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8篇

时间:2023-09-13 17:07: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

篇1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提升综合竞争力,电力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现代市场环境十分复杂,电力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面临很多法律风险问题,严重制约电力企业的发展。目前,很多电力企业管理者没有足够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使得各种法律风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法律风险具有可防可控性,电力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状况,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保障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分析

法律风险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电力企业受到各种外界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种类较多,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电力企业在成立过程中涉及的事务较多,在后期发展阶段面临各种问题,例如相关规范制度不健全、设立操作不合法等,使得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面临各种法律风险,例如资产结算纠纷、职工薪资纠纷、债务承担纠纷等;

第二,电力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法律风险就是内部权益纠纷问题,电力企业属于垄断性企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导致内部权益纠纷成为制约企业建设和发展的一大法律风险,例如权益转让以及诉讼问题;

第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很多电力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不足,知识产权维护工作不到位,容易面临法律风险。

2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法律风险原因分析

2.1 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我国电力企业往往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植,受政企合一发展理念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没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风险管理机制薄弱,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导致各种法律风险发生。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往往注重生产经营效益的提升,对依法治理企业的认识不足,使得各种法律风险问题层出不穷。此外,电力企业的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也较为薄弱,使得经营管理中出现设施验收不合格、竞争机制不科学等问题,增加了法律风险,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1]。

2.2 合同管理不到位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面临法律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合同管理不到位。合同是约束双方责任和义务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合同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法律风险指的是在合同签订、生效、履行、变更、终止和转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纠纷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电力企业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环节没有制定严格管理和审查程序,容易造成合同条款不明确和法律漏洞,对企业的利益构成威胁。此外,随着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聘请的员工数量增加,在于员工签订合同文件中,由于考虑不全面,常常引发劳务纠纷。电力企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也是造成合同法律风险的重要原因。

2.3 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获得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经营管理水平也获得一定提升,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电力企业仍然缺乏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在电力企业内部存在职权划分不明确、工作监管力度不足、员工分工不科学等问题,相关的规章制度建设有待加强。随着电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问题也不断增加,对电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实际发展过程中电力企业甚至面临资产流失等问题,造成企业经济效益降低[1]。

3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法律风险防范对策

加强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不仅是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树立良好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面对经营管理中的各种法律风险,电力企业要树立全方位的法律风险防范观念,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管理者是各项经营活动的决策者,企业员工是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如果两者的法律风险防范观念薄弱,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针对这种情况,电力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范理念的宣传,提供全体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加强对员工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的培训和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经营氛围,提高企业整体的法律风险防范水平。

3.2 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不断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风险防范和控制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合同管理办法,加强合同签订、执行等过程的严格审查,并根据企业的经营业务和管理标准,制定合同示范文本,保障自身利益,实现合同的规范化管理;

第二,建立重大项目法律咨询制度,电力企业在招投标等经营活动中,可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明确界定和妥善处理,在各种金融纠纷中提供可靠的法律援助;

第三,完善其他法律事务管理制度,电力企业经营中还存在知识产权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问题,需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员工的管理,保障企业的经营效益。

3.3 实行法律顾问制度

企业法律顾问指的是法律知识丰富、法律服务全面的专业人士,电力企业要聘请专业的人才,构建法律顾问制度,对经营管理中的各活动加强审查。针对各项经营活动,例如项目投资、融资合作、对外担保等,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决策前,需要进行有效的可行性论证,对各项活动有关事项进行全面审查。同时,针对重大的经济活动,电力企业要组织相关的会议,让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共同参与讨论,根据相关的法律程序开展活动,保障决策的合法性[1]。此外,电力企业要切实遵守政企分开的原则,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开展各项活动,保护电力企业的合法权益。

3.4 构建法律风险评估预警制度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的过程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济,而事前的预防是降低企业经济损失的重要保障,因此,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应首先立足于事前的预防。电力企业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一套适合于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评估预警制度,针对企业一般业务流程和项目运作程序设计一套测评企业法律风险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管理良好、危机征兆、需要整顿、危险预警、严重危机等风险级别,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供企业自我测评或合作伙伴、交易对方和中介机构用于测评企业法律风险,并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3.5 提升风险防范队伍素质

市场经济自身属于法制经济,电力企业属于市场经济的主体,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开展经营和管理工作。从电力企业成立,到电力企业解散,以至于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均会存在法律风险如企业对外投资、企业并购重组、企业改制、企业产销行为、企业契约合同等。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要注重建设防范风险的队伍,对法律风险防范人员实施培训,定期组织专业的法律管理培训活动,并为管理人员提供进修学习法律风险管理的机会,全面提升风险管理队伍素质。

篇2

[关键词]电力企业 经营管理 法律风险

中图分类号:D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117-01

在中国经济和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电力企业也经历了几次调整和改革。2002年,国家制定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方案,重组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电网资产。改革后,电力企业的发展模式也从传统的靠政策经营转变为依靠法律经营。因此,电力企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自身的优势,通过不断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妥善运用法律知识来防范法律风险,以较低的成本化解法律纠纷,以法律论证为经营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撑和依据,最终保障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而言之,法律风险防范问题的探讨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电力企业不仅具备其他一般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法律风险。

㈠电力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独特法律风险

事实上,电力企业由于其经营方式与经营产品不同而具有转化性、广泛性、隐蔽性、依附性以及动态性和相对客观性等特征。总体来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外部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内部法制队伍建设落后,规章制度不健全,合同管理、法律纠纷处理、劳动用工不规范,电力设施保护和电网建设不到位等。

这些法律风险一旦转变为法律事件,将给电力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责任的轻重,相关责任人也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㈡经营管理过程产生法律风险的根源

