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白杨教案8篇

时间:2022-04-12 10:40: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白杨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杨教案

篇1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出示小黑板) “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 “亭亭玉立花仙子,喜欢生活水中央,爱穿白色粉红衣,常常坐在绿船上。”(荷花)同学们,你们喜欢荷花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荷塘看荷花,好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师:请同学们观看录像,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不要拘束,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喊出来、说出来!(课件播放荷花的精美图片) 

  师:从同学们看荷花的那种惊喜的表情,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有很多的发现和感受,来,勇敢的站起来说出你的发现和感受! 

  生:我觉得荷花非常的美丽。 

生:我发现了荷花的生长过程,荷花先是一个花骨朵,然后长出两三片花瓣,最后全展开了。(边说边用手做动作) 

  生:我看到了荷叶挨挨挤挤的。 

生:我看到了荷叶上有水珠,就像晶莹剔透的珍珠一样,非常美丽! 

  生:我看到了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完全绽开了,绽开的荷花里面有嫩黄色的小莲蓬。

生:(齐说)小莲蓬

师:你再把这个词读一读。(生读了两遍) 

生:我发现了有的荷花饱胀得要破裂似的。 

   三﹑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1﹑师:哪些地方写出了荷花的美呢?下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把你们觉得荷花美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读出荷花的美。(学生组内自读课文,勾画出荷花美的句子,练习朗读) 

2﹑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我觉得这一句写得很好,“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因为这句话写出了荷叶的样子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作者写得好,你也读得不错!还有觉得这句好的吗? 

生:这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就写出荷叶多,长得很茂盛,而且还把它当成人来写了。(师板书:挨挨挤挤) 

 师:你能从挨挨挤挤这个词中体会到荷叶长得多,长得茂盛,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挨挨挤挤的现象吗? 

 生:在公共汽车上,人特别多,挨挨挤挤的。 

 生:在火车上。 

  生:我们在食堂打饭的时候也是挨挨挤挤的。 

 生:在广场上,有一次我在广场看到好多的人挨挨挤挤的,原来他们在看打狗。(众人大笑) 

  师:谢谢你,带给我们一个幽默笑话。同学们挨挨挤挤这个词在这里是形容荷叶长得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播放荷叶视图) 

  生:我觉得这句也写得很好“白荷花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因为…… 因为……(学生说不出来,气氛有点紧张) 

  师:觉得它就是写得好,没有理由,是吗?哦,你喜欢它是不须要理由的! 

师:还有觉得这句好的吗? 

生: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冒字用得好!因为它写出来了荷花是怎样长出来的。(师板书:冒) 

  师:那荷花是怎样长出来的呢? 

 生:慢慢的长出来的。 

 生:不对,应该是很快的长出来,一下子长出来的意思。 

 生:老师,我们刚才不是说荷叶是挨挨挤挤的吗!所以荷花就在荷叶的之间长出来了! 

 师:(鼓掌)你说的太棒了!正是因为荷叶挨挨挤挤的,所以白荷花就在荷叶之间冒出来了!你们还可以换上哪些词呢? 

生:探出来 

生:像小草一样,从泥士中钻出来。 

  生:荷叶已经在那展示自己的碧绿的衣裳了,荷花也赶紧探出头来张望着这个美丽的世界。(鼓掌) 

 师:还有觉得好的吗?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也好: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白里透红的花瓣本来已经很美了,再加上嫩黄色的小莲蓬就更迷人了。 

  师:老师觉得你正像那迷人的荷花一样。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很好: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句话写出了花骨朵儿很饱,就像人吃得太饱了,像要爆炸似的。(用手比画了一下肚子,引得老师发笑) 

师:那这里是形容花骨朵儿快要----- 

 生:快要绽放了。 

 师:同学们用心去品味了,才能有这么多感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生齐读第二段) 

生:有的荷花昂着头,挺着胸,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一样。 

  生: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在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 

  生:有的荷花躲在荷叶背后,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生:有的荷花舒展自己的双臂,好像在晒着温暖的太阳。 

…… 

师:哇!这么多的姿势,真是千姿百态呀!怪不得作者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生:叶圣陶。 

师:再想想,是叶圣陶吗?叶圣陶是来欣赏荷花的,那这一池荷花是哪位画家的作品?(生想了一会,忽然有一个学生低声的说大自然) 

师:刚才老师好像已经听到了一个学生说对了,这位画家是谁? 

生:大自然(很多学生一齐说) 

师: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第三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这么美的画面,不光我们陶醉了,好多好多的小动物也陶醉了,他们纷纷跑来跟荷花说话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读读第四自然段,想想会有哪些小动物来跟荷花什么?(鼓励学生想象) 

   师: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小动物会来跟荷花说话? 

   生1:我想到了小蜜蜂。 

 (老师发给小蜜蜂头饰并请这位同学找到自己的伙伴做荷花与荷花对话) 

   生2:荷花姐姐,你真美啊,我能在你的身上采蜜吗?

 

生3:当然可以。 

   生4:我是小蜻蜓(戴上头饰并找到荷花伙伴)荷花姐姐,我清早飞行时,闻到了你的清香,可真快乐…… 

  生5:我是小鱼儿(老师发给头饰并让他找荷花朋友)荷花仙子,我昨夜睡觉时,梦见我也变成荷花啦! 

