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3-09-12 17:02: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51-02

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中教学设计也称作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活动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分析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和需求,从中寻找出一种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通常意义上讲就是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设计一堂好课,寻找本课的教学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理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并通过自我评价不断修改和完善方案,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并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可操作过程。简而言之,是设计“教什么”和“学什么”的一种操作方案。它是课前的一种备战和演习。

1 提高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教学离不开教学设计。长久以来,许多人将教案的编写误以为即是教学设计,实际教学设计与教案有着本质的不同。以往备课时写教案多是写要讲的内容,考虑的是教学内容能否完成,怎样使学生听懂,而对教学媒体的使用、学习情境的创建、与职业活动的联系及不同学生的个体特征、学习注意力、学习兴趣、潜能发挥等方面考虑的很少,更缺乏将这些影响教育的因素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环节。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和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要学习什么内容,可能出现哪些学习行为,并为此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设计,重视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注重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和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实施既定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准确地掌握学习者的初始学习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从而达到优化效果并提高教学绩效。而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是教学设计的多个环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的类型,时间分配等因素,体现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为学生搭建好从无知到有知的知识桥,且使这座桥从枯燥无味到妙趣横生,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要想搭建好这座桥,教不仅需要学识、爱心、责任感、敬业精神,更需要有技能,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是教好学生的重要根本。与研究型大学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设计应体现素质为本、技能为准、品德为尚、拓展为强的宗旨。在巩固本专业应具备的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同时,融入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掌握与职业标准相对应的工作能力和技能要求,自觉担当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 成为教学设计的实践者

众所周知,在教育领域始终存在着厌学状况,尤其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他们自认为是国民高考中四流层次的学生,因此其思想上、知识上、行为上都与高等学校学生存在差距,他们更乐于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系统理解、分析能力,掌握知识的连贯性、完整性、逻辑思维能力弱;他们往往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就更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探索出一条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教学设计中体现的要素也不同,要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认识到经过职业教育的学习,他们将掌握未来工作实践技能,预先积累专业经验,为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铺设一条可持续进步的道路,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从教学环境多样化出发,多方位开拓学生的思路、智慧。既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理论上、逻辑思维存在缺失,则我们就应该在教学中课堂书本教学的基础上,更多地制造虚拟的和实际的实操教学环境,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动用自己的眼、手,亲自“体会、触摸”到书本上的知识,更多地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尤其能够为他们未来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要从教师自身的修养出发,加强职业教育从业教师的自身修养,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特殊性,欲教于人必自先觉――自己不但能够熟练完成课题书本教学,同时必须做到对实际操作掌握的轻车熟路。欲教好人必与之为友――职业教育从业教师不能像大学教师普遍存在的授课来之课后去之,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和独立性,反之,职业教育从业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了解他们,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培养他们未来的职业道德和修养等等教学之外的“社会知识”。

以“三相异步电动机单方向运行和正反向运行控制”学习项目为例:

1)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

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首先,分析学生的特征,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异性是绝对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经验,有选择地解决现有的某个实际问题,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在学习项目中,首先要达到基本的要求,使电动机单方向运行,才可考虑正反向运行。在学习中知道所用电器元件的作用,会看电动机的铭牌标识的参数,会按要求完成电动机星形或三角形的正确连接,对照电路图正确选用电器元件,找对相应的触点。有的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则提供机会为大家进行电路工作过程分析的讲解,进一步发挥其潜能。

2)从教学环境多样化出发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应掌握与本专业职业标准相对应的工作能力和技能要求。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尽可能的创设一个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中提供实物元件、工具仪表、说明书等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下,可以利用这些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相互协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智力因素,还要考虑非智力因素。我们面对的学生层次,往往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就需要我们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因势利导,发挥其不同的智能强项,合作学习,使其感到学习可以从枯燥无味到有趣。将外部的实际操作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操作,外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具有电动机、电器元件及工具的实践教学场地中,分小组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有的学生识图能力强,还有的学生理论分析有一套,几个人在一起边讨论边干,每个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会在做完电动机单向运行后,迫不及待地想看到电动机正反向运行的结果,这样很自然顺利地过渡到下一项学习任务。对于有较强分析能力的学生,为电路设置故障,让其观察现象,进行分析,查找故障点,讲明原因,并解决故障,从而进一步提高他的综合能力。

3)从教师自身的修养出发

好学生、差学生不是智商高低的问题,而是早一步、晚一步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说,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面对是晚一步的学生。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和责任感,发挥各自的才能,从一次课、一个单元做起,从点滴做起,结合实际,精心构建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神圣的教师职责。

