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商业与文化的关系8篇

时间:2023-09-13 17:07: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商业与文化的关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商业与文化的关系

篇1

关键词:商业;网点;规划;问题分析

1 商业网点规划简介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指根据城市规划和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反映城市商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和规模所做的统筹安排。包括确定城市商业网点规模、结构与布局目标;确定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营业面积、连锁企业销售额或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等综合性指标。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以及商业街的布局和规模;农产品批发市场、生a资料批发市场、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以及物流基地的建设、调整与改造规划;商业业态结构、商业组织形式、商业服务网点规模、商业发展与城市人文环境相协调,商业设施服务定位规划,等等。商业网点规划还要回答城市商业的功能、结构、规模、组织方式与消费需求、产业服务需求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2 商业网点规划现状分析

2.1 商业网点分布不尽合理,布局过于集中。在城市的一些区域商业设施又过度集中,超过消费者购买需求,造成大量商业设施利用不足甚至闲置。表面上看,“城”与“市”匹配欠佳现象主要是房地产商追逐高额利润,盲目开发的结果,但本质上与目前我国城市规划重“城”轻“市”和商业网点规划相对滞后不无关系。因此,在选择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主体中应充分认识这一点,适当强化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中“市”的特色,进而与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强调“城”的特点形成互补。

2.2 缺少能够体现城市形象和品位的特色商业街和专业街。城区现有商业相对集中的街道,虽然店铺数量不少,但店铺布局较为零乱,街区环境尚不理想,建筑物外立面缺乏地域特色,整体效果欠佳,街区综合管理水平较低。新型业态规范化和规模化水平不高新型营销方式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现代营销理念。

2.3 商业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网点自身的发展。城市在新城区扩建、居住小区开发中忽视商业配套设施建设,造成许多新建住宅区缺少必要的商业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物、休闲、餐饮等方面的需要,使得有些居住区成为只能提供住宿功能的“卧城“或“睡城”

3 商业网点规划要点分析

3.1 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形成等级分明、分工合理的商业网点体系。按照现代商业理论,城市商业中心由市级商业中心、区域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三个层次组成。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人口集聚状态,规划“一主多副多节点”商业网点体系结构,以缓解商业集聚度日趋增强与辐射力度不足的矛盾:“一主”,即一个市级商业中心――即本城市的广场商业中心;“多副”,即铁路以南区域商业中心以及其他区域商业中心以及工业园区域产业服务中心等;“多节点”,即多个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中心城区布置若干个居住区级商业中心。

3.2 合理布局商业街,使老城区焕发新的生命力,提高新城区的商业集聚度。从“以人为本”出发,老城区商业街应以贴近市民生活的商业街为主,与传统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突出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新城区商业街应注重提高绿化率,预留充足的休闲空间和停车场地,配置多样化的环境设施小品,以营造现代化、繁荣的商业氛围。与此同时,合理确定商业街的建筑风格,使之与周边建筑、城市环境相协调,避免街街相似,形象雷同。

3.3 明确部门职责,实现管理程序化。明确各个部门职责,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对各项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加强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确保规划的各个商业网点有效落实。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商业网点调控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实现管理程序化,实现政府的服务和管理职能。适当划分各区、各部门职责范围,分层指导管理,以确保商业设施的合理布局建设和市场有序竞争。各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规范程序、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创造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和条件,以提高整体开发建设的效率与效益。加强对大型商业网点的引导调控,对家具建材市场、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百货店等大型商业网点的建设和应事先征求商务局等相关部门意见。

3.4 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引导调控。现代商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协调管理,以提高管理水平。建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建立由市商务局、发改局、经信局、工商管理局、国土局、规划局、财政局、旅游局、交通局和统计局等部门分管领导组成商业管理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商业布局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城市道路建设规划、旅游规划等的相互关系,使各个规划能够相互衔接,有机结合,保证商业布局规划的实施。另外,充分遵循城市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引导网点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形态同步发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定期建设指南,适时提出商业网点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积极引导社会投资。

3.5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快商业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完善的基础设配套施,为项目招商、建设、运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注重对商业功能和交通功能进行协调研究,搞好交通道路网络、停车场、人行天桥、公交路线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完善大型商业网点的交通组织,根据不同业态的功能需求,制定相应的停车场配套建设标准。加快对各级商业中心以及重点商业街的道路、停车场、市政设施、环境绿化等整体环境的改造。另外,现在处于信息化时代,应当加强网上流通信息和商务平台的建设,通过完善贸易网和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服务功能,积极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光纤通信等现代化信息工具在流通领域中的应用,提高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3.6 做好规划宣传,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要利用多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规划宣传,以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集团投资入驻,同时促进商业网点结构调整,推动商业网点建设和布局合理。另外,应该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了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实现商业布局和发展规划的目标,必须通过制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营造一个用事业吸引人才,靠环境留住人才,以机制激励人才的工作氛围和创业环境,吸引相关专业人才。

同时,鼓励企业与相关科研院交流合作,培育商业精英。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引进国内外现代流通业(包括物流、批发、零售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战略管理、营销管理、标准化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3.7 抓好商业街的建设。商业街是城市的特色,它包括含有浓厚历史底蕴的古老的商业街、现代的步行街,以及专业商品一条街。如果说市级商业中心是红花、社区商业是大地,那么商业街就是绿叶,衬托出城市商业灿烂的春天。它们或以原址、原貌、原店、原品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商业文化,或以集中购物、繁华街道反映出时代的气息和繁荣,或以特定消费需要为对象而形成的各种商品一条街。

4 结语

总之,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应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持续发展、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要有效的发展商业网点,必须科学规划,适当强调规划编制主体的商业特色。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熵;员工绩效

一、文化熵与员工绩效的理论研究

1.文化熵的理论研究。熵是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运用于物理学领域的概念。熵是系统状态函数,它主要是用来衡量系统无序度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熵这个概念被引入各大学科中,出现了文化熵、制度熵、管理熵、社会熵、结构熵、自然熵、地理熵、精神熵、人体熵,生命系统熵、农业系统商等。总之,由于系统的不可逆性的本质特征,凡是有系统存在的地方就有熵的存在。

2.员工绩效的理论研究。员工绩效可理解为是员工通过其行为、技术、能力和知识的应用,对公司目标和工作团队目标所做出的贡献。这个贡献的来源不仅包括员工个人因素的影响,还有外界不被人们所控制的因素。由于员工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员工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和企业未来发展状况,所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讲提高员工绩效直接关系到组织绩效的提高。

