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1: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数学知识 高中物理 解题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148-02
在西方的科学常识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它包括代数与几何;探讨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数学中的一些函数、方程、几何、极值法等基本,但处于核心地位的内容加以应用,使其能够在高中物理学中对规律的描述、物理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推导等,能够快速、有效加以把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解题思路,更为简化地将复杂问题通过数学方法加以解决,提高解题效率等。以下就从这个角度对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展开具体讨论。
要在高中物理解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就需要先在物理教学中对数学概念进行一些渗透,比如,类似定义的名词,如:向量既是大小、方向方面的量,又能够遵守三角形的不变法则,当换到物理中时发现,需要在四边形法则之下,对其进行讨论,所以,向量、标量之区分,就是一个显著的示例;另一方面,抛物线在两种学科中均存在,但在物理中要考虑空气阻力问题,而在数学已经拥有了这方面的了解,通过区分差异,在学习中可以更好理解相在物理概念等;另外,数学是物理的基础,而物理中也应用到了好多数学方法;所以,应该加强数学知识的运用。
1 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
高中物理非常奇妙,而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却有助于解决诸多比较难解的问题,或者简化诸多抽象而复杂的物理难题,比如:通过函数可以让问题更为简化、易于求解,通过图像可以让抽象转变为形象,然后,通过具体的分析得到最终的答案,理解其中的奥秘;再如,几何图形的运用就可以让物理运动更为形象的在几何思路中获得认知等,以下就从这些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1.1 函数的运用
举例:若在某两地(A、B),有2个人(甲、乙)相向而行,B-乙比A-甲出发早6 min,当二者同时见面时,B-乙再多行110 m,见面后速度相同,共同前行,A-甲到达A地B地7 min,B-乙到达A地10 min,问题是二人速度、两地距离各是多少?
如果直接根据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似乎比较复杂,但是,若能够尝试换为数学思路,就可以设想一个求解方程,然后,通过换元方法,将较难的问题简单化,然后,通过方程来加以解决。具体分析过程是,先设x为二者见面时的地点到A地的距离,那么,B=x+110,甲速度=x+110/7、乙速度=x/10;所以可以得到方程x/x+110/7=x+110/x/9-6,对其进行简化就可以得到另外一个方程7x/x+110-9(x+110)/x+6=0;那么,设y=x/x+110,那么,就可以得到公式7y2+6y-10=0问题就变为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1.2 几何法的运用
在应用几何法方面,比如:物理学中对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方面的运动问题的分析、物理变力问题的分析,往往可以利用几何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如:三角形原理、作图方法等,这样就可以让问题更为直观得到分析;而且运用几何学解决物理学中的问题,诸如:对称点性质、两点间直线最短、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此类基本性的原理应用较多,而且通常的解题经验也表明最为一般的原理最为常用,且能够达到较好效果;另一方面,在高中物理中,会遇到电学、力学更为复杂的问题,但若通过圆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深入分析,也能够让圆周运动之类的原理得到很好发挥,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技巧与水平。
1.3 图像法的运用
图像法针对的是抽象问题的直观化,以及解决。因为对于高中物理而言,逻辑思维并不是很强,遇到抽象的题目,转换能力一般较差,因此,若能够引入数学中的图像法,那么,就能够将抽象题目转换为直观图像,再通过数学思维打开解题思路;从而达到以图像的识别为途径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要关注图像的绘制问题)。
比如:若从定义方面看,图像所表达的物理,主要是通过纵轴-交点,对量-函数进行表述;以运动学为例,v-t、s-t,二者图像差异较少,混淆的可能性最大,所以,需要认真分析、仔细辨别;另一方面,遇到诸如点、面积、斜率之类的问题,也需要进行重点分析,如线――过程中的规律、变化过程,而v-t图像中的线――倾斜直线是匀速直线运动,斜率是横纵坐标物理量变化率等;所以,在解题时,应该辨别物理量大小求解问题,定性并对快慢进行分析;再如,s-t图像斜率――速度大小;v-t图像斜率――加速大小。
再如,坐标、图线之间所构成的面积问题,在高中物理例题中往往也会遇到,它们往往存在对应关系,根据上面所说的图像,继续分析,若v-t图像、横轴间面积,对应于位移大小,那么,在正位移就在t上方,负位移就在其下方,就可以得到f-t图像面积与冲量的对应关系等。
从当前的教学经验可以认识到比较重要的几个高中物理图像,比如:电场线分布与交变电流、磁感线分布图(电学)、上面所提到的v-t、s-t(运动学)、还有牛顿定律中的a-1/m、a-f图(实验图像)等。
1.4 微元法的运用
所谓的微元法指的是通过微分理念进行有效分析;具体来看,就是通过细分法,让物理过程、物体成为单元,并进行适当单位单元的选取,然后达到具体的针对性研究目的,即找到相关变化规则,它的解题思路也非常简单;特点在于精细,而需要用到模型处理,所以,是一种思路简单,但解决起来应用的知识较为复杂的方法。
具体来看,在解题中,要求对微元的多样性有一个清晰认识,它可以是质量、面积、体积、线段、圆弧等任何对象,而且其基础在于整体对象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正如上面所说,需要用到模型,即:微元模型化,通过电荷、匀速转动、质点此类视角,或者物理规律等,建立微元与物体之间的关联,从而达到最终的求解目的。另外,当得到一个微元答案之后,就可以在其他微元中进行应用,其中会用到诸多关系,比如:对称、近似极限、矢量等,当完成答案累加后,即可以求得最终的完整答案等。
2 结语
总之,在现代学术研究中,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了比较常见的现象,尤其是作为所有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数学得到了最为广泛应用;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有具体的关联、也有明解的方法,以及应用的必然性。所以,建议在以后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研究一些数学方法,透过一种新的思路打开对物理教学的创造之门,从而进一步提升解题速度与效率,并使高中学生从中能够领略并学会对多种新思维的理解、分析、掌握与应用等。