在这个学习项目中,最考验我们的是面对晚二步的学生,不懂原理,不会分析,没关系,我要求看图接线,让电动机转起来就行。我手把手按照电路图一个元件一根线地示范给学生看,然后让他自己按照示范再独立完成。当他看到自己连接完成的线路,电动机转动的时候,脸上喜悦的表情无疑在传达着他的收获。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是用嘴说说,而是要有对学生的人间真情,足够的耐心,对科学严谨的态度。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为目标,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为目的,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到首位。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当努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践、探索,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职业教育更好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2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设计;职业教育;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专业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平台组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兴趣和培养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社会能力实践。网络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主流,对于高职教育教学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古板方式,信息化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支持,运用高科技现代化设备对所讲课程知识进行统筹的分析讲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不仅仅是提高了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打开了高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新篇章。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导向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2010年7月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独列为一个章节,针对基础设施、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三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要求。在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针对信息化教育印发一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颁布,可以说将信息化教育推到一个时代的浪尖,成为信息化教育的纲领性文件。2012年的5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目的,即落实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提升职业教育的电子政务能力、数字化校园以及人才信息素质的培养。通过国家相关文件的出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信息化设计的重视,教育部也不断出台新的文件对于信息化职业教育进行革新和保障。对于我国而言,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推广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需要国家、各相关教育部门、职业院校、教师等多方联手,共同开启我国教育事业的信息化时代。

二、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1.符合国家教育的素质要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模式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主”的人文精神追求是信息化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职业教育中,充分地调动各种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进行教学指导,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自身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2.多种教学模式的配合

信息化职业教育课堂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是将教学目标分散化组合成多种活动单元,通过活动化的信息教学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以“任务”进行学习、以“目标”进行探索,形成多种信息化的职业教育模式,例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资源分享式学习等。注重因材施教,对于特殊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对待,调动学生的信息化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在信息化职业教育中,教师处于被动的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地位。教师要合理地转化自己的角色,由课堂的指挥者变为课堂的观察指导者,在信息化的职业教育课堂中,善于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应机而变,掌握好整个信息化职业教育的整体性,这个整体性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活动类型、教育评价等方方面面。教师在课堂中要协调组织,而不是一味地讲课,进行自我知识“表演”。教师还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信息化职业素质,拓展自我视野。

4.教师与学生要有一定的信息意识

在信息化职业教育的时代,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意识,能够顺应时代变化,接受新的知识革新和技术变化,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例如,Office办公室软件技术、网页IE浏览、电子邮箱的使用等。

5.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将职业教学目标与各种多媒体信息设备结合起来,进行多媒体的信息展示,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将职业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创新、新颖、有趣的环境中体会到知识的乐趣。对于教学目标和信息化多媒体技术而言,两种的结合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包容关系,在进行信息化环境整合时就已经将多媒体设备进行了优良整合,在这个工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了职业教学知识的传输,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活动的启发者和控制者已经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本人。学生通过自身对于信息化教学的理解,自主地选择职业教育知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职业教育的完美结合,不仅优化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而且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有着推动性的作用。

三、信息化教学和教学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对于职业教育进行辅助化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教学,一切都是为教学服务,不论是网络化的推广还是多媒体的灵活运用,都是为教学创造便利,如果信息化教学脱离了教学本身,那么它就毫无意义可言;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来说,其重点内容就是信息化的推广,与传统的教师口教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解放教师的职业固定,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角色转变,由指挥者变为引导者,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指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采用以“探究、合作、自主”为主要的课堂学习方式。当代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平台在教育中作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标,教师转变了以前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当指引者、统筹者、分析者、审阅者的角色,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探知自己喜欢的知识,教师再加以引导指挥,在无形中将知识进行内化,改变了枯燥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创新式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学习,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当然这种创新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的课本就是世界的弊端,使得学生有更多的精力了解课外知识,从课外汲取课本上根本学习不到的知识,也可以因材施教,因能力施教,使每个学生个体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发展策略

1.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在信息化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课堂角色已经充分地转变,学生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因此信息化教学计划应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合理安排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设计情景,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于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2.转变教师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将“终身教育”奉为信念这是首要的准则,其次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多下功夫、花费精力和时间,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死气沉沉的气氛充分活跃起来,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识完善,多进行职业教育专业知识的进修,开拓多元化职业教育知识角度的视野,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创新。最后,高职院校及院校老师还应该通过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展示比赛做好信息化职业教学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职业教育学习氛围,让高职学生体会到网络职业教育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3.加强学校师资力量

要使信息化更好地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构建中,高职院校就要加大对信息化设备和资源的投入,及时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的信息库和资源库,使学生能够及时地补充最新的资源和讯息,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丰富专业职业教育知识。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对于职业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只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实践素质能力增强,才能使信息化的教学更好地融入职业教育教学之中,才能转变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

4.优化教学方案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组织多种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将学习的内容与信息化设备配合使用,通过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教学方案的优化,不仅可以改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将学生带入信息化的课堂,通过多媒体设备了解更多的职业教育知识,增强学习的兴趣感。

5.完善学习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设计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互评体系。在评价主体改变上进行完善,要有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形成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体系。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计划的评价体系完善,不仅能够使学生和教师有阶段性的目标和总结,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五、结束语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代教育发展的今天,将信息化教学与职业教育教学相结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和技术,将教学模式多元化,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新道路,为以后职业教育事业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当然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的构建中并不是很完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和高职院校多方联动共同优化和完善,尽职尽责,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孙玥 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欣,杨泽伟.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教法展台,2014

篇3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学设计 设计程序

一、引言

教学论,我国学者一般是根据其所研究的对象和任务进行定义的(顾明远,1998;施良方等,1999;邵瑞珍等,1994)。从教学论所包含的研究范围看,可以区分为广义的教学论和狭义的教学论。前者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作为研究的对象;后者则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教师的“教”的研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