3.研究假设。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性的因素,对员工绩效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熵是指对企业文化建设起扰乱性的作用力,由于企业文化的直接作用于企业制度、员工激励方式和员工价值理念,这样就间接作用于员工行为,会对员工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这样就势必会对员工绩效有着多方面的影响。由于文化熵的扰乱性作用力的负向影响,本文将从文化熵作用下的企业文化的四个维度来进行实证研究,这四个维度是根据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得来的,它们分别是适应性、使命性、参与性与一致性。企业文化的适应性主要是指公司对于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各种信号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企业文化的使命性是用于判断公司是否一味注重眼前利益还是有长远的战略计划;企业文化的参与性涉及员工的工作能力,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培养。公司在这一文化维度上的得分反映出,公司对员工培养、与员工进行沟通,以及使员工参与并承担工作的重视程度;企业文化的一致性是衡量公司是否拥有一个强大且富有凝聚力的内部企业文化。这些企业文化维度在文化熵的影响下严重影响它本来的绩效,基于这些理论,本文用文化熵影响下的企业文化来进行说明文化熵的作用,因此本文研究的假设为:

H1:文化熵作用下的企业文化的与员工绩效有着负向关系;H1.1:文化熵作用下的企业文化适应性与员工绩效有负向关系;H1.2:文化熵作用下的企业文化使命性与员工绩效有负相关系;H1.3:文化熵作用下的企业文化参与性与员工绩效有负相关系;H1.4:文化熵作用下的企业文化一致性与员工绩效有负相关系。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变量测量与问卷编制

根据此项研究目的,研究人员首先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研究变量进行测量。问卷共分为两大部分,(1)是对自变量样本是对企业在文化熵影响下的企业文化的调查。由于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企业文化熵,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开发问卷。主要依据的传统文化有:因循守旧、重义轻利,重人情关系、厌恶风险,稍富即安、讲究等级,尊卑有序等思想。在这些思想的作用下,按照现代企业文化维度,这里主要采取的是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适应性、使命性、参与性、一致性四个维度开发问卷。(2)是对因变量企业员工绩效状况的调查,对员工绩效的调查主要是根据学者Cardy,Dobbins和Waldman提出的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应分为系统因素与个人因素。系统因素一般指个体不能控制的因素,也可称为环境因素,但这些因素是非常有利的能决定员工绩效的因素,如资源、工具、管理行为、政策及其他员工等,还有如物质环境的特点、目标的特点、任务的特点、工作职责的特点、社会的特点、组织的特点等。因此,这种考察如下两个方面:个人因素和系统因素。具体在问卷中要求接受调查的人员评价其在技能、激励、机会、环境等方面的表现。

(二)问卷调查范围

此次调查是在西安高新技术区选择了7家企业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填答对象均为企业一般员工,每个单位发放问卷20份,共计140分,回收问卷104份,回收率74.3%,并且回收的104份均为有效问卷。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1.相关分析。将所有问卷得分适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经过对有关研究变量作相关分析。数据整理得到(如表1),给出这些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

表1 相关系数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文化熵作用下的参与性企业文化与员工技能的相关系数为-0.406,参与性与企业激励的相关关系为-0.392,并且显著水平小于0.01。显然,文化熵作用下的参与性企业文化对员工绩效有负向作用。文化熵作用下的一致性企业文化与员工技能的相关系数为-0.441,一致性与企业激励的相关关系为-0.388,并且显著水平小于0.01。显然,文化熵作用下的一致性企业文化对员工绩效有负向作用。文化熵作用下的适应性企业文化与员工技能的相关系数为-0.273,适应性与企业激励的相关关系为-0.311,并且显著水平小于0.01。显然,文化熵作用下的企业文化适应性对员工绩效有负向作用。文化熵作用下的使命性企业文化与员工技能的相关系数为-0.452,使命性与企业激励的相关关系为-0.329,并且显著水平小于0.01。显然,文化熵作用下的企业文化使命性对员工绩效有负向作用。

2.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为了进一步探寻文化熵影响下的企业文化各个维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由于本研究在与测试这些特性对员工绩效影响的程度,因而采用一元回归分析,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主要报告自变量对因变量标准化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的t值预计其显著性检验值。因为员工绩效是从技能、机会、激励、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考察,所以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员工绩效的最终分值,是因变量为一个,以便于进行分析。将员工绩效数据得分输入SPSS17.0,根据软件的因子分析部分得出如下结果(如表2)。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注:特征值在某种程度上可被看成是表示主成分影响力度大小的指标,如果特征值小于1,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因此一般可用特征值大于1 作为纳入标准。)

表2 全部解释的方差

由表2“全部解释的方差”可看出,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可以达到82.589%的贡献率。所以,说明提取前两个公因子比较合适,这两个主成分可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决定用两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的四个变量,分别为f1,f2。

同时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

表3 因子载荷矩阵表4 主成分特征向量

根据(如表3)可以得到主成分特征向量(如表4)。根据主成分特征向量可得到主成分表达式:

f1=0.500X1+0.563X2+05.40X3+0.376X4

f2=0.374X1-0.374X2-0.455X3+0.717X4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可得主成分综合模型:

F=0.462X1+0.280X2+0.239X3+0.479X4

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可得到员工绩效的总分值,将总分值带入软件,经过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

表5回归分析结果

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参与性”、“一致性”、“适应性”、“使命性”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值。这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四个维度对员工绩效都有显著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依据以上的研究结论表明文化熵确实是对员工绩效有着明显的负作用。依据熵产生原理,认为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抑制企业文化熵,提高员工绩效,即抑制文化熵产生和引进文化负熵流。首先,抑制熵产生。由于文化熵是文化系统内部产生的无效能量,要求企业内部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尽量降低不必要的内部消耗、摩擦。管理者要加强员工和员工、员工和上级之间关系建设;消除传统的部门之间、等级之间的隔阂、障碍,尽量使得组织扁平化,给员工和员工之间、员工和上级之间交流合作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得他们能充分沟通、交流和合作。其次,引进负熵流。加强系统的开放程度,系统越是开放就越可以和外边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和交换,这要求企业文化在建设时,能广开视野、诸如新鲜血液;同时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分清正负熵流,排斥正熵流吸收负熵流,才能更新员工观念,吸收先进理念,抛弃糟粕思想。

