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骨折手术后的护理8篇

时间:2023-09-13 17:08: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骨折手术后的护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骨折手术后的护理

篇1

[关键词]创伤患者 护理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8―49―02

1 临床资料

2007年9月至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53例择期进行骨科手术患者,男32例,女21例。年龄21~69岁,平均34岁。胫腓骨骨折11例,股骨干骨折10例,腰椎爆裂骨折6例,盆骨骨折6例,腰椎间盘突出13例,骨髓炎7例。其中伴糖尿病13例,高血压病5例。53例患者通过围手术期合理有效的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I期愈合42例,由于术后并发症Ⅱ期愈合11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骨科手术患者大多由于意外造成的骨伤,患者及家属普遍存在紧张、激动、过度悲伤等负性情绪,对术后的功能恢复极其担忧。护理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安慰并给予鼓励,使其树立面对困难的信心,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同时告知家属手术存在的风险及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其有勇气面对。告知手术的方法、注意事项、护理等,使其家属明白医护人员各项操作的原因,便于患者配合治疗。

2.1.2 评估病情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详询患者病史,正确评估手术耐受能力,警惕合并疾病发作,及时发现和加重并发症的因素。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首先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平稳3天后再进行手术,糖尿病患者术前及术后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空腹血糖<7.8mmol/L方可手术。

2.1.3 术前准备 做好辅助检查,如肝肾功能、血糖、出凝血时间、心电图、尿、粪便、X片等检查。

除局麻患者外,手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术前1日洗澡,手术野清洁,预防细菌感染。护理人员做好手术仪器和药品的准备,备用。

2.2 术后护理

2.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针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全面评估患者受伤的病因、造成的后果、伤后情绪变化、以及疼痛等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影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用真诚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经手术后患者的行动受限,有些患者的运动能力不能恢复,其情绪波动较大,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针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沟通。尊重患者,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生活,并制定康复计划,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 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尤其在术后72小时内疼痛较剧烈,患者有时难以忍受。护理人员及时准确的进行疼痛评估,分析影响疼痛的因素,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分为0~10个等级,0为无痛,2例;1~3为轻度痛,17例;4~6为中度,15例;7~10为重度,19例。护理人员根据疼痛的不同程度给予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指导患者积极配合使用镇痛药,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实施按需镇痛,同时告知患者麻醉性镇痛所致患者成瘾性发生率小于0.1%。除此之外,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如与患者聊天、听音乐等,使其身心放松,减轻疼痛。

2.2.3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骨科术后患者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及心血管功能的变化,对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注意观察尿量。糖尿病患者定时监测血糖、尿糖,防止发生酮症酸中毒,预防伤口感染。卧床患者需注意预防四大并发症。压疮是手术患者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压疮的预防。指导患者主动定时更换,侧卧位时应避免侧卧于患侧。长期卧床活动少,静脉回流缓慢,患肢末端易形成肿胀和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强直。躯干疾患合并截瘫患者要按时翻身,翻身时保持躯干成一直线。预防肺部感染,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痰,患者多饮水不仅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而且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几率。

3 讨论

创伤骨科手术日益增多,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尤为重要。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服务,仍是临床医护人员研究的方向。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残肢体的功能尽可能得到保留、恢复或者重建,早日康复。

4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骨科; 术后感染; 护理; 预防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随之而来的事故也日趋增多,需要骨科手术的患者随之不断增加,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是影响临床治愈的主要原因,不仅造成伤口延迟愈合,同时也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骨科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护理尤为重要,为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提高护理质量[1]。笔者对本院骨科收治的936例患者的病情进行跟踪调查,并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12月骨科手术患者936例,其中男620例,女316例;年龄3~89岁,平均42.6岁;其中创伤骨科手术327例,四肢手术278例、脊柱手术134例、其他197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3 调查方法 专职人员与科室监控护士协同进行目标性监测。制定统一表格,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等内容。

2 结果

本组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者16例,感染率为1.7%。骨科术后感染患者的部位:上肢3例,占18.8%;脊柱3例,占18.8%;膝关节1例,占6.3%;髋、股骨5例,占31.3%;胫腓骨1例,占6.3%;脚踝处2例,占12.5%;足部1例,占6.3%。由此可得感染部位主要分布在下肢、脊柱、上肢。骨科手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与感染率的情况如下:1周内1例,感染率6.3%;2周内2例,感染率12.5%;3周内5例,感染率31.3%;4周内6例,感染率37.5%;4周以上2例,感染率12.5%。由此可得骨科发生感染的时间主要为住院3~4周,感染率为31.3%、37.5%;发生最低为1周内,可见住院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率越高。