如果需要把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或者说,教学论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果离开教学设计是不可能对教学实践发挥指导作用的;反之,如果缺乏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实际问题,教学论的研究也会失去最直接、最鲜活的材料反馈。可见,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

教学设计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等普教体系中非常普遍,属于基础性的常规工作。但在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却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当前职业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对传统课程和课堂进行广泛和深入地改造的背景下,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二、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是指把学习与教学原理转化成为对于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规划这一系统的、反思性过程。

仔细分析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把握教学设计的某些重要特征:

首先,教学设计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者要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理,有机地、有效地融合进入施教的全过程,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标,或者根据不同的反馈修改教学,进行学习补救。可见,教学设计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与既定情境中的材料进行反思性对话的过程”(Shon,1987,1991)。

其次,“设计(design)”并不等同于“规划(planning)”。比较而言,“设计”要求更高的精确性,更高的关注水平和在计划、开发、评价过程中更强的专门化知识。比如,教师希望利用今天的90分钟课时,能够教授完成“外购材料成本的计算和会计分录编制”这一教学任务。这属于“规划”或者“计划”的范畴。而“设计”则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高水平的关注和深思熟虑,它需要确定的是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需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怎样知道达到了目标等一系列详细、具体的信息。因此,“设计”具有天生的复杂性。或者说,“设计”是源于“规划”却高于“规划”。

第三,教学设计不同于课程教授。“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教学(instructional)”,而不仅仅是“教授(teaching)”。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既包括影响教学方案实施的因素,也包括受到教学方案实施影响的因素,“教授”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自然属于教学设计的重点对象,但这并不能影响教学设计对其他教学环节的关注。

三、教学设计的程序

任何教学设计都必须回答三个问题(Mager,1984):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如何到达那里?我们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

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回答“教学目标是什么?”相应地,设计者要通过实施教学分析确定答案。第二个问题是要回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通过设计者开发教学策略来完成。第三个问题要求回答“我们的测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资料?”这需要经过设计者开发和实施评价活动予以解决。

由此,可以得出教学设计的一个简化程序表达:分析――策略开发――评价。

人们对于教学设计程序的基本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许多国外学者设计了诸多模型来表现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过程。图1即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分析和理解这个模型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个模型具有明显的序列性和线性特征。一方面,这体现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一般顺序;另一方面,设计者又不能拘泥于这个程序,在某些情形下,设计者可能需要修改这些设计活动的顺序,而且,这一修改的过程可能并不是一步完成,而是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因此,如果从设计实践的心理活动来看,这个模型应该更像一个“蠕虫团”。

第二,教学设计的各个活动之间相互关联,循环往复,本质上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问题的理解带动着问题的解决,旧问题的解决可能意味着新问题的产生。因此,把设计过程理解成为是设计者不断进行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更为妥当。

第三,规范和科学地理解课程设计活动的内容。这是进行有意义的教学设计的基础和起点。比如,“评价(evaluation)”这一术语,其含义既包括对学习者的评估(assessment),也包括对教学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认为评价就是“测验(tests)”。再如,教学设计包含着问题解决,但不能把所有的问题解决都作为教学设计。因此,必须以严谨、踏实的态度进行问题的学习、理解和研究过程,尊重学术规范,遵守已有共识的概念范畴,杜绝望文生义,减少“非分析性”的研究。

第四,教学设计所创设的教学在目标、教学策略和评价方面必须相互匹配。就是说,教学策略要适应于不同的学习任务(即目标),测验所测量的是学习者达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三者之间必须形成高度的耦合效应才能发挥出教学设计的优势。

四、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教学情境和资源,紧扣教学重心,赋予教学以连续性、趣味性和整体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果,激励教师进步。

1.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学生需要的

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分析,分析既包括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技能、爱好、态度和其他与学习有关的个性特征,也包括分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环境以及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环境,同时,透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和确定,有助于决定教学过程和方法。

2.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学需要的

系统化教学设计的产物必然形成物化成果,这些具有物质性的“产品”既可以被现场使用,也可以被复制和传播;既可以被设计者使用,也可以被其他教师甚至学生使用。因为教学设计和开发包含了学习者和情境方面的信息,所以,这些“产品”可以为那些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提供实用、有效和可接受的解决方法。

3.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需要的

基于分析的教学设计需要技术性的技能和创造性以及理性和直觉性的思维过程。广泛参与教学设计过程,有助于教师有针对地开发评估工具,合理地选择和开发教学策略,适时地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形成积极的反思性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更加有利于教师有意义的成长与成熟。

4.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学校需要的

学校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代际累积的结果。缺乏教学设计的教学成果往往不具备推广性质和继承价值。教学设计不仅仅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解决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的是一种系统的方法论,在此基础上达成的共识,不仅可以使设计者、开发者、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之间形成协调,还能够为学校积累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如果考虑到教学设计具有的情境特征,可以说,在特定情境下的教学设计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校本”。

五、当前的困境

既然教学设计具有如此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什么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却遭受冷遇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不熟悉,不重视

国外学者研究教学设计已经几十年了,理论文献和实验成果异常丰富,但这些并没有被国内的学者,尤其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所熟知、接受和采纳。由于不熟悉,所以不重视。相比之下,职业学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简称“方案”和“课标”)的制定。更有甚者,以为“方案”、“课标”甚至是“课时计划”(即教案)就是教学设计。这几者之间的差异上文已经做了区别。