   生6(扮荷花):真的吗?那我们可以永远在一起啦! 

   生7:我是小蝴蝶…… 

   4﹑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想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五﹑总结 

师: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吧,这样大自然才会善待我们人类!也让我们热爱生活吧,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人生将是美丽而精彩的!

 

   六、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课后请你们: 

1、继续阅读积累赞美荷花的诗词或文章,利用班队课开个“赏荷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篇2

关键词 白河;橡胶坝群;度汛方案

中图分类号TV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126-02

1 分析背景

自1993年南阳市中心城区白河第一座拦河橡胶坝建成蓄水以来,南阳市已陆续在南阳城区白河段建造了五级橡胶坝。南阳中心城区白河橡胶坝群的建设,是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科技成果,对于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南阳城市水环境,拉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南阳市白河橡胶坝的建设改变了河床的天然状态,占用了部分行洪河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汛工作的开展。为了确保南阳市城区段的防洪安全,依据多年来南阳白河上游的水文气象条件、相关水文数据及鸭河口水库洪水调度,对流域内城区段洪水进行分析,制定南阳白河橡胶坝群度汛方案,并严格按方案调度运行非常必要。

2白河橡胶坝群建设的社会效益

1)美化城市环境,打造精品南阳的景观效益;

2)改善城区气候,丰富物种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效益;

3)补充地下水,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供水效益;

4)拉大城市框架,吸引投资,推动南阳城区可持续发展;

5)促进白河区域文化形成,丰富南阳文化的人文效益。

点 橡胶坝

梯级号 河底高程(米) 坝顶高程(米) 橡皮坝 坝长

(米) 坝高(米) 回水长度

(千米) 蓄水量

(万立方米)

河 零级坝 122.00 127.50 530.5 5.5 8.0 2160

一级坝 119.50 123.00 560 3.5 6.8 760

二级坝 116.70 120.20 630 3.5 6 850

三级坝 115.20 117.20 500 2.0/2.5 3.7 407

四级坝 113.35 115.75 709.1 2.4 3.2 420

白河橡胶坝群基本情况表

3分析内容

1)橡胶坝调度的目标有3个:第一,不因橡胶坝的存在而抬高了标准内洪水的洪水位;第二,不因塌坝放水不及时,使运行状态的橡胶坝坝顶水深超过0.5m,从而威胁橡胶坝自身的安全;第三,尽可能的多蓄水,美化南阳市区段,提高南阳人的生活环境水平。

2)根据经验及计算鸭河口水库泄水到达南阳市橡胶坝群的洪水传播时间约须6个小时,即上游水库泄水,对于南阳橡胶坝群大约有6个小时的洪水预见期。

3)根据白河南阳水文站的洪水预报方案,当白河鸭河口水库到南阳区间流域(面积866km,),一次降雨的汇流时间大约也是6小时,但4小时内就有可能出现大于300m3/s的洪水,超过橡胶坝群的蓄水运行安全负荷。区间降雨对于南阳橡胶坝群大约有4个小时的洪水预见期。

南阳水文站两小时10mm单位线图(时间单位h 流量单位m3/s)

水库泄流与坝群蓄满时间关系图

4)3级坝、4级坝各能蓄水400万m3,为五级橡胶坝群的蓄水量最小,最下游两级,升坝蓄水、塌坝放水时间短。塌坝泻水随时可以进行,没有下游坝的影响限制。6小时左右即可以全部泄空两坝蓄水。

5)根据橡胶坝蓄水的设计初衷和上述有利条件,选中距市中心较近的3级坝和4级坝,作为汛期无大洪水期间可以蓄水运行的两级坝。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的亲水期望。0级坝全汛期不能蓄水,1级坝和2级坝主汛期不适合蓄水。这样汛期南阳橡胶坝群的调度运行,需要关注的主要只有3级坝和4级坝。

4白河橡胶坝群工程度汛方案

1)汛期的6月1日~9月1日,0级橡胶坝空库运行,不得蓄水。其他时间可以蓄水。

2)主汛期的6月20日~8月20日,1、2级橡胶坝空库运行,不得蓄水,其它汛期时间可以酌情蓄水,非汛期时间可以蓄水。

3)3级坝、4级坝汛期可以蓄水,但当出现如下雨水情:①鸭河口水库开始泄水250m3/s以上时;②鸭河口水库到南阳区间有降雨,预报有超过250m3/s的洪水时;③综合各种因素,未来6小时内,3级坝过水流量可能超过250m3/s时。具备这3个条件之一时,最下游的4级橡胶坝必须立即全力塌坝放水。相当于提前5小时做迎接洪水的准备工作

4)上述第3条方案规定执行两小时后(4级橡胶坝塌坝放水2个小时后),此时汛情会更加明了,如有准确预报3级坝过水流量超过250m3/s时,则3级橡胶坝必须立即全力塌坝放水。相当于提前3小时做迎接洪水的准备工作,洪水到来前,可将两坝塌坝放空。

5)上述第3条方案规定执行两小时后(4级橡胶坝塌坝放水2个小时后),如有准确预报3级坝过水流量将会明显小于250m3/s时,则4级橡胶坝可以酌情放水,3级橡胶坝可以暂不塌坝放水。再推迟2个小时再做决定。

6)一场洪水过后,当尾水流量消退至并将逐渐小于250 m3/s以下时,则3级橡胶坝、4级橡胶坝都可以酌情升坝蓄水,需根据当时的雨水情和天气情况确定。

7)塌坝和升坝必须严格执行管理处制定的升坝、塌坝工作流程。

8)即使是非汛期,当橡胶坝上的过水深度超过0.5米时,都要提前塌坝泄水,以确保橡胶坝的自身的安全。

9)汛后的10月1日到次年汛前的5月31日(汛前汛后), 5级坝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全部蓄水或局部蓄水,以全面完整地发挥橡胶坝群提升城市品味、改善水生态环境等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士学.橡胶坝工程的管理与运用[J].北京水利,1995(4):41-45.

