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政策风险分析及对策8篇

时间:2023-09-11 09:18: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政策风险分析及对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政策风险分析及对策

篇1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风险评估

[DOI]10.13939/ki.zgsc.2016.03.06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也实现稳定进步,国内的证券投资基金也成为众多投资者所关注的金融工具之一。但是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缺乏对风险的分析和评估,进而不能准确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应对风险的对策,从而影响到证券行业的稳定发展。对此,笔者可观分析了证券市场投资基金存在的风险,在对风险进行评估后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风险的策略,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对市场的影响。

1 证券投资基金的内涵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集合投资方式,可以实现投资者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在基金的运营过程中,主要是由发行方进行投资者资金的募集,之后由专业托管方(通常为商业银行)进行托管,并由基金的管理方进行运用与管理,主要面对的是债券、股票和期货等金融工具的投资。

2 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

2.1 宏观环境风险

证券投资基金的宏观环境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风险,即整个市场的波动不定使投资基金的不确定性增加而造成市场风险的原因大多来自于国家的政治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变化。具体来说,宏观环境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家在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中对投资对象以及组合的有规定说:证券基金投资的对象必须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发型的股票和国债,而且投资的组合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比例。这样在遇到风险时,减持股票、国债的比例不能过大,这样基金抗风险水平也会进一步降低。第二,我国的证券市场环境十分封闭,这使整个市场面临的风险进一步扩大。与西方证券市场可以进行自由的证券基金投资相比,我国的证券投资市场则是封闭型的,投资人持有的基金种类较少而且也只能投资于本国市场,这时一旦市场发生较大变动或者是步入熊市,那么基金风险也难以规避。第三,在我国用于应对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的金融工具较少,进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

2.2 微观运作风险

除了宏观市场环境会造成证券投资基金风险之外,微观运作风险同样不可忽视。一方面,进行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的投资人数量较多,在进行基金运作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委托给法人治理结构将基金资产进行运作,但是这些组织结构往往将对基金的保管和管理统一起来,缺乏独立性,这样的不规范结构会让基金管理者在进行投资时按照大股东或者是主管的意见投资,那么投资人的风险也会变得更加不可控制;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工作不到位,信息的质量和实效性差,不能让投资者及时的接收到准确的基金资产净值等信息,这样投资人在运作基金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从而造成投资风险和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管理人风险

证券投资基金风险中的管理人风险主要是由管理人管理水平不高、选用的投资策略不当以及管理人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等造成的。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也属于新兴市场,市场中的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只是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但是却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培训,专业素质能力不高,不能准确的应用专业知识高效的管理基金,这就使投资者的风险大大增加;管理人在对基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良好的投资策略,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的特征合理选用投资策略,以便获取更大的收益。例如,稳健型基金投资于蓝筹股会降低风险,成长型基金投资于潜力股会确保投资回报等。但是目前管理人不能对基金类型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进而不能选测一个合适的投资策略,从而造成风险;由于管理人的择业道德素质低,他们会利用违规操作的方式对投资人的基金收益进行侵害,为投资者带来风险和巨额损失。

3 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3.1 风险评估

在明确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之后,为了更好地提出风险控制的策略,首先需要对不同的风险进行评估,明确其危害程度和特点,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在风险评估工作中,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证券投资基金的井陉县进行评估后得出的只是一个参考值,虽然能够测算到影响基金投资收益的程度和造成风险的不定因素但是不能够评估出一个确定的数字。第二,证券投资基金风险评估获得的结果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时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和校对,使得到的结果更为准确和稳定。第三,每一种股票基金都具有自身特点,因此采用的风险评估手段必须具有差异性,需要掌握风险变化的规律,避免经验主义错误。对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进行评估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第一,特尔斐法,即采用信息调查的手段收集权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对市场风险进行评估。第二,统计计量法,即运用计量学原理评估风险,并测算出基金的市场与非市场风险。第三,财务指标评估法,即从财务报表和市场价格情况的分析中获取信息,制定出一定的指标体系,接下来再利用参考值的比较对风险进行确定。第四,价格指标评估法,即选用多样性的技术分析指标进行组合分析,推断基金投资的现实变动,但是这种方法是忽略市场风险的,只是会指示介入市场的时机选择。

3.2 风险控制

3.2.1 完善投资组合

合理的投资组合和投资工具的选择是控制证券基金风险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更好的防控风险和保障投资收益的稳定获得,必须完善投资组合,并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恰当的投资工具,调控资产比例。我国目前有三类投资工具分别是期货、债券和股票,基金管理者可以根据投资需要和期望收益选用恰当的投资工具,基金管理者为了获取较为平稳的投资收益可以选择股票以及债券,债券在二者的组合中的比例控制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之间是比较恰当的,当然管理者可以从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分析调控债券持有的比例。就安全和流通情况而言,上市企业尤其是国有上市大型企业的债券以及国库券没有风险,可以在顾及债券流通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比例,这样不仅能够维护基金的安全,减少风险,还能够让投资者获得稳定收益。在债券和股票的投资组合中,股票的持有比例控制在50%~80%较为恰当,按照投资策略来分析的话,投资选用上市股票能够确保证券投资基金收益,还能够防范和控制风险。基金管理者为了保证投资组合的合理性需要选用恰当的投资策略和组合,那么在确定投资策略及组合的时候必须征求和考虑到投资者的需求。投资者对于证券基金风险更多考虑的是收益回报、通胀风险以及投资风险,因此基金管理人员需要对以上几种风险进行考量,在确定投资组合的过程中务必考虑到投资的安全、稳定的收益回报、分散投资和投资套现。

3.2.2 加强利益协调

在控制证券投资基金风险过程中,基金监管需要承担起重要责任,采用有效的投资基金监管手段对基金的运作管理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和控制,加强利益协调工作,确保基金的安全稳定运行。证券投资基金监管需要提高对利益协调工作的重视程度,将投资者利益的获得作为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集合投资方式,可以实现投资者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其优势在于通过基金管理者对基金的合理投资与管理来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在这一过程中基金管理者具有运作资产的权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基金管理机构需要保证自身利益,再加上基金受益者和管理者是有利益上的冲突和碰撞的,因而利益协调和合理控制基金管理者的权利显得十分重要。当投资者将基金委托给证券投资基金机构后对基金管理者的监控力度就会大大降低,那么当二者出现信息不对称情况后,基金监管机构需要将保护投资者的收益作为工作原则,运用法律手段保证受托人能够履行职责,使基金收益人的权益不受侵害。另外,证券投资基金在将大量的公众储蓄聚集起来后对其进行集中管理,这些巨额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证券市场的发展,管子到整个金融秩序的稳定,那么更大程度的突出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显得更加重要。因而,我国需要不遗余力的完善和优化基金监管体系,进一步确保利益协调,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3.2.3 加强法制管理