3 护理

3.1 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 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持续性的工作,术后切口感染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要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控制措施。

3.1.1 术前护理 仔细检查手术区域,做好术前皮肤准备工作,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2],避免备皮过程中的皮肤损伤,以减少术后感染。术前对患者应进行全方位多方面评估,尤其是老年患者,手术前应提高警惕。老年体弱的患者,往往有基础疾病,应及时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3.1.2 术中护理 各种手术器械的灭菌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应该采用正确的灭菌方法,并结合科学的监测手段,达到灭菌效果。对预计手术较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应尽量安排在第一台,减少因接台引起的感染危险因素。此外,手术医师应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手术技术,充分暴露手术术野,缝合时避免留残腔,做到充分引流,护理人员密切配合手术医师,及时应对手术中发生的变化。手术护士在手术前应做到对手术情况了如指掌,术中认真配合,积极参加术前讨论,以纯熟的技术配合,加强团队合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防止发生切口感染。

3.1.3 术后护理 术后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2]。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应及时拆除部分缝线,充分引流,并加以抗感染治疗,防止感染进一步发展;此外,术后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合适的支持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2 严格控制手术间内人员流动 相关资料研究表明,手术室浮游菌落数量在手术开始时降落最大,术中将为低值,手术结束又出现峰值,表明手术室细菌数量与人员流动有重要关系,手术护士需在手术前将所需物品准备就绪,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走动,减少患者的翻动[3]。尽量避免手术间门的频繁开启次数,尽量避免人员流动,减少一切可能引起手术感染的因素。

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手术也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针对危险因素,医护人员一定要将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提到一定的认知高度,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严格落实手卫生制度,加强手术室及外科病房的管理,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每个细小环节均应严格控制,使医院感染概率降至最低,保证患者安全,避免因感染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4 讨论

本次监测髋、股骨手术的感染率最高,因为此部位手术切口深,手术复杂,切口暴露时间长,牵拉及组织损伤较严重。同时病原菌可黏附在内植物的表面,其代谢产物可形成生物膜,增加了致病菌对宿主免疫和敏感抗菌药物的耐受性,使感染的风险增加[4]。

实施手术的时间越长,则切口感染率越高。这是因为切口感染与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切口中的细菌数量、切口敞开的时间呈正相关,手术时间越长,发生细菌感染的概率就越大;此外,笔者发现急诊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择期患者。急诊手术由于时间仓促,术前准备不够充分,不能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切口感染的概率增加。

手术后病房环境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有资料显示,病区的环境不洁及医务人员的手清洗消毒不当,可将病原菌带入伤口引起感染[5]。所以一定要加强病房管理,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同时医务人员一定要落实手卫生制度,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陆惠根,张中伟,徐红伟.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8):1548-155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

[3]刘文英,刘媛,张楠楠,等.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689-2690.

[4]曹崇艳,李力,桑志成,等.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的原因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4):24-25.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a)-0162-02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糖尿病发展中还会造成众多并发症,如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外周神经损害等。老年糖尿病患者骨折疏松,骨质软化,在外力作用下非常容易诱发骨折[1]。有学者[2]指出糖尿病为骨折手术的危险因素之一,高水平血糖浓度下会影响伤口愈合、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发生感染,影响骨折疗效。因此该文拟收集2013年2月―2017年1月该院糖尿病老年患者,分析围手术合理的护理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2月―2017年1月该院糖尿病老年患者,分为:研究组(接受糖尿病骨折综合护理)和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平均年龄(73.4±6.7)岁、男24例,女26例,对照组平均年龄(74.1±7.2)岁、男25例、女25例,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①有明确外伤史,糖尿病病史大于6个月。②无糖尿病并发症。③恶性肿瘤或精神病患者及有相关症状者。

