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实现经济发展8篇

时间:2023-09-11 09:18: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实现经济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现经济发展

篇1

__*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坚定不移地突出跨越式发展主题,以财政增长、城乡居民增收为目标,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民营经济“两大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一、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一核心之举,全力以赴推进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

全区上下牢固树立“一切工作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经济工作以项目建设为重心,项目建设以招商引资为核心”的“三心”思想,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核心之举,整合全区之力,集中实施攻坚,力争年内取得大的突破。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融入京津经济圈和晋蒙经济圈步伐。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借助京津的人才、技术、资本和晋蒙的矿产资源优势,以主动求互动,加强联系合作,围绕能源、工业、畜牧业、商贸等领域,研究谋划长期化、高水平的生产加工型项目和畜牧业项目。二是要突出抓好关系全局的大项目。对确定的54个重点项目,由区四大班子领导按人头分包,并一包到底,全程负责,加强协调督办,争取早签约、早建设、早投产。主要抓好下电六期扩建、北新建岩棉三期、星牌岩棉二期、可视电话及换代手机、粉煤灰综合利用、凿岩机出口等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建立项目工作责任制和落实机制。建立明确的目标责任制,将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到各乡各部门,层层分解量化,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人身上,形成领导、部门、企业“三位一体”的抓项目工作合力。同时,把项目工作列入对各乡各部门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的重要考核内容,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实际成果去衡量干部、选拔干部和考验干部,从而激发全区干部争抓项目的工作热情。截止5月底,我区引进到位资金257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92万元,新开工建设项目8项,总投资12240万元。

二、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潜力在民营,希望在民营,主体是民营,必须摆上重要位置,提供服务,强化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快发展、大发展,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落实关于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放宽市场准入行业和领域,特别是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要依法向民营经济开放;落实对民营经济的“国民平等”待遇,在审批、信贷、土地、水电等方面,将民营企业同国有企业一样对待,降低门槛,提供便利,搞好服务。二是坚持抓重点、带全面的发展思路。重点扶持有潜力、有优势的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此带动全区民营企业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区委、区政府决定,专门拿出100万元对重点民营企业提供贷款财政贴息,并引导其与区外大企业、大集团进行联合与协作,实现大的发展,进而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全区民营经济的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年内要加速推进10个重点民营项目,培育30户产值或销售额超千万元的民营大企业。一季度,全区民营经济实体营业收入完成13840万元,增加值完成3252万元,上缴税金1527万元,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4%。

三、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坚持城建强区战略,把城市建设摆到活跃经济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大力度,加速发展。继续加快北城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把北城区开发建设作为我区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化的突破口,在前期开发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加快建设进度。目前,完成城市绿地工程1.8公顷,种植各种树木3581株;启动了北城区第二住宅小区建设工程,年内竣工1万平米;由外地客商投资1000万元的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甲禹娱乐中心,已开工建设;投资250万元的城市广场建设完成土方工程约4万方,年内完成土方、公墓搬迁和地下设施等工程;财政局、农委、民政局、环保局、地税局等一批行政办公中心正在加紧建设,预计10月份可竣工并投入使用;旧城改造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引进江西四方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改造市场街项目,建设新花园步行街,工程于3月底完成拆迁工作,现正在实施土建工程。继续对大东排、后窑子等道路进行硬化改造。同时,大力发展教育、

卫生等社会事业,研究措施,制定政策,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和外地人口进城条件,吸引周边县区和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实现人口的聚集,以城市人口的扩大推进城市化进程。经过不懈努力,争取早日达到全区人口10万、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的“双十”城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四、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的主攻方向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托,突出抓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围绕蛋鸡、奶牛、杏扁三大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以养殖业为依托,投资250万元在孟家坟村兴建了肉联厂,对鸡、羊、猪、牛等进行深加工。围绕10万亩杏扁基地,积极争跑和运作杏扁、山杏加工项目。二是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引导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发挥其在农产品销售中的主力军作用,实现农业生产与销售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林牧并举”的方针,继续将蛋鸡和奶牛养殖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抓好棘针屯、代家营两个奶牛养殖小区的扩建,壮大奶牛、蛋鸡养殖规模,力争使年内蛋鸡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只,奶牛养殖规模达到1000头;抓好杏扁嫁接工作,提高嫁接质量,加快发展以10万亩杏扁基地为重点的林果业。坚持精、细、特原则,重点发展以错季蔬菜、优质杂粮、食用菌为主的特色种植。年内无公害错季蔬菜达到7000亩,食用菌种植面积力争达到5000平米。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辽宁经济;可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2-0039-02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辽宁经济,受到了来自于国外和国内的双重不利影响。从国外来说,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少,直接影响到辽宁的外贸出口额。可以说,辽宁外贸出口额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整体出现下降的趋势。这种下降的趋势,从国内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市场需求下降,特别是以出口为目的的国内商品采购与加工数量的下降,导致国内市场对辽宁相关原材料、装备制造业相关产品的需求减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辽宁产品在国内市场需求的减少,是国际金融危机在中国间接传导的结果。

