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1: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历史重大事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水利工程;大坝基础;关键技术
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良好发展,水利事业在发展中又推动者国民经济的稳步提高,二者相辅相成的作用下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其大坝基础处理关键技术的探讨与应用备受广大施工人员的关注,大坝基础问题作为工程建设的核心,必须加强对其基础问题的细化分析,并针对性的钻研关键技术方案。
1大坝基础的常见问题分析
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工程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要以良好的坝基作为基础支撑。纵观近几年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对坝基的稳定性掌控还较好,无论从稳定程度还是坝基自身的荷载力均满足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要求。坝基岩石与混凝土重力大坝具有相一致的建设标准,受断层的影响,其亦出现以下几点常见的基础问题:第一,在软弱夹层中,其可受力程度与周边的岩层相比较弱,多数为0.23-0.33之间,进而使得其实际可抗压能力较低;第二,坝基的岩体渗透问题是影响坝体整个稳定性与安全性的重要问题之一,必须在此环节对其坝基进行控制,并将其中可能出现裂痕与渗漏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岩体的错位现象。由于在大坝施工中坝体岩石的强度较大,一般很少出现岩体的错位,但在两岸的拱形的岩体中,由于其软夹层相比中坚的较多,便容易出现错位的问题[1]。
2基础环节分析
2.1大坝基础开挖方式的选择
在对大坝基础工作环节进行开完施工时,一定要确保开挖的方式呈现出台阶处理控制,并将其宽度与高度切实按照先关规定进行配比,并为其实现基础开挖与对应的标准相匹配。在对坝基面进行上斜角进行控制,通常情况下,坝基基础中关于基面的上斜角控制为7度左右,这种角度能够最好的将坝体本身的稳定性得到控制,并为大坝安全建设提供给了更佳的保证。值得强调的时,在对大坝基础的基面进行控制与建设处理工作时,一定要切实防止其建设中的岩石受到侵蚀,这种侵蚀更多的体现在雾化的环境下,其空气中的水分对岩体的侵入,长期如此便会对坝基的岩体造成损害。为此,必须在施工中做好积极的防范工作,从而减少大坝基础受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而降低建设质量。
2.2大坝基础的开挖高度工程建设
在基坑的开挖工作中,需要将两岸的高程坝的高度进行测量和把控,对其基岩施工性能等进行河床的改进,从而防止大坝基础工程受到风蚀影响。在基坑的工程建设工作中,施工单位需要对岩体进行深入分析与选择,切实保证岩体与实际施工建设的需求标准相一致,从而防止大坝稳定性的安全性得不到相应保证。大坝的岩体的选取尽可能选用岩性、完整性和风化厚度较好的岩体。对于河床开挖的高层上进行高度控制,通常为65米左右[2]。
3渗流问题分析
3.1防渗帷幕的设计工作
大坝基础施工建设中必须要做好排水的处理施工工作,其对大坝实际功能性作用的划分与实现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此,在基础处理的关键技术分析中必须将防渗帷幕作为一项重点设计工作进行推进。通常情况下,排水系统需要在坝基上游的灌浆位廊道位置处进行安置,并对其具体的朝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其地下水位交接145m处时进行停止。在大坝基础施工中,其防身帷幕的长度约为549m。
3.2设计方案的选取工作
渗透问题作为坝基的典型问题之一,不仅要将其危害程度引起足够的重视,更要在设计中对其所设计的外界影响因素进行细化分析。在该问题的处理技术中,施工人员需要对渗透的量以及相关系数进行选取,实现软弱夹层的合理控制。在大坝基础河流的渗透问题中,其主要呈现出高出低、稳定性差、水头高等特点,这些设计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较强,其本身的难度系数亦较大。为此,必须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排水方案进行针对性的选择的引用。
4特殊地基的新工艺分析
水林工程建设往往处于较为偏僻的地区,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必须对一些地震区和风蚀地区等特殊地域进行细化分析,从而将大坝基础工作处理好,保证工程建设的稳定性。
4.1关于透水层的防渗分析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其坝基的施工中会涉及到一些现场清理工作,例如地基施工中强透水层的清理工作。施工人员必须细化对砂石的与卵石的清理,从而确保在地基中填充物的纯度,将混凝土与黏土填入到地基中去,从而形成截水墙。其次,需要借助钻孔机对基体进行钻孔,并将混凝土等原材料进行二次填充。最后,还需要运用灌浆注入技术将相关的防水化学原浆进行注入,从而既保证了水利工程大坝基础的稳定性,又提升了其防水性和渗透性的控制[3]。
4.2软夹层处理和坝基涌泉状况处理控制
在工程建设的大坝基础工作中,其软土夹层的抗剪强度问题必须得到处理,由于软土层的含水量与其它土层相比更多,加之其自身的透水性能不佳,便使得整个软夹层的抗剪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坝体的稳定性。为此,必须对软夹层作出技术处理,其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换土法。换土法比较适用于土层略薄的状况下;第二,换水固结法。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软土地基稳定性能较差的地点;第三,强夯法,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地基防渗工作使用范围较广的地方。此外,除了软夹层处理问题,我们更好注重坝基涌泉问题的处理。坝基涌泉的危害程度要远远高于软夹层处理问题,其能够使得坝体整体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为此,从将其对应的混凝土浇筑工作着手便十分重要,通常情况下,施工中需要借用一些能排则排,能堵便堵的方法对其进行控制。
( )1、人类诞生的标志是
A.使用天然工具 B. 使用天然火 C.制造工具 D.直立行走
( )2、世界三大人种不包括
A.黑色人种 B.白色人种 C.黄色人中 D. 棕色人中
( )3、下列关于母系氏族社会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B.女性在维系氏族的生存和繁衍方面起重要做要,受到尊重
C.主要经济活动采集、狩猎等都由女子承担
D.氏族首领一般由成年女性承担
( )4、最早的古代西亚文明诞生于
A. 地中海沿岸 B. 两河流域 C.波斯 D.阿拉伯半岛
( )5、公元前1500年左右,入侵并逐步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的是
A.波斯人 B.罗马人 C.希腊人 D. 雅利安人
( )6、把社会划分为四个等级的“种姓制度”,出现于下列那里
A.古代埃及 B.古代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 )7、与雅典并列为希腊大的城邦的是
A. 底比斯 B.克里特 C. 斯巴达 D.迦太基
( )8、古代罗马城诞生于下列哪个地区?
A.意大利半岛北部的波河流域 B.西西里岛
C. 意大利中部的台伯河流域 D. 伊比利亚半岛
( )9、被视为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地区是
A.古代罗马 B. 古代希腊 C.古代英格兰 D. 两河流域
( )10、使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的人物是
A. 戴克里先 B.哈德良 C. 屋大维 D.凯撒
( )11、7世纪中叶,颁布一系列革新诏书的日本天皇是
A.孝德 B.中大兄皇子 C.德川 D.明治
( )12、在我国古代史书中,阿拉伯帝国被称为
A. 狮子国 B. 大食 C.波斯 D.天竺
( )13、800年罗马教皇为查理加冕,查理曼帝国建立。此时相当于中国的哪个朝
A. 西汉 B. 隋朝 C.唐朝 D.北宋
( )14、下列帝国中,哪一个不是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A.罗马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 查理曼帝国
( )15、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三分帝国,后来分别发展为三个国家不包括
A.意大利 B.德意志 C.英格兰 D.法兰西
( )16、西欧城市市民争取自治权斗争的典型发生在下列哪个城市?
