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7: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外部性经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使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与日俱增,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之势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下的经济发展俨然已经对互联网形成了依赖,互联网正以光速在全球范围内渗透到各个国家的经济之中。虽然,在2000年发生的股市动荡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网络公司的发展,但是,我们仍然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已经使得经济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互联网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对互联网经济的研究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最基础的几个层面对互联网经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简要介绍两种规模经济
所谓两种规模经济,是指按照供求的关系可划分为供给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正是由于上述两种规模经济,才导致“赢家通吃”等规则的产生和存在。供给方经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是指货物供给方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若能使得各个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则能产生规模经济的效应。通常,这种传统规模经济模式被运用到那些低边际成本、高固定成本的行业中,以促进行业成本的减少、产值的增加。因此,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种供给方规模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垄断的产生。而需求方经济的运营原理则完全不同,该经济模式又可被称为网络外部性,指的是消费的增加会带动新的消费的增长,会产生更大的货物需求。而一旦将上述两种规模经济方式相互结合,则会得到预想不到的正面反馈,这也是为什么“赢家通吃”现象才会在当代经济社会中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
(一)供给方规模经济
从目前互联网上的规模经济模式来看,互联网规模经济模式也可具体细分为供给方规模经济模式以及需求方规模经济模式。对于供给方经济模式,由于其在我国的存在历史已经有一段时间,本文将不再详述。只从互联网的角度对供给方经济模式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予以介绍和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供给方规模经济的运转模式是要求行业内部的生产成本与产量呈反比例增长。在社会实践当中,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事物被广泛接受和运用,但是最传统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必须要借助于计算机的运转,而计算机行业正是供给方规模经济模式所要求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行业,其生产成本与产值是呈现反比例增长的。例如,著名的计算机芯片生产公司――美国英特尔公司,其前任CEO摩尔就曾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该定律时至今日还在指导者计算机芯片行业的发展,根据该定律,经算计芯片的处理能力以十八个月为一个周期,在进入下一个周期之后,芯片的生产能力会相较于上一个周期而言增长一倍以上,而其价格却比上个周期的要减少一半。再比如,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软件制造业,在制造初期由于没有经验可循,开发成本较高,而对软件的复制成本却是异常的低廉。计算机系统从WINDOWS95到WINDOWS8已经走过了几十个年代,其研发成本也从最初的一张碟片2亿美金到如今的一张50美分的降价,其研发成本和复制成本之间的天壤之别足以证明软件制造业是一种典型的应当采用供给方规模经济的行业,只不过由于互联网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要想在互联网软件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还需要企业的资金、人才等实力,供给方规模经济才能在软件制造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需求方规模经济
需求方规模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学的观点似乎存在冲突之处,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对货物的需求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但是,需求方规模经济却是指消费者对货物的需求与消费量之间构成正相关关系,即,消费者对货物的需求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产品的潜力会被消费者进一步发掘,消费者不但不会因为消费了该产品而对产品产生厌恶情绪,反而会更加喜欢该产品,甚至带动周边的消费者共同购买该产品,这在无形之中就会增加该种产品的销量,而随着消费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成为产品的忠实拥护者,对于该产品的需求也会呈几何倍数的拓展和增加。而由于需求方规模经济通常都存在于网络之中,因此,需求方规模经济又被相关研究学者称为“网络外部性”。
二、依托于互联网的网络外部性概述
(一)平台性网络的网络专用性的表现
人们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从根本上来看无非就是为了交换信息和获取信息,看似简单的信息互换,实际上是要经过数据的变换、传播、反变换和信道的传送,才能由最初的信息源头到信息传递的目的地。而在这一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仅仅有计算机、数据线、光纤等硬件设施是断然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软件的使用,才能够使得信息能够从发出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由此,这个由硬件和软件的相互配合产生了一个个的网络,相关学者也将其命名为“平台性网络”。
通常来看,互联网上的平台型网络的网络外部性的表现形式往往是间接的,而这种间接的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软件与硬件之间的互补性所致。正如时下大热的苹果公司的苹果笔记本锁采用的MACINTOSH的操作系统,其只能适用于苹果笔记本,该系统的用户只有购买、使用苹果公司出品的苹果笔记本才能使用该系统。但是,由于苹果公司采用了完全封闭的企业战略,这导致用户虽然对苹果笔记本采用的该操作系统还是苹果本身的产品的质量都是交口称赞,但由于其销量始终没有办法达到产生正反馈的临界点,导致其产品享有高声誉,销量却并没有达到与其声誉相匹配的程度。而从正面举例来看,思科公司所生产的路由器,由于其能和绝大多数公司出产的产品相互匹配,因而在路由器市场中成为龙头老大,市场地位难以撼动。
(二)信息专用性网路的网络外部性表现
通常来看,信息专用线网络的网络外部性的表现都是更为直接的,而这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传统的BBS论坛,BBS论坛中除了需要网页设计者、网络运营者等专业人士的参与,互联网网络用户便是BBS论坛的最主要参与者,他们既从论坛当中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发帖、跟帖的形式上传自己的观点,互联网网络用户之间相互交换信息成为这种网络形式最为主要的特点之一。但是,并不是说信息专用性网络就不具有直接的
网络外部性的表现,如我国著名的阿里巴巴网站,其是供求方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供给方在平台上信息以吸引需求方的来单,而需求方则在该平台上找寻自己认为适宜的供给方来寻求合作,对于新加入或者试图加入这个平台的第三方而言,阿里巴巴的网络外部性就是间接的,因此,并不能说信息专用性网络的网络外部性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只能说明信息专用网络外部主要以直接为主,间接为辅。
三、浅析互联网网络对于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阻碍
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如果一个人能掌握多种语言,则能与其对话的人数的数量就会显著提升,其所要获得的信息资源也会因为其所沟通的人数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如果一个人只会中文,则其只能与会中文的人进行沟通,亦或者是借助于翻译与不会中文的沟通,这很显然,无形之中限制了其掌握信息的速度和规模。互联网网络正是如此,由于软件、硬件的不配套或者是不兼容,从信息的经济学角度而言,会无形之中导致信息传递成本的变相增加,若能从根本上减少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无论是哪一个公司开发的软件或者是生成的硬件都能够相互兼容和适应,只发挥应当发挥的传递信息资源的作用,则这种互联网网络就会消失,信息传递速度会显著提升,而与此同时其成本反而会越来越低。
人们使用互联网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获取知识或者表达看法,因而,信息专用性网络对于互联网使用者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用互联网的用户肯定会越来越多,对交流信息的需求量也会呈几何倍数增加。虽然这种以BBS为典型的信息专用性网络也具有一定的网络外部性,但其与平台性网络不同,由于其参与主体的使用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换信息,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最终的归宿应当是实现全球的共享,而不会形成一个一个独立的小网络。而平台性网络,由于其使用主体是为了促成供需合同的签订,为保证自己的市场竞争地位,供需双方定然会凭借着自己已经形成的市场地位打压新鲜血液,因此,平台性网络必然有着一定的封闭性,这是不能避免也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应当注意,这其中实际上孕育了无数的可能,这种网络模式很可能会造成新的组织形式,例如虚拟商会,这种商会与传统商会不同,其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一切活动都在互联网上进行,但又类似于传统的商会,其能帮助特定行业规范行业内部行为,规范市场交易,进而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四、结语
