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07: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学校课程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案例教学应用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恰当选择和使用案例、开展案例教学是新形势下教学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对案例及案例教学的性质与内涵认识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对案例的选择随意、案例教学方法方式单一的问题仍比较普遍和突出。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便更好地发挥案例及案例教学的作用。
笔者针对上述突出问题,首先探讨分析了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性质与内涵,其次分析了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途径和方式。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
欲使案例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首先明确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性质、内涵与特点。
1.案例与案例教学
确切地理解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涵义是开发案例、从事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所谓案例,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的书面的描述。案例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而编辑起来的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材料。案例中描述的都是真实的情景,案例中常常充满疑难问题,充满多个分析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案例都有明确的理论支撑,是客观真实的。
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并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体合作能力,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案例教学的类型
总的来看,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案例的用途来看,案例教学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引入型,即主要用于概念与理论的讲授引入,通过小的案例引发学生学习概念与相关理论的悬疑与兴趣;二是阐释型,即主要由教师在课程中讲授,用以解释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以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相关概念与理论的疑惑;三是自主型,即主要由学生在课中或课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自主进行思考与讨论,以达到系统运用知识并使之融会贯通的目的。另外,案例教学还可根据其来源分为现成案例与自编案例等。
3.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单干方式是与案例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而学生也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松散的独来独往的学习习惯,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会相互交流、获取与奉献;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在案例研讨过程中,通过倾听其他人的意见、观点、评论,进一步反观、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学生的义务就是要循规蹈矩地遵从标准化、程式化、固定化结论,而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想法和意见。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1.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长期以来,人们不是觉得管理学理论过于空洞,脱离管理的现实,就是觉得管理学理论过于肤浅,对管理实践缺乏指导价值。理论与实践总是被置于一种人为的对立与冲突中。然而,案例教学不是用扬此抑彼的思维来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不是用案例教学来代替这一关键问题,而是将理论与实践两者置于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同时给予研讨和辩证地运用。尽管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不是完全的管理现实,但却是管理实践的高度仿真。由于学生摆脱了真实管理者所处当下现实的束缚和困扰,他们可以更超脱、更开放地进行批判反思和理论学习,可以在实践与理论的时空中更加自由地穿梭,由此推动管理学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整合与统一。
2.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提供了平台
巴纳德曾指出,组织管理的实质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组织要成为一个整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要有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二要这些人们愿意作出贡献,三要有一个需要共同实现的目的。但是,组织中人员的合作意识和品质并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单靠甚至主要不是依靠传统的讲授而获得的。相反,这种团体合作意识和能力是人们在各种具体的大量的日常工作中,通过实践合作而日积月累地生长起来的。由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这就使它与管理的本质内在地贯穿起来。通常,人们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为其辩护的能力、劝告他人的能力、认真倾听的能力,以及与周围人合作并一道构建新思想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组织有效的案例教学而发展起来。而且在一个彼此协作、支持的团体中学习所产生的效果也远优于单独的个人学习所具有的效果。在对案例和管理情境的集体研讨中,各种观点和解释将会变得多样起来、丰富起来。在案例教学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学会对他本人负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学习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而且将学会与其他人协作,努力为其他人的学习作出贡献。
3.为学生体验实际管理工作提供了舞台
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管理者的矛盾处境,体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防止对管理行为做出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解释。不同于讲授法,案例教学最大限度地拉近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管理情境的距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所研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管理情境中真实发生的管理难题,除了时空有所变化以外,其真实性是完全得到保证的,在研讨这种管理难题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认识到管理工作的复杂,体悟到管理的魅力和精髓;通过换位思考,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可以逐渐养成一种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通过扮演管理者的决策角色,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来自各方不同意见的压力,体会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艰辛。这些均使学生在体会诸如此类的管理问题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为未来从事实际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原则
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目标的原则
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必须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来进行。一般来说,管理学的案例教学必须达成以下目标:通过案例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把握企业机遇和判别企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竞争状况、不同背景的企业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激励的原则
高职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及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展开,教师所承担的主要职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分析与思考。在案例教学尤其是管理案例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即使各方意见不统一,也应允许各种独立的见解并存。另外,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提出一些不正确的观点,甚至与管理案例的要求相去甚远,教师绝不能直接批评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使其自动修正自己的不正确看法,真正增强学生参与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创新的原则
高职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思维与开拓精神的管理人才。因此,在管理案例分析过程中,对于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教师应及时捕捉并给予表扬。即使学生的观点还很稚嫩,甚至比较片面,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创新性劳动,肯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精神,为学生营造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和体验真实管理情景的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本着明确目标、引导激励及鼓励创新的原则开展这项教学工作,使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22-24.
[2]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56-61.