实际上,如果站在系统的教学设计的角度上看,即使是最新制定的“方案”和“课标”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最为突出的是,缺乏准确的教学目标分析和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对学生和环境的分析;含糊的目标陈述给测量和评估制造了困难,等等。

2.难度大,成本高

客观分析,一方面,教学设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确实具有全面性和苛求性的特征。因此,即使是有经验的设计者也会经常表现出顾虑,担心失败的教学设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无效的师生交流、活动效率和教学效果低下、滥用时间和资源、损害学生动机,等等。另一方面,系统的教学设计在各个阶段都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无法从普通教育的课程设计中直接获取经验性成果,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原创性特征就成为阻碍推动课程设计工作的最直接原因。

3.缺知识,少技术

在我国,课程设计的人员主体应当是教师。教师虽然对于所教授的知识性内容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教学论、学习论和课程设计技术等专门性知识和技能却非常缺乏,从而客观上不具备系统性教学设计的胜任力。

同时,由于多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职业学校的教师通常都会面临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因此,对于复杂的教学设计,教师往往缺乏内在的动力。

正是在上述几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设计才会停滞不前。

六、几点建议

为了打破目前教学设计在职业学校所面临困境,使教学设计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惠及各方,笔者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论和学习论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通过组成学习型团队,通过内容分工,定期交流的方式,迅速掌握指导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

(2)以代表性学科为突破口,建立阶段性任务模式,组建教学设计团队,由简入繁,化整为零、以点带面地进行尝试性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馈,总结经验的同时,推广经验,逐步进入教学设计的全面推进。

(3)积极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之能够不断增强教学设计的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Patricia L.Smith and Tillman J.Ragan. Instructional Design 3rd Edition[M].John Wiley & Sons,Inc.2005.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 教学设计 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

一、教学流程设计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教学流程设计上,通常会采用问题导向教学程序。课程流程从提出问题、分析讲解、实际操作、老师点评,再到提出新的问题、引出新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螺旋形的课程流程中自然地升高和增长,应用和理论两条主线就像DNA一样螺旋式的交织在一起,自然而流畅。整个课程教学从观察现象到引发挖掘本质,从实践应用到牵出理论分析。

教学设计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一个复杂的项目包含许多个任务,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出新问题、新任务,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强化旧的知识、学习新的内容。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将难度一点儿一点儿地增加,任务设计巧妙,既复习旧知识,又引入新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了个个任务后,也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项目。

在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大多不够扎实,大量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会使学生不能理解所学知识。然而,在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学中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授课时除了复习、提问,就是长时间的讲授。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设计教学流程,导致学生听课时没有任何目标和兴趣,根本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由此看来,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将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二、教学情境创建

1.整体性的课程载体

德国的职业学校精心选择课程载体,这些载体有的是来源于企业实际应用,有的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所购置的教学设备,无论何种设备都应该涵盖基本知识点、能力点,按学生接受事物的规律从大到小,从外到内。知识按矩阵布局分散到载体中的,知识的搭接有层次感、梯度性。

2.创建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

在授课过程中,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会通过学习情境的创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授课的案例大都来自于实际工业现场,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学习情境,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后,学生会很有成就感。这种学习方式,目的明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一个学习情境里重点学习一两个知识点,学生反复练习,容易做到熟练掌握。以往我们在讲授程序设计的课程时,存在着为讲程序而讲程序的现象,脱离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学生无法理解在所编写的程序在实际中如何应用,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效果不佳。通过创设与他们今后工作岗位相关的学习情境来讲授编程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在授课时每次都结合一个学习情境,下一学习情境都是在前一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任务或难度,为解决情境中的新问题,逐步引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引出新的知识点,学生总是带着问题学习,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整个学习过程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这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每堂课都认真听讲,亲自动手练习,掌握每一个环节,一旦某一环节没有认真学习,后面的课程就很难跟上,会越学越吃力,导致最后完成不了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很扎实地学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最终才能通过全国的统一考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上一个学习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个学习情境会用到的新知识点。重点教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数时间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在做的过程中逐渐理解、领会所学的知识点、掌握专业技能。

教师在教学时,提出的任务可以有难度变化。例如在讲授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时,可以先创建一个学习情境,完成第一个任务。当提出第二个任务时,教师可以将流程图告诉给学生,由学生根据流程图来编写程序。以后的任务将由学生自己绘制流程图并编写程序。通过这样的训练,今后更加复杂的任务,学生将会独立完成。下面是德国教师Wellenreuther先生授课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问题导向的教学流程。

(1)回顾、复习

检查作业,同时也复习了上一次的讲授内容,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具体做法是首先请一位学生将作业在现场全部操作完成一遍,学生自己演示作业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复习后,教师回顾目前所学的知识。

(2)新课讲授

①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时间控制问题,从而引出了定时指令S-PUCSE、S-PEXT、S-ODT、S-ODTS、S-OFFDT。指令的学习是学生通过帮助文件自学完成的,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自学的空间。学生通过自学绘制出指令时序图,然后进行展示,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

