒、锦盒之类,也可以成为馈赠的礼品。除了装裱,木版年画也可以像西方油画那样装框,由于其强烈色彩对比和夸张形象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这种装框的年画就可以被游客带回挂在房间里,起到装饰作用,同时也可以吸引游客生活圈子里的其他人,提高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知名度。不仅如此,还应该开拓木版年画的题材范围,抛开“年”字,在中国其它传统节日,如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的基础上,以其为题材创作新的木版年画作品,更可以把梁祝、白蛇传、牛郎织女这些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以年画的形式重新演绎,创作成套的系列年画作品,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表现力,增加其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若如此,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些新鲜而丰富的内容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它的市场也会更加广阔。
(三)转换理念,修建新型朱仙镇木版年画主题博物馆
传统的博物馆往往只是一个文物、艺术品等静态展示的平台,无法解决许多游客感兴趣的问题,如某件器物的传统制作工艺,以及古人如何来利用它等。因此,要转换理念,建一个不仅仅是作为木版年画陈列的博物馆,还要让游客能参与到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中去,亲自感受印制年画的乐趣,增强木版年画对游客的吸引力。据政府文件介绍,朱仙镇正在拟建一座木版年画博物馆,此举无疑将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发展和具体向游客展示起到巨大的作用。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民间工艺,对游客来说,其制作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性和趣味性,所以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不能仅仅做一个对木版年画进行搜集、整理和陈列展示的静态博物馆。该博物馆完全可以也应该复原一个传统的年画作坊,年画艺人现场操作,向游客展示年画的制作过程,甚至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其中,印制基础的墨线胚画(没有套印上色的年画初级成品)。在让游客参与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深入,对游客自己印制的年画作品进行包装(装裱、装框),作为旅游纪念品赠送给游客(收取一定的费用)。根据旅游者求真、求知、求体验的心理,大多数慕名而来的游客都会很乐意亲自体验一把印制年画的乐趣,并且把自己亲手印制的年画连同自己的美好回忆一起带回去,与别人分享,这同时也可以起到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宣传作用。
(四)办好木版年画艺术节,提升朱仙镇木版年画知名度
2008年12月28日,首届(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节在开封朱仙镇召开,有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官员以及民间艺术家协会、文联和各大媒体参与,这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向全国乃至世人宣传和展示朱仙镇木版年画。地方政府和朱仙镇应高举“中国木版年画鼻祖”的大旗,将“中国木版年画之乡”的名号唱响全国,让大家都认识到杨柳青、桃花坞之外中国更精彩的木版年画。当然,木版年画艺术节也不能仅仅办成一个木版年画的交流会,朱仙镇木版年画生存的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也要重点向人们推介,这样,朱仙镇整体的知名度和旅游形象提高了,朱仙镇的旅游业才有可能发展起来,才能给木版年画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另外,木版年画艺术节的举办时间选定上,应该考虑与最能体现朱仙镇民俗风情的传统节日相吻合,如春节、元宵节等,在这段时间内举办朱仙镇民俗风情旅游节,同时举办木版年画艺术节,这样的结合,更能增加朱仙镇的旅游吸引力,进而为朱仙镇打造好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旅游金名片服务。
(五)实施品牌保护战略,保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 传统民间艺术 文化特色 美术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74
Cultural Ecology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YAN Chunting
(School of Arts,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Abstract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splendid culture, traditional folk arts and culture is a culture of Chinese grassroots groups working people in long-term life and the practice gradually formed, which has a unique cultural values, art forms, local customs and aesthetic sty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value of traditional arts, elaborated traditional art TCEs and styl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rt and modern art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folk a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t; cultural values
中国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所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主要包括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以及民俗风情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着不同地域的环境、文化和审美,且传统民间艺术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过去,传统民间艺术以生动、有趣、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随着我国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崇尚简单、快捷、高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关注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成为民间艺术研究者考虑的重要问题。
1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
传统民间艺术作为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所蕴含文化和发展,与地域特征、风俗人情、社会风貌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传统民间艺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关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实地勘察,并对具有传播价值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展开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等进行理论分析。但由于研究者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充分了解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的来源和发展,因此研究者大多只能从外观、形象的塑造,创造出与当地民间文化相似的另类艺术,而无法真实还原出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艺术。
2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色
不同地方都有着当地最出名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民间艺术是从民间发展而来,具有大众的统一审美,即使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传统民间艺术依然代表着当地大众的审美情趣。传统民间艺术最主要的特色是质朴、率真等,并体现着当地人们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
