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8篇

时间:2023-09-13 17:08: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

篇1

备课,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一般地,备课有狭义的备课与广义的备课之分。狭义的备课:是指针对当次课程的备课,即在一节课开始之前,收集、考察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并且预备适当教具。广义的备课,是指教师的自我武装、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建立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这些备课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课这个环节上。我认为,使这些目标实现的一个有效做法就是在备课环节中引入学生的活动,即让学生参与到备课环节中来。

将学生引入备课环节的具体做法及好处:

一、教材中的材料由学生来引入,解释和补充

例如在《从生物圈到细胞》一节的教学中,关于病毒的结构、生活习性、繁殖和与人类关系等情况,我指导班里的学习小组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整理成小文章,再在课堂上请他们给同学介绍。这样做让他们从刚刚一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就逐步学会收集资料,分析整理信息,并养成小组内部分工合作,交流统筹的好习惯。再如在讲完了《酶的特性》后,要介绍酶与生活的关系,我也采用相同的方式。这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充,而且,在课堂展示成果的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建立了自信心。

二、实验的准备由学生来参与完成

例如在《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这个实验中,因为是学期初,要对很多显微镜进行安装和调试,我邀请了班里的学习小组成员和我共同完成,学生同时也就把显微镜的结构弄清楚了。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个实验时,我把生物材料拿到年级组,利用课间,让感兴趣的同学和我一起来准备,学生对这些很常见的生物材料充满热情,都跃跃欲试。再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中洋葱根尖的培养,观察植物向光性实验的整个过程我都是把实验引入到教室,由小组成员承担完成。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他们养成处处留心,时时留心的好习惯。事实上,必修三本教程中涉及的各个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绝大部分都是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准备的。这一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都喜欢参与到生物实验的准备中来,也喜欢生物这门学科。

三、了解学生的实际,改变教学方法

在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节的教学中,我认为这一节的教材内容较细且多,学生在这一节的学习中主要的困难不是理解而是记忆。怎么样在教学中突破这个学生学习的难点呢?我和我所带3个班级的部分学生分别进行了交流,最终达成共识:采取教师设计学案,学生自学的方法。大致过程是教师将本节的主要内容设计成表格,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认真钻研教材,完成表格相关内容,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参考自己填写的内容,谈谈对细胞中糖类和脂质的认识。

这一节课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1.课堂非常踊跃,几乎80%的学生参与了课堂内容的发言。2.关于教材中对糖类和脂质的介绍能很好的进行总结,个别同学说的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同学能及时修正。3.下课时大部分同学能对本节内容进行记忆:学生自己阅读的过程是第一遍记忆,同学讨论,教师补充的过程是强化记忆,在习题训练时又可以达到巩固的作用,这节课保证让学生“吃饱”、“吃好”又“易消化”,我认为很成功。这种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方法在必修二、三的部分章节中曾几次用到,如在必修二《人类遗传病》一节的教学中,我大胆尝试请学生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承担讲课任务。所有这些尝试的前提都是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和老师与学生的充分交流,对学生状态的充分了解分不开。

四、学生参与教学模具的制作

学生参与了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离染色体变化模型等的建立,《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补充教学模具――说明生长素的实际作用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以下――是由学生制作完成,并由学生讲解。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具的制作而投入到教师的备课环节,学生非常乐于参与,也非常喜欢上生物课,而且对该知识点可以说记忆终生。

五、学生参与课件的制作过程

课件的制作也属于备课范畴。课件制作好了以后,可以请一部分同学做一个预览,对课件的出现顺序,动画设计、字体内容编排等,学生都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是教师备课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学生参与备课环节的不足之处是:

1.部分学习小组工作效率比较低,导致个别分配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那些学习能力较弱、激情不高、动力不足的学生经常性的鼓劲加油,或者鞭策引导。2.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决定了教师要对学生参与备课环节做大量的准备引导工作,并用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筛选,工作量大。

