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6:43: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数学教学诊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病理剖检;一般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81-02
病理剖检诊断技术是运用病理剖检解剖学检查尸体各组织的病理变化,目的在于查明动物发病和死亡的原因,以及阐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获得诊断的依据,它具有方便快速和直接客观等优点,且也是一项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涉及到能否掌握正确的剖检诊断程序及方法,以确保剖检效率和发现有诊断价值的病变,剖检结果应结合动物发病情况和外部检查情况才能做出剖检诊断,所以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才能够灵活应用。
一、一般教学法
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这内容――病理剖检诊断技术,先是由教师按照教材顺序向学生逐一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做相应的实训内容。由于理论和实践相隔时间长,并且学生动手能力不多,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学习病理剖检诊断技术关键在于灵活地应用实际当中,然而这技术要求非常细心和熟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实践才能够熟悉应用。在一般教学方法中,内容与实际操作都是分开进行讲授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往往感觉很容易,似乎做起来很简单,但到真正临床应用时,由于平时没有与临床相结合,他们就不能根据自己已学过的知识快速诊断疾病,有的甚至学了这部分忘了另外一部分,并且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资源整合,并且授课时没有很好结合实际案例,学生听课的兴趣不高,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案例教学法
《病理剖检诊断技术》是以实际操作锻炼学生技能的课程,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做了很多的探讨,逐渐总结出以实际案例为主题的授课方式而进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它是为了能够共同完成一个案例而进行的实际教学。在职业教育中,“案例”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教学知识点,把知识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让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们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其目的是: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完成这项任务,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去完成这项任务而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这种能力涵盖了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的社会能力等方面,而这些能力正是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所以,在职业教育中推行案例教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方法是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技术,最好通过学生自我总结和反思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它让学生在实际训练和具体的活动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增进知识,大大地减短了某方面技术要领与实际操作要领的距离。只要学生通过不断地动手操作,学生的技术水平也会逐渐提高。每次一完成相应的剖检实训,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的自豪感,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
三、案例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法的对比
1.内容:病理剖检诊断技术――以病鸡病理剖检诊断技术为例。
2.本节课的知识点有:病理临床剖检技术、病理变化、注意事项、疾病诊断4个重要的知识点。
3.对象。①学生: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两个班甲班(50人),乙班(48人)。②教师:笔者。
4.方法:对比探讨法。
5.教学过程:在甲班应用一般教学法:具体是笔者先按往年的教学模式,即按照教材顺序一一讲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基本操作流程及注意哪些事项。然后再具体安排实训内容,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亲自来操作,老师作为指导,在实训过程中检查学生掌握技术的程度。在乙班应用案例教学法,在开始学习各个知识点前,笔者在讲授前:先将班级学生分组,并布置相关任务,然后让学生观看自己预先准备好后的病理剖检技术案例视频,然后每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在该案例中用到了那些技术,以及操作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笔者再进行解释和总结。通过对于本内容我安排临床实践,然后测试两个班的四个重要知识点掌握的程度。
6.结果及分析。①掌握知识要点及结果。②结果分析。从上面的表可以看出乙班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点的人数要多于甲班相应知识点的学生人数。产生这样的结果其原因是在两个班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7.结论。通过比较得出案例教学法更有效地促使学生学习,并且掌握相应的知识,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体现的作用和优势
1.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师只是作为指导作用。一般教学就是老师在讲台把学习的内容全部讲授给学生,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来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而案例教学却是恰恰相反。
2.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以案例为教学体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该如何操作,教师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以任务为目标促使学生的学习。教师对案例操作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白这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他们就会带着任务和目标去学习。学生明白了要学习哪几项技术,学会了以后能完成什么任务,就会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学习。
4.案例教学能够融合每个知识要点。案例教学如同一条线,将单个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学生在自己操作的时候,不会忘记或遗漏自己学过的技术要领。完整的案例操作比文字口述内涵丰富,不但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关键技术,还让学生就是身临现场的场景。
5.案例教学有学以致用的特点。案例教学法打破了原来为了教材而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按教材顺序进行授课,而是以相配套的案例为项目,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具体案例的操作上,把要学习的内容融入到具体案例中来讲解。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学习。
五、案例教学法的总结及自我反思
1.案例教学不是任何情况都能够适应,不同的课程或内容它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应用案例教学法都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宜这种方法。对于某些理论性较强或纯理论性的内容不宜采用这种方法,否则使学生有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导致影响教学质量。
2.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计划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案例的确立不是一件轻松随便的事,选择案例的依据是单元中的知识点,在选择的过程中尽量包含每个知识点。首先,案例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且有机地结合各项知识要点;第二,案例的难易程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第三,案例能让大部分学生所喜欢,且要不断更新案例,以适应现代中职学生求新求变多种思维的需要;第四,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在分配给学生任务时,一定要把握好主题和时间,决不能因为这个而影响到教学进程和效果。当然,进行课堂教学的每个案例可能不一定面面俱到,教师应该对案例进行拓展和延伸,结合学生以后可能遇到相类似的问题,举一反三,能够应用该技术解决相应的问题。
总之,案例教学法不仅教学目的明确,而且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在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人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进一步总结并大力试用推广。
参考文献:
[1]侯冬青.“多媒体课件制作”案例教学法研究[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7).