面对国外、国内的双重市场压力,辽宁经济不仅要实现既定的增长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当前形势下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辽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辽宁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的一个难得的机遇。把困难转化为机遇,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当前的这场金融危机,以及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

一、正确认识金融危机是辽宁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前提

要实现辽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就要了解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辽宁经济发展所遇到的困难的实质,即从辽宁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金融危机,找到阻碍辽宁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实质问题所在,以期实现辽宁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1 当前的危机是长期依赖进出口刺激经济的增长动力的危机。分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辽宁经济的影响及其传播途径,我们不难看出,辽宁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外贸和内贸的同时减少。外贸方面,主要来自于进出口贸易额的直接减少;内贸方面,由于辽宁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大部分的原材料和基础生产装备,在国内需求下降,特别是以出口为目的的国内商品采购数量的下降,使得辽宁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可以说,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之所以对辽宁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实际上是经济增长长期依赖进出口,长期依赖外需所导致的结果,是一种经济增长动力的缺失。应该看到的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在一段时期内为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经济的发展不能长期以此为增长动力,特别是对于辽宁经济发展来说。其真正的经济增长动力应该来自于国内市场,抓住国内市场和国内需求,眼光向内,以内需为主,建立以满足内需为主的经济区和经济实体,这样才能立足于国内、立足于根本,适当降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才能避免由于外部市场需求下降而造成的经济下滑,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2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目前尚未完全转变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危机。金融危机蔓延到中国以后,辽宁经济中受影响最明显的就是那些以低技术含量、简单加工和粗放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资源型生产企业。长期以来,辽宁经济中以资源开采和粗加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企业一直没有完全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在世界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最初还只是影响到出口部门。然而随着危机的深入发展和扩大,这种影响会逐渐向上蔓延至生产链条的上游。企业在生产链条上所处的位置越接近上游,其生产附加值越低,在市场需求下降的时候,该企业所遭受的损失就会越大。辽宁作为一个资源和原材料大省,虽然也存在一些大型的资源和原材料深加工生产企业,但也存在众多的中小型资源和原材料初级开采和加工企业,在整个市场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这些以中小型粗加工为主的资源和原材料生产企业自然会受到最为严重的冲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的金融危机对于辽宁经济而言,不仅仅是对众多的资源和原材料生产企业的一次严重的打击,更是对辽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的一次检验。同时也更加说明了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条件下,辽宁经济增长方式中仍旧存在的主要问题,让我们能够在正确地认识金融危机对辽宁经济影响的前提下,更好地加快辽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

3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对辽宁经济增长本质内容的一次重要检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辽宁经济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威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更加促进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增长的本质目标。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是以经济增长数字指标的高低来评价经济发展的最终效果,却在更多的时候陷入了为实现经济增长而增长的怪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经济增长的真正本质目标。过去那种单纯为追求经济增长数字目标而形成的高投资、高信贷、重复建设、生产结构简单以及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在金融危机面前的脆弱性和不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更加说明了我们长期以来对经济增长真正内涵和本质目标的严重偏离。当前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本质内容应该包括:一是经济增长应该具有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为了应对当前的暂时性的危机而过度依赖临时性的应对措施,要放眼长远,从经济长期的发展和增长着手。加强基础性建设,同时也要防止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累积新的经济过热发展的风险;二是经济增长应该是结构合理基础上的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不应该过分集中于发展个别产业上,应该注意三次产业的均衡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三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应该以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程度来衡量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程度,应该改变简单的以经济增长数字作为衡量标准的做法,避免把“保经济增长”变成“保数字增长”。

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辽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核心保障

在正确认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基础上,要真正实现辽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要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辽宁经济增长的核心保障。辽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质就是如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问题。

1 调整外贸进出口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适当降低辽宁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辽宁省的外贸进出口产业在国民

生产总值中一直占有重要比例和地位,几年来辽宁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一直保持在33%左右,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然说明了辽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进出口产业的依赖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外需大幅度缩减的情况下,辽宁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外贸进出口产业萎缩的影响。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就在于要适当降低外贸进出口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降低外贸依存度。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鼓励企业针对国内市场开发和销售适销对路的产品。政府应该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同时对内销产品实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把目光放到国内市场,努力研发高质量的适合于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国内市场的发展带动企业利润的增加,以内需的增长带动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引导作用,把政府资金投入本地区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改造过程中,为民间资本投资于本地经济起到吸引和带动的作用。三是在消费政策上,以灵活的消费政策措施,鼓励消费者增加对国内产品的消费比例,由此进一步降低辽宁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为国内企业相关产品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创造有利的基础环境和发展空间。

