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经济发展的根本意义8篇

时间:2023-09-14 16:43: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发展的根本意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发展的根本意义

篇1

关注民生必须增强民本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必须进一步增强民本意识,解忧于民,取信于民。

胡总书记在新年贺辞中指出,要“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全国“两会”期间,他又反复强调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表明,全党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关注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一、要切实关注民生,必须善谋富民之策

第一,发展经济是关注民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途径,改善民生是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目的,如果不抓住民生这个根本,不积极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实际意义。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深化改革是重视民生的强大动力。在深化改革中重视民生,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从而使改革和发展获得一种强大的动力。

第三,维护公平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条件。公平与公正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在实现公平公正中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问题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切入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民生问题连着民心,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改善民生就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

二、关注民生必须做到富民、安民、为民

第一,在富民之策上关注民生。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发展,造福于民。一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二是通过项目建设增加群众就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城市人员就业。三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我们通过加大交通运输、电力能源、农田水利、科教文卫、城乡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不仅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也改善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

第二,在安民之责上关注民生。坚持从平安建设抓起,让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一是构建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和谐。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和谐。科学决策,减少失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在工作中注重把重心和关口前移,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三是倾听群众呼声,畅通民主渠道促进和谐。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把决策的过程变为群众意志表达和意见统一的过程。把畅通渠道的过程,变为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第三,在为民之事上关注民生。一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民心。在作风建设中,我们注重把干部作风的转变体现在行政效能上,把高效的服务寓于经常性工作中。二是以具体的实事凝聚民心。把关注民生真正变成为群众办实事和好事的具体行动,强化干部的爱心之心,浓化忧民之情,转变工作作风。三是以真实的帮扶温暖民心。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三、切实关注民生,必须进一步增强民本意识,解忧于民,取信于民

第一,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树立执政为民理念,真正从思想上贴近群众。

第二,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才能汲取到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关注民生既重“心入”,又重“身入”。

篇2

第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任何人、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的存在。没有自然,任何发展都没有基础。没有基础的发展,就算暂时发展得好,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最终也会走向末路。离开自然的人,就如同离开水的鱼,没有基础,没有依托,那又如何发展。

第二,自然资源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客观能力。生产力由人、劳动资源和劳动对象组成。这三者都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的存在,同样,没有自然,也就谈不上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可以说,自然贯穿于生产力的结构中,对生产力的结构、质量和发展速度产生着重要影响。

第三,自然环境是维护人的自然生命的基本条件。环境的改善,为人类提供自然纯净空气、水和其他资源,将有效地遏制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早期阶段,人们往往紧紧盯着短期的经济效益忽略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忽略人特别是人生命健康的根本意义。这种发展模式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说,又是资源成本的极大浪费。只有尊重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

相对于农业文明而言,工业文明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确实,工业文明作为人类认识、征服自然的新阶段,为推动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工业文明的成果,我们可能还处于原始农耕时代,也根本不可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更谈不上新的科技成果的出现。并且,工业文明也是哲学产生的基础,正是在工业文明的结构和进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才能从动态的社会联系中,才能从新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中,总结出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而言,工业文明对我国现代化的推进更具特殊意义。当然,工业文明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人们有可能过分陶醉于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成果,从而失去对工业文明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警戒。生态文明是一个历史性问题。特别是随着工业文明的生长而引起普遍关注。应当承认,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但给大自然所带来的污染也越发严重。我们要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现象的蔓延,构建生态文明,但绝不意味着就此否定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贡献,更不能由此拒绝走现代化道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在一定时期存在着矛盾。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越是经济落后的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越高,因为工业文明是人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开发而取得的成果,它已经超出简单以来自然的层面,而是能通过工业化大生产对自然资源和产品进行深度加工。但对于一些落后的农村经济而言,由于他们缺少新的提高初级产品附加值的能力,缺少提高生产力的知识技能,只能停留在自然所提供的最低生命线上。在一个额外回报都没有解决的地方,要求这些地方的人具有保护生态的自觉意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要做的,不是责备落后地区缺乏生态意识,而是应当寻求一条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意义特别重大。

三、寻找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在传统工业文明理念中,工业化机械化是至高无上的,大自然都可以在工业化理性中得到解释。因此,只要运用工业标准理性去应对自然,就能解决自然本身的问题,并实现人类生产力发展的飞跃。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今天讲的生态文明史高于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是工业文明新的转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文明纳入生态文明的流程体系中,从而促进我们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生态文明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文明系统,是工业文明的高级形式。正如著名生态学家布朗所认为的:“一种经济只有最终生态学诸原理才会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架飞机要想能飞,就得符合推力和生理原理的要求。同样,一种经济要想能持续进步,就一定得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如果违背这些原理,就一定会由盛转衰,江河日下,终至崩溃。非此即彼,绝无它途。任何经济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就一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篇3

(1)审计时间提前。传统企业财务监督和审计往往在财务行为完成之后,通过审计的方式查找财务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这个事后纠正的方式为企业挽回了一些损失,但当前审计时间已经普遍提前到“事中”或者“事前”,对企业财务监督有更好的效果。

