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8: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下通道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城市道路人行天桥地下通道选择
Choices in the design of city road pedestrian overpass and underground channel
Hu Yinxiang
Traffic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ion of Anhui province Anhui Heifei
Abstract: The pedestrian overpass and underground channels are important for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by crossing the street facilities from safety and cost,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of city pedestrian overpass and underground passage quality and provides the design of urban road pedestrian overpass and underground channels.
Key Words: urban road, pedestrian overpass, underground channels, choice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各城市大幅增长的人流与车流,已经与有限的城市公共交通空间产生了直接矛盾。尤其在城市道路的部分路段或交叉路口附近,行人过街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机动车为了避让横穿马路的行人,不得不频繁停车,导致行驶速度大大降低,堵车现象更加严重,而油耗直线上升,额外排放的汽车尾气加重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行人横穿马路时,安全隐患较大,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果都相当严重。
以往对车流与人流单纯采用交通信号灯控制的设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要解决当前人车争道、道路交通混乱的局面,上修人行天桥,下建地下通道,构建城市交通的立体化格局才是关键。人行天桥及地下通道的建设可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保障过路行人的安全,实现人与车立体交叉,能起到人车分流、疏畅交通、解除交通隐患的作用。但城市道路设计中如何选择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一直是设计人员及城市管理者的一大难题。本文将目前城市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比较,对如何选择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做了一些探讨。
1.现有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存在的问题
现有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的建设往往只考虑解决交通问题,大多没有从城市用地功能、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角度进行统筹考虑,不注重与中心区、商业区、公共建筑和轨道交通站点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导致重复建设,步行交通无法形成网络。
很多城市交通环境日益恶化,尤其老城区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总是需求一个,建设一个,处在忙于应付、被动建设的状态;同时在建设时往往只重视解决当时存在的问题,考虑当时建设条件,忽视了城市规划的发展要求,并且建设的天桥与通道出口占用了人行道,以牺牲行人步行空间来换得人行过街天桥与通道的建设,往往还会与今后道路拓宽改造存在矛盾。
在我国,自行车的保有量和使用量非常高,自行车是普通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对于这一部分市民来说,携带自行车通过人行天桥是非常费力的事情,尤其是有些城市的人行过街天桥只修建了阶梯而没有修建坡道,使骑自行车者过街非常不便。
2.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的优劣比较
2.1 安全性
地下通道一到晚上,就成了流浪人员的地盘,还经常发生偷抢事件,下夜班的市民根本不敢走。如果要请保安值班,则增加了管理成本。人行天桥不存在这些安全隐患。
2.2 节能环保方面
人行天桥不需照明,而人行天桥建于地下,又较长,需要全天进行照明,且要设置通风装置,不利于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另外地下通道多为阴暗潮湿,卫生脏、乱、差,可为老鼠等有害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2.3 与地下管线的干扰
城市道路地下管线密布,地下通道因在地下贯穿道路,对地下管线的影响很大,甚至需对管线进行改移,额外增加工程量。人行天桥可通过跨径及桩基避开管线。
2.4 造价大小
人行天桥的造价较小,从目前国内建设的天桥与通道的造价来看,地下通道的造价一般为人行天桥造价的1.5~2.2倍。
2.5 施工难易度及工期
人行天桥施工简单,上部可采用预制拼装结构,工期较短。地下通道位于地面以下,施工相对复杂,工期也较长,且施工期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2.6 管理难易度
人行天桥建好后除基本的维护,不需要怎么管理。地下通道因照明、通风设施及安全隐患方面的原因,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管理。一般通道都是城市管理的死角。
2.7 其它
地下通道最怕的是下暴雨,下到暴雨,就是考验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的时候,尤其是地下通道的排水。近两年,武汉、南京、北京等大城市都有地下通道被淹的情况发生。而人行天桥没有这方面的缺陷。
3.适宜建设人行天桥的位置
3.1 两条城市主要道路的十字交叉
城市主要道路的十字交叉一般车道较多,上下道口可达到8个。若设置地下通道,行人在通道内很难搞清自己要到的出口在哪,尤其是外地人,更是找不到出口。故在这种道口宜设置人行天桥。
3.2 主城区人行天桥与商业广场的连接
在商场前修建过街人行天桥时, 还可将人行天桥与商场的二、三楼连接, 增加商场的人流量, 从而增加商场的营业额,起到促进消费和繁荣市场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吸引该处商家对天桥进行投资, 以减轻政府市政工程投资的负担。比如重庆市朝天门大正商场人行天桥分别与大正商场、大生商场、盛隆大厦连接。上海的徐家汇商圈、淮海路商圈也有将天桥与商场的连接。
3.3 需考虑自行车过街的地方
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在倡导“环保出行”的概念,自行车数量日渐增多,我国又是自行车大国,很多市民出行都会骑上自行车,这使过街增加了难处,这就出现了无障碍人行天桥,即上下天桥考虑设置自行车坡道,以满足非机动车过街的需要。如合肥的一环路多采用这种天桥,天桥的坡道较长、较平缓,自行车能顺利通过天桥,同时,自行车坡道也方便携带大件行李或手推车的行人过街。
3.4 需要利用天桥塑造城市景观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空间的开发向立体化三维发展,人行天桥成为新型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景观设计手法,合理布置景观要素,可以提高人行天桥的整体景观效果,创造出现代、新颖、美观、独特的视觉效果。经过精心设计的人行天桥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城市的地标性景观建筑。同时富于形式的天桥造型,成为美化城市轮廓线的有效手段。
另外,天桥还可作为城市夜景照明的重要手段之一,亮化的天桥景观是城市夜空中的绚丽长虹。天桥照明以轮廓照明为主,突出线性空间的形式,通过对桥梁造型的勾画,为城市夜色增光添彩。
3.5 对不易于管理的人行过街设施
因通道建在地下,不管白天黑夜,都需要进行照明,需要通风,并且地下通道的卫生条件也比较差,且存在安全隐患,一般都要特定的人员进行管理。人行天桥建好后除基本的维护,基本不需要怎么管理。故在不易于管理的地方建议设置人行天桥。
4.适宜建设地下通道的位置
4.1 在街道较为狭窄, 两旁建筑密集的地方修建天桥会遮挡视野, 使街道建筑显得更加拥挤,因而建议采用地下通道。
4.2 对景观要求高的地方。虽然人行天桥能塑造城市景观,但有些地段,天桥不一定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还是应考虑设置地下通道。
4.3 在地势较高处宜设置地下通道,部分城市地形变化较大,若在地势较高处设置人行天桥,就会与地形不符,而显得不协调。故在地势较高处设地下通道就比较适宜。如重庆市委党校东西两院地下通道,则利用地形的高差,使通道与改建的停车场巧妙地连接在一起。
4.4 街道两侧有地下商场的位置设置地下通道与商场相连接可为商场带来人气,能促进商场的消费。在城市广场附近设地下通道,可将通道与广场的地下车库相连接,能促进通道与地下车库的相互利用。
5.结语
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到底是选择人行天桥还是地下通道,一直是城市管理者、市民和设计人员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根据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的优劣比较,分别提出了适宜建设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的位置,以期望对今后的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的选择有所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怡.《城市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方案设计及比选》.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6年11月.