篇3

关键词:房地产业;调控;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双赢

2010年经过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房价上涨趋势更加明显,房地产变成了制约国民生产和人民生活幸福的关键因素。加强房地产调控,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2010年以来,国家以“保证自住性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促进房价的合理回归和房地产市场的平衡发展”作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预期目标,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一、加强房地产调控显成效

当前,房地产市场正朝着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数据显示,今年1-4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房价格同比涨幅回落,商品住房成交量同比下降14.9%,而自住性购房成为主流,不少项目首次购房比重达到70%。以四川省为例,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建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3.69%,交易量呈明显回落趋势。这些说明在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投资、投机性的购房需求得到抑制,部分城市房价已经有所松动。

二、房地产调控仍然面临的困难

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对一国GDP增长的贡献度日益提高,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凸显。但是,住房关乎人民的生活尊严与质量,房地产更应发挥改善民生的作用,支柱产业不能成为不调控的理由。房地产业身兼投资与消费两种身份,楼市调控面临经济与民生的双重考验。

1.房地产需求与房地产供给之间矛盾重重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快速城市化为城市带来大量的新增人口,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可以估计,城市化的进程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持续下去,中国将进入城市化率40%到60%的加速扩张阶段。在这一时期,商品住宅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将推动房地产业继续发展。因此,在排除了非市场因素如房屋质量提高、成本增加、周围设施环境改善等方面外,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持续上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限供给和庞大需求之间的差距。

2.土地财政模式

“土地财政”依然是一些地方政府增收的主要手段。由于我国土地对于土地“招拍挂”出让方式,地方政府成为了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之一,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出售(即地租的货币化)积极参与房地产商品价值的形成,有的地区地租价格占房地产价格的50%以上。政府利益与房价涨跌休戚相关,因此房价下跌预期可能导致房市成交量剧烈下降,从而影响当地的总体经济增长。因此,许多地方政府迟迟不肯出台配合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细则,仍然在观望。

3.房地产投资与投机行为依然活跃

目前,中国的投资渠道不多,商品房投资成为比利息收人高而相对风险小的最佳投资选择。从静态收益率看,由于租房人口的高比例,使租房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失衡,中国的主要城市的租金收益率达到7%左右,远远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从动态看,2001年以后,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都在上涨,使房地产投资产生了较大的盈利机会。从国际看,境外热钱的流入对推动房价上涨也不可忽视。境外资本瞄准赚取人民币升值、房价上涨等超值收益,跃跃欲试。

三、建议采取的措施

人民群众需要政府抑制高房价,消除焦虑和不安,经济发展也需要防止金融等领域不断积累的风险。房地产调控政策频出的背后,就是对民生诉求的回应,也是着眼于经济全局的考量,因此加强房地产调控,就是要寻找改善民生与促进发展的平衡点,取得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双赢。

1.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2008年以后,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但是仍然存在保障性住房供不应求的局面,并且在供应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现象。因此,政府应切实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土地有效供应。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可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有效地遏制商品房价格,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在合理水平上,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同时也能保证改善民生的要求。

2.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土地管理的监控职能

严厉遏制土地市场中的政府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政府行为的自我约束,土地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的宏观调控效果。同时加强土地管理的监控工作,防止区域性的房地产投机,抑制房地产价格的非正常上涨,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3.支持自住性需求,继续打击投资、投机行为

一方面要保证居民合理的自住性需求,把信贷、税收方面已经明确的支持性政策落到实处,发挥好税收和信贷政策调节作用,加大住房需求调节力度,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另一方面继续严厉打击投资、投机性需求,打消其通过房地产投资实现财富快速增值的目的。同时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保证居民的合理投资需求得到满足。

4.加快推进房产税试点

对个人所有的住房征收房产税,既有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和财富分配,也利于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同时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住房合理消费。因此,要继续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

总而言之,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其根本目的是让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最终逐步走上平稳、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来。调控房地产既可以发挥住房建设对国民经济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拉动作用,也可以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改善民生的居住需求, 所以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巩固房地产调控的成果,取得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双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经济发展方式;基础;关键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1-0070-04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消耗、低质量、低价格、低效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提出了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低消耗、高质量、高价格、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党的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但是,实现这种转变却很困难。这与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存在密切的关系,而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又是由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引起的。因此,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关键。

一、长期以来我国只能实行粗放型

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一)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

要加快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低技术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劳动力,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和更多地使用体力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大、成本高、质量低、价值低、效益低。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为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更多地运用智力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低消耗、高质量、高价值、高效益。

(二)我国长期以来以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的根本原因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主要由文盲或文化程度不高,科技、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未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体力劳动者和较低层次的复杂劳动者来从事。

