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8篇

时间:2023-09-11 09:17: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如何提高规则意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

篇1

那么如何看待幼儿的规则游戏呢?这些规则游戏对幼儿发展有何作用?笔者认为,幼儿规则游戏中的要素和游戏的规则正相关,而且能够推动幼儿发展。

一、规则游戏及游戏规则

为了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游戏开始之前,所有游戏的参与者都要遵守其中的规定,这就是游戏的纪律。它们是人们根据游戏情况逐步总结出来的。例如幼儿在玩捉迷藏游戏时,不允许偷看,不允许作弊,必须被蒙上眼睛。这就是游戏规则所起的作用。

在幼儿游戏中,如果没有儿童的规则行为,就没有游戏可言。狭义来说,幼儿游戏的规则是需要由教育者设计,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儿童的规范意识,使其养成规范化的行为习惯而设定的规则。总之,游戏是幼儿的生活基础。对儿童的发展而言,在幼儿游戏和规则中,无论是规则还是游戏,都将为实现教育自身价值而体现出特定的教育内涵。

二、规则游戏与幼儿的发展

1.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期儿童的思维具有特殊的主观性,比较喜欢倾向于从自己的主观认为出发,随心所欲,无视现实规范。但规则游戏则是以游戏的规则为出发点,完全抛弃个人化的主观意识,打破幼儿头脑中固有的自我定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服从和遵守,这样就无形中提高了幼儿的社会化意识,发展了幼儿的社会化个性。研究表明,规则游戏教学能够推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也可以让幼儿获得个人化的思维意识。如在角色游戏里,大班幼儿比较关注角色行为的“规则性”,根据自己演绎的角色,形成规则意识,并以此建立抽象的活动规则,进行游戏的规范和自我的规范。如通过教师的角色游戏,幼儿认识到老师不能打“小朋友”;通过士兵的角色游戏,幼儿明白“士兵”要拿手枪打仗。

通过游戏,幼儿认识社会活动与其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逐步理解游戏规则的“隐喻”,并试图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2.幼儿道德发展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

对于规则本身的遵守,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游戏的规则下,幼儿形成公平、平等等道德规范及行为价值观,同时,一定的游戏规则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幼儿期,它是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生活经历直接影响未来的发展趋向。所以,幼儿游戏对幼儿的积极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游戏指导者的教育者,在游戏的规则设定中,要注意发展和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格。

3.幼儿意志的发展

自制力差是幼儿意志发展的特点之一。如何加强幼儿行为的坚持性呢?实验研究证明,教师单纯通过命令或者强制性的手段,逼迫孩子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显然是在让幼儿深陷困境。行为坚持性弱,这是幼儿意志发展的另一个特点。

对幼儿来说,遵守规则看起来似乎完全无法达到,但通过游戏却可以调节其行为,发展其自觉性和自制力,更为重要的是,比较容易和轻松。如在角色游戏中,游戏角色的规则就是要让士兵能够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否则便不是个士兵。在这样的规则之下,幼儿获得了特定情境的激励,他一旦投入其中就会忘记自己的感受,而只是为了遵守规则想要做一个真正的士兵。这是一种自觉性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遵守了游戏规则,行为和意志都获得了发展。

三、游戏指导与儿童的发展

1.科学认识游戏的规则

从观念和意识层次上来说,幼儿游戏的本质就是游戏的规则。只有真正参与游戏的情境和秩序,才能触及心灵。

规则游戏不只是教学手段,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培养幼儿获得规则性社会意识的教育方法。幼儿需要在规则游戏中提高意识。当然,教师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依据其发展水平选择游戏类型。幼儿在各种规则游戏的成人指导下,通过投入游戏实践,渐渐获得规则意识,发展自己的原有水平,并实现超出年龄特征的超前意识发展。

2.制定科学、合理的游戏规则

理解“规则”的意义之后,教师要着重制定游戏规则,开发规则游戏。必须指出的是,在幼儿游戏的规则和规则游戏的选择中,幼儿具有主体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信任幼儿对游戏规则的自发制定。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同时也要引导幼儿自行选择规则游戏,并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感受,使规则游戏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正确处理游戏的规则与创造性的关系