根据产生法律风险的根源来看,可以划分为企业内部因素与企业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1、电力企业内部因素。虽然进入了市场经济,但由于电力企业转型相对比较晚,企业的惯性思维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上,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对于市场经济认识还不够,缺乏自主经营的思想和行动;同时电力企业转型较晚,其法制建设依然比较薄弱,所制定的相关法律与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诸多的漏洞;一些电力企业的管理者抱着侥幸的心态,想钻法律的漏洞;成本控制缺乏科学性,致使工程设计与生产上缺乏合理性而导致技术上存在问题;经营管理中的监督工作不到位,疏忽大意为违法分子留下了有机可趁的漏洞。

2、电力企业外部因素。外部的环境因素也会为电力企业带来法律风险,比如公司的运营,企业中的产权等;另外我国的市场经济和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有所区别,导致电力企业的革新需要探索出自己的道路,因此相关的法律也还是边摸索边完善,一旦不能和经营管理与时俱进就会出现法律风险。

二、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法律风险的规避措施

目前,我国法治氛围和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健全和完善,新的风险和事项层出不穷,电力企业应如何更好的面对,如何在经营管理中运用法律知识防范法律风险是急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典型企业的研究和分析,结合在电力企业的应用实践,构筑好法律风险防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成效初显。

㈠制定周全的法律风险管理计划,重视法律风险评估

法律风险管理战略是电力企业在综合考虑发展战略、竞争状况、管理能力以及资源配置等多方因素的前提下,详细制定的具有统帅性以及纲领性的在企业内部统一执行的战略部署。这其中包括了预防性法律风险管理措施和突发法律风险事件管理预案。详细来说,电力企业要在经营管理流程的整体设计上保障一定资质和数量的法律顾问以及法务人员参与其中,并在公司管理的各个环节发挥出法律顾问的重要作用。电力企业在制定重大经济决策之前,必须要主动争取法律专家的意见,邀请法律顾问对该决策的可行性与合法性以及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系统、全面的法律论证,最终提供一个书面的法律论证报告,让企业了解该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并制定风险防范措施,确保决策的的施行。

㈡从经营管理制度上确保企业经营决策的合法性

电力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前提必须在国家的法律范围内制定。电力企业要跟据国家最新完善出台的《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坚持合法经营、合法管理,发现规章制度方面的漏洞要及时处理,使企业在正常的轨道上不断坚持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规定要做到具体细致、考虑周全,比如合同管理、诉讼管理、招投标管理等,对于它们的操作流程和执行方式的规定都要确保全面到位。这样可以使企业在内部和外部都受到法律制度的严格规范和制约。总得来说,要建立以事前防范为主、避免事后补救、严密监控过程的内部规章制度。

㈢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要及时建立和不断完善

电力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并且要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员工培训合理的结合起来,把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当作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没有法律缺陷和漏洞。企业法律相关内容的费用支出要做出明确的财务预算,从资金上积极支持法律风险控制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管理中要严格建立企业主要领导负责制,使其与企业法律顾问、法律事务部门相联系,共同参与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监督和完善工作。

㈣实行法律顾问制度

企业法律顾问是指具有专业法律知识,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才。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企业既需要懂得生产经营又掌握法律知识的人才,电力企业在依法治理的过程中,应大力培养专业素质过硬,思想作风正派的法律人才,并将法律人才的管理纳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鼓励企业职工学习法律,取得法律顾问资格,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健全的法律顾问体系,有效的规避法律风险。此外,电力企业还应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充分落实政企分开的规章制度,使电力企业的管理能够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运行,还应推动触电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当前,对于触电事故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电力企业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往往是败诉的一方,因此,应积极推动此类法律的完善,明确事故双方的责任,保护电力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国家法律体系的逐渐健全,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也大为增加,为企业的运行造成了不小的潜在威胁。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高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知识提升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优势,加强风险防范,完善自身的法律风险规避机制,才能有效的降低自身的法律风险,为企业运行与社会发展做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煜.电力企业现代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0.

[2] 刘宇晖.对我国电力法体系的构想DD以构建和维护竞争性电力市场为价值目标[J].河北法学,2008(07).

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经营风险 管理观念

企业财务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肩负着核算企业业务、反映企业经营成果、预测业务进展前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等重要职责,是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做得好坏,不仅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本身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存活安全和进展。因此,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一、企业财务管理有着的不足

企业财务管理管理方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一方面,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个人合伙性质,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典型的管理方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一部分企业主是读书不成出来进展的老板、被企业淘汰下岗自己创业做老板、城市化过程中获得拆迁补偿拿去投资成为老板,这些老板素质有限,对于财务管理的论述策略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探讨,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理由,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甚者将家庭财务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混为一谈,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管理缺乏制度规范。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都未建立与财务管理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有的虽然有制度,但执行乏力,形同虚设。另一方面会计账簿设置不规范,"糊涂账"、"流水账"等较多;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成本、费用混用;原始凭证不规范,签字手续不齐全,自批、自买、自报等现象较普遍;报表不规范,多报、少报现象较多;会计档案不规范,有些凭证、账簿和报表没按规定要求装订成册和及时分类归档保存。

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监督不力。一方面由于受个人私利的影响,对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信任,由业主管账、夫人管钱的现象较多,缺乏民主理财和监督意识。另一方面一部分财务人员和部分中介会计机构也是多处兼职,对单个企业也只是承担账房先生的角色,没有对单个企业做到一对一的实质性和个性化服务,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

资产管理薄弱,财务制约失灵。一方面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片面考虑到季节价格波动,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另一方面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理由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再者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