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智力密集型经济。是由文化水平较高,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熟练掌握科技和经营管理技能的智力劳动者来从事。

我国原本是一个农业大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普及程度和质量都不高,特别是亿万农民大多数都是未经过职业教育的简单劳动者。当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量转移时,由于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低下,所以我国只能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当前我国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主要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是粗放式的。我国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由于技术水平不高,所以在改革后也只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改革

中创业的民营企业,由于创业者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创业的起点技术含量低、规模小,因此也只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其主要表现为投资少,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重复投资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如浙商的小商品生产等。另外,从我国消费品出口的角度看,主要生产出口低端的衣、鞋、帽、箱包、玩具等消费品。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附加值少、价格低、效益低。这种情况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二是外商经济是一种高新技术产品下的粗放式组装性生产。外资企业的产品是很先进的,但其核心技术部件都在国外生产和开发,在中国建立产品生产流水线,将高端产品的零部件在国内生产好之后运到中国,用泰罗制生产方式,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无技术的、简单的、单调的流水作业式组装生产,其利润的绝大部分都给外商拿走了,中国只能得到微薄的利润。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为鼓励和吸引外资,为解决我国过剩的劳动力就业,是必须的,也是迫不得已的,但这种情况再也不能长期持续下去。因此,中央提出了必须要加快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与中央的

主观愿望有很大差距的原因

实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这个国家的劳动力技能水平要高。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能实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得好、质量高。如美国和澳大利亚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抓手,英国以考证为抓手,德国以“双元制”教育为抓手,形成了职业教育过程中一环扣一环严谨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国家职业教育法规颁布、职业教育研究、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职业培训大纲和专业教学计划实施、职业教材编写、职业培训实训室建设、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学生考核发证、教学检查评估、教学社会评价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逻辑严密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这个体制中,政府的职责、职业教育科研所的职责、行业协会的职责、职业学校的职责、企业的职责、职业教师的职责、学生的义务等,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相互的联动和制约,从而为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通力合作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进而为国家实行集约化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保障条件。

而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国家的角度讲,没有系统化的整体设计,国家没有制定职业教育标准,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为好,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为好,都不太清楚;国家、科研院所、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各自为政;专业设置不太符合社会需求,技能培养不符合企业要求;重理论轻技能,等等。

总之,我国要想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建立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

四、深化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思路

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在怎样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问题上认识不高,没有一个严谨的逻辑设计,未将社会力量凝聚到一起。为解决上述问题特提出深化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总体思路。

(一)从上到下要提高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和柱石这一战略性认识

在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上,德国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德国原是落后于英国的农业国,二次大战后,德国工业成为一片废墟,然而德国却能赶超英国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并在二战废墟上快速振兴,现在领先于欧洲各国,其秘诀在哪里?经济界人士一致认为,联邦德国经济振兴的一个很重要,甚至主要的原因是得益于职业教育。德国联邦政府也公开宣称,职业教育是他们“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是一个民族能够存在的基础”。德国联邦原总理科尔说:“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而我国从上到下只重视文凭,不重视技能;只重视学历,而不重视能力;只重视教人知道什么,而不重视教人会做什么;只关心经济短期的高速增长,而不关心经济长期的稳定增长。其表现为重视本科教育,轻视职业教育;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技能培训;重用本科以上人才,轻用职业教育人才;重视对GDP增长率的追逐,轻视对职业教育普及和质量提高的投入。认为发展经济是个硬任务,而发展职业教育是个软任务,因此,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思考不多,投入不足,抓地不力。我国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上到下必须转变观念,普及职业教育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并要认识到这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支撑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和柱石的高度去认识,下决心普及职业教育并把职业教育质量搞上去。

(二)搞好我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没有科学的、环环相扣的、逻辑严谨的、系统的顶层设计,在抓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方面,东一锤西一棒,见效甚微。因此,搞好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现将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构想如下:

1.健全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为重视和规范我国职业教育,应象德国一样健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德国为重视和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制定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通过计划和研究促进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形成德国职业教育完整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使政府、企业、工会三股社会力量分工合作,共同促进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我国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法制化的经验,梳理一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建设,围绕建立比较系统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补缺补差,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使我国职业教育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使我国职业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国家要建立和颁布职业教育标准

职业教育标准是对职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及其掌握水平的具体规定和描述,是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系统的逻辑起点。制定职业教育标准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学以致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此国家首先要颁布国家承认的职业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每个职业的教育标准,根据职业教育标准再制定职业培训大纲和教学计划,指导全国职业院校和企业编写职业教材和授课计划。使全国职业院校和培训企业及跨企业培训中心明确应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和对学生毕业合格的考核有一个可操作的量化标准。因此,国家一定要建立职业教育标准。

