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经济发展的建议8篇

时间:2023-09-12 17:02: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关于经济发展的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 长江上游地区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自工业革命伊始,伴随着化石能源的开发使用,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排入大气。目前,大气中过高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冰川大幅度消融以及各种气候异常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发展低碳经济己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改革开放30年,传统的粗放式经济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江上游地区处于我国西部的源头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同时长江上游地区也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面对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因此,对长江上游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内涵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官方文献是2003英国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一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此后,IPCC及联合国多项评估报告都对低碳经济进行过进一步的讨论,但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地域、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差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界定,在低碳经济的评估方法上也缺乏深入的研究。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将其定义为一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对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本人认为低碳经济的本质主要涉及三层涵义: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三是国际低碳政治博弈。技术创新本质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其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为主导向着以技术创新、治理创新等创新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区域发展由经济增长为主,转向经济、环境、生态、民生等多目标协调发展的转型。于此同时,在世界多极化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低碳经济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全球气候变暖为契机,争夺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新博弈。

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长江上游地区是指长江干流从源头格拉丹东雪山至湖北省宜昌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重庆及湖北宜昌以西的部分地区。这一流域被誉为“黄金水道”,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也是沟通我国南北经济、加强东西经济交流、促进海陆经济融合的重要桥梁。中央政府的“十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把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纳入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中,并将其作为西部大开发三大典型区域之一。

长江上游地区作为我国资源富集区,蕴含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并且极具开发潜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前沿阵地。同时,长江上游地区居高临下,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长江上游地区的现状是环境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衰退,生态屏障功能十分低下,严重制约着本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安全运行以及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据水利部水利司统计,每年废污水排放总量约150×108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2%,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在直接入江的394个排污口中,70%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因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三、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低碳产业经济体系。企业应担负起自身发展低碳经济主体的责任,努力构建新的低碳型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政府应出台更多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同时,政府还应对现有的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以减少碳源为目的,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改变由高消费化石能源导致的高碳排放,建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结构。

(二)构建低碳技术体系。加快研发低碳排放技术,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现代化、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对现有能源技术方案进行改造以更强地支持低碳转型及经济增长。

(三)构建低碳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将低碳教育纳入文化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低碳教育,切实把低碳教育落实为一种政府行为,并依照不同需求,编制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强化低碳节能概念。

(四)构建低碳经济的管理体系。完善现有的环保采购立法,积极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公众参与机制,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依托,出台相关的适应各个领域的子法,强化节能减排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Z]. London: DTI,2003.

[2] 周婷.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6(2):54-56.

篇2

一、非公有制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

截至2012年底,全区非公经济主体(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3.99万户,注册资本(金)为9066.71亿元,其中私营企业14.75万户,注册资本(金)7360.79亿元,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金)分别占全区市场主体总量的12.59%和51.14%;个体工商户96.72万户,资金数额417.28亿元,共有361.34万人在个体私营领域就业。

呼和浩特的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2年底,呼和浩特私营企业户数达到30439家,居全区第一,注册资(本)金800亿元,居全区第三;个体工商户达到12.2万户,居全区第二;注册资金超过33亿元,居全区第七。全市共有96万人在各类型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占就业总数的80%,新增就业人口90%在非公有制企业,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财政收入的76.8%来自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已成为呼和浩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但是,我区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无论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的位次都不高,前者占全国总数的1.36%、注册资本(金)占2.37%,分别居24位和16位,后者占全国总数2.38%、资金总额占2.11%,分别居19位和18位。和呼和浩特市的非公有制经济都还存在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层次偏低、创新意识偏弱等方面的不足,相关部门“抓大放小”和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实现自治区“8337”战略,根据王君书记提出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要指示,要在全区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掀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

(一) 从自治区层面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指导

1.应尽快出台加快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

目前全区正进入工业化加速、市场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为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应结合我区实际,尽快出台新的进一步加快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2.召开高规格的全区民营经济工作会

我区地域辽阔,各盟市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为切实部署推动全区民营经济大发展的举措,统筹研究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新思路,近期开一次高规格的发展民营经济工作会,集中自治区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全区大型民营企业,统一思想,协调全局。

3.建立全区非公有制经济联席会制度

为加强党委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领导,创新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结构,统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议建立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会议以电视电话会的形式举行,初期暂定为每三个月召开一次,试运行一段时间后,每半年召开一次。

(二) 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拓宽民间资本投融资新渠道

1.成立内蒙古“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和民间资本借贷中心”

融资难是多年来困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主要问题。目前,一方面,许多企业缺少资金,而另一方面,庞大的社会游资找不到新的切入点。虽然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原来限制民营资本的领域,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玻璃门”现象,变相催生了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的畸形繁荣。我区民间资本充足,呼包鄂地区是全区民间资本最活跃的地区。初步统计,呼和浩特地区的民间游资多达500亿元,集聚了100多家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民间借贷虽然为融通资本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缺少规范运作和风险控制,使民间借贷集聚了高额风险,最终导致鄂尔多斯金融风波的出现。必须建立让投资者信得过的民间资本投资交易中心,让民间资本找到安全、合法、有序的投资渠道。呼和浩特工商联已经和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联合成立了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和民间资本借贷中心,希望成立全区性质的“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和借贷中心”,进一步完善民间资本投融资服务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2.发挥股权基金的作用

