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8篇

时间:2023-09-14 16:43: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全球农业发展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 有机农产品;特c;发展现状;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68-02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and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including cultivation area,plant species and spatial arrangement,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situation;China

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按照一整套严格的认证制度来完成。近年来,有机农业(食品)产业正逐步发展形成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破坏区的恢复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地表水水质,减少地下水污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1-2]。我国有机农产品生产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但发展迅速、紧跟国际市场步伐,具有巨大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1 概念和特点

1.1 概念

有机农产品是根据其生产标准和方式生产、加工出来,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也称为有机食品、绿色生态食品,是纯净、天然、安全、无污染、健康营养的农产品。其概念来源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充分循环,不人为打破生物循环链的农业生产方式。美国农业部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化肥、农药以及其他生长调节剂的高效农业”[3]。

1.2 特点

有机食品的特点:一是原料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食品;二是其生产过程,包括种养、加工、包装、贮藏、运输,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的标准;三是质量跟踪审查体系和生产销售记录档案完善;四是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质量优、营养丰富、天然健康、无污染[4]。

2 发展现状

我国早期的有机农产品生产主要是天然有机食品,如高山茶叶、大豆、谷物、野生果品和中草药材等。随着国内外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增加,部分栽培农作物逐渐发展为有机农产品。据统计,2013年我国有机食品销售额达238.2亿元。

2.1 种植面积

2014 年《中国有机产业发展报告》[5]统计,截至2013 年底,获得有机认证的生产面积为272.2万hm2,占耕地面积的0.95%。其中,野生采集生产面积143.5 hm2,有机种植面积128.7万hm2。2005 年,我国有机种植面积46.5万hm2,产量约为278万t;2009年增加到94万hm2,增幅近2倍,产量增长到415万t,到2013年产量增长为673万t(图1)。之后基本维持在100万~120万hm2,由逐年增长转变为平稳发展。目前,我国有机生产基地6 628个、有机加工厂3 910 个、有机产品生产企业7 894 家,覆盖植物、动物、水产及加工四大类,有机种植产品主要是谷物、豆类及油料作物、蔬菜、茶叶、水果及坚果、青储饲料等。我国有机茶叶生产面积占全球的1/2,谷物、豆类及油料作物和蔬菜占全球的1/5~1/4。我国有机产品每年销售额为200亿~300亿元,已成为第四大有机产品消费国[6]。

2.2 种植种类和空间布局

我国有机农产品有三大主产区。一是东北谷物、豆类及葵花籽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二是沿海有机蔬菜区,如鲁、京、沪、苏、浙等;三是浙、闽、赣等有机茶叶区。在布局上,我国有机农业明显向东三省、发达地区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集中;在产品类别上,多为植物类,所占比重较大的是有机蔬菜、有机茶、有机大豆和有机大米等,也是有机产品出口的主要种类;在加工深度上,初级产品居多,加工产品少(表1)[7]。

截至2009年底,我国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已通过认证的有1万hm2(不包括面广、量大的野生天然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已颁证的产品包括谷物、豆类、蔬菜、水果和中草药等150多个。从事有机农产品生产行业的单位600多家。近几年我国经OFDC认证的有机农产品出口增长率均在30%以上[4],2009年出口额约40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国内有机农产品消费的增长量将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有机农业(食品)产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

3 参考文献

[1] 席运官,陈瑞冰.论有机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J].环境保护,2006(17):48-52.

[2] 谢标,王晓蓉,丁竹红.有机农业的环境效益评估[J].水土保持通报,2002,22(2):71-74.

[3] 纪霞.中美有机农业发展的比较研究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6(4):12-14.

[4] 孙立勇.世界有机农产品生产概况及认证[J].中国果菜,2011(1):3-4.

[5] 顾绍平.中国有机发展产业报告[R].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4.

篇2

一、全球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70年代,“石油农业”在消除农业贫困、增加食品供应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时也带来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高强度投入的化学品成为农业污染最重要的来源,进而造成了土壤、水体、大气等生态系统的立体污染,致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下降,这促使人们对现代农业进行反思,探索新的出路。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联合会成立,对规范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推进有机农业研究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有机农业进入增长期,其标志是成立有机产品贸易机构,颁布有机农业法律,政府与民间机构共同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业生产持续增长。根据有机农业研究院、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2012年度报告,截至2010年底,全球有机农业生产遍及160个国家和地区,有机农业面积达到3704万公顷(包括过渡期面积),有机农业面积占农业面积的0.85%。具体来看,有机农业发展呈如下特点:

1.洲际有机农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有机农业面积呈稳定增长。与1999年相比,2010年有机农业面积增长了约2.4倍,但洲际之间发展不平衡。其中,大洋洲有机农业面积比例最大,占全球有机农业面积的33%、其次为欧洲占比27%、拉丁美洲占比23%、北美和亚洲占比均为7%、非洲占比3%。欧洲为有机农业面积增长最大的地区,与2008年相比,有机农业面积增长了约170万公顷。从有机农业面积占区域农业面积分析,大洋洲和欧洲占比较高,分别为2.85%和1.36%,非洲最小,占比为0.1%。

2.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规模。2010年,全球有机农业生产者达到1574971户,比2009年有所下降。从洲际来看,在2005-2010年间,有机农业生产者增长平均为1.27倍数。其中,非洲为增长最快的地区,达到3.04倍,其次是亚洲为1.35倍、欧洲为0.48倍、拉丁美洲为0.46倍、北美洲为0.39倍、大洋洲为0.12倍。非洲和亚洲增长比较快的原因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外,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有机农业生产规模小,小农户数量居多,而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有机农业属于大农场经营,农户数少,但面积增幅较大。从市场规模看,2010年,全球有机农产品贸易达到445亿欧元,比2005年增长89.2%。北美、欧洲和亚洲交易额分别达到220.59和195.83亿欧元,占总交易额的93.5%。

3.有机农产品种类和有机农业生产大国。2010年,全球有机庄稼种植面积为609万公顷,排名前5位的农作物面积包括:谷物类251万公顷、草料203万公顷、含油类种子46.8万公顷、蛋白类作物30万公顷、蔬菜27万公顷;永久类作物面积265万公顷,主要包括咖啡64万公顷、橄榄油50万公顷、可可29万公顷、坚果类26万公顷、葡萄22万公顷。排名前10有机农作物生产大国分别是:澳大利亚、阿根廷、美国、巴西、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德国、乌拉圭和法国。

4.有机农业认证机构发展。2009年,全球有机农业认证机构达488家,比2008年的481家有小幅增加。其中大多数认证机构设在欧盟、日本、美国、韩国、中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家。全球共有79个国家有认证机构,主要为发达国家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认证服务,非洲绝大多数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缺乏本地认证服务提供商。非洲仅有10个认证机构;亚洲有164个认证机构,其中大多数总部设在韩国,中国,印度和日本。2003年以来亚洲认证机构数量急剧上升,欧洲和拉丁美洲有所增加,非洲和大洋洲则相对稳定。

二、有机食品价格及其弹性特征

由于各国经济水平、各国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知和消费偏好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市场有机食品价格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组织和政府的研究报告中,主要采用两种比较方法:一是选择本国市场,对常规食品价格和有机食品价格进行比较,评估有机食品的价格溢出;另一种方法是测算有机食品的价格弹性,讨论价格变化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影响。

(一)有机食品与常规食品价格比较

已有研究文献主要基于不同国家或一国不同地区的比较。尹世久(2010)通过调查我国粤、苏、鲁三省七个城市13个超市或专卖店的有机食品与常规食品价格,发现有机食品的价格溢出平均为3.15。从食品种类来看,有机蔬菜的价格溢出最大,达到3.76,有机大米和面粉的价格溢出相仿,分别为2.87和2.83。从地域来看,山东的价格溢出略高,为3.18,广东与江苏比较接近,分别为3.11与3.12。山东省有机蔬菜销售较为少见,但其有机大米与有机面粉的价格溢出都远远超过广东和江苏两省,达到3.17。其调查结果与美国农业部调查结果基本相仿(如表2所示),有机蔬菜价格比常规蔬菜价格平均溢出接近3倍。

(二)有机食品价格弹性

虽然有机食品价格、消费者收入、常规食品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但有机食品价格弹性主要反映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有机食品需求相应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价格信息的敏感程度。以意大利为例,20种日常消费品价格弹性特点表现为:

1.绝大部分有机食品价格弹性大于1。除了小甜点的价格弹性为0.1和不含碳水化合物的果汁价格弹性为1外,18种食品的价格弹性大多有在2和5之间。

2.大部分有机食品遵循“需求法则”,即价格下跌,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量价呈反比例关系,需求曲线可以表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3.有些有机食品量价呈正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例如,果酱、新鲜水果、意大利面、橄榄油、小甜点、精制谷物、鸡蛋、茶出现了量价齐升;大豆饮品出现量价齐跌。需求曲线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可能的原因是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消费偏好发生变化,对这些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拉动了价格上升。

