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10: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堂教学主要形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首先分析一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一、课堂提问缺少科学性
1.问题笼统单调,不能揭示教材或学习活动中的实质矛盾。提问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创新性,为学生铺设思维通道,加速思维的进展。要了解学生的认识过程,注意防止负面影响。
2.问题不能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高中生虽然较比初中时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对于抽象的概念性问题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健全,提问的设计要选准问题的突破口,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3.问题反映的信息量不合理。“合理”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是可以回答的。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
4.所提问题的指向不明确,模棱两可。例如,“观察这两列数列,你发现了什么特征?”这个问题显得含糊不清:究竟是问其中的每个数列各自的特征呢,还是这两个数列共同的特征?是问每个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个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研究每个数列趋向无穷时的特征,还是考虑两个数列对应项之比当项数趋向无穷时的极限呢?令人无所适从。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
二、课堂提问缺少艺术性
1.提问内容呆板,缺少趣味性。提问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而受到时间、经验等的限制,我们教师很少能设计出精彩的提问,平时教学中也通常拿教材的引例,并不是教材的引例不好,只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一定每一个引例都适合你的学生,况且很多学生在课前都做预习,这些对他们就失去了趣味性.
2.问题过于呆板、机械,缺少艺术性。实验证明,“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收不到好的效果。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像包装精美的商品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一样,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修正。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的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长发挥,使智力能力发挥最大效度,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
三、忽视学生的课堂置疑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提问被认为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只能被动地回答问题,并接受教师的评价,然而这种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提出的要求,生本教育的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置疑,并提倡由学生自主解决,这样才是将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极致,使他们获得更广泛的思考空间,这也是我们数学课堂应该追求的更高境界。 转贴于
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效果呢?
一、教给学生提问方法,提高问题质量
1、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极为重视“提问”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提问的技巧,可用10个词提问: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组合、类推,灵活运用这几种提问的方式,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能较好地提出问题。
2、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怀疑权威,提出不同的见解。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在预习中质疑。即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对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把它或作为自己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或在讨论中提出,作为集体研究的内容。
二是在教师讲课中质疑。不认同的问题,通过师生双向交流解决问题。在练习中对问题设置、解题思路、作答过程,甚至答案进行质疑。
三是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可“抛砖引玉,设疑置问”。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有可能是学生对学习内容不够理解,不知从哪方面提问或从未有过机会,不敢提问,那么,教师就应巧妙地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入,激发学生进行有效参与。
二、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刺激和思维碰撞条件,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力创设问题情境,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利用教材,借助于多媒体,开展活动,联系生活,通过在课堂上再现生活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
三、经历问题情境,深挖学生的问题能力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会提高他们的思维质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深挖学生的问题能力。
1、在学生提问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提炼教学的核心问题,并以此作为探究的主线。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独立自主或合作探索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抓住教材和学生理解中的不确定因素,鼓励学生创造,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护学生的创造权。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主要环节 有效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完善,教师的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一直进行,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为如何对学生进行高效和有效的教学做不断努力,近几年也出现了探索自主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多种有效学习方式,当然,变化的不单单是教学模式,学生也发生变化,当今学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工具获取更多信息。他们的知识面更广,接触的事物也多。当代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强、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的特点,如果当今课堂上教师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随着教学环境及教学的新要求做出改变,就很难在教育当今学生的道路上取得满意效果。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改革,初中历史作为培养初中生爱国主义精神及良好思想品德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所以探索当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初中历史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顺应时代的步伐,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今学生具有个性十足,自主能力和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强等特点,要想对当今学生实施更好的教育,首先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和控制着课堂教学,学生被动地在课桌上一言不发地听着,写着教师让做的笔记,做着老师让做的作业,教师占据完全的主动,可是需要掌握知识的是学生,被动的学习真的有效吗?答案显而易见,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是指挥者和领导者,组织者这个角色更加适应当今学生,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教学主体,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及自主学习探究的环境,在课堂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中所涉及的知识。
二、使用多媒体进行导入,让课堂具有参与性、趣味性
长久以来,教师仅仅将教学导入看做是单纯的教学形式和环节,大多数进行传统的口头导入,但是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导入方法慢慢地让学生失去兴趣。导入是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进行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使学生很快从下课的玩耍中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让师生互动学习。实践证明,多媒体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它能够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以学生更加感兴趣和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大大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使用图片进行导入,形象直观的图片可以帮助老师更加准确地进行导入,让学生通过视觉获取文字及老师口头所不能表达的信息,利用视频进行导入,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更快进入学习状态。视频中不仅包含大量教学信息,而且视频可以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多媒体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以往口头说教的导入模式,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堂学习兴趣,间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进而使得学术注意力集中,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质量
每个成功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都有一套自己的经验和套路,即教学方法。虽然每一种教学方法读能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单纯一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状态,结合当前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结语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让学生成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愿望,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展,探究和发现适合当今学生高效学习的教育模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严保玲,田作海.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思考[J].教书育人,2011(16).