以上这些都是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如何完善教师的教学思想,如何实施有效备课,改进备课方式方法,建构符合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备课理念,实施有效备课行动等等,这些问题还要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黄希庭:《普通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篇2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这四部分内容间的逻辑性很强,层层深入.本节教材的主导思想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而这也是必修2模块的一个教育侧重点,所以在模块2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与本节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相对性状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这对于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努力回顾旧知.但学生还不知道有关减数分裂的知识以及基因的本质问题,因此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假说.另外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验证假说的方案,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真正理解孟德尔测交实验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明孟德尔选择豌豆作实验材料的优点;掌握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方法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及验证;区别自交、杂交、测交、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纯合子和杂合子等基本概念;阐明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前调查和课堂模拟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整理归纳能力;讨论孟德尔杂交实验的相关数据,形成科学的实验分析习惯;会分析孟德尔研究的步骤,形成对假说―演绎法的初步认识;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及验证,阐明分离定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完成两个任务

以班级小组为单位,两个组的学生通过书籍和网络等渠道查阅资料(内容主要包括孟德尔的生平事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科学背景),其他组的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表格对本年级同学及其父母的眼睑特征(单、双眼皮)进行问卷调查,并以表格的形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2.设计问卷调查的两个表格

3.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材料用具

两个相同的纸袋(甲和乙)、两种不同颜色的玻璃珠各20颗(如黑色代表含D的配子、白色代表含d的配子).

4.设计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学生阅读课本上“问题探讨”中的资料,了解“融合遗传”的观点.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适当补充,并作以下几点总结:①孟德尔自幼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②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③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融合遗传,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

教师设疑:豌豆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孟德尔最成功的杂交实验是豌豆杂交实验?

让学生走近“遗传学之父”这一科学伟人,产生对孟德尔的钦佩和感动之情,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结合图片和课本上的示意图以及注解,尝试概括豌豆作为理想实验材料的一些优点,并思考两个问题:.杂交实验的含义是什么?如何通过纯种间的杂交获得杂种后代?人工传粉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请大家阅读课本“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并思考讨论:

1.为什么子一代表现高茎?矮茎性状消失了没有?如何来证实这一点?2.为什么子二代又出现了矮茎?

3. 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必然还是偶然?是个别还是普遍现象?如何证明?

4.如果不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分析遗传结果,会发现F2呈现3∶1的数量比吗?

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豌豆植株及花的结构图,师生共同总结优点:①自然状态下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产生纯种;②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如课本上列出的7对相对性状,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③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获得真正的杂种.

结合以上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初中的知识,介绍两性花、单性花、自花传粉、异花传粉,并给出相对性状、父本、母本、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基本概念.

找到了理想的实验材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德尔到底是如何进行杂交实验并揭示遗传奥秘的.

通过前面我们对孟德尔的了解,大家已经知道了,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还归功于其研究方法的创新,他在研究杂交实验的过程中,采用由简到繁的观察方法,即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那么,如果选择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对相对性状来研究的话,杂交实验该怎么做?杂交后代的茎高度可能是怎样的呢?

大家的实验设计和预测结果跟孟德尔的一样吗?

教师介绍孟德尔的正交和反交实验,强调孟德尔实验的严谨性.关于矮茎性状是否消失、如何证实的问题教师提出两个方案让学生讨论:1.用F1和矮茎豌豆杂交,看后代是否出现矮茎豌豆;2.让F1自交,看后代是否出现矮茎豌豆.

并给出性状分离的概念.