A.罗马 B.巴黎 C. 伦敦 D. 琅城
( )17、在欧洲封建社会,的封建领主是
A. 国王 B.公爵 C. 教会 D.将军
( )18、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又延续了大约1000年的帝国是
A.罗马帝国 B. 东罗马帝国 C.英吉利王国 D. 奥斯曼帝国
( )19、下列最早建立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
A. 阿拉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波斯帝国 D.罗马帝国
( )20、古代希腊人设置“马拉松长跑”的体育比赛项目,是为了纪念哪次战争中的英雄?
A.特罗伊战争 B.布匿战争 C.伯罗奔尼撒战争 D. 希波战争
( )21、发明阿拉伯数字的是
A.阿拉伯人 B. 印度人 C.罗马人 D. 中国人
( )22、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
A.楔形文字 B. 象形文字 C.腓尼基字母 D.甲骨文
( )23、《天方夜谭》主要反映了哪个古代国家或地区的生活和风俗习惯
A.阿拉伯 B.中国 C. 印度 D.埃及
( )24、汉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规模很大的城市,与它齐名的西方城市是
A.英国伦敦 B.古罗马城 C.美国华盛顿 D. 法国巴黎
( )25、《马可•波罗行记》向主要向西方介绍了哪个东方国家的情况?
A.中国 B.印度 C. 埃及 D.阿富汗
( )26、《古兰经》是下列那一宗教的经典?
A.佛教 B. 基督教 C. 伊斯兰教 D.道教
( )27、研究古埃及的历史,我们要掌握的文字是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腓尼基字母 D.甲骨文
( )28、下列发现或发现中不属于阿基米德的成就是
A.万有引力定律 B. 浮力定律 C.杠杆定律 D.螺旋式水车
( )29、圣诞节是西方重大节日,它与下列哪一宗教信仰有关
A.佛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基督教
( )30、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基督教 ②伊斯兰教 ③佛教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②①③ D. ③②①
初二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试卷答题卡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 、连线题:把下列宗教发源地以及创始人连接起来。(每线2分,共14分)
佛 教 古代中国 耶稣
基 督 教 古代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
伊斯兰教 巴勒斯坦 穆罕默德
道 教 阿 拉 伯
三、综合分析题。
1、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古老而悠久(共15分)。
(1)人类早期文明为什么都会出现在大河流域?(3分)
(2)填写表格(每空1分,共12分)
重要标志
名称
国家
所在大河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1分):
序言: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
正文(部分):奴隶属于奴隶主,逃亡奴隶必须交还原主,藏匿者死罪;贵族打了贵族,罚银处置;奴隶打了自由民,割去耳朵;如果弄瞎了奴隶的眼睛,就与弄瞎牛的眼睛同罪。
结语:(如果后人篡改法典)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改,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
(1) 以上内容出自“刻在石柱上的法典”,这部法典叫什么名字?(2分)
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欠发达县尽快改变面貌的根本性举措。汶上县作为全省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我们紧紧抓住省市扶持的有利机遇,从实际出发,以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为抓手,以资源开发为契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优质高效服务为动力,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壮大工业经济实力。
一、发挥优势,集中力量培植支柱产业。培植壮大优势产业是提升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我们针对汶上县有一定的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基础,又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花岗岩等资源和农副产品的优势,在依靠科技进步对纺织服装、机制制造、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同时,发挥资源优势培植壮大煤电化工、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煤电化工业,针对当前全国性电力紧张、能源短缺的实际,充分发挥汶上煤炭资源优势,加快煤炭开发步伐。在组织唐阳煤矿、义桥煤矿搞好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加快阳城煤矿、义能煤矿建设进度,尽快开工建设苑庄煤矿,力争到年建成煤矿处,在建煤矿处。同时,加快富全铁矿和张保庄铁矿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产。围绕拉长产业链条,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筹备新上圣能热电、阳城万千瓦电厂和万吨蓝资新型建材、万吨甲醇等项目,形成煤炭—电力—煤化工、煤炭—铁矿—冶金等产业链条,力争到年实现年产原煤万吨、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铁矿石万吨、新型水泥万吨。机械制造业,以金成机械、北大机械、精良集团为依托,密切与重汽集团、北内集团、小松山推等大企业的协作关系,重点抓好精良铸造加工扩产,柴油机生产线建设、金成公司推土机、挖掘机配件自营出口,北大机械公司自动装载机生产线扩建。同时,抓住山东半岛制造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搞好上下游配套联合,拉长产业链条,膨胀壮大产业体系。纺织服装业,以天容纺织公司、爱丝制衣、凯信服饰、佳洁服装等企业为依托,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搞好后续产品延伸,突出抓好万纱锭紧密纺、台织机、高档西服、系列牛仔服装、职业装,大力研究开发绿色生态环保服装,配套做好天丝、大豆纤维、麻类、彩棉、甲壳质等新型绝色纤维系列面料的开发,力争到年全县纺纱能力达到万纱锭,服装总产量达到万件。建筑建材业,以瑞琪木业、中都木业为依托,辅以郭楼、寅寺板材加工户,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板业加工基地;以蓝资新型建材、白石石材开发园为依托,进一步扩大产能,提高质量,力争到年年产石材万立方米,建成鲁西南最大的市政和公路建设的石材加工基地。食品加工业,以金苑食品、恒发油脂、云仙面粉、鲁鑫蔬菜为依托,开发利用我县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扩大面粉、植物油、蔬菜、饮料、畜产品等农副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生产能力,形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增值链,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二、上下联动,招商引资上项目。大项目是实现汶上跨越发展的根本所在、希望所在。作为经济欠发达县,汶上没有能力依靠自身新上大型项目,只能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工作中,我们坚持把外经外贸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扭在一起作为“天字号”工程来抓,实施全民抓外经外贸招商引资战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到县乡村上下联动,部门企业民间合力齐抓。牢固树立“满天星斗不如一轮明月”的思想,依托我县自然资源、工业基础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有针对性地搞好招商引资,吸引大项目、大企业、大财团落户我县。明确规定县委常委、副县长、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每人每年都要引进一个投资过万元的项目和招商引资万元、引进无偿资金万元,其他副县级领导干部引进一个投资过万元的项目和招商引资万元,引进无偿资金万元;对乡镇实施“”工程,即每个乡镇新上个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过万元的项目、个过万元的项目、个过万元的项目,确保××年规模以上企业突破户,比上年增加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增长;利税亿元,增长。目前已有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在建和待建,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个。
【关键词】“中国梦” 大众传媒 建构
一、研究缘起与价值
当今社会,受众越来越依赖媒体获取信息。然而,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活动。在“中国梦”的媒体呈现过程中,媒体报道的符号组合、内涵架构、意义赋予都为受众关于“中国梦”的认知、认同与践行提供了范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文选取新浪网搜索引擎收集的信息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首先,样本的易得性。如今网络为检索信息提供了便捷的路径。其次,样本的代表性。新浪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信源广泛,种类繁多,权威性高。
(二)数据收集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数据收集时段定为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在新浪网上,间隔2天抽取一天,共抽取41天,再以“中国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剔除重复、雷同的样本,共收集到关于“中国梦”的有效报道样本237份。
