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8: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中哲学;学科素养;高中政治
如何在《哲学》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其次掌握学科知识也很重要,最后要树立正确的德育价值取向。
一、教给方法,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学科素养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方法。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知识与技能总是易于掌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只背会答案,考试时问题稍微变一下就不会做了,也不懂得如何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去,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政治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更要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各科学习效率。
例如,在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点概括为两大点:哲学的产生、哲学的意义、哲学的定义。在大框架的指导下,学生填充具体内容:哲学智慧产生与人类的社会实践,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生不断细分框架结构,在填充过程中回顾本次课所学知识,在脑海中建立知识体系,深化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
第一课在教材上有9页之多,但对内容进行概括,其实就是三大知识点:一个主题(哲学的起源)。将如此之多的内容概括为几句简练的话,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语文、历史、英语、地理等学科知识容量大,学生每天在这些学科上付出很多背诵时间,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方法。教师利用列框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背诵诀窍,能有效提高学生提炼、概括、记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不仅仅在政治课堂上,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可借用这些方法,优化学习过程,使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受益。
二、辩证统一观点,理性认识学科知识
辩证统一观点是整本《哲学》教材的核心内容,通过《哲学》的教学,学生应当学会用矛盾、对立、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全面提升思维广度与深度。很多时候,学生背会了辩证统一规律和方法论知识,却没有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去。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图象的解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疏忽对函数定义域的讨论,答题时丢三落四,导致失分,这都是辩证统一思想没有掌握的体现。
在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课本上的事例,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生活,转向其他学科,培养辩证统一的思想意识。例如,在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授课过程中,教材上列举了太阳风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事例,案例后面留有思考题:请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两个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适时组织学生思考,比如商品供需影响价格、函数定义域对绝对值的影响、“蝴蝶效应”、季风的形成等事例。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联系生活、数学、地理等其他学科展开探究,不仅深刻理解了“联系的普遍性”这一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用正确的观点指导学科活动。辩证统一思想能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深度与广度,拓展学习空间,激发探究欲望,学会使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会用矛盾、对立、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哲学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开展其他学科活动,学会更科学的生活。
三、渗透德育理念,树立价值导向
高中政治本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典范,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高中政治课堂都置身于应试教育雾霾下,“呼吸苦难”。高中政治课堂成了考试的工具,缺乏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高中政治学科教研改革应当重拾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德育教学理念,为学生指引正确价值取向,为社会培育出思想道德健全、学科素质扎实的综合型人才。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正是教师德育教学的绝佳时机,在讲到“实现人的价值”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延伸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谈一谈你所崇拜的偶像,你认为他们对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你应如何向他们学习?
关键词: 认知规律 教学难点 实践性
所谓教学难点就是教学中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处理教学难点对教师来说能顺利展开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对学生来说能顺利接受新知识,提升对知识价值的理解能力,引感、价值观的共鸣,实现健康成长。可以说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是高效课堂的永恒追求,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突破教学难点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适时适度补充和调整相关知识――突破知识衔接之“难”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更新或重建知识体系的过程,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碰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逻辑的意义观念或相关背景观念,不能将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意义关联,就会出现所谓的知识衔接之“难”。应该说这种情形在所有学科教学中都会出现,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点的关联而出现知识衔接之难。
知识的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这一环节处理不当,直接影响以后各环节的教学质量,所以一定要在教学中适时适度补充和调整必要的知识点,即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帮助学生突破知识衔接之难。高中政治学科教材由于篇幅有限等原因,很多理论只是点到为止,学生学起来确实会产生不少困难,如《经济生活》教材在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对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没有提及,我认为要讲清市场经济使学生理解我国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必须对计划经济有个简要的交代,所以我通过课堂教学中先展示搜集到的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票证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与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比较,同时补充计划经济的相关知识,从而增进学生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再如,高中政治教材必修共有四个模块。其中必修三和必修四的联系较多,必修三的很多概念和原理的把握需要必修四中一定的哲学知识,可以说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必修三的教学任务就很难顺利完成。高二学生第一学期还没学过《生活与哲学》,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必修三和四的教学顺序,这样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实现新旧知识的顺利衔接。由此可见,通过补充必要的知识和教学顺序的小微调就会带来大改变,帮助学生突破知识衔接之难,真正实现便教利学。
