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民间艺术活动8篇

时间:2023-09-11 09:17: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民间艺术活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间艺术活动

篇1

(一)开发和建构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区域特色活动

除了环境的布置,材料的投放,我们更要让幼儿了解到自己身处的环境和自己动手完成的作品的背后意义,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多感官,在听听、想想、看看、做做、说说中领略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在民间艺术区域活动中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认真实施预设的计划,同时也要注重区域的开发与生成,鼓励师幼在互动超越预定的要求,弹性灵活地执行计划。根据幼儿的经验、兴趣与思考,和孩子们共同寻找新的区域活动资源。

(二)激发幼儿兴趣,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时期,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有了兴趣,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良好发挥,学习起来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是在感受美、欣赏美的作品中获得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离不开幼儿对于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要想激发幼儿丰富的审美想象力、透彻的审美理解能力和活跃的审美创造力也必须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归根结底,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尤为重要。

1、注重环境创造,熏陶感染创造良好的民间艺术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对于民间艺术的美的体验,还有助于幼儿对于民间艺术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好的环境会说话,它可以告诉幼儿什么是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美在哪里?我们该怎样去欣赏它的美?如何去追求它的美?……幼儿每天面对着这样的环境,必会耳濡目染,再有教师平时的有意识引导,就能更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和审美感知能力。只有解放了孩子的眼,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解放孩子的脑、解放孩子的手。

2、加强作品选择,开阔视野最好的未必是合适的,合适的未必是最好的,所以要加强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必须选择最好之中的,且内容易于幼儿理解的民间艺术作品,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幼儿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被色彩包围着,蓝天、白云、绿草等,孩子喜欢被其生动的色彩所吸引。我们通过玩游戏让他们体验色彩的美,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让幼儿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情境和教具中感受色彩的美,通过玩弹珠滚画、玩泡泡吹画、玩蔬果印章画给幼儿实践和表现美的机会,使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对色彩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对色彩的认识也加深了。

3、点燃幼儿“智慧的火把”把幼儿的创造作为灵魂在民间艺术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中,教师在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培养幼儿对于民间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很重要。由于我们的对象是幼儿,所以我们提供的材料应多样化,让幼儿自选发挥。活动的开展也应循序渐进,可以先是完整模仿,教师提供多个原型,幼儿只需依葫芦画瓢;然后部分模仿,在熟悉多个原型的基础上,互相迁移,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最后创作,教师给予幼儿主题,拓展幼儿思维,寻求新出路。通过引导,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可以激发幼儿打破常规,使得幼儿想法层出不穷,进而提高发散性思维。比如在游戏活动中的替代物,就可以运用创造性设想,使其一物多玩,丰富的引导,就使得玩法多样化。引导是基于对幼儿的已有经验,所以必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幼儿,才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经验,这样才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总结经验

篇2

一、将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

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我们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创设让大班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民间艺术操作区,选择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实践活动及材料,利用操作区“活动性、游戏性"的有利条件,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的机会。

1.美术区

在美术区我们投放了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玉米皮等大量的材料,让孩子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美术区孩子们憋足了劲,认真地制作起来,通过画、剪、贴,任其所能,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尽情地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同时积极大胆地表现自己,去创造美、表现美。

2.音乐区

在音乐区中,我们摆放了锣、鼓、脸谱等道具,引导他们大胆运用进行表演,还摆放了各族服饰、民间舞曲录音带等。孩子们在这里没有听到生硬的说教,幼儿在自娱自乐中,始终兴致高涨,自由表演……古老的东方文化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让文化经典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培养幼儿对祖国、对民族文化的热爱需要长期时间,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已经在心中萌动。

3.图书区

有民间童话选、民间故事、民间童谣等画册。孩子们通过看、说、讲,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了交流能力。拼摆区内,让幼儿搜集了很多废旧的民间文学图案,让幼儿拼摆、创编故事。另外,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要求,还随时设置了自然区、游戏区等以配合民间艺术教育。

4.游戏区

在民间游戏区,我们发动家长,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玩具,并根据我们的需要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安全因素等进行了整理,选择了陀螺、沙袋、风车、杏核、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来源于生活中,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大班孩子的创造力。

二、创设环境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要使活动区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因此,我们注重探索多样化指导方式,为大班幼儿提供充分表现美、感受美的机会。