互联网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惯,也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研究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和互联网经济的前景,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做法,而且对于未来促进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供给方规模经济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两个角度对互联网经济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了当下互联网经济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拙见,希望能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DEA的方法测度了1985-2008年辽宁省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2003-2008年间的17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分解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指数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研究方法和模型
本文采用非参数的生产率测度方法与Malmquist指数法相结合的办法加以度量,采用Farrell(1994)构建的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本文采用投入距离函数来定义Malmquist TFP指数。若 和 分别表示一个N×1非负实数投入向量和一个M×1非负实数投入向量。
投入距离函数可以定义为:
(1)
其中L(y)代表所有能生产出向量y的投入向量x的集合。
从s时期到t时期,度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TFP)的Malmquist指数可以表示为:
(2)
其中表示以s期技术为参考值的生产率指数,表示以t期技术为参考值的生产率指数。对式(2)变形得出:
(3)
其中: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TC)=
TC大于1表示存在技术进步。
根据Farrell(1994),在假设规模效率可变的情况下,技术效率又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TE)和规模效率(SE)。
纯技术效率指数(TEC)=
(4)
规模效率指数化(SEC)
(5)
下标v和c分别表示可变规模报酬(VRS)技术和不变规模报酬(CRS)技术。其中,TEC大于1表示,技术效率得到了改善,而SEC大于1表示在t时期的技术水平上,投入要素的组合进一步靠近技术最优规模时的产出水平。根据上述方法以及给定的合适面板数据,可以应用DEA类线性规划方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即:
(6)
这时需要计算两个时期的四个距离函数值,根据式(6)求解四个线性规划问题。
指标选取和数据收集
总产出: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辽宁总产出的基本指标,并且按2000年不变价格进行换算。资本投入:以资本存量来衡量。根据国际通用的永续盘存法进行估计,定义本期的资本存量为上一期的资本存量加上当年的投资,再减去折旧: (7)
式(7)中,Kt是t年的资本存量,It是t年的投资额,δ是折旧率。《辽宁统计年鉴》(2004)报告了2003年全省以及农业、工业、建筑业等行业固定资产折旧率。为了估计资本存量的初始值,本文采用Kohli(1982)的方法。具体地,假定1985-2008年之间各行业投资的实际增长率与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率是相同的,以稳定的速度γ增加,这样可以得到: (8)
劳动力投入:不考虑人力资本,采用辽宁省年平均从业人员数表示,即年初从业人员数量加上年末从业人员数量除以2得到。
实证结果分析
(一)辽宁省TFP指数分解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5-2008年期间,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平均技术进步率(TC)约为4.7%,成为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速度却比较缓慢,平均增长率为1.7%。之所以技术进步率高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原因在于1985-2008年间,虽然技术进步较快,技术效率指数(TEC)和规模效率指数(SEC)均小于1,技术效率(TE)和规模效率(SE)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减弱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由于存在技术无效以及技术效率的下降,各种投入的要素没有达到最优配置,从而没有合理利用,而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非中性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率为4.7%),说明原来的要素配置结构已经不适应技术进步的需要,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在这期间,辽宁省的规模效率也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要素的投入没有达到最优规模,可以通过扩大经济或缩减规模来实现经济的增长。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辽宁省技术进步速度较快,但是由于忽视了技术进步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最优的经济规模从而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因此,要提高辽宁保持辽宁经济的稳步发展,在促进技术进步,增加研发投入的同时,也要注重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经济规模。逐步提高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实现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规模经济。
(二)各行业TFP指数分解
由表2、表3可知,大部分行业呈现非中性的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辽宁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大部分行业无法实现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从而抵销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的部分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居民和其他服务、文化体育娱乐业等行业都在生产前沿进行生产,技术效率均为1,要提高这些部门的经济来促进辽宁经济发展,从促进科技进步和实现规模效率方面入手,而其他行业由于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均小于1,不在生产前沿上进行生产,那么对于这些部门来说,提高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在保证技术进步的同时,实现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2003-2008年,农业部门技术效率(TE)为0.738,规模效率(SE)为0.978,要实现技术有效,使技术利用率逐步向最佳水平靠近,须改变投入要素组合,减少冗余劳动力投入8.763万人、减少冗余资本投入245056.963万元,建筑业部门要实现TE=1,须减少冗余劳动力14.618万人、减少冗余资本304000032.524万元。
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在这17个行业中,技术效率最低的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仅为0.199,其次是教育部门,技术效率仅为0.217,再次是交通运输、水利、公共设施和邮政行业,技术效率仅为0.33,都存在大量劳动力和资本的浪费,要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改变资源配置和经济规模,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
由表2可知,虽然公共部门和教育部门技术效率比较低,但其技术效率指数却为1.120和1.026,说明该部门的技术效率正在逐渐改善中,趋于在生产前沿上进行生产。交通运输业和水利、环保部门不仅技术效率较低,且技术效率指数小于1,仅为0.922和0.835,说明这两个行业的技术效率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趋于远离生产前沿上进行生产,对于这些行业,要足够重视,尽快采取措施,改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由以上分析得知,在1985-2008年的17年间,辽宁省的平均技术进步率为4.7%,处于较高的增长水平,但由于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均小于1,减弱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而TFP的平均增长率仅为1.7%。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辽宁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增长源泉仍然是资本和劳动力,日后必然受投入要素的制约而趋于放缓。要解决这个问题,摆脱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实现辽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在保持技术进步的同时改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对于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居民和其他服务、文化体育娱乐业等技术效率等于1的行业,要继续保持在生产前沿上进行生产,即保持技术效率指标为1,同时改变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率。而其他行业由于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均小于1,不在生产前沿上进行生产,那么对于这些部门来说,提高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在保证技术进步的同时,实现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即要保证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均大于1,不断改进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参考文献:
1.Coelli,T.,Rao,P.,and Battese,G.E.A introduction to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 [M].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
