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阅读课教学过程8篇

时间:2023-09-14 16:43: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阅读课教学过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阅读课教学过程

篇1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课程教学 研究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或名“选读”,下文统称为“阅读”)课程,是在尊重文本固有的内容——作者及作品的情感基础上,以关注学生阅读个性的养成为出发点,通过构建广阔的阅读空间和组织多样的阅读活动,最终培养大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和相应的人文素质。通常来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和“中国文学史”两部分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后者是中文系甚至其他相关院系传统的必修课,其地位的重要性自不必言。然而,长期以来,后者的独立性甚至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对当下的大学生而言,课程的吸引力不大。本文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相应的对策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研究要点举隅如下。

一、面临的挑战

1.社会大环境:文学边缘化

从外部的社会大环境来看,文学日益边缘化。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熙熙攘攘,多为利往。在这重功利与实用心态的影响下,由于文学不能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故其重要性日益为人所忽视。目前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商品经济的实行不但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悄然改变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学习动机。高额的薪酬、丰厚的福利、稳定的工作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追求目标。即使是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在考虑学以致用的问题。考量所学知识对将来毕业找工作有没有用处、有多大用处,并以此来权衡和规划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多少。结果很多文科学生,甚至低年级的大一、大二学生,就已经把精力更多地投入考研、考证、培训班甚至驾照的学习中去。只是由于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为了完成学分顺利毕业,学生才来到教室,心不在焉地听课,甚至有的同学通堂在玩手机、打游戏、网络聊天。这一点背后的尴尬和无奈,在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2.学校小环境:课程被压缩

在市场化和功利化专业设置的影响下,学校的许多基础课程,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这样相对似乎更为冷僻的课程,在大多数大学里更加变得似乎可有可无。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普遍受到严重消解,以至不得不让出部分教学时间,甚至被直接砍掉,以保证那些市场反应灵敏、应用性强的时兴课程。如前几年的高级文秘、现在的播音主持等热门课程的开设。

3.文学教育自身的断层和割裂

现在的大学生,虽然从入小学起就开始接触古代文学作品,但是在其后直至步入大学后的十数年学习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因此在学习时采取的学习方式侧重字词翻译和作品背诵,而忽视文学的审美愉悦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的被动灌输,导致不小比例的学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当步入高校再次面对古代文学作品时,积久成习的学习方式和惯性思维使得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听讲,放弃了能动思考,更谈不上对作品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人文精神的学术钻研意识,因此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非常肤浅、很少诵读甚至根本不细致翻阅古代文学作品。

二、困境产生的原因

1.教育指导思想的制约:中文系培养的是学者而非作家

1925年,立志当作家的李健吾考取了清华大学中文系,时任中文系教授的朱自清先生对其说:“你是要学创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还是转到外文系去吧。”三十年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接1955级新生入学大会上,系主任杨晦教授的迎新辞语惊四座:“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想当作家的不要到这里来。”两处典故的语出文献虽不可一一确证。但是,“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似乎已经成了大家今天的共识。虽然有的大学有这方面的努力,但或已经偃旗息鼓。如前几年,浙江大学聘请金庸做博导,后来无疾而终。近年来,上海大学有“美男作家”之称的葛红兵教授开设的“创意写作课”,其吸引力和能否改变中文系课程教学多年积习的具体效果也有待观察。

2.教育实践中的误区:颠倒了“治学”和“教学”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混淆甚至颠倒了古代文学的“治学”与“教学”的关系,侧重对“治学”的努力,忽略了“教学”的要件,也很少考虑现在中文系学生的实际水平。现在这些大学生上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之前所读到的古代文学作品仅限于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人不能独立阅读古文,不少人甚至即使参看现代注释也看不懂古代诗文。今天的古代文学教学如果还仅仅停留在以“治学”为中心,海阔天空地讲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或只是泛泛地讲什么意境优美语言清新,那么学生即使把文学史背得滚瓜烂熟,次次考试都得满分,也无法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髓和内涵。

2.教育实施者的刻意缺位:为了实现趋利避害的最大化

如今,教师在课堂上讲文学史可以尽情挥洒,给学生以知识渊博、角度新颖、新见迭出、气场十足的深刻印象;讲作品选则受文本限制不得随意发挥,没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深厚的功底只能老生常谈,令人生厌,甚至捉襟见肘、发言惟艰。所以讲文学史容易出彩叫座,而讲作品阅读课程很难弄巧藏拙。同样的两极分化也体现在课堂下,体现在学术研究和教材编撰上。从事文学史研究可以名利双收,选注或解析作品选则吃力不讨好,成了明日黄花。在学言学,除去经济利益的巨大驱动力不谈,单纯从做学术、培养学术交往圈来看,一套教材的编选,凸显了主编者自己在主流学界的泰斗地位,大有登高一呼,从者云集的感觉。被邀编写者或是主编认可其成就,或是被接纳,也有蒙受知遇之恩,自感通过教材的编写,从而进入掌握学术话语的阶层。而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的研究者,由于人文学科凸显个性化的自身固有特征和需求,你认为好,但很难得到别人的共鸣。更严重的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你越是说好,别人越是唱反调,最后孤芳自赏,斯人憔悴,或主动或被动地远离了主流学术圈子。