篇3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 生物 教学方法

新课改中提到,为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新教材更是强调了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方向。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摈弃传统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的独占局面,让学生充分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强调“学生要学”,变“要学生学”

教师要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建立民主的生物课堂,实施合作教学。创造互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调动学生的情趣,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在课堂上提出书本上的疑点,根据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这也体现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努力的互动过程,既然是“互动”,那就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生物教师,应该积极发现学生在学习生物上面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也可以找到学生物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学习生物的方法。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生物非常重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好像航船找到了方向,可以轻而易举在知识的海洋中进行翱翔。客服思维定势,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以提高自身提高素质教育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二 、讲解学习生物的重要性 帮学生树立信心

由于受传统环境影响,我国的教师和家长在表扬和鼓励学生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为此我国的很多学生往往因为缺乏鼓励和关注而丧志信心,尤其是一些成绩稍差的学生,更得不到教师应有的关注,为此,在新课改下,我们一定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生物的信心。

教师在课堂上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的信心,只有帮学生树立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介绍生物学的概念、生物学事实的发现过程,教师还可以穿插讲解一些生物科学家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钻研精神,改变初中生物课的枯燥乏味,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要学生清楚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比如生物学科是一门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那作为生物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所学的生物学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 等问题,从这些现实生活的关联中,让学生知道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更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应用到保护生态环境,积极主动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规律中来。培养积极、健康的优秀品质,为国家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兴趣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我们要把实验课作为生物教学的重点来安排我们的教学时间,因为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只有重视实验教学,学生才能在生物课中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新课改也提出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内容更是突出了实验内容多,实验形式多,实验要求多的特点。为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教学中的实验课。

上好实验课,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来检验,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爱好,更有利于改变过去学生只靠死记硬背和搞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以便于更好的记忆知识,应对以后的考试。

例如,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课,学生使用显微镜来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可以直观的看到洋葱表皮细胞所有的组成部分,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叶泡、细胞质,观察完显微镜,上完实验课,我们还可以把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的洋葱表皮细胞图像书本上的图一样画出来,通过这一真实的实验感受,学生不但对书本上的洋葱表皮细胞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还可以对书本的理论知识加深印象,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应该掌握的考试知识点,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热情。

四、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并培养学生在生物课上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认真观察、思考、总结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同学合作动手实验的能力,最后形成统计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生物实验中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此部分安排了四个实验,其中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为验证性实验,光合产生氧气、光合的原料二氧化碳、光合需要叶绿素为观察(或演示)实验.。我们不要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最后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光合作用是全书重要的适宜于探究性实验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将上述实验改为有关光合作用诸条件的探究性实验,这样既完成了原有实验的教学目标,又巩固和运用了教材中介绍的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探究法,更实现了在实验教学中贯穿科学方法论和创新思维的教学,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生物教育与素质教育》刘恕等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9年

篇4

在我国,还没有出现与初中生物教学完全适应的科学方法体系,就必然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借鉴的依据,周而复始,教师就会很少或基本放弃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来说,授课过程中举例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学显微镜的如何使用时,教师先要举例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然后再用不同的显微镜观察放大的红细胞的形态,借此来引出结构与其放大的原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充分体现科学方法教育在课堂中的实践。

一、科学方法教育对初中生物的作用分析

在生物教育研究中,科学方法教育自始至终都是着重研究的课题,不管是从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角度还是当前的课程改革的时间来讲,做好生物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以最好的学习方式,主动接受最新的授课知识。例如,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因素、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实验不是只有大科学家才能做,学生也可以做,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整个生物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学生来说,在观察生物现象、形成生物认识、认识生物规律以及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结构以及有关知识内容和科学方法基础的准备程度等都与科学方法教育有着极大的联系。

对于教师来说,科学的方法教育表现为教师教学设计时,能够对学生学习的内容了解,针对每个单元列出详细的科学方法目标,并且能在最好的时机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初中生物的教学之中。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绿叶光照下可以制造有机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先找出可以进行此实验的素材,如天竺葵,而其他植物如白薯叶也可以进行这个实验,而如果教师考虑使用菠菜叶的就不可以,原因是菠菜叶不可以积累淀粉,所以不能使用。所有的授课,都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才可以。

二、科学方法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的研究

苏教版教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用科学方法教育把学生带到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是苏教版教材的教学根本任务。对此,在生物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优点,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在课程中充分体现,根据学生的思想与认知程度,在课堂中设计问答、思考与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已将教学目标从过去的一维发展到三维。苏教版教材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了教学实践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此,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生物的教学实践中,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未来的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例如,对于“种子的萌发条件”这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条件及其内部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根据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教师在设计思想的时候可以采取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并且能够在课前实验,得出种子萌发所需的内部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讨论观察的结果,引导学生的思考,并得出结论。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所学种子萌发这一课的方法、过程、结论,使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完全实践起来。

