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8篇

时间:2023-09-10 15:11: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快速阅读培训课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

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一、读者角度剖析图书馆流通服务可能存在的问题

1.无法快速准确地获取图书

开架借阅书籍的模式为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教师和学生可多选择性地浏览查询所需类别的图书,但同样也正因为开架借阅,会引发书籍资料摆放混乱的问题。尽管高校借阅主体为高素质人群,但他们仍然会受到自身借阅习惯的影响,部分学生仍不遵守图书借阅规范手册。

另外,图书馆流通部同事信息分享能力存在不足,较容易提供错误的信息指引,极大地增加了教师和学生寻找所需书籍的复杂度。

2.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足

流通服务部部门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直接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对图书馆的整体印象。图书馆流通部中部分工作人员受限于传统守旧的管理理念,认定自己仅仅扮演的是一名图书管理员的角色,却往往忽视了对前来借书的教师和学生服务的重要性,片面认定自身的工作职责是保障好图书的安全以及进行相关借阅手续的办理,并未与老师和学生进行过多的交流。对借阅教师和学生热情不够,无法快速解决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关馆内制度信息分享不及时等诸多方面,均对流通服务工作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3.借阅及续借系统不成熟

图书馆软件管理系统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均有待提高。在实际借阅操作中经常会发生一些问题,如借阅前台服务器发生故障,图书条码经常模糊,图书条码容易脱落,图书条码磨损严重,管理系统软件存在数据误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借阅图书的等待时间,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借书的热情。然而,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借阅系统中,由于自身学校自身的硬件设施水平,导致部分流通系统并没有预约图书和催还图书的功能,在图书超期后无法及时进行提示,同样也无法进行续借操作,对读者借阅图书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利性。

二、加强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提升的措施

1.开展在校新生入馆培训课程

新生入馆开展的课程培训工作,与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密切相关。新生入馆培训课程应包括:介绍馆内布局、藏书结构、图书分类;讲解借阅流程、注意事项、网上预约续借、网上查阅图书编号;讲解图书馆相关管理规程、图书馆安全防范管理办法。相关培训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进一步保障后续流通部工作能更加有序地开展。

2.提升馆员服务意识

流通部同事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与储备,学习图书馆学、管理学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爱岗敬业,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同时也应与馆内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要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根据学生的喜好推荐优质的书籍,并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导向服务,保障图书借阅归还有序进行,提高学生对借阅的热情。

3.提高图书馆借阅系统先进性

提高图书馆软件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建设新型的流通服务馆藏体系,构建快速高效、排架灵活、流通高效的馆藏体系。尝试引入RFID馆藏体系技术,为图书馆走向智能化提供技术储备。同时对现有馆内图书借阅体系中出现的条码容易磨损情况,引入二维码更加稳定成熟的技术,保障图书记录的有效性。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使读者更加方便快捷地完成预约和续借等操作。

三、总结

图书馆流通部是整个图书馆的窗口部门,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读者对图书馆的整体印象,加强图书馆流通部的服务意识,对在校学生开展多次图书馆课程类培训课程,提高图书馆借阅系统先进性,努力提升图书馆流通服务的质量,增强学生对读书借阅的热情,充分发挥流通部在图书馆中的作用,取得教师和学生对图书馆的信赖和支持。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建构;课程资源;培训形式;成效

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选取优势资源的学校。优势资源的产生除了客观因素外,师资资源仍是重中之重,农村师资严重地成了教育均衡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教育的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学校教师,只有努力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培养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的创新教师队伍,才能又快又稳地推进新课改全面发展。因为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推动者和执行者,从这个角度来看,提升农村学校教师基本素质,其意义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现在农村教师已进入老年化阶段,观念严重滞后,课堂教学技能陈旧,导致生源严重流失。如何加强对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教学点教师的培训成了一大问题,培训哪些内容,如何培训等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近三年来我校根据全县农村小学办学条件与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打破墨守成规、死搬硬套的培训,创造性地举办了第一轮(三年)“祁门县小学中老年教师基础知识暨新课程课堂技能提升培训”。经过培训实践检验,已显培训效果,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基础教育的质量,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在省市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现就如何有效开展农村小学教师培训谈点粗浅的看法。

1 充分调研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培训需求,准确定位培训目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010年春季开学,我们重点调研了村小教学点办学条件和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培训需求,调研采取座谈会与问卷形式进行,设计了《祁门县小学中老年基础知识和新课程能力提升培训调研提纲暨构建有效参与式培训问题征求单》、《祁门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调查问卷》。认真分析调研数据,梳理出有效的建议和要求。

1.1 客观因素制约着村小教师难以实现“终身学习”。现在培训种类虽然很多,如远程培训、短期集中培训、校本培训、观摩学习等,但对村小教师而言仍是“春风难度玉门关”。因为村小教学点大多是一人一校或几人一校,由于经费问题,95%以上村小教学点没有开通网络,85%中心校也仅有几台办公电脑,远程培训形同虚设,上网学多数教师都是找同事或自己的子女上网挂,只为完成24学时任务;教师不能走出去培训学习,一走学校就关门;校本研修也仅停留表面上,如同萝卜炖萝卜的味道。

1.2 小学中老年教师的素质与观念制约着自身发展。这批教师大多数是民师转正的,接受正规师范教育的凤毛麟角,基础知识的底子相对薄弱;几十年一直在农村教学,教学技能偏低;又加上知识老化,年龄偏大,很难接受新观念,也很少主动有意识地去提升自己。

根据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这些实际情况,我校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利用暑期把这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着重在基础知识与课堂技能两方面培训——小学中老年教师基础知识暨新课程课堂技能提升培训。

2 根据教师需求,精心谋划培训课程资源

以往培训的课程通常是由培训者预设好的,培训者决定培训的内容、形式、进度等,出现曲高和寡现象,教师抵触情绪重,培训效果差,如何有效设计培训课程资源呢?

