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6:43: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数字化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化时代之下,石油企业的管理工作同样呈现出了极强的信息特征。这种特征帮助石油企业更为有效并且高效地展开工作,不仅仅对组织整体效率的提升有着毋庸置疑的积极价值,对于整个石油企业生产的安全展开,同样有着推进作用。近年来石油企业组织环境中的信息数字化管理应用逐步深入,带动着整个油田工业生产也都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必须对于此种应用以及对应的变化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有针对性的做出调整,并且依据技术的趋势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不同系统以及应用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契合优化,形成面向石油企业发展的有效支持力量和体系。
1 信息数字化管理概念与石油企业工作环境
特征
信息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通过统计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研发、计划、组织、生产、协调、销售、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方法。
从管理发展的趋势角度看,数字化管理是管理工作本身发展的必然,因为管理本身的价值在于在组织环境内部实现对于多种资源的利用优化,并且通过多方面的控制达到其产出的最优。而数字化管理本身作为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的一种衍生产品,其不仅仅具有传统管理工作的控制特征,更加具备当前信息化相关技术反应敏捷以及支持大运算量等特征。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纵深发展,也从技术层面对于组织的管理工作给予了更多的支持。
从石油企业环境中看,可以发现其本身在管理领域中所呈现出来的复杂特征,也从客观上要求信息化技术在该领域应用的更加深入。具体而言,就是以井、站以及管线等油田领域中的相关基本生产单元作为核心节点,对其不同工作环节的工作过程展开监控,实现工作状态以及过程的相关数据的采集、监控,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动态分析,形成必要的预警机制,最终用以决策支持。具体而言,在石油企业环境中,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从三个层面实现对于石油企业日常工作的支持。其一在于基层,以基本生产单元过程控制为核心功能的生产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实现对于整个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及时实现相关数据的采集,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实现对于单井、管线、站(库)等基本生产单元的监督和控制。其二则是处于石油企业环境的中层,主要是面向生产展开对应的指挥和调节的系统,其职能主要包括生产指挥调度、安全环保监控以及应急抢险和告警等基本职能。其三是以整个石油企业发展和工作状态以及综合趋势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决策支持系统,其职能主要包括油气藏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重点核心在对于数据的深入加工和分析。
从应用的角度看,石油企业环境中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其工作的重点在于面向每一个工作细节展开数据的实时采集,并且通过对应的通信系统将数据传输到相应的数据节点上展开深入的分析,在核心环境中,进一步加深人工智能的应用,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决策支持职能。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之下,相对于以往比较初级的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而言,其改进以及未来的发展重点有两个方面,主要是考虑到当前通信领域中的相关技术,以及物理链路的建设已经趋于完善,因此未来的发展以及近年来已经取得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基层以及高层两个方面。对于基层而言,更为全面的基础数据获取方式成为当前的应用重点,之前偏重于仪表数据的数据体系被当前更为综合性质的数据体系所打破。而在高层而言,人工智能以及相关数据分析方法,必然成为未来应用的重点。
2 加强石油企业环境中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
建设
综合当前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和特征,以及石油企业环境自身对于数字化管理系统的需求,可以发现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应当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石油企业环境中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发展主要趋势,对于这些方面加强重视并且展开积极的推进,必然对推动整个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价值。
2.1 加强基层数据采集和理解
想要实现面向整个石油企业工业环境的更为综合性的控制,对于基层数据的获取和整理就成为整个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的基本依据。在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之下,包括石油钻探、开采以及运输等诸多方面的工作状态数据的采集都成为可能,并且其综合可靠性也在随之增加,这种技术层面的发展状况,对于推动相关数字化管理领域的系统发展和深入应用,都必然存在着毋庸置疑的积极价值。与此同时,数据的大量涌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整个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一种负担,因此展开面向基础数据的分布式加工和理解,同样也是当前石油工业环境中必须注重的发展重点。对于数据的分布处理,一方面应当注重多方面以及不同领域来源的数据之间彼此的印证,另一个方面还应当加强基本的逻辑分析,帮助实现更为有效的系统告警。
2.2 加强数据安全建设
在石油企业环境中,其数据的增加为整个数据环境的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油田工业体系之下,数据大多直接到石油企业的生产以及运输活动,其中不仅仅会与工业活动本身的安全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有些关键性的数据关系到相关领域中的核心技术,其地位甚至会提升到威胁到企业自身安全的水平。基于这样的情况考虑,数据安全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将相对有限的安全保护力量安排给庞大的数据体系。相对于数据总量在石油企业环境中的暴增状况,安全运算能力的增加就显得十分有限,因此必须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安全运算方法。因此在该领域中,包括生命周期以及其他相关特征识别等数据安全手段,都必然成为未来的应用重点。在实际工作中也因此应当给予充分关注。
2.3 加强数据深入分析职能完善
在整个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中,其对于数据的采集,或者传输以及其他相关行为和活动,最终的目标和价值都在于通过数据来实现对于整个工作过程,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行为的优化。而想要实现数据的这种价值,必然需要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深入分析,发现其中的线索和价值,实现对于决策以及整个石油工业环境工作的支持。这种对于数据的深入分析,本身从客观上要求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相关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与成熟,因此对于这一方面的建设,必然应当纳入到未来一段时间对于石油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成熟进程中来。
一、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问题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消费市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原料药生产出口稳居世界第一。2007-2017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5967亿元增长至282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6.8%,远高于同期GDP增长率。不过,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弱、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产品仍“以仿为主”,创新药欠缺,药品质量和疗效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随着近几年药品“带量采购”、“两票制”等政策的实施,对药企运营与成本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再加上疫情冲击,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收到较大影响,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近几年一度出现下滑。在以上背景下,推动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我国药企向创新型技术型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据统计,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医药制造企业处于单点信息化、数字化覆盖状态,系统间集成度较低;另外,仍有26%的医药制造企业处于数字化起步阶段。具体而言,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信息化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是新药研发能力普遍偏低,研发阶段信息化支撑手段缺乏。当前医药研发需要强大的平台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支撑,我国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处于传统医药研发阶段,缺乏信息化手段及数据的支撑,导致药物研发耗时耗力,且成功率低。第二是医药生产阶段信息化及自动化大部分处于单点覆盖阶段,未形成端到端集成。一方面部分生产环节还未实现自动化,这在中成药制造企业中较为常见,如药材预处理、药物提取、环境控制等环节,仍需要大量人工参与。另一方面,医药企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大部分互相分离,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没有得到实时收集以用于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及管理。第三是企业营销流通、产业链协同等环节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对药品营销渠道管理、营销数据的实时跟踪及数据分析能力普遍不足。同时,当前药企普遍缺乏互联网营销及用户服务类平台,基于线上的创新发展观念薄弱。另外,医药制造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同步、资源及业务协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短板。
