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老年人生活护理8篇

时间:2023-09-12 17:01: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老年人生活护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年人生活护理

篇1

1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现状

1.1 国外现状

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相当丰富的经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同时还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体制。以美国和英国为例,美国的PACE全方位养老服务项目就是通过多科合作模式,让老年人享受到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英国重视人本精神,通过多种形成的养老服务以及完善的监督体系,开展个案管理式养老服务,同时采取分级的方式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这些对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有重要借鉴作用,同时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更好的开展、体系更加的完善提供经验支持。

1.2 国内现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实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一养老模式历经20多年的进步和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在上海、大连、广州、宁波等多个城市分别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试点,且取得良好效果。尽管我国在新型养老模式建设方面有一定成绩,但因制度、资源等因素影响,制约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老年人对养老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距离[2]。

2 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

2.1 健康状况

有研究显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其健康状况有直接的联系,在老年人群中通常存在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功能障碍,出现行动、肾功能、视力等方面的障碍,对老年人各方面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伴随老年人疾病情况和疾病种类的加重和增多,使得其健康状况处于下滑状态,这也会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状态,降低其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参与度,加重经济负担,从而降低了生活质量[3]。

2.2 经济状况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容易受到经济状况影响。有研究指出,每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比月收入不足1000月的老年人高。据相关调查显示,生活质量与财务满意度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老年人经济状况越好,其社会经济形象越佳,这可以提升其生活质量[4]。

2.3 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作为一种生活因素,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同时对疾病发生有延缓作用,另外还可以使老化程度得以减缓。有国外学者指出,身体活动与自我效能、自我价值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进而使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2.4 文化程度

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则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越高,两者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通常情况下,老年人的文化水平高,其健康观念则更加积极,对精神生活质量较为重视,可以使自己心理状态得到良好调节,以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生活质量比较高。

2.5 社会支持

据国外报道指出,生活满意度与社交网络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对于老年人而言,社会网络的建立与保持可使其负性情绪减轻,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在国内报道中,社区支持变量影响较小,说明我国现阶段社区对老年人养老支持存在一定限制[5]。

3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护理需求

3.1 日常生活护理需求

有学者对某省1018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照料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度最高,尤其是需要长时间卧床的老年人,对社区的日常生活护理需求极高,如洗漱护理、进食护理、饮水护理等。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对日常生活护理的需求度随年龄增长也不断升高。对于此,社区应对社会资源进行积极整合,为社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体弱老年人提供多种优质护理服务。从政府角度来说,应基于社区服务强化建设外部资源,如老年食堂、老年活动室等。另外,还应不断强化照顾护理团队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以及志愿者服务的持续化和多样化,增加社区宣传力度,使照护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使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需求得到满足。

3.2 个体化护理需求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过程中,应以服务对象特点为依据,为老年人提供个体化服务,如针对空巢老人、离退休老人、丧偶老人等,应强化心理干预,给予其心理支持,为这部分老年人建立社会支持体系,使其消极情绪得以缓解。同时针对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如高血压、痴呆等,应制定个体化评估方案,并形成照护计划,深入发展临终关怀护理,使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护理需求得到满足。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我区380名老年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4例,女性156例;年龄60-91岁,平均(69.1±7.2)岁,其中60-69岁者218名,70-79岁者124名,80-89岁者38名;职业:农民23名,工人103名,教师52名,医务人员15名,企业职工91名,公务员67名,无业者12名,其它17名;文化程度:小学114名,中学及高中192名,大专及以上74名;婚姻状况:丧偶68名,夫妻健在305名,独身7名。

1.3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①受试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②受试者的健康水平: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等11种老年常见疾病史;③制定社区护理的需求问卷,包括疾病预防、疾病护理、健康促进三个方面,共23个条目;④采用GQOLI-74生活质量的综合评定量表[1],内容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共74个条目,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调查问卷由经培训的专业人员入户发放,使用统一指导用语向受试者讲解。调查表由受试者本人填写。本次共发放400份问卷调查表,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8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5.0%。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

