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1: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研课题研究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17-01
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是一个具有深层次、多维度、因素纷繁的复杂系统,这也就说明一点,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因素非常多,譬如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定、方法等。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应该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优化,把它当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那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前提就需要完善结构、优化基础。由此,笔者认为要达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非一日之功,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
每个人内心都潜藏着一扇求知好学的门,一旦这扇门被打开,那么求知的眼睛就会眼前一亮,而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就是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亮的指明灯,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想法,更会引导学生积极去学会理解,并从中享受到学习的愉悦。大家都知道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爱玩、爱蹦、爱跳、爱玩游戏,那么作为教师想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是无法被忽视的。由此,开展一些有趣的学习小游戏,使课堂教学情景化、趣味化,既满足了学生的玩乐心理,又营造出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就使得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接收教育。例如一些情景小对话、角色扮演、猜图游戏。这样的小游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应用能力。
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想要使课堂氛围和谐愉快,那么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大前提。学生都比较倾向于认真学习自己喜欢的老师所教的课程,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从心底里面不喜欢这位老师,那么这位老师即使课程教的再好,学生也不会有激情去学习。所以,教师需要摆正心态,不能以以往的以教师为尊的姿态去教导学生,既能够以教师的身份去教导学生,也能够以朋友的心态去关心学生。经常与学生课下谈心,课后关心他们的学习难处或者家庭难处,同时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处进行必要的额外指导,并鼓励学生。之外,教师还需要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探讨,寻求学生的意见,共同促进课堂教学。当这种亦师亦友的关心形成后,那么学生们都愿意去认真学习教师课堂所教,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
三、创新性的全面运用教材
新课程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创新性的使用教材。新教材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推行新课改的理念就需要教师自己去阅读研究教材,从中去体会,去感悟编者编制教材的精神与目的,这样教师本身才能灵活的捕捉到教学的重点并传导给学生们。有效的运用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能够创新性的使用教材才是最终目的。教师需要适应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以及灵活程度,针对教材不可笼统接受或者全盘否定,对合适的地方进行内容增加或者对不合适的地方适时删除,同时可以不按照教材章节内容顺序来教学,也许灵活的改变教学顺序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扩宽学生英语学习思维
作为英语课堂,那么最好的环境就是全英文式的教学环境。但是,鉴于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使用英语,适当情况下采用汉语。久而久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适应下来,也能够自然而然的受到英语环境的熏陶,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提升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扩宽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五、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在上课时候注意力极易被分散,学习的自觉性也是比较差的,所以一味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单词肯定是枯燥乏味,相当不利于课堂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也是越学越厌烦。所以在课堂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将文字、声音、影像等结合起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给予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过程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过程无疑会使教学情景化,使学生身临其境,毫无疑问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兴趣也会大大增加,使学生学习更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动物的内容时,可以将单词结合动物图片、动物叫声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以此设置有趣的学习小游戏,如听声辩物,看图写词等等,这无疑更加利于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所以,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仅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体验,更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六、优化评价制度
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个人评价,同伴评价以及小组评价三种评价模式,相互交叉结合,使学生能够相互学习,互相欣赏,共同进步。由此,笔者建议可以采取英语课堂发放评价卡的方式来记录学生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还有小组评价,之后教师能够根据评价内容来制定教学方向与内容的计划。具体就是:个人评价就让学生自身根据课堂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评价,例如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的满意程度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程度自我评价,可以通过打星号来评价。同伴评价即是为自己的同桌同伴课堂行为表现以及课下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打星号的模式来记录,也可以采取画小红花的形式。小组评价的前提是分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这种模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们能够相互关心,收获友谊。最后的评价则由教师来完成,针对小组表现优良的进行肯定与赞赏,对表现不足的地方进行纠正与鼓励。最后,教师整理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此来鼓励班级的每一位同学。
参考文献:
[1]陈玲,胡智杰,周志等.1∶1环境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特征研究――基于视频案例分析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4,(2):88-94
一、建立保障机制,营造科研氛围
1.人员保障。我园对于课题研究十分重视,课题组成员由园长、教科主任、年级组长、骨干教师等组成,年龄结构合理,既有朝气蓬勃、冲劲十足的年轻教师,又有经验丰富、沉着老练的老教师,他们都承担或参与市级以上规划课题的研究经历,具有良好的科研意识,研究能力强,研究成果丰硕。同时这些老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她们的通力合作下,定能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
2.制度保障。课题组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理论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将课题研究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和教师的教科研考核之中,积极投入课题研究的教师优先享受外出参观、学习、交流的权利,对在课题研究中有科研成果的教师予以奖励。
