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看法8篇

时间:2023-09-11 09:17: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看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篇1

关键词:口腔种植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生;横断面调查;口腔医学教育

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均将口腔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生教育[1]。我国的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随着近年来口腔种植患者的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入学后便投身到高负荷的临床工作中[2]。研究生教育专注于临床能力培养,忽略了专业人文素质培养,这也导致口腔种植学研究生临床接诊过程中医患纠纷与医疗投诉不断增加,不能完全胜任临床工作[3]。如何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是否有必要在口腔种植学研究生教育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医疗服务,是笔者多年来不断思考并积极探索的问题[1-2]。我们于2019年对某医科大学口腔种植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在读和已毕业)进行了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调查,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某医科大学口腔种植学研究生(包括在读和已毕业)进行群体抽样调查,共纳入23名研究生。1.2调查方法。由两位口腔种植学一线教员担任调查员,采用自编问卷以调查者自填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统一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并当场收回,收回时检查是否有遗漏或未填者,及时补充填写,以保证问卷合格率。共发放25份问卷,经确认后有效问卷为23份。收回问卷后由专业数据分析团队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4]。1.3调查内容。一般信息(年龄、性别、年级等),口腔种植学人文素质教育情况,对本专业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本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看法等。1.4统计学分析。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份,收回问卷23份,合格问卷23份。其中,男生12人,占52.2%;女生11人,占47.8%。平均年龄(29.5±6.6)岁。2.1口腔种植学研究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调查发现,所有研究生均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很重要,91.3%的研究生认为教研室对人文素质教育足够重视,26.1%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较专业课程教育(8.7%)更重要,78.3%的研究生认为应该在校内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见表1。2.2口腔种植学研究生对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的认识。调查显示,100.0%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其在临床工作中改善和处理医患关系,91.3%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丰富专业内涵,95.7%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制订职业规划,91.3%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并提升精神境界,见表2。2.3口腔种植学研究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看法。调查发现,91.3%的研究生认为本专业教师能够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融入教学。与此同时,82.6%的研究生对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表示满意,但仍有17.4%的研究生表示不满意。65.2%的研究生认为可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比例。65.3%的研究生认为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的检验应当采用实践考核的方式,见表3。

3讨论

篇2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问题分析;对策

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1]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2]然而,众多高职院校在“以服务为宗旨,在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向有利于就业需要方向调整,应用型技术与技能培训成为学校和学生关注的重点,人文素质教育则成了被忽视的对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令人堪忧。

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1.学生层面,学生人文素质基础差,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近几年起,高校扩招的趋势有所减缓,但高中毕业生人数的急骤减少,使得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位于最后批次录取学生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成绩下滑严重,人文知识贫乏,很多同学竟然连一些中学必读的书籍都没有阅读过,哲、法、艺等知识更甭提,导致人文知识薄弱,审美情趣偏低。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缺乏了解,对现世界、现实社会的认识肤浅,还有一些学生写作业时错字连篇,甚至缺乏基本的语言文字理解与表达能力。大部分学生来到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薪水高少受累”的较为体面工作。对他们来说,能长“本领”的专业课教师学生的重点,与技术技能毫无相干的人文素质课是基本没用的“无用”课。三年的大学生涯更像是进入职场前的“热身赛”,与其花力气学习这些“无用”的课程,倒不如多学点专业技能,多背点英语单词,多参加些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得“实在”。出现讲“人文阅读”选修课上被学生发问“老师,您觉得学这些有用吗?能帮助我找工作吗?”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不足为怪。

2.教师层面,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意识普遍较强,,但知识单一化严重,教学中缺乏课堂讨论的习惯,以知识灌输为主,极大减损了传播人文传统和价值观的效果。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是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教师的引进,尤其是专业教师引进基本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教师后期的培养,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个人,将提升的重点都放在专业知识知识和技能上,很少关注教师人文知识的涵养,人文精神的积淀主要靠教师自身的日积月累。由此导致了教师人文知识、人文品格、人文价值等方面的人文综合素养普遍缺失,知识结构的单一化现象严重的状况。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不可否认的是,除了受制于课堂学生人数较多、学生不愿意参加讨论等大环境,少量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很得当,大都是“一言堂”式的以单纯的知识灌输为主,课堂少讨论的氛围,甚少有对于人类基本价值观的探讨?这本身也阻碍了学生走近人文素质世界的步伐。

