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语文教学札记8篇

时间:2023-09-12 17:01: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语文教学札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语文教学札记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困生 学习能力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61-01

所谓“学困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可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必要经过有对准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赐与补救或矫治的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群体是不容忽视的关注对象。这一群体的形成主要有心理因素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几方面的影响。有些学生因为不堪沉重的学习压力而产生厌学情绪,也有的学生因为自身学习基础与能力较为薄弱,导致学习成绩相对落后,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部分学生成了语文教学中的学困生群体。教师要对这些语文学困生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这一群体的转化,从整体上提高语文教学成效。所以如何激发高中语文学困生的学习内驱力就变得十分重要。

1 树立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人们常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没有了自信他 什么也做不成也做不好,的确,很多时候自信是走向成长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它都起着很大作用。有相当一部分高中语文学困生,并不是缺少语文学习的思想意识,他们也知道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但就是基础太差,缺漏太多,一时难以学好语文,于是视语文学习为畏途。语文学习犹如拦路虎挡在他们的面前,使他们丧失信心,甚至一提到语文就头疼。因此,必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怕”的思想障碍。语文学困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十分重要。首先,我们要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语文。高中语文的知识点能力点似乎很多很复杂,其实概括起来不外乎阅读、写作、语言知识及表达几大板块。尽管各大板块有许多知识点能力点,但并非无规律可循,无方法可依,而且各大板块、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可以触类旁通。只要做到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语文学习就不是那么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其次,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缺漏,学会适当放弃原则。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即便是语文优等生,他们的语文素质也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因此,学困生必须正确对待缺陷,对于高难点,要学会适当放弃,而不要企图一下子什么都学会。如此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轻装上阵学语文。最后,我们要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比如课堂上提请他们发言,即使问题回答错了,也应肯定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只有帮助高中语文学困生树立信心,才能真正点燃其学习的欲望之火,这是促成其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

2 强化学困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学习的行为不分优等生或学困生。有些高中语文学困生,并不是与生俱来就缺少学好语文的天分的,而是由于语文基础本来就薄弱,思想又走进误区。于是对语文学习持应付了事的态度。传统的应试教育带给部分学困生的意识影响,由于这种影响,学困生看不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学科正被摆上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看不到作为工具学科基础学科的语文对于学好其他学科的积极作用,及对于日后的生活、工作将产生的息息相关的影响;更看不到这是自己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终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必须从摆正动机、强化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意识开始,帮助他们端正态度,让他们持强烈的高远的动机学习语文,使他们意识到:这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是学好其他学科乃至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的需要, 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唤醒学困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接近语文,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学好语文。

3 坚持因材施教

篇2

文学作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放手让学生在阅读天地里自由徜徉。通过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来刺激学生大量接收信息,促使他们与文本及作者形成对话,逐步增强阅读兴趣。文学阅读对青少年心灵,人格的培育有特殊功效。文学作品的容量,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丰富而深刻,文学作品阅读对于本身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对建构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灵,人格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阅读教学能使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必须将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语文教学引向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有量的积累,文学作品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训练思维品质的最好范本,同时阅读还有助于解决工具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当作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生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

一、阅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1.阅读教学的地位

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而且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阅读教学地位的重要。阅读教学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教学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既通过阅读训练,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具有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阅读本领。

2.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阅读,首先是人们由感觉器官感知语言文字符号;这些符号通过神经系统反映到大脑,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为复杂的思维活动,产生感情上的冲动,产生对人与事的联想、想象、评价等。阅读是人的大脑的高级功能,大脑不仅有接受语言文字符号信息的功能,而且有识别、校正、改造、重组、联想、储存信息的功能。这就是说,人们在阅读中总是按照已有的经验和当时的情感来理解文字信息、选择文字信息、储存文字信息的。因此,阅读又包括一系列的兴趣、情感交流等心理活动。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阅读教学的作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尽量发挥大脑的阅读功能,教会他们如何迅速、准确地接受和理解文字信息、选择文字信息、存储文字信息(记忆)、加工和整理文字信息(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审美情趣和健康的情感、意志等。阅读教学活动不仅诉诸于理智,而且常常诉诸于情感,因而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进入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当时写作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二、如何指导高中生阅读文学作品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师有必要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突出和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对高中生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

