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8篇

时间:2023-09-13 17:07: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

篇1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农田的灌溉和农田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促进农业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涉及到了很多的实际的问题,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只要具有实际作用的农田水利工程,才能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的关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健康稳步发展的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1农田水利工程缺乏清晰的内涵

目前,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来看,没有对什么是农田水利工程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评价指标作统一规定。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口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1.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田建设的核心内容,财政、水利、农发、农业、国土、扶贫和烟草等涉农部门的项口建设内容中,均将其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各部门、各行业项目实施标准不统一的问题。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颁发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国农办[2009]163号);国土资源部2011年颁布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国土资发[2011]144号);2012年,农业部颁布《农田建设标准》(NY/T2148-2012)农业行业标准。以上标准均对农田建设中的农、林、路、渠等建设内容规定了较为详细的技术要求,但受部门业务范围的限制,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方面的相关技术要求相对较粗。

调研发现,各地对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1.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多数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项目区规划方而,多数项目区土地属于各家各户,水利工程建设用地由于涉及个人利益问题,协调难度较大,故许多项口区不管现状布局是否合理,都不再统一规划布局,项目建设主要在现有沟渠布置的基础上,对渠道进行衬砌、对排水沟进行清理整治、对调控和配水闸门进行修缮和重新配备等。从考察的部分重点县项目区来看,与非项目区的主要区别是渠道全部衬砌,渠道调控建筑物配套相对完整,但田间布局方面基本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田间灌溉进水口的控制设施不配套,许多应该配套的机耕路、桥等布局不合理,使得农民因耕作进出田块不方便而将修好的渠道压坏。农田水利工程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农田水利工程内涵中所涵盖的各项功能,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基础。

1.4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缺乏保障

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小而全、项目多、单项的工程量小且分散在田间地头,工程建设、管理维护困难等特点,致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一直不尽如人意。实际调研结果表明,目前造成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监管难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管理部门质量观念不强,认为农田水利项目技术含量低,对规划、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不严;二是工程管理人员人手不够,技术力量薄弱;三是施工队伍素质较低,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落后;四是因为工程建设投资标准相对较低,且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费用并没有参照国家有关的政策规定支付,故工程的施工设计深度、施工技术力量的配备、施工过程的监理等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使得工程建设质量大受影响,经常出现今年修明年补的情况,不利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1.5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缺乏长效机制

由于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许多乡镇水利站并入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水利员编制被大幅度精简,多数过去由乡镇水利站管理的小型水库灌区,现在只有一两人负责水利工作,且业务不固定,很难管理而广量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造成农田水利设施失管失修,甚至长期不能修复。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措施

2.1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提供新增用水

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用水灌排工程体系,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农业灌溉用水量不断下降,为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水资源保障。

2.2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和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统筹规划,改造后的灌区骨干渠是“输水高速路”,为区域内河、库、沟、渠补充了水源。农田水利建设注重与周边环境和谐,成为田间风光的一部分,成为区域景点和生态样板。通过实施村域水环境治理和骨干河道整治工程,提高了防洪排涝能力,也为人们休闲活动提供了好去处,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2.3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能够拉动建筑业、机电设备、制造业、安装工程等相关产业的生产规模,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创新之处与不足

3.1创新之处

分析基层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

(1)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阐明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规划及合理统筹对当前农业及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及潜在的推动作用;

(2)认真分析农田水利建设所面临的自然、人为等因素的限制,结合国内外及周围县市区的先进经验,对未来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提出科学性评估及合理化建议

3.2不足之处

切实有效地解决农田水利建设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的发展建议只是针对当前的现状,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继续完善。

结束语:因此,为了保证这项利国富民的民生工程健康稳步发展,建议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在了解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内涵不清楚、建设标准不统一、建设资金和项目缺乏统一规划、建设质量缺乏保障、运行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加强地区和行业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经验共享,带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引湖灌区;节水改造;改造成效及经验

