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6:43: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并首次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而为开启一个社会治理的新时代树立了风向标。
由于特殊的国情,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是“全能型国家管理”和“总体性社会治理”的重叠并行,致使社会严重依附于国家,社会治理与国家管理高度一体化和政治化。基于此而建构的“国家―单位―个人”的一元主体、单线条的社会治理格局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效地维控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秩序和稳定局势,但也同时窒息了应有的社会活力。改革开放后30多年由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利益群体的深度分化,我国社会结构已由“总体性社会”演变成了“多元化社会”,并在阶层结构方面表现出了某种“分化”与“断裂”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再次构建起较为有效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更新管理理念、改进治理方式、拓宽公共服务领域,对我国当前及未来的社会建设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社会管理实践向社会治理创新的转变既表明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积累,也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策略性、阶段性与能动性。通过回溯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治理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在单位制社会时期,虽然国家也非常注重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管理问题,但从总体上来看,国家并未针对社会领域的新变化而做出重大的管理布局,最终导致一直沿用旧有的思维框架来处理社会领域的新问题成为各项管理工作的“惯习”。而即使是在利益分化的单位制社会解体时期,由于诸种因素的羁绊,国家也未能建构起较为系统而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国家与社会的同构性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社会治理实际上被长期淹没在国家管理体系之中,因此对许多社会问题的治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新时期,党和政府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宗旨在于:试图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实现社会治理从“总体-支配型”的管制模式向“技术-治理型”共治模式的转变,以实现治理效能和服务效果的显著提升。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以往突出强调的“社会管理”改为了“社会治理”,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明了党和政府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一种变化。“社会治理”不同于传统的“社会管理”:(1)从主体构成上来看,传统的“社会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国家,一般带有强制性,而“社会治理”除了国家和政府之外还特别强调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体等社会力量的参与;(2)从方式上来看,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一般都以带有行政性的管制方式为主,而“社会治理”的方式除了行政方式以外还强调法律、市场、社会自助互助、思想道德建设等多种方式和手段的运用,强调各主体之间的协商合作,倡导公开、透明、法治化的管理活动;(3)从方向来看,传统的“社会管理”一般是单向式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比较多,而“社会治理”强调的是双向的多元主体间的平等互动;(4)从内容来看,“社会管理”多以行政管控的内容为主,而“社会治理”则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5)从目的来看,“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维稳”几乎成了其最终归宿和最高要求,而“社会治理”则是为了培育更大范围的公民社会和提供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渠道;(6)从权利配置来看,传统的“社会管理”多是以政府的集权式管理为主,以单纯的强制性秩序维持为核心目标,而“社会治理”则强调政府管理要多给社会放权,并为公民的增权提供机会和便利。针对社会治理的这些特征,笔者认为,其相关的策略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实现“为民服务”思维向“与民服务”理念的转变。社会治理创新需要从自身的优势视角出发来进行思考。以基层社区为例,可尝试改变以往的“社区需求或社区缺失”为取向的“需求模式”,而替代以社区优势或社区强项为取向的“优势模式”,强调应该用一种“优势视角”或“能力镜片”去了解基层居民的实际需求。
二是寻求社会治理方式的柔性化转变。社会稳定的“刚性”思维必定会导致“刚性社会管理”,这种管理的缺陷在于无法发挥社会治理主体的能动性,甚至会导致社会矛盾的积聚。而柔性社会治理则是“以人为本”的治理方式。它采用的是以理解和把握社会治理客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而施以的、非强制性的治理手段,其主题是“规律、非强制、潜在以及自觉”,即治理依据是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方式方法是非强制性的、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以及最终目标是让民众自觉行动。
三是以“协同政府论”促进社会治理体制的优化。基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运用“协同政府论”,至少可以达成四种目标:一是综合考虑消除治理体制内部的矛盾和张力,提升治理系统的整体效能;二是通过消除不同治理项目方案的重复与冲突来更科学地使用各种资源;三是在相关治理部门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和传递优秀理念,从而形成一种“协同性”或更加明智的治理方式;四是从服务民众的角度出发,提供一套更为完整或“无缝隙”的服务方式。
四是努力提高广大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投入度。相关经验研究表明:参与相关决策过程能够赋予参与者对自己的生活方向和周围环境一定程度的控制权,有助于参与者成为负责任的行动者,并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就当前我国社会建设而言,社会治理多依靠政府的宣传与推动,并通过行政手段来动员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的参与,社会参与始终处于浅层化的初级阶段。对此,必须予以改变。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 理论课时效性讨论 时效性改进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33
