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幼儿探究的特点8篇

时间:2023-09-10 15:11: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幼儿探究的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探究的特点

篇1

[关键词]幼儿教师 职业生涯阻碍 民办幼儿园

一、问题提出

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已经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为了确保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质量,我们要更加关注民办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发现,对于民办幼儿教师职业生涯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在原有理论的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对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特点的关注,使得教师职业生涯的理论更加完善。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通过国内外(国内为主)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考察幼儿教师职业发展阻碍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解决策略,为本研究提供借鉴。

问卷调查:以问卷作为资料搜集工具。以沈阳市皇姑区、大东区等部分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直接发放、委托发放或邮寄的方式填答。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幼儿教师总体职业发展特点的分析不同维度下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不尽相同,见表1.

表1 不同维度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描述

(2)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对幼儿教师职业生涯阻碍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检验,除了幼儿教师的教师类型和幼儿教师的专业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维度在不同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3.49,5.13,2.74,3.87, 2.69,2.89,1.75,2.77,2.57,2.91,5.48,3.13,4.99,4.50,4.97;P值均小于0.05)存在差异。

表2 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

注:*表示p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因此对其进行了事后检验,具体结果详见表3。

表3 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事后检验结果

注:*表示p

从表3中,我们发现,年龄与知识技能、成长需要之间,教龄与知识技能、人际适应之间,班级与知识技能、成长需要、职业晋升意向、人际适应之间,(p值均小于0.05)存在差异。

四、讨论

民办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在成长需要,人际适应,职业晋升意向和知识技能方面存在障碍。其中障碍最为明显的是成长需要,其次为职业晋升意向,再次是人际适应,最后为知识技能。民办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自身明确认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并积极进取,也要有适宜的外部环境的支持。只有内外协同发展,才能逐步推进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丁海东.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困境及出路[J].中国教师,2010,9

[2]林琳.内江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2

RV:右室;AO:主动脉;LSA:左锁骨下动脉;LCCA:左颈总动脉;RSA:右锁骨下动脉;RCCA:右颈总动脉;DAO:降主动脉;MPA:主肺动脉;LPA:左肺动脉;RPA:右肺动脉;LSVC:左上腔静脉;T:气管A:解剖图, 左侧的左锁骨下动脉从肺动脉发出, 与主动脉无连接;B、C:CDFI示左锁骨下动脉均未与主动脉有明显相连

讨论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主动脉囊发出6对腮动脉弓与背主动脉相连, 由于该区域的血管变化复杂, 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变异的可能性比较大,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血管易发生多种先天异常[2]。左侧主动脉弓发生某一断退化闭锁而右侧相应血管保留, 形成右位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间血管退化时形成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 (本研究占56.9%) ;左颈总脉动脉与主动脉起始段间血管退化闭锁时形成右位主动脉弓并左无名动脉迷走 (本研究发现1例) ;左锁骨下动脉动脉与降主动脉间血管退化闭锁时形成镜面右位主动脉弓;若两侧动脉弓均未出现某一段的闭锁, 则形成双主动脉弓。

一、动脉导管的连接与血管环的形成

理论上左位动脉导管、右位动脉导管、双动脉导管或动脉导管缺如均可出现, 但本研究中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大部分为左位动脉导管;镜面右位主动脉弓中, 右位主动脉导管居多, 也有文献[3]报道左位动脉导管较右位主动脉导管更多见。在合并法洛四联症时可能会出现动脉导管缺如。右位主动脉弓其动脉导管位置、连接主动脉的部位可不相同, 部分形成血管环 (指围绕气管和食管所形成的血管环) , 因此动脉导管的位置、走行及连接关系是右位主动脉弓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要点: (1) 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 左位动脉导管与从气管和食管后方绕行的左锁骨下动脉连接形成血管环, 该血管环为胎儿期最常见的一种血管环[4], 若右位动脉导管连接降主动脉或者动脉导管缺如则不形成血管环; (2) 镜面右位主动脉弓, 本研究中左位动脉导管均与左无名动脉动脉连接, 未形成血管环;有文献[4]报道左位动脉导管与降主动脉连接时可形成血管环;当动脉导管缺如或右位动脉导管连接降主动脉无血管环形成。因此, 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大部分会形成血管环, 镜面右弓则大部分无血管环形成。有些血管环会压迫气管和食管, 造成出生后反复的呼吸道压迫症状或消化道症状[5], 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 动脉导管在出生后闭合形成动脉导管韧带, 对气管和食管的压迫程度较轻, 且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而双主动脉弓所形成的血管环, 因其空间狭小, 且生后因左心系统血容量明显增多进而主动脉增粗, 对气管及食管极易形成压迫[4]。因此早期诊断血管环, 并进行产前预测可为围产期管理提供帮助和指导。但有研究[6]报道右位主动脉弓左位动脉导管或韧带也是隐藏的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所以产前发现此类型血管环仍需注意产后是否产生压迫症状。