二、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推进创新发展建议
基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自动化现状及问题,为推进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运营升级、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提升行业在国际的综合竞争力,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研发、生产、营销流通、用户服务等环节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同时推进企业各环节系统间集成及数据共享流通,最终实现智能化研发、智能化生产制造、智能化企业管理等全新生产运营模式的构建,具体建议如下。
(一)研发环节数字化
医药研发环节数字化是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存在的最大短板,也是企业加强创新药开发力度的关键一步。研发环节数字化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企业内部要构建统一的研发基础数据库,如电子实验记录、仪器原始数据、化合物/生物样品数据、生物活性数据库等,实现研发过程中各类数据电子化、标准化,并实现基础数据库在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二是完善企业级的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研发流程集成。构建医药研发平台,建立标准化的研发流程,基于研发平台实现研发流程集成。基于研发平台推进研发数据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实现对研发进程和研发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实验效率,加快药物研发进程。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辅助研发创新。医药制造企业应和专注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应用,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例如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阶段进行大批量文本分析及预测、虚拟药物筛选、病例分析及临床匹配、晶型预测、发掘药物新适应症等工作,以提高药物研发效率。
(二)生产环节数字化
医药生产环节应重点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各环节智能化系统的整合,逐步形成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体系。由于化药、生物药、中药生产数字化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体方案。具体建议如下。一是中小企业首先提升药品生产关键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智能设备的普及,加强提取、浓缩、醇化、干燥、灭菌等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部署,逐步实现各个环节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参数(如温度、流量、压力、液位、质量、浓度等)的自动采集、监测、分析、集中显示、报警和控制,简化生产流程,减少人工干预。二是逐步形成贯穿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体系。在关键环节自动化系统部署基础上,推进各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整合,形成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体系,强化生产制造各类参数数据汇聚与分析,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快速、合理、准确传递与共享,全面提高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能力。三是完善企业生产类信息化系统建设及综合集成。完善生产执行(MES)、环境监测、药品质量监管、仓储管理等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数据、物料、能耗等数据接入到生产信息化系统中,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测及分析应用。推进生产信息化系统间集成及数据共享流通,形成集管控、优化、调度、执行和经营于一体的生产新模式。
(三)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
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是传统医药制造企业较为欠缺环节,随着“互联网+”在医药及医疗领域的渗透,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成为医药企业进行精准营销、开展服务化转型的关键。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搭建精准营销平台。医药制造企业应联合医药流通企业打造面向基层医疗市场的数字化精准营销平台,重点探索医药产品精准营销方式,提高资源投放有效性。一方面基于精准营销平台整合下游终端客户资源,汇聚营销数据和客户数据,掌握药品流向动态,对渠道终端(如医院、药店等)营销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以辅助差异化营销科学决策制定、渠道优化、终端覆盖等。另一方面基于新媒体环境,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分析医生社交网络、阅读量和转发量、医学信息浏览记录等线上数据,挖掘医生使用偏好,实现有的放矢、精准营销。二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医药新零售、健康服务平台。医药制造企业应探索建设B2B、B2C电子商务平台或与大型医药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实现营销渠道下沉,推进线下线上全面融合。另外,有实力的医药制造企业可探索建设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并和线下医院、体检中心、理疗中心、药店等实体机构进行密切合作,将数字化服务平台向线下机构及个人用户延伸,基于平台开展药事个性化远程咨询、疗效数字化评估、远程审方、健康监测、健康管理等。同时基于平台沉淀消费者疾病谱变化、健康需求和消费习惯等数据信息,开展C2M反向定制化研发生产。另外,医药制造企业应积极与数字化诊疗平台、互联网医院等平台类企业合作,联合推出慢病管理、术后跟踪等服务,包括在线诊断、药品购买配送、用药跟踪等,形成“医+药”闭环,延伸大健康服务半径,创新开展营销模式。
(四)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
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是医药制造企业实现内部运营升级的重要手段,通常包括企业人财物的数字化综合管理、企业数据汇聚及综合分析、企业智能决策等。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推进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升级。针对中小企业,建议通过实地部署或采购SaaS服务等方式,推广办公自动化、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运营管理类信息系统的使用,加强企业管理精准管控能力。对于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建议推进运营管理类系统与药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流通、用户服务等环节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实现研发、生产、营销、用户服务、企业运营管理相关流程及数据的融合贯通。二是提升企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水平。建议有实力的医药制造企业打造企业数据,盘活企业全量数据,实现企业各环节数据的汇聚整合、提纯加工、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服务等,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反馈的工艺优化、流程优化、设备维护与事故风险预警、精准营销及用户服务能力,实现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和深度优化。三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化协同。加强医药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协作,通过系统整合、流程打通等推进上下游企业生产要素互通共享,逐步实现产业链互联、平台协同、要素融通,推动产业链企业生产和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三、推进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建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能够在金秋时节的西子湖畔与大家相聚,共同就“数字革新,期刊未来”这一主题进行研讨。我谨代表新闻出版总署、代表柳斌杰署长,向前来参加会议的国内外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向国际期刊联盟再一次把重要国际性会议放到中国召开表示衷心感谢,向杭州市政府、浙江省新闻出版局为承办此次会议付出的努力表示诚挚敬意!