3.学校层面,受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影响和总体课时量的限制,有用“通识教育”课程替代“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倾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虽然都是各专业学生都应学习的课程,都注重培育人的专业之外的素养、看似相同,却有不少的差异。从课程内容来看,人文素质教育通常是以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史、哲、艺术作品为教学重点,而通识教育则涉及更为广泛的领域,沟通技巧、计算技术等通用技能等。在教学目标上,人文素质教育一般致力于塑造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通识教育则重在培养一批具有更全方位知识储备的人,以更好地应对将来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二者同样有着显著的差异:人文素质教育通常以学生独立阅读和课堂讨论为主。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每堂课的成果也应当是开放性的,没有现成的结论。通识教育则是以知识学习为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色彩更为明显。表面上,学校都说这两种课程都重视,但在现实中,受总体学时的限制,安排“通识教育”课程多,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少,大有用“通识教育”课程替代“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倾向。

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对学生而言,工作重点是引导学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对入校前学生的教育影响极为有限,提高他们人文素质知识更是无能为力,但学生进入高职,引导他们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涵养人文素质高职校责无旁贷。这方面可做且能做的工作不少。比如,在入学教育阶段,就引导学生在校学习不能只重视技术和技能的学习,也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积累。让学生从一入学就认识到人文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帮助他们学会事做人,也有助于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他们把处理技术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更好地掌握技术和技能,如果只专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学习,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就可能缺乏,学习迁移、职业变迁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不足,严重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再如,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在校园摆放文化名人雕塑,在文化墙上张贴优秀文化作品等,引导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广,学生社团组织建立等方面,都可以成为引导学生学习人文知,培养人文素质的手段和方式。

2.对教师来讲,通过参加学校文化活动等方式进行人文素质积累的同时,重点是改变上课方式,在讲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做事、做人”道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说的这个“道”,我想应该是我们说的如何“做事、做人”,而且把“传道”放在“授业解惑”的前面。古人的话是否给我们职业院校的教师,尤其是讲授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师以更多启示?如果人文类课程的教师,上课时也能向国外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那样,与学生在课桌旁围成一圈,没有讲台上下之分,讲课的重点不是向学生传授某些固定的知识,如某年某月历史上发生了某事件,而是重在探讨作品的实质内容和价值取向。让我们的学生与教师一样,能平等地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还要特别注意搁置自己的判断性看法,好处是既表达了对他人意见的尊重,也为自己当前的看法保留修正的余地。那么师生们一起讨论的目的就不会是要在讨论终结之时达成某种统一看法,而是通过一起亲历整个讨论过程,各自获得比原先各自单独的看法更为丰富、多元的意见。是否可以想见,在每一次的讨论中,每一位参与者都会受到根植于人们文化深处的人文传统和价值观的熏陶,如此这般精神的滋养,我们学生的人文素质想不提升都难。

3.对学校而言,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层设计,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尽量多安排一些人文类课程,用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弥补人文类课程的不足。高职院校也注意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的两课之外,在通识课程中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人文教育课,同时尽可能多开设些人文素质教育类的选修课,让学生有机会学习,毕竟人文教育课程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而在教师引导下有考核的学习,是人文教育达到最佳成效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就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上挖掘潜力,用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弥补人文类课程的不足,丰富校园的人文素质教育。比如学校可以支持负责学生社团的部门,组织学生成立读书社团,指导学生读名著,成立诗歌社团,引导学生欣赏诗词,成立书画社团,让学生欣赏书画名作,进行书画习作等;学校举办艺术节,组织文艺演出,举办艺术培训班等;开展人文素质类竞赛,如人文知识比赛,书法绘画大赛,诗歌朗诵比赛;请艺术家进校园为师生开办主题讲座等等,培养学生的特长与情趣,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应对校园的文化活动进行必要设计和规划,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方式进行规范,保证文化活动的质量。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不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这不是哪个院校凭借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难题,关涉到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也与世风有着密切的关联,这都我们不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理由。毕竟,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帮助我们更深邃地认识自身和这个愈来愈复杂的世界,也能让我们更深切地体察生活之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杨东辉.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北方经贸,2009,(3).

