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实习导游工作报告8篇

时间:2022-08-14 18:03: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实习导游工作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习导游工作报告

篇1

关键词:旅游管理;国际化;培养路径

伴随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着眼于基本技能和基层管理的传统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亟待进行调整[1-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旅游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管理的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满足旅游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 旅游管理人才市场需求较大

江苏师范大学地处徐州市,旅游管理学生就业主要面向长三角。长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长三角旅游业的迅猛发展。2010年,江浙沪共接待入境游客2189.72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151.15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8.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856.34万元,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地。

2010年,江浙沪共有1807家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酒店139家,678家A级旅游景区,4311家旅行社。三大旅游行业共吸纳劳动力43.5万人,其中星级酒店吸纳劳动力28.8万人,成为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旅游行业,A级旅游景区安排9万人就业,旅行社从业人数为5.7万人。按照江浙沪地区每年旅游从业人员需求以10%的速度增加,则每年新增从业人员4万人,旅游人才需求较大。

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3]。据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预测,中国未来十年,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100万,而全国旅游院校仅能提供10万毕业生,旅游管理人才短缺。2012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鼓励旅游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对旅游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新机遇。江浙沪地区旅游业将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实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旅游高级管理、专业技术、服务技能型人才短缺将成为旅游产业升级的瓶颈。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旅游管理(本科)的培养力度。

二. 国际化旅游管理(专转本)课程体系构建

江苏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转本)从2005年开始招生,生源主要来自旅游专科学校和相关专业院校,学生已经接受过酒店、导游、景区管理等基本技能的培训,但需要进一步提升英语能力和旅游管理管理能力。鉴于此,我院探索“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建设模式,构建一个基础厚实的平台,设置酒店、旅行社、景区三个专业模块,贯穿专业必修、选修、实践项目(包括技能和管理项目)三大层面,构建三大模块的课程群。课程群遵循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注重实践环节等原则,依据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具体特色如下。

1.专业英语课程。为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导游英语,鼓励学生在取得中文导游证以后,积极报考英语导游证,提升自身素养;开设饭店英语,适应国际化品牌酒店的需要,引导同学报考并取得中高级饭店英语等级证书。

2.补充基础课程。搭建旅游管理本科知识框架体系,夯实专业基础,开设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法规等课程。

3.提升管理能力课程。针对旅游管理(专升本)学生在专科段以技能型培训为主的特点,亟待提升其管理能力。开设饭店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旅行社计调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危机管理等课程。

4.提升人文素养课程。开设中国旅游文化、旅游美学、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中国饮食文化、文物考古与旅游、人际沟通艺术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中华文化的渊博。

三. 国际化路径支撑体系建设

1.教师队伍国际化。首先,鼓励教师出国研修,与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休闲等专业的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成功理念,提升自身办学、教学水平。目前,境外研修主要包括国际化双语教学培训项目(3个月)、专业境外研修计划(6-12个月)等形式。此外,通过建立境外酒店实习基地,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一起进驻境外酒店,加快了教师队伍国际化的进程。其次,聘请酒店、景区的国际品牌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进行讲学,与同学、教师进行座谈,拓展其视野。最后,配合学校153人才建设工程,引进具有境外教育背景的旅游管理博士,加速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

2.教材国际化。针对我国目前旅游管理英文教材缺乏的现状,一方面,引进原版英文教材,但是可能会存在不适应国内旅游企业发展情况和学生情况等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国内原有教材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自编英文教材,并不断改进。

3.学生实习、就业国际化。第一步,遴选在我国境内经营的国际高星级品牌酒店,建立实习基地;第二步,国际旅游企业选拔优秀实习生赴境外跨国集团酒店实习锻炼,回国后在国内本集团内部担任中高级管理人员;第三步,选择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际品牌酒店,建立境外实习基地,实现实习与就业完全国际化。

参考文献:

[1]王艳平.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与属地化[J]. 旅游学刊,2003,(s1):164-166.

[2]李 力,杨 莹,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经济管理,2010,(2):181-185.

[3]魏 凯,孙 赫.旅游人才培养国际化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112-115.

篇2

[关键词]旅游业;新常态;高职导游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01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08 [本刊网址]http:∥

新常态,“习式热词”之一。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适应新常态”。此后在很多场合,新常态这一词反复出现并逐步被系统化。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和服务业逐步成为主体,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而在旅游业中,新常态则集中表现为休闲体验游势头渐起,自由行成为主流以及互联网思维模式下旅游产业升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据统计2014年我国国内游客比上年增长10.7%,出境旅游人数同比2013年度增加了20.25%。接待入境旅游者12849.83万人次,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的旅游业,有一支代表的中国形象的专业导游人员,他们被誉为“中外交流使者”和“旅游发展的主力军”。面对旅游业新常态,作为为旅游经济直接服务的高职导游人才培养,应紧跟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培养适应于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旅游业新常态下的三种发展现状

(一)旅游法出台

《旅游法》出台之前旅行社低价招徕客人,带客人到指定的购物场所购物,以及在旅途中另加收费景点或另加收费项目,以此获得高额回扣,形成“招徕靠低价、盈利靠购物、服务靠导游从业经验”的旅行社运营模式。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旅游法》后,无论是立法宗旨、还是官方解释口径,都强调基于国民旅游权利的促进、规范和管理的综合性。尤其是第三十五条,即旅行社不得指定购物场所的条文。

《旅游法》出台之前,导游人员普遍底薪不高,甚至没有底薪,有的甚至还要出人头费,但是通过购物、加点回扣,导游的收入仍能维持高收入;《旅游法》出台后,法律明文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部分旅行社按照法律要求给导游设置了底薪、提高了导游服务费,由过去的50元/天,到现在的150―300元/天,但由于购物和加点回扣没有了,加上因团费大幅增加导致团量大量减少,导游人员的收入也大幅减少,于是出现了一些旅行社停业注销、导游辞职转行等现象。

(二)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也被称之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国家旅游局于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提出将提高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2015年初为了引导和推动我国智慧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旅游局特出台了《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总理在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智慧旅游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产物,是旅游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典范,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旅游业成长为现代服务业的关键。

最先成功的是以携程为代表的专业电商,是以电商B2B的概念,随后以去哪儿网为代表的形成020线上旅行社经营模式,继起的“淘宝旅行”平台类电商,搭建第三方平台,把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的供应商产品轻而易举地汇聚在这个“大平台”之上,任由游客自由选择。这是一个重大改变:平台化、扁平化、去中介化、两头见面,替代了传统旅行社的中介功能。原来的产业链条、纵向分工、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利益分配的习惯,全都因此而改变。随着旅游信息不对称性的消失,旅游设施的完善,自助游、个性游成为主流,中国进入散客时代。互联网及新技术的运用将为散客群体提供便捷、完善的个性化旅游服务,使得旅游类企业的核心价值在变化,集中在“服务上”,线下的接待服务将成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而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导游将是核心竞争力,导游的价值、地位、报酬等将在这新的结构中重建。

(三)休闲旅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人们经济许可,时间又允许的情况下,越来越多人选择出门旅游。而随着旅游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走马观花的观光旅游,逐步走向休闲度假旅游。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其中“闲”就是指休闲度假,包括乡村休闲、都市休闲、等各类休闲旅游新产品和新要素,并指出休闲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主体。国家不久前出台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就重点体现了提倡绿色旅游休闲理念、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鼓励国民旅游休闲消费、丰富国民旅游休闲产品、提升国民旅游休闲品质等五大亮点。旅游者自身,也从原来的观光饱眼福阶段,进入身心放松的休闲度假时代,这对导游人员提出新的要求。

二、旅游业新常态下导游人员的应对措施

(一)面对旅游法。旅游法的出台,禁止额外加点、购物,断绝了旅行社之前获利的来源,致使团费回归正常,比旅游法出台前约贵一陪。对旅游者来说,跟团旅游的低价格优势将不在显现,于是游客纷纷选择自助旅游,致使团量减少。纵使旅行社给导游底薪,出团补助提高到两三百一天,也难以像旅游法出台前导游动辄上万的月收入。但从长远来看,旅游法的出台,使旅游行业走向一条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并促使旅游行业服务价值的回归。促使导游人员更应凭借自己深渊的人文知识,精彩的讲解,热情的服务来征服游客,成为游客的“指定导游”或“私人定制”,这才是市场需要的“高手”,也就是大家所期待的“品牌导游”。

(二)面对智慧旅游。智慧旅游智能化,旅游信息网络化、旅游信息对称性、透明度高。导游人员要主动融入智慧旅游中去,充分借助网联网技术彰显自己的独特价值,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微薄、微信等自媒体,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拥有自己的粉丝客源,适时地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和建议,并通过相关交流平台扮演在线旅游咨询师和旅游营销师的角色,甚至还可以借用“淘宝网”等建立第三平台,销售自己的导游服务,展示自己的才华,树立自己的品牌,实现导游网络预订等。

(三)面对大众化旅游。大众化旅游的到来,导游的服务模式也应该随之改变,除了讲解水平、服务技巧要升级外,有些省市正在探索“导游兼司机”的带团模式,其实导游兼司机的带团模式在国外早已不陌生,即导游开着车,带着几位游客,就像搭着亲朋好友一样,走街串巷,谈天说地,让游客融入旅游目的地生活,更好地体验当地的美景、美食以及人情风俗等。同时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自驾游也已经有一定市场,现在很多导游成为自驾游的领队,有的不仅提供服务,还为游客提供线路策划等等。休闲旅游日渐流行,为导游服务模式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

随着旅游法的实施,智慧旅游和大众化旅游的到来,私人旅游定制产品开始紧俏,出现了旅游咨询师这一职业,拓展了导游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

三、旅游业新常态下高职导游人才培养

(一)加强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教育。“游客为本,真诚服务”作为旅游行业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旅游行业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旅游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指引和兴业之魂,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业已形成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取向的高度提炼和概括。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或者导游服务的形式怎么变化,对游客而言,导游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意识是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最为关键要素之一。

高职导游人才培养,应从新生入学起就应该加强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教育,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导游职业服务意识,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工作主动性,以备将来以满腔热忱投入导游服务行业中去,尽可能地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以高超的技能和真诚服务赢得游客和社会的尊重。

(二)课程设置要紧扣旅游业发展。高职导游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要紧扣旅游业的时展,与时俱进,甚至要有前瞻性。笔者前两年在下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导游岗位及其相关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进行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尤其是最近一两年《旅游法》的实施、智慧旅游、和休闲旅游的兴起,需要增设或淘汰或更新某些课程,都值得旅游教育者进一步探讨。若我们人才培养中的相关课程设置不进行与时俱进地改革,则会出现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现代化旅游业的发展要求,形成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的怪现象。

篇3

2014年11月,总理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主题,被称作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可见其重要作用。2015年7月4日,经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一、何为互联网+

