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语文教学的性质8篇

时间:2023-09-12 17:01: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教学的性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的性质

篇1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养成教育;延续性

语文在养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从课堂出发,通过语文教学把养成教育延续到课堂之外、学校之外,保持养成教育的延续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

一、保持教育的延续性是养成教育的自身规律要求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如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后天形成的,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坏的习惯也不能在朝夕间改掉,必须要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发挥其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同样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不断延续下去。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我们说‘生活即教育’,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课堂教学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虽然可重复,但要在这一环节中就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不现实的。学生良好习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尊重养成教育的规律,保持教育的延续性。把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等阶段连贯起来。如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教学、学校教育,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强化、巩固和检验。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去养成的。当然教师的引导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是一种强化约束的外力,这种外力帮助学生产生条件反射,持续作用就会形成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性。

二、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养成教育的延续性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体,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具有统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等性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习惯的形成息息相关。对个体来说语文本身就是一种习惯,如说话习惯、书写习惯等,所以语文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

语文是伴随人的一生的工具,不论是哪个阶段,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语文习惯)都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的整体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语文对人的影响不只是学校教育阶段,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而应该从课堂教学这一初始环节出发,延伸开来,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对养成教育的作用,在修炼语文的同时修炼品性。

语文在中职教育中,对其他专业具有渗透性,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中等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技能教育。语文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其对各专业的渗透性是非常明显的。语文能力对许多专业技能会产生重要影响,甚至直接表现为专业能力。

语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对专业的渗透性是非常强的。充分发挥语文的这一特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把对养成教育的影响从课堂教学、学校教育延伸出去,通过纵向时间延续性、横向专业扩充性,发挥语文对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中职语文教学实施养成教育延续性的几个环节

中职学校应更注重养成教育。中职学生大多十七八岁,行为、习惯不稳定,处于习性多变性阶段,也是改造习惯的最佳时期。普遍而言,目前中职生总体素质相比普通中学生差一些。所以开展养成教育十分必要。

职业教育的特点为实施养成教育的延续性提供了可能。职业教育以技能为培养目标,它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最后的全日制学校教育,是与社会、职场最近的教育阶段,甚至有些教学内容就是在社会上完成的;中职教育不受升学率约束,围绕教学大纲,学制灵活、内容和手段多样化,有利于真正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而中职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它对人的影响的久远性和对专业的渗透性,使语文教学成为实施养成教育延续性的最佳途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三个阶段的链接: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实训教学中加以巩固;在实际运用检验中使之常态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

(一)课堂教学为切入点

首先要了解学生习性,有针对性制定养成教育的目标,把语文教学目的、内容与语养成教育统一起来,开展课堂教学。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说话习惯、阅读习惯、书写习惯、思考习惯、观察习惯等,布置、检查课后作业强化课堂教育效果;发挥课堂这一特殊情境,利用群体作用,通过强化手段扶正抑邪,从纠正学习上的不良习惯入手,培养良好习性。同时课堂上老师要发挥榜样作用,言传身教,正确引导。教育内容通过多次课堂教学的重复,强化学生对良好习性的认知。

(二)实训教学为巩固

在课堂教学基础上,把语文实训教学与专业实训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语文实训教学培养良好语文能力与习惯,如作文、实结、毕业论文。发挥语文对专业的渗透性,参与专业实训教学,参与学生管理考评,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堂之外,巩固课堂教学涉及的养成教育的内容。

(三)考评实际运用表现情况,使之常态化

通过参与毕业生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听取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加强与社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社会表现,考评前两个阶段养成教育的效果,把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让学生能保持此前养成的良好习性,并使之成为常态。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1语文学科人文教育实施的背景和必然性

新的时代,需要新型人才。新型人才,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人性美、科学成为了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庄子﹒天下》中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美必须建立在宽广而高超的审美心胸的基础之上才是真正的理性的美!因为气质、气度、胆识和心胸能决定事业的成败。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这种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重视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是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当前的语文教育必须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2语文学科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

德育作为育人的首要环节,应该体现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然而,当前很多职校采用量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及日常表现进行分值统计。这种量化管理附以严格的制度规定,被称之为“德育考核”,在对学生评价中占有更重的比重,并记入学生档案。这种管理体制对学生确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教育目的,甚至会引发学生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模式的反感情绪。毋庸置疑,很多学生进入职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心理尚不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以后过早的过上了独立的生活,因此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护。如果人文关怀的滞后,势必造成学生的迷茫,对自己没有了清醒的认识。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从入校时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就会拖拖拉拉,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更有甚者,产生抵触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管理难度极大。虽然处分不断,违规现象照样层出不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职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职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深深沃土。