四、研究结论

以上研究表明,受文化熵影响的企业文化各维度与员工绩效之间均存在负的线性相关关系,提出的假设得到验证,在文化熵的作用下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绩效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员工绩效的提高。因此,对企业来讲,首先需要分清良性企业文化和不良企业文化,对不良企业文化进行控制,即通过减少熵产生和引进负熵流来抑制文化熵,减少文化熵对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影响,促进员工绩效的进一步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绩效。

参 考 文 献

[1]陈至杰,陈建新.基于社会熵增效应的和谐社会理论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

[2]王兆强.两大科学疑案:序和熵系统主从律[W].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篇3

关键词:物业管理;商业化;管理经营;实施对策

一、 物业管理公司商业化运作管理特点分析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行业发展之后兴起的一种衍生行业,它主要是对物业和业主实施管理和服务。它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主要涵盖公共服务和专项服务,由于其服务类型和服务方向很广,所以对于物业管理服务来说,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宽泛性。物业管理具有以下特点:服务周期与措施的特殊性、服务质量度量办法的不确定性、服务收取费用的特殊性。由于物业管理存在这些特点,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而物业管理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 现阶段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不能全面定位自己的角色

物业管理商业化进程中,如果不能准确全面的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就可能会偏离经营和管理的正常发展轨道。大部分的物业管理公司是由房管部门转制组建,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制度下的后勤管理思想和制度,没有意识到应该进行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商业化管理模式的变革。物业管理应该是一个经营性企业,应该以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和管理思想,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明确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性质和经营性质角色,在生产管理和实施服务管理上都应该充分考虑自身行业的特殊性。

(二) 不能准确定位市场发展

企业要顺应市场的发展,才能制定合理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每种产品都应该准确定位好自己的市场,物业管理企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它也存在市场定位相关的问题。但是现如今我国一些物业管理公司却忽略了市场定位的问题。物业管理分为消费和投资两种特性,对内地居民住房推出投资特性存在不合理性。国内物业管理套用国外管理商住房的模式,对内地的管理模式来说,是不太适用的。内部住房大多数是居住性质,而套用商住房模式,可能就存在角色定位的差错问题。

(三) 成本控制方面存在问题

物业管理工作中,人工成本占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半部分,这对于物业管理企业来说,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效率就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最直接途径。由于原有经营模式的影响,现在的物业管理公司大多数存在机构结构设置不合理,人员浪费、办事程序不精简等现状,这就使得物业管理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财力成本等等大大增强,加重了物业管理公司的负担。

三、 物业管理商业化经营运作中的处理思路

针对物业管理的运营特点以及市场需求特点,现阶段的物业管理问题,应该从物业管理公司生产运作中对业主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出发。所以在物业管理系统进行运营和实施时,需要从产品、质量、以及效率这几个方面出发,并结合成本考虑、提升效率以及业主的反馈情况进行考虑。

(一) 树立服务价值理念

物业管理公司要把以下三者紧密联系起来:物业管理企业的自身价值、物业管理员工的服务、业主的应得利益。将企业、员工服务、业主利益这三者系统的联系以后,按照价值链理论,进行核心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措施的制定和完善,并以提高业主满意度为最终目标,将服务内容和服务过程相关制度进行不断补充和完善。构建业主满意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的内容包括服务制定、服务传递以及服务实施过程。按照业务流程,加强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才能不断获得业务的信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自身的市场价值,才能为企业赢得一席之地。物业管理公司要从提高业主的满意度出发,充分为业主提供专项服务、特约服务或者是公共服务,从基本的公共服务做起,研究业主的潜在需求,并不断的满足业主的特定服务需求,设计出专项服务或者是特约服务,创新物业管理的品牌,赢得业主的信任,从而实现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的共赢。

(二) 合理实行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每个企业或者单位都必须考虑的问题。重视成本管理,是企业得以正常发展,资金得以正常运作的关键,是企业能够实现长久发展的关键。合理运用目标成本的管理办法,在业主入住并签订物业管理服务合同之后,对物业公司的成本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对物业管理实施成本控制是可行的,并且对于公司的发展意义重大,这需要首先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其次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优质的服务体现在,业主能享受到超值和增值服务,为了达到这种服务目标,物业管理公司不能以提高成本和开支作为代价,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既不增加高额成本的同时,又能提高服务质量。物业管理公司应该加强成本管理措施,以有限的成本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并且对成本费用进行预算,针对市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和办法,通过实行控制措施有效的节省成本,并对成本问题进行不断跟进,也需要对成本控制措施进行不断改进。

(三) 坚持市场化相关原则

物业管理公司,应该依据价值链原理,遵循以下原则来开展服务工作。第一、坚持服务第一、业主至上的原则。只有将业主作为上帝,不断的提高服务满意度,才能实现公司的长久发展。第二、注重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只有从这三个效益共同考虑出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坚持规模化管理原则。将管理制度制定、实施以及反馈落到实处,实现规模和管理,打造业主满意的服务,才能不断满足市场化需求,获得竞争优势。

(四) 开展多元化经营模式

从现如今的发展趋势看,物业管理经营应该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为了满足现在商业物业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市场需要,应该建立以经营效益为导向的管理策略,开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调查业主的潜在需求,不但促进商品交换,为物业管理的资金来源开辟新的合理的渠道。公司可以根据商业物业的某些特定需求,展开主动服务,使得顾客满意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公司的竞争力也不断提升,从而实现了共赢。物业管理公司在管理工具上,也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多元化经营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促进物业管理经营模式的有效实现,也促进物业管理公司的不断发展。

四、 总结

在市场经济逐渐深入的今天,物业管理公司也必须顺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走向商业化进程。物业管理公司必须从自身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出发,提升服务意识,具备现代化服务设备、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升业主的满意度,从而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本文从树立服务价值理念、合理实行成本管理、坚持市场化相关原则以及开展多元化经营模式这几个方面讲述了物业管理进行商业化运作过程中的处理思路。正确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方案、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及有保证的管理质量,就是企业走向商业化和现代化管理的必经之路,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的竞争优势。(作者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陈永红.物业管理商业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1(7).