所谓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平台上加上一个传统行业,相当于给传统行业加一双“互联网”的翅膀,然后助力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由于与互联网的相结合,诞生出了很多普通用户触手可及的理财投资产品,比如余额宝、理财通以及p2p投融资产品等;比如互联网医疗,传统的医疗机构由于互联网平台的接入,使得人们实现在线求医问药成为可能,这些都是最典型的互联网+的案例。如今,“互联网+”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二、互联网+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在教育领域,我们同样可以利用“互联网+”视域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学生都对智能手机、平板等非常感兴趣,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成为习惯。利用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微信、QQ、云课堂等资源进行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高职教育有自己的特点,相对于本科教育来讲,我们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必那么全面深刻,本着够用的原则就可以。同时,高职教育非常重视理论实践的操作,由于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设备,所以,现有的条件很慢满足高职技能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视域,通过构建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弥补技能教学之不足。相对于其他专业,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知识点零散,实际操作的内容需要大量的视频辅助,传统的课件、教案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因此,通过运用各种网络资源,应用互联网+概念,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多元考核与评价,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运用“互联网+”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库,纸质资源转变为电子资源

旅游管理系教学资源库由专业资源库、课程资源库和素材资源库组成。专业资源库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介绍、企业信息等内容;课程资源库目前共有八门课:《导游实务》、《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模拟景点导游》、《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心理学》,内容包括课程视频、课程课件、课程教案、课程实训任务书、课程题库、课程实习实训制度和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素材库为了满足课程资源库和专业资源库的源素材提供需求,提供形式多样的素材,如文献、视频、动画、图片等。

(二)建设精品课程

充分利用学院精品课程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2015年年底,我系已有精品课程6门,分别是:《模拟导游》、《食品营养与卫生》、《旅游心理学》。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系的精品课程数量会逐年增加,质量会逐年提高。

(三)建设世界大学城云空间,互动学习

大学城云空间提供了另一个交流学习、交流互动、共同提升的平台,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打破了只有上课时间才能教学的局限性,巧妙地将课堂交流时间延伸到了课下,有利于丰富课余生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记载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本着“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实名机制,智慧管理”的建设理念,打造全球教育学习环境,引领空间教育学习。

(四)利用微信群投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长期以来,教学目标的制定都是由老师来制定。并且在制定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意性,针对性不强。据调查,在校的学生中,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智能手机,并且都开通了微信。在此基础上,我们现在可以利用微信的投票功能,由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这样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的放矢的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习目标更加清晰。

(五)通过QQ讨论组,师生共同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在正式上课之前,先让学生预习新课内容,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自己先写出教学重点难点,然后小组汇总,以小组为单位将本组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发到QQ讨论组中,大家充分讨论,最后确定学习重点难点。这种形式充分真实的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愿望。教师也明确了重点难点,在备课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也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六)收集学生网络学习的大数据,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学生们利用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等网络资源学习过程中,会留下学习痕迹。比如同学们在平时做练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错题,传统的纸质资源很难直观的汇总归纳学生的出错点。但是,在互联网中,通过收集大数据就能很清晰的知道学生们的学习薄弱点。然后教师再有针对性的加强这一部分知识的弥补,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四、“互联网+”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清晰的组织教学材料

教师上课需要准备的文件越来越多,例如,课件、教案、讲稿、大纲、教学日志、教学计划等,每一堂课都需要做大量的打印工作。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还需要准备大量的视频片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如此多的准备要求。因此,借助于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平台,灵活使用平台中的对应模块,很容易实现上述资料的归类整理。

(二)突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主要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非常明显。随着学校实现WIFI覆盖和同学们拥有智能手机及平板。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教师把各类教学资源挂在相关的平台或App软件上,同学们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三)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在世界大学城云空间里,有很多的功能模块,类似于qq空间,同学们非常乐于畅游在搭建模块和学习的海洋中。同时微信和qq有很强的互动性,非常的表情资源和链接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学生们会沿着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路线不断拓展,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四)实现了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新媒体,不仅对于学生是非常新鲜和刺激的,对于老师来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也要经过培训,练习,逐步搭建起自己的学习网络。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会遇到新鲜的知识,主观能动性也得到激发,实现了教学相长。

(五)考核方式实现多元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还是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另外稍加一些平时的作业和出勤成绩,不利于客观的个性化评价。在互联网+思维的带动下,教师通过云空间平台以及qq、微信讨论沟通的痕迹,同时在云课堂学习过程中对有对应的测验成绩,另外可以清晰的看到学生的提交作业情况、互动讨论情况、在线测试成绩、留言板留言情况等。最后的评价会更加的客观和多元。

五、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难题

(一)硬件不足且缺少专门维护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学院应该配备更多的机房和电脑。现有的条件满足不了学习的要求,设备陈旧,网速偏慢。如果设备出了问题,缺少专业高效的快修和维护。如果打开学习内容非常缓慢,将会极大的影响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二)动态视频资源缺乏

教师会尽力在网络上找一些视频片段来充实教学内容,但是,网上的资源毕竟是良莠不齐,有的画面不清晰,有的逻辑思维混乱。反而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倒推作用。

六、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改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全新的课程开发理念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特别是考取导游证的核心课程,知识点非常零散。另外,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去钻研知识。因此,结合课程和学情,我们把教材的知识结合业界实际和考证要求打乱重组。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实现知识点有逻辑的碎片化。

(二)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

国外的高职教育的课程很多是由专业的公司制作,质量较高,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师生互动中,我们可以购买相关网络电子教学资源库。

篇4

__原名深泥湖、黄湓湖、新深湖,属通江湖泊,水产、水禽和水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日产鱼货价值升金”之说,故名为__。沿湖东至境内包括大渡口镇、胜利镇、东流镇、张溪镇四个乡镇32个行政村395个村民组及金寺山林场,人口约5.9万人。贵池区涉及唐田镇和牛头山镇。

1、地理地貌。__地处长江南岸,位于池州市东至和贵池两县区境内,与安庆市隔江相望,距东至县城35公里,池州市区60公里,九华山80公里。206、318国道以及沿江高速公路穿绕其境,区位优势明显。

全湖周长约165公里,平均湖宽7.5公里,属永久性的浅水内陆湖泊,湖水主要来自黄湓河和唐田河,正常水域面积13万亩。由上、中、下三个湖区组成,中湖最深,上、下两湖水域每年12月至翌年3月,除河道残存不足尺余深水外,基本成为湖滩地或沼泽地。

周边地形多样,东南为低山丘陵,西北为平原岗地。岸线曲折,湖汊众多,水草丰富,湖滨平整,与周边广袤的乡野,共同构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画。

2、水域管理变迁。__水域跨东至、贵池两县区, 其中东至县境内占77.7%,在贵池区境内占22.3%。1995年以前,各自管理。1995年原池州行署以池行秘〔1995〕5号会议纪要的形式,将__区分为三段,杨嘴至小路嘴观光大桥为上湖,小路嘴观光大桥至八百丈为中湖,八百丈至黄湓闸为下湖。上湖水域由东至县管理,下湖水域由贵池区管理,中湖水域无偿划给地区,现由市农委管理。

3、历史沿革。1986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__水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333.4平方公里。其中湖面101.5平方公里为核心保护区,沿岸2.5公里范围的231.9平方公里为缓冲区和实验区。1992年,原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将__列为中国40个具有国际意义的自然保护区。1997年国务院“国函〔1997〕109号”文件批准__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省编办批准成立“安徽省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2年,__成为东北亚鹤类网络保护区。2003年6月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挂牌。2005年成为东亚-澳大利亚鸻[héng]鹬[yù]网络保护区,__年加入长江中下游湿地网络保护区,是安徽省第一个以水禽及其栖息环境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又是亚洲乃至世界重要湿地。

(二)保护利用情况

我县一直高度关注和重视__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早在2003年,就编制申报“__生态科考旅游区”建设项目,并列入省“861”行动计划。这是我县当年入围省“861”行动计划七个项目中唯一的非工业项目,目的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__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利用,进一步改善__生态环境,带动沿湖农民和渔民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更好地对__湿地资源进行保护。至目前,整合多方资源,现已完成楼阁至五丰段的24.3公里湖区油路及__观光大桥工程,兴建了杨娥头观湖亭、联合观鸟台、观鸟步道等旅游观光考察设施。__湿地生态科普中心一期即将完成,年内投入使用。沿湖堤坝加固、退耕还林、生态环保等各项基础工程逐年稳步推进中。

__年,东至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加大湖区湿地及鸟类的保护力度,按照“保护优先,自然增殖”原则,对上湖实施生态修复性养殖。禁止对湖区投放鱼蟹苗、饵料和化肥,减少人为破坏水质环境的行为,实现湖区的自然增殖,优化水质环境。为增加水生动、植物数量,补充鸟类食物的不足,积极开展种草移螺活动。这些措施都对__保护起到了阶段性作用,使得__鸟类保护状况一直优于其他同类质资源地区。“监测显示,__是长江流域非常重要的湿地,其水鸟密度高于鄱阳湖和东洞庭湖。” 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水鸟和湿地生态研究组的曹垒教授如是说。

__以其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候鸟资源而独具魅力,长江下游地区很难找到第二块这样的湿地资源。无论是从资源禀赋,还是政策允许,推进__旅游资源利用是时代的发展需要,是顺民心、合民意,谋民利的重要举措,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

(一)资源的支撑

1、无价的鸟类资源。__丰水期水域面积仅133.4平方公里,相比洞庭湖3750平方公里,鄱阳湖4646.64平方公里,面积要小得多,但每年到__越冬的水禽多达10多万只,密度超过了洞庭湖和鄱阳湖。现拥有长江中下游水鸟总数量的5%-10%,是全球受协物种东方白鹳、鸿雁和白头鹤等在迁徙路上主要的越冬地,也是亚太地区最主要的鹤类、鹳类、雁鸭类越冬地之一。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3种。每年来此越冬的鸿雁占全球种群数量的40%以上,东方白鹳占世界总数的15%。

1980年我国已故著名鸟类学家安徽大学教授,首次发现__白头鹤的越冬种群,1983年在印度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首次向国际介绍了__,从此揭开了__的面纱。国际鹤类基金会和新西兰鸟类专家将__列为鹤类迁徙考察点,从事鹤类研究;台湾著名摄影家吴绍同先生前后4次赴__进行拍摄,出版了大型影集《鹤》;北京等地众多新闻媒体,每到候鸟来临季节专程来到__采访,央视黄金时档准时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钟嘉先生曾撰文《无价__》:“__如何无价?──原来有价,‘日产升金’;现在无价,白头鹤在中国最重要的越冬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每到秋冬季节,联合国、欧美地区国家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前来实地考察。目前__是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学实习基地,与安徽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共建的__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将于年内正式实施。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人员来到__进行科研和考察活动,越来越多的环保志愿者、摄影

