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8篇

时间:2023-09-13 17:08: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精准农业市场规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物联网、电子商务、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数据体量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大数据正在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础。根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2020年的数据增长量将是2010年的44倍,达到35ZB。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称,“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随着计算机及其存储设备、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用领域随之不断丰富。大数据产业将依赖快速聚集的社会资源,在数据和应用驱动的创新下,不断丰富商业模式,构建出多层多样的市场格局,成为引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大数据以爆炸式的发展速度迅速蔓延至各行各业。随着各国抢抓战略布局,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据IDC预测,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达40%,在2017年将达到530亿美元。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3月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2015年“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深入推动大数据技术研发,同时还鼓励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非盈利机构与政府一起努力,共享大数据提供的机遇。目前,美国大数据产业增长率已超过71%,大数据在美国健康医疗、公共管理、零售业、制造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英国政府自2013年开始就注重对大数据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投入7300万英镑用于55个政府的大数据应用项目,投资兴办大数据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公开平台上了各层级数据资源,直接或间接为英国增加了近490亿至660亿英镑的收入,并预测到2017年,大数据技术可以为英国提供5.8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或将带来2160亿英镑的经济增长。法国2011年推出了公开的数据平台 date.gouv.fr,以便于公民自由查询和下载公共数据;2013年相继《数字化路线图》、《法国政府大数据五项支持计划》等,通过为大数据设立原始扶持资金,推动交通、医疗卫生等纵向行业设立大数据旗舰项目,为大数据应用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并积极建设大数据初创企业孵化器。日本在《日本再兴战略》中提出开放数据,将实施数据开放、大数据技术开发与运用作为2013-2020年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积极推动日本政务大数据开放及产业大数据的发展,零售业、道路交通基建、互联网及电信业等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取得显著效果。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科学、通信和未来规划部与国家信息社会局(NIA)共建大数据中心,大力推动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根据《2015韩国数据行业白皮书》统计显示,数据服务市场规模占韩国总行业市场规模的47%,位列第一;稻菘夤菇ǚ务以41.8%的占有率紧随其后。目前,韩国正在积极打造“首尔开放数据广场”,据估算这些公开信息产生的经济价值将达到 1.2 万亿韩元,为私营企业创造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和价值。

国内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在经历初期探索、市场启动等阶段后,大数据的技术、应用以及社会公众的接受度等方面逐步趋于成熟,整个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行业规模增长迅速。从大数据产业规模来看,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为168.0亿元,增速达到45%,预计2017-2020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未来,随着市场对数据的重视,大数据市场规模还会继续增长,到2020年我国数据总量将占全球的20%,成为世界第一数据资源大国和全球数据中心。从大数据企业来看,我国大数据市场供给结构初步形成,呈现三角形结构,即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以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用友等为代表的传统IT厂商,以亿赞普、拓尔思、海量数据、九次方等为代表的大数据企业。从大数据产业分布看,我国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开始显现,出现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中西部四个集聚发展区,各具发展特色:京津冀区域以北京为核心,依托中关村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快速集聚和培养了一批大数据企业,启动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平台,形成京津冀“大数据走廊”;长三角地区城市将大数据与当地智慧城市、云计算发展紧密结合,吸引并集聚了一大批大数据企业;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管理和应用发展等方面率先突破,对大数据企业扶持力度大,集聚效应明显。目前,国内大数据已被广泛应用到政府公共管理、金融、交通、零售、医疗、工业制造等领域,并催生出万亿级产业。随着大数据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大数据所形成的价值将不断提升。

大数据产业发展趋势

非结构化数据将成为未来关注焦点

大数据时代,数据和信息正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巨大的数据量已经从 TB 级跃升至 ZB 级,数据结构也更加复杂,大部分数据信息都属于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大量的语音、文字、图片、视频信息等,各种数据格式之间互不兼容,而且数据访问和使用更具随机性,给数据的提取、存储、管理和应用带来一定难度。据统计,超过80%的相关信息数据都是以非结构化格式存在的,在非结构化数据中蕴藏着未来大数据发展有用的信息宝库,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分析非结构化数据,能够有效分析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并挖掘数据潜在的价值。因此,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带来的技术和应用领域将是未来大数据发展的新蓝海。

开源成为大数据技术发展主要方向

经过多年发展,大数据相关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可视化等基础性技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实用性强、稳定度高的技术能力。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历程上看,大数据的崛起源于一场由“开源软件”驱动的革命,大数据核心技术如分布式存储、云端分布式及网格计算均是依赖于开源模式。从IBM、Oracle等科技巨头到雨后春笋般的大数据创业公司,开源软件与大数据的结合迸发出惊人的产业颠覆性力量,开源技术在大数据技术进步中将占据核心地位,成为大数据技术创新主要途径。

大数据应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重要路径

大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产,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到每个行业领域和部门,在商贸、交通、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未来各产业发展的方向将与大数据紧密挂钩。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日趋成熟,传统产业将越来越多地利用大数据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大数据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将广泛带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基于数据挖掘应用的大数据产业本身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大数据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将催生出一些新的行业与业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数据连接方式升级引发商业模式新变革

在大数据技术体系中,数据是各方连接的中心,连接方式的不断升级将会带来不同的商业模式创新。从大数据连接方式发展的层次来看,初级阶段是数据源和中心的连接,从而带来了数据托管和数据交易商业模式,其本质是充分发挥规模效应达到降低数据信息存储和查询成本的目的;中级阶段是数据和价值的连接,由此带来了数据关系挖掘和沉淀价值利用的两种商业模式创新,数据关系挖掘通过相关性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沉淀价值利用则通过对垃圾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最终达到商业指导、精准服务和决策支持的目的;高级阶段是需求和供给的连接,其数据社交O2O等商业新模式开始崛起,如百度云存储社交通过提供云的群组共享使数据传递更具针对性和精准度,大数据可以让云数据平台促进网络中个体间的交流,从而有效降低需求和供给之间的连接成本。