篇2

关键词: 角色游戏 持久性 有效教学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或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如何让幼儿想玩、会玩、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体验乐趣,在玩中学到有意义的本领,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和有效教学。陶行知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先生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孩子又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从一出生就受到家人的极大关注与宠爱。在幼儿游戏时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无法进行游戏,孩子总爱和老师“打小报告”。说明孩子在活动中缺乏持久性。接下来我来谈谈经过这一学期观察与教师们的探讨来说说幼儿们在角色游戏中持久性的表现及对其问题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无规则意识,“乱”玩角色游戏。

这类孩子的头脑中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游戏开始时,分配好任务,有的幼儿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游荡”在游戏中,一会玩玩这个,一会玩玩那个,当我问他是做什么职务的时候,他却不知道。

二、规则意识淡薄,表现为随意更换游戏内容。

这类孩子头脑中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薄,游戏时会受某些因素的影响“穿梭”于各个游戏中。因此在角色游戏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孩子:“小银行”里的老板做做游戏,趁没人来,就开始玩起了积木,有人来银行取钱时就弄得手足无措,使游戏秩序混乱。

三、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对游戏兴趣不能长时间保持。

幼儿阶段行为的持久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言行,持续坚持做某件事情,所以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如在角色游戏中经常会看到,“银行”的人员在没人来取钱的时候在一边打闹起来。孩子们虽然知道如何开展游戏,知道游戏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也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但是一旦游戏没玩头了就开始注意力不集中,做别的事情,不能坚持到最后。

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孩子最主要的活动,也是孩子最大的兴趣,应该如何使他们一直保持活动的兴趣,一直专心地投入游戏中呢?因此如何提高幼儿活动的持久性,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我经过观察,对此进行思考并大胆尝试了以下一些有效教学的策略:

1.让孩子自己制定规则,理解并体验规则,提高活动持久性。

陶行知认为“学生学了知识必须要运用,在运用中能检验知识的真伪,在用中增长才干”。而游戏中的规则则是“学生学得知识,把规则渗透到游戏中就是对知识的运用了”。参与制定规则不但更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有助于孩子的遵守与执行,更有利于孩子持久保持活动的兴趣。如:夏天来了,可以卖一些好吃的冷饮,还可以搞一些特价活动等。通过让孩子亲身制定规则这样一个有效教学手段,充分提升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在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的过程中大大维持了活动的持久性,并在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了孩子们的规则意识。

2.抓住幼儿的兴趣,及时更换材料与投放。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材料是游戏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必备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但游戏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工作,教师要在幼儿游戏中,认真观察和指导,并针对游戏情节的发展对材料做适当增加或调整,以保证幼儿长时间的游戏兴趣和活动。归根结底就是这一步骤,通过观察了解,教师知道了什么是幼儿所需求的,随之把游戏材料投放进去,使游戏更具趣味性。

3.教师适时介入,以保证幼儿游戏的持久性。

教师是指导者,观察者,又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当幼儿游戏遇到困难以至于活动无法进行下去时,这时老师的一个适时介入就能促使游戏继续开展,使得游戏的情节获得拓展,最关键也隐性地支持和引导了幼儿的活动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下去。教师可以以游戏玩伴顾客身份直接进入游戏,或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提醒。适时介入大大地影响了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孩子不会因为一时间想不出解决的策略而放弃游戏。所以一个简单的提醒或暗示就保证了孩子长时间活动的兴趣,在顺利开展游戏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只有在持久活动中才能够享受其中的乐趣。

4.及时做好评价工作,让孩子了解不坚持活动会带来的后果。

评价是游戏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一次有目的的评价,不仅能让幼儿发现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更能让幼儿了解只有在游戏活动中不断地“绞尽脑汁”才能使游戏继续下去。因此,一些中途放弃过但想发言的孩子就产生了失落感,觉得自己的游戏没有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好玩。教师可以在幼儿玩游戏的过程观察幼儿的行为活动,并设计出有趣的评价环节。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分析、实践与运用以上有效教学方法,我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持久性大大增强了。我切身体会到只要教师细心观察,从细微之处寻找问题,通过观察、实践、来解决难题。从发现问题到探究解决方法再到实施操作,让我体会到了当今幼儿的现状,有效教学的可用之处,以及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发现问题并以同样的方式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转化思想 渗透