当然在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补充必要的知识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有一定的度,即要适时适度补充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缩小学生拥有的知识和所学新知识之间的差距,以此突破知识衔接之难。
二、合理巧妙创设认知冲突――突破知识理解之“难”
知识的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它涉及知识对象的本质与意义。知识的理解是指了解传递知识的媒体的含义,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头脑中唤起相应认知内容,从而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简而言之,理解就是“言之”,理解就是“懂”。高中政治学科中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有些概念、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而《生活与哲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概括性与抽象性,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认知有一定难度,难免出现知识的理解之“难”。
认知冲突就是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的矛盾。通俗讲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认知不平衡。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入一个旧知和新知之间产生冲突的情境之中。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背景,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果教师过多地为学生铺设台阶,使学习道路过于平缓,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不会有深刻体验,所学知识容易遗忘,就难以真正实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突破知识理解之难。如在《生活与哲学》中,教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框中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设置认知冲突来突破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不是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矛盾,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呢?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进而教师点拨归纳。通过设置概念的冲突和差异,学生懂得哲学上的矛盾与生活领域的矛盾是不同的,哲学矛盾是对生活领域矛盾的概括和抽象,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可以说教师只要设计的冲突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引发的,就能为学生创造新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实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标。再如在学习《文化生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时,也可以通过设置认知冲突的方式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课前了解美国电影《功夫熊猫》的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这样的问题:有专家学者认为《功夫熊猫》在中国的热映是文化入侵,你认为是文化交流还是文化入侵?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原有认知已经不能全面地回答这一问题,认知冲突已经形成,通过交流讨论,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应辩证看待这一文化现象,学习外国的优势与长处,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打造中国的“功夫熊猫”,进一步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及我国应有的正确态度。
当然,认知冲突的设置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需要教师对教材有细致解读,精心预设,以及对学情的精确分析。实践证明,巧妙设置认知冲突,是突破知识理解之难的有效途径。
三、多维度设置情境体验――突破情感体验之“难”
情感与价值观同处于个体意识最深层,与前面所谈的知识理解相比,情感体验属于较高层级的学习领域。可以说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的。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于三维目标之首。2014政治学科《考试说明》命题指导思想提出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对于学生而言,情感体验之难常发生于正向价值观的迷失。高中政治教材中的部分图片、数字、事例等有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又由于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开放的价值多元化的日新月异的时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对教材知识产生情感体验之难在所难免。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认识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与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胡云琬先生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教育,不可硬性灌输,也不可独立传授。情感的形成,需要经历感知――内化――升华――实践复杂的过程,必须采用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法予以渗透和熏陶。”因此,高中政治课堂若要突破情感体验之难,可行的方法是通过多维度解决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冲突,从而实现学生正能量的情感体验。《生活与哲学》作为引导中学生成长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教学质量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学习《价值和价值观》一课时,如单从知识和理论角度讲,无需作深入的挖掘或逻辑的推演,但难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因而难以让学生信服,更难以让学生付诸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体验和价值冲突突破学生的情感体验之难。在教学中我先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最美人物的视频和照片,如白芳礼老人骑三轮车的画面,并配有相关文字,文字是画面本身的描述和网友给白芳礼老人写的颁奖词等。展示情境材料后,设置相应的思考题,如思考题一:从白芳礼老人等的壮举和社会给他们的荣誉,谈谈人生价值的含义和评价标准。思考题二:爱往往意味着付出,甚至牺牲,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像白芳礼这样的人的壮举?当画面上老人那瘦弱的身躯费力地踏上三轮车,我看到学生肃然起敬与感动之情,我想这时学生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和人性之美有更深刻的感悟,比起知识的讲解,这种情感对哲理的理解感悟更有效,情感体验之难也就迎刃而解。
当然,通过设置情境进行教学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或新颖,教师选择设置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具有生活性,是学生在现实中看到、听到甚至是亲身经历过的,做到从生活逻辑出发,让学生获得体验的历程,在体验中感悟,获取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从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真正突破情感体验之难。
总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老师授课的核心,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正确选择。在教学中老师对认知规律的尊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对学生茁壮成长及真正成才的最大关怀,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袁维新.认知建构论[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179-182.