3.经费保障。本课题研究与我园的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我园投入大量的必要的研究资金用于聘请专家现场指导、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各种现代设施设备的添置、成果推广等。同时提供充裕的研究时间,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和深入实施,从而确保研究活动的正常化、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重视实践研究,丰富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细致化。我们将课题进行细化展开,由教研组长负责二级子课题的研究,分别是《幼儿园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模式与策略的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美术欣赏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美术欣赏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的研究》。各班老师进行三级子课题的研究,分别从人物画欣赏、动物画欣赏、抽象画欣赏、建筑画欣赏、扇面画欣赏、装饰画欣赏、剪纸欣赏、陶艺欣赏、吊饰欣赏等与信息技术结合,针对美术的各个方面展开欣赏研究,每位老师研究的方向都不一样,各有针对性,避免重复现象。
2.理论学习针对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重视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组织教师培训、学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先后组织教师观摩几所市示范幼儿园的活动,还邀请领导、专家来园作专题讲座进行指导。平时,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自学和集体学习的形式,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如《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名画欣赏中的运用》、《美术构图色彩的专题讲座》等,并要求教师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研究之中。我们还聘请小学的教技主任来园对教师进行电子白板、Flas制作的技能培训,促使每位老师都熟练地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
3.实践研讨常规化。为了使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落实,使课题研究规范而深入地开展,我们将各种活动常态化管理。在课程安排中每班每周安排一节特色活动课,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子课题研究内容,正常开展特色教学活动,将自己的研究内容作为班级的特色,促使班班有特色、人人有课题。每两周定期开展一次与课题相关的活动,如经典作品赏析活动,课题案例分析活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评比活动,我谈美术欣赏和信息技术如何运用交流活动等,定期组织课题组的老师进行研讨,将课题实施的情况汇报给课题组,并组织教师交流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经验和成果。每学年组织课程组老师开展课题研究实践课活动,将自己一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并对教师的课题研究情况及时作出评估,使老师的科研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
4.课题环境全园化。《指南》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在课题组人员的筹备下,我们在幼儿园楼梯通道、美术室、走廊、班级墙面等区域,创造了丰富的美术环境。如:在美术室内,我们将国内外美术大师的作品进行展示,如:凡・高的《向日葵》、徐悲鸿的《奔马图》、齐白石的《虾》等,请幼儿欣赏,并引导幼儿体会大师在作画中大胆用色、抽象表现及创意等,然后开展多样性的创作活动。在西面楼梯道上,呈现幼儿创作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的剪纸作品、扇面画、各种吊饰;在幼儿园长廊中,呈现幼儿的一幅幅水墨画,青花瓷装饰的服饰、纸盘、杯子等。这种用幼儿的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建构出的美术欣赏的大环境,既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及成就感,又有效地激发幼儿继续进行美术创作的欲望。
三、注重反思总结,提高科研成果
1.教师的发展。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研究成果总结,每位课题组人员每学期围绕自己的子课题撰写有关总结、心得,每学年完成课题论文一至两篇。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如野兽派马蒂斯、点彩派修拉、现代派画家毕加索、超现实主义画家米罗、剪纸发展史等美术欣赏专题培训,老师们了解了各种时期、不同画派及风格的代表画家的生平事迹,了解了不同画派的作画特点及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美术欣赏修养和美术欣赏能力。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互帮互学蔚然成风,一支“观念新、理论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2.幼儿的发展。儿童具有极大的潜力,只要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喜欢、乐于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像大师那样作画。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便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展开丰富多彩的美术欣赏活动,使幼儿喜欢参与美术欣赏,并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感和自信心,在幼儿园举办的“幼儿美术作品展”中,孩子们作品各展其能,各具特色。同时将幼儿绘画的优秀作品进行保留,在本园网站上开辟专门的幼儿美术作品展示版块,让孩子、家长、社会各方面都能看到孩子作品,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创作的自信心得到有效的培养。
3.幼儿园的发展。美术欣赏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的办园特色。我园注重课题研究与特色建设的整合,以科研促特色。多次向幼教同行开放特色课,展示办园特色,获得同行们的一致好评。我们汇编了《课题论文集》、《课题教案集》、《课题专集》,收录了上百篇有园本特色的优秀活动设计、活动案例分析、研究论文,刻录了多个课题研讨活动光盘,收集了大量的幼儿美术作品及几十个优秀的教学课件,大大丰富了园本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课程资源库的信息量。
参考文献:
[1]梁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华夏出版社,2003,11.
关键词:语文情境;教学内容;课堂效率
一、创设课堂语文情境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的情境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筛选出学生感兴趣的语文问题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会意识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萌生对学习语文的喜好,挖掘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探索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创建良好的教学气氛
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怎样能做到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快乐高兴,并且有效地学习呢?首先,要制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这样一来,学生才会多思考,积极动脑筋。其次,刚开始就要培养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讨论研究的课题当中不断地学习。最后,当老师遇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最好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交流心得,使学生的个人思想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同时,教师也应与同学搞好关系,积极平等地参与到交流中来。在讨论中所产生的问题不要轻易地表明态度或下结论。
三、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效率
在普通的教学方法中,只要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效率良好的,成绩能得到提升的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在教学中不存在绝对的好方法。好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讲授知识逻辑严密,充分备课,而且学生学起来容易接受。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古诗、文言文等这些都需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这样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升。
在当代,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教师在理性和情感方面的一个展示、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在传授过程中既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又能满足情感需要,这样学生才会欣然接受。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知识的运用来展现自己的专业知识的能力,这样孩子的兴趣才会提升。
简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内心思想的发掘与提升,不断地鼓励他们多读书,并且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顺君.初中语文教学构建和谐美的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8).
