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6:43: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思维导图又称之为脑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通过将某一主题放置于中心位置,并将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同时在每一个分支上使用一个关键词构成整个图形。思维导图具有将图像与文字合二为一的功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思维导图绘制简便,学生自主操作性比较强,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十分有优势的。本文将以《初识鲁迅》这一单元作品为例,对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探究。
一、运用思维导图,有效开展课前预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自主预习,通过预习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步骤的阅读预习:首先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可以在阅读时进行标注,将生词、不懂的语句进行勾勒;第三部可以概括文章每部分的大意;最后让学生自主展开想象,勾画出课文的思维导图,并充分了解课文的结构、主要内容。
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预习时,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后,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为主题放在导图的中心部分,然后将这篇文章的三个组成部分依次放在放射线的第二层,即“谈笑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其次学生在自主思考中还可将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核心概括,如“谈笑碰壁”这一部分对应着“抨击黑暗”,“救助车夫”这一部分对应“热爱人民”,“女佣回忆”对应“关心他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让学生在自主预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思维导图,增加课堂师生交流
在课堂教学的阅读部分,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增强师生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同时考察学生对课文大意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之后的教学中还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弥补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让不同的学生来分享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与其他学生绘制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在复述中更为充分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模式,让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为充分。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自主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正和补充,帮助学生精准、深刻的理解课文。
例如在进行《一面》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有的学生是从“我”看到书想买没有钱到鲁迅先生送我一本书的时间顺序来绘制思维导图;有的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对鲁迅先生外貌、神态、语言这三个角度来制作 思维导图;还有的学生是在通读了课文之后,φ馄课文凝练出来的鲁迅先生的品质进行梳理,并以此为依据绘制思维导图。不论是从哪种角度,学生的放射性思维都是值得鼓励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们各自分享自己的思维模式,让课堂的交流更为频繁,让学生在课堂更加积极活跃。同时教师在学生分享交流后要引导学生,将课文的主题深化,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全面。
三、运用思维导图,高效理解复习课文
由于思维导图是学生自主绘制,因此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通过学生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当学生进行复习时,可以通过一张简单的图回忆出课堂上大量的知识点,让语文学科的复习更为高效。
例如在进行《少年闰土》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闰土的形象――聪明、能干、活泼,同时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对“我”与闰土友谊的怀念之情。同时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对描写闰土外面和动作的句子有更深刻的记忆,教师可以以此引导学生,通过同种方式去刻画和描绘自己所熟悉的形象,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除此之外,在复习课中,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一目了然,大大节省了复习的时间。
综上所述,在《初识鲁迅》这一单元,课文选取的都是鲁迅及鲁迅相关的作品,故事性较强,思想感情较为深刻,对于小学生学习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艳伶.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29).
[2]王丽梅.浅议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J].学周刊,2012,(35).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079―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正极大地改变着语文教学模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古诗词教学以及作文教学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S导图也称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它是康乃尔大学的Novak(诺瓦克)博士在1960年代着手研究的一种教学工具。此后它成为盛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思维工具,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将知识可视化,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促使学生大脑有效地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二、思维导图使古诗教学充满意境