[2]江苏《考试说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政治的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的学习方法准确理解基本概念
现在的考试政治试题,更加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着重加强思维能力的考查。于是在部分师生中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基础知识不重要了。其实,知识和能力两者是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忽视基本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相对于高一年《经济常识》来说,高二年《哲学常识》的概念、原理更加抽象,不易理解,对这些概念、原理要特别注意记忆、比较、理解,如第一课中的物质和意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主观和客观等概念,如第三课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等原理,对这些易混的概念、原理都要认真比较、理解和记忆、知识掌握要准确,回答问题时要符合要求,有些关键字、词要与教材完全吻合,不能随意搞错,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存在",规律概念中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等。如果学生能准确把握,考试时就能避免很多失误。
循环复习,多做练习
政治和历史、地理一样都是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根据记忆遗忘规律,学生除了课前预习,认真听讲之外,课后还要懂得循环复习。可把教材分为几个阶段或部分,在与教师同步学习到一定阶段后,又适时地回到第一阶段按照自己的计划复习。循环复习有利于记忆,做到事半功倍。多做练习,规范答题。回答政治主观题要做到分点、分段,条理清楚,规范学科用语,原理同材料相结合。为此,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记忆理解外,还要多做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是政治课的内在要求,也是政治考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学习《哲学常识》,应该把抽象的哲学原理同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做的话,既能进一步深刻理解哲学原理,又能运用原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提高考试分析能力。如国家的宏观调控问题一直是高考的热点问题,哲学常识的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等原理都可以加以结合。教学实践证明,若能将热点问题贺教材原理巧妙对接贺正确运用,就能使学生学有所长,适应高考的要求,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高二政治治主观题得分套路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图表类
高中政治主观题中有这样的试题,会给出指示图(表格、柱状图、坐标或者是曲线图)。往往这类答题所给出的信息量比较大。各位同学在做这类试题时要注意对比横轴与纵轴所指示的信息。并且在回答时要结合材料与图标做答,不要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回答,离开材料与图表。图表还会给出一些注释,这也是各位同学需要注意的地方。
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认识评价类
高中政治主观题在问题中会出现然各位同学评价经济现象的试题。各位同学在回答时首先要判断这类题是哪一类,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然后在进行做答。做答时除了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评估以外,还要在最后加上各位同学自己的态度和做法。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数。
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意义类
意义类主观题是高中政治常出现的主观类试题。各位同学在思考答案时要注意限定词语的要求,循序渐进的进行回答,条理要清晰,思路要明确。并且应该分两方面进行做答,即积极的一方面和消极的一方面。
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分析类
这类主观试题是比较好回答的,各位同学可以从多方面展开答题思路,但是要注意的是将材料所涉及到的内容回答全面,所以在答题时并不一定只运用一种方法,有可能是多种方法相结合。
高二政治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高中政治的学习要注重预习和上课听讲,因为预习会让你对所学的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哪里没看懂,就要在课堂的学习中,着重听讲,那些懂了的,就不用那么费心听,这样在我们听课的时候也有个主次。同时很好的培养自学能力,课前预习使学生减少了对老师的依赖,增强了独立性,能够锻炼培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
有意识地自己动手整理知识体系。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先从课题或节题(中心)入手,逐渐细化知识点,认真思考本课或本节为什么包含这些知识,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对本课或本节知识进行阐述的,把能够准确反映知识间关系的内容用尽可能简短的词句甚至用一个词概括出来,用不同方向的箭头将知识连接起来,这样你就可以自己绘制一个知识体系图,这种知识体系能够将知识间的横向、纵向和隐性联系较为科学准确地挖掘出来。如果能经常进行上述工作,就会提高构建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扩而广之,你可以对整册书包含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一个学科的知识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引言
高中政治思维能力运用有利于学生理解高中政治知识点,对政治学、哲学知识框架体系掌握更透彻。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有着积极的意义。传统政治教学采用的是原始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填鸭式”教学,主要以完成教W任务为出发点,不利于学生强化政治学习的思维能力,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
一、思维能力的分类
高中政治的抽象性决定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以下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把握能力,丰富课堂,使政治课形象、生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政治的兴趣。
(一)分析性思维能力
根据高考考纲,选取高中政治教学的知识点,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分析能力越强,解题效率越高。现行人才选拔体制――高考制度制约了学生政治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缺乏分析能力,对政治知识的学习并不透彻。在传统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些老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不完全深入,缺乏深刻的见解,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未产生积极作用。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对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延伸,在掌握的知识前提下,基于基础的知识点思维,对知识点进行创造性分析,提出创造性想法。这种创造性想法是一种更深刻的见解,是上升到一定层次的想法,是比分析性思维更高级、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识沉淀,是经过知识积累后期形成的思维。教师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用启发性的教学手段,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环境。