数据市场格局呈现平台化发展新趋势

大数据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市场格局也将逐步呈现平台化的发展态势。在数据采集领域,全球各大互联网企业已经认识到数据的价值,在数据获取入口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互联网数据往往都掌握在大企业手里,如我百度、腾讯、阿里等三大平台型龙头企业在搜索、社交和电商数据的采集上处于垄断地位;在数据存储和交易领域,传统大型IT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将占据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随着云端数据中心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存储能力的开放,数据存储将会更趋于集中,大型数据平台将应运而生,基于产品、信息、客户的资源整合平台及其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主流。

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成为重要问题

篇2

近日,由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14中国IT市场年会”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隆重举行。本届年会以“信息助力消费,数据提升价值”为主题,邀请行业主管领导、区域城市代表、业界专家、投资机构、企业代表及行业用户等,共同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领导及企业代表等分别在大会上发言,对未来经济形势、信息消费趋势、大数据创新应用及信息技术变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并公布了2013年的相关数据报告,为国内外IT企业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2013年,中国总体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其中IT产业和IT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中国软件产品达1903亿元,其中应用软件占76.4%,保持市场的主体地位;而在IT服务领域,2013年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与2012年相比保持了20%的增长速度。

信息消费助力产业创新

2013年中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达到1.93万亿元,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占据主要份额。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新一轮扩大内需的重要引燃点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也可以说,信息消费市场成为了引领创新的原动力。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树翀在讲到“信息助力消费”时提到,信息在对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产品创新主要是指,随着信息消费基础网络的完善,涌现了很多基于信息消费的新产品。此外,基于信息技术所进行的消费行为,如电子商务、网购团购,也属广义信息消费。在电子商务中,价值链分布产生了变化,价值集中在了IT和互联网领域,而非最前端的生产制造领域。

商业模式创新主要表现在制造业服务化、传统服务网络化、信息服务专业化等几个方面:过去尖端的技术离人们较远,但现在很多前沿技术,包括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互联网的传感技术、生物技术等,都开始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另外,产业间的跨界融合逐渐增多,如互联网金融的热度已让大家感受到融合的力量;再有产品内部,如手机和相关应用内容的融合。因此信息消费由于改变了整个产业的生态环境,所以对刺激消费、改变整个社会的生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据挖掘带来深远价值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数据量的提升及其背后价值的体现。随着近年来信息化的普及、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积累达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量级,而IT技术不断演进使得数据再价值化成为可能,IT技术和各种行业、应用结合,就产生了预想不到的倍增效果,并逐步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用友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郑雨林做了《技术重塑管理,数据驱动的企业》的演讲,他提到,“互联网公司是数据驱动企业的先锋。这个数据应该有三个特征:实时、精细和智能。数据驱动的企业,虽然是由互联网公司率先引领的,但这场产业革命实际上才刚刚开始。它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楠认为,“新一轮的行业变化,与其说它的发展来源于技术的创新和升级,不如说来自于技术和商业模式共同的改变”。

SAP中国区副总裁张志琦感慨道:“这几年‘价值’这个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家都在谈论,系统怎么能够带来真正的价值?或是怎样有效地挖掘已有数据能为企业提供价值?”由于精准营销的背后都是大数据在支撑,SAP现在要把客户的习惯和行为进行更精准地分析并为客户提供服务。他认为,只有前期对数据做出规划,在价值被发现时才能使自己成为价值链中最大的赢家。

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黄邦瑜认为,过去数据虽然存在,但当时的技术阻碍了把信息转化成需求的过程。现在大家都在考虑如何通过大数据技术,让生活发生变化,他提到了富士通在农业领域和医疗领域所进行的挖掘数据价值的尝试。

数据表明,2013年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34亿元,增长率超过100%,预计未来几年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到2016年预计将达260亿元。目前,大数据主要应用在互联网和电信领域,此外,在交通、政府、医疗领域也开始普及,各地政府开始部署大数据战略,已建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也为大数据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同时,大数据规模应用启动,其业务价值和商业价值正迅速被市场发掘,政府产业规划陆续出台,未来3年还将持续快速增长。

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发展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CTO王柏华的演讲题目是《云计算助力智慧城市、大数据服务社会治理》,他介绍了浪潮集团在大数据支持下的政府云、智慧城市等项目上所进行的探索。他举例到,大数据和社会治理的警务监督,对不同时间地点但手法相似、流窜作案无其他线索的案件进行大数据搜索,很快就能锁定嫌疑人范围,再进行具体摸排,让办案更加高效准确。

可以预见,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为百姓提供更多的便利。当然,这对于安全的要求也更高。在软件产品增长速度的数据统计中,信息安全市场的增速最快,因为随着信息化渗透到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安全产品必然成为信息化快速持续普及和发展最基础的保障。信息安全领域更是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预计未来仍会保持迅速增长态势。

篇3

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前景

物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将整个世界纳入其中。没有人会清楚现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事物具有物联网的特质。不过,从研究机构的各类报告,我们能预估物联网产业的庞大市场前景。

Gartner预测,2015年全球使用中的物联网设备或达到64亿,比2014年增加30%。到2020年实现物联网的事物数量将增长逾3倍,达到近210亿。另据CB Insights统计,过去六年中,迅速发展的物联网领域吸引了近75亿美元投资,发生近900起交易。2010至2014年期间,物联网初创公司吸引的投资金额翻番,交易数量由91起增至221起。研究机构 IDC则预计,物联网设备及相应服务的市场容量将从 2014 年的 6560 亿上升至 2020 年的 1.7 万亿美元,增长速度将随着接入设备的增加、带宽的增长及配套服务的成熟而加速。