4.新鲜和易腐食品价格弹性较大。例如,新鲜水果、蜂蜜、大豆饮品、鸡蛋、鲜奶的价格弹性分别达到16.7、14.2和10.4、9.6和9.6,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极为敏感,即价格一个微小的变动导致需求量大幅度变动。上述分析显示,随着潜在的消费需求成为有效需求,有机食品价格溢出效应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

作为有机食品生产历史悠久和有机食品生产及消费大国,对意大利有机食品价格弹性变动分析对我国有机食品贸易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借鉴:即大部分有机食品价格弹性较大,部分有机食品量价成正向关系,价格越高,需求越大,因此扩大种植将有利于农户收入增长;对于价格富有弹性但量价反向关系的有机食品,只要价格下降幅度小于需求量增长幅度,生产者仍然可以获益。

三、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及其对策

我国认证有机农业生产开始于1989年,2006年,我国通过有机认证的面积为203万公顷,排在全球第三位。但最新统计显示,2010年,有机认证的面积仅为139万公顷,全球排名第6位。我国有机食品在全部食品种类中只占0.1%,远没有达到国际2%的平均水平。尽管有机农产品高价格对农民具有激励作用,但在缺乏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政策支持的环境下,单个小农户面临有机农业生产过渡期的高风险和高成本,不愿投资有机农业生产。有机农业生产的高成本主要来自固定设备、培训、有机资格认证、有机肥等大量资本投入,其成本一般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40%-100%以上。农户要实现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轨,过渡期内成本高于收益,一些农户只有依赖借贷投入。但风险导致的农村信贷市场约束间接阻碍了农户选择有机农业新技术投入。因此,根据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鼓励农民投资有机农业生产。

1.在经济发达地区,鼓励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有机农业。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耕地、淡水资源等呈现刚性约束和农业经营主体发生变化,这要求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即要依赖科技推动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因此,可以在自愿交易的条件下,鼓励土地向粮食种植大户和农业公司转移,从而实现有机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篇3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改善,世界各国消费者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消费者偏好从常规食品向有机食品转变。因此,有机食品价格变化和价格弹性成为一些国际组织和政府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本文对全球有机农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国内外消费者有机食品价格和价格弹性进行了比较,针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全球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70年代,“石油农业”在消除农业贫困、增加食品供应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时也带来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高强度投入的化学品成为农业污染最重要的来源,进而造成了土壤、水体、大气等生态系统的立体污染,致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下降,这促使人们对现代农业进行反思,探索新的出路。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联合会成立,对规范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推进有机农业研究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有机农业进入增长期,其标志是成立有机产品贸易机构,颁布有机农业法律,政府与民间机构共同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业生产持续增长。根据有机农业研究院、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2012年度报告,截至2010年底,全球有机农业生产遍及160个国家和地区,有机农业面积达到3704万公顷(包括过渡期面积),有机农业面积占农业面积的0.85%。具体来看,有机农业发展呈如下特点:

1.洲际有机农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有机农业面积呈稳定增长。与1999年相比,2010年有机农业面积增长了约2.4倍,但洲际之间发展不平衡。其中,大洋洲有机农业面积比例最大,占全球有机农业面积的33%、其次为欧洲占比27%、拉丁美洲占比23%、北美和亚洲占比均为7%、非洲占比3%。欧洲为有机农业面积增长最大的地区,与2008年相比,有机农业面积增长了约170万公顷。从有机农业面积占区域农业面积分析,大洋洲和欧洲占比较高,分别为2.85%和1.36%,非洲最小,占比为0.1%。

2.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规模。2010年,全球有机农业生产者达到1574971户,比2009年有所下降。从洲际来看,在2005-2010年间,有机农业生产者增长平均为1.27倍数。其中,非洲为增长最快的地区,达到3.04倍,其次是亚洲为1.35倍、欧洲为0.48倍、拉丁美洲为0.46倍、北美洲为0.39倍、大洋洲为0.12倍。非洲和亚洲增长比较快的原因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外,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有机农业生产规模小,小农户数量居多,而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有机农业属于大农场经营,农户数少,但面积增幅较大。从市场规模看,2010年,全球有机农产品贸易达到445亿欧元,比2005年增长89.2%。北美、欧洲和亚洲交易额分别达到220.59和195.83亿欧元,占总交易额的93.5%。

3.有机农产品种类和有机农业生产大国。2010年,全球有机庄稼种植面积为609万公顷,排名前5位的农作物面积包括:谷物类251万公顷、草料203万公顷、含油类种子46.8万公顷、蛋白类作物30万公顷、蔬菜27万公顷;永久类作物面积265万公顷,主要包括咖啡64万公顷、橄榄油50万公顷、可可29万公顷、坚果类26万公顷、葡萄22万公顷。排名前10有机农作物生产大国分别是:澳大利亚、阿根廷、美国、巴西、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德国、乌拉圭和法国。