(三)实践性思维能力
政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因此培养实践的思维能力,是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实践的思维能力是在实践基础上发散思维,形成总结性思维。课堂上对此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能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抽象性知识的掌握。知识被赋予实践性,学生能迁移学习。学生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经验越多,对知识的拓展越有宽度和广度。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运用概念解释法。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是一个知识体系,是由抽象性知识构成的,知识的最基本反映是概念。概念是客观事物最基本、最本质的反映,对概念的掌握是最基本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对概念的理解能激发分析性思维,有的概念在字面上具有相似性,对相似概念进行分类学习,总结不同点和相同点,本身就是一种分析性思维的学习。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清楚地解释其概念,帮助学生在理解概念中发散思维。举例来说,高二政治必修三教学中,对“民族”这一课题的学习,首先对“民族”这一概念学习,民族概念教学要从民族的基本特征开始,然后讲解民族的发展到民族的壮大这一历史过程,接着对民族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如部落、氏族,进行比较分析教学。第二,线索式教学。高中政治课不仅注重个体概念教学,还时刻对学生灌输系统性的知识。高中政治知识具有连贯性,理论体系的教学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学生政治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马克思体系是最基本的理论体系,教师在对每个知识的讲解中,时刻传输马克思理论体系轮廓,把灵活地运用到课堂内。政治学习围绕马克思理论体系,既方便理解又能解决分析问题。第三,比较法教学。抽象性的相似概念,需要进行比较才能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市场经济的特征时,市场经济的四个特征,即平等、竞争、法制、开放,通过分析比较各个特征的具体体现,通过市场交易出现的现实行为反映各个特征。同时,通过四个特征学习联系资本主义市场,从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对比教学,寻找差异,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学习。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一,鼓励学生创造创新个体。政治学习不仅是对概念和理论的把握,更要发现知识点背后的人文主义光芒,只有政治知识富于人性化,学生才能感受到政治中哲学的智慧。可以通过演讲、播放短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教育等。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历史短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历史感、责任感,才能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通过浓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的传递,学生将这种情感转换为内在的学习动力,转换为探索知识的创造性思维。第二,不否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学生对传统思维的否定,追求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就是求异思维,这种求异思维通常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学生的求异思维越强烈,老师越应站在教辅的角度,通过扶正的方式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举例来说,哲学的辩证知识点教学中,选择传统意义上的真理作为教学素材,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学生对此“真理”提出异议时,善于倾听学生发表的驳斥理由,从而对学生传输辩证知识的教学。第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哲学的学习具有抽象性,知识富有生动性,才能加深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学生在视觉上受到冲击,在看得见的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建设,创造新的概念形象。对课本内的白纸黑字的抽象概念想象出更贴切生活的具体形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情景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进行想象,即使与理论相悖、矛盾,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对原始概念理解更深刻。
(三)实践性思维的培养
实践性的思维指不仅在实践中联系理论,还在实践中联系理论之后总结实践性思想,提出实践性的思想,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第一,以导学式的常规课为主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最基本的实践是对考题的解答。在课堂上,对政治考题进行解题能力的分析,判断学生积累的知识是否具有实践性。构建导学式的常规课堂体系,在这种常规课堂体系下,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发现政治学习的难点,运用联系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在思考环节加入现实中的人和事物,通过实际现象和事实加深对自学的理解。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确定实践的目标,并探索实践方法,模拟实践效果。第二,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主动式的活动课。活动课中心内容是政治课的学习内容,采用富有实践性的活动形式,不仅培养学生对理论实践的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活动课以丰富学生经验和积累实践真知为目的。哲学学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在活动中设计需要解决问题的环节,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哲学的理论知识,既积累了知识,又丰富了哲学的实践性。模拟实践教学对教师具有挑战性,对活动课的把控是最重要的,保证学生在实践课上不偏离主题轨道,维持课堂正常秩序,活动形式的编导要科学合理,才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性的魅力。
结语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学的需求,开展素质教育并非一味灌输知识,应当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高中政治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并在学习思想政治中不断提高各种思维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静.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赤子,2014(8):135.