爱好者和各类游客高层次进入__,寻找各自所需的题材。 2、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保护区植被属于草本湿地植被与水域植被类型,有6个群系组15个群系,植被覆盖率达80%,有水生植物38科59属84种,按自然形态分为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整个水体植物茂密,各自成片,形态丰泽,碧绿滴翠,是__区最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之一。保护区有兽类资源12科24种;两栖爬行类共12科25种;鱼类18科62种。

草、鱼、兽与鸟共同构成了__种类丰富的生物王国。

3、美丽的季节景观资源。春季,十万亩油菜花海遍布湖的两岸,是__最美的季节;梨花、桃花、杏花等各色鲜花在湖畔竞相绽放,越冬候鸟怡然踱步其间,连绵起伏的低山丘陵,在__水的映衬下,愈发春意盎然。夏季,湖水最多的季节,也是__最为壮观的季节;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错落有致分布湖中;群山环抱,林木葱郁,水天一色,烟波浩渺,放舟湖中,悠然自得。秋季,金秋十月,飘香,鱼肥蟹美,是__丰收的季节;厚厚的草甸遍布湖滩。越冬候鸟开始踏入,故地重逢,欢呼雀跃。冬季,冬天的__是候鸟乐园,是__最具价值的季节;十多万只候鸟翔集__,蔚然壮观,将冬日的__衬映得勃勃生机。雪花飘起,银装素裹,令人流连忘返。

4、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环__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是东至农业发展重点区域,共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17家、县级22家。现已形成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张溪镇东湖生态休闲农业园、江南农业科技园等“农家乐、渔家乐”也发展十余家,并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特色旅游深受欢迎。旅游商品以无公害农副产品为主,有15种鱼类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东至麦鱼被国家商标局评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著名地方特产;陶公菊、龙溪麻油、__鸭蛋、张溪土鸡蛋为省内知名旅游商品。

5、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__孕育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乐善好施、勤于捐资办学的章大光,有熠熠生辉生物学家章韫胎,有著述颇丰的体育专家俞子箴。__创造了绚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东至花灯之磨盘灯、八仙过海灯、龙灯、十番九子灯、蚌灯、龙船灯,麦鱼制作,龙网捕鱼,胜利民歌,张溪民歌,打夯号子,剪纸等众多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诗人、至德县令梅尧臣在__畔留下“野凫[fú]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的佳句。

国家3A级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尧舜圣境─历山依湖而立、国家2A级旅游景区-东流古文化区紧偎湖边;东至青龙洞、五丰洞、金铃庵、将军庙、江心回民村,贵池区金竹洞、山荫塘、天堂、赖湖十景、九房朱遗址等景点遍布沿湖两岸,“烂稻陈”、“公母石”、“红鱼塘”传说更是让人迷恋,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多彩的__旅游资源。

(二)法规的保障。

自然保护区具有保护、科研、教育和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区域,而不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都有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明确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规定“在不影响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同时还规定“在实验区内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十二条也规定“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经林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在指定的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据此,推进__旅游资源的利用有法可依,也是我国法律规章的基本要求。

(三)政策的支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安徽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规划》都明确提出加快__旅游资源的利用,进行深生态旅游的试点和示范,建设__湿地公园。《安徽省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对__发展旅游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市政府__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牯牛降、__、九子岩等主要景区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东至视察调研时,多次强调要让__这个池州旅游的“龙尾”摆起来。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非常关注__旅游资源利用,提出多个有关__方面的议案、建议和提案。沿湖乡镇及湖区群众对__旅游资源的利用报以迫切的期望。合理利用__资源,发展__旅游已成社会各界的共识。

(一)管理模式多头为政

1、行政区划有制约。__有3/4在东至,1/4属于贵池。市里又人为地把位于东至县境内的中湖划归市农委经营管理。虽然同属于池州市,但管理过程中困难重重,很难形成合力。中湖维护基本就是以发包替代管理模式,全部分包给养殖户养鱼,造成万屏齐插、千网齐悬格局,湖貌惨不忍睹。对__环境的破坏和美誉度的诋毁,绝非区区的承包费所能折抵。

2、多龙治水水难治。__的管理部门涉及林业、水产、保护区管理局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履行的权利和职责不同,且分属不同层级的行政管辖,缺乏一个有效的统一协调机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对__资源的保护利用非常不利。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在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目标不同,利益不同,各司其职却又各自为政,矛盾较为突出,影响了__的科学管理。当地政府为谋求发展或解决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与主管部门认识上同样存在分歧。

3、观念认知有差距。由于本位思想或认知的不同,有人认为__自古以

来就是天然渔场,还搞什么保护和利用?有人认为既然是国家自然保护区,还搞什么旅游?特别是在利用的建设投入上,尚未有效引入资本运作和市场竞争机制,也未把资源的保护利用这篇大文章推向市场。 (二)生态保护不尽人意

1、破坏性养殖方式大量存在。全湖水域均从事水产养殖,上湖采取的是修复性养殖模式,中湖、下湖采用围网养殖模式。上湖由大青湖公司承包经营,因水产养殖需要,在__桥下围坝筑堤,控制最低水位,导致河床泥沙难以流动,加剧上湖河床抬升,不利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中、下湖养殖方式对湖区破坏性更为严重,由经营户分散承包经营,网屏如织,竹杆林立,别说鱼和鸟,就连当地渔民进入都如同进了“mi.魂阵”,难分东西。常有水鸟停息网屏中,由于无助翔距离而无法起飞,只能囿[yòu]死其中。为提高产量,鱼苗高密度投放,网屏内寸草不生,与之强烈反差的则是无人工养殖的网屏外,浮萍密集,绿草连连。养殖过程中大量投放鱼饲料及未经处理动物粪便,对水体造成严重破坏,水质富养化严重,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鸟类食物日益短缺。

2、野生动、植物数量种类严重减少。每年近6000吨水产品产量,自然生长的水生动植物根本不能满足这些鱼类的生长需求;黄湓闸通江口每到开闸通水期,闸口、湖道紧布网屏,长江中野生鱼类几乎不可能回游入__内,造成__内野生植物及鱼类减少、殆尽,对自然生态平衡严重不利。

3、毒、猎候鸟现象偶有发生。由于湖内野生动植物的减少,大批候鸟来此越冬时,因湖区无充足的食物,转而猎食周边的农作物,由此造成人鸟争食现象,少数群众有时会采用极端方式来保护农作物。

4、群众利益难以切实维护。保护区由于保护需要,沿湖滩地得不到利用,基础设施得不到加强,林木不得随意砍伐。多年来,保护区群众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虽然当地政府、保护区管理局给予了适当补贴,但都是失多得少,远不能弥补湖区群众损失和基本生活需要。

5、圩区防汛压力连年不减。近年来,国家对__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沿湖堤坝加固更新,增强防汛抗旱能力。由于中、下湖全部采用围网养殖方式,造成湖道不畅,每年数万吨的泥沙沉积湖中,导致河床逐年抬升。每到汛期,圩区防汛压力依然十分巨大,2010年的大水,造成沿湖群众农业生产几乎绝收。

6、沿湖乡镇环保措施参差不齐。__涉东至县四个乡镇、两个园区,贵池区两个镇。园区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相对较为完善,但部分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对__生态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旅游发展基本空白

1、地方规划各自为政。近年来,沿湖各县(区)乡镇及相关部门都编制了发展规划,就谋划如何利用__这块金字招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各有想法、都有思路。由于乡镇、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规划布局不能充分协调,导致__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性不强,功能定位不够准确合理,__整体效应不能发挥。如:沿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但因缺乏合理布局,雷同较多,造成镇自为营、村自为战局面。伴随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既影响了__整体资源发挥,又易破坏生态环境。

2、旅游交通严重短板。__虽距206国道和318国道不远,但通湖道路仅小路嘴跨湖大桥一段路况好一些,其余都是泥泞小路,不便游人和车辆进出。

3、旅游设施极度匮乏。目前,围绕__湿地发展旅游,沿湖乡镇都表现非常热心,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各类旅游项目难以实施,自发建设的农家乐布局零散,配套服务严重滞后,游客吃住行诸有不便,高兴而来,扫兴而归,给我县及至全市旅游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4、资金投入单一乏力。要充分挖掘__旅游资源,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去完善,动则需要数亿元资金,东至县过去也曾规划利用__旅游资源,并投入一定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投入渠道单一,财政资金的投入只是杯水车薪,难有大的改观,只有望湖兴叹。

5、文化品位有待挖掘。现在对__的宣传都是注重鸟和鱼,对__的人文景观宣传较少,值得挖掘,以提升__的文化品位。

__现在仍处于“名气很响,效益很低”的状态,应有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推进__资源要利用,发展旅游业,这是不容置疑的。如何利用?简单来说,鱼要养,珍禽要护,旅游也要发展。如何做到三者兼顾,不可偏废,就要呼唤理性思考和科学决策。在充分实现人与鸟、鱼、水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努力形成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渔业生产齐头并进良好局面,从而获取更大的综合效益。

(一)破除瓶颈,营造__和谐发展环境

1、理顺管理体制。建议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协调林业、农业、水利、环保、旅游、水产、保护区管理局、市水务局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生态保护、旅游发展与排涝灌溉、血防灭螺、渔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2、统一水域管理。__涉及东至、贵池两个县区六个乡镇,与我们考察微山湖湖情十分相似。微山湖由微山、昭阳、独山、南阳四个湖泊组成,周边涉及山东济宁市、枣庄市,江苏徐州市等两省三市十余个县区,为统一湖区管理,由国务院确定全部水面交由位于上游的山东省微山县管理。__年,本着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济宁市同徐州市签订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两地商贸、旅游发展保持着几何级数增长的态势,对微山湖的保护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建议借鉴微山湖做法,整合湖区水域资源,破除管理分隔状态,将全部水域交由湖区上游东至县一方管理。

3、撤网、除屏,还江湖相通。__常年水域面积13万亩,均从事水产养殖,其中“三网”养殖面积近7万亩,集中在中、下湖。我们考察的山东省东平湖常年水域面积25万亩,是__的近2倍,而水产养殖面积只有7.8万亩(其中:圩塘5万亩,“三网”2.8万亩)。

鉴于此,要保护好__生态环境,减少湖区泥沙沉积,增加野生鱼类、水草的种类数量,就必须改变__现有渔业养殖方式,减少渔业养殖面积,彻底根除中湖、下湖及闸口围网、拦屏及__大桥下拦水坝,还江、湖畅通,让鱼类回游。

4、切实解决好渔民利益。__现有专业渔民243户,1156人,其中上湖36户,158人,参与大青湖公司经营;中、下湖207户,998人主要从事水面承包养殖。要解决这些渔民利益问题,可以通过鼓励渔民向休闲观光渔业方向发展,改变破坏性养殖模式,实现就地转岗;渔民安置上借鉴企业下岗职工、失地农民模式,将渔民优先纳入“阳光工程”培训计划,提高渔民的就业本领,鼓励再就业,实现转产转业;加大园区建设,在政策上鼓励园区企业吸收渔民,解决渔民就业。多渠道,最大限度减少渔民数量,降低湖区群众对湖的依赖。