2007年,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使中国期刊业得以面对面学习国外优秀同行的先进经验。其中,发达国家期刊业在数字化方面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带来了极大启发。2008年,国际期刊联盟在日本召开第一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为期刊业与数字出版相关产业深入交流、共谋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一举动具有远见卓识,也体现了全球期刊业界顺应数字化浪潮的自觉要求。
中国期刊业面临的数字化挑战与国外几乎同步。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日益提高,无线通讯技术及其应用快速发展,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三网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快,智能手机、电子书等各类新兴阅读载体纷纷涌现,信息传播载体和技术的变化,与读者阅读习惯、阅读需求的变化相互作用,把期刊业带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变、充满挑战的新环境。不论是主动选择转型,还是被动渐进的演变;不论是内容编辑的数字化,还是广告、发行的数字化,传统期刊都不可避免地与数字出版相关产业捆绑在了一起,作为内容提供方在与渠道运营商、技术服务商等的互动中,推动着数字期刊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今天,在这里召开第二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一方面,说明中国期刊业的数字化实践已经成为全球期刊业数字化进程的一个部分,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另一方面,作为当前世界期刊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数字革新,期刊未来”这一主题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更加明确的信号:对于全球期刊业界来说,如何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不断革新,已经成为影响期刊业未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这里,我仅从中国期刊业的数字化发展出发,谈五点简要看法。
第一,内容是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是传统期刊的核心业务和优势所在,是获得市场认可、形成品牌效应的源头。数字化条件下,期刊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内容作为期刊核心价值的地位没有变;在海量信息、快速传播和及时互动的数字化环境里,读者尤其需要高品质的阅读体验。作为内容提供方的期刊,应该始终把内容编采放在首要位置,才能在数字化进程中把握主动权。
第二,技术是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关键。当前的数字期刊业,是基于互联网、无线通讯、电子显示等技术的新兴传媒产业,其载体形态、传播方式、经营模式的变化,都与技术推动直接相关。但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期刊业更多处于被动适应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期刊数字化的整体战略性。期刊应深化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更多地介入相关技术的设计、研发,使技术的应用更加符合期刊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三,经营模式是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数字化对期刊产业最显著的冲击,就是经营模式的变化。期刊内容的数字化传播,使固有的广告、发行经营遭遇严峻挑战,而新的盈利模式还没有稳定下来,这是当前期刊业急需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从市场经营的角度讲,数字化不仅带来了经营方式的变化,还引入了新的主体和变量,数字期刊已经成为期刊社与电信运营商、网站、技术开发商等共同参与的产业。期刊必须把握好内容提供方的角色,以创新方式处理好与其他各方在产业链上的关系,才能发展和巩固符合数字化要求的盈利模式。与此同时,政府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版权保护,并且积极推进期刊内容聚合。
第四,体制改革是中国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保障。当前,中国期刊业仍然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把经营性的期刊打造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同时积极培育规模化、集约化的大型期刊集团。改革对于中国期刊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唯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期刊才能按照市场规律、顺应技术发展要求进行自主决策;唯有加快集团化建设,才能集中优势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为产业转型提供有效保障。
第五,“走出去”是中国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期刊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但由于受到语言、地域以及经营能力的限制,中国期刊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的作用仍然很不充分。数字化为期刊内容的跨国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使我们增加了推动中国期刊“走出去”,向国外介绍中国发展情况、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信心。希望有更多国外同行能够与中国期刊界开展业务合作,让文化交流插上数字的翅膀。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发展非常迅速,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从而掌握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冶金 电气自动化 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推动了钢铁、冶金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冶金行业的现代化,发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把握当前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形势,全面分析其发展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对于解决行业问题,推动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实现自动化生产
随着我国冶金行业的发展,许多技术都被应用到了冶金生产的控制方面。特别是采用PLC、DCS计算机控制,取代了传统的模拟控制,深受冶金企业的欢迎,目前已经得到普及。近年发展起来的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技术,也逐步在冶金生产的自动化系统中应用,分布控制系统结构替代了集中控制,成为自动化发展的主流。
1.2 实现自动化监测
自动化技术在生产监测方面也得以大量应用。例如,闭环控制、安全职责等有关的流量、温度、压强等数据检测,用上了自动化仪表设施,保证了回路控制、安全生产、能源计量等方面的监测的准确和规范。生产过程的各种预报、报警等,也都引入最新的监管、测量技术和设施,保证了管理、进程的需要。