1.多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让学生多读书,读经典,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多想,填补“空白”,以想象激活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读者的想象力是鉴赏力中的主要元素,文学阅读的创造性是读者对文本感受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

3.多比较,感受作品的深度

通过比较可以看清不同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用横向比较可以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鉴别;用纵向比较可以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剖析。

4.多动笔,以动笔促进、深化鉴赏,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篇3

2.基于课堂生成的语文教师能力构建李思衡

3.语文教学中的基础与素养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袁立权

4.点燃思维之光——浅谈想象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培养王学胜

5.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杜淑英

6.浅谈美育与语文课堂陈淮高

7.研究性学习:"读图时代"背景下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策略选择唐长青

8.高中语文教学之魂——营造课堂文化氛围黄斌

9.教学目标的预设:果实挂在恰当的高度曹义荣

10.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王艳艳

11.春风不来,三月的桃花不开——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讲赵振威

12."双主体三步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许卫高

13.语文"六种学习方式"初探周凤娟

14.浅议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模式的构建单思忠

15.新课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探索庄静江

16.探究式学习的三境界——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读本》(四)"走进哲学"专题导读丁育茁

17.探究性学习与"香菱学诗"宋丽华,刘加臻

18.新课程下的语文创新教学崔秋霜

19.实践性课堂教学的研究——一节语文公开课引发的思考王菊翠

20.如何应对课堂意外殷雨濛

21.尝试自能量化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陈玉明,范清华

22.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困惑王倩影

23.莫把课堂当"秀场"张梅秀

24.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林华

25.老树着花无丑枝——从《兰亭集序》的教学谈古代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何坚平

26.鼓励多元解读,突出思维开发——《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设想、思考和启示姜洪根,荆志强

27.课堂回归质朴交还学生——谈《蜀道难》的教学预设和生成王丽红

28.谈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阅读教学朱新云

29.例谈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审美回归王旭东

30.清新纯朴的水乡美——沙白《水乡行》赏析彭存明

31.记叙类文章写作中的"虚"与"实"颜金桥

32.有创意地表达的基本策略高爱军

33.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熊春生

34.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初探任云霄

35.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之我见党文博

36.立足课本,积累写作材料卢燕

37.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作文也快乐王竹香

38.春风化雨话作文曹明凤

39.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冯明德

40.作文创新要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重点卜春富

41.在创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邱淑茹

42.高中作文教学低效原因的思考黄翔东

43.作文立意的"四忌""四宜"张兴虎

44.高考作文结尾技法戴家华

45.采他山之玉,彰华美之气——谈中国古典诗文在考场写作中的运用魏冬

46.《望海潮》教学案例占爱芹

47.让学生在"幸福"中穿行——记《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侯喜君,李红亚

48.创造者的赞歌——《彩色的荒漠》简析毕宇清

49.如夜蝶舞诗意飞翔——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札记蒲雪咪

50.苏教版文言文注释指瑕章湖君

51.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商榷孙富中

52.让课堂真情涌动王芳芳

53.横看成岭侧成峰——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杜海燕

54.一切景语皆情语丁良杰

55.生活处处皆语文马小清

56.文学作品色彩的调配及其表现功能刘珂,田廷宾

57.信客教国文何以从容不迫孙自见

58.向西部民歌学习语言艺术陈宽明

59.新课改不应抛弃好传统刘甫碧

60.新探《师说》教学王清秀

6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技巧谈梁洁彬

62.诗歌诗论评析鉴赏解答指导孔莉青

63.试卷讲评"五部曲"李奕萍

64.现代文大阅读决胜攻略潘松

65.高考名句默写常见失误及矫正例说杨树平

66.高考"科技文"推断题命制思路揭秘王天宝

67.古诗歌鉴赏五步"诀"马林科

68.鉴赏诗歌形象考点剖析刘敏

6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谈高考作文中的模仿与借鉴李文俊

70."八句诀"妙译文言文赵文英

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愉快教学潘正斌

2.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十一个关键尺度——谈"以学评教"的课堂评价机制的积极建构郭建华