税收法制意识淡薄,税务管理不规范。由于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税收法制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单凭发票进行管理,以发票金额代替会计核算金额,无发票不纳税、无发票不做账,实施发票会计、发票申报的财务管理。往往因为无知而多次违反税收法规政策被查处,偷逃税时常触及刑律,对企业和经营业主都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二、加强财务管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对策

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存活的根本。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资金运动的体现。资金运行顺畅,则生产经营展现生机,资金运行受阻,则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为此:一要强化资金的调度,集中调控资金流向。要使资金合理运行,必须统筹全局,集中调度。如果企业的财权过于分散,则大量的资金形成不了合力,虽然会出现一些局部的繁荣或生机,但整个企业必将陷入僵局。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坚持预测、计划、制约、考核、评价,要量力而行,坚持量入而出的原则;合理安排投资方向,投资顺序和投资强度。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联系,着重是处理好固定资产投资和营运资金的结构联系。在安排资金计划时,必须首先打足生产经营资金,避免出现生产经营资金缺口,防止挤占营运资金或举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尤其是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购建更应慎重决策。切不可因盲目支付而造成近期资金紧张,远期包袱沉重的投资等决策失误;二要狠抓资金的回笼,疏通资金活动的主渠道。企业资金充裕活化的主要渠道之一是销售货款的回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进行适时的安排,适时的制约,减少和杜绝因财务管理和制约不严带来的经营困扰。三要加强资金管理,必须限储压库,盘活沉淀积压资金。沉淀积压的资金不仅自身有着着损失和贬值的风险,而且会使全局资金僵固。为保证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存储一定的材料、配件是必要的。但是超出限量,高额存储,不仅在观念上离时代和形势要求差距太大,而且还承担着毁损、贬值等风险。尤其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既要承担资金成本这个包袱,同时又导致全局资金周转受阻,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决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强化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成本的高低不仅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而且决定着企业竞争的强弱。因此,成本管理不仅是财务管理的永恒主题,而且是全员参加的一项经常性管理活动。它体现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是否扎实、过硬。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向管理要效益。这项管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细致的组织工作。企业要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不松手,重点抓好人工费、材料费这两个成本项目,把降低成本的指标层层分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形成企业上下人人关心成本,人人关心效益的新机制。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工人只管干,干部只管算,干算脱节的局面,把工人的责权利统一起来。成本管理实际就是通过成本来计划制约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自负盈亏,经营好坏与企业和职工的利益紧密相关,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存活进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要素。成本如同一面镜子,是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企业各方面管理的成果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成本中,因此成本管理的范围不能限于生产活动,还应扩大到生产组织、计划,材料的采购、供应,劳动力的调配等生产经营各个领域,形成成本的全过程管理和全员管理。成本制约是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不断检查标准的执行情况,以成本发生的根源上揭示和浅析差别,发现不足解决不足。

改善和完善财务管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领导应倍加重视。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工作“大出纳”的旧观念中解脱出来,把此项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好,抓出效果。大力支持并协助财务人员履行职责,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秩序,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关心他们的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胆提拔和使用懂业务、会理财的人员,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之道,并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倡议,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进一步转变财务制度管理职能,财务人员要用好新制度赋予的理财自。在做好记账、算账、报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制定出有作用的内控管理制度和办法。以而更好的发挥财务工作的职能作用。财务人员自身要提高对本职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要坚持原则、敬业爱岗、钻研技术、务实奉献、献技献策、依靠群众、创造成效,树立雄心、振奋精神,千方百计做好本职工作。

强化管理,转变职能。市场经济机制运行,迫切需要企业强化财务管理,转变职能,运用“两则”“两制”等新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重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新机制。由传统的管财、守财型的管理方式,向聚财生财型管理方式转变。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仅仅满足于守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审时度势地成为企业聚财有方,生财有道的“活财神”。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健康地存活,并不断地进展自己,除努力增加自己的经济实力。管好用好企业的资本外,必须学会聚财有方,生财有道,必须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和财政金融管理的要求,善于聚财和充分利用社会闲散的资金,广开筹资渠道,“借船下海,借鸡下蛋”,以小钱换大钱,钱中生钱。由被动执行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变。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管理,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搞好经营管理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企业财务人员,要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虚心倾听各方面的有益意见,把振兴企业与财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讨,主动扶持企业的经济建设和进展。与此同时,积极参加市场调查,参与投资论证,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执行型习惯,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由单纯保障,算账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保障资金供应,搞好记账、算账是财务工作的最基本的职能。然而“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会穷”。算计是指我们办每件事之前要有可靠的信息和科学的预测,事中要有严密的制约手段,事后要有检查、考核、评价资金结果。总之财务工作要由静态工作向动态工作转变,由“账房先生”向经营管理型人员转变。

强化财务管理,严肃财经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要求强化财务管理,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的以属地位,使用权财务管理在观念上统帅,在制度上制约,在利益上奖惩各专业管理,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围绕经济效益这个根本宗旨而开展。一是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要学法、懂法、守法、护法,进一步增强法纪观念,自觉用有关法规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系,做到处处依法办事,依法经营。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内制约度的管理和执行,把财务日常监督工作纳入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进展机制,切实做到令行禁止,违纪必究,赏罚分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周丽君.浅谈会计监督及其运作要求[J].财经论述与实践,2001,(07).

[2]霍卫红.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会计监督职能[J].财务会计,2001,(05).

[3]会计监督系统[J].财务会计,2001,(03).

[4]张同信.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防范风险的一些思索[J].财务探讨,2006,(07).