1.3 进一步加快信息化进程
电气自动化技术地引入,使得我国冶金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得以增加。随着管理能力地加强,信息化开始得到冶金企业的认可,企业信息化慢慢得以建立,很多企业还创建了企业信息网。特别是国内的一些知名的钢铁企业,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控制生产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和突破。在生产控制方面,高性能控制器、集中管控智能仪表、模型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增强了生产过程的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近些年,一些冶金企业慢慢认识到制造执行系统,建成了主要生产线的MES和产销一体化系统。例如宝钢开发了数据挖掘系统,建立了智能质量设计知识库等,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总之,电气自动化技术地引入,极大地推动了冶金行业的生产自动化进程,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的水平,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冶金产业的差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发展趋势
2.1 信息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应用
受市场影响,我国冶金产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需要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获得竞争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所以,信息技术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地重视和加强,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愈加突出。在冶金企业的生产控制方面,为增强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智能仪表、模型技术、高性能控制器和集中管控将得到更加广泛应用。可以预见,在MES、ERP等系统继续应用的基础上,物流管理、商务智能、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信息系统,未来将全面铺展,获得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将变得无所不在。未来,云计算、物联网、虚拟化等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将为冶金企业信息和智能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2 集成控制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将会在系统数据挖掘与应用、提升生产效率、冶金生产的系统控制等方面得以体现。冶金生产系统的控制将往实时控制方向发展,这要求冶金企业与时俱进,时刻关注高新技术的发展,以便适时引入新技术。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实时控制系统的引入,能够提高生产的准确诊断和及时处理的能力,从而提高冶金生产自动化水平。与此同时,通过改善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以便对冶金的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大范围的自动控制。数据挖掘能将控制算法和数学模型运用到生产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从而实现冶金生产过程的全面自动化,推进机电的一体化。在控制、测量方面,逐步淘汰分离的传统做法,应用机电一体化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测量,以期效度和精度得到提高。
2.3 进一步提升生产自动化程度
冶金生产自动化,包含了全部的生产流程和环节,每个步骤都应深化技术创新与改造。例如,加强质量检测,需引入先进的仪器,比如质量在线直接检测仪;引入信息工程技术,不断对操作流程进行创新,优化技术性能;又比如引入节能技术,建立物料和能量优化模型,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效率,达到降耗、节能的目的。引入高精度预报模型技术,建立高精度预报模型,达到优化控制的目的。另外,进一步优化连铸技术,以此提升电磁连铸自动控制技术。
2.4 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程度
在过去,电气自动化受限于电子化和机械化,新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才被慢慢引入电气自动化程序并发展成为主导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还有待加强。这是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主导,有利于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从而改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质量。把电气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两者相融合,将进一步促进冶金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机械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促进电气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渐趋于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深度融合,逐步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加强兼并重组,使得产业集中化提高,产业链游资源得到整合,工艺及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冶金企业向精细、集约化管理转变。
3 结语
伴随着新技术地不断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冶金生产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也急需进一步提高。因为冶金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冶金产业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不断推进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创新,加强冶金生产过程中的整体创新,促进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最终实现冶金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新建.分析我国冶金自动化的技术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纵横,2012(15):12-14.
[2]王正林.中国冶金自动化技术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J].自动化博览,2009(5):23-24.
[3]陈洪峰.国内电气自动化发展状况与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3-34.
[4]孙彦广.我国冶金自动化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分析[J].自动化博览,2008(2):10-12.
