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07: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数学教与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和特点
关于数学建模,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都在不停地使用模型,修改模型,检验模型,再使用模型,如此循环的过程。对于数学建模,从某种意义上当代除了数学之外的理工科的成熟理论都是数学建模的范例。同时,数学也在这些学科的发展中或者说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建模本身不是数学的问题。数学建模本质上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小学数学学习也是数学建模过程。只是针对于小学阶段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相对较少,又不会产生与实际生产直接相接的问题,所以多年来没有被这样提出。实际上,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了解如何建模的过程。
但是作为小学的数学又有其不同的特点。首先,数学教师与小学生的交流的特点。小学生不像大学生那样有较强的理解力,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无法理解,作为高等教育出生的小学教师如何能和学生沟通,尤其是对数学建模思想上的沟通,这是一个困难;其次,课程设计上,由于小学生的理解力有限,需要教师做到更为细致的考虑与安排;再次,由于传统的教育将知识传授相对的独立出来,以适应师资和资金紧缺的现状,在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上,选择了更容易实施的“填鸭式”模式。所以从思想上,特别对传统教育出生的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改变教育思维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
所以,小学数学建模的融入,更多的是需要对教师和教学体系,包括教研室的课程研究等的挑战与创新。
二、小学数学建模的形式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尤其重要,也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方面要考虑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遵循数学建模的一般规律。数学建模包括现实问题,简化假设,建立模型,模型求解和结果检验等基本步骤,以数学建模思想为红线的小学数学教学,也要基本遵循这一流程,这些流程不是简单地分割,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不是某一个阶段,而本身就代表着方法论,所以各个环节都会穿插其中。
在教学形式上,除了课堂的课程设计外,课外的兴趣小组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形式。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是最完美的教学方式。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她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抽象。数学本身就是研究着现实的问题,但并不完全被大家所理解,是因为她具有独特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比较现实模型与数学模型之间的差别,深入思考,才能摄取数学知识的精髓。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的最好载体,“数学模型”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在众多现实模型中使用,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所学的知识。在模仿和案例学习中构建数学思想,培养数学修养和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探索
近几年,数学建模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各个小学数学教师和机构在各种教学活动形式、教学艺术方面都作了相当多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 问题情境 动手操作 生活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人的发展眼光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更是如此。
一、关注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人的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与好奇心。在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为学生充分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使学生亲近数学。
如:《图形密铺》这一课时,我先从玩拼图入手,投影给出了一个不完整的姚明的拼图。
教师问:“同学们,猜猜这是哪位体育明星呢?”
学生回答:“姚明。”
教师继续问:“那我们应该选哪一块拼图拼上去呢?”
学生选了一块正确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选另一块?”
生:“因为要无空隙地填充。”
教师提出:我们在玩拼图时要注意做到“无空隙”,接着又提出“不重叠”这个概念,为引入“密铺”做好了铺垫。这样,学生热情高涨,学习就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了。
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地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又如,“10的组成”这课的教学情景:
(多媒体演示:两只猴子分10个猕猴桃)
师:两只猴子会怎么分呢?请你用现有的工具,帮它们分一分,好吗?
同学们说:“好!”
但有一个声音非常刺耳――
生1(立即喊道):我不用分就知道了!
(教师一愣,随即镇定下来)
师:啊!你怎么不用分就知道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自豪地)说:在脑子里分的。因为我们学过9可以分成4和5。
(其他学生这才恍然大悟)
师:那你们想动手去分一分,还是喜欢在脑子里分呢?