2.1 采取由下到上的形式,集思广益设计课程资源。

我们从调研座谈会与问题单中梳理出教师想要培训的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设计培训课程资源,采取了由下到上的课程设计思路。并要求我校每位教师都参与课程资源设计,然后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筛选出最有价值的培训课程资源。

2.2 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完善培训课程资源。

邀请部分校长、教导任与骨干教师等不同层面的教师对培训课程资源提出整改意见或提出见解,要求他们本着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出发,力求做到培训课程切合农村小学中老教师的需要。

2.3 召开授课教师备课会,让授课教师明白每一个课程设计的意图与所达到的培训效果。

三年培训中遴选了县内一线骨干教师31位担任授课教师,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都是学员身边的优秀骨干教师,缩短了授课教师与参训者的距离感,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资源设计是否科学、实用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成功与否。培训课程资源还要考虑可持续性延伸,我们采取动态方式设计,在知识建构上力求达到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2010年设计了《汉语拼音有效教学与技巧》、《小学语文识字阅读教学与经典案例分析》、《小学低年级运算教学与经典案例》、《低年级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培训养》等15门课,共计58课时;2011年设计了《观课议课的内涵与有效操作》、《教师如何挖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资源报务课堂教学》等12门课,40个学时;2012年设计了《教育的坚持与守望——为了山区的孩子同在蓝天下成长》《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思维训练与方法指导》《复式班教师如何有效备课》《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学习内容与方法》等16门课程,40课时。

课程设计紧扣住小学低年级课程(1—3年级)、基础知识的讲解与分析、课堂教学技能的改变与提升,贴近小学中老年教师的实际需求。

3 建构有效培训模式:小班化、参与式:案例引领+知识讲座或“知识讲座+案例引领+研讨”等模式

每年参加小学中老年教师基础知识暨新课程课堂技能提升培训的人数300左右,传统的培训模式是授课教师在上面夸夸其谈,下面是二三百教师座在一起,出现“说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纷纷叫好,干起来没有门道,回头看有些胡闹”的培训现象。我们采取的是“小班化(50人一个班)、参与式”的模式。每年举行两期,每期同时开三个班,人手一册学习《参与录》,记录每天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反思心得。在培训过程我们不断吸取参训学员提出的建议,逐步完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2010年安排了每期8 天集中培训,每天3—4个专题培训,每天下午安排一节示范课,建构“案例引领+知识讲座”的模式;2011、2012年安排了每期6天集中培训,建构了“知识讲座+案例引领+研讨”的模式,积极倡导多元、交流、分享、包容、合作的培训、让独特视角与新颖观点的火花相碰,让教师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分享与交流中提升”。

另外,我们还借助《师训简报》、《祁门师训网》把培训者一些有价值的培训反思、培训感悟、培训收获一一刊登出来,让参训教师拥有成就感,分享收获的喜悦,从另一种形式上也提高了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三年培训中出了6期小学中老年教师基础知识暨新课程课堂技能提升培训专刊。

4 管理促效果,培训显成效

面对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这个群体的培训,我们提高了服务态度,加强人文管理,抓实培训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班有专门的班主任负责,关心参训教师的身体、茶水供应、清理教室卫生,上下午实名签到,学员参与录的审阅等工作;班主任还要跟班听课,及时总结,搜集学员的反馈信息,及时整理出学员优秀的培训心得或体会,按时出刊《师训简报》。真诚服务态度打动学员,学员们更加自觉学习。同时班主任还要组织学员围绕培训主题展开讨论、交流,就授课教师所讲的理论或所举的案例与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似曾相似的感觉谈出了自己的感悟,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搞高了培训效度。

通过三年的参训教师的心得体会、培训反思、培训总结、交流发言、《参与录》和后期的“送课到校”的培训等这些,见证了农村小学教师成长的足迹:

①树立新课改意识,转变教学理念。

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决定正确的行动。2010、2012年两次小学语文、数学《课标》解读,参训教师知道了小学低年级的各学段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理解和把握了《课标》中关键词,如语文《课标》中“诵读”与“阅读”、“读读写写”与“读读背背”的区别,教与学要达到什么程度,教师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

②提高了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了教师课堂上的困惑和疑难问题。

如程静芬老师的《汉语拼音有效教学与技巧》,首先纠正了老教师的错误发音,讲解了发音技巧,教会了难以读准的拼音,其次讲解了拼音教学要根据学生认知心理,要有教学方法,要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深受广大教师欢迎。胡育林老师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与经典案例分析》,运用独特的理论框架,构建讲座内容,用自己的经典案例讲解认图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掌握好图形教学的基本策略,给教师们指出了一条有效教学方法等等。

③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授课教师一个共同的心声,就是新课改下的教学,不在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教法,注重学法,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师生参与过程。如曾勤老师的《教师如何挖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资源服务教学》和谢彩云老师的《教师如何挖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资源服务教学》,即要让学生走近文本又要让学生走出文本,方法的指导尤其重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认识等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④教学案例典型,生动,能起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作用。案例都是来自授课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教师能看得到、摸得到、用得到,教师能活学活用到日常教学之中去。如汪国女老师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学习内容与方法》、康琰琰老师的《如何有效运用农远资源服务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等讲座,生动的教学案例引起教师的反思与感悟。

篇3

一、网络培训的内涵和应用

网络培训又称e-Learning、在线培训或网络教育等,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教学视频、培训课件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搭建培训系统时会考虑建立网络培训平台,在网络培训平台中设置大量培训课件资源,通过员工对课件的使用学习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和能力素质的提升。

二、网络培训的优势

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商业运作快速反应的要求,企业必须学习更快速有效地利用知识参与竞争,通过网络进行员工培训,企业能更快更全面的培训员工。网络培训有以下优点:

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培训成本。传统的培训方法主要有讲课法、研讨法、案例教学法、拓展训练法等,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网络培训不需要租用场地,不需要讲师,甚至不需要组织人员,无论是从培训的准备,还是培训的实施过程,其培训投入都有很大降低。不脱产培训也减少了因员工培养而带来的企业利益损失。网络培训还能减轻培训管理者的工作负担,丰富的培训内容可以提高培训质量。

降低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学习便捷性。网络培训在时间、空间和查询等方面都为学员提供了便捷。传统培训往往对培训地点和时间进行约束,部分有培训需求的员工很有可能因为出差、工作繁忙或因培训地点在外地培训费用和住宿费用较高等原因无法参加。网络培训可以一天24小时不间断进行,突破了企业培训所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资金上的限制。学员可以根据工作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并且在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时可随时登陆系统查看并学习培训内容。

促进自主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传统培训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基本上采取老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参与,不利于学员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而网络培训可以使员工的学习更加自主,并对自身的学习进度负责。学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相关课程,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课堂式的培训一般对参训名额进行控制,导致部分有需求的员工无法参与其中,网络培训可以将培训内容和学习资源放到网络培训平台中,所有员工可以登陆察看,实现资源共享。

三、网络培训的劣势

网络培训在拥有以上优点的同时,也有不可避免的劣势。

缺少互动环节,培训内容受限制。因为网络培训是人机互动方式,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有讲师引导,不能得到最直接的辅导,有疑问没有办法及时得到解答,同时,因为学员自身素质不同,对通过培训达到的目标有不同定位,而网络培训平台中的多数课程,无法实现针对性的有所侧重的讲解,无法满足学员个性化的需求。所以并不是所有培训内容都适用于网络培训。