图2 右位主动脉弓并左无名动脉迷走解剖图和声像图

LV:左室;RV:右室;AO:主动脉;LIA:左无名动脉;LSA左锁骨下动脉;LCCA:左颈总动脉;RSA:右锁骨下动脉;RCCA:右颈总动脉;DAO:降主动脉;DA:动脉导管;MPA:主肺动脉;LPA:左肺动脉;RPA:右肺动脉;T:气管A:解剖图, 右侧的主动脉弓第一个分支为右颈总动脉, 第二分支为右锁骨下动脉, 第三分支为从降主发出的左无名动脉, 借动脉导管与肺动脉连接;B:声像图, 因位置关系仅见绕气管后方的左锁骨下动脉与动脉导管形成血管环2

二、合并畸形情况

本研究中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双主动脉弓较少合并其他异常, 镜面右位主动脉弓中大部分合并其他异常。在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右位主动脉弓时, 要注意有无合并其他心内外畸形, 尤其是镜面右位主动脉弓。有研究[7]报道右位主动脉弓可合并13-三体、18-三体、21-三体或22q11缺失等染色体异常, 特别是伴复杂畸形时染色异常的概率较高, 因此产前超声诊断右位主动脉弓后应该建议孕妇行相关染色体或基因检查, 以达到产前超声指导优生优育的作用。

三、产前超声诊断及鉴别

产前超声于四腔心切面上, 右弓右降时可见胸主动脉位于脊柱中线右侧, 而在发现心轴偏移、心内结构重大异常时应留意主动脉弓的位置是否异常;3VV及3VT切面可见主动脉弓位于气管右侧, 观察动脉导管走行、大动脉的分支走行和血管环的形成情况, 是诊断右位主动脉及血管环的基本切面;主动脉弓及动脉导管弓切面可显示主动脉、动脉导管走行及动脉分支情况;降主动脉冠状切面, 可观察降主动脉、动脉导管和迷走血管的位置关系, 在高位还可显示锁骨下动脉和颈总动脉的走行, 该切面是明确右位主动脉类型的关键切面, 对右位主动脉弓与双主动脉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8], 在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走行时, 可在动脉导管一侧显示迷走的锁骨下动脉连于动脉导管, 而双主动脉弓在此切面可见三条血管与降主动脉连接, 左位动脉导管时动脉导管位于左侧主动脉弓的外侧。

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或左无名动脉迷走、镜面右位主动脉弓出现左导管连接降主动脉与右弓占优型双主动脉弓可根据其不同的结构特点和超声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如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与镜面右位主动脉弓:前者大多数有血管环形成, 第一分支为左颈总动脉 (后者为左无名动脉, 有分支) , 左锁骨下动脉为最后分支, 其起始位置较无名动脉低且与降主动脉连接 (冠状切面形成Y字结构, 后者无) ;双主动脉弓与右位主动脉弓并左锁骨下动脉动脉迷走或镜面右弓 (右弓左降并左位动脉导管) :双主动脉弓在3VT切面可见3个弓 (分别为左、右主动脉弓和外侧的动脉导管弓) , 而后两者仅显示2个弓 (右主动脉弓与左动脉导管弓) ;双主动脉弓在降主动脉冠状切面可见3根血管与降主动脉相连, 而后两者仅2根血管与降主动脉连接, 后两者或因左颈总动脉或左无名动脉与动脉导管、降主动脉距离较近, 易误认为左侧主动脉弓, 因此明确左颈总动脉或左无名动脉是否与降主动脉连接是鉴别的关键。

总之, 右位主动脉弓其形成各异却紧密联系, 了解不同类型右位主动脉弓的结构特征, 有利于产前超声表现的观察和诊断, 3VT与降主动脉冠状切面对于诊断和鉴别右位主动脉弓类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际工作中, 受胎儿大小、胎位、羊水量、孕妇腹壁条件、诊断仪器、认知程度等影响, 右位主动脉弓的诊断仍有一定难度, 易发生漏误诊, 因此需要超声工作者不断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产前超声诊断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 Cl A, Gng?rdk K, Yildirim G.Perinatal outcomes andanomalies associnated with fetal right aortic arch[J].J Turk Ger Gynecol Assoc, 2012, 13 (3) :184-186.

[2]郭丹, 林卡莉, 李启华.主动脉弓的解剖及胚胎学发展的研究现状[J].中国循环杂志, 2013, 10 (6) :475-476.

[3]李胜利, 欧阳淑媛, 姚远, 等.先天性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及围产期结局[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1, 8 (8) :1675-1689.

[4]耿斌, 张桂珍.临床儿童及胎儿超声心动图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6:519-520.

[5]王新霞, 栗河舟, 王铭, 等.胎儿右位主动脉弓及合并畸形的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6) :922-924.