1.创设民间艺术氛围

幼儿在充满民间艺术氛围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合作,从中他们受到了民间艺术美的熏陶,萌发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园开展的区域活动,不是单一地让幼儿去“做做、玩玩”,而由教师从中去协调各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相连,将区域活动与幼儿的一日活动有机相连。如:在“快乐的螃蟹节”这一主题中心活动中,让幼儿画《可爱的螃蟹》,我们有意识地在自然区中放置几个鱼缸,鱼缸里有螃蟹。请幼儿在绘画活动画中观察其特征、形态,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由于受活动区的感染,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用螃蟹壳制作成不同的民间工艺品,将教室打扮得特别漂亮。区域活动之所以受到幼儿的喜爱,它能为幼儿提供较宽松的自由发挥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活动区,自由地选择操作,区域活动没有一定局限性,幼儿可以大胆地想象。

2.积极引导,激发幼儿全面参与

活动区教学时,教师应以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幼儿引导为主,重视活动的欲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三、区域活动中实施民间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1.区角活动是愉悦性和教育性的统一

目前我们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几乎没有幼儿的选择自由:从教学活动内容、材料、方法、时间、空间、合作伙伴等方面,供幼儿选择的余地十分有限,指定远远多于选择,选择的范围也是很小的,因为活动目标和内容单一,材料欠丰富,很少考虑个性差异。区角活动则不同,每次让幼儿开展区角活动,这时幼儿会兴高采烈地来选择自己所要活动的场所,他们无拘无束,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择材料进行拼贴、表演、绘画等等。对幼儿来说,区角活动的氛围宽松,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在整个区角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玩什么,自己决定怎么玩,并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在无任何压力的环境中,自由设计玩法,积极活动,获取经验,得到满足,尝试成功,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因而,对幼儿来说,区域活动是愉悦性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教师有计划地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条件,通过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使幼儿能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从而达到促使每个幼儿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的目的。由此可见,区角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形式,具有教育性。

2.区角活动是表现性和自主性的结合

开展区域活动,激发了大班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区域,让幼儿在活动区中轻松愉快地表现自我,萌发了幼儿的感受美、表现美、再选美地情趣。表演区中,一个个动人的民间故事,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如“西游记”、“小羊和大灰狼”、”彩霞姑娘“等。在小朋友的表演下更生动,幼儿戴上各种头饰,伴随各族音乐旋律翩翩起舞。美工区中的幼儿画的画,剪的剪,捏的捏。他们一双双灵巧的小手创作出一幅幅、一件件精美的民间艺术作品。区角活动是幼儿发挥自主性的最好场所,它使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及材料相互作用中,保持活动热情和表现欲望,让幼儿从中积累经验,提高水平,它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佳场所。

3.区角活动有益于个别化和个性化的教育

篇3

一、项目的定位

什么样的项目容易被学生接受,并能迅速推广开来,而且有一定的活动意义,这是我们在筛选项目的过程中考虑最多的。有些项目有很高的欣赏性,比如舞狮,问题是难度大,不容易操作。既简单又实用的项目才是适合学生开展的。最终我们确定了几个项目,踩高跷、抖空竹、竹竿舞、滚铁环等。但完全照搬过来使用,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必须经过改进才能推广。如踩高跷,民间使用的高跷比较高,保护也少,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降低高跷的高度,并用绳子拉住两边提在手里,减少了使用的危险才能在学生中安全推广。再比如竹竿舞,动作比较繁杂,节奏感很强,配合的需要也多。学生开始都觉得这个项目看起来是好看,但学不会。所以在教学时减少了动作的变化,放慢节奏,有步骤地拆分动作,去繁化简,逐步增加难度。实践证明,这些改进后的项目还是比较吸引学生的,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像给阳光活动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学生的锻炼热情空前高涨,也达到了阳光活动的目的。

二、项目的变换

如果因为你喜欢吃红烧肉而天天给你吃,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吃腻。活动也如此,再好的活动项目,每天都在重复,学生难免会觉得兴趣在减弱。因此适当地轮换项目也是调节学生口味的一种方法。从大的方面来说,项目与项目之间要轮换。同一个年级安排几个不同项目,每周轮换一次。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学到不同的项目内容,也避免了单一重复练习造成的枯燥感,又能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学习机会。从小的方面来说,组织形式的变换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单人练习、双人练习、多人练习、分组比赛等形式轮换进行,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氛围中获得进步。