转化思想,指的是学生在遇到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其转化为一个新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使原问题得以解决。教学中逐步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掌握转化的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策略。

一、转化思想渗透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对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将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

运用学过的知识转化出新的知识,就是培养学生转化能力的一个过程,如在小学数学中,对一些新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将新图像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进行推导计算的,圆柱体的面积公式推导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而来。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老师一定要擅于抓住这些问题的核心所在,积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想,并找出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推出新知识,从而达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状态,当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关系后,不仅会感到恍然大悟,对新知识的掌握也会更牢固,不用死记硬背,他们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最基础的东西推导出新知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

小学数学教学大多讲解的是一些具有规则的图形的计算,对不规则图形的计算就没有明确的公式规定,那么如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排水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将物体放入固定的且装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水上涨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排水法求不规则体积很好的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从而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所以说,不规则转化为规则,也是转化思想带给我们在学习上的提高。

3.将复杂转化为简单

在小学数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题目不仅文字众多,描述得也十分复杂,各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学生在拿到这样的题目时就会显得十分茫然。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如何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也就是如何通过简单的方法将题目解答出来。老师可以让学生从问题入手,先明白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条件,然后再在题目中去寻找所需的信息,然后在判断题目中的信息是明确告诉的还是需要进一步求解的,层层推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化难为易,最后解出该题。

4.将抽象转化为直观

抽象的数学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在起步阶段,面对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时,往往转不过弯来,这时,就需要老师将一些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提高。举个例子来说,在一些倍数关系的题目中,一个普通水杯的价格是13元,而一件衣服的价格差8元是水杯价格的5倍,求衣服的价格是多少?倍数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要根据题目找准倍数关系,理清谁是谁的多少倍,数量关系较为复杂。在讲解这部分题目时,教师应将抽象的问题通过适当的方法转化为直观易懂问题,就这个题目而言,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让进行解决,将杯子的价格定义为一个圆,然后衣服的价格就是5个圆,最后在减去少的差的8元,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解题思路就变得更加清晰,也让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了起来,抽象问题瞬间转化为直观的问题,对小学生转化思想的培养和提高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5.将无序转化为有序

在数列的学习中,繁多的数字排列会让学生感到无从着手,如何将杂乱无章的数字转化为有序的数列是一个重点,这时,可以通过表格或者画图等方式将多且乱的数字进行归类和整理,将无序杂乱的问题转化得清晰有序。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转化思想时机的选择

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转化思想的能力时,一定要注重时机的选择,不能盲目的进行引导,否则会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我认为,在时机的选择上,可以从以下两个点来切入。

一是当学生遇到复杂的数学题目时,学生肯定会因为繁琐的题目而找不到突破口,这时,教师不应及时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整合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从问题入手,在题干中找寻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在找寻信息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他们能够快速的找寻到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理清条件的主次关系,逐一的解决问题。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花费课堂上较多的时间,但是这个过程却是学生思维提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解决了问题,转化思想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二是在解决复杂繁琐的问题过后,老师要给学生说明学生刚才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是转化的办法。然后,把整个转化的过程向学生们阐述清楚。通过这种实地的操作和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转化方法的使用过程及使用价值,这对学生以后使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启发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地使用。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整个训练的过程就尤其重要,学生只有自己亲身试验过后,才能理解转化思想的重要性,也是让学生在转化思想的运用上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的一个重要步骤。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数学中,渗透转化思想的方法主要有将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将无序转化为有序五个方面,通过这些转化过程的训练,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维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的时候,也应抓准时机,注重培养的过程,才能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明白转化思想的核心所在,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运用转化思想进行解题。

参考文献:

[1]凌德元.浅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教育,2015,(3).