3."三主四式",圆"梦"之路陈宝祥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谈善用迁移,活学语文谢莉娟

5.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教师的对策唐海霞

6.夯实基础,让语文教学收到实效梁燕丽

7.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张金花

8.在创新中谋求发展赵静瑶

9.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布文胜

10.培养学生多读多写的习惯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李建民

11.妙用导语,将学生引入美的海洋李晨

12.关注平时注重积累——谈中学语文语言运用教学曹永华

13.灵活处理教材,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温彩芳

14.课堂提问的多样性梁军hHTTp://

15.浅谈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江庆农

16.不着一字,难得风流——谈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万琳

17.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个误区吴建雄

18.浅谈农村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巢红仙

19.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文学花园郑旺吉

20.浅说中学生阅读习惯李明霞

21.浅谈文本的深入解读王艳

22.展开想像的翅膀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刘锐

23.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之我见瞿云华

24.《诗经》中"赋"的表现功能黄莉

25.文言文断句浅谈梁小萍

26.谈如何鉴赏古典诗歌尹学艳

27.作文教学中教师的"马步功"丁绪华

28.让作文教学与学生积极心理体验接轨刘党桦

29.因势利导、调动积累,提升学生作文的文化底蕴陈建生

30.作文敦学如何调动情感何跃

31.诗意地表达生活——高一作文教学杨冬梅

32.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谈学生作文的评改王文荣

33.体物赋形饰情原理——高中生作文如何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马建华

34.发挥个人优势,讲究应对策略翟凤举

35.有效提高作文成绩的可行性论证李晓红

36.三"招"可使记叙文"动"起来黄坚起

37.开发地方资源促进写作教学方圆

38.论学生作文中的几个写作误区林峰

39.作文题记的写法梁悫

40.作文构思训练卢宏基

41.永远的情永远的爱——《雷雨》,一曲伟大的人性之歌何新学

42.周朴园的前世今生王旭忠

43.从范进到孔乙己陈家根

44.花开自在悲乐随心谭志鸿

45.绘寥廓绚丽之景,抒壮志豪迈之情——《沁园春·长沙》情景交融艺术特色赏析祝杏清

46.横看成岭侧成峰——重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李元洪

47.肝肠寸断情何以堪——浅谈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郭在欣

48.《死水》反讽手法质疑官炳才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15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语文课程教学理念的革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面临着重要的教学挑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传授相关的阅读知识。另一方面,则要通过积极的阅读教学策略,向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灌输和讲解,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文本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学科素养。

在当今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学阶段的不同,相较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范围更广,阅读篇目的篇幅更长,阅读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和哲理因素等,也更加浓郁和深厚,需要学生以一种平和的阅读学习心境,对高中阅读文本中包含的知识和情感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和解析。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得应有的知识,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从总体上看,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理解水平,增进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把握

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语言词汇等知识的一种提炼和浓缩,在语文阅读文本中,不仅包含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还具备深厚的语文哲思和丰富的人文情感。因此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学习,可以在小学、初中语文学科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理解水平,加深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感知和理解,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理解力水平。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和思辨意识,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养

语文阅读的文本虽然是具体的、有限的,但是蕴蓄在阅读文本之中的情感和哲思等,则是开放的、无限的,是一种可以被学生所探究和挖掘的“资源”。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自身的语言逻辑思维和语言剖析能力,对阅读文本中的文字内容和情感因素等,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挖掘,使W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眼光,对文本进行阐释和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境界