关键词预设与生成 探究规律 课堂教学 教学资源
“预设”是指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生成”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下面根据教学实践,就如何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精心“预设”,游刃有余地应对“生成”
学生产生许多“生成性问题”的原因是对知识点不理解或理解有偏差形成的。因此,教师首先应吃透知识,把握好教材;其次要备好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维特点。如果不“吃透教材、备好学生”,不认真钻研知识,不考虑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面对课堂中的“生成”时,就可能会出现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偏离主题等情况。教师不可能在课前完全作好规划,但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及学生思想上的疑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只有在课前考虑充分,胸有成竹,教学的时候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才能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让课堂教学平衡于两者之中。
二、“预设”自然,巧妙处理“生成”
吃透教材知识,备好学生很重要,但学生的思想丰富多彩,学生的实际也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去预设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生成”就是学生在教师预设之外有疑问。解决预设外的问题,必须遵循学生探究的规律,需要教师机智、巧妙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而不是按照预设的步骤和环节去授课,按照教师备课的思路去教学。因此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如遇到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与众不同的声音,遇到错误的认知,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具有价值的“生成”,使其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产生共鸣与碰撞,让课堂更精彩。
三、多种“预设”,在协作中解决“生成”
教师的讲永远不能代替学生的学。面对预设外的“生成”,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一定的余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预设目标:运用图形转化的思想,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预设圆面积转化的多种教学方案。教师只有在备课时尽可能多地想到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生成”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让学生在协作中,在思考中,在讨论中,在辩驳中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四、发挥“预设”作用,引导学生探索“生成”
课堂教学绝不是教师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需要教师在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进行生成,这个过程也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但当学生出现“生成性问题”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没有教师的提前预设和课堂主导,课堂的讨论就会变得漫无目的,学生的提问就会偏题,离题。所以,当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做及时点明主题;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参与探究。可见,在问题生成中,教师不是不起作用,而是所起的作用由“传道授业解惑”变为“授之以渔”。因此,课堂中不断出现新的生成,教师不应回避,而是应迎接生成,因为它解放了师生和教材,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思维的光芒、无穷的活力,耳目一新,同时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教学从被动到主动,过程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五、运用发展性评价标准,正确评价“生成”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评价
职业学校重在培养综合型、技能型人才。教师要学会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习惯,激发学生兴趣。2014年年底,教育部提出《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包括9大块,25条建议,其中第三和第十七条中提出,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和推广案例、情景、项目等教学方式,教师能实现“授之以渔”,学生能实现主动学,积极学。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由异质小组组成,为了共同的学习任务而开展互助合作,达到效果往往高于个体成绩总和的方式。[1]主要通过教师确定目标、小组分工合作、调研汇报交流、师生总结评价等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实践和反思。为保证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前期综合调查问卷与访谈方法进行了关于课程小组合作学习必要性的调研。研究对象为学校开设本课程的2014级五年制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两个班的学生,调查问卷发放时间为本课程开始第三周。下发80份调查问卷,全部收回。调查与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在管理学基础课程学习中,针对管理学涉及的范围及相关重难点的处理方式;遇到开放式和模棱两可的问题、或是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一般采用的方法,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等。[2]调查结果发现,有82%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很有必要,有18%的同学抱着无所谓或不必要的态度。学生碰到疑难问题,首先会想到向老师求助,然后就是与同学讨论交流。求助的过程中,老师会习惯性的把自己的观点直接陈述给学生。学生之间的讨论仅是一个简单交流的过程,很多同学会迷信班里好同学的答案,即使自己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到最后还是放弃了。学生认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缺少一个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平台。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恰好能满足这类需求,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讨论,观点共享。总之,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实施的前提是必须熟悉学生,通过与调查班级半个多月的接触,对学生的姓名、爱好、性格、学习、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入学一年来,所学课程基本相同,多为基础课程,学生在沟通和协调能力方面未见明显问题。以班级作为整体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教师前期的调研和与学生的接触,形成如下方案:(1)小组人数确定为6人。人数太少太多都不利,多则容易噪杂,少则互动性差。(2)安排座位采用“好—差—中”与“差—好—中”学生面对面的方式,便于小组更好地交流沟通,又保证了教师课堂上的考勤管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学习阶段
合作学习阶段运行的好坏直接决定该模式能否成功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需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确定分工,明确职责
以前的课堂教学通常是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组内成员却不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做。结果很大一部分学生或是自顾自,或是几个人有说有笑,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到汇报结果时却互相推诿。所以在进行小组活动前,教师首先要求组长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保证人人有事干,才能有的放矢。以笔者的一堂示范课为例,课题为“非语言沟通的技巧”。上课前,组织班上三位同学拍摄一段微视频,包括讨论修改剧本、拍摄剪切工作全部交由学生完成。视频主要描述的是毕业生小程在一次应聘过程中不恰当的非语言沟通方式。课堂上,要求学生观看视频,通过小组讨论找出不恰当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怎样的方式是正确的。视频中信息量很大,如果不进行小组分工,短时间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很小。所以6位同学在老师的提示下,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结合视频内容讨论交流,记录员负责记录汇总,汇报人做最后的交流分享。其间,学生还自发完成了组内纪律的自我管控、对记录员记录内容的更正、对汇报人交流思路的建议等工作。特别强调,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组长必须要有责任感和担当感,能够带领组员提升学习,并督促本组成员积极参与到合作中去,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2.适度牵引,合理指导