1.引湖灌区基本情况

引湖灌区位于东平县西北部,地处鲁西南低山丘陵和平原接壤地带,涉及老湖、梯门、大羊三个乡镇,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98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54万人;总耕地面积为14.5万亩。该灌区是解决三乡镇山区农业灌溉以及补充地下水源的重要基础工程,更是我县北部山区重要的民生基础设施。该工程自投入运行以来,对改善我县北部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补充地下水源解决日趋严重的人畜用水难题,促进区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推动东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工程建设标准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工程状况的日趋恶化,水资源浪费严重,致使灌溉面积衰减,工程效益得不到全面发挥,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引湖灌区节水改造成效

为充分发挥引湖灌区的水土资源优势,在水源日趋匮乏的情况下,对灌区进行以节水高效为中心的节水改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东平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灌区的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对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的重要历史机遇,于2010年全力做好了引湖灌区末级渠系配套节水改造项目。该项目涉及老湖、梯门、大羊3个镇,4.7万人,规划面积5.6万亩,总投资2686.2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引湖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新修斗渠52km、农渠41.84km,维修渠道27.3km,建设桥涵闸建筑物682座,测水量水设施168座。项目实施后,灌区内达到了 “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年新增节水能力可达588万m3,新增灌溉面积4.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3.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6%,能达到71%;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6。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3.3%,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215万kg,增产值2065万元,水利分摊系数取0.5,来自水利工程的增产效益1032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219.5元。三是生态及环境效益显著。通过斗农渠的节水改造及自动化测量水设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灌水定额,减少灌溉水渗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地下水污染,同时进一步改善下游河道、渠道内的水环境条件和水质。特别是在该县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面前,充分发挥了抗旱生力军的作用,有效缓解了灌区干旱缺水严重的问题,增加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优化美化了农村生态环境。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四十年老灌区展新颜。

3.主要经验做法

3.1强化领导促实施

县委、县政府对灌区改造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富县强镇目标的重要举措来抓。为加强对工作的领导,县里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水利、农业、开发、财政、审计、发展及有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二十里铺引湖灌区改造项目的领导小组,并从县直有关部门抽调思想素质好、管理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的同志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督导、协调工作;各有关乡镇也都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积极协调处理好辖区内的工程建设,特别是妥善处理好施工占地、用水用电等问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3.2多方筹资保投入

东平县是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两年来拉动内需的众多项目上马启动,使得财力本就薄弱的东平县各方资金更加吃紧。面对灌区改造建设的历史机遇,东平县狠抓配套资金投入,千方百计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县级财政2010年拿出500万元用于灌区改造专项资金配套,较往年有大幅提高。二是引导群众投入。农民筹资投劳是灌区改造建设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乡镇均把此项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以落实。凸显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按照“项目民议、方案民定、资金民筹、工程民建、质量民督、支出民审、管理民营、效果民评”的原则开展项目建设,调动了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在东平县2010年灌区改造建设中农民投工投劳已高达400多万元。

3.3强化监管保质量

针对灌区改造项目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特点,东平县在积累多年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开展建设,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基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施工程序化、检验标准化、资料系统化”,有力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同时,还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全县实际的“政府监管、社会监理、群众监督”的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一是突出政府监管职责。坚持把领导督办、会议督办、专人督办、媒体督办作为项目建设管理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同时在项目区设立公示牌,将建设内容、资金投入、完工时间、监督电话等向社会公开,起到了很好的公示公告、社会监督的作用。二是落实社会监理责任。通过招标聘请水利工程监理公司派出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监理工程师,长住工地跟班作业,对设备材料及工程质量跟踪检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报告。强化监理职责落实,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合同和设计图纸要求狠抓质量管理,实现了所建工程质量优良、工艺精美的良好效果。三是发挥群众监督作用。项目区受益村推选人大代表或老党员为本村项目建设的群众监督员,及时在施工现场提出合理化建议,调处各类矛盾,开展工程质量监督。确保了工程质量。