②任务下达

任务一:电机启动时会有很大的启动电流,其启动电流可达额定电流的10倍。为此,在电机启动时应加限流电阻R1~R3。启动时首先串入全部电阻,5秒钟后切除第一个电阻,再过5秒后切除第二个电阻,再经过5秒后切除第三个电阻。这样三个电阻完全切除后,就完成了电机的启动过程。在这个任务中就要使用定时器指令,由学生根据定时器指令的功能选择使用哪个定时器,然后编程实现控制要求。

在完成了这一任务后,教师进行了归纳总结。由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人提出在OB1中调用两次FB子程序会出现什么问题,因而由教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演示。从而讲授了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的使用方法。

③提出问题

上述任务中使用了3个定时器指令,如果仅使用一个定时器指令能否解决这一问题。

④任务下达

任务二:使用一个定时器指令完成电机串电阻降压启动控制。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编写程序,实现任务要求。在任务完成后,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归纳。

⑤提出问题

问题:若有故障出现时,如一个传感器出现故障,但是在程序中却无法显示出来,这种新的方案可以提供一个诊断功能,这就引出了流程图编程方法这一教学内容。

教师对流程图编程方法进行讲解,用流程图编程方法编写顺序程序,讲解并演示了一种调试程序的方法。

至此,教师完成了一次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方法选用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应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合理运用。根据知识的特点,教学可以采用讲授、讨论、问答等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演示、讲授、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总之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多样、灵活、新颖,可以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分组学习是德国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锻炼与人交往、表达和沟通能力、小组成员相互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学习、捕获知识,甚至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为其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种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其责任心。德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通常采用的分组办法如表1。

表1德国教师教学中常用的分组方法

分组教学后,德国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小组展示法和教师询问法。

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会有分组学习的教学方法,但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每个组中会有一名学生代劳而其他学生无事可做。这样的分组学习显然无法达到上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采用分组学习的教学方法时,要给每个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例如:有负责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的,有负责进行记录的,有负责做汇报的等等。只有通过这样的分组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责任心。

四、教学媒体运用

在德国,教师授课时会选用多种媒体,如黑板、幻灯、实物、模型、计算机多媒体等。PPT的画面非常简洁,主要进行提纲讲解、展现学习任务内容、编程软件讲解、演示编程过程;借助动画模拟学习情境所要完成任务的工作过程,难点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原理图、电路图、元器件的结构图等各种图形、表格;需要学生分析、思考、推导的环节,采用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一步步进行推导。总之,德国的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采用各种媒体方式,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在我们教学中,一提到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是PPT、动画等用计算机来展现教学信息的方式。实际上,黑板、实物、幻灯等等都是展现教学信息的媒体。

将各种有效媒体充分利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应根据每一教学环节的需要,灵活运用,以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时间管理

德国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因学习情境而异。一般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具体时间分配如表2。

表2德国职业学校一般教学过程设计和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

注:教师讲授的时间约占总时间的1/3,学生活动的时间2/3。

加入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学生活动的时间要多很多。这种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具体时间分配如表3。

表3德国职业学校加入学生活动的教学过程

设计和教学活动时间分配

注:教师讲授时间占1/9,学生活动时间占8/9

由于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加入了学生活动,这就要求学校给教师在教学组织上留有缓冲的时间,不要规定过死,给教师更大的灵活性,教师备课时原计划2.5学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在实际中应安排3学时的授课时间,课程课时在安排时应预留出小组讨论、小组工作所用的时间。

六、结束语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设计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需要我们不断潜心研究,更加深入地思考,取其精华,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实践中。

参考文献

篇5

    课程是教育机构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案,是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规定。课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由教育教学诸多要素整合而成,包括目标、计划、经验与体验等,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课程的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指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依据课程主题及学习者特征、环境条件等因素,为学习者策划学习活动的过程。课程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任务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评价方法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始终围绕学生主体,积极为其认识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他们对于经验、知识与策略的积累、反思及升华。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与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应当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将职业活动中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实际应用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养成为主线,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培养企业及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以“学习目标能力化、学习任务项目化、学习情境职场化、学习资源立体化、学习评价过程化”为内容的“五化”原则,在课程建设中凸显“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等特点,以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五化”原则

篇6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设计 “五化”原则

一、引言

课程是教育机构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案,是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规定。课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由教育教学诸多要素整合而成,包括目标、计划、经验与体验等,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课程的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指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依据课程主题及学习者特征、环境条件等因素,为学习者策划学习活动的过程。课程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任务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评价方法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始终围绕学生主体,积极为其认识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他们对于经验、知识与策略的积累、反思及升华。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与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应当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将职业活动中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实际应用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养成为主线,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培养企业及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以“学习目标能力化、学习任务项目化、学习情境职场化、学习资源立体化、学习评价过程化”为内容的“五化”原则,在课程建设中凸显“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等特点,以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五化”原则

(一)学习目标能力化

学习目标明确了课程的出发点及归宿;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实际情况,学习者课程学习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课程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特征;另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密切相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一般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等;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能体现出学习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目标设计应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主线,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即学习目标能力化。个体的职业能力通常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如会计专业记账查账的能力、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能力,导游管理专业设计旅行方案、开展景区景点讲解的能力,软件技术专业阅读程序模型、编写程序代码的能力等。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如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

