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村医疗市场前景8篇

时间:2023-09-17 14:51: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医疗市场前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医疗市场前景

篇1

同样,在医疗资源极为短缺并且分布不均衡的中国,利用新技术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成为必然的选择。

而受时空所限,医疗资源的获取还非常不方便。 “望闻问切”仍然是医生诊断患者病情的基本方式,医生需要花费时间来克服空间限制才能见到患者并实现诊断,因此导致贻误病情病人受害的情况屡有发生。

3G时代的到来,使得医生有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实现对病人的实时监测和诊治。“望闻问切”越来越无线化,无线医疗开始从梦想照进现实。

可随身携带的“医生”

从治疗走向预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顾此失彼,健康状况普遍不佳。而更为致命的是,人们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获知自己身体状况的相关数据。多数人在无知无觉或后知后觉中被疾病捕获。

从现有的预防手段上看,人们预防疾病的措施还局限在完善饮食、规律生活和适当娱乐等基本手段,更高层次的实时监测血压、心跳等都不是他们自己能做到的。

采用无线网络+医疗终端模式的无线医疗可以克服这些困难。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疗终端被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医疗人员能够利用这些终端完成以病人为中心的各种医疗项目,如无线指示病人用药,对家居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远程监控等。无线医疗就像一位随身医生,让健康监测与诊断无处不在。

这个医生可能不会嘘寒问暖,但是他能提供准确的健康监测和分析,并为其主人带来医疗救助。而相应的医疗成本并不会显著增加,因为得益于无线通信技术的魅力――边际成本递减的规律,无线医疗可以在大范围内进行普及。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由技术引发的医疗革命。

“随身医生”可以做什么?他能让抢救变得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心脏病患者,治疗时间是非常关键的。在美国,已经有一些心脏病患者随身携带了专门的无线终端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不问断地籽心电图数据和其他体征数据实时发送到医疗监测中心。监测中心24小时监控和分析这些数据,在发现异常时立即联络病人或其家属,让病人得到最及时的救治。

无线终端的作用还不止这些。对于那些经常忘记吃药的健忘症患者或者老人,他们会发现PillPhone是一个很好的帮手。这一终端应用可以为患者及时发送用药提醒信息,并方便地提供药物数据库的资料。这样患者就可以不再错过服药的时间,并且不用再忍受反复查询服药计量的麻烦。类似的无线终端还包括无线生物传感器BAND-AIDs,血糖监测手机,测量体脂肪的“减肥手机”,测量肤下水分并具备按摩功能的“皮肤管理手机”,以及能够看到胎儿发育状况的“产妇手机”等。

在中国,无线医疗技术也在快速推进。如南方医院和中国联通广东公司联合打造的远程医学中心。该中心能够为广东省内的140余家基层医院提供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异地“面对面”会诊,南方医院的急救医疗队还可通过安装有联通的WCDMA模块的救护车,将病人的心电图等数据传输到医院,让医院里的医生能够第一时间设计抢救方案。

针对亚健康,慢性疾病、突发性疾病的中老年人群,东莞市推出了移动健康监护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利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的测量心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脉搏、血氧、等生命体征,实现对身体隐患的早发现和早治疗。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并不落后的中国,无线医疗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潜在的商机

根据新医改方案,3年内中国各级政府预计投人8500亿元用于医疗改革。业内人士估计,用于医疗信息化领域的投人不少于100亿元。这还只是政府支出。如果加上消费者支出,这个数字将变得更为庞大。无线医疗产业的各个主体,包括运营商,硬件提供商,软件提供商,医疗机构等都将从这一市场中获益。

目前国内大部分三甲医院已经开始了信息化的进程。它们认识到医疗信息化在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了HIS、PAC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虽然局限在医院内部的信息处理上,不具备对患者的远程实时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但是却为无线医疗提供了技术基础。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基于HIS、PAC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远程医疗手段。这其实是无线医疗发展的初级阶段。

当前无线医疗主要采用的是无线局域网的技术,即通过无线局域网+RFID的模式实现各种医疗应用,终端方面则是采用了具备医疗定制服务功能的PDA等。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只有20%的三甲医院不同程度地应用了PDA和RFID技术。

无线传输效率不高,医院系统数据处理能力成为制约无线医疗普及的主要因素。而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升级,这一局面有望得到改观。

无线医疗的发展需要新的硬件和软件以及通信服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的支持,这些都是潜在的商机。特别是对于运营商来说,如果无线医疗能够普及到普通大众,就意味着通信市场将大幅的扩容,由此带来的利润相当可观。现在已经有专门的无线医疗方案提供商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引进运营商的3G移动通信网络,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多终端医疗信息化应用。运营商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培育和开拓这一市场

在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的中国,将来的医疗市场前景广阔,这是无线医疗市场发展的巨大推力。

彰显社会价值

医疗资源分配不公。特别是城乡分配不公,是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问题的成因根本上在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然而其中也隐含了技术条件的限制。

如果无线医疗技术能将网络覆盖到农村,就意味着更多的农民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技术其实可以打破体制的垄断。

通信网络已经覆盖到农村,手机在农村的持有率已经很高。只是3G通信服务由于资费较高还远未普及。然而与3G网络服务不同的是,无线医疗服务的刚性更强,特别是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农村,广大的农民有着巨大的医疗需求。因此无线医疗在农村并非没有市场。

篇2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 农村土地流转 关联性

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土地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优化农村土地资源再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当长时期忽略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而高度的社会化又使我国农民承受着巨大的货币支出压力,土地仍然是农民生活、就业、养老、就医等的安全保障线,是家庭的“退路”,具有家庭福利保障的功能,农民一般不愿放弃土地。因此,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极大地阻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不容乐观。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畅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被赋予保障功能

(一)我国土地流转不畅的主要表现

1、土地流转总量小。虽然土地流转在我国农村已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大部分地区均存在一种或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但从流转规模上来看,无论是各种形式的流转量,还是所有形式的流转总量仍然不大。而且土地流转在地区分布上也是不均衡的,在流转规模上表现为东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最小。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土地流转异常活跃,流转规模比例也高于其他省份,但到2007年,浙江省承包土地流转面积也只达到458.4万亩,仅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23.2%。我们再看中、西部省份的情况:在湖南,截止到2007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34.8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8%;在四川,2006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562万亩,约占全省承包土地面积的10%。

2、流转效益不高。农村流转面积中多是本村村民之间的零星流转,不能形成规模经营,流转效益并不高。据姜孝平、李光友、易罡的调查显示,截止到2008年3月底,重庆市奉节县五马乡全乡村内农民之间零星土地流转面积6408亩,占全乡流转面积的95.17%,多数农户土地流转都是发生在父子、叔侄、亲戚及邻里之间。又据辅黎萍调查统计,截止到2007年12月底,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土地流转中单体规模100亩以上的经营面积达0.74万亩,仅占总流转面积的35%。由于流转的土地以户与户之间短期互居多,主要用于种养业,附加值比较低,难以形成明显的流转效应。

3、土地流转不稳定,随意性强。土地流转随意很强,主要以口头协议为主,书面合同较少,双方的权责利没有明确的约定。有的即使形成了协议,但内容也简单粗糙,合同标的、双方责、权、利关系也不明确,约束力不强。部分土地流转行为还以可随时收回土地为前提条件。根据黄朝辉2007年对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50881亩,涉及农户21813户,其中已签订流转合同的1413户3193亩,分别占流转农户数和面积的9.6%和6.3%。

4、土地撂荒现象严重。根据各地对农村土地流转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据福建省古田县水口镇耕地撂荒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预计全镇共将撂荒耕地402亩,占整个耕地面积的4.174%。另据四川省阆中市农调队对10个社的调查显示:调查的10个社2004年底共有农户285户,耕地面积719.6亩,其中抛荒面积62.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高达8.6%。

(二)根本原因分析

表面上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畅的原因在于流转制度的不完善,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农民目前正处于高度社会化时期,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货币支出压力,面临着现金支付危机和家庭预算危机。不稳定的预期收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农民将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保障线压在土地上,赋予土地社会保障的功能。