[3]除国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弱化的趋势及对策[J].职业教育,2014,(6月下).

篇3

当前素质教育的观念正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主题。但是在实践领域内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却收效甚微,究其缘由,和我们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认识失之偏颇有重大关系。因此,辩证地认识两种教育模式的关系,为素质教育寻找生长的基点,将有助于其全面而深入地实施。

首先,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多年来,人们有一种思维定势,就是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成是矛盾的对立面,要倡导素质教育就必须排斥“应试教育”。如果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就不难发现:教育的长期目标和短期需求并不是矛盾的,完全有可能同时兼顾两者,把它们统一在一个教育体制中。在素质教育的试行阶段为什么就期望要完全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呢?应试教育中包含了素质教育因素,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点和营养素,因此,这种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欠妥的,它造成当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的一些困惑与迷惘,使很多中小校的领导和教师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其次,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考试作为一种手段是与教育永存的,只要有教育,就离不开考试。现在有两种不正确的看法,一是认为取消考试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二是认为一谈到考试就是搞应试教育。他们把考试不是当作一种测验手段来掌握,而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来贯彻,我们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对考试作研究,充分显现考试的科学性,发挥考试的整合功能,利用考试这个手段来检测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使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和升学,它将渗入应试教育的因素。素质教育反对频繁考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并不是说,素质教育绝对排斥考试和升学,现代教育离不开评价,我们在衡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时,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取代考试。考试与升学作为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在素质教育中也适用,只不过素质教育的考试不再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更多地作为教育的手段。

最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虽然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但是有一个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难以评估,难以操作;应试教育虽然有很多弊病,但它却是现阶段无法超越的一种选择。针对这一客观现实,我们要把素质教育的前瞻性、先进性和整体性与应试教育中的合理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或者采取另一种提法,即素质教育的范畴应该更大,它包含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试能力只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在这种结合中,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即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既克服了只抓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升学率这个现实问题的思想,又制约了只有把素质教育作为点缀,而阳奉阴违地推行纯应试教育的倾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只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能力,我们便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我相信,通过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社会上每个人对教育的关注,最终会实现这一美丽的理想!

篇4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的历史性的决策。就当前的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就当前的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素质教育;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对实施素质教育理论认识的高度不够

在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根本问题,这是一个方向的问题。不能纵观国外国外的教育形势,对上级指导性文件、精神认识淡薄,领会肤浅,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对讲政治、讲正气,维护大局认识不够,存在思想上的僵硬。对新生事物怀有疑虑,善于走老路,思想固执己见,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滞后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导致“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只停留在形式上,就成了一些人的空头禅

二、缺乏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

传统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在一些人的脑海里还是根深蒂固的,还相当严重地制约着人的思想,导致思想停滞不前。因材施教,谈何容易。学生、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思想上还远没达到真正的统一和同步。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一点论―为了升学而升学。殊不知,知识是专业的,人才是有层次的,社会是多元化的,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有关部门在小学采用及格率、平均分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的标准,这是不科学的,违背教育规律的。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质量关,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十分重要。

三、对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有的学校创建了课堂教学新格局,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不搞统考等等,可以说素质教育一有了雏形,人们的意识有了很大转变,但就在这时,又有人怕评价没标准,又提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分数,而是要求分数更高,质量更高。”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已经很正常的教学秩序,无形中出了怪现象。有的学校放松了教学,有的学校开始了新的“军备竞赛”,也有的在观望,徘徊中……

上述素质教育的实施,出现了忽左忽右现象及存在的问题,实施者对如何解决看法不一,也很困惑。我认为,本着标本兼治的原则,应从如下几点入手:

1、首先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从大局出发,必须全面领会好全国基础教育会议精神,吃深吃透。领会其精神精髓,把握实质,。同时有关部门必须要花大力气提高领导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其观念,使领导从思想上改变认识,带好头,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带头人。

