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11: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传统文化 艺术元素 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34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且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也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文化是设计理念产生的源泉,是确保设计发展的奠定基础。一个设计理念背离了传统文化后,就成了无源之水。但是在设计中也不能简单挪用传统文化,那么设计就缺少了灵魂。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要合理运用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确保平面设计符合设计相关要求。
1 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认识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艺术元素,首先设计人员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能够有效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和概念,在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中提取相关形态和理念,利用现代手法,采取合理方法,从艺术元素中提取造型元素进行设计和重组,保证设计的作品在具备了传统艺术元素后,也具备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次,在平面设计中不仅要合理运用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也要全面分析现代社会和人们生活特点。这时在平面设计中要体现出当今社会简约生活,紧跟时展潮流,将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进行有效创新,简化艺术元素,保留传统文化的神韵。在平面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全面理解传统文化,提炼出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有效结合现代形态,从而彰显出我国的创新活力。
2 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1 我国传统文化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内在融合,设计作品能够全面呈现设计的理念和内容。在现代平面设计领域中,不同的设计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不同时代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元素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依然得到很好的应用。比如在设计故宫标志时,是由中国红和黄色为主调,中国红是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结晶,同时黄色有着突出的主题,个性鲜明、主题突出,时代感和历史感兼具。中国红和黄色为主调,构图新颖,端庄大方,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中国红一直是人民群众所推崇的颜色,经过几千年来岁月沉淀和洗礼,是中国精神的传承,有着浓郁的民族精神。黄色是自古以来皇帝所推崇的颜色,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将我国传统颜色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有效结合,完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
2.2 我国传统绘画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绘画元素主要是线条和墨色。我国传统绘画的线条充分发挥了毛笔、水墨和宣纸的特性,有着丰富的笔墨技法,具有丰富的艺术美感。比如众所周知的阿里巴巴淘宝网,其标志是一个小写的a,由线条组成,将现代设计思想和传统绘画元素有效结合,同时线条的组合,也是一个微笑的侧脸,有着新颖的结构,还采用了中国绘画笔迹。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拓宽了平面设计的创作范围。另外,中国画意境也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中国绘画艺术主要是营造意境,通常是在留白处体现出来。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留白,有利于传统作品形象,加深读者的印象。同时,设计作品也更好地体现出简洁、集中的特点,并将意境很好地概括出来,将设计作品与神韵进行有效结合,提升了设计作品的水平。
2.3 中国书法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书法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大多数的设计作品都是电脑美工字,没有我国传统书法的神韵,显得沉闷,并缺乏内涵。这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最好使用传统书法。书法元素能够增强设计作品丰富性和生动性,具备着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而书法之间所呈现的线条有着抽象美,将各种情感融合在笔划之间,丰富了视觉艺术形象,具备千变万化的形态。在平面设计中有效融合书法元素,增添了设计作品的意境,具备着较高的文化品味与民族特色。比如我国设计2008年奥运会标志时,采用中国红,中间留白则成为一个“京”字,有着行书的行云流水,并且这个“京”字也像一个正在奔跑中的人,有着中国书法的元素,也体现了我国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2.4 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吉祥图案,并且随着几千年岁月的沉淀和传承,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传统吉祥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要求设计者把握吉祥图案的“形”和“意”,并将吉祥图案的“意”的内在本质表达出来,有机结合吉祥图像和平面设计理念。
2.5 民俗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民俗元素,使设计作品能够有效体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俗元素的应用,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在设计作品中,经常会看到龙凤和中国结等应用,有着传统的文化符号,代表了民族文化精神,也提高了设计作品的认知度。
3 总结
在平面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对提高设计作品的社会认知度,增强民族精神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时就需要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中的色彩、绘画、书法、吉祥图案以及民俗等有效融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有效应用,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全面体现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李腾,王倩.试论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J].品牌,2013,38(1):156-158.
[2]郭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看现代设计[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4):113-115.
招贴设计的广泛性与重要性
“招贴”按其字义解释,“招”是指引注意,“贴”是张贴,即“为招引注意而进行张贴”。招贴又名“海报”或“宣传画”,属于户外广告,分布在各街道、影剧院、展览会、商业闹区、车站、码头、公园等公共场所。据我国考古发现,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张印刷招贴是11世纪(我国宋朝)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一张印刷广告物。在平面设计艺术领域里影响面最大、学术性最强、历史最为悠久的设计就要数招贴广告的设计,它是一种简单形象、直接有效的视觉传播形式,也是一种信息交流载体,它往往不通过文字提示,让人们一目了然地识别图形中所传达的含义。德国设计大师皮尔·门德尔认为:“海报不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理解,而是一种美的语言,它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招贴广告设计具有视觉传达设计所具备的多数基本要素,即以图形表现为基础,集中反映出时代的艺术标准和设计师的个人风格。
招贴与其它广告形式相比,具有画面面积大、内容广泛、艺术表现力丰富、远视效果强烈等特点。招贴以独特的方式出现在各种公共场合,以大画面及突出的形象和色彩展现在人们面前,远距离就能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没有一种媒体能像招贴那样,在一张纸上反映着如此丰富的思想内涵,并迅速而有效地传达具有个性化的信息。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招贴设计的构思要新颖,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色彩要强烈鲜明,突出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设计师们将招贴视为沟通思想的媒介,并把情感融入到设计之中,使招贴获得了更为打动人的力量。招贴作为世界各国人士之间交流的媒介,设计上具有独特的手法和情感,招贴不仅吸引了很多观众,增进了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而且招贴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信息,已发展成为一种普及的视觉艺术并进入了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传统图形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设计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幅成功的招贴作品其图形必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招贴设计是设计中的形式之一,在招贴设计中需要用视觉元素来表现你的想法和计划,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群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你所表达的意思。中国传统图形经历了数千年的转变,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应从传统中吸取其精华,作为基础而创新演变。把传统图形中的“形”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首先要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中提取“形”的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最后在糅合到设计之中。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能够将鲜明的时代特征蕴涵于设计的理念与个性之中。