4.有机农业认证机构发展。2009年,全球有机农业认证机构达488家,比2008年的481家有小幅增加。其中大多数认证机构设在欧盟、日本、美国、韩国、中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家。全球共有79个国家有认证机构,主要为发达国家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认证服务,非洲绝大多数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缺乏本地认证服务提供商。非洲仅有10个认证机构;亚洲有164个认证机构,其中大多数总部设在韩国,中国,印度和日本。2003年以来亚洲认证机构数量急剧上升,欧洲和拉丁美洲有所增加,非洲和大洋洲则相对稳定。

二、有机食品价格及其弹性特征

由于各国经济水平、各国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知和消费偏好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市场有机食品价格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组织和政府的研究报告中,主要采用两种比较方法:一是选择本国市场,对常规食品价格和有机食品价格进行比较,评估有机食品的价格溢出;另一种方法是测算有机食品的价格弹性,讨论价格变化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影响。

(一)有机食品与常规食品价格比较

已有研究文献主要基于不同国家或一国不同地区的比较。尹世久(2010)通过调查我国粤、苏、鲁三省七个城市13个超市或专卖店的有机食品与常规食品价格,发现有机食品的价格溢出平均为3.15。从食品种类来看,有机蔬菜的价格溢出最大,达到3.76,有机大米和面粉的价格溢出相仿,分别为2.87和2.83。从地域来看,山东的价格溢出略高,为3.18,广东与江苏比较接近,分别为3.11与3.12。山东省有机蔬菜销售较为少见,但其有机大米与有机面粉的价格溢出都远远超过广东和江苏两省,达到3.17。其调查结果与美国农业部调查结果基本相仿(如表2所示),有机蔬菜价格比常规蔬菜价格平均溢出接近3倍。

(二)有机食品价格弹性

虽然有机食品价格、消费者收入、常规食品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但有机食品价格弹性主要反映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有机食品需求相应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价格信息的敏感程度。以意大利为例,20种日常消费品价格弹性特点表现为:

1.绝大部分有机食品价格弹性大于1。除了小甜点的价格弹性为0.1和不含碳水化合物的果汁价格弹性为1外,18种食品的价格弹性大多有在2和5之间。

2.大部分有机食品遵循“需求法则”,即价格下跌,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量价呈反比例关系,需求曲线可以表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3.有些有机食品量价呈正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例如,果酱、新鲜水果、意大利面、橄榄油、小甜点、精制谷物、鸡蛋、茶出现了量价齐升;大豆饮品出现量价齐跌。需求曲线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可能的原因是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消费偏好发生变化,对这些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拉动了价格上升。

4.新鲜和易腐食品价格弹性较大。例如,新鲜水果、蜂蜜、大豆饮品、鸡蛋、鲜奶的价格弹性分别达到16.7、14.2和10.4、9.6和9.6,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极为敏感,即价格一个微小的变动导致需求量大幅度变动。上述分析显示,随着潜在的消费需求成为有效需求,有机食品价格溢出效应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作为有机食品生产历史悠久和有机食品生产及消费大国,对意大利有机食品价格弹性变动分析对我国有机食品贸易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借鉴:即大部分有机食品价格弹性较大,部分有机食品量价成正向关系,价格越高,需求越大,因此扩大种植将有利于农户收入增长;对于价格富有弹性但量价反向关系的有机食品,只要价格下降幅度小于需求量增长幅度,生产者仍然可以获益。

三、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及其对策

我国认证有机农业生产开始于1989年,2006年,我国通过有机认证的面积为203万公顷,排在全球第三位。但最新统计显示,2010年,有机认证的面积仅为139万公顷,全球排名第6位。我国有机食品在全部食品种类中只占0.1%,远没有达到国际2%的平均水平。尽管有机农产品高价格对农民具有激励作用,但在缺乏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政策支持的环境下,单个小农户面临有机农业生产过渡期的高风险和高成本,不愿投资有机农业生产。

有机农业生产的高成本主要来自固定设备、培训、有机资格认证、有机肥等大量资本投入,其成本一般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40%-100%以上。农户要实现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轨,过渡期内成本高于收益,一些农户只有依赖借贷投入。但风险导致的农村信贷市场约束间接阻碍了农户选择有机农业新技术投入。因此,根据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鼓励农民投资有机农业生产。