(三)类目建构
(1)报道类别:动态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深度报道、其他。
(2)信息来源:政府官员、记者、专家学者、公民、评论员、其他。
(3)符号组合:文本、文本+图片、视频、其他。
(4)报道重心:“中国梦”的内涵与扩延架构、关于“中国梦”的评价与影响、推进“中国梦”的路径、其他。
三、研究发现
1、报道类别多样,动态消息为主
透过数据可知,“中国梦”的大众传媒报道类型多集中于消息类,追求“短平快”的传播效果。而动态消息占三种消息报道类别的49.72%(见图1),述评消息占24.58%。由此得知,关于“中国梦”的媒体报道更多地注重信息的呈现,对于“中国梦”的深度阐释还不够。
2、记者:“中国梦”媒体建构的主力军
大众传媒关于“中国梦”的报道消息来源多元化(见表3)。占最大比重的是“记者”;其次,是“公民”与“政府官员”。由此可见,“中国梦”的媒体建构主力是“记者”,这比较符合我国大众媒体信息采集的角色分布现状。
另一项值得注意的数据是,来自“公民”的信息也成为媒体建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折射出两点思考:1、“中国梦”的媒体建构“接地气”,善于听取基层的声音。2、大众媒体“落地”了,真正成为公民反映社情民意的公共话语空间。
3、符号组合:文字为主,视频、图片为辅
“中国梦”的媒体建构,主要是以文字为主,辅之以图片和视频。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感官效能。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一则新闻中,文字的比例可能有所下降,而图片和视频的比例则会增加。但是,由于视频和图片的“浅”信息量,导致受众的思考能力下降,不利于对信息的深度把握与解读。在“中国梦”的媒体建构过程中,主要以“文字”作为表意过程的载体,促使传递的信息更有内容的饱和度与思想的深刻度。而适当的图片与视频,成为了良好的视觉“调剂品”,让“中国梦”的建构更有鲜活的信息观感。
4、报道的重中之重:“中国梦”的践行路径
通过数据统计,关于“中国梦”的践行路径、评价与影响、内涵解读分别占53.16%、14.35%、28.27%,由此可见,大众传媒热衷于呈现践行“中国梦”的方法论。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梦”内涵解读者的角色构成中(见图2),公民有14位,占“中国梦”内涵解读者总量的20.90%;记者有43位,占总量的64.18%;而政府官员4位,占总量的5.97%。这一组数据反映出“中国梦”的建构角色是多元的,公民与记者在“中国梦”的解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一点与“中国梦”的核心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中国梦”是每个人心目中梦想的集合。笔者认为,“中国梦”不再停留在官方“曲高和寡式”的顶层设计,更多的能“弯下腰、沉下身,往下看”,听取民声,汲纳民意,洞察民情。
5、建构“中国梦”:媒体善抓“热节点”发酵传播
关于“中国梦”的提法,早已散见于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但是,“中国梦”真正成为社会与媒体中的关键热词,是在2012年11月29日这个时间节点上。阐释了他心目中的“中国梦”。“中国梦”依托于该新闻事件,在这个“热节点”上发酵扩散,引发社会热议。
2013年3月,全国“两会”顺利召开,“中国梦”再次被提上议程。3月份关于“中国梦”的报道量为158份,占总样本量的66.67%,是四个月中报道量最多的。笔者认为,大众传媒再次利用了“两会”这一特殊节点,寻求“中国梦”建构与传播的“二次发酵”。样本中的数据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报道态势呈对勾型曲线(见图3)就是有力的明证。
图2、“中国梦”内涵解读者角色分布图
图3:“中国梦”每月报道量分布图
四、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笔者认为,大众传媒对于“中国梦”的建构,总体而言,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有助于受众认知、认同与践行“中国梦”。笔者就此引入“认同理论”,借助该理论,更好地剖析“中国梦”的建构蓝本,总结建构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对策。
1、认同理论
认同理论(the theory of identity),是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其核心概念有文化(culture)、认同(identity)、规范(norm)和学习(learning)等”①。
认同理论的最基本范畴是“认同”。“认同”在现代汉语中有三种涵义:一是对跟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有亲切感;二是承认、认可;三是赞同、同意。综上,笔者认为,“认同”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社会性。认同是一种集体行为,源于对集体的归属感、趋同感和依附感等心理诉求。二是可塑性。认同是流动的、变化的,会随着时间、地点、情境等因素的转变而转变,具有可塑造性。三是外界的客观存在与个体的主观能动共同作用于认同效果。
2、建构不足与相应对策
综观统计结果,笔者认为“中国梦”的建构还存在些许不足:
(1)内容:有广度,乏深度。关于“中国梦”的报道多集矢于动态消息与经验消息两大类,述评消息与深度报道欠缺。尽管动态消息和经验消息在量上的保证,有助于受众迅捷获悉大量“中国梦”的信息,但受众对于信息内涵的把握均为浅尝辄止,不易深挖细嚼、把握真谛。
(2)传播:重文字,轻影像。据报道中媒体符号运用情况显示,媒体信息的传播多倚重于文字符码。然而,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快餐阅读”已渐趋成为众多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因此,轻影像传播势必会丧失一部分受众群,影响传播效果。
(3)形式:多正统,少创意。笔者在做样本搜集时发现,关于“中国梦”的报道,无论从报道选题、文本呈现、策划思路上大体展现出一种传统的“硬新闻”姿态,特别是在经验消息中,缺少更多的创意与鲜活。
针对以上三点不足,透过“认同理论”的视角,提出相应对策:
(1)建构的互动性。认同是具有社会性的,“中国梦”需在互动中建构。只有将民众关于“中国梦”的阐释融入到“中国梦”的扩延框架内,才能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所接受与认同。具体而言,媒体记者应当深入基层,成为百姓的“传声筒”;同时,媒体平台应成为民众的话语公共空间,以兼容并包之姿广纳民声。
(2)传播的“深活”性。关于“中国梦”的媒体建构,应当在内容的深度、形式的鲜活度方面多下功夫,从而保证“中国梦”的媒体呈现更加饱满生动,促使受众认知、认同、推进“中国梦”。
(3)宣传的长效性。认同的可塑性,决定了认同是随着时间、地点、情境的切换而流变的。“中国梦”在两次“热节点”上的发酵,已经收获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但是,关于“中国梦”的进一步推进与实现,则仍需努力。只有把“中国梦”的媒体宣传报道日常化、生活化、长效化,才能使其真正地融入中国民众的心坎,才不会被时间冲淡与淘尽。
参考文献
①乔卫兵,《认同理论与国家行为》[J].《欧洲》,2001(3):26
关键词 物理实验 改革创新 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110-03
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础训练的重要必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物理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验证、加深对物理知识规律的理解掌握,在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受到系统和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物理实验课在引导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起着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在培养学生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成为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智能型、开拓型人才等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好物理实验课是大学实验教师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长期以来,物理实验沿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模式固定,教学内容陈旧,实验设备破损失修,多年不变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当今飞速发展的前沿科学新理论、新技术严重脱节,很难激发学生的物理实验兴趣。学生习惯于中学阶段依赖教师,很少独立思考,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极少动手实验。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步骤、要求等,学生只会按照教师讲述的内容机械地重复实验,测量数据,验证结果,教师按部就班完成实验课了事。实验课仅仅是物理规律认证、课堂知识验证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难于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科学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各理工科高校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改革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笔者从事实验教学二十多年,深知改革的必要和迫切,以创新观念对实验课教师在物理实验中的作用进行重新审视,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到初步成效。
1 实验教师作用的再认识
一直以来,高校实验室往往被列为“教辅”部门,实验教师被视为“教辅”人员,课堂教学与实验课的分列、教学与科研的分离,这样“约定俗成”的定位以及大学教师身份的分化,极大地制约了实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阻碍了物理实验的改革创新。