其次,中国传统图形范围广泛,形式多样,资源丰富,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合理创新地运用传统图形,必将使招贴设计向着以创造性与文化性为本体的方向发展。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化招贴,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作品中都体现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思想,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了很多传统文化元素,他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实物,演变成图形符号再通过中国水墨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他曾说:“对传统承传的意义,不在于把传统僵化地保存,而在于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使传统具有新的生命力。”
传统图形在招贴设计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图形是植根于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他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追求和谐、朴素、含蓄的特点,与中国传统人文、自然、哲学观念相呼应,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传统图形的学习与传承对传统图形的创新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设计中基本元素组合成作品,每一个元素都要有传递信息的目的。将传统文化元素用在招贴设计中,必定会使招贴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独特性。
传统图形运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的现实意义及发展前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文化所构成的美的因素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设计源泉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但事实是,年轻的学者大多崇尚西方文化潮流,而普遍对自身的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甚至持藐视的态度。这个现象,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颇为不利的。现在设计师应将中国传统的平面艺术与现代的平面设计文化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对中华艺术精神的继承,更是对中国传统艺术走向世界的一种推广和弘扬。我们应该继承并发展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挖掘与再创造,创造出真正属于我们民族又能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设计作品。
结语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元素;服装设计;应用
中华民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内容丰富,它是由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共同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总体来看,我国的传统服饰款式多样,种类繁多。当前,我国的服饰文化也融入了外来文化元素,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传统文化元素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服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很多设计师创作的重要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传统服饰的特点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渗透在人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同时也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包括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思想精华。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尽善尽美”的思想;道家文化的“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等理论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影响。其中,有些思想已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积淀下来,成为民族文化与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特定符号,由于其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常被人们广泛运用。例如,龙与凤的形象常常相伴出现,以表达“龙凤呈祥”的良好寓意。龙凤的图案常被用在婚礼的服饰、配饰设计中,寓意夫妻和谐、生活美满。寓意美好的图形、图案还有牡丹、麒麟、喜鹊、云朵等。这些图形、图案带有鲜明寓意和民族风格,成为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丰富而精深的,且内容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可以为现代服装设计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中国传统的服饰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分别为上衣下裳式和衣裳连属式。这两种形式主要采用平面直线的裁剪方法,外形上强调纵向感觉,从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常用较长的衣袖、宽大的轮廓、筒状的裙袍来装饰人体。在服装面料方面,我国最早使用的是葛布和麻布。图案的种类丰富多样,有花卉、飞禽走兽、几何纹样,具体与抽象、夸张与写实的手法相互结合。色彩方面,我国传统服装由于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含蓄、简约,主要有黑、白、青、红、黄等颜色。这几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被视为间色。在色彩搭配方面,高艳度、强对比是较为传统的配色方法,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使服装产生浑朴大方、富丽堂皇的感觉。另外,在中国民间人们对于蓝色有着较为明显的偏好,因为蓝色较为素雅,与黄种人的肤色相互匹配,可以产生柔和的色彩对比效果。在技艺方面,多采用平面比例进行裁剪,常是宽衣博袖,具有悬垂飘逸、自然流畅的感觉。在细节的装饰工艺方面,传统服饰多采用镶边滚边、刺绣、嵌、盘等工艺,以体现社会礼仪的要求。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着装观念注重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中国人的穿衣风格始终透露着一种东方式的矜持。通过宽大的服装尽可能地遮盖人体,以达到儒家含蓄、中庸的道德要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于现代服装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元素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服装设计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它既反映了人们一定的审美心理,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服装设计将人的创造力转变为现实中的产品,丰富并发展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服装设计来源于特定的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服装设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服装设计植根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性与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审美思想的结合体。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时,会通过书籍搜集大量的图案资料,并深入生活寻找最为原生态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消化吸收,将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在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设计师将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这个过程要求设计师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艺术鉴赏力,开拓审美视野,在进行创意设计时将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和当今时代的审美价值联系在一起,使二者互通、互融,相得益彰。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传统的服饰元素是现代服装设计的原型,也是最具有原创性的艺术,它为现代设计的创意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
