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地理的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3-09-17 14:51: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理的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的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陈述技术是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难点。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通常都是用“了解”“理解”“认识”等词语进行陈述,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知识。例如“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和“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片的能力”等,都是较为笼统的,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果教学目标内容过于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就可以采用目标陈述法,为了避免出现歧义,必要时应该尽可能地简化陈述,可以适当省略一些内容。例如,在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教学目标时,首先提出相关依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其次,通过赤道周长、地球的表面积和地球的平均半径详细地说明地球的大小;最后,将地球的形状画出来,并且将地球的周长、表面积以及地球的半径准确地标注出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可以将一些内容省略,尽可能地简化陈述,从而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可量性和准确性。

虽然陈述技术是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开展教学的侧重点,合理地应用各种陈述方法。如果初中地理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内容,就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目标陈述法。例如,第一,对照墨西哥湾暖流图以及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海水盐度及海水流向图。说明洋流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第二,灵活地应用洋流形成的理论解释一下“旅游鞋失而复得”的现象。这种设计方法同样能够做到简化陈述内容目的,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是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的主体内容,主要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解决教师怎样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在教学策略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活动开展的先后顺序,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选择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设计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过程中应该根据初中地理知识的属性。如果是陈述性较强的地理知识,可以采用精加工策略和描述策略设计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重要的地理名词、地理分布等内容时就可以应用精加工策略和描述策略。初中地理教师应用精加工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应用描述策略可以将相互独立的地理术语、地理名称等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描述性较强的句子表现出来,例如,可以将我国矿产储量位于世界第一的钨、锑、锌、钒、钛、稀描述成吾弟、心烦、叹息,这样学生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准确地记住这些矿产。

初中地理教师设计教学策略过程中对于初中地理程序性较强的知识可以设计地理概念和相关规则学习策略。对于概念和规则的学习,可以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自觉地建立学习体系,最后能够将地理概念和相关的学习规则成功地转变成技能。初中地理教师帮助学生将地理概念和学习规则转化成学习技能后,可以灵活地设计一些情境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地理概念和相关学习规则解决初中地理问题。

初中地理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设计方面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媒体设计

篇2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渗透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研究者,而且成为课程设计者。笔者倡导的教材处理生活化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取舍、整合并进行一些生活化的处理,力求改“教教材”为“用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科学处理教材,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体会学习地理的快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家乡,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笔者在8月份参加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时,针对“澳大利亚”一节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渗透家乡的特有动物丹顶鹤、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羊毛衫的标识——澳毛”等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内容,赢得评委青睐,荣获一等奖。又如,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时,对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编辑制作了一段MTV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学生倍感亲切。在认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探究土地资源的特点后,笔者话锋一转,“谁不说俺家乡好!你对家乡知多少?”把同学们的思维牵引到“感受家乡土地”上来。

所以,生活化地处理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体现新课标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长期以来,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一些结论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一个问题系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设计三大问题——“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为什么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可以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我国缺水吗?”(水资源匮乏)——“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我们怎么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再如,在设计“我国的人口”一节时,可以提出“根据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设计:“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设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教学环节活动化——凸显新课改特色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环节活动化。所谓教学环节活动化是指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教学环节的活动化,给足学生学习时间,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为真正的“学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的学习内容可设计成旅游活动:行程路线一,走进巴西国家——说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积特征;行程路线二,走进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种特点及成因;行程路线三,走进巴西街头——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响。又如,“澳大利亚”一课可设计成参 观学习活动:第一站,走进动物世界王国;第二站,走进澳大利亚;第三站,走进牧场生活;第四站,走进工矿企业。又如,“黄河的治理”一节可设计成主题教育活动:主题一,你对黄河知多少——黄河的概括;主题二,母亲河的贡献——丰富的资源;主题三:黄河的忧患——黄河带来的危害;主题四,我为黄河把把脉——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题五,我为黄河绘蓝图——黄河的治理。再如,“长江的开发”可设计成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一,饮水思源——探寻长江源流概况;课堂活动二,靠水吃水——探索长江开发方向;课堂活动三,涌泉相报——探求长江治理措施。这样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信息化——展现新技术魅力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拓展信息;高效

引言

通过总结教学经验,迎合现代教学思想,如今的教学不应该只是零碎简单的授予学生知识,而真正需要实现的是教会学生综合全面的自主学习。基于此,在地理教学中开展优越的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目标发展性,教学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求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