1 前言
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政治思想,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更为全面的了解国家的政治发展动向及指导思想。而现阶段伴随社会政治的迅速变化,仍处于传统模式下的政治理论教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社会发展现实所造成的影响促使学校实施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日渐成为课程改进的重要因素。
2 党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全国各地党校逐渐兴盛起来,这对于提高党员素质来讲,在为将来的社会进步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众多党校争相发展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党校日渐形成各自的教学体系,这就造成不同地域教育方式的差异,无法在教学方式上形成统一的模式,教育制度的统一性无法实现的现状需要课程时效性的提高以改善教育手段的差距。
对于不同党校的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时效性的提出保证了课程实践性的统一,通过课程教育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使得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以最为贴近社会政治现状的路线发展,这也使得政治教育在发展形势上日渐统一起来。
而就我国政治理论课程的时效性发展现状来说,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实践教学的落实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在发展基础构建上不够稳固,其次,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联系存在着一定工作难度,需要校方投入更多人力财力来运转维持。由于我国政治理论课程时效性发展处于初期,在经验借鉴上也没有良好的资源,所以只能在发展中探索出最为合适的发展方式。
3 现阶段党校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欠缺
党校的发展无法脱离社会,而这造成了众多社会因素影响制约着政治理论课程的时效性发展。加之以我国的课程时效性实施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各种社会体制与现象的影响都会延缓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发展。
3.1 政治理论课时效性所涉及的经济问题
社会中新兴事物的最初发展都离不开经济支持,政治理论课程的时效性提出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手段,而这要求学校能够在资金上加以支持,促进其进步发展。但如今受社会经济影响下的院校发展,更多关注的是校方自身的经济利益,对于课程实效资金投入过少,使得课程教学难以与实际相结合发展。
3.2 课程内容框架构建的不合理
政治理论课程经详尽划分后体系十分庞大,教学的结构框架建立在实效性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现阶段院校的政治理论课程中,只单纯注重知识的灌输,在课程开设前期无法做好充足的课程进度安排与教学体系的构建,这就造成了在知识层面讲解只停留在课本表面,无法让同学对于政治思想更为深入的进行了解。教学框架构建的不合理使得课程教育与课程实践逐渐脱轨,表层知识的学习无法解释实际政治理论,党员的知识积累与实践之间出现了鸿沟,实效性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4 对于政治思想课时效性的教学改进
4.1 拉近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交流
任何课程的良好教学都离不开和谐的教学关系,通过党员与培训老师间平等交流来实现教学的完善是党校教育的主流模式。而在当下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中,党员们无法认知政治理论的重要性,不会全身心投入认真学习;课程教育中,很少有党员能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等等,诸多因素的解决都有赖于培训老师与党员关系的拉近,培训老师通过与党员距离的拉近,能够以朋友的角度听取学生对于课堂的想法,并能以此获悉解决政治理论课堂问题的正确方法。增加党员与培训老师间交流则能够使党员通过教师的社会经验了解更多政治理论知识,这也为课程实效性开展奠定了初步的发展基础。
4.2 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转变
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多是定义与语句理解,大量的政治信息背诵常常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致低落,无法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政治理论的学习。这就需要在教学模式上作出创新转变。比如,可以通过让党员表演情景剧的形势来学习分析社会中的政治现象;设置讨论组研究专一课题,课题总结后相互交流学习;多请专家到课堂进行讲座,让党员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学习政治理论等。课堂教学形式创新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调动起党员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党员快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也为课程实效性发展做好了充分发展准备。
4.3 实践活动的开展
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实现离不开从课堂学习到实践活动的转变。党员培训老师通过将党员从课堂学习到知识理论应用的转变,能够拉近课本中虚拟形式知识与实践的距离。党员通过政治理论的实践,能够将课堂知识加以运用,在实践中巩固知识积累,并同时提升党员实践与思考能力。
5 结束语
在党校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的进行是课程实效性的主要体现。党校要通过各方面努力建立起政治理论实践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更为有效的将课堂知识加以实际运用,是党员在掌握书本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知识运用的实践能力,这对于党员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优秀的党员是我国政治事业建设的主要动力和长久途径。
参考文献:
[1]杨瑞勇.在创新中不断增强“两课”教育的实效性[J].中州大学学报,2004,(3).