(二)传统文化元素为现代服装设计奠定了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融合了无尽的历史文化精华,保留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基因,符合人们传统的审美文化心理。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基础性地位已经被广大设计者所认可。设计师在不断增强自身艺术涵养、提升知识水平的同时,通过广泛涉猎传统文化的背景知识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精华,并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达到古为今用的效果。
(三)传统文化元素使现代服装设计彰显民族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服装文化与款式对我国服装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服装设计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将会给现代设计增加文化附加值,并增添无穷的魅力。在当前的服装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国内设计师意识到了服装个性与品牌的重要性,盲目模仿国外的设计难以获得长远的发展,应该将本土的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因此,如何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于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和作用不言而喻,其应用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色彩的应用
我国传统色彩体系主要包括黑、白、黄、红、青、绿等,它们是国人的服装、生活用品主要的色彩参考标准。其中,红色是典型的能够代表中国的颜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在服装和灯笼、剪纸、中国结等传统工艺品方面均有着广泛的运用,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中国红”。此外,黄色的使用范围也较为广泛。中国古代帝王的龙袍均使用黄色作为主色,象征着身份的尊贵。另外,黑、白、青、绿色在中国民间的应用也较为普遍。设计师对于色彩的创新是以感受、体验、领悟为前提条件的。设计师应当对色彩有所领悟,有所发现,并有所创造,既要灵活运用传统的色彩,又要与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在对色彩再设计、再创造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当从传统出发并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色彩的表现能力。
(二)传统图案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图案元素,例如龙、凤、牡丹、祥云等。这些图案传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美好希冀,例如追求吉祥、喜庆,追求长寿、富贵,或是传达女子的婉约与美丽。现代服装设计者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经典的图案来表现民族文化特色,并展现出时代精神。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图案,并提炼出特定的文化内涵与精髓,设计师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现代设计作品之中。同时,通过把传统图形、图案等一系列元素进行重组,使其既保留传统图案的特点,又具有现代设计的神韵,能够有效地表达出某种特定的情感与思想。例如在女性的旗袍设计之中,设计师常会运用牡丹、祥云等图案。牡丹代表大气、尊贵,符合女性的审美追求;祥云的图案具有线条美,简约生动。
(三)传统服装款式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我国传统服饰的款式与形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注重礼仪,讲究中庸之道,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主要以宽博为主要特征。服装款式方面尽量遮盖人体的线条,给人以垂直感、连贯性和浑然一体的感觉。例如汉服、唐装,其款式均较为宽松,给人以优雅、含蓄之感。除了在款式方面的设计具有宽大之风格外,更多的是通过运用传统的领、扣、衣襟等局部细节设计来加以突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仍然有对于中国传统服装局部设计的借鉴。较为常见的是将中式服装的立领、盘扣或门襟等因素生动地再现,来展现设计者的艺术追求与艺术风格,让人一眼就能领略中国传统服装的精髓所在。同时,通过结合西方服装体系中以人体为根本的合体裁剪,能够更好地展示东方人优雅、含蓄的特点。
结语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创作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为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灵感。正是因为如此,设计师在创作时应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蕴涵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可的文化基因,是现代服装设计的灵感源泉与文化根基。我们应当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价值,并将其传承与发扬。只有依托传统文化,我国的现代服装设计才会具有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服装设计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吴春晖.在设计中寻找民族性[J].青岛大学高教研究,2002(2).
[2]李丹.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2).
[3]张卓然.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1(8).
[4]亓晓丽.论服饰图案在品牌服装设计中的作用[J].丝绸之路,2011(24).
[5]张鹏飞.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安毓英,杨林.中国民间服饰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儒家文化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表达清楚的,它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留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值得现代人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儒家的思想文化涉及道德、政治、生活和教育的方方面面,它作为一种世俗文化,是一种关于人的文化,特别注重对人的关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其精神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概括。一是人本主义精神。就是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更多地关注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更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道德的修养的自我完善,来实现人生的价值的一种精神状态。二是内圣外王精神。主要是培养人的奉献精神,是宣扬群体价值取向和培养一种救世主的忧患意识,能以天下为己任,以社会贡献大小论英雄的忘我精神。三是积极入世精神。就是通过对外界环境的体验,从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出发,领悟到作为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所在,在生活中更注重追求现实世界的幸福生活。总之,儒家文化理念的精神已经侵入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并依然发挥着它巨大的影响力。
二、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扩展儒家文化理念的意义
如今我国高校教育是开放的,正面临多种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生都难以取舍。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具有丰富的内涵,思想博大精深,在我国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的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我国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文化理念中所表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理念中的特征。在眼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就是通过“绿色、环保、健康”为主题来进行设计的,它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而儒家文化精髓中的礼,是中国文化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最集中的体现,它强调整以体秩序为最高价值取向,体现庄重之美的内涵,但在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中,通过视觉传达呈现出规范的秩序,让观赏者在设计作品中能感受到色彩表现上的朴素和浓艳、大俗与大雅的独特个性,包括在现代展示空间中随处可见的黑白对比和素雅色调都是受儒家文化中的礼的影响而留下的;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仁,也就是对万物有仁爱之美,这是儒家生命价值观,也是儒家文化理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现代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求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自身内心修养的培养,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达到更高的视觉设计艺术境界。以儒家文化理念为依托,立足于民族文化特色,我国教育的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三、儒家文化理念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定位