5、加大生态保护的宣传。一要树立全新的旅游观。旅游发展依托的是优质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是为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生态保护、发展旅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要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宣传。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有“地球之肾”的美名,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__因为拥有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和大量珍稀候鸟,才能成为安徽省第一个以水禽及其栖息环境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才会有今天

的社会影响力;三要加大对鸟类保护的宣传。湿地是__的根,水是__的液,鸟是__的魂,没鸟的__只是一塘死水,毫无生机。 (二)抢抓机遇,尽快编制__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保护__生态环境,推进__旅游资源的利用,已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摆”起__旅游这个龙尾。如何“摆”,科学规划是关键。科学编制__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推动环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环湖产业结构调整、打造__国家著名品牌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环湖各资源要素与新农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对外宣传促销,开展招商引资,引导投资方向的重要手段。

鉴于湖区管理现状,建议申请市政府牵头,尽快邀请高水平专业团队,高起点、高标准编制__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实现__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规划约束。

规划应遵循严格保护、合理利用、永续发展的原则,高品位、大框架编制,做到功能分区明确,错时利用资源,分期分部实施。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以牺牲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极力避免破坏性建设,防止低品位、庸俗化和重复建设。

(三)整合项目,为加快__旅游资源利用夯实基础

1、规划建设环湖旅游公路。__作为《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安徽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规划》中乡村旅游、自行车体验线路重要旅游节点。为切实改善__的可进入性,提高通行能力,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合理规划路网走向,建设高等级环湖公路,从而吸引国际高端赛事在__畔举行,如国际自行车、马拉松等比赛。将对带动环湖经济发展,推进旅游资源利用起到重要作用。

2、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做好水、电、路、广播、电视、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向环湖乡镇、村延伸,着力提高有效覆盖面,进一步满足广大游客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建设尽可能以自然为主体,就湖造势,因境施材,采用小型、分散、隐蔽的农村田园化格调,使其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协调融合。

3、整治环__主、支流水域。黄湓河(张溪河)、唐田河为__主要水源,环__乡镇和水源流域乡镇要把水土保持作为重要任务,切实加强全流域的综合治理,在沿河山丘、河堤种植涵养水源的树木及草本、木本植物,对河岸堤坝起到保护作用,减少水土流失。

4、加强__湿地生态保护。上湖、中湖和下湖皆有不同程度沙滩化和草甸化,为了阻止湿地退化, 为鸟类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切实做好湿地恢复工程推进。通过人工培育湿地,扩大__湿地面积。同时,在杨峨头和大洲等水草退化严重的湖区补种适生水草,增强对水的涵养性,切实加强对__湿地保护。

5、加大环__环境整治。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大力推进村庄整治,为下步的发展预留土地指标。结合土地集中整治项目,提高沿湖周边土地资源利用率。结合农田水利项目的实施,将相关湖堤坝建设成为观光步道。结合长防林、血防林等项目,在保护原有植被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景观林,提高__沿岸的森林品位。结合血防项目,加强沿湖周边的血吸虫防护,对沿岸居民生活区硬化处理,彻底淘汰牛、羊等血吸虫传染源。各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融入旅游的理念。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沿湖乡镇应着手建立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系统,积极推进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保证水源清洁。

(四)创建品牌,扩大__的影响力

1、申报__国家级湿地公园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今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环湖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各项功能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前期考察的微山湖、东平湖,都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微山湖发展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微山县高度重视生态建设,2010年提出建设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构想。__年,用一年时间先后完成市、省、国家级湿地公园的申报。现在的微山湖湿地内水生植物明显增加,多年绝迹的毛刀鱼、银鱼等鱼类重现水域,鸟类由原来的10万只增加到15万多只。__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微山县微山湖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__是安徽省第一个以水禽及其栖息环境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兼有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湿地水体面积占到湿地总面积30%以上,完全符合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为擦亮__这块旅游金字招牌,建议启动__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工作,向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目标努力奋斗。

2、创建生态省示范区(基地)

省第九次党代会首次将“生态强省”确立为发展战略目标。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强省”。这给__的下步发展带来了机遇,建议积极创建__为生态省建设示范基地或示范区,争取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切实提高湖区群众参与保护湿地和越冬候鸟的积极性,共同打造和谐、共赢保护区环境。

(五)规划引导,合理发展小型旅游休闲设施

1、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严格按照规划,充分整合环湖各种项目资源,发挥沿湖农业产业优势,依托沿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产品基地建设,鼓励湖区群众种植湖藕、菱角、茭白等水生经济作物,让他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获得利益,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自觉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队伍中。同时,也可以选择适当地点建设观光农业园(如荷花园、生态茶园、观光渔场等),借助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恬静的乡村生活,设计吸引城市人前来旅游的项目,开发捉泥鳅、捕鱼、赏荷、采莲、摘菱、采茶等旅游活动。

2、建立水禽驯养苑。利用湖边部分人工圩建立水禽湖,相应建设水鸟救助站和鸟类孵化室,救助、孵化和饲养各种水鸟,以便公众参观。水禽湖建立地点应交通便捷,是游客集中之所,配合水鸟知识图片介绍,以增加观鸟的情趣,从而提高人们保护__湿地环境和保护水禽的意识。

3、布点特色农家乐。针对外来旅游人员,可利用沿岸竹楼、木屋、渔船而设此项目,可结合划船、垂钓、放虾笼、观鸟、看黄梅戏等,让游客在流连忘返于湖光山色和地方文化之时,享受一下富有地方特色美味佳肴,如各种野水生时令菜蔬、__螃蟹、__青虾、__鱼头火锅等,感受悠然的自然生活,体验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留下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

4、建设游客接待点。目前,外地游客来湖,由于无导游可寻,只能原生态自助游。可布点设置几处游客接待点,准入制组建乡土导游队伍,带领游客开展沿岸远足考察。在旅游活动中,让公众了解保护区沿湖不同类型的水生植被分布及越冬鸟类分布情况等各种自然文化知识,同时可以领略九九十八弯河道、富有特色的江南渔家村落、小路嘴大桥及现代渔业养殖示范点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六)加大宣传,吸引客商投资__旅游建设

1、加大宣传,打造品牌。与洞庭湖、鄱阳湖、青海湖、盐城、扎龙湿地齐名的__,显然还不为外界所熟知,有关方面应加大对__的宣传力度,精心打造湿地生态旅游品牌,提升我县及至全市旅游资源的品位。要采取走出去(到周边主要大中城市)、请进来(邀请外地旅游经营商来__考察)相结合的办法,借助电视电台、报刊、宣传画册、多媒体光盘等多种媒体全方位高密度地宣传__。

篇5

要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应准确把握国民经济社会和人才需求新形势,深刻理解转型发展就是要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及其外部环境需要,实现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保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科学设计实施方案。要对接企业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模式;对接产业需求,构建特色专业模块和集群;对接职业标准,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培养目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发展;认识与实践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强调,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后,教育部为此专门组织举办了地方高校校长培训班,印发了《关于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引导和推进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举措。同时,引导和推进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是形成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作为地方高校市场需求最旺而办学资源相对较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如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自身转型发展,已成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师生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近年,学术界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构、教学资源开发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受国家宏观教育结构布局、经济社会形态转变以及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等局限,系统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成果还不太多,特别是置于经济社会转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新商业模式背景下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切。

一、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理论认识

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新战略和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商业新模式,按照教育和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要求,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需求,总结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是推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前提

党的十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教育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商业经营模式转变,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深化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专业转型发展已成为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响应国家政策要求的基本路径选择。加快专业转型发展,首先要求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只有把握住国民经济社会和人才需求新形势,才能明晰专业转型发展方向和思路,才能明确专业转型发展目标和任务,才能把握专业转型发展重点和难点,才能增强专业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进而解决好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什么转”的问题。首先,经济社会新常态和教育发展新战略,提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新目标。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完成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开始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由粗放式资源消耗型向集约式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发展动力由出口主导向内需拉动和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经济发展格局的培育和形成,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生根本性转变;相应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发展方式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深化改革,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总量越大,质量要求越高。另外,为适应和促进国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自2014年开始,国家同步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新战略,“引导和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既成为国务院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的重要议题,也是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加快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已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要求。其次,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商业经营的新模式,指明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社会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特别是具备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高度网络化特征的工业4.0体系全面实施,将实现工业生产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横向集成,人类经济社会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智慧制造、智慧工厂、智慧社会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维、新策略和新常态[1]。生产经营组织新模式推进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发展。另外,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平台,以B2B、B2C、O2O、C2C等为基本形式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以突出车间纵向数字集成、产业链与供应链集成、多价值链横向集成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流程再造,将越来越广泛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新商业模式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教育内容和技术,都要发生深刻变化。主张职业导向、突出适应能力、促进管理创新,越来越普遍地为业界所认同,进而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网络化、远程化、信息化将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案例型、体验型、行动型教学体系将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基本方式。再次,产业发展新方式和人才需求新变化,明确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新任务。经济转型发展要求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人才转型提质,人才转型提质要求专业转型发展。专业转型发展要求以现代教育价值观念为指导,深化以提高学习需求、保障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将通过专业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方法、实践教学体系、质量评价标准的根本性变革予以体现和落实。事实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发展需要管理创新为支撑,管理创新需要管理人才为保障;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水平越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越大、质量要求越高。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并不让人乐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缺陷。近年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所改善,但无论是人才培养观念、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还是培养过程管理、质量评价体系以及毕业生就业去向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从人才培养观念看,普遍重视学生知识的灌输和理论学习,同质化趋向严重,而忽视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更谈不上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训练和企业家精神培养;从培养定位看,主要参照名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定,目标定位普遍过高、过大,既没有考虑自身办学实力和水平,又忽视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课程设置看,存在重视统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教学,而轻视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从培养过程管理看,存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管理,而忽视实践实训环节监管,“放羊式”毕业综合训练普遍存在;从质量评价体系看,评价主体单一、以校内教师为主、社会参与不高,评价内容强调校内课堂基础知识学习质量评价,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评价,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忽视过程监管和目标考核。人才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导致当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创业能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