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的种种现状,就要重新认识实验教师的地位作用,改善教师发展制度、评价标准,重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验教师应变被动为主动,变辅助为主导,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各种机会参与科研,及时掌握相关物理理论在当今科学技术领域的新发展以及工程技术领域的新应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教学科研水平,投入实验创新过程,脱离辅助被动地位,焕发创新使命感,成为研究型、创新型物理教师、教育科研型人才。
2 创新意识从环境开始
D.K.Nachtigall指出:“物理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创造一种富有探索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物理实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和思考,培育科学思维方法和主动探索精神是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通过调查,百分之六七十的入学新生对大学物理实验是好奇的,尤其对力学、光学、电学感兴趣,有迫切探索大学新知识的欲望。并且当代学生危机意识感强,希望在大学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也希望锻炼自己的设计创新能力,表现出了造就自己成为毕业求职就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强烈愿望。因此,首先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整洁的实验环境和充满探索精神的科学氛围,在实验大楼的走廊两边布置了获得诺贝尔奖的费米、赖尔、居里、伦琴、塞格雷、约瑟夫森、杨振宁、李政道等数十位物理学家的科学成就展栏,让学生带着崇敬的心情走进神圣的科学殿堂,了解科学家研究创造的过程和科学献身精神,体会到科学成就来自于无数次的实验,激励学习热情,启发创新意识。
同样在各个专题实验室里,实验原理、物理规律展示清晰,一目了然,维护完善的实验设备仪器摆放有序,体现出科学、整洁、美观。除此之外,额外配备一些电子元器件,提供扩展实验条件。素质的培养不仅在于教育,更依靠环境的熏陶。实验创新着眼于从物理规律之间的联系出发设计问题,创造合适的条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理猜想、发现乐趣,激发钻研动力,提高物理实验兴趣,激励学生个性发展。
3 创新思维在于引导启发
物理实验的过程是实验方法实施、实验技能训练的过程,需要严格要求步骤规范,以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严肃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素养。要求学生在实验现场仪器设备的位置规范,连接线整齐有序,做完实验各种部件归放复原,有条理有次序,善观察勤思考,训练未来工程师的优良风格和技术素质。为减少电学实验仪器接线乱串,开关经常断线的问题,教师动手改变原来的开关结构,设计发明“一种下接线式实验用单刀双掷开关”[1],改进欠操作性的实验装置,降低了仪器设备的损坏率,优化了实验过程,获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并且以此为例讲解,把发明思路、改进设计过程与学生探讨交流,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熟悉掌握创新方法。
同时在实验课中增加趣味性、体验性,把实验原理与实际生产应用结合,实验内容与生活运用联系,延伸实验意义,发展扩散思维。例如,在“压力传感器研究”实验中,通过传感器上加载不同质量的砝码,测量相应的输出电压V,用逐差法求出传感器平均灵敏度S,从而手工计算得出重量W=V/S的实验结果。这个实验的原理如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很快活跃起来,可以制作电子称!那么如何进一步在实验中实现电子称呢?学生热烈讨论,要使原来显示在传感器特性数显仪上的电压值转换为重量值W=V/S=KV(kg),电压与重量的比例系数K完全可以通过分压器实现。笔者随即提供电位器,帮助学生在输出电压端设计连接分压线路,用砝码和电位器调节K值,最终在传感器特性数显仪上直接显示出重量W值。这样原来显示0.01~0.99 mv的数显仪变成了一台显示0.01~0.99 kg的电子称。学生的手机、文具盒的重量纷纷显示了出来,枯燥的实验课变为快乐的创造过程,让学生有了创新的体验,思维更加开放,分析动手解决问题能力更强。深刻体会实验并不仅仅是纯理论验证,还有技术的现实应用,科学的启蒙。
4 创新能力来自于科研实践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准备一桶水。实验课创新取决于教师的科学素养和创造才能。实验室是教师结合教学深入科研的平台,物理实验课一线教师更有条件立足教学参与科研项目,有很大空间发展自己,教育与科研结合,在科研实践中不断历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物理实验课的改革创新中提高实力、增加动力。
教师主动争取参加各种有关学术会议、论坛,开拓视野,与同行讨论交流,吸收先进实验教学经验,拓宽知识面,知识结构得到调整和更新。近几年来,笔者就参与了国家基金课题“数字全息纤维实时超分辨技术的研究”,进行相关实验和数据的分析;参与“银电解阳极铸造新工艺及设备开发”项目,负责控制部分实验研究。这些科研实践的锻炼,使笔者的学术水平和创造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在实验创新中有所展现和发挥。
利用现有设备仪器,构思研究开发新实验,节省经费,弥补设备不足,也是实验创新的发展。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及掌握互感现象及互感器,笔者在“示波器的使用”实验基础上,专门设计了一个“用示波器研究互感现象”的实验[2],拓展仪器实验应用范围;从实际出发钻研仪器原理,分析仪器结构线路,大胆改进原有实验,在“用霍尔元件测量通电螺线管磁场”的实验中改进结构,发明设计“一种暗接线式螺线管磁场实验仪”[3],解决引线外露容易短路烧坏霍尔元件和影响实验数据稳定性的问题;对“双臂电桥测电阻”实验中所用仪器剖析分解,发明制作出“一种双臂电桥测电阻实验用组合电阻盒”[4],将实验用多个电阻组合置于盒子内,通过统一的两个出端及连接线与双臂电桥相连,由多档选择开关来实现电阻组的变换。既改进充实实验内容及设备,增强实验效果,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耗,节约了实验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
在发明设计过程中,实验教师对实验设备的改进及技术创新也是科研的实践,在实施新型实验教学方式中积极探索,技术实力及创新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
5 实验管理创新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
传统的实验管理侧重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管好用好,定期保养维护,而在仪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多是由生产单位返修。随着高等教育新时期大发展,学生数量剧增,实验仪器使用频率相应增加,故障、破损增多,影响实验课正常进行,难于保证教学质量,实验教师任务艰巨而繁琐。作为实验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和具体的实施者,笔者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实践探索,更新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对实验过程监控、跟踪,进行技术手段、管理方法创新。
实验教师不仅要上好实验课,还要熟悉仪器的原理结构,提高动手维护修理技能,做到能“管”会“理”:管设备、管学生、管过程,会处理、会整理、会修理。首先对全部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日常检查维修与定期维修结合,形成常态。特别注意每节实验课结束后,对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及时检查,分类造册进行详细记录。注明损坏状况,分析原因,制订维修计划,尽快处理维修。管理被动的状况得到转变,客观上减少了实验仪器设备的停机率,使实验仪器设备劣化速度变慢,延长了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周期。
另一方面通过对大量实验课的跟踪调查,摸清实验过程中仪器损坏的状况和规律,掌握学生实验中仪器设备容易出现的普遍问题和特殊、突发性损坏问题,为有效维修处理,设计准备好应急处置预案:一是调整配置一些备用仪器,一旦发生现场不能及时解决的故障可立即更换;二是针对性准备一些易损电子元器件,当场快速修复实验中出问题仪器,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如课前会焊接好很多备用接线柱和备用电位器,实验中调压损坏时及时更换;三是实验教师课后对替换下来的故障仪器能够动手修理或者及时安排维修处理。
最后更需要注重的方面是,经长期跟踪、原因分析、原理剖析,发现故障属设计缺陷所致的仪器设备,就要主动和生产厂家反馈沟通、交流探讨,提供改进意见、设想方案,促使仪器设备得到改进完善,更适合高校学生高频率使用的实验状况,提高仪器设备的可靠性,降低故障率。
在改革实验成绩评价体系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成绩评定标准,既考核对理论知识理解、基本实验技能表现,又考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创新能力、数据处理结论的逻辑思考,从管理各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实践证明:多年来在创新思维指导改进下的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加强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素质得到提高,实验教学的管理水平提升,整体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有了创新思维,投入精力越多,越有成效,方法点子越多,实验效果和质量越好,为更好地培育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创新人才做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陈虹,张雄,张瑾.一种下接线式实验用单刀双掷开关[P].[2009-2-25].中国专利:CN200820081182.X.