[2]曾宪皆.试析郭汉民教授的研讨五步教学法[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5,(5).
[3]彪晓红.深化“两课”教学改革 实现“两课”教育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4]李年终.研讨式教学研究评述[J].南华大学学报,2011,(1).
关键词: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体制构想
引言
在如今,城市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城市内部的治理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社区是城市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的基础组成。社区的发展以及社区的治理,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决定着城市化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的方向与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是一个城市的治理水平的体现。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后,原来的以单位为中心的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政府不单单是管理者,更是在成为引导者、参与者,逐渐发展成为政府与社会、企业共同合作的治理方式。而中国的社区综合环境的治理相比较于西方是属于比较晚的,在治理的结构上、方式上等都是比较落后的。当前中国的社区综合环境治理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民主不够彻底、群众参与度非常低等等。所以,应高度重视社区综合环境整治绩效评价工作,以提高社区综合环境的治理水平,营造一个整洁和谐的生活环境,改善市容市貌。绩效评价是治理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贯穿着治理的全过程。而如今,对于绩效评价更多的是在治理后对于结果的评价,也存在着评价虚高,以及官员在其中弄虚作假等问题。所以,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的研究也是社区综合环境治理中的关键,是必须要牢牢把控并且优化结构,使治理更彻底、更有效的重要方面。
一、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面临的障碍
1.居民参与评价程度低影响绩效评价的客观真实性。对于居民参与评价的程度较低,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是自身意识问题,而客观是政府体制问题。首先,主观方面来说,居民对于参与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反馈评价这一部分的意识是极差的,许多人都不知道社区环境综合治理的绩效评价过程中有评价反馈这一过程。同时,居民也不会想到对于治理之后的结果好坏对政府进行评价。从客观方面来说,政府对于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的整个体制中也比较忽视反馈型的评价,更不用说让居民参与进评价的整个过程中。政府在目前的情况下,对于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体制中,一直存在着注重投入的过程却缺少反馈缺改进的这样一个制度上的缺陷,而居民的不了解评价反馈并不仅仅是自身的意识问题,也同时是政府没有正确引导。或者说,政府在制度上根本缺失让居民参与进评价反馈中的一个过程,政府忽视反馈评价的同时更是缺少居民参与评价,目前的制度偏重居民参与进治理的过程中,却缺少事后更好地对治理进行反馈,这是因为在制度上没有明确规范要求。因为缺少居民参与的评价是不完善的,是缺失公众监督的,所以在客观的制度上缺少居民参与评价,也是当前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中制度方面的一大问题。2.资金漏洞与挪用使得评价目标失真。在社区综合环境环境治理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存在环境治理资金漏洞与环境专项治理资金挪用的情况,社区综合环境治理方面上存在着很大的资金漏洞,所以所投入的资金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效。对于环境治理,所需要的资金、人员以及物资是极其大量的投入,在方方面面中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且如今的大气污染严重,PM2.5超标等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下,对于环境治理的要求日渐严峻,专项资金到位更是被需求。社区综合环境治理更是环境治理的一个部分,更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但是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中也同时存在着资金漏洞以及专项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国家对于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拨款不在少数,但真正能用到实处,对社区综合环境进行一定程度上治理的资金却少之又少,社区依然存在着许多的环境问题,如此的资金漏洞与挪用是十分影响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很简单的道理,因为钱花出去了,但没花在社区综合环境治理上,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大大失调,绩效评价必是较差的。
二、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的问题成因
1.政绩考核看重经济效益则不注重社区环境发展。在如今的政绩考核上,依旧注重的是经济的发展,注重的是经济带动城市发展的道路,所以官员为了晋升会变相牺牲环境来取得经济效益使得经济发展更快更好。对于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来说,目前的政绩考核并不会将之纳入考核系统之内,或者只参考一些,官员能够得到晋升主要还是看其带来多少经济上的效益。上海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牺牲了环境所达到的。比如宝钢炼钢厂,在冶炼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浓烟则对周围的社区产生了巨大的污染,但是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效益则是巨大的,官员政绩考核则是如今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加快了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晋升,而不会是因为如今污染了多少大气,影响了多少社区大气环境而导致不能晋升。所以,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成为了为了经济发展或多或少可以牺牲一些的方面,而这样的情况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治理专项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出现,因为官员想要晋升则通过各种手段包括牺牲环境、挪用治理环境的资金来发展经济,这样一来治理环境的资金缺少了,但在绩效评价中投入一部分依旧是计算资金挪用前的总额,则会让社区环境治理的资金产生巨大的漏洞。2.缺乏改进型的反馈使得治理水平得不到提升。在绩效评价的过程最后缺乏改进型的反馈是无法提升治理水平,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效益不明显的重要原因,改进型反馈可以让治理者明白不足之处然后加以改进。在如今的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注重的是治理的过程与事前的投入并且对投入的预期,在事后关注的一般都是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就是是否结果与预期相匹配。而整个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十分缺乏对治理过程中不足之处或错误之处能够进行有改进型的反馈的过程,以政府为主体的治理者自身制度上没有这一步骤,而居民更是没有渠道没有方法去对政府进行改进型的反馈,无法知道治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就无法发挥出绩效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达到提升治理水平的这一目的。从调研中可以发现,居民对于参与改进型反馈的过程几乎没有,而治理的成效的确是没有达到对于投入的预想。在目前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中,首先,对于反馈的过程在政府自身改进型的反馈,以及居民提出建议的改进型反馈则都是缺失的;其次,对于改进型反馈的重要性的认识则同样也是缺失的,都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以及能够对治理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并且也没有一定的制度来规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系统论述理论的学科,主要通过《基本原理》等课程对高校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环节,贯穿课程始终。然而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道德教育受到诸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