三、项目的拓展

活动项目被发明出来,说明活动本身有着一定的存在意义,能被广泛的人群接受,更说明项目有它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正因为项目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才不至于被淘汰。同样的道理,民间艺术活动被人们所认识并接受,自然有项目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到了我们手中,不但要学会领悟,更要让这个项目有所发展。教师凭着自身的认识把项目的活动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如果学生只是跟教师学会如何操作,不能创新发展,那就没有进步,这个项目也迟早会被淘汰。教师只是一小部分,学生才是最大的学习人群,有着不可限量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这个项目中去探索、去创新。比如说竹竿舞,当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脚步方法、节奏以后,可以尝试两人合作、多人合作、加上手部动作、创编口令、儿歌等来配合练习,这样就让竹竿舞跳起来更有欣赏性、艺术性、趣味性。

篇4

一、尊重幼儿兴趣,把握活动内容开发的方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如何在这庞杂的艺术体系中选取幼儿感兴趣又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创设环境,在观察分析中发现兴趣点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在民间艺术系列活动的开展中,我们通过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让幼儿每天置身其中,有意无意地去关注这些艺术品,老师则做一名旁观者,我们发现小朋友们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时就会不自觉地驻足欣赏、指指点点,还会向老师问这问那,我们观察幼儿由环境引发的言行举止,还可和他们进行随机的交谈,听听幼儿的想法,在这样的环境互动中我们找到了幼儿的兴趣点,并确定了以泥塑、剪纸、印染、编织、传统节日等项目作为我们活动开发的重点。

2.认真研读,在全面了解中寻找切入点

《指南》告诉我们: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选择应关注艺术学科内容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契合,选择那些既具有文化内涵,又符合幼儿自身特定的生活经验、愿望与情趣的作品。我们根据《指南》在反复研讨中全面了解幼儿艺术表现与创造的特点与教育要点,明确了民间艺术系列活动的切入点,我们不但要关注幼儿艺术活动实际呈现出来的结果即艺术作品,而且更加要关注艺术创造中幼儿的艺术思维过程、艺术形式、语言使用过程,以及对艺术工具和材料探索的过程。

二、注重幼儿体验,优化活动过程实施的策略

体验性与表现性是儿童艺术的特点,在民间艺术活动的组织实施中我们就要顺应儿童发展的这种特点,通过建构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1.全员参与,在欣赏创作中自主感知

在民间艺术系列活动的组织实施中我们始终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通过创设多元化的活动环境,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给予幼儿参与体验的机会。每次活动不只停留在让幼儿观察比较、表达交流,获得视觉上的愉悦和语言的发展上,更注重的是让幼儿以自由创作的方法来再现自己对某一民间艺术作品的感悟。如在元宵花灯的活动中,我们不仅组织幼儿参观花灯展,欣赏制作工艺,以了解花灯的形状、色彩及其艺术表现手法、蕴含的寓意等,还要开展花灯创作系列活动,有彩纸粘贴花灯、水粉绘画装饰灯笼,有折纸、剪纸制作灯笼,还有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灯笼等,我们将各种材料投放在美术区角内,让幼儿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创作,同时还在班内开设自制花灯展示区,专门展示幼儿创作的作品。

2.适宜指导,在引领支持中提升感受

《指南》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为此在民间艺术活动中老师扮演的不是传授者,将一项项技能教给幼儿,而应该是幕后支持者,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对民间艺术进行表达与表现。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尊重幼儿自发的表达和表现,如当幼儿用彩泥随意捏出一个形状并告诉你这是X X时,我们要给予认同。第二,创设让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如创设活动区,提供空间、时间、材料和艺术作品,让幼儿有机会自发模仿、自由涂画。第三,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敢于表达和表现,如,在幼儿自由表现时,对幼儿的作品不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只要发现幼儿有一点进步都是值得欣赏和鼓励的,以此增强自信心,对民间艺术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的创作欲望。

三、关注幼儿发展,拓展活动组织形式的途径

教师、家长和社会都是幼儿成长的引导者、发展的领路人,幼儿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在民间艺术系列活动中我们始终将幼儿的主动发展作为主要目标,积极拓展活动途径,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助力。