[2]金跃进.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6).
[3]王海英.构建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之我见[J].新课程(教研),2011(8).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 主体性
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些好的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 在高中历史必修1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3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节中,对于“走向联合的欧洲”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制作课件并在课堂上自己讲述,结果学生制作的课件内容不仅包括欧共体还有欧盟,也就是说他们把第2、第3节的内容连在了一起,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在课堂上进行实物展示,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
在高中历史必修2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一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全球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安排了一次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到商场、家庭、商业街等地展开调查活动。如何调查以及调查什么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开展的,事后从生活中的全球化、温岭招商引资的政策、进出口数据、我们的想法等几个方面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让学生边展示边解说,精彩的解说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使学生们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感悟了教学内容,展示了风采获得了自信。
这样的学生活动自然精彩,但并不是每节课都可以这样做。类似这样的探究活动必须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感兴趣的,否则效果不好。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惊喜。
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看懂的,教师就不要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着这样的弊端: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其结果是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只能死记硬背,复制老师讲授的知识,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和考试的机器。看来,学生没有问题恰恰是学习中最大的问题。
所以,课堂上要把提问的权利放给学生,让问题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教师首先要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乐于提问。
例如,在讲解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节时,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革命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即从背景或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等方面。这些都是课本上比较明了的知识,就不需要教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提问,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需要引导学生设问的知识点,如造成革命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等。的影响中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为什么说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说是的开端的根据是什么。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够突出重点难点,更加便于学生掌握。
三、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把思维的时空留给学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更为重要。学生要有一定的时空去寻找未知答案,要有一定的时空去验证自己的奇思妙想,要有一定的时空去进行调查实验,要有一定的时空去展开讨论与争辨,有时还要冷静思考,有时还要交流与总结……因而,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空,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发展的、创新的思维环境,让学生自由地放飞思维,展开想像。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历史知识点,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启迪学生思维,创设历史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讲必修1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2节一节时,“日本的滔天罪行”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我就给学生播放了“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学生看得极为认真,有的学生甚至流下了眼泪。这就是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历史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使知识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手段,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四、创造平等民主学习氛围,从情感上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概念;研究六步法
一、概念界定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课堂教学”是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授课,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授课方式。首先,我们可以列出对“教学”的各种定义。比如,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谈振华,2000)。同样,前苏联教育家巴拉诺夫(1979)等人也认为“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的认识活动(教和学),其目的是掌握一定方面的人类经验”。我国国内的教育学专家大多采用这种定义。比如李秉德(1997)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王策三(2005)更进一步加入了教学活动中“教育”的分量:“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其次,在理解“教学”概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解释“课堂教学”,需要知道这样的事实:即课堂形式本身乃是教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形成的。最早的课堂形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由夸美纽斯提出,而我国直到1862年才使用课堂教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课堂教学”是针对“个别教学”提出的概念。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的班级,按照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学生获得相应发展的活动。用谈振华(2000:2)的话来讲,“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创新能力和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二、类别阐述(层级)
依照对陈桂生教授(2012)提出的对教育过程结构性的理解,课堂教学属于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与广义的教育外延相比,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自我教育并称。另外,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当然,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教育还包括其他活动,比如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班会和团队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等。但是,和课堂教学相比,其他活动属于学校教育的从属活动,课堂教学才是中心活动。
三、属性探讨
