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07: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虚拟经济的意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资本逻辑;经济伦理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3) 04-0031-06
The Capital logic and Economic Ethic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ZHANG Yan-tao1 GUO Xiao-yue2
(1.School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Fujian Xiamen 361005, 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 Xiamen University, Fujian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is the issue that we must face. The paradox between capital logic and economic ethic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Deal with the conflict reasonably will produce a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hines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capital logic, economic ethics
当代中国发展正处于结构转型的战略机遇期,面对一系列历史机遇和时代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广义虚拟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综合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广义虚拟经济的哲学内涵?如何树立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宏观调控理念,对资本逻辑加以法律规范和伦理限制?如何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营造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深入研究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中的资本逻辑与经济伦理问题,对于促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中国人现代财富观和风险意识,树立多元价值理念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广义虚拟经济提出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内涵
(一)广义虚拟经济提出的历史背景
从总体来看,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是基于现代社会正从“生存性需求”走向“发展性需求”进程中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为趋势的新经济形态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区别于传统经济的“物本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人本经济”。
从历史来看,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快速提升,物质财富日益积累,人类已经逐步解决了“生存性需求”(温饱问题),人的“发展性需求”逐渐凸显出来,社会经济发展以满足人们生理需求为主的实体经济现象逐渐过渡为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为主的虚拟经济现象。在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之,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也趋向于追求满足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虚拟价值的商品,广义虚拟经济悄然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
从现实来看,需要的满足会催生出更高层次的新需求。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具有启发意义:第一,生理需求;第二,安全需求;第三,爱和归属的需求;第四,尊重的需求;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可见,人的生理需求是最初级和基础的需求,在生理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心理上的需求和满足。现代经济社会,正是这种心理需求,催生了广义虚拟经济的出现。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传统的创造物质财富,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为主的经济形态,正在被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创造附加其上的精神财富,以主要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为主的虚拟经济时代所取代。可见,关于广义虚拟经济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问题,同时更是哲学问题。广义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实体经济与广义虚拟经济同样重要。
(二)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内涵
据目前笔者所掌握的材料,“虚拟经济”概念最早由英国银行家威・利瑟姆从“虚拟资本”的概念发展而来。他在《关于通货问题的书信》(1840年伦敦增订第2版)中,率先提出了“虚拟资本”概念。他把在流通领域中用来代替营业汇票的融通票据称为“虚拟资本”。后来,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在《资本论》中借用威・利瑟姆“虚拟资本”的概念:国债“这种资本,即把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得息)的资本,是虚幻的虚拟的资本”。①依照马克思的理论,虚拟资本具有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以有价证券为代表的现实资本的“纸质副本”,如股票和债券;第二种形态是基于信用产生的,包括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和银行券等。
什么是广义虚拟经济?林左鸣认为:“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Rong-Jie State),即传统商品价值由于不断容入旨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商品价值。”②“广义虚拟经济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实物价值与虚拟价值、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信息态)的交互作用。”③概括起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既是现代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也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批判、补充和扬弃。如今,人类逐渐走近广义虚拟经济的门槛,面对这一新的经济现象,我们需要吸收借鉴现代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进展,丰富发展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内涵,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中的资本逻辑
(一)资本逻辑:经济社会的主导逻辑
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市场社会),社会经济活动围绕资本逻辑而展开。所谓资本逻辑,“不是泛指资本的所有属性,而是特指资本自身增值、追求利润最大化、唯利是图和不断扩张的自由本性”④。对此,马克思作了深刻的阐述:“资本只有一种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⑤
资本逻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于采取了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从而“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⑥所以,它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巨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资本逻辑是以追逐利润为终极目标,以技术理性为其手段,因此其与生俱来就具有剥削和奴役的性质。“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⑦资本逻辑的本性被马克思刻画的入木三分。资本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需要强势支配和反复使用三种“自然力”:人类生命体的自然力即劳动力、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对劳动力的过度摧残,对自然界的无限攫取,对社会平衡的过分干扰,结果导致了人的异化、生态危机和人际关系紧张。
其一,资本对劳动力的过度使用导致了人的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有深刻的论述。首先,劳动的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再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最后,人和人相异化。由于资本是死劳动,它只有吮吸活劳动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命。正是由于资本的这种逐利的本性,导致了其对劳动者的不断剥削。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人的生命变得卑微,人的尊严被践踏,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生命异化的灰暗场景赫然在目:“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人们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⑧
其二,资本对于自然界资源的不加节制的攫取导致了生态危机。资本逻辑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某种程度上奉行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对大自然的攫取是不加节制,肆无忌惮的。只要能使资本增值,获取最大利润,对自然界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微不足道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正是资本逻辑造成的严重后果。资本主义仍是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其深层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逻辑导致一系列危机――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超前过度消费导致金融危机和政府财政危机,大量废弃导致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也促使人们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面对生态问题,我国政府把生态建设提高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共同构成“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布局,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牺牲生态环境以取得经济发展将是得不偿失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想要恢复极为困难,而且破坏生态环境也很难挤身于世界文明大国之列。
其三,资本逻辑与技术逻辑联姻,过分推崇利润至上导致人的“单向度”以及社会关系失衡。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对此做过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已沦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新形式,在这个新形式的控制下,整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个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进行着“单向度的思维”,其结果人们丧失了批判精神。问题是,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物。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⑨但是,在狭隘的资本逻辑的主导下,资本成了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现实化、金钱化,国与国的关系竞争化、敌对化,丰富的人之本性被肢解,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被打破。
(二)虚拟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向
就世界范围而言,现时代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资本逻辑占支配统治地位的经济社会。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如果说在实体经济时代,资本逻辑导致了人的异化,生态危机和人际关系的疏离,那么在虚拟经济时代,资本逻辑更是与虚拟经济时代的价值追求更加背道而驰。进言之,在资本逻辑与经济伦理之间有着巨大的张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人的异化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之间的冲突。无论何时何地,人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即成为全面的人。翻开人类的历史,可以发现,人的发展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和最终目的。一方面,在资本控制人、物全面统治人的经济社会里,资本逻辑对劳动力的无度钳制造成了现代人极端异化的生命样式。“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极限。它侵占人体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⑩可见,资本逻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大阻碍。另一方面,广义虚拟经济本质上是“人本经济”,以虚拟价值的创造和交换为核心的虚拟经济的蓬勃发展,力图摆脱人被异化的厄运,彰显出人类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时代诉求。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人作为“类存在物”走向全面发展的新契机。
其二,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今,人类已经走近虚拟经济的门槛。一方面,我们所在的世界仍然是资本逻辑支配的世界,资本逻辑所奉行的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本性从未改变。资本借助于市场,市场信奉资本,资本逻辑甚至控制物的进化方向,物的生产与存在必须以利润为前提。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资本逻辑并没有把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这一消费者的新的价值诉求涵盖其中。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相较于传统经济,是一种更符合人的发展需要,更高级的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时代,产品不再被看作是物品,而成为人们之间互换心理需求的载体,是一个个承载着价值、信念的文化产品。”“ 见物不见人”的资本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虚拟经济力图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价值追求的疏远与背离。11
其三,资本逻辑与经济伦理之间的紧张。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急剧转型中,许多潜在的社会矛盾被激发出来,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在增长,公平正义成为人们内心最强烈的呼声。资本逻辑天然具有采取非伦理行为的冲动,只要不和法律相抵触,任何事情都是被允许的,其结果法律成了最低限度的道德。正是资本逻辑造成了大量伦理上的混乱和生活中的异化: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爆发,贫富差距的过大,一系列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毒奶粉,假羊肉事件的出现,这些都与资本逻辑缺失经济伦理有关。面对资本逻辑造成的经济伦理的混乱,需要全面广泛持久地倡导经济正义的核心理念,缓和社会矛盾,使经济正义理念深入人心,努力构建一个社会平等,人民幸福指数高的和谐社会。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作为能够支配人并且吸吮人的活劳动的“怪物”,具有自由的特质。问题是,没有制约的自由常常表现为一种“必要的恶”。鉴于资本逻辑的本性不可能自觉驯服于经济伦理,目前中国发展还离不开资本逻辑这一巨大助推器。因此,在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社会,经济正义及其伦理规范作为对资本逻辑的正义匡扶和价值关照具有重要意义。
三、广义虚拟经济的未来走向:在资本逻辑与经济伦理之间
从时间维度看,当今世界依然处于商品经济历史区间,中国发展无法完全避开资本逻辑,但工业社会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衰微,后工业社会时代日渐生成,中国发展进程正处于这种时间的交接区域。通常,关于后工业社会有三大共识:第一,社会的经济重心由产品制造业转向服务行业, 从事服务行业的白领阶层成为社会的主导阶层; 第二,消费主导生产,主动权在买方市场,卖方不再单纯追求产量而是倾力打造品牌并提升产品的品位 ; 第三,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转换为“美元本位” 12 。在后工业社会中“,制造”向“服务”的转换,深层反映的是商品价值重心的转换,体现为消费重心由“实用性”13转向“意义性”,“符号价值”成为后工业社会商品消费的主要内容。14与此相应,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百姓物质消费增加,更反映在精神层面消费的增加。如今,中国已步入到广义虚拟经济的门槛。为此,中国学者应多学科、全方位完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中国在虚拟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做出理论上的引导。