从道德教育的自身来看,它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第一,道德教育内容的失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教育内容的陈旧。教材的修订常常也只是在原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精编,内容实质上仍是当初那般模样。其次是教育内容的空泛、教条。本该为基础教育所该强调的一些道德规范又出现在了大学课本中。其次是道德教育方式的失当。即教育者更多时候仅是在将书本的知识简单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再者,高校理论课学时的分配上也存在不合理之处。理论课的学时远大于实践课的学时,多数教育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将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授。
从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它又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冲击和挑战。首先,道德相对主义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以尊重道德差异与多元为核心的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教育的影响日益明显,它反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强制灌输的方式,而是突出多元共存和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其次,应用伦理学的质疑。综观目前的德育研究与实践,相当一部分还是游离在现实之外,以固定的理念去套千变万化的实践,而应用伦理学则希望学生能从“美德袋”中跳出来,提倡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教育方式去替代灌输的教育方式。再次,网络时代的挑战。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新兴媒体盛行。电子媒介将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主体的行为在虚拟的世界中以电子符号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这些行为是否与学校理论课中所欲极力培养的道德行为一致,我们无从得知。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国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德育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不仅培养大学生人格,而且奠定的是国家基石。
家庭、社会、学校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发挥着道德教育的力量。聚焦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大学是他们形成正确“三观”的黄金阶段。从学校来看,若教育者在课堂上的教学热情饱满、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与受教者之间能形成良好互动,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反之,若教育者以强制灌输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则可能使学生滋生叛逆心理,这个隐性的一面。教育内容、方式、手段则是显性的存在。此外,道德教育也有强制性的特征。《原理》等理论课程为必修课,这是学校培养计划的要求,亦是传达党和国家思想,保持优良传统的表现。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传播速度加快,西方的自由主义等思想传入国内,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再者,在新媒体日趋流行的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快速,常常是毫无防备就被带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大染缸,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三观的畸形。因此,急需高校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畸形的价值观、道德观进行矫正,培育健全人格。高校思想理论课程在系统论述理论的同时,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灵魂,贯彻课程始终。这些课程有利于凝聚共识,形成共同信仰,自发地提升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坚定学生拥护党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心,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更符合社会正向运转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和体,这些都是家庭和社会教育力所不及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道德教育的出路
(一)完善德育内容
1.走心
时下,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等多档综艺节目深受观众喜爱,这些节目以“走心”打动了不少观众,无论是于其自身,还是于观众而言,它们俨然已达致双赢的局面。高校德育要想取得成效,内容“走心”实为上策。专家进行教材的修订,这本无可非议,但人无完人,在修订过程中,必有疏漏之处。因此,应让更多的人参与内容的修订,集思广益,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及民主性。
2.升级
原有的道德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层出不穷的新的道德问题,改进道德内容是十分必要。为此,高校德育内容在呈现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同时,需对其升级,注重知识的深度。让学生从学术的高度去解读核心价值观,使其内涵更为具体详实,引导学生从对概念的认识上升至理性思考的高度,增强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改进德育方式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2
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既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社会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强调,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能力,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一、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概念差异
(一)社会管理的概念
什么是社会管理?狭义的概念是指,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指的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除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以外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与治理,其所涉及的范围一般也就是社会政策所作用的领域。
广义的概念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它与狭义概念的区别主要在于,管理的主体除了政府,还包括社会组织。
(二)社会治理的概念
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不管是社会管理,还是社会治理,都是为了维护和达成社会秩序,对公民社会领域的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进行规范和协调等管理过程,是对政府领域的行政管理和市场领域的管理。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的发展,作为一种理念,二者之间在主体、过程、内容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区别。