2结果

2.1老年群体疾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380名老年人中,患病者273名(71.8%)。其中患1种疾病165名,2种及以上108名。患病率最高的的前五名疾病是高血压(125名)、关节炎(76名)、心血管病(63名)、糖尿病(46名)、白内障(19名)。

2.2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影响因素

表1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影响因素

2.3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

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平均(61.72±9.84)分,躯体功能平均(60.11±11.86)分,心理功能平均(67.31±12.62)分,社会功能平均(63.34±10.76)分,物质功能平均(55.76±13.52)分。

2.4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和生活质量间相关性

表2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和生活质量间相关性(r)

注:*表示P

3结论

3.1护理工作利用情况与影响因素

本调查显示,社区老人的护理服务利用率较低。通过调查结果可知,380名社区老年人中273名患病,患病率高达71.8%。而患病率最高的前五位分别是高血压(125名)、关节炎(76名)、心血管病(63名)、糖尿病(46名)、白内障(19名)。此类疾病与老人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也说明老人对于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较高。社区老人生活质量平均(61.72±9.84)分,这与国内外相关资料[2-3]的研究结果相近。该现象也说明老人有较高社区护理需求,但目前我区护理服务的状况并不乐观,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区护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服务站工作宣传不充分,老人对于社区护理工作的性质、特点、方法、意义等缺乏深入了解;而社区老人对社区护理不接受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费用问题,老人对于费用考虑与平时经济收入和消费习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同时也可反映出老人对于护理工作认识的缺乏[4]。

3.2增强护理服务工作

3.2.1全面了解社区老人护理需求,针对性开展健康宣教 实施健康宣教工作,进一步提高社区老人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的能力,提倡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调查显示社区老人主要患病为高血压、关节炎、心血管病、糖尿病及白内障,因此,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开展健康宣教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干预对策[5]。

3.2.2增强对社区老人生活质量的检测,对生活质量较差的老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特困老人与空巢老人属于社区老人中的困难群体,护理工作人员应增强对该类群体的护理。可将该类老年人资料进行分开保存,让护理人员心中有数,定期对老年人进行针对性护理。

篇3

关键词:老年人 生活质量 社区护理 干预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47―02

200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2.59%,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5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叫。按照WTO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其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同总人口一样位居世界第一,并逐年上升,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健康系数成正比,这样我们就需要一个既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又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从而达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社区医疗护理服务的干预与指导。社区医疗服务现已成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初级医疗服务的基础,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突破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滞后,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较为缺乏,社区护理服务范围和内容较为局限,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不健全,远不能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及服务活动的有效性。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从几个方面对社区护理服务干预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指导。

1 影响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的因素

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是受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与平均收入,家庭状况和亲戚朋友信赖的程度紧密相关,以及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和受心理和社会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能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相互影响,以致有些老年人宁可遵循自己老套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接受或改变其健康行为,这是造成老年人一成不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根源。

1.1自身因素。

1.1.1认知老化及功能下降:伴随认知功能的减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随之下降,因此,认知功能对老年人是否能够独立生活,及其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评估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也显得非常重要。

1.1.2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许多影响健康水平的因素都通过行为来改变,尤为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如高脂饮食、高盐饮食、缺乏锻炼等等,都与肥胖、心血管系统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不良生活方式具有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以及广泛存在的特点;有资料显示,只要有效控制不良生活方式: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残疾,2/3的慢性残疾,因此改变不良行为是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1.1.3情绪和情感变化:直接反映老年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自身健康的重要标志。当老年人离退休或经历了婚姻不幸(如离婚),负性生活事件(丧偶、子女重病等),都可引发老年人焦虑、抑郁、孤独和离退休综合症、空巢综合症等。