1.在经济发达地区,鼓励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有机农业。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耕地、淡水资源等呈现刚性约束和农业经营主体发生变化,这要求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即要依赖科技推动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因此,可以在自愿交易的条件下,鼓励土地向粮食种植大户和农业公司转移,从而实现有机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篇4

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重要历史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基础上实现的,这种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著,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环境问题[1~4]。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及产量,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危机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生态环境问题,这种依赖于消耗大量森林、湿地、动植物资源为代价的高产出农业模式以逐步受到人们质疑,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上取得的成就,生态农业结构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理论基础不完备、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建设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5]。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欧洲,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瑞士、日本等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步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开始初步探索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6~8]。最早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的国家是英国,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有针对性的生产某种产品。此理论是由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的。但这时的生态农业发展过于保守,大多的形式为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而且尚未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发展较为缓慢[9]。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工业化发展的持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加剧,农业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欧美快速兴起了保护农业生产的生态农业新浪潮,在此形势下,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1975年在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许多发达国家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有机农业在欧美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9]。日本生态农业的建立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侧重点在于减少农田的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等突出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9]。东南亚地区菲律宾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9]。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国际生态农业的典范,大规模结合农工生产企业,最大限度降低从外部购买生产资料却能保持高额效益,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废料和污染[1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全球所接受。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得到了确立,该阶段生态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无论是在发展规模、推进速度还是在发展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人均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其生态农业发展着重追求生态效益,不再将农业的产量作为终极目标,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用地比例逐步升高,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世界上实行生态农业管理的土地约1055万hm2,其中,生态农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拥有约529万hm2,约占世界总生态用地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10]。截至2000年,全球194个国家中有141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农业[11~14]。进入21世纪后,生态农业模式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生态农业市场进一步扩大,据德国生态与农业基金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2001年末,世界经过认证的有机农场约有40万个,世界有机农业土地面积已经接近2300万hm2,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阿根廷、意大利等国家[15]。

2.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具有良好的农业文化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化肥和农药的过量施用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导致水资源匮乏;过度开垦和森林植被破坏、湿地资源破坏、超载过牧等行为导致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化现象严重[16,17]。基于此,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开始逐步引入。我国生态农业是在针对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下产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一项政府引导和大力扶持、农民自发创造、科技人员积极主动参与的伟大生产实践,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18]。1993年,国家各部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效益[18]。经过6年的建设,51个试点县在1999年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验收,取得了试点成功。各生态农业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均有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显著[18,19]。到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面积约1000万hm2,占我国农业耕地面积的12%,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包含了生态农户、生态农业村、生态农业县乃至生态农业省等,遍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大致可分为物质多层利用模式、生物互利共生模式、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模式、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模式等。生态农业建设的推进加快了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步伐,有效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已经创造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农业配套体系。初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市场运作方式[18]。

3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传统农业思想观念、技术的不完善、缺乏资金以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影响。中国农业的历史悠久,中国传统的农业具有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特点,自身发展的封闭性和对自然的依赖性使其排斥外部冲击,造成了生态农业推广受阻。另外,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加之科技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造成了技术上的不完善,为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阻力。资金投入短缺一直是长期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虽然保持着绝对量不断增加,但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在保持着逐年下降[10]。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而农民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对其认可度不高,因此不会按需生产,带来了推广的阻力。

4展望

篇5

>> 保税区国际物流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保税区发展现状及对地方经济和财政的影响 青岛保税区发展现状及转型趋势 南京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发展的对策研究 兰州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的意义和发展对策 厦门象屿保税区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 南京设立综合保税区的战略意义及对策建议 中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依托综合保税区发展宁夏加工贸易问题浅析 舟山港综合保税区未来建设的对策建议 推动我国保税区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保税区跨境进口电子商务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 张家港保税区的发展沿革及转型路径分析 中俄贸易保税区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中的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问题 保税区发展现状、绩效和转型分析 我国保税区发展现状研究 郑州市地铁商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黔江区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浅议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李正. 郑州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为自由贸易区的优势研究[J].金融经济,2015(02):180-182.

[3]冯春久."小区推动大省"的典范[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4(12):17-18.

[4]郑豫晓.自贸区建设及其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基于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5):23-29.