培训效果难以评估。网络培训在使培训更便捷的同时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管理监控。部分员工受传统培训学习习惯的影响,不适应网上培训的形式进而产生排斥,为达到培训考核而找人代学。因为网络培训是线上操作,只能识别帐号并不识别是否员工本人,或者有些企业无法对网络培训的学时和学习内容进行记录,导致网络培训的结果和效果无法评估。

培训课件或学习资源容易滞后。网络培训要求培训内容要充实、有针对性,并且能够引起员工的兴趣,很好的引导员工继续向下学习。很多企业缺乏网络培训的经验,既没有良好的教学资源、课件,有没有良好的监督激励体制来鼓励员工认真使用网络培训平台并提出合理建议。很多课程在使用几年后都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不能满足学员新的需求。

四、企业提高网络培训实施效果的解决对策

网络培训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和不可避免的缺点,所以要结合其特点进行实施。

选择适用于网络培训的课程。培训的内容主要分三类: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知识培训简单易行,但主要缺点是容易忘记;技能培训使员工学会就不容易忘记,企业中此类培训一般较多,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某种技能,进而提高企业的效益;素质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素质,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企业可以根据培训内容购买培训课程也可以自己研发适用于员工的培训课件。购买的课件一般包括通用课件库、定制课件和其他的增值项目。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在选择购买课程时,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权威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足够的人机互动以及参考资料的丰富性。对于企业文化、专业知识、工作流程等相关的培训课程,企业可以选择向有实力的厂商进行定制。

有研究表明,当学员阅读一份内容复杂的书面培训资料时可理解70%的内容,但当员工从计算机屏幕上阅读同样的一份资料时,却只能理解25%。所以无论是购买课程还是研发定制课程,都要求网络培训课程的内容必须是符合成人学习思维的、引人入胜的,同时,课程的文字要简洁有力,便于记忆。

并且伴随工作技能的创新、管理流程的优化、管理内容的提升,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并及时更新网络培训系统中的课程内容,保证培训内容的先进性,促进员工的不断学习。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决定企业能否实现网络培训的重要条件,只有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逐步完善网络培训平台,构建企业知识库,形成培训考核结果记录系统。在网络培训平台中建立评价讨论模块,使每一个参与学习的员工都能在该模块分享学习感受和提出合理建议,并相互解答疑问,实现网络培训中的学员互动。通过构建网络培训监督后台,对每位学员的学习内容、学时、学习时间进行跟踪记录,并可分析员工最感兴趣或最有需求的培训课程,实现对网络培训系统的管理。培训考核系统可以对考核合格的员工及培训内容进行记录,形成完整的培训结果电子档案。

加强网络培训过程中的人际交流。即使网络培训系统后台能记录员工的学习情况,并且可以将这一结果直接反馈给学员,但其对员工完成培训目标并不一定有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培训管理者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仍需要进行合作与沟通。有研究表明,当要求员工独立完成网络培训的课程时,仅有25%的学员完成了培训任务;但如果通过邮件、电话或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沟通,则有75%的学员完成任务。系统中的评价讨论模块,可以实现学员的学习交流,尽管该模块中会出现与学习和课程无关的话题,但是却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使学员能够更主动地适用网络培训系统。

网络培训与课堂培训相结合。虽然网络培训有很多优点,但是其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式培训。很多企业在培训实施中都会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培训员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员可以先在网络上学习课程的基本内容,然后培训管理者组织学员到培训室进行小型研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单独学习与集体互动的完美结合。

形成网络培训的激励机制。实施网络培训后,有的企业认为员工会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学习相关课程,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工作。其实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了,绝大部分员工不会占用私人时间来完成培训课程,即便有一部分也有可能是为完成培训目标,避免考核结果不合格。企业要鼓励员工在处理好工作的情况下,利用工作时间登陆网络培训系统进行学习。对提前完成培训目标或对培训系统及课程提出合理建议的员工给与奖励,促进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篇4

关键词 中职学校;“互联网+”;骨干师资;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73-03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此后一系列文件,对国家骨干师资培养许多具体环节和内容进行了规定,推动了职业学校开展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相关工作。笔者学校作为中职骨干师资培训基地,在历年的师资培训实践中,探索出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慕课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特点及其师资培训的冲击

(一)知识迭代快,课程开发滞后

企业通过产品快速迭代,迅速占领市场、抢占资源。产品快速迭代,带来了知识体系、商业模式、经验案例不断更新。很多培训课程过了2个月就不再适用,知识快速迭代需要课程开发的更新速度加快和信息更新速度加快。

(二)信息渠道广,讲师权威性受到挑战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一切,使信息透明化、去中心化。随着移动互联时展,微博、朋友圈、公共微信号等直接扩展了各种信息化渠道,学员可以很方便地从手机中获取各种案例、各种信息,可以直接加专家的微信、微博,接受多种思想和观点,给培训授课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同时,习得方式多样,导致课堂专注力低。

二、借助“互联网+”进行中职骨干师资培训的价值诉求

(一)对培训前期沟通诉求

传统的师资培训由于前期沟通不畅,参加培训的教师只能是来到培训基地后,才了解和熟悉培训课程以及相关内容;基地因不了解学员的基础只能被动地按照计划规划课程。依托“互联网+”平台,培训基地可以和参加培训的学员之间建立互动,按照学员需要规划课程体系内容。

(二)学员全方位互动的效果诉求

“互联网+”背景下,微信、QQ等互动交流工具为基地和基地、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即时沟通提供了便利。学员可以自学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专家、同行沟通,研讨、发帖、聊天、讨论,依托互联网平台随时把握学习进度、学习程度,自己调节,自主选择,节省了时间、精力、资金、资源。

(三)培训内容对学员碎片化时间的整合能力诉求

互联网有整理“时间碎片”之功效,能帮助承训学员摆脱时间的束缚,随时随地学习。依托“互联网+”的骨干师资培训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骨干师资培训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以及学习方式上的种种限制,学员培训学习的内容既有必修也有选修,根据喜好和需要自主选择,既增强了骨干师资培训的针对性,也提高了培训的效率。

(四)培训学习的空间拓展诉求

“互联网+”拓展延伸“国培”的空间。视频教程、电子图书等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互联网。每一期的骨干师资培训项目实施以后,基地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积极开展各种“对话”手段,不断反思培训效果,获得培训管理经验,促进骨干师资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基于“互联网+”中职骨干师资培训的管理实践

培训基地在其承担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项目中,积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国培”项目进行深度融合,造出全新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生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配置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到师资培训项目各个阶段之中,优化培训项目,及时调整培训方向,提升培训质量,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项目的发展新形态。