2011年4月26日,注册资本1.3亿元的呼和浩特总商会内蒙古永安信股权投资基金正式成立。目前已经成功投资2个项目,运作良好。内蒙古永安信股权投资基金为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股权投资基金是积极落实国家金融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我区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有利工具,建议在全区及各盟市推广。

3.建立全区民营经济扶持基金

民营企业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繁荣、就业增加、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融资难等资金问题一直困扰和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十二届人大会议上《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支持设立民营企业产业发展基金,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民营经济发展,建议由工商联牵头组建全新体制的全区民营扶持基金。

4.尽快组建内蒙古中小企业银行

成立由担任自治区工商联执委的民营企业家出资的内蒙古中小企业银行,每年确定100-200户有影响的企业为重点联系户,实行重点帮扶和政策支持。

(三)年内举办一次全区招商会

2012年3月,呼和浩特市工商联组织了220位当地知名民营企业家、异地商会、行业商会、行业协会负责人走进土左旗参加“土默特左旗2012年政企合作项目恳谈会”。2012年8月成功举办“2012全球200家温州商会千名温商草原行暨中国呼和浩特市优秀项目对接会”,邀请全球和国内200多家温州商会1600多名企业家和金融界人士共聚呼和浩特,签订合作项目34项,意向协议引进资金978.16亿元。2013年2月,内蒙古工商联、海南省工商联,呼和浩特市工商联、海南省鄂尔多斯商会、海南蒙商联合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内蒙古海南两地招商引资洽谈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这次会议利用春节期间大企业家云集三亚的时机,探索出了招商引资新形式,掀起招商引资新,在非常大的范围内宣传了内蒙古投资发展环境,推荐了400个项目。本次洽谈会,加上海南方面的项目,共达成合作意向资金270亿元人民币。

这些活动对我区招商引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摆脱平时招商引资的旧模式,用一种企业欢迎的方式进行招商引资,宣传内蒙古、宣传项目、宣传投资环境,提高了成功率,取得最大的成果。为加大我区招商引资力度,建议2013年举办全区有较大影响力的海内外大型招商会。此类活动不但能促进招商工作,更重要的是将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树立开放高效的政府形象。招商会范围为全国各地蒙商及对内蒙古有投资意向人士,拟邀请人员为:全联执常委、侨联代表、全国各大异地商会、全国各地内蒙古商会、全联各大行业行会。

(四)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

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家、自治区和我市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措施,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2010年中央出台的十六号文件,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建议今后各级党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听取一次工商联工作汇报;在工商联执委会召开期间行政长官或者主管领导要到会通报本地区经济工作;每年由地方领导带领民营企业家到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考察2-3次;以后凡是世界五百强、国内一百强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各省区以及省会首府城市的工商联主席来本地考察访问都要按照地厅级标准接待;这些措施都能有效提高本地的对外形象。

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经济的纽带和桥梁,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有效促进工商联工作的开展,应赋予各级工商联更多职能,如呼和浩特市工商联2012年增挂职能牌子10块(呼和浩特市民营经济服务局;呼和浩特市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合法权益领导小组办公室;呼和浩特市民间投资服务中心;呼和浩特市商会管理办公室等),有效提高了工商联的影响力。

工商联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群团组织,过去一直归市委口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这样的管理模式出现了一些非人为的弊端,建议要加强政府对商会的指导力度,在每年政府财政预算的时候,考虑到每年的各种接待和公关等支出,适当增加工商联招商引资专项经费,督促发改委、财政局、社保局、人事局、招商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加强与工商联的配合力度,每年政府新的项目出台后,要及时与工商联进行沟通对接,增大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呼和浩特市作为首府城市,是全国少数几个没有商会大厦的政治中心城市,建议自治区政协、统战部和工商联主要领导带队赴上海和宁波考察,借鉴当地的经验,由自治区政协、统战部和工商联呼吁自治区党委政府基于提升首府非公有制经济的形象,在土地、资金方面支持建立呼和浩特商会大厦。

工商联既没有行政权力,也没有刚性任务,实际工作中常常会被安排成辅助力量、成员单位等,因而得不到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配合。在企业利益受到侵害时,没有直接的手段来维护,没有一套能够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的机制,在企业最需要帮助时,许多问题只能通过个人关系或私下协调来解决。因此,建议赋予工商联一定的职能,比如推荐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的职能,在推荐本界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时候,要征求工商联的意见;在调解和仲裁非公企业之间经济纠纷的时候,邀请工商联代表旁听,也要征求工商联的意见;评选非公有制企业产品质量、信誉等级等方面工商联要有发言权和一定的决策权,组织非公经济职业培训的时候,工商联要参与。

在工商联选人用人上力求创新,打破过去传统,切实解决目前工商联人员编制上存在的问题,给予灵活的人事政策和固定的经费,由工商联自身采用聘任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让那些熟悉现代经济和国际商务的人才进入到工商联,使工商联为当地经济整体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3