麦肯锡的研究认为,基于未来10年中物联网采用率的范围、经济和人口趋势,以及技术的可能发展进程,预计在2025年物联网的经济影响价值可能在3.9万亿美元至11.1万亿美元之间。不过,实际影响将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降低技术的成本,以及消费者和工作人员的接受程度。通过使用物联网,工厂产生的潜在经济影响最高可达3.7万亿/年。潜在影响第二大的将会是城市,在该环境下,物联网应用在2025年产生的潜在影响价值可能高达1.7万亿美元/年。

值得关注的是,物联网对新兴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Forrester的调查显示,事实上,在物联网应用方面,中国和印度的公司甚至比欧美同行还要领先。根据Forrester的数据,全球19%的公司已经在使用物联网产品和服务,31%则希望这样做。而中印两国已经有75%的公司已经开发或计划部署物联网应用,另有20%对此非常感兴趣。调查还表明,已经部署和计划部署物联网技术水平最高的行业是公共事业和电信公司、化学和石油天然气公司、以及交通公司。而对物联网技术的关注一般是在安全和监控、供应链管理、库存和仓库管理、客户订单监控等几个方面。

物联网发展的重点领域

行业应用仍然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领域。物联网多种技术手段,如传感、定位、标识、跟踪、导航等,可以实现动态、实时、无缝、全天候的监控,为行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不仅大大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而且能够改进行业运行模式,从技术的角度引发行业管理领域的革命,促使行业领域向着公平、开放、廉洁、高效、节约的方向发展。目前,物联网产业已渗透到城市治理、家居、交通、医疗、汽车、农业等众多领域。

1.智慧城市

物联网一个巨大的应用前景来自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简单来讲,智慧城市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等等我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

(1)城市基础设施

物联网主要应用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中。如云计算平台与银行管理结合可以增强数据处理能力、储存能力以及数据可靠性。利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城市设施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流量、水压和水质,对漏水情况及时进行处理。以韩国为例,其供水系统管道漏水率平均为14.1%。漏水率每降低1%,D个城市一年可以节约40万美元。仅靠此一项,韩国一个城市一年平均可以节约564万美元。城市智能电网能够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随着物联网科技的发展,全球智能电网应用开始进入发展高峰期。2013年与智能电网配套使用的智能电表安装数量已超过7.6亿只,预计到2020年智能电网预计将覆盖全世界80%的人口。此外,智能建筑在城市发展中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发掘。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仅为26%左右,远低于美国的70%、日本的60%,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2)城市治理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高效的政府管理,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以及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等,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资源整合优化,使政府服务不断向智慧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高效精准的公共管理,为社会机构和民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篇4

报告透露,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从高速发展转向稳健发展

基础数据增速放缓,规模效应逐步减弱。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智能手机出货量、移动互联网融资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峰值在2007-2009年,增长幅度均超过100%,最高为196%,2010年增长近30%,2011-2013年增长在20%上下,可算中速增长。2014、2015年只维持11%左右增长(CNNIC),其用户性别结构已逐渐接近人口比;智能手机销量出现饱和,出货量增长由2014年的19%降为2015年的2.5%(IDC);移动互联网融资案例增长由56%降为17.11%,融资金额增长由220%降为69.44%(投中研究院)。在全球移动应用市场,2013年移动应用使用增长103%,2014年增长76%,2015年已降为58%。移动宽带的高增长期也已经过去,特别是Wi-Fi网络的用户接入率已高达91.8%,增长空间有限。

行业市场发展快慢有别,拐点或迟或早。2014年,移动O2O市场增长率曾达到504.3%,2015年下降到211.9%。巨幅增长之后,移动O2O已经出现泡沫,同质化、恶性竞争,烧了不少钱,一些O2O企业已经“死亡”或者与对手合并。尽管移动O2O市场很大,前景广阔,但发展速度会趋缓,发展途径会调整。移动购物交易额2015年同比暴涨123.2%至2.1万亿元,在网购总交易额中的占比首次超越PC端达到55%,但其中第三方支付2014年增长391.3%,2015年大幅下降为67.4%。移动广告2015年市场规模达592.5亿元,增长115.0%(2014年增长率为108.1%)。移动广告因为沉寂多年,如今刚刚爆发,高增长还会持续。移动视频用户规模增长29.5%(2014年为32.7%),开始显示比PC视频更为强劲的增长势头。移动视频增长的快慢受制于优质内容生产及提速降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中国移动数据流量的人均消费水平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与内容制作、资费降低等密切相关。

从粗放扩张转向深耕细作

传统行业专注细分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电商与传统零售行业结合,开拓个性、垂直细分市场,海外代购、母婴市场火热,海淘应用在2015年实现快速增长,同时涌现出考拉海购、丰趣海淘等新进入者,蜜芽、贝贝、小红书品牌电商快速崛起,在全球购、农村市场、女性市场以及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下,更为垂直、细化的移动电商仍存较大增长空间。互联网金融向移动金融倾斜,具有差异化的细分领域成为发展的新趋势,多元化的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理财、贷款、股票、手机银行等)在移动端吸引了大量新用户。随着“宝宝类”理财产品收益的持续下降,开发细分客户群体的差异化移动金融产品也将成为趋势;与公共教育、农业、交通、医院、社保等各类社会服务团体合作,专注产品和风控、回归金融属性的垂直移动产品和平台更加受青睐,学生信用贷款、教育信贷、农资消费等细分市场开始火热。