[6]郭健, 李晓峰, 刘晖, 等.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右位主动脉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2, 20 (6) :628-631.

[7]解左平, 金社红, 朱亚芳, 等.产前超声诊断右位主动脉弓与染色体异常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5, 23 (7) :95-96.

篇3

关键词:幼儿探究;区域活动;教师指导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实施课程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是指教师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材料,幼儿在丰富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的、自由的探索性活动和个性化学习[1](P24)。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活动,通过与环境、材料、教师、同伴等的相互作用获得学习和发展。区域活动正以自身独特的价值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成为当今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目前区域活动的开展却并不尽如人意。由于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探究的内涵,以及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探究行为的指导不当,导致区域活动没有真正发挥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作用。

本文以对探究的内涵的分析为基础,以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究活动的特点为根据,对幼儿教师指导区域活动中的探究活动提出一些粗浅的个人观点。

一 、探究的内涵

什么是探究?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当一个人面对一未知的事物或问题而急切的想要能清楚时,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去看看、摸摸、亲身体验一下、动手操作一下。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动脑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人类正是通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探究的本质是实践。在探究中,活动者亲身参与,观察、操作、实验、交流、讨论、反思和质疑。因此,探究是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相结合的过程。但是在幼儿园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认为探究就是单纯的动手操作或是简单的机械训练。例如:交给幼儿一些树叶碎屑,让幼儿将这些树叶碎屑粘在已经准备好的各种树叶图片上。这并不能看作是一种探究活动,因为幼儿从事的只是简单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成分很少。

其次,有些教师将探究活动等同于机械训练。例如:认识汽车的活动中,教师只是交给幼儿一堆汽车模型,然后让幼儿反复的拆装。而事实上,这种活动只能称之为训练,不是探究活动。

二 、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究的特点

区域活动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和工作性质的游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自主发起、自由选择活动,通过与材料、伙伴、教师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各方面的经验,实现自身的发展[2](P56)。我们一般将区域划分为类:生活区、语言区、角色区、益智区、自然角、建构区、美工区和表演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是积极的学习者和探究者。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究的特点包括:

(一)自主性

幼儿天生具有探究的愿望和兴趣。新生儿通过自己的感官来初步认识世界;两岁时,他们通过走路进一步探索周围的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幼儿园的幼儿的探究意愿更加强烈。他们总是会对每一件物品,每一件事情感兴趣。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活动应是幼儿主动的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过程。

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儿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各领域教育内容与要求及指导要点中,特别注重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

(二)差异性

加德纳将智力分为八种,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的拥有这八种智力,智力的组合方式是多元的,因而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也是独特的,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智力强项和弱项[4](p103)。每个幼儿在这八种智力上的组合方式是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性。多数情况下,幼儿的探究都是一种个体行为,它多以一种个别化的、适合不同幼儿特点的方式来进行。多样化的活动区设置,使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中心,幼儿可以唱歌、跳舞,可以绘画、角色扮演,可以阅读、搭建积木。

(三)操作性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学前儿童属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思维受到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是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世界的。操作在儿童的探索游戏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幼儿通过活动区的操作可以直接获得经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材料性

对幼儿来说,材料是引发他们主动建构对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活动区的材料可以是成品材料,也可以是自然材料或者是半成品材料。区域材料之间及材料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相关性,这样幼儿在操作这种材料时,才能获得某种发现,建构某种经验,扩展某种认识。

在提供材料时,教师需要考虑材料是否丰富,是否有层次性,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具有引导性等特点。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能够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需要;材料的操作性帮助幼儿进行探索;材料的引导性能够帮助幼儿不断地发现问题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向。

(五)互动性

在区域活动中的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究,同伴跟教师对于幼儿的探究活动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当幼儿与教师的兴趣、 智慧在共同的问题上集合时, 双方就会在认知、 情感、 社会经验等方面进行积极的交流、 互动, 幼儿可以分享到教师丰富的经验, 教师可以分享到幼儿独特的视角。同样, 当幼儿之间带着各自的兴趣、 需要直接对话、 互动时, 他们也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 并在分享中激励探索[5]。

篇4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探究式学习可以从学习方式、活动方式出发,从而达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在科学教育中实现探究式教育,对教师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评价观提出了要求,同时还对教师能否提供有效地指导和协助提出了要求。

一、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究氛围

没有安全的心理环境,主动探究就不可能发生。所以这里的“安全探究的氛围”是指对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进行激励,因为心理上的安全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前提保障。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给与幼儿充分的自由,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错误要给与宽容和接纳。当然这里所指的错误是指教师包容幼儿在探究式学习中的错误,在包容幼儿错误的同时鼓励幼儿继续进行探索,给予幼儿自信和动力,激起幼儿的探究欲望。在幼儿的探究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发现和解释。对于这点,教师也要进行接纳和支持,使幼儿产生安全感,袒露真实的感受。所以,在幼儿的发现或结论与教师的预设不同时,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找发现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