一、对呼伦贝尔草原有效保护,实施生态移民的问题

呼伦贝尔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的温带半湿润型草原,也是我国迄今保护相对完好、纬度最高的天然草地,被誉为“绿色净土”和“北国碧玉”。它已成为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确保华北地区免受风沙侵袭安全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北临近省区生态安全线的起始点。

但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化和人口增加及掠夺式经营,草原植被退化,载畜能力下降。目前,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状况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植被盖度降低10―20%,草层高度下降7―15cm,草地初级生产力下降28.84―48.19%。据统计,目前全市退化、沙化草原面积达5000多万亩,占全市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2.4%,其中严重退化、沙化草地2400多万亩;天然草原生产能力也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32.5公斤/亩下降到目前的90公斤/亩。因此,重视和保护呼伦贝尔草原刻不容缓。

保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移民是从根本上遏制呼伦贝尔草原沙化、退化的好办法。但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呼伦贝尔市当地财政无力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为此,建议有关部门筹措专项资金对呼伦贝尔市生态移民工作予以支持。

二、呼伦贝尔沙地治理问题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呼伦贝尔沙地治理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呼伦贝尔市自有治沙资金有限,上级政府每年下达的2万亩的沙地治理任务与治理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沙地治理依然任重而道远。为此建议:国家在启动第二批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时,将呼伦贝尔3660万亩沙地及其周边植被的保护纳入补偿范围;或将治理呼伦贝尔沙地启动的“樟子松行动”列入“三北四期”工程,在“三北四期”工程的封育和沙地治理方面,加大对呼伦贝尔的投入,使呼伦贝尔沙地尽快得到有效治理。

三、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成立驯鹿文化保护区问题

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猎民,是目前我国惟一的驯鹿饲养民族。驯鹿的饲养方式是野外放养,主要食物是苔藓和蘑菇,猎民也跟着驯鹿过着“逐藓而徙”的生活。目前,驯鹿活动范围在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内。多年来,由于驯鹿饲养回报低、猎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敖乡驯鹿种群发展缓慢,始终徘徊在800头左右。2005年,联合国下属的非政府组织“北方论坛”作出了“中国驯鹿濒临灭绝”的报告,呼吁实施抢救驯鹿行动,否则5―10年内中国驯鹿种群将灭绝。

在历史上,驯鹿驯化史和鄂温克族的民族史紧密地联在一起。在精神上,猎民与驯鹿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保护驯鹿不仅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问题,也是与鄂温克民族息息相关的民族问题。另外,从生态角度看,森林中的苔藓等植物,只有驯鹿能有效利用,对苔藓群落的形成、保持具有特定的功效和作用,是森林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生物链组成部分。

保护野生动物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在东经120度12分至122度55分、北纬50度20分至52度30分根河国有林区管护区内建立驯鹿保护区,使驯鹿处于自然放养状态。同时,加大投入,为驯鹿防疫、防自然灾害提供必要的物资。

四、呼伦贝尔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

呼伦贝尔市是典型的煤炭和森林工业的资源型城市。其中,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满洲里市的扎赉诺尔矿区和鄂温克旗的巴雁镇,森林资源遍布牙克石市、根河市、鄂伦春旗、额尔古纳市、阿荣旗等地。目前,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根河市已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典型资源型城市,给予重点扶持。但从呼伦贝尔市整体看,其面临的城市转型问题十分迫切:林区旗市和企业已出现了主导资源枯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资源型城市矛盾积累多,下岗、失业问题凸显,生存条件差、生活困难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篇4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投资;产业链;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136-02

一、投资、消费、出口在河南经济社会增长中的作用地位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河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低,2009年底河南省出进口总额为917亿9 764万元,仅占同期河南省GOD比重的4.71%。进出口一项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并不显著。从1992—2009年底的进出口统计数据来看,河南省进出口有总量低、波动大、发展较慢的特点。

进而分析河南省消费领域的情况。河南省2009年底总人口9 967万,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 758万,占总人口的37.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6 209万,占总人口的62.3%。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 372元,消费性支出9 567元,食品支出3 273元,恩格尔系数为34.2%。同期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 807元,生活消费支出3388元,食品支出1 220元,恩格尔系数36%。虽然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由2001年的4 110.17元增加到2009年的9 566.99元,消费者在对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支出总量上都有2倍数以上的增长,但是受制于当前河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农村人口比重大以及城镇化步伐较慢的现实,据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河南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全省人均财政支出全国倒数第一,城镇化率全国倒数第五。虽然可供河南挖掘内需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很大,但这一结构性问题并非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大力发展服务业必须有相应的消费能力来配合,消费能力取决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多寡,参照各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来看,只有当城镇化进程进入一定的阶段,农村人口实现向城镇转移,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经济社会才会真正过渡到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河南省依然应当理性看待扩大内需对本省经济发展的作用,还需要摆正内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