3.明确国家、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工会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分工

在职业教育事业中,参与者有国家政府教育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工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以及学生和学生家长等。国家应是职业教育的领导者、法律的制定者、职业教育标准、职业教育大纲和教育计划的颁布者;行业协会和企业应是职业能力标准的拟定者;行业协会是职业学校毕业生技能考核的执行者;职业学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职业能力标准的实施者;学生是职业能力的学习者和被考核者;工会是学员权利的保护者;学生家长是职业教育的参与者――这些社会力量如能很好地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就能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在这方面一定要向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习,职业学校和企业对知识教育与技能实训要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现在我国的企业界游离在职业教育之外,这是违反职业教育规律的。要想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我国企业一定要作为主角承担起职业技能培训任务。这有赖于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激励机制对涉及的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

4.依法明确职业教育师资的从业资格

职业教育的师资一般分为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专业实训教师。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本位的教育。由于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专业课教师特别是专业实训教师,在技能方面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类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在学历和工作经验两个方面的结合上提出符合职业教育的相应要求,使他们在技能方面确实能达到师傅带徒弟的水平,实现良师出高徒的培养目标。为此,今后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一定不能直接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中招聘,而应从具有较高职业教育学历并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中招聘。在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从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师傅也要提出同样的要求。对现有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一定要分批分期送到有关企业顶岗工作一段时间以获取实操经验。

5.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加大投入,即建立先进的职业技能实训室或培训中心,使职业技能培训具有足够的物质保障。大企业要建立自己独立职业培训中心,与职业学校分工协作,高质量地培训好本企业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社会可建立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为中小企业培训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提供服务;职业学校建立实训室为专业理论课教学提供服务。现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在投入方面重视本科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必须要尽快改变。

6.教考分离,实行第三方评价机制

教考分离,实行第三方评价机制,使国家制定的职业教育标准在强有力的监督下落到实处。现在学生毕业都是学校自己考核,学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学校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会放松或降低考试标准使毕业生质量下降。为确保毕业生达到国家职业教育标准的合格程度,做到零距离就业,教考必须分离,由第三方评价。职业学校和培训单位只管教学和技能实训。学生毕业时,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和发证。这样可以制约学校和培训单位按照职业教育标准的要求,努力搞好教学和实训,并促使学生按照职业教育标准去努力学习,在毕业时达到合格标准,以便更好地就业或创业。在这方面国家要建立奖惩机制,优胜劣汰,奖优罚劣。

7.改变职业院校现行的招生、培养、就业程序

我国现在的职业院校是按照招生、培养、就业的程序进行的,企业需要人才就到人才市场上去招聘――这样校企之间在人才供需和培养方面就难以建立紧密联系和合作的关系。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向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习,将职业院校先招生,后培养再就业的程序,改为由企业先招工,企业与徒工之间签订培训合同,然后由企业把招聘的徒工送到相关的职业院校去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企业负责对徒工进行技能培训,校企分工合作共同培养出适合企业工作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校企之间在人才供需和培养方面就能自然而然地紧密结合了,同时也促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角。

8.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界线清晰的教学模块

篇5

一、实施项目建设对调整经济结构成效显著

2008年以来,白城市坚持抓投资、上项目,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成效。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由2008年的190个,滚动发展到目前的561个,年度完成投资由2008年的154亿元,增加到今年计划完成投资479亿元。项目投资结构日趋合理。一产、二产、三产的投资比例从2008年的4.6%、67.1%、28.3%,发展到6.7%、61.8%、31.5%。在项目带动下,三次产业比重逐步优化合理,由“十五”末期的32.8:31.2:36和2006年的25.5:38.1:36.4,调整到2009年的19:42:39和2010年计划的18:43:39。

1 实施农业基础项目建设,现代农业水平不断提高

围绕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规划,重点规划实施了粮食增产223工程,大力推进“十一大工程”22个重点项目,截至2009年,累计完成投资近50亿元,新增旱田节水灌溉13.3万公顷,新增种植面积6万公顷。新建农业科技园23个,总数达到107个。实现粮食产量25.15亿公斤,牧业产值达到54亿元,有利地保证了第一产业的稳步协调发展。

2 加强工业提速增效项目建设,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在项目建设的带动下,白城市工业发展得到长足进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0亿元。增长18%,完成年计划的109%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实现7亿元,增长12%,完成年计划的102.1%。工业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完成81亿元,增长35%,完成年计划的135%。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不断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以风电、火电为主的能源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并呈不断壮大趋势。

3 围绕商品集散基地项目建设,第三产业快速跟进

积极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2007―2009年期间重点谋划36个上千万元项目,积极推进交通、通讯、文化、医疗以及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实现固定资产项目投资96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3年平均增长速度达3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8.5%,极大地推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5亿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3年平均增长23.7%。