教师的引导指的是教师的“牵引”和“指导”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虽然不是课堂的主体,但决定着课堂效率的高低,及时讲解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提示时间,巡视课堂。考虑到学生升入高职第二学年,自控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加强巡视力度,对过于活泼的同学要引导其静下心多思考;对于内向的学生,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鼓励他们大胆讨论合作。在这样的小组合作模式下,学生的协调能力、表现能力和沟通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进步很明显。由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是在实训教室完成的,一组一桌,面对面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换位”交流学习,甚至可以“下位”向其他组的成员取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真正做到组内有合作,组间有交流,每位同学都能及时了解自己和同伴的学习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分享的快乐。
3.组内协作,组间竞争
按照组建小组的原则,小组内学生成绩、个性、创造力等不同的称为组内异质;而各小组之间情况大体相当、差距不大的称作组间同质。[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每位同学都投入到有效的探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完成“非语言沟通的技巧”课题讨论过程中,部分同学利用课余或是假期参加了一些实践活动,特别是有餐饮服务等行业工作经历的同学,已经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所以在组内交流时,这部分同学会主动把自己学过的知识讲给同学听。非语言沟通技巧中,有部分是副语言沟通方面的知识,其中语音、语调等内容很多同学反映不好理解。教师在巡视中发现,有部分同学会结合自身亲历的小故事、小例子,帮助同学理解这部分的内容。相比教师单一的理论传授,效果要好很多。组间竞争在此过程中也有体现,例如规定时间看哪一组最早完成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方面要进行讨论,另一方面还要既快又好地完成下发的任务单。虽然各小组之间是竞争对手,但看到其他组来取经,也满足了小小的虚荣心,很乐意讲解。组间竞争比起无竞争的自由发挥要更有效率。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通常可比喻作学生的“引路灯”。除了合作小组的建立阶段、合作学习阶段要合理规划外,教学评价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意义重大。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决定采取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对自己和他人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具体来说,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应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评价要科学
根据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制定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所以要制定反馈机制,让学生在对照标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更是一种提升。评价还是延续以往多鼓励,多提可行建议的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创新通道。我们的评价目标不是“筛子”要筛选人才,而是让每个学生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2.评价要多元
学生个体各有不同,评价方法不当有可能会埋没人才。所以,评价应多元化。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好的表现,取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怎样的能力,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知识的兴趣。
3.评价要灵活
评价的灵活性体现在,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有不同的评价方法与之相适应。以“非语言沟通的技巧”课题为例,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表情秀”,即通过面部器官,如眼睛、嘴巴的搭配,表达人物的内心。教师可以给学生短时间讨论,组长代表本组发言,最后教师来评价每组答案;或者在规则公布后,实行抢答的方式,看哪一组回答既快又贴切;或者由一个小组回答问题后,让其他小组讨论答案正确与否。总之,评价方法要根据课堂内容灵活多变,使课堂效率达到最佳。
4.评价要及时
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却没有及时评价,或者随便给个评价,长期下来学生的小组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所以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及时得当。当然,教师在评价时,要认识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秋后算总帐”。教师的及时评价要贯穿于小组合作教学的全过程,要及时点评学生活动,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分析
在一学期课程学习结束时,再次设计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查问卷,与实施之前相比,有72.3%的同学对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感兴趣,有27.7%的同学对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感兴趣,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还是比较认可的。调查中还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要发挥在小组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靠学生自发组织学习,自发讨论,收效甚微。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还需依托教师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学。结合调查报告及教学实践情况,将管理学基础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及实践意义阐述如下:
(一)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知学的统一
教师利用传统教学讲授新课时,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课堂上几乎不发言,也不向其他同学请教不懂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就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不会而影响了课堂效率,教师要再花费时间去讲解其他学生已经学会了的知识,浪费了时间。前面讲到的非语言沟通技巧中副语言沟通部分的内容,单靠老师讲授,部分知识仍旧很难理解,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后,部分同学结合实例把自己对该知识的理解讲述给组员听。通过交流,理解力稍差的同学也能掌握要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里的“知”和“学”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小组合作中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如何更大地发挥主体的作用,教师角色不可忽略。教师要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什么时候组内讨论,什么时候组间分享,什么时候展开竞赛,都要事先考虑好。一张一弛,学生注意力始终能跟着老师走,抛出去的问题总能得到学生响应,课堂的气氛自然活跃,学生敢发言、爱发言,瞌睡、小动作都不自觉的减少了。学生通过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具体实践,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到了团队力量的优势,体验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唤醒并树立起了学习自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我真棒!”“我并不比别人差!”
(三)提高了创新力和实践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课堂主张的是个人竞争,单打独斗,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单纯的输赢关系。而小组合作学习追求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而且评价的标准也不再是以个人成绩为标准,而是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学生敢于实践和勇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够充分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促成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冯雪芬 单位:武进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徐礼云.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体育隐性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95.