参考文献
[1] 郭新华.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4,32(19):37-38.
[2] 陈燕.探讨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J].中学物理,2014,32(7):69-70.
[3] 李建军.高中物理解题的几种常用的解题技巧分析[J].中学物理,2015(11):96.
[4] 肖丽英.“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探究[J].中学物理,2014,32(2):90-91.
一、提高寄宿制学校图书室利用率的必要性
中小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特别是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阅读对中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没有阅读氛围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与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对照:
1.“书是为了用的”:不是为了藏的,不是为了摆设的,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寄宿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每个读者有其书”:按照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的标准,中小学生均图书应不少于30册,还不包括电子图书,一所1000人的学校,图书存量要达到30000本,与其将这些书保存在书架上,不如拿出来供学生阅读。
3.“每本书有其读者”:校长,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做“书香校园”的实践者。
4.“节省读者的时间”:提高借阅效率,开放阅览室是最佳途径。
5.“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在阅览室,学生可以随心翻阅书架上的图书,和书本直接对话是每一个爱读书的学生的梦想。
二、影响寄宿制学校图书室利用率的因素
1.图书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偏低。缺少专业的图书管理员,多数学校的图书管理员都是兼职的,由于其信息管理能力的缺乏,工作多限于开开门,打扫打扫卫生,发几本书,收几本书而已,图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只能望书兴叹。
2.图书质量堪忧。作为读者的精神食粮,图书馆藏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读者阅读率。书架上多是版本老化、内容过时、破损严重的图书,学校图书室的图书更新不及时,会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
3.服务设施不完备,服务形式单一。一是设施上,许多学校有图书室但无阅览室;二是时间上,开放借阅时间仅限于上班时间,学生都在上课,而学生可以读书的课余时间又都是管理员下班时间。三是管理上,借阅手续太繁琐。四是技术上,有纸质图书目录但无电子检索目录,不便于学生检索,导致图书的利用率低下。
4.学生无自由阅读时间。高考、中考挤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我市一所寄宿制学校对该校初二、初三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不喜欢阅读,93%的学生读的都是教材辅导书,86%的学生没有时间读课外书。在中学,多数学生读书仅限于教材、教辅、教参。
三、提高寄宿制学校图书室利用率的对策
1.配齐配优图书专管员是基础。从现代图书室管理的角度看,当今的图书管理员,不仅要熟知图书的分类,有指导学生阅读的能力,还要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能够指导师生阅读电子读物,因此,教育部门在核编时要按照学校规模,设置一定数量的图书专管员,人员选拔上要体现一个“专”字。学校也可以建立一支学生管理员队伍,对选学生管理员进行培训,并形成制度,轮流值日。
2.用活用足图书资源是关键。为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特点,提高图书室的利用率,学校图书室的工作人员可实行弹性工作制。根据师生作息时间的变化,随时调整工作时间,努力做到工作时间依读者的阅读时间而定。人多时可按照排定的时间表,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借阅。借阅途径上,图书馆(室)可制作自己的服务主页,主页内容涉及读者借阅图书的情况、图书检索、数字资源、新书推荐、读者指南等,数字资源的内容可以包括名校各学科的试卷、教学软件镜像、教学素材、知识拓展素材、电子图书、音像资料等。场地上,可以尝试开放的流动图书馆,在楼道里,教室门旁,放置开放式的书柜及供学生休息的小板凳,方便学生借阅。在各班建立读书角,读书会的成员可以把从图书馆借到的图书放在这里,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这些图书。学生也可把自己的图书放在这里,和同学一起交流阅读感受,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3.通过开展读书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结合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每学年或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节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举办为困难学生捐资助学的“废旧杂志义卖活动”;各年级学生的“一班一书一推荐”的海报展示;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图书漂流活动”并评选“校园优秀读者”;成立读书会社团,协助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管理、图书借阅工作。一些农村寄宿制小学开展的“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项目很值得推广:在每个宿舍装一个小喇叭,利用学校里的电脑和功放,每天睡前播放一个15分钟左右的小故事。一些学校还会在借阅台上或在阅览室内摆放读者留言簿,作为图书室工作人员与师生沟通的纽带,在这些留言簿上,师生写下他们的意见、愿望或要求,学校适时予以满足。