2.1 传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
2.1.1凤翔泥塑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地方所演变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也各不相同。如凤翔民间美术,凤翔处于关中西部,凤翔的木板年画被称为我国五大木板年画之一。凤翔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年画、泥塑和脸谱等,其受到当地文学、宗教的影响,在一些传统节日中,表达出幸福、健康、美满等具有美好祝愿的意义。泥塑被凤翔人称为“泥货”,是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工艺,有着数千年的传统。泥塑是由民间艺人手工制作,再经过绘制毛稿、翻坯、打磨、绘图、上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完成。凤翔泥塑的形状、花色多种多样,在过去,泥塑是在热闹的节假日用来相互送礼的礼品,因此凤翔泥塑多以夸张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为主。凤翔泥塑的样式主要包括十二属相、神话人物和英雄人物等,并各自有不同的意义,如坐虎样式的泥塑则表达着健康和勇敢的寓意。凤翔泥塑不仅在当地传播较广,还在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都享有盛名。
民间舞蹈文化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民间舞蹈根植于民间,反映出浓厚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首先阐述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内涵,然后分析保护民间舞蹈文化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关系,最后指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与保护和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应协同发展。
【关键词】
民间舞蹈文化;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保护;传承
舞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在人类文明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慰藉心灵、传递知识、愉悦精神和传承文化,并且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语言、民俗、礼仪等。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方面建设新农村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文化艺术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民间舞蹈具有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既贴近人们的生活,又能够传承历史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在当前具有实践意义。
一、民间舞蹈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当代舞蹈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海南打柴舞、安徽花鼓灯、宁夏回族踏脚、贡庆铜梁龙舞等民间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民间舞蹈的魅力。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在国家大力的支持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中传承舞蹈的人的保护两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是指最大限度地保护民间舞蹈的原有生产生活方式,使民间舞蹈可以保持原有的风格整体灵活地保护起来;环境中传承舞蹈的人的保护是保护的关键,人作为传承民间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因素,保护好人就是保护好民间舞蹈。民间舞蹈反映了各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等环境下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情感,而人作为重要的传承载体,以言传身教、家庭式或师徒式的形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作为传承民间舞蹈的重要元素,一个人很可能代表了一种风格、一种样式、一种绝技,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接班人,那么当老艺人逝去,这种风格、样式与绝技就会永远消失。民间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保护好民间舞蹈的传承人,并为民间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了解民间舞蹈,参与到传承中,并发扬光大。
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意义
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开展,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农村迫切需要加快文化艺术建设,提高当前新农村的精神文明面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集中体现了农民的道德、民俗、风俗等,反映了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体现出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精神,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文化艺术建设能够丰富农村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激发农民热爱家乡的激情和精神,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包括舞蹈、音乐、剪纸、戏曲、皮影、刺绣等,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提升农民的审美意识,培养艺术情操。加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不仅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还能够促进我国精神文化建设,带动农村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快速稳定发展的目的。
三、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促进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
发展生态环境是保护民间舞蹈文化的关键因素,生态环境是民间舞蹈得以鲜活地保存下来的重要外部环境。保护民间舞蹈文化应当注重发展生态环境,使民间舞蹈可以在原本的生存生活方式中得以发展,生态环境是民间舞蹈文化的根本,也是源泉。建设新农村文化艺术,不可避免地将从外部环境入手,营造出适宜文化艺术发展的氛围,滋养文化艺术的发展。现代化进程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富饶的物产,但是也破坏了原有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存活的生态环境。原生态民间舞蹈环境被人为地破坏、改变或加工,那么民间舞蹈就不能表现出最原始、最本质的内涵,失去了历史文化价值,也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因此,民间舞蹈文化保护要求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着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既为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提供给养,又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促进新农村文化艺术的建设。
(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提供了支撑