关键词:校车事故;深层原因;重经济性;轻人文关怀性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5-0022-05
2011年底的一系列校车事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表面上看它属于交通事故问题,政府推出的《校车安全条例》和“校车制度”也是为了减少甚至杜绝校车交通事故。那么,它真的只是交通事故那么简单吗?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本文以深圳龙岗区为例对此作一些探讨。
一、龙岗校车事故的深层原因——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偏重经济性轻视人文关怀性
2011年12月7日深圳市龙岗“校车事故”缘于学生“居住在布吉甘坑社区,到‘遥远’的平湖街道读书,因3万人的居住地甘坑无一所学校” [1 ]。这是10多年来龙岗学校规模布局调整偏重经济性忽视人文关怀性而导致的结果。
1. 龙岗区学校规模布局调整的路径和结果
王玉琨关于中学规模与生均教育经费关系的研究表明:学校规模与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呈显著负相关(-0.588) [2 ],说明学校规模越大,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越少,反之,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越多。因此,扩大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往往成为教育资源不足或者提高有限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龙岗区也不例外。1995年,龙岗区借“改造薄弱学校”之机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将南澳等5镇38所小学调整为15所,减少量达61%,大鹏中心小学由原来的9个班扩展为21个班 [3 ]。截止2004年,龙岗相继撤并小学39所 [4 ]。2005年拆并2所、改建5所 [5 ]。2007~2009年“原村小”改建中,修缮12所、扩建29所,汤坑小学规模由12个班扩到了24个班 [3 ]。2006~2010年,龙岗平均的小学规模和班级规模都大于同期深圳市的平均规模,其中班级规模始终大于国家标准 [6 ]。可见,教育规模布局调整扩大了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
2. 龙岗区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
(1)减少了教育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 这反应在其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计算机数量与深圳市同口径均值相比都较小上,分别小0.91平方米/生、0.17万元/生和0.03台/生,意味着龙岗义务教育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投入的减少。具体见表1。
(2)减少了教育人力资源的投入 从表2可见,龙岗区小学的教职工与学生之比、专任教师与学生之比与深圳市同口径均值相比较都偏小,说明龙岗区小学每个教职工、专任教师分别比深圳市平均每个教职工、专任教师多教育0.61个、1.19个学生,这意味着龙岗区教育人力资源投入的减少。这是龙岗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3. 龙岗区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带来的人文关怀问题
(1)学生身心健康受损 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扩大,意味着学生的单位生存空间减少,学生每天8小时左右在较小的空间内学习、活动,必然影响其身心健康,比如情绪。班级规模过大,老师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一些处境不利或学习困难的学生面临着更加不利的发展境遇,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公被进一步强化。被调整区域的学生求学的路途被拉长、耗费的时间在增加、支付的体力在增多,由于就学路程的遥远和困难所导致的安全隐患,更是严重存在 [7 ]。
(2)教育教学质量可能下降 国外学者使用元分析统计方法研究传统教育投资策略发现,学生成绩受生均教育费用的影响极大:生均教育费用每提高10%,学生的成绩提高一个标准差的2/3,它相当于接受7个月小学教育所获得的成绩。这等于将学生的成绩从50%的位置提高到75%。另外的研究还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提高小学生数学和阅读方面的学业成就所取得的效果远比延长学习时间效果更好 [8 ]。从表1可见,龙岗区义务教育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固定资产值和生均计算机数量都比深圳市同口径均值低,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业成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师的身心健康受损 师生比值降低意味着教师工作量增加,这虽然可以提高教师的利用率,但却使教师的潜力率(1-教师利用率)减小、身心疲惫、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甚至导致教师职业倦怠。学校布局调整后,很多教师上班路程增加;有的教师夫妇不在同一所学校,调转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其日常生活极为不便,种种困扰使部分教师心理负担加大 [9 ],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最终将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大量拆并学校和教学点,导致部分社区没有学校,这是龙岗校车事故发生的根源 龙岗区从1995年开始到2005年,共撤并了41所学校,结果出现了新的教育规模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新开发区域、街道结合部、大型企业周边教育配套仍显不足。布吉、平湖、中心城等片区公办学位仍较紧张。2009年,布吉街道的小学和初中学位缺口分别为6 300个和3 800个,平湖街道分别为500个和700个。据预测,到2015年龙岗全区在校学生将达到27.8万人,扣除“十一五”续建项目可提供的25 000个学位,仍有近19 000个学位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二、深圳市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任重道远——特区一体化和深圳移民城市特点必然带来新一轮学校规模布局调整
2010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并实施关内外一体化战略,目的是促进深圳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就义务教育来看,关内外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关外不仅学校数量不足,优质学校数量更是稀缺而且布局不合理。在此背景下,新一轮教育规模布局调整不可避免。
1. 深圳市义务教育规模布局的现状——关内外差异大
从学校数量来看,关外各区义务教育学校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截止2011年10月,宝安区{1}总体学位为116座/千人,低于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的162座/千人。部分城区和街道中心片区中小学班级规模过大,一些班级的学生超过52人,个别班级达到了60人。光明新区一方面公办学位供给的绝对数量不足,公办小学经过原村小改造后新增的学位,预计只能满足到2012年的需求。2010~2011学年度新区公办小学六年级将毕业38个班,公办初中三年级毕业28个班,下一学年度初一公办学位初始缺口已达10个班。另一方面,部分公办小学学校服务半径过大,学位供需矛盾突出;中学学位供应量相对小学学位更为紧张。中学平均服务半径达到了4 000多米,是标准的4倍多;小学平均服务半径达到3 300多米,是标准的6倍多。尤其是人口相对密集的公明中心区,学位供求矛盾2010年已比较突出。
从学校质量来看,优质学校在关内外的布局不合理,存在较大差距。1995年深圳市启动的为期3年对51所校舍设备差、管理水平低、教学质量不高的薄弱学校的改造工程中,有41所集中在宝安、龙岗两区,占总量的80.4%。2000年,对全市110所教育教学设备简陋、校舍设施不够、占地面积不足、功能室不齐全、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不高的“未达标学校”进行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工程中,有65所在宝安、龙岗两区,占总量的59.1% [3 ]。原村小基本集中在关外且布局不合理,他们校舍简陋,规模较小,教学设施设备较差,师资质量不高,数量不足。优质学校主要分布在关内区域,口碑较好的29所公办小学、28所公办初中,多数集中分布在罗湖、福田和南山,行政面积最大的宝安和龙岗两区优质教育资源十分稀少{2}。
2. 深圳市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的路径和结果
从1992年开始,深圳市政府就逐步调整中小学学校布局,撤并了一些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村办小学 [10 ]。截止2010年,全市有小学340所,比2009年减少6所;在校学生61.85万人,比2009年增长4.9% [11 ],实际增加的学生数是2.9万人 [12 ]。以2009年每所小学平均的学生数0.8959万人计算,减少的6所小学有5.8959万学生。那么,2010年增加的2.9万小学生和因为减少6所小学多余出来的5.8959万小学生共计8.7959万人都将分流到340所小学中去,每所小学将增加259人。结果是深圳市小学的平均规模达到了2 077.99人/所,按教育部规定的45人/班计算,每所小学班数达到了46.1776个(这还是把所有小学都当成完全小学来计算的)。这与国家规定的完全小学:12班、18班、24班、30班,45人/班;九年制学校18班、27班、36班、45班相比{3}, 每所小学都是超大规模的小学了。如果每一所小学接受这259个学生并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45人/班设班的话,那么,所有小学都必须增加教室和教师数量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设备等,意味着教育的边际成本要上升,这显然不是学校的选择。如果每所学校不增加教室数量以容纳分流进来的学生,惟一的选择就是扩大班级规模,截至2010年底,深圳市平均的班级规模是47.91人/班(见表1),这已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45人/班了,再扩大班级规模,将会达到53.5188人/班。这又使每所小学的班级规模超大了。如果增加的8.7959万人不是平均地分流到每一所小学,结果是使得部分小学,主要可能是优质小学的学校规模更加超大。
可见,深圳市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学校规模布局调整的力度很大。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力在关内外的流动加速,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的力度肯定会继续加大,新一轮学校规模布局调整是否应该体现教育的“深圳质量”——更多地考虑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问题?
