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1: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养殖发展前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林下经济;存在问题;发展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51-2
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林下经济已成为农林产业结合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林下种养殖被更多的农户所接受,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培育保护林木资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西林县位于广西最西端,地处桂、滇、黔三省(区)结合部,属于云贵高原余脉。全县土地总面积452.4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10.7万亩,非林地面积41.7万亩,森林覆盖率76.1%。现辖2个镇6个乡,共有93个村委会、751个村民小组,有4个国营林场,现有人口 15.4万人。全县自然条件优越,境内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4℃,平均降雨量1101.5mm,年平均日照时数1608.5小时,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生长着大量杉木、马尾松和众多的阔叶树种。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行,促进了林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使林业产业发展从单纯利用林木资源向综合利用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转变。因此,发展林下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西林县林下经济发展起步晚,目前全县林下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在新的形势下,探讨如何科学利用林下资源,大力发展林下养殖,走高效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是当前本县林下养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 西林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发展现状
西林县林下经济发展起步晚,市场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科技力量薄弱,基础设施不配套,开发资金短缺等因素,制约了西林县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导致目前全县林下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林下养殖年出栏5000羽以上规模养殖32户,涉及林地面积1520亩,现存栏55.7万羽,累计出栏量45.3万羽,成立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新建2个林下养殖集中区。林下种植主要是农户零星培育灵芝、木耳、香菇等,面积约500亩,没有形成规模。
1.2 存在的问题
1.2.1 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 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借力借势,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尤其要网罗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的多家龙头企业加入到发展林下经济的行列中来。西林县目前林下种养殖业缺少建设大户,缺少龙头企业,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1.2.2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缺乏行业协会的指导,种养殖户市场信息闭塞,产品种养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选择,以及缺乏销售渠道,效益难以得到保障。
1.2.3 资金投入不充足 西林县拥有410万亩林地,其中60万亩以上可以发展林下经济。由于没有林地经济扶持政策支持,大多数农户缺乏启动资金,影响了林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1.2.4 项目包装不成熟 缺乏林下经济发展经验,在包装和打造林下经济的精品项目过程中,即使找到好的项目,也很难达成共识,从而导致项目储备及发展模式严重缺失。
1.2.5 科技力量薄弱 在种养殖过程中,农户种养殖方式,模式单一,缺少科学种养殖技术,致使养殖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1.2.6 基础条件差、服务体系不配套 西林县属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地段的褶皱地带,全县地貌以中山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98.3%。而本县林木种植多数集中在山上,路、电、水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截止目前,尚未建立林下经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覆盖全县的林下经济服务中心、林下经济服务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眼前和后顾之忧由谁解决?怎么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得不到完满的回答。
2 林下经济的发展前景
西林是山区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能起到林业农业协调发展,发展产业化效应,林业产业也从单纯利用林业资源向林业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转变,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发展前景广阔,且潜力巨大,林下种植养殖业将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的新的增长点。从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看,一是在林下饲养禽类,特别是西林本地土鸡、麻鸭,深加工链条长,市场前景广阔;二是在林地种植灵芝、木耳、香菇等菌类,原料充足,技术要求不高,近两年的市场波动小,收益有较好保障;三是林下种植铁皮石斛等药用植物,西林各地都生长有野生的铁皮石斛,环境适合推广种植,而铁皮石斛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