打破城乡客运二元化格局,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环境,更好地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公共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市以改革现有城乡客运模式,打破城区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在构建和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客运网络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利益矛盾和历史遗留的后遗症等问题也随之一触即发,从而使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和艰巨的攻坚阶段。现就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具体措施、取得的实效、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等浅探如下:
一、 ***农村客运基本概况
***市辖四区三县,行政辖区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94.95万人。共有专业班线客运企业17家,拥有各类线路577条,其中涉及农村班线244条,营运车辆1504台。
二、具体措施
1、统筹城乡客运发展规划。2007年底,***市将村村通通班车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村村通班车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市县树立客运“一盘棋”思想,统一编制线路布局规划、运力投放和站场建设规划。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农村公路建设、场站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做到路通、车通、站成,路、站、运一体化。逐步构建市—县、县—乡镇、乡镇—行政村的三级客运网络。在组建客运网络时,按照“宜公则公,宜农则农”的原则,即适宜开通公交的开通公交,开通公交条件暂不成熟的,开通农村客运班车,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出行。
2、整合客运资源,改造经营主体。引导客运企业创新管理方式,主动适应公交化的要求,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为契机,大力开展县内客运企业公司化改造工作,按照“投资多元化、产权一体化、经营集约化、管理公司化”的原则,采取多项措施,拓宽投资渠道,对公路建设可通过自然资源开发、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多方投资;以资产为纽带,打造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营运主体。2007年8月,***至上派65台中巴车成功改造为30台公交车,纳入***汽车客运有限公司第八公司管理(后经市国资委协调置换给***市公交公司)。2007年11月,***至店埠336台红面车及30台中巴车成功改造为80台公交大巴车,纳入***市公交公司管理。2008年10份,***至北三十岗59台面的车成功改造为20台中巴车,纳入***新亚汽车客运有限公司管理。2009年11月份, 线改造成功,原126台经营双墩至***的面的车改造为38台中巴车,纳入长丰县宏业汽车客运有限公司管理。2010年12月份,店埠至撮镇150台面的车成功改造为12台公交车,纳入肥东县城东公交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至此,***市所有县际面的车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全部是安全性、舒适度、经济性更好的公交车和中巴车,为群众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3、对农村客运班线经营模式进行改革。将客运“热线”与偏僻农村的“冷线”经营权捆绑,解决客运资源配置不平衡,经营困难的矛盾,对有条件的农村客运班线可实行公交化运营的,发现一条改造一条。
4、实行政策优惠,扶持农村客运发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减免农村客运车辆相关费用,按时向农村客运经营者发放燃油补贴。另向市财政部门争取政策,对“冷线”给予财政补贴,2009年***市向三县“冷线”经营者发放补贴260万元,2010年市财政部门加大补贴额度,向“冷线”经营者发放补贴320万元,极大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确保了农村客运班线“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5、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完善客运站功能。要合理规划客运站点布局,充分考虑道路客运、城市公交客运的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做到乘客零距离换乘。对县内客运站、候车亭和招呼站重新摸排,完善和改进其使用功能和效率。对已建成未投入使用的客运站要重点逐个分析原因,寻找突破口,加以解决。我市肥西县高店客运站因土地使用问题,施工被迫停工,围墙被推倒,影响了我市客运站整体建设进度,我处督促县交通局积极与各有关部门沟通,宣传农村客运站建设属于公益性建设,是利民工程。最终在多方努力下,2010年高店客运站开工并于12月份竣工。
6、加强行业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实践证明,一户一车、单车经营不仅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抗御风险的能力也差。集约化经营、公司化管理、规模化发展才是农村客运的可行之路。一是要严格资质条件,严把准入关。二是要严格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强化从业人员管理,推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三是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管理人员的挑选、培训、教育、考核制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需求。四是认真贯彻落实“五定三统一”制度。五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坚持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市县联动,从更大范围上扩大市场监管的空间,坚决打击给类违章经营行为,为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的发展创造良好。
7、不断强化城乡客运一体化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2010年,我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市开展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效能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成立“城乡客运协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多次召集三县交通局、运管所、各客运企业、各客运站相关人员召开了***市开展城乡客运一体化专题会议,对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步骤、工作要求和原则进行了贯彻和部署。三县结合自身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把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力推进,确保这项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办实办好。各单位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车、标语、网站等各种载体广泛开展宣传。集中宣传开展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效能建设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办法、措施以及典型事迹,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三、取得的实效
***市三县共有47个乡镇,895个行政村,人口277.5万人。截止到现在,三县47个乡镇全部开通行政村至乡镇、乡镇至县城、乡镇至***、县城至***的班线客车,开通班车的行政村888个,客运班车通达率为99.22%;建成农村客运站48个(***市区2个、肥东县17个、肥西县15个、长丰县14个),建成农村候车亭506个(肥东县139个、肥西县157个、长丰县210个)、招呼站894个(肥东县252个、肥西县312个、长丰县330个),农村客运网络基本形成。
四、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
由于发展的基础和历史原因, 我市在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中,遇到了错综复杂的障碍和瓶颈,主要表现如下:
1、部分道路基础设施有缺陷。***市原先设计的村村通道路是3.5宽的水泥路,两边再辅以0.75宽的路基,总宽度为5米。但有的村村通道路因施工和资金等原因,有的两侧路基较软、有的路基宽度不达标、有的根本无路基、有的无警示标牌,存在安全隐患。
2、农村客运站场利用率不高。在土地资源十分珍贵的当下,客运站为了方便旅客想选址乡镇中心地带,于是协调征地就出现了困难。为了尽快完成建站任务,承建者就选择在偏僻、远离集镇中心的地方建站。但车站建成后,本来就因为不稳定客流而经营惨淡的农村客运,更没多少班线愿进站接客,进站的客车也接不到几个人。结果,运营成本太高,车站难以维持,故而造成部分客运站建成后没有及时投入使用。