同时,幼儿对于环境的认识的角度往往会与成人不同,总是充满好奇心加以探究。而此时教师应该做到的就是耐心、仔细地观察幼儿,微笑着倾听他们的谈话,理解他们的思路和想法,不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幼儿,真正的理解幼儿的想法。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

皮亚杰指出:“一个人既不太注意熟悉的东西,因为已司空见惯,也不太注意不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的‘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不断地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首先,提供的材料必须源于孩子的生活,只有幼儿熟悉和感性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激发起好奇心,所以我们必须仔细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比如水、沙、鞋盒子、玻璃瓶、食品包装袋等材料都是孩子最为熟悉的。其次,材料操作性的操作性要强。越是直观、可摆弄的物品越能激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科学操作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避免枯燥的讲解。幼儿需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理解消化。

三、引导幼儿发现和探究

1、引导幼儿自主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精神与操作技能,不单依靠集体教学活动,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是游戏。幼儿每天都在游戏,教师不仅要教幼儿怎么玩,更要教他们如何有技巧的游戏。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游戏,把渗透科学知识渗透在游戏活动中,从而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对于偶发性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既要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更要抓住机会进行随机教育,及时发现,鼓励、支持、引导,使幼儿成为真正主动的参与者。

2、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上生成。有时,幼儿虽然有明显的兴趣,但并没有明确的设想和疑问,教师就要顺应孩子此时的兴趣和关注点,提出适宜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究。幼儿对感兴趣的东西是主动的,不仅如此,其实孩子们感兴趣的和想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索的问题来生成探究活动。

3、引导幼儿记录获得信息。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结局具象化,有助于幼儿得出结论,同时还可以帮助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幼儿的思考和过程强化有很好的帮助作用。老师要明确为什么记录,记录什么以及怎样记。教师在引导孩子记录时应注意:(1)、记录应直观形象。由于幼儿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记录的方式要形象化。(2)、记录形式应丰富多样。记录的方法可以绘画方式为主,此外还可以采用实物或图片粘贴、情景照片等形式,配以简单的文字、符号、表格等丰富地记录方式。(3)、记录可操作性要强。记录方式与过程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4)、个人记录、小组记录、集体记录有机结合。个人记录是个人的操作探索个体记录;小组记录是几个人共同实验的合作记录;集体记录是由集体记录或由几个小组记录汇集到一起而形成的。

篇5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探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21-02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被广大幼儿园教师应用于教学实践。但是,笔者观察了很多科学探究活动,发现由于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要求、价值把握不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目标窄化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有三个核心目标:热爱探究,有探究能力,认识周围的现象和事物。但是,在很多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往往把学习科学知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其余目标都不被看重,这无疑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曲解、窄化了课程目标。

2.内容不当

目前,幼儿教师在选择科学探究内容时能兼顾社会要求、幼儿需要和科学发展特点,特别是根据幼儿的兴趣。但是在选择科学探究内容时却忽视了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些幼儿园老师过分依赖教材,没有自主开发适合本园幼儿的园本课程。

3.过程僵化

许多老师错把《指南》中提出的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当成探究活动的教学模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敢去掉。无视学生的需要,固守僵化的探究模式,导致科学探究活动成为走过场,隔靴搔痒,蜻蜓点水,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投入真正的探究活动。

4.评价简单

一些幼儿园教师能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和活动后进行适当的评价,但是评价略显简单。对幼儿的表现要进行多元评价,评价的内容至少包含三个方面:评价教师、评价探究活动、评价幼儿的学习发展状况。目前,更多的评价还只是评价幼儿,评价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口头评价居多。

二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好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明晰科学探究的目标

为了防止把科学探究活动变成知识传授课,首先必须进一步厘清幼儿科学探究的三维目标:科学知识和经验、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情感和态度。这三个目标其实就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相互作用。科学知识和经验目标指向的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这个目标的实现要蕴含在科学方法和科学情感之中。由于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来认知的,主要获得的是感性经验,而科学知识和经验是理性经验,如何引导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教师要想方设法选择生动有趣的探究内容,让幼儿乐于探究,促进自身发展。比如,可以灵活安排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制作、讨论等。如果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没有得到准确的科学知识,教师也不要求全责备,毕竟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注重指导幼儿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科学情感和态度。科学方法与能力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幼儿做科学研究,而是在观察、提问、思考、猜测、验证、交流等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思维、科学习惯和科学方法的启蒙。对不同年龄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要求也要有所侧重。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幼儿教师不能简单地评价,要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动手、动脑,自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材料和智力支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完成活动,促进探究能力的提升。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态度,其实就是保护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一步认识自然和社会,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情感态度。幼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怀有好奇心,只是这种兴趣常常是易变化、不稳定的。因此,需要幼儿教师积极创设教育情境,创新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多与大自然接触,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达。此外,教师还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幼儿多问,认真倾听和对话,让幼儿在活动中把天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对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为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选择适合探究的内容