[5]宋良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6]柏富亨主编,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编.财务公司的国际案例[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7]赵志宏主编.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8]朱荣恩,应唯,袁敏编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9]孙静芹著.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0]殷孟波.货币金融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1]王洪波,宋国良著.风险预警机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2]林后春等编著.金融风险及其防范[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建筑企业;经营风险;防范;管理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支柱产业的作用,带动了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一项充满不确定性与各种风险的事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施工企业通过对其日常经营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可以降低风险、规划发展、提高效益、增加利润。风险管理工作执行的好与坏从根本上影响着企业的日常运作状况和企业竞争能力。

1 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几种经营风险

1.1合同风险

我国建筑市场不规范和投标过程中各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使企业面临着工程质量、工程款拖欠、材料价格等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合同的不规范签订和不正当履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市场上,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如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工程保证金等。这些不平等条款使企业在财务上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陷入合同陷阱,直接增大了财务风险系数。

1.2招标报价带来的效益风险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工程投标竞争,说到底是承包工程价格的竞争。而价格竞争主要体现在工程总造价的让利、开办费让利、技术措施费让利、材料中准让利、定额利润让利、工程类别收费让利或承担应由建设单位支付的费用等。施工企业为了获得继续生存的机会,投标时竞相压价,最终只能以微利或成本价承包工程。过度竞争造成施工企业合理利益的流失,一旦企业的成本控制措施不能有效地消化压价让利造成的经济损失,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效益风险。

1.3拖延工程结算的风险

一些建设单位由于项目投资不足或投资超预算,往往以审价、审计为幌子,对施工企业递交的工程结算多头审、重复审,以达到长期拖欠工程款的目的。其结果使施工企业承包项目的最终效益无法确定,企业难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资金的正常周转,利息负担沉重。拖欠工程款是施工企业无法预知而且必须承担的重大风险因素。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上,拖欠工程款或垫资工程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业主把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的不平等市场行为。

1.4工程质量风险

施工企业要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品质达到或高于优良等级进行承诺,并将相应的奖罚标准列入合同条款。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施工单位必须按图施工,符合设计要求、技术要求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和混凝土进行检验,保证合格,最终产品工程必须合格。如有不合格轻者遭受罚款处理,重者返工、修理,并赔偿业主因此造成的损失,甚至停业、降级或吊销资质证书。

1.5管理风险

许多施工企业基础管理薄弱,机制不活,人员效率低下,管理漏洞较多。比如,现场管理混乱,材料浪费丢失;工程质量管理把关不严,返工现象时有发生;工程预决算工作松散;分包工程管理、材料设备管理不到位,效益流失,使企业加大工程成本,利润流失,企业效益低下。

1.6安全生产风险。建筑企业生产经常发生安全问题,因建筑产品露天生产,建筑业历来是事故多发行业,施工企业一旦遭遇安全事故,用于抢救、处理伤亡事故的时间和费用往往很大,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还要遭到行业主管部门、行政管理部门通报批评,为以后的投标带来难度。

2 提高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措施

2.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经营决策程序

首先,建筑企业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对承揽工作要做到有准备、有选择、有论证。对外地的工程更应慎之慎,要对合作方的资信能力、财务情况、品质信誉、资金保障程度等进行调查论证,然后根据企业的经营战和自身实力决定是否参加投标。其次,建筑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树立工程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的管理理念。这些制度包括工程项目评审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单位和成本控制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建筑企业经营是一项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充满风险的事业。建筑企业只有增风险意识,建立和完善风险机制,加强风险防范,不断提高经营决策与理水平,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市场,全面增强企市场竞争能力。最后,建筑企业的领导班子要建立民主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重大投资事项经班子集体研究决定,董事长或总经理对本单位的经营风险负责。同时,建筑企业应建立起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招投标是建筑企业的重点工作,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可能性和可靠性。建设项目是否已经正式批准,资金来源是否可靠,要依据业的承受能力和市场行情合理报价。

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自身经营未依据法律的规定履行企业义务,行使企业权利,或企业没有及时根据法律的变动及时调整经营理念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法律规定相悖的现象,企业如果对法律风险认识不足,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法律责任,有时甚至决定企业的生存。因此,建立健全的法律风险处理体系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1.法律风险意识薄弱

受过去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的影响,不少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管理企业,对法律认识不足,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十分薄弱。电力企业缺乏法律风险意识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不正当竞争与电力设施的验收不规范。很多电力安装业务是由电力企业分离出的其他企业来完成,这些企业大多是与电力企业地位平等的实体,与电力企业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不少供电企业要求用户到指定的企业去办理电力设备的安装业务,这种行为很可能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或《电力法》。电力企业法律风险意识的淡薄还表现在对法律了解不足,当前,民事法律风险是电力企业面临的最多的法律风险,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各种触电事故也逐渐增多,据相关统计,全国的电力企业每年对触电人身损害的赔偿高达十几亿人民币,在进行司法判定时,司法部门往往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令电力企业承担无过错责任,使得电力企业在处理纠纷时十分被动,也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2.合同管理水平较低

合同纠纷也是电力企业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之一,合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现代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大多是以合同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合同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电力行业在市场上长期处于强势地位,很多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工都没有树立正确的合同意识,对公司所签订的合同也没有进行妥善的管理,使得企业在履行合同时存在很大的风险,甚至在合同出现问题之后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总结,为企业的发展埋下了不小的隐患,增加了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随着电力企业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作岗位也渐渐增多,很多电力企业都雇佣了大量的临时工和合同工,由于历史原因,很多电力企业在这些人员的聘用和解聘上的规定可能存在违背劳动法的内容,可能引起纠纷,为电力企业带来未曾预料到的法律风险。