1.3 糖尿病骨折综合护理

1.3.1 心理护理 ①骨折发生,患者多伴有焦虑、紧张情绪。护士要了解患者思想,交流对骨折发生的看法、围手术期糖尿病的用药方案、预后的康复方法。让患者了解骨折医生的技术特点,病情可能的发展方向,交流中做到全面彻底。②护士在护理活动中,语言要避免戳中患者痛处,做到尊重患者,?M自己最大能力帮助患者生活上的困难之处。③家属的探望、心理鼓励是患者顺利进行康复起到重要保障。④给患者安排单人间,要保证患者夜晚有充足休息。

1.3.2 药物护理 糖尿病骨折患者入院后血糖波动剧烈,对于血糖控制不佳者,及时采取胰岛素注射治疗,同时告知患者注意胰岛素的使用方法、注射部位及相关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对于口服药物者,要告诉患者规律用药,避免遗漏服用。

1.3.3 术前常规护理 糖尿病患者术前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备皮,糖尿病老年患者外周神经末梢反应迟钝,皮肤松弛、干燥,备皮时要动作轻柔,避免划伤皮肤。同时对潜在感染病灶、皮损处加强护理,预防术后感染。

1.3.4 饮食护理 骨折术后对身体消耗巨大,选择科学合理的饮食对促进患者康复尤为重要。但是糖尿病患者饮食中有一定忌口,限制糖的摄入量,饮食中要注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每日主食选择大米、小米、玉米、燕麦等。蔬菜选择西红柿、菜花、黄瓜、菠菜等。水果选择番茄、火龙果、苹果、猕猴桃、草莓、苦瓜,起到类似胰岛素作用[3]。

1.3.5 术后并发症预防 测定血糖、尿糖、酮体等,防止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等并发症的发生。每4~6 h检测血糖1次。

1.3.6 术后康复护理 高手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对于上肢骨折者,可以鼓励患者进行慢跑、广场舞等活动,对于下肢骨折者,鼓励患者床上进行上肢功能锻炼,加强心肺功能,每次锻炼时间控制在30~45 min。②指导患者早期床上运动,方法为双下肢踝关节主动背伸、跖屈、内外翻运动。护士帮助患者进行下肢肌肉轻柔按摩。③手术后下肢肿胀时,护士要仔细观察夹板、石膏是否过紧。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④患者康复到一定程度,可以在护士帮助下行患肢离地训练,逐步过渡到进行扶床行走训练,进行不负重的练习,在转移为行负重练习、半蹲起练习等。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空腹血糖水平;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两组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步态训练时间、首次负重时间。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后空腹血糖水平

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为(7.02±0.57)、(7.06±0.59)mmo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后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为(5.64±0.43)、(6.18±0.48)mmo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步态训练时间、首次负重时间

两组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步态训练时间、首次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次研究中对研究组采取综合护理,护理方案从术前心理、药物出发,通过安抚患者紧张情绪,了解糖尿病围手术用药特点,使得患者术前血糖得到平稳控制[4]。同研究证实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后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为(5.64±0.43)、(6.18±0.48)mmo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合护理中在术后研究组给予饮食、康复等护理措施。通过饮食和恰当的康复锻炼可以防止关节僵硬,促进伤肢的功能锻炼。同时康复护理中通过增加肌肉收缩强度,加大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强康复的信心[5]。通过研究发现两组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步态训练时间、首次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篇4

由于进行过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下肢活动受限,无法自由活动,需要长期卧床,而长期卧床又会造成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减慢,从而较容易引起下肢深静脉出现血栓,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浅静脉怒张、下肢肿胀疼痛。医护人员应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足够的重视,避免由于治疗不及时而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对下肢骨折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参与调查的60例患者均系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3月这期间内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这60例患者都经过X光检查最终确诊为下肢骨折。60名患者中有35例为男性患者25例为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23~65岁,平均年龄为(45.56+3.13)岁,所有患者都通过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进行手术所用时间为1.4~2.8小时,平均手术时间为(1.63+0.24)小时。随机将这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等一般情况上无明显差异,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下肢骨折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进行相关的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 术前护理:(1)在进行手术之前,先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进行的手术的具体过程,并将相关的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一定的介绍,让患者对深静脉血栓有所了解,并在进行手术之前让患者适应在床上进行大小便,以避免手术进行后由于行动不便而引起尿潴留或者是便秘;尤其要对一些高危人群诸如糖尿病、高龄、恶性肿瘤患者等进行密切关注,避免出现特殊情况。(2)护理人员要注意与患者多进行交流和沟通,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多为患者选取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以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保证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手术,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3)护理人员要对患者日常的饮食进行指导,多吃水果蔬菜,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并保证患者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保证患者大小便的畅通。