属性是对事物性质与关系的抽象描述,可进一步分为对事物本身有重大影响的主要属性和影响略小的次要属性。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性存在,从其诞生起便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其属性也因时因地而具有一定的差异。从第一部分对于课堂教学的概念来看,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属性应该是目的性,从教师来看,任何一次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有计划的目的,具体体现为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时,应随时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组织教学。从学生来看,作为知识、能力、品德的接收者,更要积极地以教学目标为主要接受内容的目的性。其次,其次要属性为交互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主导型课堂),甚至包括教师的学和学生的教(学生参与型课堂),都应该建立在平等的交互活动基础之上。
四、功能分析
功能是事物内部固有的、可以产生有利影响的效能。它是由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相互关联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机制。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课堂教学的功能应该和教学的功能保持一致。首先,教学功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课堂教学产生的最主要的有利影响应该是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传递。现代社会中,人类知识文化的有效传递方式之一便是在课堂上,由掌握知识文化的教师通过有效的方法,将其传递给学生。第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突出发展功能,即“指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及审美感,并使他们获得情感、意志方面的修养,还要发展学生的运动机能和实践能力,即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以及情感、身体机能等各个方面”(谢利民&郑百伟,2003)。最后,课堂教学必须注重教育功能,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
五、特点分析
由于教学时代背景和教学目标和内容等存在巨大差异,课堂教学可能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具体特点。但作为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特点应包括历史性和多样性。历史性指课堂教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内容,而多样性指由于教学各要素的不同组合而产生完全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六、优点缺点分析
课堂教学是教育史上重大的教学方式改革。其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集体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原则组成班级的,因此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也成为可能。但是,正是由于其本质是集体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不能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即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七、总结
课堂教学是什么?也许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面对浩如烟海的教育学文献,笔者只能从个人有限的经验和能力出发,做出粗浅的回答。但课堂教学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对教育本身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作为研究教育的学者,应该更加深入地探讨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想法,做出有价值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高校 课堂教学组织 中国 新西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大学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一般来说,教学组织水平决定着教学过程,也决定着教学现场、教学各环节和教学细节。没有好的组织,很难有好的过程、现场、环节和细节。只有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近期在新西兰的高校课堂教学体验、课堂教学观摩和当地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介绍得一个出结论:认为继承了英联邦教育制度的新西兰与中国大陆高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较大差异。为此,我们选择两国高校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比较。
一、文献研究回顾
前苏联教育学家季亚琴科认为“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是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最紧密地相联系的,而且教学过程只有通过教学组织形式才能得以实现,没有教学组织形式就没有教学过程可言。正是教学组织形式构成这样一种物质骨架或机制,这种骨架或机制的总和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和进程),即全部教学方法。”[1]日本学者佐藤正夫认为“教学组织是指在教师指导之下,如何组织学生,掌握教材的外部组织框架。”[2]我国学者陈桂生教授认为“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由其结构的属性(即各要素特殊的综合性的联系)所决定的。”将教学组织发展视为“教育过程的社会结合”过程,得出“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三类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并总结了教学组织形式由非制度化到制度化、由一元化到多样化的发展历程[3]。20世纪80年代,教育社会学家开始研究教与学的组织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开始关注班级规模与教师教学的关系,从学生入手考察班级规模教学组织对学生成就的影响;从教师角度关注在不同教学组织中的角色定位,更多聚焦于组织资源、时间、材料、技能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尽管也有从东西方教育比较研究,但缺乏针对高校教学组织比较研究指导,在遭遇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时,常常手足无措,并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
二、中新高校课堂教学组织现状比较
(一)班级授课制与分组合作制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绝对主力[4]。一般规模较大,人数多,40人以上居多,尤其是新办地方本科院校。分组合作制将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形成一种合理的组内互助互教的良性机制,新西兰高校课堂教学形式以此为主,一般规模小,30人以下,经常采取5 ~ 6人小组讨论,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
由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众多,大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起主体作用的情况居多,虽然也有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但学生学习普遍比较被动,要么较为拘谨、要么乱哄哄,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真正的学生主体已经失去其主观能动性,很少有教师把重心放在学生如何学习上,往往以讲稿代替教案,以课件代替教案。新西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起主导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但他们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强化动手能力,强调学习的互动。
(三)以知识体系和问题导向为主
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知识容量较大,强调一个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往往从概念入手,强调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新西兰教授知识容量较小,知识比较零散、属于发散型,强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四)以讲授和探究为主要方式
中国大学课堂教学组织虽有问题导向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组织方式,但更多倾向于知识内容、技能的传授,满堂灌形式仍能存在。新西兰大学课堂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思维训练过程,其路径公式是:“面对问题情境产生探究欲望出现探究行为接受反馈信息调整探究行为获得探究成功尝试拓展学习”