三、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兼顾经济性和人文关怀性的理论依据和经济基础
1. 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兼顾经济性和人文关怀性的理论依据
教育规模布局调整的初衷是降低教育的边际成本,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把节省下来的教育资源用于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但教育规模和教育边际成本之间具有U型形态的关系:随着培养人数的增加,如班级规模扩大、学校规模扩大却不增加教师人数、校舍、设备设施的投入,边际成本下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随之提高,教育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效率增加。当班级规模、学校规模扩大到极限后,教学、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管理困难甚至出现混乱,在此情况下,教育机构不得不增加教师人数、校舍、设施设备的投入,于是教育边际成本逐渐上升,与此对应的是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下降,教育边际效益和边际效率逐渐下降,因而边际成本曲线呈U型形态。如图1。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成果质量(合格的毕业生人数)÷教育资源消耗×100%,当教育资源消耗一定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质量呈正相关。格拉斯与史密斯关于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增量关系的研究表明:班级规模和学生成绩之间具有负的相关关系,只是这种负的相关关系的强度随班级规模增大的绝对水平而减小 [8 ]。显然,班级规模增大会降低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事关学生身心健康,是衡量教育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了教育质量就谈不上教育效率。这为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必须考虑人文关怀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 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兼顾经济性和人文关怀性的经济政策保障
新的义务教育投资政策和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重视人文关怀性提供了经济政策保障。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要求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实行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政策,该政策从2006年春季开始在西部农村试行。从此,西部农村开始了免学杂费的义务教育,以后全国各省市按中央政府的时间表渐次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这减轻了各地方政府尤其是西部地方政府义务教育投资的负担,缓解了他们调整义务教育规模布局的冲动和偏重经济效益、忽视师生人文关怀的压力。人文关怀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四川省郫县德源镇胜利村的清水小学只有1个学生,19名老师仍按原定课程表为其上课{4}。四川省岳池县的小岭村国寿希望小学共有36名分属3个年级的学生:一年级15人,四年级10人,六年级11人,教师采用复式教学{5}。汶川地震灾区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普遍较小,新建小学有60%在500人以下,20%在200人以下,如雅安保兴县永富小学只有56个学生,4个班。新建初中1 000人以上的学校只占58.8%,非新建初中的这个比例只有35.72%,仍有25%(非新建)和11.76%(新建)的初中在500人以下,如汉源县河菊初中(非新建)只有180~200人,汉元县桂贤初中(新建)只有6个班。就灾区班级规模来看,相当部分小学班级规模太小,尤其是新建小学,30人以下班级规模的学校达30%,如雅安保兴县永富小学,班级规模只有14人。小学班级规模在50人以上的学校比例只有30.3%(非新建)和45%(新建) [13 ]。虽然这些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包括地震灾区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可能出现浪费的情况,但能保证学生就近入学、最大限度地保证对师生的人文关怀。
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关注并有经济实力保证义务教育的人文关怀性,如深圳市2008年春季实现了免学杂费免教科书的义务教育,与同期广东全省相比较,其免费项目更多、免费对象更广和免费补助的标准更高 [14 ],2009年春季,又开全国先河对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费发放教材、教辅 [15 ]。这表明深圳早已开始关心义务教育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目的是保证全体学生,包括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义务教育,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在新一轮教育规模布局调整中,深圳完全有经济实力来满足人文关怀的需要。2010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0% [11 ],2011年增长超过10% [16 ]。2011年深圳市本级政府一般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发展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的83%,其中市本级教育支出较上年增加约23亿元 [17 ]。这表明深圳有经济实力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同时考虑人文关怀问题并彻底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车问题。
四、政策建议——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中人文关怀实现的策略
第一,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义务教育规模布局调整。
第二,根据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布局。学径,一般小学不超过500米,中学不超过1 000米;上学时间,一般小学生20分钟、中学生30分钟内能步行到达学校 [18 ]。人口稀少或者偏远区域的学生上学距离单程不超过1.5千米,单程行走时间不超过1小时{6}。学径确定后,学校规模(这里以班数为标准)就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学校规模=(居民人口总数×适龄学生占总人数率×入学率)÷每班容纳学生数,其中,适龄学生占总人口的比率:小学为12%,初中为8% [18 ]。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为100%。例如,某小区有1万人,那么,该小区的小学规模=(10000×12%×100%)÷45=26.67(班)。
第三,交通不便的地区或者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仍须设置或保留必要的小学和初中或者教学点。对必须保留的规模太小的学校或教学点,采取复式教学的组织形式。
第四,对不少的规模太大的小学和初中,在考虑学生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举办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寄宿制学校。按照国家和省级规定标准建设校舍、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设施,严格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及时消除各种安全卫生隐患,确保学生在校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宝安、光明新区数据分别来自其教育局。
{2} 2011深圳关内关外重点学校学区房全面分析[EB/OL]..(61.85-58.95=2.9).
[13]张素蓉.援建结束后汶川地震灾区基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06-21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深圳市财政投入4.4亿元确保2008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顺利实施[EB/OL]..
[15]育龙网.深圳今年教辅全免费 42万中小学生直接受益[EB/OL]..
[16]手机凤凰网.深圳GDP首破万亿元大关[EB/OL].http:///news/region/20120110/5423884.shtml,2012-01-10.