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最突出的特点是创新,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变化。从表面上看,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创新与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有着明显的冲突,因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首先是要保护原生态的舞蹈,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民间舞蹈是群众中最普及的舞蹈艺术,反映生产生活与精神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随之改变,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心理变化,这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相符的。新农村文化艺术在建设过程中,会融入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碰撞与冲突中得到转型和提升,反映出时代的特征,这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保护民间舞蹈文化的生态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以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提供了支撑,使民间舞蹈文化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反映当代生产生活与精神面貌。
四、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协同发展
(一)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保护和继承民间舞蹈文化
正如西西里藏羚羊生态保护区为藏羚羊、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生态保护区为大熊猫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环境,藏羚羊和大熊猫才得以免遭灭绝,繁衍生息。民间舞蹈也是如此,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成为保护民间舞蹈的重中之重,可以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联系起来,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民间舞蹈,如拍摄记录下民间舞蹈的举行和民间艺人的表演;成立民间舞蹈博物馆与工作室,向群众宣传民间舞蹈,重点培养民间舞蹈传承人;保留民间舞蹈生态空间;组织开展艺术节等。文化生态保护应当尽可能保留民间舞蹈根植的原生态环境,使其浸润其中保持活性,可将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寨保护起来,建设成文化生态村,实现民间舞蹈就地保护与传承。民间舞蹈的发展与衍变,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变化的时代精神息息相关。保护民间舞蹈,应当在保持其传统的原生态的本质内涵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和元素,通过变化求发展,在现代洪流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因此,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过程中应当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成立民间舞蹈博物馆,使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民间舞蹈的发展,更好地保护民间舞蹈;而且各地还应当保留与还原各种民族节日,使那些已经失传的民间舞蹈可以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复原、存活,并代代相传。民间舞蹈文化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存活与发展,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使民间舞蹈有意识地被保护起来,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以实现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二)民间舞蹈文化丰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内容
民间舞蹈是农村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之余表达情感、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人类学、社会学、美学、民俗学、建筑学、文学、音乐学等多学科与知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56个民族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这极大丰富了民间舞蹈种类与形式,也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内容。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内容不仅包括当代文化,更应当包括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民间舞蹈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如海南、云南、贵州、等省份,每年前往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游客在欣赏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同时感受着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民间舞蹈文化在其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能只以展示和宣传的手段去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而是应当同时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古老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在这种方式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生机,并倡导爱民族、爱家乡、爱文化的行动指南,推动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可以将民间舞蹈引入各个乡村,借助民间传统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新农村和社会的联系,不仅将民间舞蹈的各种传统艺术形式融入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当中,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也增加了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内容。
结语
民间舞蹈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蕴涵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舞蹈发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因此,民间舞蹈作为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间传统文化历经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凝聚的文化和精神反映出当代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重要内涵。因此,应当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充分体现民间舞蹈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丽霞.舞蹈艺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音乐大观,2013(10).
[2]李鑫.群众舞蹈对新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影响[J].艺海,2008(6).
[3]胡献锦.试论民间舞蹈“花鼓子”与土家人的现代生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刘伟.民间艺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3(4).
[5]邢海玲.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艺术传承路径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6]胡爱祥.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优秀民间文化建设现状研究——以镇江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例[J].科技资讯,2011(36).
[7]李伟,张彦辉.生态式发展民间艺术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体系[J].才智,2011(30).