【关键词】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特点;趋势
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严肃、必要的过程,更是关系到国家、社会、产业发展的因素,不仅如此,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还具有自动化水平比较高、实时性比较好以及管理功能比较强等等的优势。正是因为这样,必须正确地认识到我国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目前的发展形式,这样才能够更进一步、更客观的体现出其意义,进而实施更好地发展措施,最终促进产业的整合、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发展。
1关于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状况
1.1 Windows 正成为事实上的工控标准平台
微软的技术如 Windows NT、Wind0WS CE和 IntemetExplore 已经正在成为工业控制的标准平台、语言和规范。PC 和网络技术已经在商业和企业管理中得到普及。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基于 PC 的人机界面已经成为主流,基于PC 的控制系统以其灵活性和易于集成的特点正在被更多的用户所采纳。在控制层采用Windows作为操作系统平台的好处就是其易于使用和维护以及与办公平台简单的集成。因为在长期的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中我们发现,简洁的操作程序会大大的提高电气自动化的工作效率。
1.2 IEC6113l
标准使得编程接口标准化在IEC6113标准诞生之前,国际上的几百家生产厂商和几百种电气自动化产品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不仅不利于技术的交流,也使得各种不同厂家的不同产品无法进行配置,在这种情况下,IEC6113l标准应运而生了。IEC6113标准不仅统一了各个电气产品的语言,也为接下来的电气自动化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参考方式,即无论哪家的电气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和配件都可以相应的搭配其他厂家的相应配件一起使用。由于 IEC6113l 标准的这一优势,使得它成为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电气生产标准,已经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认可和应用。
2 技术与电气工业自动化
PC、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以太网和 In-temet 技术引发了电气自动化的一次又一次革命。正是市场的需求驱动着自动化和IT平台的融合,电子商务的普及将加速着这一过程。信息技术对工业世界的渗透来自于两个独立的方向:一方面是从管理层纵向的渗透。企业的业务数据处理系统要对当前生产过程的数据进行实时的存取;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横向扩展到自动化的设备、机器和系统中。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产品所有的层面,不仅包括传感器和执行器,而且包括控制器和仪表。Intemet/Intranet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自动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企业的管理层利用标准的浏览器可以存取企业的财务、人事等管理数据,也可以对当前生产过程的动态画面进行监控,在第一时间了解最全面和准确的生产信息。虚拟现实技术和视频处理技术的应用,将对未来的自动化产品,如人机界面和设备维护系统的设计产生直接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的原动力是微电子和微处理器的发展。随着微电子和微处理器技术应用的增加,原本定义明确的设备界线,如 PLC、控制设备和控制系统变的模糊了。相对应的软件结构、通讯能力及易于使用和统一的组态环境变得重要了。软件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
3电气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3.1 优化供配电设计,促进电能合理利用
电气设备的主要运作能源是电能,所以,我们要注意在设计电气工程时尽量的做到节能环保。在能满足该电气工程所有的运行需要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于能源的消耗,提高有限能源的利用率。其次,设备的安全运行,也是设计过程中考虑的关键,电气线路应有足够的绝缘距离、绝缘强度、负荷能力、热稳定与动稳定的裕度;要保证供电和配电的安全运行,以及要有可靠的防雷装置;防雷设计,在保证系统进行特殊功能运行的情况下,还应有防静电等其他排除意外伤害的措施。
3.2 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减少电能的直接或间接损耗
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首先满足建筑对运行要求的制定和维护其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尽力减少成本,最大程度的降低和减少各种消耗,这是与设计的合理性密切相关的,也是充分发挥设备功能的一种方法。一般的做法是选用节能设备和减少线路损耗等,所谓选用节能设备就是在系统设计之初,在相同的条件下要尽量选用能耗低的电气设备,从运行的长远角度来考虑节能设计,另外,减少线路损耗是指在运行的过程中,设备间的连接线路的长短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些非功能性的电能损耗量,所以,我们要尽量采用简洁的设计方案,减少线路运行中的电流损耗,节约运行能源。总之,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减少电能的直接或间接损耗,也是电气系统的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3.3合理调整负荷,提高设备利用率在满足水工建筑物对使用功能的要求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设计时尽可能提高电能质量、合理调整负荷、选取合理的设计系数、在特殊用电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节能措施,提高负荷率和设备利用率节约电能。
4现场总线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应用
现场总线,比如说 Profibus、FF 以及 Interbus 等等,都是一种串行的连接智能设备、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以及双向传输的分支结构的通讯总线。从根本上来说,现场总线是通过一根串行电缆将位于中央控制室内的工业计算机、监视 / 控制软件和 PLC 的 CPU 与位于现场的远程 I/O 站、变频器、智能仪表、马达启动器、低压断路器等等连接起来,并且将这些现场设备的大量信息采集到中央控制器上来,而相应的分布式控制意味着 PLC、I/O 模块和现场设备通过总线连接起来,将输入 / 输出模块转换成现场检测器和执行器。
5 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大力发展电气传动自动化技术,可以将我国的电气化使用提高到一定的水平,缩短与世界大国的发展距离,实现自主研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综合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就是现代分布式、开放式的信息化。分布式的结构可以保证网络中建立起独立的网络,以实现危险分散,促进系统的正常运行;开放化就是要将系统与外界联系,实现各方的网络连接,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而信息化就是实现设备与网络技术结合,实现网络自动化和管控一体化。现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从价格上赢得优势,我们的电气自动化要吸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为实现自主研发提供条件。如今,我们已经到了开创电气自动化的新时代了,实现自主研发,不再依赖于其他国家的技术支持,是我们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良好发展,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电气自动化的应用现状来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提高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整体水平。我们可以利用电气自动化来改变现代工业的发展,节约有效的资源,降低成本费用,以此来获得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且,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知识,探索了我国乃至国际电气自动化的大体发展趋势,希望给业内同仁提供一个理论参考,当然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东娟.探研我国工业电气自动化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J ].科技传播,2010,(15).