1. 思维导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低年级的古诗《江南》教学中,学生初次使用思维导图甚觉新鲜,他们先在纸上画了个又大又绿的荷叶,稚嫩的图画尽显童真童趣。在这些碧绿的荷叶上,学生又用铅笔写了几句生动的诗句,粗粗细细的汉字笔画写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在这些荷叶之间,学生还用粗线条勾勒了几条小鱼的活泼身影,这些鱼儿围绕着美丽的莲叶嬉戏玩耍,像诗中的游鱼一样自由自在。学生第一次使用思维导图,虽不是很明白什么是思维导图,但充满诗情画意的图已经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喜起来。事实证明,思维导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2. 思维导图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中年级学生采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引导他们的思维。在中年级的古诗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法,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在他们的思维导图中,笔者看见了许多美妙的画面,在文字的衬托下,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理解抒发得淋漓尽致,有个可爱的小男生在图上画了美丽的荷花,清澈的湖水,然后在两片碧绿的荷叶上,完成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书法体抄写和《赞美你――西湖》小诗歌的表达,古诗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完美结合。漫步在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情境中,杨柳依依,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柔,山色空蒙的奇,初晴后雨的喜,淡妆浓抹的美,都跃然纸上,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令人沉浸在岁月悠悠的美好时空里。在这样的氛围中,古诗教学轻松愉悦,不用逐字逐句地分析,美景美文已经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3. 思维导图是理性概括的基础。在高年级,使用思维导图能做到理性拓展,思维直观活跃,如在教学《乐府诗集・长歌行》中,笔者继续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模式,鼓励学生用一边构图一边理解的方式完成。学生把这首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学生画上了太阳,葵花,小草,一幅“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图画就跃然纸上,十分生动形象。画笔一转,季节轮回,第二部分就出现了“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的漫天秋叶,气氛场景一下子萧条冷清起来。当然最有趣的要数人生哲理的感悟,画面上先出现最后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截然分明的情景对比鲜明,紧扣主题。而思维导图的最后落脚处是一个伤心欲绝的老人画面,他感叹光阴似箭,自己学无所成,只有白白地伤心后悔罢了。最后温馨提示的箭头,再次告诉每个阅读者“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重要性,整首诗的主题内容就这样娓娓道来,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轻松自如。
三、思维导图使作文教学变得驾轻就熟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应用
思维导图是基于多媒体技术产生的具有发散性思维特征的有效工具,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逐渐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工作者也逐渐发现思维导图在教育中的有效作用,因此逐渐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事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一、思维导图内涵
思维导图主要通过树状结构并对其进行按序标号实现思维展现的过程,这一方法可将传统的语言、数字及创造等智能化因素结合,从而实现发散性思维的图形表达,现如今,该项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多领域,尤其是教学领域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实现教学事业的发展。思维导图虽然在国外发达国家教育事业中已有很完善的应用,但由于我国引进较晚,因此其该项技术发展还存在相应不完善性,个别学校教师针对思维导图采取相关教育措施,但是该项技术的传播有限,其效果也具有相对有限性。语文学科教学中,由于其学科自身的特性,该项技术对语文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应对思维导图进行相应分析,同时将其正确的引入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正确掌握语文技能,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前,首先会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及基本含义等进行大致的了解并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相应的教学优势,但是该类思维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严重的遗忘现象,因此这样会造成学习有效性的降低,影响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阅读文章的记忆效果,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逐渐提升学习主动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课堂预习教育,同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应注重对文章知识点的梳理,并找出文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预习的结果进行初步的整理,并将其绘制成思维导图,后在课堂具体教学中,可通过对文章深入理解探讨后,对初步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在文章复习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关键词语整理,并对其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详解,这样可以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学习兴趣的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虚假情感、记流水账等现象,写作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可应用思维导图对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善。在写作开展前,教师可将写作主题放置于学生中间,使学生针对其现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后对材料进行合理加工,之后形成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这样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有利于作文创作的顺利开展。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复习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由于其自身的思维优越性可应用于小学语文复习中,因此在该项目应用中,思维导图可对语文的教学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归纳与整理并帮助学生对其重要知识点进行挖掘,并理清各自之间的相关性,这样可以形成语文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思维整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有效发散,提升语文复习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快速提升知识掌握能力。同时思维导图还可广泛于课堂笔记、口语交际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教师的课件制作中,不断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三、结束语