3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结合西林县林下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市场前景,可重点推广以下模式。
3.1 林下种植
充分利用本县拥有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主要发展模式包括:林—草模式,在林下种植牧草,用于发展养殖业;林—菌模式,在林下种植培育香菇、蘑菇、木耳、灵芝等菌类;林—药模式,在林下种植药用植物铁皮石斛、金银花等。
3.2 林下养殖
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主要发展模式包括:林—禽模式,在林下圈养鸡、鸭、鹅、鸟等禽类;林—畜模式,在林下圈养羊或放养猪、牛等家畜。
3.3 林下产品经营加工
利用林下产业的产品资源,发展林下产品的加工、流通和销售业,深化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4 林下经济发展对策与措施
4.1 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指南》指出,对优势特色产业的扶持范围是:经营项目原则上需符合《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6-2018年)》,主要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农产品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扶持的类型分两种:
(一)财政补助项目
1.符合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
2.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
3.市场潜力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显著带动农民增收,预期效益好。
4.建设方案先进科学,产品技术和工艺路线合理。
5.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产生的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获得相关环保部门的审核或批复;农业面源污染能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能得到有效利用;能够确保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种养业生产过程减少农药、化肥、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符合相关农业生产规范要求;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达到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
6.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
7.土地流转用地或项目建设用地手续合法。
(二)贷款贴息项目
1.优先支持符合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的产业。对于未列入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但市场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其他产业,也可列入扶持范围。
2.贷款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用途符合国家金融政策和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范围。3.贷款期限、贴息期限及额度等符合规定要求。4.贷款项目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民增收和就业带动作用明显。
(黑龙江省五常市畜牧兽医站 150200)
1 五常市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五常市北接松嫩平原,距省城哈尔滨115km;东南靠张广才岭西麓与尚志市相邻,东北部与哈尔滨市阿城区相邻,西部、西南部、南部与吉林省的榆树、舒兰、蛟河毗邻,是黑吉两省经济结合部。幅员面积7512 km2,五常地域呈狭长形,西北倾斜。
五常市素有“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之称。市域内中山面积达481km2,占总面积的6.4%,低山面积l653km2,占总面积的22%,丘陵面积1118km2,占总面积的14. 9%,高平原面积2270km2,占总面积的30.2%,堆积谷平原面积323km2,占总面积的4. 3%,冲积平原面积1667km2,占总面积的22. 2%。中山、低山、丘陵面积3252km2,占总面积的43. 9%,高平原、平原、河谷平原面积4260km2,占总面积56. 7%,水面183.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 5%。
全市辖24个乡镇,261个行政村,总人口100万,其中农业人口63万,农业户12.7万户。
五常地处北纬42~45度,属中温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全年平均气温4.6℃,无霜期为130天。
五常市地貌构成为“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除一水外,其它资源均可作畜牧业的大文章。全市幅员面积为7512km2,耕地面积370万亩,其中水田150万亩,旱田200万亩,经济作物面积为20万亩。旱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的14个乡镇,年产玉米、大豆约10亿kg,这是五常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饲料来源。同时,年产玉米秸秆20亿kg,这是五常发展“两牛”和山绵羊的主要饲草来源。
水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山区、半山区乡镇,150万亩的水稻,每年可生产秸秆7.5亿kg,这些水稻秸秆是东部、东南部乡镇农户养牛、养羊的主要饲料。但由于这些地区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畜禽饲养量较少,致使这些水稻秸秆大部分被烧掉,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如果这部分资源被开发利用,那么,必将推动山区、半山区乡镇畜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2 五常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五常市是农业大市,也是畜牧业大市,几年来,畜禽饲养规模、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2014年,全市生猪、肉牛、家禽、山绵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了73.1万头、16.4万头、799.3万只、12.2万只和3.1万头,同比增长分别为2.2%、4. 8%、4.6%、4.0%和1.2%,全市有养畜禽“两户”2. 12万户,专业村屯80个,各类牧场120处,建立了奶牛、肉牛、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全市现有改良站点24处,良种奶牛、肉牛和三元杂交猪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8%、80%和70%;全市实施了无规定疫病区项目建设,建立了市级动物诊疗中心和标准化化验室,开展了动物重大疾病的化验、解剖和诊治等多项业务,建立了261个村级畜牧兽医综合服务室,开展了常见病的诊治和畜禽免疫注射业务。