3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学科内容具有人文性。语文学科的内容涵盖了丰富的思想性,语文学科的内容具有充沛的情感性,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语文学科内容更具美感性,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二是教学方法体现人文性。语文教学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深度交融的有机整体,教师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深入教材,达到对教材的真正理解,同时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人的思想,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然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人文性质的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自然科学化,向理科教学模式靠拢,教学内容客观化,忽视感悟与想象。它使本来颇具诗情画意的语文教学向机械化、标准化转向,导致人文精神、审美趣味的丧失。职教语文教学没有更多的应试桎梏,在人文渗透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职教语文教学现状及人文教育的实施

篇3

高职语文职业教育文学修养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必要的人文涵养、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人才。语文是职业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在职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很多职业学校忽略了语文的重要性,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很低,这样导致教师对上语文课的热情不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水平低。

一、职业语文教育的现状

1.语文课程不受重视,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状态

职业学校学生相对其他同等教育层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低一些,并且职业学校重点抓专业课,像语文这样的基础课基本没有什么地位,甚至有的学校为了多留些时间给专业课程,大量删减了语文和其他基础科目的教学内容。这直接导致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加难以和普通高校学生相提并论。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基础课得不到重视呢?

主要是因为学校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为企业培养技术性工人,保证学生毕业后可以顺利上岗。当然,从一方面来说,促进学生就业是好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做的后果弊大于利,既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单一,也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及素质提升和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2.学生不愿意学,老师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职校生基础知识薄弱,行为习惯也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就是睡觉。老师也困惑: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教什么,怎么教?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更多的结合现在职业教育的课改精神,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来就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职业学生对语文学习就更加提不起兴趣。学生对这种缺乏新意的上课方式显得厌倦、疲倦。再加上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淡薄,行为习惯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纪律,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进度和师生情绪。有时候上课一提问、一讨论,学生就借此起哄、聊天,整个课堂乱哄哄,反而浪费时间,影响教学。很多职校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好多基本知识也是一问三不知,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来。所以,语文课堂上基本采用单一的灌输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着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着书本知识,整个课堂一般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说。德国教育家季斯捷尔维格说:“不可能把文化修养和教育交给或者传授给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想要获得文化修养和教育自己的人,他应该亲自参加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从外部只能得到激励而已。”所以,这种全凭教师一个人讲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同鸡肋,弊端不小。

3.语文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相差甚远

职业学校现有的语文教学内容跟学校设置的各专业内容相去甚远,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仅仅满足于完成语文教学内容也就是教材的内容,课堂内容僵化。还有的教师一丝不苟地紧扣教学参考书,只是为了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很少反思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这些教学内容有没有适合职教生的专业特点,有没有脱离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教学目标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个体生活和发展需要。教师常常把掌握教材内容当做唯一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记住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把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当做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基本标准。学生也把完成教材规定的一些知识内容当成任务,而很少主动去吸收教材以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专业中的应用,于是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内容探析

1.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结合专业特征,突出职业特色

语文课在突出职业特色、突出不同专业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的同时,也要突出展示语文课自身的完整知识能力体系。在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特点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与专业课之间绝不是依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理顺这样一种关系就能在有职业特色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既保证语文学科的独立性又满足专业课教学以及专门人才培养对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语文教学突出职业特色可以改变以往语文课作为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产生的“此消彼长”的情况,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交叉、教学方法的改进、评价体制的改革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尝试让语文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融洽地在课堂中执教。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特色,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向专业课看齐,更不是像某些教师认为的语文课向专业课“让路”和“低头”,而是在语文课与专业课之间寻找良好的契合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离不开语文课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但是要真正体现出语文课的课程性质特点,也必须配合专业课的教学和就业的要求。要逐步理清语文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而不必拿语文课和专业课进行高低比较,衡量各自的影响力,这样才能够让语文教学的职业特色充分发挥,使得相互配合的课程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注重提升学生的信心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高中时学业成绩处于学习群体的中下游,长期得不到来自教师的真切关注,处于被忽略、被否定的境遇中,学习的信心受到严重挫伤,提不起学习兴趣。另外,社会上存在对职教学生的偏见,认为职教学生不如普通高校学生,认为他们是考不上大学才来的,以后一定不如正牌大学生。因此,学生大多是带着“学习失败者”的心理阴影跨进职校大门的。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打上“低人一等”的标签,而要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令全社会为之骄傲的人。教师可以很容易用语文带给学生们成功的体验。写好一个字,写好一段话,有一个优美的句子,有一种独到的见解,都是提升学生信心的契机。语文课应利用这种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通过阅读,我们要让学生从思想认识上加入这种语言所属的国家或民族,接受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影响。读书可以美身,体验我们的民族精神,同化并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让他们知道,即使自己现在成绩差一点,但是作为民族的一分子,也要努力学习,在以后的劳动中,完全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增加语文课堂的开放性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增加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语文课本只是有限的书本知识,是一个范本,是师生探讨和学习的基本内容,而非学习的全部内容,语文的学习应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语言背景下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经常让学生欣赏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言,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整理成本,甚至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学,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又爱上了语文,提高了语文素养。学生是朋友,不是对手;学养是气度,不是架势。我们可以大胆尝试,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创造。