(2)审计职能改变。传统的企业财务监管部门或者人员是绝对的权力机构,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些人控制了企业的财务命脉。这种单一化的对企业财务的控制从根本上讲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方式。而现在的财务监督审计职能部门行使的更多是询问和建议的功能。

(3)审计范围扩大。企业财务管理涉及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企业的基层生产车间,到企业核心部门的主管负责人都是财务监管的对象。当前,企业财务审计监督的方位已经从原来的仅对财务账目进行审计,转变为对生产、安全等多方面的审计。

(4)审计方式改变。目前,企业财务监督的主要方式由原来的调查改为调研,这种方式的转变体现了企业在财务监督方面的制度完善。调研相比于调查更柔和,更容易让人接受。审计方式的转变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更从根本上解决了许多以往企业财务监督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5)审计内容完善。审计内容的不断完善是我国不断学习国际先进企业财务监督方式的结果。通过审计内容的不断完善,是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信,这也符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发展的现状。

(6)审计技术提高。企业财务审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牵扯到大量的审计知识使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的企业财务监督审计方式不断完善,审计技术不断提高。这也是财务监督部门不断追求完善,提高工作技能的结果。

2.实施企业财务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的财务监督和管理工作是通过财务审计等基本手段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基本管制和约束的行为。通常在企业内部,负责企业财务监督的是多元的。也就是说,上文中所提到的企业财务监督部门是指企业法人、经理人、董事会、监事会等多个不同的机构或个人。在企业实施财务监督的同时,完善对财务监督部门或人员实施监督的审计监督部门。企业财务监督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可以用两个方面来讲述:

(1)制约性。企业财务监督的根本意义之一就是通过企业财务监督制约企业不合理经济行为损害企业根本利益。企业财务监督通过不过机构或个人共同实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要增加这种制约性。特别是高速发展的企业,财务制度往往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这时就需要财务监督实施它的制约性特点,将企业的整个财务状况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之内。

(2)促进性。财务监督制度的制约性和促进性是不可分割的。企业财务监督制约了企业发展中不合理的财务行为的产生,必然会使企业的财务更加健康,企业的支出必然会向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流动。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企业财务监督为企业发展带来的促进性作用。

3.完善企业财务监督方式根据《金融监督办法》的有关规定,企业财务监督制度不断落实和深化。但在产权约束、监督制度以及审计方式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讲述如何提升企业财务的监督与管理。

(1)增强产权约束。企业产权监督是企业财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产权的归属和使用也是关系企业财政命脉的大事。在企业产权约束方面,务必要搞清两点:一是资产由谁来管;二是资产该怎样管理。企业财务监督要在做好这两个方面再接再励,是企业财务监督在产权约束方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立健全财务监管制度。从大的方面来讲,国家层面上,要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监督的相关法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许多新的领域中,我们没有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因此,要加快行政立法的步伐。企业的财务监管制度设定要立足实际,为财务监督法规做最有效的补充。

(3)完善企业财务审计方式。企业财务的审计方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前企业财务审计的要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原因,当前我国企业的组成形式和现状较为复杂,需要企业财务监督审计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才能适应企业财务监督的要求。

3.小结

篇4

关键词:成本管理;中小企业;应用

成本管理是当前中小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着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而且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当前大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思想和方法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导致成本管理水平较低,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根本需求。因此,提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对管理方法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至关重要,需要企业相关部门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一、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发展运营中所涉及的资产相对较少,但相应的成本管理工作却同样不容忽视。纵观当前国内中小企业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并没有在社会经济市场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较低导致的,而致使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观念落后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企业成本管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企业内部成本的管理,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将管理工作拓展到相关企业或相关领域的成本管理。但就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此方面工作的开展来看,却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成本管理理念和思想仍停留在内部成本管理上,成本管理目的也都局限在如何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势必存在片面性,无法从全方位角度出发,实现企业成本的综合管理,进而给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

2.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

所谓成本,简单的说,就是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形成的对比关系,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表现。企业若想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就必须将管理工作与市场观念相契合。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存在误区,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往往会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但是,在现代成本管理的视角下,这一管理方法并非积极的、全面的,如果企业一味采用这种方法控制成本费用,带来的后果就是企业产品竞争力和产品质量的下降,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益。所以,缺乏市场观念也是当前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主要问题。

3.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就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来看,企业市场竞争力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对此并未形成正确的认识,往往为了追求一点蝇头小利而降低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资金,而没有站在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研究资料表明,技术的不断创新不仅有利于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而且还能有效降低产品成本,对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4.行政费用开支严重

最初,中小企业运营和发展中所涉及的职能部门较少,组织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随着企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为了更好的协调工作关系,拓展业务,企业在原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增设了多个职能部门,随之而来的就是行政费用的增加。如果企业不能做到对行政费用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那么必定会直接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二、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思想