关键词:冶金自动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前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推动控制硬件、软件等多项系统快速发展,并逐渐渗透至社会各个领域,其中自动化技术,在冶金领域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工人工作量,受到了冶金企业的青睐。因此,加强对冶金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工艺逐渐参与到冶金行业发展过程中,例如:PLC、DCS、WINCC系列产品、INTOUCH的应用等,这些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生产模式的弊端,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且与管理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了对冶金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极大的节省了人力,有助于企业实现成本的控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生产目标;另外,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对冶金整个生产流程的监督和控制,规范冶金生产流程,保障产品质量,满足生产和管理需求。
信息时代下,冶金行业也需要朝着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而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从产品生产,还是到产品管理,都能够通过自动化技术顺利开展工作,提高了生产安全、可靠性。近年来,冶金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并被引进到冶金企业生产过程中,促使我国冶金产品质量日渐提升,不久的将来,其将会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1]。
二、冶金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一)规模、个性化发展趋势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冶金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冶金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引进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加大了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能够确保产品质量,企业将智能仪表、模型技术等引入到生产线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于此,随着冶金行业发展进一步深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并逐渐形成规模化发展,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冶金企业生产的个性化需求,自动化技术也将呈现个性化方向发展,满足不同生产需求,并在冶金行业中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
(二)集成、实时化发展趋势
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出现,为冶金行业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实时监督和控制,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在未来,冶金自动化技术将会朝着集成化、实时化方向发展,将实时控制系统与现有技术有机结合,并结合实际需求,适当调整和优化,满足冶金生产需求,对冶金生产过程展开动态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另外,信息数据数字模型及算法的应用,能够推动自动化程度更进一步,并实现机电一体化生产,进而提升我国冶金企业综合实力。基于此,冶金自动化技术将会朝着集成、实时化方向发展[2]。
(三)网络、智能化发展趋势
信息时代背景下,全球信息、网络等呈现一体化趋势,实行程序远程诊断与修改对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全球信息化形势,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不仅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需要,也是冶金行业改革的重要表现,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其中,能够深化冶金生产过程自动化与机械化程度,逐渐形成智能化生产模式,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推动,一部分冶金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使得技术创新作用日益明显,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日渐突出。
(四)绿色、环保化发展趋势
诚然,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生活环境、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冶金行业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行业之一,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生产技术和工艺,才能够实现“绿色冶金”的生产目标。近年来,一些科研人员已经加大对绿色生产的研究力度,并提出了从源头上预防污染的方案,且一些相对成熟的技术已经开始运用,例如:地下溶浸、植物采矿等。在绿色冶金的号召下,冶金自动化技术业将会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实现冶金行业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发展目标。
(五)渗透性渐强
目前,冶金自动化技术已经开始推广和普及,并渗透至冶金生产等各个环节中,例如:质量检测技术、信息工程技术,不断优化各个流程,促使技术能够发挥最大性能,而未来冶金行业的发展,不能够单纯的体现在技术自身,而是更加侧重于冶金生产流程的融合,进一步渗透,注重对冶金各个生产工作精度的提升。因此,除了关注自动化技术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体现出其在冶金生产中渗透性渐强[3]。
结论:
根据上文所诉,冶金自动化技术是冶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提高冶金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冶金企业要树立现代“绿色冶金”理念,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技术革新,从而推动我国冶金行业逐渐走出国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德.化工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一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J].化工装备技术,2010,18(03):259-261.
关键词:电力;电气;自动化;技术;系统
中图分类号:O43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迅速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正逐步趋于成熟,极大的提高了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也极大地推动了电力企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企业当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包含了电子技术、微机技术等,在自动化技术的帮助下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在以前自动化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经过引进才一步一步的研究出属于我国自己的自动化技术,其应用领域包括可编辑程序控制器、微电子装置、大型企业控制平台等,结合自动化技术的电气设备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的电气自动化进程迈出了一大步。
一、电力企业自动化技术研究
随着中国进入高科技时代,网络多媒体的推广也逐步加大,电脑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家庭、办公机关等的必需设备。而且这些前沿技术正结合以往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成为工作效率更加快速,覆盖领域更加广阔的电气自动化技术。
只有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电力企业才能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自身科学技术不断完善电气自动化技术才能在未来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采用自动化技术的电力企业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劳动力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作业强度比较高的电气工程,需要的劳动力也相对较高,资金的重复投入就会有所增加,而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减少很多方面的问题,不仅节省了资金,而且是一次性投入。这对于电力企业的整体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而且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极大地提升电力企业当中重要线路的数值检测,而且保证了电力系统信稳定性供电,充分的保障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现阶段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的上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气产品被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也给现阶段的电力企业的供电能力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了能够保证居民生活用电的稳定性,电力企业不断引进科学新技术以提升电力系统的快速稳定性供电,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采用极大的提高了电力企业的供电能力,减缓了由于用电量大带来的企业负担。
现阶段,电力企业正快速的进行技术革新,自动化技术不断结合新的科学技术,以应对未来社会用电量高发展趋势。正是这些新技术的作用下,不仅提升了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也给电力企业增加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现阶段电力企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步完善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的电力系统可以真正的实现无人化的电力正常输送,而且控制管理也非常的便捷,对于在发电、供电以及终端的信息数据统计也相当的准确快速,而且对于线路等也可以实现全方位的监控。极大的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发展。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大范围应用的今天,它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尤为突出的是节省了电力企业的运营成本,不仅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收益,也保证了电力企业正常运营的可靠性。
在应用领域上通过电脑作为主体控制并以网络作为平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最为前沿自动化技术。这种新的自动化技术可以实时的监控电力线路的稳定性、安全性。而且可以对每次出现的信息数据进行记录储存,进行高精度的计算后形成数据表,如果供电网络出现问题会第一时间进行预警提示。
而且在电力企业发电站当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是最为重要的技术,对于发电站内部的各个发电机组的监控以及能量的掌控全部要依靠它的控制来完成,还负责对发电机组进行抗干扰的保护工作,充分的保证发电机组的正常发电能力。
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功能是当发电机组的电力频率以及电流峰值出现波动的情况下,进行抑制调整,而且其它项操控平台也要接受电气自动化的控制,其中包括原煤的供给、风力的掌控、水压的调节、辅助电气设备的操控等。所以,只有电气自动化装置的稳定性工作,才能保障国家电力的正常输送。
四、电力系统内部故障排除建议
在以往没有采用自动化技术的时候,电力系统内部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电气元件就是开关分离器。由于触点工艺的问题或者是由于经常风吹日晒的缘故导致的氧化物增多,造成的电气设备不能正常的运行,或者出现分离器的电弧现象。还有一些电气元件经常在高负荷的情况下运行,导致的性能下降,而且有些是因为元件周围的电气设备出现的软故障,但是在检查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发现,而是采用更换故障元件,但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故障又重新出现。所以在更换电气元件的时候首先要检查故障元件周围的电路、电气设备是否正常,只有把的故障全部解决才能进行故障元件的更换,这才能保障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由于人为的二次性故障、反复性故障导致的电力系统的工作不正常占到故障发生率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而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完全的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它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全方位监控和检测。极大的保证了电力系统可靠性运行。
随着高新科技不断的引入电力企业当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会是全面性的覆盖,实现电力企业全面自动化水平。随着我国未来电力需求的不断上升,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也要紧随时代的步伐,技术革新要勇于突破,该淘汰的就要淘汰,该引进的就要引进,要立足于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畅,毕莉红.基于现场总线的电气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民,2011(1).