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来说,将科学方法教育运用到其教学的实践中的要点就是将两者做到有效的结合。根据初中生物授课内容的特点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的主要目标是科学方法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发展主线。在实践中沿着主线走,在授课中,跟着科学方法教育走,是科学方法教育真正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保证。

篇5

心理学家特瑞切尔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要强得多。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去学习,怎样才能在生物课堂中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去学习呢?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是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

1、和谐师生关系,营造生物氛围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好多学生都是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愉快的心情去面对生物课堂。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教师尊重和理解学生,宽容、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平等待人、说话办事公道、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等。即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你,从而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上这门学科。生物教师也理应如此。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是培养学生生物兴趣的基础。

2、挖掘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学从狭义上来理解就是一门研究生命的学科,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短缺、人口的过快增长、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等等,都与生物科学有直接的关系。作为生物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生物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白青少年要想更好的生长发育,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没有对生物知识的了解是绝对不行的。

3、讲述生物故事,了解发展历史

我们国家在生物科学领域从古到今涌现出不少的杰出人物,他们在生物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成就。生物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多方面介绍这些名人大家以及他们的事迹,如:李时珍、华佗、针刺麻醉、中医中药养生等方面的小故事,学生觉得有意思,愿意听,自然而然的就会培养起对生物的兴趣。21世纪被称为生物科技的时代,生物技术飞速发展,世界上领先的生物名家,生物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物学家和他们的发现及成就,如青霉素的发现、保护树木的波尔多液的发明等等。

4、授课与实验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实验除了真实、直观、形象、生动之外,还是一项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操作活动。它对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概念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力求使学生实验成功。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实验成功之后,此时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够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例如,在讲“植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这部分内容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课本上的实验,适当指导,让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毫无疑问,通过实验体现了活动情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了一种满足感,为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

5、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现代生物教学理论提出的两个结合(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学校可以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食用菌的栽培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材料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经验,并由学生选择阅读。并且带领学生参观花卉养殖中心,学习有关植物组织培养和无土栽培技术。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对事物喜爱的情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无形动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作为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而努力。

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说的那样“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生一旦对生物学习有了兴趣,那么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总之,要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要在备课中充分地准备好能调动学习兴趣的资料、练习等,要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篇6

一、在新课改背景条件下,目前生物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新生物教学观念,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综合性学科。生物学科的开设,为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在目前的生物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教学方法单样化、基础环节薄弱等诸多的教学缺陷。要想真正达到新课改之下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就要得到有效的利用才是关键举措。

二、提高备课效率

1、树立好完善的教学目标

老师拥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能够有效理解、吸收所学内容的前提,也是重要的学习基础。因此,在讲解生物圈这节课题时,老师应当在备课时做到与学生现有的学习程度、科学的情感态度、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结合。老师可以选用学生能理解的话语讲解课题,不用再实行按部就班的照本宣读,也不管学生有没有听明白。

2、将教材的隐形资源扩大

生物教材是由众多相关专家经过反复推敲得出来的智慧结晶,老师应当充分的利用好教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所以,老师在备课生物与细胞的课题前,先整理好与上一章知识相关的内容,并且将知识有效地连接起来,使所讲的内容之间能够有效地形成规范的系统。备课的方法还有许多[1],其中这两点最为关键。

三、课堂有效讲解

1、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新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活跃思维,还能将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扩展。将学生的求知欲挑起来,从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有效集中。比如,在讲解“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这一课题时,老师可以使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接力说出自己所认知的绿色植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其中。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将课题引入。学生遇到不懂得问题就要大胆提问,老师不应问题的简单而不做解答或者产生反感,重视而又认真地解答每一道问题,要让学生有大胆提问的安全感。良好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