首先,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广义虚拟经济作为一种“人本经济”,从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角度上升到满足人们更高级的心理需求的高度。扬弃悲观的异化观,树立积极的全面发展观,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重要论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中国要继续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科学发展不断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转型期必须努力克服劳动的异化,使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过程。
其次,坚持转型发展,促进中国发展的结构转形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要在资本逻辑逐利性(工具理性)和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价值理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必须要在把握广义虚拟经济的规律基础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拓展未来发展空间,必须以强大制造业为支撑,进一步掌握虚拟经济主导权。” 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企业不只是单纯的商品制造者,更是文化生产和制造者,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从传统的资本、管理和技术升华为品牌价值塑造、商业模式创新上。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强调创新是创造新的心理需求,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企业应加大对产品的研发以及包装宣传工作,生产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中国必须积极实施广义虚拟经济层面的“走出去”战略,在全球化进程中引领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争取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中端”和“高端”,提高15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软实力。
最后,坚持和谐发展,彰显经济伦理和社会公平正义。任何经济形态都有自身的规律,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互依托,需要更加注重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展。政府不仅要转变宏观调控理念,正确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而且要及时经济信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资本逻辑的引导和监管,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由过去的“政府管企业”逐渐变成“纳税与服务”关系――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企业主要通过纳税支持政府,政府则主要通过“营造公平竞争和创新的环境”、“宏观调控”和“为企业提供正确价值导向”支持、引导企业,避免市场失灵。 政府要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在充分满足我国人民“生存性需求”的同时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发展性需求”,16引导人们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境地。
总之,广义虚拟经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广义经济理论揭示了当代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对于正处于结构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应紧紧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和时代挑战,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扬弃资本逻辑,回归经济伦理,弘扬经济正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努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
注释: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7。
②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③ 刘曙光.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4):27。
④ 张艳涛.现代性生成的深层主线:从资本逻辑到生活逻辑[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62。
⑤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9。
⑥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7-928。
⑦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6。
⑧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1-54。
⑨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⑩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6。
11晓林、秀生.看不见的心――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
1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简明本)[M].彭强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34。
13[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399。
14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继续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被学术界称为“美元信用本位制”。详情参见呙中校在《亚洲周刊》2009年4月12日的文章。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
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人才聚集现象;人才聚集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2)03―0078―05
一、引言
人才是人力资源中最优秀的部分,随着人才的流动,往往会在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形成人才聚集的现象,人才聚集现象又会产生相应的人才聚集效应。虚拟经济的出现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关键不在于领域的划分,而在于视角的建立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
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最先提出了虚拟价值,此后,西方学者在这个领域相继做出研究,并提出广义虚拟经济。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相应研究。刘骏民教授在《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一书中认,“虚拟经济”的概念可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虚拟经济是指物质生产活动和其有关的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例如房地产(除去建筑业创造的产值)、教育、广告业等。成思危教授在《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一文中,对虚拟经济定义了三种范畴:第一,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第二是指以信息技术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也称数字经济或信息经济;第三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林左鸣在《广义虚拟经济》一书中曾指出:传统的实体经济主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纯粹的虚拟经济只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同时满足人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经济统称广义虚拟经济。
国内外学者关于人才聚集的理论研究较深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人才集聚是一个点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面的问题,认产业空间的聚集,人才的集聚以及城市化,本身就存在着关系。牛冲槐教授已经从区域要素的视角给出了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定义,所谓的科技型人才聚集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科技人才的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者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众多学者对广义虚拟经济和人才聚集分别进行了研究,而关于广义虚拟经济与人才聚集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较缺乏。因此,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对人才聚集现象及效应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广义虚拟经济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广义虚拟经济的内涵
对于虚拟经济,自20世纪末以来,国内学者就开始了对其的研究,这里的“虚拟经济”主要是指由实体经济衍生而成的各种金融活动,实一种狭义的虚拟经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义虚拟经济已经蔓延到人们经济活动中的各个角落,广义虚拟经济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人本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二元价值容介态。广义虚拟经济着重考虑的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其灵魂是信息。随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其特点逐渐的显现出来:从满足人们的需求的角度看,他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主导的,从所生产的商品来看,其价值是以非物质形态主要形式的。
(二)广义虚拟经济的基本特征
根据其内涵,我们归纳其特征如下:
1 人本经济。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更加注重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它是一种人本经济,强调以人本。对于财富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讲,满足心理需求比满足生理需求更重要。
2 信心。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虚拟经济带来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信心争夺战,虚拟经济时代最大的经济危机,不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是信心不足和破灭带来的金融危机。
3 人气的聚集。人气就是吸引人心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程度。人气的聚集实际上就是社会群体的信心集合,取其共同认可的心理感受标准。它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指人才聚集。人气,是广义虚拟经济的重要标志。
4 知识和信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信息成首要的资源,以信息技术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以知识和信息特征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5 服务。“服务”在经济活动中所体现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单纯销售商品的情况已经慢慢消退,如今的商品销售往往要伴随着服务。所以,企业内部生产流程的专业分工必须要附上与之相当的服务,以此来提高效率。
6 体验经济。“体验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下颇引人瞩目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强调的是基于满足客户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它超越一般物质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给客户提供超值享受,以满足其心理需求。
7 人力资本。在创造企业价值方面,人力资本往往比传统的资本更加发挥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当企业要创造大量满足客户心理需求的虚拟价值时,仅靠资本的投入是不够的。人力资本,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新特点,它对生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人才聚集现象
下面,在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下,对人才聚集现象的定义及内涵进行重新的界定与诠释。
(一)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现象的定义
我们已经知道,人才在区域要素边际收益差异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的影响下,会从边际收益较低的地区流向边际收益较高的地区。而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来看,人才聚集现象可以定义: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人才的流动,大量人才了满足其心理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在虚拟经济发达、信息高效流通、市场信心足的地区集聚所形成的聚类现象。这样的人才聚集现象可以促使人力资源更快地转变人力资本,从而创造价值。
(二)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现象的内涵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现象的内涵分三个部分。首先,对于任何一类人才来讲,经济的发达及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完全的吸引人才的聚集。人才的聚集,必然是向历史潮流的“潮头”聚集。比如,在一些IT人才的眼中,硅谷、深圳、中关村,就是他们心中向往的圣地;而对于一些服装设计师来讲,法国巴黎则是他们的圣地;对于建筑师来说,意大利、德国则是他们的梦想。他们渴望去这些地方发展,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了满足心理需求,是一种精神向往。其次,广义虚拟经济发展可以带来人气的聚集。广义虚拟经济系数是恩格尔系数的反函数,广义虚拟经济系数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该地区越富裕,服务行业、体验经济相对更发达,知识和信息传播迅速。这样,就能消费者提供超值的享受,达到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效果,这种靠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来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所在。最后,在广义虚拟经济下,自我价值的实现推动着人才的聚集。每个人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科技人才来讲,更重要。有数据显示,微软有30%的俄罗斯工程师;在硅谷,华人和印度人工程师的数量占到了2/3以上。这样的现象表明,工程师会觉得在微软、在硅谷,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体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意义,人才的聚集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现象的特征
根据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现象的定义及内涵,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此现象的特征。
1 空间性。人才在广义虚拟经济的影响下,聚集在某一地区,会引起该地区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些人才或集中在人才市场中等待重新配置,或聚集在专业性教育机构中接受培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在特定的空间内才能完成上述人才资源配置过程,所以,它具有显著的空间性。
2 聚类性。广义虚拟经济下,人才聚集现象主要表现某一行业(虚拟空间)中集中了大量相关或同类型的科技人才,这种现象体现出了按类聚集的聚类特征,所以具有聚类性。
3 动态性。人才个体结构分布与构成是不断变化的,如知识、技能、年龄等,而且,人的个人偏好,精神追求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所以人才聚集是一种动态过程,这种动态性有利于组织与外部资源的交换,提高组织知识的动态竞争力。
4 网络性。广义虚拟经济下,人才的聚集,必然会伴随着知识与信息的流动,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沟通也会变得非常频繁,因此,各人才聚集组织之间在长期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中会形成以知识、信息纽带的经济网络,同时也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得人才聚集呈现网络性特征。
5 共享性。广义虚拟经济是以信息和知识的高效流通标志的,所以,广义虚拟经济下人才的聚集,会迅速地将个体分散知识转化整体共享的群体知识、组织知识形成知识共享系统。人才个体与知识共享系统相互丰富,扩大了知识共享量,提高了人才群体的创新力与竞争力。