1.家园合作,在互动交流中实现共赢

在民间艺术系列活动中我们重视家园合作,调动幼儿家庭中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资源,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如为了让家长更清楚、详实地了解活动的内容和流程,我们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园地、幼儿园网站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向家长介绍民间艺术系列活动开展的意义、近期准备开展的活动、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等,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活动中得到的发展,从而更加有目的、有准备、有方向地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在每次重大活动结束后我们及时发放“活动反馈表”,虚心听取家长对活动的评价或建议,不断充实民艺活动。

2.走进社区,在资源共享中助力发展

篇5

幼儿教学的活动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在完成幼教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丰富幼儿的活动就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看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丰富离不开对民间艺术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基于幼儿生活实际、面向人类文化结晶的民间艺术,其中蕴藏着相当丰富的地理、人文知识,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进行民间艺术教育的价值

民间艺术从宏观方面看,它往往是指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作并流传下来的,带有草根气息的文化成果,是人类文化的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幼儿成长的角度来看,其是幼儿成长阶段的重要营养元素,因为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儿童成长环境本文由收集整理高度相关,形成了幼儿成长的文化基础,他们的牙牙学语及儿时的美好记忆往往就渗透其中。而从实施价值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的:

一是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幼儿处在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段,一般只具有对事物初步的感知能力,而身边的事物的刺激有时是单调的,这里幼儿园里的民间艺术教学就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事实证明,特别是民间艺术中的故事、童谣,能够刺激学生发挥想象力。例如讲民族英雄岳飞抗金的故事时,我们用适合幼儿的语言,将故事情节进行简化,让幼儿初步感知岳飞的精神力量,他们甚至有时能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角色来进行对应,以分辨一般意义上的好与坏。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适当地渗透简单的家乡、祖国的观念,这样的观念有可能在幼儿的心中形成一株小苗,伴随着幼儿将来的成长而生根发芽。

二是提高幼儿的辨别能力。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辨别能力是思维发展的重要表现,除了常规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之外,民间艺术的教学也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例如对美与丑的辨别,在民间艺术活动中,总有一些美与丑的对比,有的是客观存在的美与丑,有的是需要发现的美与丑。客观角度的美与丑,如手工作品中的作品与次品,可以让幼儿知道美与丑有哪些不同,怎样才能拥有一件美的作品等,从而让幼儿增强一种美与丑的辨别能力。当然,在这样的活动中,对美与丑的比较并不意味着对丑的作品的贬低,我们要让小朋友们意识到的是,有时丑是走向美时必须经历的阶段。再如一些民间音乐作品中,总有一些类似的需要比较辨别的内容,如儿歌《小兔子乖乖》中小兔与大灰狼的辨别等。

三是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具有幼儿经验的老师们都知道,幼儿其实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因此基于幼儿已有的创新水平,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发掘与培养,也是民间艺术进入幼儿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比如我们受陶艺活动启发,让幼儿用橡皮泥模拟陶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创作不同的形象。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可以大大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进行民间艺术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民间艺术的开发和利用策略,是认识到其价值之后进入我们研究视界的核心内容。根据我们的研究实践,我们认为有效的开放和利用策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择民间艺术中性质相似的内容,进行主题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将民间艺术引入幼儿教学的有效策略有两种,一是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性的渗透;二是就某个主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对于后者而言,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寻找发掘民间艺术中形式不同、实质相同的内容,然后将其改造成幼儿容易看懂、容易吸收的教学内容,并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具体实施。

例如,在民间艺术中,有时民间故事、童谣,民间的剪纸艺术常常能表现同一个主题故事。我们曾经在研究中尝试了“年”的主题教学,而在我们幼儿生活的世界里,恰恰又有关于年的民间故事——不少家长们都会向幼儿讲年是一种猛兽;有关于年的民间活动——拜年、放爆竹、送灶神等;有关于年的民间作品——剪刻纸、写贴门对子(即对联)等。这些内容幼儿非常感兴趣,我们在讲授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实际模拟,让老师跟幼儿一起模拟过年。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获得了许多关于年的知识,丰富了他们的视野,积淀了他们的文化。