二、项目建设对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尚需加大

在充分肯定项目建设对调整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有重大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项目建设中的差距和不足。2009年,白城市GDP为354亿元。仅占全省4.95%,位居全省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9亿元,占GDP的14.3%。不难看出,白城市经济相对落后,主要是落后在工业上。落后在第二产业上,根本上说还是落后在项目对经济结构的调控能力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支撑型、拉动型的产业化项目还不够多,产业结构单一。重点项目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是项目的总量偏少、大项目偏少。

三是两头在外,生产中间产品的项目少。

四是生产性项目和竞争性项目少。全市包括谋划项目在内的3000万元以上生产性项目只有311个,仅占全市项目总数的一半。

五是高科技项目少,附加值低。

这些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三、项目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坚持以增量促进存量的优化,以存量带动增量的进入,在优化投资结构、优化项目选择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

1 突出抓好生产性项目,增强第二产业拉动能力

要深入解放思想,改变过去习惯于盯住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项目的思维,一定要把项目建设的重心放在抓大项目、抓生产性项目、抓税源型项目上。这是奠定快速发展、迅速提高综合实力、扩大经济总量的快捷方式和方法。

2 大力推进资源性项目,发挥资源最大效益

在利用资源优势抓项目上,我们要深入研究好,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做好油气化52;利用太阳能开发太阳光辐发电: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人过腹、畜过腹、机过腹”顺序,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在依托资源上项目中,必须珍惜资源,必须考虑资源的匹配价值,充分考虑让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3 依托国家政策上项目,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目前,国家在项目准入上对节能减排、环境评估、土地审批的门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要加强研究,深入解读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战略,结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真谋划和实施一批符合国家政策,符合当地资源、产业优势的项目。

4 瞄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项目,延续发展后劲

立足资源,而不能一味依赖资源。我们要从长远、战略、发展的高度。认真谋划“两头在外”的项目,也就是原材料在外、市场在外的中间产品。既要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模式,还要总结我们派克、中一、金事达等中间产品企业的发展经验。充分利用白城市日益突显的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等有利条件,加大“两头在外”中间产品项目的谋划、研发和引进力度。

5 认真谋划储备项目,奠定经济发展后劲

篇6

经济发展的进程的加快,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也要于之相匹配,并且要以更加现代化为目标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现代化管理模式不但要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模式,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本文从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途径、经济管理发展的新方向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希望可以为我国的经济管理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经济管理的范畴涵盖范围广,方面多,综合性强,各行各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总体表现。一个行业要想持续的发展下去,健全的、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管理不到位,经济的发展无从谈起,经济管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经济管理体系越健全,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不断壮大的今天,势必对我国经济管理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指引现代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必需探寻经济管理发展的新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三、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途径

(一)借鉴经验,结合实际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近几年的发展也跻身于世界发展的前列,但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人均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达到甚至超过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就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管理中的一些做法和理念。但也不能全盘引用,有些西方国家在经济管理中的一些做法不一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还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研究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做法和理念,以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的方向。

(二)落实科学有效的管理比例

合理的管理制度能促进经济的发展,重点在“理”上。比如说一个大企业,有上万的职工,如果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光靠某一个或某几个来管理,就算你有分身乏术,也不可能将企业管理的井井有条,人员都管理不了,更谈不上企业的发展。所以,落实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在发挥“管”的同时,突出“理”的作用,配置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三)利用科技成果,提高管理效率

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配套的管理体系。将科技成果融入经济管理体系中,利用高科技的管理方法,实现经济管理体系的自动化管理,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使整个管理体系趋于科学化管理。

四、经济管理发展的新方向

(一)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

经济管理工作要在健全的管理体制的约束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建立健全的现代化的管理体制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只有现代化的管理体制,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在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中而立于不败之地。现代化企业建立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对企业员工管理上更加人性化,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的价值得到体现的同时,整个企业的价值也大大提升,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管理体制的优势。

(二)企业逐步转变管理理念

自从我国加入WTO,经济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也逐步渗透到我国一些比较开放的企业,这些企业能充分认识到在经营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吸取发达国家好的管理模式,再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经营管理制度,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制度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所以说,转变观念很重要,观念转变了,我国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体制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使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管理实现人性化、民主化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各种管理都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企业在制定各种管理制度时,更能考虑从人的角度出发制定比较接地气的管理制度。从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的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人性化管理理念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使企业每一位员工都能感受到他们都是企业的主人,他们与企业共患难,同进退。企业的发展方向就是他们奋斗的目标,人的斗志被激发,企业怎能不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呢?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下去,这种“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不能丢掉,企业要时刻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管理人员时常和员工谈心,多采纳员工好的建议和意见,尊重员工,实现民主化决策,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为员工解决实际的困难,让每一位员工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四)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在企业不断发展中,企业文化也要不断的创新,才能使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企业的发展要以目标为导向,以文化为引领,打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经济管理发展中文化方面发展的主要体现。五、结语经济发展离不开管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经济管理模式也要不断创新,提升我国的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阿世英 单位:青海省地质矿产测试应用中心

参考文献:

[1]黄永飞.新时代经济管理需要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6(02).