篇6

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环境效益

随着工业的发展,化肥的高投入带来的增产效益,使农民越来越青睐于无机肥,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成为了人类最为担心的问题。有机农业由于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坚持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逐步在国内外得到大力发展。而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有机农业发展动向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方向。欧、美、日以及大多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超前,而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诞生有机农业发展理念[1]。有机农业在发展中提倡不使用化学肥料、生产调节剂,以及各种化学合成农药和含有基因工程的产品以及添加剂等[2]。其应用相对较为安全,且大量经过有机安全认证的食品越来越多的投入市场,为人类食品安全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促进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背景以及我国有机农业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并结合本国实情,旨在找出适合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模式以及未来发展动向,进而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1.1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和国际有机联盟(IFOAM-OI)关于全球有机农业的近期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有机农业土地约为5090万hm2,有机农地面积占全球所有农业用地面积的1.1%。有机生产者不断增加,有机市场占比份额显著增加,其中以瑞士、丹麦、瑞典的人均消费最高,分别以262、191、177欧元排名前3位[3]。在法国,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主要出自对健康的担忧,而德国大多数人购买有机食品则认为其可降低环境污染,丹麦人购买有机猪肉更倾向于关注动物福利,美国为避免转基因食品选择购买有机食品。尽管各国因区域不同,购买动机不同,但普遍都认为有机农业是相对安全的,其越来越多的购买力扩大了有机产品的市场,促进有机农业稳定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这种发展趋势更为明显。

1.2国内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就是有机农业生产的一种不成熟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机农业在中国逐步兴起。最先是中国农业大学开始的生态农业研究,随后国家环保总局也加入了其研究,农业部于198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开始了生态农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随后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也加入了对有机食品的研究中,率先进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成为该组织的第1个中国会员。为了发展绿色产品,进行相关的管理活动和资格认证,中国农业部建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的有机农业正稳步发展中。尽管中国有机农业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增加农产品出口,但与世界平均水平还相差甚远。有机食品的种类较少,有机食品销售额依旧偏低,与发达国家的2%的平均水平相比,相差100倍,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浅析我国有机农业未来发展动向

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我国有些地方,如边远山区、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现代大型机械无法进入,使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得以保留,因其很少用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为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提供了资源。此外,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富余,成本低廉,多数农民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极有可能成为有机农业的生产军[4]。

2.1生产成本优势

有机农业属于典型的农业密集型产业,其耕作方式与我国传统农业类似,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我国广大农民学习操作。符合我国农村劳动力富裕但是文化素质偏低的社会现状,大部分农民可进行操作。有机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而我国人口众多,可以满足其生产,同时增加了就业,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相比其它国家,劳动成本具有明显的优势。有机食品生产环节严格,不允许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从原料到有机食品的加工、运输、包装乃至销售都相对常规农产品的产量较低,但是有机食品的品质较高,一旦良好有序的有机农业生产系统建立,将会大大增加其产出,甚至会比常规农产品高出10%~60%的产出量[5],长期看来其未来发展前景更好。

2.2市场优势

近年来,由于化肥施用过量、农药残留等引起消费者对果蔬、粮食乃至加工后的半成品食物等食品安全的担忧。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营养全面又安全的食品。而有机食品因为其生产过程严格,产品品质高,受到多数人的青睐,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极具市场潜力。我国经过认证的有机食品主要有茶叶、蜂蜜、奶粉、中药材、蔬菜、粮食等,未来有机食品将不再只是局限于婴幼儿保健、白领等工薪阶级,而是服务于广大群众,走向出口贸易。所以说,有机农业未来市场发展存在很大上升空间[6]。

2.3社会技术保障

2002年,有机产品认证委员会了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国家认可标志和有机产品的产品标志,正式启动有机产品认证。各地政府积极响应,设立专项资金对涉及有机农业生产的企业、农户的生产资料投入和有机认证费用进行补助。以北京市为例,为了提升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无公害产品认证服务。北京市对有机认证进行政策倾斜,规定凡是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可给与直接补贴50%的认证费用;若取得有机食品转换证书,可给与100%的认证费用奖励。同时,政府制定多项政策鼓励企业加强有机农业的研究活动,增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解决我国有机肥料生产和施用技术、良种培育和特色产品加工技术等实用价值问题。为促进技术革新,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来制定有机农业生产计划,进行区域性的规划,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大技术推广宣传力度,创建高标准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支持进行有机农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企业的发展,在与有机农业相关的项目运行期间,政府会对有机农业相关项目的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有一定的倾向性[7]。

3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启示

与欧洲、北美、亚洲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可以从其发展中总结经验,鉴于国情的差异,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启发,为未来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3.1完善监管认证体系

在我国,有机农业认证依旧是一个薄弱环节,市场上存在大量乱认证的不正之风。尽管中国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认证体系,由农业部和环境保护部各司其职进行管理,但消费者对于这三个认证体系的界限依旧很模糊。农产品在销售中存在监督不到位,缺乏后续的跟踪回访。对此,我国应该尽快出台有机农业统一的认证标准,采取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2种手段,降低认证的成本和费用,不断完善农产品认证与监管体系。同时,加强对农业的规范、监督和认证,将政府监督与农户自我约束于一体,实现多重监管,推动有机农产品的监管认证。