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制建设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障,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基金管理法律法规能够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行为进行约束,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从而降低风险。加强法制管理控制投资基金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借鉴国外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控制和法律建设经验,建立起一套完善带有中国特色的基金法律系统,除了对原有的法律发挥进行补充和完善之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证券投资基金法。在对投资基金法律体系进行设计时要强调建立相互制约平衡的机制,将基金管理和托管分离开来,有效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进一步消除非法挪用基金的风险。第二,建立基金评估考核制度,对基金信息的披露进行监督,将风险和回报作为基金评估考核的标准,使基金风险评估更为准确。第三,完善和优化基金治理机制,合理地进行内部控制,解决利益冲突问题,进一步减少基金管理者的成本支出,使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保护。第四,证监会通过现场检查和实时资料分析的方式对基金的运作和管理进行有效把控,并且要严格执法,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基金运作的健康发展,有效防范政权投资基金风险。

4 结 论

证券投资基金是证券市场上投资人用来投资和获取收益的金融产品,其收益会受到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影响,只有全面分析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做出正确的风险评估和提出风险应对策略才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者的风险,确保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维护我国的经济环境安全。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完善投资组合、加强利益协调和法治管理等措施能够降低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确保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力.浅谈证券投资基金监管体系的构建措施[J].财贸研究,2012,23(11):92-95.

[2]王文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证券市场研究,2013,5(18):20-24.

[3]田良辉.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特征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J].证券投资实务,2014,44(9):54-58.

[4]魏杨.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风险的评价和规避策略[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25(36):82-86.

篇2

【关键词】不作为 法律风险 防范 对策

行政主体不积极履行法定职责,从形式上讲,是“懒政”;从法律上讲,涉嫌“行政不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行政作为与行政不作为,行政不作为是相对于行政作为而存在的一种行政行为。基层央行由于处于央行行政执法的第一线,行政不作为风险相对突出。

一、行政不作为概述

(一)行政不作为概念

我国现行法律对行政不作为未作明确、统一的定义。现行《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仅是在有关条文中规定了行政不作为的具体表现形态。行政法学界一般认为,行政不作为指根据法律规定,负有实施特定法定义务的行政机关,在无法定事由的情况下,能够履行却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行政作为义务的一种行为形式。

(二)行政不作为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由于行政不作为是行政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行政不作为的主体必然是行政行为的主体,即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2.职权要件。行政不作为须以行政机关负有积极作为的法定职责为前提,不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既包括行政主体不履行实体职责的行为,又包括行政主体不履行程序职责的行为。

3.期限要件。行政不作为在客观上不仅表现为行政主体有所不为,且该不为已经超期,即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不为已经超过一定的期限。

4.可能性要件。行政不作为成立,除需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负有作为义务,还须有履行该义务的可能性。如果行政主体负有作为义务,但因自然灾害、战争等客观原因,导致无法履行该项义务的,则并不构成行政不作为。

5.过错要件。行政主体行政不作为,其主观方面必须存在过错。行政主体有能力履行,却故意不履行、或因疏忽和认识上的错误不履行作为义务的情况下,才构成行政不作为。

二、基层央行行政不作为风险具体领域

(一)投诉举报()领域

投诉举报主要表现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人民银行投诉或举报金融机构、其他企业组织、个人涉嫌金融违法行为的行为。《条例》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人对下列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不服下列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事项:(一)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践中,基层央行该领域不作为风险主要表现在对通过邮寄、邮箱、来访等各种渠道收到的举报投诉材料,受理部门未能及时接收并登记在册;对电话投诉事项,未进行保全证据,如对电话内容未及时予以录音;超过规定期限未处理答复。此外,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信用信息异议处理等特殊领域的金融投诉举报事项,由于这些领域针对投诉举报事项处理有更为严格的程序和更短的时效要求,因此,这些领域行政不作为风险相对更大。

(二)政务公开领域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以及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同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基层央行该领域行政不作为主要表现为应主动公开的未公开以及未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公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公开未及时受理、应公开未公开等。

(三)行政审批领域

行政审批指行政主体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包括行政许可以及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事项。该领域行政不作为风险主要表现为未按规定期限作出行政审批决定;作出不予行政审批决定不说明理由以及不履行权利救济途径告知义务;作出行政审批决定该听证而未听证等。

三、行政不作为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

行政公开既包括行政行为结果公开,也包括行政行为过程的公开。行政公开才能让行政相对人参与并监督基层央行行政活动,才能保证基层央行行政权的规范行使,从而使行政不作为等行政违法行为无藏身之地,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基层央行行政不作为风险。

(二)进一步健全行政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及时受理行政投诉举报事项,凡公众和企业反映的与其有直接利害关系,且要求人民银行履行法定职责,特别是要求人民银行依法检查、调查和处罚被管理对象的投诉事项,受理部门应及时接收并登记受理;根据办理时限要求及时处理行政投诉,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送达处理决定。

(三)进一步完善听证制度

行政主体在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之前要给予行政相关人就与决定有关的事项表达意见的机会。由于听证制度保障了公民对行政行为过程的参与及表达意见的权利,从而可以大大降低行政不作为发生的机率。基层央行在作出涉及特定人重大利益的行政行为中,应告知相关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并保障相关人听证权的行使,从而更好地防范行政不作为风险。

(四)进一步完善权利救济告知制度

行政主体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之前或之后,应将有关权利救济途径、时限、是否收费等事项告知有关相对人。该制度不仅有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也有利于对行政不作为的控制与防范。

(五)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档案制度

一方面,该制度的执行将有利于证据材料的保全,有效防范基层央行履职法律风险;另一方面,执法档案制度将使基层央行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化,不仅有利于遏制行政不作为,而且有利于行政不作为发生后的责任追究。