篇3

关键词:蛋白质;教学案例;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0-007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0.030

初中化学第十二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内容简单,贴近生活,但学生却往往学习兴趣不高,在考试中反馈结果并不是特别好,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这部分内容并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就成为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觉得所学内容有用,本文以“蛋白质”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蛋白质的构成、来源与功能;了解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及常见的检验方法;知道一氧化碳、甲醛等物质有损身体健康;认识几种常见的蛋白质。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能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来获取有效信息,提高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蛋白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成功喜悦。

2.教学重点: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

3.教学难点:蛋白质的代谢、检验

4.教学流程

二、教学流程图

三、教后反思

这节课内容丰富,结构紧凑,脉络清晰,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采用问题情境式教学,学以致用

问题的提出,经过精挑细选,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如何用豆浆制作豆花?为何生病发高烧时,会觉得吃什么都没有味道?钡盐也属于重金属盐,医院在做胃透视时要服用“钡餐”BaSO4为何不会中毒?能否改服BaCO3?如何检验蚕丝被的真假?

2.充分利用教学道具,抽象概念形象化

利用不同颜色大小的小磁铁模拟氨基酸构成蛋白质及蛋白质水解的过程,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练习与知识点教学穿行,即学即用

及时地反馈,不仅能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还能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学习。

4.亲自动手,分组实验

两人一组,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

5.热点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由“大头娃娃”奶粉到“三聚氰胺”奶粉再到皮革奶,把化学知识渗透到热点问题中去,学生还怎么会不感兴趣?

另外,这节课还是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引入:以宝宝食谱引入“蛋白质”,如果改为青少年食谱,是不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2)用小磁铁模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片断时,可以先演示两个氨基酸结合的过程,再让学生动手尝试,降低难度。或可以先进行电子演示,节约时间,再让学生尝试。

(3)关于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计算题,需要化简。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教学;培养提问能力

小学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教学为主的学科,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跟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新想法。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语文课是比较枯燥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注重勾画重难点或是课文背诵,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是不太重视的,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教师就比较害怕,对语文课的感觉也是比较枯燥,不敢跟教师之间沟通,在课堂中也是不敢提问。本文针对以上现象,分析如何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敢问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片面地追求高效率的传播知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掌握程度。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比较狭隘的,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碰到无法理解的问题,但是一般都选择含含糊糊的过去了,很少主动提出问题,要求教师讲解。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是学生长期在传统课堂的影响下,已经习惯教师的自问自答和自己背知识点,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重视建立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一定要课前设计教案,营造一个适合课文教学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能够减轻心理压力,敢于提出问题。

二、掌握方法,让学生会问

小学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想要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就必须注重方法,让学生学会去问,学会在思考中提出问题。

1.揭示课题,引导联想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提出符合小学生心理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在问题中找寻答案,然后试图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白杨》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在同学们的心里,白杨是指白色的树吗?”学生在这个提问中,会主动去思考对白杨树的理解,然后跟教师进行互动,带着这些互动,学生可以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课文中的白杨指的是什么,然后在一定理解基础上可以提出新的问题。

2.注重阅读,培养提问

学生在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去思考。这样的优势是可以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和体味文章带给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没有办法理解的地方以及让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阅读和说出阅读感受是可以培养学生喜欢提问的习惯的,也可以在交流中加深彼此的认同感。

3.注重让学生感悟到阅读的乐趣

小学生是喜欢讲话的,性格也很活泼。作为教师让自己的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是我们的义务。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每一堂课一定要保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喜欢的人物与事件,并且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每个月也可以单独预备一节课的时间,用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或者故事来让他们互相阅读交流。在这种时候,对于话题的选择一定是开放的,比如,喜羊羊和灰太狼你更喜欢和谁交朋友,为什么?在这种一步一步引导的过程中,小学生是可以感受到快乐的过程的。

综上所述,教师在现代化教育的背景下,想要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的前提就是转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自己主人公的地位。另外在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时,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让课堂氛围变得生动和愉悦,二是提问式的上课方式,以及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鼓励学生说出自我感受,让学生喜欢提问。

参考文献:

篇5

一、教案宜“粗”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并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课题或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授课的“备忘录”。

而课堂实录,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截取,可以是视频拍摄,也可以是文字记录,本文就文字记录而谈。其作用有二:其一,为他人提供样板,当作课堂教学的学习范式;其二,供自己或有关人士反思,以求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前者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教学环节、作业布置以及板书设计等以预设的文字形式体现;而后者体现在具体的过程中,当然,最终也体现在文字记录上。前者只能估计到师生之间的问答,而后者以记录师生之间的实际问答为主。总之,前者重在预设,后者在预设的基础上结合生成;后者是前者的非必然结果。

然而,目前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却用大量的篇幅预设师生之间的问答。这些问答究竟因何而来,实在令人费解。或者说,具体课堂教学时,师生间的问答能完全依照预设进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可能,那么作如此细致的预设又起何作用呢?