当然,开展更有利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在教学过程中要灌输学生培养学习兴趣;重体验;重参与;重过程;重应用的思想,这样教师的努力学生的配合会使地理教学活动取得更大进步。

一、在原本教材的基础上创新实践活动

下面就是针对初中地理教学更有效开展实践活动提出的几个方面:

同样是对于教材上面的知识,表达的方式却可以有很多种,对于在设计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实践时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实质及吸引力,明确其真正目的,要使实践活动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努力提升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产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的发源地往往来自与学生身边,地理这门课程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它兼跨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以在学习这一课程时,我们应该走到大自然中去,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乐趣,获得知识,这样要比单单记住课本中某一条定律或规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2)结合时代坚持创新性原则

当今社会,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人口、自然灾害等多重问题的挑战,所以结合时代的变化,在实践活动中要考虑到“全球意识”,从生活实际出发,在带领学生参加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白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影响全球变化的原因,从而理解必须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此过程中,同时也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大胆创造,针对不同问题,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解读方案,体现实践活动的创新性。

二、本着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目的全面设计活动

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本身就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更有层次,有针对性的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自主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考虑问的思路,体验乐趣从而学会学习地理,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全面发展。

考虑到综合发展,地理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也是息息相关的,为了全面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在学习地理的同时联系其他学科,例如:与语文结合起来可以组织“保护环境”的演讲,了解环境的重要性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与生物联系可以分组讨论“环境破坏对生物的影响”;与历史课联系能够了解“家乡几十年间的地理变化”。这样更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合环境设计活动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拓展信息,充实实践活动

地理这一学科涉及的范围很广,家乡环境的开发与利用,国际国内事务的变化,教师应注意多收集,积累鲜活的地理信息,鼓励学生多渠道,广题材的关注地理现实事例,例如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多渠道都可以。

这就需要老师多多留心身边的生活信息,及时积累总结,并分类以便及时应用在课堂上分享给同学。

2.结合乡土节日文化设计活动

针对家乡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结合实例发现问题应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此外,我们可以结合重大的环保节日对地理深入了解,4月7日是“世界无烟日”,保护环境拒绝吸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保卫地球人人有责;5月11日是“世界人口50亿日”,控制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身,因此,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来建设我们的美丽家园。

3.多配合现代设备使用图像信息进行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教学当中运用多媒体形式能够更为直观有效地了解课本知识,以视频,影片,图像,文字,表格等多种形式综合体现能够让学生感触更深刻真实。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借助一些影视,影片资料来更为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例如可以找一些更适合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影片,像《冰河世纪》在带给学生乐趣的同时,又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破坏环境给身边的动物带来的灾害,一举两得。

四、设计高效的实践活动方式

地理这一学科需要的团结协作很多,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应培养学生的团结组织能力,开展更为高效的实践活动可采取以下方式:

(1)分成地理学习小组,团结协作发现探索问题,要敢于质疑,要学生自己总结结论;

(2)多设置情景教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多设置一些地理情景,例如,对于河流污染问题的探求,分析,以及解决措施途径等的概述,让学生自主思考,总结积累,能够做到实地考察更为直接的了解地理,学习地理。

五、总结

在地理教学设计实践活动中,按照上述方法方式积极进行,并及时总结归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经验,师生之间多沟通多交流,在地理实践活动中,一定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主性,多角度寻求实践设计的途径与方法,联系实际生活,多观察,多动手,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多思考,创新实践,一定会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琰.多维地理视角的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姚汝庆.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运用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篇4

生活理念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全国地理湘教版教材地理优质课大赛,是一次高水平的教学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江苏徐州树人中学的刘剑老师获得了初中组特等奖的好成绩,同时该课还作为示范课例刻录成光盘随《教师教学用书》一并全国发行。欣喜之余,笔者更多的是对“什么样的地理课才算是一堂好课”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且重新梳理了整个备课过程,希望从中得出一点启示。

一、课堂重播

环节一:生活引领,预热课堂

一首歌曲:课前播放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叮当猫》主题曲配以和日本相关的图片展示。

一句问候:“はじ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ねがいします”(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水到渠成:从播放的音乐和刚才的问候中大家肯定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国家。