(二)深刻理解新内涵,是推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2014年以来,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转型需要,强调要引导和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校满足行业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实力。作为紧密联系市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工商管理类专业按照需求导向和需求保障原则,加快转型发展已是刻不容缓。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关键是要深刻理解转型的实质和内涵要求,只有把握专业转型的实质和内涵,才能更加明确专业转型的目标和任务、突出专业转型重点、破解专业转型难点,进而妥善解决好工商管理类专业“转什么”的问题。教育结构功能主义代表人物涂尔干认为:“在解释教育的功能时,不能片面地、孤立地进行,更不能人为地将教育系统从社会中割裂开来,而应该将教育置于社会整个大系统中进行分析,教育和社会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发展社会所需的能力而非发展个人的能力和潜能。”[2]显然,地方高等学校和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都应该遵循教育内外部结合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本质内涵。具体到地方本科高校当前面临的教育转型发展而言,就是要通过教育内部诸要素及其结构转换优化,实现教育与外部市场有机结合,从而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和保障社会发展需求。而所谓“专业转型发展”就是指专业教育适应和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实现教育思想观念、内部结构状态以及运行模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具体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转型发展就是要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及其外部环境需要,实现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保障方式等根本性转变,其本质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充分体现外部需求导向与内部需求保障原则和要求。据此推定,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从内部看,就是通过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培养定位的校正、培养质量的监控以及培养流程的再造,重构人才培养机制模式,完善人才培养需求保障,提高培养质量;从外部看,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就是要适应经济新常态、教育新战略、技术新发展、商业模式新特点等要求,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程,共建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首先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观念转型。只有在思想观念转型方面取得突破,才能获得更大动力,这既是历史经验,也是现实选择。同志在向十八届三中全会说明《决定》时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而言,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就是要倡导和践行以行业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才需求保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构社会理解支持、师生全面认同并自觉实践的新型人才培养观念体系,实现“四个观念转变”。一是教育价值观念转变,即加快由传统专业教育向全面性教育观念转变,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现学生身与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教育质量观念转变,即加快知识性教育向适应性教育观念转变,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职业适配、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实现业务学习与就业技能、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专业学习与管理创新的和谐统一;三是教育管理观念转变,即加快外部压力式管理向全面质量管理观念转变,突出学生需求保障,实现教学监督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教师外部引导服务与学生内部响应激励、扁平化系统管理与学习团队建设管理有机结合;四是教学观念转变,即加快知识型教学观念向人本型教学观念转变,加强学生学习成才需求保障,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知识运用与素质养成、知识增长与成才发展的完美统一。其次,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只有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才能明确人才培养职责任务,才能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才能构建优良培养机制,这既是教育规律的一般要求,也是新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事实上,现阶段经济新常态、教育新战略、科技新发展、商业新模式,已经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明确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目标、类型、层次、规格四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专业是高校办学核心载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服从和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同样应该是四个维度的结合。但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实力不强、规模扩张过快,人才培养定位要么模仿名牌高校发展模式,定位过高难以保障;要么由于教学资源不足,定位保障力不从心。因此,科学定位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再次,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还需要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只有建构与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和定位相匹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实现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最佳配置,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职业需求有效对接,才能找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路径,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重构,主要是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转变。就是要对接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实现由传统的、注重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向新常态背景下突出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转变,把现代职业标准、新技术背景下的新商业模式、行业企业需求等内容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产教融合,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以及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二是人才培养过程转变。就是要对接人才市场需求,实现由原来单向从校内到校外输出式的人才培养过程向校内外双向互动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转变,加大校政企合作,主动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过程管理和人才质量评价,使校政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诸环节、各层面,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人才、信息、资源的双向互动流动和共享。三是教学模式转变。就是要对接人才成长需求保障,实现由以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为主体的单一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向以校内外实训实习为主导、以校内外教学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以学生成长需求保障为目标的多元联动自主式教学模式转变,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授手段改革,突出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保障。四是质量评价标准转变。就是要对接新商业模式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实现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由单一校内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标准向行业企业多元多层次标准转变,引进市场化专业和人才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三)科学设计新方案,是推进专业转型发展的基础

教育观念转变也好,培养定位校正也罢,其关键都在于全面推进落实。全面推进学科专业转型发展,首先要有一个论证充分、设计合理、系统周密的实施方案。只有方案科学合理,才能保证转型工作本身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才会少走或不走弯路,实现事半功倍之成效;才能营造成本低、阵痛少、风险小的良好的转型发展环境,减小转型发展内外部阻力,实现最优投入产出效益。科学设计工作方案应该立足当前新形势要求和自身基础条件,以国家宏观政策和教育的一般规律为指导,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紧紧围绕“为什么转”和“转什么”的核心问题,着力解决“怎么转”的问题。制定工作方案,首先要解决转型发展目标问题。从高等教育本质和地方高校当前内部发展需要看,人才培养仍然是地方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从国家转型发展政策目标和地方高等学校所面临的形势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亟待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目标特别是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果不牢牢把握住人才培养和区域服务能力建设这一核心,而一味追求种种外在形式,就会本末倒置,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其次,制定工作方案,要解决转型发展基本思路的问题。既然转型目标指向已经明确,转型发展基本思路就比较清晰了,就是要对内加强建设、对外加强合作,在建设与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服务区域能力。从具体内容看,思路设计应体现五个方面的共建共管。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市场需求和企业思维深度反映和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各方面,指导人才培养各环节工作;二是共同设计课程体系,把企业需求和行业职业要求对象化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之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三是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和队伍,按照人才需求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场地,共同组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四是共同管理教学质量,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之中,校企共同确定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共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五是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共同组建队伍,开展转型发展和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共同研究解决新技术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流程再造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实施步骤看,转型思路设计还应体现酝酿准备、试点实施、总结提高等环节,在实施中改进、在改进后实施,尽可能降低转型成本。再次,制定工作方案,还要解决好转型重点和难点问题。保障和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前提是实现师生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核心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关键是要培育形成一支适应转型发展的师资队伍,重点是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础是教学资源和管理体制建设。此外,制定工作方案,还必须解决转型发展基本保障的问题。专业转型发展保障既源自专业内部教育思想观念、管理机制体制、教学设施条件和人员队伍等因素,也源自院(系部)和学校的配套支持的深度、广度,还源自校外合作行业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力度。这些要素都应在方案中予以充分体现并合理设计。

二、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学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通过充分酝酿、试点推广、总结提升等步骤,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对接企业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模式

1.明确校企合作导向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共同规划、管理、实施、评价的合作机制,使人才培养深度进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使学科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全面反映和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需求。

2.改进校企合作方式

聘请校外专家加入专业发展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指导发展规划设计,参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重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参与企业规划、诊断咨询和管理创新。

3.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校企产学研合作、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校企订单人才培养、毕业生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管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管理、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校企对口帮扶管理、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等系列制度,加快校企合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4.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探索建立专业进企业、企业进专业,集发展咨询、人才培养、合作攻关于一体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

(二)对接产业需求,构建特色专业模块和集群

1.调整专业建设思路和导向

按照学校所在城市娄底市产业发展“四转三化”的要求,围绕“一城两业”重点,对接相应服务产业链,调整改造5个学科专业模块,重点建设“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和“电子商务与物流类”三大专业群,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依存度、贡献度和满意度。

2.改进专业建设组织方式

按照“专业学的”要适应“企业要的”的思路,建立校企互动专业建设机制。通过校企共同制定实施“学科专业改造提升计划”,让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高度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3.改造专业模块和结构

依据行业、企业从业标准和职业流程,改造专业模块和结构。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与投资理财方向融合,突出职业要求和从业标准,试办职业资格专题学习班。市场营销专业按照现代技术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流程再造要求,结合不同行业产业要求完善专业模块,引进企业课程和人力资源,加大“互联网+营销”教学比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按照“规划设计、招聘配备、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六大模块,整合课程资源,加大职场模拟实训项目的开发,继续办好“职要有你”、“模拟招聘”等专业特色项目,扩大对外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按照旅游活动六要素整合课程资源,加大学科竞赛指导和导游职业资格证培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行社和酒店合作,筹备申报酒店管理专业,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群。电子商务专业按照“懂技术、会经营”的思路,对内整合电子商务技术平台开发和市场营销管理资源,对外引进课程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筹备申报物流管理专业,建立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专业群。

(三)对接职业标准,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着力构建“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深入开展人才培养理念研讨,提高师生思想认识,树立“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职业技能为核心、专业改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以实践环节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观念,引导和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对照行业职业标准要求,通过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校企同行专家座谈、教研室专题研讨等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明确5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3.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模块建设和职业从业资格标准要求,坚持“需求导向”、“以人为本”、“能岗匹配”、“持续发展”的原则,重构以就业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新型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专业通识、专业主干、专业模块(企业引进课程)、专业拓展五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结合专业教育要求,突出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专业通识课程强化经济类和管理类的核心课程学习,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服务于终身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主干课程增加实践教学项目,加大实践实习比重,强化职业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模块课程按照对应专业方向和行业职业要求,开设以培养职业就业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包括校企合作课程和企业引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是按照与职业岗位要求匹配的非专业素质培养需要,或者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所开设的课程,包括横向拓展和纵向提升课程。

4.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按照“四年不断线,两个相结合”原则,建构四年全程贯穿,包括专业岗位认知、专项集中训练、专门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和内容,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三基地一平台”定位,建构融“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技术和管理创新平台”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

5.推进教学改革

通过课程内容整合、理论课程与实务课程互通、课程组设计、增加实训内容等方式改革教学内容;通过加强案例教学、网络课程教学、引进微课、慕课等方式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实施分段式教学、课程负责人负责制,开展职场模拟大赛、假期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系列活动改革教学组织方式;通过校企合作评价、引入计算机考试等方式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四)对接培养目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

按照“引培并举,以培为主;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思路,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外聘兼职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构建学科平台、合作攻关等方式,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二是通过行业顶岗实践、合作项目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深度推进“六个一”工程实施,切实提高在岗教学专业学识水平、团结协作精神、教学科研能力、服务区域发展实力,增强教师行业产业发展适应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四是通过开展教学竞赛、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方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五)对接地方发展,加强学科建设

对接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集约资源,加强学科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建设。“十三五”时期,力争建成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培育2-3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方向,争创1-2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基地平台,申报2-3项高级别科研项目和奖励成果,建好10-1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10-15个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合作项目。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聘请校外专家组建新一届系学术委员会,指导制定“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重点建设学科建设。

2.凝练学科方向

根据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方向凝练;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征集研究选题,以企业研究选题支撑学科方向发展;突出服务区域能力建设重点,联合校企合作资源,加强特色学科方向建设。

3.凝聚学科队伍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教师研究方向,凝聚学科队伍,明确研究目标,分解研究任务;对接校企对口帮扶企业需求,以合作项目为基础组建学术创新团队,开展合作攻关,提高团队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协作精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和提升在职教师学历职称支持力度,改善学科队伍结构。

4.争创学科平台

依托现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围绕“一城两业”,确定研究选题,改善研究条件,加大专题研究支持力度,聚合研究成果,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5.培育学科成果

以现有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创新团队为基础,通过开展团队合作研究、加大成果奖励、加强对外合作和联系等措施办法,培育高水平成果,提高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

(六)对接终身教育,创新大学生管理机制

1.实行四年一贯导师制

全面实行学生学业导师制度,完善支持保障、分配激励等配套制度,改善导师制实施模式,提高实施成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导师或参与学生导师管理,增强学生职业规划、学业学习、职业精神培养等方面指导的针对性、科学性;制定校内学生学业导师评价细则,加强学生学业导师绩效考核,强化学生导师责任;制定鼓励政策、加大学生导师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强化制度激励。