五常市畜牧业具有完备的畜牧保障体系,实行市、乡、村、屯四级联动。普遍开展了繁育改良、疾病防治、产品检疫、技术指导等多项业务和生产经营业务,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61个行政村基本上建立了村级畜牧兽医服务室,主要由个体兽医或繁育改良员承担村级服务室的业务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以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为龙头,以乡镇畜牧发展中心为纽带,以村级服务室为基础的服务体系,为畜禽户提供了繁育改良、防疫灭病、饲料供应、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项服务。
由于五常市幅员广阔、地貌复杂、资源多样、养殖基础不同,决定了我市发展畜牧业不能一刀切,搞一个模式,而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全力推进,走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加工系列化、品质标准化之路。
五常市区域布局的重点是:北部和中部旱作区乡镇,要充分利用饲料和秸秆资源充足的优势,重点发展奶牛、生猪等产业;东南部山区、半山区乡镇要充分利用草原面积大、草质好、生态环境优等特点,重点发展肉牛、山绵羊和特种养殖生产;五常镇、拉林镇、山河镇等中心城镇要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物流顺畅,市场较大等特点,重点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和饲料加工业,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龙头作用。
五常市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五常市的畜牧业结构调整,既要考虑国内市场,更要着眼国际市场,既要瞄准现实要求,也要着眼潜在要求,要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要求,重点发展奶牛、肉牛等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畜种。同时,要稳定发展生猪和蛋、肉鸡等耗粮型畜种,要充分利用五常市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肉羊、绒山羊、大鹅、特种养殖生产,为特色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 五常市畜牧业发展前景
3.1 奶牛发展前景
五常市奶业正处在加快发展阶段。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而落后于双城、呼兰、杜蒙、扶余、肇东等市(县)。制约五常市奶牛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良种奶牛数量不足,单产水平低、饲养规模小而分散,奶站建设数量少。但随着城乡人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奶类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增长潜力巨大。五常市农作物秸秆、草原、粮食等饲料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鲜奶在生产成本、运输距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五常市又是生态建设示范县,绿色畜产品生产有了良好开端,随着优良品种的推广,新技术的普及,奶牛业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空间。
3.2 肉牛发展前景
五常市是仅次于阿城、宾县的哈市第三大牛肉生产县,但从总体上看,五常市肉牛饲养水平不高,平均胴体重、出栏率和出栏头均产肉量都比较低,牛肉产品档次低,优质和高档牛肉比重小,出口数量很小。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的国内消费需求将逐步增长。同时,由于牛肉每千克生产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比发达国家约低55%,具有成本优势,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牛肉的需求量增加,为五常市大力发展肉牛业加快出口带来了新的机遇。
五常市具有丰富的肉牛品种资源和饲草、饲料资源,近年来,建设了近30繁改站点,改良了当地的黄牛品种,形成了以西门塔尔改良一代为主体的肉牛基础群,今后,五常市要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质量上档资、保安全”的要求,加大肉牛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加快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引进加工企业,全面提高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创建名牌牛肉产品,增加高档牛肉的国内市场份额。
3.3 生猪发展前景
生猪生产是五常市畜牧业的重要产业,2003年,生猪饲养量88.1万头,实现了农村人口人均1头猪的目标,但由于五常市缺乏龙头加工企业,生猪生产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今后五常市将加大对畜牧业加工企业的招商力度,努力引进大型的生猪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我市的生猪产业。
姓名:xxx
时间:2020.6.22
地点:即墨盈丰天然农场
课题:生态农业和养殖业
实习体会: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即墨盈丰天然农场,地理位置就坐落在华山高尔夫球场东,这是我的老家啊,我熟悉。进去一看,好大一片,占地大约五百亩,里面有种植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大棚,散养土猪土鸡,禽畜养殖大棚,还有采摘园,一片一片的区域,分门别类。这里面景色很好,集旅游观光、采摘、餐饮和住宿为一体化生态。通过参观,了解到盈丰农场于2013年建成,这么大的投资,也是一步一步壮大起来的,形成了今天这个规模。听农场主介绍,这里的土鸡卖到200元一只,散养土猪肉50块钱一斤,有机西红柿15块钱一斤,而且还很好卖,供不应求。正说着,农场主摘了有机西红柿给我们一人一个,说没有激素,自然熟。当时我吃了,真的很好吃,口感很好,特别甜。说真的,我有点羡慕了,不免感慨。