3.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当前很多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从法律角度上说,很多电力企业内部哈存在权责不清,分工不明的现象,再加上监管的不利和制度的缺陷,电力企业法律风险大为增多。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缺失很可能导致职务犯罪、企业资产流失犯罪等重大劳动罪责,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电力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也越来越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不力很可能引起刑事纠纷。

二、电力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措施

1.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

电力企业要将法制宣传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同时开展对内与对外的法制知识普及。对外是指通过教育与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安全用电意识和合法用电意识,减少触电事故,降低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同时,积极配合司法机关打击窃电及不规范用电的行为。对内法制宣传是指加强企业的法制化管理,使企业职工能够依法展开工作,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利,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2.实行法律顾问制度

企业法律顾问是指具有专业法律知识,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才。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企业既需要懂得生产经营又掌握法律知识的人才,电力企业在依法治理的过程中,应大力培养专业素质过硬,思想作风正派的法律人才,并将法律人才的管理纳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鼓励企业职工学习法律,取得法律顾问资格,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健全的法律顾问体系,有效的规避法律风险。此外,电力企业还应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充分落实政企分开的规章制度,使电力企业的管理能够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运行,还应推动触电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当前,对于触电事故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电力企业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往往是败诉的一方,因此,应积极推动此类法律的完善,明确事故双方的责任,保护电力企业的合法权益。

3.健全合同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加强合同管理成为电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规避企业风险的重要途径,如果电力企业对合同管理不加注意,流于形式,必然会给企业的发展埋下重大的隐患。电力企业应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建立健全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合同归档制度,合同监督制度等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弥补为中心的合同管理体系,使电力企业的签约更加规范化,弥补遗留的管理漏洞,降低法律风险。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式下,随着国家法律体系的逐渐健全,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也大为增加,为企业的运行造成了不小的潜在威胁。电力企业只有加强管理人员与职工的法律意识,完善自身的法律风险规避机制,积极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才能有效的降低自身的法律风险,为企业运行与社会发展做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宇晖.对我国电力法体系的构想――以构建和维护竞争性电力市场为价值目标[J].河北法学,2008(07).

[2]江汇,褚景春.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电力发展与电力体制改革关系的理论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3]文合生.融会贯通电力法律法规全力维护电力企业权益――横县供电公司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利益,实现依法治企的体会[J].广西电业,2009(05).

篇6

一、企业信用管理的含义及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经济运行的基础,有着关键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的地位越来越高。那么,对于企业来说,信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广义和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所谓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获得他人的信用或者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能够完善企业在赊销等各项经营活动中的信用管理流程和技术手段,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所谓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的科学化管理活动,它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信用管理,其目的就是为了扩大销售规模,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们研究企业信用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信用管理工作有着重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企业信用管理是市场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买卖双方各自的经济利益实现,因为它与传统的销售途径相比,买卖之间增加了新的环节,使得企业面临着应收账款问题。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信用管理工作,建立一种由企业管理、营销、信用等部门共同完成的合作活动,估测客户发生呆账、坏账等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帮助企业抓住机会,妥善保存一切有关客户的细节信息,有助于出口企业评估和避免国家风险;

(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买方市场促进了信用销售方式的日益盛行,这就使得企业面临着信用管理问题。但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尽完善,对于信用管理方式的研究还不够成熟,起步时间较晚,主要处于初级阶段的赊销经营模式。因此,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较低;

(三)我国企业的信用销售条件还不够成熟,在国际贸易的交易中仍然使用成本高、手续繁杂的信用证方式,这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与国际企业进行交易与竞争的优势,还使得我国很多企业无法适应国际市场惯例,从而影响了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很多行业已经是买方市场,为了寻求更多的市场份额,很多企业都采取了赊销方式来打开销路。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并不完善,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使得企业间的交易呈现出信用失控的问题,有时甚至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拖欠债务严重或逃避债务;企业之间任意变更或撕毁合同;假冒伪劣产品横行,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不够高。比如说,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很难得到政府部门的信用信息,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沟通也不够顺畅,使得庞大的信息资源无法实现有效整合与共享。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企业由于信用管理水平不高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占到了我国全年财政收入的40%左右,各种由于信用缺失而引发的经济纠纷和债务案件层出不穷。这些不良后果导致的原因就在于:

(一)管理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我国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都是较为落后的,它们盲目地追求销售业绩,不顾投入高和回报低的现实状况,面对日益普及的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仍然乐此不疲,从而导致了实际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应收账款不断攀升,呆账坏账潜在增加,使得利润大大下降。这主要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无法统一一个明确的经营管理目标,使得管理目标摇摆不定,从而最终影响了利润;

(二)管理职能部门不够专业。我国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承担。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这两个部门职责区分不够清晰,工作效率低下,有时还会出现管理真空。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部门的管理目标和对市场的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无法高效地完成企业信用管理工作;

(三)管理的重点有待转移。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重点仍然放在事后弥补方面,主要是对应收账款的追账,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追账机构,配备了专门的追账人员,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企业把信用管理的重点放在了事后,而忽视了对于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工作,从而使得应收账款的数量无法有效控制,还增加了正常管理的成本,得不偿失;

(四)管理方法有些滞后。当前,我国企业的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基本上没有采用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从而使得信用管理方法较为落后,无法适应当代交易的需求,无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与评估,往往依靠主观判断进行管理决策,有失科学性。在销售业务管理上,过于侧重于销售业绩,忽略了对于信用额度的控制,从而最终造成大量的坏账呆账存在。