1.1.4人格改变:老年人的性格变化因人而异,可由生理因素、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认知和人生阅历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逐渐外向转变为内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保守、猜疑、心胸狭隘、爱发牢骚等等。

1.2疾患的影响:老年人容易罹患各种慢性疾病,据吕探云等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慢性病患病率为77.4%,如老年人常见的:老年性白内障、神经性耳聋、骨质疏松、老年性痴呆、前列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等等,对老年人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随着增龄发病率明显增高,如孙敏等发现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3.3%,其中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者占51.3%,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部疾病、癌症、糖尿病肾病等,这些疾患明显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1.3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面临着离退休、收入减少、社会地位的改变、子女离家、配偶和朋友死亡等诸多方面的重大生活改变,从照顾子女的紧张而规律的生活转向只有老年夫妇的休闲生活,或以被动的形式依赖子女和医护人员的照顾,自我照顾意识淡化,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最终影响健康老龄化。

2 社区的护理干预与指导

2.1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1.1将社区居民一般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获得:年龄、性别构成、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以及一般生活习惯等,而健康问题与危险因素则可以通过健康体检和相关因素调查来获得,然后进行评估。

2.1.2确定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及主要内容:依据对社区居民健康威胁的严重程度,依次选择致残致死率高、发病率高、相关因素影响面大、老年人群常见的慢性病例: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以改变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增加适度运动,达到控制体重、减少肥胖为目的的健康教育。

2.1.3 围绕健康问题展开咨询:护士通过问候、询问、讲解基本知识及方法、帮助咨询对象做出合理的选择、解释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接受反馈,护士在健康咨询中还要遵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宽松的沟通氛围、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帮助老年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同时还应注意保密。

2.2针对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与指导。

2.2.1疾病护理需求:据林婷等在福州调查发现;35.37%的老年人需要护士上门服务,23.52%的老年人需要家庭病床,21.7%的老年人需要康复。为了避免老年人因患慢性病长期住院治疗,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以及卫生资源的浪费,社区护理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专科护理,并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从而降低残障的发生,这样既能满足老年患者疾病护理的需求,同时还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2.2社区预防的需求:预防疾病的发生,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引以为重,邵梅等对河南平顶山市老年人社区健康服务需求调查中显示73.7%的老年人有了解慢性疾病防治有关知识的愿望。杨娜等的调查中85.9%的老年人存在传染病预防宣传教育需求。更能说明老年人对疾病预防重视的程度是,在全国各省市的多项调查中,50%以上的老年人都存在体格检查的需求。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从老年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根据个体、家庭和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三级预防服务。

2.2.3社区保健和康复的需求:在唐开源等对上海的调查中发现72.0%的老年人对自身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缺乏,而且大部分老年人对于饮食等老年保健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徐卓玉等对老年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分析结果显示,58%的老年人对社区卫生的概念缺乏了解,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是一般医疗门诊,忽略了其健康教育、保健康复功能。为此,指导老年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技能,促使老年人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的膳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能力,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而社区康复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老年病人在社区或家庭通过设立家庭病房或社区康复点,采用医学和人文科学等措施,尽量使病人的疾病好转或痊愈,生理功能得以恢复,心里障碍得到解除,更好的获得生活能力。

篇4

武汉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 任宏宇

慢性咽炎主要是由于急性咽炎治疗不彻底而反复发作,转为慢性,或是因为患各种鼻病,长期张口呼吸,以及物理、化学因素、颈部放射治疗等经常刺激咽部所致。自觉咽部不适,干痒,分泌物多而灼痛,易恶心,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以上症状在说话过多,过食刺激性食物,疲劳或天气变化时加重。

慢性咽炎的生活护理:

1.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受冷;2.经常接触粉尘或化学气体者,应戴口罩、面罩等防护措施;3.平时适时饮淡盐开水,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4.避免烟、酒、辛辣、过冷、过烫刺激食物;5.注意口腔卫生,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6.冬苋菜、蜂蜜、番茄、杨桃、柠檬、青果、海带、萝卜、芝麻、生梨、荸荠、白茅根、甘蔗等食品具有清热退火,润养肺肾阴液的作用,可适量选食;7.保持室内空气流通;8.不要长时间讲话,更忌声嘶力竭地喊叫。

相关阅读

介绍几种中医疗法

1.罗汉果1个切碎,用沸水冲泡10分钟后,不拘时饮服。每日1-2次,每次1个。适用于慢性咽喉炎,咽喉干燥不适,喉痛失音,或咳嗽口干等。

2.橄榄3克,胖大海3枚,绿茶3克,蜂蜜1匙。先将橄榄放入清水中煮片刻,然后冲泡胖大海及绿茶,闷盖片刻,入蜂蜜调匀,徐徐饮之。每日1-2剂。适用于慢性咽喉炎,咽喉干燥不适或声音嘶哑者。

3.板蓝根15克,山豆根10克,甘草10克,胖大海5克。共置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盖闷20分钟后即可当茶饮用。也可加水煎煮后,倒保温瓶中慢慢饮用,每天1剂。适用于慢性咽炎咽喉疼痛明显者。

4.胖大海5克,蝉蜕3克,石斛15克。水煎代茶饮。适用于慢性咽炎伴有声音嘶哑者。

警惕老年人“隐性心衰”

文/肖艳

“隐性心衰”是指老年心脏病人心脏功能损伤之前,已出现典型的症状体征,对此医学上称之为隐性心衰,也可看作心衰前兆。如果能早期发现隐性心衰,及时做预防处理,有可能防止严重心衰危及生命。隐性心衰的表现主要是:

心衰气喘

老年人稍事劳作或运动后常有气不够用的感觉,安静休息后便会好转,这是年老体弱的表现。但如夜间睡眠必须垫高头,平卧时出现咳嗽气喘,睡眠中常憋醒,需坐起来喘息一阵才缓解,这就是心衰气喘的症状。

心衰咳喘

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咳喘不同,咳喘多为泡沫性痰,或带有少许血丝,坐位时轻,卧位时重,用抗生素效果不明显,两肺底持续存在细小音时,应考虑隐性心衰。

倦怠、乏力、失眠、烦躁

冠心病或肺心病人出现倦怠乏力,反应迟钝,淡漠或烦躁不安,失眠或嗜睡,睡中常憋醒,是心衰造成组织供血和脑血灌注不足出现的症状。

白天尿少,夜尿增多

心功不全,心肌收缩力减弱,肾脏血液灌流不足时,会导致白天尿量少;夜间平卧后,心脏负荷相对减轻,心排血量增加,肾灌注血量也增加,夜尿便明显增多,提示有隐性心衰。

心率、心律有改变

自己感到心慌心跳,脉搏增快,每分钟80次以上,稍加活动超过100次,并有强弱不同的交替脉,或有间歇脉,说明已出现心律失常,应尽早做心电图检查。

篇5

关键词:护理干预 慢性肺阻性疾病 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病人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COPD病人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临床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继续恶化,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1]。我们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对80例老年COPD病人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80例老年COPD病人,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最大89岁,最小58岁,平均75岁。所有病人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诊断标准[2]。采用自身对照法由责任护士根据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症状缓解情况、生活自理能力,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1.2护理干预