篇4

关键词:商业伦理;企业诚信文化;企业诚信文化塑造

1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内涵

在西方,商业伦理的研究始于18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一书中,认为商业活动的本质中包含着人道主义的理念。而经济学家纳什则从个体层面的角度把商业伦理定义为,面对道德困境的行为主体在思考应当采取何种行为方式时所参考的道德准则的总和。到上世纪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兴盛和发展,商业伦理研究开始逐渐从个体层面向组织层面扩展。经济学家威尔士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对商业伦理进行定义。认为商业伦理是一个组织在回顾、调查以及解决各种复杂的伦理困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评判标准;经济学家里奇又补充指出,一个组织评判其行为的对与错,主要是参照其自身事先一家形成的商业伦理标准。在我国,学者们对于商业伦理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江雪莲教授认为:从职业伦理角度上讲,商业伦理是社会道德在商业领域的细化、个别化,是商业领域职业伦理规范的总和,是商业行业的道德心理、道德品质、道德习惯、道德传统代代相传的历史积淀;从经济伦理的角度上讲,商业伦理是交换伦理或流通伦理,是交换流通领域中经济制度的设置或经济制度系统内部制度与制度之间、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其他社会制度之间良性互动所包含的伦理机制。朱涛博士认为:商业伦理是社会博弈的一种规则,是人们创造性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框架,是有限理性和具有反思能力的个体构成的社会长期经验的产物。

在笔者看来,我们通常所说的商业伦理,是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在商业活动中最直接、最一般化的表现。是指任何商业组织、生产机构或者个人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时所需要遵循的基本伦理道德准则。它是道德价值与效率价值的统一,是社会道德与服务精神的统一,也是法治与道德的责任的统一。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中的诚、信、义、智等理念是商业伦理的核心内容。

企业诚信文化指的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塑造成的,被企业成员(包括领导者和员工)所共同认同的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价值理念、行为准则。企业诚信文化表现为企业中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以及企业成员对待顾客、社会公众,甚至是竞争对手的诚信的态度和道德习俗。

2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关系架构

诚信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的灵魂、立业之本,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精髓。诚信是企业诚信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的诚信是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初衷和最终目标之所在。诚信也是商业伦理的精髓和要义。因此无论是商业伦理还是企业诚信文化,诚信都是其核心的内容,二者也正是通过诚信的核心理念来共同对企业发挥着作用。有着共同的核心内容的商业理论与企业诚信文化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2.1 内涵与主体相同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内涵与主体是相同的,首先,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的集合原理来进行分析,假如把商业伦理设定为一个“集合”,把企业诚信文化设定为另一个“集合”,那么“诚信”就是这两个“集合”的“交集”。换句话说,诚信就是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相同的内涵与主体。(如图所示)商业伦理的主体是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中的诚、信、义、智等思想,“以诚为本,以信立足”这是商业伦理的核心主体,更是商业伦理的精髓、要义。而对于企业诚信文化来讲,诚信无疑是企业诚信文化的核心内容,“以诚为本,以信立足”树立企业诚信的信誉、形象,就是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的核心。

2.2 功能与目标相同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作用客体同为企业,二者都为企业服务,都对企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其激励功能、引导功能、辐射功能上讲;还是从其凝聚功能、约束功能上讲,二者的功能是基本相同的,共同对企业发挥着作用。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也有着相同的目标,那就是塑造企业的诚信形象、约束企业的各种商业行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遵守社会道德基本准则,促进企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无疑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商业伦理经济的时代,无论是对于商业活动中的商业组织,还是个人来讲,商业伦理道德的遵守都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商业伦理更是其灵魂之所在。(如图所示)。中国知名的城市运营商杨卓舒曾这样说到:“商业伦理能够支撑多久,那么企业也就有多大”;“商业伦理不仅仅要求人们在商业活动中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而且要求人们在建立或者经营一个企业的时候,要建立一整套好的价值观与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及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方式。

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企业的诚信理念,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业之本,唯有诚信,才能打造百年老店。企业诚信文化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泉之所在。(如图所示)。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生命线,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形态,甚至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发展的命运。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托马斯彼得斯指出:“一个伟大的组织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长盛不衰,其中最主要的法宝就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多具有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一种被组织成员所认同,积极向上,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的价值观,必然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进而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者企业向前迈进。这种被称之为信念的精神力量就是企业的诚信文化。

2.3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关系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首先,从商业伦理的角度上讲,商业伦理是一个大的整体,而企业诚信文化是商业伦理的一部分。商业伦理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在商业活动中最直接、最一般的表现形式,是任何商业组织、生产机构或者个人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时所需要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而企业作为商业活动中的一个商业组织或者说是生产机构,其内部塑造出的诚信文化成为了商业伦理的一部分。

其次,如果从企业诚信文化的角度上来讲,企业诚信文化无疑是商业伦理在企业这个商业组织或者说是生产机构里的内化表现形式。商业伦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的商业活动来讲的,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遵守商业伦理道德的最主要表现就是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与遵循。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总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在整个商业活动中,对商业伦理道德准则的认同与遵循,将会客观上促进企业“守诚讲信”,从而推动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反过来,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主观上推动者整个社会商业伦理道德的认同与遵守,如果企业都能够重视诚信文化的塑造,企业管理者能够积极的引导企业成员“守诚讲信”,推动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那么整个社会必然将会形成遵守商业伦理道德的氛围。

3 结论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内涵与主体相同;功能与目标也相同,二者是在相互的影响与促进中发展的。在商业活动中,良好商业伦理道德的形成离不开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在企业中,对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需要整个商业活动中良好的商业伦理道德环境的保障。如果整个社会商业伦理道德环境得不到保障,那么企业也无法“洁身自好”,企业的诚信文化塑造也只能是空谈。因此,在整个商业活动中塑造商业伦理道德,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那就是塑造自身企业的诚信文化。与此同时,企业的诚信文化塑造,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企业内力和企业外力的共同作用,需要一个以诚信为核心的商业伦理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荣富.“‘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J].江西社会科学,1997,(3):27-29.

[2]江雪莲.现代商业伦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5.