目前,我国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就是在现代时尚元素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种风格的定位即体现了时代特色,又保留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使其在设计艺术中更能展示强大的生命力。眼下多种风格并存是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发展的必然格局,但也要在多元共存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一定要坚持真善美的原则,将儒家文化思想进行科学的构建,让其在当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中体现出应有的“美”。也就是说从传统儒家思想美学的角度来考虑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定位,即要吸纳儒家思想的美学精神,也要吸纳现代的美学精神,要在设计中协调出整体之美,创造出热烈之美,并将其内在之美传承开来。这也是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教育教学现代化发展形势所趋,渗入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风格,同时在教学创意中,也会呈现出怎样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定位来。因此,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风格定位上,要遵循儒家思想的美学精神,将传统艺术设计元素与国际化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设计风格来。如著名艺术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的作品——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就是取材于传统的凤纹,它巧妙地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当中,寥寥数笔却显得那么简洁有力,却能给人们一种舒适的飞行服务和安全保障的感觉,这也体现了设计作品风格定位的重要性。
四、儒家文化理念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思维的培养
基于儒家文化理念下,人们如何对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思维进行培养,如何开拓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这也是目前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所要面临的问题,同时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扩展儒家文化理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从目前来看,高校教师在展示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意识的传播还不是很积极,在培养学生儒家文化思想意识上还很薄弱,以致于学生在进行展示空间设计时,很难将儒家文化的精髓渗透到设计作品中去,使设计出来的作品很难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看起来缺乏强有力的生命力。因此,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儒家文化美学思想的意识和精髓不断地扩展到设计教学思维的培养中去。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儒家文化的内容形式,去了解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着重挖掘具有继承价值的艺术素材,学会把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元素进行分类和总结,提高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审美意识,在儒家文化思想的指导下能用独特的思维去树立自己的作品设计理念和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去多看优秀设计作品,了解更多的设计风格,并掌握先进的展示空间设计理念和方法。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不断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设计作品,使自己的视眼变得更加开阔,掌握的设计形态更加全面,并能对西方文化进行分解和还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达到东西方文化的有效融合。这样设计出来的展示空间艺术作品才会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风格。例如我国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在他的作品中就经常主张把中国民族艺术和儒家美学思想的精髓跟西方现代设计理念进行结合,使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处处体现儒家文化理念的“美”。因此,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教学实践中要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要将儒家文化中的“传承、融合和创新”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去,引导学生重新解读儒家文化理念,并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并将儒家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展示空间设计理念完美结合起来,通过作品表达出来。也只有在儒家文化理念的影响下,才能培养学生先进的、具有时代气息又不失民族风格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作品来。
五、儒家文化理念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展览会、博览会及商业展销中心如雨后春笋,这也间接地体现出展示空间设计艺术在我国各个相关产业受到关注的程度,其前景是极为广阔的。一个好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作品是展示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通过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融合、多元的格局,给人传递一种美的享受。而这种美正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理念下的美学精神的真实反映。如今,我国高校对展示空间设计专业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展示空间设计作为一门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空间艺术设计专业在内容、时间、规模上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和差异性,即具展览、观赏、文化教育的功效,还起到商务推广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在传统儒家文化理论的指导下,萌发了新的发展趋势,在展示设计艺术教学中要以不同的设计理念体现时展的脉络、特征,并将时代的精神、文化的观念,充分能反映出自然及社会的精神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可以想象得到,在不远的将来,在儒家文化理念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将以一种竞争、融合、多元的格局呈现出来。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作为一种现代视觉语言的传递方式,其特点就是不断寻求创新和求变,只有把主要力量放在多种因素的互动设计上面,使其形成相连的、内存的、互动的关系,最终体现出一种整体的作品展示效果。再说,在全球来看,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展示空间都具有历史延续性,越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对各种文化的需要就越急切。这就要求展示空间设计应该努力去挖掘关于地域、民族以及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新的诠释和传承,这是现在及未来展示设计探索面临的又一大课题,也是展示设计向地域化或者本土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我国现代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教学的探索过程中,也要学习发达国家的长处,立足于儒家文化,将儒家文化思想内涵充分体现在展示空间艺术设计教学上来,用儒家文化理念中的精髓来指导展示空间艺术创作和教学。笔者相信在儒家文化思想下我国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将会打开新的发展局面。
要说《京戏启示录》是李国修一个人的,那铁定是不成立的。但这个戏台却是李国修自己的。这个戏台被他赋予了太多的使命―《京戏启示录》实际上是导演李国修的“半自传戏剧”。这部舞台剧线索之繁多,人物关系之复杂,戏中戏之深广,让人第一时间想到“穿越”这个流行词。这部戏不仅仅借用了“京戏”的概念作为主题,同时也将京剧本身具有的时空穿越流转和人物角色跳脱通过舞台的不断转换嫁接了过来,使全剧的架构更加丰满合理。
第一重戏发生在现代,通过剧团导演“李修国”的嘴,讲台湾“风屏剧团”排演新作《梁家班》的故事;而另一重戏则发生在乱世年代,通过一位做手工戏靴的老先生,说出戏班子“梁家班”由盛而衰,直至分崩离析的故事。当中的两个角色,舞台上都由李国修一人担纲,而在现实中,是李国修和自己父亲的化身。因此,该剧一方面是实现父与子穿越时空的对话,另一方面也是在反思时代背景下戏曲的改革与文化的传承。
不可否认,中国文化的传承,是当下年轻人最不屑反思和珍惜的事情。因此,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就承担了比其文学性更加重要的警醒作用。而真正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是白先勇、李国修这些所谓的“门外汉”。正如白先勇之于青春版《牡丹亭》,李国修在《京戏启示录》中对于京剧表演手法的刻画,在保留传统精神的基础上,更赋予了时代的印记。因此,无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京剧的人,都会对《京戏启示录》中《打渔杀家》的片段记忆犹新。
对于京剧的传承这一主题,李国修的探讨远远超出了京剧的形式,而是更深入的往京剧的传统和改革下手,探讨“京剧要死就死在一桌二椅上”这种说法,通过大时代背景下、台前幕后的戏剧人生,来道出京戏所面对的困境和挑战。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年来,年纪稍长点的台湾文艺工作者都偏爱在作品中突出“集体记忆”的重现。王伟忠说眷村文化,赖声川说乡愁,侯孝贤说“台湾身份”,到了李国修这里,对“集体记忆”的追溯就蔓延到了“”时期的样板戏。政治介入文艺的形式,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时社会大背景的反思。京剧改革到了《智取威虎山》这儿,不仅仅是李国修对历史、对文化传统发出的一声哀鸣,也是对“”时期人们遭遇的人生际遇、生存处境的梳理。