关键词: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广;研究
1前言
早在10年前,我国就倡导绿色食品的应用。具体到畜牧业中,就是要发展绿色养殖、绿色生产,这种养殖理念也是世界性的要求,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因此,必须大力推广相关技术,这种技术的推广不仅能够给养殖场主带来相关利益,还能减少因为放牧、畜牧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健康有营养的肉质。在绿色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技术推广的前提,我们所提倡的绿色畜牧的根本要是要保障动物的健康,这样才能提升养殖主的利益,进而促进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
2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原因
绿色产品已经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其权威性是不可比拟的。要进行绿色的畜牧养殖,首先要在选址上下功夫,选取干燥清爽、无污染的环境,切忌远离工业圈,在当地气候较好的地方建立养殖场,养殖场要有足够的采光并且通风顺畅。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在非疫区地带,动物很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一旦感染病毒,即使治疗也会在体内留下药物残留,人类食用后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可以总结出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原因如下:
2.1提高安全性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能使人们的食用到更健康更有营养价值的动物食品。之前,由于生物工程与化学药剂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应用了大量的化学剂。具体到畜牧养殖中就是为了促进生长给动物注射了大量的激素,这种做法虽然能够给养殖场主带来资本上的节省,但是实际动物体内的营养成分也流失了,更关键的是会带来药物副作用的影响。人们在长期服用这类食品后,体内也会有相应的激素类药物,从长远看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有部分黑心商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大量使用不合规定的药剂,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压力。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让人们吃上放心肉,解决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不安,提高动物产品的安全性。
2.2绿色研制技术的发展前景比较可观
绿色食品由于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展前景是比较可观的,相应的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也是如此。它能够带来比传统养殖更大的利益空间。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这说明绿色的动物产品有很广阔的市场可以发展,虽然在投入阶段可能会增加部分投资,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有不小的发展效益。并且根据消费原理,人们不会因为绿色动物产品价格高而摒弃它,相反的会受到更大的推崇。养殖人员只要有良好的规划,就能借助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带来广阔的经济效益。
3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途径
3.1提高养殖场主的绿色畜牧意识
意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很多行为,现行的养殖场主最根本关心的就是利益问题,他们更多考虑如何保障利益的最大化。根据这一心理,我们需要让养殖场主明确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优点,了解其可观的发展前景。这就要求国家加强对绿色畜牧养殖市场的开发,让相关养殖户切实看到国家的支持带来的经济效益,才会更愿意接触新技术。毕竟绿色养殖在初期会加大投入资本,如果没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养殖户还是会为了个人利益去养殖。
3.2加大宣传力度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对动物的药物摄取和疾病情况比较关注。对于动物的用药给药情况要求很严格。传统的养殖技术就是在动物生病时运用药物治疗,只要能恢复健康就不注重药物残留的现象。加大宣传力度,除了要通过广播电视新媒体进行宣发,还要联系实际进行技术的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邀请经验丰富,具有较高权威性的专家到养殖场亲自进行指导,对后期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让养殖场主亲眼看到绿色养殖的优点和技术特性,其就会主动的参与学习,为发展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奠定基础。
3.3做好疫病的防疫工作
疫病是养殖场主比较关心的情况,养殖规模越大就越有可能出现疫情。最好疫病的防疫工作要从预防和治疗两个层次出发。从预防层面来说,养殖场主要保障场内的光照、通风、清洁情况,经常对养殖场进行消毒,降低动物们的生活密度。一旦发生疫病要将患病动物与健康动物隔离,避免传染和交叉感染。从治疗的层次上说,就是养殖场主对生病的动物用药给药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切忌自己乱用药。
4结语
通过上述我们不难发现,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技术的推广不仅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笔者相信,尽管现行的推广过程中还面临很多问题,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该技术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也能食用到更加放心的动物产品。
参考文献
[1]于有贵.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4(4):234-234.
[2]谭明军,何萍.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J].乡村科技,2015(2):49-49,50.