关键词:高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在高职中,《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且重要的课程,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宽广,例如电子、电力、控制等,并且对于各种电力电子的元件及其构成的变流电路都有所涉及。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师范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各个高职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都已经开展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并一直处于研究与实践的阶段。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人一组的小组,每个小组都有着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因此,本文对此展开的讨论,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1 高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及其形成性考核评价
根据我国时展对信息和电气专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出的培养要求,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内容从总体上来讲一共设置了4个教学情景,主要包括有直流电动机调速装置制作、开关电源装置制作、变频器装置制作以及调温电炉控制装置制作。这四个教学情景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而每个教学情景的形成性考核评价都是由教师评价、个人评价以及小组评价组成,评价结果一般以百分制计算,其中教师评价占总体的40%,而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各占30%。教师评价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任务情况并且获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的一个合理评价;个人评价主要是指学生自身对于在项目工作任务中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小组评价是由各个小组进行综合讨论以后,对于其他小组在日常学习中相互交流与合作、产品的工艺以及产品的功能等内容进行地评价,进行小组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水平,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评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判断意识。
2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2.1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需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对于器件特性的掌握、电路调试、电路连接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同时还需要包括其他方面的量化考核,例如团队精神、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纪律、文明习惯、报告书写等,从而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其中教师考核点一共有八点,资料收集、功能与技术指标、元器件选择、方案汇报、电路调试、数据与波形记录、文档整理、团队精神。这八点按百分制计算,其权重分别占总体的10%、10%、25%、10%、15%、10%、5%、15%。其考核标准可以分为A档、B档以及C档,其中A档是优秀、C档是合格,教师根据学生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其获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相应的分值。
2.2 个人评价
个人评价是学生对项目任务过程中,自身的表现情况进行的客观自我评价。个人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团队协作精神强、能创造性的提出个人意见、能够按时完成教师交给的工作任务、积极参加有兴趣的工作项目、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且善于接受、能够积极地面对自身的失败、在项目工作任务过程中能够有始有终、对其他小组成员起到促进的作用、善于积极处理各种矛盾、以及规范好各种各样的操作安全行为等内容。评分标准如果是10分,便表示个人能够满足该项内容的要求;8分表示个人能够较符合该项内容的要求;6分表示个人基本符合该项内容的要求;4分表示个人稍微符合该项内容的要求;2分表示个人基本不符合该项内容的要求;而0分则表示个人完全不符合该项内容的要求。
2.3 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的标准主要是针对于学生的团队精神、表达能力、组织纪律、报告书写以及文明习惯等方面的能力进行的综合考核,同时对于完成工作项目任务的情况进行适当地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组织和职业能力。小组评价的行为标准主要包括有,能够耐心地帮助其他小组成员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能够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并进行改正、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的实践基地都表现良好、方案设计比较合理、数据的记录分析、实现各种功能、汇报条理性好、资料文档整理以及实际操作安全规范好。评分标准主要是按照十分制打分,其中十分表示创新性的完成任务;八分表示的是任务完成与要求相符;六分表示任务的完成情况基本与要求相符;四分表示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实际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两分表示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基本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零分则表示任务根本就没有完成。而具体的组数会根据每个班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
3 实践效果
经过大量地实践表面,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课程适用性的正确认识,使得学生不仅具有电力电子装置的设计和开发能力,而且还对学生的小项目开发设计能力、项目调研和开发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撰写能力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将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在工作过程的基础之上,并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从资料的搜集、电路的设计、系统的调试、小组的汇报以及各种文档的整理,在这过程中每个阶段或者是任务地完成,学生都能够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完成情况以及学习效果,从而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使得学校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以前而言有了极大地提高。