新兴市场加速以场景为导向的垂直创新。O2O市场不断本地化、纵深化、产业链深化发展,到店消费、到家服务和出行服务等三种O2O模式的相关应用和产品超过几万款,数百家企业获得千万人民币以上的融资额。尤其是到家服务涉及的内容最广,包括餐饮外卖、家政、洗衣、维修、洗车保养、按摩、美业、社区、快递、家装等领域的商业模式已初步形成,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居民的消费模式。很多工具类的APP推出了与场景相融合的原生广告,将广告主的需求同用户的需求精准对接。随着可穿戴设备普及,移动广告可以跳出手机和平板的屏幕,延伸到各种不同的场景中,并且实现多种数据的串联,使广告投放变得更加精准有效。面对整体陷于秀场模式和业务同质化问题,熊猫TV、斗鱼、映客、易直播、花椒等视频移动直播应用开启差异化竞争,游戏直播、才艺直播、饭局直播、户外直播等满足用户多元化娱乐需求的场景持续深化。因视频移动直播具备媒体、娱乐、电商属性,为各细分领域下的商品营销提供了空间和可能。除秀场模式为代表的娱乐方向之外,商品会、娱乐体育赛事、技能培训、在线教育、新闻资讯等等视频移动直播场景具有较强的商业化潜力。

应用价值更加体现在内容服务深化上。各种类别的应用,都面临着从粗放的、数量的扩张转向内容与服务精细化的问题。新闻信息服务方面,相关微博、微信、客户端已为数众多,如何避免同质化,确保优质内容,是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党政机构及官员办的政务微博、微信已经不少。截至2015年12月,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为152390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114706个,公务人员微博37684个。全国政务民生微信公众号已超过8.3万个,部委微信公众号拥有率超过40%。从目前情况看,机构政务微博微信不太可能继续大幅增长,公务人员个人微博微信仍有增长潜力但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话语体制下不可能继续大幅度增长。下一步,政务微博微信不必追求量的扩张,应该沉下去做内容、做服务,提供及时准确有用的信息,解疑释惑,让民众愿看、喜欢看、主动去找来看。

从业务改造转向模式创新

变革社会生产与社会管理,引领智能社会发展。我国互联网应用目前主要集中于生活方面,以生活互联网为主,移动互联网也大体如此。下一步,生产领域、社会领域的应用将会极大提升和发展。工业4.0是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时代,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技术基础,整合、开发新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移动互联网将起到关键作用,智能制造离不开移动互联、云平台和大数据。以机器人、3D打印、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推动生产制造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移动互联网产生的巨量数据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为社会生产的不断优化提供可能,无论农业、工业还是第三产业,生产流程、管理程序、产品运营、营销模式都会发生变革或转型,消费者的需求与体验,产品与服务更垂直化、精细化、个性化……。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的管理也会更精细、科学。网上办公、移动办公已非难事,居民通过手持终端可以搞定许多以往要跑几趟腿才能办成的事情。人工智能发展速度惊人,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正在被研究、开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行各业都会有人工智能的应用。

拓展分享经济模式,创新发展新业态和新方式。移动互联网让分享经济快速流行起来。分享经济将闲置、零散、沉默的资源有效组织起来,进行优化配置,既降低了成本,又满足社会需求,让多方获利。分享经济虽然古已有之,但从未像现在这样时髦、普遍,因为计算机、移动互联网让资源利用、分享途径、收益分配变得异常清晰、便捷。2015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达到1.95万亿元,有超过5亿人参与分享经济行为。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分享经济增长年均速度将在40%左右,到2020年市场规模或将占我国GDP的10%以上。当前,互联网分享经济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生活资料分享,即“消费协同”,下一步将转向生产资料分享,即平台经济。以平台为支撑发展互联网分享经济,在移动领域将最先成熟。再往后,思想、智慧等知识资产也将被分享,创新、创造既是分享的内容,也是分享的结果——知识资产的分享将带来更多、更普遍的创新、创造。

从要素整合转向平台融合

公共服务平台协同融合发展。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打破了行业界限,把原先相互独立的产业、行业,不同的机构、部门——它们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独立,自成体系——都融合于同一的数字化网络平台。拿媒体所办的新闻客户端来说,它是媒体的信息平台,同时一些新闻客户端将政府部门的服务融于其中,它又是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与影院、电商、书城的平台没有区别,它可以卖商品,售图书,放电影,无所不能!同样,其他网站——电商的、企业的、政府的、医院的、学校的,也都可以融合其他行业、机构的服务。现在正在形成这样的格局:一项服务可以有众多入口平台,像政务服务,既可以从政府网站平台切入,从媒体平台切入,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切入,也可从电商平台切入,从软件下载平台切入。多入口多平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台经济已经相互融合,一键相通!每一个平台都可能是公共平台,每一个公司、机构都要面对公众。如何融入平台,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是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篇5

1.1小额信贷的定义

小额信贷是为贫困人口提供信贷服务的一种特殊的信贷形式。由于贫困人口处在信贷市场的边缘地位,普通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形式难以实现贫困人口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的资金需求,小额信贷应运而生。小额信贷直接面向贫困户,具有信贷额度小、期限短、抵押担保方式灵活等特点。发挥小额贷款积极作用的第一步就是要精准识别出贫困户,小额信贷的目标群体应该为有一定发展能力、因资金短缺所形成的贫困人口,通过持续的信贷支持,实现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1.2精准扶贫的提出为小额信贷瞄准精度的提高创造条件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小额信贷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比例和规模有较大增长,贷款满足率有明显的提高。1.2.1精准扶贫的提出有助于小额信贷目标群精确到户从201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是一种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及精准考核来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实现扶贫到村到户的机制。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与实施使得扶贫瞄准的对象细化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助于解决小额信贷目标群体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为小额信贷瞄准精度的提高创造条件。1.2.2精准扶贫的提出为小额信贷瞄准精度提高提供政策支持2014年12月,我国出台了《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入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发展丰富扶贫小额信贷的产品和形式,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要求在普惠政策的基础上,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扶贫小额信贷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可获得性。这个政策的出台为小额信贷在瞄准对象、瞄准方式、制度和规则、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有利于小额信贷瞄准的精度和效果的提升。