学习目标设计应特别注重目标的可测量性。学习目标应该是外显的,明确、具体、可测量、可展示,不能停留在知道、理解、熟悉知识的层面上,而是注重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如物流管理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生产系统内设施布置的原则与方法,合理布置生产系统的地理位置;能运用定量工具编制各类生产计划,合理调节生产能力与实际需求的矛盾;能运用生产运作管理的现场管理方法,有效控制生产系统正常运作中的质量、进度和成本;能运用运作管理的新思想与新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系统状态进行合理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生产系统的改进与完善。采用“能做什么”的方式直接描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备明确的可测量性、可展示性,对于课程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也非常有利。

(二)学习任务项目化

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载体。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学习任务设计包括: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之间的依托与支撑、学习任务之间的逻辑结构、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的有机结合、学习任务与学习者的调整与适应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应该是工作过程导向的,以专业就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为起点,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选择课程内容,并以之为参照系对知识内容实施序化,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筑造课程内容结构。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选用适于教学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将专业教学各知识点按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重新整合设计,凸显工作学习一体、理论实践一体、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即学习任务项目化。工作项目可以是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项服务的提供或一个故障的排除等,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某公司填制货物报关单,软件技术专业为某客户编写WEB应用程序,导游管理专业接待一个大学生旅行团。以通过对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元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活动中的各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可以在有目标的环境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行动化的学习过程中促进知识与经验的建构,促进实践技能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拓展。

工作项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综合性、完整性等特征。真实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职业实践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项目结果具有实际利用价值,是可使用的产品或可落实的行动方案。典型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体现岗位工作过程的突出特点,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综合性指项目的选取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复杂度,需要运用多种领域知识和多方面能力、借助于多种可能的资源才可以完成。完整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解决岗位工作过程中的某一完整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的某一部分,学生可以经历并体验完整的行动过程,包括:咨询一计划一决策一实施一监控一评价,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获得完整的职业体验、培养并锻炼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三)学习情境职场化

学习情境是服务于学习的微环境,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方”。学习情境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理的、现实的(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也是心理的、人工的(如情感环境、认知环境)。从空间布局来看,传统的教室(包括实验室、实训室)布局多以教学为目的进行设置,更多考虑如何有利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掌控与指导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实现岗位工作场景的模拟以及岗位工作过程的再现考虑较少。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不能有效感知外界环境对未来职业生涯所起的作用,也无法在心理环境中将“所学”与未来工作中“所用”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在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中,职业教育课程学习情境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努力创建与真实职业场景直接相关的学习环境,即学习情境职场化。如,为会计专业“会计实务操作”课程创建模拟财务大厅的学习场景,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商品采购管理”“物流管理”课程创建模拟连锁超市采购部、物流中心的学习场景,为软件技术专业“J2ME程序设计”课程创建模拟软件公司研发部的学习场景。在模拟职场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充分唤醒,工作性行为取代了单纯的学习性行为,经验和策略的获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锻炼”,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在工作过程中动态实现。 转贴于

在教育实践中,职业院校作为教育机构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规模及数量上对真实职业场景进行一比一复制,“学习情境职场化”必须走校企结合之路。校企合作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一般的合作可以由企业投入设备、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或是学校利用企业设备、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深层次的合作可以是人才的订单培养或定向培养,企业除提供必要的学习设备与场地外,还向学校提供培养模式、师资、技术等,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更深一层的合作则有可能是企业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与高职学院分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同时也分享办学效益。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职业院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学习资源立体化

从基本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出发,学习资源是包括传统教材在内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教学材料的总和,以不同的承载媒体、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基于不同的使用主体。传统的学习资源有教材、讲义、习题册、补充练习、学习指导书、实训指导书、活动手册、辅导材料、复印材料、期刊、杂志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网站、论坛、留言板、知识库、专家系统、学习软件、文本文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幻灯片、电子表格、照片等一大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被广泛采用。此外,还有一些课程教学实施中使用学习资源,如授课计划、教案、学习任务书、项目说明书、引导文、练习册、工作页等等。

职业教育课程是整合了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工作过程的集合体,那么,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源,也应该能够覆盖课程全过程的每一阶段、整合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也就是学习资源立体化。如软件技术专业“J2ME程序设计”课程基于软件公司研发部的学习情境,学习资源除通常的教材、学习任务书、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之外,还包括软件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员工考核制度、员工培训制度等;开发标准——游戏策划文档模板、游戏设计文档模板、J2ME手机游戏开发编程规范等;技术资源——参考手册、示范项目电子文档和源代码等;工作资源——开发平台、测试平台、测试软件等;人力资源——客户、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技术总监、部门经理等,其中人力资源角色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分别扮演。为更好地服务于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不断深化内涵、拓展外延,由封闭走向开放,立体化建设是必由之路。

(五)学习评价过程化

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在《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中提出了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评价观,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并认为:职业教育的评价将由功利性向人本性的范式转变。传统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为主导,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都比较简单;另一方面,传统教学评价片面强调关于学习者对知识与经验最终掌握水平的评价,忽视对与学生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学习评价过程化”,与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相适应,强调对与课程学习相关的职业能力发展、渐进全过程的评价,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都将成为评价的目标。