生:在脑子里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师:好,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帮猴子分猕猴桃吧。
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非常高,很快学会了10的分解方法。
二、关注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有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从上可知,人的思维能力往往是从人的感官直觉开始的。而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往往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让学生在操作中通过多种感官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折风车的教学片断:
(出示一个做好的风车)
师:谁做过纸风车?谁知道折风车需要用到的工具是什么。
生1:要用钉子。
生2:小棒、糨糊。
生3:正方形的纸。
生4:长方形也可以。
……
同学们试着做做。
(学生试着动手操作,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
师:说一说你在折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生2边介绍边折纸:我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在这个正方形上剪出四个三角形,就做成了一个风车,当这个风车转起来就是一个圆。
同学们边看也边做。
这样,学生在折风车的过程中,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很高,又在这个环节中体会到了多种图形间的转换和联系。
例如,在教学“求三角形面积”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明明是一名少先队员,他的红领巾不小心掉了,现在需要用这块红的平行四边形的布来做,怎样算出红领巾的面积呢?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A.拼一拼:每个学生准备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学过的图形。
B.说一说:你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先让学生摆一摆,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能摆几个,面积怎么求?把自己摆的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摆一摆、想一想、做一做,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实验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及面积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培养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来源于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悟到学习数学的真谛。
例如:在“简单的统计”一课的教学中,我开展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课。首先,请各小组学生对本组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欢情况做出统计,再制成统计表,然后根据结果附上一些合理的分析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的统计过程,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实际问题,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在《认识物体》一课学习时,学生对各种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篮球、排球、魔方、水桶、饭盒、文具盒等这些东西十分熟悉,于是我就让学生对这些东西进行分类;然后让他们看――观察,通过用眼看、用手摸等方法让学生慢慢体会和逐步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
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这是课标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从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重视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
关键词:低年级;教与学;关系;学习兴趣;记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教育的需要,以前的读死书、死读书已经不适应我们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了。因此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与学手段发生了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1)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浅显的语言来进行讲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用直白的语言来教授知识,一些鲜明的图形或图片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2)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短暂,他们很难保证一节课四十分钟完全地全神贯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导地位
在人们的头脑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是教学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并且是一种权威的象征,在学生的心目中认为老师讲的东西都是对的。课改前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地位,可是在新课改的环境下,这种关系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老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在汇报学习和小组学习中都会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生不仅可以充当学生的角色,还可以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三、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重要,所以良好的学习兴趣必须从低年级开始抓起,增强学习,培养直接兴趣。首先,在教学工作中,一旦发现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独到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多表扬、少批评,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其次,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这样不但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好奇心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他们习惯于在生活中经常问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耐心地回答并进行一定的讲解,绝对不可以敷衍了事。如果你不回答,孩子的积极性就会被扼杀,很不利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四、记忆力的强大作用
记忆是知识的宝库,有了记忆,智力才能不断地发展,知识才能不断地积累。不论是学习哪门学科,要想学好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记忆力。低年级的小学生通常记忆力都很好,所以我们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用到学习数学上,我想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
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学好数学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数学研究与数学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关昊.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游戏教学[J].学周刊,2012(19).
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美国拉扎勒斯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无兴趣,决定了他对学习的爱厌和执着追求。如果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成绩下降。 对数学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正如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废,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众所周之,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因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更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乃至高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数学这门学科的抽象性决定了它有一定的枯燥感。在数学课上教师在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数学课充满活力,也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无论干什么往往凭兴趣出发.天真活泼的孩子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学习新知。因此教师要注重根据低段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研究他们学习掌握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 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于手。”(皮亚杰语)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比如“画一画”“分一分”“摆一摆 ”等,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让学生学习动手的同时学会思考,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