3.2 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中,教师把全班的学生分为三人一组的小组,并向每个小组安排项目或者任务。而每个项目或任务都需要小组中每个成员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地合作才能完成,并且在考核的指标中,团队的合作精神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在考核的方法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3 有利于学生撰写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增强
在每个小组完成项目或者是任务以后,都需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例如PPT等,对本组的工作完成情况在全班和教师的面前进行汇报,并整理相关的技术文档。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撰写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有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
在直流电动机调速装置制作、开关电源装置制作、变频器装置制作以及调温电炉控制装置制作这四个情境项目的实现过程之中,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的内容都包括有安全文明的工作、仪表仪器的规范操作等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安全操作、仪表仪器等的安全使用考核不再只是一句空话,而是彻底落实到了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
4 结语
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新要求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学生的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进行了系统地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为各个高职学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考核评价形成指明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而且还对其他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课程提供了借鉴和优秀的经验。但是在考核点的分值分配以及设置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效果来看,基于工作过程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在高职电力电力技术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教师的努力探索,终将会形成一个科学、完善、合理的形成性评价考核体系,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花有清,苏红富,楼蔚松.高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04):70-73.
[2]侯黎黎,张亚坤.高职安全评价技术课程改革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5(03):65-67.
[3]张明丽.高职植物造景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06):54-55.
[4]史立平.高职院校“电工技术”课程项目化考核方式的研究与实践[J].内江科技,2013,34(01):182,178.
关键词:高考 高三复习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58-02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是根据历史教学目标,科学分析、把握高考历史命题趋向,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答题能力的阶段。它是学生在前期复习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梳理、系统掌握,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宏观把握与升华的阶段,在学生备战高考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考与历史教学、学生与教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高中历史后期复习方法也应呈现动态状态。但是,目前地理历史教学中,部分历史教师在高三后期复习方面仍在采用“本本主义”、“一刀切”的做法,复习方法毫无变化,出现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的现象。
笔者认为上述想象的根源在于部分教师还未真正的地转变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地区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总结、反思与学习,探究出科学、全面并且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和方法,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之下,把握考试的“宗”,适应考试的“变”,将“讲”、“练”与教材结合,指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生挖掘信息、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自信的迎接高考。对此,笔者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夯实基础,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历史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将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与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我在指导高三后期复习中发现,对于学生所反映的学习时间投入与学习产出不成正比的问题,除受学习效率制约以外,还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将复习集中于重点与难点上,忽视了对次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二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仅是有“点”、有“线”,而无“面”、无“体”,不善于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因此,我在高三后期复习中要求学生要能及时弥补自己知识薄弱的环节,并能从多个角度系统的、完整的把握基础知识。