2、形成氛围,上下级、主管部门、社会、学校、家庭必须步调统一,达成共识,使素质教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建立一个健康向上,进取拼搏,互相协作的教育新格局。

3、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育人目的,育人方向,真正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 、必须改革评价机制,建立 一个科学、完整 、全面、公正合理的评价教师的体系,校外也必须相应出台评价教师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工作有目标,学校发展有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实施素质教育的大门,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实。,

篇5

素质教育并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完全陌生的教育,并不是一切重来的一种教育。实在说来,过去的教育亦必然对学生素质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我们看到吴文俊素质很好,黄昆很好,王选很好,然而,他们不也都经过小学、中学的培养吗?那时的教育不也对他们形成良好的素质产生过良好的作用吗?他们都受过知识教育,难道知识教育对他们良好素质的形成不曾有过巨大影响?问题在于,虽然无论何种教育都会对学生素质有这样那样的影响,但素质教育所寻求的是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此其一;其二,这样那样的影响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发生的,我们所寻求的是自觉的有意识进行的素质教育;其三,确实出现了妨碍学生素质朝着积极方面发展的障碍,从观念到机制上的障碍都有。当人们对消除这些障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时候,越来越希望自觉地推进合乎我们理想的教育的时候,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这些人也是十分明白知识教育意义的人,但他们对这种意义有更深层的理解。所谓视角的调整,即教育着眼点的调整。大家都明白,教育的工具理性曾经是十分明显的。行政当局着眼于经济发展和为政治服务,这是必然的、合理的;受教育者当事人(包括相关的教师、家长)着眼于升学、就业,这也无可厚非。教育有没有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功能呢?有没有成就就业和升学的作用呢?都有。但是,这类着眼点却可能忽视最基础的东西,忽视前提,因而也忽视一个更具根本性的方面:人自身的发展。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社会自身也有个素质问题,社会状况如何,经济状况如何,都取决于一个基本的东西:人的素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的发展,同时,最终都应是为了人的发展。从出发点到过程,到目的,人自身的发展都是根本的方面。人的素质决定了社会的素质,从而决定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们不是早已有全面发展的方针并且就是讲人的发展的吗?事实上,这一方针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并没有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把全面发展首先视为人的权利,而往往只作为外在的一种要求,并没有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自己真正获得解放,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①那样来理解。人的发展即人的解放,人的发展即外部世界为个人本身所驾驭,这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自身的价值占有优先的地位。教育可能带来的升学(深造)机会的增加、就业(择业)能力的增长,教育可能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一切都应是基于人的发展的,因而优先的是人自身的发展。然而,一旦说到人自身,那主要就是指人的素质及其发展。素质教育要解决的是一个基础性问题,素质教育是要将教育的着眼点调整到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关注人的发展和解放上来,它并不排斥功利性目的。我们是否把知识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了呢?这是应该主要思考的问题。