3、候车厅、招呼站损坏严重,维护资金缺口大。因候车亭、招呼站主要建设在县、乡、村道路上,主要构成材料是不锈钢和铝合金,点多面广,盗损、人为破坏严重,给监管和维护带来难度。目前维修资金主要来自广告收入,对候车亭、招呼站维护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4、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城乡客运一体化推进滞缓。由于我市部分农村客运班线企业属于民营性质,尽管在全市的客运体系中所占的份额不大,但由于民营资本的营利属性,使其在提供公共服务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在全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时,企业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
5、单车挂靠和承包经营模式,使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整合和优化变得更为艰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民营客运企业普遍采用的是“放羊式”的挂靠和承包经营模式,而这两种经营模式企业是“重收费,轻管理”,往往导致挂靠者和经营承包者忽视了对自身经营行的规范和市场的培育,不择手段的追逐各自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群众的利益。超载、超速、不按核定线路和班次、倒买倒卖营运线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因有的违规行为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处理起来容易引发群体性不稳定事件,给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推进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
6、经营主体性质分散,难统筹协调。我市现有客运企业有国有的、集体的、股份的、民营的,多种经济性质并存,再加之经营区域划分,尤其随着城区公交向各乡镇农村的延伸,班线客运企业与公交公司和实际承包经营车主与公交公司之间利益矛盾也随之显现和激化,很难进行调整和整合。
7、政策不统一,阻挠城乡客运一体化。随着这见年国家对“三农”政策的扶持与倾斜,农村客运班次享受到一定的燃油补贴,但与城市公交可以享受财政的补贴、奖励、免税等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在法律法规执行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城市公交车可以按面积核定乘员数量,从而基本不受超载限制,而农村客运车辆则按车辆核定座位乘员,若超过核定座位将受到处罚,且处罚较为严厉。
8、司乘人员身份、待遇不同。城市公交车司乘人员均为公交公司员工,公交公司缴纳“五险一金”,受劳动法保护,相对稳定。而农村客运车辆司乘人员多为车主或车主聘用人员,流动性较大,劳动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是时代赋予的民生工程,面对起步低、发展晚、基础弱、群众要求迫切的县域公共交通现状,面对伴随改革深入而逐渐浮出水面的种种矛盾和坚冰,更需要我们有超前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去破解这些坚冰和瓶颈。具体对策如下:
1、政府应加大投入,要加快路网建设,从城市土地出让金中划出固定的比例,积极拓展建设资金渠道,对完工公路进一步完善路肩硬化、警示牌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在建公路或准四级以下公路通过新建或改造,应将水泥路宽提高到4.5米以上,使道路达到通客运车辆标准,确保通行安全。
2、充分发挥农村客运站功能,确保客运站正常运作。由于农村客运站建设国家和各省都有相应的资金补助政策,但是建成投入使用后,却未安排管护经费。同时,农村客运站具有较大的公益属性,不能以通过“收取旅客站务费和车辆进站服务费”的方式平衡收支,但还必须要为农村地区提供持续,因此经营负担沉重,后期维护与管理困难重重。对于已经建成的农村客运站,为了扭转被闲置困境,各地运管部门开拓思路,创新管理,探索新路子。如:可以审批在客运站旁修建商用店铺或对现有客运站资源进行优化,开拓资金收入;政府对客运站管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维持客运站正常运行;将客运站与交管站修建在一起,既节约了成本,又加强了行业监管。
3、加大对候车厅、招呼站的维护与监管。由于农村候车厅、招呼站地理位置原因,监管难度大,损坏现象严重,造成维护资金缺口增大。政府可指定乡镇、行政村、运管所、路管所等作为监管责任主体,可对候车厅、招呼站按一定周期拨付维护资金,监管主体在落实监管责任的同时也可以候车厅、招呼站为载体,拓展相关业务,增加维护资金收入。如:以对外招商招租的形式把客车停靠站点、站牌广告作为一种资源来处理,从广告公司收取一部分资金补充维护资金。
4、进一步优化经营主体。城乡客运一体化,首先要理顺经营体系,解决诸多的利益矛盾,如果经营体系的不协调,城乡客运要贯通将阻力重重。所以要继续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规划,通过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加快对民营企业改造的步伐,尽快建立起国有为主、适度竞争的经营发展模式,为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扫清经营体制上的障碍。
5、要建立公共客运经营退出机制。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必须建立起规范的运营机制。针对过去营运车辆私下恶意炒卖、以包代管等问题,要通过行政的手段、法律的手段和市场的机制,建立起经营年限制、服务质量招投标制、营运社会评议制及公车公营制等营运规范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打破过去的经营终身制和垄断制,以建立起规范、有序、健康、稳定的营运秩序。
6、调整客运营运模式。城乡客运二元化的最大弊病是城里的车出不了城,农村的车进不了城。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建立起政府部门牵头的协调机制,以协调解决在整合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可采取两种营运模式,一是实行公司联合体经营,即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产权为纽带,通过线路共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对现有客运主体进行整合,组建既可从事农村客运、又可从事城市客运的经营联合体。二是实行一体化经营,即一定区域的客运市场整合成一家集团化或股份制企业运营,以解决原来分散经营、恶性竞争、秩序混乱、社会效益差等问题。
7、争取优惠扶持政策一体化。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城区公交向农村延伸,但这种延伸不是简单的“城区公交+农村客运”的营运方式,它涉及到许多如公交低票制、老年群体免票制、公交IC优惠制、公交财政补贴制、公交税费减免制以及车辆的公交定性等政策问题,所以城乡客运一体化,需要政策一体化的配套,而这种配套主要体现在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城区公交和农村公交在政策上都要一视同仁。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乡客运一体化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所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除交通部门的攻坚克难、积极推进外,更需要政府的重视、财政的支撑、社会的助推和各部门的配合。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目标 问题 研究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中学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切能够管理和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的统称,它综合了科学、工程、管理、技术等众多学科。信息技术一般应用于网络和通讯技术、软件开发、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方面,同时还可满足人们的学习和娱乐。
中学信息技术,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日常中学教学的课程。中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较晚,并且因为教材、设备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较为缓慢,虽然教育部进行过多次改革,但是每一次都会遗留一些问题,改革相当不彻底。
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可以利用网上资源进行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保存等。同时可以与他人一起合作,运用信息技术编辑、制作、综合、传播信息,掌握多媒体作品的创作技术。在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后,还应该了解基本的程序设计,判断信息资源的真实性、相关性和准确性。
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学会网络来处理信息、储存信息。(2)学会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作品的创作。(3)了解基本的程序设计,判断信息真实性。