[2]田原.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与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21).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
抓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完成新课程规定的教学要求,达成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关键性工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就是按《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教学目标对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及效果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衡量。教学质量评估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教学成果的评估,二是教学过程的评估。前者是在授课终了时进行,主要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习目的、态度、人格变化等,测度教师的教学质量。后者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就是要诊断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因素对教学成果产生何种效果,有什么问题,从而决定改善的对策。这两者的评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为目标,后者是研究采取怎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达到上述目标。怎样以新课程理念来抓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呢?
一、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原则
一是目的性原则。评估时不偏离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在目前教学中,有的教师教与学目标意识较淡薄,对新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不太很了解,教学要求不够明确,学生知识缺漏现象尚严重,以致造成初中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
二是客观性原则。在评估时要尊重客观事实,排除一切干扰,切忌主观随意性,否则会破坏评估双方的心理平衡,挫伤被评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主观随意评估的原因是评估主体的评估观点、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不统一,有的甚至反差很大,这是最要避免的。
三是诊断性原则。要客观地收集评估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做出科学诊断,肯定成绩,分析问题,提出措施,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教学。
四是全面性原则。要根据具体的评估对象,把握矛盾的各个方面,避免片面性。不要只看过去,不看现在或只看现在,不看过去,更不能只看枝节,不看主流。这样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局面。
五是连续性原则。要求评估主体从发展观点出发,切忌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利用所积累的资料对评估对象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进行连续性评估。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全面。
二、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方法
(一)教学过程的评估方法。
1.诊断性评估。在初一新生入学后,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在小学基础学力方面的缺陷情况,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计划中采取必要的修正性措施,并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我们首先必须进行诊断性评估。当教师在新学期接到新班级数学教学任务时,为了了解该班级学生原有的学习状况,便于衔接和因材施教,亦应进行诊断性评估。评估形式以统一摸底检测的形式进行。2.形成性评估。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为了了解每一节课和每一章节、每一单元的教学效果,并且有效地施以校正性措施,可通过形成性评估,及时把握学生学习动态,作出准确的判断,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估形式可以是课前或课后的师生交谈,也可以在上课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态度、由课堂提问、课堂练习、通过小测验、单元测验来准确地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评估结果后,教师应及时地给予学生以“认可”“激励”和“反思”,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总结性评估。总结性评估是在授课之后、学期末或学年末所采用的一种评估方式。总结性评估不同于形成性评估,形成性评估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及时把握和改善教学进程的实态,而总结性评估的目的则是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确认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为达到此目的,就要进行综合性测验,并用测验结果与所要求达成的目标比较,以确认学生达标程度,而不能只着眼于学生的个人得分和个人名次的排列顺序。4.举行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座谈会、评议会、鉴定会、交流信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的优秀课堂设计与建设逐渐引起了许多教育学者的关注。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优秀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性逐一体现,成为初中数学教学实施新教学目标改革和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在我国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关于数学科目的教学设计研究内容很多,但实际上对于初中数学针对性的优秀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基本处于初始阶段,就优秀课程教学设计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教学设计
一、优秀课程教学设计的概述
我国的新教学目标改革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新时代背景的教学理念,这些教学理念的本质和价值还处于开发应用阶段,需要在职的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在初中笛Ы萄е校教学设计的应用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有所体现,实现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就是优秀的课程教学设计,这也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发展需要全面落实的教学要求。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重点就是面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理解数学思维和学习数学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下,学生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就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身份则从传统的教学概念中有所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者,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合作,让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开始习惯自主学习探索、团队自发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初中数学的课程安排中,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断推演论证数学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技能,扎实学习基础。我国的教学化多媒体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数学课程在初中阶段的安排应该更加注重数形结合的理念,教师多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初中数学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了数学课程的教学结果,还有数学教学结果的探讨过程,优秀的课程教学设计对于这些要求,非常有价值。随着我国初中数学教师对优秀课堂教学设计的深入研究,优秀课堂教学设计会逐渐普及到全国的初中数学课程中。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研究内容越发的集中和确定,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专家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基础理论指导和数学知识的基本理念灌输。第二,专业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数学课堂的教学总结。