黄嘉千曾经说过,李国修戏剧的最大特点在于“非常有文化、非常有人性、非常生活、真实,不矫情、不做作。每一个角色都必须以真实为出发点,自然就可以活在当下”。在《京戏启示录》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中心被李国修施展至极致。而在现实生活中,李国修也道出了戏和人生的种种关联。无疑,对李国修而言,《京戏启示录》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他曾经在屏风遭遇最低潮的时候,决定用这部戏作为解散剧团的公演剧目―所幸剧团很快翻身。而回头看在《京戏启示录》结束了内地演出后,李国修随即公布了自己得癌的消息,这部戏的意义更显珍贵,也让这位戏班班主的人生大戏更显唏嘘。
西城男孩2012告别巡演
时间:3月2日 20:00
地点:广州 广州体育馆
去年10月,西城男孩(WESTLIFE)在官网上发表声明,宣布在2011圣诞精选集及2012的告别巡演后,将正式解散。消息公布后,许多国内的乐迷也为偶像的告别深感遗憾。今年3月,西城男孩的全球各大城市告别巡演终于来到广州,为乐迷献上辉煌十四载后的完美谢幕。本次演出将引爆势不可挡的西城魅力,为现代欧美男孩组合时代划上完美句点。
陈佩斯经典舞台喜剧《阳台》
时间:2月29日-3月4日 19:30
地点:北京 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自2004年面世以来,陈佩斯的戏剧《阳台》开始了它一波波的演出。这部被誉为“东方版《虎口脱险》”的话剧,被看作是“陈氏喜剧”的扛鼎之作。该剧从包工头老穆为讨债而上演“跳楼秀”开始,引出侯处长贪污工程款以及包二奶的劣行。
港式音乐爱情剧《恋爱轻飘飘》
时间:2月10 - 14日 20:00
【关键词】规划设计;现代园林;继承和创新
引言: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才能够达到超越的状态。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坚持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这一重要的文化原则,这一原则在园林设计行业备受设计师们的关注。从人的心理角度进行分析,文化继承表现为人类浪漫情感的回复和涌动,然而以此为前提,将其与时代相结合并对其进行创新就是理性的延伸。
1、园林规划设计的概念
园林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园林绿地规划,其二是园林绿地设计。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园林绿地规划指的是设想以及安排未来园林绿地的发展方向。它所需要执行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园林绿地发展的投资、规模以及战略目标提出。一般情况下,又可以将园林绿地规划分解成园林规划和发展规划两种类型[1]。园林绿地设计主要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以及用途,按照规划的原则,并根据园林地形,有效利用广场、道路、建筑、山水以及植物等多种园林要素将有内涵、有深度、有生机的园林环境创造出来,或者也可以将园林设计说成是具体规划中某一工程的实施方案,是一种细致且具体的施工计划。园林设计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园林小品设计、园路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地形设计等。
园林规划设计指的是在建设园林绿地之前做出的筹划谋略,是一种能够促使园林美好思想得以实现的创造过程,它不仅会被经济条件影响,同时还会受到艺术法则的指导。园林规划设计所表现出来的最终成果是设计说明书和园林设计图[2]。它所要考虑的不只是生态问题和经济工程设计条件,同时还需要将自然美有效地融入到生态美当中。除此之外,它还需要依靠人文美、文学美、绘画美、建筑美等来增强自身的表现力。
2、园林规划设计的文化背景
人类具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往往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而做出相应的更新与变化。社会的不断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同时还带来了园林规划设计的变革[1]。现代园林设计不仅要做到尊重传统和历史、继承文脉,还一定要做出创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当前人类具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因此,园林设计师一定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渐渐沦失,外来文化不断带来冲击”的现状对中国当代文化进行思索,将适合我国现代园林发展的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之路有效地探索出来。目前全球化的文化依然面临着危机,一方面,在文化多元以及全球概念的影响下,大家开始不加批判的弘扬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因为缺乏必要的地方体验,所以对于不同地区的园林文化背景解读往往只能停留于表面。
3、继承和创新的文化原则内涵
3.1可持续性内涵
促使历史文脉和园林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在规划园林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选择合适的尺度以及适当的规模,通过对项目的历史文脉以及文化传统进行调研,确定规划的要求和内容,对现在和将来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2]。保护和发展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不只是保留一些旧的东西,同时还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物质与精神载体,更加重要的是应该将新生命力注入其中,这是一种进行重新创造的工作,同时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须要做的工作。
3.2地域性内涵
地理文化能够体现一个城市或者是地区的地域性内涵。它指的是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文化。不得不说,这种文化的时空特征在一定上是和景观特征存在着联系的,所以,地域性内涵对于研究中国园林文化来说就有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3.3时代性内涵
形成时代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持续进步。比如,在某个时代中创造出来的园林能够反映当代文化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的思想观念,那么就可以说该园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管是哪种文化都会有其自身的体制背景以及社会基础,当然,园林文化也是一样[3]。因为园林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所以其在内容上会反映出鲜明的时代性。
3.4民族性内涵
园林之所以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在于各个民族所拥有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审美观、哲学基础以及自然条件等都有所不同。中国园林和西方的几何规则式园林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之处,其主要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础,在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融入“天人合一”的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自然式写意山水园。
3.5超越性内涵
在传统文化园林当中,传承是其根本以及源头,其未来走向是超越。在继承传统园林文化方面,首先对其进行充分的理解,在对其进行借鉴的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还应该将现代先进的思想理念融入其中,并且利用现代材料和先进技术促其发展,最终实现超越传统园林文化的目标。
4、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有效应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文化原则
4.1对场所原有的空间组织结构加以保护,对场所的意义加以尊重
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场所的原有空间布局、现状及历史,使环境的原真性得以保持。通过绝对保护或者是塑造相当一部分遗迹,对时空的变迁进行体验,做到有效延续历史文脉[4]。对于园林内的一些古代景点,一定要在规划的过程中对其实施绝对性的保护,即不可以对其进行创新,也不能在其中添加新的景物;然而对于一些遗址,就可以根据文化继承的需要以及园林内的实际地形来实施保护或者是对其实行再塑造。
4.2对旧建筑的再利用加以强调,同时还要强调其与现代环境共生
在主景区内,不仅要将原来一些具有人文标志性的建筑保留下来,还应该合理地在其周边的环境中将一些与其风格一致且意蕴相符的建筑新建起来。通过重新整合场地、组织交通、变化空间以及利用新建筑的烘托,使旧建筑物能够在此空间环境中实现其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从而提高景观环境的认同感。
4.3对园林的历史文化加以强调
对于园林中一些能够展示古代雕刻、书法、绘画、建筑等精湛艺术的著名文物古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对其进行保护,并促使历史、文化、旅游实现统一。
4.4对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品形成重视
园林当中的各种公共艺术品,比如摩崖石刻、浮雕以及雕塑等,这些艺术品都真实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并且能够现代人的那种怀旧情绪有效的激发出来,从而促使空间的艺术品格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5、结语
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因为园林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而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传统的园林文化虽然在信息和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就是因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园林规划设计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不断导入的新思维和新观念,为园林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去重新审视传统园林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慧斌,汪小平.浅析在园林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因素[J].山西建筑,2012(13):348-349.