[2] 许强.《关于重庆市人行天桥及人行地道修建选择应注意的问题》.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1年12月.
[3] 翟国强,张玉坤.《当代国内人行天桥建设的几个趋向》.建筑学报. 2005年2月.
关键词:地下通道裂缝温度 收缩沉降。
一前言
城市道路交通随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有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城市道路交叉口,人流常采用地下通道加以分流。传统采用无挑底板的连续箱型结构和桩基础形式。通过分析以往通道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结合某工程的特点,决定首次采用劈裂注浆来加固地基土控制主干道大荷载下的沉降。为了满足上述功能要求和条件限制,其设计及施工做了如下改变。
二地基劈裂注浆加固处理
根据设计要求箱型结构底板下地基的承载要达到90MPa以上。而该区域为淤泥和淤泥质粘土,属弱水性地基。经方案比较,采用劈裂注浆加固技术,总加固面积约2000,计1199个孔,成孔深度约10m(箱型结构底板以下),注浆深度6m。
孔距为方型1.2×1.2,双液主剂(A液)由32.5 硅水泥、粉煤和水按1:0.4:0.8配比;外加剂(B液)为硅酸钠水玻璃(=10~15,模数3.4左右)按A液的15%加入。采用单管双液注浆工艺,每孔注入混合浆液约860L,注浆压力0.2MPa~0.6 MPa,注浆流量不大于30L/min.注浆由深层向上每隔0.5m分层注浆。劈裂注浆工艺示意如图1:
加固后经N10轻型动力触探,数据处理和评价以一定厚度被加固土体的N10击数之总和平均进行评价;且触探陡深度增加杆壁摩擦阻力影响也陡之增大。数据无代表性等综合考虑,取加固土体0~0.9m和0.9m~1.8m两层为数据统计与分析依据。其结果0.0~0.9m厚度范围内 N10的平均击数为15.6击;0.9m~1.8m厚度范围内∑N10的平均击数为24.4击。均满足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其他相关地方标准同类土质条件加固后地基土承载力≥90 MPa的要求,也满足设计规定。
需要指出,由于工期紧,该静力触探工作是在加固完成后一星期进行的,随注浆水泥结石体逾期增长,地基土 度还会进一步提高,加固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地下箱型结构分段设置沉降缝
由于地基不能设桩基处理,又下地道路规划中要作地铁出入口保留使用以及混凝土施工裂缝等原因,人为设置沉降缝,以满足功能要求和防止侧墙开裂,布置如图2示意
⑴温度应力引起裂缝最大设缝间距
根据王铁梦著《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对地基上长墙不留设伸缩缝(沉降缝)的裂缝间距计算公式:
最大间距[Lmax]=2 EH/CxXarcch|αT|/(|αT|-ζP) (2.1-1)
式中:E――混凝土弹性模量,一般可按设计深度等级的50%计;
H――地下长墙的高度;
Cx――土侧段刚度系数,也称地基水平阻力系数,对软粘土可取1×10¯²~3×10¯² N/m;
α ――混凝体材料的线膨胀系数;
T――结合温度变化梯度,由水泥水代热温差和收缩温度组成;
ζP――混凝土极限拉应变,是一个配筋率,钢筋直径以及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有关;
ζP――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ρ――配筋率乘100值;
d――配筋的直径。
经计算该工程最大伸缩缝(沉降缝)间距长22.9 m;最小间距为11.5 m;平局间距为17.2 m。考虑功能性的要求,最终该地下通道设。如图2示意。设置沉降缝后,在整个施工阶段和使用过程,均未发现裂缝出现渗漏现象发生,说明主动设缝也是一种有效阻止混凝土开裂的有效方法之一。
⑵沉降缝防水处理。沉降缝的防水处理按常规方法,采用可卸式止水带变形缝防水构造,如图3示意
经实际工程应用,沉降缝处均未发现渗漏等耐久性问题,说明采用的方法和构造是合理的。
⑶长墙裂缝开展宽度计算
式中wfmax ――计算最大裂缝宽度;
Ψ――与配筋率大小有关的裂缝宽度或系数;根据公式(2.3―1)和(2.3―2)计算结果,最大裂缝宽度仅0.056。实际结果并未发现裂缝出现,从另一侧面说明计算公式的可信性和最大裂缝间距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四结论
关键词 人行地下通道 环境设计 通过能力 空间品质
中图分类号:TU97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韶山南路及地下通道分布
韶山路位于长沙市雨花区,是一条南北向城市生活干道,于2003年10月改造成幅宽60米双向八车道。韶山南路两侧分布着若干高校校区、大中型医院、购物中心、建材家具市场、住宅小区等等,车水马龙,其交通畅达情况直接影响到长沙市南二环的交通压力。
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之间路段,共分布了四处地下通道,分别位于铁道校区东大门、长沙市中心医院前广场、韶山南路与香樟路交叉路口、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东大门(如图1)。四处通道间隔不远,均是临近公交车站所建,修建过程中即考虑到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要求。
二、地下通道环境艺术设计分析
城市中有些设施之间虽然近在咫尺,但由于交通的阻隔,其被宽阔的道路划分成一座座“孤岛”,利用地下公共通道则能够有机地联系这些空间。这些地下公共通道通常是区域过街人行道,但目前这类空间的质量不高,脏乱差,商业开发少。所以了解地下人行通道系统布局原则是很有必要的,地下人行通道系统布局原则有:
1、以交通枢纽站为节点,形成立体的交通联系网络。
2、以便捷通达为目标,注重其联系能力和通过能力。
3、以环境舒适宜人为根本,为市民提供文明、洁净的出行空间。
三、地下通道实例调研及分析
1、雨花区11号地下通道
雨花区11号地下通道是为保证长沙市中心医院救护通道的完全通畅及缓解医院前广场的交通压力而修建。该通道与10号地下通道仅仅间隔约50米,但因为其特殊的“职责”——生命线而存在。
该地下通道的最大特点即为人车“混流”(图2)。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车混流,而是将车行地下通道与人行地下通道结合设计,采用抬高人行道路缘和建造护栏等措施来保证行人安全。因结合车行通道设计,人行通道仅1.8米宽。就在如此宽度的人行道上,依然有商贩违规摆摊,导致局部同行能力较差,摊位前仅能通过一人。
2、雨花区10、13号地下通道
雨花区10号地下通道位于铁道学院东大门,13号地下通道位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东大门。该类地下通道的共同特点是纯人行地下通道,宽度达4M左右,均进行了无障碍坡道和盲道引导设计。
存在的共同问题也比较突出。由于位于高校大门前,人流以学生为主——学生是流动商贩最青睐的消费对象,因此地下通道内两侧摆满了地摊,如此一“夹击”使得真正人行通过的部分仅有1.2M左右,而且空间品质较差(图3)。由于进行了无障碍坡道设计,不少非机动车也会由此“借道”,造成了地下通道内人车流混杂,影响了行人的安全,也影响了通过能力。
3、雨花区28号人行地下通道