(六)完善监督制度

篇3

关键词:政府债务 风险评价 咸宁市

湖北省咸宁市位于长江中下游,面积9861平方公里,现辖一区四县一市,即咸安区、赤壁市、嘉鱼县、通山县、通城县以及崇阳县,约有人口286万。咸宁市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但起步较晚,经济实力较弱。

一、咸宁市财政状况分析

财政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近几年咸宁市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其中2007年由上一年的21.9%突增至67.9%,虽然收入在增长,但支出增长也很快,存在一定的财政缺口。衡量政府债务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一般采用债务负担率指标,即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以西方发达国家财政集中程度为30%,而债务负担率不超过60%为参照标准,进行一个等比例测算。2009年咸宁市财政集中程度(地方财政收入/GDP)为13.08%,则2009年债务负担率的警戒线应该以26.16%为限。从实际债务负担率看,2009年债务负担率为21.43%,说明债务规模偏大,应引起重视。

二、咸宁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

(一)评价步骤

地方政府债务由于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本身是不确定的和模糊的。由于这种模糊性,在进行地方政府债务预警时,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1、确定模糊评判等级评价集V

将对地方政府债务预测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构成一个集合,即V={V1、V2、V3、V4、V5}={很安全,安全,一般,风险,高风险},并在综合考虑所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评语级中选出一个最佳评价结果。

2、建立因素集U

从众多能预测地方政府债务情况的指标中精选少量内容丰富且独立性强的指标构成评价体系,即U={U1,U2,...U3}。

3、进行因素模糊评价,得到模糊关系矩阵R

即从因素集U中单独取出一个比率指标,通过专家评价法进行,以确定评价对象对评价集V的隶属程度。例如,某地U1=对刚性支出收入比,有15% 的专家认为很安全,20% 的专家认为安全,30%的专家认为一般,25%的专家认为危险,10% 的专家认为很危险,则对该地U1的评价可得到一个评价集R1=[0.15,0.20,0.30,0.25,0.10]。同理,对U2—Un指标也可分别得到一个评价集,依次设为R2、R3…由此可得一个模糊关系矩阵R。

4、确定权重集A

一般来说,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为了反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对每个因素Ui应赋予一定的权重αi,且A={αi|+α2+...+αn=1}。权重集的确定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影响最终结果,本文借鉴层次分析法(AHP)确定的权重数据。

5、综合评价

根据模糊关系矩阵R,可以得到一个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表示为B = A·R。根据最大隶属原则,选取数值最大的B 对应的模糊评判等级评语集V 中的等级,即为某地方政府债务评价等级。即:

(二)咸宁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

1、债务评价指标选取

具体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的指标有许多,本文结合咸宁的实际状况,选用以下评价指标加以分析: U1=债务负担率=当年债务余额/当年GDP,U2=债务率=当年债务余额/财政收入,U3=偿债率=当年国债的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U4=债务依存度=当年的债务收入/财政支出,U5=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GDP。这里以2009年财政统计数据为例:财政收入54.74亿元,财政支出102.46亿元,政府性债务89.67亿元,GDP为418.45亿元,税收收入12.15亿元。计算得出主要指标结果如下:U1=21.43%,U2=87.51%,U3=13.48%,U4=12.16%,U5=11.40%。

2、综合评价

(1)模糊关系矩阵R

收集相关专家意见得出:

R1=[0.10,0.20,0.10,0.25,0.35],

R2=[0.70,0.15,0.05,0.07,0.03],

R3=[0.10,0.20,0.50,0.15,0.05],

R4=[0.20,0.20,0.45,0.10,0.10],

R5=[0.05,0.25,0.45,0.20,0.05]。

(2)指标权重集A

根据理论分析,在此借鉴卿固等(2011)的权重指标数据,即A={0.243,0.180,0.151,0.203,0.223}。

(3)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通过计算可得 B= (0.21715,

0.20215,0.3005,0.1609,0.1193),其中0.3005 最大,与等级评语集V对应的评判术语为一般,可以看出咸宁市政府债务情况处于警戒安全以内,要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和监督措施,防止政府债务向风险级转变。

三、咸宁市地方政府债务影响因子分析

(一)财政收入来源不足,支出不合理

咸宁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不足既有体制原因,也跟地区经济发展实力偏弱有关。咸宁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工业基础薄弱、二三产业发展缓慢,这使得税收收入增加后继乏力。同时,非税收入潜力不强,所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以2009年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为例,咸宁市农林水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公共安全、一般公共服务等支出比重较大,分别为15.35%、11.64%、15.54%、10.86%、16.49%;而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与传媒投入比重较小,只为1.03%、0.97%,支出结构不合理。

(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咸宁市地方政府行政效率不高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存在政府管理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同时,税费改革以来中央政府在将财权向上集中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无法实现预定任务情况下,举债成为必然选择。

(三)财政收支和预算管理制度不规范

从咸宁市近几年财政收支数据中看出,支出的实际结果普遍高于预算,有的超过10%,有的超过50%。同时没有形成财政公开制度,财政审计制度也存在着漏洞和缺陷,不能完全适应政府财政管理的需要。

(四)宏观经济波动和政策调整

为减轻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自1998年以来,我国总体上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使得政府支出不断扩大,各地方政府也不同程度存在举债建设的情形。在政策调整方面,国家税费改革、如农业税的减免、九年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等等,都对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化解咸宁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能,严格管理制度

要彻底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首先建立债权债务数据库,实行动态监控。其次必须从财政体制方面入手,进一步核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地方上级和下级政府之间的财权与事权。最后,政府应强化财政收支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财政收支绩效。

(二)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2005—2011年咸宁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是6.54%、6.73%、7.20%、7.39%、7.73%、7.52%、8.01%,虽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总体比重仍不到10%,因此在不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同时壮大二三产业,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源头上增加财政收入。

(三)创新融资机制,建立适宜的融资体系

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机制,加快建立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融资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地方政府可以以多种融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分散政府偿债压力。同时整合地方政府债务,进行资本运作。