【关键词】银行保险 因素分析 规模经济 风险管理
银行与保险公司皆属于金融中介范畴,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所起到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国民经济中银行与保险都处于核心地位。随着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监管政策的不断放松,金融服务业被迫进行战略调整和扩张,追求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
一、银行及保险机构的规模经济
保险机构和银行同属于金融中介的类型,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在产品的供给方式、运营的方式、盈利的方式以及风险控制的模式上具有高度相似的特点。例如产品的开发过程是相似的,包括产品定价、风险分析、营销拓展等;运营管理方式比较相似,包括客户服务、财务管理、投资管理基本相近。保险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内在的扩张需求及外在的竞争压力以及在市场间套利的机会,驱动着金融中介机构以不断提高规模效率,充分运用规模经济方式拓展新的领域和寻找新的利润来源。
在国际金融市场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和功能化的驱使下,国际保险市场也面临着风险国际化、竞争自由化、资本国际化和监管透明化的挑战。现代技术尤其是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金融保险业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金融运行的效率,强化了金融信息的传递,推动了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和优化。其中银行保险合作发展的银保模式以及全能银行模式,推动着国际金融企业竞争实力的不断提升,也迫使金融企业寻求一切方式提高自身实力,不断扩张规模,发挥规模经济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规模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规模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经济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经济效率不断提高、平均成本不断的降低。因扩大规模而降低平均成本的,均称之为具有规模经济;因规模扩大的,平均成本不变或者升高者,称之为缺乏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不过当经济单位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内在的规模不经济是由于组织规模变大后,更难于协调、监督和管理,导致交易成本显著增加,造成整个组织经营管理效率下降的倾向。大型金融机构的规模不经济通常变现为盈利能力低、效率低下和比较弱的资本结构。
二、保险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因素
国际金融保险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金融保险业通过战略重组提高自身实力,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率,所以跨业务部门并购浪潮不断涌现。例如美国保险业的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欧洲银行保险业的并购也涉及310亿美元。根据Sigma(2006),1999-2004年期间,日本发生规模较大的并购交易,期间Meiji Life与Yasuda Mutual Life合并,Prudential US收购了Kyoei Life,Tokyo Mutual Life和Daido Mutual Life以及Taiyo Mutual Life进行了合并。这些公司合并均着眼于扩张规模,提高规模效率。
规模的扩张若能够带来成本的降低,证明该经济单位具有规模经济效率。以银行保险业最发达的法国情况来看,用银行保险形式的公司明显比传统保险公司更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佣金和成本在总保费收入中的比重,银行保险机构能够控制在10%左右,传统的保险公司比例则通常高于10%,甚至达到20%。不过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银行保险和一般企业的规模边界有所不同。对于一般企业而言,规模的追求很可能仅仅受到某种数量边界的限制,因为超过某种边界,将导致规模不经济。但是,对于银行保险而言,由于各国法律和监管的规模定,其规模最直接的限制就是自己既定的资本量以及现有的资产质量。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按照资本量和资产质量来选择和决定规模边界,是银行保险最为现实的选择。
三、银行保险在风险管理上的规模经济效应
保险机构和银行的联合将有效提高在风险处理上及风险管理领域的效率,在多个层面体现规模经济效应。两类机构的风险类别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就风险管理和处理的技术手段、管理技能、专业人才方面具有较多共同点,两类机构的资产风险和负债风险的处理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上述几方面的规模经济,从而提升规模效率。保险机构及银行对规模扩张的追求,以及上述多种要素产出效率的提升,导致生产边界不断扩张,从而实现更多的风险聚集。在不同层面上,风险的管理将体现规模经济效应。
一是风险集中与公司总风险。虽然对公司总风险的估算仍是保险机构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难题,因为不同类型的风险估计差别显著,总风险的估算基本上是各种风险评估的混合。集中风险的方法基本上是对历史数据的统计,计算净回报率的概率分布,并且计算分布的标准差。虽然各种风险汇总过程中对各种具体风险之间的权衡和相互之间的抵消程度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通过扩展企业生产边界,扩展风险处理边界,扩大风险承担总量,仍可以提升几个类别风险的估计精度。
二是对保险机构的承保风险处理效率的提升。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保险市场处于一种分割状态,不同类别、地域、客户群、渠道等指标的保险风险具有显著的风险差异性,从而呈现了割裂的保险市场。银行保险机构规模的扩张,承保风险规模的扩大,实现较细类别风险处理量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在概率上提高精算技术上估计的准确程度,降低定价方面的精算风险,从而有利于降低整个精算风险。
论文摘要:理论分析表明银行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规模经济弹性系数随着其规模的扩大趋于上升,规模不经济性越来越强;采用超越成本对数函数法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了从1994年到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弹性系数趋于下降,规模经济性越来越明显,银行效率趋于提高的结论。本文试图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来解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悖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无论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都迅速扩张。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是否经济,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率的关系如何,都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 文献 综述
各国学者对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运用各种方法作了多方面研究。这些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银行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以及规模经济在多大的范围内存在等方面。benston(1972)最早研究了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认为不管自身规模大小,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银行规模扩大一倍,平均成本将下降5%~8%;lavrence(1989)发现总资产小于1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nouras.ray和miller(1990)指出,总资产在10~60亿美元变动时,其银行效率会逐渐减小,总资产超过60亿美元的银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现象;ashton(1998)对英国银行业的研究表明,规模小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性质,总资产在50亿英镑以上的银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budnevich、franken和paredes(1998)研究表明,小银行通过并购途径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但是大银行无法达此结果;kuntand、huizinga(1999)用回归分析方法对80个发达国家和 发展 中国 家的银行效率的研究发现,资本、通货膨胀、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正相关,同时,股权结构对银行利润率的影响比较显著。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出现的比较晚。于良春和鞠源(1999) 运用经营效率指标和成本费用指标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新兴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明显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赵怀勇和王越(1999) 通过对资产收益率及市场集中度等相关经济指标的比较,指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低下直至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支撑银行绩效的国民经济总体效益较低。赵旭(2000)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1993-1998 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外国银行而言,其绝对规模并不算大,而就其现有的经营、服务与管理技术条件,其有效的经济规模又比实际规模要小。杜莉、王锋、齐树天(2003)在translog 成本函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其判断标准是成本——规模弹性系数e。在不考虑不良资产的情况下,其结果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规模上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然而,将不良资产考虑在内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呈现出了规模不经济。
以上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银行实现规模经营和高效率应该保持的规模大小、各种影响银行规模经济的因素和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展空间等方面。而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得出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率的关系特征,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一些基本指标数据对此进行经济学解释。
二、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银行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的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 金融 产品的扩大和增多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如图
假定银行主要经营存贷款业务。在图中,横坐标表示银行的营运规模,即机构网点规模所能收的资金量;纵坐标表示银行的成本价格,即银行存款和平均利率与费用支出成本。图中的lac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mc为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必将经过其最低点e。lac、lmc曲线描述了成本与规模的关系,如图所示:在经营规模小于oq阶段,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而趋于下降;相反,在经营规模大于oq时,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而趋于下降。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发生在经营规模为oq点上,由此可以知道,银行的最适规模为规模oq。