篇3

明确主题,激发“争”“创”内在动力。国土资源部党组将“建强队伍、勇破两难”确立为创先争优活动主题,把创先争优工作融入破解保障发展、保护资源难题这个中心工作。执法监察局党支部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把创先争优活动融入执法监察业务,着力破解违法行为“发现难、制止难、查处难”问题:一手抓公正廉洁执法,严肃查处违法案件,维护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一手抓制度创新,寓服务于执法中,从查处的案件中分析违法成因,从制度设计、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找准切入点,让党员自觉投身其中。执法监察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正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抓手,具体到执法监察业务工作中,就是要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确保防范在先、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局党支部从思想教育人手,把党员的劲头聚焦到“干”字上,教育全体党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干”字当头,把党员的才干用在破解难题上,立足本职岗位,主动工作,勇于担当。

紧扣关节点,提升执法水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如何紧扣关节点,切实提升执法监察水平?局党支部结合工作实际狠抓作风,将部党组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要求细化为“四个更”(更高、更严、更快、更细),“五个一”(谋划宽广一点、办法想多一点、协调主动一点、落实抓紧一点、同事担当一点),“六个不”(不让工作在我手里延误、不让文件在我案头积压、不让差错在我身上发生、不让秘密从我这里泄露、不让局的形象因我受损、不让来办事的人受冷遇)。局党支部将这些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执行力。

寻找突破口,积极破解难题。局党支部针对查找出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寻找对策。采取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计于基层的方式,组织党员轮流到部违法线索处理中心值班,接听举报电话,倾听群众呼声。同时,组织国家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分赴黑龙江、湖北等地调研了解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违法用地、农村建设用地违法违规情况,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安排党员到基层联系点实地蹲点,摸实情,找出路。此外,开展“我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献一策”活动,动员大家献计献策,要求局每位党员每年至少提2条合理化建议,每年全局评出5个“金点子”。

拓展渠道,破解“发现难”。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对全国2859个县(市、区、旗)实现全覆盖,“天眼”监控违法用地。开通12336举报电话,从部到省、市、县四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通电话,实现互联互通,方便群众举报。加大基层巡查力度,出台巡查规范,实行零报告、定期报告和专项报告制度,把违法行为掌握在破土动工之时。设置视频监控网点,对基本农田、矿山、违法用地易发区进行实时定点监控,通过“天上看、地上查、群众报、网上管”的发现方式,将违法行为掌控于手中。

篇4

一、皖河农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安徽农垦皖河农场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行政区划在安庆市大观区(安庆西郊),距城区18公里,东临长江,北倚皖河。农场占地总面积77.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00公顷,林地300公顷,水面200公顷。总人口2.61万人,劳动力资源充裕,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场。由于以场带队的历史和人多地少的客观原因,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片面追求实物产出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农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自然资源的局限。皖河农场耕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2.2亩,人地矛盾突出,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业,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农业设施简陋,而且2/5的地块(沿河片)仍是高低落差大、平整度低的中低产田。农业用水量大,3/4以上的是灌溉地生产,农业季节性干旱突出,目前一半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5,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5。土地资源相对紧缺、资源质量下降和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农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2.经营管理机制的制约。一方面,长期以来“大农场套小农场”的承包或承租管理经营制度,削弱了国有农场组织化、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优势,农场统一经营主体地位与功能弱,循环经济技术难以得到应用。另一方面,现行土地租赁政策租期过短,承租人对土地的长期预期较差,不利于调动家庭农场对土地长期投入的积极性,掠夺性经营现象严重。加之农场人多地少,传统的常规生产模式经营比较效益低,农业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障碍。

3.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场内部的小河、湖、塘淤塞严重,大部分处于干枯状态,调蓄能力极低;农药、化肥、农膜、动植物激素、动物抗生素等农业化学制品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长期偏施化肥,造成土壤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使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农田林网率低,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排泄物和污水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足。一是劳动者素质不高。农场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现有农技队伍年龄老化、人员不稳定、推广农技的主动性不强。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妇女老人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根深蒂固,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能力较差。由此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对农业资源进行掠夺性使用,生产效率较低,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特征,严重制约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二是认识跟不上,管理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和农工对发展循环农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尚未形成积极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性氛围,以至于服务形式不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适应能力差,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发挥。尽管农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总体来看有利因素正在增多,机遇大于挑战。一是中央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和许多相关政策。二是近几年来土地复垦、土地治理和农机补贴等财政项目的实施,农场的农业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三是农工外出务工,积累一定资金,很多在积极寻求新的创业机会。四是城郊农业优势凸显,安庆市需求拉动显著,皖河农场已被安庆市政府列入城郊经济板块圈,围绕市民“菜篮子”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蔬菜种植、养殖和垂钓休闲农业,增加职工收入,促进自然、人、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已成必然。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新型农业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根据农场人多地少的实际,应积极树立绿色生产理念,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因地制宜,积极构建种植、养殖及休闲观光有机结合的循环经济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与提升。农场行之有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

