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7: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对农业发展的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正确理解和认识“创意农业”
2005年,文化创意产业进入我国,2007年,“创意农业”的概念就出现于各类学术期刊中,许多学者就创意农业的概念、特征、发展模式、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1]受制于对新领域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浮躁和功利的研究风气作祟,目前对创意农业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片面认识和理论缺陷。
11创意农业是农业还是创意产业
创意农业最开始是由创意产业学者而非农业学家提出的,这就为“创意农业”印上了深深的“文化创意”的标签。诚然许多学者在定义创意农业的时候都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融入创意,但事实上更多的研究成果仍然着重于产品创意。人们更乐于发现一种新的产业模式所带动的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农业本身所特有的安全性、自然性和无可替代的本质。
创意农业所涵盖的内容和领域是很广阔的,但究其本质和核心应该是属于农业范畴内的,是将创意和文化的元素融合到农业的各个领域中。当然创意农业也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此,还应该包括农业经济学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中与农业相关的部分。
12创意农业服务的对象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而农民作为创意农业的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在创意农业中同样占有主体地位和作用。如上所述,通过发展创意农业,能够增强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实现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收入的增长;但不能忽视的是通过发展创意农业,能够实现对农民精神生活的丰富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
13创意农业发展的区位选择
前文我们指出创意农业是由文化创意产业学者提出的,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不难发现,文化创意产业都是在发达地区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使得创意农业的研究和发展也同样从发达地区开始,而在这些地区发展的创意农业则清一色地变成了“特色种植”“农业观光”“生态采摘”等,属于“郊区农业”和“农业旅游”的范畴之内,这显然是对创意农业片面、狭隘的理解和应用。
既然创意农业的主体是农业,就应该首先在农业主产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和发展,而这些地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形而上学地套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发达地区推广创意农业显然是不合适的。
综上所述,创意农业是以农业为主,广泛地推广和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以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足的新兴农业模式。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对于创意农业进行概念式的表述,而是本文对创意农业核心问题认识的总结和说明。
2吉林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转化成经济效益的能力较差
虽然吉林省的农产品产量实现了稳定快速的增长,但由于转化经济效益的能力不足,导致了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产量的增长。“高产量、低回报”已经成为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2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
吉林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起步较晚,吉林省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低,且发展速度缓慢,这导致一方面农产品的产量提高不上去,?r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使得基础农业占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抑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析出。
23农民的人均收入偏低,普遍素质不高
吉林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并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目前吉林省农村人口普遍的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含初中),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基本上都留在城市里,这使得农村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不高。这种由于教育缺失导致素质不高,从而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进一步减缓了农民的收入增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特别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会直接影响到创意农业的实施和发展。
3吉林省发展创意农业建议
31逐步形成创意农业产业集群
创意农业是对整个农业科研、生产、销售体系进行创新,现有的以家庭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单位各自为战,大大提高了推广创意农业的难度和成本。建立创意农业产业集群是发展创意农业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于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的集群发展路径,由于农民生产生活空间相对固定,在区位上实现集群效应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创意农业的产业集群具体表现形式为“龙头企业/生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龙头企业或行业组织指导农户进行统一的生产和销售。从实现路径上看,初期主要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组织小规模试点,待试点成功后再大规模推广。
32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充分融入文化元素和科技创新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创意农业更依赖于科技创新,特别是转化和普及的能力。文化体现出地域性,融入文化元素的农业生产会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这种差异性是农产品价值的一种体现。
充分理解和把握市场需求,努力发展高科技含量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是吉林省创意农业必须坚持的道路。为此要鼓励龙头企业或生产组织与广大相关院校、科研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为一体的创意农业科技文化创新体系。
33建立独特的创意农业品牌
吉林省创意农业品牌战略要经历品牌构建、实施和维护三个阶段。首先是品牌构建阶段,通过成熟的受到广泛认同的明星品牌,利用品牌效应的外部性,建立“吉林农业”这一整体品牌形象,通过对“吉林农业”这一品牌的文化构建和价值构建,在国内外消费群体中实现对品牌的高度的认同,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价值满意,进一步实现品牌构建带来的价值增值以及对未来发展过程中蕴藏的沉淀成本。其次是品牌实施阶段,吉林省创意农业的品牌建设不能停留在“吉林农业”这一广义概念上,要利用品牌的概念扩散性和延伸性,结合具体农产品的自身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独立个体品牌。最后是品牌维护阶段,就是通过提升农产品质量、提供特色农产品服务和其他营销手段对整体和个体品牌进行品牌维护。[2]
关键词:现代农业 特征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42-02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强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产业支撑的重要举措。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农业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产业,从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四个阶段。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形态,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密集型的发达农业。现代农业就是运用现展理念,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的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一体化的多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
(二)现代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1.科学化。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主要依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和原动力,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
2.市场化。传统农业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现代农业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现代农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力源泉。