四、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
人才聚集现象与其他经济现象一样,也会产生两种效应,即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和不经济性效应。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和谐的环境下,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用。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性效应,是指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人才,聚集后的作用低于不聚集时的作用。了研究方便,本文将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效应归人才聚集现象,不做深入讨论,本文中提到的人才聚集效应均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下面,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探讨人才聚集的效应。
(一)知识溢出效应
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人才掌握的知识一般都是以隐性知识主的,是以非编码形式存在的,这种知识很难用间接的形式传递。人才的聚集增加彼此问交流的机会,可以使人才在接触中互相学习,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得以广泛传播。
(二)信息共享效应
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成首要资源。人才了追求知识和信息的高效流通,而聚集在信息经济发达的地区,由此,该区域的信息传播将会更加迅速,且传播成本降低,经济活动中会出现免费、及时的信息供群体共享。
(三)激励效应
人才作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互相聚集而产生竞争,竞争会对失败者产生激励作用,聚集竞争不会是个体性竞争,必然是群体性竞争。对于失败群体,在竞争过程中能够以隐性知识溢出方式,发现自身人力资本的缺陷,失败的刺激会激励其努力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对于胜利群体而言,了维持竞争优势,也会产生激励,进一步提高其人力资本水平。群体性竞争的结果会提升聚集区人才群体的能力水平,提高人才资源的性价比,在人才聚集群体中产生“激励效应”。
(四)集体学习效应
当人才聚集达到一定规模时,人才聚集效应会产生信息共享效应,了获得更多的隐性知识,人才更愿意创造一种集体学习的机会,如研讨会、沙龙等,并以此来获得更大程度的开放和交换力度。
(五)人气效应
随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富的标志,不单单需要稀缺贵重的物质作载体了,而是要有一种可靠有效的信用制度来维系,因此,“人气”变得至关重要,要想积累人气,积累信心,就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人才的聚集与人气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六)品牌效应
在广义虚拟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品牌商誉,逐渐体现出了一种无形的、巨大的价值。消费者追求高档品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体现虚拟价值的过程,高档的产品更多的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主。人才的聚集,会加快市场信息的流通,迅速地增大产品的需求,产生人气的积累,能够促使一个品牌持续下去,并不断的发展壮大。事实上,一个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它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
(七)组织效应
人才的聚集容易出现扎堆的现象,任何一类人才的聚集,都应有“帅”、“将”、“兵”的分类。组织中应由能力较强、民众信服度高的人才来担任领导,而组员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沟通以及共同的追求。人才的聚集应向着群体合理配置的方向流动,从而使组织能够良好发展。
(八)商业模式效应
以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标志的经济时代已慢慢衰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原有的只是完成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商业模式,逐渐转变服务同步的商业模式,强调注重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某地区人才的聚集,能够使当地企业快速的接受新鲜事物,从而推动其商业模式的转变。
(九)体验营销效应
顾客心理需求的满足主要取决于产品虚拟价值的发挥,而体验营销则是发挥产品虚拟价值的主要途径。如今,很多著名品牌的营销手段都转向了体验营销。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才的聚集,体验经济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人才聚集起来,是了追求更大的心理需求及精神需求,从而将体验营销融入到各个行业,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十)创意经济效应
创意经济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产品了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形式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每个消费者都会有自己的偏爱与喜好,对产品的期望会因人而异。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聚集会产生更多更好的产品创意,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 广义虚拟经济 就业 理论
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满足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统称(林左鸣,2010)。人类社会已经由传统的物本经济时代进入了广义虚拟的人本经济时代。广义虚拟经济作为新经济前进的方向,它的发展影响一国经济的转型和结构调整,进而作用于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就业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现阶段,在总结现有就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广义虚拟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提出新经济时代的就业理论,对于缓解我国就业难、就业不均衡的现象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西方就业理论发展
纵观西方经济学关于就业理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分析就业的数量效应,较少学者对就业的结构和质量进行深入探讨。
关于就业数量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萨伊定律、凯恩斯的就业理论、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就业观点、供给学派就业观点。其中:萨伊定律指出供给会自行产生需求;凯恩斯的就业理论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菲利普斯曲线指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货币主义就业观点认为要降低自然失业率,必须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由竞争的积极作用;供给学派就业观点否定了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的基本论点,转而从供给面寻求实现充分就业的途径。
关于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主要是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茨涅茨的研究。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次产业的国民产出和劳动力的比重会不断的变化,即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会引导就业从第一和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推动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比重增加;库兹涅茨把三次产业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所占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趋于下降,而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所占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趋于上升。
在国外劳动经济学领域对于就业质量的研究最早开始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先出现“生活工作质量”的概念(Delamotte,Y、Takezawa,S,1984),但其侧重于研究工作质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而不是工作本身,直到后来提出“体面劳动”(源于国际劳工组织)、“工作质量”(源于欧盟委员会)、“高质量就业”(Schroeder,F.K,2007)的概念,研究的重点才转向工作质量对工作本身的影响。
二、国内就业理论发展
国内关于就业数量的研究也比较多,周天勇(1995)肯定了经济发展与就业互动关系,认为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带来就业水平的提高并能最终消除失业现象;赵建国(2003)通过对我国就业点弹性的研究,得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好地拉动了就业;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2007)在论证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关系时得出经济发展率与失业率变化之间没有显著关系的经验结果。
关于就业结构的研究,蒋渔等编写的《中国就业结构的研究》(1986)是国内关于就业结构研究最早的著作,书中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和成因,并简要分析了我国就业结构未来变化的趋势;袁志刚、龚玉泉(2001)通过实证分析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吸纳第一、第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周建安(2006)指出,产业结构及其演变决定了就业结构及其变动,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对应什么样的就业结构;蔡昉(2007)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结构的发展,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国内关于就业质量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末,但直到目前,国内学者仍然没有过多地对就业质量进行系统性研究,大部分主要停留在对就业质量的内涵和评价的基础性研究阶段。国富丽(2005)是较早开始关注就业质量内涵的国内学者,她分别对国内和国外提出的就业质量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李军峰(2003)提出了就业质量的九要素理论;刘素华(2005)提出了4个维度17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并在2007年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化对我国就业质量产生的影响。
三、广义虚拟经济下的就业理论
上述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于就业理论的研究都只适用于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定的经济结构。而目前,广义虚拟经济快速发展,并占据了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广义虚拟经济的就业理论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广义虚拟经济就业的数量效应、结构效应、质量效应以及广义虚拟经济与其他相关产业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广义虚拟经济与就业的关系。
1、广义虚拟经济就业的数量效应
传统的物本经济时代,劳动、资本和技术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然而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劳动效率不断提高,资本和技术替代了劳动力,这对就业产生了替代和挤出效应,从而导致了“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就业零增长”现象。要改变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这种替代关系,就得进一步调整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的“物本经济”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为主的,存在着需求瓶颈和资源供给限制,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和利润最大化的选择,厂商通常会选择用高效率的大机器来替代劳动力,而这一行为无法从根本上摆脱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劳动就业减少的替代关系。而以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需求为核心的广义虚拟经济是“人本经济”,遵循价值不守恒原理,虚拟价值具有非边际化特征(林左鸣,2011),不存在需求约束和产量限制,生产要素以高智力、多知识、富信息的人力资本为主(胡延杰、周宁,2011),且其劳动生产率高于一般机器设备,厂商没有必要也不会选择设备资本代替人力资本,从而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的恶性循环陷阱,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和谐成长。
2、广义虚拟经济就业的结构效应
广义虚拟经济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人的心理需求范围很广,包括财富、娱乐、健康、文化等,而满足这些心理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行业大多集中于第三产业和广义的文化产业。因此,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也将不断得到优化和升级。近几十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物质产品不断丰富,人们的需求正在从满足其生理需求的实体产品为主转向满足其心理和精神需求的虚拟产品为主。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也正在从传统的物本经济统治时代转变为广义虚拟经济主导时代。当人们的生理需求(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直至极大满足时,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就会浮出水面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而人们对物质和精神产品需求的此消彼长的变化,将引起前者收入需求弹性的不断下降、边际报酬递减和后者收入需求弹性的不断上升、边际报酬的递增,使得从传统实体产品生产部门释放出来的就业人口不断流向虚拟产品生产的广义虚拟经济部门,为其注入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并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壮大,形成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优化的良性互动格局。
3、广义虚拟经济就业的质量效应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因而也被称之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其中,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安全性好、管理过程规范、升迁机会多等特征,就业质量较好;次级市场所提供的职位则恰好相反:工资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制度不规范、没有升迁机会,就业质量较差。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一般高于均衡水平,竞争性不足;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一般接近均衡水平,竞争性强。广义虚拟经济是主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由于其涉及的产业特殊性,其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广义虚拟经济的要素投入是能够创造虚拟价值的人力资本,提供的是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非无差别劳动”,即人类在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不能简单的由时间进行通约和衡量的那一种智慧活动(林左鸣,2010)。
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所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想要进入广义虚拟经济产业就业,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掌握这些行业的相关知识,从而跨越这道门槛,进入劳动条件较好的经济部门。劳动者从传统的物本经济的次级劳动力市场不断流入新兴的广义虚拟经济高级劳动力市场,推动了整体的劳动力质量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整个就业质量乃至社会福利进步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
四、结语
在广义虚拟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就业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新经济时代的就业理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广义虚拟经济,才能促进我国就业的数量增长、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
(注:基金项目: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专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GX2011-1028(M)]。)
【参考文献】
[1]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人民出版社,2010.