[2]杨晶晶.融合与继承)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5):59一61
(二)通过校企、社团联合以及市场定位、市场空间与市场运作等措施,将大同地方歌舞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紧扣大同地方歌舞的核心灵魂和艺术特色,分析大同不同区域的歌舞形态特征,而后将其分类整合,与当地人群的接受能力和层次结合,并依据当地民俗风情和历史进程,进行宣传、教学与市场运作,使大同地区的民间舞蹈继续发扬光大。
这次教学改革涉及文学、历史、旅游、音乐、舞蹈、戏曲、表演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改革,最大限度地把大同地方民间歌舞展现给大家,实现可持续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笔者也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对大同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承。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也是近些年的音乐发展中融合借鉴是最多提出的名词,笔者支持这一看法,但是笔者认为,尤其在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中,本土的音乐审美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在技术技巧基础上,保留传统风格性是回归中国本土音乐审美素养应有的必要条件。
在目前高校的音乐基础训练,大多借鉴西方音乐体系的训练方法,包括二胡的基础音感训练视唱练耳都是在钢琴上完成的。声音的张力都过于拘泥于节奏形式,与中国的戏曲,样板戏,说唱艺术的腔体艺术节奏的追求是不同的,这其中每一种艺术种类都包含多种艺术形式,每种艺术形式中又包含着多种艺术技巧。不仅仅只是一个音,一点节奏所能体现的,这是由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内涵长久影响渗透形成的。而中国音乐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对音乐内涵,及演奏者学养的追求。在中国有“一字多义”的说法,中国的文字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音乐也是一样的,中国自古在音乐的表达上多为标题音乐,也就是音乐背景都会有个故事,例如《高山流水》是故事背景是知己伯乐,《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背景是中国封建社会下的爱情等等。二胡作为单旋律乐器,尤为擅长表现人内心思想和情绪,可以将演奏者对于乐曲的内在理解如歌唱一般通过二胡抒发作者和演奏者的内在感情以及音乐思考。目前我们高校的二胡课程设置,以及学生花费在课程上的学习时间和主要精力并不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上,对于乐曲关注更多的还是在速度,技术及谱面要求,内在气质基本没有体现,不再关注内在理解,只求谱面的强弱。丢失了本土音乐审美元素。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是我们应该去追寻的目标。
二胡教学中缺失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总和,是包含各种文化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思想包括了思想、文字、语言、艺术等方方面面。笔者在此文中,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优秀文化思想作为出发点,阐述在当代二胡教学里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甚多,为什么要从儒释道三家说起呢?因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深的就是儒家,释家和道家。儒家也称儒教,是孔子开创的学派,就是以孔孟思想为思想理论,曾长期一直以来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具有主流思想体系的地位。而释家即佛教,创始人是印度的释迎摩尼佛,这是一种外国学派,流传到中国后,使其具有了中国特色,两千多年以来,以关心人心向善,慈悲为怀,在人们心中留下来深刻印象。道家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依据《道德经》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我们中国的本土宗教思想,在中国境内得到广泛流传,影响甚大。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题和精髓。在其影响中国传统审美更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认识了解儒、释、道文化的审美内涵以及审美原则,让我们回归对中国音乐的初心和本真。这三家思想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审美判断。让我们初步了解这些深厚文化底蕴渗透下的中国传统审美,下面让我们逐一阐述。
(一)从儒家思想看二胡教学中的缺失
儒家注重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礼与乐的关系,强调以礼治乐,礼乐治国。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教化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把音乐当作治国兴邦的工具,对音乐更为强调功能性,儒家文化非常注重音乐对人性的塑造,其功能性包括陶冶情操,辅德,益智等方面。孔子把音乐教育当做塑造人格,人性的主要手段。儒家思想认为审美教育对于道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影响,道德教育要依赖与审美教育,也可以说音乐在其中起着调节催化的作用,《论语》中“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充分说明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性。儒家“仁爱”的道德思想依赖于审美教育。孔子之所以注重音乐的重要性,也源于音乐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可以激发生活的激情,和学习动力。孔子的音乐的定义是在“礼”的等级制度为基础,用音乐服务治国兴邦。
在儒家思想中,最为提倡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学说中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和”。“和”的真实意义是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和谐统一,达到《中庸》里中所提到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达到“中和”的境界,以达到天地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各自正常地发挥出其职能,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下,万物得到给养,得到了蓬勃的生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要求我们要因时因事学会变通,这是中庸之道的变与不变。因此对待艺术上面,要坚持原则不变,只变方法。在艺术传承与发展中,注重事物之间的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不能因为创新而丢失传统。