[2]陈虹.用示波器研究互感现象[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58-61.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答案均多于一个,每题3分,共12分)13. 如图5所示的实例中,应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 14. 以下所给出的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的是( )A. 在弯曲的路上汽车匀速转弯 B. 嫦娥一号绕月匀速飞行C. 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 D. 运动员在平直的冰面上匀速滑行15. 关于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热气球上升时球内热空气的密度比球外空气的密度小B. 在用密度计测液体的密度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密度计的位置越高C. 轮船从海水中开到河水中所受浮力不变,但船身会上浮一些D. 潜水艇在上浮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一直在变大16. 小李同学对体育比赛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 短跑选手百米冲刺后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受到平衡力作用B. 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弓,是力使弓的形状发生改变C. 皮划艇运动员用力向后划水,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 足球运动员头球攻门,是力使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填空题(17-26题每空1分,27题2分,共22分)17. 书包的背带做得很宽是为了 压强;汽车轮胎上有花纹是为了 摩擦。(选填“增大”或“减小”)18. 如图6所示,在光滑桌面上铺有薄桌布,桌布上放置盛有水的两个杯子。当猛地将桌布从桌面沿水平方向拉走时,桌布上的杯子 随之运动(选填“会”或“不会”),这表明杯子 。 19. 如图7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以v1=1cm/s的速度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N。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_____2N;若以v2=5cm/s的速度匀速拉动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_____2 N。(全部填写“大于”“小于”“等于”) 20. 死海是世界的咸水湖,当人完全浸入死海时,人受到的浮力 人受到的重力,所以人就会自然向上浮起,当人浮在海面上时,人受到的浮力 人受到的重力。(填“大于”、“等于”、“小于”)21. 小华将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示数为9.8N,如将该物体全部浸没在某种液体中,称量时示数为7.8N,此时该物体所受浮力是________N。若该物体浸没在此液体中,松手后,物体将________(选填“上浮”、“悬浮”或“下沉”)。22.一个质量为68 kg的人,他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是170cm2,这个人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Pa,他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 Pa.(g=10N/kg)23. 小华同学测得保温瓶瓶胆的深度为30cm,装满水后,水对瓶胆底的压强是____________Pa,若将水全部倒入脸盆中,则水对盆底的压强_______________水对瓶胆底的压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取g=10N/kg)24. 如图8所示,A、B为两个等高圆柱形容器,容器内部的底面积之比为2︰1,都装满水。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______,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之比为_________。 25. 如图9,放有铁块的杯子漂浮在水面上,如果把铁块用细线系在杯底,杯子受到的浮力将 ,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6. 如图10甲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柱形容器,容器底放有一个立方体物块,当向容器注入水时,容器底对物块的支持力F与水面上升的高度H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取10N/kg)。当容器中没有水时,容器底对物块的支持力为 N,当注水结束时,物块所受的浮力大小为 N。 27. 一底面积是100cm2的柱形容器内盛有适量的水,现将含有石块的冰块投入容器内的水中,恰好悬浮,此时水位上升了6cm。当水中冰块全部熔化后,相比熔化前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改变了55Pa。则石块的密度是 kg/m3。(ρ冰=0.9×103kg/m3 , g取10N/kg)
四、实验题:(共27分)28. 将一个鸡蛋轻轻放入烧杯的水中,然后向水中加盐,使鸡蛋上浮。在图11中画出鸡蛋上浮时的受力示意图。 29. 物理学中研究三个(或三个以上)量之间的关系时,常常采用控制变量法。图12所示的实验设计中,将同一张小桌两次放在同一个沙盒中,目的是控制压力不变,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30. 如图13所示是小明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时所做的实验。他先在一个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再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在水中不同的位置,实验现象如图13甲、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明在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压强越 。(填“大”或“小”) 31. 如图14所示,是小明在模拟托里拆利实验中测量的几个数据,由实验可知,当时当地的大气压强相当于 c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如果把实验中所用的玻璃管换成更细一点的管子,则测量数据会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2. 如图15所示是小明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铜块和木块的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实验时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1)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 N。(2)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到的结论是:在接触面相同时, 。(3)图(乙)、(丙)中铜块和木块叠在一起的目的是使 相同。 33. 图16是小明用弹簧测力计和溢水杯“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来获得所要探究的数据,请根据图中测量的有关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下列表格:物体受到的重力/N 物体在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N 物体受到的浮力/N 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N (2)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34. 小明在研究“压强与压力的关系”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压强与压力之间的关系: 。F/N 10 20 30 40 50 60S/m2 0.2 0.2 0.2 0.2 0.2 0.2p/Pa 50 100 150 200 250 30035. 小利同学用量筒、溢水杯、小烧杯、立方体塑料块、水和实心金属块等实验器材完成了对该金属密度的测量,操作步骤如图17,则该金属的密度的表达式为: 36. 一个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情况,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物理学中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可以忽略一些对研究问题影响不大的因素。小梅同学在学习了有关力和运动的知识后做出一个判断,她认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重力作用,一定会竖直向下运动。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说明小梅的结论是不正确的。37. 实验桌上提供了6个50g附有挂钩的金属块,0~5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适量的水和满足实验要求的量筒。请你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水对物体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成正比。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
五、计算题(共15分)38. 一只船的船底距水面5米深,若船底突然破了一个10厘米2的洞,则:(g=10N/kg)(1)船底受到的液体压强多大?(2)为了把洞堵住,至少要用多大的力压住堵塞物?39. 一个体积为3m3的氢气球,球皮重为20牛。则:(1)在地面附近空气对它的浮力多大?(2)它最多能吊起多重的物体。(取g=10N/kg,ρ空气=1.29kg/m3,ρ氢气=0.09 kg/m3)40. 一体积为2.0×10-5m3的松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则:(1)木块受到的重力是多大?(2)木块浸在水中的体积多大?(3)如果要将木块刚好全部压入水中,需要在木块上加多重的重物?(g=10N/kg,ρ木=0.6×103kg/m3)41. 水平地面上有一个实心正方体,边长为0.2米,重100牛,若用细绳将其吊着浸入盛水的容器中时,有1/4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18所示,求: (g取10N/kg) (1)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2)正方体有1/4的体积露出水面时所受的浮力;(3)正方体有1/4的体积露出水面时绳子的拉力;(4)剪断绳子后,正方体沉底后对容器底的压力。
【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D C C A D A B D B B C A
二、多项选择题: 三、填空题17. 减小;增大 18. 不会,具有惯性19. 等于,等于 20. 大于,等于 21. 2, 下沉 22. 2×104,4×104 23. 1000,小于 24. 1:1,2:125. 减小,不变 26. 20,16 27. 2.1 ×103
关键词: word文档,计算机,操作
Office办公软件是指用于处理办公过程中的文字和数据信息的软件,通常包括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幻灯片处理和简单的数据处理等功能。主要包括:word(文本编辑),excel(表格制作),access(数据库管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frontpage(网页制作),publisher(新闻稿,海报制作),infopath(动态表单填写)七部分。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撰写毕业论文时使用最多的就是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软件已经经历了多个版本,功能已在不断的加强和扩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下面我们收集并整理了一些长期困扰着学生的关于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相关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一、每次打开一个WORD文档就会在这个WORD文档所在文件夹中自动生成一个半透明的以~$开头的同名文件,这是怎么回事?而且这个文件有时候会自动消失,有时候需要手动删除,怎么处理?