三、做有专业特色的语文课教师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文化课,如果教师不了解培养对象将来从事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不能建立起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就会忽视语文的应用性。这就使语文课将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进而丧失职业语文的特色性,丧失其在职业学校中存在的价值。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拓宽专业面,了解学校各专业的特性和学生就业方向,并以此为指导,既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和专业教学结合,针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上出有专业特色的、有职业特色的语文课是我们的研究和努力方向。

1.语文教师要学习一门相关技能,争取成为“双师型”“复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的生命线,是教学质量的直接实现者,乃至是学科教育的全部。如今的优秀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是双师型、复合型教师,其业务能力囊括了本学科的知识能力及所教专业的相关知识要素,实现语文与各专业的深度结合。语文教学要名副其实地专业化,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对学生的求职、谋生能力负责。为此,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学或其他途径,要对各专业、岗位语文能力的需求度把握准确,无论是教学的原则与目标、进度计划与时间安排、内容处理与策略选择,还是课后作业与考评细则等诸方面,都必须要切实做到语文教学专业化、职业化。

2.语文教师要深入专业,共同把握专业脉搏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语文专业的扎实功底外,还要尽可能了解所教专业,要不断搜集这个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学习各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虽然语文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成为这些方面的专家,但如果对所教的专业有了解,那么更可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相互融合,有时间和机会可以更多地去接触专业,经常一起参与专业的各项活动,感受专业课教学特点,深刻体会专业建设内涵,尽可能了解所教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所在专业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从而更明确该专业的语文课上到什么样的程度,教哪些内容才够用。我们以前一直以为下企业是专业教师的事情这个观点要改变。假如有机会我们语文老师也可以积极的和专业课教师一起下企业做市场调查,带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利用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和专业教师共同带队,带着任务与学生一起实践,熟悉各个工作岗位的情况,并深层次的了解一些部门的策划、管理、运作。

3.语文教师要讲授“应用型”语文课

我们知道,职业教育是“就业型”的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应用型的教学方法。这应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这应是职业教育文化课改革的明确方向,也同样是职业教育语文课改革的明确方向。语文课要根据专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加强岗位应用意识,才能实现语文课为岗位能力服务的目标。让语文课教师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结合专业需要开展语文课教学是职教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语文课上我们也打破学科体系,上“应用型”的语文课。各专业的语文课教师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开发专业性强的语文课教材。假如有一天能把语文课上到了实训室,上到了车间,上到了企业,我想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学起来目标明确了,真正感觉到有用了,学习的兴趣和质量也就大大提高了。

四、结束语

语文包含着博大的中华文化的精华,能够孕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每个教师的知识和阅历能够给予学生的也许只是茫茫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这一滴滴的水终究会汇集成小溪,汇聚成江河。目前,用人单位对职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也要尽量适应社会的需要,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找到一条良好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和.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2]李天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浅析[J].当代教育之窗,2010,(4).

[3]潘予霞.对高职语文培育学生社会能力的探讨[J].河南教育,2007,(2).

[4]张旭.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思考[J].科学教育,2009,(2).

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个性化语文教学;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27-0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普遍来讲,这些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水平、文化素养等各方面与普通中学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而言,这些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语文阅读面偏窄、阅读层次偏低。所以,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的语文教师教学面临语文教学的严重障碍,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演生活戏”,久而久之,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这势必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带来巨大的障碍。由此来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个性化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并成为必然。

一、何谓个性化语文教学

个性化语文教学,是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意愿及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运用灵活、变通及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及专长。在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个性化语文教学是探索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学生个性相统一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是落实在语文这门具体学科上的实践教学,即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及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活动。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1.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重在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张扬人的个性。走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不太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不是太受欢迎的学生(包括他们的老师、同学和家长),所以他们一般不具张扬的个性。因此,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师,要与这些学生真心相处,平心对待,要走进学生的内心,用关爱呵护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普通高中的教师把学生送进大学是一种成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文化修养和实用技术的多方面的人才,更是一种成功,而且是更伟大的一种成功。

2.有助于加深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师生共建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是前提,所以,个性化教学可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构建民主课堂,开展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完成学习过程。由此一来,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必将有助于教师为“教”而进行知识积累的加深和文化修养的提升,也激励着教师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专业素养,同时,学生为“学”而与教师不断地进行某种思想和观点的火花碰撞,由被动学习变为乐学,实现教学相长。