三、中新高校课堂教学组织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 开放程度与管理体制的不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融入全球化趋势加大,但由于时间较短,高校更多承担培养本国学生的任务,大多高校国际化程度较低,培养全球视野的人才不是主要任务,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特色的区域性人才成为首要任务。由于历史原因,“天地国师”、“师道尊严”思想比较盛行,这种传统思想影响到高校教学组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权威感不容置疑[5];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受到同学的质疑或挑战,就感觉很没有面子、心中会产生不愉悦的情绪。而新西兰的现有教育体制在高校课堂教学组织中学生可以通过项目研究、分组讨论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这明显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众所周知,相对于大班教学小班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学经费投入,这包括教学场地、教师、教学设备等等。有着近14亿人口的中国教育虽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已占GDP的4%,但由于目前我国人均GDP仅为6700美元,与发达的新西兰相比人均教育经费额投入差距还是十分巨大的,笔者认为这是中新教学组织形式差异的根本原因。
(三)东西方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思维方式属于整体、具象思维,主要从整体结构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上体现侧重于传授知识结构体系完整性,整体划一,强调结果统一,并且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新西兰人属于西方人思维方式,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强,他们关注具体问题和细节,崇尚自由,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也注重考虑照顾学生的这些特点。
四、完善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组织的路径
(一)由班级授课制为主体逐步过渡到班级授课制与分组合作制并重
班级授课制最大的弊端就是难以因材施教。如何破解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禁锢,在班级授课制中注入差异和个性化变量已是我国教学组织工作面临的紧迫课题。分组合作制与整班授课制兼容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方向。分组合作制是通过有计划地向各小组分配学习任务,小组内成员运用相互协作、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一直延续大规模招生的情况下,班级授课制应有机结合全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种形式。因此,教师应根据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努力使多种课题教学组织形式高度结合,做到优势互补,进而推进课堂教学优质化发展。
(二)由教师为主体向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并重
一直以来,班级授课制大都是采用“满堂灌”的讲授方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知识的绝对拥有者,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习惯了以往的单一讲授,现实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恰恰忽略了课堂上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一直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科学的教学论断是:学生是课堂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的主体[6];只有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构成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获得优良的课堂教学效果并实现教学目标。
(三)由重目标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培养个性化教育意识
注重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组织课堂教学的重心没有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上,如课堂上师生互动只满足于一问一答的烘托场面,学生未能实质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替换学生厌倦的活动,应该精讲多练,尽可能多地留下时间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7]。
新西兰与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相当,但由于新西兰参考英联邦的教育体制,两者在高校课堂教学组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尽管中国高校现在的课堂教学已不是单纯的大班讲授形式,其中融合了分组教学和个别指导,教学中教师借助于多媒体、网络、学生的力量,也可以关注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总体上学生的特点是知识量丰富、知识结构体系完整,模仿能力强,趋同性多。而新西兰高校学生特点是个性较为鲜明、善于思考和发现、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较强。究其原因有三:社会开放开发程度不一、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东西方思维方式有差异。中国高校课堂教学组织若能把中国优良传统发挥出来,并借鉴新西兰成功做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实现路径,就可能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联]季亚琴科.季亚琴科论教学组织形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4(2):25- 31.
[2] [日]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84
[3] 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5.
[4] 夏葳.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困境及其出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9):93- 94.
[5] 鲍洪猛,胡立国,遇洪涛.课堂教学的组织设计与管理艺术探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2):139- 141.
[关键字] 外语教学; 外语学习;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常欣(1975—),女,甘肃成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加工心理机制的脑功能研究。E-mail:changxin@shn
。
一、引 言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依托互联网技术所衍生的网络教学则是信息时代教育领域的新兴产物。伴随国内外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的热潮,网络教学同样出现在外语教育与外语学习领域,给外语教学工作者和学习者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及其体验。与此相适应,各类网络教学形式,诸如外语学习网站、外语网络课堂、在线外语学习工具等相继出现。从不同步的E-mail交流到同步的语音交流,从不可视的文字聊天到可视的视频聊天,从小范围的在线外语学习俱乐部乃至世界性的外语交流论坛,外语网络教学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与变革,在技术、种类、数量、质量和广度上都有了突破性的飞跃。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外语网络教学肇始,大批外语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们就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地将网络技术运用到外语教学中这一问题。Atkinson发现在阅读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很有效果,[1]Gonzalez则利用E-mail交流来帮助提高课内外的外语学习,[2]Hsu证实在线阅读俱乐部(On-line reading club, OLRC)可以有效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英语读写能力,[3]而Sotillo开发的计算机媒传交流(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目前在外语教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4]而今,网络教学,特别是网络课堂教学在外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同步训练和综合提高中越来越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形成了一些稳定的教学模式,例如计算机媒传交流模式和学习管理系统模式。与之相对,虽然国内外语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通过引鉴国外先进的外语网络教学技术,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外语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其发展形式明显具有自发性、不规范性等特点,这就导致网络教学在外语教学上的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质疑。同时,由于对各类繁杂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资源缺乏系统分类,并且各个教学模式的操作性不明确,进而导致教学者在选择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时表现出很大程度的盲目性和无针对性。