(四)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预防机制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机理复杂多样,因此必须从风险的形成和化解两方面进行预测和监控。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考核指标体系,并科学确认这部分债务的标准,以加强风险预测。另一方面,建立偿债基金并完善以资产运作为模式的偿还机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14):2—28

[2]卿固,赵淑惠,曹枥元.基于逐级多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预警模型——以D地方政府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1(2):117—126

[3]李茂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本源探究及防范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2(3):44—48

[4]孔德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评估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4):94—97

篇4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性担保;风险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28条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不存在市场化融资渠道。但是地方政府为响应积极的财政政策或为发展地方经济,都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以让地方政府绕开现行体制与政策障碍,实现市场化融资的目的。它指的是在各级地方政府的主导下设立,通过一定的注资形式,依照相关法律成立的用于支持地方公共建设项目融资的企业或事业法人,一般以项目经营收入、所建设施收费或者地方财政资金等作为还款来源,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显性或者隐性)。

一、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的必然性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产生有理论基础:1、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由于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充分、外部性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等现象的存在,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通过征税筹集资金继而向公民提供市场自身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无疑是政府的基本职能。2、由地方政府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最有效率。地方政府由于更贴近居民而具有信息优势,能够很好地满足管辖区域公民的要求,取得资源配置的最好效果。因此,区域性公共产品决策应该在地方政府部门进行而非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理论解释是一般解释,适用于于各个国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制度建设有特殊性,因此我国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理论解释之外的现实动因。1、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严重不匹配所造成的矛盾。财政分税制改革之后,一方面财政收入逐渐向中央集中,地方财政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另一方面事权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却逐渐下放,导致地方支出责任和支出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2、现行官员考核机制不合理。我国现行官员的考核中GDP是官方衡量官员政绩的重要经济指标。在任期和地方财政受约束的条件下,要想获得巨大的投资资金以发展经济,成立融资平台向银行借贷是办法之一。3、稳定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2008年,我国提出4万亿元刺激内需的计划,因而地方政府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掘新的融资渠道,以满足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可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危机时期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二、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主要表现如下:

1、融资平台公司的设立、运作不规范,造成资源的浪费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风险收益要求的投融资主体。融资平台公司注册资金和项目资金大都不实。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拿不出更多的资金作公司的注册资金和项目资本金。受地方政府财力的限制,融资平台的层级越低,其资质状况越差,潜在的风险越大。设立、运作不规范的融资平台导致的直接后果即是资源被占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2、地方财政风险增加,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移的可能性加大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主渠道是银行信贷。2008年金融危机时,商业银行优先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将财政信用与政府担保作为归还贷款的保障。当融资平台项目运行出现资金问题时,地方政府需要启用财政收入偿还贷款。而地方政府的担保承诺往往缺乏实质性内容及约束。地方政府换届后,下一届政府极有可能以种种借口拒付这部分贷款,从而形成银行体系呆坏账,财政风险将向金融风险转移。

3、融资平台项目特点制约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和效果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项目很多是大型中长期基础设施项目,其贷款期限较长。这一特点制约了货币政策的调整:若为抑制经济过热大幅度降低信贷规模,将导致大批平台项目中后期因缺乏资金被搁置,造成资源浪费;若保证这些项目的持续资金需求,则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信贷规模会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宏观调控效果。

4、挤压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在较长的建设期内银行信贷不得不持续投向这一领域,否则一旦项目搁置,前期贷款也将无法收回。在经济回升后,宏观调控的方向将改变,银行信贷的规模会得到控制。在信贷资源受限的情形下,民营经济、新兴行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等国家极力鼓励的行业和产业的信贷需求会被挤压,会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范措施

鉴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地方城市化建设和应对金融危机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其潜在的风险状况,应当在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1、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拓宽政府融资渠道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现状是,地方政府合法融资渠道不畅,地方政府只能试图用金融手段来替代本应由财政手段发挥的功能。而我国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难直接导致政府融资平台的规模过大。从长期来看,借鉴国际经验,允许地方政府发行易于监管、更为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券,将隐性债务显性化,是化解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2、吸收民间资本进入政府投资领域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过快,融资平台运作不规范,风险敞口大。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政府投资领域融资渠道受限,政府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巨大,所以在建立规范化和市场化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的同时可以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政府投资领域。一方面能解决一部分政府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对民间资本流向起引导作用,发挥民间资本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3、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透明度

应提高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的负债透明度,推动当前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所形成的隐形负债向及时公开披露的合规的显性负债转变,将预算和直接债务之外的财政信息公布于众。主管部门要主动、及时地公开披露融资平台负债情况,使银行可以客观地分析政府的信用状况及举债能力,合理确定授信总规模。例如,建立有效的地方债务信息系统,实现投融资平台财务信息公开化。

4、加强监管,强调财政金融监管层之间的沟通协调

鉴于银行贷款目前是政府融资平台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应实施更为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加强贷前审查、贷中管理及贷后跟踪,包括项目资本投向效益成果的深入分析,密切关注各级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偿债能力等,以监控贷款风险和系统风险。监管部门要强化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风险监控机制,提高融资平台的信息透明度。

结论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拓展了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融资渠道,在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融资平台信贷资金财政化和财政风险金融化矛盾日益突出,开始成为威胁银行业健康发展和国家财政金融稳定的重大隐患。为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化运作,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吸引民间投资进入政府投资领域,以减少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依赖;二是通过提高政府融资平台的透明度、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以监管和防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

参考文献

[1] 唐洋军:《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国外模式与中国之道》,《上海金融》,2011年第3期。

篇5

关键词:深基坑;特征;风险问题;对策

Discussion on deep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risk control measures

Zhang Zhongjian

Abstract: deep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iority, and risky project, its success or failure is related to project global.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risk management of deep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feature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Key words : deep foundation pit; characteristics; risk; countermeasure

一、分析深基坑变形的特征

1、基坑周围地表的沉降分析及地表沉降原因

1基坑开挖降水引起周边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以抽水井点为中心的降水漏斗,由于基坑周边土层地下水位降低,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消散,直接导致土体中有效应力增加,土体产生了新的固结沉降。另外,基坑开挖后周边土体处于临空状态,原有的结构平衡遭到破坏,土体开始应力释放容易发生滑动剪切破坏,土体将变得松软压缩性增大,地基土在原有荷载作用下产生新沉降。