2小额信贷在目标瞄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贫困户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是资本原始积累少,缺少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小额信贷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换取发展生产的资金,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虽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为小额信贷的目标瞄准精度提高创造了条件,但是在实践中,小额信贷目标瞄准精度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2.1小额信贷在目标瞄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1小额信贷覆盖率低,瞄准度不高

小额信贷的目标群体瞄准错误率高,小额信贷的受益者往往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或者贫困户中有资金需求的人,而是非贫困户,真正有需求的贫困农户反而被排斥在小额信贷的扶助范围之外。建档立卡贫困户分为一般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和低保贫困户,一般贫困户发展生产的愿望比较强烈,经济基础较好相对容易贷到款,而其余几种类型贫困户则难以享受到小额信贷的福利。可以说,对最贫困人口来说,小额信贷是无效的。以恩施州鹤峰县邬阳乡为例,在对邬阳乡关于小额信贷申请与发放情况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小额信贷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此次调研抽取邬阳乡2个2017年计划出列村和2个非贫困村共计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见图1)。在抽查的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只有两户申请并成功获得小额信贷资金;有3户曾经申请过但由于各种申请条件不符合而没有申请成功;有5户有申请小额信贷的意愿,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付之行动(觉得申请不上、过程麻烦等);有13户没有申请小额信贷的意愿;还有7户根本不知道小额贷款政策及其相关内容。除去没有贷款意愿和不知道小额信贷政策的20户贫困户,剩下的10户贫困户只有2户成功申请到了小额信贷,即还有8户有贷款意愿却不能成功申请贷款,比例高达75%。另外,有7户不知道小额信贷政策,但这些贫困户也可能是信贷资金的潜在需求者,只是还不知道政策而已。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之后,小额信贷在目标瞄准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

2.1.2忽视非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借贷需求

非贫困地区也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但小额信贷的资金集中投向贫困县、贫困村,重点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以及贫困地区贫困户发展生产,忽略了非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资金需求。在整村推进过程中,非贫困村的信贷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2.1.3信贷资金投向与贫困户需求偏离

一方面,出于对现金流、回报率、经营风险等因素的考量,小额信贷主要用于扶持规模化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其他行业申请贷款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即使贫困户可以贷到资金,贷款额度也不一定能满足其实际需求。

2.2小额信贷瞄准精度不高的原因

2.2.1贫困户识别过程存在问题,识别不精准

在识别机制上,精准扶贫要求贫困户的识别根据国家贫困线标准确定,识别对象能够精准到户。但是在识别过程中,一些地区的一些基层干部在识别贫困户的过程中,调查不严谨、走过场,或利用权力虚报贫困户,不能识别真正的贫困户。另外,基层干部很难完全清楚了解农户的家庭情况,存在农户为申请贫困户而虚报少报家庭收入、财产的情况。在确定目标群体这一基础工作中出现问题,小额信贷的瞄准精度自然不高。

2.2.2贫困户借贷意愿低,有效需求不足

贫困户信贷需求越少,瞄准精度越低。一直以来,我国金融扶贫的主要措施是资金扶贫,贫困户逐渐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脱贫的主动性不高,贷款意愿低,很多贫困户即使满足申请小额信贷的条件也不愿意申请。甚至有些人觉得如果家庭情况改善,不是贫困户之后就不能享受国家扶贫政策,因此不愿意申请小额信贷。另外受传统观念影响,贫困户宁愿找亲朋好友借钱也不愿意贷款。

2.2.3小额信贷的申请门槛,把部分贫困户排斥在外

小额信贷的申请门槛越高,贫困户越难借到款。有借贷需求的贫困户并不都符合申请条件,贫困户有资金需求与不符合贷款条件之间的矛盾是很难跨越的鸿沟。小额信贷出于资金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在实施过程中有相应的门槛,如需要一定的财产抵押,这就把许多贫困户拒之门外,而富裕农户则具有很大的优势。

2.2.4小额信贷机构数量不够,覆盖率低

小额信贷的瞄准精度与小额信贷机构的数量密切相关。一方面,提供小额信贷的机构越多、信贷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充分竞争,信贷机构才会在不同的需求主体中开展业务,提高对贫困户的覆盖力度;另一方面,小额信贷机构越多,覆盖面越广,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信贷需求。贫困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缓慢,提供小额信贷的主体数量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贫困户成功申请小额信贷的几率和贷款额度。

3在精准扶贫框架下提高小额信贷瞄准精度的建议

扶贫开发的第一步首先要精准识别出贫困户,扶贫贴息信贷的目标群体应该为有一定发展能力、因资金短缺所形成的贫困人口。通过对他们进行持续的信图1邬阳乡小额信贷实施情况申请成功申请过但没有申请成功有申请意愿过但没有申请成功没有申请意愿不知道该政策精准扶贫视角下小额信贷瞄准精度问题研究贷支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3.1政府多部门协调,精准识别贫困户

精准识别需要多部门、多人员协调。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做好顶层设计,从机制上保障识别工作顺利进行。在具体实施中,驻村工作队、帮扶联系单位、村两委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精准识别,逐村逐户进行走访调查,互相监督,防止等不正当行为发生,真正做到“扶真贫”。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动村民参与到贫困识别过程中去,贫困户的确定要经过村民小组和村民大会同意,发挥民主的作用。

3.2金融机构与政府精准对接,信息共享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扶贫主体,首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扶贫贴息贷款的目标群体应该为有一定发展能力,受资金短缺影响所形成的贫困人口。金融机构与政府各级部门进行精准对接,充分利用扶贫部门建立的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档案资料,建立健全金融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共享信息,降低识别成本。金融机构自己也要入村入户,掌握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方案,防止“一刀切”,精准定位扶贫对象。