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是经过学者和教育家精心筛选之后保留下的精益之作,兼具知识性和人文性,学生在对这些阅读文本进行阅读和剖析的过程中,可以穿越时空,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桥梁,和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情感上的互动。这种阅读学习,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境界等,大有裨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那么在高中阶段,教师应该如何改进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水平和阅读能力。

(一)从阅读文本出发,鼓励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充分的探索和感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习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于阅读问题的搜索和解答上,而忽视了阅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从而导致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流于表面,缺乏对于阅读文本的深层感知和解析。因此在当今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文本阅读、细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以文本为纲,引导学生和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如泛读、精读、细度、整体阅读和局部阅读等,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知程度。切实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做到以读带学,在真切的阅读和感知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和学习需求,给予学生以一定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避免打断和干扰学生的阅读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和阅读素养。

(二)重视随笔、札记以及批注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运用,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和效率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而不注重向学生讲授相关的阅读学习辅助机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节省课程教学时间,但是却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难以捕捉和留住自身在阅读过程中感知到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导致阅读的低效性甚至无效性。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向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向学生讲解阅读随笔、札记以及批注在阅读过程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有机的运用这几种阅读笔记方法,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想法、各种见解、情感等,及时的在阅读文本上进行标注和显示,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感知并且不断生成的过程,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

(三)扩展语文阅读教学范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

篇5

写作能力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写作能力也已成为困扰高中生的一大难题,做到创新更是难上加难。本文从平时的写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注意多方向思维,运用逆向和侧向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捕捉写作的灵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写作能力 发散思维 想象思维 直觉思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占了半壁江山的作用。而写作能力也是现在困扰高中生的一大难题,提到创新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高中一线语文教师一定要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点拨学生,开启学生的新思路,激发其写作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创新写作的习惯。

一、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写作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思维方式,它要求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从多个方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脱一些传统习惯的限制,走出常规的思维路子,提出新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方向思维,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很多学生往往按照常规去审题,这样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于落入窠臼。这时,教师就要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思考,深挖题目的含义,从而提炼新思路、新方法和给出新的写作方案。

2.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反弹琵琶” ,从结果反向来推理,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这样往往会出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3.运用侧向思维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避开众人关注和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从而寻求突破口,解决作文创新构思的问题。实际上,很多俗语、成语可能只强调约定俗成的思维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地创新,进行反面立意,想别人未想到的结论,从而写出既不合常理但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知足但不常乐”“开卷未必有益”等等。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挖掘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一种开明、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明辩是非的前提下破旧立新,写出创新类型的文章来。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思维能力是学生写创新类作文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也是可以学会的,但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行,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翅膀。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新。要想创新,就一定要善于想象。想象一般指的在知觉的材料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使学生的作文生机盎然,才气横溢。所以,在高中写作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着重于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结合有关课文内容来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运用。课本是学校的教学之本,教师可以通过利用课文资源来让学生进行创新方面的能力训练,如《诗经》扩写、《项链》续写…… 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再造想象。笔者经常给学生练习一些想象力作文,如 《五十年后的相逢》《假如我是市长》……还会有意识地给学生推荐一些科幻方面的书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假设、推测、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给学生多创设一些情境,通过精心地设计,步步深入地引导,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进行大胆的想象,拓宽其思路,大大发挥其创造性。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抓住写作灵感进行习作

直觉是心理学范畴,即通过下意识的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找到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常常表现为“顿悟”或“突现”。一般来说,直觉思维在语文学科的表现就是写作灵感。一般有成就的作家在写作方面都有很好的直觉思维力。在中外文学史上,这类事例举不胜数。很多作家都是在苦思冥想中不经意间突现灵感,抓住之后文思泉涌,一气呵成。