3.产业化。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小生产,仅仅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环节。现代农业则打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产业脱节的局限性,走出了生产、加工、销售和社会服务一体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形成了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在现代农业中,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4.集约化。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现代农业注重各类生产要素的集约投入,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合理配置。主要是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有效整合资源、适度集中土地和实施科学管理等,以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来取代以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的状况,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5.生态化。传统农业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换取农业的发展,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现代农业则以高度重视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来优化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和谐、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注重资源的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综合开发,积极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6.多样化。传统农业仅局限于食品和原料的供给功能,现代农业则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拓展为生产、生态、生活和科教等多功能,除具有食品保障和原料供给功能外,现代农业还具有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承担着创造和传承文化以及保护环境的功能,发挥着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以及满足人们领略自然情趣、享受田园生活的需求。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多样化,现代农业不但是效益农业和市场农业,而且还是绿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又是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二、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统筹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其它产业现代化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基础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关系。要注重三次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统筹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构建起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拓展,实现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升级农业结构。
二是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我国分散的农户经营方式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所要求的大规模生产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制约条件。要在坚持和巩固的基础上,不以牺牲农民的土地权益为代价,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适度的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三是要把科技进步作为首要推动力。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只有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实现现代农业要求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要以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为核心,通过劳动力集约和技术集约,走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四是要注重示范引导。纵观世界不同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劳动力节约型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节老节地复合型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土地节约型模式。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并没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我国地区间的资源环境条件、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试点示范工作,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和道路。
五是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建设不能以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植被破坏、水源污染、土壤侵蚀为代价,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充分释放和凸显农业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和途径
一是要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化产品提升农业。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引导企业向产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拉长产业链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提高附加值,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开放工作,拓宽眼界,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引进资金、配置要素,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资源、市场和技术优势,逐步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条,努力引进上下游关联项目,发展关联产品,主动引进同类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要培育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农业,最关键就在于人才队伍的培养,要培养一批踏实能干,具有创新意识、具备现代管理知识的农业企业家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工业化要求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以及现代眼光甚至世界眼光的干部队伍,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工业化经营管理、产业化链条延伸。加快现代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发展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和新型技能培训;要整合培训资源,采取订单、定向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要推进农科教有效结合与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研院所深入基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服务。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发展,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要根据“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专用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要以资源节约为目标,抓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要加快农业生物质产业的开发,推广沼气,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要抓好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发展,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系统化,提高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废弃物的有效利用。