三、对策及建议

1.结合时代特点,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对症下药。

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不仅是开启学术殿堂的钥匙,还有照亮人生旅途的烛光。在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堂讲授实践中,只有通过智慧的启迪,才能有效地穿透“时光燧道”,使古代文学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点燃生命的火光,也使当代读者同古代贤哲直接发生心灵的碰撞。笔者认为,仅就这一点而言,以五千年文化为积淀、富含丰厚营养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精神大餐,无论实际的益处,还是吸引力,肯定超过社会上“心灵鸡汤”快餐式的阅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打破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无用之见,树立其有用之貌。当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长远的期许后,其学习兴趣就会被大大激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结合时代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对症下药。

大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被认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身上承载的责任不可谓不重,然而与重任相对的则是个体能力和素质的不足,甚至低下。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具体表现为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融入团体、抗压能力差、不愿吃苦。有的学生,毕业两年换了数十份工作,严重影响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自信心的树立。有的一蹶不振,闭门不出。更有甚者,因为一时受挫,就想不开,寻短见。此类事件,屡见报端和网络,不胜枚举。

在面对重大挑战如何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途径,在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可以针对这一点有侧重地进行教学。苏轼《定风波》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之所以为苏轼,正是因为他能从苦难中超脱出来,更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从中可以学习到得出在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坦然面对。

再如,讲到大学生感兴趣的爱情诗词时,如晏殊《鹊踏枝》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可以联系到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能够联想到辛弃疾词作《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后可以引申到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并引导学生就这三句话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理解。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人定好目标,坚持不懈,绝不轻易放弃,最终希望的曙光会在前方出现。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语句,让学生感受到意气风发的恢弘气势,从而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2.注意专业差异性的客观存在

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的讲授时,要注意他们专业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有的放矢,进行有意识的教学调整。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灵活机动,结合他们未来工作的需要,激发其主动探索的精神。

比如在给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讲授《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截取电视中常出现的钻石广告,分析其中广告语诸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中包含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寓意。并进一步指出,广告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心灵深处的渴求与呼唤。古人那种“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其实正是现代人所不相信但又渴望得到的。好的广告语的产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以及对人类共性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离不开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

再如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上课时,讲授一些古代山水游记的同时,就可以展示一些电视上的游览录像,或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分析景点介绍词编撰的优劣。由于编撰者的能力有限,景点介绍内容错别字满篇、常识性的错误屡见不鲜,这极大影响了景区的吸引力,可谓是“面目可憎”“大煞风景”。如果是教育基地,则非常严重地削弱了其教育意义。而相反,古人的山水游记名篇则言简意赅,韵味无穷,咏之能歌,可品可赏,故能够流传千古,成为旅游胜地广而告之的招牌语言。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无可替代的。

3.对诵读本位的回归与改革

现在的大学校园,大多时候只能听到朗朗的阅读外文书籍的声音,而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主的传统经典诵读不经意间已经成了“绝响”。即使是校园广播里,除了卿卿我我的情歌,就是英语听力广播。可以说,古代文学的诵读氛围就整体而言,已经所剩无几,而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要顺利展开,诵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诵读是积累的捷径,是把知识储存起来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读得多,积累得自然丰厚。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是需要记诵的。学生如果在阅读中能记诵大量的古诗文精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辞畅意达、文从字顺、精思于胸、下笔成章,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让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的教学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4.教师要动口也要动手,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一些博士生,数年间,可以写出多达几十万字的厚厚专人或专书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然而实际上,他可能从来没有读完任何一种研究对象的作品注本,更不要说是全本、善本。不能全面掌握研究对象的文学作品,却写出了号称煌煌大作的博士学位论文,这让人觉得几分滑稽和无奈,但却反映了古代文学研究者的一个现实。多年来,各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主要是通过“中国文学史”课程完成的,教师只在课堂上天花乱坠地向学生讲授一长串线索、一大堆概念、一大批作家,古代文学中的许多经典名篇却很少通读过,也很难读懂。更不要说古代诗、文、词习作了。有些教师表面看来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事实上,古代文学的精髓是什么,在哪里,他们自己很难知道,更谈不上准确掌握并以之育人。教古代文学的教师自己没有受到过诗词写作方面的训练,成天被论文级别、课题经费折磨得心浮气躁,致使他们没有写这些东西的心境,也就很难具备写作古文旧诗的能力。大学中文系很多教古代文学的教师一辈子没有写过文言文和旧体诗,甚至一辈子没有写过一幅对联,这对中国古代文学阅读教学是非常不利的。高校提供给教师一个发展的平台和空间,时间和精力的安排相对来说比较自由。教师在动口讲授的同时,还要动手写作。只有这样,才能讲得深,讲得透,讲得好!

篇2

报表上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数据,看似简单,但却要求阅读分析者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的数据指标分析方法进行阅读,只有读懂了,我们才能知道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变现能力和投资回报率等各种情况,只有读懂了才能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因此,在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计算、核算、制表这些层面上,而应该往更深层次去指导学生对报表阅读与分析,使学生能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阅读与分析,要做到这点,离不开教师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课前充分准备———备课

备课是一项看似简单,实际复杂而重要的工作,不仅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1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备好教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因此,在备教材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系统安排教材章节,对原本的教材做适当删减、调整以系统学习,由浅入深,比如,先学习各项分析指标,再结合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先分析债务资产后分析权益资产;先分析个别报表再分析合并报表。二是准备充分并且合适、适时的案例。首先是充分而不能过少,课堂讲授时才能随时搬出来讲。准备的案例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比如,讲授资产负债表分析时,可以对自己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时审计一家公司财务报表的情况结合分析讲授。当然,很多教师都没有这样的审计工作经历,那就利用互联网、参考书籍等方式进行准备,一定要从案例发生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以及企业本身的债权、债务、资本结构、市场业务等各方面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在给学生讲授时才能运筹帷幄,迎刃而解;其次是合适,与该节内容无关的不能采用;再次是适时,体现时代性。最好选择最近10年之内的案例,时间过长的话学生可能未曾听闻或是相关政策已经改变。