为了尽量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选择合适的内容,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留心观察幼儿的兴奋点,将幼儿的好奇心转化为具体的、有趣的、适宜的科学探究活动。比如,开展“空气的秘密”活动,我们用镜头捕捉了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表现的一幕幕,我们还引导幼儿用色彩和线条表现自己的探究和思考。通过对这些活动资料的分析和思考,从儿童视角出发,注意拓展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了“空气在哪里”“空气的作用”等探究主题。不是所有的科学教材都能用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比如,科学教材中的一些陈述性知识,如植物的外表、树叶的颜色等,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进行观察来了解相关知识,像这样的内容就没有必要为了探究而探究。而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科学方法类内容,就应当设计为科学探究活动。比如,“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方法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能变成冰也能变成水蒸气的物理现象,而且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了解并掌握了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所以,科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此外,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还要考虑好情境创设和材料支持。首先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契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教学方式。比如,在“神奇的水宝宝”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幼儿欣赏教师课前精心制作的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让幼儿感受水的神奇变化,在这样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会变得更加强烈。其次,我们还要为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品种全、数量多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爱上科学探究活动,因为儿童的智慧表现在手指尖上。比如,在“膨胀现象”的探究活动中,我们让家长参与其中,和他们一起想方设法,共同搜集和制作多种多样的探究工具,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玩得高兴,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探索到了科学道理,学到了科学的方法。

3.设计合理的探究过程

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立合理的探究过程,引领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指南》告诉了我们科学探究活动的几个基本环节,比如,提出问题、观察探索、思考猜测等等。但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而言,探究过程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此,切不可把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当成固定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幼儿的学习为中心,合理取舍探究环节,设计适宜的探究过程,让探究活动少一些牵强附会,多一些清新自然。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不能所有的科学探究活动都是千人一面。我们要根据探究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灵活调整探究环节,真正从儿童的需要出发,解放儿童的口、手、眼和大脑,让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不固定时间,不限制内容,让幼儿沉浸在探究活动之中。同时,让幼儿真正动起来,加强伙伴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多维交流,让幼儿的需要随时得到满足和强化,让探究活动更自由、更开放、更多样,真正贴近幼儿的内心,让他们乐于探究。重视过程,淡化结果。我们要按照幼儿的学习节奏,“牵着蜗牛一起散步”,鼓励幼儿提问和发现,用适当的“教”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既要强调动手操作,也要强调动脑思考,真正让探究过程有思维含量。只有让幼儿有思考地全程参与探究活动,这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科学性的。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是跳跃性的、随时性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幼儿边做边想、边想边做,不断假设、探究、验证,动手与动脑互为促进,保证探究活动的良好效果。

4.开展多样有效的评价

篇6

【关键词】幼儿 科学探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53—01

我国早在西汉时期编著的《礼记》就有关于幼儿教育的记述。同时,心理学者研究表明,幼儿在5岁之前的智力发展最快;而生理学者研究表明,幼儿是大脑生理发展最快时期。由此可见,幼儿时期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对促进幼儿自主性探索与学习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培养,也是非常的重要的教育环节之一。本文就如何促进幼儿科学探究学习方面问题进行一些浅显探讨。

1、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可行性

幼儿喜欢对陌生、新鲜事情的产生好奇心理,这种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并非由家长或是教师传授产生的。他们精力充沛、勇于自我主动地进行探索与实践。他们喜欢对陌生与新鲜事物提问,并在探索中加以实践、分析、判断,并得出自己的经验。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则要紧紧抓住幼儿这一探究天性,在日常的科学教育学活动中侧重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不仅符合幼儿的心理与生理特点,还满足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使幼儿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关于周围物质世界与自身感性经验,还会逐渐帮助幼儿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及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热情。

2、幼儿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组织基础

幼儿科学探究教学活动,需要幼儿教师为幼儿们创建一个具有丰富的探究材料以及有利于发挥幼儿积极、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宽松、自由、多元的探索环境。这样才可以更有助于幼儿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利于丰富的学习材料,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加以自我实践,并在收集各种相关解决依据、办法之后加以总结,并形成自自己的学习经验。而我们为幼儿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组织基础应具备以下几点:

2.1 教学材料的启发性与吸引力

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新事情,就会产生不同内容的新问题,他们通常都会对这些新事情产生浓郁的兴趣。或是向家长、教师提问以求得到答案,或是自己主动去接触或亲身体验要学习的材料和内容等等。而这就要求幼儿们的学习材料就具备富有启发性、吸引力、可操作性。如,动态的、有声音的玩具;可变形的一些小材料;逼真的小动物;可以自由组合的玩具等等,这些教学材料都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不同程度地激发其探究的热情与主动性,使幼儿对其的探究学习会变得更加持久与专注。