纵观传统意义上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在河南省经济社会几十年的发展中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统计1985—2007年的河南省生产总值及固定资产投资两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经济计量回归模型,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证明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省内生产总值会增加0.5%(侯晓博,2009)。2009年全省经济运行数据显示,10.7%的GDP增速中,投资拉动占8个百分点,而自2000—2009年间,河南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3.7%上升到85.9%,消费贡献率由81.9%下降到22.7%。这一方面表明了河南省确实存在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调的结构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在河南当前经济发展阶段,通过“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根本动力。同时我们有必要认清楚消费与投资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国民收入恒等式上可以直观地看出,消费与投资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去思考,投资需求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消费的需求而投资,另一方面投资增加了生产力,增加了商品的供应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带动了消费的进一步增长。由此可见,投资与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逻辑方面来看,当前河南省投资与消费的逻辑关系显然是投资产生新的消费,新增消费又拉动投资的追加(李鸿昌,2011)。

二、当前投资领域出现的问题

1.投资比例失调的问题。2005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 378.69百万元,第二产业投资额为1 970.39百万元,仅此一项就占投资总额的45%。时至2009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 704.645百万元,第二产业投资额为6 980.42百万元,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更是上升到了总体投资份额的51%,拥有了惊人的37%的年增长速度。同期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投资额仅从2002年的2 241.73百万元上升至2009年底的5 962.67百万元年均增速为27%,增速低于第二产业。同时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也从2002年的51.2%下降到2009年底的43.5%。第三产业不但发展速度慢而且自身内部也存在着问题,河南省的房地产业投资由2002年的884.1百万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2 987.51百万元,其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的40%上升到50%。而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发展缓慢,不仅增速低,总量也少。其中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一项甚至在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较2005年出现了同比分别下降12%、4.6%和10%的情况。

2.增长方式存在不可持续的问题。2005—2009年间,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7%不可谓不快,然而相应的资金投入却没有实现第二产业在生产效率上的显著提高。自2000—2009年以来,河南省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已经接近10%,其中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90%(文春波、闫雷,2011)。大量的投资资金流入高耗能、粗放型、资源指向型、环境不友好型的工业领域,部分行业如电力行业、钢铁行业、化工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经济效率底下的情况。一句话总结就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较低,大多数产业居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很多产品附加值低。从产业结构上看,“粗、低、重、耗”产品过多,既污染了环境,又增加了未来招商引资的难度,还把更多的利润拱手相让,不利于本省居民收入的增加。

3.通过观察河南省2005—2009年各种分组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可发现,河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所占的比例异常之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的比重由2005年的72.6%上升至总体比重的75.1%。而在对外引资方面效果非常不理想,不但绝对量在2009年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其50.92亿元的总量不但同比2008年下降了47.6%,甚至低于2005年64.36亿元的水平。这就放映了河南投资环境亟待提高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河南省也存在着人力资本存量低,不能满足引入先进技术的转化要求,以及技术外溢效应在省内不明显的问题。这些方面都增大了引进外资的难度,缓慢了引进外资的速度。

三、关于中原地区发展农业的现状及区位优势

1.传统区位优势。河南省是传统粮食生产大省,气候适宜,耕作历史悠久,小麦生产具有比较优势。据统计2010年,河南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 087.4亿斤,占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95%,比上年增产9.6亿斤,增幅为0.9%。其中夏粮总产量618.1亿斤,比上年增产5.1亿斤,增长0.8%;秋粮总产量469.3亿斤,比上年增产4.5亿斤,增长1%。实现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千亿斤的成绩。

2.政策扶持优势。扶持粮食生产是国家的长期政策。国家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今后扶持粮食生产这一政策的力度只会加大、不会减弱。在2011年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出台了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十项措施。由此可见,在粮食生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今天,河南作为粮食主产区可以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或者是突出优势去寻求财税政策支持,可以深挖河南自己在农业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优势,立足于这些特殊优势做文章,积极引进中央资金发展现代农业。

3.本省食品企业自身实力增强以及产业集群优势突显。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成果显著,仅在2007年,河南省食品产值超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就有143个,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共八个。截至2010年全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总产值达4 058.1亿元,工业增加值1 167.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4.7%,经济总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二位。并且形成了以三全、思念等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产业集群;以双汇、华英、汇通等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肉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白象、、天方等为代表的国内最大面制品产业集群;以健丰、梦想为代表的全国最大饼干类,休闲类食品产业集群,以及以莲花味精、王守义十三香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调味品产业集群。直接带动就业人数120万人,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达500万人,2 300万农民从事原料生产。

篇5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以“减量化、废弃物再资源化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的“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要求将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促进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于是循环经济理念获得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二、内蒙古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地区,在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采取的多是资源换发展的战略,随着这种粗放式经济的负外部性作用加大,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破坏、生态的恶化等情况的相继发生。

(一)资源丰富,综合利用水平低

我区资源储量较为丰富。我区煤炭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位,截至2007年7月,全区已查明煤炭资源矿产地445处,查明和预查煤炭资源储量达到6583.4亿吨。2007年下半年,内蒙古又陆续在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等地发现了几处储量数十亿、上百亿吨的大型煤田。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集中在鄂尔多斯市地区。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3.8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2.11%,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天然气田是迄今我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陆上特大型气田之一。除了当前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常规能源以外,我区还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我区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最为10.1亿千瓦,其它如太阳能、生物质能、工业有机废水等资源也非常丰富。