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创新社会治理,是指依据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经验,顺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规律,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科学的社会治理机制,对现有的不合理的治理理念和手段进行改革,形成一套新的相辅相成的高效系统,以促进治理目标的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目的在于形成更为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新常态下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社会治理取得不少可喜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问题多发突发倒逼社会治理创新
当前,我国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医疗体制改革失败、教育体制改革问题众多、住房问题、国有企业私人化倾向、社会分配不公等等。如:拆迁自焚事件、医患纠纷案例、仇富现象……这些多发问题、突发事件倒逼我们的社会治理必须要进行创新,否则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流动性大
在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使得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不断增强的社会流动,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社会治理本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观念落后2、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3、公众参与治理的热情不高。
四、创新社会治理的举措
党的十以来,同志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新要求。这些新思想,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相适应,是我们党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加强社会治理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要求执政党充分意识到:要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治理,就要改变原有的政府为主导的治理结构,确立多元化治理结构,实现从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摒弃政府控制、管理、统治社会的观念,树立政府引导、服务社会、政府与社会合作的治理观念。
(二)以人为本,源头治理。同志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他还指出,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社会治理的本质要义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着力点。
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必须走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治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当前,必须深入探究新时期新任务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改进群众工作的新方法,把群众工作贯穿于社会治理各方面、各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因此,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最根本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要把治理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疏导,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真正把好源头关。
(三)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同志强调,“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这些部署安排和重要论述,反映了党领导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体现了社会治理的重要特点。
社会治理必须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到位,不能推给市场、社会;该放的权一定要彻底放给市场、社会,不能职能错位、越位、缺位。在社会治理上,既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力量两个积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社会组织存在着功能结构不合理、作用范围有限、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组织发育不足,使社会整合尤其是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保护与整合变得困难,常此以往,不仅部分社会成员的边缘化趋势会加剧,而且整个社会也可能陷于无序状态。因此,需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意识,保障公民的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公民权利,以促进公民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治。
社会治理的理念是“善治”。“善治”强调赋予公民更多机会和权利参与政府公共政策,通过沟通、协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机制,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讨论,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到公共政策中去。
(四)坚持民主,依法治理。民主和法治既是人类社会治理的基本途径,又是推进社会治理发展的制度性保障。缺乏民主的法治,容易走向专制,而没有法治的民主,则容易走向混乱。因而,我们只有坚持民主和法治,社会治理改革才会有效地规范社会秩序,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同志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他还强调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推进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和目标要求,指明了开展社会治理的方向。
当前,我国的制度和法律都比较完善,但是在制度和法律的执行上、领导干部和公民尊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上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推进依法治理,培育法治文化,增强以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的思想自觉,进一步培育起全社会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坚定信仰,逐渐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难题,使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
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因此,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以我国现有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为基础,立足于现有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发展环境。创新社会治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新形势下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确定之后就要制定管理措施。这也是高层次结构中第三个要素即计划所要关注的事情。企业要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措施必须要考虑和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要遵循共同化及差异化原理。