2.2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在科学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就必然给幼儿一个开放式的探究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园自身的环境条件,如走廊、室外活动场地或是室内的专有活动室等。同时,还要为幼儿们设立活动区、观察区、操作区、发现区等。同时,幼儿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幼儿们利用这些环境以及教学材料,按自己的思想、意图进行各种实际操作、观察与相关的创作。这样一来,则会更加有利于幼儿通过这些特定环境,加强其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3 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心理非常敏感、善变,这就需要给幼儿一个安全的、积极的心理保障,这也是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基础。在尊重、爱护幼儿的基础之上,还应对幼儿多多加以鼓励,支持其对学习过程中的大胆想法与提出相关疑问,教师也应适时给予鼓励,让他们去进行自我的、大胆的尝试,以提高幼儿在安全的心理状态下、融洽的探究学习气氛中,进行大胆的、创新式的探究,并得出自已的结论,增加自己的经验。

3、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

3.1 精心准备探究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幼儿教师应对科学探究的提问加以精心准备,提高幼儿们通过提问而加强他们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与亲身实践的愿望。这样,幼儿们才会在实际操作、实践过程中更加投入、更加专注,学习与探究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3.2 重视对幼儿探究过程的指导,提高其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幼儿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探究学习过程中,侧重于对幼儿探究行为、方法的指导工作。要让幼儿明确探究目标、探究方法、解决探究时出现问题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在选择解决办法时要对问题进行仔细观察与了解,并在猜想或是遐想的基础之上,通过收集资料来进行实验与实践,得出结论后并加以总结,逐步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引导发现式的探究

幼儿的天性就是喜欢探索与实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善长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并自我主动解决。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幼儿对这些探究过程加以记忆与总结,提高其对科学探究的分析能力与总结能力,进一步增加其实践经验,为下一个探究目标,提供更多的基础知识。

3.4 加强幼儿们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其探究乐趣

幼儿教师还应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幼儿们合作的意识,这不但可以提高幼儿们彼此合作,还可以通过彼此的交流,提高各自的探究能力与经验。并鼓励幼儿们将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与心得表达出来,以分享探究过程中的乐趣。这不但可以提高幼儿们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科学思考的态度与能力。

篇7

关键词:科学的等待 有效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115-02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日渐成为世界科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仍然存在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相同。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幼儿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培养,发展其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科学教学中,由于幼儿“突发状况”(教师原本设计的活动思路之外的事件)的出现概率增加,并且这些“突发状况”经常是影响科学结论的,在这种状况下,教师选择怎样的处理方式?急于求成式的告知结果便成为教师解决幼儿“突发状况”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与我们所说的“做科学”是完全相违背的,纯粹是被动的接受。这种在形式上“探究”,本质上“告知”的学习只是一种装饰后的传授式科学教育,这样的解决问题方式只能让幼儿成为一种复读机器,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毫无意义。

等待本身就具备一种消极、被动的成分,但本文所要阐述的是一种“科学的等待”,是一种积极、主动、间接的引导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

一、有效科学探究

1、探究的概念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探究,英文“Inquiry”,亦称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不难看出:这里的探究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从探究中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到形成解释、获得答案,是一种由外在到内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探究者对外在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判断、选择然后转化为自身内在认识的过程。这也就是思维的参与过程。因此,思维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应该是肯定存在的。

(一)有效科学探究

有效探究中的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的活动。那么有效探究的概念即为:在自身积极主动中实现预期目的的探究活动。探究的有效性与幼儿的探究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

幼儿探究活动的特点

首先,幼儿喜欢探究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孩子喜欢探究。

其次,幼儿探究的外在化

幼儿的探究过程往往受原有经验和幼儿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探究具有主观性、表面性、片面性。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再次,幼儿探究的持续性差

由于幼儿探究的外在化,使他们在探究事物的本质中经常存在很多问题,当问题得不到解决时,他们就会显得灰心,就有可能不再进行持续性的探究。

正是由于幼儿探究的这些特点,那么幼儿有效探究的提出显得更为有意义。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促进幼儿有效探究的根本在于能让幼儿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实现预期探究目的。然而,能否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又与幼儿思维水平相关。可见,发展幼儿思维是促进幼儿有效科学探究的根本方法。

(二)等待与科学等待

所谓等待就是不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或事出现。那么,当幼儿探究中遇到发现瓶颈时(探究时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消极等待呢?当然不是。本文所强调的是科学的等待,它含有多个含义,一个是自然的;还有一个就是针对幼儿探究的特点引导幼儿实现预期目的,但绝不是去强求,只是让老师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

科学等待的提出主要源于:

1、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重新建构自身原有只是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度的时间段就是我们等待的时间。