从儒家思想看二胡艺术,也有相通之处,二胡艺术上人们也追求把心灵中最生动,最真挚,最富内涵的思绪化作琴声表现出来。在二胡的艺术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技巧技法,我们更应该展示内在的美和灵气。我国著名艺术家陈逸飞先生曾经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雅俗共赏。在目前的二胡发展中,不难发现,现在的二胡曲都在向金子塔顶推,曲目技巧性强,这让很多二胡爱好者和发烧友们望而却步,而他们只能还是停留在80年代90年代的传统曲目上,这样就产生了断层。中间没有一个起承转合的环节,这样会使其发展两极分化更加的明显。还有更多的音乐爱好者表示出近些年一些二胡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听到某个部分,比如中段或者尾声时就都一样了,这个说法是或许可笑,当笔者做了资料搜集后发现有这种音乐感受的人不在少数,将这些乐曲整合以后发现无一例外进入乐曲中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快板,或是以快板作为尾声结束。笔者理解艺术的中庸之道,就是我们所表现的二胡艺术不能仅仅只在专业范围内发展,追求上层建筑的审美品位,我们也要符合老百姓的的审美口味,不管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演奏家的演绎都应该将两者结合这种中和之美最能深入人心,更加推动二胡的发展。
(二)从道教思想看二胡教学中的缺失
道家文化是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然而与儒家也有相同之处。道家提倡一种非人工的自然之美。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指人,地,天一切遵循道的规律,那么就是遵循自然之法,以自然的状态为准则。道家的基本精神是自然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勉强妄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平淡自然”的审美趣尚,主导着中国古代雅文化的审美价值观。简单来说,道家崇尚的“无为”思想体现在山水画的构图上为“留白”。老子《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应该是对音乐最美好的概括。道教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境界,追求的音乐“大音希声”,具有道的境界,所以道教对音乐的精神层面非常看重,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思想。
在二胡艺术中,大家也追求着“人琴合一”的理想境界。在二胡艺术中也追求把心灵中最生动,最富内涵的感情化作琴声表现出来。但是当下功利性的应试环境之下,浮躁之风盛行,无论是演奏者的演奏还是曲目的创作很多都带有急功近利现象。所谓“无为”思想笔者的理解就是在纯粹的心态下追求音乐的本真,因为没有任何的审美欣赏是带有功利性的,急功近利的演奏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应该以追求美为前提,追求一种理想的境界,而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关键词:小洲村;祠堂;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祠堂,也叫宗祠、宗庙、家庙,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受“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观念的影响,起初只有天子、诸侯等贵族才享有祭祀权。明代嘉靖“大议礼”后,朝廷遂“许民间皆联宗立庙”。此后习惯上,人们将皇宫贵族的祭祀场所称作“家庙”,民间一般称为宗祠或祠堂¹。
1 调查对象背景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端,南临珠江南河道,隔江与番禺相望,东临牌坊河,峙对官洲岛和仑头,西北与土华村相接——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小洲”,已被列为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并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
如今的小洲村,还没有完全被现代化的洪流所淹没,传统的东西仍然得到传承。走在村落里,河涌蜿蜒交错、造型各异的小桥枕溪流之上,庄重的祠堂规整有序,古老的宫庙朴实淡雅,传统的民居参差错落,在绿树婆娑的掩映下,象一幅画有小溪、绿树、灰垣、素瓦等具有岭南水乡特点的水墨画。先辈们为小洲创造了适合人类居住、生活、劳作的理想家园,昔日的瀛洲八景中的“西溪垂钓”、“古渡归帆”和“翰桥夜月”的景色都是与村中的传统建筑有着直接的关系。
小洲村并不大,仅仅行走就能游遍整个小洲村。如今的小洲村尚存有七个大小不等的祠堂,简氏宗祠、东池宗祠、西溪简公祠、瀛山简公祠、泗海公祠、穂侨简公祠、慕南简公祠,由这些宗祠的名字可看出,小洲村上最大的姓氏为简氏。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其中以简氏宗祠为最大,但是可对外开放的也只有简氏宗祠和西溪简公祠,而其他的公祠都是紧闭大门,无法探得里面的情形。简氏宗祠是唯一一座完整修复过的祠堂,而其他祠堂光是从门脸上看大多都已破败不堪,甚至岌岌可危,可见并没有完全将其作为家族祠堂所供奉,偶尔几座还能看出其牌匾位置贴有“喜”字,也算是家族中聚事的主要场地。可见村中居民对于祠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不是很重视,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 祠堂现状分析
2.1简氏宗祠
简区宗祠建于明末清初年间,占地13亩(8671平方米),是小洲村简姓始迁祖的合建祖祠,村民称为“嘉告堂”,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简氏宗祠规模宏大,深三进,共有99个门口,取其于长长久久的意念,当时的建筑精巧、雄伟、壮观。宗祠座北向南,广场四周古树参天,几百年的老龙眼树、老榕树(又称麒麟树)、红棉树等,实为罕见。从前这里是供奉祖先,族人议事和集会的地方。前堂后殿式,廊院式的布局,为岭南风格的古建,梁柱尺寸纤细,无繁复的装饰雕刻,可用端庄秀丽来形容。前面厅堂为三开间,四进深,且加设卷棚式前廊,后大殿为三开间,九架前后廊结构。屋架为木结构,方形石柱,山墙,马头,屋脊上均饰有砖雕,纹样造型处理手法简洁,大气古朴。整个祠堂装修不见一般商贾宅院祠堂的华丽世俗,透出一种闲静儒雅,淡泊宁静的气韵。
简氏宗祠修复于2007年,保护技术方面,通过对建筑地面维修、墙面与门窗维修、柱及柱础修复、梁架及装饰维修、屋面及屋脊维修达到整旧如旧,从外部形象到内部装饰结构上恢复宗祠建筑原有历史风貌的目标。并通过内部陈列改造,使这些宗祠建筑从不同视角综合展示小洲村特有的传统历史文化内涵。
2.2 西溪简公祠
由于西溪简公祠常年失修,没有得到村里的重视,所以对于她的历史也无从考究,仅从现状上看,也还是有一定年份的。