1.明确自主创新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无论是哪一类型的中小企业,其发展对自主创新都有较高要求。企业若能长期实现自主创新,不仅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在社会经济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新技术的研发中,企业势必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企业需要在尽可能降低不确定性对企业资金造成风险的同时,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不断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2.意识到中小企业长期面临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

资金供给不足是国内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共有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企业自身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导致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浪费情况十分严重;二是因为社会发展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政府部门未能给予中小企业足够的扶持资金,导致企业运营和发展所需资金始终处于匮乏状态,加上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较低,更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周转的困难程度。尽管近几年中小企业资金供给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仍会在某种程度上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

3.明确成本、利润、业务量三个要素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就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能够对成本管理水平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运营成本、利润和业务量,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处理好上述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大幅度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企业相关部门必须认识到这一点,然后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做到对企业所有业务的充分了解和掌握,并在确保产品生产质量的前提下,维持企业长期而又稳定的发展。此外,还要注重利润与成本的合理控制,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三、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对成本管理水平的要求也会逐步提升。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从而导致当前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较低,无法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因此,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和运营现状,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持续优化与完善至关重要,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篇5

1.资产经营管理的需要

对于医院来说,其经济管理的创新,是资产经营管理的需要。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医院也纳入了市场经济发展和管理的体系之中,在客观上医院的经济负荷随着财政补贴的减少而相对的加重。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并不能依靠财政上的补贴,而必须要逐渐的依赖于自身的医疗服务经营的能力来进行收入。对于我国的医院来说,医院具有一定的市场经营分的性质已经成为事实。而控制医院的收入的却是计划经济的体制,这样,对医院的长期发展则是不利的,而必须在资产经营和管理上有所突破,以降低医院的采购成本,而加强其提高劳务技术服务。

2.医疗收费管理的需要

在医疗的收费管理上,不但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经济管理体制,还需要探索有责任和有竞争力的规范机制。医疗收费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社会民生的重大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实行成本核算,有助于从根本上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和医疗费用,在经济方面给患者留出更多的空问。对医院的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创新,有助于从根本上加强医疗收费的管理,改变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加强患者对医院的评价和满意度,同时,也有助于医院降低自身的成本和浪费,避免仪器的限制和内部员工的冗员,从根本上解决医疗收费的问题。

3.医疗成本管理的需要

医院的医疗活动中,成本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相对的资源的利用和成本的消耗,如人力、物力、财力,医疗成本支出是否合理,对于医院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医院的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创新,加强其成本的核算和审核的力度,并规范医院医疗活动的支出管理,以降低医院的医疗成本,避免资源的浪费,使之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

二、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

1.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加强经济管理的领导

在医院的管理模式上,应该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在经济上的管理和领导。建立起高效的经济管理组织应该根据医院的情况进行分析,建立起高度集中和相对分散相结合的管理组织方式,即高度集中的管理决策层(院长、院长助理)和相对分散的管理执行层(财务科、经济管理科),经济管理体制以财务科、经济管理科以经济参谋或助理的组织形式直接隶属于院长,使各种经济信息和决策高度集中,具体运作分散至各经济责任中心,负责执行相应的经济管理工作。这种方式,不但有利于医院进行集中的管理和经济方式的决策的统一,还有助于经济信息等的共享和沟通,以及高效的经济管理。

2.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和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

在医院的经济管理的创新上,还应该注意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以及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在成本核算方面,医院应该与时俱进,实施计算机网络化的方式进行相关成本数据的核算工作。利用计算机进行成本的管理,有助于管理的效率化和标准化,但是,这需要在管理方面注意培养操作人员的规划和录入数据的准确性,以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和成本管理的有效化和科学化。在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化,将各医疗科室和临床的数据进行录入和联网,有助于信息的全面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有助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核算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建立全员成本意识,提高管理工作质量

在经济创新管理中,不但要从机制上来保证,而且还要从全体员工出发,让大家都参与到成本的管理中来。在医院的经济管理中,成本的管理和核算都是极为重要的,而在全体医院的人员中树立起成本意识,更是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树立全员成本意识,要让大家理解和明白成本的重要性和意义,然后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成本意识的建立和促进工作。实施科室经济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科室,使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自然渗透到各项活动中。进行责任负责到科室的制度,有助于提高全员对于成本核算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助于科室进行有效的核算,并抓住主要的投入产出项目,进行核算。

首先,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全员的成本管理。如定床位,定业务指标,定工作任务,定人员编制等,在核算方法上,所有一切经济活动采取代金券结算。各项开支,消耗,劳务费用,针对不同科室情况,分别给予定额补助。

其次,医院对科室进行一级分配,并提供科室进行二级分配的有关数据。坚持科室核算与院级核算的一致性。将科室内的工作效果进行科学的量化,并根据医院工作人员的贡献、他们相应的职业道德和工作后患者的满意情况等进行量化考核,以此衡量个人贡献的大小并作为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使职工的收入按业绩和贡献大小拉开档次,形成激励机制。职工明确责、权、利关系,增强成本意识,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