1、高度的社会化使我国农民承受着巨大的货币支出压力

目前我国农民社会化较高,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一是生产方面分工程度加深,家庭资源配置市场化。传统的农户自我服务形式发生了改变,很多农民走上社会,对外提供生产服务。另外土地出租、对外投资等经济现象日益频繁,使得生产要素的配置由家庭内部走向外部。二是农户日常生活家庭自给现象逐渐淡化。三是人际、户际交往范围扩大、交往程度加深,农民由一个“家庭人”转变成了一个“社会人”。

在这个时期,家庭生产、生活、交往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以货币购买服务和商品,家庭的维系需要货币支撑。而高度的社会化又导致消费膨胀,致使家庭货币支出压力增大。因此,家庭安全已经由生存威胁,转向不能付现而破产的威胁,即承受货币支出压力,面临现金支付危机、家庭预算危机。虽然现金支付危机不会威胁农户家庭的生存,但是能够破坏家庭的正常运转,影响家庭的可持续发展。

2、巨大的货币支出压力使我国农民追求即期的稳定的收入

社会化时期,农民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货币支出压力,不可能按照长期利润最大化目标行为,而是尽力获取即期稳定的货币收入,以满足即期的货币支出需要。对于这个时期的农民而言,只有先解决家庭面临的支付危机,才谈得上可持续发展,或者说只有在货币支出问题解决后,才谈得上利润最大化。因此,高度的社会化使得我国农民追求货币压力最小化,收支均衡化,现金收入即期化。这一目标在土地流转上的具体表现为:

一是选择小规模手工耕作,放弃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仍然选择小规模手工耕作,而放弃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民并不是不懂规模经营可以带来更高的收入,而是农民更懂得规模经营需要世多的投入和更长的回收期,这与他们的即期收入需求不相符。这就是为什么国家一再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承包更多土地进行规模经营,而收效甚微的原因所在。

二是放弃转出土地,选择亦工亦农。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在进行非农产业取得收入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以便进行务农取得农业收入,确保一定数量的较为稳定的收入,作为家庭收入的底线。这种选择在农村土地流转中是一种常态。例如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选择请人代耕、临时转出、撂荒土地,一些家庭选择农闲在外打工、农忙回家耕作等。

3、农民预期收入不足给土地赋予了较强的社会保障功能

如果农民选择转出土地,那么其维持家庭的收入主要来自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如果这两方面的收入能够满足必要的货币支出需要,且其预期收入具有稳定性时,农民才会选择转出土地,形成稳定的土地流转市场。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我国农民的预期收入是波动的、不足的。

一是非农产业收入是波动的、不稳定的。我国农民的农业外收入主要来自手工揽活(如木工、油漆工等)、外出打工和饲养、加工等非农产业。从事手工揽

活的农民一般以个人或自发组成的临时性团队进行接活加工,一般不进行市场宣传和市场信息的搜集,基本上属于被动经营,因此,手工揽活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外出打工的农民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劳动技能不强,所以农民外出打工是有一定风险的,可能无法找到工作,可能工作不稳定,即其打工收入也是不稳定的。受自然条件和动物流行疾病等风险的影响,饲养等形式也不能确保取得稳定的收入。总之,多种因素致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只能是暂时性收入,即预期的持久收入是波动的、不稳定的。

二是土地流转租金收入不高。如果土地流转行为不终止,租金收入应该是稳定的。那么农民能否依靠其土地流转租金收入来维系家庭存续呢?依据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显然是不能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小,农民转让的土地面积不大,租金收入不可能很高。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由10年前的1.59亩和2004年的1.41亩,逐年减少到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许多地方人均耕地面积少于1亩,有的甚至低于0.5亩。第二,流转价格低廉,有时甚至出现负价格,农民只能获得微薄的租金收入。另外,由于缺乏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往往是一种不规范的短期行为,这使得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并不具有长期稳定性。

可见,我国农民预期的收入是波动的、不足的。即土地转出农民取得的收入,并不足以抵偿他们放弃土地后的“家庭维系成本”。一旦农民无法赚到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收入,不仅会威胁家庭持续运转,而且家庭支付危机可能会转化为生存危机。因此,波动的、不足的预期收入,使得农民选择不放弃耕地。因为就目前情况而言,土地是其生活、就业、养老等的安全保障线,是家庭的“退路”。这也就是说,农民不放弃土地,是因为土地被农民赋予了较强的社会保障功能。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关联性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畅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被赋予了较强的社会保障功能,这说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农村土地流转具备较强的关联性。

(一)土地流转需要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支撑

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民摆脱土地束缚,成功实现转移的制度依托。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对土地保障的替代,农民永远无法真正离开土地,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

要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顺利实施,必须满足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农业劳动力能够稳定地进入非农产业,农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非农产业。二是要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能够帮助他们抵御未来生、老、病、死、伤、残等事故风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一个前提条件包含两层意思:(1)农民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收入。(2)预期收入是稳定的。第二个前提条件说明,当农民家庭出现运转危机时,存在土地之外的规避手段来缓解危机,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

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表明,我们还无法真正满足以上两个条件,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要改变这种现状,必然要求改变农民对生产生活风险的规避手段,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建设能替代土地保障的保障制度。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也可以说仅具雏形。完善农村土地市场发育除了建立相关市场制度与法规之外,还必须建立一些必要的配套制度,其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必要的配套制度之一。我们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促进作用。

首先,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土地流转供给的增加。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土地对农户而言,其福利保障功能远远大于其生产功能。那么,对理性的转出者而言,只有当释放“囚困”于土地之上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而获取的预期收入与转出土地而获取的租金之和能够满足必要的货币支出需要,且其预期收入具有稳定性时,才会选择转出土地,形成土地供给。反之,则不会选择转出土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民是利用土地作为维持家庭运转的“退路”。如果有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农民家庭正常运转,就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也就会促进土地流转供给的增加。

其次,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土地流转有效需求的增加。从土地转入者的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当土地转入者转入土地进行经营得到的回报超过他们从事其他工作所得到的收入与因获取土地而支付的租金之和,且超出部分(即纯收入)能够满足维持家庭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货币支出时,土地转入行为就可能发生,从而产生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目前,我国土地转入者经营收入不容乐观。一是受土地流转供给的影响,许多转入者仍从事传统的农业种植,且并未形成规模经营,土地经营回报不高;二是土地转入者怕市场前景不佳,经营无效益,最终可能导致破产,形成家庭的生存危机,从而不敢大规模转入土地进行开发。如果有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基础,一方面,土地流转供给稳定、充足,土地转入者可以进行规模经营,取得较高的经营回报收入;另一方面,有社会保障作后盾,土地转入者没有家庭生存危机的担忧,可以促进其大规模转入土地进行开发,形成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

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现状及其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分析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现实国情的,由于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来源或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必要支出时,根据立法享受的,由社会提供必要物质帮助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种制度现状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一)缺乏与农民工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还处在探索阶段,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急需完善的地方。而现行的城市保障制度又不能对农民工群体提供有效的保障,其主要原因在于现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以城市正规就业群体为保障对象,保障制度也都是按正规就业的城市居民特点设计的,致使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符合农民工的特点。

现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民工不匹配主要表现为:一是在保障内容上不切合农民工的保障诉求。一般来说,农民工最基本的需要是找份工作、拿到工钱,出了工伤、遭了意外、得了大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老来有所养。而现行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根本无法满足农民工的上述保障要求。二是在保障方式上不适应农民工的就业特征。农民工在就业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流动性、不稳定性和低收入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调查资料,仅有20%~30%的城市农民工在一个单位工作满3年以上。现行城市社会保险缴费比例过高,且不具转移性,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特点。如广州市农民工月工资不足1000元,农

民工仅参加养老保险,每月就需交纳100元,占其工资的10%左右。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乏,极大地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就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仍处于不完善状态,在减少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生活风险,保持农村稳定方面作用甚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覆盖面窄、标准低。目前我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根据“低标准起步,窄范围运行”原则来设计的,农村低保制度只对“不救不得活”的农村特困群众施救,使得很多生活同样困难的低收入农村居民得不到救助。另外,农村低保资金由县级市(区)、乡镇两级财政和村共同负担。而我国县乡级财政普遍存在困难,无力为农村低保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低保标准非常低。(2)最低保障标准和低保对象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低保标准制度是不够科学的,基本上是在原先特困救济标准的原则上,参照当地生活水平和财政负担能力制定的。有些地区认为农民多少可以利用土地自我保障,象征性地给点补助就可以了。这说明有些地方在制定低保标准时就给土地赋予了保障功能,其出发点就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在保障对象的确认方面,许多地方只是把传统的农村社会救济对象和个别贫困户作为低保对象,而将由于农产品市场竞争生产经营不善陷入困境的农民,由于企业不景气乃至关闭等陷入困境的乡镇企业职工排除在外。(3)保障工作缺乏法律保障和组织保证。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正在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但整体上仍然没有超越行政指导的范畴,没有从立法上加以保障。同时,农村低保工作也缺乏组织保证。许多市、县民政局都没有专门的低保科,低保工作均由救灾救济科统一负责。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转移了农民应对风险的途径,强化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同时也就导致了农村土地流转的不畅。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试点中