(一)利用互联网开展参培需求调查

培训基地承担的“国培”项目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学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早期的“国培”项目实施中,这种差异造成了后期“国培”课程设计和实施遇到诸多的困难。培训基地在得到学员的报名信息后,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参培学员培训需求调研工作,基地通过互联网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参训学员的基本信息、职业能力现状、培训期望、关注培训要点等“对话”信息。培训基地通过互联网收集完成学员未到校前的培训需求信息后,依托这些收集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分析“培训内容”及“如何培养”,掌握学员个体学习特征及培训期望,为后期培训方案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这种培训前期利用“互联网+对话”的沟通机制,使培训基地及时了解参训学员需求,帮助学员提前了解培训师资、培训流程及基地环境情况。

(二)利用互联网优化培训教学管理

1.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在线微课程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培训学习需求,配合“国培”后期的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培训基地开展的教师培训课程,都需要教师完成配套的微课的录制任务。其中,“国培”微课程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指导教师自己动手录制的微课;二是来自课程实施期间参培学员利用智能移动工具录制的微课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培训基地积累并形成了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超市。微课程满足参训学员利用碎片时间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还可以满足其学员返校后的继续学习,消化没有理解的知识内容。培训基地建立的在线微课程,体现了“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信息、知识、观点和思想的自由共享等方面。其优点是互动性较强,参培学员可以参与网上课程的实际运行,参与有课程团队提供教学过程管理的学习,有学习的时间节奏、预习阅读、课后作业等教学活动。

2.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沟通和分享

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资源,分享个人成果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参培学员都具有多年教学经验,他们在各自的教学领域中都形成了某种专长,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把各位参训学员的专长有效地发挥出来,是各培训基地开展基于“互联网+”培训应用模式时应思考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使得为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有效记录学员的学习分享记录,形成在基地培训学习行动轨迹的大数据,智能追踪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推荐合适的培训主题,使培训项目更加契合教师的培训需求。

培训基地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服务,把教学资料和微课视频等内容上传到服务器。参训学员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此外,学员和基地的管理者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对话;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微课、教学信息、开展专题讨论等;教师和学员利用互联网开展课程讨论学习,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教学及答疑服务。学员之间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讨论、分享和交流。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在网上发起研讨主题,自l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专门就某一课题或教学问题展开学习和研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培训过程学习和分享,让学员的主体性得到强调和重视,他们乐于接受培训,培训不再是工作和生活的负担,而是获得精神粮食的重要途径。

3.应用“互联网+ ”改进评价体系

基地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互动评价,可增进学员、教师和基地管理者彼此之间的了解。互动评价是基于互联网平台通讯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社交工具,允许课程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基地管理者之间对课程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在课程学习的评价上,教师可设计评价量表,以为互动评价提供依据,该互动环节能对学员学习成果中的不妥之处进行恰当的修正;也更加明确地指导学员获知学习过程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帮助受训教师获知自身的学习成效。此外,教师还积极推动参训学员之间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设计工具开展互动评价活动,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也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评价结束后,学员可以查看自己的得分和其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使互动评价的结果更加有效。

在培训阶段中期以及培训完成后,培训基地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放问卷开展学习之后的调查和反馈,了解学员对培训阶段意见和培训后的发展状况。这些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的学员反馈数据,作为培训基地调整培训计划的行动依据,在培训完成后收集的数据作为培训的总结以及下一期培训项目的规划参考;同时也作为验证基地培训质量更新的标准,做到持续改进。

(三)利用互联网开展“国培”后效应调研

传统的“国培”师资培训项目中,学员在培训基地完成规定时间的学习任务后,返回自己的工作单位,整个“国培”项目正式结束。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培训基地推进“国培”项目培训后期阶段模式,利用“互联网+”通讯平台,以抽样方式采访学员所在单位领导,了解学员培训之后在教学、课程、实训、工作室、参赛以及科研方面发展情况,把培训成果带回学校后对所在学校的引领作用等。这些调查反馈信息既可作为对培训基地培训效果的反馈,也可为基地后期调整培训课程设计、优化培训过程管理提供帮助,更有利于促进培训基地对后期的培训过程的管理。

参 考 文 献

[1]苟明太.浅析互联网+ 时代的高职技能教育创新[ J ].亚太教育,2015(7):139.

[2]王秀丽.网络环境下Moodle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3]王娟.“互联网+ ”的多维模式研究与分析[ J ].无线互联科技,2015(8):46-47.

篇5

一、绩效培训体系简介

绩效培训是指基于一个组织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当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化和组织自身变革需要的时候,为了弥补组织成员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现实状况和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绩效培训体系则是由一个个绩效培训课程的相互串联与并联,在企业总体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指导下形成的全面的、体系化的与各个员工个体绩效紧密相连的培训体系。它的目的是在弥补员工当前绩效与目标绩效差距的基础上,实现整个部门绩效以达到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最终实现企业愿景。

二、六西格玛DMADV方法简介

六西格玛(6 Sigma)是一种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前提改善企业流程及管理质量的技术,以几近“零缺陷”的完美追求,带动质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运转周期的缩短、服务质量的提高,最终实现财务成效提升与企业竞争力突破的科学工具和管理方法体系,指运用DMAIC(改进)或DFSS(设计)的过程进行流程的设计和改善。简言之,六西格玛是一个代名词,其含义是客户驱动下的持续改进。其方法体系的运用不仅局限于解决质量问题,而且包括业务改进的各个方面:包括时间、成本、服务等各个方面。

DMADV方法是六西格玛设计中的其中一种,是指对现有过程进行过程定义、测量、分析、设计、验证,通过系统地、集成地采用质量改进流程,实现无缺陷的过程设计。

三、具体设计与实施过程

1.定义(Define)

此阶段要在确定项目发起人、项目团队、项目干系人的同时,与发起人及干系人一同确立建立绩效培训体系的具体目标及项目预算。发起人在该企业中的权力越大,越有利于培训体系的建立。这就需要企业的高层领导具有人力资源的战略眼光,真正认识到企业人才的能力与技术才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核心实力。他们往往会主动发起许多改进项目并希望项目取得良好成果,在整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他们会尽力给予项目负责人人力、财力等方面的全力支持。项目团队不仅应包含人力资源部的相关人员,为保证后续的需求分析及推动执行实施完全完整,应包含所有核心部门的相关决策或执行人员。项目干系人则应该是培训体系所要涉及范围内的所有部门或其他组织的负责人,获得他们的支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才可以建立一个好的培训体系。当然,也会有一些不支持的项目干系人,项目负责人需要根据不同干系人的不同出发点给予充分的沟通直至说服为止。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利用立项表(Project Charter)、干系人分析表(Stakeholder Analysis)、客户声音(VOC)和关键客户要求(CTC)等工具,与发起人及干系人一同确立企业绩效培训体系的具体目标。最终的目标应符合SMART原则,即明确性、可衡量性、可达成性、相关性、时限性。比如此培训体系要在多长时间内建成,涵盖多少职级或部门,一年内可培训多少员工,培训满意度要达到多少,培训评估结果要达到多少等。