篇4

关键词:小学 体育游戏 心理品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同时“……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规则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可以看出,通过体育游戏活动,不但能提高小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体育游戏活动,对小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是生理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

一、培养小学生的竟争意识与勇敢的意志

体育游戏本身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它体现在学生与学生、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激烈对抗。小学生一般具有好胜性强、爱表现自己等心理特点。在游戏中,小学生通过不断努力可以达到更高的竞技水平,通过胜负的差异,体验责任感、成就感与荣誉感,在享受成功与胜利的愉悦的同时,不断增强和发展自信心,从而形成锐意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从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抢椅子”的游戏就起着这样的作用。椅子数总比学生人数少,在口令发出的一霎那,学生抢坐椅子,先坐到椅子者为胜。这项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敏捷性,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在充满竞争色彩和趣味的体育游戏中,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和锻炼,增强和发展自信心,从而形成活泼健康、勇于竞争、锐意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让学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再如“山羊―分腿腾越”的教学,体育教师就可以通过表扬大胆完成动作的同学,来帮助胆怯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面对“山羊“,无所畏惧,引导小学生勇敢地助跑、起跳、跨越,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完成一项对小学生而言十分困难的运动。教师通过引导胆怯学生的反复练习,使他们更勇敢、更果断。

体育游戏就是这样,小学生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要克服困难,他们不仅需要在生理上做出努力,还要有勇敢顽强的精神和良好的自我控制与忍受力,凭借良好的竞争意识、顽强的意志去争取胜利。因此,体育教师可在课内或者课外组织一些困难性、障碍性、冒险性强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勇敢顽强的意志。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社会意识

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它可以调节人与人社会关系。而社会则是通过规则把形形的人统一起来的。这正是体育游戏与社会的共通之处。正是这共通之处,通过体育游戏,可以很好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社会意识。

通过遵守规则进行游戏,有利于小学生认识理解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对其个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规则行为的发展均有重要作用。小学生为完成某个角色必须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而小学生往往在游戏中忘我,很难控制自己,特别是很难控制自己的动作。如:有时即使在原地保持一个坐姿或站立几分钟都难做到,但在扮演“哨兵”和“我是木头人”的游戏中,却能保持一种姿势长达2至3分钟,这就启示教师在组织游戏时要明确游戏的目的和要求,赋予角色一定的意义,并通过集体评价让学生明白“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这一目的。按规则游戏,让学生学会如何正当竟争与合理忍让,逐步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规则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规则的特点是强调自觉和自律,重在教育和规劝,提高人们的规则自觉性,对于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规则的行为,教师要及时提出要求,给予具体的指导,防止不良倾向的蔓延。如小学生在进行“接力游戏”中,一位学生在前面同学还没交接棒的情况下就冲出了跑道,和返回的同学发生了碰撞,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适时地停下活动,组织小学生讨论:学生为什么会发生碰撞。学生们有的说跑的太快了、有的说返回的学生还没到达,后面同学就出发了,引起了相互的碰撞。通过学生短短2-3分钟的讨论,知道问题的症结在于“后面学生没有遵守和前面同学交接棒后再出发”的游戏规则,而出现了相互碰撞,差点出现学生摔伤。可见,遵守游戏规则显得极为重要,从游戏中我们及时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唤起学生懂得在体育活动课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就像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不遵守交通规则就要有事故的发生,如行人过马路不走斑马线、闯红灯、不靠右行走,也往往会出现危险,这既是对自己生命的不珍惜,也是不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通过教师这样恰当的引导,小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到正确的规则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意识。

三、发展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游戏作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运动形式,是由内部动机驱使的综合性活动,有其自发参与性,更能体现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耐久跑”是个非常枯燥的运动,但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一运动呢?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哪个学生游戏设计得好,就采纳哪个方案。通过讨论,有的小学生把平时上课的小椅子排成6排,每排8只,椅子之间相隔一米,在这一方阵中,每组学生又自己设计跑步路线,让其他的学生跟着他一起跑。这样的设计,充满了趣味性,小学生在游戏中完成了我们看起来非常枯燥的运动。

再如,在进行柔韧性教学(如横叉、纵叉)时,为了让学生尽量拉开韧带,我让学生自己就设计“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谁赢谁就向前跨一步,看谁先达到终点。为了取得胜利,小学生们往往两腿尽力分开,跨得越开越好,这样,体育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被激发出来了,把比较单调的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在主动参与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随机应变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集体游戏中,每个参与游戏的成员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每个角色要求都有一定的职责,在游戏过程中,每个角色不但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还要与伙伴互相协作,才能使游戏开展起来。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小学生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并逐步理解这样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的目标。