我国在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虽然作出了巨大了努力,但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多方面的原因,至今仍处于早期试点的发展体制阶段,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尚未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这段探索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1992年)为早期试点阶段。第二阶段(1992~1998年)为早期试点推广阶段。第三阶段1998年以后进入早期试点衰退阶段。第四阶段是2003年以后开始进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探索试点阶段。

进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探索试点阶段后,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一些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积极工作,在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创新制度模式、建立调整增长机制、防范基金风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法律层次低。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以民政部制定的《方案》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稍作修改后制定的部门规章,缺乏法律效力。(2)资金来源单一。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造成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不能为农民养老保险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集体补助难以到位;另一方面地方财力不雄厚,难以全面提供以政府为主的养老基金融资。“国家政策扶持”仅限于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扶持政策。这就造成了实质上的资金单一渠道――农民个人交纳。(3)基金管理不到位。一是基金运行管理有欠科学性,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处于属地分散管理的状态,以县为单位的分割管理的小规模基金难以进行多样化投资。二是基金运行形式单一,农保基金增值主要是靠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易受利率下降影响,导致养老基金负增长。三是县级财政不保底,农村养老保险机构办公经费支出侵蚀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

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上述问题,致使农民养老仍主要靠家庭收入,而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农村家庭收入是不稳定的,必然使农民将最后的保障线压在土地上,最终阻碍的仍是土地流转。

(四)现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模式难以为继

目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大体上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几种形式。在我国农村的医疗制度中,合作医疗曾经是最普遍的形式,它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覆盖了85%的农村人口。80年代的实行,使家庭重新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合作医疗制度出现了滑坡的局面。90年代初期,全国仅存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分布在上海和苏南地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政府在推进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试图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但是,除了部分试点地区之外,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并没有像希望的那样恢复和重建起来。

现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策不稳定。合作医疗保险从国家政策变成了地方政策,使得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推动合作政策的实施。加之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合作医疗”收费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支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了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难度。二是难以适应不同收入水平农民的医疗保障要求。我国农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相应地农民收入水平也不同,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就给建立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即农村医疗保障的主体、项目、资金筹集、管理方式、待遇标准方面的统一设置了客观的障碍。三是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充分发挥效益。

医疗支出是农村家庭支出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农民看病主要由个人负担,同样的道理致使农民赋予土地以保障功能,最终仍导致农村土地流转的不畅。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度的社会化致使我国农民目前承受着巨大的货币支出压力,而收入的不稳定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农村土地被赋予了社会保障的功能。这说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农村土地流转关联性较强,主要表现为:(1)土地流转需要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支撑。(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然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现状表明,它不但没有对农村土地流转起着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其发展,主要问题在于:(1)缺乏与农民工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待完善。(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试点中。(4)现行农

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模式难以为继。

(二)建议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弱化农村土地保障功能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出路。

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艰巨性及我国现实国力所限,只能走渐进式的改革道路。目前的工作重点是:

1、逐步建立与农民工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原有城镇居民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农民工的就业特点及保障诉求制定适合农民工的保障制度。受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就业形式只能是临时工和小时工,而且一般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脏活、累活、高风险的活。这就使得农民工就业呈现出收入低、不稳定、流动性强、危险性大的特点。因此,农民工的保障诉求一般为:保障基本的生活来源;发生工伤、得了大病能及时得以救治;老来有所养等等。相应地与农民工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就目前而言,应该是给予进城农民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应的保险种类,且在保险缴费方面应该考虑农民工收入的低水平及不稳定性,另外还应考虑农民工的高流动性,让保险账户的设置具有可流动性和可延续性。

2、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此方面的工作应重点放在逐步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根据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主要完善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建立专门的低保管理机构,以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法治,且有组织保证。二是在法制的规范下,确定科学合理的低保标准和对象。在此过程中,应排除农民可以利用土地自保的理念,弱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把失地农民和因农产品经营不善陷入困境的农民纳入保障对象。三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实施低保必要的资金来源,逐步提高低保标准、扩大低保覆盖面。

篇3

关键词:医疗卫生机构 医药 人力资源 现状

2011年广西相继出台了《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等政策,要将中医药民族医药打造成为广西千亿元产业,努力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311”发展新格局。广西要实现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全方位认识广西中医药人力资源的现状。笔者参与2010年全国中医药基本情况调查(广西部分)工作,综合数据,对目前广西中医药人力资源状况提出以下认识。

一、广西中医药事业所处环境和地位

在广西,现已查明的中草药品种有4623种,仅次于云南位居全国第二,中医药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广西将作为中医文化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

广西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环境为中医文化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中医事业蓬勃发展还依赖于中医技术队伍的配置,也就是中医人力资源结构配置。面对有力的外部环境和中医发展趋势,构建适合广西中医发展的中医人力资源结构对广西引领东南亚中医发展事业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二、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1.广西医疗机构分类情况

根据2010年广西中医药基本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全区中医、民族医机构共26108个,各级医疗机构共分为中医医院、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中医门诊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八个类别。

2.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总医疗技术人员比重

全区医疗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共197146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共21674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1.0%,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其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最高为50.5%的是中医医院,这主要是由于中医医院以提供中医药卫生服务为主,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较大。

全区城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13.12%,社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21.9%,农村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6.74%,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比例均偏低,足见我区在卫生事业的发展上还不够重视中医药,导致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比较匮乏。这极不利于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的发展,也影响着广西中医药事业的进步。

3.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分析

在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本科和大专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数占较大比重,是城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比例较均衡,主要由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构成;农村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以大中专文凭为主,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0%左右,中医药卫生技术队伍学历普遍偏低。

具有本科以上较高学历人员数从城市到农村依次递减,多是集中在城市和社区,而大中专学历人员则依次递增,坡度明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中医药人才拥挤和农村缺医少药的基本现状。

4.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分析

广西医疗机构中的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少,职称主要分布在初级和中级,而本应成为中医药卫生技术队伍中坚力量的中级职称人数比例也相对偏少。全区医疗机构中有将近一半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存在无职称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中医药的基本文化特性使得这一专业技术在传承上允许师承制,即德高望重、有专业学术修为和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的老专家在有关部门的合法授权下可收徒教学,不需要经过正规的传统教育,也不需要按一般的程序进行职称评定;其次,村卫生室、中医门诊部等以私营为主要运营模式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属于确有专长人员,即未经过正规的传统中医药教育而在长期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一套确实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治病方法,能为病人切实解除病痛的民间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这类人员大多无职称。

广西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主要分布在城市医疗机构,从城市到农村依次递减,无职称现象较普遍,以社区和农村为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城市、社区、农村的职称分布情况与学历情况较相似,都存在着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集中在城市医疗机构,而农村基层的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的情况,城乡差距大。

5.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分析

广西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年龄为39.14岁,平均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这一年龄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在专业技术水平上都有较高、较稳定的发挥,在工作心态和心智上都偏向成熟,能够较理智地看待问题,有利于中医药专业技术工作的开展。但我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在39岁以下的年轻后备力量略显不足,不利于年轻人才的储备,年龄结构分布有待优化。

三、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广西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基本现状,广西中医药人才队伍朝气蓬勃,中医药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前景看好,但也同时存在着问题,亟待解决和优化。

1.城市中医药人才过剩,分布方式不合理

广西城市地区中医药人才市场趋于饱和,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中医药毕业生在城区就业困难却不愿意到县级或基层单位发展,使城市地区滞留大量中医药技术人才而得不到有效利用。许多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以暂缓就业压力,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人才的就业矛盾。

2.社区中医药人才缺乏系统培训,专业素质不高

我区的社区医疗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重点体现在卫生技术人员的配备不足,难以满足社区居民队伍逐步扩大的基本现状;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仍然存在着无学历、无证上岗的现象。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中,接受全科医师培训的仍占少数,医生的专业技术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社区医疗服务事业的推进。

