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8篇

时间:2023-09-14 16:43: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1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给出了评价的三个维度:“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许多老师片面地理解为新课程只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拔高了教学要求,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实际状况,忽视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新课程,形成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即使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不能脱离语文情境。《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有关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进行了统一,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遗憾的是,不少人打着人文精神的名,行着思想说教的实,把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划上等号,所不同的是把过去浓重的政治色彩与时俱进地换成了今天比较热门的话题,这与过去的架空分析其实是一脉相传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1,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课不能备得太满,要给生成留有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2,善于课堂提问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求索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时间,在每堂课前、课后,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并实行学生无错原则,解放学生,大胆提问,课外也也尽可能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孔子在《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术:先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意思是说提问要由易到难,同样问题要先提容易解答的,通过对容易问题的解决。取得经验,树立信心,难题也回得到解决。

3,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趣开头,精心设计导人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教师应巧妙、适时地提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4,注重课堂情景表演

课堂情景表演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5,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使语文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例如:教师在句子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天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6,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尤为必要。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最常用的方法是扩词、造句,还可以让学生们讲述一下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个字或某段话的,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利于学生记忆生字,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主题活动,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互相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此外,教师们还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便会感到亲切,乐于表达。

7,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篇2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合作学习 培养能力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以学生。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也不是要求我们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我们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有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开放课堂,教师应树立服务意识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我们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我们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我们教师还应树立服务意识,把“玩”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的课堂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常言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结合语文特有的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机会,合作学习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 反思

一、 关于宽容与严厉对待学生的关系

新课标提倡: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如何把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教师一定宽容对待学生创新活动中的挫折与失败,善于发现与肯定学生失败的创新过程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例如一位教师讲述《爱迪生》时,学生逐段朗读课文,读得流畅、正确,有滋有味,富有感彩,每一位听课教师由衷信服。然而,文章读完后,一个女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教师问:“你有问题吗?”“老师,我还想朗读第四自然段。”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位教师显然没有准备,不由自主的脸红了,然而,他马上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好的,你想读,就读吧”。这位女同学也没想到老师在如此场合满足她的要求,顿时,激动和紧张热流涌遍了全身,嗓音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位教师可以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进行讲课的征程了。但是,他却没有让女生坐下,带笑容说:“这位女同学真了不起,敢于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因为紧张,读得不太流利,她一定能读好这段的,你愿意再读一遍吗?”“愿意!”……教师教学不仅仅传授本领,必须注重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如果教师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不予理睬,继续自己的讲课,这位学生的学是不能积极主动、兴味盎然的,“促进学生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必须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促使学生自觉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一定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

二、关于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这一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的去合作,获取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是教师常用的方式。自主学习的提倡,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必须看到一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放任自流,杂乱无章,有些过火。例如有的教师:“这一问题,哪位同学能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呐喊: “我,我……”有的竟然离开了座位,走到了讲台前。“××同学,你回答。”其余同学的手仍然高举着,甚至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观点。这是什么呢? “自主学习”成了教师撒手不管的学习,课堂成了市场。自主学习必须是教师引导、暗示、有效监督的自主性学习。教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倾听如何分享别人的感受呢?高效的课堂必须鼓励积极思维、积极表达,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教师沉浸于课堂活跃的情景之中,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这样的课堂何谈高效?教师要追求课堂外在形式的生动活泼,也要追求内在的,深层次思维的灵动和方法。例如读课文时,有的教师主张: “你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你想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阅读水平始终处于同一起点,不见起色,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一定的。教学过程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讲述《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阅读一定读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接着示范,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学生一片掌声。)如何读得有韵味呢?那就是一边读一边想,进入情境画面。自由阅读课文时,划下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认同,感悟了读书的方法,感受了阅读的魅力,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时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

三、关于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标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活动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进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也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教师必须随机应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参与,真情释放,教师仔细聆听,倾情奔放。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师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对话中生成,生成中引导,引导中感悟。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教师的点拨,同学的启发,忽有所感,忽有所悟,于是有了创新,也就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需要的。例如讲述《灰姑娘》时,教师预设的问题贯穿始终,每个问题独具匠心。问题之一:你喜欢哪一个故事?哪一个不喜欢?说说原因。问题之二: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是否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说说心里话。问题之三:因为后妈不愿意辛黛瑞拉参加舞会,自己放弃了机会,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问题之四:故事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问题之一学生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问题之二、三教师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学会爱自己。问题之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叶莹.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4,31:94.

[2]范云贵. 解析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 新课程(小学),2014,01:11.

[3]杨静.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 校园英语,2014,07:34.

[4]袁向辉.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 新课程学习(中),2014,07:28-29.