关键词: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F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应运而生,并获得长足的进步,有效推动了我国钢铁、冶金企业的发展,为冶金行业的现代化,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把握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形势,深刻分析其优势和存在问题,掌握其发展趋势,对于顺应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提升应对行业问题的主动与自觉性,有效解决行业问题,推动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既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和重要作用
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把这些技术应用到冶金电子控制系统上,使冶金电气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提高冶金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这正是冶金电子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目的所在。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承担监控检测设备的工作状态、发出的报警信号、自动执行操作和自动控制等。在实际的冶金生产过程中,运用电气和电子自动化设备,按事先预定好的程序进行生产操作、监控,使生产设备在无人或者少人的情况下,能够按照事先预定好的程序,进行自动化运转。
(一)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特点
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适应冶金企业生产需要,技术涵盖面很大
冶金企业的生产基本属于流程型,生产过程工艺环节多、连续性强,而且包含有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生产流程存在着各种突变和不确定因素,包括原燃料成分和生产技术条件等都经常发生波动。为确保冶金生产的稳定顺行,需要根据物料、能量、质量要求等,制定最优的生产作业计划,并进行动态的调度。为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需用在生产过程中,推行自动化管理,在方方面面引入电气控制设备,这样,就需用用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以满足各个方面的生产控制和管理需要。
2.技术程度高,应用复杂
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比较复杂,既有软件,又需要有硬件,而且不同的环节、细节,要用到不同的技术控制方案,这样才能适应冶金生产设备种类多、工艺过程长、产品质量要求高等状况,真正提高工作效率。这样,就需要工作人员熟悉这些技术,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娴熟的技术技巧。
3.对电子技术依赖性强
冶金生产的电气自动控制系统,整个过程都需要用到电子技术机技术,否则无法提升其自动化程度。从采集信号的传感器,到信号处理运算的控制器,从监控运算,到结果执行,都与电子技术紧密相关。每个环节都不能离开电子技术的进步。
基于这些特点,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特别强调与时俱进,既要加强冶金企业的基本建设,引入高新技术,又要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借以管好用好这些高新技术,提高冶金生产绩效。
(二)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重要作用
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作用更是非常明显的,至少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大幅度提高运行效率
冶金生产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以后,可以在很多环节和细节,变人工操作为自动化操作,使得钢铁生产、工具机制造等,能大幅度地减少人工,从而不但有效节约生产成本,而且能减少人为因素对机械设备的影响,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增强了管理的科学和规范程度,综合性地提高冶金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此外,应用高新自动化技术,还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2.有效提升设备运作效率
冶金生产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主要引入电子计算机技术,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实现了对冶金生产设备及其各项控制的自动化操作,从而使主要的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这就极大地节约人力资源,减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流程及其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电子自动化技术,既能直接干预生产操作,实现无人操作,还能对整个工作系统进行局部和综合监控,实施定位分析,得出生产的电能负荷、机械负荷、过程规范程度、原材料数量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监测数据,提供报警和管控信号,或者自动实施相关调整,以保证设备和过程都能在最佳状态下运行,这样就可以大幅度提升设备运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
3.推进冶金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冶金生产过程包括了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只有借助电气自动化技术,才能促进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随着冶金生产的改革和发展,许多设备、流程,都需要引入高新技术,才能推进提高其电气自动化水平。例如,钢铁动力厂生产中,需要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其他冶金生产环节也需要大量的继电保护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DCS 系统集成技术等,这些高新技术被引入冶金生产,有效地推进了冶金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在继续发展,冶金生产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也更为广泛和深刻,其功能作用更为显著,顺应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潮流,借以促成冶金生产的现代化,这正是广大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使命所在。
二、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现状
随着我国冶金企业的发展,冶金生产越来越强调高新技术的应用,以推进其现代化进程。冶金生产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提升,许多方面取得了创新与突破。
(一)逐步实现生产自动化
冶金生产过程引入自动控制,许多技术被应用到冶金生产的基础控制方面来,特别是以PLC、DCS、工业控制计算机为代表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取代了常规的生产模拟控制,目前已经基本上在冶金企业得到普及。近年发展起来的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技术,也逐步在冶金生产的自动化系统中应用,分布控制系统结构替代了集中控制,成为自动化发展的主流。
(二)逐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监测
生产过程的监测,也大量应用了自动化技术。例如,各种流量、鸭梨、温度、重量等数据检测,用上了自动化仪表设施,保证了回路控制、安全生产、能源计量等方面的监测的准确和规范。生产过程的各种预报、报警等,也都引入最新的监管、测量技术和设施,保证了管理、进程的需要。