[2]赵国民.关于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J].高考,2014(6):94.
[3]王远.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旬刊,2016(9).
[4]尹君.基于思维三元理论的高中政治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6(2).
关键词:高中 政治教学 思维方式
高中政治与初中政治相比,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内涵上都有很大区别,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政治的时候仍然按照初中的方法,结果事倍功半。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转变思维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高中政治学习,从而提高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本文将对政治教学活动中两种常见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
一、思辨思维的应用
1.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学习活动,它使人的思想在一个高层次上实现交流和碰撞,辩论能够对大脑思维进行积极引导和启发,能够让我们增长知识和见识,还能够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授“人民币升值”这一问题时,可以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各执辩题来进行辩论,可以将正方辩题设置成“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反方的辩题设置为“人民币升值的弊端”。在辩论开始之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到图书馆或是网上去收集有关资料,并将它们整理出来。通过收集资料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其沟通交流水平,并能够让学生对时政更加关注,另外,能够让学生对该知识点加深印象。在进行辩论的时候,辩论会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辩论中的精彩部分要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经过辩论,能够让学生明白,人民币升值有利也有弊,这样能够对这一知识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且也能够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这一哲学原理,提升其政治水平。
2.构建思辨思维教学体系
学习过程有两种模式存在,一种是简单学习,另外一种是系统学习。简单学习在单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就是根据“理解、记忆、训练”这一过程来进行的。系统学习是对有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从而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比如在讲授“多变的价格”这一课时,教师在讲完课之后,可以让学生将这节课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络图,并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网络图,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学习其长处,指出其不足。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各个知识点之间都不是孤立的,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同时,让学生互相指出各自的不足,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够让学生明白掌握知识要全面,这对于高中政治的学习十分重要。
二、启发式思维的应用
1.启发式思维方式
(1)提问启发方式
在政治教学活动中利用启发式教学要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作为其主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从学习目的性方面对学生加以教育,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爱好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强引导,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情况设置出相应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问启发方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面是十分有效的,它是以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状态为依据,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从而将问题结果找出来。
(2)反问启发方式
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启”是关键因素,“发”是要点。若在“启”这一方面能够做到合理安排,就能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处于迷茫状态时,可以将反问启发进行适当应用,可以使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反问式启发就是利用旁敲侧击的方法,从问题的多个角度来进行发问,使学生能够在思维上消除障碍,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举例启发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难点以及重点,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具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比如说举例或者试验等。在启发式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就是“举例”。这是因为有很多政治教学中的素材存在于学生周围,将其作为教学切入点,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合,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2.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启发式教学所具有的引导性对落实教学任务是有利的。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被广泛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以学习经验为主的,将语言作为中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应用启发式教学,能够让教师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量多的知识。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巩固与应用。