四是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政策扶持,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其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市场销售、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配送和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要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理顺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新体系,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统筹,加强农业科技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整合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资源,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建设,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要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培育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和流通中介组织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市场服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是要深化农村改革。要推进土地流转体制改革。在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不变、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采取股份合作、出租、转让等形式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引导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要完善支农体制改革,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综合运用税收、贴息、担保等经济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和信用担保机制,拓宽农村担保品范围,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光玲.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2)
2.韩长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N].人民日报,2010.11.22
3.霍子俊,胡恒洋,张俊峰,蔡平.美国现代农业发展及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8(3)
4.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
近年来,淮北市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方面,均获得长足发展。
1.1在量的增长方面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粮食总产可达130万t,较“十一五”末增长4.3%;蔬菜总产可达105万t,增长31%;肉蛋奶总产可达17.2万t,增长24.6%;水产品产量可达3.1万t,增长24%;农产品加工产值可达550亿元,是2010年的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较2010年翻一番。
1.2在质的提升方面
1.2.1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加速向优质、高效、规模转变粮食生产连续12a喜获丰收,小麦单产和优质率均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第二个成功创建小麦“千斤市”。培育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2000余个,规模养殖比重超过80%,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73万hm2,建成6.67hm2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种植基地200余个。全市已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4.67万hm2以上,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74个。
1.2.2农业生产方式加速向产业化经营转变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正在加速建立,全市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5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2家;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209个,培育家庭农场1129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模式,建立起10大优势规模基地,全市已有25万农户被吸纳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来。
1.2.3农业结构加速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全市培育了凤凰山、百善等4大食品工业园区,形成面粉、禽类、肉猪加工等5大产业集群和年加工500万头猪、1.3亿只鸡鸭、500万t粮食能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强大聚合效应,带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流通、贮藏保鲜、休闲观光、社会服务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互促互进。
1.2.4农业增长加速向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在种植业方面:全市建立1个国家级良种区域试验站,5个品种展示基地,2万hm2良种繁育基地,主要作物良种率达到95%以上;在养殖业方面:建立大自然、天意种公猪场,皖北灰驴保护场,种鸭繁育基地,畜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推进农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工程,小麦单产水平、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设施蔬菜种植水平均居全省前列。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每年通过开展科技下乡、组织专家开展巡回讲座等形式,培训农民10万人次。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85万kW,并呈现动力大型化、机具配套化、作业社会化的发展态势,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2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分析
2.1有利条件“十三五”期间,淮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比较有利。一是国家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全市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沿着精致农业方向发展。全市蔬菜、花卉、绿化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上升;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稳步发展,占农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出口大幅增加。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变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耕地承包经营权向少数种植大户集中,农业产业化企业不断涌现,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全市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明显提升,美好乡村建设初显风貌。四是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2.2不利因素通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淮北市现代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存在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从个主要发展指标上看,一是粮食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可供挖掘的潜力已经不多,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二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和农民工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三是养殖业受市场波动、污染物减排和用地问题三重制约,发展步伐缓慢。从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上看,表现为4个制约:土地经营规模的制约,农业经营过于分散;经营机制的制约,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缺失,市场竞争主体弱小;社会化服务的制约,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要转型,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构建;农业基础设施的制约,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3加快淮北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3.1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创新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模式,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档次,扶持创建百善、高岳、凤凰山、榴园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0个市级和40个县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扩大水果、蔬菜标准园、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规模,强化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及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加强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强化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园区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新型产业联合体。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在知名电子商务平台筹建淮北农产品特色馆。