一、关注与欣赏民间文化艺术
民间文化艺术品色彩鲜艳、造型活泼,容易吸引幼儿的眼光,许多工艺品如天津彩塑、惠山泥塑、潍坊风筝、山西布老虎等,它们外形憨态可掬、形象生动传神、色彩艳丽夺目。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品,既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又是日常生活用品,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更能激发他们创作文化艺术品的愿望和兴趣。以美术活动《美丽的风筝》为例,风筝以它优美的造型、鲜艳的色泽、空中盘旋的舞姿,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心,我就借风筝这一素材,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风筝,感受中国人的聪明好学,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当向幼儿呈现一组组动物、人物、传统故事等类型的风筝时,孩子们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声。我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组织幼儿欣赏、讨论、交流这些造型独特的风筝,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更让民间文化艺术在幼儿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二、亲近与领略民间文化艺术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中,民间美术流传极广,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风筝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风筝,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当风筝经过精心挑选布置展览时,孩子们通过风筝展览会欣赏、感受了风筝的美,这些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风筝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幼儿的创作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他们都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漂亮的风筝。于是,我便利用孩子的求知欲望,重新设计了《制作风筝》这一美工活动。活动时,我要求幼儿尝试不一样的绘画形式、制作方法,可以在空白的风筝上用颜料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我还为幼儿提供一些半成品风筝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扎一扎、糊一糊、绘一绘风筝,使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动手能力和自我创作能力。
三、感悟与创作民间文化艺术
《指南》在艺术一章指出“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喜爱,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我把民间文化艺术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民间文化艺术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感受文化艺术和表现文化艺术的机会与条件。基于上述,我巧妙地运用活动室内和室外的门、窗、墙面、走廊等,以各个节日为主题,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文化氛围。如元宵节的时候,我国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的民俗习惯,为了让幼儿更能感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的浓郁的民族文化,我在室外走廊悬挂上喜庆别致的宫灯、活泼可爱的羊羊灯、活灵活现的金鱼灯……这些美观新颖、琳琅满目的花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幼儿不由自主地交流着自己看见的花灯,好不热闹。丰富的节日活动不仅让幼儿们感受了元宵节欢乐喜庆的氛围,体验了赏灯猜谜舞龙的乐趣,而且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欣赏完美丽的花灯,他们的心中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盏花灯。
四、传承与创新民间文化艺术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超越。过去民间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靠的是师徒相授、父子相传,但这种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合现代孩子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都必须用开放的眼光加以分类,才能更好地为孩子们所接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剪纸是我国辉煌的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教育活动,可让幼儿运用视觉、触觉、大脑等多种感觉创造性地想象与表现,开发幼儿的想象潜能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美丽的家乡》活动中,我让小朋友在周末和家长先参观家乡的著名景点,小朋友被美丽的假山、弯桥、风车、宝塔、长江等感染,产生我来造家乡景点的愿望。活动前我给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让幼儿明白每个建筑物都有不同之处,他们很快地发现了这些建筑的外形、高矮、颜色等方面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幼儿根据老师的范例和点拨,画出各种各样的房子或心目中的建筑,再用剪纸的方法把高楼的屋顶、门、窗进行镂空装饰。同时,提醒幼儿在房子四周添上花草树木、假山小河,鼓励幼儿大胆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剪纸创新。活动中,我不忘鼓励幼儿大胆剪、大胆画,给幼儿一个广阔的空间。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着同伴间有趣的、欢乐的剪纸气氛。这个具有创意的剪纸艺术活动通过他们的想想、画画、说说、剪剪,既培养了幼儿的剪纸兴趣,还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幼儿在欣赏、传承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更增添了创造的兴趣,并启发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五、热爱与弘扬民间文化艺术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的不断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跟进,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发展群众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来高,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底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发展群众文化也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近现代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更是在促进文化传承、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促进了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多样性发展。本文将详细介绍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两者的关系,以及阐述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相互作用,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引导和贡献。
【关键词】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群众文化;文化传承;发展
1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1.1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每个时期都有它独有的文化底蕴和特色。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因此它具有某个时代的特征及时代烙印,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能够促进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基于一定的民族文化基础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加以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着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文化习俗产生并流传至今,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和认可,进而流传下来。这些历史文化特色传统虽然历史久远,但都保持着独有的特色和风格,形成具有自身风格的独特的文化特色,进而促进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在中国的历史长卷中,中华各民族的群众文化犹如滚滚的长河,永不停息地奔涌向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化传向了世界各地,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要想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长久地屹立于世界之林,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就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当中,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1.2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文化的创新与传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通过与现代群众文化艺术的结合,更加体现了我国文化独有的民族性,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因此,分析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然途径