①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烟酒、坚持服药,避免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吸入;避免与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②合理调配饮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餐前及咳痰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餐后避免平卧,有利于消化;多饮温开水,但避免在餐前和进餐时饮水,以免出现饱胀感;忌食膨气类食物如冷水、啤酒、豆类、马铃薯及油煎食物、干果、坚果等,保持大便通畅。③耐力训练:耐力训练可使肌体利用氧的效率增加,动静脉氧差加大,提高肌体的能量储备。方法:以下肢为主的步行、踏车、上下楼、慢跑等,运动持续时间为20分钟-30分钟,至少每周3-4次,注意在运动训练开始时,先进行10分钟-15分钟的热身运动,如缓慢步行、肌肉伸展和关节活动。④呼吸肌功能锻炼:缩唇、腹式呼吸可延缓呼气流速,延长吸气、呼气时间,减慢呼吸频率,使支气管内压增加3-5CMH2O,便于肺泡内气体的排空,减少残气量,增加肺通气量。⑤氧疗:慢阻肺患者长期氧疗能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宜采取低流量(氧流量1-2L/MN或氧浓度25-29)吸氧,每日吸氧时间不少于10-15H,因夜间睡眠时,部分病人低氧血症更为明显,故夜间吸氧不宜间断,注意用氧安全,鼻导管每日更换,防止堵塞、感染,氧疗装置定期更换、清洁、消毒。⑥心态平和:病人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如放慢思维,控制呼吸,眺望远处,外出散步,听音乐,或培养养花种草爱好,以分散注意力,减少孤独感,缓解焦虑、紧张的精神状态。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干预前、后临床症状、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对睡眠质量的比较采用检验。a=0.05。

2 结果

2.1护理干预前后临床症状对比 见表1

表1 护理干预前后病人临床症状情况比较(例)

n 卧位 睡眠质量

坐位 半卧 平卧 好 差

干预前 80 28 52 0 54 30

干预后 80 10 23 47 71 12

注:干预前后临床症状比较,p

2.2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情况比较例

n 生活自理能力 在住院次数

完全

自理 在他人

协助下 完全

3次 2次 0次

干预前 80 0 18 62 34 18 3

干预后 80 26 36 18 3 39 9

注:干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情况比较,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它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一般与有害气体或颗粒对肺部产生的异常炎症有关。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慢阻肺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当中,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四位。在我国,COPD同样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期对我国7个地区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OPD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其患病率之高非常惊人。慢阻肺造成的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永久性损伤,会使人丧失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然而,目前的现状是虽然慢阻肺发病率如此之高,但它却是全球最缺乏诊断和治疗的慢性疾病[3]。据估计,有一半以上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此病,因为慢阻肺在早期阶段虽然已有炎症反应和组织结构的破坏,但患者可能感觉不到明显的不适症状,这时若不能有效控制病情,随着肺功能继续受损以及气流受限加剧,会发展成平时走路甚至坐着都气短和呼吸困难,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如果反复急性发作,会进一步导致肺功能加速下降,引起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最终导致死亡。但如果在疾病早期就及时诊断、治疗,将可大大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CO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普遍认为COPD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在肺的不同部位有肺泡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尤其是CD)和中性粒细胞增加,部分患者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激活的炎症细胞释放多种介质,包括白三烯B4(LTB4)、白细胞介素8(1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其他介质。这些介质能破坏肺的结构和(或)促进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除炎症外,肺部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氧化与抗氧化失衡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胆碱能神经受体分布异常)等也在COP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吸入有害颗粒或气体可导致肺部炎症;吸烟能诱导炎症并直接损害肺脏;COPD的各种危险因素都可产生类似的炎症过程,从而导致COPD的发生[4]。

对于慢阻肺的防治,首先,应加强控烟。在我国,吸烟是慢阻肺的主要病因,约占慢阻肺病因构成的71.6%。有资料显示,15%至20%的吸烟者会发展为慢阻肺患者。慢阻肺患者中有80%-90%现在或曾经吸烟。据调查,吸烟可使成人慢阻肺的发病率增加10%-43%。因此,戒烟或不吸烟是防治慢阻肺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应减少不洁环境和职业的暴露。因为职业暴露以及燃料、油烟的空气污染也是引起慢阻肺发病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临床症状、活动耐力、睡眠质量、再住院率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潘伟平,林嘉璇,安静怡等.咳痰困难病人有效排痰方法的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09,21(10):949.