自从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发明思维导图后,它就被人们当做了“终极思维工具”。它常常被运用于各个认知领域,如用于记忆、写作、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技巧等。根据思维导图的特点,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这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阅读和习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小学生从低年级进入中高年级后,其想象力、空间感、整体感都有所提高,分析能力也有所增强,因此课标对中高段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更好地达成这些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如《东方之珠》一课,我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介绍了香港这个繁华的都市,品味“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的妙处。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课文开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中间部分又写什么?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孩子们阅读文本,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关键词。孩子们乐此不疲,很快找出了关键词,如“南大门、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东方之珠”,接着让孩子们根据找到的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再根据思维导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就很容易了。完成这一环节后,我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沙滩的迷人、海洋公园、街市的繁华写具体的?”学生继续找出二级、三级关键词,分支罗列,完善思维导图。然后选出代表在班上展示汇报,小组成员互相补充,形成整篇文章的结构框架图。最后我在孩子们绘制的思维导图上进行点拨:“课文哪一部分写的文字比较多?”孩子们很容易看出是中间部分,此时再顺势指导:开头和结尾文字较少,是概括性的描写,叫“总写”,中间部分是具体的描写叫“分写”。这样“总―分―总”构段方式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易于理解掌握,也为今后的学习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写作打下了基础。
课堂上,孩子们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完成思维导图,把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同时训练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二、运用思维导D,提高说话习作能力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概括起来就是四方面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说”和“写”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教二年级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水果时,让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图案,并在旁边写上一级分支的词语(如西瓜、葡萄、香蕉等)。接着引导学生深入二级分支关键词(形状、颜色、味道)。然后更深入地拓展三级分支(如:椭圆的身体,像……,弯弯的,像……;青绿色的外皮,上面还……;红通通的瓜瓤,上面还……,甜津津、酸甜酸甜的等等)。最后我再引导学生看着思维导图进行说话训练。由于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说话练习的难度大大降低,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说话的欲望也变得强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学生描写“家乡的秋景”时,我首先在导图中央写上“家乡的秋天”,然后罗列出一级分支(开头、正文、结尾),接着引导学生学习“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先总写开头。“开头怎么写”,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深入二级分支的关键词:“家乡的秋天景色迷人!那里有……天空,……小河,……的田野”。接着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分写“正文”?结合学生的讨论,我整理出正文部分二级分支关键词:天空、花草、树木、小河、田野等。再围绕这些景物进行思考:“这些景色都有什么特点?如何把这些特点写具体?”学生拓展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我再梳理三级分支的关键词“蓝晶晶、一碧如洗、大雁南飞、盛开、落叶飞舞、清澈见底、稻谷金黄,丰收乐开怀”等等。“结尾”又该如何总写?学生讨论,教师整理板书:抒情点题。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说话和习作教学,不仅能克服学生无话可说可写的问题,而且能帮助学生构建出文章的逻辑框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完成说话和习作,增强学生说写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从此把习作难题变成一件轻松而快乐的事情。
三、运用思维导图,提高背诵复述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有很多优秀的诗文要求学生背诵和复述。这些学习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如果能借助思维导图将各种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效组织性的图画,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背诵和复述的能力。如前面提到的《东方之珠》一文,课文很长,学生背诵起来有一定难度。我就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分散记忆,抓住思维导图中罗列的关键词,逐段突破,化难为易,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还能举一反三,提高背诵和复述的能力。