1.2.2 术中护理:在进行手术时,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主刀医师,避免损伤患者的血管,保证静脉穿刺在高水平下进行,尽量保证一些高渗溶液或者是刺激性比较强的药物能够在不同部位的静脉进行穿刺,要尽量避免手术过程中对于静脉血管内膜的损伤。

1.2.3 术后护理:(1)手术完成后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状况,并将患肢与建肢进行对比,如果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2)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尽量避免在患肢,选择上肢进行输液,提高穿刺水平,避免在同一个部位的同一静脉上进行多次穿刺,进行刺激性药物的静脉注射时,要充分稀释,并进行缓慢滴注,如果出现局部的刺激性验证,要尽快更换部位进行注射。(3)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关节的活动,鼓励患者多活动患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尽快康复。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术均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以x+s来表示所得的计量资料,以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并通过P

2 结果

由观察统计的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护理干预后,在手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仅有2例,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而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在手术后形成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67%,由此不难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

篇5

糖尿病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易引起感染及多种并发症,是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常见病、慢性病。由于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骨代谢紊乱,所以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达50%~60%,骨折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反过来,糖尿病又对骨折、伤口愈合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易发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骨折的疗效,给病人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做好该类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2005~2008年,我院骨科共收治31例骨折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现将手术前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1例骨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为52~74岁,平均65.3岁。既往有糖尿病史22例。9例为人院检测时发现患糖尿病。上肢骨折9例,下肢17例,其他5例。经过手术治疗和护理。31例患者中27例甲级愈合,3例乙级愈合,1例丙级愈合,无延期愈合者。

2 护理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男44例,女18例,年龄4~13岁,平均7.6岁。左侧36例,右侧26例。类型:伸直型48例,屈曲型14例;其中开放骨折7例。致伤原因:跌伤49例,交通伤9例,其他伤4例。合并:桡神经损伤3例,正中神经损伤3例,尺神经损伤1例;桡动脉搏动减弱8例。外伤至手术时间2 h~4 d。

1.2 治疗方法 肘后直切口,起点为尺骨鹰嘴,长6~8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纵形劈开肱三头肌腱膜及肌束,切开骨膜及关节囊,暴露并清理骨折端。直视下将骨折端解剖复位,用1.6~2.0 mm克氏针自肱骨内、外髁进针将骨折端交叉固定,见肘关节活动度正常,骨折端无移位,检查提携角正常或稍大于正常后剪除多余克氏针,针尾折弯后留于皮外。冲洗切口,逐层缝合并放置引流片,无菌纱布包扎,石膏托固定肘关节功能位。

1.3 治疗结果 术后7~9 d拆线,无一例切口感染。术后3周拆除石膏托,4~5周拔除克氏针。术后3个月骨折均愈合,肘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合并神经损伤者,神经功能均恢复。采用Shanno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2],62例中肘关节功能优51例, 良10例, 可1例, 优良率为98.4%。经随访1~9年,无一例发生肘内翻畸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儿童的天性以玩耍为主,病房布置要温馨,暖色调,墙壁上可张贴动漫图画,房间内可摆放积木,玩具,公仔供儿童玩耍。这样可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减轻肢体的疼痛感。在和患儿交流时,语言要通俗易懂, 态度要和蔼可亲,治疗上也容易取得患儿的配合。现在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患儿骨折后,家长极易产生焦虑、紧张心理。要及时与其进行沟通,阐明手术治疗的优缺点,打消家长的顾虑心情,使其给患儿以积极的心理支持,也可起到良好的心理传递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术前准备 由于患儿多采用静脉全麻,因此,应认真执行术前8 h禁食、4 h禁饮。肌内注射术前药物阿托品及鲁米那时应严格把关,根据患儿体重情况,计算药物使用剂量,如医嘱超出使用剂量时应及时通知医生更改。由于患儿对疼痛耐受能力较差,患肢局部备皮放在麻醉达成后、手术开始之前这段时间进行。

2.3 术后一般护理 全麻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8 h,臂丛麻醉后6 h,同时给予中流量吸氧以及心电监护。全麻苏醒前患儿易发生躁动,有可能导致坠床等意外伤害及各种导管被拔除、创口敷料脱落,甚至创口裂开。因此,需要预防性地给予床档保护,必要时用约束带并专人看护。