2备学生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只单纯将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化、全面化整理,只研究自己的教学过程应如何如何来进行,选择教学方法时只选择自己熟悉的、能熟练运用的那些方法,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结果导致教与学的脱离,教学效果很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你的教学效果好与坏、教学质量高与低,最终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能力素质方面体现出来的,因此,在课前备课时,除了要备教材,还要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才能驾驭课堂,才有助于真正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以掌握教学的进度。对于已经学习过但跟本节学习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可以采用提问方式进行复习回顾,以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如果发现学生说不出一二的,那就再跟学生做简单的讲解以加深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理解和接受能力比较低的话,就应该适当放慢讲授的进度,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了解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对学习的兴趣程度,以确定选择哪些教学方法。针对比较活跃,喜欢新鲜、有趣且具有辩论性质课堂的学生,那我们就要创造条件加以建设,比如,引入项目式教学法,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所在以及增强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决心;引入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清楚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实际工作的重要性;引入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增强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程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科学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最终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还是在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如果课堂组织不好,讲课闷闷沉沉的,学生不是昏昏欲睡就是玩手机聊天的话,你的课前准备再充分也是没用的。那么,应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呢?

1教学过程有条不紊

一次课90分钟,时间的流逝就是教学过程的进行,所以我们应适当做好教学安排以充分利用这90分钟的时间。整个教学程序上,建议从课前“案例导入”或“复习导入”。到“新课讲授”,最后“本章小结”这几个阶段来进行,并科学安排掌握好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比如:课题导入、本章小结尽量分别控制在15分钟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状态的过渡也不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疲劳的情绪;而利用60分钟讲授新课也不会显得过长,因为中间有个课间休息,而且教师在讲授时不可能只单纯滔滔不绝地讲,一般都会结合提问、练习、案例等方式来进行。

2巧妙运用语言艺术

讲课其实就是语言艺术的运用。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从教师的语言表达中来评分的,因为不管你的知识有多渊博,如果不懂得表达的话,学生还是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要懂得运用语言艺术。

要让自己的普通话相对标准、流利且洪亮,否则影响学生听觉。在讲到重点的语句、词语时加重发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言表达生动的同时又要婉转,多问“为什么”“怎么办”等等,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语速适中,否则学生思维跟不上。都还没反应过来,还没来得及理解刚说的话你就往下说,那怎么能让学生掌握刚学的知识呢?

平时的讲课适当添加一些幽默风趣的元素,以激起学生听与学的兴趣,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人的性格、风格,有些教师随便一说就能引起学生哄堂大笑,而有些教师本来是一个非常幽默的笑话被他一讲结果就是个冷笑话,所以,这就有待教师去摸索其中的窍门了,因为幽默风趣又不失教学原则的课堂将会给你的教学效果大大加分。

尽量少用过于官方的、端庄严肃的语言和语调,因为这会让学生与老师产生距离感,觉得老师是严肃的,高高在上的,结果学习上遇到什么难题都不敢问,面对老师的提问也是胆战心惊地怕说错,怕被责怪。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想办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而语言的交流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因此,教师应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讲问题,比如:在教育学生的时候,用“我们应该要……”、“我们班……”,而少用“你们应该要……”、“你们班……”,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你亲近他们,并融入到这个班集体当中,同时也可以为你的平易近人形象加分。

3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教学法

90分钟的时间,如果你讲得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感兴趣、喜欢听就会觉得这时间过得很快,效率也很高。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很关键。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既要根据学习的内容特点选择,更要考虑所授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基础水平、理解能力等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比如:讲到资产负债表的存货、应收账款项目时,就要通过案例教学法、渐进法来讲授,结合实际企业的存货情况去分析存货过多、过少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进而总结出存货量应维持在哪个水平才适合,然后导出应如何计算存货最佳库存量;对于应收账款,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以及该项资产余额过多、过少会导致怎样的结果,经过分析最后采用正确的方法确定企业的最佳应收账款周转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从案例中去寻找答案。再如:讲到筹资资本结构时,可以给出一个企业的筹资项目,要求学生分组做出各种可行的筹资方案,并讨论选出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最佳方案。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通过辩论赛的形式从各组的最佳方案中选出全班最终的最佳筹资方案,最后由老师来做总结,总结本次的学习讨论表现情况并对选出来的这个最佳方案做出评价。

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法、渐进式教学法、分组讨论、辩论赛等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使他们真正地从学习中获取更多的除课本以外的其他东西。

总之,任何一门课程的本身不是枯燥乏味的,《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也不例外,而任何一位学生也不是天生就厌学、无药可救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起着引导、组织、传授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作为教与学的引导者,应该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合理选用教学方法,科学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更科学、更创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让学生学习之后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能读懂报表并能运用分析方法分析报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毕业后能真正为社会所需。

参考文献

[1]李蕊倩.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校教育研究,2009(7).

[2]刘燕.论大学课堂教学学生兴趣的激发[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2).

[3]马小卫.论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提高大学教学成效[J].教师,2011(8).

[4]刘伟.浅谈创新课堂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6(9).