2、3―6岁阶段的思维是一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实践证明,每差一岁,幼儿的思维能力就有明显的差异,4岁孩子已经能理解实验要求,按要求做出反映。5―6岁的幼儿已经能开始探索事物的内在原因了。这都说明,这个时期已经孕育抽象思维的因素了。但抽象思维常会受到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如何帮助他们顺利通过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学会思维的方法)就是科学等待的内容。即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等待过程。

3、等待就是要避免急于诱导学生解答,急于给答案,更不要直接给出科学概念的定义。因为要扑灭儿童好奇心的办法就是直接告诉他答案。如果学生认为老师什么都懂,他就会感到上课只要注意听和记住老师的话就行了,不会再有探究的兴趣。也就是说等待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它所凸显的是教师的引导支持作用。

三、 科学等待的具体内容

在科学等待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教师的引导,但一定是能启发幼儿思维的引导,因为只有幼儿的思维得到发展,那才是最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引导比直接告诉他答案要困难的多。因为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的家庭教育方法等的不同,引导方案就会有不同,这种(个体的不同)变量就导致了难度的增加。下面将从教师的提问技巧和回应技巧两个方面说一说。

(一)教师的提问

1、提问设计

问题的递进关系主要是指问题要由浅及深,是他们伸手跳起来可以够得着的,是能够引起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的。因为如果问题一来就很深奥,孩子们就会灰心,觉得是一个自己不能到达的高度,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拆装圆珠笔》活动的重点是:细心拆装,养成做事细致的好习惯。难点是对于拆下的圆珠笔如何组装的问题。这里就要提醒孩子注意,那么他们会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这个可以是他们自己决定的事情。那么这个活动的提问设计可能就是要让孩子先探究圆珠笔的构造,让孩子了解了之后再进行圆珠笔的组装,这样在难点问题的解决上就会有效许多。

2、提问的实施

问题设计好之后就是要面对幼儿开始实施。当然,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设计好的重难点问题不一定就是现场孩子的重难点问题。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设计好的问题不能顺利的让孩子做出预想的推理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没办法的去告知孩子结论,这种现象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形式主义了。这时的情况应该是设计的主要问题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些次要问题做梯子,让幼儿顺着这把梯子爬上去。

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弹性》的探究活动中,由于他们年龄的关系,如果直接让孩子们比较观察物体的“弹”,是否就真的能让孩子明白“弹性”呢?这里就可以利用橡皮泥,因为橡皮泥在受力后也会产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变形”,因为它回复不到最初的状态,在孩子们对橡皮泥的变形有了了解之后,再在此基础上去比较海绵的受力变化状态,就会很直观的明白“弹性”是物体在受力变形后又能回到最初的状态。那么在此活动中“橡皮泥”的变化问题就是一个梯子,带领孩子体会到弹性的梯子。

次要问题的提出与教师对该教材的理解是有绝对关系的。只有教师对本教案中的科学现象有了实质的了解,才能真正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有针对性的提出引导方案。同时也应该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

无论是设计的提问还是实施中的提问都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给幼儿更多的思维空间。最典型的代表问题就是:你发现了什么?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提问之后给予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无论任何人都需要有对问题的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教师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急躁。要善于观察孩子们在思考过程中的点滴“黄金”发现,因为这些发现有可能就是你帮助孩子实现新发现的基础。

(二)教师的回应技巧

回应也是要讲究策略的。这里的回应不单指对幼儿提问的回应,应包括对幼儿出现的一切问题的回应。例如操作中、思维上、情绪上的回应。

3、 非语言回应策略

好的回应方式不一定就是有语言参与的,评价回应方式的好坏应该是能否激发幼儿思维的发展为标准。

非语言回应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就是因为老师没有给出直白的语言指导,反而会让他的思路开阔,因此就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另外,这种回应的好处还在于它不会打断孩子们原有的思路。

非语言回应方式主要包括:微笑、点头、眼神、手势、摸头等一些激励性的肯定动作。在这种肯定中幼儿会更加积极的进行探究,教师只要等待幼儿的探究结果就好了。

4、 语言回应策略

语言回应往往比较直接,可以让幼儿得到比较明确的反馈信息,从而对自身原有思路进行新的分析。

(三) 追问

当幼儿对老师的回答不够清晰、明确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针对性比较强,能够充分引起幼儿的再思考。

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装电池》探究活动中,孩子在介绍自己装电池的方案,但结果明显不正确(电池的正负极摆放方向错误),这时教师不是直接否定孩子的答案,而是首先采用“后退”的方法,帮助孩子回顾原有的知识经验,然后再利用现有的答案与原来的知识经验不相匹配的矛盾,追问他,是让他认识到此刻的矛盾,从而思考,改变现在装电池的错误方案。

有时在直接的追问中不一定就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教师也一定不要着急,就像刚才的案例中一样,“以退为进”,先不防退一步,再利用追问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在思考。