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第四章社会责任原则中明确指出,“组织行为宜以标准、指南、或行为准则为基础”,即企业在规范企业行为,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措施时要以标准、指南或者行为准则为参照。同时还进一步指出“在应用本标准时,建议组织要考虑社会、环境、法律、文化、政治和组织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同时尊重国际行为规范”1,作为ISO 26000总体原则的一部分,ISO 26000一方面强调ISO 26000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各种组织,也适用于在社会责任领域不同发展水平、处于不同阶段的各种组织,2体现了这个标准的普遍适用性。在中国参与ISO 26000代表的建议下,这个原则章节的总则中增加了差异性的思考,组织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运行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条件,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其实这个原则也不仅是企业在应用ISO 26000标准时适用,即企业在制定社会责任措施时,不仅要遵循各种标准的基本原理和理念,也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事实上,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规则体系,这个规则体系包含了上述ISO 26000标准本身,也包含了更广泛的社会责任相关的原则、准则、标准和指南等。这些包括下图所示的四类规则3,一是政府间层面所形成的公约、原则和倡议等,二是行业生产守则和标准,三是多利益相关方形成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守则和工具,四是跨国企业形成的对供应链有约束效应的企业行为守则。
上述规则就是企业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措施所要遵循的共同原则和方法,同时企业还要根据其实际经营情况,分析在一定时期的决策和经营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所带来的实际或者潜在的影响,以及社会对它的期望,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其目标。
原理四 透明开放原理
在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和实施措施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任务就是如何有效调度企业内外部资源来落实措施,逐步实现预定的企业社会责任目标。透明开放则成为企业统筹内外部利益相关方资源,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力所要坚持的重要原理。透明开放原理,是指企业有义务让利益相关方了解公司与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影响,共同有效地管理企业运营影响,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信息,同时采取积极的行动或者做出一定的制度安排来促使利益相关方能够有动力、有能力、有渠道,以积极的方式影响和参与公司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活动和过程4。
一是体现在透明度理念。企业影响社会和环境的决策及活动应当是透明的。企业应运用清晰、准确和完整的方式,在合理和充分地披露企业负责任的政策、决策和活动中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已知和可能影响。这些包括企业活动的目的、性质和场所;企业决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方式,包括确定组织不同职能部门的角色、责任、和权限;企业评价其社会责任绩效的标准和准则;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以及企业在利益相关方识别、选择及参与方面的准则和程序等。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l件相联系的,因而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不能通过“慎独”做到,必须是在与其利益相关方互动的过程中实现。
中石化自2011年起创新地建立了社会监督员机制。十余位来自主流媒体、学术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相关行业领先企业等组织的社会监督员,被赋予了多项授权:有权反映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公司总部、各企事业单位的各种违法违纪和不规范行为;有权收集社会公众、各类组织机构对中国石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权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地向中国石化反映公司工作中和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协助公司调查、核实所反映的问题;有权就事关国计民生的专项课题在公司系统内开展调查研究。经过几年的坚持,社会监督员已成为推动中国石化改进管理、提高水平的重要力量。5
二是体现在开放运营方式。所谓开放运营方式,就是改变传统“股东利益至上”的公司治理思路,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让企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公司治理,让他们监督企业决策,享有企业决策知情权,并能够从他们自身利益出发去影响企业决策,让企业决策建立在健全的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如下图的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机制6,强调股东、员工、客户、社区、环境、商业伙伴等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和对经营者的控制。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与资源,强调激励与约束的制衡;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相关方利益最大化,从而改进公司决策程序等制度安排,保障利益相关方以积极的方式促进公司推进可持续发展。
由上图可知, 股东、员工等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参与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治理。其中,股东大会选任出董事会和监事会, 董事会选任经理层, 经理层招聘普通员工, 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监理层的工作。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模式, 既有利于企业公司治理水平的改进和提高, 又能让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提高其满意度和忠诚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制度化的方式,企业也可以确保其利益相关方资源的有效统筹,既有效地、充分地获得利益相关方的真实参与,放大了企业资源利用;又直接提升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力。
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将在更加透明化的环境下运营,社会各界可以更容易、更及时地了解和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各相关方将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来。
1 参见:第4章,社会责任原则。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SO 26000:2010社会责任指南》。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11月。
2 参见:殷格非,如何争得社会责任领域的国际话语权,《WTO经济导刊》,2010年第6期。
3 参见:殷格非、于志宏、崔生祥主编《企业社会责任行动指南》。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3月。
4 参见:《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时代在前进,中国在发展。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面临机遇、富有挑战性的世纪,这必将改变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无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第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我国将在更广阔的范围更密切地融入世界经济中,世界多元化经济和多元文化必然影响到我国。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拓宽文化视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所有这些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学生思想特点变化提出的挑战。高校历来是思想理论战线不同学术观点交汇、融合、撞击的阵地,也是文化开放的窗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性,使人们的社会联系、社会流动日益频繁,各种各样的媒体、精神文化产品、娱乐方式等对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思维方式、接受能力、欣赏水平也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主体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日益增强,而在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和心理素质方面趋向弱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