雨花区28号人行地下通道位于韶山南路与香樟路交汇处,为其周边的大型购物广场提供了便捷的可达性。
该处地下通道位于交叉路口,为了节省道路面积,其无障碍设计采用了转折式坡道(图4)。对无障碍坡道的宽度也限制到了1.2M左右,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机动车和流动商贩的小货车的通行能力,保证了行人的安全。
除了上述的实例简介,调研过程中还总结了所有地下通道存在的共同问题:
通道内无证商贩违规摆摊,占用了通道面积,影响通过能力。
不少摩托车、电动车“借道”无障碍坡道,干扰行人安全。
卫生状况难以保证,常常给人以脏乱差的印象,无安全感。
入口没有雨棚等遮挡设施,内部缺少公用电话亭、垃圾桶等设施。
通道内常年需要电力照明,而且内部墙壁材质单调,环境感受单一。
四、结语
在长沙市岳麓大道东段有一条太阳能供电、LED灯照明的地下通道已经投入使用,其利用安装在四个出入口雨棚上的108块太阳能板为通道中88条LED灯管提供电力。此类生态节能技术措施宜大面积投入到公共交通空间环境设计中。
从设计到施工建造,到最后的投入使用,空间品质往往会经历急剧的“变脸”。设计者尽力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大到规划层面,小到节能技术、人性化设施等细节,拿出了合乎要求的设计方案,但是由于后期的管理不善以及使用者的疏忽,很多本该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成为了人们不愿意涉足的地方。在要求管理者提高监管力度的同时,也要提倡广大使用者文明出行,共同维护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参考文献
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3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 导向系统 研究方法 设计教学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地面空间日益紧缺,地下空间与地下交通网络的建设正越来越被各大中心城市所重视,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活动从地面转向地下,人们身处地下空间,存在着众多与地面空间和环境不同的体验,具体表现在:
(1)地下空间环境相对比较单一,由于参照物的缺失,非常容易导致人们方向感的迷失;
(2)由于空间和光照条件的局限,导致人们的视觉识别能力相对减弱;
(3)由于阳光被遮蔽,容易导致人们时间概念的模糊;
(4)由于地下网络的复杂性和封闭感受,将会导致人们通过地下空间时产生幽闭感受等心理障碍。
由于上述原因,对于在地下空间活动的人来说,交通导向系统对空间的公共安全和使用效率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现有的地下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由于对地下识别特性与识别效率的研究缺乏,导致设计和设置缺乏针对性,并不能完全适应人们在地下活动的需求。容易产生混淆自己所在位置,引起人们在地下无法有效辨识导向信息,造成地下交通空间的混乱,并随之带来由于地下空间的使用效率低下,地下通道方向不明确等因素而产生的公共安全隐患,尤其出现紧急情况时,缺乏有效导向系统设计的地下空间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就此课题,笔者在2010年至2011年底的一段时间内,以实践教学与课题教学的形式,围绕此课题进行了持续的课程试验与教学,期间指导学生完成了实地调研、设计实践、试验论证等多个设计中的重要步骤,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题研究的能力。
一、地下导向系统的研究现状
本文讨论的地下导向系统是指通过传达有效的导向信息帮助人们在地下到达目的地的信息整合设计。其功能主要是引导人们顺利地在地下从事相关活动。
作为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国家出台过相应的标准来规范交通导向系统的设计和设置。近年来,专门针对地下交通导向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因其关系到城市运行的效率与公共安全性等多个方面,在国内外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如日本学者Toshio ojim、Makoto Sei,德国学者Rauch Jfirgen等,从政府政策,导向系统的功能,地下导向系统的发展史、人居环境、心理学等角度探讨影响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的设计要素,并对地下空间设计和防灾规划的策略,地铁站导向系统的规划、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研究,而美国和加拿大早在1950年就开始关注文字的识别性在交通导向系统的中的作用,并意识到其重要性,在两国一些地区(包括得克萨斯、宾夕法尼亚、多伦多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开发有针对性的导向系统专用字体,并于1966年、1977年和2000年了修改过的FHWA的多款字体版本用于交通导向系统,从而加强了文字信息在交通导向系统中的识别效率。德国著名的设计公司MetaDesign也从导视系统在空间中的布点和材料以及灯光的运用等方面出发,为柏林地铁网络设计了交通导向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柏林地铁的使用效率和公共安全性。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对地下空间设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比较成熟,并在一些研究成果中比较多的涉及地下导向系统的理论和解决方案研究,然而,专门针对地下导向系统在地下空间安全性和使用效率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全面和系统的理论体系。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系统地研究和探讨关于地下空间导向系统方面的问题。仅有部分对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动态及一般性设计原则进行简单描述的论文文献。此外,也有一些涉及到地下导向系统识别性,地下空间环境特征以及人在这种环境中的心理、生理特征,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与市政公共空间出入口在导向系统设计方面等问题的研究文献。一些国内中心城市也在地下交通导向系统的设计实践中有一些尝试。然而还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研究,还是存在着众多问题,以上海地铁为例,存在着(1)信息不明确;(2)信息放置位置不合理导致用户无法及时看见;(3)部分图文识别性比较差等诸多问题。