一、树立学生第一的资源观,转变师生角色
教师要根据学情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与学生多交流,巧妙地将课堂还给学生,学会倾听,让学生说,教师可以不断地追问,甚至回抛。课堂上给学习好的一句“Good”, “Perfect”, “Fantastic”,也应当适时给差生一句“You have done a good job”,这样才不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其自尊心。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二、因生制宜,因时而化,在动态生成中使课堂鲜活
构建有效课堂,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环境和智能发展。课前尽量预测学情,做到有的放失;课中根据学情,及时捕捉不断生成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架设新的平台,课堂就会变得更加鲜活。比如,教8A Unit 4 Wild Animals时,我问学生:“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wild animals?”课堂一下子变得沉闷起来,面对这个“意外”我改用其它方法询问:“What’s your favourite wild animal? Why?”学生立刻开始争相举手回答,慢慢地就进入了学习新知识的氛围之中。我趁热打铁,出示了几张图片,上面显示森林正逐渐变农田、动物无处寻食、人们四处捕猎动物,我对学生说:“Many wild animals are in danger. Animals are our friends. We should protect them. What actions can we take?”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同时道德教育渗透其间,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并关注动物,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可见,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使教学活动的设计符合新课标理念下新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而且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三、课堂教学真实、有效情境的设计,使英语“生活化”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课堂学风和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课堂效果必然得到提高。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教师在教学中不妨集知识传授、智力活动、相互竞争于一体,用“Group singing”, “Dialogues”, “Poem recitation”, “Story-telling”, “One-act plays”, “Snow ball game”, “Polly says”, “Word puzzle”, “Riddle” and “Competition”等趣味活动来作为辅助手段,创设快乐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个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或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迫切性,培养他们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学习牛津7A Unit 3 Halloween时,我先从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的庆贺习俗说起,在他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之时,投影一些万圣节的图片,一环套一环地用问题把他们逐步带入情景之中:
1. Who celebrate Halloween?
2. What do they do for Halloween?
3. What do they wear at Halloween?
4. What do they make for Halloween?
5. What do the family have at Halloween?
6. What other festivals in the West do you know?
利用这些问题,创设语境,层层深入,使学生初步了解Halloween。然后我又让学生谈了些他们所了解的其它西方节日,启发学生自觉学习,自觅答案,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语言、表达情感、培养英语语言和言语能力的目的。 转贴于
五、建立课堂激励评价机制,让有效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英语教师的语言没有理由平乏,只要我们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就一定能说出发自内心的赞扬与鼓励。而我们的表扬其实是初中学生进行有效课堂学习的强心剂,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比如,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讨论问题、发表看法、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分层次训练时,根据训练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的学生,评价学生时用肯定、激励、赞赏的语言进行评价,如:Very good, Excellent, Perfect, Not bad, Good job, Try it again, You will do better等。通过从注意状态、参与状态等方面观察了解学生,评价学生,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全身心投入学习,并在英语学习中体验满足、成功、喜悦等感受,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六、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强化教学效率
课堂练习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练习的设计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是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作为教师,要自觉践行“教师忙在课下闲在课上,学生忙在课上闲在课下”的教育教学观,根据初中英语学科的特点,讲究课堂练习设计的技巧,提高学生课堂练习的质量,保证课堂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如讲完Unit 8 A Camping Trip 中“have / has”的用法后,我设计了chant:
I have, you have, we have, they have.
He has, she has, it has, Mike has.
然后设计了根据主语的单复数来选择have / has的填空练习:
Wang Bin_____ a TV.
My teachers______ some fruit.?
We____ ?many tins of fish.
Mr Green_____ ?a new house.
接着在教师的示范下让学生自编对话:(情景在野营地)
A: Look, Jack. I have a pot. What do you have?
B: I have an umbrella. What do Lucy and Tom have?
A: Let’s go and have a look. Oh they have some bread.
B: What does Miss Li have?
A: She has some fruit.
关键词:教材与课程资源;知识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综合教学法;语法教学
Abstract:Sinc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om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English teaching for schools. There still exist, however, a few problems which cannot be neglected. We need to deal carefully with several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book,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ability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centered and teacherguided approac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taskbased approac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weakening grammar teaching and optimizing grammar teaching.
Key words:teaching materials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knowledge and ability, learnercentered, comprehensive teaching method, grammar teaching.