如组织学生开展“穿针引线”的游戏,

目的就是让学生领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良好的合作。在进行游戏时,每组二人,每人一线一针。老师”开始”指令一发出,每小组在10秒钟内两人通过配合共同将线穿入对方的针孔内。最先完成的小组获胜,最后的小组或到时不能完成的小组输。游戏结束后,学生就反思交流:想为什么有的小组同学穿得很快,有的小组却很慢,甚至在规定时间内都不能完成呢?其实要想穿得快,就应该一个人拿针,另一个人用线先穿到对方针孔内,然后变换角色,继续进行游戏,并不是学生开始想的那样两人同时穿,穿得快。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明白,在游戏中要随机应变,及时查找原因,随时调整自己与伙伴之间的关系,把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利益和荣誉相联系,不断提高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阳光伙伴”活动就是这样一个提高身体素质、磨练坚强性格的体育游戏,更是培养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的合作性游戏。学生在游戏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课外活动的时间,有的放矢地在学校的中高年级中进行普及推广,学生们自由结合成固定的二人进行合作练习,由单一到组合,由二人到四人,到更多人,最终组成一个三十人三十一足的团队,由走到跑,由生到熟,由普及到挑选到精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锻练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集体活动,让学生学习同伴之间互相交往,通过不断的交流、跟进、探讨、统一,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活动中,只要有一位学生步调不一致,就会导致整个集体的失败,从而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在活动中培养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实现了体育教学的情感目标。

五、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体育与音乐、美术等艺术科目是紧密联系的。一些体育游戏(如“钻山洞”、“兔子舞”、“武术操”等),配上了音乐,就可以成为表演性极强的体育游戏。这些体育游戏通过外部的表现,能够反映小学生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是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在向低年级的学生传授“跳”的动作时,让学生自制兔子头饰,套在自己的头上,配上播放的音乐,在小学生表演兔跳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跳”的动作,掌握“跳”的技术要领,增强身体的协调性,体会体育中韵律的美,把体育运动整合到游戏中,很好地完成了体育教学任务。

篇5

关键词:游戏情境;安全规则;执行力

安全,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创设良好的游戏情景,可以提升幼儿对安全规则的执行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二)游戏情境:是指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能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游戏环境。

(三)安全规则:为了避免人的身心健康免受外界因素影响,而规定的、供大家遵守的制度和章程。

(四)幼儿对规则的执行力:充分尊重满足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的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固化为内心的需要并落实到行动中,提高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为幼儿终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游戏情境下提升幼儿安全规则执行力的教学策略

(一)以游戏情景为载体,培养幼儿执行安全规则的意识

幼儿的思维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在人类的思维方式当中,最先出现的、也是最初级的思维叫直接动作思维,要想达到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特点,运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而游戏是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最重要途径。随着每个安全规则内容的不同,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创设游戏情景,不断地优化整体设计的每一个方案,有效帮助幼儿建立安全规则意识。

(二)创设各种游戏情景,帮助幼儿提升对安全规则的执行力

1.创设游戏情景,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自护自救能力。在安全规则学习中,幼儿自护自救能力培养是教育的重点,但单一学习规则并不能让幼儿真正理解掌握,教师可在角色游戏中融入安全规则教育,不但能让幼儿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习安全规则,还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如小班“认识红绿灯”的角色游戏中,首先创设过马路的游戏情景,让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入游戏中,有的扮演“警察叔叔”,有的扮演“小司机”,还有的扮演行人。当红灯亮起,“警察叔叔”的标准指挥手势伴随着哨声,“小司机”和“行人”按交通规则各行其道,当“小司机”和“行人”在斑马线附近相遇时,“小司机”还会礼让“行人”,道路交通井然有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了认识红、黄、绿三种交通指示灯,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在游戏情景中通过角色扮演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2.创设体育游戏情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安全技能。为了让幼儿熟练掌握部分安全技能,教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有计划地创设一系列的体育游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逃生和疏散训练,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如中班教师可结合安全疏散演练过程中个别幼儿逃生疏散动作协调能力较差、姿势不正确的现象,设计一系列体育游戏来帮助他们。如“学军游戏――匍匐爬过封锁线”、“小鸭争冠军――鸭子走游戏”等等,不但培养了幼儿运动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幼儿逃生疏散中需要的快速爬、低头走等肢体动作,使幼儿学会了对自己有帮助的安全技能。