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分析
初中数学的课程教学设计从其本质上来说,还是以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理论和学生基础学习理论为基本概念。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渐开始利用区别于传统教学理论的系统分析方法来确定初中数学教学课程中的疑难问题,由此来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合理的数学教学方案,并不断实践反思,最终达到完整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背景和教学要求下,应该从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脱离出来,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认知情况来制订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在选择教学内容的环节上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地将教学环节互相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适应课程安排,理解教学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但都是依照课程改革要求的要素进行设计:首先是初中数学教学课程设计所针对的对象必须符合课改要求、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新课改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策略的应用、初中数学教学总体设计的总结性评价。
三、优秀课程教学设计在初中数学应用过程中的实践结论
分析
我国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优秀课程教学设计已经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实践检验,就目前的实践发展情况来看,初中数学优秀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要注重学生的理解融入能力,这也是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统一。在同样的数学课程中,不同的课程教学设计所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教师要注重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与教学设计的统一,更应该注重教学环境和教学细节与学生的统一,只有将学生与教学进行完整的结合,才能让初中数学教学有更高的价值。
我国教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践检验出许多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但应该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摆在核心环节。优秀课程教学设计也应该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放在第一位,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兴趣,让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初中数学的优秀课程教学设计不断进步,为初中数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创新;思维;理念
数学是初中的基础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创新教育理念,运用各种方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一、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教师安排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旧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缺少学习主动性,不会自主探究,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生活中的图形”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描述各样的几何图形的特征,学习点、线、面的知识,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关系,鼓励学生设计画图,举办展览,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为性格比较内向、不敢发言的学生提供大胆表达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机械单一,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融入多种手段,构建精彩课堂,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生活情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探究解决问题,例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立体图形,学生一目了然,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化静为动的画面展示,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要把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科学合理使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尝试多元化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应试教育下,教学评价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评价形式单一,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表现是平时的测验和期末考试,对学生的评价体现在一张试卷上,一张试卷决定了学生的个人素质,评价只强调选拔功能,忽视综合功能,不公平的评价方式遏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注重考试成绩,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优秀能力和技艺被埋没,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初中数学教师要创新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动态化、多元化的全面评价方式,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意识、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等,以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予以恰当的评语。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为参与者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教师把任务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供给学生实践机会,加强自主合作学习,教给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数学;类型性错误;教学资源;挖掘;“诊断式”
著名的教育学家盖耶曾经这样说过:“在学习过程中,谁不允许犯错误,谁不尝试错误,那他将错过最高效的学习时机。”在初中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旧知识的整合过程中,各式各样的类型性错误因为掺和了错误的思维方式,如果不加以及时有效的纠正,这些错误的思维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式,而后陷入到屡错屡改、屡改屡错的恶性循环中。如何能更好的针对错误而及时纠正,如何能更好的破解错误根源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本文中笔者从破解错误根源挖掘教学资源的角度出发,创新性的提出逐层递进的针对类型性错误的“诊断式”教法。
一、针对类型性错误的“诊断式”教法分析
在初中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旧知识的整合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具有类似性同时又富有知识相关性的错误,笔者将这些错误统称为“类型性”错误。笔者提出的错误“诊断式”教法就是将错误看做“病症”,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类型性错误问题出现的根源入手,诊断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而后对症下药纠正错误,并以纠正错误根源为契机,及时帮助学生扭转错误思维、挖掘教学资源。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常态的正面教导法是以把握正确率为主的常规性教学方法,错误“诊断式”教法是以错误点为主,强调犯错,针对错误以错论错、错中纠错利用错误来强化理解的教学方法,所以就类型性错误的解决而言,更富针对性,笔者认为这能够对提高初中数学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错误“诊断式”之寻求错误根源