3.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深入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以“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以小麦、玉米和大豆3大作物为主体,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实施节肥、节药、节水行动计划,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大力推动设施蔬菜发展,突出抓好渠沟、百善等11个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推动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标准果园建设和设施水果发展,扩大塔山石榴、段园葡萄、黄里笆斗杏、黄营灵枣及双楼水蜜桃等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大力推进“一村一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全面提升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水平。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抓好精养鱼塘改造升级工程和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积极发展休闲渔业。
3.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鼓励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规范农民合作社发展,提高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公益与经营融合,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试点,以农机作业、植保统防统治为重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订单式”、“保姆式”、“全程式”服务。
3.4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体系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引导,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实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创建工程,建设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并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农村信息化示范区和农业物联网试验区。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拓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工业原料化等多种形式利用途径。
【关键词】河南省;创意农业;发展思路;对策;建议
一、创意农业的概念
创意农业的内涵就是将科技、文化、知识产权、人的创造力等各项资源通过创意的手法变成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创造财富。具体说,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创意为核心,将农业生产和艺术创意相结合,生产创意农产品和设计创意农业活动,以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河南省发展创意农业的基本思路
发展创意农业应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两大引擎”,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这样才能开创出一条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创新之路。创意农业的特色和优势在于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联接起来,形成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而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结合河南农业发展特点,河南发展创意农业的思路应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农业生产创意要体现“形神兼备”。河南发展创意农业,首先是对传统优势农业更好地保留和提升。
1、在区域定位上,既体现“资源”的优势,又反映“市场”的意愿。
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做大做强做优市场前景广阔、特色鲜明的优势主导农产品,逐步调减市场需求量少、经济效益差、产业化程度低的农产品。
2、在农业模式上,既强调生态的科学,又关注生态的和谐。
河南少数地区的循环农业很有创意,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按照专业的说法,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农业科技创意要关注农产品产前的技术专利和产后的增值技术。
1、要关注农产品产前的技术专利。同样是生产水稻,可以生产粮食,也可以是生产种子;同样是养牛,可以销售牛肉和牛奶,也可以提供胚胎移植。
2、要关注农产品产后的增值技术。据估算,河南目前近90%的农业科研都集中在产中阶段,而美国农业科研的70%集中在产后阶段,由于产后科研力量和科研项目严重不足,河南还有许多特色农产品的特色和增值能力没有研发出来,这将影响河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今后河南还要加强农产品产后的技术研究,提升其保鲜和加工能力,开发和引进农产品分类、分级、清洗、打蜡设备,提高产品档次,增加其产后附加值。
(三)农业服务创意要对接第二产业,联通第三产业。河南农业经济效益普遍不高,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今后应发展农业服务创意,带动农村商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让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
1、对接第二产业。“公司+订单+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农民不愁农产品的销路,一些龙头企业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要求,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了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工商系统各部门要在大型企业副食品采购、帮助郊区改良农机具、提升郊区农产品加工水平等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应相对独立起来,形成社会专业化服务产业,建立农业社会化一条龙服务工程。
2、联通第三产业。河南商品市场相对发达,但连接农户的市场却很落后。商务部组织启动“农超对接”活动,即由大型商业企业直接与农民及经济合作组织建立采购关系。根据商务部的计划,到2012年,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达到50%以上。以超市等新型业态为中心促进城市农产品零售业发展,将地域品牌形象与连锁超市的整体品牌、连锁企业的整体形象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分散的农产品经营者无法比拟的。河南可以探索整合城市菜篮子工程等,鼓励批发市场试行配送服务,建立覆盖城市的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和农资物流的配送网络。
(四)农业产品创意要“内外兼修”。
1、创意农产品首先要搞好“外形创意”。河南农产品加工要由粗放式向创意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大力扶持以各类植物果实为本体,形成独特视觉艺术形式的各类农产品开发、农业观光、农产品包装等创意农业产业,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努力实现农业价值实现形式的根本性转变。
2、要在农产品“内涵创意”上下功夫,使之更具价值。很多外在创意易于模仿,不免流于表面文章。因此,结合河南地域特点,更应强化文脉和地缘优势,发展更具文化内涵的河南本土创意农产品。通过农作物品种改良、科技运用以及地方文史、民俗等多文化元素的结合,引发人们对创意农产品的感悟,体验原乡生活的鲜奇成果,将农业产业与地方自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创意性配置,充分调动各类文化元素的作用,使之具有生动、鲜活的美感。
三、河南省发展创意农业的对策建议
在河南发展创意农业的过程中,政府也应更多扮演引导与推动的作用,要从政策上对创意农业的发展给予积极支持。
(一)促进土地流转,为创意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土地空间
农民可以携地入股,加入创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列。农民也可以将承包土地委托给专业合作社经营,由专业合作社代表农民与创意农业企业紧密合作。在用地性质的认定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深度调研和科学分析,制定有关条例,对创意农业用地政策给予明确的规定。
(二)财税政策
继续对农业园区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发展发展创意农业。与过去财政支持农业园区修建道路、温室等基础设施不一样,对创意农业的财政支持资金,可以有较大的比例用于园区的知识产权投入和研发费用的补贴。此外,还支持创意农业园区参加会展,举办会展。对创意农业产业链中非农环节的生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可在一定时期内享受农业环节的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对创意农业领域有关人员知识产权的转让收入,视同于农业技术转让予以税费优惠。
(三)科技政策
科技部门应将创意农业的研发工作列入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范围。建议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加强河南创意农业的立项研究工作,促进农业、科技和文化的有机融合,也是河南在创意农业方面保持领先全国的优势。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创意农业知识产权的申报与保护。建议政府对有关创意农业专利申请与保护费用予以补贴。
(四)人才与教育政策