[2] Delamotte、Y&S. Takezawa: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labor organization,1984(1).
[3] Schroed、F.K. Workplace Issues And Placement:What Is High Quality Employment?[J].Work,2007(4).
[4] 周长才:经济增长与失业: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存在性检验[J].学术研究,2001(12).
[5] 赵建国: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J].改革,2002(1).
[6] 蔡昉:通过扩大就业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J].中国就业,2007(9).
[7] 姜渔、党晓捷、姜洪:中国就业结构研究[M].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8]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
[9] 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9).
[10] 蔡昉: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2).
[11] 国富丽:国外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研究概述[J].国际劳动,2009(10).
[12] 李军峰:就业质量的性别比较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11).
[13] 刘素华:就业质量:内涵及其与就业数量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5).
[14] 刘素华:再论就业质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
>> 马克思国际不平等交换思想的动态博弈新解 机会不平等与公平不平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穷国富国的不平等国际经济关系 走向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生态学 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不平等”的诡计 不平等的爱情 不平等的等式 不平等的爱 不平等的代价 语言的不平等 不平等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评述 法制转型、不平等与中国的经济增长 经济不平等的测度方法述评 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力资本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人力资本不平等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权利不平等的视角 收入不平等和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中国县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根源:经济不平等还是政治不平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埃及]萨米尔·阿明.世界规模的积累——不平等理论批判[M].杨明柱,杨光,李宝源,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47,58-68.
[3]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17.
[4] 徐丽萍.啤酒品牌高档化如何更上一层楼[J].中华商标,2009(7).
[5] 中国酒网.啤酒业:卖口味还是买形象?[EB/OL].[2011-12-24].http:///news/2003/200307.
关键词:出口虚拟价值;三元边际;核算方法
一、引言
贸易增长理论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贸易理论体系。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出口数量是贸易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新贸易理论则强调出口类别,新新贸易理论从企业异质性角度出发强调出口产品的类别和数量均是影响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垂直分工日渐深入的时代,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出口结构对本国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贸易理论为分析贸易结构提供了框架,并指导国家参与贸易的形式与利益分工。传统的二元边际视角提供了分析贸易结构的基础框架,并结合企业异质性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领域包括宏观视角下的出口的二元边际对出口增长的影响、贸易结构与福利水平、投资与贸易,微观视角下的企业出口动态、企业生产率和对外直接投资等领域。而在二元边际理论基础上扩展的三元边际分析框架则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维度,即价格增长对出口增长的影响。价格的增长与贸易增长的关系影响着国家的出口能力和国内的福利水平,并且对传统的二元边际进行扩展,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分析框架。尽管贸易理论的发展趋于成熟,但是对出口结构的分解目前只停留在二元边际和三元边际,对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贸易增长研究仍然需要新的视角。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林左鸣,2009)为当今迅速发展的人本经济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该理论从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出发,探索产品中的广义虚拟价值。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运用到贸易领域,探索出口产品中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并分析广义虚拟价值变动对贸易增长的影响,能为研究一国出口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不仅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也具有指导贸易结构升级和优化的显示意义。
通过对一国出口结构的分解,可以深入剖析一国的贸易结构和增长模式,考察国家贸易增长动力、贸易绩效和抗冲击能力。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对二元边际的分解测算,分析一或者地区出口贸易的结构和增长模式以及二元边际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Amiti和Freund(2008)对1997-2005年间中国对全球及美国的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进行分解,结果显示集约边际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贡献超过了70%,而扩展边际的贡献不到30%。Hummels和Klenow(2005)的研究指出,过度依赖数量增长容易引发贸易条件恶化并出现“悲惨增长”,相反,扩展边际能提升抗冲击能力,在长期中也有利于出口国提升多元化生产结构。钱学锋(2008)发现在2003-2006年间中国经历了出口的高速扩张,但这种扩张主要集中于少数规模较大、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即中国的出口扩张主要是沿着集约边际实现的。钱学锋和熊平(2010)随后采用1995-2005年产品数据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多边还是在双边层面上,中国的出口增长中集约边际的贡献约占94%。目前学界已经对出口的集约边际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扩展边际的内涵,存在一定的争议。Hummels和Klenow(2005)认为价格也是影响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并首次将价格因素纳入出口结构的核算中,形成了“集约边际”、“扩展边际”、“价格边际”的三元边际框架。国内研究中,施炳展(2010)首次将价格因素引入中国的贸易结构,测算了1995-2004年的贸易增长结构,然而检验结果发现数量增长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贡献最大,扩展次之,而价格对出口的增长并没有贡献。任永磊、高越(2014)采取与施炳展(2010)相同的三元边际的分析框架,分析了中国对主要国家的出口增长结构,分析结果认为数量增长贡献度为66.81%,而价格增长的贡献度仅为1.55%。曹亮等(2014)通过中国对东盟十国的贸易数据,利用三元边际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出口的贸易结构,结果发现对东盟出口的增长更多的依赖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价格边际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有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杨逢珉、李文霞(2014)从三元边际视角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原因,认为价格边际对对日出口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三元边际的提出和应用扩展了传统的二元边际的分解与测度方法,更深入地分析一国的贸易结构,对一国的贸易政策和贸易活动有重大意义。
传统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实体经济,出发点是实体经济的总量增长,而随着经济水平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贸易理论已经不能解释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超出产品使用价值之上的需求,这种超出实体经济而又立足于实体经济的价值,林左鸣(2009)将其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内涵涵盖了产品的体验价值、品牌效应、文化价值等,具有人本经济的属性。随着广义虚拟经济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了从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角度出发的广义虚拟价值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从实体角度出发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然而,当前对广义虚拟经济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广义虚拟价值的定义和内涵的界定上,对如何度量经济结构中广义虚拟价值成分,尚且还处在摸索阶段,而对于出口价值中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以及虚拟价值在出口结构中的变动情况,几乎没有学者涉足。出口商品的价值中不仅凝结了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是包含了一国商品的广义虚拟价值,无论是从本国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还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本国综合实力,都是一国出口增长的组成成分。本文试图分析出口价值中包含的广义虚拟成分,剥离出存在于实体经济之上的广义虚拟价值,对我国的出口结构进行更深层次的分解,将传统的三元边际中的价格边际进行分解,探索广义虚拟价值在出口结构中的内涵并讨论出口价格和虚拟价值的变动关系,为广义虚拟经济研究在贸易领域的扩展应用提供参考,建立起对出口贸易结构分析的新框架。
二、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二元边际分解及其扩展
传统的二元边际分析框架聚焦于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Hummels和Klenow(2005)将贸易量分解为产品广度、产品深度和产品价格,把传统的二元边际扩展为三元边际,进而在三元边际框架下讨论贸易增长与三元边际增长的关系。
产品广度可以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产品中与世界出口产品相重合产品种类的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重,如下式所示:
其中,j.r表示对象国和参考国,m表示进口国,Ijm、Ijm表示对象国和参考国向m国出口商品的集合。(1)式表示产品广度是一国出口到另一国的产品种类与参考国出口到另一国产品种类的重合部分占总贸易额的比重,若该比例越大,则该国重合商品的贸易量占总贸易量的比重越大,说明产品种类重合程度越高,从而该国出口了更多的产品种类,产品广度越大。若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参考国为全世界,产品广度即表现为中国出口到某一国产品种类与世界出口到该国产品种类的重叠部分的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重,该比重的大小反应了中国出口产品类别的多少。
产品深度可以定义为一国出口至另一国的产品类别占世界总出口到该国重合产品类别的贸易额比例,如下式所示:
(2)式分母表示,国出口至m国的贸易额,分母表示世界出口到m国相同产品类别的贸易额,该比例越大,说明在相同产品类别上,j国实现了更多的产品出口,因而产品深度越大。
而一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可以表示为:
由(3)式可见,一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可以表示为产品深度和产品广度的乘积,产品深度或者产品广度的增长都会增加该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进一步地,将产品深度分解产品数量和产品价格的乘积:
三、基于广义虚拟价值的出口三元边际分解及讨论
以上分析传统的二元边际被扩展为三元边际,但是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出口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的含义并不仅仅体现在林左鸣(2009)对广义虚拟价值的内涵层面,因为在出口产品价值中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层面,同时也是一国的贸易在国际上地位的体现。广义虚拟经济在对贸易结构分析的三元边际框架之下,其内涵更广,内容更深刻。
广义虚拟价值可以体现在消费者选择的多样性上,根据D-S模型(A.K.Dixit,Joseph E.Stiglitz,1977),当产品种类更多时能提高消费者的效用。而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消费者对于产品组合和价格的考虑具有多维性,其选择的出发点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其不同品牌、用户体验差异、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等内涵也是消费者做出选择的内在因素。当一国出口的产品组合越多或者品牌更多样化,国外消费者的选择其实一部分是基于产品种类增加而带来的广义虚拟价值,当产品种类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成分越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也相应上升,同时,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对文化价值的包容反过来能带动出口价值中的广义虚拟价值部分增加。尤其在垂直分工日渐深化的今天,产品内分工更能体现一国的分工水平和其利益地位,发达国家掌握着设计、研发、销售、品牌等环节的优势,因而其产品更多的体现广义虚拟价值,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以加工装配进入全球价值链,其提供在产品中的广义虚拟价值有限,但是其后发优势也是一把利剑,即使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可能并没有达到顶尖水平,但是其利用成本优势和多样化优势,提供各种产品类型供国外消费者选择,继而能实现多种类产品的大量出口。而根据需求相似理论(Linder,1961),当一国的需求能很好的被满足时,其出口也能满足另一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满足了国内多样化的需求之后,其出口产品种类也能很好的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促进双边贸易的增长。可见,扩展边际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广义虚拟价值的增加。而集约边际的增长更多地体现在总量的增长,其实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的增长可能在数量上不能体现出来。
价值规律理论认为,价格是价值的反映,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价格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产品中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的变动。产品生产成本上涨带来价格上涨时,而其包含的广义虚拟成分并未得到有效扩展,对消费者来说,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下降,产品出口随之减少。但是如果随着价格上涨,其中成本上涨的幅度比价格上涨的幅度小,其上涨的差距体现在广义虚拟价值的增加,若在扩展产品广义虚拟成分的基础上提高价格,产品中的广义虚拟价值也会吸引目标消费者,出口规模将能得到保证。相反,如果价格上涨,其中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反而下降,那么产品失去了其价格优势,出口价格竞争力将会下降。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即使产品价格不变,但是由于创新和新技术的使用,使得生产成本下降,那么,在不变价格下,产品所包含的新性的虚拟价值会增加,这会使得产品具有比之前更高的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在生产之前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自己的产品类型和功能,希望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上市之后,厂商会根据用户的反馈来调整产品质量和功能,其与消费需求匹配的过程中带来了广义虚拟价值的增加,消费者在基本的使用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后,会更进一步的追求产品体验价值和品牌效应等内涵,即使价格略高于产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也能接受。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广义虚拟价值的变动可以体现在扩展和价格两个方面,但是并没有明显地体现在集约边际,实际上对与广义虚拟价值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变动难以量化,但是在我们对价格和广义虚拟价值的互动增长中可以看到,以价格为依据,进一步地将价格分解为基础价值部分和广义虚拟价值部分,可以对广义虚拟价值做一个简单的量化。本文将基础价值表示为以价格表示的商品使用价值,以p_c表示,将价格中包含的广义虚拟价格以p_v表示,则上述三元边际分析框架的价格指数则可以表示为:
1)企业成本。生产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成本,包括材料、设备、土地租金、资本、人力投入等要素。生产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费用的总和,企业的单位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资源组合能力、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小型贸易企业会因成本的攀升而退出市场,或者向劳动力价格更低廉地区转移,产业转移有可能减轻国内资源依赖产业带来的环境恶化影响,也可能因为成本的攀升而失去比较优势。
2)出口成本。从新新贸易理论发展以来,以Melitz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企业的异质性是影响企业参与出口的重要因素,生产率高的企业利用出口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低的企业服务于国内市场,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则退出市场。但是随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Helpman(2004)认为生产率不是划分企业出口与否的唯一标准,企业出口面临的成本也是影响企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的出口成本包括运输费用、保险费用、关税、税收政策。倘若出口带来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出口的成本,企业便不会选择出口。而对于签订自贸协议的地区,关税成本大幅降低,则有利于促进出口。
3)行业平均利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人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也更深刻,利润平均化是价值规律和资本逐利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的平均利润率规律是通过“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方式,是投在不同部门的资本都能获得大体相同的利润,这时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对于市场化体制建设当中的发展中国家,资本和其他要素还不能自由流动,社会平均利润率并没有客观反映当前社会发展的真实水平,也没有准确地反映整个社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状况,因此行业间的利润率水平差异较大。行业平均利润率可以看做是平均利润率的部门平均利润率,是部门内剩余价值总额与部门总资本的比率,可以用来衡量产业发展状况和盈利水平。
在确定了pc之后,可以依据出口价格减却。之后的部分粗略地定义为广义虚拟价值,即:
至此,在三元边际的框架内将贸易结构进一步延伸至广义虚拟经济领域,根据前文的分析,pv、pjmpc的变动在价格增长的情况下共有五种可能的情形:
1)pjm增加,pc增加,而pv保持不变,此种情况表示出口至某国的价格上涨,是因为出口的基础价值等量增加,但是其中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却没有变化,价格和基础价值的等量变化对出口价格竞争力没有影响。
2)pjm增加,pc增加,而pv也增加,此种情况表示出口价格上涨是因为基础价值和虚拟价值均增加,虽然会带来因价格上幅度高于基础价值上,导致出口价格竞争力水平下降,但是因为产品包含的虚拟价值增加,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出口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3)pjm增加,pc增加,而pv减少,此种情况表示出口价格上涨幅度低于基础价值上涨的幅度,基础价值增加的幅度超出价格上涨的部分用于虚拟价值减少的幅度,Τ隹诰赫力的影响不确定。
4)pjm增加,pc减少,而pv,增加,此种情况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广义虚拟价值的上涨,并且广义虚拟价值上涨幅度超过价格上涨幅度用来弥补基础价值的下降部分,虚拟价值的增加能弥补价格上涨的部分影响,但是是否能完全弥补基础价值下降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5)pjm增加,pc不变,而pv增加,此种情况表示广义虚拟价值的增加幅度与价格增加幅度相同,而基础价格不变,虚拟价值的增加可以弥补价格上涨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广义虚拟经济在贸易领域的研究是及其具有价值的,其价值包含在出口商品中的比例显著地影响我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出口竞争力水平,即使价格上涨会给出口带来冲击,但是其内含的虚拟价值会弥补价格上涨的部分影响,这有利于一国在缓解出口价格增长的压力,尤其是以低价进入国际市场的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成本攀升的同时,注重出口产品内含的广义虚拟价值增加,也会为出口竞争力带来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顾客感知价值;使用价值;虚拟价值;满意;忠诚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1-0065-1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而来的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理需求(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开始越来越重视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为了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越来越多的蕴涵着情感要素的产品不断推出市场。按照产品为顾客提供的价值,可以把产品分为两大类:功能型产品和情感型产品。功能型产品是以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为主要目的,注重的是功能、质量和价格;情感型产品则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为主要目的,注重消费者的情感诉求。传统经济下,产品纯粹满足生理需求或者纯粹满足心理需求;在新经济时代,这两种需求则以错综复杂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不论是功能型产品还是情感型产品,都蕴涵着以满足功能需求为主的实物价值和满足心理和精神需求为主的虚拟价值,二者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国外学者Wirtz指出,产品为顾客提供的价值分为两类:功能价值和享受价值。功能和享受并不是一定是两个极端,在很多产品中它们可能同时存在,区别仅在于程度不同。因此,顾客对不同产品所蕴涵的功能价值和享受价值的感知也是存在差异的。