二、当前地下导向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地下交通网络与地下商业空间中,一些实际因素对地下活动有着各种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了空间、光照条件、行为心理,视觉心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实地调研、用户调查与资料研究,分析地下空间环境中由于导向不清晰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将安全隐患的种类及出现原因进行分类,从使用性与环境角度切入,以用户、交通导向系统与空间环境三个要素为基础,对现有地下导向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如下:
1.从使用性角度而言,地下导向系统存在如下通病
(1)公共标识不完善,部分标识识别性比较弱;
(2)导向标识设置过于孤立混乱,难易形成系统的识别与导向;
(3)导向系统布点不合理,缺少整体规划,导向标识安装缺乏规范;
(4)图形标识等出现错误规范及错误使用;
(5)英文标识缺乏及不规范;
(6)后期维护的缺乏与设计更新的低效和不及时;
(7)用户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导向系统各设计要素(图文尺度、风格化方式、使用方式等)之间的关联性缺失;
2.从环境性角度而言,地下导向系统存在如下方面通病
(1)对地下空间环境(城市大环境与地下小环境)的特殊性考虑不足,导致在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的尺度与空间分部上缺乏科学性;
(2)导向系统载体(材料、工艺与形态等)的不能完全符合地下空间的特殊性。
三、关于地下导向系统研究方法的探讨
对地下导向系统的研究可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安全性、可用行和审美需求等理论基础入手,进行用户与环境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来建立地下交通导向系统的模型体系。以该模型体系为指导依据,结合视觉传达设计、用户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产品语意学、公共空间设计等设计理论,进一步研究地下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的具体对策,笔者在指导学生完成此项研究时,存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的现状分析;主要通过用户、导向系统和空间环境的调研获取数据。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地下空间导向系统设计的管理部门进行针对性访谈、地下空间用户的行为模式跟踪与调研访谈等途径,建立现有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包括:导向系统要素种类、功能作用、地下空间图文识别、导向信息的载体、材料工艺、人机尺寸、使用步骤、裨益弊病等要素;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提请用户提出针对地下导向系统的不足与缺陷,获取相关改进设计的需求点,提出问题,及在用户调研的基础上探讨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2.由以上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地下导向系统对地下空间用户的使用高效性(图文识别效率、导向信息的及时性等)、公共安全性(疏散引导作用、危险提示设置等)、行为便利性(用户定位、搜索等行为的便利性等)、心理愉悦性(形态的美观性、与环境的适宜性、多媒体等现代手段的领先性等)及所产生的影响;
3.分析地下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对视觉识别带来的影响,以及产生这些影响的具体因素,这些因素应该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1)地下空间环境特征以及参照物的缺失,对用户带来方向感带来的影响;
(2)由于阳光被遮蔽,对用户时间概念和视觉识别能力带来的影响;
(3)由于地下网络的复杂性和封闭感受,对用户心理产生的影响;
(4)地下空间的非开放性和复杂性,对公共安全性产生的影响。
4.地下空间中的人体活动形态研究,即包含用户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在内的行为心理学研究,以及相关的交通导向系统在布点方案对图文识别性与信息传达效率的影响;
5.包含形态、材料、制作工艺等设计要素在内的信息传达载体的运用与图文识别性与信息传达效率的关系。
笔者指导学生对这些因素逐条进行分析研究,实践比对,在课程实践和课题教学过程中试完成了一套地下导向系统设计的检验标准。
四、关于地下导向系统设计的几点建议
1.从地下空间的特殊性出发,充分考虑图文识别性
文字和图形的识别效率指的是用户阅读文字和图形的速度和准确度。对图形形式、文字的基本属性与版面形式在识别性与信息传达效率的优劣进行比较分析,规范地下导向系统的图形和文字使用法则,以此指导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的图文设计,提高其识别性和识别效率。这在地下空间导向系统能否正确有效地发挥作用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前期调研和基础研究中,我们发现图形和文字在不同的视距和空间环境中存着在识别效率上的巨大差异。尤其是文字部分,其识别效率直接受视距影响,在导向系统的文字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观看距离的因素。
此外一些文字的其他基本属性(字体、字距、行距等)也对导向信息的有效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过粗或者过细的字体都会出现识别困难的问题,影响识别的其他因素也必须被考虑,比如发光材料的光漫射现象等。
2.合理安排导向系统布点
在依赖导向系统行进的过程中,导向系统的设计者必须在地下空间中在用户需要时及时提供导向信息,导向系统的分布和设置应该尽可能的使人感到轻松和简化。
一般情况下,空间导向系统的布点有以下四种基本模式:
(1)连接体模式:通过某些中轴线把相关导向信息连接起来,形成导向系统;
(2)区域模式:通过区域划分来布置导向系统;
(3)地标模式:建立某种地标式的导向信息;
(4)街道模式:通过行走路线的指示,来布置导向系统。
根据地下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和在地下空间殊的用户需求,使用有效的布点模式,合理安排导向系统的布点,才能有效引导人们在地下活动。
3.选择合理有效的材料与工艺
由于地下空间的环境特征和光照条件,在地下导向系统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可以适度考虑内发光设计和使用发光材料。在选择有机玻璃等发光的形式的时候,要注意光线漫发射产生的对文字和图形的侵蚀作用。
4.通过地下空间用户心理分析和行为模式分析,形成基于提高地下空间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的地下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策略