“新课程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但显然完全没有预设的教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在课前要进行弹性预设,为课堂生成留足空白。”也就是说,教案要有“弹性”,就是宜粗不宜细,尤其在教学环节部分,大致交代预设的几个授课步骤即可。就如平常用餐,省去那些相互客套的繁文缛节,在简单而轻松愉快中享受美食。实际上,教案上如挤满了预设的内容,授课时很可能找不到要点,根本起不到备忘提示的作用。

当然,并不反对预设一些提示性的问句,如果一个课时教学鲁迅的《药》,就可预设“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是什么”等问题,以作为各个教学环节的领衔之语。(后文将作细述)也可预设一些能估计到的学生的活动,可简写,用括号标注。实际上,这就是对学法的兼顾,是“生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总之,不必求一律,视教龄的长短和文本的生熟而异,就成熟的教师而言,教案应尽量粗疏简洁。

二、教案宜“活”

见到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给教师的教案本,基本都有死硬的规定,尤其是教学步骤,硬性分为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等环节;而在“研习新课”这一环节中,又分为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等等,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如此纷繁复杂的死硬规定,新教师望而生畏,根本无法适从;而对一个有探索精神的老教师而言,则完全限制了他个性的张扬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当然也就难以兼顾学生的具体情况了。

教无定法,授课不该有固定的程式;同理,文无定法,教案也不应有“标准”的格式。但几个内容必须具备:首先是学情分析,即“备学生”,能应对各种不同学生的教案未尝闻之;其次为文本分析,即“备教材”,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针对不同文本设计的教案不能强求统一;然后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式方法、课时安排、教学步骤、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以上即“备教法”。教案中最不应该固定限死的就是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认知。宏观的教学环节,应包括以上所说“备教法”中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反思”诸层次;而微观的教学环节,即上文所说的“教学步骤”。就目前而言,微观教学环节,即“教学步骤”的优化迫在眉睫。实际上,语文教师所设计的教案的精华就应在此处,课堂教学的“出彩”也由此决定。过于死板的程式要求,一方面使新教师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严重地妨碍了成熟教师聪明才智的发展。

因此,最简单、最平民化的做法是,在每个课时中,将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纷繁复杂的预设规定简化为四五个环节,就如上文对《药》所设计的四个问题。这四五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直至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具体教学过程中,这四五个预设的环节就是“纲”。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织布”,这四五个环节就是预先确定的“经线”,在“经线”的指领下,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文本个性和课堂实际,灵活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具体“生成”,这就是“纬线”,或复习旧课,或创设情景,甚至拓展延伸。如此经纬交错,最终成“匹”。当然,必要时也可以突破这四五条“经线”的限制,这就是宏观上的“课堂生成”了。

三、教案宜“紧”

设计教案必须时时处处紧扣教学目标,这是最为简单的道理。然而,一些教师设计教案时,却常有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出现,主要体现在“教学重点”“教学环节”“作业布置”以及“板书设计”上。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设置

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概念。教学目的由国家规定,是培养人的粗线条框架;课程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为学习该门课程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教学目标是授课者自己制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见可测量的目标。相对来说,前者属于宏观层面,后者属于微观层面,这三者从抽象越来越趋于具体。前者对后者有制约作用,前者通过后者得以实施;后者通过量的积累有可能质变为前者——仅仅是“可能”而已,因为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

我们不能把“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在教案设计中,我们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微观的、能达到的、可测量的,应从“文”(体现知识和能力)和“道”(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考虑设置,至于过程和方法,则不必也无法设置为显性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一个课时设置“文”“道”各一个目标,“一课一得”就足够了。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就如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和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为整个教案的灵魂。当然,“我们制订教学目标要依据对学科知识、学生、教师的分析。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知识的非线性和语文素养的复合性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风格、元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等,还要考虑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知能储备等,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扬长补短”。

然而,当今常见的教案上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或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维设置,或“知识”“能力”“情感”三维并列,或“文”“道”只顾一头;或抽象之至,如“学习本文的叙事特点”……

我们认为,教案的前前后后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尤其是“文”的目标。然而,由于受固定套路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往往脱离教学目标,“绕道而行”,尤其是“拓展延伸”部分。就如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偏偏到四川绕一个大圈子——当然,如时间充足,囊中充实,绕圈领略一下巴蜀风光也未尝不可。然而,我们的一节课毕竟只有45分钟甚至40分钟。更为可悲的是,有些行道者最后的终点竟然不是北京,而是到了或者新疆。

所谓“重点”,指文本中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部位,如段落、语句、词语等等,即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研读反复玩味的部分。如把《白杨礼赞》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品味语言深入掌握本文的象征手法”,就得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七自然段(四个排比句段)。然而,笔者所见的很大一部分教案中,所谓的“重点”,就是将教学目标照抄一遍,岂不悲哉!