三、基于经营性风险防范的企业全程信用管理提升措施分析

为了有效防范经营性风险,企业应该做好全程信用管理工作,改变原来的信用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环境,主要是针对赊销方式的日益盛行,我们要尽快解决当前企业进行强制信用方式下的经营管理问题,比如说销售人员盲目赊销,企业遭遇巨大的市场信用风险损失;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前清后欠现象十分严重;应收账款回收期过长,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是被动赊销,赊销的合理回报率没有保证等。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基于经营性风险防范来提升企业全程信用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一)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我们应该在企业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中,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管理机制,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这是明确企业信用管理目标,实现管理目标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要在企业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方面进行改革,以使其能够尽快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和信用管理要求。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应该强化对于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让信用管理部门职能清晰,经常协调和沟通部门之间的管理目标和职责,并对信用管理职能进行独立性的专业分工。这样,企业在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的领导之下,可以有效协调各种管理目标,重新合理分工各种职责,并使得专业的追账机构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工作;

(二)改进企业的销售模式,协调各种业务流程。当前,我国企业为了做好全程信用管理工作,应该更加注重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流程设计工作,改进销售与回款的业务流程,这是因为销售/回款业务流程是企业关键性的业务流程之一,对于企业全程信用管理工作来说,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这项较为复杂的流程,企业应该将其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能够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这就需要企业改进一些基本项目,比如说客户开发与信息搜集业务流程;客户信用评级业务流程等,从而把信用风险降低到最小化;

(三)建立健全全程信用管理制度。由于当前一些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才导致了这些企业缺乏科学的制度指导。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建立一套系统化的信用管理制度,并按照过程控制和系统分析的原理来进行全程信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这就是说企业应该做好事前控制―客户资信管理制度,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就事前控制来说,企业应该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因为他们是企业风险的最大来源。事中控制主要是针对一些企业的销售部门缺乏规范和控制而导致的销售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是要做好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事后控制主要是针对应收账款管理,企业应该建立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管理制度,以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篇7

关键词:文化风险 并购 文化审慎 管理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跨国经营和并购活动日益频繁,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外来竞争以及多元文化的冲突,所有的管理者都需要用全球化观念来考虑本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都要考虑文化差异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否重视跨文化管理正在成为影响现代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如何正确认识和识别企业经营中的文化差异与风险并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现代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化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关于文化的概念最早定义来自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他认为文化是指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在跨文化管理产生以前,关于文化及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研究仅限于文化人类学家。在企业界,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环境与公司决策的相关性,但在国内经营环境中,很少有企业把它作为一个主要的因素加以考虑,管理学界也很少注重文化的研究。然而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了企业界和管理学界对文化与经营管理关系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

(一)霍夫斯泰德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随着霍夫斯泰德提出民族文化的四个维度以来,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霍夫斯泰德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提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群体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和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程序”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和教育环境中形成的。群体本身无法感受到自身文化,文化需要比较才可以显示出各自的特色。霍夫斯泰德提出了描述和表征民族文化类型的四个维度,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的数量与质量。他对40个国家的文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其成果有助于管理者认识民族文化的差异。

(二)特龙彭纳斯的理论

上世纪90年代特龙彭纳斯对工商管理活动中文化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提出关于民族文化分析的七个维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普遍主义认为可以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加以界定,并总是可以据此加以运用;特殊主义则与此相反,在特殊主义文化中更看重关系和环境的特定责任,不很看重抽象的社会符号。从这一维度来看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普遍主义主张普遍地按规则和程序去做以保证公平和一致性,特殊主义鼓励灵活性以适应特殊情况的要求。

个人主义与公有主义。个人主义鼓励个人的自由和责任;公有主义鼓励个人为群体的利益而工作。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崇尚个人成就和独立承担责任,而在公有主义文化中决策经由代表传回组织后再决定,人们崇尚集体成就,集体承担责任。

情感内敛与情感外露。不同文化对表达情感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在北美和西北欧,商业上的关系是典型的工具性关系,情感被认为是干扰。其前提假设是我们应该类似机器一样,以便使其运转更有效。但是在有些文化中,商业是个人的事情,人的全部的情感被认为是恰当的。

具体专一与广泛扩散。在专一型文化中管理是与报偿相关的目标和标准的实现,私人和公务上的日程是彼此分开的;在扩散型文化中管理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而且质量也借此得到改善,私人的和公务上的问题彼此渗透。

成就与归属。成就主导文化要求对人们依靠技能取得的成就给予回报;归属主导文化尊重人们基于以往经验的身份和地位。

对时间的态度。各个国家看待时间的方式也不同。在一些国家,人们过去取得的成绩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们为将来制定了什么计划,而在另一些国家则与此相反。这些是对公司活动会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化差异。在一些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以串联着不同事件的直线方式向前流逝的,其他的文化把时间看作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以环形方式在运动,这造成了在制定计划时实行的战略、投资、对国内培养人才及引进人才等方面的看法上有很大差异。

对环境的态度。对环境的态度方面也可以发现重要的文化差异。从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来看,内控型文化主张将精力集中于我们擅长的事情上;外控型文化主张要适应顾客的要求。特龙彭纳斯在比较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每一维度的两个对立面如何走向协调的方法,并将其归纳为具体的经营技巧和管理技巧。特龙彭纳斯的研究表明,文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是广泛、具体而深刻的,不仅影响到产品的销售,而且影响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决策方式、领导风格、管理技术应用、信息沟通等一系列活动。

文化风险的成因与根源

在探讨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时,人们多运用“文化冲突”这一概念,本文中笔者运用“文化风险”的概念旨在说明文化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赫斯切认为文化风险产生于那些追求全球投资战略的公司。因不同的社会习惯而存在的产品市场差异,使人们难以预测哪种产品会在外国市场上受欢迎。他举例说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早餐麦片极受欢迎,是最盈利的行业之一。但是,在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其他很多国家,早餐麦片就不怎么受欢迎,利润也不高。企业经营中的文化风险直接作用于产品和市场,从其成因来看,文化风险则存在并作用于企业经营的更深领域,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跨国经营活动引发的文化风险