从总体看,资源综合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6吨标准煤,万元C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于全国近5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空间较大。

(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但环境压力仍然很大

我区加强污染源治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取缔、关停“十五小”重污染企业3642家,有效地控制并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的处置率与综合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2005年全区工业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去除量26.88万吨,比“九五”末期增加19.6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66.6%,增加1.5个百分点;生活污水处理率为43.7%,增加14.0个百分点。2005年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去除量20万吨,比“九五”末期增加0.9倍;烟尘去除量1093万吨,增加1.4倍。工业粉尘去除量123.1万吨,增加1.1倍。2005年全区工业固废排放量62.5万吨,排放率0.8%,固废综合利用率40.1%。与“九五”末期相比,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增加19.2个百分点,排放率减少2.6个百分点;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3.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42.7%。

“十五”期间我区的工业废水、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快速增加趋势,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仍较为突出,部分城市地下水存在超标情况,多数监测河流、湖库水质超标,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在目前的工业快速发展阶段,我区的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2005年,全区废水排放量56241万吨,与“九五”末期比较,增加了21.8%。其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1274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24967万吨,分别占总量的55.6%和44.4%。废水中COD排放量29.7万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COD排放量14.2万吨,占总量的47.9%,工业废水COD排放量15.5%万吨,占总量的52.1%;同“九五”末期相比,COD排放量增加15.6%。

2005年,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145.6万吨,比2000年增加1.19倍,其中工业排放量129.6万吨,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6.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89.0%和11.%;烟尘排放量77.8万吨,增加0.61倍,其中工业排放量60.3万吨,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7.5万吨。分别占总量的77.5%和22.5%;工业粉尘排放量45.6万吨,增加1.59倍。2005年,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75.1%、烟尘排放达标率63.4%、粉尘排放达标率24.2%,分别比2001年低5.8、19.3、34.3个百分点。我区目前在工业废气污染防治上的投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放慢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速度,还不能完全有效遏制排放量的增加,工业废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2005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363万吨,比“九五”末期增加2.1倍。工业固体废物中产生量较大的是尾矿、煤矸石和粉煤灰,分别占总量的32.9%、28.7%和16.4%。

(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初步建立

经过“十五”时期的建设,能源、重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一些骨干企业技术装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壮大产业的过程中,从企业、工业集聚地区和典型区域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循环经济实践,在不同层面积累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围绕煤炭产业,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煤―电―冶”、“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农牧业领域,优化种养区域布局,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沼气―生活用能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工业生态园区的实践,促进了我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建设的工业生态园区有蒙西重化工、包钢、包铝、乌兰水泥、托克托、科尔沁6大循环经济示范区。

三、对内蒙古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依法推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认真实施我国已经颁发的《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相关法规,加快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制定《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条例》,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扭转“守法成本高,违法风险小”的局面。

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虽然比使用现成的成本高,但它能够产生很大的环境利益和社会长远发展利益。如:采用循环经济理念,可以摆脱传统末端治理的成本,(即减少了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少了污染物的处理费用节省了许多有限的资源)。由于其存在着很强外部性,因此环境和社会效益应得到计量和相应的补偿,为此应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和制度。同时,应制定城市

垃圾处理、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管理条例,明确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处理的技术规范,处理企业的责权及监督部门的责权,也就是加大污染企业,单位的负外部性成本,从而有效的调动全社会的环境保护积极性。

(二)改造管理方法,加强环境监测

首先,环境监测要转变观念。通过数据分析和特定的环境背景、因素的相关性讨论,研究环境的变化规律,形成综合分析成果,完成环境监测数据向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升华,使环境价值得以实现。其次,要注意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特点和需求,有重点、有目标地培养、引进相关学科的高层次人才造就一批开拓进取、尽责尽业、乐于奉献的学科带头人,同时实行持证上岗,以提高检测人员的入围门槛。

(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实施技术跨越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努力突破制约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引进核心技术和装备,同时努力的学习国内外循环经济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加大资金投入

环保投资被国外学者喻为“第四产业”,有着巨大的综合效益,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环保投入占该国或地区当年GDP的5%以内,那么,增加环保投资所带来的效益远远高于所增加的支出。政府在增加对环保投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还需政策对可再生资源行业的扶植,以此大大提高企业对这行业的投资热情,从而使这一行业的资金供给增加。政府要利用国债资金和财政预算内资金,加大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

(五)加强循环经济发展宣传

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把循环经济更好的落实,让媒体、法人、市民的监督来约束企业行为。

篇6

关键词:乡镇财政;农村经济;措施

一、乡镇财政与农村经济的现状

1.乡镇财政建设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趋势,但是乡镇财政却出现了财源不足的现象,而且在财政改革的过程中资金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目前财政管理支配面相当大,资金量也很可观,仅靠政府支持根本满足不了财政需求。所以,尽管现在政府正在完善乡镇财政建设,但这个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

2.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深化进行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是政府缺乏农业生产的控制力、的限制、现社会给予的经济压力、农民缺乏正确的意识等仍是现在农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