3.有利于学生个体的独立发展及个体间有差异的发展。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往往是高中无望,转而选择职业学校,所以一般而言,学生的文化水平及能力参差不齐,个体间的差别也比较大。同时作为职业技术的培训学校,传统的语文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个性化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模式为形式多样的多元化学习模式,允许学生开展自选与自学相结合、课堂与户外学习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学习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每位学生拥有一个充分发挥自我的自由学习空间。实践证明,个性化语文教学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视之为一种新的教育资源,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开发了学生个体的独特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个体的独立发展及个体间有差异的发展。

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如何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

1.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在个性化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要求教师具备个性化的教学意识以及个性化教学设计。教师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重组及再创造,将课堂教学赋予新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个性尽情发挥,把单一的课堂演译成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阳光课堂,从而充分锻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个性,形成有利于其发展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求职信”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某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计划招生1400人,将在该学校现有基础上增加20多个班,所以教师紧缺,决定向社会招聘20名教师。你刚好大学毕业,在家待业。如果你认为你能胜任其中的语文教师岗位,请你给学校的施校长打个电话,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来应聘这个职位……”再比如在在教授有关“借条”这一内容时,我从法律故事入手,由这些产生的纠纷入手,引导学生思索,从而进行新课教学。如:张明向李青借了人民币1万元,约定一年后归还。一年后,张明没钱还李青,李青便找张明讨要,几回过后,张明便觉得没有面子,有些生气,更觉得李青小心眼。关系很好的一对朋友,友情却出现了裂痕,再后来,张明便不承认借了李青的钱,李青把张明告上了法院。结果,法官以李青无证据证明张明欠钱为由,判决李青输了官司。如果你是你李青,你是不是觉得很冤?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交流讨论适时加以赞赏、鼓励、点拨、引导,使之逐步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由于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教学设计起点低,多台阶,是学生能力所及的,所以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语文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他们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对学习也渐渐有了信心。

2.共建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前提。个性化语文教学倡导打破课堂和校园的传统模式,建立自然课堂和社会课堂,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开创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学生是一个意识自由的个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实践中,打破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及能动性,让他们在求知路上获得新知、开创思维、发挥个性,提升能力。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个体不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性评价。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要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让学生在全新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新知,进行情趣熏陶。由此,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让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一块真金,经历了百炼的真火,都会耀眼、闪光。

4.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现语文的个性化教学,教师的素养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者、学识丰富的传授者及道德高尚的审美者;其次,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淡化统一的概念,强化学生的差异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抒发不同的情感,发表不同的见解,要让学生融入课堂。同时,教师要勇于推陈出新,尽量让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充满趣味和新意,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教学“借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张明借了李青的钱,没有借条,你认为应不应该归还?如何避免这样的事件发生,等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花一些时间进行角色扮演、辩论等,教师则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注重价值观的取向。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的语文教学。面对现实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要,教师要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需求,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色,逐步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的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勤摸索、思考,要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文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职高 语文教学 素质 性格塑造

作为承载着千百年来华夏文明传递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界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界定,向我们强调了语文在教育中不仅承载着知识传递的重任,更是完备学生素质,塑造学生性格的重要基础。而这一点,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性格塑造呢?我认为,应该理性分析和思考,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

一、明确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1.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但决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专业技术培训。前者是基于大量基础学科学习的,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办学宗旨的体现,而后者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高职教育若等同于专业技术培训,那就无法显示自己的优势、特色,无法经受住时间和社会的考验的,最终必将在形形的培训学校“合击”之下失去立足之地。

2.语文学习是其他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它的功能是隐性的、间接的。目前高职院校所开的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帮助修课同学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在新生上课的第一天起,就要让他们熟悉到这一点,同时还要让他们明白语文课不仅可以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学到其他学科无法学到的知识。比如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明白学好语文对以后人生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萌发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树立“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观念,对语文“乐之”“好之”,语文学习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假如说,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功课的基础,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那么,高职语文应该是高职生们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是他们现在学习、将来工作和科研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科。因此,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看,高职语文应该具备其独特的功能。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其专业性质,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上来,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上来,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因此要求高职语文教师在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还要了解所教专业的特征,不断搜集此类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

二、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陶冶情操,培养情趣。目前我们职高语文使用的教材中,有着不少风流蕴籍、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精美构思,文辞妙绝的小说;有清新优雅,美丽脱俗的散文。更有寓意深刻,思维卓绝的论文。负载了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堪称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蓝本。它从多方面表现了世界之美、人生之美、语言之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用文章中的养分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并逐渐转化为他们内在的能力,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此外,再结合职高学生的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能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在感情上给学生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给学生精神世界以多方面的、深刻而细腻的营养。