2.4 克氏针尾端的护理 由于克氏针头部无螺纹,缺乏把持力,加上其尾端需要折弯,换药时极易拔出。因此,在给患儿更换敷料时应了解克氏针尾端的位置,防止去除旧的敷料时将克氏针带出。同时,在换药时还应该检查针眼处皮肤有无红肿、组织液渗出或痂下积脓,使用碘伏消毒针道周围,预防针道感染,直至4~5周后拔除克氏针。

2.5 石膏固定的护理 术后患肢采用石膏后托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以利于骨折的愈合。第二是固定肘关节,减轻切口的疼痛。术后应暴露并抬高患肢,每2 h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一次,包括患肢肿胀程度、 肢端皮肤颜色、 皮肤温度、 桡动脉搏动的强弱及患儿感觉等。如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石膏的松紧度并报告医生,防止石膏过紧造成肢体内压力增高,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

3 功能锻炼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是骨折的治疗原则。功能锻炼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患儿的肢体功能。术后及时向患儿及其家属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功能锻炼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术后麻醉清醒后,即鼓励患儿立即行患肢手指抓握拳及腕关节伸曲、旋转的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 以患者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促进末梢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同时制动的关节,要做肌肉等长收缩运动,增强肌力,防止肌肉萎缩, 软组织粘连[3]。第二阶段:3周以后, 患儿切口完全愈合,肢体疼痛基本消失,石膏托已经拆除。 此期患者功能锻炼要加大力度, 注意不可过度,要循序渐进。鼓励患儿自己锻炼的同时,也要教会家长帮助患儿锻炼的基本方法:即一手抓住患肢上臂,一手握住患肢腕部进行肘关节伸屈、旋转锻炼,幅度以患儿稍感疼痛为止。4~5周拔除克氏针后,进一步加大锻炼幅度,并参加日常活动,剧烈活动除外。

4 出院指导

术后1周患儿即拆线出院。应向家属讲明骨折愈合的过程以及所需时间;告诉其石膏托、克氏针护理的要点,以及拆除石膏托及拔出克氏针的时间;向患儿及家长讲解出院后进行患肢功能锻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叮嘱患儿出院后按时回医院门诊拍片复查, 讲解复查的重要性及延期导致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并叮嘱家长发现患儿有异常况要及时来电咨询或回院复诊。

参 考 文 献

[1] Mireille G, Olivier VN, Cyrille G, et al. Trentment of Supracondylar Humeral Fractures in Children UsingExternal Fixation. Orthopedics, 2004,27(11):1146.

篇7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健康指导

胸腰椎压缩骨折是脊柱科常见疾病[1],因骨折多不波及椎管,临床表现较单纯,如果疏忽大意容易失去治疗机会,遗留下后遗症,如腰部疼痛、畸形及椎体滑脱等。采用卧床垫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功能锻炼和饮食调节相结合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就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22例,男15例,女7例,男性年龄最大85岁,最小18岁,平均43岁;女性年龄最大76岁,最小23岁,平均40岁。骨折原因:工地上施工受伤10例,车祸伤7例,行走滑倒3例,从床上或椅子上跌伤2例。骨折类型为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2例中其他系统合并症10例,其中心血管病中冠心病4例,高血压6例;糖尿病1例。伤者身前情况:能下床行走,生活自理22例,能下地劳动16例。

1.2 临床特点 病人均有腰背疼痛,脊柱活动障碍和局部压痛,绝大多数伴有腹部坠胀感。X线、CT表现为椎体骨质疏松和退行性变,骨折部位为T7~L5,单个椎体骨折15例、多个椎体骨折5例,均为单纯压缩骨折,压缩程度为1/3~2/3椎体厚度。

1.3 疗效评定 根据病人主诉疼痛程度,腰部坠胀感,脊柱活动及X线、CT复查椎体压缩度变化情况分级计分。出院时及随访6个月~1年分别评定疗效.