1.种植业发展现状
沈阳沈北新区的水稻是新区种植业的特色名片之一,目前水稻种植面积为20万亩,主要有盐粳48、辽优7号等十几个种植品种。曾先后获得“沈北清水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和“北霸”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2]。除此之外,新区还发展其它特色种植业,合计占地面积0.33万公顷,包括花卉、蔬菜、五味子、其中五味子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味子种植基地。
2.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禽养殖业已逐渐成为新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具有如下突出特征:一是规模化养殖比重逐年升高、养殖种类繁多。二是投资规模大、养殖面积广。四是建设标准高、辐射程度强。
3.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之一,目前沈北新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聚集在辽宁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已拥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如中粮集团、百事可乐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辽宁禾丰牧业、雨润食品等——这些企业共同构筑了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果蔬(饮料)、(奶牛)乳品、生猪、肉鸡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2]。
4.休闲观光产业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产业是沈阳沈北新区的新兴产业,目前沈北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具体项目包括:爱琴谷庄园,占地700亩,其致力于打造阳光度假、花卉果园、观赏采摘、休闲运动等多层次观光园区;万亩辽河花海,依托辽河七星湿地公园,占地面积达6000亩,主要以种植油菜、芦苇、万寿菊、荷花等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带;薰衣草庄园,占地面积5000余亩,核心区域1600亩,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正式认定为沈阳市首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稻田艺术画,占地面积280亩,它是现如今中国拥有的最大的水稻田艺术画;水稻开心农场项目,占地面积300亩,是以绿色有机水稻为基础,集学习、观光、体验、远程监控于一体的水稻观光项目。
二、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分析
波士顿矩阵四象限法是由三个指标构成:(1)横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占有率;(2)纵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增长率;(3)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即相对市场占有率同市场增长率形成一个四象限的矩阵图。其理想模式是要重点突出和发展明星类和金牛类的优势与机遇,引导问题类向明星类和金牛类方向发展,尽量规避瘦狗类中可能出现的劣势与威胁。通过波士顿矩阵图中的四象限法,将其延伸到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研究中,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对本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四大突出产业的潜力情况做出如下具体分析:
1.劣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问题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低,但市场增长率高。可以看出,其市场前景广阔,处于成长阶段,只是发展优势尚未突显,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望成为明星类也有可能退化成为瘦狗型市场。因此发展方向取决于对问题类的正确引导。可以通过采取加强型发展战略来增强发展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休闲观光产业属于问题类产品。休闲观光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也是该区现代农业对外展示的窗口,但由于此类产业刚刚兴起,在管理体制和发展理念上仍存在不成熟之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及完善。因此针对此类情况,适合采用加强型战略逐步引导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明星类产品。
2.优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明星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拥有较快的增长速度,由于增长势头良好,为了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需要增加投入和扶持力度,强化其主导地位。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属于明星类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现已拥有完善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及数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在增长势头和赢利水平上都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采用稳定型增长战略和创新型战略逐步成为金牛型,成为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保持良好势头,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特点,利用发展机遇使沈北新区的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3.优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金牛类产品,其现状特点是,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市场增长率已经饱和,因其具有市场成长率低的劣势特征却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及享有较好的规模经济优势特点,因此不必对其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该金牛类产品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发展理念,突出支柱产业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才能不断保持其优势地位,逐渐提高其市场增长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属于金牛类产品。这两类产业是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发展规模,发展模式也日趋成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由于市场增长率逐年趋于稳定,因此可以通过采用创新型战略逐步向明星类转化,以提高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更好的发展本区的生态农业。
4.劣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瘦狗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都很低,因此没有发展前景,但此类产品,并不是盲目地采取全部放弃战略,而是尽可能规避发展此类产品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对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仍要不断开拓发展机会。因此针对瘦狗类产品,要采取减少和剔除战略,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和威胁,要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合理的选择避开威胁,消除劣势。
三、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设计
1.生态型种植业发展战略
1.1发展壮大种植业优势产业战略。
优化水稻品质结构和生产布局,并从耕地保护,土壤改良等多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水稻生产综合能力,更在急需时,保障全区仍至全市的粮食供需平衡必要的生产能力;通过重点建设三大种植业基地,即集种植、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蔬菜花卉产业基地、以五味子、沙参等种植、加工、销售为主体的特色中草药种植基地、以果品采摘观光、特色种植观光、农家院休闲为主线的生态林果产业基地,挖掘特色种植业潜力,大力营造各具产业优势的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区域。
1.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战略。