[2]梁桂花,方文,梁霞等.间歇氧气雾化吸合双手叩背法对老年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9):1184.

篇6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精神障碍; 老年病人;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49.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17-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人口老年化,老年精神障碍病人的发病率逐渐增多,从广义上讲,老年期精神障碍是指在老年期(60岁以上)可以见到的各类精神障碍的总称。然而,由于这些障碍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经常不能被识别,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善这些老年人的预后,让他们更好的回归社会,近年来,本科对入住老年精神障碍病人除尊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外,还从护理角度出发,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自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老年精神障碍109例。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2)文化程度小学以上。3)平均年龄为67岁,其中60-69岁88例,70-80岁21例。

1.2 方法 采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L-30)[1]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1]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疗效和生活质量评估,拟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

1.3 干预方法

1.3.1 支持性心理护理 结合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给予安慰、启发、鼓励、保证、暗示、督导等方法,采用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形式,时间为12周,每次30分钟。

1.3.2 全程给予健康教育 根据《精神疾病标准健康教育》[2]依不同阶段自编表格式健康教育方法和计划,内容包括疾病认识、易发生的危害行为、药物副反应、饮食及睡眠、自我缺陷、社会功能、用药及复杂情况等。时间为12周,每周评定1次。

1.3.3 自护训练 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恢复两方面,采用娱乐,帮助病人自理日常生活,适当活动,人际交往训练等方式,每天上下午各练30分钟,时间为12周。

1.3.4 其他 1)力争满足其合理要求。2)加强安全护理、安全检查、针对相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干预。3)转移注意力。

2 结果 护理干预后病情总估计均明显下降,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 讨论

3.1 生活质量 WHO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个人在其所处文化和价值系统的背景下,参照自己的目标,期望和关注自己生活状态的感受等评价[3]。老年期精神障碍更应着重于生活上的照顾及护理,防止并发症和意外,另外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恢复也有重要意义。

3.2 影响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精神状态与之同时存在多种慢性疾病或功能残缺,多种药物治疗,社会功能损害,还有患者的职业,住院时间、病程、经济状况、个性特征、文化程度,所以对住院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很重要。因此,将护理干预整合到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生活质量综合评价问卷(GQOL-74)包括客观生活质量评价和物质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分四个维度(躯干功能、心里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能较全面客观地评价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1]。

3.3 老年患者的特点 年龄的增长、体质差、抵抗力低、生理上的衰老,躯体疾病以及退休、丧偶、孤独、经济困难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易发生合并症。因此,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显得更为重要。

3.4 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 本研究显示:通过12周的治疗,患者的在病情控制、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在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的恢复上效果更明显,其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行为医学编辑部,2001,10(特刊):74-168.

篇7

[关键词] 糖尿病;全方位护理;生活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98-01

当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发生缺陷而导致机体的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的综合性疾病称为糖尿病,糖尿病是慢性的终身性疾病,由于控制不当会导致全身各个器官以及系统发生功能改变及异常,而且会出现许多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存。我国2010年有关报道,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4.21%[1]。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必须终生持续性的治疗。我院临床护理工作对于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中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8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16例,女性患者64例,年龄在60-90岁,平均年龄在(66.39±4.91)岁。其中病程在1-76年,平均病程为(28.76±4.29)年,入院时血糖为1.1-28.8mmol/L,平均血糖值为16.7±2.8mmol/L。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程度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 饮食指导 糖尿病合并肾病综合征的患者饮食治疗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指导患者正确的限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长期坚持能够降低体重,明显的减轻胰岛的负担,使机体降低对胰岛素的抵抗,有利于控制血糖正常水平。糖尿病合并肾病综合征的患者指导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少吃煎炸和腌制品并相应的根据患者的水肿程度限制钠的摄入,限制食盐量应不超过2g/d,注意体内离子钾和钙的补充,教会患者及家属制定适合患者治疗的食谱,注意总热量的控制。