2.完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

以学生特色成长室和创新实验室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指导服务中心;建设“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学生管理队伍,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指导、全程监控”的学生管理格局;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学生管理专家信息库,多渠道开展学生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奖学、助学等激励杠杆的示范导向作用,传播正能量;通过开展“一专一品”职场模拟竞赛、学科专业竞赛、社会实践、专题学术报告会等方式,增强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大实验室开放,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和条件;通过《致家长公开信》、开通家校微信平台等方式,共建家校互动平台,完善家校督学机制。

3.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全面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开展SYB、SIYB等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依托湖南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加大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开设,定期开放实验实训室,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组建创业指导团队,聘请企业家,招聘校外创业指导专家,与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一对一”对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创业指导。

(七)对接开放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一是积极联合教育部认证的国外高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按照现代国际教育模式,支持并鼓励学生和老师出国留学深造。二是积极联系国外合作高校,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国外短期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国际合作能力。三是通过申报教育部各类公派海外学习项目,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和学历教育项目。四是通过争取和实施海外名师项目,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五是聘请海外名家名师参与人才培养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改革指导。

作者:朱强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篇6

丛蕾:“鸟巢”让我兴奋

丛蕾是一个坐不住的人,对她的采访几乎都是在运动中进行的。

7月初的一个黄昏时分,丛蕾驾驶着一辆5系宝马,准时出现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东门外的约见地点。“车是老公的,我只是借用。车牌被场馆注册过,开别的车进不去,所以就成了我上下班的专用车了。老公总抱怨说他是‘人车两空’,哈哈。”丛蕾爽朗地笑着。

迎着夕阳和如织的下班人流,“宝马”载着我们缓缓驶近了“鸟巢”,这座北京现代化新地标建筑的面纱在我们面前被慢慢揭开。车子盘旋于体育场周围纵横交锚的道路中,丛蕾一边介绍场馆的设施,还不时放下车窗,与下班的同事打着招呼。在这个占地21.4公顷的场馆区内,有一支300多人的管理团队,是所有比赛场馆中阵容最为庞大的队伍,丛蕾便是其中的一员。

丛蕾的职务是颁奖仪式副经理,是国家体育场颁奖仪式组织与执行人之一,主要负责嘉宾引导,奥运会及残奥会国家场颁奖仪式志愿者培训工作,以及与国家场其他部门的日常沟通与工作协调。

车子驶进了“鸟巢”底层的办公区域,透过车窗向上望去,巨大的钢筋骨架在我们的头顶慢慢消失,仿佛进入了一座神秘的宫殿。

划了一个弧线后,丛蕾把车停在了贵宾区附近,她的办公室就在这里。进了办公室,记者打开录音笔正准备坐下采访,丛蕾却从门边拉过来一辆全身黑色的小双轮车。“这是我的‘小飞侠’,最高时速30公里,造价10万人民币呢。我是场馆里第一个拥有它的人,天天骑着满场飞,都出了名了。”说着,她走出办公室,在走廊里给记者演示她的骑术。在不到50平米的空场里,她和她的“小飞侠”流畅地划着“8”字,人车浑然一体,动作潇洒自如。记者好奇地想试试身手,刚上去就前后左右不自觉地乱晃起来,根本找不到平衡,更别说正常行驶了,看来想要熟练操纵它还真不容易。据丛蕾讲,场馆里使用这样的交通工具,在奥运会历史上还是首次。平时,丛蕾会骑着“小飞侠”穿梭于场馆之中,工作效率特别高。她把自己比作电影《钢铁侠》中那个飞檐走壁如入无人之境的铁人英雄。

丛蕾带记者参观了和她办公室相对的嘉宾等候室,这里摆着淡色的沙发,角落里竖着两盆半人多高的绿色植物,墙壁上挂着几张纸板画,调节着整个房间的色调,空间虽不大,却也舒适整洁。“我还要去争取一台42寸的电视,方便嘉宾观看场馆内的比赛,及时了解比赛信息。”丛蕾讲,以前这里什么都没有,是她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一笔资金,才将房间装修一新。

“现在比我刚来时已经是天壤之别了。那时候我的工作环境就像一个工地,每天都要戴着安全帽和防粉尘口罩,身上挂着几个对讲机,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变形金刚’。就这样一步步走到了现在。”丛蕾说。

随后,丛蕾又领记者穿过两道门,径直走入“鸟巢”的比赛场地。置身于这个全世界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中,任何活动的物体都显得那么渺小,犹如游荡在浩瀚宇宙中的点点繁星。从嘉宾室到比赛场入口,这短短的距离丛蕾不知走了多少遍。“到了真正的颁奖仪式,我是不会走进场地的,嘉宾都有礼仪小姐引导,我负责总协调。”

再次走进丛蕾的办公室,记者才得以仔细观察这个20平米左右的空间。屋子里有两排狭长的办公桌,最里面的一张桌子上凌凌乱乱地摆满了饼干、面包、方便面、水果等食品。“晚上经常要加班,没时间出去吃饭,所以大家买了好多吃的,都堆在这了。”丛蕾说着,给记者沏了一杯热橙汁,记者这时才感觉房间里有些阴冷。已经进入酷暑了,屋角的衣架上还挂着几件红色的羽绒服。丛蕾说,工作区在地下,前一段时间晚上特别凉,必须要穿羽绒服御寒。记者问丛蕾每天基本的工作是什么,她指了指墙说:“都在上面了。”

办公桌上方的墙面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表格,有分工明细表、活动应急预案表、场馆运行团队各部门联系方式表等等,其中有一张彩色表格十分醒目。“这张是我做的。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工作,黄色的部分都是我的工作范围。”记者粗看了一眼,黄色几乎占了一半。

“我就是一个踏踏实实干活儿的。”丛蕾这样定义自己,她说自己在英国学的东西全用在这上面了。办公桌上放着她常用的两台笔记本电脑,记者想让她从里面选几张工作时的照片,没想到她找起来很费劲。“忙的时候哪顾的上照相,测试赛时刘翔那么大的明星站在我旁边,也没时间跟他合影。”电脑里,除了大量的场馆图片,剩下的,几乎都是她在英国的记忆。

1997年,21岁的丛蕾前往英国留学,先后获得了信息系统管理学士、工商管理硕士和运营管理硕士3个学位。之后,丛蕾开始了长达5年的工作实践。她曾在一家英国旅游公司任市场部经理助理,在专业律师行做过市场部经理和律师助理,在公关公司任市场部总监,直到现在,她还是中国国际公关协会驻伦敦的代表,是申办北京2008年世界公关大会的主要策划人和执行人之一。北京申奥成功后,北京旅游局曾组团去伦敦进行宣传展示活动,负责接待和组织工作的也是丛蕾。2006年6月,她组织的“北京风情舞动伦敦”的活动荣获第7届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金奖。

2007年6月,丛蕾和老公卖掉了在英国的房子回到国内,9月到北京奥组委进行面试。一直等到11月,已经有些心灰意冷的她终于收到了奥组委的通知,让她去“鸟巢”上班。

丛蕾现在的同事中很多是体育大学毕业的,她虽然不懂体育,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在英国的10年练就了她超强的外语和公关能力。颁奖仪式小组一共6个人,丛蕾的英文最好,她最不怵的,就是和老外打交道。测试赛时,被邀请来的外国颁奖嘉宾都由丛蕾负责,她顺理成章地成为领导眼中“出镜率”最高的工作人员。她所在的颁奖团队也因为测试赛时的突出表现被授予五好团队荣誉称号。

能者必定多劳,因为能力超强,工作突出,丛蕾又被抽调到开闭幕式小组,负责主席台嘉宾工作。

丛蕾所负责的嘉宾联络和协调引导工作乍一听起来似乎并不复杂,但用她的话说,如果嘉宾有半点没走到位,就会出现很大的纰漏甚至是事故。她拿出了自己设计制作的现场演示图册,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工作流程。厚厚的图册上清晰地标注着工作人员、嘉宾、运动员、礼仪小姐、升旗手的站位和行走路线,以及颁奖台、旗杆、摄影区。鲜花区的位置。此外,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颁奖工作的不同特点也在图册上显示出来。听过一番讲述,记者才意识到这份工作的复杂与艰难。光看图册就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这其中还有很多

细节需要反复推敲和演练,才不至于在正式颁奖过程中出现失误。

体育赛事中的颁奖仪式环节出现差错的几率很高,而且升国旗奏国歌也是最为神圣的时刻,所以丛蕾所在的颁奖团队目前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被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负责竞赛环节的小组。奥运会召开的十几天里,“鸟巢”总共有47场颁奖,残奥会更多,有160场。丛蕾当然清楚这份压力,几乎是全身心扑在了工作上。因为家离“鸟巢”很远,她住过娘家,住过婆家,住过朋友家,还在办公室里睡过睡袋,就是很少回自己的家。母亲为了不耽误丛蕾的工作,把她刚刚2岁半的儿子领回了大连老家,儿子想妈妈,经常会给她打电话,说要“打飞的”回家吃饭,丛蕾听了就忍不住流泪。

“4月份北京奥运测试赛时,颁奖嘉宾的级别基本不是很高,真正到了奥运会可就不一样了,那么多国家元首和高级官员都会来颁奖。到了这个份儿上,容不得出半点差错。”7月底,各国的运动员就要陆续抵京并进入“鸟巢”进行热身,丛蕾说,到那时,她的奥运会就正式开始了。

“我喜欢‘鸟巢’,看到它就会兴奋。”

丛蕾回想起当初在奥组委面试时,面试官问她是想在奥组委总部工作,还是想选择国家体育场,她的回答就是上面这句话。

“因为‘鸟巢’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象征。在伦敦,大本钟被视为英国文化的象征,在北京,很多人会把天安门和长城看作中国的象征。而在我眼里,‘鸟巢’才是现代化中国的代表。”丛蕾每次开车路过“鸟巢”时,都会放慢车速,远远地欣赏着自己心目中的“国家圣殿”,感觉周身热血沸腾。

带着兴奋与热情,丛蕾终于进入了“鸟巢”,却还是碰到了一些让她始料不及的难题。

出国时的丛蕾还是青春年少,回国时已经是三口之家了,几乎所有的社会经验都来源于英国,行为和思维方式自然就很“英国化”。国内的一切都有点让她不太习惯,出门时坐地铁,坐公交车,回国后的第一个星期,她天天往银行跑,就为了学习怎么开账户。在奥组委面试时,她连“政治面貌”都听不懂,更不知道“档案”为何物。上班后,虽然在接待外宾时她能游刃有余,但与国内惯有的制度和观念还是有些格格不入。很多东西让她不理解,时常感到压抑和无助,经常半夜睡不着坐起来哭。丛蕾坦言,当初卖掉在英国的房子确实是破釜沉舟了,如果房子没卖,受到挫折时也许真会买张机票回英国了。而现在,她只能选择坚持。