以~$开头的同名文件是WORD自动生成的临时文件,在没有最后保存文件并退出时,里面存有WORD正在处理的文档,点击保存后,在正常关闭WORD文档时这个文件会自动被删除掉,如果没有正常关闭则这个文件会一直存在,除非手动删除。如果不想让临时文件显示出来,可以通过“控制面板――文件夹选项――查看――隐藏文件和文件夹――不显示隐藏的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那么临时文件作为隐藏性质的文件就不会显现出来。
二、按空格键为什么有“・・・・”出现?
这是空格键两种显示方式之一,要将这些灰色的标记去除掉,可通过Microsoft Office按钮下的word选项显示始终在屏幕上显示这些标记符号空格键设置器,将其消除。在显示页面中的“始终在屏幕上显示这些标记符号”下面除了空格选项之外,还有常见的制表符和段落标记等选项,通过此种操作也可以用来隐藏相应的标记符号。
三、网上下载的文章有很多类似“”符号的段落标记,在我们对里面的个别文字进行编辑时,会出现编辑失败或者整个文章的文字发生变化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从网上拷贝的文章段落后面类似“”的符号是软回车符号,这些软回车不仅影响文档编辑效果而且占用的空间大,要去除这些软回车可以通过word中的“替换”功能来实现,具体方法如下:替换―(左下角按钮)更多(M)>>就会得到(图1)的效果。特殊格式手动换行符(L) ^l替换为:特殊格式段落标记 ^p,这样就将软回车(向下的箭头)替换为硬回车(换行 )。(图2)
图 2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将拷贝的文章先放到一个txt文本文档中,然后再拷贝到word文档中,软回车就自动替换为硬回车了。
四、在大纲视图下编辑长文档的页眉、页脚,关闭后编辑好的页眉页脚为何不见了?
在大纲视图下,启动页眉、页脚编辑,会自动进入页面视图,编辑完后关闭,会自动返回到原来的大纲视图,你会发现在大纲视图下看不到已经编辑好的页眉与页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查看页眉、页脚内容,只需要在“视图”选项卡中将大纲视图切换到页面视图即可。
五、扩展名为dot文件是什么文件?有什么用途?
扩展名是计算机系统用来区分文件类型的主要方法。例如,Word常见基本格式为doc,2007之后的Office版本就变成了docx;而dot文件,则是Word的模板文件。模版,顾名思义,就像做东西的模具,Word模板是指Microsoft Word中内置的包含固定格式设置和版式设置的模板文件,用于帮助用户快速生成特定类型的Word文档。在Word2010中除了通用型的空白文档模板之外,中还内置了多种文档模板,如博客文章模板、书法模板等等。另外,Office网站还提供了证书、奖状、名片、简历等特定功能模板。借助这些模板,用户可以创建比较专业的Word2010文档,例如使用“奖状”模板,只需要在模板上根据你的要求输入信息即可,就是你需要的“奖状”了。
六、有的人喜欢使用文档或文件夹属性中的隐藏功能,或者是通过“控制面板――文件夹选项――查看――隐藏文件和文件夹――不显示隐藏的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把一些个人隐私隐藏起来,但是有时候隐藏起来的文件即使选择了“隐藏文件和文件夹――显示隐藏所有文件和文件夹”也显示不出来。应如何处理?
第一种可能就是中病毒,我们可以先进行杀毒,如果杀完毒后还是情况如此,我们可以进行一下操作。
步骤/方法:
1、在运行里输入regedit回车,打开注册表编辑器。依次展开到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 ion\explore\Advanced\Folder\Hidden\SHOWALL在右边的窗口中,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的CheckedValue的值已被修改为0。
2、双击CheckedValue,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把数值数据修改成1,再点确定即可!
3、如果这样修改还不行的话,我们再看看CheckedValue的类型有没有被改为REG_SZ。如果改变了,就要把这项删掉。有时候病毒会直接把本来有效的DWORD值CheckedValue删除掉,新建了一个无效的字符串值CheckedValue,并且把键值改为 0!就算我们将这个改为1也是是毫无作用的。所以要重新建立一个CheckedValue的Dword值。
4、方法:删除此CheckedValue键值,单击右键,新建一个Dword值,命名为CheckedValue,然后修改它的键值为1,这样就可以选择“显示所有隐藏文件”和“显示系统文件”。
)、私心忧虑(虑)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必须绝弃。从治国考虑,根本问题是人,是人的思想。如果能活其人之本性以大其真,轻其私心以减少私欲(视素保朴,少私寡欲),就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好。如何“视素保朴”?其形上根据就是“道”。什么是道?老子说:“有道昆成,先天地生,敓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第21简至第20简)“道恒亡名,…… 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第18简至第19简)“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定。”(第13简至第14简)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道” 是实在性的存在,是本原性的,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
一、“道” 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崩溃的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奴隶和奴工也逐步向农民和手工业者转化。刚刚摆脱奴隶制枷锁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珍惜已得到的自由,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当时的思想家们十分重视“人” 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 的主张。老子更重视“人”,主张给“人” 以充分的自由,不仅要尊重“人”,而且要顺其自然发挥“人” 的聪明才智。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十六次使用了“民” 这一概念。“民” 与“圣人”(贤明的统治者)相对,“民” 即庶民,就是现代意义的老百姓。老子说:“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身下之。”(贤明的统治者,虽处於统治老百姓的地位,但应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公僕而居於百姓之后;虽高高在老百姓之上,但应言辞谦恭而礼遇百姓。)“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守持无为之道而事事,实施以德感化而使其效法。)“教不教,復众之所过。”(以不对百姓训诲为教,使有过失的人闻过而自返。)“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帮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能妄为。)老子这里所说的“民”,不是“厥初生民”(《诗·大雅·生民》)的“民”,也不是“一君而二民” (《周易·系辞下》)的“民”,而是指从奴隶制枷锁下摆脱出来的取得了一些自由的农民和手工业
者。《穀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在奴隶制崩溃,新的生产关系形成过程中,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他们的态度是治理好国家的关键。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们都十分重视“民”。孔子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式下,要求统治
者“克己复礼”,对内部提倡相亲相爱,对百姓要宽松一些,要给人民一些好处(“爱人”)。
老子与孔子相比,其思想更接近“民”的要求,他不仅明确提出要重视“民利”(绝智弃辩,民利百倍),而且要求统治者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公仆而居于百姓之后(以身后之),应言辞谦恭而礼遇百姓(以言下之),应自知满足(知足),有所为而无所求取(为亡为),事奉他人
-1-
而不役使他人(事无事),帮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妄为(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一切思想家,他们的政治主张都与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总看法紧密相联。孔子从历史文化本原观出发,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周公,对历史的典章制度进行清理,修礼乐、述《易》理、作《春秋》,继承历史的人本精神,以便把历史本原清晰化、条理化,最后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提出了“克己复礼” 的政治主张。老子从古始的鬼神崇拜以及后起的宗教崇拜的疑问思考中吸取营养,以未有天地之前的混沌以及混沌的运动为对象,进行理论探索,提出“有道昆成” 的哲学命题,“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以为“天下母”(万物的根本),从而建构了道家的天道本原论。老子从天道本原观出发,提出了“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的以“道” 治国的方略。与孔子比较起来,老子的从天道本原观出发所提出的政治主张更符合摆脱了奴隶制枷锁的“民” 的要求。老子用于社会现实生活的“道” 是可以作为现实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如果统治者能够遵循,是可以把国家(邦国)治理好的,是可以得天下的。然而当时的统治者,不管是想争当霸主的大奴隶主,或是靠剥削农民而发家的封建地主,他们都不愿放弃既得的利益,更不愿满足摆脱了奴隶制枷锁的“民” 的愿望而使他们得到更多的自由。不仅老子的治国方略不能被接受,就连孔子的仁者“爱人” 的政治主张 也遭到冷遇。因此,春秋晚期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天下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二、“道” 是客观实在性和形上性的统一