2.锤炼品德,完善人格。有书云:“文以载道。”世界上无论哪一种语言都是用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或见解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一些实践型文章如《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和成熟》、《那一年,面包飘香》等等,为学生的就业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和完善。利用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在语文教育中,有意识地增强人生观,让学生从文学中去感悟文学思想的内涵,让这种内涵潜移默化地、又非常感官地、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应该注重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 兴趣 需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16-02

语文是中职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公共科目,也是一门必修科目,通过学习语文,学生能够培养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文学素养,无论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还是对未来的就业求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中职教育相对特殊,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中职教育的性质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区分于其他形式教育的最显著特征是面向社会、针对于求职就业的职业型教育。中职教育最直接的目标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适应岗位职业发展的需要。中职教育的课程内容也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是针对于某一特定领域、某一行业的专业化训练,主要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一门技术、一门行业经验,直接为未来的求职就业做好准备。

基于中职教育以上特点能够看到,中职教育有一定的实用性、目标性、职业性,中职学生也是本着掌握一门技术、一门技能的学习目标来中职学校学习,多数学生将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放在专业上,从而使得中职语文教育面临着挑战。

二、中职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分析

中职学校的生源较为特殊,多数来自于中考失利、分数较低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与正常升入高中学校的学生相比,无论在思维模式、学习动机还是学习天赋方面都有所差别。

(一)学习兴趣锐减,动机不明。中职学生正因为在初中学习阶段缺少学习兴趣,或因为受到其他内外因素的干扰,出现了学习兴趣下降的学习状态,才使得其成绩落后,落后的成绩再加上低兴趣的学习都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出现了厌学、反感课堂等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与堕落的心理会一直带到中职学习课堂,学生这样的心理状态为中职语文教学带来了难度。

(二)课堂不太配合,敷衍了事。中职学生正是因为缺少积极的学习动机,也正是因为学习兴趣不充分才使得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出现了不配合,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甚至存在敷衍了事、混混而过的学习状态,对于教师的提问、要求无心反应,课程沉闷不堪,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正是因为中职教育以及中职学生的这种特殊性,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对中职语文教学做出反思,积极调整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中职语文教学的真正出路在于围绕学生的兴趣、需求以及学习动机来展开教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聚焦学生的目光,提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配合学习。

三、基于学生兴趣与需求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一)掌握学情,兴趣教学。兴趣教学的大前提是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日常需求,在此基础上来调整、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策略。对此,中职语文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初就要有洞察家的本领,要善于观察,眼耳并用,深入分析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和学习需求,了解他们的课后日常生活规律,从而洞察他们的兴趣所在。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兴趣与内心需求,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访问等形式来获得所需信息。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编制一份关于语文教学方法、学习策略方面的问卷,通过问卷提问,为学生提供选项,第一节语文课要求学生提供选项、回答问卷,从而初步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同时,语文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主观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来提供一种最佳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浏览学生提供的调查问卷,汇集学生的回答,来集中总结出最合适的语文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也可以直接通过集体访谈等形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对于语文科目的看法等,只有真正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内心所需,也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

(二)立足专业,实用教学。语文只是中职教育教学系统中一门公共课程,每名中职学生都有自身的专业,而且多数将目光聚焦于专业,只关系未来的职业就业,对于语文这一科目的认识相对模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关注度,激发语文的学习兴趣就应该让语文同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发挥语文科目对其所学专业的辅助作用,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科目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学校语文的必要性。

例如: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课程主要集中于客户服务、酒店空间规划、菜单的编辑与设计等。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深入挖掘学生专业课程中与语文科目有直接联系的部分,针对此展开教学,如菜单的编辑与设计环节中,必然涉及到菜名与菜品的命名,语文课堂可以单设一节课,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精美的菜品图片,要求学生根据菜品的样式、菜品材料构成等来为该菜品命名,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

此时,教师发现学生都兴冲冲地投入了精力,将思维和注意力全部聚焦在菜品图片中,一边欣赏一边分析与构思,一些学生利用自身良好的语文功底,充分发挥大胆想象,为菜品提出了一个个精美的名称,让人吃惊、倍感意外。例如:萝卜粉丝汤,取名为:粉丝翡翠汤;白糖拌西瓜块,取名为:雪漫红山;排骨炖豆角,取名为:骨肉绿地。学生大胆的构思以及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令教师惊叹,也看到了中职学生与众不同的天赋。

通过这种课堂形式,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也为自身大胆的措辞与创造力所满意,更重要的是语文学习与自身所学专业联系起来,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必要性。