二目标的调整

一旦说到为经济服务,为就业作准备,就容易想到学知识,学哪些知识,怎样学好这些知识。然而,如果只想到这一点,只想到这里为止,就有问题了。教育总是离不开知识传授的。素质教育能够抛开知识教育吗?素质教育是与知识教育割裂开的一种教育吗?德育中少不了道德认知,虽然不只是道德认知;美育中少不了审美知识的传递,虽然还有审美情感的陶冶;体育中少得了相关的知识教育吗?所以,无论从哪方面看,素质教育绝非孤立于知识教育之外的一种额外的教育。素质教育不仅不轻视知识教育,而且希望把知识教育做得更好,进行更有效的知识教育。知识教育中的一些必要手段,包括考试,也绝不是素质教育所要摒弃的。然而,知识教育的目标需要调整。比如说德育,我们常常只是偏重于德育知识的传授,并且把德育知识考试的成绩看得特别重要,这就走样了,这就不是在优先关注素质了。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是“行为原则和规范”②。道德问题主要讲的是善恶,求真、求知之中也有善恶问题,但求知本身并不直接是善恶评价,所以德育并非一般的知识教育。并且,道德主要是行为准则和规范,主要靠践行,而行为则直接依靠情感和意志的支持,培养了良好的乃至高尚的道德情感,就会很乐意去从善;有了坚毅的道德意志就会从善如流,矢志不移;有时违背了能及时反省、改正。有了道德情感的陶冶,有了道德意志的支撑,就会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养成坚实而良好的道德习惯,最有利于他/她一辈子的端行。德育中少不了道德知识的传授,但与此同时,把目标重点要调整到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习惯的养成上来,这就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这样说来,素质教育也不是道德教育之外的一种教育,亦非额外的一种教育,而是其目的和目标均应作一些调整的教育。学生要大量学习的还有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不应削弱,还应学习得更有效,更合理。就知识与受教育者个体的关系来说,一种是他记住了的知识、理解了的知识,还有对其思维发展起作用的知识、使其产生过一些感悟的知识、使之感动过的知识、久久不能忘怀的知识等,甚至还有能使受教育者自己悟出新知来的知识。上面就受教育者主体而言将知识分成了五六类,然而,现行的知识教育大多只走了一两步,只停留在记住和理解了的知识,有时甚至理解还不充分。至于改善思维方式的知识、在感悟之中融入情感的知识、尚能悟出新知的知识,时而被知识教育有意无意地忘却了。比如说,把考试搞过了头,变成应试乃一切,便是属于这种只走了一两步的知识教育,因而也是较为肤浅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对知识教育所关心的问题就集中在这一点上,就是希望调整知识教育的目的,希望特别关心能与受教育者情意相融合的知识教育,使知识不只浅存于记忆之中,而是要使之深进于心灵之中,使知识成为受教育者主体心灵的一部分。素质之质,即心灵,知识教育应关注到学生的心灵。无论是社会知识还是自然知识,抑或是人文知识,在教育中均可达此目标,所以,素质教育对知识教育的这种祈盼是合理的。