篇3

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技巧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77-02

日语阅读课程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快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进一步学好日语打下坚实基础。它注重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和熟练各种题材和体裁,还要学习一系列的阅读技巧。所以一般高校日语专业几乎都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这门课程。而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日语专业二年级阶段大多数学生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远远不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阅读量。本文将结合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学生特点及教学实践,总结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合理选择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笔者担任了三年的日语阅读课程教学工作。一直沿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王秀文、李庆祥编著的《新编日语泛读》教材。本教材的内容在选材上充分注意了文章思想性、实用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兼顾了文章题材的广泛性和体裁的多样性。此教材也是国内日语学习者多年使用的一本教材。但笔者认为阅读材料只局限于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必须课内外结合进行课外泛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技能,而且还能使学生熟悉各种文章体裁和风格,开扩知识面,提高他们对阅读各种文章的适应力。为此笔者曾对我校2006级、2007级和2008级日语专业学生进行座谈。对学生喜欢阅读什么样的日语书籍和报刊进行摸底。结果大家普遍对难易程度适当、体裁题材丰富且兼顾趣味性和时尚性的阅读材料感兴趣。如《一番日本语》等有声杂志。不仅有日本文化和流行时尚方面的板块而且日本最新最快的社会各类资讯,被广大80和90后日语学习者所喜爱。

当阅读材料符合学生要求时,阅读会给他们带来满足感,阅读的兴趣就浓厚;反之心生厌倦,甚至产生反感。题材广泛、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根据二年级基础阶段日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给予适当指导,最好把教材和其他材料中可利用的资料汇总,贯穿于课堂教学,以激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有组织、有计划、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日语朗读比赛,检查课外阅读效果,利用“读书发表会”等活动介绍适宜的读物,或者让学生之间把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介绍给其他同学。以此来巩固学生阅读兴趣。

2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指导学生必须掌握几个阅读技巧从而保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开设阅读课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去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阅读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顺利地阅读日语文章,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获得各种所需知识和信息。就要求学生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运用所学知识快速阅读,并理解和掌握日语文章的中心思想,准确地回答所提问题。学生除了要利用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外,还要利用预测、猜想、推断、演绎、归纳等综合技巧。可见过程并不简单。通过教学实践,为了培养学生提高日语阅读能力笔者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法。

2.1 训练学生浏览式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快速阅读要注意的是,不要试图理解材料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应该注意材料中的中心句和中心词。目光不要逐个词移动,而应该按意群、句子、甚至以几个句子为一个单位移动。如果逐字逐词的阅读,就会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

其次,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

最后,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阅读,在阅读时做必要的标记,以便必要时查找。要限时阅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减少重复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2.2 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同时不忽略细节

提到阅读速度,就得想办法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抓中心,最重要的一点是抓住每一段落的主题句,以及需要注意每一部分甚至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一般日语阅读文章主旨题常见设问形式如下:この文章に題をつけるとすればどれが適当か(如果给这篇文章加标题,哪个最合适?)この文章の内容に最も近いものはどれか(哪个选项和本文内容最接近)この文章で筆者が最も言いたいことと考えられることは何か(本文作者最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让学生了解以上设问形式的日语表达很重要。同时要指导学生许多日语阅读材料都有一个总的主题句,它的位置也跟一般的主题句一样,有时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在结尾,有时在中间。不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统领或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另一方面,许多细节对于说明和注解作者的思想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性格、烘托环境气氛、表现人物心情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完全忽视细节。细节不是随意排列的,往往是围绕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个观点展开的。细节题的设问形式会突出提问だれ、なに、どこ、いつ、どれぐらい、どのように、どうやって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可根据文章信号词或句子结构等方法找到答案。

总之阅读的时候,要把细节和它所围绕的主题结合起来,一起理解,一起记忆。这样,就不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3 扩展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人的阅读速度不但取决于他的语言水平,还取决于他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提高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需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扩展。日语阅读课堂上对日本文化的讲解以及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涉及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讲到“お中元”这个单词时就要想到日本的“お歳暮”,介绍日本的送礼文化。12月的岁暮和7月的中元都是日本人送礼的季节。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喜欢借由百货商场用快递方式送礼给对方。一直以来承蒙照顾的上司、亲戚、朋友一定要送。收礼人觉得收到了礼物就应该回礼。日本人接送礼物要双手,不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的人一定会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还有送的礼物忌送梳子,因为梳子的发音与死相近。这样拓展一些日本文化知识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关联单词的记忆,还收到了提高兴趣和丰富知识的双重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还经常让学生课外收集谚语,在阅读课上以“每日一句”的形式让学生用简单易懂的日语讲解给同学们听。这样无形中又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学生的知识面越宽,越有助于阅读理解。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了解各方面的知识,阅读时利用大脑中的信息积累,可以迅速理解材料,提高阅读速度

3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主阅读

现在在校大学生多数是80和90后的学生。如果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授”的作用,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学生成为被动者,则会消极对待。逐步改变上课模式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是老师要思考的问题。要强调激活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思维。老师在“输入”的同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老师要从主讲人变成启发者,让学生相互之间加强交换意见和互相提问。老师只需对文章的难点、疑点进行设问,无需对文章的词汇、语法进行大量的准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阅读技能。

以笔者所用教材《新编日语泛读》第一册第十二课『歌舞伎为例,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大家在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日本的歌舞伎与中国的京剧之间的异同,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歌舞伎的印象,而且能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日两国传统文化差异。

总之,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充满了生机与吸引力,才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如何提高日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既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密切相关。日语阅读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日本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新动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及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口味,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必须在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多下工夫,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阅读技巧,多角度地启发学生学会阅读,主动阅读。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笔者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是最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秀文,李庆祥.新编日语泛读.第一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