四、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整理复习能力
在语文复习时,通常有很多零散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到无从把握,难以记忆。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很快地建立起这些分散知识点的联系,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如,在进行期末复习时,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本学期认识的人物进行复习。先在思维导图的中间写上一级分支(本学期认识的人物),然后回忆课文中学过的人物,梳理出二级分支(哪吒、越王勾践、雷奈克……),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他们都有什么精神品质?梳理出三级分支的关键词(哪吒:除恶扬善、机灵果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雷奈克:善于观察、善于实践……)。这样的思维导图,学生一目了然,方便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按单元整理本学期学过的易错字、形近字等。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提高了整理复习的能力,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实践证明,思维导图作为语文学习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创造的特质和生命的张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
一、整本书阅读和思维导图的概念
(一)整本书阅读的含义
整本书阅读顾名思义就是以一本书为阅读对象,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结构和内容,以“本”为单位,然后开展不同形式的阅读。
(二)思维导图的含义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思维导图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利用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以层级图呈现出来,让知识点更加清晰,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1]。
二、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思维导图的教学是教师通过绘制层级图形,开发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开发。教师将思维导图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三、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现阶段,我国关于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还比较少,其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提道:先从整体上对一本书勾画一份示意图,然后具体分解到每个单元中,通过对示意图的细化,将书本内所涉及的人物、情节、情感等清晰地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中也提道:教师可以引导初中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勾画整本书的内容,提升他们的总结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让整本书阅读向更深处漫溯》中也有提及: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系统性、发散性和形象性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对阅读内容充满期待感,提升整本书阅读效率[2]。
四、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根据文章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要提前分析文章的主题、内容、中心思想和具体结构,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涵、理清思路,指导其自行绘制思维导图,然后再根据学生绘制的图形,进行相应的修改和指导。例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在一张A4纸中间画一个圆圈,写上阅读文章的名称,再根据文章内容和结构,围绕圆圈画出几个小圆圈,分别写上中心思想、写作技巧、文章创作背景等内容。通过这种具体的操作示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另外,教师不应限制学生的绘制方式,而要让其自行发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突出文章重点和结构,细化思维导图
当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后,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细化,突出文章的主题,丰富思维导图内容。例如,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教师可以围绕计谋绘制思维导图,从计谋的主要人物、次数、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然后让学生添加相关内容,进行细化。
一、学习运用思维导图的必要性
追求课堂自主高效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早已深入教者之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学习先进教学理论,模仿先进的教学模式,尝试探究着各种教学方法。但现实状况依然是老师找不到可以放手的好理由,学生找不到自主乐学的好途径。历经探求尝试验证,笔者终于找到了能让初中语文课堂真正实现自主高效的利器―――思维导图学习法。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由一个中心出发,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是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的图形。
思维导图在语文课文教学中的运用:将课文根据文体内容及应抓要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有层次地展示出来,即引导学生经过联想、想象、归纳、分析等思维活动将文字图文化。
三、思维导图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目前运用状况:思维导图是21世纪风靡全球的瑞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在全球教育界掀起了一场超强的思维风暴。发起人是英国东尼·博赞,他著有《思维导图大全集》一书,电视广告中的学之源头脑风暴,全脑开发、陈克正“高速记忆法”,均是着眼于对大脑思维模式的研究。全球已有2.5亿人在享受使用思维导图的好处,世界500强的许多企业已把它作为员工的必修课程。一图胜万言,思维导图引发的大脑海啸已惠及全球。四川出版集团出版的人教版《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首先展示的就是课文图解,那就是思维导图的一种,思维导图用于教学将大有可为。