三结构的调整

素质教育不是额外的一种教育,其重点在于改善知识教育,不仅要调整知识教育的目标,而且对知识结构也要作一些调整。有人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一些音乐、美术知识的教育,增加一些体育活动,甚至以为多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就是加强素质教育了。这可能是一种表面的看法、片面的看法。表面的、片面的看法虽与错误的看法不是一回事,但若只停留在这一看法上,就很难理解素质教育之真谛。音乐、美术知识对人的素质确实有很重要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它属于人文知识,是直接表现人的心灵的知识,它能唤起心灵的震撼,能更直接地进入心灵。从性质上说,它属于美学领域,它更能吸引人。面对音乐、美术,受教育者除了认识之外,通常还会有体验、感受和欣赏,也就是说,它能焕发出综合性很强的心理活动。幼时学的一个数学定理,不多久可能就会忘记;幼时学会的一首歌,可能终身难忘,哼唱一世,吟诵一生,因为它成了心灵的一部分。如果不停留在以上的分析,就可以追问:难道数学、科学中就没有美学吗?数学、科学之类的知识教育可不可以像艺术教育那样给学生以美感呢?能不能够像艺术教育那样吸引人呢?能不能不只是让学生认识而且也让他们感受、体验和欣赏呢?能不能也像美妙的音乐旋律那样伴随学生的一生呢?虽然不一定是背诵和吟唱,但能不能是永远挥之不去的感染和印记呢?艺术教育并非一切,然而它给我们的启示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正是所谓“应试教育”最易忽略的。为什么它具有普遍的意义呢?因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③,按照美的规律既构造对象,也构造自己,这是人的特性。当教育明白人的这一特性时,便会明白美育的重大意义。艺术教育不等于美学教育,各类科学教育中都存在着美学教育,但艺术教育有较为直接的美学教育效果。美育普遍存在且具有普遍的意义,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注意到。艺术的教育并非一切,但是,教育的艺术应是一切教师所要追寻的。这与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呢?还是马克思说得好,人“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③。这里所说的就是美学的尺度,既被运用于对象,又被运用于自己。正是“内在的尺度”把主客体联结在一起,而“内在的尺度”正可被理解为主体的心灵。人用心灵去作用于对象,也构造着对象,构造着自己。知识在它尚不真正属于受教育者的时候,它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只有在它逐渐成为一种内在的尺度时,其作用的性质就会起根本的变化。可以说,素质教育就在于寻求这种根本的变化,而美学因素在这里起着特殊的作用,起着让知识进入心灵并成为心灵的一部分的特殊作用。近一二十年来,人们特别关注艺术教育,这本身亦有其特别的历史背景。美育曾经受到极大的挫伤,曾经被大大地削弱,1956年美育从教育方针中消失。为何消失?众说纷纭。但是,艺术教育被大大削弱的事实,则是尽人皆知的。直到1999年,美育才正式地再度出现在我们的教育方针④中。为何出现?相信看法是很一致的:美育的重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艺术教育当然也不是与知识教育不相干的教育。音乐教育,要识五线谱,要学如何发声,如何把握旋律,如何表达感情有很多很多的知识,但不只是知识。当素质看重艺术教育的时候,艺术教育也不是额外的一种教育。但是,人们观察它的时候,视角调整了,目标调整了,调整到关注人的内在尺度了,关注情感,关注命运,关注心灵。而艺术教育的这一要旨,对于其他种类的知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所以,在知识教育的结构上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也就是必要的。从微观上看,每门课程都可以考察一下各自的教育资源结构;从宏观上看,适当加强人文课程(通识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及其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也是需要格外考虑的。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基于教学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它看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全面的健全的新时代的接班人。素质教育所针对的是当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它所解决的是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更好的发展。这既是当时的教育形势的需要,也与现在的社会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中,然而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全新命题,每个教师对素质教育认识的角度不一样,他们想要实现的方式自然也就有所不同。这体现了教学方式方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从一定程度上考验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让他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是语文教育。许多人过去对语文教育不重视,认为语文教育不如数理化,其实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相比较而言,语文教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真正可以说是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为很多人所认识到。因此怎样才能教好语文就成为我们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的流通和获得已经非常方便,互联网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媒介和工具,那么多媒体教学也必然会影响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去。语文教育尤其需要运用这种新工具。将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多媒体上的图片或视频,让语文从书本走到屏幕,从而拓宽学生的认识面,这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多媒体教学使语文教学方式多样化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应负的责任作了说明,那么老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三个职责呢?这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困惑无数教育工作者的问题。过去的语文教育,通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单纯的讲听式教学方法,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与交流,这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容易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单纯地记与听,这自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极佳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运用声音、图画、影视等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体现教学的优越性,也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教师备课也相对容易得多,从而为教学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以往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地讲,学生能理解多少教师不知道,而多媒体教学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它可以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拉近,可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也可以吸引他们课下去阅读更多的东西。这就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要比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有用得多。可以说,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方式灵活而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是素质教育探索过程中的一个可喜的方面。

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

这里所说的主动的“学”,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学习的习惯。探究性学习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施瓦布教授提出来的,在施瓦布看来,学生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载体,而是充满着探索欲望的个体,他们就像一个个小科学家一样,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这个世界。每个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都不一样,这就形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更好地从“学生”的身份中走出来,这就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语文教学涉及到生活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可以让他们更主动地去学习,去认识这个世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个性。而多媒体教育无疑可以为语文的探究式学习推波助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教育首先带给学生的是更直观地认识,引导他们更快地进入到里面,其次多媒体教育又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也就成为新教育形势下的一种很好的教育模式。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224-01

初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是由思想政治课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就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初中思想政治课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主要任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点滴体会,愿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政治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

“打铁先须自身硬”。要切实实施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政治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政治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

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

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广泛传扬。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既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乎,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达到统一。

篇8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功能、目标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就目前的一些教育家及学者的观点来看,大体上分为(1)“社会适应说”,这一学说强调的是培养人的社会适应性;(2)“潜能说”,提出的是对人的身心潜能的全面开发;(3)“六要素说”,强调的是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健康、审美情趣、劳动技能、心理人格教育六个要素;(4)“个性说”强调的是人的特长和创造力开发教育。