在国内外学者关于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探讨了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满意的关系。大多数学者都一致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感知价值的结果,顾客价值是顾客满意的前因(Hallowell,1996)。但极少有学者从不同产品类型的顾客感知价值对满意的影响差异这一角度进行研究,而这种影响差异研究对于营销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尝试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功能型产品和以手机为代表的情感型产品为研究对象,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框架下,研究顾客感知价值各个维度及其对满意、忠诚的影响差异。期待能通过此研究,从理论上指导企业的营销实践,以丰富和补充现有关于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
二、理论基础及假设提出
顾客感知价值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和企业经营者的高度关注,为顾客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感知价值已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源泉(Gale,1994;Woodruff,1997;Slater,et al,2000)。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顾客感知价值的测量进行研究,由于顾客价值的来源多样,感知价值也呈现出多种维度。这些价值维度中,既可包含有实体价值维度,又包含虚拟价值维度;既包含实用的效用因素,又包含享乐性质的因素;既包含顾客购买的理性因素,又包含情感因素。研究者已经证实,一个复杂的多维感知价值建构能够更好地解释顾客的购买行为。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顾客感知价值的维度进行了剖析。
(1)有些学者从利益和成本的角度出发,认为感知价值包括顾客的感知所得和感知所失两个基本的方面。从顾客的角度出发,产品是一组利益而不是性能的组合(Day,1990)。换言之,“顾客对购买、使用、消费产品带来的利益比产品或服务的技术特点更感兴趣”(Uooley,et al,1993)。
(2)有些学者从顾客的视角出发,分析顾客从购买和消费经历中感知到的所得。例如,Sheth等(1991)将影响消费者决策行为的产品利益分为五种类型:功能的,社会的,情感的,知识的和情境的。但是,这些利益都只是普遍性的,不能适合于任何特定的产品和消费活动。
(3)也有些学者把产品可以为顾客提供的价值分为两类,一类是功能或绩效性价值,指产品为顾客带来的实际效用;一类是享乐性价值,以产生快乐或自我表现为主。已有的研究通常把某种商品或看作享受性产品,或看作功能性产品(如Wirtz,et al,2003)。但实际上,功能和享受并不是一定是两个极端,在很多产品中它们可能同时存在(crowley,et al,1992),区别仅在于程度不同。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Sweeney和Soutar(2001)的四维感知价值量表,即PREVAL量表来测量顾客感知价值。Sweeney和Soutar的研究证明多重价值维度能更好的解释消费者选择,消费者不仅仅是通过预期绩效、金钱价值和多功能性等功能性的方面评价产品,还会通过从产品中获得的享乐或愉悦(情感价值),以及产品向他人传递的社会性结果(社会价值)来进行评价。实验证明,量表在购买前和购买后的环境下都是适用的。四个维度(见图1所示)分别描述如下:
情感价值:从产品创造的感觉或情感状态中获得的效用。
社会价值(社会自我概念的提升):从产品提升社会自我概念的能力中获得的效用。
价格价值(金钱的价格/价值):由于感知到的短期和长期成本的消减,从产品中获得的效用。
功能价值(绩效/质量):从对产品的预期绩效和感知质量中获得的效用。此类功能价值,价格和质量是功能的次因素。
Sweeney提出的顾客感知价值包含四个部分:功能价值、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和价格,其中,功能价值和价格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为目的,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为的。经济学家林左鸣在《广义虚拟经济》一书中指出,商品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使用价值以外的价值)。我们可以看出,功能价值和价格都应归为使用价值,情感和社会价值均属于虚拟价值的范畴,如图1所示。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对于不同的产品类型,顾客感知价值的构成也存在着差异,即对于不同的产品类型,顾客感知价值在功能、价格、情感和社会这四个维度上存在着差异性,如表1所示。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感知价值对满意、忠诚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大体可以归类为三个方面:(1)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满意的关系;(2)顾客满意与忠诚的关系;(3)顾客感知价值与忠诚的关系。
1.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满意的关系
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是两个联系紧密的概念,两者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多数研究认为他们是两个相互补充的范式(张明立,2006)。在阐述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的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弄清两个概念的差异所在,见表2。
从两个概念的本质来看,顾客价值是顾客满意的根本原因,顾客满意是顾客价值的外在体现,满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顾客对所得价值的衡量。 服务管理文献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感知得到价值的结果,这里的价值相当于价格的感知服务质量(Hallowell,1996)。Heskett等(1997)讨论了公司如何向顾客传递高价值的服务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然而,对于两者关系的深入研究并不多。ShunYin Lam等(2004)在B2B服务环境中联系了顾客价值、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和转换成本这些概念,验证了顾客价值对顾客满意有积极作用,并且满意在顾客价值和顾客忠诚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Yonggui Wang,Hing-PoLo和YonghengYang在服务质量满意关系中加入了顾客价值,作为服务质量到顾客满意中的调节变量,并且价值受到感知服务质量和感知代价的同时影响。但是这里仅考虑了各个能为顾客带来利益的属性和顾客付出的成本对顾客价值的影响,没有从价值建构本身对顾客满意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而蒋玉石(2007)考察了顾客感知价值中的三个维度:功能价值(functional value),情感价值(emotionalvalue)和社会价值(social value),证实了三个维度对顾客满意均有正向影响。这里的功能价值是质量和成本比较后得出的结果。
基于前人研究的结果,本文认为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具体从四个维度来看,提出以下假设:
Hla:对于功能型产品,感知价值的功能/质量维度对顾客满意有正向影响;
Hlb:对于情感型产品,感知价值的功能/质量维度对顾客满意有正向影响;
H2a:对于功能型产品,感知价值的情感维度对顾客满意有正向影响;
H2b:对于情感型产品,感知价值的情感维度对顾客满意有正向影响;
H3a:对于功能型产品,感知价值的价格维度对顾客满意有负向影响;
H3b:对于情感型产品,感知价值的价格维度对顾客满意有负向影响;
H4a:对于功能型产品,感知价值的社会维度对顾客满意有正向影响;
H4b:对于情感型产品,感知价值的社会维度对顾客满意有正向影响;
2.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
20世纪30年代,Hoppe(1930)和Lewin(1936)首次在社会和实验心理学领域展开对满意理论的研究,研究发现满意与自尊、信任以及忠诚有关。Cardozo(1965)在市场营销领域对顾客满意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顾客满意会带动再购买行为,之后众多学者对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顾客满意决定顾客忠诚,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Oliver(1997)指出,通过产品使用发展出的顾客满意是形成忠诚的必要阶段。营销大师科特勒认为,顾客满意度越高,顾客购买的就会越多,对公司及其品牌的忠诚则更久。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之间虽然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Reichheld,1993)。Oliver(1992)研究发现,当满意度达到某一水平后,忠诚度会迅速增加。因为与消费者的复杂心理相联系,满意与忠诚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很早就有研究证明,高满意度的顾客并不一定保持忠诚,而保持忠诚的顾客并不一定是满意的。Blackwell等(1999)认为,对一个品牌的态度对下次是否购买该品牌的预测能力很弱,因为任何因素都可能共同决定顾客想要哪个品牌。即两者的关系中,不仅受到消费者心理的影响,还受到消费阶段、产品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McKinsey(1993)在研究二者关系时发现:如果把满意程度分为不满意、满意和很满意三个区域,顾客忠诚度在不满意和很满意区域会随着满意度的改善而有不同程度的攀升,但在满意区域,顾客忠诚度保持不变。McKinsey把顾客忠诚度不变的满意区域称为“无关紧要区域”,有的学者称其为“满意陷阱”,意思是企业在这个区域为满意而投资没有多大实际绩效。除非企业的努力使顾客进入很满意区域。
根据上述文献,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5a:对于功能型产品,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有正向影响;
H5b:对于情感型产品,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有正向影响;
3.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忠诚的关系
关于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一是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忠诚的直接影响作用;二是顾客感知价值通过顾客满意的中介作用产生对顾客忠诚的间接影响作用。
(1)顾客感知价值直接影响顾客忠诚
一些学者认为感知价值是影响顾客忠诚(购买意向)的首要因素(Sweeney,et al,1997;Brady,et al,1999),提出顾客的购买意向取决于顾客的感知价值,因为顾客在选择服务提供商时会考虑他所得到的与其付出的是否一致。JackieL.M.Tam(2004)研究显示顾客感知价值相对于顾客满意而言更能够引发再购行为。在当前的顾客感知价值文献中,顾客感知价值对行为倾向有直接影响已得到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广泛支持(Eggert,et al,2002;Petrick,2002)。Neal(1999)指出对顾客忠诚而言虽然顾客满意是必要的,但只有价值才最终驱动忠诚,这是因为最满意的顾客不一定能成为最忠诚的,而价值却是忠诚的预测器。
(2)顾客感知价值通过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间接影响