采用工厂化育秧、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使农民更好的掌握优质良种及配套的种植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建立农业推广区域站及发展农业科研培训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技术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适应新区农业快速发展的生态化进程。
1.3创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战略。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的一种高效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组合一体化的立体种养模式。技术上,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水稻可以为鱼遮光蔽日,鱼可以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松土壤,提供养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综合效益是单纯种稻的2~3倍。通过大力推广适合沈北新区的稻田养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改变粗放型农业作业方式,以实现对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生态型种植业可持续发展[3]。
2.生态型畜禽养殖业发展战略
2.1提升政府职能战略。
在政策引导上,政府基于对畜禽养殖业市场的准确调控,需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养殖户的优惠政策;在政策落实上,要做到落实政策不打折,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良种补贴等各项财政扶持资金,提高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加强与招商局、国土局、农林局、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生态型畜禽养殖业项目选址、签约、落实和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2.2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战略。
按照沈北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狠抓三大养殖基地建设:即北部生猪养殖示范基地、中部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和东部肉鸡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打造万亩生态型畜禽养殖基地,不断完善畜禽养殖的产业链条,实现全区畜禽养殖业的经济良性循环,提高畜禽养殖产业化水平,推动生态型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推行保障体系建设战略。
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测预警、检疫监督和应急体系;完善畜禽养殖业保障体系,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和应急能力,确实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卫生。
3.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战略
3.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战略。
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在选址与布局方面,要事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遵循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原则的同时,将旅游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生态农业生产中,从而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
3.2强农兴旅的发展战略。
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强调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更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意义,增强参与互动意义。未来,沈北新区应立足“大旅游”战略,其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应重点按以下三种类型发展:即林果基地采摘型、农业生态观光型、休闲旅游度假型,全力打造东北最大的“现代体验式旅游基地”。
3.3规范服务强化宣传战略。
相关管理部门应健全统一、全面的关于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使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有标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各行业间的行业协会等自律型行业监督组织,增强行业间各企业的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促进共同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行业中各企业也要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农技知识、服务技能、诚信意识、生产及消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沈北新区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风采,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强农兴旅的战略意义。
4.生态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4.1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就沈北新区现有的中小型加工企业分析,大部分的发展现状较为分散且规模尚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至于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难以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应通过中小型企业间的优化整合,加强分工与协作,最终实现产业间的集群化发展。在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媒介的前提下,利用沈北新区现有的一大批知名度高、加工水平先进、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裂变扩张实力的优势龙头企业,通过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特定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环节分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的生态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协作龙头企业做好相关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可以说,企业集群效应不仅可以降低加工成本,还能增强企业间的整体竞争优势。
4.2自主创新发展战略。
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规划》用了大篇幅的文字对畜牧业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提及最多的是如何推进畜牧业发展向生态循环型转变。那么,《规划》又给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发展升级带来了哪些利好呢?
《规划》明确提出应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推进“过腹还田”;积极发展草牧业,支持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等,并要求建设10个类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其中,西北旱作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西北农牧交错带草食畜牧业发展、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畜禽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5个类型的试验示范区与生态循环畜牧业的打造息息相关。
《规划》还对养殖污染综合治理、草原生态保护、草食畜牧业发展、动物疫病防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到2020年和2030年全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5%和9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56%和60%。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规划》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送来了政策春风,我们应该趁热打铁,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型畜牧业。