为鼓励国内外优秀创新创意人才落户河南,应研究制定人才招揽计划并配套相关政策。需要组建专家团队,研究制定创意农业人才的评判标准和评定程序,对应聘人员进行甄别筛选。要进一步鼓励河南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引进和聘请创意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对于创意农业的专业人才的户籍评分,建议可以给予适当加分。在教育政策方面,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不仅对发展河南创意农业,就是对创建创新型国家,都非常重要。建议高中大学的入学门槛,加大对持有发明专利的青少年的优惠力度。
(五)加强合作,实施创意农业人才支撑工程
1、稳定现有的农村农业技术人才队伍。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村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待遇,使他们安心于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组织并培训这支队伍,使他们认识到,现代农业的发展,既要靠农业技术,更要靠文化创意。要实现由单纯的农技人才向综合型的创意农业人才转变。
2、建立创意农业人才的引进和聘请机制。鼓励和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引进和聘请创意农业高级人才。重点吸引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人员。
3、建立创意农业人才的激励机制。政府应设立“创意农业人才奖励基金”,对在创意农业产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门人才、教育培训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给予奖励。
4、组建和培养创意农业开发专业团队。创意农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单靠农民民间的创意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能“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创意农业开发专业团队培植机制。从项目策划、价值分析、市场定位、设计建造、招商营运等方面,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5、建立创意农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高等院校来培养创意农业人才,是发展创意农业、解决创意农业人才匮乏的重要战略。要尽快建设创意农业的相关学科,设置相关的专业。建议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需求地委托学校培养,学校可以采用“专业班”+“实验班”的方式,在学生归属自己专业班级建制的同时;又依据学生的就业地域、就业层次等现状,建立一个集中的“实验班”,学习和培训相应的创意农业知识。 (下转第208页)(上接第170页)
6、建立创意农业人才多元培训机制。建立劳动、教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合组织等多元培训机制,制订创意农业人才培训规划。采取定向、委培、实习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开展以文化传承、艺术创作为主的内容,和以经营管理为主的外贸知识、语言能力、市场拓展、世贸规则等内容的专业培训以及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主的技术知识等内容的技能培训。
(六)整合资源,延伸创意农业产业链条
1、以创意产业的渗透融合功能建设创意农业产业链。以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园区为核心,构建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较完善的产业体系。
2、推进以研发设计为主的创意农业项目建设和创意农产品的开发。相关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大力推进以研发设计为主的创意农业项目和创意农产品的开发,运用创意产业的专业技术,设计开发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创意农产品、农业文化和各种相关文化活动,拓展创意农业的内涵,创造出新的消费形式。
关键词: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15-0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经济发展已显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正在渐渐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再是解决大众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推行具有鲜明特色、竞争力强、绿色和谐发展理念突出的特色农业,对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益处。其中,农业科技技术创新和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区位等优势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
1 特色农业的定义及其发展背景
所谓特色农业,自然是与传统的、普通的农业生产活动有所区别,通常有其独特之处,它是有效利用特殊的地理、气候、资源和产业基础等优势条件,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如今,特色农业产品销售良好,在区域内外的市场竞争中有绝对优势[1]。在我国,地区农业生产各具特色,类别数以千计。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开始出现结构性过剩,告别了供量长期短缺的现象。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表现为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所以农业生产的目标也部分转向了满足人们多层次目标需求上来。过去的农业生产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现如今特色、绿色的农产品才是大众追求的目标,再加上促进农民增收这项硬指标的推动,特色农业逐渐升温[2]。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是由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而言,发展特色农业能够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时,不是千遍一律的只推行一种模式,而是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条件,找出一条适宜发展的道路。
2 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资金缺乏 当前国家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虽然实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和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资金上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缺乏。资金是农业企业发展的支柱,相关涉农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还是比较大,而招商引资困难是农业企业资金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3]。之所以农村招商引资难,主要是农业具有投资回收期长的特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强,导致招商效果不尽如人意。资金缺乏的另一原因是银行贷款程序复杂,农业生产企业申请困难,难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和资金循环。
2.2 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村级道路多为村民集资自建,路面窄而糙,满足不了实际要求,出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要加快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生产,只有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来实现。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道路崎岖难行且不配套,严重限制了农业机械进入,不仅导致农业规模化生产成为难题,也限制了投资和新兴产业进入,致使农产品不能有效转化成商品,农业市场化水平低。
2.3 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 大量年轻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只是一些缺乏体力、技能不足和思想滞后的老人,他们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投入大量体力劳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又加上农业收益比较低的原因,导致农村个别地方出现资源闲置现象,而且传统农耕也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大部分老一辈农民仅进行维持生活的简单农业生产,导致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极低,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特别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来说,劳动力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又加上交通闭塞,体现时代潮流的新技术、新思想难以在当地传播,现代农业发展举步维艰。
2.4 配套体系不健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莫测,农产品市场的情况更加复杂,而农民只想在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但由于产业化的配套制度不健全、相关人员缺乏、利润点较低和相关技术运用不得当等等一些问题,导致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产业化生产还是停留在初次加工和生产,像技术、深加工、运销系统、管理等产业链的综合发展等方面都不强[3]。另外,缺乏新型的流通交易平台也是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市场落后的一大原因,市场规模较小、信息来源较滞后和相关培育工作进展速度慢等这些问题也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贫困地区的各种农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也不高,规模较小,运行体制不健全,管理落后,服务层次低,获取市场信息速度慢,不能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产品市场开发不足,很难将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