二是选取民间艺术中的精华内容,布置园班静态文化。将民间艺术以静态文化或者说凝固的文化形式,呈现在幼儿园的不同位置,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我们知道,幼儿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色彩鲜明、形象卡通的图、画等非常感兴趣。基于幼儿的这些兴趣,

转贴于

将民间艺术改造成幼儿喜欢的形式,在幼儿生活的教室、卧室、走廊等地方呈现出来,幼儿可以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认知。例如,我们生活的地区有放风筝的传统,民间也常有风筝节、放风筝比赛等活动,让幼儿看看风筝的制作过程,让幼儿参与放风筝的过程,就成为我们民间艺术开发和利用的一个重点体验内容。

在我们的幼儿园,楼梯、走廊经常挂有我们老师和幼儿一起扎的风筝,我们还邀请家长来对幼儿进行风筝扎制过程的展示,我们也让家长参与我们园的班园文化建设,让他们献计献策,并请部分家长参与我们的文化布置,这种家园联合的方式让幼儿对园有了家的感受。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过以蓝印花布为展示内容的文化布置,让人欣喜的是幼儿对这种看似简单,但图案却十分丰富的民间作品非常感兴趣,每次走到这些作品这边时总要摸一摸、看一看,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明显。

三、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民间艺术开发和利用的一点思考

篇6

一、引言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体现了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民间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彰显着我国的民族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传承作用。冀东民间艺术经过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我国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冀东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等,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民间艺术。此类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与那些通过出土挖掘文物的传承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民间艺术的传承过程中,必须包含口口相传、技艺传授等活动,所以冀东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意义重大。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冀东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却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为了使这些已有千年历史的民间艺术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其活态传承与保护工作则显得十分必要。

二、冀东民间艺术活态传承与保护影响因素分析

(一)地方政府执行民间艺术保护政策力度不够。近些年来国家政府关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我国政府针对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的主导思想是通过各种可行方式保护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历史的载体,从而不断丰富我国的民间文化。冀东地区地方政府虽然也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政策,但是在发展民间艺术文化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创造经济效益。只有那些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民间艺术才会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那些无法凸显经济价值或暂时无法创造经济效益的民间艺术往往会被地方政府忽略。由于冀东地区地方政府在其民间艺术活态传承与保护中的出发点就有失偏颇,导致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再者,冀东地区一些地方政府的自身经济条件也不太好,所以在传承与保护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无法全面地进行。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对此缺乏保护意识,很多地区都没有进行过普查工作,如,唐山的许多乡镇没有意识到民间艺术的真正价值,从没有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想法,这就给冀东地区的民间艺术活态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民间艺术团体传承民间艺术力量的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我国政府也逐渐向服务性政府转变,在这一背景之下,冀东地区民间艺术团体在民间艺术的活体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民间艺术团体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民间艺术的传承人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体组织,这样的组织又可分为盈利性和公益性组织。第二类则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起来的民间组织。第一类民间艺术团体的特点为松散、缺乏约束性,而且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也无法获得可靠的经费保障。第二类团体的大多数成员为业界的专家学者,虽然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优势,但是由于缺乏民间艺术的传承者,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不利于冀东地区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加之许多民间艺术人思想的局限性,不愿意加入带有较强官方色彩的团体组织,这就使得关于冀东地区民间艺术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无法有效融合,从而造成民间艺术资源被浪费。加上活动费用供应的不足、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冀东地区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三)相关的系统性理论研究缺乏。从冀东地区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可以很容易了解到,虽然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但是政府部门对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所做出的干预远远不够,冀东地区民间艺术的传承主要是以亲属或师徒关系进行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大,从而给这种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受资金、资源、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关民间艺术的活体传承与保护研究非常少,针对冀东地区民间艺术活态传承与保护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理论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对冀东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四)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就导致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冀东地区又靠近沿海,其民间艺术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程度会更深。其次,我国文化多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是在冀东地区许多民间艺人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却丧失了传承本族艺术文化的动力,这也会对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带来很大的影响。再者,年轻人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且认同感在不断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冀东地区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