(三)了解需求,情感教学。所谓学生兴趣与需求之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势必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展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身技能,施展才华。教师要意识到中职学生地位缺失、内心低落的思想情绪,试着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通过他们的自行表演、演讲等来诠释学生内心,让中职学生重拾自信、找回资本。对此,就需要教师积极调整与改革教学模式,善于开创多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细胞,激发学生表达自身的愿望和感情,教师就要想办法营造一个情感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一个新闻性的感人故事,为学生播放这些故事视频,让学生通过故事受到感动,在学生情感迸发之际让学生自主表达感想,此时,就是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可以附上一些与之适合的背景音乐来进一步催发学生的情感宣泄,一些学生借助真实的故事情节,催人泪下的音乐甚至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说起了自身的类似经历和感受,用有血有肉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让感受再一次升华,每一名学生都自主表达心声,感动着周围人,课堂上时而响起热烈的掌声,整个语文课堂生机勃勃、生气盎然。

(四)设置话题,实战教学。中职学生未来的第一课堂就是工作岗位,工作岗位中更多的是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比拼,对此,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战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并掌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谈论、探讨的社会性热点话题,再围绕这些话题来设计课题、布置写作任务。

例如:国家实行的“延迟退休”政策,教师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围绕这一政策来表达自身的观点,鼓励学生自由、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该政策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国家需要改进的制度,作为劳动者自身如何趋利避害地迎战这一政策。

又例如:当前一些学生惨遭电信诈骗的侵扰,以及网上购物过程中的恶意欺诈等行为,教师应该要求站在自身角度、国家行政部门等多重角度出发来表达自身观点,或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抒写类似于评论的文章,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尝试开创更多的语文课外竞赛形式,如演讲比赛、国庆征文比赛等,通过征文来间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语文情感。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不断探索,需要教师持续投入精力,要时刻围绕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展开训练,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聚焦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渐达到预期的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陶文杰.浅谈诵读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4(5)

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科教学;大学语文;科学教育功能

关于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阐述,可以说,目前并无一个定论,综观这些观点,他们都不否认它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但是,结合高职高专的实际,《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我认为在高职高专开设《大学语文》,除了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之外,还要积极突显《大学语文》中的科学性,努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

一、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突出其科学性的必要性

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无疑要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即要提高中小学生的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提供认识能力和思维分析与判断能力。但在高职高专阶段,随着学生的心智日渐成熟,世界观正在形成,所以在此阶段语文教学还必须肩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突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是专业的需要

高职高专多为工科类,与其他人文类专业有所不同,人文类专业更多地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即重在文学作品中的认识教育作用与审美教育等方面的挖掘,而高职高专出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外,还要突出其科学精神的培养,这是由其专业要求决定的,它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科学的态度,要求学生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机械操作,图表的绘制等它都需要有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要努力发掘其科学性教育内涵,将科学性教育功能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二)突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在,在大学中不分专业实际一味地只提《大学语文》中的人文性是不够的,而应该根据高职高专的实际,加强大学生的科学性教育。

回顾中国的历史,大至治国,小至治家,无不以儒教理学为先,自然科学知识被称为“格致”,只是到晚清朝,才在国难的痛苦中发现国力的衰微多为科技落后所制,于是,方有“师夷之长以制夷”之声,才有新式学堂。国人才发现,单靠“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不够的,还须以科技为根本,发展和强大国家综合实力离不开科学技术,于是便有“五四”运动的欢迎“赛先生”(科学)之呼声。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语文教育来说,由于受“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之影响,它承载着较为浓厚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赛先生”则少有人问津。

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是为了以后的为社会作更多贡献,是为自己以后的安身立命,将来他们的职业较多是从事工科类工作,要求高职高专学生要有一个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只有具备较强的科学性,才能对更好地胜任工作,才能在工作上有所为。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尽力挖掘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让科学性渗透到教材的材料组织、观察问题的角度、阐述问题的方法与作品表现手段等里面去,使学生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接受科学性教育。

(三)突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发展,就必须秉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和社会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社会生产方式也在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它与经济、政治等上层建筑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十分重要关系,科学技术在其他各要素中有着明显的“超前性”,如果能将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产,就能很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前进。如果科学技术滞后于社会生产,对社会就不能产生积极意义。

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建设者,高职高专就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大力将科学性渗透到教学中去,作为在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都需开设的公共课《大学语文》也责无旁贷,要努力将科学性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二、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突出科学性的可行性

在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学中突出科学性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从教材来说,《大学语文》无论是从它的内容还是从它有编排体系来说,都有其严谨的科学性;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高专学生也通过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在大学阶段,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分析,将授课内容的人文性与科学性结合,从而实现科学性教育的目的。 转贴于

(一)从教材的编排方面来看

现在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从编排上来看有些各自为阵之嫌,所编出来的书很少能体现出高职高专的特点,所以在教材的选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乱字。如果要使得教材对高职高专学生具有更好的针对性,我认为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工作。