第三,医院根据科室医疗经济总效益(不单是纯收入一项)直接给科主任发管理基金,科主任不参与科室内部管理基金的分配(科主任在医院的经营管理角色十分重要,赋于科主任一定的自主权限)。全员成本核算医院全成本核算是指包含所有成本要素的成本核算,即医院纳入成本的支出合计。只有通过全员成本意识的建立和促进,才能加强医院内部各科室的成本的管理,也就相应的加强了整个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

4.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医院里,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可以直接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管理费用)。对于医院中各种成本的准确核算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加强成本的管理,降低医院的成本消耗,并且强化全员的成本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加强和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加强成本的管理,还可以降低医院药品和服务的经营成本,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的同时,也给医院带来更大的经济上的效益,对于医院改善自身不完善的一面,对于改善医疗费用过高的现状,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对成本的费用进行有效的核算,对成本费用的构成和分布,以及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查找成本变化的原因和途径,这样,才能有高效优质的经济创新之路。测算医疗成本的难点是内部服务定价和合理成本分摊。实行全成本核算并准确分摊各种间接成本,首先面临如何先在各供应保障部门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因为只有这些保障和管理单位的成本核算和内部虚拟定价完成了,才能够将其作为间接的管理成本分摊到各直接收费的医疗服务单位,真正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才能够完成。间接费用(管理费用),分行政管理和后勤两部分。行政管理部门,一要考核其工作质量和效率,二要严格控制管理费用的支出。后勤部门的核算将全面推向社会(量力而行)。

5.加强效益评价,完善审计监管机制

效益的评估对于经济的管理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医院要根据各科室的支出和成本费用进行分析和效益的评价,找出其不足的一面以及可行性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完善。在效益上实行工资与成本效益挂钩的核算方法,提高医院的成本管理的综合管理水平。

篇6

【关键词】经济犯罪,侦查,取证,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经济犯罪逐渐成为维持社会稳定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限制性因素。对于经济犯罪而言,其造成的危害并不会直接侵犯公民的人身利益以及财产利益,因此,在整个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犯罪黑数。所以,在现阶段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技术侦查形式,减少证据发现难、取证难的相关现象,相关的技术侦查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犯罪行为的基本特点,从而为整个技术侦查提供充分性的保证,在根本意义上破解经济犯罪案件发现难以及取证难的相关困境,为整个法律事业的建立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经济犯罪及时取证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犯罪法案具有延迟性的特点

由于经济事业的逐渐发展,明确的制度分工形式在整个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经济化的生活逐渐变得复杂,导致经济犯罪逐渐深入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于经济犯罪的自身特点而言,由于其自生的隐蔽性,致使经济犯罪的犯罪黑数相对较高,当犯罪行为被侦查机关发现之后,一些案件也许在很长时间之前就已经发生。这种延后性相对较强的案件形式,会使侦查机关在案件调查的过程中遇到极大的困难与挑战,很多证明会面临这伪造、编造等现象,而且相关的证人也可能被改变。因此,在类似经济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抓紧时间调查,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消除延迟性所带来的影响。

(二)经济犯罪的自身特点出现取证难

对于经济犯罪的自身特点而言,首先,在整个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智能性特点。通过对现阶段经济犯罪案件的研究可以发现,基本的经济犯罪已经从传统的、简单的犯罪手段转向智能化、复杂性的案件形式。例如,存在着电子计算机网络的作案形式,这种案件形式的出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个技术的开展带来了一定制约性的挑战,所以,在整个案件侦查的过程中侦查人员很难找到相关的证据,也就为整个案件的侦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与此同时,对于经济犯罪案件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隐蔽性,在案件发生的过程中,其基本的行为往往会被正常的经济行为所掩盖,侦查人员在技术侦查的过程中经常会被表面的形式所迷惑,因此,可以发现,其隐蔽性的特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案件的侦查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经济犯罪的证据造成了取证难

对于经济犯罪的案件形式而言,最主要的证据形式是书证,但是,书证的形式存在着容易销毁的特点。例如,合同诈骗案件中的合同、合同中的附件或是大多数传统经济案件中的书证形式,都是以传统的书证形式存在的。在一些经济案件中,一些犯罪分子会通过不良的渠道了解到侦查人员对于公司进行取证调查,所以,就会对一些不法的账目提前进行销毁,导致很多侦查人员没有办法充分掌握正确性的犯罪证据。而且,在案件侦查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证据的生成与地域证据的存在地存在着分离的现象。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跨区域、跨国际的案件形式,这类案件形式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为广泛,在侦查及取证的过程中,会给整个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性,而且,地方性的保护主义相对较为严重,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会为使整个证据的搜查带来一定的挑战性。