1.2.2 运动指导 运动是糖尿病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降低血糖的简单方法,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2]。但是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建议中、轻度的运动方式来运动疗法如快走、慢跑、拖地、平地骑车等,注意老年人活动要适度,剧烈运动可致血糖降低。

1.2.3 正确使用降糖药物 指导患者及家属按时医嘱服药,并根据患者的血压以及血糖监测的结果合理用药;降压药多为控制剂和缓释剂,注意定时、不可随意调节用量,切记勿口嚼服药应该整片服用;控制血糖的药物,其磺脲类药物应在餐前30min服用;α-糖酐酶抑制剂应在进餐第一口服用;双胍类是在餐后服用的。告知患者及家属服药的注意事项及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最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如患者出现心慌、周身大汗或者昏迷时则提示低血糖的发生,可以吃糖果或者进食增加糖的摄入[3]。

1.2.4 心理护理对策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长期的疾病,治疗过程长而且发生糖尿病合并症可遍及全身的重要脏器及器官,因此在护理患者中不仅注重患者的基本治疗和并发症的发生,更加注意的是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针对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与疏通,向患者讲明关于糖尿病合并症的相关症状和预防措施,使患者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的疾病,告知患者避免出现情绪激动、焦虑、抑郁的心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效果评价 两组患者治疗后3周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取平均值进行比较,并使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满分100分。

1.4 数据统计 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以及用药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肥胖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到目前为止,我国糖尿病缓则数已在3000万以上,成为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位“健康杀手”[4]。糖尿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发生并发症可以危害自身的生命。对于糖尿病患者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指导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以及遵医嘱用药,有效的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因此,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措施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士雯,钱方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学杂志,2009:258.

[2] 孙强云.高龄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特点与护理对策[J].现代医学杂志,2009,34(7):26.

篇8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干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生活质量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83

慢性阻塞性肺炎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 多发于老年人群, 患者临床症状为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及咳痰等, 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因该病病程长, 病情反复, 进而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为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院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进行护理,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9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与《西医内学科》的慢性阻塞性肺炎诊断标准相符[1]。按护理所用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4∶28, 年龄60~82岁, 平均年龄(74.1±2.8)岁, 病程3~24年, 平均病程(9.2±4.9)年;对照组男女比例18:22, 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74.4±4.0)岁, 病程3~26年, 平均病程(9.2±5.6)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与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按患者病情需要进行吸氧、抗感染及预防心律失常等对症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人性化护理干预, 包括:①健康宣教:为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 介绍治疗与预防的方法, 同时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 改正不良生活方式;②心理护理:予以患者针对性心理疏导, 保持其良好心态, 帮助其树立治愈信心;③环境护理:保持房内卫生整洁, 通风良好, 做好保暖措施, 定期对病房消毒;④排痰护理:患者行半卧位, 帮助患者翻身, 对其拍背, 指导患者正确咳痰, 适当予以患者氨溴索治疗, 定期雾化吸入;⑤饮食护理:合理制定健康食谱, 营养均衡, 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等食物, 少食糖类;⑥运动与呼吸训练护理: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或腹式呼吸, 待患者病情稳定, 指导其运动训练, 如散步、慢跑及太极拳等运动, 适量运动。

1. 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2]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评定两组生活质量, 从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角色功能4个方面评定, 每项总分100分, 分数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WHOQOL-BREF各指标评分均比对照组高, 差异均具统计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炎属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此病治疗时间长, 且需长期护理才可达到较好预后。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通过人性化护理, 可针对性对患者进行个体与整体有机统一及创造性的有效护理干预, 且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情绪功能得分比对照组高(P

综上所述, 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春红.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13):2039-2040.

[2] 孙立新.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分析.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5):1142-1144.

[3] 李雪萍, 李永燕, 罗琼, 等.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6):26-2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