2地表沉降的分布类型:地表沉降的分布形式可近似归纳为“三角形”和“抛物线”两种,前者最大沉降点位于基坑边,后者最大沉降点离基坑边有一定距离。

2、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分布规律

1在下一工况开始时围护结构的位移曲线紧邻上一工况结束时位移曲线的左侧,反映出在下一工况中由于新增加的支撑和预应轴力的约束,限制了位移的发展,使位移略有减小,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位移会逐渐增大,并随即超过上一工况结束时的位移值。

2对于设内支撑的基坑,随着基坑的不断施工,围护结构最大位移会向下移动,位移

最大值往往会出现在基坑开挖面附近。

3在基坑各开挖步内,围护墙移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一点在软土地基中表现更加显著,所以要尽量缩短各分布开挖的时间。

3、坑底的回弹、隆起空间分布规律:一般在开挖初期,坑内土体大多处于弹性受力阶段,坑底隆起主要是卸载后的弹性回弹,基坑中部隆起量较大,靠近围护墙的坑底土体一定程度上回弹受到制约;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隆起量进一步加大。

4、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的空间分布规律经很多工程研究表明,越靠近围护桩墙两端空间作用越明显,相反越靠近跨中空间作用越弱。

二、深基坑施工风险控制对策

1、深基坑支护存在的风险问题

1支护结构设计中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选择不当

深基坑支护结构所承担的土压力大小直接影响其安全度,但由于地质情况多变且十分复杂,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如果对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不准,将对设计的结果产生很大影响。施工工艺和支护结构形式不同,对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

2基坑土体的取样具有不完全性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之前,必须对地基土层进行取样分析,以取得土体比较合理的物理力学指标,为减少勘探的工作量和降低工程造价,不可能钻孔过多。因此,支护结构的设计也就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的地质情况。

3基坑开挖存在的空间效应考虑不周

深基坑开挖中大量的实测资料表明,基坑周边向基坑内发生的水平位移是中间大两边小。所以,在未进行空间问题处理前而按平面应变假设设计时,支护结构要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开挖空间效应的要求。

4支护结构设计计算与实际受力不符

目前,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仍基于极限平衡理论,但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并不那么简单。有的支护结构安全系数虽然比较小,甚至达不到规范的要求,但在实际工程中却满足要求。

2、深基坑施工应选择适宜的支护形式

深基坑工程的施工,选择适宜的支护形式十分重要。纵观目前全国各地的基坑支护形式,大致有下面几种,在工程施工中应合理选用以确保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1水泥土挡墙+基底加固优点是施工简单方便,造价相对较低,对基坑边坡的深层滑动和抗隆起效果显著,不足之处是环境污染较大,基底加固的质量难以控制,且工期较长,不能满足上部结构的施工要求。

2悬臂桩支护结构基坑深度不大(5m~6m),距离周围建筑物较远(一般大于1倍基坑深度)对变形要求不高时采用。但具有施工工艺相对复杂、工期相对较长、成本相对较高的特点。

3复合土钉墙支护结构就是以水泥搅拌桩等超前支护组成防渗帷幕,解决土体的自立性、隔水性及喷射面层与土体的粘结问题。一般基坑深度5m~10m,距离周围建筑物较远(一般大于1倍基坑深度),对变形要求较高时采用。具有施工工艺相对简单、工期较短、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

4土钉墙支护结构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将较密排列的细长杆件土钉置于原位土体中,并在坡面上喷射钢筋网混凝土面层。通过土钉、土体和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共同工作,形成复合土体。一般基坑深度5m~10m,距离周围建筑物较远或周围无建筑物对变形无特殊要求时采用。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工期短、成本低的特点。

5喷锚网支护(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联合支护的简称)是一种先进的支护(加固)技术,国内外在岩土土质、高边坡和大跨度地下工程中,特别是在不良地质条件下被广泛应用。其施工机具简单,施工灵活,对邻近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小,支护工程费用低。

6桩锚支护结构就是以桩体作为支护体,必要时设置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然后通过土层锚杆增强围护结构的整体稳定。土层锚杆可以有效地传递和平衡作用在挡墙上的水、土压力,并能减少支护结构的位移。

3、注意施工监测和信息化施工

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周边环境和设计计算书,以及事先确定的相应的监控报警值,用以判断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位移是否超过允许的范围,进而判断基坑的安全性,决定是否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进行调整,并采取有效及时的处理措施。严格控制墙壁变形在允许范围内,如变形超过允许范围,应暂停开挖,并及时果断地采取调整开挖顺序、增设临时支撑、反压坡脚乃至土体压密注浆等措施,迅速控制事态发展,并对引起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确认采取的措施有效的条件下方可继续进行开挖。施工中密切注意地下连续墙单元槽段接缝的密实性,若有渗水情况,要及时封堵,防止基坑外土体塌陷。当发现管线变形值超过报警值,甚至出现由于土体变形造成管线被破坏时,立即停止土方开挖,并用黄砂袋回填被动土区域。

4、防止沉降主要技术对策

1导墙施工。导墙作用主要为挖槽机具导向,储存泥浆和防止槽口坍塌,同时为施工时水平与垂直测量的基准,并作为钢筋笼安放、混凝土导管安置、挖槽机具标定的平台。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地下连续墙的垂直度,两幅墙间接缝质量以及是否可以防止塌方造成墙体夹泥。认真进行测量放线,经复核准确无误后才能开始施工。考虑施工误差影响,内外导墙之间中心线在设计地下连续墙纵轴线基础上适当外放5cm~10cm,保证基坑净宽。

2泥浆护壁。泥浆既可降低成槽机因连续冲击而上升的温度,又可减轻机具的磨损消耗,有利于提高挖槽效率并延长机具的使用时间。挖槽筑墙所用的泥浆不仅要有良好的固壁性能,而且要便于灌筑混凝土。如果泥浆的粘度过大,也会发生泥浆循环阻力过大、携带在泥浆中的泥砂难以除去、灌筑混凝土的质量难以保证以及泥浆不易从钢筋笼上驱除等弊病。

3接头刷壁施工。整个地下连续墙采用跳跃式施工方法,对于后期施工的槽段必须用刷壁器清刷接头,使接头处砼干净,不得夹泥。刷壁是连续墙施工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刷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地下连续墙接头防水的效果。