第一,应强化生态循环的畜牧业发展理念。相关部门要从近、中、远期规划方面对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予以重视,并加强对农民和消费者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在保障养殖生态环境良好的前提下,完善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认证和检测制度,推进畜牧业质量安全监管与可追溯体系建设。
第二,应注重新技术、新模式的运用。要因地制宜,大力推行“猪―沼―果”、林下养禽、水禽旱养,以及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人工种草等生态种养相结合的循环模式,加快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态崛起。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现状;组织模式;发展前景;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325-01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原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但二者循环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谷糠、林木枝桠、木屑、未利用的禽畜粪便等,造成环境污染,降低资源利用率,而食用菌生产正是利用这些废弃物,生产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高档真菌食品,因而食用菌生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前景广阔[1-2]。
1 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5—12月,笔者通过参加省内行业会议、网上查阅资料、电话咨询、实地走访等方式调查了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区域布局明显,平原地区及城郊结合部多以草腐菌为主,皖西、皖南山区多以木腐菌为主;品种丰富,人工种植品种多达20余种;但产值规模较小,2010年全省食用菌产值29亿元,仅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 955.44亿元的1%;生产技术落后,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
2 国内食用菌种植模式案例分析
2.1 山东省莘县双孢蘑菇生产模式——公司加农户模式分析
山东省莘县双孢蘑菇生产是靠公司加农户模式发展起来的,即由公司投资建设菇房,免费为菇农提供菌种、技术、服务并负责产品回收,农户负责生产和管理。2010年,该县建成专业菇房4 000座以上,年产值逾4亿元。公司加农户模式相对于企业来说有3个方面优势:一是能充分发挥企业有一定资金、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会经营、联系市场能力强的优势。二是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设备利用率高。三是可获得2次利润,即生产菌袋利润和回收产品后的销售利润。相对于农户来说有4个方面优势。一是农户不需购买全套生产设备,大大减少了投资费用和资金的占用,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二是投资可大可少,有利于更多的农民加入种菇队伍。三是农民只管发菌和出菇,技术要求低,风险小,提高农民种菇积极性。四是解决了农民最发愁的销路问题。
2.2 安徽省东至县食用菌种植模式——标准化种植模式分析
东至县采用标准化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即食用菌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制订有严格科学可操作性的标准规程。食用菌产品包括中间产品均有检测标准,且有一套管理体系,可将各标准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现在食用菌生产已成为东至县农村的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种植量达1.1亿袋,产值达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0%。标准化种植模式优势具体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质量安全有保障。二是利于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
2.3 浙江省常山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发展模式——园区模式分析
园区模式即将食用菌生产的相关企业、服务单位集中到一个园区内。浙江省常山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创建于2001年,现建有标准化菇房超过3万m2,智能化工厂栽培大棚1 050 m2,菌种生产车间1 000 m2,实验大楼逾1 600 m2,已有碧盛食品、绿尔康食品等5家龙头企业入户园区。在园区的带动引领下,全县已发展乡镇一级食用菌园区7个,2010年食用菌总栽培量达2.2亿瓶(袋),实现产值4.4亿元。园区模式优势在于:一是产业化集群,企业、信息、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二是用工业理念抓农业,示范带动效果好。三是专业化分工,利于食用菌生产规模的扩张。四是集中体现政府的倾斜政策。
2.4 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模式——工厂化生产模式分析
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山东九发集团公司和中国乡镇企业总公司联合发起、以募集设立方式成立的国有股份制公司。1998年正式成立,1998年7月,“九发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现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科研、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工厂化生产模式优势:一是有专业研发机构或研发人员。二是有规范的产品标准、统一的销售品牌。三是利于产业化经营。四是经济效益好。
3 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组织模式分析
通过总结分析,发现现阶段国内食用菌发展组织的4种模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而又各有侧重。公司+农户模式侧重于服务,在全省范围内有重点地培育5~10家,有利于安徽省食用菌产业的稳步发展和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也有利于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外向度的提高。标准化种植模式侧重于产品质量的提升,在食用菌发展行业已达一定规模,家家户户都在栽培食用菌的地区大力推广模式,有利于该地区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园区模式侧重于示范引导,将负责产品开发、品种引繁、技术培训、栽培生产、产品加工、质量检测的各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单位集中在一个园区,发挥集聚效应,扩大影响和带动作用。在食用菌生产新区,采用此模式能较好地体现地方政府抓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导向和态度,促进该地区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兴起。工厂化模式是欧美等先进国家食用菌生产的主流模式,也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方向,其产品质量稳定,市场供应平稳,在安徽省工业化程度比较好的地区推广该模式,将农产品生产转化为工业品生产,对安徽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4 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食用菌生产的原材料是以农林废弃物为主,其产值规模应与该地区农业产值规模成比例,据相关报道,2006年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总产量达37.6万t(鲜品),产值达11.5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52.3%。2007年湖北省随州市食用菌总产量2.75万t,产值11.5亿元,食用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8%。安徽省2010年食用菌产值29亿元,仅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可见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5 结语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地理气候、自然环境适合食用菌产业发展,安徽省属农业大省,食用菌生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全省各地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学习借鉴国内食用菌产业发展先进管理模式,通过5~10年的努力,使食用菌产业产值提高到当地年农业总产值的15%~25%,形成种植业、养殖业、食用菌业均衡发展的局面,这对提高安徽省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清洁农村环境、促进农业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3-4]。
6 参考文献
[1] 朱西儒,陆辉,张相日,等.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05,1(5):87-89.
[2] 胡永光,李萍萍,袁俊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06-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