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直觉,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灵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需要我们去追求它。如果你不追求它,它肯定不会主动找上门来。因为它是在实际基础上,认识所产生的直接飞跃。灵感离不开积累和培养。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积累大量的材料,存储大量的信息。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有可能把头脑中积累的材料拿出来,进行灵活地运用,也才会产生灵感。另外,要想培养学生的灵感,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一方面是直接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间接知识的积累。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让学生真正地走出小小的语文课堂的限制,走入社会,走进书的海洋,去拓宽自己阅读的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诗文满腹,才有可能在写作时,洋洋洒洒叙事,淋漓尽致抒情,从而一气呵成。若是学生积累得少,在写作时,一定会言之无物,成无米之炊。笔者学校坚持办校报,把每一期学生写出的美文佳作都印发给学生,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获得可贵的经验。长期的坚持换来了累累硕果。

高中语文教师要给学生灵活诱发的条件,要培养灵感产生的土壤。笔者在激发学生灵感方面,一方面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出发,把文题拟得颇为灵活,以此来激发其写作的欲望。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让其思路通畅。

篇6

课改以后,语文教学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的机会多了,教材也由原来6册变成必修和选修两类。我今天要解说的是必修教材2。

1.说课标

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挥育人功能;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特点:编写原则包括守正出新的编写原则 和构建立体化 语文学习系统; 教材特点包括强调审美教 和注重探究 能力培养。

2.说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分为2大部分:必修和选修 , 这两部分是互相联系的, 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选修课体现选择性。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延伸和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本册必修教材的内容和其他四册一样,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模块。前三个模块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以安排学生寒暑假进行。

在这四个模块中,阅读鉴赏是本册书的主体。它分为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兼顾了文体和人文内涵,但每单元又各有侧重点。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体现了情趣和理趣的结合。第二单元:先秦到南北时期诗歌,它包括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诗歌。本单元侧重阅读、理解、背诵、鉴赏,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这些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我们在教学时侧重让学生感悟情、景、理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第四单元:演讲辞,侧重于对话与交流。

表达交流是本册书的第二个模块。他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2个部分。.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写作专题分别是①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②直面挫折,学习描写。③美的发现,学习抒情。④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口语交际专题为演讲。

梳理探究是第三个模块,它设计的专题有:①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②修辞无处不在③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第四个模块则是名著导读,它介绍了《家》《巴黎圣母院》

本套教材是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而必修2 以“过程和方法”为主线,把审美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文学作品占选文的四分之三,而且重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注重传统文化,文言诗文和传统寻根内容。

3.说建议

3.1教学建议阅读与写作有机的结合

阅读鉴赏第一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文章。展开想象,感受作者心灵,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第二单元 学习唐前诗歌(从先秦到南北朝)。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第三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体验古人倘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培养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3.2评价建议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包括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技能,学生评价包括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整合信息能力 应用审美探究能力 团队精神 合作意识。它们体现了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综合素养。在本学校可以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来考察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化视野及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鼓励学生创作,以此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创作水平。

3.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7

关键词:微写作;教学意义;序列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74

一、微写作的概念内涵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变得数字化、快节奏,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鲜事物应时而生。2012年,“微”字成为央视中国年度汉字。可以说,微时代已经到来。同时,微时代也成就了微写作。

微写作,一般指字数在300字以内的写作,是属于内容短小精炼的文体,包括常见的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故事、微戏剧等等,当然也包括中小学考场试卷中的短小作文和部分语言运用题中的写作。“微写作”作为一个新词,主要是微博、微信、QQ空间等现代网络写作的延伸,也是写作生活化的新气象。其实,微写作古已有之,唐诗、宋词都可以归为微写作。而古代短小说、文人笔记、寓言故事,甚至楹联、格言、谜语都可以说是微写作的一部分。本文主要讨论高中语文教学相关的微写作。

2014年6月,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加了微作文,长久以来的60分作文题被分为大小作文两题,其中的小作文,即微写作部分占10分。其实,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经提过建议,即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分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做“微写作”。北京高考的微作文题目面世,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其他省份命题者也纷纷效法。