依据经济学理论,规模经济性通常利用总成本对产出的弹性来衡量,用来描述规模经济弹性系数(总成本对产出的弹性),它的大小受银行投入和产出水平的影响,则有:
se=(dtc/tc)/(dq/q)=(dtc/dq)/(c/q)=lmc/lac
可以得出,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弹性系数 se是逐渐增大的。在经营规模小于oq阶段, se<1,银行规模变化1%所引起总成本变化低于1%,即成本的增加慢于规模的增加,此时存在规模经济;在经营规模大于oq时,se>1,银行规模变化1%所引起总成本的变化超过1%,即成本的增加快于规模的增加,此时存在规模不经济;在最适规模oq处,se=1,银行规模变化1%将引起总成本1%的变化,即规模与成本同比例增加,此时处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
三、商业银行规模及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数据的处理
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的特点,本文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作为估计银行的成本及其生产函数的方法。对于多种投入和产出的银行,其对数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tc表示总成本,y表示商业银行的产出,只 表示第i种投入品价格。 把商业银行的产出定义为贷款和投资,用 y表示贷款和投资的总和,将投入定义为资本、劳动及存款,他们的价格分别用r表示。则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根据规模经济的相关理论,利用总成本对产出的弹性来衡量银行的规模经济性,即:
在指标数据的 计算 过程中,总成本是指银行的支出成本,包括利息支出、营业费用以及营业税金及附加等;银行存款是指全部存款的总和,等于短期存款、短期储蓄存款、长期存款及长期储蓄存款的总和;投资是指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之和;资本成本(pk)是指年度固定资产折旧于年度固定资产净值的比值,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固定资产净值与存款总额的比值来近似表示;劳动成本(pl)是指银行雇员的工资总额与银行员工总数的比值,本文采用营业费用与存款总额的比例表示;r表示资金运用成本,用利息支出额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来表示。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交通 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8家商业银行,研究期间为1994-2005年,采用的指标数据系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5-2006)所列示的8家商业银行1994-2005年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整理所得。由于所采用的数据是截面数据,所采用数据均通过价格指数调整至1994年。
应用 eviews3.1软件,经过多次迭代,得出检验结果在 10%置信水平下都是显著的。根据公式(3)得出如下的规模经济(se)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利用上面计算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计算出各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se)弹性系数如附表所示。
(二)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改进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各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弹性系数的值均大于 1,即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如附图所示,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均处于q点以右)。从附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 1994年至 2005年以来,随着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其规模经济弹性系数却一直呈下降的趋势,规模经济性越来越明显。这与理论出现了显著的相悖,我国商业银行实现了规模扩大,同时银行营运效率则提高。这一双赢的状态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新增资产边际成本降低,同时赢利能力有所提高。我们可以从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性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1、商业银行规模 经济 性增强的内在影响因素
(1)银行的信息技术水平。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水平在近年来得到了显著的进步。技术开发力度逐年加强,如成立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等虚拟银行,依赖其长期固有的、庞大的顾客群,使得新技术被利用的效率较高。借助信息技术,银行业可以超越时空、地域、交换位置,共享资源,实现信息化、全球化,使得商业银行从服务到管理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商业银行以抢占 金融 服务竞争的制高点为奋斗目标。技术上的创新实现了规模经济在一个起点上的飞跃,实现了一个更高层次、更优的规模经济效应。
(2)银行的治理结构水平。我国商业银行体制在近年来也得到巨大改善。首先是推行股份制改革。几年来 中国 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相继上市,银行内部产权结构得到了优化。其次,推进内部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灵活经营机制得以完善。再次,基本实现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向 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逐步建立起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 发展 需要和现代商业银行特点的一整套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模式。公司治理改善降低了我国商业银行过高的管理费用,减少了银行利润的消耗部分;使银行的规模扩张充分考虑到了规模与利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了银行总成本有效率运行的状态。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运营模式和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提高了其市场化程度和赢利能力。
(3)银行的交易费用水平。交易费用可以被定义为银行进行借贷交易活动所投入资源的价值量度,其大小和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二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近些年来,银监会一直把银行业不良贷款的下降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动商业银行积极清收贷款和利用拨备核销贷款损失,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连续几年实现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的“双下降”。而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两个基本指标资产收益率和人均创利率,在近几年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工商银行为例,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的统计资料 计算 ,2005年其资产收益率为0.52%,而 1994年仅为 0.16%;2005年其人均创利率为 6.81万元,而 1994年只有0.75万元。可以看出,银行的交易费用水平是逐渐递减的。这为银行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规模扩大促使单位交易费用递减,而单位费用的递减,又可以促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提升规模经济效益。
2.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性增强的外在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规模经济正相关。我国近几年来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每年保持 9%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必然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基础,提高了银行规模经济性。
(2)银行的业务创新程度。银行业务创新使得其规模经济的边界不断扩大。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个人消费信贷、工资等新业务。这些业务在不增加银行网点的情况下增加了银行的收益,取得了很好的规模效益,无论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还是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越来越提高了其经营的规模经济性。由于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工程的应用,银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来满足投资者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和风险分散化的要求。这些都扩大了银行经营的生产边界,使其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保持了经营效率的提高。
(3)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水平与政府干预情况。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的关系表现在,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有利于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形成。1994年至今,随着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众多商业银行的成立,加上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市场份额上看,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银行大量出现,垄断程度逐步降低,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一过程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性。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管制也日益放松,这有利于提高公众利益,增加社会福利,另一方面也降低大量的进入成本,促进了了竞争,提高了银行效率。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更加符合了标准的商业银行管理运营模式,很少有政府干预 企业 的经营,使其在人事制度上比较灵活。同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逐渐卸下了国家政策性贷款业务,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指引下,利用完善的服务和竞争性手段开拓市场,其市场化程度和赢利能力大大加强。
四、结 论
理论分析表明银行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规模经济弹性系数随着其规模的扩大趋于上升,规模不经济性越来越强;我们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了从 1994年到 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弹性系数趋于下降,规模经济性越来越明显,银行效率趋于提高的结论。同时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对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悖论进行了解释。
参考 文献
[1] george,benston.economics of scale of financiainstitutions[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2(2).
[2] lavrence.bank costs generalized functional formand estinationofeconomiesofscale andseope[j].jourhal 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89(21).