[5]王丽荣.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J]. 赤子(中旬),2014,02:273.

[6]彭秀清.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浅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4,23:93.

篇4

一、改变课堂形式,明确学习任务,培养良好习惯,逐步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是自主学习的阵地,因此我在课堂上会因不同的文本而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字词的学习,学生要把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该读的读,该写的写;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梗概,让学生先写在本上,然后再相互交流。刚开始学生可能由于表达能力不强或胆小,直接说不好,所以事先先写出来,这不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去独立思考,也训练了学生的说写能力。在进行文本分析时采用说写恰当结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从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获益,听说读写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二、改变作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基础培养

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如果写字不过关,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而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名家于永正在谈写字作业时强调布置作业要循序渐进,先多后少。而我想改变以往的生字作业形式也能起到减轻负担增强兴趣的目的,因此我将生字作业分为书法作业和拼音作业。书法作业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当天学完课后的字帖、照着字帖写的小楷、月末书法展示;拼音作业是精读课中含有生字的词语,要求学生先写好拼音,然后互相对换写。这种作业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这不仅有助于书法练习,而且帮助学生强化生字的记忆,学生也不会因写字繁多枯燥而产生厌烦情绪。

三、改革考试命题形式,体现趣味性、孕育人文性、注重过程性、加强创生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评价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显而易见,新课程的评价应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注重过程,注重能力,注重激励。但是现在的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与当前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考试命题形式呆板,不外乎字词句、段篇章六大样,过于追求整体划一,很少看到有比较灵活,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题”;部分内容过于陈旧或与当前社会现实不符,不利于学生联系实际;命题只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个性差异。因此,是否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命题观念,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水平,在当前也就成为亟待探讨的话题。

四、为学生语文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有鉴于此,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指导与自主结合,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学生课外阅读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外有机结合;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读书与笔记有机结合。

其次,要上好各类课外阅读指导课。①上好读前指导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同主题导读等。②上好读中交流课,在质疑解难中把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引进。③上好读后分享课,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成果在班内展示与同伴分享,相互借鉴、提高。

阅读方法众多,因人而异,因书而宜,应倡导学生进行开放式读书、个性化读书,不拘泥于传统方法。

(二)课内与课外联动,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多读

在形成并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要让学生会选择,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

(三)阅读与表达交融,提高阅读效率,让学生真读

为了达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写”的目的,收到“阅读”、“思考”、“表达”交叉应用的效果,进行如下活动:美文推介活动,文摘和读书笔记的交流活动。

(四)分享与激励并举,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想读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给予学生展示、交流课外阅读收获的舞台,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从中感受掌握知识和收获的喜悦,又能进一步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五、开发文本“张力” 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看重受教育者在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由此更加关注国民精神、民族精神的发扬和重塑,关注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批判性思想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更加充满和谐的张力。

(一)制造“矛盾”,生成“张力”

矛盾是一种抵触与对立,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对立与抵触之处,往往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进而产生“张力”。

在《威尼斯的小艇》教学中,引导孩子们质疑:作者写夜景与小艇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设置的一个矛盾点,然而就在这个矛盾中却暗含着另一个矛盾——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与破旧的景致之间的矛盾。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文前面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而这里却说‘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这残破的桥梁不是有损威尼斯的美名吗?”进而让孩子们讨论,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答案。

(二)引起“争论”,生成“张力”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效益 立足课堂 营造氛围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要求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准则,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只要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何愁语文教学效益不高呢?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管理出效益,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探究:

一、在时间管理上要探索教与学的科学比例

到底是“教”需要时间长,还是“学”需要时间长?实践证明,课堂上学生“学”的时间应该多于“教”的时间。这是由“教”的目的所决定的,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促进学,教得多而学得少,显然是不对的。精讲多练,这是高效益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洋思中学倡导老师只讲5分种,杜郎口中学提出了10+35的课堂模式(10分钟讲授+35分钟学生练习),都是十分有道理的,他们把准了课堂教学的脉搏。“精讲”要求老师备课要细、要深、要广,要抓住关键点。

二、在教学主体上必须突出学生的自主实践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不能替代学生,老师不能是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去带领、去引导、去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其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自愿学习的愿望,是通过不断地克服困难取得学习成就而形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积小步成大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自主学习知识,培养学习兴趣,锻炼意志品质,积累学习自信。教学过程最应关注的是学习最困难的学生,他们才是培养班级学风的关键。

三、在学习监测上要重视问题反馈

作业与考试是监测学习效果的主要办法。要监测学习效果如何,除了课堂作业要及时检查外,每堂课还都必须布置适量的精当的课外作业,必须在下一次上课前检查完成情况,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或全体的反馈,这才是全面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四、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