[2] 日本语教育教师协会编,日语中级阅读入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

篇4

【摘要】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全体聋生的语文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聋校高中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 "自主学习法"。

【关键词】聋校高中;阅读课文;自主学习法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18-01

一、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课文"在这里是指教科书中的"基本篇目"或者人们常说的"导读课文"。阅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分析当前聋校阅读课文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有如下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其一,聋校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市,因而同一个班级聋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还相距甚远。教师若围绕语文基础中等以上的学生开展教学,基础差的学生则如听"天书",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长进;若围绕语文基础中等以下的学生开展教学,基础好的学生则觉得太简单而不屑一顾。简而言之就是怎样才能调动全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问题。

其二,听力上的缺陷使得聋生上课时主要以眼睛来获取信息,时间一长,视觉容易疲劳,其注意力也就不易集中。已有研究表明,与同龄健全学生相比,聋生注意的持续性较差。倘若阅读课文上成教师的主讲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如何才能让聋生上课时保持高度而持久的注意力以提高其上课的学习效果值得研究。

其三,由于听力障碍的影响,聋生从小养成的依赖性较强。上课时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多数聋生不是积极动脑解答,而是坐等教师给出现成的答案。这样显然不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和语文水平的提高。所以如何才能让聋生从坐等答案转变为自己主动去寻求答案再到自己提问,从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自主学习这一问题值得探讨。

其四,当今社会知识量剧增,靠知识的传递和积累来培养人才已不可能。对于聋生,教给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此外,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掌握好知识和技能外,还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因而在阅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在对聋生"授之以渔"的同时,如何培养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本人在对聋生阅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过努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现将其归纳为 "自主学习法"教学模式。

二、"自主学习法"教学模式

2.1学生预习提问。

课前预习是提高聋生阅读能力,引导聋生主动猎取知识的有效方法。在该阶段,教师应对聋生的预习提出基本要求,即要求聋生在弄懂生字新词,了解文章的一般背景知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提问。所提的问题可以是自己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是自己围绕课文学习目标设计的问题,还可以是自己有意考教师或其他同学的问题等。

2.2教师精心设问。

教师结合聋生预习时的提问,从聋生实际水平出发,围绕课文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系列问题,从而为上课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作准备。

2.3学生独立解答。

上课时教师把精心设计的问题展示给聋生,让聋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独立寻求所有问题的答案。

2.4分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诱导。

在大部分聋生对所有问题进行过一番独立思考解答后,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推荐出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组内同学就教师展示的问题交流和讨论各自的解答,以得出更为准确的答案。对于出现学生回答有异议或学生回答不全的情况,教师及时抓住时机加以诱导,"诱"他们研读课文,"导"他们质疑、辩论,从而使讨论交流逐步深入。

2.5师生共同小结。

解答完所有问题后,教师和学生一同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小结,并总结出阅读类似课文的方法和规律。

三、"自主学习法"教学模式需注意的问题。

3.1学生预习提问和教师精心设问虽然是课前准备工作,但却是这一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务必认真对待。因为教师要想设计的问题既紧扣教学目标又符合聋生语文的实际水平并还能较好地引起聋生认知的冲突,激发聋生阅读、思考、讨论的兴趣,除了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外,还得备学生。而聋生预习时的提问反映了聋生的真实水平,为教师备学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当然,这其中可能有些同学问题提得很肤浅,可能引起其他同学的鄙夷,但老师应鼓励每一个同学。此时可将问题适当引申,从而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保护每位同学的自尊。

3.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为聋生的语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听力障碍的影响,他们的语文水平与同龄健全学生相比要落后许多。刚开始时他们预习中所提的问题大都较简单。如何提问,怎样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来,还需教师指导和示范。对于聋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质量较高的,教师可把它融入到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中去;过于简单的,则可在上课时用几分钟时间请其他同学进行回答。

3.3学法指导是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这一环节就谈不上自主学习。老师如果提出某一学习要点,而不给学生提示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学生就会惊慌失措。例如:你要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必须提示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常用方法,即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所做的事的分析,通过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分析,结合作者的思想倾向等分析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教师设计的系列问题要注意兼顾全班学生。所设计的系列问题中应有一部分较简单,使得语文基础差的聋生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后也能回答(让他们尝试成功的体验);还有一部分则应有较大的思维量,连语文基础好的聋生也必须认真研读课文,经过对课文有关语句进行思索、推敲才能解答出来。

3.4教师对学生分组时,既要力求做到每组内都兼有语文基础好、中、差的学生,又要力求保持组间语文总体实力的基本平衡。在这种有指导的自主学习下,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课堂发言不再是老师为难学生,而是学生之间不断互相提问与解答,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交流感受,学生之间常常引起共鸣。在此阶段,教师除了要恰如其分地控制好竞答的节奏外,还要十分注意做好相机诱导和点拨工作,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所有学生踊跃参与讨论交流.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而阅读教学为该门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及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新课标要求下,语文读课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新课标下,阅读课教学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进行培养。本文主要探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具体创新措施,旨在为阅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均存在较大制约性,也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现阶段,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受应试教育影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相关基本能力的发展缺乏平衡性。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重点均在“写”上,而听、说、读几项能力均只是“写”的附庸,其均缺乏自身的独立性。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训练未能得到真正落实。其次,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为了能够更好地应付各种考试,学生往往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备考知识练习中,而阅读时间相对较少,阅读能力相对较差,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丧失阅读兴趣。再次,在教材内容上,部分入选阅读课文在数量、艺术形式、思想内容等均存在不足,课文数量过少、视野过于狭窄等均使学生阅读需求无法得到全面满足,进而限制其阅读能力提升,也限制阅读学习效果。最后,在阅读教学研究上,我国目前还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训练还存在较大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学目的还不够明确。针对这个现状,同时实施课程改革后,新课标提出,强调阅读为学生个性化培养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能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能够逐渐学会自主思考,真正懂得自主读书。充分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诸多环节,促进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进而使其阅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阅读课教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师生相互展示、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相互传递、交流信息的过程,使思维碰撞、发散、创新的过程。