3.农村中医药人才紧缺,待遇不高

广西的农村人口比例超过80%,卫生人才比例却最低,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现象严重。基层中医药人员收入普遍偏低,发展机会小,中医药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导致中医药人才流失严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另外,基层中医药人力资源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存在中医药技术人才学历偏低、医学基础薄弱、专业知识面狭窄等情况,无学历人员从医现象也较为严重,与当今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不相适应。

自治区为了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了“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等中医药发展的工程,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千亿元产业发展,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对外合作交流,将有效解决中医药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左延莉.广西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预测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02:34-35

[2]申卫国.湖南省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82-85

[3]王思民,俞颂华,刘志勇.影响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J].企业经济,2008,12:29-31

篇4

一、全面建设农村价格服务网络,为新农村建设打造服务平台。

建立农村乡镇价格服务站是一项创新的工作,是价格主管部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加强和规范农村价格监管、全面贯彻“三农政策”的重要举措。价格服务站也是价格管理部门向农民宣传价格政策、传递价格信息的重要窗口。服务体系的建设开辟了我市价格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崭新面貌。

1、农村价格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完成。我市从20__年开始,把农村价格服务网络建设列入规划,下达了《__市农村价费监督网络实施意见》,在组织机构、人员选聘、经费来源等问题上作了明确规定,确定了从20__年起至20__年,用三年时间,在我市全面建立农村价格服务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市18个县(市、区)已全面建立了农村乡镇价格服务站,并做到了乡镇价格服务站有工作职能,由规章制度,村有价格监督服务员。

2、服务站已成为农村市场价格“监督哨”。表现在:价格法律、法规、政策得到宣传,提高了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群众反映的价费问题在基层得到及时反馈和处理,维护了农民利益,有力地支持了物价部门的工作,为稳定农村市场价格、稳定社会做出了贡献。

3、服务站已成为价格政策宣传站。以服务站为依托,延伸了价格宣传渠道,扩展了价格宣传范围。在农村价格服务体系未建之前,我局编印的《__物价》只能发送到县一级。体系建立后,现已直接免费发送到服务站,由服务站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工具,把涉农价格政策和信息传递给农民,增强了价格政策的透明度。我市定南县物价局还为每个乡镇服务站订阅了省发改委发行的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价格月刊》,使最新价格政策信息及时传播到乡镇。

4、服务站已成为沟通价格信息的桥梁。__市地处山区,农民大多分散居住,交通、通讯等方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封闭。服务网络的建成,初步解决了农村价格信息不灵通问题。我们以服务站为依托,把农村价格信息服务列为服务站的重要工作职能之一,指导其充分发挥村级价格服务员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农民无偿提供农产品购、销价格信息,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服务站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实现价格信息的双向反馈。以价格信息为引导,沟通农民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帮助农民改善种、养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二、强化涉农价费监管,为农民“减负”服务

农民收入能否有效增长与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有直接的关系。农民支出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成本问题,二是农民的日常消费支出问题。这两个方面都与价格政策和价格监管密切相关。加强涉农价格监管,清理涉农收费政策,帮助农民减负增收是价格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历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1、清理涉农收费政策,减少农民各项费用支出。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的清理力度,对已明确取消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凡未经国务院和省政府及所属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其它针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重点清理了涉及农民建房、农机监理、生猪屠宰、家禽检疫、农业用水、农民务工、农民工子女上学、计划生育、教育收费、民政等方面的收费项目和标准。目前我市已取消涉农收费项目57项,降低收费标准40项,转为经营性项目32项。

废除了某些带有歧视性的收费项目。同时对农民外出务工和进城务工的有关收费政策重新给予界定,即:《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农民免费办理;进城农民只须办理《暂住证》,每证收工本费5元。除此之外,任何单位和部门对外出务工和进城务工农民不得强制要求办理其他证件,不得擅

自提高收费标准,严禁利用办理农民进城务工等审批事项或手续时,搭车收费、超标准收费,或以押金等形式变换手法收费。

通过对涉农收费政策的清理,我市涉农收费环境大为改观,有关涉农收费政策方面的价格投诉占总投诉件的比例已由原来的28.9下降到现在的5。

2、实施农村教育“阳光工程”,从完善制度上治理教育收费环境。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乱收费问题,我市全面实施教育“阳光工程”,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从完善制度措施入手,加大源头治本力度,主要有六项措施:一是实行教育收费管理责任制,把收费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到岗;二是从20__年秋季,全面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三是进一步落实收费公示制,实行“先公示后收费,不公示学生有权拒缴”的办法;四是实行中小学收费的“两证、一卡、两公开、三坚持、四统一”的收费管理办法;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建立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安排督察制度,确保行政教育经费重点用于农村,促进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六是坚决制止任何部门和单位向学校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加重学校办学困难的错误做法,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农民关注的农村中小学学生公寓收费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根据我市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各地收费标准不一,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我市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中小学学生公寓收费管理的通知》,为全市农村学生公寓的面积、住宿人数、收费标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农村教育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3、抓住关键环节,严控农资价格,促进农民节本增收。农资价格监控是物价部门常抓不懈的工作。我市对农资价格监管的重点是监控批发环节。特别是对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批发商的价格管住、管好。在水稻种子价格方面实行了差率管理和定额控制办法;在化肥价格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对化肥流通环节的中心县(市):赣县、南康、信丰、龙南、定南等地,重点控制住当地火车站到站点的化肥批发价格;按照规定的综合差率制定当地化肥各品种的最高零售价格,通过农村价格服务网络广泛宣传、公示;按照“严防、严查、严处”原则,对农资价格市场形成高压态势。另一方面,在政策予以疏导,减免了农资公路运输过路、过桥费。近几年来,化肥市场价格起伏较大,但由于我市措施有力,尿素零售价格控制在每吨1860元以下,维护了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在促进农业节本增收,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4、加强河道砂石价格管理,保护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20__年上半年,正当我市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全面推进之时,与之有关的河道砂石建筑材料需求量大增,有些地方价格有所波动,为保持河道砂石价格的基本稳定,保护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我局立即下达《关于加强河道砂石等建筑材料价格监管的紧急通知》,采取了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的违法行为、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农民自采自用的河道砂石收取任何费用、对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河道砂石价格维持原销价水平、将河道砂石价格管理列为县级物价部门年终考评内容等四项措施,市、县联动,打击妨碍新农村建设的违法行为,推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扶助农业生产,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服务。

近几年来,我市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扶助农业生产的功能,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家庭收入。截至到今年3月底,我市市、县(区)两级共动用价格调节基金20__多万元,以低息、无息或无偿补贴等形式,支持农民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扶持“菜篮子”工程建设。建立大棚蔬菜基地28个,生猪基地21个、养鱼基地18个,肉鸡、蛋鸡基地8个,养鸭、养羊和养奶牛基地16个。改变了我市农村传统种、养业品种单一,方式落后的现象。帮助农民引进大量高新技术品种,为改善农民种植结构,引导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本级从20__年以来,运用价格调节基金600多万元,扶持了5个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示范性强的重点“菜篮子”工程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市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

例如:由市价格调节基金发放50万元扶持的赣县五云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4640亩,年均向市场投放蔬菜4850万公斤,产值3680万元,纯收入2070万元,涉及农户2050户,吸纳劳动力6900人,户平年增收10098元,人平年增收2244元。

由市价格调节基金发放40万元扶持的大余县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基地规模面积500亩。从20__年起帮助农民引进以色列番茄、益丰番茄、村茄2号、拉优9号、泰国七彩椒、东风神剑辣椒、油绿长生苦瓜、种都西葫芦、冠华节瓜、小金瓜等各类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名、优、稀、奇高新科技品种数十个,每年向市场提供无公害、科技新品种蔬菜达3000余吨(含外销量),产值达300万元,年纯收入达165.84万元。高新技术普及率达到75,涉及农户156户,吸纳劳动力235人,户平增收1.063万元,人平增收2658元。

上述两个基地在带动我市农民实现科技兴农奔小康,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所入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坚持涉农商品价格监测,为保护农民种粮利益服务。