启发式教学所具有的主动性对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有重要帮助。启发式教学能够使课堂秩序得到保证。启发并不是进行“注入式”的灌输,它是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利用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及审美性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及审美素质,将高中政治中的情感及价值观目标发挥出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能够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启发式教学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利的。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将课堂中的矛盾揭示出来;设置疑难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根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对遇到的问题及矛盾独立分析解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智力及创造力得到发展。
三、结语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引导学生思维。本文所阐述的仅仅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两种常见思维方式,另外还有很多有效方法可以进行利用。作为教师要不断进行探索,找出最合理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从而使政治教学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文字解题 能力 研究
一、阅读设问明确解题角度
学生看到政治文字题后,先要确定设问的角度与范围。如:经济生活中涉及到的国家、企业与个人;政治生活中涉及到的党、政府、公民等。在解题时需先了解角度,一旦角度确定后,就需找准解题方向。若角度偏离,即使写的内容再多,其内容的实质意义也不会太明显。因而学生即使题时间比较紧张,也应清楚审题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整理好知识点,并理清大知识点下的小知识内容,特别是梳理清楚知识框架。
学生明晰解题范围后,就需思考相关的可用知识点,在知识点不清晰的情况下,学生可将相关知识点写在草稿纸上面,便于筛选。比如缩小的范围角度是“联系观”,学生在头脑中就需思考联系观的主体和分支知识点有哪些。然后搜寻头脑中的信息并结合草纸内容,能总结出联系的主体观点是普遍性原理、可观性原理、多样性原理。具体这些原理该如何使用,还需接下来几步完成。
若设问范围较大。如:范围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等相关内容时,需要学生先牢记书本内容,并细致的分析材料,了解材料中的内容进而将相关内容应用到解题内。
二、阅读材料逐字逐句
很多学生惧怕文字题,原因是不能静心认真阅读题目。部分学生阅读多以略读为主,部分关键词和内容还不能明确知晓。所以解题时感觉获知的条件较少,不能精准的锁定解题范围,导致思路出现偏差,或者不能把握关键内容。
首先,要求阅读需做到逐字逐句,这样能确定理论范围的大小。其次,定位理论知识点,将所有的内容都归结到某一个知识点上面。最后,材料阅读时要一句一句看,每一句都不能落下。特别命题角度是从哲学范围出发的文字题目,因为哲学角度试题的特点是题目中每一句都可能蕴含哲理。若阅读不够细致,疏漏关键内容,会影响解题的准确性。通过细致阅读能对理论内容作出简单的筛选,且教师要求学生在关键的词汇以及句子上面做好标记,方便解题时查阅。
三、整理答案认真书写
所有材料整理完成后,就应落实到书面。这时需要按照步骤二进行材料审核,然后做简要整理并划分知识要点,且要求每一段有自己的主题。通过完成以上步骤将有助于分析现有材料。
但在解题时,不要“一段论”,即不分点,将所有的内容都归结到一段文字内,更不要将所有的理论都堆积到一段内容里面。需做好细节分点,便于教师审阅试卷的过程中寻找得分解题点。除此之外,书写时应重视字迹,字迹要保持美观,切勿潦草。
在此,课通过上述讲解的内容解答政治文字题目。如:“以房养老”是个人自愿的补充养老措施内的一项内容,不能替代基本的养老。由于养老服务是我国民生事业的根本。专家曾明确指出,以房养老在我国推行中会受到层层阻力和困难。比如会受到传统“养老观”的束缚,部分人考虑到金融风险,不愿涉足其中。加之,法律制度不健全。因而要推行以房养老的养老政策需要多方配合与协调,且过程中制定可行性方案,并经过多方试点后感觉成熟后再进行推广。
第一,设问中能获悉解答该题目的角度应从“矛盾观”的角度出发,故而就需简要写出矛盾观的内容:含义、意义、同一性和普遍性等原料,并理清其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第二,了解题目的类型隶属于建议型,即策略型。且出发角度是政府,因而汇总题目答案时就要从市政建设角度考虑我呢天;第三,逐字逐句的阅读和分析材料,并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汇,且联系矛盾中存有的理论。如:养老服务是重大的民生类服务,并且政府是基本养老的主导力量,这里可以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角度探寻问题。最后完成上述步骤后,将答案分条整理,书写在卷面上,完成试题。
为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需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解题步骤,教师在此就应做好言传身教。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高效的讲解和评判,讲解时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师生角色的互换,让双方看到不同角度解题的优势。长此以往,学生的解题思路也收到影响。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借助多媒体视频开展教学,可以将解题步骤直观、鲜活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总结教学实践内容,探究高中学生政治文字试题的解题步骤,能强化学生对文字题目的理解、分析能力。但教师需认识到学生这种能力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做到娴熟巧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国情调研组;郑有贵.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政治文字题的解题能力[J]. 贵州社会科学,2014(08):14-15.