[3] budnevich,frankenandparedes.theperformanee of d~novo commercial banks .a profit effieiency approach[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4).
[4] deminguc,kunt,harry.huixinga.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margins and profitability.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the worldbank economic review,1999.
[5] 赵旭.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0(6).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论述,近几年来经常见诸报刊。许多农经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即 必须改变当前狭小的农户生产现状,扩大和优化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但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土地规模大小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以及适度规模的量化标准等,却鲜有论述 或者论述很不深刻。从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最终一般都要归结于数量关系, 才是明确的,具体的,才能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本文试图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以定量的方法,探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
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理论依据
规模,按照一般定义,是指事物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量的聚集程度。一个生产单位的规模,是指在生产单位这一空间范围内各种经济数量的聚集程度。生产单位内的经济数量,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讲,既包括投入量,也包括产出量。投入量中又可分为变投入量和固定投入量。因此,关于生产单位的规模,有许多不同的描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以劳动力数量作为衡量生产单位规模的标志;第二种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生产单位的规模;第三种以产量作为生产单位的规模。规模定义的内涵不同,则有关规模经济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也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现在的问题是:在农业这一特定的生产领域内,应当采取哪个“量”作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 我们认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一般应当以固定投入的数量为衡量标准,在我国农业现代物质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土地是农业的主要的固定投入,因而采用土地数量作为衡量农业生产单位规模的标准,具有现实的意义。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目前我国农村实行农业,除个别集体农场或专业队经营外,绝大多数为农户家庭经营,即一个农户家庭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土地规模过于狭小。目前,许多专家学者所论述的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及其提出的各种扩大和优化农户土地规模的措施,也是以农户经营土地数量为依据。因而,为保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的连续性,把土地数量作为农业经营规模标准,也是适合的。原因之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土地是农业中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无论国家还是农户,为了获得最大收益,都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潜能。因此,把土地数量作为农业生产单位规模标准,研究土地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规模经济理论。所谓规模经济,描述的是生产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关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下降到某一点,开始上升,如下图所示。生产单位的规模在Q之前,随着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只要小于Q的规模投入仍然处于规模经济区;规模扩大经过Q点继续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则随着规模扩大而不断上升,故大于Q的规模投入,则处于规模不经济区。而Q点的规模则为产品市场成本最低点,是最佳经济规模。 (附图 [图])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这种关系,是由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决定的。所谓内在经济是指生产单位的规模扩大时,可从其自身内部的经济资源配合与利用而引起其收益的增加。如规模扩大,可以使用更先进的 技术,可以综合利用副产品和原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劳动潜力或相对减少管理人员,可以减少一些共同生产费用等。但是,如果生产规模过大,则又会由自身内部资源配合不协调或利用不充分,而引起收益的减少,这叫做内在不经济。如,由于规模扩大而引起管理不便,或某种资源闲置,或某种费用增多,或某些效率减低等。所谓外在经济,是指由于生产单位规模扩大,能给有关的生产单位带来收益的增加。如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使相关的原材料供应、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等生产单位,得到较多的业务量,获得较高的收益。与外在经济相对的是外在不经济,这是指由于生产单位规模扩大,而会给别的有关生产单位带来损失或损害,如引起竞争加剧、销售困难、运输紧张和环境污染等。 规模经济还可以用厂商理论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来说明。如下图所示。图中,SRAC表示短期平均 成本曲线,LRAC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SRAC的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生产规模状态,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具有相同的规模。LRAC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不同的规模状态。从图中可以看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RAC在开始阶段是下降的,即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随可变投入的增加而上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在开始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但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不断上升。在图中,SRAC这一规模状态下的实际成本是T[,1]所在点表示的成本C[,1],而这一规模下的最低成本在A点表示的成本C[,2],这表示SRAC[,1]这一规模不是最佳规模。生产者可以在长期内不断调整规模。随着规模沿LRAC继续扩大,直至SRAC[,3]这一规模此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重合,单位产品平均成本最低,该规模即为最佳规模。这里需要说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可变投入,使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从T[,1]下降至A。另一种是通过扩大规模(包括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使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从T[,1]降至T[,2]直至T[,3]。我们所说的规模经济指的是第二种方式,即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收益增加。与规模经济相类似的有一种叫做比例经济或比例报酬,实际研究中,二者往往混淆。比例经济是指所有投入按相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出变化。用生产函数表示,Y=f(x[,1],x[,2]),当投入按同一比例K(K>1)增加时,生产函数变为Y·K[n]=f(K[,x[,1]]K[,x[,2]])。n是一个指数,n=1表示比例报酬不变;n>1表示产出增加幅度大于投入增加幅度,比例报酬增加;n<1则表示比例报酬下降。下面用柯布——道路拉斯函数举例说明。Y=A[,x[α][,1]][,x[β][,2]],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K增加,上式变为:A(kx[α][,1])(kx[β][,2])=AK[α+β][,x[α][,1]][,x[β][,2]]=K[α+β]y。在这里n=α+β,根据α+β大于1、等于1、小于1,可判断比例报酬增加还是减少。(附图 [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应当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比例经济。实际上,可能有的单位也混有比例经济因素,但从规模经营的主体来讲,种植业主要是扩大土地规模,而不是土地、劳动力、资金同比例扩大。特别是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已严重过剩,如果再增加劳动力,将使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更加失衡,更加不经济。所以,比例经济不是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而且实行规模经营,还必然导致投入生产要素比例 的变化。规模经济将会产生规模效益,但是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不是等同概念。规模经济,是指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规模效益是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从表面文字来看,似乎没有 多大差别,但只要做点数量上的仔细分析,就可看出其区别和概念上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图示,来分析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的区别。图中,P表示产品价格,LRAC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D点是单位成本最低点。在C点,单位产品成本为P′,高于价格P,总成本为P′OQ[,1]C;规模扩大至A点,单位产品成本与价格相等,总成本为CQ[,1]Q[,2]A,CQ[,1]Q[,2]A与P′OQ[,1]C相比较,减少的这部分即规模效益,是由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从Q[,2]至Q[*],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继续下降低于产品价格,总成本小于总收入,产生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从Q[*]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单位产品成本开始逐渐上升,进入规模不经济区域,但由于单位产品成本仍低于价格,扩大规模仍会增加收益,因此,规模扩大将持续到Q[,3],即单位产品成本上升至产品价格P为止。在Q[*]至Q[,3]这一阶段上,尽管已处于规模不经济区域,但却仍会产生规模效益。所以,规模经济只是考虑成本的下降,而不考虑价格因素。规模效益则是由成本和价格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规模经济未必产生规模效益,比如当前一些成本高,价格低的农产品生产;规模不经济也可能有规模效益,比如成本低,价格比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同时,通过对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的综合分析,可以推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农户为了经济利益,获得最大的规模效益,在最佳规模Q[*]以后,仍会继续扩大规模。但是,如果单位产品成本上升,是由于土地生产率下降的原因 造成,如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那么,这种扩大经营规模的行为将会导致社会总产量的下降。尽管农户会因 此而增加收入,但是不可取的。这就是说,在讲求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讲求宏观经济效益,讲求各种资源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高校;规模经济;DEA模型;扩招空间