时间久了,丛蕾的心态逐渐平稳,学会了默默观察别人的做法,学会了不去想太多,只专心做好自己的事。“平稳的心态让我放开了手脚,工作上越来越顺,这道坎儿总算是迈过去了。”丛蕾把这段经历称为“海水淡化”。现在,她正“恶补”北京和中国的文化,努力做到学贯中西。

当初在英国,丛蕾和老公也算是小有成就,事业蒸蒸日上,很多人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回国。“虽然在英国那么多年,但遇到有损中国人形象和危害中国人利益的事,我会立刻跳起来制止和反驳。离开祖国10年,我没做多少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想,应该把自己献给国家,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

丛蕾说,中国人的能量是其他国家无法望其项背的,她常常被这种能量所震撼。有一次,她下班很晚,开车路经场馆外一条主要道路时,这里还非常颠簸,石块泥土遍布。她下车为了清走路面上的石头还伤了手,车也被剐了,让她十分懊恼。第二天一早上班时,她吃惊地发现,昨晚的土路已经被一条平坦完整的柏油路所取代。“路是在一夜之间铺设完成的,就像变魔术一样。在国外,你根本见不到这种情况,而在中国却屡见不鲜。”

现在,“鸟巢”已经占据了丛蕾全部的生活空间。除了工作、吃饭,她还特意准备了一身运动服,经常在热身场地跑步锻炼。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很多同事对“鸟巢”或多或少产生了“审美疲劳”,却丝毫没有消耗丛蕾心中的那种原始崇敬与热爱。

夜幕降临了,丛蕾带记者走出“鸟巢”,从远处欣赏这座宏伟的建筑。“鸟巢”里亮起火热的红色灯光,光线穿过银白色的钢筋与暮色相交融,透出一种神圣和厚重,荡漾起人们心中的震撼与激动。这时,丛蕾忽然高声喊了起来:“天哪,我现在看到‘鸟巢’还是那么兴奋呢!”记者被她的这种情绪感染着,觉得丛蕾和她的同事们已经成为“鸟巢”里的一道风景,更像一股新鲜的血液,流淌在这副巨大的钢筋铁骨之中,使它焕发出生命的魅力。

王琳:奥运颁奖那天,我也许会哭

在北京奥组委所在地――北京奥运大厦对面的一个小咖啡店里,王琳和记者聊起了自己与奥运结缘的经历。咖啡店嵌在一栋小区居民楼之中,是王琳经常光顾的地方,她手指着上面说,那里就是她来北京后的第一个栖息之所,和奥运大厦隔街相望,上下班很方便。

2002年秋,王琳大学毕业就踏上了异国之旅,远赴澳洲求学。出乎父母的意料,她并没有继续深造大学主修的声乐表演专业,而选择了大众媒体专业,主修传媒全球化、信息传媒环境、广播节目制作、多媒体制作等课程。凭借着优异的学习成绩,两年后,王琳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与此同时,她又开始了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的学习。一年半后,非英语专业出身的她,获得了澳大利亚国家翻译认证局的三级翻译资格。“当时三级翻译资格考试通过率不到8%,朋友们都开玩笑地打赌说我肯定过不了,但没想到努了努力一次就过了。”

国外做什么都讲究经验,文凭和证书显然不够分量,成绩好也需要到社会熔炉里去不断打磨。学习期间,为了能更多地接触社会,王琳打过很多份工:中文广播电台的实习生、报社的记者助理、中澳商务洽谈会的实习翻译、中文导游、中文老师、快餐店和酒吧服务生……大量实践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时,王琳才觉得自己真正拥有了融入社会的立足之本。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06年,和众多留学生一样,去留问题摆在了她的面前。那张三级翻译资格证书可以让她轻松地拿到澳洲移民资格,但这位青岛姑娘毅然决定回国发展,原因也很简单,“我只做自己想做的事”。碰巧,此时青岛奥运会帆船委员会面向全球招聘,王琳没有过多考虑,收拾行李便登上了回国的班机。

回忆这段留学的时光,王琳告诉记者,最大的收获是留学带给她观念的转变。“这不是我在书本中能学到的,而是社会这个大课堂教给我的。在澳洲我每天都让自己很忙,让自己处在一个充实的状态中,用我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学习,从很细微的地方了解他们的文化,了解他们的处世哲学。这些经历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帮助。”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中华民族百年梦想一刹那间成为现实。对于王琳来说,那是个不眠之夜,脑海中无数的奥运梦想此起彼伏,从那时起,她就觉得该为奥运做些什么。

2006年春天,刚回国的她就得知青岛奥帆委要举办一项环球帆船赛事,欢迎仪式及起

航仪式中英文主持人的位子空缺。于是,王琳决定试一试。

在众多候选者中,有着坚实的声乐演唱基础和丰富的舞台经验的她,让奥帆委文化活动部负责人眼前一亮。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面试,回国仅5天她就上岗了。“中英文主持人的工作主要是在比赛时调动观众的情绪,调解赛场气氛,避免出现沉闷和冷场的局面,这对我来说不算太难。”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比赛结束后,她顺利进入了青岛奥帆委文化活动部,负责赛事颁奖仪式的组织工作。在接下来半年的时间里,王琳先后成功协助策划、组织了第四届奥林匹克文化节,并参与了“好运北京”2006青岛国际帆船赛开闭幕仪式及颁奖仪式的策划和组织工作。

然而,海边长大的王琳对首都北京有一种深深的向往。“我很喜欢北京,她是国际大都市,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能在北京工作生活是我的夙愿。”

圆梦的机会也在向她悄悄走近。

2006年夏,北京奥组委开始第三次面向社会招聘工作人员,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小我自信心就很强,认为有把握的事,就一定要去做。相比奥帆委,北京奥组委的工作更具有挑战性,有了这样的机遇,我一定要去试试,证明自己的能力。”

然而,招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相比奥帆委,北京奥组委的选拔过程还要严格很多。考官是由奥组委各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提出的问题很专业,也很有针对性。“开始我很紧张,但只要心无杂念,就不害怕了。我来奥组委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学习,想为奥运做点事,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历练自己。”

面试结束后,王琳走出北京奥运大厦,回头仰望这座建筑,心中在想,我一定会成为这里的一分子。

王琳成功了,幸运女神又一次眷顾了她。2个月后,她成为了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项目主管。

2006年10月8日,是王琳第一天到奥组委上班的日子。说起那一天,王琳仍记忆犹新,“谁能想到,自己这辈子第一份正式工作的第一天就要加班到凌晨12点半呢?”说到这里,她又若有所思笑着补充道“知道么,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后来的同事竟然给我起了个‘工作狂’的绰号。说真的,这辈子我从来没想到过这三个字会落在我头上。”说完,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当时,王琳所在的处室刚成立不久,只有3名工作人员。刚进奥组委的她,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美梦成真的兴奋和喜悦,一项紧急的工作便摆在了她面前――3天后向国际奥委会做一份例行的工作汇报。

只有3天时间,要做出中英文两份文件,这对刚入职的王琳确实是个不小的考验。正因如此,第一天上班,她就熬到夜里12点半。这一天里,她浏览了处室成立以来所有的公文,等离开办公室时,才发现手边看过的文件已有半尺多高。第二天下班前,一份近万字的中文报告就送到了上级领导的办公桌上。汇报那天,她虽然没有亲自上台,但自己准备的报告材料得到了领导和国际奥委会官员的认可。在北京奥组委的“处子秀”,王琳顺利过关。

2个月以后,王琳完全进入了状态,她主要负责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颁奖仪式的场馆运行设计、政策流程制定,32个场馆团队的日常管理,经理层业务培训、颁奖礼仪人员的业务培训,与国际奥委会及国际残奥委会的联络工作,以及颁奖仪式音乐的创作工作。

2007年中,虽然很多新同事陆续加盟奥组委,人员紧张的状况有所缓解,但王琳依旧保持原有的工作状态。“十一”长假的前天晚上,王琳一个同事加班到11点才下班,走时忽然听到隔壁传来噼哩啪啦的打字声,以为出什么状况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王琳在伏案工作。“同事都说我是工作狂,我自己也觉得奇怪,怎么一直都不觉得累呢。”王琳连续工作的纪录是48小时没有合眼,成果是一份长达100多页的PPT文件。

“对于我来说,在奥组委的第一年是最辛苦的。”王琳称自己为“morning bird”,每天早上8点到单位,晚上11点过后才回到住处,周末也基本泡在办公室里。全北京32个比赛场馆她都要跑,最多时一天要参加6个会议,接60多个电话,每2个月还要接待来北京定期视察工作的国际奥委会官员。“不过看着自己的辛苦有了结果,也是件很开心的事。”

“工作狂”王琳还是有着女孩子特有的细腻与聪慧。32个比赛场馆,每个馆的设计结构她都烂熟于心,包括颁奖地点、运动员和颁奖嘉宾的站位、行走路线等等。“说起场馆,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她笑着说道。

王琳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初来乍到,虽然工作多,但却相应地给了自己发挥才能的空间。从进入奥组委的第一天起,王琳就一直在学习,很多精英们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让她受益匪浅。无论得到的是建议还是批评,都被她视为珍贵的财富。

“我一直以为自己当不了老师,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才发现,自己的工作性质或多或少扮演了这个角色。”

她告诉记者,就拿颁奖仪式来说,23个颁奖团队经理,每个人都经过她的严格面试、考核和培训。他们当中最小的24岁,最大的已有50岁,虽然王琳是他们的上级主管,但她并没有“硬性管理”,而是采取沟通和协调的方式。这些经理对王琳很信任,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找她咨询。她也会随时召集大家开会,传达新的政策,解决技术性难题。“他们在行业内都是经验丰富的精英,但对颁奖却不太了解,通过培训,我希望把自己知道的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

从2007年6月第一次场馆团队业务培训开始,王琳的学员从20多人增加到七八十人。前几天最后一次业务培训,部门领导总结说道,王琳把这两年所有的经验和心得都传授给了你们,你们应该感谢她。大家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每届奥运会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为了弘扬奥运精神,很多经验也有必要分享给其他奥运会举办国。”王琳告诉记者,每届奥运会举办期间,国际奥委会都将启动“观察员计划”项目,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届时各个国家奥委会的官员,特别是下届奥运会主办国的工作人员,都要来北京进行奥运会举办期间的实地考察和学习。负责颁奖仪式工作报告的是王琳。“以往我们是学生,这次我们是老师。我们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向他们传授我们的精髓。”

在澳洲的经历让王琳与国际奥委会官员接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完美。她会做一些特别的功课,仔细揣摩外方的心里,找到一个契合点,让双方交流起来很顺畅。王琳所在的部门有5个外国专家,曾经为悉尼和雅典的奥运会工作过,个个经验丰富。他们经常和王琳说,中国文化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值得学习。“老外也需要一个过程来了解我们,他们在帮助我们的同时,也在学习我们好的东西,我想这就是一种有效的融合,硬碰硬的两种文化是永远不会融合的。”

离奥运会开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每天经过北京奥运大厦前的倒计时牌,王琳的心都是紧紧的,办公室里的气氛也有些让人窒息。

“大家都处在备战状态,总觉得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完。”王琳晚上连做梦都和颁奖仪式有关。“无论如何,这是我踏入社会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不管有多难,我都会投入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热情把它做好。”

王琳的幸运还源自于她的工作环境。年轻,是她和周围的同事引以为豪的共同资本。那种工作的热情、蓬勃的朝气和团结的氛围时刻激励着她。晚上可以一起加班到九十点钟,累了就关上灯,把音乐打开,听会儿音乐,再接着工作。“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豁出去也要干好工作的猛劲儿。谁都不会在意一些小的细节,任何人都可以打成一片。因为我们就是喜欢这份工作,不喜欢是不会有这样的热情和动力的。”

记者问王琳:“你觉得在奥组委工作这两年有什么收获和感想么?”她点点头说:“我付出了,我也得到了。我不是个爱哭的女孩儿。但我想,第一场颁奖仪式的号角在奥运赛场上响起时,我也许会哭。毕竟,这里凝聚了我们太多的心血。”

邢征:立志为奥运服务

邢征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快人快语,虽然在联系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强调自己很简单,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最后还是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要求。采访当天,离约定的时间还有20多分钟,走在半路上的记者接到了邢征的电话,是他从约见地点打过来的:“我已经到了,您不用着急。”在之前他传给记者一份长达5页纸的简历中,仅“社会工作经验”这一项就有满满两页纸。邢征,其实很不简单!