篇5

【关键词】 独立董事制度 商业银行 传统文化

2006年底,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国外银行蜂拥而入,截至2006年12月底,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已达14家,下设19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在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天津、厦门等地均建立了营业机构,并加快了进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步伐。外资银行的进入无疑对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产生了重大冲击,加快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迫在眉睫。银行的监管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完善银行监管是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治理的重中之重。然而,生搬硬套的将独立董事制度引入监管体系,不仅与监事会制度存在冲突,而且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独立董事制度的很多特性并不能显现出来,其监管作用很难得到发挥。

一、引言

国际成熟的资本市场对独立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概念界定为不在上市公司任职且与公司没有任何股权关系的人士。

独立董事的概念和制度主要来源于英美法国家,该制度也为西方国家的公司治理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独立董事的产生与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公司采取的是单层董事会公司治理结构,在该模式中,股东大会直接委托董事会行使对公司的管理权,董事会聘任经理层对公司进行经营。这就使得少数大股东有机会操纵董事会为己谋利,损害了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引入董事会,从制度上改变了经理人员和董事会监督失控的局面,独立董事的监督和平衡作用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因此,在很多国家的董事会中都设立了独立董事。根据经合组织(OECD)《1999 年世界主要企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报告的调查,各国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比例为,美国为62%,英国为34%,法国为29%。在美国大型公开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很高,并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可见,独立董事制度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组织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3年,青岛啤酒H股在香港上市的时候首次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依照我国目前的有关法律,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提任除董事以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

二、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文化背景

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都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独立董事制度更是为了弥补公司治理结构的不足之处而产生。

1、独立董事制度产生于一个复杂的移民构成体――美国。而这些人普遍人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承担风险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他们具有高度的冒险精神。因而,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理性主义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了美国公司股权的高度分散化,以及完善的法律制度保护下的个人创新和个人的直接投资,这使得美国企业与企业或人与人之间的纠葛都会诉诸于法律。

2、独立董事制度效用的发挥受西方文化影响。美国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代表,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文明冲突论”的发明者塞缪尔・亨廷顿教授就明确指出:“……西方的观念从根本上是和其他文明的观念不同的。西方的个人主义、 自由主义、宪法主义、人权、平等、自由、法治、民主制、自由市场、政教分离等观念在诸如伊斯兰、儒教、日本、印度、佛教或东正教文化中没有多少反响。”由此形成了美国人公私分明、坚持社会公平等价值观,这也为独立董事保持在公司中的独立性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背景,使大多数的独立董事敢于履行职责去维护公平和正义,而较少的顾忌其他方面的影响。

3、独立董事制度成长于市场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健全的美国。美国是发达国家的领头羊,各类市场体系较为完善,而且形成了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征信服务企业主体。资本市场、商业市场上的任何一家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真实的资信背景调查报告可以快速取得,这使企业和消费者已经形成自觉培养和维护自己良好信用的习惯。在这样一个国家里,个人良好的表现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信用和声望,相反,声誉一旦受损就会直接影响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为独立董事在公司中发挥其监督作用提供了主要动力。

在这一独特的社会文化体系下,法律制度健全,征信服务快捷、方便、准确,人口自觉性较高等因素,为独立董事制度在企业内部有效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真正起到了监督约束企业经理人、董事会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作用。

三、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采用的是日本公司治理模式,即董事会和监事会并列制。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因为董事长有绝对的权力,监事会往往有“隶属”于董事会的迹象,看董事会的“眼色”行事,这就使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监督作用明显的弱化了。于是,企业家和学者们提出在我国商业银行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来改变这种无人监管的现象。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引入已经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独立董事制度是否能在我国商业银行被“移植”成功,不仅要看是否有其存在的完善的法律制度,还要看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否能够接受并容纳它。

1、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关系”文化。中华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以儒家文化为主,道家文化为辅的文化。中国社会自古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吕氏春秋(恃君)》 中说 “凡人之性,爪牙不足自守,肌肤不足以抗寒暑,筋骨不足从利避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而犹裁万物,制禽兽,伏狡虫,寒暑燥湿不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 “关系”二字便构成了中国的社会秩序,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相互交叉构成了和谐的社会秩序。而“关系”包括了:亲人关系、朋友关系、情侣关系、同事关系、邻里关系等等。

教授在《乡土中国》(1947年)中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作了理论上的概括,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的概念。“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退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成的网络。”而这一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以亲属关系――血缘、姻缘、亲缘所构成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在亲情的基础之上,“为朋友两肋插刀”,“远亲不如近邻”……友情、邻里感情等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使得人们在日常的活动中很注重这种感情的建立和延展。

在中国社会,这些情感因素强烈地影响着我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我们并不能以很独立的个体身份做出决定、行使权力,往往是某一“关系”的特定环节。我们得扩张自己的人情网络,谋求个人更好的前途、顾及家族和朋友的生活状态。

而所谓的人情,在《礼记》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非学而能。”人情是一种个人可以支配的社会文化资源,可以用来馈赠对方给自己带来某种报酬或者能避开某些不好的惩罚。在“人情”相互交易的过程中,就构建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2、商业银行独立董事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矛盾。以国家控股形式存在的我国商业银行,因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者的缺位,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使得经营者和员工在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影响了商业银行长远的发展以及损害了商业银行的整体利益。而这些情况的存在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和我国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因此,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机制,人们有意效仿国外商业银行,欲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来改变无监督或弱监督现象。但是,从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文化背景来分析,独立董事制度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的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不能共存。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人员的录用、业务经营范围以及客户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带有强烈的“关系”文化的影子,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表现的尤为突出。

(1)我国商业银行的门槛在“关系”面前矮了一截,如何聘用“独立”的独立董事?有一句话说“没有关系就进不了银行”,可见在众多的公司企业中,商业银行的进入门槛是很高的。如果内部有熟人或者有一定的社会关系,那么进银行工作就会相对比较容易。我国商业银行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后独立董事的任用会不会也会存在这种现象呢?在强烈的中国传统“关系”文化的影响下,“肥水不流外人田”,主管者会不会为了卖人情或者为了好管理而选择熟人去担任独立董事一职呢?所以,在我国商业银行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如何保证任聘完全“独立”的独立董事监管和斧正银行的经营者和员工。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关系”割据,各个不同利益团体鼎立,独立董事如何“独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人们认为有了足够大的属于自己的关系网才会安全,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以这种关系网会在竞争中逐渐扩大。在商业银行内部,这种关系网现象表现的也很明显,中立的员工很少,他们要不属于这个小群体,要不属于那个小群体。独立董事进入商业银行后,也不排除被拉拢而成为某一群体的一员,为这个群体办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不能被保证了。

(3)我国商业银行监事会的存在,独立董事的权力如何保障?我国商业银行现在采用的是监事会监督机制,如果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先不论人员的冗余,就其职责的分配和监督的高效性也值得再商议。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两种具有同等效用的制度并行存在,会引起商业银行内部人员之间的矛盾。商业银行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后,最好在同一目标下,设计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权范围,各行其责、有所分工、相互监督,利用传统的“关系”文化,使商业银行内部的关系网之间能团结在一起,创建有自己特色的公司组织文化。

四、结论

中国文化沉积的太深,给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中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照搬别人的制度必定会给改革带来很多的曲折。因此,不能盲目的引进独立董事制度,而应该在现有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 孟建国: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职能关系刍议[J].前沿,2004(1).