3 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调控能力 相关部门应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计划,把计划落到实处,加大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规范流转,土地集中流转以稳妥有序推进“小块并大块”等橹行模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经营[5]。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农村生产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提高扶持力度。要让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要提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宣传培训力度,培育一些懂经营、会管理、知技术等新型农业生产者,当然也要培养农民的个人素质,使得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国家政策。
3.2 加快特色农业布局调整 要实施好特色农业的产业布局,首先,应对当地基本情况有一个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社会文化、农耕习惯以及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掌握情况的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提出具有各地区鲜明特色的农业发展方向;其次,要解决好农业生产布局紊乱、小而全、大而散、镇乡村雷同等问题,可以依据自然资源和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积极运用劳动地域分工原理,广泛推行现代农业技术,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给予同等重视,从而有效解决小规模、细碎化经营与大市场统一之间的矛盾[4],实现农业增收。
3.3 利用Y源优势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贫困地区应充分挖掘当地所独具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通过基地建设加强特色发展。合理调整农业发展布局,如构建“两带一区”,借着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的热潮,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规模生产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三特”农业,做大做优特色农产业效益,挖掘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基地[5]。以蕲春地区为例,可以培育如优质茶叶基地、优质水稻基地、地道中药材基地、特色水产品基地、蔬菜基地和香猪、奶牛、山羊等特色养殖业基地。当然,基地的建设都要因地制宜。建设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要合理利用当地农业优势资源,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规范基地经营管理制度,积极提升示范区档次和科技含量,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推进示范区建设。
3.4 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进行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技术院校的合作,通过“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产业对接,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使用新设备,采用工艺,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推广增产增效新技术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5]。另外,政府、企业及农业组织应制定灵活的选人、用人的政策,提高人才待遇,拓展发展空间,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生产基地农民进行培训。不仅是培训他们的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户的市场意识、团队意识、信誉意识和安全意识等,使广大农户真正了解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3.5 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 各地区深度挖掘当地农业资源特色、采取特殊的加工与运营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要本着“紧抓特色、拓宽功能、产业化生产经营、适度规模”的原则。并时刻关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变化,及时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的开发[2]。避免简单照搬发展模式,假用特色之名背离特色,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导致产销脱节等问题,致使特色农业发展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1]刘敏华,马永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析[J].农业经济,2009(2):3-4.
[2]刘彦,张旭,郑策.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12(16):7-10.
[3]李宁.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以方山县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6(08):95-97.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河西粮棉基地”的荣耀光环已经褪色,发展空间不足、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实力不强、促农增收乏力等问题逐步显现,走高效、特色、节水、生态、循环的路子已经成为瓜州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高效农业;品牌化;对策与建议
1 瓜州县高效农业发展现状
瓜州县地处疏勒河中下游瓜敦盆地内,光热充足,降雨量稀少,昼夜温差大,区划面积241 hm2,耕地近4.7万hm2,地势平坦开阔,祁连山冰雪融水占水资源总量的90%以上,受昌马、踏实冲积扇影响,土质存在僵硬、盐碱、沙化等问题,适应于低耗水、抗干旱、耐盐碱作物生长。
近年来,瓜州县针对传统农业效益低的实际情况,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引领等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以枸杞、蜜瓜、特色果蔬为代表的高效农业面积达2.7万hm2,全县从事农畜产品加工、储运的企业达52家,组建专业合作社140家,初步形成了“企业+组织+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高效农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65%,已经成为瓜州县农村经济的特色和亮点。
2 目前制约高效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资金短缺
生产户因自身资金积累不足,商业银行又存在信贷风险担忧,一般不愿放贷,导致资金短缺的问题突出。同时,受技术、市场和自然等多重风险影响,风险规避难度大。
2.2 农业科技创新不足
现有农业技术服务力量紧缺,专业型人才匮乏,难以满足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同时,在品种培育等方面缺乏创新,蜜瓜、枸杞等作物种苗完全依靠外部调用,没有形成自主研发品牌。
2.3 农村改革步伐缓慢
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地权、林权、水权改革在农民保值增收和财产增加方面没有破题,农民以土地流转规模发展高效产业的意识不强。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管理不规范、经营效果差、作用发挥不明显。
2.4 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
现有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链条短且程度低,产、加、销关联度不高,从地头到工厂、超市、餐桌的营销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竞争实力较弱。
3 加快高效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思想认识,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行动先导
把高效农业发展作为扭转瓜州县城乡“三元”结构的切入点,改变现有农业经营思路和模式,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县内外企业与蔬菜产业示范点建立供求关系,设立后勤保障基地,走“以工促农、工农互补”的路子。定期组织乡镇领导干部、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和种养大户赴发达地区参观学习,现场感受高效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高效农业发展动力。设立瓜州县农业园区管委会,专门配备农业管理人才,配套扶持资金,严格企业准入门槛,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引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3.2 强化资源整合,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强化财政支持力度,采取分类归并、切块打包等方式,整合农牧、林业、水务、扶贫、交通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大力扶持高效农业发展、优势品牌打造、龙头企业培育等,聚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加大高效设施农业的推广扶持力度,按照“政府主导、银行合作、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信贷、补贴、参股和项目带动等多种方式,鼓励金融服务行业进入高效农业,进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解决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建立高效农业担保基金,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建立新的农业保险设防体系,规避和防范自然风险对高效农业的危害。