另一些学者认为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忠诚(再购买意图)的影响是通过顾客满意传递的(Patterson,et al,1997)。Gordon H.G.McDougall和Terence levesque(2000)在对牙科诊所、自助服务、旅店及美发等四个服务行业的研究中,将顾客感知价值引入服务业顾客满意及其再购买意图的函数,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顾客感知价值直接影响顾客满意进而引发顾客再购买意图的结论。此后Chan(2003),Cronin(2000)也都纷纷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我国学者郑国中(2006)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忠诚的决定性因素,而顾客满意处于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忠诚的中问,促进顾客忠诚的产生。
从以上文献的归纳与整理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以各自的研究对象为基础,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忠诚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或实证研究。本文拟采用第二种观点,即顾客感知价值通过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产生问接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提出本文的第二个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展开,选用PREVAL量表测量顾客感知价值,并分别调整两部分的感知价值量表:针对选定的产品代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调整问项语句。问卷结尾部分是关于作答者个人信息的调查,包括性别和学历(本科、硕士或博士)。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 1代表“非常不赞同”,5代表“非常赞同”。问卷分为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两大部分,请应答者分别作答。
(二)变量测量
顾客满意参照Anderson和Fornell(2000)的研究,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衡量,即从整体上的感觉;与消费前的期望进行比较,寻找两者差距;与理想状态下的态度进行比较;顾客忠诚参考罗海成(2006)的研究,该研究把顾客忠诚分为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两个方面,并分别设计了4个问项和6个问项。
(三)样本和数据收集
正式问卷发放是在北京市某一重点大学校内进行的,将全体在校学生作为总体,并采用随机方法抽取样本。总计发放问卷170份,回收问卷151份,问卷回收率88.9%,对问卷进行审核和筛选,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43份,有效率为84.1%。在所有受访者中,男性67位,占全部样本的比例为46.8%;本科生81位,占全部样本的比例为56.7%;研究生共62位,占全部样本的比例为43.3%。
(四)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l7.0和SmartPLS2.0作为问卷分析的工具,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用来分析数据的可靠性;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来检验顾客感知价值的结构模型。具体如下:
(1)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主要是检验所发展的量表在度量相关变量是否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这一指标对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采用Cronbach α系数检验量表信度,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检查量表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
(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是来分析不同变量之问的关系的一种工作,是一种较好的实证分析方法。五、数据分析
(一)信度分析
对收集到的143份有效问卷利用SPSSl7.0和SmartPLS2.0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净化了相关的指标,根据变量所在的题项与变量的相关度(Item-total-Correlation)分析,剔除ITCT系数值小于0.4的题项,使净化后的变量题项与变量的相关度均高于门槛值0.5,并根据探索因子分析结果剔除了具有交叉载荷的变量。统计结果显示,笔记本电脑的正式量表的KMO值为0.91,手机的正式量表的KMO值为0.93,并且都通过了Barlett's球形检验(P
(二)效度分析
对笔记本电脑和手机量表分别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本模型的20个指标在7个因子上的标准化载荷均在0.5以上,并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AVE值均在0.5以上(见表4,表5),说明各个变量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
本研究采用Bagozzi&Yi(1998)的建议对区别效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所有潜在变量的方差抽取量AVE的平方根均大于潜在变量问的相关系数,同时也大于0.5,说明本研究使用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三)假设检验
1、顾客感知价值维度构成模型假设检验
本文利用smanPLs2.0分别对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的维度构成进行分析,通过对共同因子、cR等指标进行分析,所有因子均通过检验,结果如表8和表9所示。
模型的权重和检验指标如表10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路径均显著。
从表10的结果可以得出,质量维度、情感维度、价格维度、社会维度共同构成了顾客感知价值,但各个维度在顾客感知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不同且相同维度在不同产品中顾客感知价值的构成也不同。总的来说,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功能型产品中,顾客感知价值的功能/质量维度所占的比重中最大,其次是价格、情感和社会维度;以手机为代表的情感型产品中,顾客感知价值的情感维度所占的比重中最大,其次是社会、功能/质量和价格维度。
2.顾客感知价值对满意、忠诚的影响模型
利用smartPLs2.0分别对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忠诚的影响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对共同因子、CR等指标进行分析,所有因子均通过检验。
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和相关检验指标见表13。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路径均显著。
从表13的结果可以看出:不管是以笔记本为代表的功能型产品还是以手机为代表的情感型产品,顾客感知价值的四个维度均对顾客满意产生正向影响,具体来说:
(1)同一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的四个维度对顾客满意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中,笔记本电脑这一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的功能质量对顾客满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价格、情感和社会维度;手机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的情感维度对满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社会、功能和价格维度。
(2)不同产品的相同维度对顾客满意的影响也不相同,笔记本电脑的功能质量对满意的影响大于手机的功能质量对满意的影响;笔记本电脑的价格维度对满意的影响大于手机的价格维度对满意的影响;手机的情感维度对满意的影响大于笔记本电脑的情感维度对满意的影响;手机的社会维度对满意的影响大于笔记本电脑社会维度对满意的影响。
同时,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均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假设H1a、Hlb、H2a、H2b、H3a、H3b、H4a、H4b、H5a和H5b全部得到验证。结构方程模型如下图5和图6所示。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继承并拓展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将广义虚拟经济的相关理论引入到了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框架中,分别建立了顾客感知价值的构成维度模型和顾客感知价值对满意、忠诚的影响研究模型,并选取了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功能型产品和以手机为代表的情感型产品进行了对比研究,首次探讨了不同的产品类型下顾客感知价值构成维度的差异及其对满意、忠诚的不同影响。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1)在顾客感知价值的构成中,对于功能型产品来说,使用价值所占的比重大于虚拟价值所占的比重;对于情感型产品来说,虚拟价值所占的比重大于使用价值所占的比重。
(2)在顾客感知价值对满意的影响中,对于功能型产品来说,顾客对使用价值的感知对满意的影响大于感知的虚拟价值对满意的影响;对于情感型产品来说,顾客对虚拟价值的感知对满意的影响因子大于使用价值对满意的影响。
从以上结论我们可以看出,在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物质经济的极大丰富,人们不仅仅寻求满足生理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寻求一种包含了自我实现、受人尊重、社交优势、安全保障、爱与被爱、心灵归属等诸多内容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当蕴含着丰富情感和社会价值要素的产品推出市场时,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价值也不断提升,从而增加了顾客满意度,最终导致顾客忠诚。
(二)管理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的营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企业的宣传推广和广告策略应有一定的侧重。
(1)对于功能型产品来说,消费者注重的是产品的功能和价格,企业的宣传推广和广告策略应重点满足消费者的功能和价格诉求。在产品的广告语中,聚焦于功能和价格,以此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在保障产品的功能质量和价格的同时,注重产品蕴涵的情感和社会要素;
(2)对于情感型产品来说,消费者购买商品更多的是为了一种情感的需要,因此要提高顾客满意度可以从情感方面下功夫,使顾客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有美好的体验,实施体验营销。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从进入商店到挑选商品直到做出购买决策,大多是受心理体验的驱使而下决心的。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被更多的消费者接受,必须精心设计,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和气氛,训练有素的员工,让顾客得到与众不同的、令人愉悦的体验,才能提高顾客的满意。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要素市场;一般规律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3)01-0005-07
一、引言
虚拟经济的概念是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虚拟资本”的概念衍生出来的。成思危先生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刘骏民教授将虚拟经济定义为:以资本化定价为其行为基础,具有内在波动性的一套特定的价值系统。他认为虚拟经济一般包括金融、地产、无形资产和其他呈现出资本定价形式的各类资产的经济活动。