通过地下空间导向系统提高地下空间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需要结合用户心理分析与行为模式来分析研究,从用户的行为习惯模式入手,以导向系统的物理功能为设计基础,使设计易于使用,有效辨识,且利于防范意外,提高公共安全性;以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的心理功能为设计基础,使设计与环境更好的结合,在满足用户的信息获取去秋和用户人群的审美性等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美]大卫·吉布森编.王晨晖,周洁译.导视手册 公共场所的信息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
[2]向帆著.导向标识系统设计.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12
关键词:排水设计;泵站;潜水泵;沉井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通甲路为南通市规划路网中的城市主干路,通京大道为城市快速路,通甲路拓宽改造工程在通京大道交叉口为保持通京大道直行方向的快速连续行驶,通甲路主线直行方向交通流采用下穿通京大道形式,机动车下穿孔采用双向四车道,单向行车道下穿孔宽8.05m,两侧非机动车及行人下穿孔宽4.5m,下穿孔两侧各设置宽为6.5m的地面辅道及2m人行道。下穿段总长为434m。
1.雨水流量计算及取值
雨水设计流量计算公式为:Q=ψ×q×F式中:ψ为综合径流系数;q为暴雨强度;F为汇水面积
暴雨强度采用南通市暴雨强度公式: q=2007.34(1+0.752lgP)/(t+17.9)0.71L/(s・ha)
式中:P为设计暴雨重现期,a;t为降雨历时,min。t=t1+mt2; t1为地面集水时间,min;t2为管渠内雨水流经时间,min;m为折减系数。
1.1综合径流系数ψ的取值
降雨量一部分下渗,一部分消耗于蒸发,其余部分则形成地面径流。径流系数ψ是一定汇水面积内地面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是<1的无量纲参数。混凝土及沥青路面ψ按0.85~0.95取值,绿地取值0.10~0.20, 综合径流系数按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对于一些下穿立交,绿化带由于下渗渠道不畅,降水基本形成径流,如果仍按绿地性质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显然是不合理的。本工程综合径流系数ψ取0.90。
1.2设计暴雨重现期P的取值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重现期应采用1年~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应采用3年~5年。立交道路重现期应>3年,重要区域标准可适当提高,同一立体交叉工程的不同部位可采用不同的重现期。通甲路为城市主干路,下穿的通京大道为城市快速路,属于重要地区,故适当提高标准,采用P=5年。
1.3地面集水时间t1和折减系数m的取值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规定:地面集水时间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而定,立交一般采用5~10min,由于本工程下穿段坡度达4%,坡长较短(185m),本工程t1取5 min。根据规范暗管折减系数m=2,明渠折减系数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本工程从安全性考虑m取1。
1.4汇水面积的计算
立交雨水泵站一般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人为创造条件以尽可能减少排入低水系统的汇水面积。通常在地道的两端设置驼峰以阻止其他区域的雨水涌入地道,从而减少泵站负荷。驼峰之间敞开段道路的投影面积计为汇水面积。
1.5计算结果
根据上述取值原则,本工程计算的汇水面积ΣF=1.37ha,q为306L/(s・ha),泵站进水总管设计流量Q为376.4L/S。
2. 收水形式
本工程在下穿孔两侧各设置一道排水沟,上设雨水篦子,同时在道路低点设置一道横截沟,该方式截水、收水效果好,道路两侧排水沟上设置钢纤维雨水篦,具防盗功能,结构简单,布置美观。
3. 泵站工艺设计
本泵站d800进水管管底高程为-2.98m,采用顶管法施工,泵站沉井兼作顶管工作井。泵站d800出水管管底高程为1.25m,通过道路雨水管排入北侧法伦寺河。泵池采用内径10米的钢筋砼圆形水池,水池用隔墙分为两间,一间内设进水闸门、格栅,并与集水池合二为一,另一间内设出水阀门及止回阀。集水池底高程为-4.45米,泵池采用沉井法施工。
3.1进水闸门采用d800双向受压铸铁镶铜园闸门一座,闸门采用手电两用启闭机一台,闸门采取附壁式安装。格栅采用GL型链条回转式多耙不锈钢格栅除污机GL1.2-7.8,格栅宽1.2m,格栅井深度为7.8m,栅条间隙25mm,格栅安装角度为80°,栅条高2.2m。格栅前后设置液位计,格栅前后控制液位差为10cm,通过格栅前后的液位差来控制格栅的启闭。
3.2 集水池停泵水位为-3.28米,开泵水位为-2.28米,集水池有效水深为1米,有效容积为50 m3。对雨水泵站集水池的容积,我国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水泵30S的出水量。笔者认为集水池容量尽可能大些,这样可为水泵的安全运行提供更好的保障。本泵站集水池容积适当放大,约为一台泵5min的出水量。潜水泵具有占地小、土建工程简化、安装快捷方便、噪声小、运行维护方便、效率高、阻塞小、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且生产和使用经验非常成熟,本次设计推荐采用潜水排污泵,共2台工作泵,要求泵工况点数据为:Q=677.5 m3/h,H=9.0m,N=30KW,n=980r/min。潜污泵采用自动耦合安装方式。
4. 泵站监控设计
4.1 监控设计要求
本次监控设计按"远程监控"原则进行设计,泵站设有通讯接口,可与泵站监控中心进行数据通讯,另外为了使泵站管理人员能及时了解掌握现场情况,提前发现隐患,以保证泵站正常运行,设立摄像系统、红外探测仪、双签探测仪、夜间补光灯,监测泵站内生产及安全状况,防止外人非法入侵。
4.2 监控系统描述
采用集中监测、集中控制的控制模式,在泵房控制室内设置PLC柜,并预留与远程监控中心的通讯接口。在泵站站区、控制室设置摄像监控系统,保护泵站的运行安全,可在泵站远程监控中心或专门的保安部门相关的计算机上方便地实现云台、变焦、历史充录、变化报警等操作,可配合边界红外探测仪、室内的双签探测仪实现泵站的无人值守。夜间补光照明灯仅在探测泵站有异常情况或远程巡视时开启。
5.泵站运行主要控制过程
两台潜水泵能实现依据泵池液位高低自动运行(液位高低设定参工艺数据),并可根据运行时间、累计时间或运行状态的不同自动选择水泵的运行切换。机械格栅依据进出口液位高差设定自动运行,也可按设定时间定时运行。泵站内潜水泵、机械格栅、电动阀门等主要设备均可在远程监控中心计算机上实现远程集中控制。
6.沉井施工
6.1 排水下沉与不排水下沉