以上各说各有切重。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和开发全体学生基本素质和潜能为目的,以个性特长的培养为补充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功能和目标。素质教育的功能有三点:一是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素质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三是适应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主动性与能动性特点。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并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实现人自我开发突破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素质教育目前面临的困难及成因

(一)没有从历史的纵深去比较分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仍然把教育作为一种手段,考试作为检验教育成果的方法,造成人们认识上的困难。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不妨分析一下应试教育与科举制的关系。科举制度自隋唐时起至清末结束存续1300多年。考试内容隋炀帝时,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学业优敏即明经科,文才秀美者即进士科。唐循隋制,仍行科举取士制。于进士科外增设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常设科目以及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非常设科目,还有皇帝特别主持举行的科制。武则天在位时增设武科。考生来源一是由中央和地方学校经考试合格的生徒,一是由地方选送的在校学习而自学有成就的分贡。明经进士等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法、明算等科,还要考试各科所学专业。考试的方式、方法,唐至宋初,有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宋以后主要试经义。贴经是唐代试士的一种主要项目,各科均须贴经。方法是主试者将经书上的字任取一行,上用纸贴盖三字,令考生将被遮盖的字读或写出来,墨义是主试者从经书中提出若干问题,令考生就书中原文笔答,不加解说,策问是主试者就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应试者发表意见,作为书面回答;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项目。经宋废除了帖经和墨义,代之以经义。经义就是以五经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到了元代明文规定经义考试者首先四书,答案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任意发挥。明中叶以后,又要求阐发经义的文章采用,八股文形成,于是,经义考试从问题到形式都有严格的要求。宋神宗熙宁时仿周朝三年一考,考试的结果分为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纵观科举,不难明白这些考试其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范围,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这不但不能选拔真才实学之士,且束缚学术思想的发展。历史演变到现在其核心由选拔官吏到了现在选拔人才,考试内容扩大数倍,但其考试方法主要仍停留在死记硬背这一功利主义的问题上。从古代的科举到现在的应试都是唯考而学唯考而教,这正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可以说现在的应试教育其发源地就是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教育,认识到这点才能分请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因资源上的欠缺导致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途中的困难。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潜能开发、创造力的开发,社会的适应性问题,目前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以过去那一种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远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非智力因素受到同样重视,凡如教师培训,学生参加各类兴趣组及文体课外活动,实验室创设等诸多方面都必须有经费保证。我国拥有2亿多学生和1000万以上教师,教育经费的投入占世界的2%,而学生及教师的人口数量却占世界的23%。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困难。第二是当前教师队伍中缺乏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师,开展素质教育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艺术水平和自身的素质都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直接作用,而当前我们恰恰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三是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理论指导,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较短,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因而其操作性就不易掌握。也正因为如此,实施素质教育使许多人感到茫然。教育理论落后于教育实践,导致素质教育实施“百花齐放”各执一端,往往具有片面性、盲目性,由于资源上的困难导致我国在发展素质教育上速度缓慢。

三、摆脱素质教育的尴尬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从理论层面上抛弃一些错误的观点。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和开发全体学生基本素质和潜能为目的,以个人特长的培养为补充的教育。这里所指的社会需要,是指人类文明社会的需要,人类的文明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分,物质文明指的是社会财富物质积累度,精神文明指的道德文明,法制文明,政治文明,社会和谐度。学生的基本素质指的是学生的德、能、勤、绩的综合体,潜能是指人的潜在能力,个性化的能力特长。简而言之就是充分发展自我,张扬个性,开发自我的创造力。在理解了素质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抛弃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唯学生成绩论,唯道德论、功利论,唯知识论等一些不正确的观念。

(二)建构合理科学的教育体系。一是建立教师资源保障体系,教育是教和学的统一体,教在先,学在后,没有优良的教师队伍就难带出一流的学生,对于教师的培养,笔者想一是在制度设计上要对优秀者有吸引力,诱惑力,引得来,留得住。二是建立好教师能力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能以升学的高低去评价一个教师的能力,不能因个别学生的恶劣去否定一个教师的功绩。三是满足好老师的物质保障,任何工程的构筑都离不开物质作基础,教育也莫不如此。四是注重教师的潜能开发,让教师有一个和谐的自我发展空间。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