(二)教学环节的设置

教学环节中的任何一环,都必须为本节课的终极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即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阶段目标的实施。如上文所说的从上海到北京,最恰当的路线是从上海出发,沿沪宁线、津浦线北行,必须经过的南京、徐州、济南、天津等几个大站就是阶段目标,经过它们才能到达北京。然而,当今很大数量的教案或教学环节不清,或某些环节目标不明甚至脱离。

还以《药》为例谈教学环节。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文本分析深入掌握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以及“体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脱离群众”,作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主线,即针对“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当然,期间可有情境创设,之前可以有导入语。——此如从上海到南京。

第二阶段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副线,即针对“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期间可对比分析主、副两条线索之间的不同。——此如从南京到徐州。

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分析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针对“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进行分析。期间必须细读文本,也可以拓展延伸,找来其他两条线索结构的文本拓展延伸;也可复习旧课,或对比,或类比。——此如从徐州到济南。

第四阶段的目标为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针对“‘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是什么”进行分析,也可拓展延伸到鲁迅的其他文章以作类比。——此如从济南到天津。

到天津后作一下归纳总结,北京也就不远了。总之,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必须清晰,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案起的是提示作用,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围绕目标作具体的不同的处理。

(三)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也必须紧扣目标,如《药》的作业,应该也必须与两条线索有关。但这么简单的道理,往往不被正视。

板书(这里指下课前一刹那的最终达成的板书)必须是整堂课的总结归纳,必须是教学目标的视觉显示。也就是说,听课的学生课后能围绕板书回顾课堂教学情景,即使有学生未曾听课,看了板书,也能知道这堂课的大致情况。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板书逐步达成呈现课堂教学总目标的过程。就如上文的《药》,恰当的板书设计应该如下:

由于受现代化媒体的影响,声、光、电狂轰滥炸,愿意在黑板上写字的语文教师越来越少,更不要说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板书。

结语

由于“学案”的出现,一些地方“教案”被打入了冷宫,甚至有人认为“‘课改’如一股春风刮过教学大地,给传统而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以新型的‘学案’代替了传统的‘教案’,以往被教师奉为至宝的‘教案’正在作古”。 理性的教案本身就兼顾着教与学两个维度,以“学”代“教”,岂不是走上了另一条绝对化的歧途?或许是孤陋寡闻,笔者至今尚未见到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案。一般所见到的学案,无非是拓展了繁琐教案中的“作业布置”板块,甚至可以说,那些学案就是“繁琐教案+学生练习”。所以说,以学案替代教案的理由根本不存在。我们希望返璞归真的理性化的教案能坚守自己小小的立足之地,也希望真正意义上的、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案产生。

篇6

【关键词】班班通;教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利用班班通的实效性,改变教师教学观念

我校自班班通配套实施应用一年多以来,学校领导特别重视资源的管理和应用,从思想上树立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就是最大的失职”的管理意识,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做好“班班通”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在使用中始终坚持不熟悉设备坚决不上讲台原则,坚决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同时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利用“班班通”设备组织教学,课后认真填写《班班通使用登记册》,提高使用频率,构建高效课堂。现在我校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能比较熟练从网上下载课件和教案,然后把自己搜索后修改的优质的资源导入学校分年级建立的媒体库中,从而实现同科教师的资源共享。学校还开辟了一月一次的专题研讨活动――利用“班班通”组织同课异构研讨、示范观摩课研讨,让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班班通设备的充分运用,让每一节课都流光溢彩,精彩纷呈。

尽管如此,学校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班班通的应用方面的培训,而是着眼于信息技术的全面培训,在实际应用之中,学校教研处要求各个教研组必须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由说课人重点说说如何使用班班通展示课件组织教学,再由其他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然后再重新设计教学流程形成定案。最后由说课人讲公开课,同学科的老师再进行评课,以便在下次改进教学。学校班班通使用一年多以来,大部分教师汲取了先进地区的先进教师的优质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更新了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能制作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面对瞬息万变的教育形势,面对宝贵的教育资源,老师们深深知道运用“班班通”将网络资源合理化地应用于教学,带给大家的仍然是技术、精力、能力的挑战。

二、利用“班班通”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在一节课中,课一开始逐渐转移到新课学习中来大约需要五分钟,五分钟后在教师的激励下逐渐进入最佳状态。20分钟后,兴奋状态逐渐转为抑制状态,思维活动的水平逐渐降低。学生每节课的注意力集中有限,只凭老师讲解,学生感到乏味,运用“班班通”教学的直观性可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老师的困惑。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对此深有感触,每天自己辛辛苦苦的说教,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自从班班通设备使用以来,我才觉得真正找到了一位教学的好帮手。每天我都有一股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这些都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班班通的直观性,吸引学生导入课题

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枯燥的讲解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并让他们的精神高度集中,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如我在教学《草原》一文时,下载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播放,优美动听的乐曲配以逼真的画面:一碧千里的大草原,蔚蓝的天空,美丽的羊群,襟飘带舞的草原人群骑着骏马飞奔而来,让学生宛如置身其间,个个如痴如醉,仿佛自己正躺在大草原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仿佛自己正在和那些襟飘带舞的人们谈笑风生。这样,就把学生带入了本课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学习感到极大的兴趣,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为讲读课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利用班班通的直观性,突破教学的重点

如教《白杨》一课时,为了让西部建设者的崇高精神能突现学生眼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心中感悟无私奉献的精神,讲课时我同样下载播放了《小白杨》这首歌,学生在跟着唱的同时,找到了白杨的特点。画面上茫茫戈壁风呼呼刮、风沙漫天的恶劣环境,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了新疆。学生被触动,一种担忧、一种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在播放爸爸给孩子几次对话当时的神情、动作,一点点触动学生。如“出神”、“沉思”,感受看树思人;如“微笑”对孩子们的天真幼稚绽开了慈祥的笑容;如“严肃起来”是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等等。