二、阅读课教学的创新措施

1.引导协作学习,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

在阅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组间学生、组中各成员间开展协作学习。分组学习方式实质上是一种比赛式学习。所以运用该种教学模式时,可以促进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更加充分地激发,使其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比赛能够激发人们的集体荣誉感以及拼搏奋斗精神。因此开展比赛式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集体荣誉感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发挥其学习主体能动性,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春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简单地讲解文章独特的语言表达,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引导学生探讨该篇文章的朗读,并让每组派一名代表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可提出问题:“深埋在泥土下的笋真的会动吗?”在朗读过程中怎样能够将它的“动”更好地表现出来呢。学生通过探讨这些问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文章语言表达运用的独特性。通过这样的合作探讨过程之后,老师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将重音放在“冲破”“掀翻”“冒出来”上,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想象出泥土下春笋破土而出的动态过程。最后,老师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对春笋“动”的表现进行描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相互合作中对课文语言运用及表达的独特性进行探讨,进而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况,使其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朗读能力等均得到有效培养,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有效提升。

2.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在语文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氛围的营造,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展现个性的机会。新课标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并积极培养其个性发展。在阅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指导和点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引导并鼓励其在学习过程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并从多个角度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例如,在《爱如茉莉》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茉莉花特点时,可以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茉莉花相关视频、图片,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细细品味精美词句,理解和感受人物内心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平淡无奇”“诗意”等形容词,揣摩创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积极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其个性发展。

3.引导思维拓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时间,并积极引导学生勇于拓展思维,在理解文本基础上进行大胆质疑和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思维。同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培养,为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蒲公英》课堂教学中,课文中描写到“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文本是有限的,但是文本中蕴含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这句文字表述提出针对性问题,如“这些小小的蒲公英绒球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飘荡,它们在飘荡的过程中可能会经过哪些地方呢?”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探讨这个问题。小学生思维极为活跃,这样具有宽广想象空间的问题往往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在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他们会联系到蒲公英绒球飞过高山、飞过河流、飞过草原等场景。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跟随着蒲公英绒球的飘荡,感受祖国的壮美风景。然后再通过自由发言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所能联想到的场景及感受。在这样的阅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拥有更多的机会拓展思维,发散联想,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培养,创新思维得到有效激发。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必不可少能力。因此,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动性进行培养,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本俊.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1(9):430-431.

篇6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并不只是简单的模仿。母语学习是这样,第二语言学习也不例外。毋庸置疑,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的,我们在进行母语学习的过程中都深有体会。但实际的外语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常常表现出思想幼稚,说话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更谈不上有多少思想深度,暴露出我们的英语教学在思维训练方面的极薄弱环节,不少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在语言结构和词汇用法上下劲较多,而思想内容挖掘得较少,忽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仅仅满足于学生能说一点就行,学生学习英语就靠单纯的模仿和死记硬背,忽视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变革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将思维训练融合在阅读教学全过程中,不断优化英语阅读课教学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反思

就目前中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方面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心译。心译就是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 往往先将英文译成母语, 然后再通过母语去理解所读内容。这种阅读习惯既浪费时间, 又影响了学生按英文的思维模式去全面审视英语文章。

二是逐字逐句的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慢慢地向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也是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并迅速形成语段大意的。每个人在阅读时不一定都能够做到一目十行,但却能够做到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但降低了学生英语阅读的速度,而且使学生对英语文章的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造成思维障碍。

三是过分注重语言形式和细节方面的操练,忽视语言意义的掌握和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传统英语教学观认为,英语阅读材料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因而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语音、语法和词汇的过程。这就导致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语言结构的学习,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语言知识上,忽视了学生通过阅读对语篇语义的理解。

四是过分依赖词典阅读,忽视了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进行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方面能力的培养。现实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当遇到生词或理解不了的词义时,他们就依靠词典进行逐词翻译以求理解,结果跟不上作者的思路,抓不住文章的中心,更不能根据文章的体裁、脉络与结构分析语篇大意。在阅读理解练习时往往对主观理解题(如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运用阅读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等)束手无策,得分率往往很低。

五是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社会经验等。学习语言往往要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不了解文章相关背景资料,便无法理解语篇。学生在阅读与文化紧密相连的文学作品时,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时就运用本民族文化知识去理解,导致学生找不出上下文的关系,体会不到文章的内涵,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上就会出现较大偏差。

二、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阅读不仅是英语学习的目的,更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历年的《高考试题说明》也都特别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十多年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抓住三个环节,即阅读教学前要善于活跃学生的思维,阅读教学中设法开阔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教学后,注重深化学生的思维,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高中英语教与学的有效性。