俗语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有错就改而不是知错就改,而当类型性错误出现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道问题错在哪里,错误根源在何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生错在哪里,更应该让学生明白错误之根源所在,明明白白的让学生清楚为什么会错。比如说在关于a-(b-c)=和a-b-c=a-( )的类型性错误的纠正中,教师可以通过“包”的比喻来形象的解释这一知识点,解包和打包,包前的符号都应该属于包里的任何一项。这样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真正能够把握这一深层次根源,以后不会再犯类似错误。
三、错误“诊断式”之利用错误根源
在初中数学中有很多定义、概念、公式之类的相对抽象的数学语言,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在针对这些数学语言的运用上,学生经常容易出现各种类型性错误,而通过诊断,很大程度上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关于这些数学语言的准确含义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在强调自主认知自主学习的今天,利用错误根源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笔者认为错中求对相比直接求对更能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例如在以前“代数式”这一概念的定义是:“代数式是以数的字母或者数字同运算符号相结合组成的式子”,而在今天教材的定义中变成了:“形如 b、a+b、ab、a、b、(a+b)2、5x、 这样的式子叫代数式,在关于这一定义的理解上,很多学生都会犯得类型性错误是将所有的式子都看做是代数式,从纠正问题的角度出发,为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一准确含义,我们可以采取以错纠正的方法,利用学生错误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开展教学,比如说7x-9=6的式子,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该定义的理解。
再例如“形如y= (k≠0)的式子被称作为反函数”。在针对反函数该定义的理解中,学生很容易犯的类型性错误是对某一函数分不清该函数是否是反函数,所以我们也可以利用错误来纠正错误。比如说我们可以将反函数同非反函数的几个函数放在一起,如:
①y=
②y= -8
③y=-
让学生进行分辨,而后利用错误进行典型分析,强化学生对该定义的理解。
四、错误“诊断式”之将错就错
很多时候,当类型性错误出现并诊断之后,学生依旧不清楚为什么会错,即便是教师将错误所在的根源讲出之后,学生都有可能不能真正理解。所以笔者认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侧重从学生侧面进行突破,将错就错,按照学生思维推理的错误得出错误结论之后,结合初中数学各种基础知识使其明白自己错误所在。比如说“漏根”是初中数学中经常出现的类型性错误,在关于方程性x2+4x+4=(x+2)(4-x)的求解中,该方程可以分解为(x+
2)2=(x+2)(4-x),而后通过方程两边同时除以(x+2)得x+2=4-
x,最后得x=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对此类型题不太重视,然而从该类型题的深层次理解角度来讲,它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等式性质的理解,对于“漏根”错误的规避有着重要的价值。所以在纠正“漏根”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该错误类型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最终强化学生解题技巧。
【参考文献】
[1]吴成福.数学选择题求解策略种种[J].青海教育,2009,(Z1)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优补差”;优化学习
在我们所熟悉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无法正确处理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从而加剧了学生在数学成绩和学习表现上的差距,尤其是使数学学习水平较弱的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立足于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许多教师意识到应当通过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培优补差”,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却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且并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培优补差”,主要是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帮助数学较弱的学生巩固基础,同时使数学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拔高,从整体上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一、初中数学教学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的重要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和社会对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创新理念,从而达到其最高境界,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投入教学实践中,以接收礼物的热情来对待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培优补差”工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则能够有效地实现课堂优化,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初中阶段学生往往缺乏成熟的心态来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且在数学学习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也不尽相同,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和畏难情绪,而进一步地影响自身的学习信心。对于数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和优等生差等生群体的出现,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并尝试通过各种方式缩小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培优补差”的运用,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科学地看待学生之间由于数学掌握能力和程度差异造成的差距,并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从整体上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优补差”工作的具体措施
1.诊断分层
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表现和学习能力差异,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诊断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测验,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动态的分层,同时结合阶段性的调整,使学生能够被合理地分成几个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集中教学。对于学习表现较好的学生群体,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接触更多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目和知识,给予学生充分自由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学习表现偏中游的学生,教师应当以课堂教学和吸收为主,针对学习内容中的重难点进行重点突破,结合课下答疑,实现全方位的教学覆盖;对于学习表现相对不足的学生,教师应当采取课上教学和课下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同时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只有帮助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才能从长期来看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分层辅导
在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善于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使各个层次学生能够形成一致的学习目标,共同努力和共同进步。在分层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因材施教,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同时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辅导。对于学习表现较出色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成立兴趣小组,鼓励小组内成员共同探讨一些比较难的竞赛题目,通过协作和组内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断取得进步和突破,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数学表现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当加强对这类学生的日常辅导和监督,通过引导他们收集错题的方式发现自身的典型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同时强化数学题目的练习,使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升。