4钢筋笼制作与吊放。钢筋笼制作与吊放的关键是解决吊装时钢筋笼的变形问题,防止出现槽壁因此出现坍塌。保证钢筋位置和外形尺寸的正确性,钢筋笼制作场地设置钢筋制作台模。台模用钢管加工,通过焊接在钢管框架上的定位槽来保证钢筋笼竖向主筋和水平钢筋的位置正确。插入钢筋笼时,使钢筋笼对准单元槽段的中心,垂直插入槽内。钢筋笼进入槽内时,吊点中心必须对准槽段中心,然后徐徐下降,切忌急速甩放及摆动,防止槽壁坍塌。钢筋笼插入槽内后,检查其顶端高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然后用槽钢将其搁置在导墙上。

三、结语

本文阐述了深基坑施工中可造成的多种内外在复杂因素交叉的情况下所致的一系列问题及风险,做出了简要的分析,并对控制要点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用的论证,可供业内相关人员施工参考。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基础基坑支护技术规范》

篇6

关键词:政府购买;面临的风险;防范机制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理念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向各类社会组织和市场机构支付费用以契约的方式购买公共服务,是由政府界定种类和品质的全部或部分公共服务,译为Purchase of service contracting,简称为POSC。主要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履行,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进入本世纪后,随着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十以来,为落实十提出的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的总体要求,各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涉及的领域逐步扩大,覆盖面逐渐拓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 服务、住房保障、“三农”服务、文化体育、交通运输、市政市容、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政府辅助等十余大类数以百计服务事项。通过公共服务外包,一方面满足了公众对部分公共服务特别是公益的需求,提高了公共财政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公共服务市场的形成和民营企业以及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涉及成本、服务方式、服务效果诸多方面的内容,庞大的体系,繁琐的流程,复杂的关系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面临诸多问题。

(一)社会组织缺乏活力

长期以来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让社会失去了活力。正如美国民营化专家所说政府服务通常成本高质量差,并非是政府的雇员比私营部门的雇员素质低,问题的实质在于垄断和竞争。即使有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也仅仅是政府变相谋取的私利的手段,政府还是与某些特定的企业合作,因而丧失了参与其中的信心。这种不合理的购买违背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应遵循的最基本的经济、效率、效能、公平的标准。必须积极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性,使众多社会组织在公平竞争下提供公共服务。

(二)合理绩效评估匮乏

政府购买服务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对购买投入、购买流程及购买效果缺乏整体的评估,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能真正做到低成本高效率。例如目前中国对居家养老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百姓的生活却没有很大的提高。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涉及很多的利益主体和关系,我们购买的目的是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减轻政府的负担,为百姓提供优质良好的公共服务。我们不得不承认政府购买活动中仍有政府寻租现象、政府工作人员疲于应付等情况出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购买活动中的绩效评估,既评估社会组织又评估政府自身,使购买活动建立在合理有序的框架内。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对策分析

(一)明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边界

美国民营化专家萨瓦斯曾说:民营化就像拆除炸弹,必须审慎对待,因为错误的决定会导致危险的后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民营活动,必须把握好“度”,明确“什么能买什么不能买”。

1、禁止购买的公共服务:

如固定的职能包括国防、军事、外交等职能以及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职能,或者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警察、刑事侦查、公诉、司法等职能。这些职能活动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是政府部门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主动承担的责任。政府外包活动的底线是政府承担的某些技术性、行业性、服务性、协调性的职能转移给有能力的社会组织。

2、可以购买的公共服务:

应急服务如地震、雪灾、冰灾的救援活动;满足公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如水、电、气、交通等:对弱势群体提供保护的基础如居家养老服务制度。这些公共服务都可以外包给社会组织,由他们承担,但必须注意社会组织的审慎选择。

(二)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规范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使购买公共服务更加合理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将公共服务的购买置于规范可靠的平台,使其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使购买活动中的每一项流程都有迹可循。因此我们必须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规范,明确每一个步骤应遵循的法律规范,使购买活动日趋合理化,制度化。与此同时,随着购买数量的增加,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诸多矛盾和冲突,严格的法律体系会帮助我们解决诸多的问题,降低购买活动中的风险,使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双赢。

(三)完善政府购买中的绩效评估

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活动中,政府既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又是公共服务购买的主体。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中必须既有敏锐的眼光,做精明的买主,从诸多选择中挑选最优质的企业;同时又必须具有市场竞争那样的成本意识,用最低的成本谋取最大的利益。

因此加强购买活动中的绩效评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我们不可否认由于政府购买的特殊性使得购买活动中存在一定的垄断,绩效评估可以有效抑制这种垄断,实现良性竞争。另外有利于健全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流程,不仅有利于政府购买的完善,也有助于企业不断完善自身,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最后健全完善的机制鼓舞着更多的企业不断完善自我,加入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列中来,在透明公开的机制下合理竞争。[1]

(四)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政府购买购买公共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政府不能盲目的做决定而忽略百姓最根本的诉求。政府在制定决策时应广泛汲取群众意见,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购买服务的讨论中,为了自身的利益出谋划策,寻求最合理的购买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优化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伙伴关系,使购买活动顺利进行。

同时应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使更多的具有提供购买服务的企业参与到购买活动中,而非仅仅是政府与某些利益集团互惠互利的结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其特殊性,政府既是购买者又是选择者,因此购买活动必须建立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任何人不能打着为了公共利益的旗号为自身谋求私利。真正成熟的购买活动离不开百姓的监督,第三方组织的介入和购买企业的诚信付出,唯有此,才能真正做到成功的购买。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篇7

[关键词]证券;资产管理;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76-02

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是指证券公司委托资产管理的业务,该项业务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可是我们在此同时还是要充分地认识到这其中主要的风险,通过对突发的意外事件风险、非市场与市场风险、收承诺的风险、人才缺乏的风险、业务手段的风险、利益冲突的风险、混业经营的风险等主要的风险分析,并且制定出一套建立了有效的风险控制的组织,一套配套完善的管理和咨询业务,建立具有高层次、专业化业务服务水平的队伍,将委托业务的操作流程不断进行规范,在委托理财收费方式上不断完善,建立一个危机管理的体系,鼓励和提倡业务的创新等能够化解风险的相关对策。