3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
了解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后,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当前中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们掌握信息技术的进程。
(1)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实际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信息技术较为陌生,人们经常避而舍之。中国人习惯于阅读和学习纸质的材料,信息技术他们眼中是一个新鲜的舶来品,所以很多中学生会对信息技术产生害怕和排斥的心理;二是没有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中学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和系统。虽然靠考试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不科学,但是中国学生历来关注成绩。故而考试能够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供足够动力。这两个都造成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大都只满足于学习信息技术的皮毛,不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2)教学资源不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首先需要足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设备、专门的教材以及专业的老师,而这些都要足够的资金。由于学校并非盈利性机构,他们的很多项目都需要政府的扶持,而国家的财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上机时间较少,或者根本不上机操作,仅仅进行理论教学。同时,一些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并不是专业老师,都是兼任或者只是爱好,在这种情况下,授课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不足使得很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只是停留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
(3)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落后。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们经常要背诵各种概念、原理、公式等等。而且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较少,老师们只是按着教材或者教案按部就班地授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水平。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实用型的技术,它的教授更加现代的观念和方法,需要学生上机操作和自行摸索的方面更多。传统的观念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本身就与这种课程的性质相违背,自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4)情感性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缺失。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大都习惯于按着教育部设定的教学目标来处理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而忽略了情感教学。很多非专业老师自己对与教材和计算机不够熟悉,难以帮(下转第136页)(上接第131页)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就更谈不上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了。
除了以上四点之外,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教授的过程中,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教材落后,计算机所用系统落后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开展。
4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措施
(1)开设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和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要充分重视这门课程。学校应该根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有效可行的考试和考核制度,同时定期开展一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活动,来加强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意识。老师自己应该首先重视这门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
(2)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保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序进行。设备缺少或者没有的学校,一方面可以合理安排课程,有序规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设备充盈的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等的合作,借用或租用他们的资源,抓住一切机会对自己学校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充足的学校,要做好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尽可能聘用专业的人员对计算机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师资不充足的学校,可以在主机中下载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网络教学,这样既经济又有效。也可以在合理安排课程表后,多校共用一个老师。在同一城市或者乡镇的学校,完全能够建立一个面向这个市或者乡镇的综合信息平台,这种方式可以促进不同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交流,学生们在论坛、贴吧中也可以自己进行沟通。
(3)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因材施教。由于每个中学的设备、技术都有不同,所以在选择教材时,要选择与自己学校设备相匹配的最新版本的教材。一些实行材的省市,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老师自己可以参看多本教材,选取经典的、技术最新的部分进行整合编写,这样能够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性、时代性。
(4)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当快,所以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始终将这门课程看成一个活动的课程,经常向学生们传达最新的学术动态,新鲜科技等等。同时,在布置信息技术课程的作业时,可以丰富作业形式,比如小组拍摄一段视频,并且剪辑校对;小组对某一项事物进行调查后,做成PPT上传等等,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举两得。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察所教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等方面,运用网上资源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合适的课程。
5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增加对人才信息技术应用的考核比例,越来越多的大学也开始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中学生处在向大学和企业这两个地方不断进发的路程中,对他们进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已经刻不容缓。希望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人才参与到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断推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1] 张克松.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后现代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4):87-90.
[2] 贾德生.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华章,2011(30):297.