2.测量(Measure)

此阶段应利用关键质量要求(CTQ)、数据收集计划表(Data Collection Plan)等工具全面了解企业的现状:

第一,基于企业总体战略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尤其要注意是否有近期转型或者变革的需要,如果有的话,下面几点内容均需要随之更新。

第二,现有的绩效评估方法。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反馈面谈的情况,是否有准确的绩效考核量表,每个部门是否都坚持按照规定要求进行绩效反馈面谈,领导阶层对现有绩效评估方法的使用体验及改进意见等。

第三,基于最新评估方法下的现有员工绩效水平(也可称为现有员工的胜任力水平)。收集计划培训员工的全部绩效水平数据,以备后续寻找目标差距及因果分析。

第四,现有的胜任力模型、职级系统、职业描述(JD)体系等。胜任力是指某个人深层次的特征,能够在工作中将表现优异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这些特征可以是价值观、动机、某些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胜任力模型是指针对组织或企业的某一特定任务角色,为完成其职责所需要具备的胜任力总和。同上,在做后续分析之前必须保证胜任力模型是最全最新的,并保证现有的胜任力模型是与现有的职级体系相对应的。

第五,已有的培训课程。一般在建立培训体系之前,企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培训课程,如新员工入职培训、领导力培训等,测量已有的培训课程及其反馈,有利于后续将其更好地融入整个培训体系之中。

第六,现有的培训评估方法。了解现有的进行各类培训考核与评估方法,有利于在后续设计培训体系时,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性质,设置相应不同的培训评估方法来进行改进,以便更高效、合理地评估改进后培训体系的效果。

3.分析(Analyze)

当测量阶段结束后,便能清晰地看到现有水平与目标的差距。在分析阶段就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分析工具来分析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并从众多原因中分析出根本原因或者几个占比较大的原因。常用方法如下:

第一,利用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与团队成员尽可能地分析出所有原因,例如:培训讲师少、培训预算不够、培训设施不够、无在线培训平台、培训学员参与不积极、培训内容枯燥、培训方法单一、培训难以得到支持等等。

第二,利用因果分析法(Cause and Effect Analysis)找出主要原因,或利用柏拉图法则(Pareto Rule)找到影响培训体系建立80%效果的那20%个关键因素,以便后续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4.设计(Design)

此阶段应针对分析阶段得出的关键因素或主要原因,设计具体的培训体系与实施计划。常用方法如下:

第一,具体步骤。一是利用失效模式分析(FMEA)、决策矩阵(Pugh Matrix)等工具来建立简单有效的解决问题根本或主要原因的手段。设计过程中可参考定义阶段获得的客户声音(VOC)中的具体目标与要求,再利用SCAMPER分析法等工具将设计方案优化,力求最终总结出的方案有所创新并简洁、有效。SCAMPER分析法指利用替代(Substitute)、合并(Combine)、改造(Adapt)、调整(Modify or Magnify)、改变意图(Put to another use)、去除(Eliminate)、重组(Reverse)等思维过程整合、设计和改进的方法。二是将得出的改进方案整合,并用流程设计图(Process Design)、实施计划表(Implementation Plan)等进行梳理,最终展现给项目发起人、项目干系人等。

第二,关于培训内容的设计。虽然从理论上讲,从招聘环节进入企业的员工就是能够满足胜任力模型的达到预期工作绩效的员工,而培训环节只需要在态度及理念上加以培训,使其尽快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则可。但在实际情况中,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员工保有率高,大部分员工都是通过内部晋升等通道担任新的岗位职务,他们的许多能力素质还无法满足胜任力模型的要求;或者由于战略转型等原因导致胜任力模型全面更新,人力资源部需组织不同培训来填补员工实际工作知识、技能及态度与新要求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之间的差距。因此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应综合考虑周边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以上述目标为出发点,针对每个岗位分析出能力素质差距来,力求做到设计的每个培训课程都有针对性、实效性、前瞻性。

大体的培训课程可分为通用培训与专业培训,或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

通用培训是指需组织全体员工进行的大规模培训,例如,为了增加员工认同感的企业文化培训,整个企业的新战略目标及策略转变等;专业培训是指需针对不同部门、层级、岗位或资历的员工组织的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不同对象的培训,例如,初级项目管理培训、高阶财务培训等;短期培训是指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及处理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例如,新劳动派遣法培训、消防安全培训等;长期培训是指基于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目标而定的需长期进行的系列培训,例如,企业新战略新理念培训、管理培训生阶段培养培训等。

第三,关于培训方式的设计。应根据企业总体分配及各级部门分配的相关培训预算,并依据培训内容,结合学习金字塔(艾德加?戴尔,1946)设计最适合的培训方式。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该理论用金字塔模型和数字表示了不同学习方式的学员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的比例。塔尖的“听”效率最低,只能学到5%的授课内容;第二层的“阅读”,能记住10%的阅读内容;第三层的“视听”,学员可以记住20%的学习内容;第四层的“演示”,可以达到30%的学习效率;第五层的“参与讨论”,学员能学到50%的内容;第六层的“实际演练/做中学”,可以达到75%的学习效率;最后一层的“向别人讲授/快速使用”,学习效果则高达90%。因此,应综合组织相关目标及要求,尽量选择效率更高的培训方式进行设计。增长员工知识方面的培训,可以采用(在线)自学相关文章、讲义、录像或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提高员工技能方面的培训,可以采用互动较多的案例分析法、小组研讨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现场练习等方式进行;改变员工态度方面的培训,可以采用自我分析、辩论、游戏、行为示范、角色互换等方式进行。但是,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略不同于其他知识、技能、态度类培训,若刻意进行大量的机械化灌输培训反而会引起员工反感,因此应偏向拓展或员工活动的方式,从员工心理层面融合的角度进行。在员工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增加员工参与主动性;在员工的彼此互动中,感受企业文化及企业关怀;在团队合作的拓展项目中,加强企业文化,使其真正做到深入人心。