监测市场粮食价格,时刻关注粮食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动态,是我市多年来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在全市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粮食价格监测网络,对粮食价格实行了定点、定时跟踪监测,定期上报并粮食价格监测情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__年7月我市早稻收购价格下跌,我局向市委、市政府呈报《__早稻供大于求,市场价格跌破最低收购价》引起市领导重视,及时启动粮食按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农民的种粮收益得到了及时保护。我局价格监测中心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城市重要商品价格监测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获此殊荣。

坚持监测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借助我市新闻媒体农产品价格行情,定期在__电视台、__广播电台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和价格政策核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在我市覆盖面最大的《赣南日报》、《__晚报》每周定期刊登农产品价格信息。并在我局编印的《__物价》开辟专栏,定期涉农商品价格信息,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渠道,把涉农商品价格信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掌握信息、运用信息,引导生产。

五、加强农村价格市场价格监管,为营造农村价格环境服务

我市管辖范围广,农村人口占了全市人口的70%,维护农村市场价格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市价格主管部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近两年来,我市把农资价格、农村教育收费、涉农建房土地收费、农电价格和农网改造收费、农民务工、计划生育、民政收费摆在重点监督检查的位置,共查处涉农价格违法案件314件,查处违法金额1386.68万元。涉农价格违法案件得到有力的遏制,农村价格环境明显好转。

六、价格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几点启示

1、农村乡镇价格服务站延伸了物价工作的空间和范围,成为物价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不可或缺的有力助手。应该看到,目前其硬环境和软环境都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其潜在的服务能力还远未发掘,例如:在价格政策咨询、价格信息的双向沟通,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价格咨询服务,仍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因此,要使服务网络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其硬件建设(村级义务监督员的办公条件、通讯工具、乡镇一级现代电子网络设备)和软件建设(组织、指导、技能和业务素质)都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对各级价格主管部门来说,还任重而道远。

篇5

今年年初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深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当前,受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多发等因素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加大。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精神,强化“三农”扶持力度,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抓好农业生产

(一)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切实搞好秋收生产,制定和完善工作预案,做好各项秋收工作准备,适时收获,特别是对受害地块要认真排查,科学确定收获时期,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兼顾当前和明年,重点围绕促进粮食高产、抗病和防灾,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加快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严格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发挥垦区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场县共建成果。落实化肥淡季储备制度,研究建立农药淡季储备制度。

(二)稳步推进畜牧业生产。深入实施畜牧业发展跨越工程。以“两牛一羊一猪一鹅”为重点,优化畜牧业发展区域布局,加快建立集约化经营的规模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畜禽良种体系建设。强化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提高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夯实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重点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工程、良种工程、饲草饲料工程、生产基地建设工程、畜产品市场开发工程和养殖污染源治理工程。今年努力实现“四个两位数增长”,既重点品种奶牛、肉牛、羊存栏数量同比增长10%,分别达到7万头、17万头和58万只;大鹅养殖量同比增长20%,达到168万只;肉蛋奶产量平均同比增长10%,分别达到4.62万吨、1.54万吨和11万吨;畜牧增加值和农民牧业收入同比增加10%以上。

(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加大绿色食品开发力度,集中抓好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总量扩张和全程监管。积极发展以种植养殖业、非木质采集业为主的林下产业,努力提高林地产出率。引导和支持各地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蔬菜、瓜果、花卉、亚麻、食用菌、北药、饲草饲料等特色种植业和蚕蜂、林蛙、鹿等特种养殖业,大力发展木制品、豆制品和刺绣、编织、酿造等特色加工业以及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搞好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和生物质产业,推进特色产业集约化、规摸化发展。

(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今秋明春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抓好旱涝保收田试点项目建设。积极组织开展秋季农机跨区作业。抓好第二批购机补贴争取工作,加快现代农机具购置和下摆。落实好利用中行贷款组建1000万元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申报、竞标、选址、购机、场库棚建设等项工作。切实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继续实施大型农业机械深松整地补贴和水稻育秧大棚建设补贴政策。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

(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围绕粮食、乳肉、饲料等主导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推进资源要素和加工能力向优势企业集中,逐步形成区域明显、精深加工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打造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增强带动能力和竞争能力。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大的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形式优化和聚集生产要素,尽快做大做强。

(二)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科技投入、新建项目、扩大规模、整合重组和基地建设资金扶持力度。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新增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优先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

(三)扩大龙头企业信贷规模。各金融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关于加强金融服务“三农”的指导意见》精神,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贷款额度,在贷款展期、续贷和项目贷款宽限期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不足问题。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和其他商业银行要对信誉好、有还款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三、搞好农产品流通

(一)搞好农产品收储。根据粮食市场情况,积极争取启动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性粮食收购。组织省级储备粮轮出销售。积极建立猪肉储备制度,通过有效调控市场稳定生猪生产。

(二)努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快讯等方式途径,及时向农民传递粮食市场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帮助农民增强把握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的能力,尽可能把粮食卖上较为合理的价格。认真执行鼓励农产品出口各项优惠政策,组织有进出口经营权的龙头企业参与国际会展活动,开辟新兴外贸市场,扩大优势产业品出口,加快“走出去”步伐。

(三)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市场检查,及时、客观、公正地向社会质量检验方面的信息,加强消费引导,提振消费信心,严厉打击各种制假、售假行为。农产品例行监测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创业

(一)落实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创业扶持政策。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稳定就业局势的意见》精神,多渠道、多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全面落实农民工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绿色通道”。对守信用、按时归还贷款的借款人可实施贷款利率优惠,农户贷款利率在现行上浮的基础上平均下浮0.5%至1%,小额贷款授信额度提高到3万元至5万元,探索开发30万元农户大额联保贷款,满足农民创业对资金的需求。

(二)大力实施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认真落实农民工培训规划,大力开展订单和定向培训,突出抓好失去岗位农民工的再就业培训。改革和完善项目申报和培训补贴办法,调整补贴专业范围,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三)努力拓宽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空间。全面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动态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本地农民工就业状况,强力推进由政府组织的大型劳务推介和“送岗位下乡”系列活动,最大限度地扩大农民工就业。加强对各级驻外农民工服务站、劳务输出基地、农村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境内外用工企业、“阳光工程”培训学校等载体基本信息的登记和管理,促进内外互动和资源共享。

(四)强化农民工保障服务。妥善安置返乡农民工随返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就近入学,及时将返乡农民工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及时受理农民工涉及劳动报酬、工伤、赡养、抚养等劳动仲裁和诉讼的申请,把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返乡农民工优先纳入低保范围,切实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少年解决教育和心理疏导等问题。

五、努力改善农村民生

(一)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实施第二轮新农村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村“水、路、气、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各地要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各项工程建设,扩充就业容量,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篇6

1.估计方法。当时间序列存在异方差时,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OLS)不再有效,需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估计。进一步,如果时间序列同时存在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估计也不再有效,需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总的来说,传统的最小二乘法(O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广义最小二乘法(GLS)等估计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参数只有在模型满足一些假设条件时才具有良好的性质。广义矩估计法(GeneralizedMethodofMoments)则不受模型假定的限制,它不要求随机扰动项一定非序列相关,不存在异方差等,并且使用该方法得到的参数估计值比用其他估计方法得到的参数估计值更接近真实值。可以这么说,广义矩估计法(GMM)包容了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广义最小二乘(GLS)等估计方法。本文的数据分析就是在广义矩估计的基础上完成的。2.估计原理。广义矩估计是设定参数满足的一种理论关系。其原理是选择参数估计尽可能接近理论上关系,把理论关系用样本近似值代替;并且估计量的选择就是要最小化理论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加权距离。参数要满足的理论关系通常是参数函数(fθ)与工具变量Zt之间的正则条件,即E[(fθ)''''Z)]=0,θ是被估计参数。广义矩估计法(GMM)中估计量的选择标准是使工具变量与函数(θ)之间的样本相关性越接近0越好。用函数表示为:J(θ)=(m(θ))''''Am(θ),其中m(θ)=(fθ)''''Z,A是加权矩阵;任何对称正定矩阵A都能得到(θ)的一致估计。3.估计结果。在EViews5.0中利用1994—2010年湖北省消费数据,在广义矩估计法下得出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很高,且湖北总消费、湖北政府消费、湖北城镇居民消费、湖北农村居民消费这四个变量均通过了假设检验。