3.3 完善推进机制,为发展高效农业增添生产动力
鼓励县内龙头企业采取土地有偿转让的形式就近流转农户耕地,培育土地流转示范点。探索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鼓励农村居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城市居民通过土地流转返乡规模经营高效农业。实施“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工程”,每年定期开展农业项目赴外招商考察活动,引进国内竞争实力强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实现优势区域、优势企业的集聚,形成高效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群,提升特色高效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加快建设城东现代农业物流园区,举办农产品产销洽谈、展销展示等活动,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意识,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4 健全服务体系,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基础保障
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申报原产地保护,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健全农业执法体系,突出抓好种子、农药、肥料、饲料的质量监督、检验和登记,确保高效农业生产安全。规范合作组织运营,提高合作社准入门槛,实行技术指导、种植品种、农资供应、产品销售、分配机制“五统一”,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实施品牌推进战略,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在每个乡镇建立一个标准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现“示范一批、带动一批,帮扶几户、带动多数”的发展局面。
一、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优势
1.资源优势
六盘水市境内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差异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19.7℃,冬季平均气温3℃;年降水量1200至1500毫米,无霜期200至300天。土壤垂直带谱发育完备度好,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和黄棕壤,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5%,高者达到15%以上,氮素营养相应较丰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野生药用植物达1899种。银杏、光叶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种;金荞麦、天麻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4种,中国特有药用植物49种,贵州特有药用植物15种,少数民族药用植物226种,民间草药82种。野生刺梨、猕猴桃、银杏、红豆杉、山楂、樱桃、葡萄、杨梅在全市均有分布,荣获了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和中国红豆杉之乡称号。
2.区位优势
六盘水市处于滇、黔两省之间,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约为300-500公里。沪昆高速、杭瑞高速、都香高速、盘兴高速贯穿全境,株六铁路复线、 水柏铁路、 内昆铁路贯穿腹部,沪昆高铁经停盘州,六盘水月照机场通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大连等15个城市。六盘水具有毗邻5个省会城市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为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提供了良好交通条件。
3.产业优势
自2010年以来,六盘水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精品水果等现代高效农业产业。至2016年底,发展茶叶18.1万亩,蔬菜44.87万亩,果园20.83万亩,中药材 11.01万亩,烤烟12.27万亩。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2个,建设贵州六盘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创建贵州六盘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培育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59家,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20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村覆盖。
4.政策优势
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努力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下简称:三变)的农村“三变”改革,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等资源、资产和自有资金、技能入股经营主体,推进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农村“三变”改革激活了农村各类要素资源。自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共对1416.41万亩集体土地、70.81万亩承包地、6.4万亩宅基地、546.1万亩林权进行确权登记,共有36.79万亩集体土地、19.09万亩“四荒地”、40.9万平方米水面和56.88万亩承包土地入股经营主体。2017年,六盘水市被农业部批复增补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是继1987年、1988年全国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后,贵州省第三个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主要承担农村“三变”改革试验任务。201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了《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从国家、省级层面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劣势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形地貌,山高谷深、坡陡,生态脆弱,耕地破碎。耕地总面积460.6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6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占47%;97%的耕地为山地,石漠化面积占32%。地表河网多呈现河谷深切、河床狭窄、水流急、落差大的特征。耕地未实现全面灌溉,大部分耕地未通机耕道,肥料、种子和收获成果的运输还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需求较大,农业生产成本较高。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
六盘水市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还未实现零突破,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弱,科技水平还不高,多数龙头企业还在从事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市?鼍赫?力不强,对当地农业发展带动力不足,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3.农业资源分散
1978年12月,党的召开后,实施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3年,六盘水市农村基本上实行“大包干”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全市农村人均收入90.83元,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30元,33年增长了90.6倍。但是,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分”得充分、“统”得不够,导致了农村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模式,给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带来不利。
4.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意识不强
当地大多数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意识不强,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情况下,仍然按照传统方式,种植传统农作物,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现状。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持观望态度,有的担心种植新作物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会造成收入水平下降,导致部分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积极性不高。
三、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对策建议
1.持之以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抓住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机遇,在省级划定的粮食生产区域外,将25度以上坡耕地,退出低效农作物的种植。结合当地气候、环境、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条件,发展效益高、覆盖农户广的农业产业。在低海拔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当地红心猕猴桃等精品水果,打造猕猴桃产业带;在中海拔地区,结合全域旅游景区的开发,发展旅游休?e观光农业;在高海拔冷凉地区,布局高寒山区冷凉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根据产业需求,配套发展上下游产业,最大限度延长产业链。