跨国经营使企业面临东道国文化与母国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着管理的实践,构成经营中的文化风险。在一种特定文化环境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应用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也许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公司、企业跨文化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一个公司内部的跨文化经营管理活动大量增加。由于文化不同,跨国经营管理中产生了许多误会和不必要的摩擦,影响了公司工作的有效运行。如20世纪70年代肯德基首次进入香港市场的失败,迫使其重视和利用文化因素,注重将自身产品和服务与当地民族文化、地区文化结合。正如英国市场营销专家史狄尔先生所评价的:“当年家乡鸡进入香港市场,是采用与美国一样的方式。然而,当地的情况,要求它必须修改全球性的战略来适应当地的需求。产品的用途和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影响,食物和饮品类产品的选择亦取决于这一点。当年的鸡类产品不能满足香港人的要求,宣传的概念亦不适当。”文化因素是各国企业特别是跨国经营企业走向经济全球化时面临的巨大挑战,企业必须具备识别和处理文化风险的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并购活动引发的文化风险

并购活动导致企业双方文化的直接碰撞与交流。近年来企业并购活动异常活跃。以我国企业为例,既有一国之内的企业并购,也有跨国并购,如海尔自1995年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到1998年底总共成功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2004年年末,联想以17.5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了IBM公司的PC业务。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累计以并购形式发生的对外直接投资,从1988年到1996年年均仅有2.61亿美元,从1999年开始,并购额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16.47亿美元。企业并购能够更有效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然而并购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在并购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金融财务和法律方面,很少关注组织文化可能带来的问题。而许多并购案例证明,文化整合恰恰是并购过程中最困难的任务。尤其对于跨国并购而言,面临组织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双重风险。因为一个组织的文化是其所有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模式,是保证其成员的行为能够确定地指向组织目标的某种思想体系,如果一个组织之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文化,对于任何一个成员来说,识别组织的目标都将是困难的,同样,在为达成组织目标而努力时,判断应当针对不同情景做出何种行为也会是困难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的价值观直至其行动惯例都会是模糊不清的。所以企业并购活动中,如何正确评估所面临的文化差异的基本特征及风险,探询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是企业并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三)组织内部因素引发的文化风险

组织文化的变革、组织员工队伍的多元文化背景会导致个人层面的文化风险。越来越多的组织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招募员工,广泛开展跨国跨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往来,从而使组织内部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与决策方式不断面临冲击、更新与交替,进而在组织内部引发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即使没有并购和跨国经营,企业也会面临组织文化与地区文化、外来文化的交流问题以及组织文化的更新问题。所以,由于员工队伍多元化、组织文化变革等内部因素引发的文化风险虽然不如并购和跨国经营中的风险显著,但由于其具有潜伏性和持续性,也会给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十分重要的影响。

文化之所以会构成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其根源在于文化差异。特龙帕纳斯在分析文化的概念时认为,社会互动或有意义的交流,以人们相互交往前就存在处理信息的共同方式为前提,它们对于跨文化经营与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交流双方相互依赖,因为他们共同构成了一种相关联的意义体系:一个群体对一种情境共有的解释。在经营管理中进行有意义的互动要有一个绝对的前提,即存在共同的预想。当交流对象的预想一致时,双方对其意义便有了相同的理解。一种特定的组织文化或职能文化不过是群体若干年来在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时形成的自我组织的方式。文化通过人们期望的和归结于环境所共享的意义的不同而相互区别。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继承性。每个国家、地区、组织甚至每个人都是一个文化系统。所以当各种文化系统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相遇时,这种文化差异便潜在地构成了无法避免的文化风险。企业经营中的文化风险若不加以控制和规避,会酿成文化冲突并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组织涣散、沟通中断,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最终可能使企业走向衰败甚至灭亡。因此,企业必须积极面对文化风险,制定正确的风险管理策略。

企业文化风险的管理策略

(一)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不仅是影响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且对促进企业文化的变革具有重要作用。所谓文化整合,就是指组织要适应外部环境、社会文化氛围、组织制度的变化,将构成组织文化的各异质文化要素统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于企业具体的并购活动而言,通常采用的文化整合策略主要有:注入型,如海尔经常采取注入式的文化整合模式,在并购活动中第一步是“克隆” 海尔文化及其管理模式,使被兼并企业了解、适应,直至自觉按照海尔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模式进行思考和行动,从而激活“休克鱼”,使其与海尔集团融为一体。融合型,并购双方认识到构成组织的两个或多个文化群体的异同点,但并不是忽视或压制这些文化差异,而是通过文化间的相互补充和协调,形成全新的统一的组织文化。促进型,当强文化与弱文化相遇时,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强文化吸收弱文化中合理的部分,并做出适应性调整,使原有的文化功能更加完善。隔离型,在跨国并购中,若双方文化背景和组织文化风格迥然不同,甚至相互排斥或对立,在文化整合的难度和代价较大的情况下,正确识别文化差异,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保持双方文化的独立性。

(二)跨文化培训

进行跨文化培训是跨国经营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业务活动中规避文化风险的有效工具。为了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与适应能力,促进不同背景的员工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必须进行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对对方民族文化及原组织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对对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及经营理念的培训。通过跨文化培训不仅可以规避文化风险,而且可以提高决策效率、促进信息沟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文化审慎法(Cultural due Diligence)