2 开展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好胜心,而这在小学生的身上表现得更是突出。只要是力所能及能获取的荣誉,小朋友们往往是兴致特别高。教学中,都要把学生根据学习层次编成若干小组,这样每个小组中的学生水平虽然是参差不齐,但是总体成绩却差不了多少,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通过这种竞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而且小组中互帮互学的气氛也热烈了。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提高,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3 采用直观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鲜明生动的图象和实物,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余时间做了许多有特色的教具。根据儿童的特点,利用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玩具和色彩鲜艳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使我体会到:利用直观、鲜艳、形象的教具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而有时,课堂教学也并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教师还应该针对一些课本知识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例如,在讲到“圆”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些手工劳动:找一些圆形的实物,根据这些实物来学习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点;把自己画出来的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从而进一步了解圆的特性,这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一些圆心、直径、半径等知识。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际操作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尊重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主动思维营造氛围
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还是不够的,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的积极主动思维营造氛围,给他的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主体;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01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06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以不在是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过程,而是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一个教学目标的过程。教与学要相互促进和引导。教学的过程不在是一个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合作教学、合作学习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要不断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思想武装自己。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去落实新的教与学的关系。新的教学理念下,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与学处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我们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还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让知识讲解与方法传授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也才能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因此,在教学之余,每一位小学教师都应抽时间多学习、研究。
二、教师设计教学内容要有充分的准备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终要的还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还是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拓展,教师都要有充分的准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两方面来开展教学设计。
(一)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是比较抽象的科目,如果仅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势必会使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很难,从而没有学习兴趣,那么就算教学设计得再精彩,学生不愿意参与,教学也毫无效率可言。重要的是不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影响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普遍使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对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如何等基本情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更适合学生学习能力,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的教学内容。
(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期开始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观全局,把握好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更细致的划分。教学设计没有必要完全按章课本来。如果,学生知识层次比较差,那么教师就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逐渐适应新知识的教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把握还是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依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横向拓展。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拓展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展的内容应以贴近生活实际为主。小学数学本身就是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可以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抽象、枯燥的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三、课堂教学应做到以人为本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基础和习惯各不相同,所以统一指导只能使之掌握学习一般知识。教师应该采取针对性做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而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对待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一刀切”,势必会导致学生成绩差距越拉越大。有时候尽管教与学双方都付出了较大的力气,但还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对基础好的学生坡度应大一些,注意教学深度,培养较高层次的能力;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坡度应该小些,多注重“双基”的训练,查漏补缺,使其有所收获。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研究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让课堂教学回到原来的最质朴状态。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让学生去实现。作为教师,想得更多的是学生怎么样学习,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不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充满爱心的交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在与教师的相互交流、尊重、信任中真正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不单纯是劳作,而是对话交流;不单纯是传授而是艺术创造;不单纯是展示结论,而是探索真理。这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
总之,教师要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要用尊重和信任赢得师生关系的融洽,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赢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化;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显然,“观察、操作、推理” 等是教学手段,或者说是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要求