二、微写作的教学意义

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学科的新版《考试说明》中指出:“能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l感情……”,并且在2015年加入了“能简短的应用性语段”的更为详细的要求。实际上,在普通高中“新课标”中,也有相关的阐释:“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微写作的相关考试命题一方面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适应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进写作教学与之同发展,使写作教学有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来说,也更方便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博、微信等“微”事物,提高学生新媒介素养。而传统的大作文教学与命题形式,无法实现这样的教育价值。此外,微写作对教学实践也有更多具体的意义:

1. 符合认知写作发展规律,摆脱单一长篇写作束缚

通过对比美国写作教学,叶黎明教授认为:“在中小学写作教学领域,缺少对‘语篇’概念的引入,从而缺少除文章外其他语篇形式的训练价值的体认。”而美国的短篇语篇写作教学已经在上世纪70年代就形成了规范体系。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在日常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并未重视非全篇长篇式的写作,而且没有系统安排与设计,这是对认知写作发展规律的忽视,而张良田通过研究提出,认知写作理论认为,写作形式的开发,应基于非长篇写作开始的,应首先学会利用多种材料,通过写作训练进行高效清晰的思维和表达。实际上,基于认知写作发展规律的微写作训练,就是摆脱单一应试长篇写作束缚最好的方法,通过制订系统课程体系,将读书笔记、札记、图表、漫画、学习计划、读书报告等相关文体教学引入写作教学。总之,摆脱束缚,微写作将写作教学的思路拓宽,不求谋篇构架,目标切实,语言精炼的写作训练,将对高中学生思辨写作有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摆脱应试写作抵触情绪

高中生中间流传这样的“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其实,写作文,是这“三怕”中的最怕。是学生不愿意写吗?实际上是学生“不想写,没得写,不会写”问题中的“不想写”,根源在于应试写作的空洞化和不切实际。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乐于写日记,尤其是QQ空间日记,学生乐于写读书笔记,尤其是将读书感悟发在微信朋友圈中,甚至凌晨一两点钟都在发表。而恰恰他们愿意写的,都属于微写作范畴。教师通过合理设置写作教学课程,正确引导学生练习写作,摆脱应试写作的阴影,进行新媒介微写作指导,便解决了学生“不想写,没得写,不会写”的问题。

3. 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摆脱闭门造车写作习惯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制造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这种素养是大数据时代,新媒介发展形势下对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公民提出的新要求。针对这种素养的培养,上世界8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制订相关课程体系,相比而言,我国对此缺乏重视。如今,中国的微时代步伐没有比发达国家走的慢,媒介素养的培养也迫在眉睫。我国的一些教育专家看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发声,并在相关领域进行工作,高中教育工作者也慢慢受到影响。2014年6月,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应用试题,出现了撰写网络店铺经营沟通中作为店主答复信的考题,也是试题顺应时展,贴近生活的一种体现,本题作为微写作的典型试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指出:“从语文的角度看,媒介主要是一种语文的存在,不少媒介就是语言文字或以语言文字为主,而其他媒介也往往也少不了语言文字这一要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全可以说,媒介素养也是语文素养。”媒介素养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媒介素养相关的微写作训练,不但可以摆脱陈旧的写作课假大空的现象,改变闭门造车,看着天花板写作的习惯,学生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关注社会,关注新闻,关注媒体,甚至可以关注自己。

总之,微写作虽“微”,却有重要的语文学科教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努力探索实践,将其纳入常规语文学科教学体系,并建构规范的微写作训练方式方法,不但是新时期应考的需要,更是新时代的现实需要。

篇8

关键词:诗可以兴;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实践

我国的诗教传统源远流长,“诗可以兴”更是其中一个内涵深厚的理论。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诗可以兴”指教师可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课堂感染下自主体验诗歌之美、接受审美教育,它经历了由诗歌理论衍发成为教学实践的过程。