我国的文化艺术之所以如此得绚丽多彩,文化底蕴之所以如此得深厚,这主要得益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因为文化植根于人民群众,并被人民群众所创造,也就是说,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有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民群众的宝贵财富,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创造的年代不同,人们所处的地域不同,所产生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就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看待民族文化的时候,要区分其文化的自身价值和高雅程度,我们要坚持并发扬优秀的、积极的民族文化,抵制和摒弃庸俗的文化,提高我们辨别文化的眼力和鉴别力。但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渗透,我们仅仅依靠传承与保护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是不够的,在这基础上,还应该注意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加以创新,进而来顺应时展的需要,使其赋予时代性和多样性,并积极地加以宣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忧患意识,唯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地融入发展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来,积极地发挥其在文化传播与创新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3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社会新时期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要求其与时代紧密结合,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促进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性继承,推进与群众文化的完美结合。比如,我国政府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假日,这就进一步确定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这个经济发展相当快迅速的,生活节奏相当快的社会,给人们特定的时间来领悟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熏陶力,使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来感受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养分,进而批判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渗透,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对文化的辨别和甄别能力,抵制和摒弃庸俗、消极的文化,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文化,同时,要求我们要既克服又保留地对待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才可以更好地发展。相对独立性是民间民俗艺术文化最具代表的特点,它不会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消亡,它有其自身的特点来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这样才可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和造福。正如上文所讲,群众文化的发展要以民族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作为基础,群众文化的发展要尊重历史,要与历史文化相结合,避免与历史脱节。与此同时,也要积极与国际接轨,汲取世界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不断加以改造和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这样才可以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才会使我们的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才可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对发展群众文化的影响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基础,而群众文化中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要发展群众文化就必须批判地继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让人民群众去自觉地加入创造历史的氛围中来,只有这样,才会让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更具有时代性和历史主体性。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就是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经济的发展是根本要素,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和基础来展开,因此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的传承也应该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不然,便会失去其发展最基本的意义。
5结论与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继承和创新我们的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不断与国际接轨,抓住时机,顺应时展的潮流,才会使我国的文化屹立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之林,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刘淑娜 单位:河南省工人文化宫
1 群众艺术工作的意义
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提高了群众文化的要求,丰富了艺术文化的生活内容,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支持。这不仅有效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而且体现了文化娱乐与经济建设的良好结合,保障了群众的生活质量,确保了群众的幸福指数,符合当代文化的发展要求。
2 文化馆在开展群众艺术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1 指导作用
随着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化和多元化。文化馆在提高群众艺术工作方面的指导性日益明显,打造了更多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娱乐方式,为群众艺术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指导,不仅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形式,而且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指导,促进了文化艺术形式的蓬勃发展和层出不穷的创新性的艺术作品。
2.2 服务作用
群众艺术文化越来越丰富,但是还缺少统一的文化形式和娱乐方式,文化馆将群众充分集中和调动起来。针对群众的不同娱乐要求、不同层次的艺术水平形成了多样化、多元性、层次各异的文化艺术形式和艺术活动,满足了群众的对艺术文化的个性化要求。
2.3 监督作用
信息化社会,文化馆在群众文化艺术工作方面充分发挥了监督作用,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了积极的引导和监督,避免了陈旧迂腐文化的干扰和影响,净化了文化娱乐环境,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序开展。
3 文化馆改善群众艺术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3.1 重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出更多群众艺术人才
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培养出更多的群众艺术人才才能更好地开展群众艺术工作,从而强化文化艺术工作的作用和质量。培养更多的群众艺术人才就要从文化馆的建设出发,提高整个文化馆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和专业技能,优质、高效地培养群众艺术人才。人才的培养要深入贯彻到每项群众艺术活动中去,及时发现有才能、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并加以培养和提高,真正做好群众艺术培训工作,挖掘出更多有才能的艺术人才,进一步提高群众艺术人才对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艺术的专业性。文化馆艺术人才队伍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群众艺术人才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跟踪,使群众艺术人才对时事和当代艺术的发展有更为敏锐的洞察力和适应性。对文化馆的艺术工作者要举行定期的培训,不仅要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性,而且要提高他们培养人才的能力和策略,对群众艺术人才进行有策略、有方法的艺术指导。此外,要及时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及时培养传统的民间艺人,可以从经济层面、文化艺术层面、精神建设层面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以促进民间传统艺术的发扬光大。此外,还要鼓励传统民间艺人多参加文化馆的艺术文化活动,促进艺术人才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完善艺术娱乐的工作和环境,促进群众艺术工作的有序展开。