3.分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还要充分重视对不同层次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制定以及评价。在每个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制定简单的小目标,并在阶段结束时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并树立起数学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进步空间,而不应随意进行负面评价。
结束语
总的来说,“培优补差”工作的实施在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都能够发挥突出的作用。然而在其具体的开展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对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采取针对性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实现共同进步和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春龙.提优补差,提升初中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9(32):121.
[2]谭华.关于农村初中数学提优补差的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9(58):85.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发展性;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96-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此过程中,课堂教学成为了变革的主要阵地,这就使得对课堂教学达标程度做出相应价值判断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也需有所改变和侧重。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概述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1]这就表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价值要求,采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客观公正地对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的过程、学的过程以及教学互动过程做出价值判断。
课堂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而遵循“发展、创造”的理念,把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项不断发现、提升课堂教学价值的创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发展性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还能使学生既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学会用数学思维来正确认识自己,数学素养不断提高;还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学习策略;还能用动态的视觉来导向、调控、管理、激励数学教学活动,使其朝有利方向发展。
二、反思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我国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经历了一个由迷惘到逐渐明朗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反思此过程,笔者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一)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一直采用理论演绎的方法,即以一堂好课的标准为出发点,把其逐步分解成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一整套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虽然该方法在强调指标独立性和体系完整性方面有一定的优点,但由于只有演绎没有归纳,缺少对教师、学生、一线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以至于评价标准实际应用不强。此外,评价标准还具有模糊性。比如说,很多人都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但到底什么是“有效互动”?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法明确界定的问题,以至于争先恐后、小手如林、热热闹闹等成为了有效互动的新形式。
(二)评价主体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谁说了算?最常见的是评课的专家学者、教师说了算。教师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自己的评价,家长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被忽略掉了。此外,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表现谁来评价,最常见的是教师一个人来评价。学生的自评、互评没有充分发挥合理的功能。这些都使得评价主体出现了单一化倾向,不利于评价的客观公正发展。
(三)评价方法
受西方实证化的教育评价方法影响,我国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在走着“实证化”、“定量化”的道路,即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客体的教学进行赋值式或等级式的定量评价。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好像很科学、很公正,但实际效果并不乐观。教师和学生从单纯的等级或数字中并不能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无法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而,力求做到定性和定量的有机结合是必须的。
三、构建发展性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一)评价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因而初中数学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要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场,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个体差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不应局限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因此,发展性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在于使教师在每一次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得到反思和改进,不断追求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策略,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体现发展性和客观性原则。初中数学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要强调用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主体的行为,重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讲究评价标准的合理、可行,评价方案实施的透明、公开。
(二)评价体系设计
评价要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纲领。其评价点主要表现在:①整个课堂教学是否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可观察或可测量的教学目标;②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③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关系着课堂教学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①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否围绕、反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③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否熟练,能否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主次分明;④例题、习题、作业、课堂小结等的选配与讲解是否科学合理。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互动三个方面。教师的教: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②教师能否对其课堂教学内容做到讲解熟练,举例恰当;③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表现和需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与策略;④教师的教学能否做到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需求;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及时,是否有针对性;⑥教师能否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使其结构严谨,深浅有度;⑦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能否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课。