新一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教师比较重视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参与,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重视听说教学,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普遍提高。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目前基础英语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问题是由于教师受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影响过深,无法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导致英语教学改革步履维艰;还有一些问题是由于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理解得比较肤浅,走了极端或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严重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为了正确理解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
一、课本、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课本”(textbook)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用书”,“课本”就是一课之本,是教材的核心,它担负着完成英语教学的基本使命。教材(teaching materials)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它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练习册、评价手册、活动手册、配套读物和听力材料、教学挂图、教学卡片、教学投影、录音带、录像带等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所使用的必要材料。而“课程资源”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是指一切有利于实施英语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物质条件和包括环境、氛围等在内的其他非物质条件。“课程资源”除了包括上述提到的教学材料以外,还包括语言教学设施、文字音像材料、网络信息,以及英语环境等。
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仅仅依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本就是例子”。也就是说,再好的课本也不可能为学生或教师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它仅仅为教学提供例子而已。目前一些教师总是抱怨教材内容太多,教不完,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教材不敢进行取舍,被动地使用教材。教材上有一就教一,有二就教二,一味地照搬教材。实际上教材编写是有弹性的,给教师发展留有较大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持这样的态度:凡是课本上写的,我都要教;凡是我要教的,学生都要记住;凡是要求学生记住的,我都要考。
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教师对英语课本的认识和使用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本不是“圣经”。课堂教学应当基于课本,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本既不是“圣经”,也不是普通的教学资源,它应当是资源性的“圣经”,“圣经”性的资源。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用课本去教”(use the textbook to teach),而不是仅仅去“教课本”(teach the textbook)。从英语教学理念上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层次的变革。教师“用教材去教”,必须走出“课本就是圣经”的误区。教师应当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教师应当有勇气和能力对教材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删减。删减那些过于复杂的活动、不合适的练习,以及那些不要求掌握的词汇和结构等。
补充。补充相关话题的词汇、结构、语篇、文化背景知识等。
替换。替换那些过难或过偏的文章、对话或活动,选择与学生生活和经验相近的内容来替换。
改编。对于那些不适宜或不完善的活动或内容,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之更加适合自己的学生。
拓展。教材当中的活动或练习的难度会有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对于难度过大的活动,教师可为学生增加铺垫,以降低难度。对于难度过低的活动,可以拓展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要求。
调整。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或当时的社会生活,可以调整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顺序,或提前或推后教学。
整合。单元中不同的教学模块是开放的、灵活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移动重组,比如语音和对话、语法和课文、阅读和写作等。
二、语言知识教学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呢?实际上,任何人学习语言都有一个从“知识”(knowledge)──能力(competence)──“运用能力”(ability for use)的发展过程。首先,我们承认知识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是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但是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夸大了知识的作用,把英语作为知识来教学,而不是作为能力来教学,忽视了语言的工具性和交际功能。在语言学上,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2]陈述性知识就是有关语法规则的知识,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获得,而且这种知识通常是“被记忆了的知识”(memorized knowledge)。比如什么是现在进行时,学生可以把它记住并且可以复述出来,甚至可以在练习中做得正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运用现在进行时。而程序性知识是指运用语法规则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internalized knowledge),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变成了一种能力(competence),但还不是运用能力(ability for use)。从陈述性知识到运用能力需要两个重要的转变,一是“自动化(automation)”,二是“重构(restructuring)”。首先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需要“自动化”。让学生做各种形式的语言知识练习是必要的,因为它是实现“自动化”的必要手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然后从“程序性知识”到“运用能力”需要“重构”。自动化过程只是把陈述性知识变成了简单的能力,而将这些简单能力组合成综合运用能力,还需要“重构”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为此,学生需要进行更加复杂而真实的交际活动,比如综合性的听、说、读、写活动,任务型活动等。任务就是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它具有真实性、目的性和交际性。完成任务就是“用语言去做事情”(use the language to do things)。
由此可见,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运用能力的转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语言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语言情景的创设者等。教师不要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花在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上,应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把宝贵的时间交给学生去参与语言实践和体验语言运用,让他们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将自己的语言知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指导的关系