3.巧妙设计结构游戏,提升幼儿在实践中运用安全规则的能力。幼儿结构游戏是幼儿通过各种不同结构材料动手造型的活动,构造物体或建筑物,实现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教学中教师们可结合结构游戏,创设交通安全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直观交通安全知识。在交通安全规则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只是一条一条的规定,但教师们可结合安全规则开展的结构游戏“大马路”、“我会开汽车”、“我是小交警”等,把安全规则通过孩子手里的材料印刻到幼儿的思维里。游戏中幼儿首先运用材料搭建马路,有汽车道、人行道、人行横道线、红绿灯标志。游戏刚开始,幼儿开汽车是无规则意识的,小汽车不是撞到行人,就是相互碰撞。讲评时,教师通过和幼儿就“交通规则”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教师引导幼儿慢慢地认识规则,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了解了如何开汽车,怎样过马路。再次游戏,小司机便自觉地在汽车道上开车,遇到行人和人行横道线慢行;行人也会看红绿灯标志。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以安全教育内容为切入点,以创设游戏情景为立足点,立足实际,对提升幼儿对安全规则的执行力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6

溺水安全教育教学计划范文:

教学内容:

防溺水安全教育

教学目的:

1.提高安全意识,学习溺水安全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初步了解溺水安全的有关内容,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提高安全意识。

3.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溺水安全的基本知识,培养有关防范力。

教学过程:

一、老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学习溺水安全知识。我们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知道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长大。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溺水事故的发生,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那我们该怎么预防呢?

二、活动设计

1.老师先向学生讲几点防溺水的知识要点

(1)教育学生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严禁到江河、大海、青山头水门、池塘、无盖的水井边等处戏水、游泳。不能独自或结伴到海边、池塘边钓鱼、游泳、玩水。

(2)教育学生在来校、离校的途中千万勿去玩水,下江游泳。

(3)我们是小学生,很多同学都不会游泳,如果发现有学生不慎掉进江河、水库、池塘、水井里等,未成人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箭来相助或拨打“110”。

2.老师谈谈事例,并由学生扮演小品

本学期××学校在周末,几名学生到讲河边钓鱼玩,有两名学生不慎溺水死亡。这个悲惨的事实告诉我们了什么?这几个同学违反了哪些安全规则?我们应如何遵守安全规则。

(1)议一议:

这几个小朋友违反了哪些安全规则?

我们应如何遵守安全规则?

(2)把小朋友的错误纠正过来。

(3)由这个事实谈谈我们的心得体会。

3.说一说

说说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防范溺水事故的发生。

三、小结:

篇7

【关键词】幼小衔接;大班幼儿;规则意识

俗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规则意识、是塑造现代人的重要内容,更是时展的需要。而大班正处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时期,培养幼儿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规则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在大班时期甚为关键。

通过对我们大班43名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幼儿的规则意识差异很大,有些幼儿能够很好的遵守各项规则,而有些孩子却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在43位幼儿中课堂上要求如厕的幼儿有11位,占总数的26%,在游戏中不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占35%;喝水、如厕、洗手不按顺序排队的幼儿占21%,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幼儿占44%。大班的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能力不强,需要成人的督促;自律开始萌芽但还没有完全内化;在等待游戏时缺乏耐心;学习中以插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等。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我班幼儿十分缺乏规则的意识,执行规则能力较差。这些幼儿大多不会正确的与同伴相处,不遵守活动规则,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自由。由此造成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一切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自控能力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呢,在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孩子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感受遵守规则的好处和乐趣,体验违规的后果

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只有幼儿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才能让幼儿主动遵守规则。我们会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如:我们常常带幼儿去超市购物让幼儿体会购物需付钱,付钱时要有序排队;如:引导幼儿观看有关交通规则的碟片,让幼儿了解遵守规则可以保障人的安全,而违反交通规则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使人受伤或死亡。用这些丰富的教育方法让幼儿了解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除了要让幼儿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还要让幼儿感受遵守规则的好处和乐趣。孩子在遵守规则时不应感到有压迫、不愉快或是难以忍受。因此,我们首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充足、合理、适当的空间和大量丰富的材料,使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活动内容,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与冲突。孩子毕竟是孩子,年龄小,能力有限,难免会和同伴发生冲突、违反活动规则。这时,我们就应该努力让孩子了解违规的后果,并让其承担一定的责任。