1.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系统内资源高效、良性利用,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一是推广“农—猪—肥—渔”的循环经济模式,引导和支持养殖户转向立体养殖,延伸养殖业的产业链。如农场养殖户陈庆文承包30亩鱼塘,塘埂种鱼草,池塘养鱼垂钓,在塘边建猪场,年饲养生猪200~500头,猪粪发酵喂鱼,年收益10万元以上。二是推行“农—牛一沼一肥”和“牛—菌—沼—肥”模式,创建一定规模的生态养殖场,利用清洁生产的理念和方法,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如三益回民分场利用民族政策,结合生产实际,改肉牛散养为集中圈养,建设1000头养殖规模的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通过玉米和水稻清鲜秸秆充分利用(或饲料种植),发展肉牛养殖,过腹还田,以牛粪入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液(渣)返田种菜种粮等途径,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回民收入。三是形成了“农—渔—禽—藕”的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农场莲藕生产已取得无公害认证,借助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对荒湖洼地进行了连片综合开发利用,养鱼、养藕、养鸭。四是发展“资源—产品—休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利用农场连片农田、水面等自然资源,打造蔬菜、养殖标准化示范园,建立科技农园、天然垂钓观光园等,发展农业科技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构建生产、消费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产出率。

2.农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把作物栽培和动物养殖进行合理组合进行土地利用和技术综合。如推广“稻鸭共生”技术,该项技术在农场示范取得成功经验,在毗邻的望江县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发展生态有机稻米和绿色肉鸭,通过秸秆还田、鸭粪肥田、鸭子除草除虫,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水体等污染程度,改善水稻生产环境,提高粮食品质。

3.立体种养农业循环模式。在农业生产的棚架作业区域内,适量养殖禽类(如鸡),能起到生物防虫、补充有机肥、提高土地利用率、向市场提供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单位面积收入的多重效果。如推广吊瓜(食用籽瓜蒌)—土鸡立体生态养殖。目前农场瓜蒌种植近2000亩,以种瓜养鸡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控制面源污染,提高单位面积效益。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革新,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针对农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难得机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一是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尽快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二是加大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要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知识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循环经济理论知识,普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知识,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循环经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把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等变成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规划布局,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农场土地资源、产业基础和城郊区位的优势,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城郊型农场的目标,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在产业定位上,以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为总则,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种植业、都市农业(蔬果种植、精品畜牧养殖、生态水产养殖)、现代农业服务业(农产品贸易、休闲农业)等。二是在区域布局上,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模式,确定优质粮基地、绿色蔬果种植、精品畜禽养殖、生态水产养殖等市郊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农业循环经济链,促进农场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稻米、畜禽产品(生猪、肉牛、蛋鸡、青年鸭)和水产(黄鳝、莲藕)等,开展种养结合,推行立体养殖,发挥资源最大效益。

篇5

关键词:盐碱地;林木;现状;绿化;天津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0.024

多年来,天津市在盐碱地造林科技研发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今后大面积实施盐碱地造林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盐碱地造林仍属世界性难题,造林及日后管护仍靠高额的资金支撑,我们只能在造林构成、布局、树种、方式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节省资金,并满足造林数量、质量和效果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创新适应盐碱地造林的体制机制并出台相关政策。为实现绿色天津的建设目标,进一步搞好全市的造林绿化工作,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天津市林业局针对当前天津市造林绿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土壤盐渍化程度等自然条件,对滨海新区、东丽、津南、静海、宁河的盐碱地造林进行了调研。