“我就是为了奥运会。”说起自己回国的理由,邢征的回答依然保持简单的风格。2000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国际法专业的邢征同一年便远赴英伦。奇怪的是,在他的留学申请文件中并没有IELTS成绩,取而代之的是643分的TOFEL成绩。“我本来想去美国留学,但错过了那年最后一次LSAT考试(法学院入学考试),只好转投英国了。”

两年的留学时间不算长,却足以让邢征拿到两个“沉甸甸”的硕士学位――牛津大学法学硕士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会计与法律科学硕士。他也因此得到了英国一家有名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青睐。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然而邢征却早已“心有所属”。“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我特别激动,当时就下定决心,作为一名北京人,一定要为北京奥运会做点事情。”奥运梦想,已经在他心中根深蒂固。

2002年9月,怀揣奥运梦的邢征回国了。但当时北京奥组委刚刚组建,也没有开始招聘。“自己不能这么无限期地等,总得干点什么。”于是经朋友推荐,邢征成为了北京WTC事务研究咨询中心的一名咨询顾问。中心的工作稳定,收入不菲,领导对邢征也很赏识,要分给他一套三居室,还要送他去瑞士培训。又是一个不小的诱惑,但仍旧没有动摇邢征立志服务奥运的决心,在他眼里,这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过度。

近一年的时间里,邢征一直在关注着北京奥组委的招聘信息,终于让他盼来了那一天。2003年,北京奥组委开始大规模对外公开招聘,邢征得到消息后马上去报考。刚投完自己的简历,却从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那里得到了这样的答复奥组委在前期招聘中只在高级职位上选择有留学背景的人,所以你被聘用的机会不大。邢征没有退缩,骨子里的奥运情结让他有些义无反顾,硬是报名应聘了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品牌保护与合同管理处处长的职位,并去进行了面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执着的邢征是幸运的。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市场开发部部长袁斌一眼“相中”了这个眼界开阔、英语流利、专业扎实的小伙子。邢征最终被录取了,并担任市场开发部品牌保护与合同管理处的项目主管。虽然不是他当初应聘的处长职位,但邢征并不在乎。“只要能让我进奥组委,干什么都行,项目主管还是科长待遇呢。”他笑着说。

两年后,他从项目主管坐到了副处长的位置上,开始主管全处工作。

2003年9月1日,也就是邢征刚进奥组委不久,市场开发计划启动,他所在的部门陆陆续续征集了60多家赞助商,目前主要负责与北京奥运会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反隐性市场、品牌保护与合同管理工作,同时负责赞助企业的销售工作、残奥会市场开发、户外广告控制与销售、赞助企业识别,赞助企业标志使用和审批等多项工作。邢征和他的团队还要经常下到各个场馆,检查各类商标、商业信息和广告是否符合国际奥委会的要求。

起初的工作对于邢征来说很简单,干好自己手里的活儿就行,其余的不用多想。而现在,身为副处长的他无论如何也简单不起来了。

处里原来有20多人,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一些人陆续下到了各个场馆一线,办公室里就只剩八九个人了,工作压力相比两三年前增加了几倍。每天一进办公室的门,邢征就感觉各种繁琐的事务扑面而来,让他喘不过气。堆积如山的文件和报告需要邢征亲自审阅并签字,即使在场馆跑了一天,最后也还要回到办公室处理文件。“我们这里可以说没有一件事叫日常工作,都是急待处理的东西,不允许一丝疏漏和拖延。”

30岁的邢征是处里年纪最大的,作为奥组委里的中层干部,他除了要努力完成上级领导派给的任务,还要时刻关心身边的同事。“在一般的机关单位,同事之间可以慢慢磨合调整,在奥组委不行,日渐临近的奥运会不允许慢条斯理,必须迅速进入状态。而且这些‘80后’的观念、思维和处事方式与年长的人肯定存在一定差距,虽然他们的业务能力都不错,但也不能一味地给他们加码,平时还要了解他们的工作特点,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要学会扬长避短,更好地调动这些年轻人身体里蕴藏的巨大能量,在工作中有更出色的发挥。”

一起共事了那么久,邢征和他的这些小兄弟之间铸就了一份信任,他几乎成为了一种“精神支柱”。有人因工作压力过大夜里睡不着觉,还会给邢征打电话倾诉。“奥运会近在眼前,所有人的神经都是紧绷的,再稍一用力就能断掉。”精神状态,是邢征当前最担心的事。不过,他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工作中,他只要闲下来就会帮同事打打“零工”。工作之余,他经常会请大家下馆子或去卡拉OK,给他们提供放松发泄的机会,缓解疲劳与紧张。其实,活跃气氛的能力并不是邢征最近才修炼成的,早在大学期间,他就是外交学院学生会对外联络部部长,建立了外交学院与其他兄弟院校的联系,组织完成了多项大型活动,包括舞会、演出、音乐会等,还担任过话剧编剧、导演及演员。在2004年初北京奥组委组织的春节联欢会上,他还自编自演了相声《年终总结》。

今年7月初,在一次处务会上,邢征为他的兄弟们鼓劲加油,并希望大家做好“三剂”,一是粘合剂,要求大同存小异,要抱团儿:二是剂,要做好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三是助燃剂,要激发出内心更多的热情,心甘情愿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不能在这短短的几十天里,因为精神状态问题而在工作中留下遗憾,也不能为了工作去

拼命,把整个人都废了,那样就太冤了。他们能够在奥组委经受锻炼,以后会更上一层楼,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很优秀的人才。要让奥组委的经历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闪光部分,而不是阴影。”邢征的语速依然平快,却显露出一股他这个年龄少有的帅才风范。

其实,邢征也有过心里不平衡,奥组委的工作是他在众多选择里挑中的收入最低的职业。相比自己每月几千元的工资,他原来的一些朋友和同学都已经做到了年薪百万,有时他甚至不好意思和这些朋友一起吃饭。

“但我不后悔,起码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都是无价的财富。包括做人、做事,在短时间内建立一种信任合作的关系,特别是在极端情况下处理一些特殊矛盾。我这几年在奥组委得到的锻炼,是在一个一般单位10年都得不到的。”邢征说,北京奥组委是一个整体,他所在的市场开发部虽然算不上最重要的部门,但如果出现差错,也会影响整个奥组委的形象。就像一个多块木板围成的木桶,其他的木板再长,它的蓄水量也只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邢征说自己所在的市场开发部绝不能成为那块最短的木板。

在奥组委工作,光凭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韧性。在邢征看来,奥组委如此庞大的机构可以说在中国史无前例,它既不是纯粹的政府部门,也不是普通的民间组织,虽然其执行机构多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组成,但在很多业务方面又接受国际奥委会的管辖和监督。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内,很多事情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要经历很多繁琐的过程。就是在普通的信件交往中,邢征也会注意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措辞,例如会将“Dear×××”翻译成“尊敬的×××”,将“the best wishes”翻译成“此致敬礼”等等。“国际奥委会是国际性组织,办事和思维方式与国内有很大差别。我们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适应,不可能完全按照哪一方的要求来做,要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沟通。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就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的转换器。”

记者问到他奥运会后的打算,邢征坦言根本没怎么考虑过。很多单位、公司和企业都通过不同方式表示会接纳他,但他都不置可否,也实在顾不上去应付他们。“我觉得自己干什么都行,做一件事只要坚持到底,都会有所成就,就是捡垃圾,做好了也会成为一个垃圾大王呢。”

2007年末,英国驻华使馆文化处制作了一本2008年的小台历,上面介绍了12名留英学子,每名学子都有一段心得体会。在8月份的那一页上,邢征留下了这样一段话:英国的留学经历带给我三方面的收获,根据重要性排列如下:眼界>语言>知识。这些收获使我增值,也就自然成为我回国后选择北京奥组委,和北京奥组委选择我的主要原因。

“这是我在奥组委工作近5年来总结出的心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留学让我开阔了眼界,让我了解了国外的思维习惯、做事方法,让我能在奥组委的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能够从整体和全局考虑问题,让事情的结果符合各方的利益。奥运会是全球最大的一项盛会,我们要和国际奥委会、各国和各地区的奥委会、多个跨国赞助企业协调各种事宜和关系,如果没有全球化的眼界,凡事只按照本国的情况来考虑,肯定是难以进行,而且也办不好。奥运会又不单单是体育比赛,更是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盛典,为这样的盛会工作,没有眼界更是寸步难行。”邢征说,在奥组委工作的这5年,开阔的眼界给了自己很多帮助。

记者奇怪为什么语言会排在知识之前,邢征笑了:“也许刚进奥组委时,我会把语言排在最后一位,但现在不这么想了。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人现在从事的工作也许和原来所学的专业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但语言不一样。”在邢征看来,语言是一种工具,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国际化的工作。在奥组委要写无数的中英文报告,召开电话会议,都要用到语言,但语言又不仅仅限于工作方面的交流。在与国际奥委会官员交流的过程中,邢征经常会和他们探讨一些工作之外的问题,会向他们介绍北京哪里可以吃到地道的中西方美食,甚至会互相之间开玩笑。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彼此的亲近感,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邢征认为,生活方面的交流可以让他捕捉到外国人的思维变化和情绪变化,使工作交流更有针对性,能够成为很好的工作伙伴。而想要拥有这样的语言交流能力,没有在国外留学的历练是很难的,就算国内的外语学校培养出来的高材生也达不到这个水平。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