[3] 王进.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J].教师,2012(6):117.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体育;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00-01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身体快速生长,使得身高、体重以及人体的一些机能均非常接近于成年人。高中体育教学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使之更为接近成年人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新课改后高中体育教学在一些方面确实和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效果依然很难满足学生快速发展的体育需求。为了更好地配合高中体育新课改的实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则需要更好地向课堂要效益,严格进行教学设计,使得课上的每一分钟均得到合理利用。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来自身高中体育教学经验,与各位体育同仁共同探讨一下新课改后高中体育课程的有效教学措施,以更好地推动高中体育教学的变革。
一、新课改后高中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开展需要采用新的教学理念
理念,通常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相对超前的观念。理念能够指引现实教学的开展,且正确、优良的教学理念能够对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001年和2011年高中体育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变化便是体现在教学理念的革新方面,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倡导的是身体素质的增强和运动技能的传授,而这两次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上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存在较大分歧。本次高中体育新课改倡导健康第一,差异评价,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弱势群体,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等等。这些教学理念的倡导,对于现实学校体育的开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更为有效地开展高中体育教学,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新理念来进行教学,如健康第一理念的实施便需要体育教师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抽取一定的时间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健康行为和健康知识,以更好地践行新课改的一些教学理念,更好地开展高中体育教学。
二、新课改后高中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开展需要变革评价方式
评价就是价值判断,在现实的高中体育教学中主要表现在给学生打分上。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期末所进行的测评中主要以分数来体现学生的努力程度。这种评价方法虽然非常简便,但却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于评价对于学生体育课堂上积极练习的欲望激发不是很强烈,仅仅能起到甄别作用,而没有促进作用。传统的评价中由于身体测量的痕迹较为严重,多是考核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相对不是很强的学生则没能够更好地进行评价。为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热情,更好地保障体育教学的开展,在现实的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变革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手段,转而以发展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措施,注重学生态度、情感、合作意识的测评,并通过学生课上的现实表现,基于学生正确的评价,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锻炼与学习热情,更好地保障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新课改后高中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开展需要变革教学方法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游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竞赛类游戏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可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材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游戏。如小学组B教师在进行迎面接力跑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趣味迎面接力游戏练习,学生不仅在游戏练习中形成了错肩交接意识,还在游戏中提高了快速奔跑和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耐久跑是一项发展学生有氧耐力的运动,持续时间长,运动负荷大,枯燥无味,极易让人产生厌倦情绪。C教师在进行耐久跑教学中,以“各种跑的游戏”为教学主题,通过三个具有竞赛性的游戏:“沙包追逐”、“海洋捕鱼”、“翻牌接龙跑”来进行练习,使得整堂课学生兴趣高涨,练习的积极性高,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到比赛练习中,还在游戏过程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结语
高中体育教学对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等均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更好发展高中体育教学,保障有效教学的实施,我们需从上面所讲的三个方面来开展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参考文献:
[1]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初中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
关键词:初中音乐;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引言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音乐课堂教学大都是以教材为核心,教师在课堂上对照着教材进行讲解,学生以被动的角色接受知识。学生一般不会以接受主体的角色来消化接受知识。长时间以往,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很难发挥自身的独特个性。同时,还会在固定、枯燥、死板的音乐课堂上丧失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习,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
1.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与组织的作用,凸出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音乐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学生要学好音乐必然要积极主动汲取知识,充分发挥自身创新能力,在掌握基础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要积极配合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以便于在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升,增强学习自信心与学习欲望[1]。
2.初中音乐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2.1确定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入课程的过程中就应该紧紧围绕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这一原则来开展教学。在进行教唱以及学生演唱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和练习,以便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感悟歌曲内在的情感和歌曲的旋律,进而达到歌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提高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2]。我有时候会把一些我认为优秀的歌曲介绍给学生,并教会他们演唱。有一首老歌《酒干倘卖无》,我先让学生回忆和父母的相处,然后深情地唱起这首歌,让学生感悟,有些话学生不一定会说,但他会想会思考。给予他时间思考,旋律也就自然而然流淌于心间了,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