1.要有一个整体的编排目的编排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首先要把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弄清楚。一要把握高职高专学生语文知识相对一般高校的学生基础要薄弱一些这一事实,通过《大学语文》学习能系统地提高他们的一定的语文素养;二要把握好高职高专学生专业实际,将人文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使学生明白在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2.要在编写体例上有创新性?现行的《大学语文》都有一个通行的惯例,那就是文前编排作家作品介绍与文体介绍,文后列个阅读提示,然后就是问答题,鲜有专业学科特色。在体例上,可以在“问答题”中,增加一些对教材内容的结构、材料安排、表现手法等科学性分析,还可适当增加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以服务于学生日后的实际需要。

3.要在教材上突出高职高专特色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材或自己院校组织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写的教材,不要盲目以一般或重点高校的教材为蓝本,在努力在体现高职高专特色上多下功夫,要在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克服偏难、偏深等问题,所编写的教材要与学生所学专业语文说写能力相结合,符合高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能根据高职高专各类专业的需要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突出各类高职高专的特色,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二)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

要把一事物准确地传达给他人,就必须要遵守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或由易至难,由简单至复杂,或者是知微见著,窥一斑而见全身式;或者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登堂入室式。课堂传授知识也是如此,不同的教学内容可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科学地指导学生,传输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将科学性潜移默化灌输到学生大脑中去。

1.从作品的结构来看结构是作品的骨骼,是内容的重要载体。一部好的作品,往往会有一个严谨紧凑的结构。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是《大学语文》常选篇目,从结构上来看它包括思秋、绘秋、议秋、恋秋这四个部分。从这四个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独运,“思秋”是虚,是为后文的写作起铺垫,并为全文抒情定调;“绘秋”是实,是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描写,是作者寄情之物;“议秋”和“恋秋”是情感的直接抒发。对于一个事物,特别是心仪的事物而言,这样的结构也符合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基本规律:长久的想念会引发亲身体验的冲动,在亲身体验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以及对它长久的体味。这种对事物的认知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表现在“思”、“绘”、“议”和“恋”是环环相扣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作品结构的科学态度,作为老师也要将此科学态度传达给学生。

2.从作品的内容来看《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主题是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围绕这一主题,作品从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的几幅图,构成了故都的一幅冷色调的秋景图,突出了故都秋的“清”、“静”与“悲凉”的特点,与作者的向往、眷恋之情和忧郁、孤独的心境搭配合理。

所以,在讲授课文时就要着力于教学生去挖掘最能体现作者景情相生的内容,学习作者写作时寓情于景的科学严谨态度。

3.从作品的表现手法来看一部好的作品如同一件产品一样,同样需要好的表现手法来完成。郁达夫《故都的秋》在表现手法上来看,有两点是做得很科学的,一是对比的表现手法,一是色彩的运用。“有比较才会有突出”,将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相对比,从而得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而色彩的运用,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心境。一般来说,秋之金黄、秋之红果,自然也会有其热烈的一面,但作者写的是槐树的落蕊、秋蝉残声、与秋雨之凉意,即使是写秋之枣、柿,也不着其暖色调的红黄之色,通篇作品的色彩基调都是冷色调,这样处理就显得色调与作品的感情基调和谐一致。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

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科教学;大学语文;科学教育功能

关于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阐述,可以说,目前并无一个定论,综观这些观点,他们都不否认它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但是,结合高职高专的实际,《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我认为在高职高专开设《大学语文》,除了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之外,还要积极突显《大学语文》中的科学性,努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

一、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突出其科学性的必要性

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无疑要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即要提高中小学生的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提供认识能力和思维分析与判断能力。但在高职高专阶段,随着学生的心智日渐成熟,世界观正在形成,所以在此阶段语文教学还必须肩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突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是专业的需要

高职高专多为工科类,与其他人文类专业有所不同,人文类专业更多地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即重在文学作品中的认识教育作用与审美教育等方面的挖掘,而高职高专出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外,还要突出其科学精神的培养,这是由其专业要求决定的,它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科学的态度,要求学生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机械操作,图表的绘制等它都需要有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要努力发掘其科学性教育内涵,将科学性教育功能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二)突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在,在大学中不分专业实际一味地只提《大学语文》中的人文性是不够的,而应该根据高职高专的实际,加强大学生的科学性教育。

回顾中国的历史,大至治国,小至治家,无不以儒教理学为先,自然科学知识被称为“格致”,只是到晚清朝,才在国难的痛苦中发现国力的衰微多为科技落后所制,于是,方有“师夷之长以制夷”之声,才有新式学堂。国人才发现,单靠“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不够的,还须以科技为根本,发展和强大国家综合实力离不开科学技术,于是便有“五四”运动的欢迎“赛先生”(科学)之呼声。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语文教育来说,由于受“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之影响,它承载着较为浓厚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赛先生”则少有人问津。