阅读前,活跃学生的思维。在阅读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增强对阅读材料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的重要性的认识,为阅读教与学的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图片导入、视频导入、音乐导入、提问导入、新旧知识衔接导入等方法,导入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授课,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进行英语阅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第七模块第三单元的“reading”时,阅读前,可以设置驱动性的问题――Do you like to use the Internet? What do you usually use it for?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的回答,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阅读过程中,设法开阔学生的思维。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时期,这时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把握这一时机,是让学生产生英语思维碰撞、 激发英语思维火花的最佳时期。教师在在这一时期应从多角度、 多层次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思维活动,力争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同时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水平。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预测所读内容、抓主旨大意、抓特定细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推断隐含意义、辨识语段过程等。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第七模块第二单元的“reading”教学内容“Two life-saving medicines” 时,教师可以设置驱动性问题――What do the two medicines have in common? Please find out medical term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总结事情的缘由和中心思想等,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阅读后,深化学生的思维。每一节的阅读课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趁热打铁,注重延伸、深化学生的英语思维。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课后分组讨论相关话题,拓展与深化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每一个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都应当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阅读课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的习惯,要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去思考每一个问题,宛如外国人用自己的母语进行思考一样。 没有积极的英语思维活动,没有准确的理解把握,英语阅读课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只有具备了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加快英语阅读的速度,正确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并进一步达到用英语直接交流的目的,提高了英语教与学的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英语专业阅读课 定位 主观能动性 语言应用能力

一、引言

阅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普遍开设一二年级两年时间,部分高校在高年级还开设类似高级阅读的课程。无论是从其作为一种学习语言的活动来说,还是从其作为一项语言技能来说,阅读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从当前现状来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阅读课的普遍开设并不代表该门课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更不必说是否收到相应的效果。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阅读课在一些人眼中概念比较模糊;而由于没有像其他课程那样显而易见的教学成效,阅读课甚至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当前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期待知识的传授,二是教师感觉无话可说。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阅读主要面向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此时学生大多尚未摆脱高中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及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单纯地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是知识从教师传递到学生的过程。所以,阅读课要么像精读课那样讲解课文、操练语言点,要么直接进行阅读技巧的讲解和训练,帮助提高阅读速度以应对迫切的专业等级考试。这些“切实可见”的知识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在学习,有所收获,心里踏实。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课时量的不同已经在形式上区分了阅读课和精读课,阅读课一周两个课时不可能以课文和语言点为主要内容,阅读技巧的讲解又无需花费很多时间。于是,本来已经十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或者用于让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或者用于核对讲解学生已经完成的课后习题,然后再就一两个相关话题组织学生讨论。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模糊。

以上误区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课教学成效的取得,使得这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发挥不了固有的潜力。而这些误区其实反映出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课程定位不明确。缺乏明确的课程定位意味着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不到心中有数,教学成效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要解决当前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对其进行比较明确的定位。笔者试图联系具体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这个方面的想法。

二、英语专业阅读课的定位

要还阅读课以本来面目,明确其定位,首先是要对阅读这项复杂的心理活动有正确的认识。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界对阅读过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众多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是Rumelhart于1977年提出的相互作用阅读模型。所谓的“模型”就是通过对阅读心理过程的局部认识而形成的对其心理机制和规律的系统认识。根据这一模型,阅读理解是视觉信息和读者已有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首先从对视觉信号的加工开始,一旦文字被分辨为可识别的信号,有关语言与常识的背景图式就开始活动并对信息来源进行解释。[1]由此可见,阅读过程不是机械被动的单向过程,而是复杂主动的双向交际过程;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无论是从文字中提取意义,还是实现概念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和处理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读者都是无可争议的主体和中心。这就要求阅读课教学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樊篱,避免将知识点的讲解或者“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当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2]这一培养目标意味着英语专业教学绝不单单局限于语言知识和结构的积累,而是应当以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为导向;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应当能够被用于解决各个工作领域的具体问题。与这一培养目标相适应,阅读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其“泛”和“读”的特点,引导学生将广泛的阅读作为获取各种信息的方式。与此同时,丰富的语言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虽然需要付出长期持续的努力,却并不代表学习的全部意义;帮助学生将这些积累转化成应对具体问题的能力才是阅读课教学的方向。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阅读课的描述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3]这一描述进一步明确了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两大重心。

在明确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发挥阅读课的固有潜力就是非常实际的问题了。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应用语言学家对泛读的定义是:泛读就是大量阅读,阅读者对所读的材料不必面面俱到。泛读旨在培养学习者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者通过阅读不断积累词汇和语言知识结构,提高对阅读的兴趣。[3]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意味着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并且能够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自觉进行调整。较常见的阅读策略主要包括略读、寻读、预测阅读内容、猜测词义和识别指代关系等。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出于带有功利色彩的学习目的,学生更多地是将略读、寻读等方法当成迅速获取所需信息、提高阅读速度的具体技巧来学习,以期在考试中使用,而并没有将其转变成广泛阅读中的长期策略自觉运用。结果出现的情况是,学生似乎学了不少阅读技巧,实际上却没有哪一种是真正会使用的,即使到了期待的用武之地也还是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阅读实践的缺乏导致的。阅读策略的掌握是一个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逐渐内化的过程。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明确各种阅读策略的意义和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将阅读策略内化,从而真正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