三、冀东民间艺术活态传承与保护策略分析

(一)加大政府部门的保护力度。复旦大学教授胡守钧在关于恢复和弘扬优良民间传统的时候指出:“政府要带头,媒体加强宣传,社会各界参入。政府带头尤其重要,被公权损害的民间传统,当然还需公权来恢复。”党的十六大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具体说来,政府作为民间艺术传承的主体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政策制定和经济投入。在目前的情况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在文化部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综合考量下,已经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关于保护民间艺术的政策,但是在经济投入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民间艺术项目因为具有一定的市场开发前景成为地方政府的宠儿,而其余的项目只能分到很少的传承经费,有时候这些经费还不能按时发放到位。冀东地区当地政府应该把民间艺术传承工作纳入到文化事业发展的系统中来,把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状况写进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去。政府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同时在人力物力的调配上有很大的优势,政府的重视与投入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影响深远。当然,政府的初期干预也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而不能作为长久措施。民间艺术的发展,还需自身“造血”,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

(二)利用协同创新精神实现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所以,在进行冀东民间艺术活态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必须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传统民间艺术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和创新。对于冀东地区来说,要尽可能避免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工作有部门或企业单兵作战的现象,彻底改变之前思路固化、缺乏创新的旧习惯,加强当地政府、企业以及传承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联系,促进民间艺术的合理开发。通过与政府企业的强强联合,为冀东地区民间艺术的活体传承与保护争取到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从而为冀东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提供良好的保障。为了推动冀东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必须将相关机构有效连接起来,文化发展需要进入良性的联系和循环之路。

(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进行产业化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已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传承和发展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所以,冀东地区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也必须实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但是在进行技术创新之前,必须改变保守的传统思想,如,对唐山皮影或乐亭大鼓的表演形式进行适当的创新,或许会收到更好的表现效果,从而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从现代大众的审美习惯着手,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当然,这也符合市场经济中的供需理论。随着新时期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国家和地方非遗发展的关键需求,在冀东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中,实现产业化发展,不仅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而且又为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传承提供了合适的途径。冀东地区在我国算不上非常发达的省份,通过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可以实现当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有效融合,进而有效推动整个河北地区的发展。

(四)加强理论研究。冀东民间艺术活态传承与保护的悲观现状,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为了将这些民间艺术继续传承下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便是加强理论体系的建设。业界专家学者应该试图利用社会学、经济学、营销学、传播学、人类学等理论知识,通过深入分析和客观总结,进而提出一份具有一定操作价值的研究成果。业界学者不能够仅仅局限在民间艺术的圈子内探究冀东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最好的方式是将这一研究课题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深入探究。但是,在相关理论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白,这会耗费很长的时间,而且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各类学者决不可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要加强与政府以及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合作,力争为冀东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篇7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方面,民间力量的进入比较难,所以基本不成气候,因为民间还不具备赞助自然科学研究需要的资金,最多在一些纯粹的基础研究中或有一点可能。但人文社会科学确实有变化,我想这是因为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特点决定的。

我们知道,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并不需要过多的经费支持,除了一些特大的文献积累和史料编纂项目外,常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完,在经费方面并不是非有经费才可以进行。现在国家社科基金也好,教育部或者其他相关政府的社科基金也好,就项目的绝对经费而言,具体到项目本身并不很高,一般10万元的项目就算不少了。但它的主要意义体现在评价体制本身,并不体现在经费多少。也就是说体制性的项目本身就是意义,而民间的资助经费再多,在评价体制中的位置也会受到影响。但随着体制性项目的学术意义越来越受到怀疑,再加上体制项目的经费使用有严格要求的财务标准,烦不胜烦,所以本身的吸引力在下降,至少对有社会声望的学者,体制性的项目,在学术领域并不能得到较高的评价。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就说过,这些年凡有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多数是个人做出来的,和体制性项目无关,这个评价大体是准确的。

从近期国家对期刊和出版体制的变革动向判断,开放性的思路是基本走向,也就是说,以往控制严密的格局,总体上将向开放的方向变化,特别是随着多数中央部委出版社向企业化转向,民间资本资助学术文化活动将是一种常态性的行为。事实上,现在有些不在高校评价体系中的学术期刊,其学术水平早已得到学界的公认,比如像刘梦溪主编的《中国文化》杂志、陈平原主编的《现代中国》,山东出版社的《经济学家茶座》、《历史学家茶座》、《万象》杂志等,实际都有民间背景,但它们的学术地位早已得到公认。就是有些企业自己创办的内部期刊也有相当水准,如潘石屹公司办的《SOHO小报》,也很受读者欢迎。