第四,关于培训资源的利用。在设计培训内容与方式的同时,应尽可能与相关项目干系人敲定培训实施计划并明确培训时间,培训场地与培训讲师则可根据已定的培训内容与方式来明确。若有充足的培训预算,可与专业咨询公司合作进行某一系列培训的设计。然而,培训预算较低的情况更加普遍,这种情况下则可选择企业内部会议室作为培训场地,如果是大规模的系列培训,则应考虑采用建立内部讲师制以培养讲师、激励讲师从而提高学员甚至内部讲师的学习效率,降低培训成本。

第五,关于培训评估的设计。培训评估方法的设计对于最后项目验证阶段的结果计量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应根据企业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多少,并结合培训内容与形式进行综合的设计与考量。柯氏四层次评估模型(Kirkpatrick,1959)指出,评估分为反应层面(受训者在多大程度上喜欢培训)、学习层面(受训者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培训课程中既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行为层面(受训者在培训过后的工作中多大程度上应用了他们学到的东西)、效益层面(培训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了目标效益)。在设计培训内容与方法时,就应采用上述四层面的倒序方式预设想要达到的培训效果。而在进行评估时,则应采用顺序方式进行。即反应层面(一级评估),通过研究受训者的情绪、注意力、兴趣等,得出受训者对培训的看法和态度,通常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学习层面(二级评估),主要采用书面测试、操作测试、情景模拟测试等形式了解受训者通过培训学到了什么。行为层面(三级评估),主要依靠上下级、同事、客户等相关人员对受训者的业绩进行评估来测定。效益层面(四级评估),判断培训后员工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具体可以通过事故率、产品合格率、产量、销售量等指标来进行测定。一级评估在培训中进行;二级评估在培训中和培训结束时进行;三级评估在培训结束三个月之后的工作中进行,或在工作中实施与培训内容相关的工作时进行;四级评估在培训后半年、一年后从工作绩效中进行评估或在与培训内容相关的绩效考核中进行。每一个评估层次都是环环相扣、相互连接的,为保证培训效果的说服力,应尽可能按顺序完成这四个层次的评估链。

5.验证(Verify)

实施培训计划时,应根据实施计划表(Implementation Plan)按顺序依次进行。每次培训都应做好考勤及培训记录,实时收集反馈意见,并在每次培训结束时做好培训满意度调查及必要的培训考核。同时,还应做好相应的沟通服务工作,准备好应急方案,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及精力,为企业长远发展考虑,应建立相应的培训讲师资源库、培训课程资源库等,以不断修正和完善培训体系。

在项目定义的时间范围内,应尽量做完所有较长期的培训评估,如年终的工作绩效考核等。应结合在定义阶段与项目发起人及干系人一同确立的建立此培训体系的具体目标、关键质量要求(CTQ)等项的前后对比来进行设计结果验证(Design Result Verify)。基于企业绩效进行培训体系设计时,通常需要验证的目标之一是在逐一实施培训体系各项培训后,企业的各部门绩效、总体绩效、员工个人的绩效是否达到某目标值、或是否达到某目标增长值。如果未达标,则应回到该项数据的定义阶段,确认目标定义无误,再回到数据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判断是否分析或者设计环节出现了某些差错,最后再重新实施该部分培训并重新验证。

在达到项目目标后,还要实施最后的控制计划(Control Plan),即对于未来需实施培训体系人员的指导,包括项目报告等相关文件的存档与共享、对于相关人员的培训与交接等。

最后,邀请项目发起人及干系人、项目团队成员等一起参加结项报告会,简要说明每一阶段的过程及结论,明示项目每一项开支及最终获得的成果。

三、结语

篇6

《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日前,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SAT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 800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 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有专家通过对中美教育的差异分析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训练造成的结果。

中国考试主要考知识的记忆,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比如,中国的填空可能会考“问君能有几多愁”下一句是什么?如果没有背过该诗,根据其逻辑关系是根本不能推断出下一句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因为这两句之间根本没有逻辑关系。与中国考试不同,美国考试主要考逻辑推理,也叫批判性思维推理。它所有的答案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不需要额外的背景知识,而且也只能从原文中找出。这也体现了SAT考试的公平性。这种思维方式的变换,只要稍加培训,就可以快速掌握。虽然中国的高中没有类似的培训课程,但是大部分参加过SAT考试的中国高中生都在相应的培训机构里受过该方面的训练。因此,把考分低仅仅归结于缺乏批判性思维,虽然有其合理的因素,但并不合适。

造成SAT分数低的原因有很多种。考过SAT的同学都知道,想考好阅读,一般需要三个前提条件:扎实的基本功、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对考题的熟练程度。中国大部分学生的基本功和美国学生相差巨大。比如,美国高中生到了12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三),词汇量一般会有35 000至45 000个,而中国同级别的学生词汇量才仅仅4 500个左右,相差8~10倍。而SAT阅读部分需要大概15 000个词汇,单词的认识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学生的分数。再其次,美国学生到了12年级,大概都已经有几千个小时的课外阅读量,而中国高中生真正意义上的英语阅读量一般不会超过500个小时。所以,中国高中生无论是在词汇量还是在阅读量上,和美国学生相比,都存在着先天不足。这才是真正中国学生分数较低的最根本原因。

其实美国学生的考分并不比非美国考生高。根据管理考试的委员会2011年公布的报告,美国区SAT分析阅读平均成绩为497,而亚洲区SAT阅读平均成绩517(中国考生占大多数)。美国学生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又有良好的词汇和阅读功底,反而最终平均成绩还不如亚洲考生,或者说不如中国考生。从这一点上看,仅仅以是否拥有批判性思维训练来判断成绩的高低与否,是不科学的,或者说至少是不严谨的。

(来源:《文汇报》 郭松坡/文)

篇7

关键词: 英语学习策略 听力策略培训 策略培训评估

国内外对英语学习策略的界定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英语学习策略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此展开的策略培训受到广泛的重视。然而大多数对策略培训效果的评估方法仅局限在对学习者培训结束后学习成绩结果的定量分析上,通过对培训过程中学习者行为变化的定性分析评估一项策略培训效果的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尝试新的策略培训评估方法,用以检验策略培训的效果。