祠堂的广场全部用条形青石板铺就,斑驳的墙体,破朽的木门,暗黄的花岗岩,落魄的祠堂入口就已尽显岁月的痕迹。踏入祠堂,内部的情形更可谓是惨不忍睹,室外铺地已是杂草丛生,祠堂内没有任何摆设,限制物更是随意丢弃在某个角落。虽然在外墙墙体上可以看出修复过的痕迹,可是这种修复手段是直接将青砖粉刷掩盖,没能得到最佳的保存效果。屋顶装饰也都是长满了青苔,已经淹没了当年雄伟俊俏的风采。
2.3 其他祠堂
其他祠堂不如简氏宗祠和西溪简公祠在村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建筑布局上看比较简单,属于小祠堂,祠堂前也没有修建广场,隐藏在民居之间。
由于常年失修,这些祠堂多数已经墙体风化开裂,基础塌陷,木构劈裂腐蚀,自然侵蚀脱落,青草滋生,维护不善,空置荒废等等,甚至私有化,将其空间改造成其他功能使用。
3村宗祠文化保护与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保护措施不够有力
一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不够,村民对历史建筑保护不够重视,对于如何在具体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工作中去切实保护利用好文化资源,更缺乏认识。二是县镇两级至今尚未出台相关的宗祠管理办法,保护力量较为薄弱,缺乏对古宗祠的有效控制和约束,造成了管理无法可依。三是对重点文物类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设计导则指引类规范,难以对普通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起到支持、引导作用。如何在保持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恰当的改善建筑人文环境、以建筑手段提高村民文化质量尚未有突破性进展。
3.2保护经费缺乏
目前的修缮资金多由政府负担,多用来对大型祠堂、风水塔等重要历史建筑的修缮和维护,较少地区的重点祠堂建筑仍延续宗族集资管理维护的传统,小洲村面积不大,原住居民也由于社会的关系逐渐减少,也没有一个主要经济支柱支持村里的发展,而唯一修复好的简氏宗祠也是由多数人募捐而成。保护修缮历史建筑的成本较大,政府出资修缮历史建筑的专项资金有限,县镇相关单位(街道)只能抢救性地对一些重要的建筑进行修缮,对于其它大量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无法顾及。另外产权问题是古宗祠保护的难题,修缮后的建筑其使用范围、方式受到相关文物法律法规的约束,使得历史建筑所有人或使用人受到一定限制,导致目前社会投资保护修缮历史建筑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
3.3 修旧如新,破坏了建筑原貌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农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也从开始经商、外出务工,经济水平大幅提升,传统的青砖老屋落后的设施已不能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于是,村民或搬迁到村外,或拆旧建新,传统建筑再一次面临威胁,由于年月深远,再加上天灾人祸,不少祠堂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有的宗祠在族人的重视下,修旧如新,却成了另一种破坏。与此同时,政府“改造旧城,消灭危房”、“为民办实事、旧貌变新颜”的强大决心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历史古建筑毁于一旦。
4 保护策略
广东省是我国保留文化底蕴较深厚的省份之一,广州更是广东四大古城之一。宗祠这类建筑模式在很长时间里对广东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已失去了当年承载宗族活动的繁忙,但依然是公众活动的场所。在祠堂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如何更完善地加以保护、修缮是延续祠堂文化的重要步骤和手段。
4.1保留与舍弃
城市化的推进,城中村的改造中,祠堂的去留是现今城市进程化的一个新问题。社会进步,技术提高,城市改造也是必然趋势,是否保留传统文化建筑不仅仅是文物部门的职责,也是规划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只有提高对其的认识与重视,双反才能达成共识。中华民族是具有怀旧情怀的民族,但凡有价值的我们都应予以保留。当交通规划或是建设中与祠堂建筑有冲突时,应首要保留祠堂建筑。保留祠堂不是要将其鼓励,可以采用绿化或是周边延展的手段将祠堂丰富化,更好的将文化传统向市民展示。广州市政府近年来不断投入文物保护的资金,使广州市文物保护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广州的西关老城区的一处热闹地段里,有座平面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的“锦伦会馆”,该建筑因为建设公路的需要,在道路无法更改情况下,在附近另找一处能适合它存在的环境空间,在建筑部门的精心规划下,对这座施行不落架而进行整体平移搬迁120米。此次将会馆建筑整体平移搬迁方法,是广东在砖木结构的文物建筑搬迁工程首创,此举为今后的古建筑保护和修缮搬迁手段增添新的经验²。
4.2加大文化宣传力度
传统建筑不被受到重视,往往是因为当地群众的认知能力不高,而文化行政部门也缺乏宣传力度。如何让民众认识到保存好祖先遗留的祠堂建筑的重要性,就应首先由文化行政部门将文物法与修缮的方针、原则向当地群众宣传,做好保护工作,以再现传统宗祠建筑端庄秀丽的风采,使祠堂建筑延续其功能和象征意义,在乡土文化发展和民众生活中继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4.3修缮有价值文物
在文物机构没有对有价值的祠堂建筑进行测绘研究分析之前,当地群众便用自己的方式将其修缮,虽然是“焕然一新”了,实则是对祠堂建筑的另一种破坏。在有条件的前提下,文物保护机构应首要担负其修缮的设计任务,对建筑结构、形式、特点、风格等做好修缮前的科学研究,深入发掘文物建筑的内涵,使祠堂建筑在修缮过程中继续保存原来建筑的风
格、特点、结构、材料和原工艺技术。
4.4改变祠堂空间使用功能
即使祠堂荒废多年后,并没有作为祖先的供奉地,单看其建筑风格,就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与其让祠堂继续荒废,不如将的保存比较完好的祠堂加以修整,改变其空间使用功能,比如,村中现多为老人居住,将祠堂改为老年人活动中心,也算是多了一个休闲唠嗑的好去处;或是改造为茶室或是甜品店,广州素以品茶和甜品著称,这样即为游客提供了休憩纳凉,也可使游客身临其境,更深体会祠堂的文化蕴涵。
6 结束语
古村落中的宗祠建筑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往往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承受各种
各样的荷载甚至破坏,因此在保护开发之前对其各方面的价值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分析,制定
合理的保护利用措施,以保存延续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臧丽娜.论徽州宗祠的遗存情况与民俗文化特征[J].民俗研究,2007(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