3.2 采取更为灵活的方法和措施,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对群众艺术工作而言,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与其息息相关,联系更为紧密,更易产生共鸣。因此,促进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迭代更新和持续传承极为必要。文化馆要在政府的号召下,提高群众对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的重视和关注,并开展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馆艺术工作者要切身实地去搜集和整理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确保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完整性以及具备传承的基础。通过传统民间艺术,感悟前人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并将其灌输到群众艺术工作中,丰富群众艺术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有效提高群众的艺术实践能力。在开展群众艺术工作的过程中,要以群众实际的文化需求为基础,重点传达艺术,艺术工作要注意表现方式和多样性的活动类型,以提高艺术工作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更好地激发群众对艺术的接受力和感受力,进而提高艺术表现力,达到传承民间艺术的目的。与此同时,文化馆工作人员要注意广场文化对群众艺术的影响,要结合广场文化的积极元素与文化馆特有的艺术表现,提高艺术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让群众更易接受,表现力更丰富,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性和时代性。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艺术培养的方式和技巧,向群众传达民间艺术时要注意取其精华,避免迂腐、陈旧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干扰和影响,使传达的艺术文化健康、优质、与时俱进。
3.3 强化文化馆经济投入,巧妙结合群众艺术工作与商业规划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渗透 传统文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都把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教育改革发展之上。20世纪末期,中国高校掀起了“素质教育热浪”,从重点院校到一般院校,素质教育提到了教育改革的重心地位。教育哲学研究出现了向人文主义传统复归的倾向,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可以这样说,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趋多元化,为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创造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方面,而完善的人格,鲜明的个性,审美意识的强化,丰富的内心情感,同样也是现代人才的特点之一,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着眼点,也是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传统文化艺术学科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形成完美的人格,有着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作用。即是着眼于时展要求,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所做的皆具有前瞻性的决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作为全国高职示范性院校,更要肩负起这个历史使命,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特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高校素质教育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可以从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第一,在设计类专业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营造学生文化艺术氛围。
选择艺术设计专业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学、书法、绘画等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从而为专业学习提供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包罗万象,包括传统文学、民间文艺、传统书法与绘画等。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促使当代大学生去自觉地关注社会与人生,自觉地去思索中国的焦点和热点。它包含的还有人生观与价值观,认识论与方法论。它的社会作用更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在传统艺术中,不论是国画,还是国乐,书法的创作者及其作品,都深含着一种灵魂与神韵。它们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优秀而高超的创作才艺,同时,也蕴含创作者的思想境界与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性极强的代表。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从中感受作品表现的自然美,感受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评价态度,感受作品的艺术境界和精神力量,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感的熏陶,使人变得高尚、积极。因此,它们的作用除供人鉴赏,瞻仰,最主要的是能够让人修身养性,提升境界。
生活在当代的大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多地承受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熏陶与撞击。无论是对生存状态的忧虑,还是自身情感的把握,都可从传统文化精神意蕴和审美心理与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相结合入手,努力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融入作品所构造的情境之中,在作品中表达出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感受力的可视性传达。
第二,选择非设计类专业在专业教学外吸取传统文化艺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非艺术设计专业类素质拓展教学或选修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能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无论讲到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恢弘灵巧,简约精致,工整娟秀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都会触动学生深切感到我们民族的勤劳、聪慧、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自然而然会产生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和奋发向上的进取激情。去热爱我们的本土文化。因课程内容丰富、具体,加之图文并茂,兴趣会油然而生,深受学生欢迎。又如在素质拓展教学中融入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及事例,这有助于铸就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儒家思想、孔孟研究、庄子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等,广泛地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使学生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己克己、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为所学专业提高丰富理论依据、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为大学校园开辟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师中形成一个素质教育团队,这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很大的影响力。教师具有了全面素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左右逢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要求。才能培养学生广泛的视野和独创的思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更使学生从悠久绚烂的传统文学艺术中受到感染、鼓舞、感动和启发,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情商领域。培养健康人格永远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和根本使命,因此,发挥教师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讲座开展过程中,通过自身学习,互相学习,可以构建和完善教师文化知识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师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里强调了以身作则、正己正人的“身教”重要意义。此外,他主张同时采取“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进行教学,即通过暗示或自己的日常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讲座逐渐形成高校素质教育团队,为大学校园开辟新的教育理念。
总之,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教育对象分阶段,分场合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定期组织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讲座,能够形成良好的教育风尚。挖掘学生应有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珍视本土优秀文化遗产,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审美文化修养,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培养跨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