2.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2.1采用灵活多变的互动方式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互动方式来进行互动。其中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在话题中互动。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中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社会话题进行互动,例如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思考这首歌曲经常在什么场合可以听到?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间,教师可以以自身的社会经验,唤起学生对“爱”的思考,让学生深刻领悟“爱”的真谛。2)在讨论中互动。讨论互动一般较为适合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不单单能够让学生全面认识难点重点,还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情感与心灵的共鸣。同时,还可以考查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展现学生的音乐能力。3)在问答中互动。问答互动是最为常见的互动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问答互动,增强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参与意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2.2强化音乐课堂的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活动性,以便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来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全面提升素质。如七年级音乐下册里《青春舞曲》这首歌,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歌曲编舞蹈动作,动作不必太复杂,舞蹈性也可以不强,根据喜好自编自导自演。一共六个班,每个班每个组都给我意外的惊喜。学生们跳的不亦乐乎,在跳的过程中歌曲也深入人心了,对歌曲的特点和特性也理解的更深刻了。
2.2.3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性
教师可以采用精讲多练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强化音乐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以便充分感悟到音乐所要传递的情感与内涵。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富有自主创造力的来理解音乐,从而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对我们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识谱能力较欠缺,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对简单的歌曲还是能进行视谱学唱的,而我也发现学生有很强的展现欲,所以遇到简单的歌曲我就让小组自己活动,自己尝试学唱,相互教,我则是起个辅助的作用,在各组之间游走,给予他们不同的帮助。
2.2.4调动学生积极性
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为基础的方式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沉醉在音乐中无法自拔。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有参与欲望。例如进行分组合作、课堂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互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音符的认识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自由组合音符,然后用打击乐器演奏出来,孩子们都玩的很开心,边玩还边改变节奏,课堂气氛很活跃。
2.3强化学生音乐自学能力培养
2.3.1注重课前预习
初中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兼顾全体学生,承认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进行充分的课前设计,设计巧妙的教学环节,以便让学生能够在教学环节中掌握音乐技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来培养学生在课前按时预习的习惯。在课程进行前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重点进行预习。不同等级的学生可以布置内容不同的预习任务,以便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3]。例如在进行《夏日泛舟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将导学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校内容进行查找资料、掌握一些关于歌曲的背景知识等。在课堂上,学生汇报预习成果,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这种形式的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互相合作,以便更高效的在课堂上进行新课程知识点的学习。
2.3.2高效课堂合作
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合作。教师在进行音乐知识点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长时间的集体学习唱歌十分容易让学生感到疲惫,长此以往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进而失去创造性。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让学生变得享受音乐、喜欢音乐,教师就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凸显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深刻领悟音乐的内涵。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一同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例如,在歌曲《青藏高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了解一下班级是否有舞蹈特长生。在设计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歌曲舞蹈结合的方式,所有学生共同学习,最后由舞蹈特长生与其他同学在合作过程中完成《青藏高原》的歌舞伴奏,让全班学生共同体验藏族舞蹈。这种学生之间合作的方式不单单在音乐课堂上划出了靓丽的风景线,同时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乐意成为课堂的主人。
2.3.3课外主体地位延伸
教师要注重音乐课堂外的拓展,让学生在课外还能够得到主体地位的延伸。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单单只是在课堂中体现,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延伸到课外。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所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让学生将音乐的热情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学生在课外所选择的知识会加符合自身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游击队之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之前的演唱形式对歌曲进行自由的改变,从而强化学生对音乐多样化的体验。教师还能够指导学生在课后多聆听、多欣赏优秀的音乐。
2.4综合培养学生音乐能力
综合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包括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用心欣赏音乐,从而爱上音乐,主动靠近音乐,让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依靠想象力充分体验音乐作品创造的背景、情感与目的。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创新精神,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可以采用改变歌曲、老歌新唱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良性的循环中逐渐凸显主体地位,进而提升音乐能力。
3.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初中音乐教学已经意识到教师与学生角色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存在着,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助者,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者。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计划、有安排的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计划,以全面提升学生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大庄中学)
参考文献:
[1]蔡环.浅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实现的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2,(07):35-37.
一、我国现行法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的意义和问题
我国现行法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各个领域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形式。这种形式的规定,一般都不直接使用行政强制措施的名称,而使用最能直观地描述强制手段的语言和叫法,如强制约束、强制带回、强制隔离、强制立即离境、扣留、查封、扣押、、强制拆除,强行拍卖等等。这种形式的规定,既是为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使用强制手段提供依据,又是对行政执法实践的总结和对行政执法实践需要的回应。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离行政执法实践活动越近,对行政执法实际感知越深的法规和规章制定者,越容易规定行政强制措施,与此相反中央级国家机关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相对比较审慎。
另一种是《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1990年颁布的《行政复议条例》也规定了行政强制措施)、《国家赔偿法》和《立法法》规定的形式。这种形式的规定,都是用行政强制措施概括地指称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名称不一的各种强制手段,如《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第2项规定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这种规定形式是对单行法规定的名称不一,形态各异的行政强制手段的综合概括,其初衷或目的是实现对单行法规定的这类强制性手段进行设定上的和复议、诉讼上的制约,并对其违法造成的损害后果进行国家赔偿。