五、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其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六、要联系生活实际增进课堂效果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我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边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既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力;情景设计;潜能;空间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非常落后,一切教学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考试来设计的。以至于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训练考试常见题型,严格按照参考答案来讲解习题。我们应该知道,小学是学生思维上最活跃的时候,教师不应该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极力培养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什么?想象力是通过让人们在已经建立好的形象基础上,不断在自己的思维力创造出新事物的能力。想象力同样是创造的源泉。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的重要性。她的话表明想象力是多么的重要,在想象力的支持下,世界都是属于我们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拥有异常活跃的思维,充满着奇思妙想,但是这种想象力并非天生的。人类在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通过老师的引导,引导我们去看,去听,去想,让学生的思想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同时,不断努力创造着想象的空间,让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世界里不断的飞翔。

一、利用情景设计, 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

在人的一生当中,人的情感往往是和想象力有着十分紧密联系的,学生的想象力主要是形象思维。 而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更多的是通过画面, 图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这种展示方法是比语言更加直观的, 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在语文学习中, 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 这样更能让学生的想象力被开发和创造出来。

1.从课本中的图片出发,走出想象的第一步

学生的语文课本大都是图片与文字共存的。 学生可以根据文中的插图进行想象力的锻炼,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想象图片之中和图片之外的种种意思,从而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图片,接着一步一步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己来表达图片中正在发生着什么事,同时说出相关的文字,这种通过学生自己重现画面的方法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这种利用现有资源,利用文中的插图,符合学生语文教育的时学生的能力水平, 让学生随着画面有自己的想象,到达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目的。

2.利用科技给我们教学带来的利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科技的运用大大方便了学校老师的教学工作,也在教学效果上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多媒体影像的应用,在对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上是十分有利的。 我们所有的想象都是有所依据的,需要外界图像不断的刺激。 而多媒体的应用,在锻炼学生想象力方面具有更有效地效果。 研究表明,人们仅仅从听说的过程中获取了百分之二十五的信息记忆。 但是如果能都同时运用到听觉,视觉,人们就可以大幅提高信息的接受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五。 在语文的教学中,巧妙地加入多媒体教学, 并且和口述教学有机的结合, 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效果,可以极大的给学生带来想象空间。图文并茂,声音的融入,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丰富了学生对特定环境中的人,事,物的下意识的想象, 这些都是普通语文课堂中没有的,也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通过把所学的知识读出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

二次想象能力是指的学生在已有的记忆里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事物的能力。 而朗读恰恰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次数最多的方式, 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在透过文章的内容,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属于自己的图片,这种想象是学生的二次想象,通过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又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这样不仅可以加深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这种一边教学,一边由学生自己表达的模式, 可以激发学生独特的思维, 也让学生亲口阐述了自己的感受。 这种即兴的表达,让学生从中学会独立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习惯,就可以自主的学习,自己学会读书。但是,不是每一次学生的表达都是十分流畅的,每当出现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可以适当的提醒学生。在这种基础上,老师的提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此的记忆,也能让学生通过流畅的表达,对语文的学习加深更多的兴趣。 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特的思考,说出语文学习中的文章内容和意思, 而老师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 帮助学生, 让他们不断提高。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分小组的学习方法,让自己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一部分。这种学生内部的交流, 是体现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建立合作关系和信心。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的理解,把语文学习中大部分抽象的文字变成学生口中的白话,浅显易懂,便于想象,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

三、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 发展想象力的空间

篇7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适用性教学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025-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媒体设备成为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适用性的教学媒体和技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掌握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目标

根据我国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可以概括为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要尽量真实地重现文学情景,加强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能力,并且通过开展高效的教学模式和利用相应的教学辅助设备,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

二、适用性教学媒体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适用性教学媒体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课堂导入的运用。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媒体,采取视听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导入教学,以便帮助学生在知识层面上与心理层面上提前做好准备。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媒体制作相应的课件,将桂林的美景展示给学生,学生被美丽的桂林山水所吸引,进而集中注意力,为之后的课堂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知识点的呈现。在对学生讲解知识点时,利用生动有趣的声音与图片,将知识点展现出来,如生词、表达手法等,从而让学生对该节课的知识点有更为强烈、更为清晰的认识与了解。人类对语言进行学习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以,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真实的环境,以便对语言进行充分有效的运用,且在运用的过程中掌握该门语言。运用教学媒体可以避免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创造良好的课堂交流环境。