如:在游戏时,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弱,常出现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如果小朋友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应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孩子们一致决定,如果谁在游戏时违规了,那就停止游戏3次。为了让自己有更多参与游戏的机会,孩子们违反规则的现象越来越少。同时对于那些能自觉遵守规则的幼儿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巩固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上树立榜样,号召幼儿向榜样学习,让榜样带动全班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比教师一味批评违规的幼儿,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活动前讲规则

有的教师在活动之前不向幼儿提出任何要求,活动中发现问题时才强调规则,或者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问幼儿。此时幼儿的注意力已经不集中了,不会认真听老师的话。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事先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们只有在活动前提出要求,让孩子了解活动规则,孩子才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受规则。

三、幼儿参与制定规则

只有在幼儿参与下建立的规则要求才是适合幼儿需要的规则,才能真正被其接受。在不同的活动之前我会组织幼儿通过讨论修订自己制定适合的规则,这时孩子们会非常自觉的遵守规则。

四、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情感、技能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儿歌和文学作品引导幼儿自觉遵守规则。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如:为了让幼儿能在活动中有序的排队,我利用这一幼儿崇拜的人物教育孩子向他们学习。在音乐活动《进行曲》中通过引导幼儿欣赏音乐,观看国庆大阅兵和军方军训练、生活的一些视频情景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向学习,自觉遵守活动规则。为了让幼儿能轻拿轻放小凳子,我向幼儿讲述了“小凳子为什么哭了”的故事,以此来教育幼儿轻拿轻放小凳子。在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时,我们通过请幼儿进行情景表演过马路和学习儿歌“红绿灯”来让幼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规则的建立不是靠说教和硬性规定就可以做到,重要的是培养,而游戏是最好的途径和手段。幼儿园的游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则游戏一类是创造性的游戏。规则游戏对幼儿来说,蕴涵着丰富的学习机会。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上下课铃声的游戏活动,模仿小学生的课间生活。每次活动前敲响小铃。幼儿听到铃声后知道要上课了,就会自觉的回到座位旁就座,等待老师来上课……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幼儿则离开座位自由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幼儿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有利于帮助幼儿提早适应小学的活动常规,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再次,教师要帮助幼儿掌握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教师讲解力求生动简明。游戏规则应灵活,如果幼儿要求并且他们都同意改变游戏规则时,应当允许幼儿改变规则。

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好幼儿的榜样

篇8

一、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守纪意识

在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讲清游戏的规则,在体育游戏中,体育游戏的竞赛性和对抗性较多,通过规则把活动者组织起来,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并履行一定的职责,要严格遵守规则,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从而增强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育游戏就是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参与者遵守规则,游戏才能顺畅进行,才能体现一种公平和谐,教者正是通过游戏规则的约束来培养学生守纪意识的。

二、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体育游戏大多数是集体游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合作与集体教育内容,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在集体游戏“拉网捕鱼”“贴烧饼”等游戏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能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学生通过互帮互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的动作,得到与人合作的成果,这对养成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有显著的作用。

三、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教者经常进行分组竞赛游戏,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选择与运用也表现了竞争性,在规则的要求下,通过学生自我或群体的身体锻炼过程来达到教学目的,表现了相当的刺激性和竞争性,通过引导,进一步把游戏内容引申到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群体中积极参与竞

争,体育游戏教育强化了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竞争意识增强。

四、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

当今世界竞争与合作并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游戏规则许可之下,进行竞争是必然的,体育游戏能体现这一现代气息。教者在运用时,注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篮球三国演义”“三门球”游戏教学,就体现了竞争与合作,有时本方帮助对方取得胜利,本方失败之余,尊重对手的睿智,在失败的同时,总结得失,再争取胜利,学生长期在这种失败与挫折的教育下,逐渐懂得如何面对对手,如何面对挫折,在分析自己和对手的同时,能宽容队友,逐渐培养起宽容意识。

五、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者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常常先讲清游戏规则,而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设计运动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创造性,如:“篮球球性”练习,教者先举几个例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组织练习,教者在一边点拨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力,而后相互评价,教者总结,让每一位学生体会自己的设计成果,感受成就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