当代英语教学与传统英语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而应当是多元的、变化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是指导者、组织者、监控者、咨询者、评价者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由此看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发挥“指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在日常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创造语言情景,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指导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等。英语课堂教学应当坚持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语言学习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是当今英语课程改革的又一个重点。在课堂上,该学生去做的一定放手让他们去做,给他们时间和机会去参与语言实践,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教师不能包办或代替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更不能剥夺他们参与语言实践的自由和机会。教师不必事必躬亲,事无巨细,教师也需要适当解放自己,实现“无为而至”。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四、综合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的关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1]进而解释道:“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1]此标准一出,“任务型教学”的风潮似乎一下子席卷了全国的基础英语教学,一夜间成了我国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的主导方法和模式,甚至作为唯一的方法备加推崇。许多人把“任务型教学”看成是拯救我国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的灵丹妙药,其实连自己都还没有弄明白究竟什么是“任务”。难道“任务型教学”就真的那么有效吗?经过几年的试验之后,不少英语教师又陷入了迷茫。一些英语教师曾经反映:“我教了十几年英语了,突然发现我今天不会教英语了。”这种反映代表了不少英语教师的真实想法。一套好的英语教学方法应当在继承的基础去改进和发展,逐步适应我国的英语教学特点。如果丢掉了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一味地追求创新,甚至求异,结果是丢掉了旧的,新的又没有学好,岂不是很可惜吗?新课标下的英语课程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和“体验参与”,而“任务型教学”只是体现语言学习过程的方法之一。诚然,“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很多优点,比如强调语言的真实运用,突出语言的意义,重视语言实践,突出习得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强调“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等。但是,“任务型教学”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很高,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恐怕一时间还难以适应这一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一是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和教学能力不够高,二是我国的特殊英语教学条件和环境,比如班大人多、课时较少、考试导向、教学评价滞后等。三是外语学习环境不同于变速器学习环境。另外强调学生直接“在用中学”,容易忽视语言基础,以语言运用(production)为起点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在语料输入较少的情况下要求他们去用英语完成交际任务,难度就会更大,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大的挫折。
根据这次英语课程改革的宗旨来看,我们以前的问题是机械性练习过多,真实运用太少,而现在的问题是一切为了运用,为“任务型”而“任务型”,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大搞“任务型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而实效很低,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语言知识都不教了。忽视基础性的练习,弱化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危险的。我们应当抱着开放的心态,在教学方法上做到兼容并蓄,采取综合的办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比如,我们以前曾经使用过3P教学模式:Presentation,Practice和Production。Presentation是“呈现”,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呈现新知识,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新语言项目的意思。Practice是“练习”,在呈现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练习,包括机械性的(mechanical)和有意义的(meaningful)练习,为真实的语言运用作一个铺垫。Production是“运用”,强调语言的模仿运用和真实运用。我们应当有效地继承Presentation和Practice的做法,关键要在Production环节多做些发展和创新,在学生已基本掌握语言知识的情况下,为他们设计一些真实性比较强的教学活动,比如任务,让他们通过体验、参与、合作、互动,来逐步形成语言运用能力。另外,我们可以根据英语新课标的理念将3P模式发展为5P模式:Preparation(准备),Presentation(呈现),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运用)和Progress(评评)。 [3]
Preparation的功能是承前启后,导入新话题或新内容,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启发想象或预测等。新编英语教材中基本上都有Warming up环节,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逐步导入新内容的学习,比如复习、预测、讨论、脑风暴(brainstorming)等。
Presentation的功能是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或创设不同的语境来介绍新的语言知识,比如用实物、动作、图画、简笔画、英语解释、汉语解释等。
Practice的功能是对新语言知识的操练(drills)和练习(practice)。这种练习通常是控制性的(controlled),但它包括从非交际性语言活动到有意义的(meaningful)各种练习,再到各种具有一定交际性(communicative)的语言活动。
Production的功能是真实运用语言。这一步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比Practice更高,语言活动通常是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具有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目的,要求运用真实而自然的语言,达到一个真实的结果。主要活动形式通常是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real tasks)或项目(projects)等。
Progress的功能是“检测”和“巩固”。通过“小结”和“检查”等评价方式来检测和巩固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五、淡化语法教学与优化语法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以来,关于语法教学出现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即“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是重视听说教学,需要淡化语法教学,或者不教语法”。于是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大张旗鼓地帮助学生做各种交际活动,但不注重语法教学,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结果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确实提高了,但学生一下笔就错,连一个完整正确的句子都写不出来。实际上“淡化语法教学”的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的确,我们以前的英语课堂教学过于强调语法教学,这是一个通病。但是《英语课程标准》并不排斥语法教学,也不主张“淡化语法教学”。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的问题不是教不教语法的问题,也不是淡化或强化语法教学的问题,而是如何优化语法教学的问题。实际上,对于我国中学生来说,学习语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因为语法是语言构成的内在规律,是学习语言的“捷径”。英文词典上把grammar解释为“rules for forming words and comb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很显然,学习英语需要掌握英语语言构成的规律。根据传统语法教学经验来看,语法教学的模式主要是:教师进行大量的讲解、分析、引申、例句、翻译。学生的行为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种语法教学的问题是过于深究、过于系统、过于庞杂。语法教学太知识化,太学术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传统语法教学的特点是“先理性,后感性”。这种语法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语法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不利于他们的主动思考,不利于他们的知识建构。当代语言教学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更强调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involvement)和自觉思维,语法教学最好不要采用“给予式”,最好采用“发现式”(discovery method)。让学生参与语法知识学习的发现与探究,有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和智力发展。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Tell me, I’ll forget. Show me, I’ll remember. Involve me, I’ll learn.我想这句话更适合于语法教学。根据当今的语法教学理论,语法教学应当建立在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语用(use)三个维度上。语法教学的模式应当让学生“先感性,后理性”,即感受—观察—发现—讨论—讲解—运用。让学生先感受对话或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并试图去理解,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可供观察、发现的例子或语境,让学生先自己总结规律,然后教师点拨,最后通过运用来加深理解。比如教学现在进行时动词后面加ing的形式,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你能发现下列动词的变化规律吗?请你试着做一做,写出其余动词的ing形式。
go—going
write—writing
get—getting
ask—asking
move—moving
run—running
sleep—sleeping
take—taking
nod—nodding
read—
make—
sit—
speak—
close—
put—