林左鸣先生从虚拟价值的角度提出了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他认为,“实体经济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可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通常人们所说的虚拟经济一般指金融活动,即狭义的虚拟经济)”广义虚拟经济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即传统商品价值由于不断容入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商品价值。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认为当前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并非一成不变的均衡系统,而是时刻处于传统价值与信息介质带来的新价值之间不断动态融合和进化的容介态。换句话说,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经济系统是时刻处于经济变量从非均衡到均衡之间不断进化的动态适应过程,也是一种均衡与非均衡同时存在的一种耗散结构。按照该理论,要素市场体系可以看作一个物质态与信息之间不断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演化过程,是从非均衡的零散交易到均衡的标准化交易演进的过程。
本文以该思想为指导,在科学界定要素市场的基础上,探讨要素市场形成的理论基础,着重分析要素市场业态形式演进的一般规律。
二、要素市场的概念
在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成本构成最终产品价格的所有资源,包括土地或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存量(也称资本品,如机器、工具和建筑物)。新古典经济学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要素,包括企业家才能和社会资本(如累积的信任、共同理解、共享的价值观以及有利于调整经济活动的社会知识)。简单来说,生产要素是指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成分,属于厂商消费品,或者称生产性投入品或者资源,比如劳动、土地、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技术等。
从实践和应用意义上来看,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大宗商品要素和权益类要素。相应的要素市场可以分为大宗要素市场和权益类要素市场。大宗商品要素市场属于产业链上靠近基础原料和材料一端的厂商问市场。(Varian,1992;Boyes和Melvin,2002)。在行业内部,大宗商品要素市场指谓厂商问没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资源性粗加工且大批量交易的市场(劳动市场除外)。
权益类要素是指企业及广义经济实体在生产和关联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且由法变量保护的对一份或一组(束)资产的拥有权(所有权)和未来收益(收入流)的索取权(益)。(斯蒂格利茨,2009)对一束资产的拥有权最典型的表现方式之一是对该份资产具有处置的权利,二是对该份资产进行交易的权利。我国现存360家左右的产权交易市场(所或中心)事实上仅仅在处置权上赋予了全权,在交易权利上还只能是一揽子股权交易,尚不能拆分、连续和单元化交易,在交易权上赋予了不足全权的权利。严格说,法(变量)是不可以交易的,只有量纲化的产权――股权才是可交易的。权益市场称谓是产权理论意义上的概念在中国的不合格翻译造成的后果(蔡敏勇等,2009)。
在应用上(主要在中国),权益类要素市场事实上指的是量纲化后的产权――股权交易市场。但由于其直接在产权这种法哲学意义上操作,我国权益类市场的概念比股权要宽泛得多,属于广义上的产权市场外延,包括传统资本市场、OTC市场、企业产权市场和其他衍生品市场。传统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若干不同的子市场(由于历史原因,在我国证券类市场通常被认为是资本市场,而交易非标准化产权的市场在发达经济才是产权市场或称狭义产权市场)。广义的产权市场还包括非传统的权益类市场,比如环境类权益、知识类权益(产权、版权、著作权等),甚至技能(know―how)和产能等可用时间和空间来度量的时段性和地段性权益。
一般说来,法变量支持的产权有对应标的物。因而,可交易的产权――股权和实物交易有一定的距离。但在我国产权市场实践中,司法拍卖的实物和特定商标的物质形态也在产权市场上作价交易,因循习惯,我们也把这种模糊性的交易市场也归在权益类要素市场中。
三、要素市场形成的一般原理
(一)大宗商品市场形成原理
大宗商品市场一般是在自发形成的市场基础上建立的市场。市场所在的地方多是大宗商品的生产地或集散地。
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大宗商品市场的形成原理基于企业的边界。具体来说,因为大宗商品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的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企业生产和经营范围的确定是由交易费用决定的,即当内部生产和经营的费用大于外部生产和经营的费用时,企业采取外部生产和经营策略(外包),当内部生产和经营的费用小于外部生产和经营的费用时,企业组织内部生产和经营行为是合理和理性的经济行为。
举例来说,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上分布着不同的企业,而这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范围正是通过企业边界(交易费用)来安排和配置的。企业边界决定了不同的企业被安排在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当企业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时,中间产品在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流动,中间产品的流动需要一个交易平台,这时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就形成了。
(二)权益类要素市场形成原理
权益的形成伴随私有制的形成过程。权益类要素市场的形成过程贯穿了整个企业史。没有企业就无所谓要素。要形成市场首先需有法前提下的自由交换意愿。这种交换意愿直到现代企业制度正式建立才空前强烈起来。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加速了企业组织繁殖,是促成权益类要素市场形成的最关键环节。
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此而产生的资本短缺,资本不足便成为制约着资本主义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602年,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东印度公司在荷兰诞生。股份有限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态出现以后,很快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现代股份公司这种形式能够使企业可以通过买卖权益凭证迅速得到金融资本品,从而完成产能化拓展和资本化拓展,于是权益类要素市场就诞生了。
最初的权益类要素市场是股票和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成立以后,对进入交易所的公司提出了较高要求。数以千万计的公司无法通过证券交易所筹集资本,只好通过中介交易商在OTC市场解决这个问题。随着市场的发展,地方性的0TC市场逐渐形成NASDAQ式的全国统一市场,而另一部分要素交易需求通过投资银行来完成。然而在中国,还有另一种交易市场形式存在,那就是公开披露信息进行产权交易的市场,成为我国权益类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要素市场的观察形式
(一)大宗商品要素市场的观察形式
在观察形式上,要素市场大体上经历七个不同发展阶段:(1)商铺集聚形式;(2)商铺集聚之后的市场是厂商(生产者)市场和消费者市场分野;(3)厂商市场之后是为某一行业甚至是某一生产环节生产专业化产品(中间品)市场;(4)将仓储、物流和交易点适度分开的专业化大宗商品(要素)市场;(5)添加上融资和担保、标准仓单交易在内的第三方交易市场;(6)在第三方交易基础之上形成的仓储定点、交易资质认定、活跃会员功能团体性分化、卖方回购及独立方担保的远期以及风险控制基础上的传统期货交易所;(7)加盟交易所和基准交易所群形成的场网经济――大宗商品要素市场的最高观察形式。
(二)权益类要素市场的观察形式
在观察形式上,权益类要素市场大体上经历八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私下(而非时下讲的民问)实点借贷形式。这种借贷多发生在血缘、地缘和业缘中。如果划分市场,也仅仅是个只有买方和卖方市场要件的原子形式的交易市场,交易范围小,交易频率低。原子形式的交易市场清淡(thinmarket),变成繁荣市场(thick market)需要引入信用关联中介和处置性市场,因而出现(2)典当行,将出典品评估(当)、质押(典)、形成质贷关系(借贷)、违约后将质押品出售(拍卖)的复杂过程。事实上是将评估市场、质押市场、借贷市场和拍卖市场内化于一个经济实体中的融资“超市”,典当行的交易比私下借贷要繁荣多了。典当市场是个消费融资和生产融资的混合市场,当消费信贷和商业信贷因市场本身的专业化需要分野时,在早年引发了(3)账局(面对农商企业)、印局(面对进入城市的消费者)以及票号――一种用于长距离贸易且和贸易保险结合起来的权益类融资市场。在近代,西方又出现将消费信贷和商业信贷融于一身的商业银行信贷。随着大规模厂商信贷和延期支付使用频率提高,引发出(4)抵押、担保和租赁专业性市场。不过,这些市场多是以附着在厂商信贷市场的中介实体出现的。当中介实体累积到一定数量,中介类市场对传统中介市场升级,出现(5)评估、授信、增级、进入、退出、等引发现行和私募股权市场;这为(6)权益类第三方交易市场⑩(传统OTC市场和交易所)提供了基础;(7)在第三方交易基础之上形成的、交易资质认定、活跃会员功能团体性分化、卖方回购及独立方担保的远期以及风险控制基础上的衍生类合约市场(环境和知识产权类市场);(8)加盟交易所和基准交易所群形成的场
网交易所群――权益类要素市场的最高观察形式。北京目前的权益类要素市场处在中级规模水平上。原因在于,一个结构完善、功能合理的权益类要素市场不是上述七种观察意义上市场同时存在或者均匀分布。但如果是类和近正态分布的话,顶多是个中等水平的要素市场,不具备定价能力。当上述七类市场中活动最频繁、耗费人力物力最为巨大的环节出现节约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权益类要素市场才称得上功能完善。北京及周边地区存在各类形式的市场,但是他们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五、要素市场业态形式演进的一般规律
超出观察意义,按照价格收敛方式来衡量,要素市场的业态形式是一样的。其成熟程度可由低到高分为七类:
(一)实点性一对一场外(spot OTC and one-to―one)交易市场是最原始的交易市场业态形式。交易在小范围展开,属于买方和卖方的偶然易,当前一次的交易价格无法或者很难为下一次的交易提供参考,即前一次的交易价格成为下一次交易参考的成本很高,因此交易价格是无法收敛的(non―transparency)。
(二)实点性一对多(或多对一)拍卖市场及其变种(spot auction and one-to-multiple)――多次交易价格可收敛,但不见得是一价式收敛点(half-transparencyand convering)(图2、3)。在一方出卖,多方购买时,拍卖的制度安排可以使出卖方的喊价信息在买卖双方和买方各自之间是透明的。在当次拍卖过程中,以买方出价最高者(或者变种)得标。虽然拍卖完毕后价格变动停止,但在买方之问透明的信息成为下次交易参考的成本较低。如果买方初次出价太高,第二次类似的拍卖出现,初次透明的信息可能成为第二次的参考,从而引导价格走向区间收敛。
(三)实点性一对多的市营商市场(spotdealer)。这时的交易方式不再是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交易,而是通过中介机构――市营商进行交易。这种市场的价格难收敛(half-transparency andconverging difficult),原因是在无实点性市场伴随的条件下,市营商的目标是最大化自己的中介收入,他们倾向于将不利于中介收入的信息屏蔽掉。(图4、5)市营商拥有建构市场的资源,但由于他的目的是最大化中介费用而不是最大化交易量,因此不是利用该资源建构市场,而是用来建构压低买方(或卖方)需求价格弹性的近垄断网资源。
(四)多对多的第三方市场(spot or networkbased,multiple-to-multiple)大数条件下价格收敛(converging)。当信息在买卖中方之间瞬时透明且可连续交易的时候,价格走向了收敛。(图6、7)当买方无穷多(近乎大数),卖方无穷多(近乎大数),信息在买卖双方之间瞬时透明,屏蔽信息的成本高昂。这时候,交易市场构造好像是个一对多拍卖市场和多对一拍卖市场的复合体,交易等价于前两者多次交易的结果,价格瞬时走向了收敛。这正是建构市场的最终目标,交易的结果是社会福利最大,而不是交易商福利最大。
第三方市场出现后,不仅价格信息走向瞬时收敛,而且交易双方信息透明后,评级、授信进入,融资变得可能,因而出现了更高阶段的业态形式。
(五)具有融资功能的第三方市场(exchange)――因融资风险控制带来的价格快速收敛。这种交易中买卖双方信息透明,评级、授信和融资开始出现,因而市场开始向更高级的业态形式转变。第三方市场因融资风险控制带来价格的迅速收敛的(converging)。
(六)第三方交易所群(group exchanges)――价格快速收敛(instant converging)。当第三方交易所单元在自己各自领域内具有竞争力,且能在交易的网资源形式上互相连成一个整体的时候,一个交易所群形式出现了。
(七)交易市场的交易市场――基准交易所(Exchange’s Exchange)――具有价格瞬时收敛的定价能力(competitive and pricing)。当交易所成群且形成“场网”资源经济的时候,一个区域的要素类市场已经站在了要素市场的顶端,具备了信息经济业态形式下的定价能力――形成交易所之交易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