篇7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发展方式 收入差距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其《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是: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造成畸形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金融体系脆弱,等等。按照世界银行2008年最新的收入分组,人均GDP在900~11000美元左右的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其中,900~3500美元左右的国家属于低的中等收入国家,3500~11000美元左右的国家属于高的中等收入国家。2009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700美元,进入更为艰难复杂的高的中等收入国家阶段。如何在加速发展中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能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中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表现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2007年已达到0.47。在亚洲,远远高于韩国的0.32和印度的0.36。在世界银行列出的120个国家和地区的贫富分化状况中,中国排在第85位。过大的收入差距会造成社会的失衡和动荡;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会导致内需不足和增长乏力。

广大农民工与工业化、城市化脱节。在中等收入国家跨向高收入国家的进程中,城市化的加速是一个突出的特点。目前,我国约有2亿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人数虽众,并且参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却不能享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成果,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而是游离于城乡之间。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失去了一个关键的动力源。

存在金融风险与危机。当一个国家达到较高的中等收入阶段,资本账户便要开放,货币的可自由兑换成为趋势。资本大进大出可能伴随未来全球资本市场的开放,大大提高了金融风险。反复出现的金融危机成为大部分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的国家无法突破的重要原因。对于中国而言,一旦这样的危机发生,相当一部分外资会出逃,势必会冲击我国的国际收支,给我国经济带来通货紧缩的压力。资金倒流将会极大冲击国内的投资规模,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率。

产业升级困难。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所吸引的大量外资,就是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转移过来的结果。不远的将来,中国也可能会有相当大规模的产业要转移出去。如果中国企业总是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产业迟迟无法升级,与此同时,出口加工型产业不是转移到内地,而是转移到其他国家,那么中国经济将会遭受双重打击:既不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又无法吸收大量的低技能就业人口。因此,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既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又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风险。

社会服务滞后。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是人才,是不断增值的人力资本。要从低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至少要提高5倍以上,这是一个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目前来看,我国的大众教育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一要求。当一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贫困线也要相应提高。如果按照两美元一天的标准衡量,中国还有3~4亿的贫困人口。从绝对贫困到相对困难,无论是国家和社会的投入还是社会保障的推进,都需要重新设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发展方式制约了需求的增长,限制了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张。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多地是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而消费率却常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在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方式下,国民收入的分配通常有利于投资,劳动者报酬被压到尽可能低的水平,这就是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所揭示的基本逻辑。数据显示,2003年以后,在我国GDP结构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出现较快下降,而营业盈余比重有较快上升,反映出国民收入在加快向企业集中。这种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财富集中度不断提升。由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更多的收入向高收入者集中必然导致整体消费倾向下降、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现有发展方式不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之所以容易掉入陷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被主导成熟产业、低工资的穷国竞争者和主导技术迅速变化产业、追求创新的富国挤压在中间。持续的高增长如果不能带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那么发展陷阱必然会发生。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农业生产技术极为低下,远远落后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应有的水平;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滞后,工业结构升级缓慢,并且严重缺乏技术支撑;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传统服务业及其产品比重偏高,现代服务业及其产品比重过低。其中资本密集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影响未来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现有发展方式的环境代价过高。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房地产发展,也就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高耗能行业。因为房地产下游全是高耗能行业,由于其技术进步有限,对下游产业升级的要求不强。因此,房地产长期过度发展将会产生两方面不利影响,一方面使高耗能、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现象难以抑制,另一方面,将阻碍产业的技术升级。

现有发展方式扭曲了资金、资源的配置。不论是从较早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南美国家的经验看,还是从晚些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东南亚部分国家的经历看,房地产泡沫均难以避免,并成为它们先后陷入金融或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所以,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抵挡房地产的诱惑是避免出现金融或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我国现有发展方式无论在资源、资金,还是人才上都倾向于房地产业,这不仅影响到经济的宏观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可能引发重大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转变发展方式,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型。根据日本、韩国工业化经验,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分别呈现平缓的“马鞍型”和“倒马鞍型”曲线态势。在经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率通常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然后稳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需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增加消费,首先取决于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速度难以有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决定居民消费增加的居民收入将主要取决于分配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在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和存在较大收入差距的情况下,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收入差距对增加消费就具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