湖北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关系检验

1.湖北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关系。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包括国防、社会保障、教科文卫以及向住户以免费或低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等方面的开支。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是正向因果关系,另一种是负向因果关系。负向因果关系即政府消费增加会抑制居民消费或政府消费减少会促进居民消费。正向因果关系即政府消费增加会促进居民消费或政府消费减少会抑制居民消费。如果不存在上述两种关系,则表明政府消费变动是对整体消费的平滑,即整体消费不足时,政府应增加消费,提高整体消费率;整体消费过剩时,政府应该减少消费,降低整体消费率。2.因果关系检验。首先根据样本容量确定检验最大滞后期为5,然后在EViews5.0中利用1994—2010年湖北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数据进行滞后期为1~5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检验结果得出,滞后期1~5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在置信度为1%的前提下,原假设均成立。检验结果表明湖北政府消费和湖北居民消费之间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政府在制定消费政策时,可以根据总消费水平进行相机决策,进而平滑湖北总消费率。

政策建议

(一)关于湖北政府消费不足的政策建议

1.提高政府消费水平,调整政府消费结构,突出政府支出民生导向。目前湖北消费整体疲软且政府消费相对居民消费不足,这表明政府没有建立根据居民消费情况相机决策的机制。在此情况下,湖北政府应加大政府在民生上的财政支出,包括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同时适度减少行政支出,通过这些举措降低居民的“支出预期”,从而间接引导居民增加消费,使整体消费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2.创新公共产品融资方式,节省政府投资,平滑政府消费。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如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政府应制定奖励补贴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规划和公用服务的提供,同时将节省资金投入到民生保障上,切实解决居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难,间接促进居民消费,最终使得政府消费平滑。当整体消费不足时,政府通过加大民生消费,间接刺激居民消费,提高整体消费率;当整体消费过剩时,政府通过减少民生消费,间接抑制居民消费,控制整体消费水平。

3.搭建文化消费平台,增强居民文化消费意识,培养居民文化消费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提高。当前由于政府引导不够,居民大多自发聚集或组织文体活动,规模小且带动作用不足,经济效益难以显现。政府应合理规划,政策引导,在政府投入和私人资本引进的共同推进下修建大型民俗、民风文化娱乐平台,将商业模式和民俗文化融合为一,引导娱乐文化规模化、集群化,商业化发展,充分激发居民文化消费潜力。

4.积极探索财政保障方式,建立健全相关惠民机制。财政收入是政府消费增长的源泉。政府应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抓紧建立健全相关惠民机制。地方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地方税收、地方国有企业收入、中央财政补贴和预算外收入等。在提高财政收入上,政府可以改革税制,培育新型产业,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等。在建立健全惠民机制上,政府应该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促进就业支持机制、医疗卫生事业保障机制、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等。一方面通过提高财政收入保证政府消费稳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惠民机制降低居民支出预期,间接促进居民消费。

(二)关于湖北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政策建议

1.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条件。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农村消费的基础。政府应保证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步伐。除对农民直接补贴外,加大对农业科技、机械购置、人才培养等领域的间接补贴。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广开就业渠道,提高农民再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增加农民非经营性收入,有力地支持农民持续增收,提升农民消费水平。

2.大力发展低碳绿色农业。低碳绿色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能够生产健康、无公害的农副产品,其市场前景广阔。政府可以从多方面支持低碳绿色农业发展,一是政府应加大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大力宣传能源循环使用理念。二是政府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滴灌等新农业生产技术。三是政府应着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打造以绿色品牌为标志的特色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村居民真实收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农民后顾之忧。“养老、医疗”问题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为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保体系。一是政府要加大农村社保的投入和宣传力度,积极推广中央财政缴纳、地方财政缴纳、个人缴纳三方负担的养老体制,科学合理的搭配社保资金,逐步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养老观、医疗观。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保法规,要从法律层面保证农村社保体系的稳定性、公平性、可靠性和长远性,以此提振农民消费信心。三是政府要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虽然我国有9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但是保障水平不高,特别是农村低收入者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的支持力度。

4.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引导农民消费信贷。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已近8000亿元,而全国农户超过70%的借款来自民间借贷,显然,只有建立完善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才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支付能力,扩大农村需求。对此,一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农村金融网点;二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农民消费信贷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民了解并使用消费信贷,逐步扭转农民传统消费观念;三是要敦促金融机构制定针对农民自身特点的信贷方式,创新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金融产品;四是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民间资本借贷,繁荣农村金融市场;五是要加快农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建设农村社会担保、抵押机构,并允许农民以土地、房产、资本等作为信用抵押。最后,通过多种举措引导农民进行消费,提振农民需求,拓宽农村市场。

篇7

    一直以来,化学工业出版社在与化工有关的农药、化肥等部分涉农专业图书出版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整个大农业图书板块,却涉足不深。直到2008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审时度势,决定大规模进入大农业图书出版领域。6年来,化学工业出版社农业板块图书发展迅猛,零售市场占有率目前已达22%~25%,居全国第二位。笔者作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大力发展大农业图书板块的过程参与者和执行者,总结和分析了化学工业出版社发展农业图书板块的过程和策略。应该说,化学工业出版社进入农业图书出版领域是有一套科学合理和务实、有操作性的策略,坚持了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农业图书出版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一条比较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前进轨迹。

    周密分析市场,迈好关键第一步

    虽然农业图书属于科技图书,但是其特点又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科技图书。一方面,农业图书的出版过程与投入(包括选、组、审、编等各个环节)与其他科技图书类似,而且在发行方面要求更高(需要深入基层一线和更广泛的销售网点);另一方面,农业图书的读者特点又决定了它的定价水平一般相对低廉,因而其经营风险相对更大。因此,找准定位、看清市场、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是农业图书出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大规模进入农业图书出版之前,化学工业出版社经过了周密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反复的图书销售数据分析。制定具体策略时,化学工业出版社在结合我国农业产业特点、国家有关政策、从业人员群体及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分析了过去几年的全国大农业图书开卷数据。分析图书销售数据发现,畜牧兽医专业类图书在大农业类图书排行榜中表现突出且稳定,具体体现在销售数据高、处于排行榜前列的品种所占比例很大。另外,分析农业产业特点发现,畜牧产业属于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其占农业比重越来越大,从业人员众多(据农业部门统计的数据,当时全国仅兽医技术人员就超过100万人)。最终决定,首先进入畜牧兽医等热点板块,在有巨大潜在读者市场的前提和良好图书销售数据支撑下,仔细寻找市场的空白点和对已有题材图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

    依托热点板块,打造畅销图书

    《动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丛书》是化学工业出版社进入畜牧兽医板块的第一套丛书,并取得不错的销量。前已述及,兽医群体非常庞大,提供了巨大的潜在读者市场。化学工业出版社编辑仔细分析了当时兽医诊疗类图书市场,发现此类图书品种很多,但是风格基本相似,大多都是简单介绍各种动物疾病的诊疗方法,然后把各种方法简单地融合在一起。读者都知道兽医临床实践离不开兽药,兽药的临床应用是兽医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的编辑发现图书市场上向读者介绍怎样科学使用兽药,尤其以用药处方的形式简洁地向读者介绍兽医诊疗技术的图书很少,而此类图书很读者受欢迎。当时市场上唯一的此类图书《兽医处方手册》不但第一版总印数超过1万册,而且3年后推出了第2版。但该书是一部综合性图书,内容全(涉及各种动物疾病),定价也较高。根据读者调查发现,如果在此基础上,专业门类更细化一些,按照不同动物类别相应出版几个分册,针对性可更强且价格可较低,更容易受到读者的欢迎。基于良好的市场前景预判和与已有同类图书产品的差异化、新产品的精细化思路,2008年1月化学工业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动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丛书》(含《猪病诊疗与处方手册》《禽病诊疗与处方手册》《牛病诊疗与处方手册》《经济动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和《宠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羊病诊疗与处方手册》6个分册)。该套丛书出版后果然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全套丛书中有4种在半年内就实现了重印,重印比例达到67%。尤为突出的是,《猪病诊疗与处方手册》从出版至今已印刷了19次,销量达13万册,而且经常排在全国大农业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

    根据产品差异化策略和贴近读者的原则,在后续的图书开发中,化学工业出版社在畜牧兽医板块中陆续打造畅销品种。另一个代表性实例是《蝎子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的出版。《蝎子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在2010年6月份上市后,仅两年半内就印刷11次,总销量突破10万册。另外有连续7次、累计9次在大农业图书月度销售排行榜列第一名。