一、外语策略培训评估方法的研究回顾

外语策略培训是为了达到语言课程培训目标和强化教学效果而对学生为何、何时和如何掌握外语学习策略所进行的培训(Cohen,1998;Ellis and Sinclair,1989)。上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针对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忽视认知工具和策略这一现象提出了外语策略培训的必要性。Vogely(1995)对受试大学生对策略使用的看法和其在实际听力理解任务中的听力水平进行了相关比较,结果显示学生尽管知道学习策略在解读听力文本中的必要性,但在实践中仍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策略资源。Oxford(2001)通过新数据指出学习策略指导对于语言学习者的重要价值。在评价策略培训的重要性时,Cohen(1998)强调策略培训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让学生掌控学习进程增强学习的能力,并就此规划出策略培训的三个主要目标:(1)开发学习者本身独有的策略体系;(2)促成学习者的自主性、自我导向和自我评价;(3)鼓励学习者对自己的语言学习承担更多职责。这些目标都关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成果。对外语策略培训项目评价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衡量学习者培训的效果展开。目前研究者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对学习者任务进展度数据的量化分析上,只有少量研究试图考察学习者的行为变化和学习过程。McDonough(1995)指出现有研究中关注度的不平衡,对任务进展度的实证研究仅能提供部分参照。他指出学习者因参与策略培训项目直接在语言项目上取得的进步相对不明显,只能通过某种测量方法才能观察到。鉴于策略培训的目的在于改进学习者技巧,增强其学习动机,培训效果需要通过对学习者的行为和外语学习态度的长期观察,而不是从其在外语水平上的提高显现出来。因此,评价学习者学习过程和态度的方法在策略培训项目的评估中尤为重要。Ree-Miller(1993)等学者同样表达了对策略培训评估研究的不满,主张进行历时研究决定多种变量的相对效应,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个变量或策略培训的某一个方面。这一观点得到顾永琦(1996)的赞同,他指责那些将学习者策略使用频率排除在外的研究,主张某项策略的使用频率才是学习者成功的原因。尽管对诸如考试结果等的量化数据是策略培训评估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这些量化本身就不完善。正如Weir和Roberts(1994)指出的那样,定性数据能够提供有关教和学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对参与者意味着什么的信息。正因如此,本研究决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检验学生在一项大学英语听力策略培训项目过程中的行为变化,旨在发现对策略培训开展有效性评估的潜在方法。

二、英语听力策略培训评估方法的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受试对象为某重点高校60名大学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他们参加了为期16周的英语听力策略培训课程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和完成后,研究者对受试学生进行逐一访谈并录音,并要求培训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表现做工作日志记录。研究者随后对访谈记录与学生在每周的听力测验成绩进行对照分析,目的是对受试者在策略培训过程中和完成后的行为变化进行类型和分类识别。数据分析具体过程包括:(1)综合教师工作日志和学生访谈两种数据来源;(2)对两种数据进行转写和转译;(3)回顾数据进而从中得出初步的类型和分类;(4)将初始分类与其他数据进行区分;(5)细化类型和分类组。

三、英语听力策略培训评估方法的效用分析

该研究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受试者在参与该策略培训课程中和结束后所体现的变化有四个方面,分别是:(1)外语接触度,包括听力材料(激励学习者听更多的真实材料)和策略练习(提高学习者应用听力策略的几率);(2)信息处理度,包括理解过程(激发学习者更专注、更有目的性地去听)和记忆维持度(提高听力输入在记忆中的维持时间);(3)策略储备(调动学习者依据个人情况选择听力策略的积极性)和策略迁移(使学习者将听力策略转移到阅读和口语任务中);(4)语言水平和理解程度的变化(提高学习者听力理解水平)和对外语学习态度的改变。具体来说:

1.听力材料。策略培训项目激发了学习者听更多真实材料和选择更复杂材料的欲望。还有一些学习者尝试将这些听力策略应用到更为多样的文本类型中或更高难度的材料中。学习者从听力理解中取得一定的进步中,受到鼓励,尝试着将学到的策略应用到其他类型的真实材料中,并将这些策略应用到以后可能会遇到的兴趣更难的材料中。结果表明,策略培训项目似乎已经激发了学习者主动寻找更难、更复杂材料的兴趣。

2.策略练习。策略培训同样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练习已学策略的机会。这种变化可以从学习者策略培训前后的经历中看出。一位学生坦言:“策略培训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学习。过去听听力是逐字听,听得非常困难,现在能够运用听力策略有的放矢地听了。”这些回馈表明培训在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方法上已经产生了影响,帮助他们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应用理解策略的可能性。

3.理解过程。一些学习者提出在听力策略培训之后,他们听外语听力是变得更专心、更有目的性了。其中一位说道:“学会这些策略很有帮助。当我猜出一个单词或一段文字的意思后,我变得更有条理了。”另一位报告:“我使用上下文提示,尽管使用这一策略花费了不少时间,但至少我听得更专注了,与以前相比,我的精力更集中了。”这些都表明策略培训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听力过程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4.记忆维持。一些学习者将理解策略的使用与听力输入在记忆中的长期存储联系起来。一名同学在培训第四周时说:“推理策略很有帮助。因为思考和猜测,我对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了,记住的时间也更长了。”这说明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思考和猜测,在推理策略培训后使输入的内容印象更深刻,而这又进一步强化记忆存储。由此可见,更长期的记忆存储是策略培训的另一个内部学习过程变化的结果。

5.策略储备。在策略培训过程中,一些学习者表达了对某些策略的偏好。一名同学强调自我监控策略的重要性并报告说:“我听英语的时候很容易走神,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我应该多训练自我监控这项策略,监督我自己非常重要。”可见,尽管策略培训项目介绍了不同的策略,学习者们似乎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策略储备库,并将某些策略凸显出来重点对待,用以适应他们各自的语言输入过程方法及个人学习风格。

6.策略迁移。有些学习者将学到的听力策略迁移到其他诸如阅读或口语任务中。尽管培训老师没有直接指导他们进行迁移,但他们主动进行从听力任务到其他任务形式的转变。一名同学谈到他将策略从听力扩展到阅读时说:“当我参加英语考试时,在阅读部分我首先快速浏览一下问题,之后我便可以知道读这篇文章时我大概要做什么了,对于那些出现次数多的单词,我就更加关注。”另一名同学描述她将关键词策略应用在口语任务中的情形:“重音和关键词方法在口语学习中非常有效,现在我知道我不必把每个单词都发得非常清楚。”这种将策略从一种语言模式向另一种语言模式的迁移在培训过程中时有发生。

7.语言水平。一些学习者描述他们对英语口语语速的理解是如何改变的,并将其看做是听力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主要归功于策略培训。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水平的提高不是通过一项标准化测试来评估,而是通过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成就来评价。尽管没有诸如考试成绩这种数据验证的支持,自我评估在该研究中还是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当学习者对策略使用的效果满意时,他们使用策略的积极性就会被极大地调动。

8.学习态度。在策略培训项目进行过程中和完成后,一些学习者培养出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例如,一名学生报告了自己对待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我感到我自己爱上了英语了,因为有了这些策略,听英语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习惯。”数据表明,那些在培训项目中有满意经历的学习者更容易培养出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这表明策略培训项目可以形成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不同观念和看法。

四、结语

该研究结果中的分类支持了现有文献中的某些观察,例如策略储备库(激发学习者在听力策略中的自我选择)与Cohen提出的策略培训目标之一,即培养学习者个人策略体系是相符的。本研究对于将策略培训评估从基于测试分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中进一步向外扩展有推动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行为态度、策略使用和理解能力所发生的变化是可以考虑的潜在评估标准。策略培训对学习者的影响不仅是提高其语言水平,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发生积极的内在变化。因此,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评估方法,要从对最终结果或所取得的视频标准扩展到定性和以过程为中心的评估。

参考文献:

[1]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New York:Longman,1998.