(四) 举例反问

这种方法一般用在幼儿进行概括总结时。概括总结不一定就非得由老师来进行。因为当幼儿对探究活动有了比较深入实践之后,他们是有能力进行概括总结的。但可能幼儿会受到语言的阻碍而使总结不准确,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帮助幼儿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这种方法往往要在集体中进行。这样就可以利用同伴间的补充建议,使总结更加快捷。

例如:教师对中班幼儿提问:“什么是弹性”? 幼儿起初的回答可能是:“物体会变形”。那么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说:“那么橡皮泥是有弹性的吗?因为橡皮泥用力捏后就会变形啊”?这时其他幼儿就会给出更加合理的概括。教师仍然可以利用这种方法继续反问,直到幼儿给出的总结全面、科学为止。

科学的等待内容不仅包括教师的积极引导,还应包括对幼儿科学学习方法的关注上。不要因为教师的介入而影响孩子们的探究行为,一定要在自然的环境中对孩子进行观察。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的等待是完全符合幼儿成长规律的方法。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积极的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从而帮助幼儿思维的发展。一定要给予幼儿动脑、动手、动口和思考的机会,坚决反对“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孩子是智慧的,教师要走进孩子,观察孩子,从孩子的行为中发现孩子的智慧,并从中获得启示,不断促进孩子的发现。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学知识教学 探究精神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阶段有与其他阶段不同的特殊性。在幼儿阶段开展科学知识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做好幼儿科学知识教育。我们要认识到不能把幼儿阶段的科学知识教育与其他阶段的科学教育混为一谈,更不能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模式开展幼儿科学知识教育,而要探索适合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的新模式。

一、幼儿教育为什么开展科学知识教育

(一)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

我们所提倡的幼儿教育并不是要幼儿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立足幼儿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此我们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挖掘幼儿的潜在能力,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帮助幼儿理解自然现象,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所以相对于那些死的知识,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幼儿教育的初衷就是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意识,培养其探究精神。

(二)开阔视野,拓展幼儿的探究空间。

幼儿的科学知识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具有新奇而快乐的直观感受。幼儿科学知识教育要带领幼儿游览新奇的世界,拓展幼儿探究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而不是限制孩子的成长。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的内容重在孩子的生活感受,注重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启蒙性,而不是专注于知识的传授。目的是开阔幼儿眼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拓展幼儿的探究空间。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能使幼儿对科学现象感兴趣,敢于探索,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

(三)塑造幼儿良好的人格。

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园担负着重要责任,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对幼儿教师来说责无旁贷。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良好人格塑造,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必须是无时无刻的,要把这样的责任放在幼儿教育的中心地位,特别是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往往由于专注对幼儿知识的普及,导致对孩子的性格教育顾不上,甚至出现对孩子人格培养不利的一面,教师要及时纠正。塑造幼儿良好的人格比教会幼儿简单的知识重要得多。因此,教师要强调对幼儿人格的培养,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尊重他人、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良好品格。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带有很强的感彩。科学知识教育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内容,让幼儿对现实世界充满向往。

二、科学知识教育的定位

科学知识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知识教育的目标定位,对幼儿教育的整体目标定位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把握好幼儿教育方向,弄清科学知识教育的方向。

(一)科学知识教育的定位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原则。

1.确定科学知识教育的主题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与经验。

幼儿的科学知识教育面向的是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的内容必须考虑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教师对科学主题的设定要结合幼儿生活周围的现象,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做到科学知识教育主题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新奇的、不脱离幼儿年龄特点的主题。

2.选择的科学主题要利于幼儿理解。

幼儿对身边的事物能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但不是所有科学主题都适合幼儿探究。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主题的设定仅限于幼儿感兴趣而且能够理解的简单内容,有难度、不利于幼儿理解的内容最好不要涉及。太多地涉及幼儿难以理解的内容,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不利于幼儿兴趣的培养。

3.选择适宜幼儿群体探究的学习内容。

幼儿园的科学知识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活动,教师要选择适合教师组织开展、绝大多数幼儿感兴趣的、且适宜集体或小组幼儿共同探索的、有经验共享价值的活动。而对于那些内容虽然很有价值,但不适宜集体探究的,则可以建议家长在家进行。

(二)合理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不宜过难,便于目标的实现。

幼儿的科学教育面向的是低龄幼儿,对于他们不能提出过高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利于幼儿对知识的认知,不设置过难的目标,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指向一次预成性活动的目标要能够体现学习后达到的效果,能够通过幼儿的外在行为表现对目标达成度加以测量。

2.教学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幼儿科学知识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忽略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要寻找到教学内容和促进幼儿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当给予放大,使得教学内容的设定在培养幼儿能力方面有所侧重。因为对于幼儿来说,设置过高的能力培养目标等于加大了幼儿活动的难度,对于幼儿来说只要结合教学内容侧重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就可以了。

3.幼儿教育要着眼于未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