环节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1:自我感知,整体把握

学生快速浏览课本,说出从哪些方面介绍日本。

探究2:查阅地图,认准位置

合作探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邻国位置。

纬度位置:北纬22度到北纬48度左右,东经130度到东经145度。南北狭长,东西狭窄。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邻国位置:北面隔海与俄罗斯相邻,西南以朝鲜海峡与韩国为界,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

探究3:描画轮廓,记住地名

教师板画日本轮廓图,学生描绘日本轮廓图(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并标出以下地名:

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太平洋、日本海、濑户内海、津轻海峡、朝鲜海峡、东京湾、富士山、关东平原等。

探究4:研读地图,分析地形

日本地形图:看地形图颜色(图例中的海拔高度)探究出日本地形特点。

探究5:查找资料,归纳气候

提供世界气候、亚洲气候分布图,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图。探究得出日本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探究6:模拟防震,学以致用

(1)视频《3.11日本大地震》片段;

(2)板块学说分析日本多地震、多火山;

(3)讲清“十六字”防震口诀:“保持镇静,灭火断电,就近躲避,抱头闭眼。”

(4)防震演练。模拟地震发生时,学生在教室就地躲避的情景。

环节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日本自然环境诗歌

日本四大岛本州面积大

海岸曲折长人稠地狭小

山地丘陵多地震活动频

温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

森林水力丰矿产资源少

环境是基础要点要记清

环节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试题设计原则:(1)按照认知规律,面向全体,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2)尊重生活理念,设计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2.比赛规则:(1)采用快速抢答的方法,当老师读完试题后,说“开始”方能抢答,否则无效。(2)抢答时不必举手,只需站起或走上讲台作答即可。(3)评选出优胜小组和先进个人,颁发奖品。

3.试题设计:(1)日本是岛国还是临海国?中国呢?(2)日本领土主要有哪四大岛组成?(3)日本的最大的岛是?(4)日本地形是以山地丘陵为主还是以山地平原为主?(5)日本的气候具有大陆性质还是海洋性质?(6)日本的最高山是?(7)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就近演示?(8)“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可以看到广阔的原野,可是在日本却发现很多农田面积都很小,这是为什么?”日本人种地只能用一些小型的农业器具?这是为什么?”(9)“每年的9月1日,我国的中学生都背起书包进入新的学年,聆听老师的新学年的教导,可是在日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防震演习的图片):为什么?”

二、备课历程

第一环节:“三路”合一,自主备课

备课首先要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即“编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学路”;凸显自己的教学特色,即“教路”,做到编路、学路、教路“三路”合一。基于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研读课标,领会精神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课标是根,教材是树,无论大树怎样枝繁叶茂,始终是和根相连的。关于课标认识国家自然环境部分的内容标准:

(l)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课标精神:第一,厘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第二,无图不成课,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地图是学习的重要工具。确立本节课要以地图为探索主线;第三,明确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国家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2.钻研教材,突出重点

教材是个例子,教材内容不应该等于教学内容,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必须对教材进行必要地增删、取舍、重组、包装和加工,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生活性、实用性。我们对教材做了细致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第二环节:构思环节,创新备课

有人说,课堂教学就像一部电影。结构上要有起伏:铺垫、过渡、、结局等。而教学重在思考,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有人硬是说课堂像电影的话,那么我想课堂的演员应该是学生,教师是跑龙套的服务生,课堂当中的结构就是教学场景的组合和变化。教学中心问题是逐层展开的:有引入、有铺垫、有深入,是逐层展开的过程。过去讲授国家地理时,就是按照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从位置与范围、地形、河流、气候、自然资源与灾害,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民族、地区文化等方面逐一分析,分析的时候大多的情况就是拿一幅地图让学生阅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人归纳为“地理八股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地理八股,我认为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错就错在严格按照以上罗列的几个方面逐一分析,学生们不爱学习地理的主要原因就是内容陈腐,与生活关系不密切,体会不到知识的价值,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这节课我在内容上虽然基本上是按照上面呈述的几个方面来考虑的,但是出现的先后顺序,轻重详略,而是按照日本国家的具体特点有所侧重取舍的。起初我们设计三个环节:环节一:地理观察;环节二:地理探究;环节三:地理新闻。后来经过斟酌,我们改为四个环节,六大探究主题,从逻辑上讲是合理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环节:课堂演练,反思备课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备课因反思而永恒。课堂是天然河,而不是人工渠:基于教案,高于教案。教案是预设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还没有发生,教师按照对学生的分析,对教材的分析,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然后在假设的情况下制订的教学方案。教案是教师上课的基本要求,没有教案不能上课,因为编制教案的过程就是充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的过程,无论是在知识的准备上,重难点的处理上,还是在教法的的设计上都事先精心考虑,周