通过直观的观察画面和谈话交流,学生明白了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地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奉献精神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三、 利用班班通的优越性,丰富学校德育和安全教育的渠道

我校教室内的班班通通过幕布显示所出示的内容,很直观形象。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学校想方设法挖掘这些设备的潜在功能,服务于学校的德育和安全工作。

(一)丰富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

有了多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德育学习内容,队日活动、品德课、晨会各班可根据本班实际下载一些有选择地挑选自己的节目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德育讲座,利用每周星期一的班会时间放给学生看,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和讨论,加强德育教育。

(二)增强了学生安全教育的意识

篇7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技术;语文教学;教学实践和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62-0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还要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基于这样的理念,思考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们提出在多媒体教室和网络环境下,依托现代教育学习理论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化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一、关于情境化学习

所谓情境化学习,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多媒体的声画效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学的铺垫。研究表明:人们感知客观世界,从外界获得信息,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1%通过味觉,1.5%通过触觉,3.5%通过嗅觉。实验表明,多媒体的展示不仅能加速和改善理解,并可以提高信息接受者的兴趣和注意力,大大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如讲授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我们从电影片《万水千山》中剪辑下了三组画面:漫天风雪中,战士勇敢的爬雪山;泥泞沼泽中,战士艰难的过草地;红旗飘飘,战士在《不怕远征难》的歌声中胜利会师。这三组画面把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学生们一下子拉到了漫漫的途中,感受着战争年代的烽烟和艰难。此时讲解课文,学生很快就会进入角色,爱国意识会油然而生。

再比如我讲《木兰诗》,充分利用了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通过剪辑把木兰“出征前”和“得胜回朝”的片断展示给学生,这与诗歌内容是一致的,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讲《白杨礼赞》时,播放歌曲《小白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白杨”在这里是有象征意义的,是“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战士的精神”。

又比如讲鲁迅的《风筝》,播放影片《和你在一起》的片断;讲《生命,生命》,播放韩红歌曲“天亮了”;讲《诗经・蒹葭》,播放琼瑶电视剧《在水一方》序幕;讲余光中《乡愁》播放罗大佑的《乡愁四韵》等等。

总之,或图片,或音频、或音乐、或影片,语文是最容易也是最必须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学科,全在于教师的资料搜寻与剪裁得当。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便利,也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帮助最大程度的展现大语文的美。当然,课堂上不能只有几幅精彩的画面来吸引学生;色彩纷杂、感触颇多仅是表面现象;也不能教师讲的动情,学生只是凑凑热闹;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更深的意境、更高的层次理解文章,真正发挥多媒体的效益。当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课堂的互动性,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关于探究性学习

所谓探究性学习,本文是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质疑问难、善于研究探索,并结合网络和网络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质疑,善于辩论,要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实验课上,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和网络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有两种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网络功能,主要是指资源共享的功能,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教师规定的资料和自己所需的资料,从而深入理解教材。

如学习鲁迅小说《故乡》一课,我要求学生从网上查找有关鲁迅的介绍,了解有关课文的背景和多媒体资料,从小说的思想性、艺术性、人物刻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以网页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

再如学习《看云识天气》时,安排学生上网搜集关于各种云的图片或者录像,以及晕、华、虹、霞的各种多媒体信息,帮助学生认识天气……互联网上资源很多,让学生自己上网去查,诚然不失为一法,但也不可大撒手,上语文课便让学生上网;教师应注意调节引导,而且应该有个度。

二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本文仅指教师设计网页、应用网络的能力,学生应用网络的能力),根据某一专题教学需要创设专题网站,如作文网站、阅读网站、古诗鉴赏网站、文言虚词网站,或者针对某篇具体文章搜集相关资料设立网站。

例如,我在讲《背影》时把课堂设计在网络教室中,教师先设计了一个虚拟网站,内容包括朱自清生平介绍12篇,教案参考22篇,评论与赏析16篇,朱自清其他作品100多篇,其他表现父爱的文章30多篇,还有相关的音频、视频以及教师对课文的理解等资料。学生可以自由浏览、查找资料来学习课文,然后写感悟、作评论。

这类专题网站优势很明显,为学生创设了更利于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又具有一定的限制,让学生不至于过分的随意,漫无边际的上网乱看。但这类教学网站,创建起来往往难度很大,需要相当的网络技术,并且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三、关于协作学习

所谓协作学习,本文是指通过网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协作,从而共同完成某一既定学习任务,达到某一预期学习目的。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语文课上,师生互动的局限性很大,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很容易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为交流既不充分又很难及时,即使是师生面对面,也会因种种原因而影响师生间的充分交流,更不用说要与每一位学生都进行交流了。而凭借网络,情况就会大为改观。师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不仅师生之间如此,“生生”之间亦如此。这不仅极大拓展了教学活动空间,也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得到极大限度的满足。