老子的“道” 源于自然(天道贵弱),“道” 的具象就是宇宙初始的混沌(有道昆成)。作为形上意义的“道”(可以为天下母)是宇宙初始的混沌运动变化的抽象(返也者,道动也)。从总体意义上来说,老子的“道” 是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是古始神话本原向哲学本原论的转变。然而老子并未完全摆脱巫史思想家的影响,他所提出的“道” 这一哲学范畴,既不是纯粹的“具象”,也不是完全的“抽象”,而是“具象” 和“抽象” 的统一。
《绝智弃辩》(老子甲):“有道昆成,先天地生,敓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滔,滔曰远,远曰反。”(第21简至第22简)“卑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第20简)“返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第37简)
“有道昆成,先天地生,……强为之曰大。大曰滔,滔曰远,远曰反” ,描写“道” 的具象。“昆”, 通“混”。《诗·小雅·采薇序》陆德明释文:“昆,本又作混。”“昆成”,混然自成。混然,混同未分貌,犹混沌。《淮南子·天文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于宇宙。” 虚廓,天地未形成时的状态,亦即天地未形成时的“混沌”。“滔”,广大貌。形容范围极广或时间极长。“远”,遥远。指空间距离大。意思是:“道” 从大而言,则广大;从广大而言,则遥远;从遥远而言,则又返回为近。它遥远则天地莫能尽,它返回为近就在人身的周围。
“敓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卑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返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阐释“道” 的“抽象”意义。“敓”,“夺” 的古字,更替。“穆”,和谐。“独立”,不依靠其他事物而存在。“不改”,王弼注曰:“返化终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道” 可以使四时更替万物和谐,它自己却不依靠其他事物而存在,返化终始而不失
其常,可以为天下万物之母。“卑”,谦卑。“小谷”,山间的小水流。谦卑之道在天下,如山间小水流在江海里一样,言“道”是本,自本而末,末而不离其本。“返”,往返。谓循环往
复。“动”,运动。“弱”,柔弱。意思是说循环往复是“道” 的运动;柔弱胜刚强是“道” 所施为。“具象” 说明“道” 的 客观实在性。“道” 产生于天地未形成之前的虚廓,不依靠
-2-
其他事物而混然自成;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广大、高运,而又近在身边,似乎不在,又无所不在。“抽象” 说明“道” 的形上性。“道” 是天地未形成之前,“混沌” 运动变化规律的抽象;它返化终始而不失其常;它在天下万事万物中发挥作用,“犹小谷之与江海”,自本而末,末而不离其本;它循环反复,使四时更替万物和谐,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道” 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物质的”是对“道” 的本原性的描写,“精神的”是对“道” 的永恒性的阐明。“有道昆成”、“可以为天下母” 是对“道” 的本原性的描写,“返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是对“道” 的永恒性的阐明。老子的“道” 的这种“二律背反” 性正反映了中国哲学从神话本原向哲学本原论转变的特征。在对待世界本原这一问题上,老子的“道”虽然跳出了神话本原的樊离,然而却没有去掉神话本原的烙印。老子的“道” 不是西方哲学纯思辩型的范畴,而是东方式的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 三、“道” 的本体论特征
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提出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金岳霖《道论》曾经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渭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目标。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 ⑵ 老子的“道”为什么会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人们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中,总觉得世界不应该是这样。应该是怎样的呢?人们感到困惑。老子的“道”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应该”的世界,要求统治者守道保樸,像圣人那样“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要求所有的人“视素保朴,少私寡欲”。老子的“道”的这种“应该”,长时期以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成为人们生活的原动力。老子从古始的神话本原中吸取营养,理性的回答了世界本原问题,指出“有道昆成,先天地生,敓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同时告诉人们这混然自成的“道” 既广大、遥远,又近在人们身边(大曰滔,滔曰远,远曰反), 它是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又是人们必须遵守的生活法则(“返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的“道” 不是一个“思辩的”“概念”,而是一个 混然自成的实体。它 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所谓混然自成,即是在混同未分的混沌现象中直接呈现出来的作为世界本原的“存在”,这个“存在” 就是世界的“本体”,是一个更深层、更纯粹的“世界”。
老子是中国思想家中第一个用哲学的眼光来棎索世界本原的。他观察天下万物的生与死,观察天,观察地,注意一切变化之“象”。他发现“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亡”(第37简)(天下之物有的由可状之体演化而生,有的由隐微之体聚合而生),发现“天地相合也,
以输甘露”(第19简)(天地之气相合,甘露就会自然倾泻)、“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第24简)(万物普遍产生发展,皆有终止和复归)。在領会一切变化之“象”的过程中,老子得出了“天道员员,各复其根”(第24简)(自然之道周而复始,万物发展变化各归其根本)的结论。那么,在“天道员员”的后面又是什么呢?一定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存在。这个存在应该就是天地未判之前就已存在的“道”。因此,老子说:“有道昆成,…… 可以为天下母。”“道”,是老子所给定的名称,是老子对神话本原的哲学概括。
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一样,都有关于“混沌” 的神话本原传说。中国有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太平御览》卷一引《三五历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3-
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
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
万里。”《淮南子·精神训》:“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 西方腓尼基人的创世神话中有这样的记载:“万物之始是一种黑暗而凝聚的有风的空气,或一种浓厚的空气的微风,以及一种混沌状态,像埃雷布斯那样地混浊漆黑,而这些都是无边无际的,久远以来就是没有形状的。但当这风爱恋自己的本原(混沌)时,就产生了一种密切的联合,那结合称为波托斯,也就是万物创造之始。混沌并不知道自己的产物,但从它同风的拥抱中产生了莫特,有些人称之为伊鲁斯,但另一些人则称之为腐败而稀湿的混合物。创世的一切种子由此萌发,宇宙由此产生。”⑶ 在西方,哲学里神话本原经过抽象产生了“逻各斯”(逻各斯最先出现在赫拉克利特的著作里,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的普遍规律性、存在的规律称为逻各斯。在黑格尔哲学中,逻各斯就是概念、理性、绝对精神)。在中国,老子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物自身),对古始神话本原中的“混沌”进行哲学概括,“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以理性的“道” 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