二、经济犯罪侦查中取证难的基本原因

(一)经济侦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经济犯罪的犯罪类型而言,是一直高智能的犯罪形式,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相关案件在发生时,不论整个犯罪的手法还是预谋性,都是一般的形式案件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而对于相关我国刑侦队伍而言,在队伍建立的过程中很多队伍将整个团队作为养老队伍,安置富余的人员,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个经济案件的攻破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所以,在现阶段经济案件的调查过程中,要想在根本意义上优化犯罪案件的处理能力,提高案件的攻破效率,就应该逐渐提高经济案件侦查队伍中人员的素质能力,构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从而为整个经济案件的有效攻破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二)群众配合积极性相对较弱

在现阶段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较为严重的现象,就是在案件调查的过程中,群众并不会积极配合。而在案件调查的过程中,群众的配合是侦查取证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案件取证中第三方的主观性原因。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群众对经济案件取证过程中,配合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种方面;首先,由于经济案件犯罪现象并不像其他暴力形式案件犯罪一样,有现场证明,这种现象的出现会使群众在直观上并不会对经济犯罪产生一定的抵触性心理,从而也就出现了群众对经济案件的调查不配合现象的出现。其次,对于经济案件而言,在发生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明确性的被害对象,他们会认为整个案件与自己的关系并不大,同时也不愿意去沾染一些较为麻烦的事件,因此,拒绝侦查机关的现象也就相对较多。最后,就是我国对于配合侦查机关取证或作证的人员,并没有设置一定的保障制度,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使人民群众对于自身的安全产生一定的顾虑。因此,可以发现,在经济犯罪案件的调查过程中,群众配合的积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案件侦查的制约性发展。

(三)经济犯罪存在着交易性

对于经济犯罪的证据而言,其易变性主要是由于犯罪证据主要以书证的形式为主,而物证、人证或是电子证据作为辅的证据形式。对于书证而言,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统一被销毁,或是出现伪造的现象。对于经济犯罪案件的犯罪人员而言,其本身的职能性相对较高,其作案的过程中或是案件结束之后,就会将相关的证据进行销毁,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为整个侦查活动的展开带来一定的制约性。而当经济案件犯罪人将国家工作人员腐蚀,成为共同犯罪的人员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很难避免不采用手中的权利,来控制书证中的证据。由于书证、物证以及人证都是常规性的证据形式,而电子证据则是电子商务领域中较为重要的经济犯罪形式,其中电子证据主要是通过电子技术以及电子设备所形成的证据类型,。由于电子设备的自身性特点,如果对于储藏在其他电子证据中的相关证据没有得到及时性的取证,就会使整个证据形式出现被毁灭的现象。总而言之,由于经济案件存在容易被伪造的风险,侦查机关的相关人员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种问题形式,从而保证整个工作可以得到顺利的开展。

(四)经济案件的犯罪证据较难转化

对于犯罪证据转化的问题形式而言,在讨论的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证据的资格性问题。对于证据资格而言,是大陆法系中的惯用语言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相关证据可否被采纳的基本准则。而在经济犯罪案件的转化过程中,最主要的经济犯罪案件主要是由相关行政部门移送而来的,而在证据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首先,主体必须合格,主要是指在法庭上所出示的证据材料必须要合格侦查人员的证据收集,从而在根本意义上避免出现证据的瑕疵性。其次,对于行政部门而言,在提取相关证据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应该重新拍照或是检查相关环境是否仍然存在,这种问题的研究是证明证据是否有效最为关键的问题形式。最后,是言词证据的转换,在转换中如果犯罪人翻供并以前所供述的内容,侦查人员将如何处理都是需要突破的重要性问题。因此,在现阶段证据侦查的过程中,应该掌握证据转化的基本技巧,从而为整个工作内容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三、经济犯罪侦查中取证难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经济侦查队伍的思想体系

对于经济犯罪的侦查人员而言,是主要的证据收集人员,如果在案件调查的过程中缺少专业性的素养,就会难以应对案件的复杂情况。在这种现象发生的情况之下,优化经济案件侦查人员的专业化素养,也就成为较为重要的发展措施。如果在人员优化的过程中,增添了会计人员、金融管理人员以及审计等方面的人员,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按照各自的理念去搜集证据,过于发挥自己单独的力量,也会为整个证据的搜集带来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在现阶段经济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应该逐渐提高侦查人员的整体素质,优化证据思想体系的建立,使相关人员在证据分析的过程中形成共同性的证据思维结构以及证据链的基本结构,从而为现代化证据思想结构的优化提供充分性的保证,强化整个经济犯罪的案件侦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侦查人员的专业化素养

在现阶段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过程中,要想在根本意义上提高证据的收集工作,就应该从根本上出发,强化经济侦查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于现阶段公安机关经济侦查的公安机关而言,其侦查部门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对于一些涉及到专业知识的形式案件,在侦查的过程中会面临一定的挑战性,特别是在取证的过程中,就会为整个侦查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在现阶段经济案件的取证过程中,应该逐渐优化侦查人员的专业性素质,增强人员的专业性知识,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为整个案件的侦查及侦破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三)掌握经济犯罪自生的特点