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是为了以后的为社会作更多贡献,是为自己以后的安身立命,将来他们的职业较多是从事工科类工作,要求高职高专学生要有一个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只有具备较强的科学性,才能对更好地胜任工作,才能在工作上有所为。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尽力挖掘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让科学性渗透到教材的材料组织、观察问题的角度、阐述问题的方法与作品表现手段等里面去,使学生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接受科学性教育。

(三)突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发展,就必须秉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和社会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社会生产方式也在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它与经济、政治等上层建筑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十分重要关系,科学技术在其他各要素中有着明显的“超前性”,如果能将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产,就能很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前进。如果科学技术滞后于社会生产,对社会就不能产生积极意义。

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建设者,高职高专就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大力将科学性渗透到教学中去,作为在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都需开设的公共课《大学语文》也责无旁贷,要努力将科学性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二、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突出科学性的可行性

在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学中突出科学性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从教材来说,《大学语文》无论是从它的内容还是从它有编排体系来说,都有其严谨的科学性;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高专学生也通过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在大学阶段,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分析,将授课内容的人文性与科学性结合,从而实现科学性教育的目的。

(一)从教材的编排方面来看

现在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从编排上来看有些各自为阵之嫌,所编出来的书很少能体现出高职高专的特点,所以在教材的选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乱字。如果要使得教材对高职高专学生具有更好的针对性,我认为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工作。

1.要有一个整体的编排目的编排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首先要把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弄清楚。一要把握高职高专学生语文知识相对一般高校的学生基础要薄弱一些这一事实,通过《大学语文》学习能系统地提高他们的一定的语文素养;二要把握好高职高专学生专业实际,将人文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使学生明白在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2.要在编写体例上有创新性?现行的《大学语文》都有一个通行的惯例,那就是文前编排作家作品介绍与文体介绍,文后列个阅读提示,然后就是问答题,鲜有专业学科特色。在体例上,可以在“问答题”中,增加一些对教材内容的结构、材料安排、表现手法等科学性分析,还可适当增加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以服务于学生日后的实际需要。

3.要在教材上突出高职高专特色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材或自己院校组织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写的教材,不要盲目以一般或重点高校的教材为蓝本,在努力在体现高职高专特色上多下功夫,要在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克服偏难、偏深等问题,所编写的教材要与学生所学专业语文说写能力相结合,符合高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能根据高职高专各类专业的需要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突出各类高职高专的特色,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二)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

要把一事物准确地传达给他人,就必须要遵守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或由易至难,由简单至复杂,或者是知微见著,窥一斑而见全身式;或者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登堂入室式。课堂传授知识也是如此,不同的教学内容可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科学地指导学生,传输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将科学性潜移默化灌输到学生大脑中去。

1.从作品的结构来看结构是作品的骨骼,是内容的重要载体。一部好的作品,往往会有一个严谨紧凑的结构。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是《大学语文》常选篇目,从结构上来看它包括思秋、绘秋、议秋、恋秋这四个部分。从这四个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独运,“思秋”是虚,是为后文的写作起铺垫,并为全文抒情定调;“绘秋”是实,是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描写,是作者寄情之物;“议秋”和“恋秋”是情感的直接抒发。对于一个事物,特别是心仪的事物而言,这样的结构也符合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基本规律:长久的想念会引发亲身体验的冲动,在亲身体验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以及对它长久的体味。这种对事物的认知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表现在“思”、“绘”、“议”和“恋”是环环相扣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作品结构的科学态度,作为老师也要将此科学态度传达给学生。

2.从作品的内容来看《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主题是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围绕这一主题,作品从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的几幅图,构成了故都的一幅冷色调的秋景图,突出了故都秋的“清”、“静”与“悲凉”的特点,与作者的向往、眷恋之情和忧郁、孤独的心境搭配合理。

所以,在讲授课文时就要着力于教学生去挖掘最能体现作者景情相生的内容,学习作者写作时寓情于景的科学严谨态度。

3.从作品的表现手法来看一部好的作品如同一件产品一样,同样需要好的表现手法来完成。郁达夫《故都的秋》在表现手法上来看,有两点是做得很科学的,一是对比的表现手法,一是色彩的运用。“有比较才会有突出”,将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相对比,从而得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而色彩的运用,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心境。一般来说,秋之金黄、秋之红果,自然也会有其热烈的一面,但作者写的是槐树的落蕊、秋蝉残声、与秋雨之凉意,即使是写秋之枣、柿,也不着其暖色调的红黄之色,通篇作品的色彩基调都是冷色调,这样处理就显得色调与作品的感情基调和谐一致。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