在实施操作层面,评价方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评价主体:不应只是单一的由教师完成的“权威性”评价,而应该是双边的、多边的行动,学生参与,企业参与,社会参与……强调多边互动。二是评价内容:既要有体现学习任务完成质量的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成绩单,也要有体现个人素质及情商、心商、交际商、适应商的评价表。事实证明:在个人获取成功的过程中,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贡献率大大高于智力因素的贡献率。三是评价方式:既要有以考核动作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又要有以测试认知水平为主的知识考试;既要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考试,又要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考试。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设计 “五化”原则  

 

一、引言 

 

课程是教育机构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案,是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规定。课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由教育教学诸多要素整合而成,包括目标、计划、经验与体验等,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课程的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指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依据课程主题及学习者特征、环境条件等因素,为学习者策划学习活动的过程。课程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任务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评价方法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始终围绕学生主体,积极为其认识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他们对于经验、知识与策略的积累、反思及升华。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与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应当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将职业活动中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实际应用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养成为主线,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培养企业及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以“学习目标能力化、学习任务项目化、学习情境职场化、学习资源立体化、学习评价过程化”为内容的“五化”原则,在课程建设中凸显“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等特点,以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五化”原则 

 

(一)学习目标能力化 

学习目标明确了课程的出发点及归宿;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实际情况,学习者课程学习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课程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特征;另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密切相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一般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等;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能体现出学习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目标设计应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主线,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即学习目标能力化。个体的职业能力通常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如会计专业记账查账的能力、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能力,导游管理专业设计旅行方案、开展景区景点讲解的能力,软件技术专业阅读程序模型、编写程序代码的能力等。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如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 

学习目标设计应特别注重目标的可测量性。学习目标应该是外显的,明确、具体、可测量、可展示,不能停留在知道、理解、熟悉知识的层面上,而是注重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如物流管理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生产系统内设施布置的原则与方法,合理布置生产系统的地理位置;能运用定量工具编制各类生产计划,合理调节生产能力与实际需求的矛盾;能运用生产运作管理的现场管理方法,有效控制生产系统正常运作中的质量、进度和成本;能运用运作管理的新思想与新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系统状态进行合理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生产系统的改进与完善。采用“能做什么”的方式直接描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备明确的可测量性、可展示性,对于课程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也非常有利。 

 

(二)学习任务项目化 

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载体。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课

[1] [2] [3] 

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学习任务设计包括: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之间的依托与支撑、学习任务之间的逻辑结构、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的有机结合、学习任务与学习者的调整与适应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应该是工作过程导向的,以专业就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为起点,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选择课程内容,并以之为参照系对知识内容实施序化,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筑造课程内容结构。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选用适于教学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将专业教学各知识点按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重新整合设计,凸显工作学习一体、理论实践一体、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即学习任务项目化。工作项目可以是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项服务的提供或一个故障的排除等,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某公司填制货物报关单,软件技术专业为某客户编写WEB应用程序,导游管理专业接待一个大学生旅行团。以通过对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元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活动中的各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可以在有目标的环境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行动化的学习过程中促进知识与经验的建构,促进实践技能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拓展。 

工作项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综合性、完整性等特征。真实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职业实践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项目结果具有实际利用价值,是可使用的产品或可落实的行动方案。典型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体现岗位工作过程的突出特点,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综合性指项目的选取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复杂度,需要运用多种领域知识和多方面能力、借助于多种可能的资源才可以完成。完整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解决岗位工作过程中的某一完整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的某一部分,学生可以经历并体验完整的行动过程,包括:咨询一计划一决策一实施一监控一评价,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获得完整的职业体验、培养并锻炼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三)学习情境职场化 

学习情境是服务于学习的微环境,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方”。学习情境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理的、现实的(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也是心理的、人工的(如情感环境、认知环境)。从空间布局来看,传统的教室(包括实验室、实训室)布局多以教学为目的进行设置,更多考虑如何有利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掌控与指导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实现岗位工作场景的模拟以及岗位工作过程的再现考虑较少。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不能有效感知外界环境对未来职业生涯所起的作用,也无法在心理环境中将“所学”与未来工作中“所用”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在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中,职业教育课程学习情境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努力创建与真实职业场景直接相关的学习环境,即学习情境职场化。如,为会计专业“会计实务操作”课程创建模拟财务大厅的学习场景,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商品采购管理”“物流管理”课程创建模拟连锁超市采购部、物流中心的学习场景,为软件技术专业“JME程序设计”课程创建模拟软件公司研发部的学习场景。在模拟职场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充分唤醒,工作性行为取代了单纯的学习性行为,经验和策略的获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锻炼”,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在工作过程中动态实现。

在教育实践中,职业院校作为教育机构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规模及数量上对真实职业场景进行一比一复制,“学习情境职场化”必须走校企结合之路。校企合作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一般的合作可以由企业投入设备、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或是学校利用企业设备、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深层次的合作可以是人才的订单培养或定向培养,企业除提供必要的学习设备与场地外,还向学校提供培养模式、师资、技术等,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更深一层的合作则有可能是企业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与高职学院分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同时也分享办学效益。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职业院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学习资源立体化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一体化课程 教学设计 要素

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理念,应当始终围绕学生主体,积极为学生认识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他们对经验、知识与策略的积累、反思与升华。职业教育面向企业与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应当基于工作过程,将整个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实际应用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培养企业及社会需要的人才。可以说,成功的教学源自成功的教学设计。教师如何运用职业教育的规律,根据课程主题及学习者特征、环境条件等因素,为学习者策划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的方案,提高教学能效,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核心