1 调查背景

2008年下旬,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林业发展 建设绿色天津的意见》,并批转了《2009—2012年绿色天津林业建设规划》,当年秋季,在天津市开始实施大范围、高标准的造林绿化工程。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绿色天津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土质较好的区域已基本达到了绿色天津建设目标要求。但是,由于受造林用地及造林技术和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天津市西部和北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域造林发展空间在逐年缩减,东部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林木资源分布不均衡现象日益突出。

为解决上述天津林业发展面临的突出性矛盾,按照市长黄兴国的批示要求,天津市林业局会同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2011—2015年天津造林绿化规划》,确定了造林重点东移的林业发展格局,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提出了造林规划具体目标。这次盐碱地造林调研的主要目的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有关造林绿化的决策和部署,针对下一步造林绿化的布局、目标和建设任务,对盐碱地造林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树种选育、优化推广进行广泛调研,并对盐碱地造林的方式方法、盐碱地造林管护以及管理机制、补贴政策提出建议。

2 盐碱地林木基本现状

本次调研的范围确定为滨海新区、东丽区、津南区和宁河县、静海县。

2.1 林木资源情况

区域土地面积为55.8万hm2,其中:耕地面积15.4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8%。有林地面积8.1万hm2,其中:经济林2.7万hm2;灌木林0.14万hm2;四旁折合0.42万hm2,林木绿化率15.5%。与当前市林木绿化率22.1%相比,低6.6个百分点。

在实施绿色天津建设前的2007年底,上述7个区县有林地面积6.0万hm2,其中经济林2.6万hm2;灌木林0.13万hm2;四旁折合0.40万hm2,林木绿化率11.8%。目前的林木绿化率与2007年底相比提高了3.7个百分点。

2.2 土壤情况

林木资源呈现西部较多东部较少的不均匀分布,主要原因是土质由西向东盐渍化程度越来越重。总的土壤条件可以概括为:土壤盐碱,肥力不高,普遍缺磷,土质粘重,结构不良,耕性较差,耕作困难,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旱易涝。没有经过治理的盐碱荒地,只生长碱蓬、柽柳、黄须、盐蒿、芦苇等耐盐植物,有的甚至是寸草不生的光板地。

根据《天津市盐碱地造林绿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中盐渍化土壤调查情况(表1),5个区县盐渍化土地面积12.9万hm2,其中:轻度9.2万hm2,占71.23%;中度3.4万hm2,占26.01%;重度0.36万hm2,占2.76%。

2.3 造林情况

2008年以来,天津市共完成沿海防护林造林面积3.52万hm2,其中:道路绿化0.86万hm2;河道绿化0.21万hm2;园区绿化0.32万hm2;片林1.08万hm2;经济林0.17万hm2;农田林网及村镇绿化0.89万hm2。

目前经济林面积与2007年底的数据相比基本持平,说明经济林面积增加的同时,农户根据市场情况也有复耕的情况。

3 盐碱地造林研发与推广情况

2002年,天津市林业局利用天津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林科院进行科技合作的机会,与该院共同进行了耐盐树种的研发工作,在大港设立了天津市耐盐树种繁育基地。经过多年的研发、示范和推广,通过对现有各类耐盐碱乡土树种生长适应性指标的调查和分类评定以及对耐盐树种的引进和筛选,形成一系列成功的盐碱地造林栽植技术,为天津市大面积盐碱地造林提供技术支撑。

另外,开发区20余年的盐碱地造林成功经验以及泰达海林园艺公司在大港中塘镇等地盐碱地造林试验成果和近年来竹柳等耐盐碱树种引进所积累的经验也为今后盐碱地造林提供借鉴。

4 推进天津市盐碱地造林绿化工作的建议

4.1 制定新的造林用地政策

重要通道两侧绿化带所需造林用地,除建成区、功能区以及水利、交通等部门绿化以外,对农民在自己承包土地上营造林应采取较长年限租地方式,并由市级财政分年度支付土地补偿;经济林及片林采取3年土地补偿政策,3年后,视经济效益情况还应制定相关补偿政策。