    目前,整个畜牧兽医板块图书出版已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农业图书出版的头号阵地,不仅种类比较齐全,涵盖了畜牧养殖、兽医、兽药、特种养殖、饲料等多个门类,且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图书销售状况比较喜人。

    抓住机遇拓展专业领域,构建较完整农业图书体系

    园林园艺、水产养殖、蔬菜和果树种植、农村能源等板块是大农业传统的主要组成板块。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追求既营养又健康的天然、绿色蔬菜、果品等农副产品;同时,对人居、自然环境的美化和改善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在畜牧兽医图书出版领域初战告捷外,化学工业出版社同样经过详细的图书市场调研、图书销售数据解析和产业背景分析后,紧接着进入了水产养殖、蔬菜果树种植、园林园艺、农村能源等重要农业板块。现已初步构建了该社较完整的农业图书体系,并且出版图书大多数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全国大农业图书销售排行榜前100名中化学工业出版社已经稳定在30个品种以上,很多品种短时间内就实现了重印,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农业图书板块成为该社增长最快的图书板块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自国家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以来,化学工业出版社紧紧把握这一契机,立即启动、组织策划和出版了涵盖农、林、牧、副、渔等多个农业产业门类的大型服务三农项目——《农村书屋系列》,在2008年上半年集中推出了15个品种上市,出版后不久即有7个品种被不同省市选作农家书屋用书。到目前为止,《农村书屋系列》已出版64个分册,其中累计有20多个分册被全国各省市选作农家书屋用书,并且60%以上品种当年就实现了重印,有的多次重印,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目前该系列图书出版还处于持续推进中。

    夯实基础,坚定发展

    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给农业图书的出版带来了机遇和极大的动力。同时,分析最近几年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各门类和各专业图书销售数据和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近几年来大农业类图书出版呈增长态势,其在整个科技图书中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目前在5%以上。

篇8

当前,国内医疗照明灯具市场准入条件在哪里?医疗照明市场容量究竟有多大?企业又该如何淘金这一特殊的照明市场?本文将以手术无影灯为例来重点阐述国内医疗照明发展情况及市场容量等。

国内医疗手术无影灯需求何处?

二级以上(含)医院(住院床位总数100至499张)才具有购买医疗手术无影灯的需求

一些经济较发达和沿海等城镇地区的一甲、一乙医院也均设有手术室和对医疗手术无影灯有采购需求。

1、医疗器械分类有分别

一类医疗器械: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二类医疗器械: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三类医疗器械:用于植入人体,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医疗手术无影灯是属于Ⅱ类医疗器械管理,分属手术室、急救室、诊疗室设备及器具内。

2、医院分级不同,照明需求也不同

根据卫生部1989年颁布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国内医院实行分级管理;医院按功能、任务不同划分为一、二、三级;每级又分为甲、乙、丙三等,每级以甲等为最高;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因此医院共分为三级十等。三级甲等医院目前在国内是最高等级的医院,相当于酒店的五星级。

三级甲等医院就代表着该医院在同类医院中规模最大、医术水平最高,是等级医院中最具权威的医院。如表1

一级医院: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

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

三级医院: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学、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如表2)

国家对三级甲等医院的硬件和软件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硬件方面:要求医院的建筑面积、病床数要达到一定标准,医疗设备必须达到国家先进水平;软件方面:要求医院的技术力量,包括高中级职称人数、医疗成果和技术水平要处于国家领先地位;另外,在管理方面,必须对医疗质量的控制和服务质量的管理实行规范化。

根据卫生部1994年“医疗机构设置标准”中的要求,凡以“医院”命名的医疗机构,住院床位总数应在20张以上。以综合医院为例,只有二级以上(含)医院(住院床位总数100至499张)才具有购买医疗手术无影灯的需求,但通过调研发现,一些经济较发达和沿海等城镇地区的一甲、一乙医院也均设有手术室和对医疗手术无影灯有采购需求。

PK传统医疗照明,LED无影灯胜算几何?

目前,国内医院医疗灯具的主流仍是卤素灯。但卤素灯光源存在着每隔1至2个月就需更换光源自身存在的先天缺陷。

LED在实现定点、定向照明、高强度照明、调光控制、实现高显色性、低光谱伤害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可以有力克服常规医疗照明的不足。

1、常规医疗照明存在不足

长期以来,传统医疗照明灯具长期以来都是采用卤素灯作为光源,近年来,一些医院开始采用金卤灯作为光源。目前,国内医院医疗灯具的主流仍是卤素灯。然而,卤素灯存在以下不足:1、寿命不长(相比LED,在几百到一千小时),更换灯泡频繁,辐射(热量)较大,但品牌多,价格混乱而便宜,挑选余地较小。2、卤素灯、金卤灯都是光线向四面八方全空间发散的典型发散光源,这样高热辐射、全光谱、发散的光源,要达到医疗手术无影灯的特殊技术要求,必须采用一系列特种技术。比如,调光控制方面,卤素灯通过调整供电电压实现光强控制,但其光强变化又会影响其色温及显色性等。

医疗手术无影灯是外科手术部位照明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它既要求能够让医生最佳地观察处于切口和体腔中不同深度、大小、对比度低的物体;既要“无影”又要有“光”。现今医疗手术灯普遍采用价格比较低廉的卤素灯光源,问题层出不穷,如:滤光措施不当、效果不好,就会产生过量的红外光热辐射,加速患者手术区域的组织干燥,对医生和护士也会产生炙热感。正是基于传统式医疗手术无影灯存在很多弊病,无法满足照度均匀、光质好、能够很好地区分血液与人体其他组织、脏器的色差等要求,还不能长时间地持续工作和散发出过多的热量。这两年以LED作为光源的医疗手术无影灯应运而生,彻底解决了卤素灯光源每隔1至2个月就需更换光源自身存在的先天缺陷。

2、LED无影灯的性能特点

与传统医疗照明灯具相比,LED灯具具有:1、LED在实现定点、定向照明、高强度照明、调光控制、实现高显色性、低光谱伤害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可以有力克服常规医疗照明的不足。2、LED的发射光谱全部在可见光区域,没有紫外、红外等有害光谱成分,可以杜绝紫外光对人体组织的伤害以及红外光造成的体液挥发及组织灼伤等。3、LED光源作为新兴光源,拥有寿命长(3~5万小时),辐射较低,而且每个灯头使用多个LED灯珠,坏掉一两个灯珠不会对手术造成影响。

LED无影灯在手术使用中的性能特点包括:

1)手术无影灯的照射距离一般在70~140厘米或者60~130厘米左右(即手术无影灯在这段距离内无影效果最好)。

2)手术无影灯的灯盘越大(单头灯)或者头数越多,则其照射深度越好,越适宜于比较深度的手术。

3)手术无影灯能给手术台提供的照度为20000~100000LUX,且最好有多级调光控制功能,过亮会影响医生视力;尽量避免光束在手术器器械上产生眩光,眩光也会影响医生视力和视觉,易使眼睛产生疲劳,不利于医生手术。

4)手术无影灯的色温在4500K左右,显色指数不低于95,使手术无影灯照明不改变患者的肤色和创伤组织颜色。

5)手术无影灯照明的光束直径范围为10~25厘米,且能通过调节手柄调节光束的直径大小(如图1,地面上光束区域)。

6)提高照度,必然会引起灯体和光束温度升高,这将影响医生头部和手术部位组织的温度,从而影响手术效率和手术质量;正是由于温度对于患者感染的敏感性,因此,要求无影灯每小时温升应低于2度,手术室的温升要求控制在10℃以内。同样,温度升高对于手术无影灯具内的电子器件、电路、光源等寿命也有很大影响,绝大多数的手术无影灯故障及损坏都跟温度有关。

7)手术无影灯通过透镜、滤光的设计尽量减少、消除无影灯中的红外线和眩光成分。

8)手术无影灯在手术过程中应能连续改变位置与方向,操作必须简单、灵活、轻便、制动快速、有效。灯体中央部位应装有可灭菌的操作手柄,灯具应能灵活地进行水平和垂直调节,且可旋转360度。

9)对于带摄像头功能还是带图像传输功能以及无线智能遥控等的手术无影灯,摄像头与灯具要一体化布置,互不干扰。(如图1)