学生的学:①学生能否明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参与状态;③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④学生是否善于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表述数学问题,并愿意对其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⑤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具有自我反思的习惯。
教学互动:①教师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况,恰到好处地向学生提出各种与数学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并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及时地反馈;③整个课堂教学是否真正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课堂管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与否,关系着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效果。其评价点主要表现在:①教学方法是否与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符合,是否有利于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②教学方法是否与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相符合,是否表现出由浅入深、因材施教;③课堂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④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否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是否有利于宽松、愉快的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
(5)教师素养
对于教师素质的评价,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体现在: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坚持教书育人的思想理念,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②教师的整个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全体学生发展的需求;③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清晰、流畅,教师的教学体态是否亲切自然、庄重;④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否有着积极的数学教学情感、态度、体验。
对于初中数学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棘手的、不断生成和变化发展的问题,它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因而笔者在这里只是对其进行一个尝试性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中还需做出不懈的努力,使其不断得到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整合问题与“整合点”理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当前教学的一种常态。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资源才是合适的?信息技术如何用才能有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整合点”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钟绍春教授最初提出“整合点”概念,并对整合点的诊断方法加以研究。关于“整合点”的应用,钟教授在其理想教学设计中指出:在一堂课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将各种教学条件拿掉,只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并假定教学条件只要想到就可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构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即“理想教学法”。
基于“整合点”理论和“理想教学法”,我校立项了“十二五”全国数字化学习研究规划课题“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点理论应用研究”,以初中数学教学中整合点的诊断方法及应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选取“空间与图形”中的部分内容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设计;归纳总结整合点诊断方法和应用模式;针对整合点开展课件制作。
二、探索与应用
课题研究,理论先行。为了明确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我校教师集中学习了《“整合点”诊断方法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等文献,加深了对“整合点”理论的理解,加强了对新课程标准的把握。
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将“空间与图形”部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图形的变换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识图能力和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的要求是: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P系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以及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基本性质,初步认识投影与视图,掌握基本的识图、作图等技能;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证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形成几何直觉。
在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中,传统的手段(如剪纸等)存在图形不精确、操作复杂、不便于反复使用、容易损坏变形等不足之处,而电脑动画具有明显的优势。利用电脑动画可以增强图形变换的趣味性、直观性,使变换效果更丰富,并可反复操作。因此,课题组把图形变换的教学环节确定为整合点,并开展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例如,在“勾股定理”实验中,经过多次教研,教师最后确定了如下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视频)展示直角三角形在我们身边有多种多样的应用,如电线杆、屋脊、树与影等;
第二,(多媒体)观察多个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对勾股定理产生初步认识;
第三,(板书)证明勾股定理;
第四,(多媒体)列举不同的变形,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第五,通过应用深化对定理的掌握。
经过课题组的探索实践,我们对“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整合形成了以下共识。
第一,创设情境环节。利用电脑动画、图片、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新知的学习。
第二,图形变换环节。利用电脑动画多角度展示变换(转换)过程,利用不同的颜色突出图形的关键部分,培养空间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自主探究环节。利用电脑动画的交互性,反复操作,观察现象,寻找规律,发展几何直觉。
如在“全等三角形”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用动画“宠物连连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让学生利用剪纸取得初步体验的基础上,采用Flas展示三角形的平移、翻转、旋转等变换,有效拓宽教学内容,在增强趣味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再如,“角的平分线”一课,在利用折纸获得第一手体验的基础上,教师用几何画板设计了综合体验活动,学生分组,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动画来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这堂课中,几何画板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有力工具。
在此基础上,教师把研究方法向纵向和横向加以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先后推出了“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优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