例如:我在高三后期复习中,注重指导学生根据历史知识认识角度的不同,从时间、地点、背景、人物、经过等方面来分析等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来分析“两级格局”等历史现象;从发生、发展、结束几个方面分析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等历史发展过程,并要求学生从纵向角度,建立知识体系树状图,根据教材目录,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分别分成六个阶段、三个阶段、五个阶段来把握历史知识点的纵向特点,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记忆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解题能力。
2 巧练、精炼,提高破题、解题能力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已经逼近高考,复习时间十分有限。为此,在习题教学与讲评中,教师就必须对漫无边际的试题进行精心筛选、整理与设计,要提倡巧练、精炼,通过典型的例题延伸出普遍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破题、解题能力。我在指导学生进行高三后期复习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启迪性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评讲过的例题,概括出这类试题的解题思维方式与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此外,为提高学生的破题、解题能力,我根据不同类型的试题,从审题技巧、阅读材料方法、挖掘材料信息、规范答题技巧多个方面分析了解答试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例如:我对最近5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和习题册中进行了精心筛选,整理出了《高三历史后期冲刺习题册》,根据客观题与主观题解题方法的明显差异,将试题册分成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个部分。针对选择题,我选取了图片题、材料题、热点试题、文献题等题目类型,力图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历史高考选择题的命题形式,避免学生在考试中因未知而造成恐慌。针对非选择题部分,在评讲时,我详细分析了每一道题的审题技巧、材料阅读技巧与答题思路,将试题的答案落实在教材之中,并要求学习参考答案的答题技巧。
3 回归书本,再现所学知识
纵观多年高考,其实质便是考查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不变”是指历史基础知识不变,囊括在教材之中,“万变”是指高考的出题模式与试题形式不断创新、变化。“不变”是“应万变”的基础,即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由此可见,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回归教材仍是十分必要的。高考要求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全、牢、准,还要会用、会通。因此,在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我往往将讲、练、评与教材结合,引导学生找到试题以教材的契合点,帮助他们巩固、补充基础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
例如:我在评讲2010年高考(北京卷)历史试题第13题时,引导学生将考点定位于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在学生选择出正确答案之后,我还对本题知识点进行了补充,虽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老师是荀子,但荀子并是儒家代表人物。针对这个知识点,我为学生提供了2009年高考(海南)历史试题第12题,对此知识点及时进行了巩固,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为学生更加清晰地理清古代思想文化史这块知识提供了帮助。
4 树立自信,从容应考
高考是学生求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对学生发展前途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伴随着高考的临近,来自自身、家庭、学校、理想等多方面的压力压得学生几乎喘不过气,如果这种压力不得到缓解,必然会使学生变得焦虑,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影响他们的高考成绩。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常常通过灵活的课堂形式与富有情趣的课堂情境,营造出轻松、和谐、愉快的班级气氛,并积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采用积极的评价措施,缓解了学生对高考的恐惧心理。
例如:我在课堂之前常通过播放歌曲、讲笑话、播放漫画图片、播放搞笑视频等方式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地缓解了学生复习中的疲惫。面对高考的压力,学生内心必然会有种种情绪。为此,我在班级一角设置了“宣泄箱”,学生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情绪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结合书信的方式投递在箱内。每天中午,我都会定期打开“宣泄箱”,了解、掌握学生的内心情感,再及时与学生进行真诚交流,及时对他们进行心里辅导,使他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自信、从容的迎战高考。
5 结语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是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对解题技巧进行突破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调整考试心理,树立考试信心的关键性阶段与黄金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不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策略来使学生更好地迎战高考。
参考文献:
[1]张德建.高三生物学专题复习的实践与策略[J].生物学教学,2006,(5).
[2]刘卓会.教会学生站在框架的高度去领悟知识[J].教学园地,2010,(29).