2 术后护理

2.1 安置:全麻术后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硬膜外麻醉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平卧可压迫伤口止血。

2.2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应严格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并记录,每1~2h测1次;注意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尿量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2.3 切口及引流管护理:术后切口应给予加压包扎,密切观察敷料的渗出情况,及时更换敷料并记录渗出量;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管道受压及扭曲,维持有效引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合理使用抗生素,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的发生。

2.4 护理:术毕3~4人一起使患者保持水平位移至病床平卧;平卧4~6h,切口下可垫棉垫以压迫切口减少出血;保持;轴线翻身1次/2h,翻身时保持头、颈、躯干成轴线,整个躯体同时转动,避免脊柱扭曲,翻身时防止引流管脱出。

2.5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 密切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肌力及括约肌功能,尤其注意感觉平面的变化,并与术前作比较,以便及时发现术后有无脊髓损伤加重和术后肢体恢复情况。如患者出现下肢疼痛、麻木、肌力较术前减退和感觉丧失平面升高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排除血肿形成或内固定松动植骨块脱落的可能。

2.6 疼痛的护理:术后应评估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范围,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多与患者沟通,分散其注意力。术后切口疼痛常与咳嗽、深呼吸和改变等关系密切,咳嗽时用手按压伤口,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咳嗽引起的疼痛。翻身时避免触及切口及牵拉引流管。挤压引流管时用手固定引流管近端,可减轻引流管刺激引起的疼痛。

3 康复护理

康复锻炼[2]主要为腰背肌及双侧股四头肌的舒缩锻炼,腰背肌的锻炼对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腰背肌锻炼(牵引椎体),使骨折部分复原,同时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避免远期椎体恢复的高度再度丢失,腰背肌的力量增加,增强了脊柱的稳定性,减少脊柱退变的发生,避免腰背部的疼痛及畸形。股四头肌的舒缩练习,可防止股四头肌的萎缩,增加腿部力量,防止下床摔伤。功能锻炼术后1~2天开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可依次采用下述锻炼方法:(1)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用头部、双肘及两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术后1周左右可练习此法。(2)三点支撑法:让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足部撑在床上,而全身腾空后伸。术后2~3周可练习此法。(3)四点支撑法:用双手及双脚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一拱桥状,术后3~4周可练习此法。(4)俯卧燕飞法也叫飞燕点水法:先练颈部后伸,待稍有力后再练习抬起胸部,上肢向后背伸,以至抬起上身。以后伸直膝关节抬脚,先抬一只脚,两替抬,然后再同时抬两脚。最后头胸、下肢一起抬,两上肢同时向后背伸,肘关节要伸直,争取使两手在背后拉在一起,这样,身体的两头翘起,两臂后伸,腹部成为支点形似飞燕,故又称飞燕点水。术后5~6周可练习此法。

4 讨论

胸腰椎单纯压缩性骨折[3]是由于外伤的脊柱骨断筋伤,阻滞气机致气滞血瘀,故有腰背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由于脊柱中柱对于重力的传导,脊柱的活动及稳定性至关重要,如压缩性骨折未能有效复位可致脊柱后凸畸形,甚至椎体滑脱、脊髓神经受损。护理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尤其是能否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关系到患者的情绪稳定,而正确的指导及护理直接关系到疾病的预后。因此,护理工作者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只有认真实施了各项护理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取得满意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梁欣,胡广华,李会川,等.胸腰椎单纯压缩骨折病人的康复护理.中医正骨,2001,13(3):62

篇8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护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保守治疗因长期卧床很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并危及生命。目前认为只要能耐受手术,手术治疗仍为首选,以利于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较多采用DHS内固定,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0月共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护理效果满意。现就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自2006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男23例,女35例,年龄55~91岁,平均67岁。损伤原因:跌伤45例,车祸12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25例、慢性支气管炎11例、糖尿病9例,老年性痴呆2例;其中并存2种疾病13例、3种疾病5例。患者入院后对患肢暂行皮牵引制动及各种必要的检查,术前积极治疗内科并发症,使其达到能够耐受手术的标准,征得家属同意,尽早手术。麻醉方式:气管内插管全麻13例,腰硬联合麻醉3例,其余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所有患者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2h,平均失血量200~300ml,术中需输血4例。术后安全返回病房,住院期间无内固定松脱发生,2例压疮患者出院时均愈合,经积极治疗后好转,平均住院日15天,且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愈合良好。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因心理调节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痴呆等内科疾病。在住院期间易出现急燥、焦虑不安、烦躁等。在护理中,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耐心的解释和安慰,关心体贴患者,及时解决其生活问题、舒适问题、疼痛问题、睡眠障碍问题,取得其信任以增强或保持其战胜疾病的信心[1]。并作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愉快地配合治疗及护理,使患者处于接受、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本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及手术前均按患者个人评估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患者及家属积极的配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1.2皮肤护理因骨折部位疼痛,患者不愿意翻身,造成强迫而发生褥疮,尤其合并糖尿病患者,多给以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加强皮肤清洁。