[2]Gu,P.Y.Robin Hood in SLA:What has the learning strategy researcher taught us?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6:1-29.

[3]Oxford,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in R.Carter and D.Nunan.The Cambridge Guide to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篇8

“思维导图”的发明人是英国的心理学家东尼・博赞,他是“发散性思维”和“脑力认知”的创造者,是“记忆联合会”、“世界记忆力锦标赛”、“世界快速阅读锦标赛”的创始人,被称为“大脑先生”。

思维导图以模拟大脑链接及加工、贮存信息的方式建成,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它利用人对图画、色彩、弯曲的线条等这些敏感度来启动人的超强记忆,可以让学生围绕着关键词展开无限的遐想,使所学的内容生动、深刻、迅速的印入大脑,让枯燥、泛味的课堂更加生动起来。

思维导图目前在教育教学上应用的领域多为数学、物理、化学,而语文教学应用是微乎其微。

一、思维导图与阅读教学

长久以来我们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通读文本之后,将文章划分段落然后找出“段落大意”、再概括“中心思想”。这种模式在一定的时期是有它的价值体现的,但与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它将课文分割的支离破碎。而今我们要求的是文章整体美,思维导图呈现出的就是这样一个整体的轮廓,让学生迅速的捕捉作者的意图。

在阅读学习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速度较慢、兴趣乏味,阅读量少。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将思维导图这种方法教授给学生,从而改变这部分学生对阅读的抵触和印象。

如在教授《坚定的锡兵》一课时,笔者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模式授课。首先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及怎样绘制思维导图然后让学生准备白纸,彩笔。开始快速阅读文本,找出文中的核心内容,关键词。

学生展开联想开始绘制图画。经调查显示,使用思维导图教学的班级要比没有使用思维导图教学的班级流畅性、兴趣性以及恒久记忆性均要高很多,运用思维导图的学生创造性想法明显多于没有使用思维导图教学的班级。这表明使用思维导图的语文课堂可以高效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思维更加流畅。

二、提高阅读的质量,实现高效阅读

我们在阅读时是否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疲劳、理解难、速度慢、看后忘前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从来就没有研究过。其实这些都与我们的阅读息息相关,我们要看清静止的词语时我们的眼球也将会是静止的,眼球必须在词语上做暂短的停顿后才将移动到下一个词上。通常在阅读时眼球是以停顿和跳跃式移动的,跳跃的速度我们是可以忽略不记得,而凝视需要1.5秒左右。所以每次只读一个词的人和跳跃式阅读的人相比每分钟少度近100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低速阅读的人不仅读不懂所看的文章也阅读不到更多的东西。

与慢速阅读者相比,快速阅读者比慢速阅读者付出的体力和时间要少很多,慢速阅读者需要紧张、聚精会神的凝视每页达到五百多次,而快速阅读每页只需100余次。

快速阅读还有个不容忽视的优点是,读者能够轻松、愉快、流畅的理解文章的内涵。而慢速阅读者要不断的停顿、开始,这样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很快就会对阅读产生烦躁心理,更不会体会文章的美。

调查发现好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随时记着笔记来减少记忆的遗失,虽然效果差强人意,但也有一部分作用。在快速阅读中我们该如何记录笔记呢?这里就需要我们结合思维导图达到记忆的最佳效果。在快速阅读之后,我们需要绘制一张思维导图用来加深我们的记忆同时也是检验我们快速阅读的效率的。当我们再度回忆时只需拿出快速阅读之后所做的思维导图,由中央图看起,到每条分支、层级的关系,色彩鲜明的映入眼帘,使我们很快的回忆出所读文章的内容梗概。

而今我国中小学学生的阅读量远远达不到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繁重的课业压力、各种培训班,使我们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的少,思维导图和快速阅读的出现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在许久之后,我们只需拿出思维导图笔记所读内容在大脑中立刻重现。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训练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语言文字的使用,二十一世纪要求的是全能性人才,语文是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学科。从写作中我们不仅能看出Z文基础知识扎实程度,更能从写作中看出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写作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思维导图利用人的左右脑协同作用的原理,全面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的思维,而且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提升写作的效率节省大量的时间。

蒙太奇原本是在建筑学上的应用,后来被引进电影的镜头组接中。蒙太奇理论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镜头一个个有逻辑地衔接起来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栩栩如生画面,这样可以使人们看到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

作文的写作要求布局谋篇,而蒙太奇理论将所写的文章的材料进行组织分类,依据电影镜头组接在人的脑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所要表达的情节栩栩如生。电影拍摄文本都是依据剧本,把剧本中的文字转换成一幅幅图画,而我们的写作也同样需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思维导图与蒙太奇理论的结合应用在写作上会使作品逻辑思维更加顺畅,在写作上得心应手。

在用思维导图写作时,首先要选取你所要写的论题的核心内容并用多色的彩笔把核心内容绘制成图片至于纸中央。然后开始选取关键词并按层级的一级一级的绘制在各支干上,在组织各级关系时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发挥联想及想象,把所有可能得情况全部写出来,可能会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等全部关联罗列出来后,可以让学生再拿出一张纸重新绘制主次分明的思维图进行最后的定稿。思维导图绘制出来后我们要应用蒙太奇理论,我们知道蒙太奇理论在电影中是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画面,那么我们将利用思维导图的图片及关键字在大脑中创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画境界。在写作教学中由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技术和蒙太奇理论进行布局谋篇,会使文章生动形象,使论述的论点和论据很好的用镜头衔接起来。在运用思维导图技术和蒙太奇理论进行行文构思时一定要无限地激发思维能力,利用思维导图展开形象思维,使所表达出来的作品更加附有意蕴、内涵。

思维导图是将你内在的复杂的思维相互关系的外在写照,使我们的大脑能够清晰、明确的了解自己,从而达到全面的提高大脑的思维技能,使你在工作学习中提升个人的内在潜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