密安排。如果你把教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都原封不动的在课堂上实行,这样就僵化了师生的思维,肯定是失败的课堂。很多经验欠缺的教师不是他教案设计得不好,而是教案实施的不好。只知道忠诚地完成教案,不关注课堂的生成。如在探究日本位置时,惯性思维是,大部分学生说纬度大约是从30°N~45°N,经度大约是130°E~145°E。这时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不是30°N~45°N,而是24°N~45°N,琉球群岛南端在24°N左右。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鼓励其他同学要向他一样要仔细认真地看图,不放过任何死角。学生的及时发现,老师的简短表扬,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在教案的再设计过程中我就注意这一问题。另外,在课堂演练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简案的书写问题、姿体语言的运用、教师的站位、走位、时间的调配问题、教鞭的使用、主板书和副板书搭配问题、彩色粉笔的使用、课堂气氛的调控、抢答问题的组织等这些细节,我们都做了认真的准备和调控。

三、心灵感悟

1.“虚实”结合,“色香味”全

评优课也好,家常课也罢,我们既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掩饰下,我行我素;也不能在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下,固守着知识的本位;地理课既要有“恋人”般的浪漫,还要有“夫妻”般的朴实;既要一招一式“练武”,还要扎扎实实“练功”,即“虚实”结合,“色香味”俱全。做到尊重生活理念,有思想、有文化、有知识、有智慧、有亮点,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知识技能――学生学会了吗?过程方法――学生会学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得愉快吗)的和谐统一。

2.“声气”和谐,“喜烦”明显

无论什么类型的地理课,“四声、四气”不能少,“四声”即师生的掌声、笑声、讨论声、质疑声不能少,老师的勇气、底气、大气、精神气即“四气”不可无。不论什么地理课,都有“喜烦”之别。即喜现代,烦传统;喜生成,烦教条;喜动,烦静。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活动;逆向设计

传统的地理课堂都是以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的教学顺序来展开的。教学活动设计放在教学评价之前,即把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放在对学生是否可以完成教学目标的评价之前,使教学走向“一刀切”的境地,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需要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仿佛只是一个彩色的大染坊,课堂失去了活动,教学目标完成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顺序。曾仕强教授说过:“只要合理,怎样变动都可以。”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形式的束缚,以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为依据,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是由威金斯提出的,其思路是先确立教学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进行评价方式和标准的预设,最后再上升到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由于评价设计位于教学活动设计之前,所以被称为逆向教学设计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设计相比是“逆向”的,但又神奇地表现出逻辑上的“正向”特点,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具有合理性。

一、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莉莱说:“赢得好猎手的美名,并非由于他的弓箭,而是由于他的目标。”可以说,无论在何种境地,人所选择的目标是最重要的,把目标作为航标,人们可以取得伟大的成就。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的确立放在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并逐一地实现学习目标,理解教材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清楚地解析所遇到的疑点,一步步地攻破。当然,这不是说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值得去实行,教学目标也有优劣之分。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相割裂的教学目标会将学生引向学习的“迷林”,而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纹理清晰、分门别类概括知识内容、指出培养学生某种能力的教学目标,则能引导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那么,如何使教学目标发挥积极效用呢?首先,教师可以从要学习的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中找到关键词,如核心概念词,或用于修饰核心概念词的形容词、副词,或具有规定性的条件语句,或可以引导学生行动的行为动词等。其次,教师要以这些关键词为中心,或采用概念认知的方式,或采用词汇意义展开的方式,或采用师生经验分享的方式,对知识内容进行扩展,还要进行归类,确定这些问题对应的知识点。第三,教师要建立关键词与关键词的联系,将琐碎的知识内容织成一张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大网,使学生能够具体地、系统地了解知识。最后,教师要将这些生成目标,用以明确教师的教学方向及学生的学习方向。以“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这一章节为例,教师首先要把握关键词,即核心概念,如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特点,然后再确定行为动词,如说出、列举、总结。其次,教师要以这些关键词为核心,对知识内容进行扩展。例如,围绕“城市化”这一问题,扩展出“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地区的差异及成因”“城市化的意义”等问题。然后,教师再进行知识结构的梳理,确定哪种问题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疑点。再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及教材内容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分析,建立知识网,并按照概念核心—概念体系—行为动词—行为程度—学生经验的顺序进行目标框架建设,如城市化—城市化特点—解释—列举解释—没有准备经验。最后,教师再对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确立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二、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能否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能否达成学习目标,并不仅仅是由教学活动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由教学评价设计来决定的。这里的“评价”并不是以“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结果检验及总结评价,而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学生目标达成时的表现进行预设评价,即“证明学生是否实现学习目标的标准及方法”。其特点表现在“预设”二字上,是在教学活动之前实行的一种对目标达成标准的判断行动,教师及学生可以借此了解目标的完成情况、出现的问题等,并以此作为参照,明确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可以说,教学评价设计是一架桥梁,横跨在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之间,既证明了师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又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改进方向。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评价设计工作。教学评价设计是为了获得教到何种程度的证据。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情境特点来确定评价方式。所以,教学评价设计是否有效,主要看它是否能对学习目标中反映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以“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为例,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一章节中,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对比城市化的不同类型,总结出城市化的本质及成因。以这一目标为依据,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制定评价任务。学生能够列举城市化的类型,并通过对比总结出共同的成因和本质。关于评价形式,教师可以用选择、判断的方法,通过评价标准对学生能否完成学习目标进行验证,进而根据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改进。