教师通过检查答案,让学生说出他们所总结的变化规律,对于学生说得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地方,教师给予补充或纠正,然后再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去巩固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促使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过程,主动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忆的过程。学生对于自己发现总结得来的东西往往是理解最深刻,记忆也最长久。
综上所述,在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继承和发展的原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否则,英语教学改革很难前进,也很难获得成功。广大英语教师应当以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教师还应切忌随意抛弃优秀的传统的东西,而盲目追求新奇的东西,需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平衡把握各种英语教学的关系,采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医学生 临床实习 管理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216-01
对医学生来说,临床实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是一个将医学理论知识外化为实践技能即理论联系的重要过程。医学生通过临床实习,可以促进自己更加了解、熟悉和掌握课堂上学过的各种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术,也可以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医学生必须重视且珍惜临床实习机会,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增长自己的临床经验、锻炼自己的临床思维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习过程中,医学生总是会出现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临床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经验浅谈了以下几点认识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一、专科院校医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管理问题
1.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弱。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基本上都说一不二,自我中心观念强,自我约束能力弱。在校期间有老师的约束和监管,还可以在表面上遵守学校纪律。而在实习期间,学生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管,加之医院的带教老师工作繁忙,带教的学生多,根本无暇顾及,就会对学生疏于管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玩的更是肆无忌惮,荒废学业。一年实习,理论知识忘完了,基本技能也没能掌握。
2.学生对于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学生尽管在校期间老师多次强调实习很重要,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将此当做耳边风,认为实习可有可无,加之学生实习的医院都是三甲医院,平时上班忙,学生吃不得苦,就会以各种名义向学校及医院请假,常用的理由:亲人生病家里人忙不过来需回家照顾,自己生病需治疗,找工作应聘需请假,备战专升本开始需要时间复习之类。还有部分学生的实习单位是父母或亲戚联系的,实习结束后就可以留下工作,这些学生实习的时候更是来去自由,不把实习当回事儿。
3.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实习学生大都在外租住,安全问题突出:在自己租住的房子里用热得快,电热毯、酒精炉等危险物品;手机、钱包等经常被盗;车祸的发生率也比在校期间增高,近五年来有两名学生因车祸死亡,5名学生受伤;,学生下夜班回租住屋的路上,有很大安全隐患;实习期间易被同学、朋友、老乡或者亲人骗去传销,每年实习过程中都有学生被骗入传销的事情发生;
4.情感问题。实习期间,学生因恋爱也会引发很多的情感后续问题而影响实习:私自脱岗和男朋友外出游玩或者是订婚;因为结婚而休学,甚至是退学。
5.对实习带教老师有意见。在实习期间,有部分学生不断向辅导员或学校检查实习的老师申诉带教老师经常让自己帮忙做一些和实习无关的事情,比如,打扫卫生、买饭,取快递、接孩子等,埋怨带教老师公私不分,总是将他们当苦力,对实习老师有意见。
二、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自身从事多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学校层面。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该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一,加强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可以从本质上降低学生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1选派优秀的教师担任辅导员。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辅导员是学生名副其实的人生导师,其人格魅力对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对学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2选派优秀的教师担任任课教师。一名优秀的授课教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播知识,还可以利用课堂灌输一些正能量的东西给学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时专业课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一些临例,引导学生树立临床实习非常重要的意识。
1.3对学生进行充分调研,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合理的实习分配方案和严格的实习管理制度,同时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及实习地点,充分考虑有专升本需求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学生安排在学校所在市医院,有利于学生及时返校办理专升本相关事宜。允许专升本的学生在完成国家要求的最低实习时间后终止实习,复习功课,努力备考。同时,教学实践课要经常和各实习医院护理部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整体学生实习情况,并反馈给系部。
2.辅导员层面。学生在实习医院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日常教育和引导。
2.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辅导员应该抓住这一个月做好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通常:第一,一定要带领学生认真学习校规校纪,让学生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第二,给学生做好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使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明确实习对于医学生的重要性。第三,做好学生安全教育,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2.2抓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2.2.1学生在校期间,辅导员要严格要求学生,一旦违反校规校纪,就要严肃处理,使学生对于校规校纪抱有敬畏感,这样到实习医院学生也会有遵守实习纪律的自觉性。在日常的思政教育中,辅导员应利用生活中因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低给患者造成很大伤害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真正的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
2.2.2在学生即将离校参加实习的前夕,辅导员要不断强调临床实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是掌握临床技能和树立临床思维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加强教育学生遵守实习纪律,强调一旦违反实习纪律,学校将严肃处理,且处分结果将记录在档并在全系范围内公布。
2.2.3在学生实习期间,辅导员要做到“全面撒网、重点捕鱼”,即,经常和实及班干部保持联系,把握整体学生的实习情况,重点关注那些在校期间经常晚归、迟到、旷课、心理有问题的、有情感纠纷的、违反宿舍规定使用大功率电器等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辅导员应经常和其父母进行沟通,在学生实习期间,共同管理,共同关注。
2.2.4安全问题常抓不懈。为了尽可能降低实习生面临的安全风险,辅导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教育,不要怕反复,不要怕学生烦,天天讲日日讲安全,安全自然就会扎根于学生的脑子中;第二,学生即将实习的前期,更是要将学生在实习期间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不断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防范;第三,在学生实习期间,辅导员应该经常和学生保持联系,时常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不间断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第五,要求班干部和实定时汇报实习学生情况,及时上报学生突况。
2.3搞好就业服务工作。在校期间辅导员需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学生实习期间,辅导员应该指导学生制作简历,通过微信、QQ群、空间、博客等多种现代交流平台向学生及时推送就业信息,避免学生因盲目找工作而产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3.实习医院担起教育教学的责任,严格实习管理。