面对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内容提出的教学要求,我们该如何更科学地实施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的目标呢,是值得我们考虑的一个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显得重要。各种图形特征、面积公式推导等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大部分问题都应由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进行感知。操作活动主要是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表象,并根据这种表象抽象出图形特征。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在操作中观察。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在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常见的平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有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以及交流与讨论,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带来的实物进行摸,滚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2)在操作中思考。有些学生只觉得 “数学有意思,很好玩”,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数学思考”。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玩中学。(3)在操作中想象。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茶壶,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内其他同学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并且在想象完后,走到该同学的位置观察一下,在这个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4)在操作中交流。几何语言是在探索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和同学交流对于空间图形的理解,感悟,从中使学生自身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几何语言得到训练。例如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具体认识东南西北等一些方位词语后描绘方向与位置,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5)在操作中创新。“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热情往往很高,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质疑、操作、合作、探索中获得真知,丰富体验,求得发展。例如学了对称的知识后,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对称图形(学生创造了花瓶、树、花、人、鱼、帽子、五角星等)。而学完平移和旋转后,全班同学都能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画出美丽的图案。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再创造”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用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表象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多用直观演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例如“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学生对诸多概念的理解较困难。应该先向学生直接出示体积的意义;接着组织学生讨论,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最后,以直观形象的演示手段,逐层理解“物体”、“空间”、“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减少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又如在指导学生区别两个相近大小体积的物体时,用眼睛看是不能判断出体积大小的,而要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的实物,通过直观演示,使体积单位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地印象,从而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体积单位的大小。再如对长方形对折的直观演示,既能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又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形的轴对称性。
三、密切联系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让学生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是很有必要的。操作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上课之后,除了给学生布置书面的作业以外,更应当在课外布置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并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实践操作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玩数学,真正的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接轨起来。这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延伸”,更是培养学生生活数学意识大好时机。所谓数学意识,是指能经常觉地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分析、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建立数学模式,从而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心理活动。在新课程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但它如果仅应落实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例如: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之后,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爸爸要为家里的餐桌预定一块桌布,这块桌布的面积大概要多少大?请用白纸尝试做一个桌布。这已不仅仅是桌子的长乘以宽的问题了,而是要考虑桌布的长和宽都要比桌子的长和宽大,还需要考虑个人喜欢的长度等。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思维素材,并设一定的障碍,让学生联系实际讨论,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数学活动;创新教学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就此试作探讨。
一、创新的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材中对于“能被 3 整除数的特征”的归纳,是通过找余数与这个数数位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总结的,而任意一个自然数除以 3只有余数 0、1、2 这三种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通过余数发现与自然数的数位上数字的关系。 因此,教师想到了如果先研究“能被 9整除数的特征”的特征呢? 任意一个自然数除以 9 有余数 0、1、2、……6、7、8 九种情况, 与所研究的自然数的数位上的数字更容易建立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观察与理解。 虽然“能被 9 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教材中没有涉及的部分,但是却能很好的帮助学生通过借助能被 9 整除数的特征,以及 3 和 9 之间的关系,去理解能被 3 整除数的特征。 分散了知识点的难度,同时也渗透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创新的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理念不仅告诉我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紧密想随,而且要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获取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设境激趣
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片断一】出示:87602860、51001758、65064345、85992639 师:老师这里有几位同学家的电话号码。问:每个电话号码都是一个八位数,这四个数中哪些能被 2 整除? 你怎么判断的? 哪些能被 5 整除?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答:87602860、51001758 能被 2 整除,个位上是 0、2、4、6、8 的数能被 2 整除;87602860、65064345 这两个数能被 5 整除,个位上是 0 或 5 的数能被 5 整除。问:哪些数能被 9 整除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①看个位,认为 85992639 能被 9 整除。 ②算,可以口算、笔算,大数目可以用计算器帮助。③各数位上的数字和能否被 9 整除。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发法,那就用你们想到的方法来找找看哪些数能被9 整除。 生:对这四个数进行验证,得出 51001758 能被 9 整除。 交流想法:能被 9 整除的数看个位是不成立的,85992639 不能被 9 整除;如果身边没有计算工具,算起来很不方便;如果各数位上的数字和能被 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 9 整除。 这个方法比较好,很快捷。 生质疑:看“各数位上的数字和能否被 9 整除”这个方法对于每个数都成立吗? 为什么成立呢?在课上,同学们受“能被 2 或 5 整除数的特征”经验的影响,在验证、讨论的过程中,许多不正确的结论被一一否定,而只留下把“各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求和,看和与 9 的关系”的方法。这个方法学生们找不到反例,但又迫切的想了解为什么? 这样不仅抑制了前面所学知识的负迁移,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当学生意识到了“各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求和,看和与 9 的关系”这个方法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有了目标,为最终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可能的方向。创设问题情境,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使学生在经历类似于数学家的探索创造过程中,激发探索意识,养成探索习惯,提高再创造的能力。
一、学以致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
新课程提倡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面积一知识后,我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面积,算一算铺某种型号的地板砖需要几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二、师生共同探讨,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我一直在一旁微笑地听着,最后说:“嗯,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
三、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活动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说:一个学生两只手,两个学生几只手?学生很快的计算出来。我又问:五个学生呢?十五个呢?学生用加法计算就慢多了,我说:我用乘法很快就能算出,学生一听有好方法,就催我快点说出来。这样,就让学生产生了自主学习的愿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