2、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进行实验活动是学生认识生物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2]。因此,在教学“观察植物细胞”这一课题过程中,老师应当充分的利用好生物实验。制定科学、合理的生物实验计划,在实验前,老师先加大对本课题的研究和分析,然后制定好相应的生物实验方案,做好完善的计划。因为生物实验是不可确定的,所以老师在讲解实验之前,应当首先自己先尝试几遍,做到熟悉掌握生物实验的每一步。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有效地指导者和调控者,掌握好整个实验过程的全局。学生也应听取老师指令,不要按着自己的想法随意行事。因为实验的过程步骤都有相关要求,改变任何一个步骤都会影响到实验的正确结果。获得试验成功,不浪费每一节的生物实验,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

3、不断重申重难点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只有在重难点出现时,才告知学生,过后就不再提醒。学生们还很难记住,所以,老师应当在课前、课中、课后不断地告知学生,让他们有一个产生重视的过程 。学生也应认真记载老师讲解的重点,不断地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例如,讲解细胞壁这一课题时,老师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总结细胞壁的作用:(1)细胞壁对细胞内部具有保护防御作用,保护的同时也维持了细胞的形态;(2)细胞壁决定了内部物质同外部物质的交换;(3)细胞壁的存在也控制了细胞的生长扩大。这样将重点内容进行规范的整理有助于学生有效的记忆,也有助于老师对学生的提醒。

四、有效的提问

篇7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 考试方法 改革策略

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考核环节一直为我国高校相关专业所重视。传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考试环节主要以闭卷检测作为考核方式,以考试分数作为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进行评定。这种考核方法难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对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原则与思路

(一)考试方法改革原则

由于细胞生物学课程专业性及理论性较强,对该课程考试的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作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需求及个人能力的差异性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1]。对专业成绩的评述不应单纯地以闭卷理论试卷成绩为最终成绩,应当综合评价学生日常课堂表现、实验课表现及课堂讨论等环节表现出的能力,并对成绩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具体考试方案由各专业教研部门自行确定。通过引入综述论文、课堂发言、实验课表现等环节的成绩评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考试方法改革思路

对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主要将考试成绩合理地划分为“闭卷理论考试(60%)+论文综述(10%)+实验课表现(20%)+日常课堂表现(10%)”四个部分。

1.对学生日常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课堂学习为主,因此对学生日常课堂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基础。因此,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成绩中的10%作为日常课堂表现的分值,主要对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讨论问题积极性、师生互动与沟通、课堂出勤率等方面进行考察,从而有效地提高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

2.对学生实验课表现进行考核

细胞生物学课程主要由理论课及实践课构成,实践课教学可以有效地对理论进行验证,是学生深化理论、接触生物学领域的重要途径。传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考试主要侧重期末闭卷考试的考试成绩,对实验课考核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绝大多数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重视。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成绩中的20%作为实验课表现的分值,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

3.设计论文综述环节进行考评

为了提升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考评的合理性,可以设计相应的论文综述环节,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掌握能力进行考核。论文综述环节可以在考试周前一周至两周进行,由教师提前布置相应的论文论述主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撰写论文、制作幻灯片,在考核过程中由学生自主上台进行论文汇报,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自主提问。在评分过程中,可以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成绩中的10%作为论文综述环节的分值。

二、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相关教师的素质培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虽然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教师仍然处于主导者地位,教师的职业素质及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贯彻效果。因此,为了保证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有效性,我国高校相关专业应当开展周期性培训,培养生物教师相应的职业素养,相关专业教研室应根据教学活动的推进对教师进行跟踪性的培训,积极开展教学前期培训、教学中期检测及教学末期总结,保证生物教师可以明确细胞生物学考试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并从考试改革入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贯彻落实相应的考核操作

在明确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原则与思路之后,应当将相应的方案与思路落实到实践中,用实践检验理想化的方案,提高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合理性[2]。在实际考核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相应的考核流程,并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堂出勤情况等评价因素进行了解。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单一性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教学模式,引入相应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评价机制,尊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差异性,对学生成绩进行合理的评估。