二、乡镇财政与农村经济中存在主要问题

1.乡镇财政建设的主要问题

(1)目前乡镇财政收入少,财源乏力是主要问题。乡镇财政造血功能差,主要财政来源就是向人民征收。而且现有的乡镇企业较少且规模不大,乡镇发展不统一,政府支持又较少等造成了乡镇财源有限,稳定性差,收入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2)乡镇财政支出较多,收支过程存在问题。乡镇财政作为政府机构之一,其职能就包括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建设各乡镇基础设施等,以满足乡镇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后,使乡镇财政收入明显减少,但县镇支出却随着乡镇的发展日益增多,造成了现在乡镇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现象。

(3)由于乡镇财政负责面太广,包括乡镇的教育、医疗、农业、林业等各方面,使之出现债务量大的现象。但乡镇行政单位中存在太多需要供养的人,使之需负担的人员经费长期居高,还有现在乡镇的历史债务仍未还清,现在乡镇财政出现债务过于沉重的现象。

(4)资金管理混乱现象严重。由于乡镇财政面临着收入少、支出多的压力,为了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人员工资等,财政部门借用行政经费、挪用项目资金、截留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现在乡镇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体制不完善,内部财政控制不严密,造成了资金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

2.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农村经济建设中政府缺乏农业生产的控制力,尽管农业部门有相应的支持与辅助,但主要都是由农民自己决定农业生产。这种情况由于农民自身缺乏对行情的判断能力,种植又缺乏专业性,导致了生产缺乏科学性,会使农民失去很多机会。

现在农民对于农业的意识存在问题,现在普遍存在的两种现象:一种是传统的小农民思想,他们只要求生存温饱,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拒绝学习新的、科学的农业知识;还有一种是现在农村的年轻人的弃农心理,他们一心向往大城市、新生活,不愿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放弃了农业。这两种思想直接限制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再者,是由于目前农业实行的是。这种制度当初激发了农民劳动的热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就现在农业生产而言,但这种制度还是造成了土地资源分散的现状,也使规模性的经营和整体农业把关的生产方式很难进行。

最后,现在的社会现状,诸如:子女上学、医疗问题、养老问题等造成了现代农民沉重的经济压力。所以现在农民对农业的将来持有的态度是偏悲观的。农民并不认为现在的一方土地可以解决现有的经济压力。

三、完善财政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1.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建设

目前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势在必行。进行明确的财权和事权的划分,乡镇财政不能仅仅依靠税收作为财政来源,应积极发展乡镇企业,鼓励人们创业,同时理顺县乡与上级的财政分配,促进城乡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所以乡镇财政建设和农村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应满足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尽管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基本上满足了温饱,但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正在日益增重。而财政来源主要依靠乡镇财政的投入,所以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更完善的乡镇财政体制,对农村基层财政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乡镇财政建设困难重重,在满足农村社会需要、配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满足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要等方面仍有不足。所以,目前乡镇财政需要放弃就公共产品论公共产品的现状,改革乡镇财政体制、完善农村基层财政公共支出制度,促进乡镇发展。

2.规范财政资金管理

规范财政财务工作流程,完善乡镇财政管理制度是现财政的首要任务。在财政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等方面进行完善;强化预算管理;强化债务债权管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等措施规范理财行为。

3.统筹城乡发展

在促进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应注意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基础建设,加强农村经济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农村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四、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乡镇财政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韦素华:关于乡镇财政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J].经济评述.2009.

篇7

一、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明确科学的发展思路。

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一定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有科学的发展思路。2006年换届以来,**县始终把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科学谋划、跨越发展作为首要的工作来抓,把解放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时刻以创新的理念指导工作,以创新的思路谋划工作,以创新的实践完成工作。根据发展形势的变化,及时地对**的发展目标进行了新的明确定位,提出了“争创**‘三化’一流县,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发展思路。工作中,不断强化“等不起”的责任感、“低不得”的目标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欠不起”的使命感,坚持“三化”并举、和谐发展、协调并进,依据工业、农业、城镇化建设工作实际,实行县四家班子领导分块抓落实的责任制,分块评比、考核、奖惩,确保了工农同步发展、城乡建设与旅游事业协调并进。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科学的理念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这个核心,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主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工业、农业两大产业失衡问题。近年来,**县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城市建设与管理并重,走经营城市之路,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一是城镇规划取得较大进展。自2006年来,按照《**城市战略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先后完成现状测量45平方公里,完成控制性规划设计20平方公里;组织编制了8个区域性详规,完成了县城给排水、燃气等专业规划。各乡镇总规修编工作进展顺利,并通过评审。二是认真把工业园区规划与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县工业集中区为自治区a类工业集中区,分一区三园,即县城西产业园、溶江产业园、界首产业园,分别处于县城、国家级重点镇和自治区级重点镇,工业园区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化建设步伐。三是城乡建设稳步推进。2005年以来投入资金10多亿元,完成了一批城市建设改造工程,县城面积从原来的3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2平方公里。房地产项目快速发展,仅2008年县城完成建筑面积38.7万平方米。各乡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道路、排水排污、房屋立面改造、公共活动场所等建设不断完善,乡、村两级环境明显好转。四是想法激活三产,集聚人气。通过举办湘桂同源旅游推介会、桂林米粉节、国际市民古灵渠徒步大会等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提升了**知名度,繁荣了旅游市场,促进了城镇化。