国内外医疗照明灯具的竞争格局

国外医疗照明灯具生产企业都比较集中于欧洲,尤其是德国和法国。

国内,从事LED医疗无影灯具的生产企业也不到10家。

医疗照明灯具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准入门槛高,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也刚刚起步,国内与国外企业差距相对较小,而且医疗照明灯具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是一个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

1、医疗照明成LED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从2000年以来,医疗器械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达15%~20%,随着新医改的推出,在医保扩容和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推动下,医疗照明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根据目前市场来看,LED产业热得发烫,而市场冷得发颤,任何一个通用照明领域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就是“价格战”,LED通用照明对医疗照明领域影响微乎其微。

相比传统医疗照明产品,LED照明产品更容易满足医疗照明的要求,LED本身的特点再加上医疗照明市场的特殊性也使得医疗照明成为LED的最佳切入点之一,是能发挥其特长、易于被市场接受及被推广的领域,更易于立竿见影、创出专业品牌、成为LED照明的专业化细分市场。

2、LED医疗照明高技术壁垒,高风险,却高市值

医疗器械行业壁垒较高,存在着技术人才障碍、品牌障碍、销售渠道障碍、资金障碍和市场准入障碍等,极大地限制了大批企业进入。

其次,医疗器械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受产业政策影响较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工业基础薄弱,规模较小,发展较为滞后。同时,我国落后的医疗器械装备水平与社会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近几年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增长,增长速度快于国内其他工业,也快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医疗器械市场的增长。

最后,从市场角度来看,独特的技术要求与特点使得以医疗手术无影灯为代表的医疗照明成为照明产品中极为特殊的产品。它必须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法规,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考核、获得医疗器械产品许可证。因此,高技术、高风险、高进入门槛的特种照明产品,可以避免常规照明产品所面临的恶性竞争局面。

医疗照明产品准入门槛高、技术难度大、市场规模小,但市场价格昂贵,因此其市场的实际市值大。另外,LED医疗照明是一个“很小”的细分市场,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大都只是顺带地经营医疗照明产品,很少有专业生产厂家,医疗照明产品市场价格昂贵。(如图2)

3、国外医疗照明灯具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

国外医疗照明灯具生产企业都比较集中于欧洲,尤其是德国和法国,如德国马克博士(DRMACH)、德国肯莎维(BERCHTOLD)、德国马丁(MARTIN)、德国贺利氏(Heraeus)、德国迈柯唯(MAQUET、Healforce)、德国德尔(DRAGOR)、德国百合(Berchtold)等,法国迈外(ALM、HERUS、HANNUEX)、法国喜万年(SYLVANIA)、法国肯莎维(kenswick)等。美国的(AMOSCO)(AMOSCO无影效果其实很好,但由于外观过于笨重,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美国医用照明(NUVO)、美国波顿(Burton)、美国(MIDMARK)、美国思泰瑞(Amsco)等;台湾三丰集团(台湾最大的医疗照明灯具企业)、台湾美迪兰(MEDILAND)、台湾雅科美德等。

4、国内LED医疗无影灯具企业不足10家

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在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器械和设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式产品,急需要更新换代,而从事LED医疗无影灯具的生产企业国内也不到10家。国内的医疗照明灯具厂家主要集中在上海,如:上海五厂、上海汇丰、上海医达、山东铭泰、山东育达、江苏科凌、汕头福利等。其中,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医疗器械五厂是生产手术无影灯规模最大的一家企业,其市场占有率达到50%~60%份额,除此之外,上海汇丰、汕头福利等几家企业生产规模较大,实力也较强,力量雄厚,在无影灯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

国内的医疗照明灯具产业集中度较高。灯具价格质量十分参差不齐,各家医院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要求均不相同,国内的医疗照明灯具企业主要是模仿欧洲的产品(如:马丁(MARTIN)、创孚(TRUMPF)、德尔(DRAGOR)等知名企业),质量没有进口的优良,但近几年来通过生产工艺改进,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价格便宜。而韩国和日本的医疗照明灯具款式单一,使用功能和性能无法满足国内医院的使用要求,与国内的医疗照明灯具企业相比,日韩企业进入国内医疗照明灯具配套还有一定的差距,故在国内,日韩公司的医疗照明灯具暂没有医院使用。

5、国内医疗照明产业只占世界的3%( 如表3)

大陆上海五厂、上海汇丰、上海医达、山东铭泰、山东育达、江苏科凌、汕头福利等。

LED医疗照明受LED上中下游产业链和人才、资金的影响,医疗器械产业聚集较为明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区域依靠本地区工业技术、科学技术人才、临床医学基础及政策性优势,成为医疗器械产业的三大产业聚集区。三个区域的医疗照明占国内医疗照明市场差不多90%以上的份额。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医疗照明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和国际先进国家相比,整体上质量、数量及技术水平存在着一定差距,包括国内医疗照明行业的组织结构、规模经济、产品品种结构、产品性能、质量管理等多方面都存在差距。国内的医疗照明产业只占世界的3%,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卫生健康事业的需求。目前,国内市场上高端医疗照明灯具被国外或跨国公司占领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国内医疗照明灯具的现状

1、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医疗照明产业是事关生命健康的新兴产业,许多医疗照明灯具是医学与多种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高技术医疗设备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仅大型医疗设备每年的市场规模就达100多亿元,但国际高技术医疗设备市场主要被美国、日本、德国等少数国家的几个跨国公司垄断。

在我国,医疗照明灯具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医疗照明灯具的研发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医疗照明产业的发展需求,目前在国内医疗照明灯具只占国内医疗市场年容量的50%~60%,进口产品大量占据国内市场。国内医疗照明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研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研究设备和基础条件差、研发的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

2、进口设备开发利用率低

国内对于临床工程没有规范的立法和认证制度,而且一些医院为了提高声誉和收益,盲目攀比,超前配置各种大型医疗照明设备,造成设备使用率低、资源浪费。目前各大医院普遍存在着仪器设备引进购置与应用开发、效益评估脱节的情况。

3、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国内医疗手术无影灯技术水平有限,大多数的产品需要进口,但进口医疗手术无影灯的价格昂贵。当国产医疗照明灯具上市后,其价格必然会出现大幅度下跌。国内医疗照明企业应采用新技术降低医疗照明成本,高端产品的新技术、高性能、重要功能向中低档转移,从而降低成本,减轻医疗照明负担。国产医疗手术无影灯产品虽已系列化,但在自然光色、高照度、光束集中度、温升、能耗、滤光眩光控制等方面与国外灯具均有一定差距。

国内医疗照明灯具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1、需求量:每年大约需要有几千台以上

通过近二个月以来的调查研究,LED医疗照明的市场需求今后将会在国内有着一个长期爆发式的增长。经过近一个多月的统计和官方获取的数据,截止2011年6月底全国二级以上(含)医院约为2.1万家。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每年有几千台的医疗照明灯具的市场需求。其次,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发展速度较快,新增医院和医疗机构不断增多,使医疗照明灯具的市场需求逐年提高。

截至2009年5月底,我国传统医疗照明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4.24亿元,同比增长了26.2%。( 如表4、表5)

2、需求结构:辐射城市到城镇、农村

早在2009年,国务院部署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再次作了修改完善,明确了今后3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从2009年到2011年,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据初步测算,为保障医疗改革的各项改革顺利进行,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而在这样基本医疗改革之下,医疗照明灯具市场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3、需求特点:LED医疗手术无影灯需求日增

目前国内社区和农村医疗普遍使用的医疗照明灯具光源基本上都是卤素灯,由于其存在的众多问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手术的要求,而新的LED医疗手术无影灯由于很好的解决了这些矛盾,因此必将替代现有的医疗手术无影灯,即将在国内外医疗手术照明中引起革命性的变化。

根据国家卫生部要求,平均每200个床位装备3个医疗无影灯,但是目前各级医院的装备标准远远没有达到这一要求。据卫生部统计至2007年底全国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总数达327.9万张,医疗手术无影灯正常更新周期为10年,如果平均按每家医院200张床位装备3台医疗手术无影灯,更新周期为10年计,则每年更新医疗手术无影灯台数为4900台,另外,我国每年新增床位约10万张,则新添置医疗手术无影灯为1500台。据此,医疗手术无影灯国内市场年需求量大概在6400台左右。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