理论依据:大脑潜能无限,左右脑各有分工,记忆主要由右脑负责,而右脑对图形的记忆力是对普通文字记忆的100万倍。课文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其实也是对思维模式的改进过程,是激活调动大脑多方功能的过程,故能充分的激发大脑的潜能,才能开发智力,提高效率。
四、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
工具:白纸、水彩笔和铅笔数支
方法:1)从白纸中心开始画图,周围留出足够空白。
2)在白纸中心用图象表达你的中心思想,即是将课文中心和标题图形化置于中间。
3)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颜色。因为颜色和图像一样能让大脑兴奋,能够给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
4)将中心图像与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将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此类推。
5).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不要画成一条直线。曲线和分支就像大树的枝权一样更能吸引眼球。尽量多用图形。
6).在每条线上使用关键词。所谓关键字,就是表达核心意思的字词。
五、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一)形成一套基本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有模式可用
与学生商讨基本的导图符号,商讨绘制记叙类、说明类、议论类及适用所有类文章基本思维导图模式的方法,并形成一套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按所给思维导图增删完善。如以一支笔代表作家作品,以圆中加点代表文章的中心,以梯子代表层次,以心形图代表爱、想念等。笔者将语文课文整理出了六大分支:作家作品、文章主旨、文章结构梳理、美点赏析、重点提要、课文拓展。这六个一级支上又有分支,尤其是结构梳理,支上分支极多,建议放在中心图右侧,便于书写关键词。笔者是从中心图的上侧开始按顺时针方向绘制六大分支,以免遗漏和便于书写,并便于学生形成习惯。下面是《出师表》导图及适用所有课文的粗略图:
(二)教给学生战胜困难的方法,帮助其克服怕羞怕难心理
通过思维导图在具体课文中的运用,学生充分地体验了思维导图的神奇作用,学习运用思维导图的兴趣被大大地激发,有了运用思维导图学习语文的强烈冲动;在课文思维导图的大体模式的增删完善中享受着自主学习的乐趣。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最突出的问题:不会绘制中心图、图不成形、理不出层次、提不出关键词。
这时要告诉学生,中心图多为文章的中心,是在对全文内容把握的基础上再借用图画将主旨直观的表达出来,要用到比喻、象征、夸张、想象、借代等手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老师做起来都有难度;如果找不到恰当的图,可先将中心图空出,在完成其他环节后再设法补上。
图画虎犬不分,没关系,图能自认就行,那只是增强记忆的方式,真实图形自在心中。画标准图形是画家的事。敢画就是有胆,能画就是有才。
理不出层次,提不出关键词,面对这个问题,老师要降低要求,分层次给学生提目标,让学生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向思维导图深入迈进。祝贺学生找到了自己的重难点。理不出层次提不出关键词这正好体现了思维导图的神奇作用,能帮我们发现难点,这正是独学、对学、群学要解决的重难点。全体参与,优秀者可在基础模式上自创,困难者学会依样画瓢,根据示例去增删完善。让人人有得,个个有成就。
(三)小组为单位,分层要求,交流激趣,评比励志
以小组为学习竞争单位,针对学生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学习,并以自我推荐、同学举荐、老师赏评等方式交流评比激趣,评出“超强创意星”并大力表彰。
六、思维导图的作用:实现课堂的自主高效
(一)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能够自主
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学有抓手,能知要点、明难点。在按照老师所给导图模式分析课文时,学生知道应抓之点及自己的难点所在,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能做,学生个个忙碌,老师只需巡回引导,真正体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还课堂与学生。
(二)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乐意自主
在绘制导图中要用上比喻、联想、想象、夸张借代等手法,激活学生思维。在梳理课文层次结构时,体会到了能将复杂的课文梳理得层次井然的成就感;更有在梳理中发现课本的错误的惊喜,俨然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这种自豪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提取关键词的思索中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在交流自己作品及品同学不成形的或创意丰富的作品中,快乐地享受智慧的交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以自我推荐、同学举荐、老师赏评等方式的评比中,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在考试检测中享受分数提升的幸福……诸多的可喜变化,让学生乐于利用思维自主学习。
(三)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享受课堂的高效
思维导图模式在让学生绘制彩色导图中要用到联想、想象、比喻、夸张、借代等手法,寻找以图代文的途径,思维被全面激活,大脑处于高速运行之中,枯燥的信息变成了彩色的生动图画,记忆必然快速而深刻。
如阳宇浩同学为《杨修之死》设计的中心图用了漫画手法。军账中对峙两人,曹操头部硕大如球,心却小如绿豆;杨修双目望天,长舌上搁刀,喻示了曹操的心胸狭小、杨修的恃才放旷祸从口出;马凤君绘《星星变奏曲》主图用红色与蓝色的变幻分别象征黑暗与光明;刘哲宇为《陈涉世家》绘的主图是一面大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反”字下面光芒万丈,陈涉头戴王冠,意味着高举反旗,首事之功,永耀史册;李涛介绍傅雷时用了英语与汉语互换来表明其翻译家的身份。
在完善思维导图模式中学生至少要完成六个主支,其中多大数同学都会在理层次与提关键词中遇到困难,于是就有了思考的重难点,就会调动各种思维方式及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层次分析的能力、关注整体、细化局部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大提升。
[关键词] 视觉情境 聋校语文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44
情境创设是当下语文教学的流行策略,即将学生的整个身心全部融入情境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去。而对于聋校的聋生而言,由于其听觉能力的丧失,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只剩下了视觉。因此,聋校语文教学应以创设视觉情境为主,将文本中的资源转化为除了听觉之外的感知方式,以夯实学生多维悦纳的渠道,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 借助思维导图转化教学内容