沉井施工有排水下沉及不排水下沉两种。排水下沉适用于渗水量不大、稳定的粘性土,或在砂砾层中渗水量虽很大,但排水并不困难时使用。不排水下沉适用于在严重的流砂地层和渗水量大的砂砾层中使用,且地下水无法排除;降水施工可能引起沉井周围建(构)筑物地基基础和道路的不均匀沉降或影响安全生产;在沉井下沉深度范围内,土层中存在着承压隔水层,沉井下沉破坏隔水层会导致涌土、涌砂、冒水、位移、倾斜以及沉井在终沉阶段下蹿较快,继而可能越过设计标高的情况。施工前应根据地质、地下水、周边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下沉方法。本工程沉井位于粉砂夹粉土层上,该层土渗水量较好,易发生管涌、流砂等不良地质现象;泵站南侧紧邻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离泵池约5.5米处为学校刚建的二层楼的食堂,降水施工可能引起二层楼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故本工程采取不排水下沉。
6.2 排水封底与不排水封底
封底方法有排水封底与不排水封底。正确地选择封底方案对能否成功封底至关重要。本工程采用不排水封底法,在封底砼与底板间布设插筋,底板与井壁处的防水措施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执行。水下封底砼强度达设计强度,沉井满足抗浮要求时,将井内水抽除,凿去表面松散混凝土,然后进行钢筋混凝土底板施工。
关键词:地下车库;常规通风;诱导型通风系统;原理;性能;设计要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中、小型汽车的数量正在飞速增长。因此,地下停车场、车库的建设也就随之而发展。作为地下车库,解决通风和防排烟问题是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常规地下室的通风方式为全面通风方式,系统繁杂,安装工作量大,投资高且难以变动。而应运而生的诱导式通风方式恰恰能说解决了上述的不足。
1 地下车库的常规通风系统设计
地下车库的常规通风方式为全面通风方式,即按划分的若干个防火分区,有若干个送、排风系统。这些系统同时兼作火灾时的排烟系统,即所谓的“二合一”。这种系统有以下几个特点:
(1)常规系统为完全混合式换气系统。完全混合式换气系统有着先天的不足,即经一次换气之后,其通风有效度(排气的CO浓度与换气前空间内CO浓度之比)不大于50%,有时甚至更低。对于该系统通风有效度不大于50%不难理解,而更低则是因为车库层高的制约产生了气流短路,气体无法完全混合后就换气,造成的通风有效度更低。通风设计人员在布置送、排风管系统时与建筑结构矛盾较大。布置送、排风口时颇被动,很难实现满意的气流组织。
(2)在常规的系统中还忽略了呼吸地带CO浓度,由于CO分子量与空气相近(空气分子量约为29),CO从汽车排气管中排出后,尽管会因尾气温度略高有一定升腾,但是其热量相对较少,立即会平衡掉,随后CO将按浓度梯度自由扩散,使人呼吸地带的CO浓度高于整个空间的平均CO浓度。
(3)地下车库的CO负荷产生并非一个连续稳定的过程。一般分别在上午和下午的某时刻出现两个峰值,且峰谷与峰底值有很大差别,由于换气方式的限制,使之处理尖峰负荷的能力较弱,需很长时间才能把CO负荷处理掉。
(4)常规的通风换气系统使用CO传感器会发现传统方式在各区段的每个送风口和每个排风口之间CO的分布都是从送风口到排风口浓度逐步增加。CO浓度曲线沿程为锯齿状,使人员经过区域的CO浓度值大于整体平均值。5)常规的通风系统风量较大,送、排风风速低,风道断面尺寸大,占用空间高度,增加建筑物地基的开挖成本、土建投资和设备投资,系统繁杂,安装工作量大,投资高且难以变动,风管与其他管线(电缆桥架、喷淋管道等)易打架。还有风管截面尺寸大,使车库有压迫感,风管上积聚尘土难以清扫,运行费用较高。该问题在车库面积较大的工程设计中尤为突出,而诱导型通风方式可以克服上述的问题。
2 诱导型通风系统的设计
2.1 诱导型通风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诱导型通风系统由送风机、多台诱导风机机组和排烟风机组成。诱导通风系统是利用射流的诱导特性,在送风口处导入新鲜空气,采用超薄型射流器高速喷出少量气体来诱导、搅拌周围的大量空气,并带动至特定的目标方向。这个系统是由喷嘴、高压风机、小口径螺旋风管所组成,对特殊环境或空间能发挥较常规通风系统更佳的效果。其理论来自空气动力学中高速喷流的扰动特性,扰动喷流能够有效的诱导周围静止的空气,从而带动空气流动。喷流的中心速度由喷嘴出口点起逐渐减低,但是喷流宽度逐渐增加,所诱导周围的空气量也逐渐增加,垂直于中心轴,各个截面的空气总动量不变。诱导通风系统在室内利用高速喷嘴送风,诱导周围空气,一方面稀释车库空间内CO等有害气体,一方面带动室内空气沿着预定的空气流道行进,从而确保车库内的良好换气。随着喷射流程距喷嘴距离的增加,射流速度及诱导作用逐渐减小,因此到达一定射程后,必须有另一台射流器来衔接,从而形成“气流推拉作用”,使整个空间产生流动的速度场。
尽管进风和排风风机仍须采用,但其所需风压远远小于设有分支管道的低速风道。
2.2 诱导型通风系统的性能
(1)对于诱导通风系统,通风有效度理论上可达100%。其用于通风换气比常规系统彻底得多。只要布置好喷嘴的方向和位置就可以避免任何位置的空气滞留,实现有效换气。
(2)利用对喷射角度的调整可使CO随主气流位于地表面不通过人员区,使呼吸地带的CO浓度下降。系统CO浓度沿程曲线为向排风口上升的曲线,但即使CO浓度在最高值处,由于高浓度区位于地表面,呼吸带CO浓度亦低于常规通风系统,且非锯齿状分布,每处低于国家卫生标准。
(3)诱导通风系统具有较高的通风换气效率,其处理尖峰负荷的能力远优于常规通风系统。诱导通风系统处理某一尖峰负荷所需的时间通常仅为常规系统的一半。
(4)在使用诱导通风系统中,单独设置排烟系统,风管风速可取20m/s,可大大缩小风管截面尺寸。
2.3 诱导型通风系统的优点
(1)气流组织好,喷嘴可灵活布置和调整,增加了库内空气扰动,高速带入的清新空气与库内空气可以充分混合,废气难以停滞,更利于消除库内污染,达到充分通风的效果。
(2)排烟系统独立,风管截面积大幅度减小,地下车库高度下降,一次投资总费用下降。此排烟风机日常通风时停用,可以加大其使用寿命,诱导通风系统的风机箱及风管使用金属材料属不燃烧体,完全符合我国的停车库设计防火规范。
(3)诱导风机风量小,送风风机压头低,风机电机功率大幅下降,无管路阻力损失,运行成本大幅度下降,节省能源。
(4)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施工安装简单,周期短,成本大为降低,电源为单相220V,电路安装简单;采用高质无油式轴承电机,无需定期添加油,维修量很小,又采用了高效低噪声风机、消音器和符合空气动力学特性曲线的高速喷嘴,故地下车库内噪声明显降低。
(5)诱导式通风系统简洁美观。
(6)每套诱导通风系统负担面积相同,可模块化设计,避免水力计算、风口风速核算等繁琐工作,大大提高了设计工作效率。
2.4 诱导型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点
(1)设置主干线:由于每个喷嘴所诱导的风量相同,而地下车库的形状各异,使得车库中主截面各不相同。因此先设置主干线来保证应有的换气次数,再设置辅助喷嘴对空气进行搅拌。
(2)防止气流短路:因为地下车库中送回风竖井的布置须综合考虑,所以有时送、排风口相距很近,此时需要利用喷嘴来虚拟分隔,设置流程,以防短路。
(3)设置不同的喷射角度:在布置喷嘴时应考虑到层高不同,给予喷嘴不同的下倾角度,各喷嘴间横向、竖向的距离,以保证污染物处于地表面等。
(4)对电梯间保护:因电梯间及其前室为人员停留时间最长的区域,所以应对电梯间或其他入口特别考虑。
(5)根据划分防烟分区的大小,风机可合用一台亦可分别设置,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均应按规范设置排烟口,并由消防中心控制,有火灾信号时,开启排烟口、排烟系统上的电动风阀,关闭机房排风口处的电动风阀并切断诱导风箱电源,关闭诱导风机。
3 结语