3.3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扩大金融市场规模

加快推进小额信贷瞄准主体多元化,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促进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农行、邮储行、农信社是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的三大主力,应该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扎根农村,提高资金就地使用率,提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到贫困地区县一级设立分支机构,网点积极向贫困地区延伸,拓展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另外,各类型银行要精准定位金融扶贫手段,既要考虑小额信贷一些既定的政策,还可以对信贷额度、期限等进行适当调整,完善贫困户对产业资金的需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3.4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贫困户传统观念

加大小额信贷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调动贫困户申请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贫困户宣传小额信贷的好处,是带有扶贫性质的非盈利的政策,是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搭建的信贷资金平台,不会成为家庭的负担。

3.5加强动态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鼓励金融机构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的同时,政府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管,防止小额信贷资金流向非贫困户。由于贫困户人数多、分布散,通过建立贫困户家庭情况和信用电子档案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扶贫效率。电子档案还包括信贷资金的借入使用、扶贫成果等情况,及时更新,实现动态管理和监测,对于不良贷款及时处理,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回收率。

作者:李晓鹏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谢玉梅,徐玮,程恩江,等.精准扶贫与目标群小额信贷: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个案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6(9)

2刘世成.扶贫小额信贷的瞄准机制与绩效评估实证分析———基于四川R县数据[J].农村金融,2016(9)

篇6

本届数博会通过业内重量级嘉宾对话,探寻大数据与传统产业融合的创新与跨越,成功搭建了政府、企业、中外知名学者思想交锋和智慧分享的平台。

支招大数据引领经济转型

《2015年中国大数据产业白皮书》显示,2014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767亿元,同比增长27.83%,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8228.81亿元。大数据技术已经深入融合到金融、教育、医疗、农业、电信、交通等各个行业。大数据的充分挖掘和运用,将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2016数博会5天时间,嘉宾学者八方论道,既有总结贵州大数据先行经验的热烈讨论,又有解读挖掘大数据应用价值的前沿观察。

“未来,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驱动新一轮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化,将会是经济新常态的最重要表现形式。”微软云计算中国区总监沈寓实这样理解大数据带来的发展动能,“革命性技术、商业模式和全新应用必将在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这将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向‘中国智造’转型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

今年2月,贵州获批建设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大数据领域赢得了先行先试的优势。对此贵州提出,将在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开放、数据中心整合、数据资源应用、数据要素流通、大数据产业集聚、大数据国际合作、大数据制度创新等方面开展系统性试验,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商用、政用、民用价值,为贵州实现后发赶超培育新动能,壮大新实力。

今年第一季度,贵州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同比增长34.8%。去年一年,全省注册的大数据及其关联企业有2600多家。

“经济数据的快速攀升跟聚焦大数据产业是分不开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贵州选择大数据产业是非常正确的。”第一视频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力军认为,贵州下一步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最具挑战和价值的是数据挖掘和应用。解决好数据的分享、共享、收集、挖掘,应该成为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贵州以发展大数据产业实现经济增长,验证了“互联网+”所具备的三大优势:第一是人才优势,因为发展大数据,“贵漂”成为流行词。2015年,贵州已成为全国大学生流入地,在全国排名第七,贵州不仅让外地人才“漂”来创业,也拉动当地就业,培养本土人才;第二是市场优势,由政府主导打造的“云上贵州”,实现了部门间数据存储、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实质上就是以开放的市场,让数据红利共享;第三是安全优势,贵州通过全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法规确保大数据安全,无疑有先见之明。

探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大数据时代是政府治理理念转型、治理模式创新、决策科学化、服务效能提升的重要历史机遇期。

数博会期间,大数据与政府治理创新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表示,中国经济社会进入重大转型期,国家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家治理的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程度越来越高,必然要求寻求更多、更有效的治理工具。未来,“数据治理”和“数据文明”是大数据时代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

“在大数据时代,必须要打造整体政府、开放政府、协同政府和智慧政府,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完全可以实现。政府治理引入信息化技术,将提升政府管理能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表示大数据将融入政府管理的方方面面。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刘韵洁则为众多嘉宾分析了不同的场景应用,“大数据在城市管理中应用广泛。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可以让未来城市的交通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在公共安全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政府的数据开放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融合,带动社会创新。”

事实上,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贵州已做出有益探索。2015年2月,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启动“数据铁笼”行动――在每个交警身上配备了执法记录仪,一旦交警外出执法,必须开启。此举使每一个交警的个体权利行为,都被大数据全过程完整记录下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014年10月,贵州把分散在全省各个部门的数据统一汇聚到一个平台上,“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开通运行,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的统一云计算平台。在“云”上,政府各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使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热议大数据助力大扶贫

贵州省明确在“十三五”时期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总要求,突出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

大数据如何助力大扶贫?2016数博会期间,以“电商扶贫分论坛――触动农业思维”为主题的分论坛开坛论道。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建言献策,共论大数据助力大扶贫。

国家林业局信息办主任李世东以自己在贵州山区为时三天的调研开场。他在调研中发现,贵州有机绿色林产品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交通不便,销售渠道不畅通,导致产品市场价值与商品本身的价值差距悬殊。

针对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李世东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电子商务。“电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突破口。”李世东说,中国90%以上的贫困地区都在林区、山区、沙区,这90%的问题就是扶贫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地方具有林产品等资源优势,倘若通过电商的发展打破因交通不便带来的发展壁垒,帮助老百姓就地就业、就地创业、就地脱贫,在李世东看来,这是解决贫困的根本措施。