篇6

【摘要】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基础工作是优化教学设计,整个教学工作都是按照教学设计的框架与基调开展,教师应当明晰思路,确定优化设计的基本路径与关键举措,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优化分析

一、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优化,应当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落实,以及建立在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发展状况分析基础之上的一次优化与改进。其基本思路应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定位好师生角色关系。教师应当以课程改革为引领,正确定位师生关系,从而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要钻研吃透教材的内容。教师应当从地理教材的编辑意图入手,构建地理教材知识点与能力培养要求的框架,从而整体上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与精髓,站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才能够保障教学设计的全面与深入。三是要吸收借鉴成功的经验。既要深入研究自身的教学实践,同时也要抬头望天,从别人已经成功的经验中汲取技巧,将其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快的进步。四是要立足学生的能力发展。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应当建立在学生地理学习基础与能力之上,只有认真全面地分析学生实际状况,才能够对教学工作形成准确的定位与思想认识。

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路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当以课改理念为指引,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学差异的兼顾等方面着手,全面优化和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首先,地理教学的目标设置应当体现全面、科学原则。地理教学目标应当体现情感、能力与知识的三维要求,既要对地理教学的知识点提出明确要求,同时也要对学生地理分析研究能力做出具体规定,还要灌输和渗透对学生的地理情感教育,三个方面的目标都要在教学设计中予以体现,缺一不可,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原则。例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目标上细化为知识、能力与情感三个目标,知识性掌握要求方面侧重于要求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成因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危害程度;能力培养方面侧重于提高学生对图表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环境问题成因的表达;情感方面则强调环境意识的培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理念。通过三维立体教学目标体现对地理教学素质化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科学,要依据教学目标要求科学定位难度系数,要基本接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否则就会与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相脱节,不利于整个地理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其次,地理教学的方式方法应当体现自主、创新原则。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应当全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应当成为教师设计地理教学过程的主要方向。为了体现这一要求,教师应当对学生课前预习活动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学生在课前自主搜集地理学习相关的资料信息,尤其是针对所学内容搜集地理基本信息,以及相关联的知识,这样的活动能够为课堂地理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在课堂教学组织环节,重点应当体现对学生思维的引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载体。学习载体原则上以合作学习小组为主,学习线索则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活动。例如在《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中,笔者专门设计了一组思考题来引领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意义和典型特征、发展动力是什么?工业农业和三产对城市化的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何差异。”这样的思考题基本涵盖了教学的重点与要点,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显著的引领作用,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活动更为活跃,理解效果与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创新还应当体现在保护学生思维积极性与创新性方面,教师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思考问题之后,应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观点讲述出来,不要有所拘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重点进行补充完善以及纠正,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还要组织学生对存在的不同观点进行研究,在辨析之中深化认识与提高理解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而且对提高学生地理思维水平与学习探究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地理教学的评价评估应当体现立体、激励的原则。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成绩如何,并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指标,教师在地理学习评价评估过程中,既要重视结论性指标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过程性指标的评价。还要进行分层评价以及全面评价,只要达到了规定层面要求的,都视同为学习达标,以这样的差异性评价保护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与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还应当多开展鼓励和表扬,以这样的积极情感提高地理学习氛围的和谐程度,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地理教学设计的优化,对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准确定位,无论是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学生的全面分析还是方式方法的选择,都应当体现精炼、科学、高效原则,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模式以及实施教学评价等等,从根本上解决地理教学成效低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有道.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J].池州学院学报.2008(02)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合作教学