4.2 提高造林标准

在中、重度盐碱地上,造林要增加沥盐排盐设施,提高整地标准和栽植、抚育质量标准,并增加混交林比重,实现树种多样化。

4.3 提高造林财政资金补助标准

重点造林绿化工程要实行财政重点扶持,中、重度盐碱地段要适当提高整地和栽植财政补助标准,并明确资金筹措比例。建成区、功能区以及部门绿化按原有投资渠道解决,其他地区造林绿化工程应全部纳入市、区两级财政支出预算。

4.4 建立健全林木管护机制

天津市财政在原有重点地区生态林管护补助资金3 000元·hm-2的基础上,盐碱地地区生态林管护资金应适当调增标准,补助政策实现区域差别化对待。同时应制定管护标准,建立专职管护队伍。

4.5 加快对盐碱地造林实用技术的研发

充分利用天津市援疆合作项目平台,优选和田地区红柳、沙棘等抗性强的树种,在天津市滨海新区选示范地段,在引种驯化的基础上进行栽植。通过挖沟垫土,先栽灌木熟化土壤后再栽植乔木等工程试验,着重对降低整地、林木栽植、抚育成本等实用造林技术进行重点研究,以取得可持续的大规模造林绿化成果。

4.6 多部门联动

充分发挥天津市绿化委员会作用,协调水利、交通、功能区以及工矿企业等部门绿化,在全市造林绿化规划的框架内,制定区域和部门造林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实现整体绿化效果。

4.7 完善各区县林业主管部门职能

环城四区林业职能有的在农林局,有的在种植中心,有的在农委,在同一部门的林业职能有的还分开管理。滨海新区的林业管理更复杂,涉及建委、市容园林、农业等部门以及3个管委会。

下一步,要强化环城四区林业行政机构和职能,将林业各项业务整合;滨海新区功能区以外的造林绿化业务统一由滨海新区农业局管理,3个管委会一体办涉林业务归口区农业局统一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武,马作国,华玉鑫,等. 中新天津生态城盐渍土特征与绿化技术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1):143-145.

[2] 申焕芝. 城市园林绿化现存问题及其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8(6):78-79.

[3] 梅付春. 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模式探讨[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4-6.

[4] 张金龙,王振宇, 张清,等.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土绿化综合治理技术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2012,18(6):147-151.

[5] 阿拉坦其其格,高建民,刘敏,等. 浅谈呼和浩特市道路绿地景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华北农学报,2004(S):164-167.

[6] 赵志仁. 林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应注意的问题[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03-122.

[7] 李燕. 构筑津沽沿海生态屏障 推进滨海新区生态建设[J]. 天津农业科学,2011,18(4):31-34.

篇6

关键词:公路施工;技术;管理

Abstract: the technical management is a series of technical organization the floorboard of the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from the concept of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preparation for construction phas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site technical management, completion acceptance stage technology management for high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贯穿在公路施工的每个阶段,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工程管理的核心就是施工技术管理,要想保证工程高效、优质的进行,就必须加强公路工程技术管理,保障公路的施工质量。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要符合经济节约的基本原则,也要讲究经济效益。

二、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综述

(一)、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

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内涵是指以合同条款和技术规范为依据,通过一定的组织系统,按照规定程序,运用各种有效和必要的方法,使工程的最终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满足设计要求,实现设计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一般指与技术保障、技术数据以及技术文件有关的管理活动,通常包括技术方案的编制、施工过程中日常技术管理、工程试验管理、工程测量管理、工程变更管理、工程技术档案的管理等工作。施工技术管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技术管理工作,而且必须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应尊重科学,按照科学的要求进行组织施工;将技术管理工作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也要保证经济效益;要贯彻国家的技术发展政策,将其发挥到公路施工过程中去。

(二)、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⑴、技术交底:提供施工规范与工艺规程,编制施工组织计划,计算和分配工作量,控制施工的质量,工程进度的分析,建立技术档案,组织工程验收等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管理。

⑵、信息系统:技术改进以及合理化建议,技术标准化工作,技术培训等技术开发活动。显然,施工技术管理的这种核心作用,要求我们只有将技术管理的必要性和具体活动的可操作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安全、优质、低耗和高效地完成项目施工任务。