1.围绕着历史《考试大纲》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入理解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围绕着历史升学考试而展开,特别是教学进入到高三总复习阶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能够对于教材内容熟记于心之外,还要对《考试大纲》中的内容熟练掌握,并与教材内容相互贯穿,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对于《考试大纲》中的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够衔接成为一个脉络。作为文科高考重点学科,历史以知识运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为主。从对《考试大纲》的解读中可以了解,历史学科的考查内容都体现在每一项具体能力的要求中。历史教师有责任将《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知识点融入到历史教学内容中,以其为核心进行延伸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学生对于《考试大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随时考查。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明确提问的重点,并围绕着知识点回答问题,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所掌握。相反,如果考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已经偏离了《考试大纲》的逻辑脉络,甚至已经出离了《考试大纲》,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此时,教师就要从课本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点重新讲解,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重新学习,以充分掌握。
2.从《考试大纲》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将《考试大纲》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为教学框架开展教学,并对于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断地摸索,从中找出规律。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对有关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予以关注,而《考试大纲》则是对主干知识的归纳,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试题分析能力,配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这道历史试题就极具社会时代性,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诉诸到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学生的答案要符合试题的能力测试标准,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虽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学生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有所了解,且深入领会西方哲学思想,就会使答案尽善尽美。该试题从出题方向上,符合《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历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综合能力。
二、正确地解析高考试题,以其为基准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模式
1.解读历史高考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着教学启示的作用
虽然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通过高考环节,但是按照课程标准,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这一点,在目前的高中《考试大纲》中就已经体现了出来,这就意味着历史高考试题已经不在拘泥于对于历史教材内容的考查,而是对于高中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学中,要认真体会高考历史试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对于其中的教学启示深入地探索,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逐步地总结。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所提高,历史教师就要领会《考试大纲》,从高考试题中查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内容。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是建立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详细阅读教材的同时,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从实际出发深入领会,并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解读历年高考试题而总结出经验,帮助学生对于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学生不仅要对教材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充分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在涵义,并懂得向不同领域延伸,以提高自身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历史知识学习能力。
2.解读历史高考试题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多以单向的授课为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被打破,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考查高中阶段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予以改变,就要对高考历史试题以解读,并选择历年具有典型意义的高考历史试题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以学生解答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按照新课程标准,高考试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考查已经不再只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考查,而是更为关注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时,可以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相应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后,解答材料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完善程度,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定位,然后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所补充。为了促进教学多样化展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的评述,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手工业作品———瓷器,同时还要查找相关的历史内容。当学生观看这些瓷器的时候,教师还要将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展开,让学生对于瓷器的特点予以思考,并从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予以陈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历史内容进行分析并重新整理,以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运用高考试题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还掌握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方式,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考点加强历史知识教学
从高中历史知识教学的角度而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要完全掌握,特别是《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教师要以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当进入到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教学已经不再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充分地利用起来,着重于对历史试卷答题技巧的训练。针对于目前历史高考考题的题型所强调的能力立意倾向,且考题分值相应地有所提升,一些新型的考题模式逐渐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通过对历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所总结出的出题规律,虽然是对于学生思维特点以及分析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考查,但是,都需要学生对历史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熟悉,才能够准确地做出答案。历史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学生的历史基础理论水平要有所提高,就要提高历史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表达能力。首先,将高中历史知识的专题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注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以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第37题就需要以“美丽中国”为主线展开论述。自十召开以来,中国的未来发展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中国梦”。这道历史考题就是从这一主题思想出发,考查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对于政治、文化与社会相互之间关系的了解。如果学生仅仅从理论材料中获得相关知识,很显然难以达到知识考查标准。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历史内容,可以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将各个历史事件相互建立起关联,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次,就是对每一个阶段内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例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列强侵华历史。引导学生以相关的高考试题材料为论题,进行整体性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部分时间段的相关事件建立起关联,进而对于考点更为明晰。