早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就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笔记方法――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旨在借助简洁明了的图形和标示,将原本错综复杂的事物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思维导图着重呈现的是生命个体内在的思维过程。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策略广泛深入地使用,不仅可以有效规避聋生听觉上造成的认知障碍,更有助于聋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笔者在聋生们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概括出赵州桥的特点,并和学生一起深入阅读课文,把握文本表达的细节,依托课文中语言的描写,将赵州桥以形象且简洁的图示符号表现出来,使整座桥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历经这样的思维过程:阅读文本,解读语言(读懂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信息转化为自身的认知体验)――转化形式,形象再现(将文本中的文字符号置换为简洁的符号信息,转换为学生的呈现方式)――对照文字,印证呈现(整合图形与文字之间的联系,感受图文之间的差异)。这看似草草描画,却蕴涵着学生丰富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认知能力提升的有力助推器。
二、借助鲜活实物转化视觉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聋生由于缺少听觉维度的刺激,他们对于内心信息的识记能力相对较弱。但聋生内在意识中视觉、肤觉和运动觉呈现出来的表象相对丰富,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和内容记忆的速度相对较快,识记的效果也相对较好。针对聋生的这一认知特点,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视觉内容。教师可以将直观性的教具充分整合运用起来,让聋生充分感知事物的形象性特点,从而促进聋生的理解与记忆。
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如果仅凭借教师一味地讲解,对于聋生而言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将爬山虎的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照实物,结合着课文的文字顺藤摸瓜,了解爬山虎的茎和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他们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有的不停地翻动实物观察着,有的不停地闻着气味,还有的小组探讨着……
整个过程,教师并没有就文字而教文字,而是借助实物展示的方式将原本僵硬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学生鲜活可感的事物,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则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记忆效果。
三、借助操作实践转化感知渠道
鉴于聋生已经完全丧失了吸收内容信息的听觉渠道,语文教师就应竭尽所能,充分凸显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其他感觉维度的效值。因此,聋校的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开掘文本内容中舞蹈、小品等视觉元素的相关形式,将学生的其他感官意识浸润到这些艺术形式中,陪着聋生在玩耍、嬉闹中走进课文,体悟课文内容的真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开掘可以运用的一切资源,并以自身的热情适当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削弱自身指导、引领的作用,强化自身参与者的身份,从而让聋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文本的内在意蕴。
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葡萄干的整个制作过程,教师并没有像传统教学一样,为学生播放图片和视频资源。而是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内容,帮助学生一起提炼出葡萄干制作的相关步骤。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葡萄干制作的过程进行实践性的表演,将文字化解为学生的自主性动作,从而生动而直观地再现了文本的内容。
在直观性的操作实践中,聋生不仅高效地理解了文本,同时也感知了作者对于制作过程的动词的选用,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写作;小学作文;语文素养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加强小学作文教学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经验和实践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作为启蒙作文的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过多的理论、技巧的讲解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有压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容易使学生丧失对作文的兴趣。由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为此,基于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优势,重点研究了如何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流程和作文技巧训练体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理论与实践、阅读与作文等方面的关系,以创新思维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作文教学流程为:情境创设、思维导图、素材选择、写作训练、修改讲评、鉴赏总结等。在该教学实践中,实践对象为六年级的学生,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然后做基础作文训练,最后是基于思维导图的写作训练方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命题作文或自由命题习作训练。例如,以阳光总在风雨后为题,根据命题选材进入情境写作,按照“开头、过渡、中外伟人例证、点明中心、照应题目”五个阶段进行构思,如点明中心部分可以通过举例论证来点明中心,包括自信心、坚强、取得成功等,最终完成该命题的写作训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采用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自评等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水平进行检测,发现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作文竞赛的开展,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由此可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思维导图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对小学作文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为此,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优势,以保证作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