“电商+扶贫”是贵州省大扶贫战略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扶贫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贵认为,高铁和高速公路的通达为贵州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移动互联网化、社交化、本地化,‘三化’结合将是农村电商扶贫最重要的基础。”赶街网总经理潘东明说,贵州农产品品质好,需求大,但销售链条呈碎片化,根本原因在于最基础的供应链管理没有做好。他认为农村电商竞争力尚小,升值空间大。“最先进的互联网工具能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农村电商相对城市电商才刚刚开始。”潘东明说。

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通过“云上贵州”系统打造“扶贫云”平台,“云端” 让贵州扶贫开发的大数据运用得更加精准。2015年12月,“扶贫云”上线运行,实现大数据对贵州扶贫开发工作的精准管理、动态管理、科学管理,扶贫信息公开透明。

篇7

2014年,在大学讲完最后一堂课,他跟学生告别,将来农贸物流产业园打造好了,欢迎同学们去我那儿工作。

从大学一路念到博士直到留校任教,龙堂展没想过会和“创业”扯上关系,现在回头看看,他已然是创业大军中的一员,而且还干得不赖。今年9月作为企业代表受邀到北京参加“2016中国农业产业发展论坛”,龙堂展笑着告诉记者:“争取明年能上台发言。”

作为广西桂龙翔农业集团副董事长,龙堂展依然保留了学者的风范。他谦虚地告诉记者,自己是学工商管理专业出身,在农业领域还只是一个初学者,不过对农贸物流产业园的作用,他有自己的一番看法。“北流当地现有的农贸市场规模小、组织化低,只具备消费交易的功能。农贸物流产业园的发展方向是成为集农产品交易、农副产品加工、电子结算、冷链物流、娱乐餐饮和电商创业园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农业产业运营平台。”

桂龙翔集团也契合这一思路设计了五大子公司:农业公司、商贸公司、食品公司、物流公司、产业金融公司。事实上,北流市委、市政府也对桂龙翔农贸物流产业园项目提出了“大建市场、建大市场、大建物流、建大物流”的高要求,并督办落实。

瞄准亚热带水果市场

桂龙翔农贸物流产业园坐落在北流火车站大道,占地面积35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地处桂东南,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及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使得北流的荔枝、火龙果等水果味美质优。但因物流不畅、信息闭塞等因素,北流的优质农产品难以走向全国百姓的餐桌。

今年年初,桂龙翔农贸物流产业园先后在北流建立野生散养鸡、荔枝、火龙果、百香果、番石榴五个养殖、种植基地,打造“市场+合作+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公司与当地大型种植、养殖基地签下合作协议的形式,实现创新模式和优势资源的互补,完成产业转型。每个基地还积极引入新技术,包括“果药套种”“林下养殖”等已经付诸实施,大大降低了基地种植成本,提高产品市场价格优势。基于种养基地的管理经验形成产业标准,为扩大产业规模、完成产业市场化和商品品牌化提供依据。

6月25日,桂龙翔农贸物流产业园开业试运营。在“2016县域电商峰会暨广西北流水果荔枝对接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农贸市场负责人、采购商及北流果农果商等约500人参与现场考察货源。不仅基地的水果品质没有让人失望,产业园与基地农户间“订单销售+金融保障”的关系也让销售商心里有底。

“桂龙翔农业公司为合作基地和农户提供订单,对符合生产标准的农产品进行回购;而基地或农户在生产中遇到资金困难可以找我们作担保。”龙堂展向记者介绍桂龙翔开出的优惠条件。

不过龙堂展看中的亚热带水果市场则更加广阔,他认为目前南方水果中荔枝、龙眼、香蕉、火龙果、芒果已经被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渐渐变成通路品牌,还有很多南果因其口味的差别和消费习惯的不同而不能被大众普遍接受,这部分南方水果在推广和产业化是亚热带水果市场的潜力所在。“桂龙翔市场对近年发展潜力较大的南果进行全产业链打造,即通过整合各个环节的资源,嫁接各个产业链条,最终实现南果产业化和品牌化。”

龙堂展认为,南方水果保质保鲜难于北方水果,研发热带水果深加工是挖掘亚热带水果市场的突破口和出路所在。“亚热带水果精深加工潜力巨大,目前亚热带水果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是突破该瓶颈的最好途径。”基于此,桂龙翔将产业链条延伸到食品加工环节,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整合农业产业上游资源,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

实现“南迁北流”,形成产销同盟

南迁北流是桂龙翔农贸物流产业园的定位,“南迁”是要把北方的优质特产通过桂龙翔的平台向南迁移,“北流”则是把南方的优质资源通过桂龙翔平台整合后销往北方。

龙堂展把“南迁北流”看作是一种优势资源互补的新模式。“资源互补指的是产销两地的资源互换,让生产与销售形成同盟。”在这一思路设计下,借助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实现产销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产品价格优势。目前,甘肃庆阳苹果已经进驻产业园,并建立桂东南首家庆阳苹果形象店,率先开动南北两地水果产销对接第一班车。

批发市场的规模储运优势是农产品流通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储运规模是衡量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水平的重要指标。批发市场往往能够通过资源整合形成更大的实力,填补农产品供应商、农户在建立仓储、冷库上的空白。3万吨级的冷库和冷链物流是桂龙翔农贸物流产业园着重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冷链物流将是桂龙翔发展的方向。“我们要通过足够先进和成规模的配套设施来为农产品物流保驾护航。”龙堂展向记者介绍。

但是在电商兴起的背景下,批发市场的物流链也要为适应互联网而转型,专业化、标准化的仓储和完善的运输体系、交易体系、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桂龙翔农贸物流产业园已经依托电商孵化器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联动。“在互联网+的大形势下,发展县域电商是实现生鲜农产品走出去的有效方式。”龙堂展尤为注重与国内电商巨头的合作。