三、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基本原则

(一)、供应与消耗协调一致,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实现效益最大化原则。应用科学的计划方法制定最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充分利用时间、空间、人力、财力、物力尽可能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二)、要把企业和国家、当前和长远二者相结合,遵守经济节约的原则。对工程进行全面的经济技术比较分析,本着节约基建费用,降低工程成本,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要严格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原则。国家经济政策是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依据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以及国家不同时期的技术经济状况而制定的,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如节约木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护农田、保护历史文物、施工机械化、施工管理科学化等都要严格遵守。

(四)、严格执行基建程序和施工程序原则。履行合同约定,落实季节性施工,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协调性和均衡性。要避免施工断断续续资源利用不足,要防止出现突击赶工的现象。 对“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要坚持经过试验鉴定的原则。

四、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公路设施是一个由路面、路基、桥隧涵构造物以及沿线设施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共同决定了公路的质量和使用性能。 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是公路施工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工程的质量优劣的标准。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就能对预期的施工目标起到保障作用,才能确保公路工程的顺利实施。通过技术管理工作,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加强施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控制,科学管理现场施工、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资源消耗,从而达到质量、进度和成本的多方面的和谐统一。 重视并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实现科学施工可以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正,从而保证工程的正常开展。并且能快速高效和安全的进行施工组织工作。只有加强技术的管理方可建立一支稳定而且可靠的施工专业队伍,并且能够对技术骨干以及先进的设备进行合理分配,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积极的采用现代化的施工管理方法来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员工的专业技术业务素质。

五、公路施工准备阶段技术管理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主要是了解和分析工程特点、进度、要求,根据施工条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制定和健全技术核定与设计变更、技术交底和技术复核等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充分及时地从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保证施工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协调性和均衡性。保证工程在如期交付使用。为此,施工前要抓好以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一)、建立各级技术负责制

要建立和完善以总工程师为首的从上到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人事制度。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专职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等管理人员在技术管理中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二)、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严格的技术管理制度,把技术管理工作科学地组织起来,可以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技术活动无论在室内或作业现场,都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内容和严格的检查制度,从而保证技术工作有条理、有目的进行。

(三)、建立图纸会审及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制度

图纸会审是对图纸的合法性、整体性、主要结构的设计、施工技术装备以及采购的材料在品种、质量、规格、性能、数量等方面是否与设计选用的相符等方面进行会审。避免出现因图纸本身的错误导致严重后果。技术核定是针对工程变更内容,召集有关部门在技术上、经济上、质量上和使用功能上充分研究、协商,各方意见统一后以文字记录下来,作为施工依据。

(四)、建立技术交底制度

技术交底应在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进行。作业技术人员通过向施工工人进行施工设计图的技术交底、施工工艺交底、材料规格、品种、质量以及使用要求交底、施工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交底、样板或实际样品交底、安全生产、节约成本等技术措施交底,可使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明确施工任务及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工程施工。

(五)、建立工程验收制度

在施工过程中除按有关质量标准逐项检查操作质量以外,还必须根据公路施工的特点,建立隐蔽工程验收制度、中间验收制度、竣工验收制度,确保公路安全交付使用。

六、公路施工现场技术管理

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就是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现场技术管理是整个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图纸会审,坚持按图施工;编制并优化施工方案或施工措施;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施工;及时检查施工进度和计划执行情况,确保工程按期完成;认真做好施工记录和隐蔽工程检查记录;做好施工资料的积累和整理,确保与施工进度同步。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工程的高质量、高标准按期完成。

七、公路竣工验收阶段技术管理

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要组织试验人员进行以试通车为主的全面实验检查,填写竣工报告,组织预验收,完成交工报告和技术总结。竣工验收的工程必须符合合同约定的工程质量标准,必须符合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的合格标准,单项工程必须达到使用条件或满足生产要求。

八、结语

当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公路施工中要全面的实施、贯彻使用先进的施工技术,通过实践证明,把先进的施工经验与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建设项目的施工当中,以创新的施工技术取代落后的技术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咏梅.浅析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方法,山西建筑,2007,33(24).

[2] 刁树民.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探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