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应当明确自身在提升教育实效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给大学生以人文关怀,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懂得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构建全新的、立体的、充满生机的教育创新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生活
以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分注重理论,而忽视了理论运用的过程,使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分离。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决定了他们对是非的判断和价值取向。他们眼界较开阔,崇尚自我奋斗、自我实现,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功利意识和行知背离倾向,对现实容易抱怀疑态度。这就要认真注重政治导向和思想性,引导学生关注时展和社会变迁。这样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是非鉴别力、增强思辨能力,使其走上社会后能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中保持正确的方向,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重要手段,既要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要帮助他们消解成长中的各种烦恼和困惑,培养其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使他们成为全而发展的完整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同时更要贴近学生的心灵。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惑和难题,比如人际交往、择业、消费以及恋爱观等。这需要政治辅导员和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起学生心理疏导者的责任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之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科研化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停留在"传授理论"、"说服教育"层面,而对于所阐述的理论缺乏深入研究,结果是教学缺乏吸引力、说明力,没有深度。这就要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研含量,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强大的学科支持,把科学研究与思想理论教学实践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内容更有深度,使理论更有启迪。
首先,教师要用科学研究中的成果去支撑教学。教师要努力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自己深刻理解、把握的理论才有深度,才能启迪学生思维,说服学生、打动学生,真正实现使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其次,要把科研成果与教学结合起来。如果能将所承担的研究课题融入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的理论内涵,还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及搞科研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科研化教学能实现学科与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与跨越,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最后,设计一些课题项目指导学生去做。教师指导学生做课题,不仅配合了学工部门的大学生科研活动,更重要的是师生建立了可贵的信任与友谊,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可亲可敬,能学到东西,能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教师只有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才能胜任科研化教学。
3、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提升教学的信息化程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吸收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技术,做到:
第一,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这就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力求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组织和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性、协作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变课堂灌输为专题讲授、原著辅导、自学研讨、论文报告、答辩竞赛、实践考察等形式;要切实围绕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寻找贴近学生实际的、能为学生接受的方式。
第二,重视多媒体教学,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传统教学手段费时费力、节奏慢、效率低,知识容量少,积极思维少,往往是教师讲得辛辛苦苦、口干舌燥,学生却云里雾里,心不在焉。思想政治理论课阐述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既难以直接观察,又无法实验,要取得好效果,仅有教师生动的语言还不够,还需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声、光、色、像有机结合起来,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增强课堂的现场感、新鲜感、真实感和趣味性。
4、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加强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确定具体的实践活动项日和方式,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建立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实践基地。
一种形式为课外实践。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构成,划出一定学时作为课外学时,用以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如课外读书活动、文明工程、爱心工程等,再辅之以讲座、辅导、咨询、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和专题报告等形式。依托这些有效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它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使他律与自律有机的结合,塑造理想人格。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另一种形式为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专题采访、参观考察。低年级学生可参加社会调查与考察,如深入城镇、乡村、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考察和社会调查活动。高年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参加一些创业活动,或到企业实习、搞技术服务、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社会实践课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这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建立科学化的考核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学习成绩评价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是长期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大难题。因此,构建学生综合考评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偏重知识掌握,考的是学生的"背功"、"应试技巧",过分注重知识掌握,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则无从评价,这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的意义。