显而易见,要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在数量上是远远不够的。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较强的针对性,将其作为很好的范例,引导学生在课后的自主阅读过程中加以模仿和实践。阅读策略教学宜采用的显性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示范、直接操练和评估。[4]课堂教学时间相对非常有限是阅读教学的特点。教师只有发挥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这项“个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教学过程中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并重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1]通过阅读,学习者既能接触到广泛的文化素材和大量不同的主题,还能积累与这些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语言结构。不少语言学习者对于这一信息输入过程都具备一定的自觉性。似乎信息输入的完成也就意味着阅读过程的完结和学习目的的达到。然而,事实表明,不少对信息输入具有自觉性的语言学习者仍然面临着语言能力低下、实际交流困难的局面。笔者注意到,不少学生都有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记录下来的习惯,长期坚持则可以记满厚厚的一本甚至几本。但是转到口头或者书面交流过程,这些积累的体现则微乎其微;从学生词汇的选择和句式的变换方面并不能看出其所付出的努力;其积累并没有真正体现在语言能力上。

由此可见,阅读的意义并不在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语言学家Widdowson 指出,阅读是一种交际活动。[5]学习者并非单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信息,而是在进行着积极的思考。阅读是语言交际活动的重要内容,学习者的信息输入应当以交际为目的。换句话说,作为信息输入方式的阅读活动应当和一定的信息输出活动相结合。所以,在强调信息输入的基础上,阅读教学应当着力于培养学习者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自觉的信息输出实现交际的功能。

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与信息输出有关的任务来刺激学生自觉运用语言,如讨论、读书报告、同主题写作等。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文章中一些鲜活、地道的语言包括词语搭配、句意转承、文章布局等,给予特别的提示,引导学生敏感地发现并积极地吸收语言知识,激发对语言的兴趣,尽量缩小信息输出与信息输入之间的差距;论题的设计应该紧扣文章,既给予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又提供其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三)课内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相结合

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阅读课教学应尽量使用真实材料。真实的阅读材料真正来自日常生活,是活生生的语言资料,其与生俱来的交际价值得到真实体现的过程也正是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真实的语言资料应当是原汁原味的,最好没有经过删节、改写或者简写等,这样原本来自于真实生活的资料将最终被运用于真实生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从“输入”到“输出”之间的自动转化。

在教学实践中,要达到真实性的要求,单单使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不够的。当前各种阅读教材琳琅满目,给教学实践提供了众多选择;但是阅读课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必定要用于引导、监控学生进行大量有效的课外阅读。无论是选用一本还是数本教材,目的都是相同的,即课堂示范;而教材数目的增加从根本上说也并非扩大阅读量的最佳途径。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选用一本在内容编排、语言难度和结构形式方面都能体现教学原则的教材作为课内阅读的范本,将文化背景知识、阅读理解、阅读方法和策略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与此同时,以话题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实实在在地接触真实的语言资料,自由地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对课内阅读进行有效的延伸和补充。

当前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既为阅读课教学提供了便利,也为阅读材料的真实性赋予了新的含义。大量真实的语言资料不仅来自于经典的文学作品、畅销的英美杂志,还来自于众多反映当代社会历史生活的读物。互联网的盛行使这些语言资料的获得变得非常便捷。另一方面,“信息爆炸”的现实使得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时效性和时代感,与时俱进的阅读材料才真正具有真实性和更大的交际价值;而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在这个方面往往是相对滞后的。所以,阅读课教学一定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发其学习潜力,发展其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三、结语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涉及到视觉信息和读者已有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读者是这个过程中无可争议的主体和中心。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着力于培养其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是通过阅读学会阅读的。[4]课堂教学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对于阅读课来说尤其如此。要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好示范、引导和监控作用,同时把广泛阅读的自主性发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阅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成效的取得和潜力的发挥同样应当另辟巧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7,101.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24.

[3]Richards,Jack,et al.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Harlow,Essex,England:Longman,1985:46.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作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不断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课文能力,从而真正学好语文。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不高

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但是,现在许多小学教师根本不懂如何教学才能真正教会学生,只是一味地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不给学生留出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从而导致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效果差,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理念落后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更新新理念的要求,培养符合国家要求的学生。但是,现在大部分教师还没有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还是一味地以自己为中心,整节课都是自己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课文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方法探究

(一)语文阅读课文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给学生树立阅读自信心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语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分步骤、有层次的帮助学生开展阅读课文,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就自己理解过程中困难的地方做出标记,查找相关资料来帮助自己理解文章内容;再有就是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逐段进行朗读,让学生理清楚每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楚文章的写作手法,梳理出文章具体内涵和主旨,从而逐步形成基本的阅读文章能力。

(二)加强语文阅读课文教学与课外生活之间的联系

语文来源于生活,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前做好课文备课工作,对于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课文,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走出语文课堂,走向生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加强语文阅读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通过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来加深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除此以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相应的视频、播放一些相应的演讲、图片等来具体的展示,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中充分理解语文课文内容,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要多开展反思性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开展反思性总结,教师应该立足于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反思总结,力争全面、深入、具体地研究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难点与考点,帮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课文内容。语文教师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对于一段时间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各抒己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让学生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最后都是要走向社会的,为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自主性探究,多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加深对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更好地开阔眼界,走向社会。

(四)教师应该结合课文内容创设出良好的阅读情景

语文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生活的,为此,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师应该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创设出有利于学生阅读的良好情景,让学生能够沉浸于阅读的乐趣中,充分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所在。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尽可能多的举一些平常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从而真正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三、结束语

总之,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有效措施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小学语文作为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性阶段,加强学生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师应该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梁雪琼.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7):78-78.

推荐期刊
  • 阅读
    刊号:32-1729/G4
    级别:省级期刊
  • 新阅读
    刊号:10-1001/C
    级别:部级期刊
  • 现代阅读
    刊号:11-5566/G2
    级别:部级期刊
  • 课外阅读
    刊号:11-4602/G4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