诱导型通风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地下车库建筑形式,气流畅通无死角,整体空间内新鲜。利用物理特性导引风量,无管路阻力损失,故节省电力,运行成本低。伴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诱导型通风系统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针对其施工技术的研究探讨也会不断地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铁综合接地 接地电阻
中图分类号:U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地铁综合接地设计
为满足地铁供电、通信、信号等设备系统的工作接地及安全接地要求,防止可能发生的触电事故,地铁一般设置综合接地系统。与地面工程接地系统相比,地铁综合接地系统要兼顾防止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产生的杂散电流向道床和地下结构泄漏。整个接地系统包括全线所有车站的共用接地装置和区间跟随所接地装置等。各车站及区间跟随所的接地装置通过敷设在区间隧道的镀锌接地扁钢及电缆的金属铠装层进行连接,从而使整个地铁线构成一套完整的综合接地网。地铁综合接地设计应满足以下功能要求:
保护运营人员及乘客安全,防止电击。
满足沿线因接触导线和馈电线断线可能搭触到设备的安全接地要求。
满足变电所设备工作接地与安全接地要求。
满足各类通信、信号、计算机等弱电设备的工作接地和安全接地要求。
满足车站其它设备工作接地和安全接地要求。
满足接触网系统工作接地和车辆基地防雷接地要求。
车站共用接地装置由接地网及用来连接强弱电设备及金属管线、架构和接地网的接地线构成。接地网由多个垂直接地体和水平连接导体构成,通过接地引出线连接到强、弱电接地母排,并通过强、弱电接地母排连接至车站系统机房接地端子箱。接地网设计要结合各车站的具体结构形式,其工频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Ω,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势应满足安全标准。
2、沈阳地铁九号线首批开工段4站综合接地设计
2.1、沈阳地铁九号线工程概况
沈阳地铁九号线是近期沈阳地铁建设规划中“两L”线中的一条重要线路。本工程近期实施范围为线路起点至建筑大学站,线路全长28.996km,均为地下线,共设23座车站,平均站间距约1.282km。首批开工的四个车站分别为吉力湖街站、汪河路站、曹仲站和沈苏西路站。
2.2、首批开工段4站综合接地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首批开工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这4个车站在人工接地体设置位置的土壤电阻率见下表。
表14站土壤电阻率情况
依据上表中数据,结合车站结构形式,对4个车站接地网的接地电阻进行了核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任意形状边缘闭合接地网的接地电阻,Ω;
——等值(即等面积、等水平接地极总长度)方形接地网的接地电阻,Ω;
S——接地网的总面积,m²;
d——水平接地极的直径或等效直径,m;
h——水平接地极的埋设深度,m;
L0——接地网的外缘边线总长度,m;
L——水平接地极的总长度,m;
ρ——土壤电阻率,Ω·m。
经计算,当仅采用人工接地体做车站的综合接地装置且不采取其他措施(如使用降阻剂)时,汪河路站、沈苏西路站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理论计算值分别为0.57Ω和0.9Ω,能满足设计要求。而吉力湖街站、曹仲站综合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的理论计算值不满足不大于1Ω的要求,需采取降低接地电阻措施。
2.3、降低接地电阻的措施及优缺点分析
减小接地电阻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下面分别对其优缺点及适用情况进行分析:
(1)增大接地网面积
在接地网埋设深度及土壤电阻率固定的情况下,接地网的工频接地电阻主要取决于接地网的有效面积,有效面积越大,其工频接地电阻值就越小。在地铁工程中,由于受地下工程结构外部条件的限制多采用外引式接地装置,将外引式接地装置埋设在车站结构范围以外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地下。此方法降低接地电阻的效果比较明显,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较大。
(2)深打垂直接地极
地铁车站的接地网是由水平接地极和垂直接地极组成的立体接地网。流过大地的电流在均匀电阻率的土壤中呈半球形等位面扩散,深打垂直接地极可充分利用电流在垂直方向的扩散分量,将较大的电流引入大地的深层,同时增大了接地体与土壤的有效接触面积。
(3)换土和使用降阻剂
当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可对接地网埋设区域局部换土或使用降阻剂。置换土一般采用电阻率较低的土壤,如粘土、黑土等。降阻剂常见的有化学和物理两大类,其表面有活性剂,能够使接地体与土壤紧密接触,形成足够大的电流流通面。换土和使用降阻剂对降低接地电阻的效果比较明显,但一般来看流失都比较严重,时效性相对较差,且降阻剂一般对接地体都有较强的腐蚀性。地铁为百年工程,工程建成后一般没有条件对地下车站接地系统进行置换。
(4)利用自然接地体
目前国内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有些综合接地系统的接地网在采用人工接地体的同时也利用了自然接地体。此方法适用于土壤电阻率较大的环境中,用于减小接地网的工频接地电阻,投资小,效果较明显。利用自然接地体又有两种做法,其一是将车站综合接地装置直接与车站主体结构钢筋进行电气连接,使整个车站成为一个等电位的“法拉第笼”。其二是利用结构围护桩钢筋,按一定的距离将结构围护桩内的钢筋用镀锌扁钢进行焊接,连成一圈接地体,而后将车站底板下埋设的人工接地体与这圈接地体进行电气连接。
2.4、沈阳地铁已开通线路的综合接地设计情况
沈阳地铁既有一、二号线车站接地装置设计均未采取降阻剂的措施,也未利用自然接地体,仅利用了人工接地体。接地装置与车站结构钢筋绝缘。
2.5、设计方案
通过上述分析,考虑九号线综合接地设计方案尽量与既有线路方案一致,对吉力湖街站和曹仲站采用利用结构围护桩钢筋降低工频接地电阻的方案,同时以深打垂直接地极的方法做为实测电阻率仍不满足要求时的补救措施。连接结构围护桩钢筋的做法见图1和图2。
图1 利用镀锌扁钢连接围护桩钢筋示意图
图2 利用镀锌扁钢连接围护桩钢筋剖面图
如图所示,连接结构围护桩钢筋后,相当于将车站底板下埋设的人工接地体与结构围护桩主筋及连接主筋的扁钢构成的接地体进行了并联。人工接地体采用的是材质为T2紫铜的扁铜排,考虑到不同金属材质之间的电离反应,在焊接时要求采用热熔焊,且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我们对连接结构围护桩钢筋后的接地网接地电阻进行了核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接地装置的计算电阻,Ω;
——单根钢筋体的接地电阻,Ω;
——结构围护桩钢筋的总电阻,Ω;
K——钢筋体的形状系数;
L——单根钢筋体的长度,m;
n——做为接地体的结构围护桩钢筋的根数,根;