这种考核方式需要改革,比如可以采用"综合考评法",即平时(占20%)、期末(占60%)、社会实践(占20%)三结合。"平时分"是考勤、提问、讨论、作业的综合;"期末分"是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社会实践分"主要是社会实践的综合表现与实践报告。综合考评法有利于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改革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能较真实地测试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着眼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能力发展,做好日常操行、好人好事、奖惩记载和实践活动的评价,期末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做到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准确,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形成自尊、自信、自律、乐观向上、团结协作的生活态度与工作作风。另外,在教学过程评价中,还需要积极探索课堂讨论法、作业评价法、参观体会评价法、社会调查评价法等评价方式,在课程终结评价中,可以采用论文法、知识竞赛法、专题征文获奖加分法,平时成绩与期考成绩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互动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尹艳秋、叶绪红:主体间性教育是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
[2]袁银传:中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邱柏生:生态视野中的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4-5。
[4]胡军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J].教育评论,2007-4。
[5]孙体楠:新时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7-8。
为了客观真实地了解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笔者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1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状况”专题问卷调查,希望能为各高校进一步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突出问题
教育效果令人担忧
通过此次调查,笔者了解到:知道“”含义的学生有669人,不知道“”含义的有380人,后者占被调查人数的36%。此外,4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不大、甚至没有作用。在接受了包括高中教育在内长达5年时间的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后,不少大学生仍旧不明白什么是,没有形成坚定的信仰,而且越来越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理论,学生在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情况下否定理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效果实在令人担忧。
教师教学热情不高
调查显示,15%的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由于教学方面的问题。调查中学生提到,有些教师思想理论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素养,不少教师因注重继续进修学习、搞科研而分散了教学的精力,教学水平下降,对学生不负责、要求不严格,甚至有个别教师上课迟到早退,课堂教学热情不高。
教学内容重复,教材编排不合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包括与中学政治课的内容重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各门课之间的重复。调查显示,59%的学生认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虽有重复内容,但这些内容比高中老师讲的深。但是,有22%的学生认为重复内容非常多,跟高中老师讲的一样。教材编排的不合理体现在多个方面:一门课程多本教材,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许多政治理论课程教材都是文字叙述,枯燥乏味;教材内容编排结构不合理。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模式枯燥
调查显示,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是多数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多数情况只采用播放幻灯片,照“幕布”宣讲的单一方法,教学手段的单一、落后使学生在课堂中与老师的互动少之有少,教学模式枯燥导致很多学生厌倦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37%的学生希望教师采用影视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30%的同学希望教师多采用实践式(参观、访问等)、研讨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但是课堂教学中由于实践式教学的操作复杂性,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严重缺失。
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效果的好坏,关键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方式有直接关系。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教师素质,满足教学要求
调查表明,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教学的趣味性以及教师的思想状况、政治信仰等都倍受学生重视。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并且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质修养,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在人格上、师德上、理论知识上深刻影响学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从而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政治理论课程应当是时代感最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应当及时地反映当前世界热点问题,体现时展的趋势,把握时展的脉搏,真正做到课程的与时俱进。编写具有时代感的新教材、传授时代感强的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兴趣、减少逆反心理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查表明:时事政治和法律常识是学生最希望学到的知识,心理生理知识、哲学思想、名家传记等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这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能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讲时代最前沿的问题,讲学生最需要的知识。
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现阶段,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传授学生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分析方法就必须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来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应努力将教材的理论性与文字、图表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相结合,综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影视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由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的转变。这样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吸收所学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充实实践环节,改革考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