[2] 甘功仁:关于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7).

[3] 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N].中国证券报,2001-8-22.

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64-02

在这个商业模式日渐受到关注的时期,对商业模式的探讨应该偏向于应用性研究还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如果偏向于应用性研究,注重解决具体问题的话,那有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原则与方法指导?如果偏向于基础性研究的话,那会不会犯纸上谈兵的错误?某种意义上说市场实践是走在理论前面的。目前学界与业界,以业界为主,关于商业模式方面的文章大多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提出都不久,大概十年前开始被人重视,最近两三年才成为一个焦点,所以由于实践经验的局限,理论建设工作一直处于滞后状态。所谓“文化创意产业”,简而言之就是将文化通过创意变成产业。“文化经济”则是将文化借由某种商业机制,转化成经济效益。整理一下“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两者之间的思路。在学界也有这样的理解:“真正最有价值的,是这种把创意转化成为财富的产业组织形态。”也就是把“创意”借籍某种机制“产业化”。“文化”与“创意”之间的差异比较,其实归结一下不过是创意不仅仅是对产品的设计,对概念的包装,更大范畴的创意还包括对商业模式,机制的创造创新,甚至是对经济制度,政治体制的创新。所以不要把创意局限于艺术的范畴,它其实等同于更广泛意义上的变革创新。

业界与学界都非常关注文化创意与商业模式的关系以及商业模式的研究探讨,主要是因为商业模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模块化。“商业模式几乎决定了初创企业的成败”――马云。很明显,初创企业包含了各行各业,他的这句话暗示目前或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商界关注的焦点――对商业模式研究与探索,从移动互联网,到教育培训,到文化旅游,到传媒娱乐等各行各业。而这其中,对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探索更是如火如荼。因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下面这个箭头的意义: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创新的商业模式就不会将文化资源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仿佛没有桥梁。《史记》上的故事会永远尘封在博物馆中,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只会被当地人所知晓,画家的画也只是由他自己欣赏罢了。

拿平民美学来说――

创意产业的起点,当然是人的文化与创意,但是文化和创意本身不能够直接变成财富,它必须经过一个产业化的过程,它包括确定目标建立流程配置资源成本核算执行操作。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一个精明的投入产出过程,把各种价值量组合起来,获得最大的商业回报。同时,为了尽快获得规模化的优势,它还需要大量的商业投资,使暂时弱小的创意之苗,获得丰富的营养液,开放出灿烂的产业之花。

文化创意产业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通过创意的产业化,以更大的差异性、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市场价格,把一套更新颖的大型游戏软件、一种更现代更实用的工业或者建筑设计,在国内或者国外市场上推销出去。套用深圳人的一句格言,那就是“创意与市场在这里对接,才华和财富在这里转换”。要注意区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大众文化的氛围,是娱乐性的。

文化产业靠创新,而不是靠积淀,最好是在积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文化产业应该是一种工业化的生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抱有一种产业观,大经济观,这也正是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文化创意产业是企业主导的产业行为,是从消费行为反向思考的商业行为,以做企业的态度做项目,将其市场化,所以企业家,具有工商管理学历背景的人才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所谓商业模式是指产生经济、社会或其他形式价值的框架,或者指通俗意义上的盈利方法。商业模式这个词被广泛地用来描述,正式地或非正式地,代表公司的主要方面,包括目的、产品服务、战略、基础设施、组织结构、商业操作、及运营过程和政策。

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架构

基础

设施 主要能力 实行公司商业模式所必需的能力和竞争力

合作伙伴网络 补充商业模式其它方面的商业联盟

价值构架 使公司和客户互相有利的原理

产品

服务 价值命题 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用Osterwalder(2004)里的话说,一个价值命题就是“对特定顾客区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整体看法。它描述了公司怎样区别于竞争对手,也是顾客为什么从这个公司而不是其它公司购买的原因。”

顾客 目标顾客 公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受众

分销渠道 公司将铲平和服务递送给顾客的方式。

包括公司的营销和分销战略。

客户关系 公司建立的和不同顾客区间的关系。

管理客户关系的过程被称为客户关系管理。

财务 成本结构 商业模式采用的方式的金钱后果。公司的文档。

收入 公司通过一系列收入流挣钱的方式。公司的来源。

进化 创新力 不断实现变革与创新,基业长青。

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已经一目了然,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给自己的企业设计商业模式了,如何选择有效的商业模式,经营策略,发掘盈利点。但这似乎很难,因为很难有一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对商业模式的探讨必须在一定的规律下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商业模式是不断革新的,因为社会在发展,技术在革新,文化在变革。商业模式可以复制又不可以复制,可以复制是鉴于商业硬件资源的复制性,不可复制则鉴于商业软件资源的不确定性。

新的经济和技术环境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思考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使用效率与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表明,利用人的创造力、技能与传统文化艺术的结合不但能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更具有高度的经济效益,因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措施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下面我用一种科学系统的方法来说明商业模式完全可以设计的更加科学合理与高效,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的循环包含四个阶段:环境分析-商业模式创新-组织规划-商业模式执行-重新分析环境。

1.环境分析

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包含不同知识结构的商业模式创新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应该来自业务、流程、技术、客户关系、设计、研发、人力资源等部门。让团队成员就商业模式的环境(社会、法律、竞争、技术水平等)达成共识,然后规划商业模式的框架。

特别是针对文化企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更是如此,因为文化企业的生命力完全在创意。而多元的文化背景才是创意的源泉。

2.商业模式创新

在既定的商业模式框架下,设计团队可以开始设计商业模式的原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在办公室中就可以搞定的,必须到市场中,到顾客中,探索客户的需求,根据需求进行创意。

是什么:我的工具是不是为潜在的客户提供了真正的价值?它能够满足什么需求?是唯一的吗?谁提供了一样的东西?与其他工具的区别是什么?