篇8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现代物流; 税收优惠政策。

现代物流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发货、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回收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物流活动模式。现代物流业是新兴的生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很大,然而建立在传统行业基础上的现行税收政策与现代物流业发展不适应,亟须进一步优化。

一、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特点。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河南省政府把现代物流业列为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机遇和困难并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良好。

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腹地,位于沿京广、陇海、京九“两纵一横”经济带的交汇处,中国两大铁路干线京广和陇海铁路、两大高速公路干线京珠和连霍公路都交汇于此; 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中转站,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 河南省已建成郑州、洛阳和南阳三个民用机场; 2011 年,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 5 000 公里,位居全国第 1 位,实现94% 的县市通达高速公路; 此外,河南省拥有 3 个一类口岸、9 个二类口岸和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B 型保税物流园区。可以说,中原经济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是我国多方向跨区域的交通要冲和多种交通网络交会的枢纽地区,也是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战略枢纽。这些都为发展物流业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2. 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速度快。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拓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步伐加快,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2010 年,河南省社会物流总额超过 500 000亿元,增长 31. 1%,比全国平均水平快 16 个百分点; 全省物流业完成增加值 743. 5 亿元,增长13. 6% ,比全国平均水平快 0. 5 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增长 33. 8%,进出口货物物流总额增长 18%; 全省货运量增长 19. 3%,总量位居全国 第 三 位、中 部 第 二 位; 货 物 周 转 量 增 长16. 1% ,总量位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一位。

目前,河南把物流业定位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物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服务作用逐步增强。

3. 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规模小。

目前,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数量多,但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效益难以显现。据悉,河南省现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 3 200 户,其中认定为自开票纳税企业的道路货运企业 914 户,占规模以上物流企业的 28. 6%; 年缴纳营业税 50 万元以上的道路货运业纳税企业 76 户,占规模以上物流企业的 2. 4%。截至 2012 年 7 月,国家税务总局先后确认了 8 批近 2 000 家企业为试点物流企业,享受营业税差额纳税政策,而在这 8 批试点物流企业名单中河南只有 58 家。与中西部省会城市比较,郑州有竞争实力的物流企业不多,规模普遍低于重庆、西安和武汉的物流企业。

4. 中原经济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

中原经济区现有物流企业在物流库存管理、信息服务、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的业务开展不足,大多数物流业企业只从事传统的、简单的物流服务业务,如运输和仓储服务等,使物流企业的进入门槛偏低,效益差。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一是物流园区公共基础设施缺乏,专用物流通道和多式联运、仓储配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物流资源缺乏有效配置; 二是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低,如有些中小企业还没有进入电子商务网络,ERP 等物流管理软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二、税收优惠政策是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

税收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一直在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对现代物流业适当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可减轻现代物流业的税收负担,也能够鼓励社会资本的积极进入,培育壮大物流企业的发展。

1. 调整物流市场产品结构。

目前,中原经济区市场上物流产品供给失衡,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特征,即传统物流产品供给较多,现代化的物流产品供给少; 商贸物流产品供给多,生产性物流服务供给少; 低端产品供给多,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少,市场产品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低,资源条块分割现象严重。有效使用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将有助于物流市场产品供应结构的改变,促进市场均衡发展。

2. 降低物流企业经营成本。

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成本高企,严重影响了其自身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物流成本高企的原因,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劳动力、燃料、土地使用成本的刚性上涨,这些要素的价格都不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又都是无法主观去降低的。物流成本高企的另一原因是物流行业税费偏高。这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完善现代物流业的税收法律制度,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的利润空间。

三、中原经济区物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内容。

目前,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可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

1. 流转税税收优惠政策。

( 1) 列入国家试点物流企业名单的物流企业享受差额缴纳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 2) 对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快递企业,其从事快递业务按“邮电通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统一使用快递业务专用发票。

( 3) 自2012 年1 月1 日起,对从事蔬菜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蔬菜免征增值税。

( 4) 保税物流中心( B 型) 外的企业报关进入物流中心的货物,企业可凭出口报关单及其他规定凭证,向主管退税机关申请办理出口退( 免)税; 物流中心外的企业从物流中心运出货物,海关对报关的货物按照现行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征收或免征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

( 5) 对保税物流中心( B 型) 内的企业在物流中心内加工的货物,凡货物直接出口或销售给物流中心内其他企业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对物流中心企业之间或物流中心与出口加工区之间的货物交易、流转,免征流通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

( 6) 物流企业在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投资用于自营物流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购置的进口设备,可享受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 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 1) 对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新设立的基地航空公司,自开业年度起,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金的河南省留成部分,实行前三年补助100% 、后两年补助 50% 政策。企业所得税从有税源入库年度起计算。