(三)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我国冶金生产引入电气自动化技术,使得整个行业的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国内外知名的钢铁企业,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控制精度、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生产成本及智能化企业管控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基本的炼铁工序、炼钢工序和轧钢工序等,大体都采用了生产管理计算机技术系统。在生产控制领域,智能仪表、高性能控制器、模型技术、集中管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增强了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大型冶金企业如宝钢、武钢等,都建成了主要生产线的MES[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即生产执行系统,是面向离散制造企业(如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航空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和流程生产行业(如化工、制药、石油化工、电力、钢铁制造、能源、水泥等)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的软件系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推广。]和产销一体化系统。宝钢更在建立生产经营数据仓库和知识获取等方面,走在了国内冶金产业的前列,开发了数据挖掘系统、基于数据挖掘的质量分析技术、基于数据仓库的客户服务知识库,创建了智能质量设计知识库等,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总体上看,我国冶金行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引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自动化进程,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冶金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水平,逐步拉近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前景
虽然我国的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各地的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很不平衡,许多方面亟待改进、优化和提高。这就使得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强,深化改革,优化进程,力取更为丰硕的成果。因此,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一)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形成日新月异的格局
由于受市场影响,我国冶金工业生产,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因而只能通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来提升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于是,信息技术必将继续得到重视和强化,相关的高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将更日新月异。特别是在钢铁企业的生产控制领域,智能仪表、高性能控制器、模型技术、集中管控等,将获得更为广泛应用,以增强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未来,在ERP、MES等系统深化应用的基础上,商务智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系统,将全面铺开,广泛应用,这将极大地提升钢铁企业应对危机、迎接市场挑战的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将更加普适应用,形成“无处不在”的格局。未来,虚拟化、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为钢铁等冶金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进一步提高冶金生产集成控制水平
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面临着进一步更新和发展的挑战,未来将通过冶金生产的系统控制、系统数据挖掘与应用、提升生产效率等方面体现出来。特别是,冶金生产系统的控制要向实时控制方向发展。这需要冶金行业与时俱进,密切关注高科技发展形势,适时引入最新技术,在高端钢铁产品生产中,引入实时控制系统,以提高生产过程的快速判断、准确诊断和迅速处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冶金生产自动化水平。同时,拓展数据挖掘。通过改善冶金生产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力求对冶金生产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更大方为的自动控制。数据挖掘主要倾斜于把数学模型、控制算法等,运用到冶金生产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再是推进机电一体化。在控制、测量等方面,逐步去除传统的分离做法,而把机电一体化提上日程,力使生产过程控制、数据测量等,进一步提高其效度和精度。
(三)促成生产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整体的冶金生产自动化程度,包括了生产环节和流程的全部,每个细节都有继续深化技术改造和创新的必要。例如,加强质量检测,需要发展和引入特殊仪器,例如质量在线直接检测仪;采用数据融合技术,对冶金生产进行系统化管理。例如对高炉冶炼,引入数学模型技术、系统可视化技术等,保证冶炼过程全程、全细节的自动实时监控;引入信息和系统工程技术,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提高技术性能指标;引入节能技术,建立能量、物料综合优化模型,确定合理化学能输入比例、顶底比例、优化电功率曲线和废钢、铁水比例,以提高冶炼强度,缩短冶炼周期,提高生产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引入高精度预报模型技术,针对铁水预处理和炉外精炼的发展要求,要建立化学成分、纯净度、钢水温度等的全线高精度预报模型,并对合金化、造渣、成分调节等,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控制。还要继续优化高效连铸和近终型连铸技术,借以提升电磁连铸自动控制技术。开发新的浇铸技术和铸坯质量保障系统,以实现浇铸技术的接近凝固温度、高均质、高等轴晶化、薄板坯连铸、薄带连铸等浇铸的现代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
(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以往的电气自动化,有相当部分是局限于机械化和电子化,而计算机技术才是新世纪以来主导引入电气自动化程序的。这两者的结合和融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既是增加产品数量所需要,更是节省劳动力资源,降低员工劳动强度的需要。通过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主导的实现进一步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就可以从整体上改善生产,提高质量。只有电气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合起来,才能促使生产过程进一步机械化和自动化。特别是,PC客户机、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促进电气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张振华:《创新——电气自动化深化改革的灵魂》,科技与生活,2010(14):80.]。
特别是,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更趋向于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实现深度融汇,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产业集中度提高,纵向一体化逐渐深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逐渐整合,工艺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向精细化管理、集约化运营转变。
总之,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冶金生产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程度和水平,也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冶金电气自动化发展好坏和程度,决定着我国冶金工业发展的快慢和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创新,要继续坚持走自主研发,消化吸收相融合,把集成创新、初始创新、综合创新统一起来,加大整体创新的力度,借以促成冶金生产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的更新和发展,实现冶金工业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彦广:我国冶金自动化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分析[J],自动化博览, 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