——结构围护桩钢筋之间的屏蔽系数。
根据核算,吉力湖街站及曹仲站采用利用结构围护桩钢筋降低工频接地电阻的方案后,综合接地装置工频接地电阻分别为0.56Ω和0.57Ω,均能满足不大于1Ω的要求。
3、结束语
沈阳地铁九号线工程吉力湖街站和曹仲站最终采用利用结构围护桩钢筋降低接地电阻的设计方案。对后续设计的车站,在设计综合接地方案前应对综合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进行核算,若不能满足不大于1Ω要求,则也应进一步考虑采用其他措施。
综合接地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长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因各地的地质条件差异很大,故选择接地装置的设计方案应因地制宜,以满足功能要求为前提,适当考虑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和经济因素。
参考文献
[1] 《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3版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关键词:地下汽车库诱导通风排烟 补风双速风机设计
TU2
1 诱导通风系统概述 1.1与传统通风方式比较传统通风方式下,风管复杂庞大,不仅占用有效空间,还大大增加了土建投资和安装费用,而且难以避免风管与其他管线(电缆桥架、消防喷淋管道等)的交叉问题。诱导通风系统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上述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保证车库良好换气,并减小通风管道占用车库的有效层高。 1.2诱导通风系统的基本原理 诱导通风系统的喷嘴射出的气流可视为等温自由射流,由于射流边界与周围介质间的紊流动量交换,周围空气不断被卷入,射流断面的速度场从射流中心开始逐渐向边界衰减,而各断面总动量保持不变。
但现实环境中有许多非理想条件,如建筑物中有梁、柱等障碍物和来自各方向的其它自然气流,所以在喷流的中心速度衰减至某一速度时必须有另一喷嘴来接力,从而形成整个空间产生流动的速度场。图2为喷流射程与速度分布示意图。
诱导通风系统包括送风风机、多台诱导风机和排风风机,其中诱导风机由超薄箱体、低噪音前向多翼离心风机、可任意调节方向的喷嘴三部分组成。送风机提供新鲜空气,诱导风机将室内空气与之充分混合后,沿一定方向到达排风口,由排风机排出。如图3
1.3诱导通风系统的特点 1.3.1节省空间,减少土建投资 一般诱导风机箱体仅250mm高,在梁间布置,直接吊挂于楼板下,可降低地下汽车库设计层高约400mm,减少地下工程开挖费用和混凝土浇筑费用,使室内空间开阔,布局简洁美观。 1.3.2施工简单,减少安装费用 诱导风机体积小,重量轻,无需接管;安装形式多样,纵吊、横吊、壁挂式均可;单相220V电源,配线简易。
1.3.3管理方便,节省运行费用 由于无管路阻力损失,送、排风风机所需风压低,使风机电机功率大幅下降。诱导风机采用高效低噪音风机、消声箱和符合空气动力学特性曲线的高速喷嘴,噪音较低,所用的高品质无油式轴承电机无需定期添加油,维修量很小。
1.3.4通风效果好 诱导通风系统能够有效扰动周围空气,不易产生死角。当出现有害物滞留时,可随时方便地调整喷嘴方向,以适应不同的建筑形式。室内空气分布均匀,混合效果好,有害物经充分稀释后平均浓度低。即使送、排风风机停止运行,诱导风机单独运行也能使空气流动。
2工程实例
2.1工程概况 某小区地下汽车库共包括十二个防火分区,第六防火分区为移动电站和设备用房,其余防火分区为车库。以第一防火分区为例说明。该防火分区层建筑面积约3940m2,层高3.6m,梁下净高2.8m,地上28层为住宅。
2.2系统设计 由于该车库层高较低,加上小区的室外敷设在汽车库的顶板下,若采用传统通风系统势必会使室内净空高度低于2.2m,根本无法满足《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的最小净高要求,而且满布管道和桥架的顶棚会使整个车库显得拥挤压抑,因此平时通风设计采用诱导通风系统。 该车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系统和消火栓系统,形成1个防火分区,由于面积超过2000 m2,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库设计防火规范》第8.2.1条,以隔墙和顶棚下突出不小于0.5m的梁分成2个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面积均小于2 000m2,在每个防烟分区内设置1个排风排烟合用系统即可。参见图4。
排风与排烟风机合二为一,选用双速离心风机箱,可节约设备的初投资,还可根据汽车出入频率切换高速和低速档位进行调节,以节省运行费用。风机常年运行,故障易于发现并排除,确保系统安全可靠。排风与排烟系统共用部分风管,可减少管材用量和安装费用,也为其他专业的管线布置留出了空间。 平时排烟防火阀开启,排风通过诱导风机高速喷出气流带动周围空气,使大量新鲜空气与室内空气混合稀释后,沿预设方向运动至排风口,由排风机排出室外。当某一防烟分区发生火灾时,诱导风机关闭,风机在高速档位运行进行排烟。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排烟防火阀自动关闭,同时风机停止运行。平时合用风管和风口的允许风速均按排风时考虑。 防烟分区1设1个机械送风系统,防烟分区2有直接通向室外的疏散出口,依靠车道自然进风。送风风机平时关闭,火灾时运行。当送风温度超过70℃时,风机入口处的防火阀自动关闭,同时风机停止运行。 2.3风量计算 地下汽车库的通风量按稀释废气量计算,排烟量按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h计算。设计机械排风按每辆车300m3/h的通风量设计,机械送风系统可用来补风, 补风量不小于排烟量的50%设计。风量,详见表1。
2.机选型 送风机不需克服风管阻力,采用轴流风机;排风(烟)风机采用双速离心风机箱,保证280℃时能连续工作30min,电机均为防爆型。 确定诱导风机的数量可参考表2,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算。
本工程PF(Y)-1、P F(Y)-2系统均属第3种类型,再按两个喷嘴前后间距保持在17m以内的原则布置,数量见图5。
2.5气流组织 诱导通风系统的布置按送、排风风机的位置、停车方向等来组织气流行程。诱导风机回风口与障碍物的间距不小于600mm,喷嘴出风口向下15°前无障碍物。风机吊装高度以允许最低高度为宜,一般取箱体底部与梁底或管线底部相平,见图6。
3结论 3.1在汽车库层高受限,传统方式布置有困难的场合,不妨采用诱导式系统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 3.2诱导通风系统排风口处的CO浓度真实地代表了车库内CO的最高浓度,在此设置CO浓度传感器控制送、排风风机的风量及诱导风机的启停,可进一步节省电力,降低运行费用。 综上所述,只要合理划分系统和布置诱导风机,诱导通风系统完全能够满足地下汽车库的使用要求,是一种经济可行的通风方式。
参考文献
1 GB 50067-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2JGJ 100-9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