诗歌是语言艺术,因此,阅读欣赏诗歌,首先要熟悉诗人所运用的语言,对词语的音调、色彩、修辞以及联想效果有一定的敏感,即我们常说的语感。从外延上讲,纵观近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的各个版本,古典诗歌无不包含着诗、词、曲三大部分,但仅就诗而言,根据题材、格律、风格等的不同,又有许多分类。所以我们的古典诗歌教学需要从文本本身入手,让学生将诗歌由文字转为一幅幅图景,而又回归为富有境界的语言文字,在诗歌的氤氲文字之中感受古典之美。

一、剖景析物发掘美

首先,美源于“美读”。古诗词曲大都可以用来歌唱。既可歌唱者,必有节奏音韵,必有其韵律之美。而作为语文教学和应考之举,我们更应该读得有技巧有目的,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其次,美源于“剖析”。中国古典诗歌向来崇尚含蓄典雅之美,因此,只有回归文本,从字词细节入手,了解其内涵、典故、背景、艺术特色,才能由局部到整体全面感受其韵味。再次,美源于“神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古人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感觉转化成形象的图景,用形象思维、抓住美感,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古典之美。

二、激情逸思欣赏美

我们说过,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作为最早起源的一种艺术形式,诗歌也具有最精纯的文学价值。

1.形式之美。古典诗歌中,无论表达什么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个载体,语言也是我们鉴赏诗歌、分析诗歌意象时的入口。此外,诗歌的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抒情叙事角度、风格流派、诗体格律句式等也不可忽视。

2.含蓄又称蕴藉。古典诗词用语含蓄,表情达意更是通过一些富有象征性意味的意象以及各种手段,如,象征、用典、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实现。

3.和谐的音律美。古代的诗、词、曲,它们或是以词配乐,或是按固定的曲调音律填词,无一不与音乐息息相关。

4.内涵之美。任何文学样式,诗、词、曲,任何文学题材,描写、议论、抒情、叙事,除了形式之美可以欣赏玩味外,其内在思想、情感及传达的哲理情思都会带给我们今人很多美感,超越时空的限制,激发出同样的所感所思。

5.人情美。文学即人学。好的文学作品必然由好的作者完成,包涵其个人思想、感情、经历、观念在里面,反映了人对于整个社会、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评价。

6.思想美。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思想感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而感情通常更重于感性直觉,思想则趋于理性思考。用诗教语言来说,感情与思想就是“诗缘情”与“诗言志”的具体阐述。

7.哲思美。中外学者通常认为中国无哲学,而且认为中国式的诗性思维无法容纳哲理,其实不然,中国古典诗歌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哲理诗的美,在于若隐若现,教师应让学生在明净澄澈的景物中,感悟蕴含其中的理性思考。

三、移情换景融入美

经历了发掘美、欣赏美,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便融入诗歌的优美意境中。

我们应该让语文课程中文本解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体会诗心,以求尽可能接近作者意愿,让学生调动自己的全部审美经验,重新组合自己的意中之境,让意境之美成为诗歌鉴赏之后最大的美的享受。

四、吟咏性情创造美

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欣赏美,得到一时的美感,而是要通过长期的美的熏陶,让学生形成自我独特的审美观念,养成独立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美的能力。

1.口头诵读。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使学生真正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增强鉴赏能力,熟读背诵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熟读背诵,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笔头书写。高考的诗歌鉴赏最终要形成文字。让学生对诗歌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并以书面形式表达出自己对古典诗歌之美的独特见解,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等等,养成欣赏美、鉴赏美的习惯。

3.身体力行。新课改后,教师可以利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安排为爱诗歌的学生开拓一片自由学习和创作的天地,如开设唐诗选读、宋词研究等课程,为诗歌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诗可以兴,兴起了神思,兴起了古典,兴起了千百年来萦绕不落的诗心,兴起了学生与古人相通、相溶、相怜、相恋的诗境。诗歌鉴赏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出发,积极探索,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语文课堂的诗意空间,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诗可以兴”理论的运用,定会为今天的古典诗歌审美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