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关于“道”,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主要论述了“处下”、“不争”、“知足”、“不欲尚盈”、“辅万物之自然”、“亡为” 等。这些既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生活的准则。这些法则或准则都是“道” 的体现。“卑道之在天下,犹小谷之与江海。”(第20简)这是一个比喻,说明“道” 与天下万物的关系,“道” 是本,万事万物所体现出的规律性是末,自本而末,未而不离其本,以此说明“道” 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忄爲
。忄爲
而欲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樸。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第13简至第14简)(道对天下万物永远无所求取,侯王能保有“道”的这种永远无所求取的精神,万物将自然和谐,自然和谐中如果有诈僞,用无以名状的物之真性使之安定。万物也自知满足、自知安静,将会自然安定。)“恒亡为”是“道”的本质属性,象它所支配的大自然一样,只有无私的奉献,永运不会有所
索取。作为社会的统治者,若能守道保朴,自然能使万物和谐、天下安定。这说明“道”不仅是自然的总法则,也是社会的总法则。
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在论述以“道”治国的过程中,对“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己作了基本的概定,但对“道” 作为世界的本体 如何生成天地万物之类的问题并未详细论述,这为道家后学留下进一步诠释的空间。尽管如此,老子的天道哲学的理论框架在这里己经确定,一个关于宇宙生成和世界本原的哲学己经完整的提出。
四、道家后学对老子宇宙生成论的诠释和补充
《庄子·天下》载:“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不侈於后世,不靡於万物,不暉於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墨翟、禽滑釐,闻其风而说之。……不累於俗,不饰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宋鈃、尹文,闻其风而悅之。……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於虑,
-4-
不谋於知,於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悅之。……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悅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这里所记述的是战国早中期“天下治方术” 的情况,所列学者应该都是战国早中期的学者,而且名字排在前面的应该是这一时期这一学
派的代表人物,至少与后面的是同等重要的人物。如果这一看法可以成立,其中道家学派的“老聃” 就不是孔子曾师事过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应该是《史记·老子传》中的“字聃,姓李氏” 的“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李耳,或曰“太史儋”(聃、儋,古音韵部相同,同为舌头音,音近义通。“老聃” 亦可写作“老儋”,“太史儋” 亦可写作“太史聃”,意思是“当周太史的大耳朵老先生”),是传世本《老子》一书的编撰者。记述中所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谷。’” 见于传世本《老子》,而不见于《绝智弃辩》(老子甲)。这是否可以算是有力的证据!其中排在“老聃” 之前的“关尹”,从排名顺序来看,在当时其学术地位应高于“老聃”,至少他们可以平起平坐。旧说“老聃” 为“关尹” 之师,恐有误。陆德明《释文》:关尹,“关令尹喜也,或云:尹喜字公度。”《吕氏春秋·不二》:“关尹贵清。” 高诱注:“关尹,关正也,名喜。作道书九篇。能相风角,知将有神人而老子到;喜说之,请著《上至经》五千言而从之游也。” 郭沂根据郭店楚简道家作品考证“老子其人其书”,认为那个出函谷关见关尹并著书的是太史儋,而不是老子⑷。现就《庄子·天下》所记述的来看,郭说可与此互证,有理,可从。关尹“作道书九篇”,己佚,郭店楚简“大一生水”(含老子丙)为“关尹遗说”⑸。关尹、太史儋(老聃)是战国早中期道家学派的两位重要学者,太史儋应关尹之请而著书,关尹因太史儋所授老子书之启发而作文。⑹其代表作,太史儋(老聃)所著之书疑为传世本《老子》,关尹所作之文应为《大一生水》(含老子丙)。这与《庄子·天下》所述“关尹、老聃(太史儋),闻其风而悅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甚为相合。关尹、太史儋(老聃)就是对老子所提出的“道” 进行诠释和补充的两位道家学者。
“建之以常无有”, 沙少海《庄子集注》:“马叙伦说:常、无、有三字,当每字读绝。具言之,当云:建之以常,建之以无,建之以有。《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⑺“无”、“有” 都是存在。“无”,并不是空无,而是万物的原初,一切存在物都源于“无”,出发于“无”。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世界与世界的存在物都肇始于“无”,所以说“常无,欲以观其妙”。传世本《老子》用“无” 诠释“道”,使“道” 的本体意义更加鲜明。“有”,并非实有,而是“无” 的显现,一切存在物都从“有” 开始,“有,名天地之母”,所以说“常有,欲以观其徼”。“无”、“有” 都是对“道” 的本体意义的解释,所以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在以
“无” 和“有” 诠释“道” 的基础上,传世本《老子》的编撰者进而提出:“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 就是“无”,“一” 就是“有”;“无”(道)是本原,“有”(一)为“母”。这样老子的宇宙生成论便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主之以太一”,沙少海《庄子集注》:“马叙伦说:古书多言太一,义各有指。此言太一,谓常、无、有之体也,如佛法言清静法身也。顾实说:……太一者,统摄无形有形两界者也。” ⑧《大一生水》(含老子丙):“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大一藏於水,行於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天道贵弱。”“执大象,天下往。”《大一生水》(含老子丙)以“大一”(太一) 释“道”、以“天道” 明“道”、以“大象” 喻“道”。
“大一” 有生水之“大一”,有藏於水之“大一”。生水之“大一” 是“有”(存在物),释
-5-
“有道昆成” 之“道”。此“大一” 乃广大浑一之义,即“混沌”。藏於水之“大一” 是“无”(存在),释“道恒无为” 之“道”。此“大一” 乃括囊万有,通而为一之义,即“混沌” 的本体(或曰“混沌” 之抽象)。藏於水之“大一” 是本原,生水之“大一” 为“母”。生水之“大一” 是藏於水之“大一” 的显现,前者是“无”,后者是“有”,都是存在。
郭店楚简《大一生水》(含老子丙)和传世本《老子》是沿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对老子的
“道” 进行诠释和补充的。虽然都认为“道” 是存在,但各自的前提却不同,方法也不一样。《大一生水》(含老子丙)认为“道” 存在的前提是“有”(存在物)。“大一生水”,“大一” 即是“混沌”,是原初的物质状态。《淮南子·俶真训》:“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混沌” 即是“气遂而大通冥冥” 的气态物质。“气”,《说文》:“云气也。” 云气运动而降水,故曰“大一生水”。“大一” 所生之“水”,并非川谷江海之水,而是“汪然平静,寂然清澄”(《淮南子·俶真训》)的混沌之水,是“混沌” 的又一状态。“大一”、“水” 都是物质性的“有”。传世本《老子》则认为“道” 存在的前提是“无”(存在),是一种无形无象、超感知的存在,即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的“夷”、“希”、“微”。《大一生水》(含老子丙)释“道” 的方法是通过具象(存在物)直接显现本体(本质)的方法。生水之“大一”(“气遂而大通冥冥” 的“混沌”)是存在物,“水”(“汪然平静,寂然清澄” 的混沌之水)也是存在物,“大一生水”,即由气态的“混沌” 变为液态的混沌之“水”,在这变化过程中,本体的“大一”(大自然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亦即形上的“大一”)便直接地显现出来。不仅如此,形上的“大一”“以己为万物母”“以己为万物经” 也是通过具象显现的。“大一藏於水”、“水反辅大” 的“水” 以及“复相辅” 的“天地”、“神明”、“阴阳”、“四时”、“滄热”、“湿燥” 都是具象,在这些具象的辅助之下,形上的“大一” 才能“为万母”、“万物经”。传世本《老子》释“道” 则与此不同,它认为“道” 本身就是存在,是比一般存在物更高的存在,是一个更深层、更高的世界。“道” 就是“无”。“道生一”,“一” 就是“有”。“有” 是“无” 的显现。所以,“道” 为万物之母。
道家后学关尹、太史儋对老子所提出的“道”的诠释和补充,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天道本原思想,完整构建了中国天道本原哲学体系,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新纪元。 注:
⑴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
⑵金岳霖.道论[M].商务印书馆1987.
⑶(美)雷蒙德·范·奥弗.太阳之歌——世界各地创世神话(中译本)[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⑷郭 沂.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J].北京:哲学研究1998.7
⑸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J].郭店楚简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