综合分析以上两种规定形式,其意义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强制性手段的规定或认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行政执法实践的需要,也与加强行政执法的总体政策思路相吻合,并且符合强制实现法律的方式本身对力度的要求。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分析,行政执法是实现法律内容的方式之一,行政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必须拥有足以排队各种抵抗或妨碍的强制手段,否则,行政执法将不会形成任何权威,也无法实现行政执法预期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单行规律赋予行政主体采取强制性手段的权力也是必须的。
第二,《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立法法》对行政强制措施的规定,使用名称不一,形态各异的行政强制性手段,从属性和特征上被统一到一类“行为”之中,并被置于“行政强制措施”名下,解决了理论上和方法上对该类强制性手段难以穷尽列举的困难,也解决了列举的烦琐和不周延的问题。《行政诉讼法》等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规定,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各单行法律,法规,规章重授权,疏监督的漏洞,将这类强制性手段置于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的经常性监督之下。
第三,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与《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和《立法法》的规定相结合,使显得散乱的众多强制性手段有了明确的类别归属,也使《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概括、统合的行政强制措施有现实的依托。两种规定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综上分析以上两种规定形式,也可以发现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是作为具体强制措施的实际所指应是行政机关“对有关对象的人身、财产和行为自由加以暂时性限制,并使其保持一定状态的手段”[1],这种强制性手段源于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它或者服务于行政违法案件的查处,或者服务于行政强制执行的实现,或者服务于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即时强制的状态,也可能为其他种类的具体行政行为服务。”[2]。正是这种强制性手段的服务性,使其容易与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相混淆,因为在许多时候,这种强制性手段及其使用是某一特定具体行政行为完整过程的组成部分。从作为方式,方法的强制性手段,到对众多强制性手段概括和统合的行政强制措施,是如何实现从方法,手段到具体行政行为的转化的?现有法律规定和现有理论的解说都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这也是在行政强制措施问题上存在众多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既然行政强制措施是对众多行政强制性方法、手段的概括和统合,那么,从逻辑上讲,行政强制措施应该是对众多强制性方法、手段的概念抽象。对强制性方法、手段抽象概括而成的概念?——行政强制措施,同被抽象概括的实务原型——强制性方法、手段,在根本属性上应该是同一的,如果不同一,就犯了逻辑错误。学界存在的关于行政强制措施不包括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认识[3],与上述逻辑环节上的处理不当有关,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在行政强制措施问题上存在原模糊认识也或多或少与此有关。
第三,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强制性方法或手段,多数重授权,疏规范和监督。《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规定行政强制措施重事后监督或救济,而对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过程中的实体条件和程序条件建设,通常是鞭长莫及。这就使二者的衔接常常出现问题:法院审理以行政强制措施为诉讼标的案件,常常因为缺少实体标准和程序标准而难以作出判决,这就给加快有关行政强制措施的立法提出了非常现实的要求。
二、行政强制措施的可诉性研究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的规定,行政强制措施属于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范围内的具体行政行为。从表面上看《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已解决了行政强制措施的可诉性问题,给人的印象也是,相对人对任何行政强制措施不服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实,行政强制措施的可诉性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对行政强制措施的可诉性问题,我国学界因对行政强制措施范围理解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把行政机关采取的预防性、制止性、保全性、执行性强制措施及即时性强制措施,统统归入行政强制措施的范围,并且认为所有上述行政强制措施都具有可诉性[4]。另一种观点首先把行政强制措施划分为预防性措施、制止性措施和执行性措施,其中预防性措施和制止性措施具有可诉性,而执行性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无别,是一种执行行为,故不具有可诉性[5]。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并不是指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措施,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与行政强制措施比较相似,但两者并非同一概念。事实上因对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不服而提起行政诉讼可以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如果行政强制措施所实现的完全是原某项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而未导致产生新持义务,那么,该行政强制执行措施只是原某项具体行政行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部分,相对人对这种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不服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第二种情况是,如果行政强制执行措施在实现原某项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义务的同时,又导致形成了新的义务,那么就新的义务部分而言,该行政强制执行措施就是一项新的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不服,可以单独对其提起行政诉讼”[6]。
上述三种观点对本书所讲的一般性行政强制措施和即时性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可诉性的认识是一致的,其分歧点集中于行政强制执行措施是否具有可诉性上。对此,第一种观点认为可诉,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可诉,第三种观点认为胡的可诉,有的不可诉,可诉与不可诉由行政强制执行措施是否为相对人增设了新的义务决定。
行政强制措施的独立性和成熟性,是指行政强制措施作为一个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已经成立,而行政强制措施的采取是否影响或可能影响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7]。从一般意义上讲,具有独立性和成熟性,并影响或可能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强制措施,就具有可诉性。具体讲,需要区别不同形态的行政强制措施,并分别加以分析。
就行政即时强制措施而言,由于它是一个独立的、实实在在的处置相对人权益的断然行动,实施终了的行政即时强制具有独立性、完整性和成熟性,显然也同行政相对人有利害关系。因此它具有可诉性。
与一般性行政强制不同,行政强制执行措施是以行政主体预先为相对人设定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相对人不发行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义务并超过自行履行的法定期限,又未产生延能动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法定情形时,有自行强制执行权的行政主体采取的强制相对人履行义务的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采取纯粹是为了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实现。从与相对人权益的关系考察,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采取也有两种效果:一种效果是,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采取并不增加或减少相对人的权益,也不增加或减少相对人的义务,即不对相对人权益产生损害后果。因此这种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不具有可诉性。另一种效果是,行政强制招待措施的采取,是通过为相对人增加义务的“制裁性”方式,来实现相对人履行义务的督促,并期待义务内容的实现。综上所述,行政强制措施是一个范围较宽广的概括性、包容性概念。因适用场合和所追求目标的不同,在现行法上的名称和实际存在的形态有很大差异。行政强制措施是可诉性具体行政行为,但并不是每种行政强制措施都具有可诉性。一个特定的行政强制措施是否具有可诉性取决于它是否为一个独立、完整和已经成立的具体行政行为,也取决于它与相对人权益的关系。这需要我们大家进一步的继续研究。
【注释】
[1]应松年:中国的行政强制制度,2000年北京行政强制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材料
[2]朱新力:《行政法基本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8-209页。
[3]应松年:《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4-75页。
[4]蔡小雪着:《行政审判中的合法性审查》,第296页以下。
[5]胡建淼着:《行政法学》第322、3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