一、高等学校规模问题导入
高等学校是大学、专门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从学校类型上来讲,高校可以分为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等,从学历上来讲,高校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该政策实行至今,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高等学校规模扩大呈现规律。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教育成本中大部分属于固定成本,高等学校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即增加一名学生不会使学校的总成本有所变化,并且也不会对其他学生上学有所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学生数的增加不会影响教学质量,但高校生均成本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而降低,高校办学显现出规模经济现象。但当学校规模扩大到超出现有资源水平能够满足的范围,资源的超负荷使用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高校需要新的资源,例如修建教学楼、宿舍、食堂、增加教师数量等,新资源的投入又将导致办学成本上升。我国从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到现在已经进行到一个阶段,高校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不同类型的高校呈现出不同的规律。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判断我国高等学校在经过扩招之后有无出现规模经济现象或规模不经济现象,并且对高校扩招政策在今后的实施提出合理建议,促进我国高校合理办学。
二、模型构建
(一)高校规模经济模型
1.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对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模型在高校规模问题上的使用,我们给出以下3点假设条件:
(1)高校是提供本科生产出、研究生产出、科研产出的一种社会组织。现实中,高校当然不仅仅提供这三种产出,还有例如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第三产业等,但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是高校最主要的三种活动,因此,本小组将高校产出限定于这三种具有合理性、科学性。
(2)办学规模主要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人数测度。严格讲,规模指某种生产能力,但生产能力难以测度,所以一般用产出能力代替。
(3)以在校本科、研究生人数以及发表学术论文数为输出变量,输入变量设为在职教工人数、教育经费和图书册数。
2.模型构建步骤及模型形成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构建的模型是C2R模型和BC2模型同时使用。C2R模型计算出的效率是包含规模效率的技术效率,即总体效率。BC2模型得到的效率是纯技术效率。数据来源教育部2008统计数据。
我们导入C2R模型:设
xij=DMU对第i种输入的投入量
yij=DMU对第r种输出的产出量
vi=对第i种输入的一种度量
ur=对第r种输出的一种度量记为
x■=(x■,x■,……,x■)■,j=1,…,nY■=(y■,y■,……,y■)■,j=1,…,nv=(v■,v■,……,v■)■,u=(u■,u■,……,u■)■.(1)
这里,Xj和Yj分别为DMU的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v和u分别为与m种投入和s中输出对应的权向量,为变量。
决策单元j的效率评价指数
hj=■,j=1,…,n
令ε>0是一个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是一个小于任何正数且大于0的数。考虑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ε的C2R模型,它的对偶规划为
min[θ-ε(eTS-+eTS+)]■X■λ■+S■=θX■
■Y■λ■-S■=Y■λ■≥0,j=1,…n,S-≥0,S+≥0.(2)
这个模型的解析表达式为minθ
x11λ1+x12λ2+…+x1nλn-θx1j0≤0x21λ1+x22λ2+…+x2nλn-θx2j0≤0……………………………
xm1λ1+xm2λ2+…+xmnλn-θxmj0≤0y11λ1+y12λ2+…+y1nλn≥y1j0y21λ1+y22λ2+…+y2nλn≥y2j0……………………………ys1λ1+ys2λ2+…+ysnλn≥ysj0λ1,λ2,…,λn≥0(3)
设λ0,S-0,S+0,θ0为上式的最优解,用matlab编程可以解出θ0, S+0,S-0的值。
具体程序请参见附录
在C2R模型中引入约束条件∑λj=1,我们就可以得到BC2模型,如果将C2R模型的效率值除以BC2模型的效率值即可得到被评价单位的规模效率。即规模效率=C2R生产效率/BC2技术效率。规模报酬是指生产模式发生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我们令ψ=∑λj,当ψ=1,表示规模报酬不变,当ψ1时,表示规模报酬递减。我们依次来判断它是否属于“规模经济”。
(3)模型计算结果
我们对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原始数据进行一一筛选,删除有缺省数据的高校,最终得到57所高校的完整数据表格。
用之前matlab编写的可以解出θ0,S+0,S-0,值的程序得到了57所高校的对应总效率值、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和规模报酬,如表1所示(节选自57所高校计算数据)
表117所高校的DEA效率值
注:表1中,规模报酬递增的表示属于规模经济,规模报酬递减或不变的表示规模不经济。
通过DEA模型的matlab程序计算,我们得到:
(1)规模经济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
(2)规模不经济学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兰州大学等。
在这57所高校中有18所(31.58%)为规模经济学校,有39所(68.42%)为规模不经济学校。分析这57所高校所属类型,我们可以发现,在规模不经济学校名单中,综合性大学占多数,相应的,在规模经济学校中,绝大多数为非综合学校(包括师范、理工、财经、语言、政法、艺术等院校)。针对这种结果,我们推测出以下解释:综合性大学包含的学科多、办学规模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曾进行过各种规模的合并,因此,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其规模收益达到最大值后进入下降阶段,产生经济不规模现象。相应的,对于非综合性学校,他们的专业限制大,规模扩大的速度相对缓慢,因此,他们正处于经济规模状态,学生数量的增加仍然能给高校带来规模收益,学校扩招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
【参考资料】
[1]张垒,唐恒.《基于DEA的高校知识产权投入产出效率评析》.高等教育研究.2010,(1).
[2]陈俊霞.《关于DEA有效性理论的一点探索》.2006,(11).
[3]彭育威,徐小湛,吴守宪.《matlab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应用》.2002,(2).
[4]彭芳麟.《计算物理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2009,(1).
[5]教育部直属高校2008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
附录
clear
X= [...]';
Y= [...]';
n=size(X', 1);
m=size(X,1);
s=size(Y,1);
b=0;
epsilon=10^-10
f=[zeros(1,n) -epsilon*ones(1,m+s) 1]
A=zeros(1,n+m+s+1)
L=zeros(n+m+s+1,1)
F=[]
G(n+m+s+1)=-inf
for i=1:n;
C=[X eye(m) zeros(m,s) -X(:,i)
Y zeros(s,m) -eye(s) zeros(s,1)]
E=[zeros(m,1)
Y(:,i)]
w (:,i)=LINPROG(f, A, b, C, E, F, G)
end
w;
for o = 1:k %check from DMU o=1 to the last
c=-[X(:,o)' zeros(1,j) 1 0 zeros(1,k)]
b=[1 zeros(1,k)]'
A=[zeros(1,i) -Y(:,o)' 0 1 zeros(1,k);X' -Y' ones(k,1) zeros(k,1) eye(k)]
%
[zmax, ibasic, xbasic]=PPL(A,b,c);
Mult=[xbasic;ibasic];
Efc(1,o)=o;
Efc(2,o)=-1/zmax;
end
theta=w(n+m+s+1,:);
Lambda=w([1:n],:);
Symsum(Lambda)=1
“大规模”是资本主义最主要、最流行的生产方式。即使在全球产能过剩、过度消费席卷世界的今天,针对大规模生产式微的现状进行的柔性改革――将“产品形成的决定权转移给消费者”的大规模定制,也没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追求规模的目标。因为规模经济的好处实在难以抵御: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了,劳动生产和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了,花样翻新的商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可是,这些好处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当前的危机让我们意识到,在大规模看似“经济”的背后,也掩盖了很多的“不经济”,比如环境被严重破坏。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背后,也有着惊人的浪费和日益加剧的不平等。这些矛盾在经济危机爆发的时代,尤其显得触目惊心。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这些矛盾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把资源过多配给了富人或者富国:一边是饥饿的人们在街头排队等着救济,一边是成吨牛奶往海里倒;一方面是成千上万的家庭三代同堂挤在狭小黑暗的“公屋”里,一方面是大批楼盘空置,富人的豪宅别墅一套比一套大;在美国,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充斥着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大批旧款式的T恤衫和鞋子被当成垃圾堆在仓库里,而在非洲的一些国家,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光着脚丫度过的。泡沫破灭之后人们才发现,购买商品的消费者中很多都不具备实际偿付能力,而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产能过剩造成的巨大浪费和闲置大大抵消了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过分追求规模经济的长期后果是整体社会的不经济。
大规模生产得以为继的前提是消费者具有巨大、持续、稳定的需求,真正有效率的大规模生产方式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取得规模经济。但是,在技术革新遇到瓶颈、制度变革难以进一步推进的时候,不切实际的规模经济目标将迫使企业以涸泽而渔的方式使用地球资源和社会资源,而与大规模生产相适应的消费者至上的市场策略也对消费行为产生了逆向影响,人们不再满足于自身的实际需要,价值相对主义成为市场经济的主流消费价值观,人作为社会主体的责任感日渐衰落。历史循环上演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就是给人类社会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警示信号:以个体经济利益为终极目标的规模经济是一种不稳定的均衡,经济秩序必将在某个时点上被破坏,全球化则加剧了这种破坏性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改革开放30年获得的高速经济增长,除了“制度红利”和技术进步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以外,还有相当大的成分是通过难以为继的“产能泡沫”贡献的。规模和速度是过去中国企业发展的两大目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制造的模式还助长了美国超前消费的狂潮。事实上,中国不少地方的大规模生产是非常“不经济”的:大批农林耕地变成了厂房,清澈的河流变成了污水泥潭,农民工的孩子不得不留在家乡,成为大批有情感隐患的留守儿童。然而,以上这些要素的成本却无法记入生产商的账簿上,也不在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之列。如果政府不能借危机反思过去的决策方式,企业和消费者汲取教训改变行为方式,把科学发展观落在实处,重塑和谐与责任的社会伦理,中国也很容易掉入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