为谁做:我想为谁创造价值?我的产品能让他们知道吗?如果他们知道了,怎么能让他们成为我的客户?

怎么做:我已经知道了我要做什么和为谁做,我应该认真地考虑一下怎么做。我需要什么基础?我要雇用多少人?我需要与谁合作?我需要哪些第三方资源?

做多少:解决了上述的问题之后,我需要对预期收入和预期成本进行计算,用以评估未来的收入。

这个团队和其他的执行者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商业模式原型进行测试(就是Web2.0中所谓的Beta)。我觉得像这样选择多个商业模式很像金融领域的投资组合(风险管理、投资和收益等),我称之为商业模式组合。

3.组织设计

完成了上面这些之后,在合适的商业模式组合的基础上,公司应该思考怎么能够将商业模式分解为业务单元和具体的流程,称之为组织设计。同时应该规划用于支持商业模式执行的基础信息系统(例如电子商务系统、平衡计分卡、数据挖掘等),然后选择合适的人来执行。

4.商业模式执行

最后是关键的将设计好的模式(商业模式、组织模型、流程、信息系统模型等)付诸实践的阶段。在有了外部(例如风险投资)和内部(预算)保证之后,商业模式就可以具体实施了。从我的经验来看,这是最具挑战性的阶段,也是经常被忽视的阶段。但是,这个流程远远没有结束!商业模式创新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对商业模式的评估阶段结束,然后在重新分析环境阶段再次开始,即使这个商业模式已经取得了成功。如果想从设计中获得更多收益,从事商业的人应该学习设计的方法和流程,而不是只看设计的结果。这种创新和整合的能力将成为21世纪成功的关键。创新并不仅仅是产品的商业化,更是建立新的实践、流程、关系和商业模式,还有开源等体制的创新――这些领域内都可以看到创造的影子。并且突破性的创新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价值,而维持这种价值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

篇7

[关键词] 商业插画 艺术性 商业性 互动关系

商业插画是一种功能性的绘画,使用的范畴被限定在相关书籍、出版物甚至更广泛的艺术设计各门类中,插画更多的是对书籍或期刊内容的形象阐释与表现与文字的配合编排,实现以图释文、以图称文的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按插画的承载媒介来分,可以分三类:印刷传播媒体,影视传播媒体和网络传播媒体。通过上述插画形式,可以看出视觉传达中的一部分就是商业插画,在视觉传达中拥有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商业、艺术、及社会赋予的。它不再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传播信息、服务社会的一种商业化的视觉传达分子。

一、插画艺术给商业注入文化内涵

插画可以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同样可以运用在商业领域,注入文化内涵的同时得到商业利润。插画具有自己的发展史,曾经的艺术家比亚兹莱曾为《阿瑟王之死》及《莎乐美》等多部红极一时的作品画过插图,有很好的观众群,甚至其优美的插画设计影响了那各时代的设计风格,其插画作品中的服饰、服装带来了现实生活中的追捧与痴迷。可见插画艺术通过设计师的创作与设计在保留了独特的艺术语境的同时,又给商业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插画艺术的丰富表现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层分析。

1.商业插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商业插画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在满足商业需求的同时充满了艺术魅力。

传统的商业插画以平面绘制的形式出现。例如过去家喻户晓的小人书,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用传统中国画中的白描手法进行绘制,线条优雅,形体流畅,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视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当然还有一些手法,例如国画中的晕染与水墨效果,时而粗狂写意,时而活灵活现,整整影响着一个时代人的审美趣味,陪伴着众多孩子的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领域的艺术形式开始影响插画的表现语言。例如,插画采用写实的效果,甚至采用摄影手段;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连环画《机器猫》就将电视剧中的影像截取下来作为插画的表现语言。还有一些具象的形式表现语言,例如,有些插画采用些是素描的手法,充满艺术表现力,同时又给人以现实意义的审美享受。

总之,插画为迎合商业市场的前景与需要,写实与抽象相互协调,相互结合,在视觉表现有所改变以摄影写实为重的表现方法。

2.插画艺术成功融入商业市场

商业插画应该算是插画艺术中最商业的一种。同时也是最大众、最实用的一种。插画艺术若想成功融入商业市场为商家所运用,为消费者所青睐,就必须在艺术表现力与商业销售寻求平衡,既要保持插画艺术的艺术本色又要满足商业的实用目的,是商品广告活动的辅助,参与商业的而又不是商业。

一般商业插画可分为广告商业插画、卡通吉祥物设计、出版物插图与影视游戏美术设计四类。从古至今都活跃在我们身边不乏它的身影,这让商业插画的形式在群众中得到普及以及大量使用,并且得到群众的认可,成功的融入了商业市场。商业插画已经从插画艺术中成长起来,并逐步形成的自己的风格及特点,即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商业模式中插画艺术的发展

插画艺术近两年在我国发展的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如今的商业大环境中,各方面的条件都在推动插画艺术的发展。商业插画也不是只以画面的形式出现了,而是往多元化发展。很多家居饰品的原型就是插画角色。如现在瓷杯子很多上面都印着插画人物,有的更甚之直接做成插画角色的外形来吸引消费者。具有装饰作用的餐具,可爱的存钱罐,笔筒,储物盒,男士的烟灰缸,台灯等等等等的设计都可以在插画中找到原型。插画已经涉及越来越多的方面,在商业模式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1.商业大环境成就了一些前沿工作室及插画师

目前我国的商大打环境还不足于开大型的插画公司,如果是工作室性质的话会更有利可图。1999年,王东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英雄门商业插画工作室”。后来,他们又开创了“中国插画师联盟”,一个插画从业者与爱好者的交流平台。现在我国开始加强了对版权的重视,商业插画的需求也会大幅度的提升。商业插画师应该会成为自由而富足的职业并逐步形成一种规范的行业。