2.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六盘水市作为全国农村“三变”改革的发源地,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按照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以股份合作为纽带,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资源变资产,集中农村土地等资源,规模化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量化财政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入股经营主体,推动资金变股金,解决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中资金难题。
3.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系指在自然与经济再生产交错进行的生物有机体同环境之间能量转换、物质交换和循环的过程中,所必须投入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有机整体的总称;或者指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相互制约环节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素质等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总称。农业基础设施包含物质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的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把物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加快农村组组通公路、农业机耕道、农业灌溉供水、农业供电、农业物联网、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保障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好。二是加强社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员,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建设一支爱农民、懂农业、爱农村的专业人才队伍。
一、当前郯城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郯城县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偏远乡镇也实现了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整体跨越,到2011年全县农机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9%,比2006年提高31.2个百分点。农机化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的挑战,当前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土地分散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存在矛盾
郯城县土地经营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不利于大中型农业机械生产效能的发挥能的发挥管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2.农机化发展结构不合理
从郯城县目前的农机装备方面看,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发展较快,但农机装备结构依然不尽合理。动力机械发展快,配套机械发展慢。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发展快,水平较高,配套机械发展速度相应慢,水平较低。从作业方面看,耕整机械、播种机械等田间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发展较快,栽植机械、收割机械以及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3.农机化发展不平衡
东部马陵山区和西部平原之间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不平衡,单机作业机械与配套农具发展不平衡,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不平衡,种植业与林牧副渔及农村其它各业的机械化水平不平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4.农机、农艺不相适应
农机作业标准与农艺要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5.从业人员结构不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
随着农机化的发展,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操作人员文化素养、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农机驾驶操作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新生力量不足,亟待补充。
6.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街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服务设施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人员老化严重、整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起点不高、规模不大,运行机制有待完善,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投入不足,人员队伍薄弱;农机维修管理服务还不够规范,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二、当前郯城县农业技术装备需求与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分析
作为农业大县,郯城县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具备,进入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大发展的历史阶段。从需求拉动角度看,今后应重点发展五个方面的农机:
1.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粮食生产重点攻关水稻机插秧和玉米机收获。
2.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设施农业是郯城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大力发展与设施农业相配套的机械,包括改善设施本身及其设施环境的机械。
3.生态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主要是与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相配套的机械设备,包括精少量播种和节肥节药等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机械化设备。
4.效益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主要是特色农产品机械化采收和产后商品化处理设备,包括清洗分级、储藏保鲜等处理。
5.其它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粮经比已发生很大变化,水产畜牧养殖和相配套机械需求在增长,特别是规模养殖,主要靠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而推进。
三、加快推进郯城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抢抓机遇,实现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政府推动方略
把农机化工作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考核内容,制定激励措施,在政策和投入上加大支持力度;农机部门要把加快提升农机化水平作为当前农机化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精心谋划部署,采取切实举措抓出成效。
2.明确农机化发展主攻方向和重点
要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工作重点。一是围绕粮食生产,重点推广水稻育插秧和玉米联合收获技术。二是加快发展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机械化。三是逐步提高优势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四是围绕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重点发展节本增效机械和技术。
3.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今后的重点应把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调优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幅提高和扩大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机械、精细耕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机械、田间植保管理机械、玉米收获机械、甜菜收获机械等机械装备数量。要通过国家和地方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关政策、国家和地方农业机械购置财政补贴政策及各种农业机械化发展项目等来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和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使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整体上与现代农牧业发展相适应,推动现代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4.加快创新步伐,搞好农机与农艺相融合
坚持农机与农艺融合,针对郯城县自然条件、种植制度、经济水平等实际情况,加强农机化技术与农艺的合作,进行农机与农艺相互配套适应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