【关键词】知识框架 多媒体教学 社会体验 参与互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16
高中政治这门学科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这几个方面,当代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推行尤其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在最新时事将融入课本,最新出台的相关政策也会和考试挂钩,这使课本有些地方的修改不能及时跟上脚步。在此情况下,教材将作出一些改动,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内容,当代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和快速适应能力将得到考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艰巨。
一、知识框架的构建对学生的学习是必需的
当代高中生的政治学科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将面临一些考验,政治又贯穿各个方面,涉及多个领域,经济生活中有政治,经济决定政治,政治里有文化,政治和文化反映经济,文化里有哲学,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学生在学习每个方面都需要拓宽知识面,缺一不可。因此在众多的知识中学生若是毫无章法的学习,便是混乱,没有效率的,也同样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构建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课本知识重点的把握是关键,学生学习知识不能什么都一起抓,教师必须教导学生,学习要有目的性,要有重点。正如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解决问题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首先解决主要矛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也是如此。
知识框架有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在授课的同时为学生列出一个比较完善且具体的知识框架,以便于学生更有效率的掌握知识。例如:在哲学中,唯物辩证法便是一个大的知识点,它包括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观)。在此便可以将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各作为一个主要知识点,由此排列下来,比如发展观的要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告诉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等等。相关重要知识点便由此轻而易举的带出来,相同的,联系观,矛盾观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概括,既方便理解又方便记忆。这种框架可以减轻文科同学的记忆强度,也就是达到减负的效果,方法既简单又实用,学生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绘制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应用到了教学上来,给师生带来了便利。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中有十分必要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它可以令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减少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灌输,使教师更容易把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根据老师的自身情况,对教材进行一个不一样的解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无疑是给学习带来了一些乐趣,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了解当今世界形势,社会状况,更快速的了解时事,让学生学习这门学科不再有那么多的压力。
多媒体教学的推广,更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抛砖引玉,轻松的引出课堂教学重点,无须说教,学生便更容易投入全部的热情到这上面来。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突出重点,让老师围绕重点教学,有目的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十分有效,让高中政治课堂显示出生机与活力。多媒体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情景教学使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它提供图片、文字、声音。图像的处理,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加强了政治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教师讲到经济全球化的章节时,学生便不会及时的理解,因为在国内,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搜索我国对外贸易的典型例子及其状况,和国外的各种市场经济情况,各种对外贸易政策,教师放一段视频,对于学生来说就等于放了一部电影,在拓宽视野的同时,能够更容易的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我国和世界的状况,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深度理解。
三、社会体验是学生了解政治的有效途径
本学科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政治生活,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一些指导,让学生自己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从实践中学习,收获知识。
具体活动可体现为让学生到居民委员会去调查与政府有关政策的信息,公告栏上的许多信息都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示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都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政府,它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保障公民的权利。信息公示可以动员人们对政府进行监督,打造一个阳光政府,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人们更了解政府,信赖政府,支持政府的各种工作。在学生自己的调查后,他们可以更清楚的理解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等,同时强化了学生作为公民的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的参加到政治生活中,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作为公民应有的义务。
四、参与互动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是在语言上,教师的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就是在讲课时用到的,是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媒介,教师讲课的同时,要注重内容美,节奏美,而且还要体现出教师的激情,由此带动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中来。无声语言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教师的目光,应正视或点视学生,却不能斜视和逼视,不然这样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眼球
高一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性和表现欲,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但辩证思维仍处于形成期。一堂有趣的课堂更能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吸引他们的眼球。教师要给他们提供一些有趣的话题,比如:在讲“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时,我就引用了中国的背景,让学生知道财政的重要性及充足的财政可以实现国家职能。教师还应利用教学评价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提倡赏识性教学。学生的发言既是其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也是其学习过程评价确定的依据之一。为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发言,要对发言精彩的学生给予奖励加分,使发言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同时,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在新课程改革评价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改变了由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建立了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评价模式,加强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将评价变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积极、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
二、实施有效的提问和复习
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的提问和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就我所了解和学生向我反映的情况看,面对课堂提问,绝大多数学生是害怕和排斥的,就怕老师问到自己。有的学生反映,如果是严肃又爱提问的老师下午有课,他中午都不敢睡午觉,抓紧时间背可能要提问的内容。有的学生胆子小、心理素质差,平时记得还行,可是一被提问到,紧张得说话磕磕巴巴,脑子一片空白。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在备课过程中,就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想到以下几个基本问题:我所设计的问题难度如何?由什么程度的学生来回答?你想让学生注意的是什么?你要以怎样的方式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你要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综合能力?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尝试,我认为课堂提问应该尽量避免直问直答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背景材料,设问上要有些灵活性,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回归教材的能力。例如在讲完新授《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后,就这一部分重难点知识的提问,我不是直接问“什么是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等,而是给出这样一段材料:“总的看,当前经济形势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猪肉、油价上涨过快等。因而我们的一切工作仍然应该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让学生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有关矛盾的原理有哪些。学生经过认真分析后,条理非常清晰地回答道:“总的看经济形势是好的,同时也应看到问题,这反映了矛盾普遍性原理及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一切工作仍然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反映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突出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抓重点。”在此基础上,我找学生把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说一下,然后再让其他同学对这位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指出不足,最后再请一位学生总结一下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与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的主要区别。
三、优化教学环节,使政治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