初中学校是中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校内管理工作也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给予了宏观性的指导,要求初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及时调整现有的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越的校园学习与生活环境。初中学校作为中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课程知识,为中学生未来接受更高层次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保证了初中班级管理达到预期的成效。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初中学校也开始对校内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整,“以人为本”思想在初中班级管理改革阶段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1.“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国家发展靠人才”,教育是培养各类人才的主要方式,不断完善中等教育体系是加快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中学生是初中学校提供教育指导的主要对象,只有学生参与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初中学校的教育价值,倡导“以人为本”是初中学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思想。对于初中学校来说,“以人为本”则是“以学生为本”,学校一切的教育活动必须依赖于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便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未来初中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2.初中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综合策略
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下,我国初中学校学生管理有了先进的技术为支撑,这为“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施提供了诸多帮助。初中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应充分利用上述有利的条件,以校内学生管理实况为基础展开工作,这样才能发挥出最佳的学习管理成效。我认为,初中学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对策:
(1)秩序方面。
教育部门宏观指导下,学校文化课程教学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改革阶段,各类文化课程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教学调整,旨在为中学生提供更为优越的专业学习条件。学科评估是初中学校教改里的重要内容,经过学科教育评估创建多元化监督体系,督促教师时刻反省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朝着文化课程创新教学方向发展。
(2)培养方面。
初中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初中学校要全面推广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战略模式,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专业人才的职业价值得以实现。
(3)校规方面。
班级管理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教育机构共同提出的学科教改活动,安排专业教育研究人员或学者从事课程的评估活动,以获得最为公正、专业、可靠的班级管理结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倡导了“人”在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教导学生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初中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
1.初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新时期教育部对人才教育工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要求各地初中学校拟定切实可行的教改方案,着重解决学生在初中教育期间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困扰中学生的难题,易受到多种因素干扰而出现异常心理状况,进而影响了其校园的正常生活。异常心理对于中学生而言,不仅是心理上的异常状态,更对学校生活及学业造成干扰,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课程学习。初中学校必须深入分析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重视和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2.初中班级管理中心理辅导的对策
论文摘要:初中学校机房的科学管理,既是对学校的公共财产维护,也是对学校教学效果、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保障。怎样实现初中学校机房的科学管理,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对此的看法,希望对此的管理工作有所借鉴。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运用渗透着社会的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社会中要实现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离不开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计算机信息课程已经成为当今初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初中学校机房学生操作实践计算机信息的重要场所,学校机房的管理是否科学,关系到初中算机信息课程教学是否能够正常进行,亦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怎样实现初中学校机房的科学管理,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对此的看法,希望对此的管理工作有所借鉴。
一、初中学校机房管理的重要性即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合现代的教学要求。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计算机信息深入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初中学生正值求知欲强烈的学习时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而且动手学习能力非常强。初中计算机信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如果单凭借教师的讲授和演示,课程是枯燥的、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机房的实践课无疑是重要的良好教学方式,是初中学生所期待的动手课。而初中学校机房的管理是否科学,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其关系到计算机信息教学课程的实践课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关系到每一个操作的学生是否能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说保证教学硬件设施,才能保证计算机信息教学课程教学效果;才能保证学生对计算机信息科技课程充满兴趣、自主学习、开展“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才能保证达到素质教育教学的目标。可以说学校的机房无疑是学生操作实践计算机信息科技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信息科技课程兴趣、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学习要地。
二、科学管理初中学校机房
学校机房的科学管理,既是对学校的公共财产维护,也是对学校教学效果、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保障。其攸关初中算机信息课程教学是否能够正常进行,亦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实现科学管理初中学校机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结合初中学生学习阶段、年龄阶段特征制定学校机房使用规章,并要求初中学生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初中学生求知欲很强,动手实践能力很强,但同时初中学生又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甚至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因而对他们的德育需要付出更大的劳动。初中学生大多对计算机信息很感兴趣,进入学校机房学习是他们很期待的,而让他们了解学校机房的管理规章是非常必要的,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自己不应该做的,采取讲道理的方式,让其明白如果做了不该做的操作会有怎样的后果,会给其他进机房学习的学生带来怎样的不便,让学生参与到机房的基本维护中来,增强其责任感,爱护学校公共财产,使得机房管理人人有责、人人监督。
其次,制定相应的机房管理规章。机房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管理员职责、管理员工作内容、日常工作责任、机房的安全防范制度、软件及时维护、机房硬件定时检修、机房数据资料、机房设备使用登记制度、实验任课教师注意事项、学生上机操作注意事项、机房违规处理制度等。使得管理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再次,积极引导、正常操作,明确机房上课教师责任。初中生到机房学习、实践时是由任课教师带领的,任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向学生说明相关的机房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言明利害。在学生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做适当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操作疑难问题。具体操作比如要求学生要求学生按时上下课,爱护机房设备,正常开关机器,有问题及时报告老师,不擅自插拔配件,不擅自使用自带软盘或USB等等。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及时填写使用记录,将电脑故障现象及时记录下来供维护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