对于不同的犯罪形式而言,都存在着其自身的特点及规律,而经济犯罪中取证难的特点也不例外,在经济犯罪案件中,各个等级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在经济案件的侦查过程中,不同账本之间的差异性就是经济案件侦查过程中的主要突破口,而这种案件形式主要会表现在两个公司或单位的交易往来之中,当其中的一个犯罪嫌疑人存在着伪造、编造书证及物证的可能时,就应该与这个单位存在交易的公司进行合作,从而在根本意义上集中力量收集相关的证据,使整个案件可以得到一定的进展。因此,在整个案件的侦查过程中要想在根本意义上侦破经济案件的犯罪形式,就应该充分掌握其本身的特点,如果在侦查的同时发现账本存在着一定的异常情况,就应该找到专门的人员进行项目的侦查,从而为整个案件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四)强化各个区域之间的合作

通过对经济案件特点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案件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跨区域的案件形式,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会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问题。例如,不同的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地方性保护主义以及当地的公安机关不给予配合的现象,这种问题形式的出现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个侦查工作带来一定的制约性因素,尤其是在取证的过程中,会使侦查人员受到一定的阻碍性。因此,在现阶段技术优化的过程中,各地的机关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种因素,强化不同地区之间的配合,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减少案件侦查过程中出现的限制性因素。而且,相关的侦查部门也应该强化宣传力度,对经济案件的侦查做出更有效的规定,从而使人们正确的认识到犯罪的相关行为,为和谐化社会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结束语:总而言之,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现及取证过程中的难度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通过对基本案件形式的研究及调查可以发现,在案件调查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取证难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现阶段技术优化的过程中,应该逐渐提高专业人员的侦查能力,相关的司法部门也应该逐渐完善法律制度的基本形式,只有在根本意义上解决案件侦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挑战,才可建立优化的解决措施,从而为整个社会稳定化的发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姚志强.试论经济犯罪侦查中取证难的原因及对策[J].辽宁警专学报,2014,04:27-30.

[2] 杨佰林.略论经济犯罪证据的发现和收集[D].华东政法学院,2012.

[3]张应立.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的取证难及对策[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5,05:69-71.

[4]李炜,朱吉龙. 试论刑事案件侦查中取证难的原因及对策[J]. 公安部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分院学报,2014,01:30-31.

[5]陈祥民,徐洪江,丁金成.经济犯罪案件侦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程小白.经济犯罪侦查学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篇7

一、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理论

(一)循环经济理念的历史发展

循环经济的产生源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达到空前水平,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世纪30―60年代,在工业相对发达的一些国家,相继发生了公害事件,引起世人震惊。几十年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面临着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循环经济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目前循环经济的权威定义,大多数都将“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作为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反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和低排放。所有的物质、能量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本质和内涵

循环经济包括多个不同方面的内涵和意义。其含义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资源再生循环。很多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都是从废物资源循环利用入手的。废物资源的资源化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学者认为循环经济即是静脉经济或垃圾经济的观点有所偏颇,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废物再生循环并不是循环经济概念的全部范畴。

2.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提出,是源于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缓解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使人类能够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主动地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危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意义所在。

3.科学范式的转变。所谓“范式”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即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循环经济隐含着传统科学范式的根本转变。科学范式的革命是思想根源和理论依据的根本变革,是伴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而来的重要转变,没有科学范式的革命作为基础,一切转变就无从谈起。

(三)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单维考虑转变为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宗旨的经济、环境、社会的多维考虑,从自由的、无约束的市场经济,转变为一种将生态规律作为经济增长的制约要素,将生态环境和谐美好作为人类生存前提条件和福利增长重要基础的新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范式,而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的调整,必然带来经济形态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范式和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四)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1.系统分析的原则。系统分析的原则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经济系统发展的模式一定要遵循生态系统的规律,适应生态系统的需要,与生态和谐共生;其次是经济系统内部更加注重统筹各部分的关系。因此,科学的系统观是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之一。

2.生态环境友好原则。生态环境友好的原则的含义:坚持从生产活动源头控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全过程节约资源能源、防治环境污染、与环境友好;积极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资源的修复、建设和充分利用,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针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跟上生态环境保护全球一体化的步伐。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原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最优利用,是解决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因此,循环经济的实践是围绕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的。资源高效利用的基本原则是“3R”原则。

二、黑龙江省知名企业循环经济法律关系

在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单位和个人。其中,主要的主体是政府部门、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循环经济关系的这些主体,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黑龙江省知名企业更应顺应形式,把握时机,迎头赶上,以《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行为契机,注重发挥黑龙江省政知名企业和公众等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积极性,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整合力。在市场经济、解除管制的大环境中,一方面应当通过经济激励诱导社会自我管制,另一方面还应为私人经济主体的自由决定设限,以保证公益的实现。循环经济促进法律责任的设计必须放在解决环境外部性的一揽子对策中考量,结合黑龙江省知名企业的实际情况兼顾公平因素和效率因素,不断探索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三、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七大制度创新

《循环经济促进法 》第一次通过法律的形式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予以明确规定,确立了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法律制度。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贯彻实施好 《循环经济促进法 》的各项法律制度,对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循环经济立法的十大制度创新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起了重要作用,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几方面:

1.循环经济规划制度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循环经济促进法》 第十二条对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定和基本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

2.总量调控制度。总量调控,即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总量控制,是指将某一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排入该区域内的污染物总量和可利用的资源数量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以满足该区域的环境质量要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要求。

3.评价和考核制度。所谓评价与考核,就是人们参照一定标准对客体的价值或优劣进行评判比较的一种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决策的准备过程 。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评价和考核制度,即循环经济评价和考核制度 ,是指依法对评价与考核活动进行规范的法律规定的总称,循环经济评价和考核制度是评判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依据。

4.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在当代,企业不仅仅要在生产中对环境负责,而且要对所生产的产品在其使用期间以及报废之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负责,这就是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立法中所指的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还有一定区别,循环经济立法不仅强调生产者的回收义务,还强调经营者、 消费者 、回收者的配合履行义务建立和完善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会加大企业对最终处置废物的强制性责任。

5.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重点管理制度。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重点管理制度,简称为重点管理制度 ,是指国家对资源消耗高 ,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重点行业中年综合能源消费量 用水量超过国家规定总量的重点企业采取更为严格的一整套监督管理措施的总称。

6.鼓励、 限制或者禁止名录制度。循环经济的鼓励、限制或者禁止的名录,是指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其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目的在于限制或者禁止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必要时对其限期淘汰。

7.市场准入制度。这里所称市场准入,有两方面的含义 ,也可以说,该项制度的调节是双向的,既有限制性市场准入,也有市场优先准入, 限制性市场准入主要是指通过设置准入门槛和标准,限制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产业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市场准入、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了针对一次性消费品的限制准入制度。

抓紧制定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配套法规,标准和制度配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正式实施,国家应加快制定配套的法规政策,理顺保障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实施的体制机制,理顺体制的关键在于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黑龙江省应当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部际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及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循环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新的生产方式。循环经济是人类创造财富、 创造文明更加科学、更富理性的手段,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显示出的更加关注自身命运和自然界的命运,更加关注未来的醒悟和自觉。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一系列矛盾的最有效途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历史意义。

2.循环经济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对企业来讲,必须改变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现为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耗 “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即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3.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缓解资源危机,提高资源效益。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资源的依赖度,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都占了大头。尤其是采矿、 冶金、 制造、石化、煤焦、电力、交通运输等行业在这些方面更为突出。

4.预防和制裁循环经济违法行为。循环经济法为了实现其立法目的,不仅规定了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法律禁止事项,还规定了对违反法律规定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为了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循环经济法应当建立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对追究违反义务性和禁止性规定的行为,提供足够的法律依据。其责任种类主要有责令改正、责令停止建设、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渎职失职的,要规定行政处分责任;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循环经济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使违法者承担起违法带来的不利后果,直接起到了制裁违法行为的作用。

五、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及政策措施

1.明确违反循环经济法律规范的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因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狭义的行政责任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因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依法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它是行政违法所引起的法律后果。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针对特定相对人所作的行政行为。受到具体行政行为影响的当事人,如果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侵犯到其合法权益,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行政主体在履行循环经济法赋予的具体监督管理职责时违法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不仅会受到上级行政主体的追究,而且权利受损的管理相对人也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并要求国家赔偿。因此,当行政主体从事循环经济具体监督管理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时,它面临的不仅是一般的行政责任,还更有国家赔偿责任。

2.明确违反循环经济法律规范的刑事责任。英美法系国家在环境问题上普遍适用严格责任原则。我国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犯罪构成要求有故意或者过失的主观方面,与大陆法国家相近。在循环经济法律中出现刑事责任的文字,应当与刑法中的条款相对应。总地来说,在设定和适用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时,基于循环经济法的特质,原则上应优先考虑行政责任和行政制裁,以避免破坏罪刑法定原则或刑罚的原始机能。

3.明确违反循环经济法律规范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救济责任。民事责任的功能主要在于救济当事人的权利,赔偿或补偿当事人的损失,从而使被侵害的社会关系回复到未被侵害之前的状态。循环经济法律责任涉及的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不多,承担责任的方式都是赔偿损失。

4.企业经营者必须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企业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循环经,是一种新型的、 先进的经济形态,是对 “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 大量废弃” 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5.发展关联产业,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企业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 “大而全”“小而全” 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延长产品使用周期,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老企业要扶持或入股关联度高的新企业,使这些新企业成为自身上下游产品产业链中的组成部分,产生规模效益和关联效益。新企业在建设规划中就应该把关联产业充分考虑进去。并成为规划中的重要环节,使企业发展规划本身就是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链规划。