1.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从业者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它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也不是一个个毫不相干的孤立能力的机械相加,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结合,是各种能力的“综合”,是从业者职业素质的外化。

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专业能力指从业者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方法能力指从业者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的运用能力;社会能力指从业者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态度的表现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工作过程的协作能力。明确课程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课程开发和实施标明了方向。

2.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必须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和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也是技能人才培养成果的检验尺度。开发任何专业的一体化课程,都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才可能实现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与就业市场标准的对接。

3.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

典型工作任务是指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对人的职业成长能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或服务中对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三是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和结果不是唯一的,有较大的开放性。简而言之,典型工作任务是某一职业工作领域中包含综合职业能力的综合性工作任务。能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人,也是拥有某种综合职业能力的人。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均要充分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把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与教育领域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开展,把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起来教育教学。

二、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职业活动原则”要素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与职业活动为向导。教学的项目载体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体现实际工作流程,依次设计教学的内容和顺序。

(1)职业活动过程向导原则。任何一项职业活动的完成都需要经过一个完整的职业活动过程,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需要运用好这一职业活动的逻辑顺序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熟悉职业活动过程,首先把职业活动过程介绍给学生,然后按职业活动的先后顺序,开展教学活动。

这项原则对职业教育的任何一个专业的教学设计都具有指导意义,特别针对数控、模具等机械加工专业和维护维修技术等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些较固定的职业环境和过程,因此职业活动过程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主线。

(2)职业活动情境导向原则。职业活动除了有过程,还要在一定职业情境下进行,有时这些职业情境随机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而随着这些变化,从事这些职业活动的人员需要针对已经发生变化的职业情境,调整职业活动的先后顺序或增减职业活动。对于具有这种特点的职业活动,在教学设计时,需要设定可能出现的各种职业情境,以先易后难和过程顺序开展教学活动。

这项原则对于职业教育的任何一个专业的教学设计都具有指导意义,尤其对旅游、商业等各类服务专业具有深远影响。由于这类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是面对随机变化的职业情境和过程,职业活动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就变得具有非决定性意义,这时职业活动的情境将成为更重要的影响教学设计的要素。

(3)职业活动效果导向原则。有些职业活动的过程和情境都不那么重要,而追求职业活动的效果。对于这类职业活动,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展示各种效果,然后尝试用不同的职业活动过程、情境,去达到或者超越学习开始时所展示的效果。这项原则适用的专业一般是艺术类或其他专业中涉及艺术的教学内容。

2.“能力本位原则”要素

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形成是有条件的,单项能力形成的条件,根据职业教育学习理论中对能力的条件定义,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而综合能力的形成条件是具备相关单项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不要出现能力形成条件缺少的现象,以避免能力形成条件缺失而影响能力的形成的情况。

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形成,根据职业教育学习理论对能力的过程定义,是一个由多个环节共同作用、每个环节又具有不同特点的较为复杂的过程。在教学设计编写中,应注意遵循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及其特点,保证教学心理逻辑顺序得到贯彻。避免因出现能力形成过程环节的缺失,而影响学生能力的形成,最终影响教学效能。

3.“抽象层次原理”要素

教育技术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抽象是人类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活动得出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并用概念、范畴、规律等形式规定下来的过程。抽象层次原理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所用的语言、术语、图像等所有呈现信号的符号,都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范围内的各抽象层次上使用,使具体与抽象相结合。

(2)教学内容的编排符合循序渐进原则。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学习者的预备知识与技能情况,也就是一门课程的设置既要有前面的课程做准备又要和后续课程相衔接。由每个学科构成的整个知识结构具有严格的系统性、逻辑性,对于几门学科构成的综合学科,其内容的编排也是如此。

(3)恰当运用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在教学中一般运用两种基本概括形式,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感性概括是直观概括,主要是通过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进行一系列的信息加工,从形式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外部特征。理性概括是在感性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只有通过灵活使用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4.“重复作用原理”要素

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复作用是指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或用不同的方式重复呈现。如机械类专业中的工程图样的识读,始终贯穿整个专业的学习,在不同的工种实训场合中重复出现,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理论层次上,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以不断深化其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

人们认识一个事物,学习一个概念,掌握一种技能,一般都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需要经历一个反复认识过程。一方面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论层次上去认识;另一方面需要在发展中去认识。对一门课程的学习也是如此,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课程设计都是符合重复作用原理的。在技能训练过程中,重复作用体现的尤其明显,一个优秀技术能手在技能操作上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经过成千上万次重复训练才练习成功的。

5.“最小代价原理”要素

在学习过程中最小代价原理是指用最少的篇幅、最少的语言、最少的时间、最经济的设备完成教学任务。如机械加工类专业,属于高能耗的专业,实训工种需要考虑好最小代价原理,教学设计需要把实习材料、刀具材料等耗材系统地充分考虑在内,前一个项目的实训成果可以作为下一个实训项目的材料或用做于综合项目的零部件。

在职业教育改革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遵守职业教育规律的特征,也遵循“同课异构”的开放性特征,更多因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条件和资源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我们只有把握住其核心问题和基本要素,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能效。

参考文献:

[1]张俊英.职业教育教学素养五项修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