网络提供的交互性学习方式,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软件查看学生机上的作业完成情况,可以利用聊天室程序和学生双向交流。学生之间可以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进行在线讨论;可以自由上网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可以就某个共同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组成研究小组,协作学习,把资料整理分析后制作成文件,与同学共享。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使得语文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把有限的教材扩展到无限的网络信息时空,使语文教学内容的旧、窄、死,变得新、宽、活,使学习内容成为一泓不断更新、永远流淌的活水。如果说,电脑是一位既善解人意又美丽动人的“天使”;那么,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我们的“天使”无所不在,彻彻底底改变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活。

篇8

从一个农村少年成长为一名北京市年轻的特级教师,一个大家称之为“名师”的人,许多朋友向我讨招儿,问怎样才能更快成为名师。23年的成长经历使我深切地感到,要做“名师”,先得做“明”师:明确自己的志向,明白自己的价值,明晰自己的专业追求。

一、明确自己的志向

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专业境界和事业追求不断提升,就要从工作的第一天起立下志向。

“莫当平庸教书匠,要做育人好教师。”这种想法我在1988年工作时就萌生了。那时,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都还很低,小学男教师少得可怜,更是被人看不起。有句老话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我记得刚刚工作不久,就有一位家长“同情”地对我说:“您哄这帮孩子真是不容易。”我当时只是望着他笑笑,没有说什么,但我从这份“同情”中深感到了小学教师的地位之低。于是,我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工作,绝不能让人看不起小学教师。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萌生了要做好教育工作、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志向。

教育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做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不都是所谓的“孩子王”吗?但他们依然是大家公认的真正的教育家。我也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为什么不能向他们学习,把教育教学工作干好呢?我不想做一个一辈子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这个志向立下后,多年来从未改变过,反而随着我对教育工作的认识、理解,更加强烈了。正是有了这个志向,社会上几次下海经商热潮都没动摇教育工作的决心;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志向,我把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作为研究的对象,不断地反思、认识、改进、创造;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志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不断地摈弃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方法,弘扬新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志向,我远离了急功近利,能够沉稳心境,研究育人的方法。

二、明白自己的价值

语文教师工作的价值何在?有的教师认为,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认识不能算错,但是,确实是片面的。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育人。语文教师必须明白,我们教授的是母语课程,不是仅仅教听说读写,而是通过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语文教师应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让母语教育深入学生的心中。

记得我教过的一个男孩子,是个学困生。有一天,学生向我反映,他骂唐朝诗人李白。我找他谈心,问他为什么要骂一个一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呢?他皱着眉说:“我这人记忆力差。四年级时背李白的诗《赠汪伦》就特费劲,好不容易背下来了。现在,上五年级他又写了首《望庐山瀑布》。他没事老写诗干什么?!我背不下来,着急,所以骂他了。”听了他的话,我想:语文教材中编写了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祖国灿烂的文化,了解古代伟大的诗人,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现在,这个学生不但没有激发起民族的自豪感,反而痛恨祖国的文化。如果简单处理,采用批评的办法,不但不能提高他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会使他更加讨厌语文和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于是,我一方面教育他骂人是不对的,另一方面帮助、指导他背诵古诗,允许他比别的同学晚几天背下来,并且在课上给他创造展示的机会,增强了他学习语文的信心,他对语文的兴趣也逐渐浓厚了。

一个语文教师,绝不是简单教写几个字、读几篇文章,而是传承祖国灿烂的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因你的语文教学感到校园生活是那么的有意思,感到祖国的语言是那样的充满魅力。这是一种高远的教学价值追求。记得1998年的元旦,我收到过一个毕业学生的信,她告诉我没能考进自己理想中的重点大学,而是上了另外一所大学。她曾一度失落,但她用我送给她的“做有骨气的人”的话勉励自己,要走好今后的路。这使我回想起多年前,我发现她很爱读文学方面的书,于是送她一本《朱自清散文选》,并在书的扉页写了一句勉励她的话语。谁想,今天她还记得。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师育人的力量所在吧。

我常想,一名成熟的语文教师应当力避学科本位的倾向。我们不能只重视教书不重视育人,仅仅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作为己任。不明白语文教师的价值所在,就容易急功近利,在语文教学中做出许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那些一门心思教知识,而心目中全然无人的语文教师,是不称职的语文教师,他们的教学也应该是不成功的语文教学。

三、明晰自己的专业追求

语文教学是门专业,是门学问。想在语文天地有所作为的教师,还必须明晰自己的专业追求,走好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我在多年的专业发展中有三点体会:勤于学习,专于课题,勇于创新。

一是勤于学习。要把语文教学搞好,首先,就得学习。刚参加工作不久,我便横下心,一头扎进学校的图书馆,以“课文”为中心,进行拓展性阅读。北京小学的图书馆当时的藏书就很丰富,有不少全国各地的教育刊物。我就围绕要教的课文查阅资料,把优秀教师的教材解析、教案设计等进行比较、分析,模仿、借鉴、改造、创新。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我渐渐明白了什么叫课文,什么叫语文教学,什么是语文训练……;我也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教学做了许多无用功。豁然开朗的喜悦让我迷上了学校图书馆,迷上了研读教学经验文集。从斯霞、霍懋征、袁、张光璎、许通儒、王企贤、靳家彦、左友仁等名优教师的经验中,我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学习使我的教学设计开始发生变化。1991年,北京市宣武区组织评优课活动。在学校层面的评优中,我以老舍先生《猫》一课的教学赢得了领导、老师们的称赞。学校推荐我参加区评优课活动。于是,我执教了叶老的《赶集》,没想到竟获得了一等奖,还让我向全区上了公开汇报课,这对我的激励是巨大的!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为了上好课,我把晚上的时间交给了图书馆和办公室,甚至索性睡在办公室里,四把椅子一凑就是临时床。至于吃饭,更是凑合。晚上一忙,不是馒头就酱豆腐,就是泡方便面吃了事。天天如此!胃病就是那时落下的。不过,那时一点都不觉得苦,常常会为学习中发现和萌生的好的教学思路、好的教学方法而兴奋不已!