篇8

在如今新时期发展过程中,民商法所包含的价值体系,更多的涉及到效益、安全、平等、公平、自由等方面。在这其中,自由可以说是民商法价值体系中所存在的根本核心,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其价值基础性;平等所包含的是与传统民商法所不同形式的内涵,这些内涵本身有着极为优异的目标性、工具性价值体系;公平作为民商法价值追求的目标,涉及的是民商法最本质、最核心内容,也是民商法的根本价值所在;安全自身虽然说可以当做是民商法执行的基础,并且关顾了工具性价值体系,但是安全本身必须要成为民商法追求多方面体系中所涉及到的核心模板;效益,这方面才真正的属于民商法的基础核心,而且其所呈现出的价值地位也更加的重要。但是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的是,效益和安全这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矛盾性,那么民商法在实际进行立法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尽可能的保证这两者之间的统一协调,避免出现失衡的可能性。

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民商法的相关变化

1、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民商法基本原则方面的相关变化(1)平等中立原则现如今的信息时代趋势下,所涉及到的民商法平等中立,实际上就是让民商法能够直接介入到多个不同的主体之中,保证民商活动呈现出的条件与需求相符合,这恰恰也包含了多个不同方面交易平台、技术中立性,避免出现偏向可能性。例如如今市场上发展极为迅速的电子商务,要保证其本身的平等和中立性,就需要对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技术保证平等性,电子商务在针对各种加密形式、密匙等进行运用的过程中,都需要尽可能的保证平等性,避免偏颇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其次,交易媒介必须要保持平等性,在这期间所涉及到的平等,实质上主要就是体现在了信息的通讯上,无论是使用广播通讯、无线通讯,还是有线通讯,都必须要保证平等性;再次,在平等执行的过程中,民商法本身并非是完全深入应用到电子商务法体系中,更多的是要做好统筹工作,避免偏废其他法律,并且也要保证电子商务的任何活动体系得以平等;最后,保护的平等性,电子商务法所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商家以及本国当事人,实际上也必须要为消费者、外国当事人提供应有的保护。(2)安全原则与以往相比,信息时代的安全有了更加广阔和深刻的意义。民商法的安全原则也应概括为,安全作为所有的民商事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应该在相应的立法中进行反映,并将民商法对安全的要求进行体现。比如,保障电子商务安全的问题,这不仅是电子商务制定的基本原则之一,而且是电子商务法实施的重要目的。当今社会是追求高效、快捷的社会,而我们所追求的高效和快捷却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否则一切工作都会白做。近些年随着虚拟网络的发展更凸显出安全的重要性。(3)效益原则如何在实现公平、公正的同时保障效益是长期以来困扰法学界的难题之一。法律作为公正正义的代称,它的诞生就是为了实行社会的公正正义。但不可回避的是,法律毕竟与其它上层建筑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因此,立法机关和法学家们,应该对法律的这两方面内容都充分考虑,唯有如此,法律才能对相应的基本原则作出准确的概括。众所周知,基于法律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本性,不同时期的法律体现的基本原则也是随着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的不同而变化的。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发展,民商法的效益原则就应该是立法机关在制定民商事法律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提高经济效益这一问题,制定的民商法应能促进效益目标的良性建设。

2、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民商法范围和制度的相关变化(1)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民商事权利体系的传统范围原则上讲,每个时期民商事的基本生活内容和各种法律事实所具备的条件都应能通过成熟完备的民商法律得到充分体现。当然,任何法律体系的成熟和完备都是相对的,都是在某种程度上某个时期的成熟和完备。随着科技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传统的民商事权利体系的范围有了显著的增加。(2)社会经济的发展拓展了民商法的调整对象互联网本身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个最为根本的特性,实质上就是自身的开放性,这方面的开放直接促使大量信息的来源、渠道等,都极为多元化,不被束缚。并且由于其所呈现出的开放性影响,使得信息交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极为广泛的空间体系。现如今,社会所呈现出的价值互联网实质上已经极为完善、普及,并且无论是信息的表现形式还是其传递措施,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意义上的变革,其所衍生出的相关价值已经完全转变成为了一个无法被忽略的核心意义主体。也正是由于互联网中的信息具备了广泛的经济性,那么就不能够对于其所表现出的某些现实意义主体完全忽视。同时,由于信息在如今网络时代体系下的民商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民商法就必须要针对这方面的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对于体现立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尽可能的保证能够将版权控制权、信息库专用权等完全融入到民商法经济体系下。除此之外,由于充分的考虑到多方面利益、原则,将相应的权利直接纳入到民商法体系中,已经成为了必要性措施。(3)民商法的发展将实现全球的统一民商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质上就是相关民事活动执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权利、义务调整重点,其中的立法就应当要完全以民商活动关系作为核心的对象。特别是在国家自身经济主体、单个独立经济市场等都以并存态势存在的情况下,其本身就需要保证和法律体系之间的独立性。现如今伴随着经济体系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已经成功的把全球范围内的民商活动体系完全联系了起来,甚至这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一体化发展基础。并且由于全球互联网在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甚至逐渐融合的情况下,全球民商活动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开始表现出一种普遍性。也就是说,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在网络时代下的民商法,将会使得国际的价值观、法律理念等方面具体的执行标准,完全统一化,那么民商法最终的结果,也就必然是全球统一化。

三、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