1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及其风险问题

1.1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问题

(1)资产管理业务和其他部门的业务的混业经营风险。虽然我国的证监会已经了关于规范有关证券公司受到委托投资的管理业务通知,其中强调受到委托的投资管理业务应当与自营的业务以及相关投资行业务达到“资金、人员、机构”的三分开,同时业务部门相互之间需要设置一道防火墙,以保证各项业务独立,保护客户资金的安全及维护客户的利益。可是大多数的证券公司很难做到绝对分离。有的证券公司在人员安排和组织机构上虽然可以勉强办到,但在投资的操作问题上还是很难真正做到;有的证券公司由于人手不足,连组织、人员都没有分开,就更谈不上去将投资和操作分开了。用委托的资产去购买证券公司所负责承销的相关证券存货,再联合自营的账户资金去进行股票的买卖,甚至把自营和受托管理的资产混淆在一起,产生对冲操作,用客户账户的高买低卖,来实现自营账户的低买高卖,赚取利益,这样的现象常常发生。

(2)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风险。客户对证券公司的信任度其实并不高,所以,通常委托理财的合同签订期限都比较短,一般客户委托合同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或半年,证券公司运作的难度很大,它与投资者很难建立起一个稳定而持久的业务关系。资本市场的整体系统有较大的风险,投资的品种单调且缺乏有效的避险机制,证券公司难以制订出一个周密、稳健的投资计划,并且要在很短的时间里收获良好回报,同样也不容易办到。证券公司容易产生出急功近利的一些行为,不仅不能够取得比较稳定的回报,还常常伴随着高风险。如果一到期,资金就会运作不佳,难以回赎,产生客户的挤兑,致使证券公司的资金链发生断裂与信用危机。

1.2资产管理业务风险控制问题

(1)风险控制机制问题。从风险的控制机制上来看,资产的管理业务还缺乏一定的市场风险相关控制机制。对业务发展不规范的情况,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存在一定的控制风险。一些证券公司还处于对操作便利的考虑,把资产的管理业务和自营业务相混合操作,或者是采取实质上混合性的操作。即便没有这样操作,资产管理的部门和自营部门都是受到同一个领导的管理,操作的独立性仍旧非常的弱。对于市场的风险认识和确定及对于市场的风险进行适当调整的决定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系统、客观的市场评估风险指标体系,会造成风险的评估和识别不完整。对市场的风险缺乏很准确的评估手段和工具,就会造成评估的结果缺乏精确性和科学性。

(2)外部风险控制问题。从外部的风险控制问题上来看,证券公司缺少一定的定量标准设置。对于资产的管理业务和银行有相类似的处理。资产的管理业务委托就相当于我们国有银行的存款吸收,对委托的资金投资运作就相当于是银行里的贷款业务。为了能够防范银行的业务风险,我国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于银行的业务操作也做了详尽、全面的定量标准指定。但是对于证券公司就很少像银行的监管那样有相应的定量指标作为判定,因此也就少了一份降低资产的管理业务风险硬性的约束。

2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风险控制应遵循的原则和理念

我国的证券公司在资产的风险管理控制上还应当遵循一个合理有效的原则,这样能为风险控制提供有效、可靠的保障。其中包括全面性和系统性的风险控制原则;权威和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则:如空间隔离的原则和合法性的原则等。

3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风险应对措施分析

3.1管理咨询业务完善配套

财务顾问的服务不仅是向投资银行的业务服务,还能够通过咨询和建议等相关的增值服务来推动资产的管理业务发展并降低风险。咨询服务能够对客户和股民进行投资教育,帮投资人树立一个理性投资的观念,从而提高公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开发潜在的客户,推动已有的业务发展。

加强同上市公司合作,除了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去做好传统的财务顾问、兼并收购、增资配股等业务外,还能够开拓公司的相互持股,委托业务发展。提高了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运用效率,使得投资顾问、财务顾问、咨询等业务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相互结合在了一起,全面、有效地为资产的管理委托客户提供周到服务,只要这些配套的业务做好了,就能有效化解掉每个环节风险指数,进而保障客户利益,最后赢取客户信任,使得委托理财的业务得到深入持久发展。

3.2建立有效的控制风险内部组织机构

主要是改变以前的风险控制方式,改变事后控制和外部的控制等落后局面,而加强内部的控制和事前的控制。以前的控制风险是要等到风险已经产生了,待证监会去检查以后或客户投诉后,才由证监会去进行监管并处罚,证券公司内部的自我风险控制机制还是较弱。

加强证券公司的主动控制措施还包括完善法人制度,去实施加强证券公司对子公司监控和管理的力度,建立一个风险管理的委员会,对于开拓新业务或新的投资品种相应的风险要有具体化的解决办法。证券公司设置各部门间的防火墙,真正做到“三分开”。各地的派出机构和证监会要在证券公司的业务报表检查和内部机构的设置以及委托审计师去进行审计等各方面发挥出切实督促实现“三分开”的作用。

3.3选择合理的风险模型

对于风险定义的不同,风险分析方法和测量的方法也就不同。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是指客户对于资产管理的结果产生的任何变化,或者是实际的客户资产管理跟期望客户的资产管理间的离差。该定义的特点就是:

第一,所谓的“风险”,就是指客户对于资产管理(收益率或管理收益)的变化情况;第二,风险是指客户对资产管理“负变化”的可能性;第三,风险指的就是“变化”,没有了变化也就没有了风险,正变化就是收益,负变化就是损失;第四,从概念的角度来说,风险就是一个存在的预期值,但是预期风险值是谁都不知道的,所以只能够用事后的、已经发生了的客户的资产管理均值来代替预期的值,用过去的、已经发生了的客户的资产管理和过去平均的客户资产管理间的平均离差来代替未来也许会发生的变化;第五,风险指的是一个“预期”的概念,它是预期的客户资产管理变化,或是实际的客户资产管理和预期的客户资产管理间的离差。换一句话说,理论上的风险就是一个预期的值,但实际上的风险却是一个实际的值。所以在风险概念及定义间都有偏离。按这个概念来看,测量风险的那个指标就是事后客户的资产管理变化间的标准差,和马克维茨提出的风险的概念完全一样。