3.2产学研紧密结合

有机农业的发展不能使用传统的农药、肥料等化学产品,对于农产品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势必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指导。据统计,我国每万名农村人口中农业科技人员数不到2人,发达国家为40人。我国农村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4%[8]。要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就必须注重产学研的高度结合,培育一批具有高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提高有机农业生产各环节人员的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

3.3加大补贴和财政支持

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业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市场体制建设尚不健全,需要政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扶持和引导,才能保证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欧盟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设置了补贴性的政策,对于达到标准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奖励,而对于未达到的经营者则采取惩罚的措施。在国内有机农业发展还不太繁荣的情况下,政府更应采取一定的政策倾向性措施或者补贴等措施,以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

3.4加强相关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发达国家一向把法制规范、制度以及标准完善放在首要的地位。纵观中国,对有机农业的政策发展仍停留在行政规范和管理引导为主,多集中于红头文件、工作和会议报告中,还没有真正上升到法律高度,不免显得有机农业的发展缺乏强大的后劲推动力。因此,发展只能靠市场需求的缓慢进程逐步推进。应把中国对于有机农业的相关标准、执行规范等方面尽快从行政文件中抽离出来,形成指导性的法律文件,才能使有机农业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篇7

本文通过介绍有机农业概念、特点,并对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了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视有机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推进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和运作机制的建立、加大政府的引导扶持力度等促进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有机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20世纪绿色革命以来,世界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在此背景下,在吸取传统农耕生产方式上,产生了有机农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机农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本文将从有机农业的基本内涵入手,通过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有机农业发展历程

1.1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认为,有机农业是一种能维护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生产体系,她遵从当地的生态节律、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循环,而不依赖会带来不利影响的投入物质。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她有利于保护我们所共享的生存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公平与和谐共生。

1.2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有机农业出现较晚。1989年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是我国第一个IFOAM成员,1990年浙江省临安县临安茶厂和裴后茶园获得荷兰SKAL的有机认证[1]。1995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有机食品标志管理章程》和《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初步形成了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和认证管理体系。2015年8月25日,国家质检总局《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修正版)取消了有机转换认证及其标志,进一步规范了有机产品生产。近年来,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较快。据报道,2014年我国有机生产面积已达272.2万公顷,有机产品总产值达800多亿元。2015年,全国已建成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9个,形成了水稻、茶叶、畜产品、水果等示范模式,我国已成为全球第4大有机产品生产消费国[2]。

2我国有机农业的问题

2.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有机农业投入较大,劳动力投入较高,生产效率较低,市场风险大,使得有机农产品生产风险极大。因此有机农业的发展壮大必须要得到政府支持,弥补有机转换期间收入下降的风险,才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我国政府目前没有提供对有机农业统一的支持,中央没有专门的补贴资金,发展有机农业的财政资金主要由地方自行解决,但是政府也只进行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缺乏长期、稳定的规划和政策支持。

2.2产业化水平低,生产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有机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耐性很强,生产的监控程序多,检测、监测费用高,使得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成本大增,限制了有机农业的大发展。在市场利益驱使下,单个农户也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一些不符合规范的生产措施,结果往往损坏整个有机生产行业的利益;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水平较低,对单个农户约束性较弱,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2.3有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素质较低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刚刚兴起,适应本地的生产技术并不完备国内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停留在科研机构实验室水平,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系统性研究和开发。在我国,仅有5家专业有机农业咨询组织,但它们大多数多专注于建立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而不是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较弱,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有机农业生产的一大瓶颈。

2.4对有机农业认证不规范,生产过程缺乏监督

目前,我国现有59家有机认证机构,不同机构和检查员对于标准本身掌握和执行不规范,差异很大,导致有机农产品质量存在差异。对有机产品生产监督不严,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农药等现象时有报道,市民对本国有机农产品缺乏应有的信任。因此,要结合我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促进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发展。

3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

3.1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

各国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都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密切相关,如德国“联邦有机农业计划”每年投入两千万欧元用于支持有机农业生产。我国也应加大对有机农业生产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对有机农产品给予政策补贴。积极进行政策引导和鼓励,以政策引导有机农业快速发展。

3.2加强有机农业规范化建设

首先,要完善有机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有机农业管理规范的国家或地区都有着较为完善的有机产品生产标准和管理办法。其次,要科学制定有机农业认证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从而促进我国有机农产品的规范发展。同时,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避免无序竞争。