(三)在考核过程中加强教师的协作

由于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及理论性,且考试改革涵盖面与考察面较为广泛,学生成绩考核工作难以由一个教师单独完成,因此应当以过程性目光看待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工作,加强各环节教师的协作与沟通。在学生成绩评价过程中,由不同的教师负责学生日常表现统计、学生论文综述情况、学生试卷批阅等环节。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之间进行合理化分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成绩考核的合理性。

(四)引导学生注重日常学习过程

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不仅具有检测教学成果的功能,还具备评价功及引导功能[3]。传统侧重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模式对教学成果的评价较单一,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学习时仅注重考点的学习误区。对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对学生日常表现、实验课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的日常学习课程,尽可能地消除功利性的学习目的。

总而言之,细胞生物学不仅是一门集理论性、创造性为一体的学科,而且是临床医学及生物学的学科基础。在教学考核过程中,相关教师应当明确考试的评价功能及引导功能,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利用多种形式的综合性考核内容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评。

参考文献:

[1]窦晓兵,高佳,范春雷,胡林峰,钱颖,沃兴德.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09,23:327.

[2]肖明珠,毛建文,李红枝.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5:172-173.

[3]杨丽,张君,谢菁,徐文静,王岩.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方法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69-70.

篇8

【关键词】生物课程 学科素养 科学探究能力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以来,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农大附中位于南昌主要风景区梅岭的脚下,位于美丽的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这里物种丰富多样,学生的实践学习资源丰富,同时,江西农业大学有林学院和农学院,其师生都是专家,方便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这样良好的外部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高中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合作,乐学、会学,使生物学课堂真正充满生命活力,并为初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二、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它反映了学生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是一个艰巨而意义深远的任务。

三、生物学科素养对学生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是学习型、创新型时代。只有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人,才能实现终身学习。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创新,才能不被知识经济时代淘汰。具备生物学科素养的人才能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见,从小对孩子进行生物学科素养培养意义深远。

1.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对原来知识技能基础上的超越。创新能力的高低,与人的知识积累密不可分。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创新也是海市蜃楼。一个人的生物学科素养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举足轻重。中学生如果以一定的生物知识为根基,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他们就有可能产生超越自我的冲动。因此,在生物学科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生物学科素养在创新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2.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

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学校教育是受条件制约的,人的一生,自主、合作、探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科的学科素养,能为今后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赢得主动,为实现终身教育保驾护航。

3.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和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科技引起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当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时,就能够采取适当的个人行为。

四、提高中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培育生物学科素养,可使学生具备对生命现象及生命本质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一旦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将受益终身。因此,生物学科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以生物课堂为主阵地扎实、稳步推进。

1、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作为教学的第一生产力,他们在具体到实施教学活动,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法方法,都是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具有较高科学素养,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素质。作为生物教师,如果不看百家之言,吸收更多养分,给自己不断充电,就不能将最新的生物科研成果带到课堂;如果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及学科素养。这样的教师怎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学生呢?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教师要主动参加学习,利用好图书馆、互联网、校园网等信息渠道,提高自身学科素养。

2、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生物教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中学生物教学是为学生未来的生物研究打下基础。新课程标准也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有了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才可以有探究的实践活动。探究意识离不开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科和地域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历生物生活的机会,让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与美丽的大自然相联。学校可以考虑在校园内建立适宜的生物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和丰富的生物信息,还可以在郊外深入乡村的地方选择实验田,为学生实践探究搭建平台。

3、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自然科学。在实际实验中,教师可直接演示实验,让学生重复;也可讲解实验过程、要领,让学生亲自去做。或者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实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最能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是让学生根据某一原理设计实验步骤,增强生物学实验研究技能,生物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提升。

【结束语】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有目的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熟悉生物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这种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以积极的姿态、切实的行动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才能真正,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杨莉.浅谈生物学科素养的形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