在发展电商方面,刚刚起步的桂龙翔没有盲目的投入,而是采用与强者联手的方式。“自己打造APP平台推广费用非常高昂,我们认为绑定京东是发展电子商务的一条捷径。”就这样,2016年初产业园与京东集团达成深度合作意向,京东集团入驻北流发挥其网络资源优势,在县域电商、就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方面发挥作用,而桂龙翔作为北流市政府授权运营商,将直接与京东对接并建立线上线下北流特色馆,借力京东实现合作共赢。

篇8

关键词:植保;无人机;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S2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23

植保无人机由于轻巧便捷、运输方便、操控灵活,对于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我国大部分农作物产区都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一般有飞行平台、主要由GPS进行飞行控制、且具备喷洒机构,通过地面遥控或GPS飞控,来实现农林作物喷洒作业,可以喷洒农药化肥、种子、营养粉剂等。此外,植保无人机还用于森林维护、植物生长、病虫害监控等工作。在建设与发展现代化农业、科技型农业,加速手动药械和小型机动药械的更新换代,促进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提升机动施药装备的技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1 无人机的功能定位

1.1 植保无人机在植物生长监控方面的应用

植保无人机航拍技术是运用航空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装备为支撑点的现代化农业技术系统集成,具有工作效率高,技术能力强,灵活机动性好,适应性广泛等优点。无人机的平台能通过搭载不同的指令与任务系统,对大农业的病虫害、自然灾害等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农作物生长态势、病虫害的监测、农作物、森林树种等的授粉,满足现代化农业植物专业化防治对高效、精准的植物喷药技术与装备的迫切需求,同时,也适于消灭暴发性病虫害,达到农业植保“统防统治”目的,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重大科技选择,也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

1.2 植保无人机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应用

目前,现代化农业技术转型已进入新的攻坚阶段,从原先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已经逐步向区域化集中化的种植作业集成转变,发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专业化装备和技术人员队伍,如各地出现的“机防队”和“施药专业户”等。但施药专业户的施药设备多为人力携带的背负喷雾机具,单台施药设备一天防治面积在0.067~1.33hm2(视操作人员、地块和作物种类而定),机具品种单一、工作效率低,不能满足不同作物、不同规模的病虫草害防治快速防治的需求,与现代农业的需求不符。而植保无人机采用通过遥控或GPS飞控,地面智能操控,实现大面积人工无法完成的喷洒作业。同时,通过地面遥控器定位系统对无人机的控制,其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防治效果好,同时远距离操控施药大大提高了农药喷洒的安全性。植保无人机正在取代人工,解决目前存在的劳动力紧缺、人工作业不完善的问题。

2 植保无人机的技术要求

2.1 机型选择

目前国内外植保无人机分多旋翼和单旋翼2种;单旋翼无人机旋翼大,飞行稳定,抗风条件好,风场稳定,雾化效果好,下旋风力大,穿透力强,农药可以打到农作物的根茎部位。多旋翼无人机,飞行稳定,操作简单,价格相对便宜,能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功能更多。

2.2 载重量选择

作为功能性植保无人机,一般要求最大载重量在15~20kg左右;

2.3 续航能力及工作量

动力上一般分为电池、汽油2种,以锂电池作为主要动力,飞行速度在3~8m/s,续航时间在35min,连续喷洒时间能达到15min左右,每小时最多可喷洒6.67hm2左右。以汽油作为主要动力,飞行速度在3~6m/s,最长续航时间能够达到150min,喷洒宽度4~6m。

3 植保无人机的市场需求

3.1 国外现状

虽然与中国农业耕地状况相似,但是日本推进无人机喷洒农药工作比我国早近20a,据专业人士预测,2016年,日本大概有5000多架植保无人飞机在农田上空高密度作业,其中有70%的稻田采用无人机飞防来完成防治的,50%的农田植保防治是借助植保无人机来进行作业的。

种植业的规模化对农业技术的高效率的要求、农业自动化对植保无人机的需求,将会极大地推动农业种植规模化和自动化的进程。随着规模化种植的加快,统防统治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无人机的高效率和规模化操作为生产企业和种植业大户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只要有利润,有前景,这个行业才能延续、推进和发展,直至做大、做强。

3.2 国内现状

据统计,在欧美,每个农民可以养活95个人,而在我们中国,一个农民却只能养活17个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差距在哪里?目前,在中国,高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喷药播种的防治工作的局面并未得以大面积运行起来,因此植保无人机市场规模目前还难以估计。但是我国农田大田作物约1.07亿hm2,如果按照平均每667m2施药2~3次计算,共需3.2亿hm2次施药作业,由此推算,如果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喷药播种的防治工作全面铺开、全国推广,中国的植保无人机市场将可以达到较高的占有率。

4 我国植保无人机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4.1 目前无人机市场需求较大

市场准入门槛不高,市面上缺少成熟可靠的植保无人机。由于业内专业化细分程度不高,技术水平提升能力也有限,有不少厂商一味追求业务涵盖范围,销售业绩等,但却忽视了自身研发水平的提升,专业化道路的拓展。生产厂商应根据行业用途,细分无人机市场,主攻1~2种,加大技术创新力量,加强技术公关,将主打产品做强、做大。

4.2 无人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对买家来说,不乏好奇尝鲜者,因此盲目购买者众多。而植保无人机,作为一种新技术运用于农业的创新产品,使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近。但目前国内植保无人机的用户普遍存在农业专业知识缺乏,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如专用植物保护知识不足,光凭个人直觉盲目勾兑农药试剂,易出现药物残留过高(低)、防治病虫效果差等问题。如何将现代创新技术运用于现代农业,是农业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是想真正用于农林植保,买家应实地考察现场,多一些模拟测试,从技术层面多一些了解,而后入手。

4.3 在培训及售后服务不到位

买家无人飞、不敢飞,当成了摆设。生产厂家应加强对用户、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从技术流程、实际操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训和指导。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