文化审慎法主要用于对企业并购中的文化风险进行评估,它包含五个步骤:第一是收购前筛选,主要任务是组建文化审慎小组来收集目标企业文化物件、价值观和假定方面的信息;第二是宣布收购后的综合性文化测评,即在第一步基础上对双方企业的组织文化、经营方式等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第三是认知冲突、风险、机会和成本,根据第二步所收集的综合信息,测量两家企业的文化差异,确定这些差异带来的风险和成本;第四是设计并实施合并后的行动计划,主要任务是选择并实施文化整合的具体策略;最后是合并后对所发现事实的监控和证实,这个阶段文化审慎小组要继续关注并排解企业文化问题,监控整个并购过程的有效进行。

篇8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2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提升与繁荣,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并购的频率越来越高。进而,文化因素对现在企业的发展及影响越来越重要。同时,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文化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素,容易给企业带来消极的影响。基于此,需要针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找出更好的解决与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 企业经营 文化风险 管理

自从我国加入到世界经济与贸易组织之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我国的跨国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跨国经营与并购活动的频率也在不断的提升,进而造成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外部的竞争压力,以及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冲突,致使企业在l展的过程中转变了原本经营与管理的理念。因此,现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管理的效果也成为了影响发展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此,需要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重视文化差异及风险,并及时的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文化风险的成因

(一)跨国经营活动引发的文化风险

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跨国经营的时候需要面临东道国文化与母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个管理与发展,造成企业经营中的文化风险。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全球各个国家、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活动逐渐的频繁起来,进而促使一个企业内部的跨文化经营管理活动的范围也在不断的增加与扩大。但是由于不同国家文化至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而在实际的管理与经营活动中就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会,阻碍了整个企业的前进与发展。例如,肯德基在首次进入到香港的时候,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进而肯德基通过利用当地的文化,进行地区之间的文化结合,以此来提升自身的产品与服务,使其与当地的文化因素相适应,逐渐的得到了广大人们的认可。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十分明确的认识到文化因素是各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十分强大的挑战,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识别与处理文化风险的能力,由此才能更好的发展。

(二)企业并购活动引发的文化风险

企业之间在进行并购活动的时候是各自文化进行直接的碰撞与交流,随着企业并购活动的发展,企业不仅对本国的企业实施并购,同时还能够进行跨国,对国外的企业进行并购。例如,海尔集团在1995年的时候就并购了青岛红星电器,而到1998年的时候就已经成功的兼并了18家企业。企业进行并购是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一个较好配置的过程,同时并购效果取决于很多的因素。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进行并购的时候对于金融财务以及法律方面关注的内容较多,进而忽略了相关文化方面的因素。通过具体的实践可得,企业在进行并购的时候,文化因素往往是整个并购过程中最难完成的任务。特别是在进行跨国并购的时候,不仅需要有效的解决企业之间的组织文化,同时还需要关注到相关的民族文化。其中的组织文化是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的共同行为模式,是组织目标中的某种思想体系。因此需要有效的识别组织目标,并在努力达成组织目标的同时针对不同的情景及时的给出不同的反应。因此,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需要对所面临的文化差异基本特征及风险,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组织内部因素引发的文化风险

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其组织内部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组织员工队伍的多元化会造成个人层面的文化风险。因此,在跨国跨的确的经济合作过程中,组织内部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等等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更新与发展,进而在组织内部发生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文化整合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进行文化整个是企业开展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能够促使企业进行有效的变革与发展。其文化整合就是要是企业组织与外部的文化相适应,能够融于当前的文化氛围,顺应组织文化的变化,由此来将组织文化的异质文化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在企业的并购互动之间,通常采用的文化整个策略有注入型、融合型、促进型以及隔离型这四种文化整合的方式。每一种文化整合的方式都有与之相对性的企业并购的情况,需要针对企业实际的发展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文化整合方式,提升文化功能,使其更加适应的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二)跨文化培训

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会通过应用跨文化培训的方式来开展相关的业务活动,进而有效的规避文化风险的形成与影响。对此,企业需要通过对员工进行跨文化培训来加强员工们对于不同文化、风俗的适应能力,进而促进不同背景下的员工们能够彼此更好的交流与沟通。其中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对对方民族文化及组织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文化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对方国家的语言培训、跨文化沟通以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等等。企业通过开展跨文化培训能够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正确的规避文化风险,提升整个工作的效率,加强信息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此来促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三)文化审慎法

文化审慎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对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的文化风险进行评估,其中包括了五个步骤,即收购前筛选;收购后的综合性文化测评;认识冲突、风险、机会及成本;设计并实施合并后的行动计划,以及合并后对所发现事实的监控和证实。其中认知冲突、风险、机会及成本就是依据所收集到的综合信息,对这两家企业的文化差异进行测量,进而来确定与之相关的文化风险及成本。而设计并实施合并后的行动计划则是选择并实施文化整合的具体策略。而在进行文化审验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中出现的文化问题进行及时的排除与解决,保证整个并购过程有效的持续、进行。

(四)建设学习型组织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顺应当前的发展形势,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规避,同时还需要通过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共同愿景,以此来规定企业发展的方向,促使企业管理者对未来的发展业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增加其激励价值作用。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能够帮助企业人员增加自我更新能力,更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提升企业人员的创新能力与技术,进而有效的帮助企业化解相关的文化风险,增加企业的抗风险以及文化适应的能力。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在我国的发展程度不断增加,促使我国的企业形态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跨国企业及并购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针对其中的文化因素及问题展开切实有效的分析,以此来引导企业更好的识别文化风险,对其进行更好的管理,促使企业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清.国际化经营:企业面对的文化风险[J].经营与管理,2013(14):25-26.

[2] 张辰韬.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建立[J].经营管理者,2013(47):12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