四、结语
第一步:课前预习
复习阶段的课前预习与新课讲授的课前预习完全不同,它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翻翻课本,了解一下学过的历史知识,在脑中有点印象而已,而是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在上课前完成预习学案,达到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预习学案内容分两大部分:1.填充题:依据高考大纲上要求,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事件的特点、影响、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分析归类,在易忘、易错、重点、难点处留下空白,让学生自主学习填写,上课后进行检查提问。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基础知识,查漏补缺,使学生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同时,又便于本人讲课时有的放矢。2.导语连接题、重点难点题、思维拓展题、史料分析题:这些题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思考,不要求做详细解答,只要求对内容有所了解,以便在听课时具有目的性,如哪些内容要重点掌握,哪些只做了解,哪些需记笔记等,使学生在听课中有轻重缓急之分,同时这些预习题的分发也为课堂上教师讲课节省了时间,更主要的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第二步: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历史复习课的关键所在,通过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脉络化。但复习课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不是简单地把历史知识罗列重组,而是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科学地、有创造性地进行整合。使整合出的知识体系既符合高考大纲的要求,又重点突出,难点分析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知识既能从宏观上把握,又能从微观上对每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有详细的了解。笔者通常根据复习内容的多少,先从简单的历史知识体系构建起,逐渐随着复习内容的增多,使历史知识体系所容纳的知识点不断增加,变简单的体系结构为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具体的做法是:1.构建一课时的知识体系。如《新航路的开辟》对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时间、人物、影响进行详细的有条理的整合,在构建的体系中突出原因、条件,开辟的影响等重点难点内容。使同学们一看知识体系,一目了然。既便于记忆,有利于能力的提高。2.以专题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如关于中国问题。把古代中国的产生、发展的内容,与近代中国发展的史料,按时间、不同时期发展的原因、状况进行梳理,建立一个有关发展过程的历史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中国发展史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3.构建比较式历史知识体系: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对比,有助于学生对战争胜负,改革成败、朝代兴衰、社会进步与落后的原因进一步了解。如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条件、进程、重大发明、影响的对比分析,使学生看到了科技对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所起的作用。通过对前中英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方面的对比,使学生不难得出中国失败,英国取胜的原因。总之通过比较式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更有利于学生对解决比较性问答题的能力。
第三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解决疑点
在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疑点会不断显现出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势在必行。对此本人实施以下办法:1.突破难点。首先,对难点进行详细分析,找到难点的根源。如是记忆上的、还是理解上的,进行全面把握,找出易于解决的方法。如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深入浅出、举易懂的例子化解难点。其次,把难点放到学生中间,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把同学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共同探讨,突破难点。2.突出重点。对高考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时政热点、焦点进行重锤敲击,层层设疑,详细分析、阐述、知识拓展、利用历史材料进行考证、分析、练习或让学生写小论文进行分析掌握,以真正达到对重点知识理解掌握。3.解决疑点。关于疑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历史知识方面存在的疑点,进行剖析,帮助学生释义解疑,对历史学习的方法问题,如历史时间的记忆、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问答题的解题等进行科学指导,帮助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激起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第四步:精心选编练习题
历史题的精心选编,对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巩固,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重要。所以选编历史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关联性。选编的练习题不单有正在复习的内容,而且还要对前段已学的内容进行涉及,使知识相互联系新旧衔接。2.针对性。依据历史高考大纲要求的考点,进行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选编。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易考点进行反复选编习题,使学生能确实掌握。3、层次性。选编的练习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难易适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做。
关键词:历史 ;复习;有效
教师讲、学生听,按部就班梳理教材的知识结构,事无巨细的复习课本的传统复习方法已经不适合高考的新要求了。随着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要求教师在高三复习时要准确把握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学习中存在的知识缺陷以及学习困难,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学习效率。
一、拓宽知识范围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结构存有着明显的不足和严重的缺陷。在复习时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 宽,这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史》基本上是初中内容的压缩,深度不够,层次偏低;《中国近代现代史》 是新近编写的,其体例、内容都很新,切合高中要求,但由于教材为避免与初中本重复,许多重要知识点仅一 笔带过,交待不详;《世界近代现代史》仍沿用原来的老教本,知识陈旧,不少观点已经过时。因此,教学时 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补充和更新。本文认为,对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主要是补充以下三个方面的内 容:
(1)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 必要的史实。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就有必要将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圈地运动的有关史实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再如,讲秦统一六国 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适当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2)基本历史理论的补充。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也规定 :“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两个最权威的文件,它们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掌握和运 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而这两个文件所要求的历史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中学历史教材上所没有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
(3)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和渗透。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就要重视学科的整合,将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进历史教学之中。
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度
对历史知识的复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肤浅理解上,要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手。如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时就要挖深到“战国时期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①从经济条件讲,由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②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 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已发展成为一个巩固的民族共同体,能够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的逐渐融 合。③各国人民要求统一。