2.商业插画的现状展望未来

和商业插画大国相比,本土插画的现状是:(1)文化和商业的转换太慢。(2)社会认知度不够。(3)后备人才储备不足。虽然我们现在还有不足之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进步,我们的插画业会逐步发展的更加规范,更加专业,也会有很多专业的队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面对这些,我们首先要有成熟的插画市场,其次要有完善的运作机制,再次要有一套符合商业插画发展的商业规范。使插画有广泛使用的空间。

总之,良好的商业互动关系既可以谋取高额的经济利润,又可以成为更好的理解艺术的视域。艺术与商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商业插画中表现为相辅相承,的。商业插画有别与绘画艺术,但他们确产生着同样的结果。商业插画从绘画艺术分支而来,它有着绘画艺术的某些特征,却又比绘画艺术更有实用价值。商业插画是商业与艺术找寻到的结合点,当实质性的商业行为注入了艺术性的文化元素它就产生的高额的经济利润。商业使艺术有了经济价值,艺术令商业有了文化内涵。在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社会中,这种互动关系下的商业插画刺激了人们的审美视觉,更刺激了人们的消费行为。所以商业插画中,艺术与商业的互动关系就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注释:① 匿名:《关于插画市场的一个行业准则!》,《13CG插画家》,2007-4-15 0:19:50

参考文献:

[1]匿名:《商业插画:一个未来的职业》,《新闻周刊》,2003年06月20日

[2]匿名:《商业插画――艺术与商业之子》,《美术报》,2008-01-12

篇8

宋代商业文化的崛起

有了雄厚的商品经济基础,加上城市风貌的改变,使整个社会的文化观念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与商业发展相结合便成就了宋代商业文化的崛起。尽管宋代商业文化的崛起并不容易,但仍然是传统封建文化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片新气象。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根本或曰社会文化观念的根源在于以农为本,商业自古便被主流文化视为末业,从事商业的商人也以“四民之末”冠名而备受社会歧视。时至宋代,商业已可与农业一起支撑国家经济命脉,重商观念抬头,商人自立自信。他们的子嗣不仅可以在官学学习,而且还能参加科举,获得官职,甚至还有不少商人通过进纳钱粮、联姻宗室贵戚而跻身士流、获得特权[2]73。商人获得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社会文化认同,不再低人一等,经商也成了世人羡慕的职业。与只求一饱、仰人鼻息的传统儒生相比,宋代商人手中的财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显出它应有的力量,即支撑着人生的享受、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的繁荣发展。在金钱利益的冲击下,过去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趋于松弛,使封建等级文化和文人阶层也出现了些许变化。例如南宋时期,民间出现了不少女性主持家事的现象。她们越过不肖或蠢懦的丈夫,从深闺中走出来,从事女红扫洒以外的各种事务,其中也包括商业活动。这是对封建礼教中所谓“三从四德”文化观念的极大冲击和挑战。这说明宋代商业文化在封建传统文化面前有了自己的文化色彩,甚至可以浸染到封建传统文化的内核。商业文化除了渗入封建家庭观念外,也渗透进了宋代人们的婚姻观念。封建上层社会之间的婚姻关系往往是契约式家族联合,而宋代上层社会之间的婚姻关系建立却多了另外的意义。例如嫁娶前先问的是资装的厚薄或聘财的多少。婚姻俨然成为“买卖”双方的一个市场平台。除了上层社会之间的婚姻关系是如此,宗室贵戚以财联姻平民也已不是稀罕事。由此可见,宋代商业文化及其中追求金钱的价值观念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同时,宋代商业文化的崛起也是在宋代文人有关义与利的理论争执中艰难完成的。这种理论争鸣最激烈的莫过于南宋理学家与事功派之争。双方的根本分歧在于如何认识人的欲望。理学家以德自律、以道自持,克制利益与冲动,追求道德楷模;事功派从人的七情六欲出发,肯定人们对财富的向往。显然,两派文人都深感宋代商业文化崛起及其影响的现实,只是一派担心人心中利益盖过道义,而另一派则偏向于肯定人心对利益的追求。可见,无论哪派得势,都标志着宋代商业文化观念已进入文人士大夫的理性思维领域。重“欲”重“利”思想在宋代流行已是不争的事实,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宋代享乐思想成为文化主流观念。宋代外患颇深,宋人在居安思危的同时也滋生出浓厚的“世事难料,莫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享乐思想。在代表和主导封建文化发展方向的文人士大夫中,类似思想几乎普遍存在。他们追求口腹声色、饮酒相欢、歌儿,引出诸如不晓天中的宋祁、柘枝颠下的寇准、白鸽宴上的韩玉汝、鸡舌汤前的吕蒙正等不少轶人轶事来[3]119。这些都表明,宋代人文风气与社会价值评判都在商业文化的熏陶下发生偏移,那些安贫乐道的高雅、高尚追求已经部分被商业文化下的世俗享乐替代了。

对宋代商业文化的评价

由上文可知,从宋代起,社会文化开始向多元化发展,随着社会商业经济日趋繁盛,商业文化也随之崛起。宋代商业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以传统农耕文化为主流的文化结构并使其受到新兴异质文化的极大冲击。然而,中国传统商品经济发展不仅对农耕经济具有补充作用,还需要满足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因此商品经济不是独立发展而是与传统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农业经济的繁荣也能够带动商业的繁荣,反之农业经济陷入低谷也使得商业经济的发展相应迟缓。商品经济对于农业的依附性限制着商品经济的独立发展,也使得商业文化这种新兴文化不能够完全脱离传统文化而独立向前发展。事实上,城市经济、货币经济等多样成熟经济形式在中国出现的时期较早,但与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并非相互制约、此消彼长,而是作为传统经济的补充形式出现。尽管商业经济对于传统经济模式具有腐蚀作用,却并未从根本上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而是由于竞争关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它的发展。传统的农耕经济在商业经济的补充下不断调整结构、扩展空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由此可见,商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传统农业经济,这也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以及宋代商业文化依附其发展而发展。宋代商业文化的发展是封建传统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的一段历史性内容,是异质文化被社会主流文化涵化的过程。因此,宋代商业文化作为当时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一部分,为社会文化的向前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社会文化生活与心理。总而言之,宋代商业文化在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化水平空前提高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基础面前崛起,深刻影响了封建文化在各个思想领域的传统观念,有些甚至突破了封建文化的束缚成为一种异质文化元素。但无论如何,宋代商业文化有着稳固的商品经济基础,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求,因而即便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有异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社会所接受。

作者:李红云 韩玉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