3.4建立高层次、专业化的一支服务队伍

所谓资产管理的实质就是资产的收益的最大化。高回报、高收益是进行资产管理最核心的内容。这些依赖于有丰富投资经验和专业知识、技巧的那些专家,依赖于专家们丰富的经验及敏锐的事物判断能力,只有依靠人才才能够选择到最佳的投资领域及投资品种。所以,证券公司应当加强投资人才培养,努力发展出一支专业业务研发队伍。通过全方位的企业流程再造、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和风险规避等多项工作,就能够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能够强化风险的管理意识。全面、有效地管理和监控相关风险,以达到《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求。

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身而言,只要通过细致研究、深入调研以及数量化的模型使用,就可以提高进行投资的能力,并同时提升收益水平。

4结论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就注定要在更大范围内及更深的层次上去和世界经济相互融为一体,我国的证券业同样也将面临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风险。目前的股市下跌情况使得市场的积聚风险得到了释放,市场的运行逐渐趋于了理性。但是证券公司在资产管理的业务上还是出现了大规模、大面积的亏损,甚至还引发了生存的危机,这些都暴露出了证券公司他们在资产的管理业务当中对风险的控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还很脆弱。在这当中,证券公司的规模过度扩张也是成为了引发风险发生最直接的原因。希望笔者的分析和对策能够提供一些风险管理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关金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郜元兴,朱喜安,等证券市场风险度量方法的分析与评价[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3):105-108

篇8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的护理风险并提出对策。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NICU收治的329例患者护理资料,分析总结出NICU护理风险的种类及产生原因。结果:NICU护理风险包括:护患关系紧张,护士责任心不够强或应急能力低,院内感染和护理文书方面的风险。结论:医院应加强护士的基础护理能力,加强质量管理,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提升个人素质。

【关键词】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护理风险对策

NICU的英文全称是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我院的NICU主要抢救各种神经内科急、危、重症的病人。NICU收治的患者病情危急、变化快且复杂,由于ICU病房的特殊性,护士需要24小时陪护病人,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故易发护理风险事件。因此分析总结NICU患者的护理风险类型及产生原因对提高病情危重患者治愈率和医疗护理质量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回顾329例患者护理资料,分析总结出NICU护理风险的种类及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1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NICU收治的329例患者护理资料,其中男202例,女127例。原发病:脑出血176例(53.5%),脑梗死121例(36.8%),颅内感染8例(2.4%),症状性癫痫8例(2.4%),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1.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5例(1.5 %),重症肌无力 3 例(0.9%) ,药物中毒1例(0.35%),格林巴利综合症1例(0.35%),死亡17例。平均住NICU时间为5.36天。

2NICU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

2.1护患关系紧张,产生信任危机。NICU的护士工作多年后通常对于病人的苦痛以及患者与病人的生离死别司空见惯,加上NICU通常要求一个护士同时护理1~3名病人,劳动强度大,而患者家属往往对医护人员期望值过高,由此造成护患关系紧张,患者家属对护士不信任,为NICU的日常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2.2 护士责任心不够强或应急能力低。表现为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能力不强,不能及时、妥善处理病人的突发事件[1]。有的护士在夜班时由于过度劳累或其他因素没有按时执行护理操作,如吸痰、翻身,雾化吸入,生命体征监测等。曾发生过因护士没有及时吸痰,造成患者呼吸道阻塞窒息,经抢救后重新置管的案例。还有些护士在抢救过程中抓不住重点,手忙脚乱,对一些仪器的操作不熟练,药品及材料的使用不明确。

2.3院内感染。在全部329例患者中有21例发生院内感染,发生率为6.4%。其中有17例发生肺部感染,4例发生尿路感染。NICU患者以病情危重,意识模糊不清的老年患者为主,其特点为没有自主咳嗽的能力且排痰无效,没有自主更换卧位的能力[2]。当医务人员无菌操作意识薄弱时便有可能造成消毒隔离设施不合理,制度不落实或方法不妥当,医疗用品没有及时监测等情况,从而产生院内感染。

2.4护理文书方面的风险。分为护士记录不真实准确、不及时和医护记录不相符两个方面[3]。造成护士自身记录不及时不详实的原因可能是在危重病人抢救过程中没有时间记录,抢救完成后再进行回顾性的补记,致使很多术后护理记录不连贯或者术前病情观察记录缺失。医护记录不相符的原因一个是抢救时口头医嘱较多,执行时患者没有听清医嘱而导致重复用药。再有可能是因为医生开具医嘱时没有及时告知护士而导致执行和记录的不及时。

3NICU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3.1加强护士的基础护理能力。加强NICU护理人员专科及急救知识培训,规范护理文书记录和常见护理操作规程,提高护理人员观察病情的能力,保证护理人员能够有针对性的观察不同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生命体征监测[4]。

3.2加强质量管理。首先要建立严密的规章制度。如隔离交接班、消毒岗位责任制等,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及时检查药物并做好补充工作,保证监护记录连续完整,定期检查仪器和电源,保证仪器时刻处在备用状态。其次是要加强病室管理。减少NICU的人员流动,保持环境清洁。地面、桌面每日用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抹布、拖把做好分类管理。严格把握NICU的收治指征,随着病情的好转及时将病人转出,避免交叉感染。最后是保证护理人员编制,防止因为劳动强度过大、倒夜班频繁而造成护士不能充分休息,工作效率低下,应急能力差的情况。

3.3转变护理观念,提升个人素质。传统护理观念常常是针对疾病护理,而往往忽略了护理患者的心理状态。NICU病房的患者大都意识模糊,那些较为清醒的患者容易产生孤独、寂寞、恐惧、绝望和极度的痛苦感。他们在痛苦挣扎时最需要关怀和安慰,应当避免过激的言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注意说话的语调、表情和态度,积极调动患者的情绪。

4结论

NICU的病人具有特殊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极易发生护理风险。应通过对NICU护理风险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来作出相应的对策,提高病情危重患者治愈率和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一宁,吴欣娟,实用神经内科护理及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7,40

[2] 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7

[3] 吴桂珍,红蝶玫,护理文书潜在的医学纠纷及预防对策[J],中国病案,2007,8(1):26-2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