直至今日,我也须臾不敢放松自己的学习,哪怕已经做了校长,当上了特级教师,我也从没有给自己“放假”的想法,反而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时间总是不够用。实践告诉我,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对儿童的教育工作的研究永无止境!

二是专于研究。研究是学习的深化。我想,小学教师之所以社会地位低,与自身的工作模式有关。为什么许多人看不起你的工作,就因为你自身的工作方式、方法证明了自己的工作层次低,缺乏专业研究的特征。重复过去、重复经验、重复自己是以往许多教师容易走的道路。

然而,现实的工作中,更多的教师却失去了教学研究的意识与积极性,只是在重复着“匠”的劳作:最糟糕的一种是把教参上的东西,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一种是在重复使用自己多年前的教案,乃至一词一句都不加变动;另有一种是四处搜寻精选教案,不动脑子、不加改造地“拿”来便用。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大量存在。

面对更新的教育理念,面对发展的时代,面对变化的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经验往往在教育对象面前显得软弱无力。教育需要不断更新的经验,教育需要研究型教师。因此,只有不断地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益。

要进行专业研究,就要逼着自己“带着课题走进教室”,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我研究的课题。比如,有一年,我新接了一个四年级的班,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都很怵作文,在学生眼中,作文是语文的堡垒,作文是折磨人的学习,甚至作文是教师惩罚学生的手段。记得朱晓阳同学写作文时,眉头皱成了疙瘩,赌气地趴在桌子上一字不写。当我走到他面前时,他求我:“老师,您干脆让我抄几遍课文吧!我真不会写。”我说:“那你就写写你的暑假生活吧。”他说:“没生活。”我说:“怎么没生活呢?”朱晓阳说:“暑假天天待在家里,哪也没去,所以也没碰上谁掉到水里,也没救人。这让我怎么写?”当时我忍不住笑了,他竟然认为写暑假生活就是写做好事,写英勇救人。可见,学生把作文与生活割裂开了。所以,我把调动学生作文兴趣,提高作文能力作为研究的课题,从激发作文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入手,使学生逐步消除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在研究中,我发现学生作文要写得好,一定要有一种表达的冲动、一种倾吐的欲望,否则,就会生编硬套。因此,我经常抓契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记得春天到来时,许多学生在课间提出了想春游的愿望。于是,我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描绘初春的美景,用古诗颂春,以歌声赞春。学生情绪高涨时,我问:“有许多同学提出要春游,谁说说春游的好处?”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正在学生说得兴致浓时,我一本正经地说:“这么大好时光别荒废了。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是珍惜春光,多读几篇课文,多学点知识多好啊!因此,我决定,今年我们班不搞春游了,继续上课。”话音未落,班里已像炸开了锅,许多学生一下子站起来坚决表示反对,有的涨红了脸和我辩理,有的表示下课找校长反映情况,还有的干脆说要上教育局告我。我说:“咱们毕竟是师生关系,别动不动就告我。你能不能给我写封信,讲讲道理,让我改变这个决定。谁写得好,谁为全班立了大功了。”学生马上表示:好,就这么办。于是,教室安静下来,只听见刷刷的写字声。田晓晔同学下了课也不休息,用了40分钟,一气呵成,写了一封长达一千多字的信,语言委婉,对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他同学也写出了情理相融的好作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因为坚持这样的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三是勇于创新。要不断创新,就必须敢于否定自我,正视自身以往教学中的不足,不故步自封。否定自我是战胜自我的过程,是生成教育智慧的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也是这样实践的。我所教的课,没有一节是完全相同的,总是在不断改进、调整。当年,我执教的《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获得了北京市比赛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然而,在后来的教学中一直在改进它,使它适应每一个“具体的班级”。1995年,我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第一届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在市区教研员的指导下,我以袁鹰的著名散文《白杨》一课教学,赢得了专家和上千名听课教师的一致称赞,获得了一等奖。这节课尽管被崔峦理事长称为“经典的教学”,尽管靳家彦老师认为应该从美学的角度来剖析它,我仍然在用新的教学理念在评价和分析它的问题:严丝合缝的教学,环环相扣的环节,与其说是教师对教学的高水平的驾驭,不如说是教师对课堂的严密的控制——训练的意味压过了对话的意味。完美本身就是问题!今天,如果让我再讲《白杨》一课,应该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我的教学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否定、肯定、创新中渐渐成熟了起来。2003年初,在教育部和中央教科所举办的课改实验课堂教学研讨课上,我执教的《语言的魅力》的教学改变了以往的分析式教学,以语文的理解、感悟、运用为主线组织教学,引起了语文教师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教授、语文课改组专家张美妮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充分体现课改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并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的语文教学。我想,没有否定自己的勇气,就会视野狭窄,就会思想僵化,就会使研究停止不前。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