3.与教材相关材料的呈现。教学媒体的应用有助于将与课文内容有关问题的呈现,如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多形式练习题、加强小学生语言水平与技术锻炼时,能够有效加大学生的知识量,节省大量时间,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教师在对成语练习进行设计时,可将其设计成计算机游戏,让学生在听时就好像在玩游戏,学生依据计算机所播放的声音材料,用鼠标将有数字的小球放入相对应的括号中,如果操作正确,计算机会显示“请勿骄傲”,假使操作错误,计算机将会给出“再接再励”。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并有效提升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

三、适用性教学媒体的作用和意义

适用性教学媒体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应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以及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具有迎合时展、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个性比较活泼好动,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正满足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多媒体技术通过情景创造,利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将内容呈现给学生,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声音、图片以及视频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fals的形式将课文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多媒体方式呈现。在这种情景教学下,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适用性教学媒体运用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可以为小学生提供八项服务,具体如下所述:教材内容的情景再现;课文的讲解;文章的朗读,词汇、句子及篇章的领读;教材重点、难点的分析与说明;知识点的介绍;相应练习题目的提供;各种和学生有关的游戏或者知识竞赛的提供;学生各项能力加强练习的学习渠道与手段。通过运用适用性教学媒体,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依据自身学习的层次或者是教师的要求,选择方式、层次不同的学习内容,在这种针对性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小学生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适用性教学媒体的运用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动画、正确严谨的教学以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这种情况下极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寓教于乐,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运用教学媒体还能将整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根据所罗列的知识点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和练习,从而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适用性教学媒体的应用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视音频、图片等形式,创造内容丰富的教学情景,并能够提供大量的资料与信息,开拓学生的眼界,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若谷.多媒体语文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作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9,(30):211-213.

篇8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堂实践;巩固学法

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的“渔”,指的就是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讲的目的是要达到不用讲”。以讲到不用讲这一过程当中,学法指导就起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由此,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学法指导。

一、重视课前预习,渗透学法

把课堂上掌握的学法运用于课前预习中,既能巩固学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完成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真正体现“教是为了不教”。把如何预习编成《三字经》:做预习,很重要,依学案,用学法。初读文,划词语,不明意,查字典。细读文,明内容,不理解,打个问。有感悟,作批注,课后题,试解决。查资料,不可少,上新课,效率高。每次新课前,学生按照学案提示,尝试运用学法,充分预习,因此,学习新课时,就心中有数,事半功倍。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自觉,习惯良好,学法有效性不言而喻了。

如,在上小学课文中,首先让学生观察彩图,然后要求学生依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接着,讨论观察顺序,使学生明确观察景物的有效方法。有从上到 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等。在学生明确了写作顺序后,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布置观察作业。这样把学法与学文有机渗透,通过“观察—讨论—学习—运用”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但学会了看图学文的方法,而且训练了触类旁通的能力,也体会到了学法指导的层次性。

二、课堂学习实践,掌握学法

在重视智力因素的同时,还应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动机、习惯、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承受挫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有成效地掌握学法的保证。在小学生眼中, 教师是至高无上,教者一言一行,性格、爱好,时刻都在感染学生,学生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模仿效法。如:教师板书、作业批改文字等都为学生书写模仿对象。

学生写字好坏,作业工整程度,有时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教者必须用自己的热情、信心、责任感感化学生,使他们乐于向上,给予充分肯定,使他们有成功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的积极性,产生巩固“想学”的力量。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兴趣材料,采用适应各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的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备,引起学生长久的注意、思考。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在实际训练中获取大量有关知识方法的表象,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尤其对于中低年级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由方法的掌握到形成基本的解题技能、技巧,从而达到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显然,学生对学法的掌握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这和课堂教学的目标也是相吻合的。把常用的阅读方法也编成顺口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三、加强个别辅导,巩固学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着重是进行篇的训练,要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次、内容理解、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布局谋篇的训练。这时的学生,年龄已达十一、二岁。从心理特征上看,他们已能长时间地、有效地知觉事物,能区分事物主要和次要的特征,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强。学生由于个别差异和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的不同,对学法的理解、掌握、运用情况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让好的学生加大训练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掌握不好的学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其步入正轨。同时,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变通一些学法,真正使他们受益。在班上成立师徒结对,互学互助的合作学习小组,期初由师徒两人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和互学互助计划;组长和组员一起制定小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过程有老师个别辅导、组长监督、师傅帮助,以课内辅导为主,课外辅导为辅,通过小测、自评、他评、家长评等互动形式评价学法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每月进行评比总结表彰,评出学法进步星,学法创新,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互助互勉中,在良性竞争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语文素养。

从小学低级到高年级,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知识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提高。不论是何种学科教学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学法指导的主战场也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把知识内容应与学法指导真正的融洽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情况下掌握学法,利用此法又可以独自去获取新的类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