2.1.3疼痛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解除或减轻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疼痛剧烈,特别翻身时容易引起骨折部位移位,引起并加重疼痛。本组患者使用三人翻身法(一人立于床尾牵拉患肢,一人分别将手伸入患者的肩和背下,另一人将手伸入臀和肢下同时用力翻转,应保持躯干、臀、患肢在同一轴线),尽量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必要时可应用止痛药。

2.1.4生活指导给予本组病人术前积极的生活护理:指导患者行深呼吸锻炼,协助翻身;鼓励患者多饮水;指导患者术前功能锻炼:主要是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伸屈运动;指导并教会家属及患者学会床上大小便。

2.2术后护理

2.2.1伤口及引流管护理术后72h内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吸氧等。引流管一般留置24~48h,术后要注意引流是否通畅,应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的变化。严格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2.2.2预防并发症老年人骨折患者因卧床时间长,容易引起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预防并发症。

2.2.2.1肺部感染的预防老年人由于肺功能减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呼吸道黏膜萎缩,纤毛功能及保护性咳嗽反射敏感性下降,易因分泌物贮留引发感染。术后因伤口疼痛不敢咳嗽、体弱者咳嗽无力,痰不易咳出,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因此,加强呼吸道护理极为重要。对于本组病例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主要有:术后每隔1~2h促使患者进行深呼吸,做有效咳嗽、咳痰,减少肺部并发症的作用。适当抬高床头低半卧位,预防坠积性肺炎;合有慢性支气管炎及有痰的患者,给予雾化吸入,以减轻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稀释痰液,并定时拍背,促使痰液咯出。

2.2.2.2褥疮的预防老年病人因皮肤干燥、弹性差,骨突出部位局部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极易引起褥疮。患者术后回病房后均平卧气垫床,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定时翻身,每2~4h变换1次,并定时为患者按摩骨突受压部位皮肤,以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大小便,防止皮肤擦破损伤。

2.2.2.3尿路感染的预防老年男性病人常合并前列腺肥大,易引起尿潴留;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减少,阴道pH值相对升高,细菌容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引起感染。另外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内科疾病更会使全身抵抗力下降,易受到细菌侵袭。因此,对这类老年病人要保持清洁卫生,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多饮水,经常上身抬起,有助于排净膀胱中尿液。本组病例有50例均留置尿管3~5d不等,每天给予膀胱冲洗,严格无菌操作;每天行尿道口及会皮肤护理;翻身时应始终保持尿管处于低位。

2.2.2.4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而一旦发生可导致严重后果。术后7~14d内如发现患肢疼痛加剧,压痛明显,皮温升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若发现两侧下肢的周径相差0.5cm以上时[3],则可能有DVT的发生,应立即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和关节伸屈以及翻身等是预防静脉血栓的重要护理措施[4]。术后对本组病例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等,尽早鼓励病人进行下肢肌肉和关节的功能活动(每h活动患肢肌肉10~20次),抬高患肢,以增加静脉回流,定时为患者按摩患肢。

2.2.3功能锻炼术后24~48h在床上练习屈曲髋及膝关节活动;1周后可坐起和离床扶拐步行训练,患肢不负重,2~3周可行部分负重练习,骨折愈合后方可弃拐。关节置换患者术后2~3d即开始下床适当站立、行走。

3.小结

股骨粗隆间骨折以老年患者居多,由于股骨粗隆部血管丰富,一般不存在不愈合问题。但治疗不当极易发生髋内翻等畸形愈合,对活动及生活影响较大,传统的牵引治疗方法因卧床时间长极易产生各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4例,占6%,褥疮2例,占3%,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占3%,对症治疗及护理后好转,未遗留后遗症。术前认真评估病人,全面了解病情,有预见性、针对性地制订护理措施;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做好专科护理预防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指导功能锻炼,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毕世伟,修春娥.老年人下肢骨折术后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7,16(3):41-43.

[2]罗汀,晏奕虹,欧敏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J].中医正骨,2008,20(8):7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