(2)从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或影响入手。中学历史教材在叙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影响,或对其进行评述时,由于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有时往往不够全面,只局限于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教学时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挖掘深化和补充, 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如世界史教材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只强调了它是“英、法 、美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而对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却无只言片语,这显然是偏颇的 、片面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
(3)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入手。如通过比较19世纪60年代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中国的、俄国1861年 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而对其结果不同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日本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基本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和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 辱的弱国走上强国之道;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的残 余势力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则 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出现以上三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所决定的。
(4)单元小结,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讲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①政治上,是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战乱频繁,但分裂当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后来隋的统一准备了条件。②经济上,江南得到进一步发展,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民族关系上,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但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也很尖锐、复杂。
三、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要把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一、问题与困惑
1.备考复习的方式。第一轮复习时,是按模块进行的,但在复习中老师感觉费力,学生掌握得不理想,不利于高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对学生历史成绩的迅速提高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必须进行调整,打破模块结构,按专题方式进行整合。例如,将必修1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选修1的商鞅变法整合为一个板块;必修1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与选修1梭伦改革整合为一个板块。结果发现,事功参半。
2.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还很模糊,还不深入甚至不正确。单凭几次短期的培训难以彻底转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和习惯。第二,新课程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三,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师生双方面素质的难题,要求老师有很高的教学艺术。引导得不好,不仅技能难以锻炼,过程与方法难以正确形成,甚至连基本的知识也难以掌握。
3.考试与新课标理念如何紧密结合。新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等,学生活跃,积极主动,但不能静下心扎实训练,训练成效不高,所以,新课程应与“应试教育”的长处有效结合。如何把考试与新课标理念紧密结合,体现考试目标的多元性,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4.如何把握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化。由以往重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化,让教师感到难以把握,不知应怎么把握,把握到什么程度心里没底,不知如何做到关注全体又关注差异,如何让70多人都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如何在这样的大班中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课堂活起来,怎么才能做到活而不乱,收放有度,至今仍困扰着教师。
5.以专题方式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而学生的历史基础普遍较差,这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困难。
6.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须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负担比较重,时间很有限。
7.把握高考试题与课标内容的差距。老师在衔接上很难把握“度”。
二、措施与对策
新课程、新教材、新考试模式需要新观念,历史教师如何面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明确新的教学思想,寻找符合高考模式的新方法和新视觉,以利于备考?其实,复习教学的策略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是看它的效率和质量如何。我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突破。
1.指导思想。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落脚点,以增强复习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着眼点,认真搞好高三历史学科的复习教学工作。
2.复习方式和要求。高三历史复习可实行三轮复习:一轮按章节(基础知识系统复习),二轮归专题(专题知识复习),三轮搞强化训练(强化练习训练)。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第一轮复习按章节并单元的形式进行。重点是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历史,要“死”去“活”来。复习要细致、全面、深浅适度。备课既避免炒冷饭,又有新意;既抓实抓牢基础知识,又伸缩有度、讲练结合。复习进度基本按章节安排课时。第二轮是专题复习。专题复习是完全打破教科书原有知识体系而进行的归类复习,重组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把中外历史知识条块化、专题化。专题复习要特别注意揭示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各专题之间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形成纵横相连、脉络清晰的立体之树。
3.科学备考。
一是扎扎实实做好历史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真正做到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这一方面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能力,是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这里我所说的基础知识并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经过了充分的系统化和整合的知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迁移知识。①依据《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教材等确定基础知识点,根据教材章节顺序梳理、掌握。②坚持单元总结和过关训练的复习方法,使已掌握的知识得到及时强化,模糊的知识得以明确,遗漏的知识得到补偿。③实行单元内的小专题式复习方法,提高应对高考的针对性。④实行模块化专题复习。根据考情(近几年高考试题)、《考试大纲》、《教学大纲》、学情、时事等方面的情况,确定若干个主干知识专题,据此归纳系统相关知识,再辅以专题练习,这样掌握的知识更有利于高考发挥。⑤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要着重掌握好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等等。⑥在掌握知识时,要加强理解记忆,多进行尝试回忆,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益。⑦重讲、练、改评的有机结合。但讲是不够的,讲还要少讲,要精讲,讲清重点、难点、疑点、易混点就行了。要以引导学生学会“会学”为主旨,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二是建立、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系统、归纳和综合。要建立起运用知识的思维运行机制,进行知识的整合,概括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系,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组成体系,了解学科知识的层次、脉络,知道各局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掌握各重点内容的知识结构,即组成要素和相互联系。根据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就会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
三是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由近几年文综考试命题的特点决定的,特别是2013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更凸显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