实现消费模式的升级。以消费来刺激经济,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中国居民的消费不足除了受收入差距扩大、相关体制不健全等制约外,还受到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模式落后及各种政策性限制的影响。产业结构取决于消费结构的变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导致消费结构升级。目前,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突出表现为最终消费率的持续走低和城乡居民消费的二元结构依然严重。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我国消费模式的升级,一要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二要积极调整消费政策,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三要大力开展消费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倡导科学、合理、文明的消费观;四要优化消费软环境,维护和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由化石燃料过度消耗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全球变暖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刻触及到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一现象亦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概念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近年来,低碳产品标准发展迅速,并且有可能演变成绿色贸易壁垒。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席于2007年9月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纲要都表明了中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承担节能减排责任的决心和态度。

新疆是一个以高碳能源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省区,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持续增长。作为欠发达地区,以低碳经济为发展导向,有助于新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新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现状

(一)经济总量

虽然新疆地域辽阔,占中国面积的1/6,但新疆远离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和重心,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处于劣势地位。2009年,新疆生产总值5418.81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25位,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36%。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533.69亿元,增长12.6%,增速比上年加快4.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9个百分点,依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能源

新疆资源丰富,占全国储量的30%左右,其中,石油储量是208亿吨,占全国土地石油储量的30%;天然气10.47万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4%;煤炭预测储量达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储量的1/3;日照丰富,年总辐射量在5000光焦耳/平方米―6600光焦耳/平方米,仅次于,居全国第2位;有九大风区、四大风口,风能资源占到全国陆地风能资源的40%,居全国第2位;此外,新疆的生物质能、地热、水能等的开发也具有相应的优势。历年来,新疆都是能源输出省份,而且新疆每年都在给国内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而且逐年上升。

(三)碳排放

2009年新疆的碳排放量为7321.174万吨标准煤,在中国排在第20位,属于碳排放量较少的省份。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疆的低碳工作做得好,人口少,人均GDP低是碳排放量少的重要原因。虽然新疆的碳排放总量不多,但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其增长速度是很快的,万元GDP碳排放量也是很大的:从1978年到2009年,新疆碳排放总量的增长速度为年均19.15%,远高于13.39%的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新疆的万元GDP碳排放量为1.711734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0.578426吨标准煤的三倍多。因此,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使新疆的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

二、制约新疆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因素

新疆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以下一些制约因素:

(一)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新疆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当前新疆能源消费仍以化石燃料为主,煤炭和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一直保持在80%左右。2007年,新疆的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1.7%,石油占20.3%,天然气占13.1%,而水风电等新能源只占4.9%。同时,新疆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决定了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新疆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矛盾。新疆经济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等发达省区一直有着很大的差距。目前,新疆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而工业化和城市化一般伴随较高的碳排放强度。新疆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区域经济的欠发达客观上造成了其经济结构低碳化调整有一定的难度。

(三)新疆发展低碳经济存在技术与资金难题。先进的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方面,新疆面临着总体技术水平落后和缺少先进技术引进的难题;另一方面,无论是发展或是引进低碳技术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基础。 因此,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新疆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政府主导,制定规划

首先,新疆应制定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路线图,明确各个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选择1-2个市级工业园区,进行低碳经济试验和示范,构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逐渐形成低碳产业群。 同时,要将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新疆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制定相关专项规划时体现发展低碳经济,编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和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引导低碳经济发展。

其次,政府应制定并出台有利于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制定符合本地特点的风能、太阳能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质能源发展规划,设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基金,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的补偿机制。加强石油、天然气行业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天然气利用政策,强化需求管理,保障供气安全。

最后,扶植低碳产业,提供资金支撑。政府要在财政上支持低碳项目的开拓和实施,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激励低碳项目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增加低碳规模,同时还要围绕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发展和延长产业链。如光电、风电、节电、输变电等新能源设备的研发制造业都很有潜力可挖。因此,通过开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途径。

(二)培育全民低碳意识,创新低碳消费文化

低碳消费方式(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一种文化。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生产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消耗,流通环节降低碳资源的污染,消费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依赖。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低碳文化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消费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

(三)将发展清洁能源作为突破口,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引领

一是大力发展风能。新疆是全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非常适合新疆的地域特色。二是加快利用太阳能。三是合理发展生物质能。重点推广生物发电、种植能源作物,开发新型农村能源产业。另外,新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坚持集约化建设理念,做到城市建设不影响基本的地形构造,不影响碳汇森林容量,不影响城市文脉及周边环境等,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同时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倡导低碳装饰、低碳装饰材料的使用。鼓励发展城市低碳交通,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鼓励人们外出时选择步行、乘坐公交或骑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德麟,高志刚.新疆资源优势及开发利用[M].商务印书馆,2003.

[2]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

[3]徐广月.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4]柯健.低碳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