一、合作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基本概念

“合作学习”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推广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学科的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合作学习”的教学观念,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地理学科属于文科教学中的老大难学科,被称为“文科中的小理科”。在地理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往往要涉及大量的公式计算。在“等高线”“等深线”等相关计算中,必须要采用一定的理性思维。新课程标准形势下的高中地理课教学模式下,开展合作教学模式的教育创新,是对高中地理课堂的一种高效创新。复杂的教学环境对广大的地理学科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高效展开“合作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可行性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包容度

在我们国家的新课程标准下,开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合作教学模式下的教育工作创新,很有必要。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自我意识”加以尊重和理解,针对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布置与之匹配的课后作业,从而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预设更大的包容度。

对于偏科较严重的“理科男”,高中教师可以在课后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在课后针对学习效果较差学生学习方式的进行分析,对症下药,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差异化教学,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将地理课程中的“地球自转公转”“时区计算”等教学难点开展多媒体教学,将互联网教学方式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2.立足教学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内容重点设置

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与智慧的摩擦。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吸收学生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建议,在合作教学的模式下,弄清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最大难点。然后,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重点的具体设置。

3.安排小组和活动,开展“预见性的”地理教学设计活动

对于新形势下的教学环境来说,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开展“预见性的”地理教学设计活动,将地理学科中的教学难点设置成一个课题,有序开展各种各样主题的地理实验。

教师在解答地理难题的时候,还能够把各种抽象的地理现象,转变成具体的物体运动规律,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找到相关地理课题实验性学习的最后答案,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最大成功。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迅速,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和工业化大生产蓬勃发展。在全日制中学中开展地理学科的课程教学设计工作,重点是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划分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合作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应该从最大程度上深入挖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已知条件,进行定向思考,从而找出解决地理难题的普遍性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全科.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04):115―118.

[2]旋晓伟,王 林,王晓青.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01):125―128.

[3]孙丽君,周申立,卢 敏.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2(12):125―126.

篇8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渗透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研究者,而且成为课程设计者。笔者倡导的教材处理生活化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取舍、整合并进行一些生活化的处理,力求改“教教材”为“用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科学处理教材,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体会学习地理的快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家乡,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笔者在8月份参加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时,针对“澳大利亚”一节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渗透家乡的特有动物丹顶鹤、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羊毛衫的标识——澳毛”等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内容,赢得评委青睐,荣获一等奖。又如,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时,对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编辑制作了一段MTV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学生倍感亲切。在认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探究土地资源的特点后,笔者话锋一转,“谁不说俺家乡好!你对家乡知多少?”把同学们的思维牵引到“感受家乡土地”上来。

所以,生活化地处理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体现新课标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长期以来,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一些结论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一个问题系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设计三大问题——“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为什么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可以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我国缺水吗?”(水资源匮乏)——“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我们怎么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再如,在设计“我国的人口”一节时,可以提出“根据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设计:“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设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教学环节活动化——凸显新课改特色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环节活动化。所谓教学环节活动化是指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教学环节的活动化,给足学生学习时间,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为真正的“学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的学习内容可设计成旅游活动:行程路线一,走进巴西国家——说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积特征;行程路线二,走进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种特点及成因;行程路线三,走进巴西街头——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响。又如,“澳大利亚”一课可设计成参 观学习活动:第一站,走进动物世界王国;第二站,走进澳大利亚;第三站,走进牧场生活;第四站,走进工矿企业。又如,“黄河的治理”一节可设计成主题教育活动:主题一,你对黄河知多少——黄河的概括;主题二,母亲河的贡献——丰富的资源;主题三:黄河的忧患——黄河带来的危害;主题四,我为黄河把把脉——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题五,我为黄河绘蓝图——黄河的治理。再如,“长江的开发”可设计成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一,饮水思源——探寻长江源流概况;课堂活动二,靠水吃水——探索长江开发方向;课堂活动三,涌泉相报——探求长江治理措施。这样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信息化——展现新技术魅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