( 2) 自 2012 年 1 月 1 日至 2015 年 12 月 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 6 万元( 含 6 万元) 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 50% 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 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 3) 对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指国家《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项目) 的投资经营所得,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可免交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 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自 2012 年 1 月 1 日起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止,对物流企业自有的( 包括自用和出租) 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按所属土地等级适用税额标准的 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四、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中的税收问题。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物流业税收政策,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税收问题,阻碍了现代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 物流业存在重复纳税。

物流业重复纳税主要体现在营业税方面,在租赁业务、网络分包业务以及业务等领域体现的更为突出。其中,在租赁业务方面,试点物流企业已不存在营业税重复纳税问题,但河南省纳入试点范围的物流企业所占比重极小,而非试点企业不能享受该政策,造成新的不公平。在网络分包业务方面,按照我国营业税法的规定,企业按照整单的金额缴纳营业税,外围分包企业按照分包协议上的价款也要全额缴纳营业税。在业务方面,物流企业在从事业务时,会包括一部分本应由客户自己负担的报关费、检疫检验费、运输费用等,在缴纳营业税计算营业额时,各级税务部门又不予以扣除,出现重复纳税情况。

2. 物流企业税负过重。

( 1) 营业税。我国物流业的营业税税率是3% ~ 5% ,税率并不高,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我国物流业技术含量低,是劳动密集型微利行业,毛利只有 4% ~5%,缴纳 25%企业所得税的税后利润仅剩下 1% ~2%,并不高的营业税税率对物流业来说却显得税负过重。

( 2) 增值税。我国已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但物流企业在购进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钢板、水泥、混凝土等材料费用仍不得抵扣,加重了物流企业的税收负担。

( 3) 房产税。按照我国现行法规,缴纳房产税时要区分两种不同情况,一是房产自用时,以房产余值计算缴纳,适用 1. 2% 的税率; 二是房产出租时,以房产租金收入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适用税率 12%。然而,物流企业出租仓库的租金收入,除了按以上规定依法纳税外,还要缴纳 5% 的营业税,税负达 17%,并有重复纳税问题。

五、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2011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要求根据物流业的产业特点和物流企业一体化、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统筹完善有关税收支持政策,切实减轻物流行业的税收负担。笔者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对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出如下建议。

1. 明确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

( 1) 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自给自足的物流模式成本高、效率低,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方向,要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功能,力争在企业内部物流资源外部化中有所作为,鼓励企业剥离自有物流资源,克服中原经济区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中需求不足的制约。

( 2) 鼓励发展农村物流。中原经济区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加工集聚区,发展农村物流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当前农村物流分散、物流技术落后、农资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成为中原经济区农业物流体系发展的瓶颈,应充分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开展面向农村物流业务。

( 3) 鼓励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大型物流企业优势明显,如在服务的优质化和远距离运输设计等方面表现突出。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数量多,但规模不大,应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物流企业兼并重组,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

( 4) 鼓励物流企业购进先进设备。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物流企业在物流设备上投入不足,不注重技术改造和物流设备升级,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缓慢。税收优惠政策应鼓励物流企业更新设备,提高物流企业服务能力。

2. 流转税优惠政策建议。

( 1) 在中原经济区物流业所有企业、所有业务中,全部实行营业税差额征收,取消税收试点,使所有的物流企业享受公平税负。

( 2) 将中原经济区物流业、仓储、租赁、配送等各个环节的营业税税率由 5%降低到 3%。

( 3) 中原经济区传统工商企业向专业物流企业转让自有仓库及其附属设施免征营业税; 中原经济区传统工商企业向专业物流企业转让自有固定资产免征营业税。

( 4) 对所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物流企业,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而不是仅限于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

( 5) 对中原经济区所有农产品物流免征增值税。

3. 所得税优惠政策建议。

( 1) 将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作为小型微利企业,不受小型微利企业的人员、收入的限制,直接按 20%的税率纳税。

( 2) 对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的研发费在税前列支; 中原经济区物流行业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办法。

( 3) 对中原经济区新开办的物流企业享受为期 1 ~2 年的免征所得税优惠; 对经营货运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 10 年以上的,可以享受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

( 4) 对参加中原经济区重点物流园区建设的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二免二减半”的优惠政策;对物流相关的兼并重组企业给予“一免一减半”

的所得税优惠。

( 5) 对中原经济区农村现代物流企业实行三年或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税款。

4. 其他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 1) 对中原经济区新引进的物流企业区域性总部、集团总部,经有关部门批准,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 2) 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所属仓库,不论是否出租,均以房产余值计算缴纳。

参考文献:

[1]薛 钢,郭扬虎。 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研究[J]。 中国财政,2007,( 1) :51 -52.

[2]王冬梅,鞠颂东。 中国物流业税收负担水平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9,( 1) :25 -27.

[3]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EB/OL]。 河南省政府网,2010.

[4]马海涛,肖 鹏。 中国鼓励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现状剖析与优化思路[J]。 财政监督,2011,( 8) :12 -15.

[5]孟宵冰。 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J]。江苏商论,2010,( 6) :80 -84.

[6]任常军。 论我国物流业税收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 24) :72 -75.

[7]吴 静。 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探析[J]。 物流经济,2010,( 3) :34 -39.

[8]李利晓。 河南省物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 江苏商论,2010,( 6) :91 -9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