3.3加快土地流转,建立新型的生产经营组织,形成有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导致土地种植碎片化,既不利于有机农业种植管理,也不利于新技术的使用。要以土地确权为契机,加快土地规范化流转,推动有机农业集约化经营,推动有资金、有技术的企业和个人投资有机农业。

3.4建立和完善技术和服务体系

由于有机农业限用或禁用化肥、农药,有机农产品产量稳定性是一个大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级农业科技机构、农业院校等的科研力量,加强与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产品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协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解决有机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中的存在的问题。

作者:炊晓宁 赵永强 单位: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镇人民政府 陕西省岐山县水利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精细农业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17-01

一、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美国联邦数字地图协调委员会(FIC-CDC)关于GIS的定义及概念框架, FIC-CDC认为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二、精细农业

精细农业是综合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以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传感器及检测系统、计算机控制器及变量执行设备等信息技术,对大田作物生产实施监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GIS在精细农业方面的应用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80年代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1.GIS在农业土地地块等级分类中的应用

利用GIS设定农业用地的取样位置,对农业用地的营养成分的抽样采集或者农业用地的年平均产量的数据整理,在Arcmap中借助于SQL语言的编辑筛选功能,从而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以达到农业土地地块的分类分级的效果。

2.GIS在农业病虫害防治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是利用GIS与GPS、RS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把该区域内的农作物的长势情况以图像数据的方式传输给GIS,通过GIS软件对于图片强大的分析系统,分析出病虫害的传播、迁移、扩散规律和种群分布空间动态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和环境关系,对病虫害进行全方位、立体掌握[1],根据GIS图像数据的颜色值变化趋势从而能够准确的对于农作物的病虫害状况做出判断,适时地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3.GIS在农产品估产方面的应用

GIS与GPS、RS相结合,通过遥感技术(GPS)采集清晰的图像信息,全球定位系统(RS)进行精准图像定位,通过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输出地面的要素资料,获得实况信息,再利用GIS对于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高精度提取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遥感估产区划,估产产量分布图的生成与输出[2]。在我国,玉米、小麦、水稻等多种农作物已经用到遥感估产。

4.GIS在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方面的应用

在GIS中,通过对农产品集聚地和农产品运输道路的分布,利用ArctoolBox,建立消费群体和运输距离的缓冲区以及消费目标领域的地区分布等级,还可以利用ArctoolBox中的叠置分析,添加农产品销售和运输条件限制以及与其他农产品竞争力的权重系数,GIS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通过限制条件的叠加可以发生地区颜色的变化,从而可以很直观地分析出农产品的销售最佳途径。

四、国外精细农业发展现状

精细农业首先出现在美国,而法国对于GIS在精细农业方面的应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联合收获机产量图生成以及质量测定、施肥机械及电子化植保机械利用GPS和GIS系统进行变量作业已经成为现实[3]。法国在实现精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还经常与其他国家经常进行精细农业这方面的科研和合作交流,在实现精细农业推广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五、GIS的前景展望

1.“3S” ( RS、GIS、GPS)技术的集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建立基于“3S”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实现系统各部分间利用管理实时化、一体化、空间化。例如:利用GPS精确定位系统,在小麦或者玉米的收割过程中,均匀分布产量测试点,收集产量测试点的产量数据,把收集来的数据输入到GIS中与其原有的数据(土壤的PH值、土壤成分表等数据)进行汇总叠加,从而分析出农业用地中各种因素对农作物产量带来的影响,进而及时有效地做出解决方案,提高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

2.GIS与专家系统(ES)结合组成的智能GIS系统将成为未来解决农业领域空间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

利用GIS作为有效的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建立成熟的基于GIS的数据自动采集和数据分析的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利用智能型的GIS系统来解决精细农业中复杂难题。

3.GIS系统的发展将促使“3S”系统的快速集成

“3S”系统将为精细农业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分析、自动处理和应用提供决策支持,提高“3S”的集成度,推动精细农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六、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人均国土占有面积却很少,精细农业的优势在于既能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减少人力物力,因此精细农业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GIS在农业上的应用推动了我国精细农业的发展,只有把GIS和GPS、RS相结合组成的“3S”系统,甚至与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相联系应用到精细农业,参与到农业气象服务、农产品估产、采集和销售等领域中,才能实现农业数字化、产量化和规模化,在减少资源投入的同时又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宇鸣、李淑斌、肖植文、刘振环 GIS在农业病虫害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农机化研究,2011

[2]饶卫民、章家恩、肖红生、胡月明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概述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

[3]张晓辉、李汝莘 法国的精细农业研究及应用现状 农机化研究,20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