开放是我们时代的主要变革方向,文化学术也不例外。期刊号、书号管制,由审批到登记制度的转向是早晚的事,当这些制度发生变化后,僵硬的高校学术文化体制再要吸引一流的学术成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政府已经给出的那点经费本身的吸引力,随着高校员工收入的提高,正在下降,而申请手续的烦杂和事后评价,又让学者望而生畏,民间资助学术文化的热情正是在这种一情况下得到了提高。

篇8

坚持以党的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扬我党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努力为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帮扶解困,用五年时间实现我市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繁荣。

二、脱贫目标

根据省确定的年人均收入在1900元以下为贫困户的标准,经辖市、区民族事务部门的统计,全市农村少数民族贫困户共有829户,计1148人,按照省每年脱贫30%的要求,争取从今年起至年使全市农村少数民族贫困户基本脱贫,60%的农村少数民族家庭收入要达到当地农民的平均水平。

三、扶贫职责

1、市扶贫办要将辖市区农村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列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2、各级党委统战部、政府民族部门的主要领导要列入同级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和制订促进少数民族村组和少数民族生产示范基地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协调解决农村少数民族、民族村组、生产示范基地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扶贫项目、资金及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照顾;3、市农林局要负责研究农村少数民族、民族村组和少数民族生产示范基地农业、农村、林业发展和少数民族村民增收问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少数民族生产方式改革、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及婚进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4、市交通局对民族村组公路、水路等交通发展战略、政策和中长期规划要提出指导性意见,负责协调处理民族村组在公路、水路建设中的特殊问题,对民族村组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给予倾斜和帮助;5、市文化局要积极扶持农村少数民族、民族村组、少数民族生产示范基地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解决他们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在拟定文化艺术方面的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农村少数民族和民族村组的特殊情况,予以照顾;6、市卫生局要积极扶持农村少数民族、民族村组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类、各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要积极开展医疗扶贫,对持有少数民族身份证和政府民族部门发放的特困证的农村少数民族家庭中的少数民族成员就医免收挂号费,减免30%治疗费、手术费、检查费、化验费、住院费,研究民族村组卫生方面的特殊问题,制定改善民族村组卫生状况的政策、措施等;7、市教育局要负责协调对民族村组的教育援助,解决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家庭接受教育中的特殊问题,特别是特困少数民族家庭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门要减免其杂费,交纳代办费有困难的可申请助学金,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杂费,建议由市帮困助学办予以解决,要大力开展农村少数民族贫困户的成人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8、市科技局、科协要加大对农村少数民族、民族村组的科技投入力度,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在科技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在实用技术的引进开发与推广、科普工作,少数民族科技人才培训方面给予重点倾斜;9、市财政局要拟定支持民族村组、少数民族生产示范基地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及建议,指导辖市、区对民族村组的财政支持,加大对农村少数民族婚进妇女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投入等;10、市广电局要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法规;传播民族知识,报道民族工作,积极扶持农村少数民族、民族村组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11、市体育局要研究制定发展农村民族村组民族体育事业的措施,支持少数民族体育事业,促进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12、军分区、组织部、宣传部、民政局及工青妇组织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与农村少数民族特困户家庭结对帮扶,促进全市农村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

四、实施步骤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党政机关定点联系、支持贫困地区开发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为此,今年的农村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拟分以下三个阶段实施。

1、调查摸底,签订帮扶协议阶段:辖市、区民族部门及新区社会发展局要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逐户排出困难程度,找出贫困原因,确定重点扶持内容、扶持项目,落实帮扶单位,组织帮扶双方见面,确定帮扶方式,签订帮扶协议书。

2、帮扶实施阶段:各帮扶机关、单位和个人,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针对帮扶对象的特点,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寻找项目为帮扶对象“造血”、“补血”,辖市、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要始终把民族聚居村组和婚嫁迁入我市的少数民族贫困户作为帮扶重点,明确自己的工作思路,通过生产示范基地、农工商一体化,发放小额贷款等形式,引导少数民族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年度收入。

3、检查验收阶段:辖市、区及新区要根据《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开展农村少数民族扶贫开发活动的计划。在活动中,要坚持讲大局、讲实际、办实事,要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今年12月下旬,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将会同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对全市开展农村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脱贫率达不到30%的市、区将取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先进局”的评比资格。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