针对目前外语网络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一些学者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外语学习网站评价标准、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行为效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即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盛行的几种外语网络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进行分类总结,旨在通过探讨它们的基本特点,厘清教学模式的评估程序与标准,进而帮助外语教学者根据教学目的指出针对性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外语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趋向,以期能为外语网络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外语网络课堂教学的概念及其特点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网络课堂教学既不同于远程教育形式,也不是学校信息技术课,它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完成学校课程的教学活动。外语网络课堂教学则是指将网络课堂技术应用到外语教学过程中,从而帮助人们提高外语水平的诸多教学形式。因此,外语网络课堂教学并不是指人们用外语来教授网络信息技术的课程,也不是单纯的多媒体技术在外语课堂上的应用或者人们所熟悉的远程教学活动,而是指外语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的教学动机下,运用一定的网络技术,按照一定的原则使学习者参与到一定的网络环境中,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
外语网络课堂教学将网络技术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学生通过同步或者不同步的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的交流来综合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网络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主要包括自主性和交互性的特点。[5]将网络课堂教学应用到外语教学中,不仅有着网络课堂教学的一般特点,同时还有着外语教学一些独有的特性。具体地,外语网络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特点:
1. 交流形式的多样性
比起传统教学模式,网络课堂教学的交流形式要丰富得多,不仅可以通过E-mail、留言系统等进行不同步的信息交流,也可以通过在线文字或者在线语音聊天工具进行同步交流,甚至结合视频工具进行面度面的互动。网络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交流形式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为不同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应用提供了硬件条件,同时使外语网络课堂教学在交流形式的选择上较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2. 交流工具的先进性
传统教学的交流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通过面对面的口头交流,较少地借助特殊的交流工具进行互动。而网络课堂教学利用高科技的软硬件设施,结合先进的网络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过程中交流工具的先进性。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课堂教学的交流工具也不断地进行着革新和改进,同时网络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刺激着网络交流工具的改进和发展。两者的相互作用有效地保证了网络教学中交流工具的先进性。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间的交流和互动,应该成为课堂教学形式的主要内容。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学怎样做好师生的互动,在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名体育老师应该关注的课题。
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事业发展的走向。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学怎样做好师生的互动,在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名体育老师应该关注的课题。
一、中专体育教学的特点
中专学生学习生活有别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高中学生,他们以学习专业技术为主要目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不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将来从事一些需要体力的技术工作,所以有个健康的体魄对于中专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凝聚学生,提高团体活动能力,增强体魄,培养生存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拥有健全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目前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1]
二、中专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含义
互动的概念应用在中专体育课堂中,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语言、神态、形体姿势等,为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通过这些形式实现教学设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师生在互动的愉悦气氛中,感受竞技体育的乐趣,使枯燥的体育运动变得更有生机和情趣,更加丰富多彩。在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活动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方法达到终身体育和终身受益的最终目的,实现“教是为了最终的不需要教”。教师在课前预先设计好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的情境中和学生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
三、中专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形式
1.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间的交流和互动,应该成为课堂教学形式的主要内容。师生互动通过课堂问答、示范纠错、个别指导、评价与反馈等过程实现。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动作、评价等方式,和学生达到交流的目的,这种互动非常清楚地显现出师生双方的情感倾向。[3]
2.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
学生个体间的互动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另一种互动形式。具体体现在学生之间为了一次竞赛或一个体育动作的演练,或者示范表演,相互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此种互动方式常见于课堂讲解示范、课堂交流讨论、课堂练习等过程。
四、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特征
1.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特征
体育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这一特点决定了体育课堂的师生互动具有双边性,所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主体都是师生,这两者间的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行为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互动的体育教学形式,能够融洽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乐趣。愉快、民主的教学气氛,是优质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2.非语言行为较多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也就是肢体语言,较之其他课程要多很多。通常所说的肢体语言指的是手势、姿态、动作、表情、眼神等,这些非语言行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手势语言、距离语言等,成为了师生互动的主要非语言行为。
五、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建议
1.科学评价,优化互动
建立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评价机制,确立科学的互动评价观。教师要对师生互动后的效果及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分析整理。
2.民主平等,改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
课堂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方法,可以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民主教学的原则,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熊 光.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9(3).
教学过程的颠倒及形式的转换致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反转课堂教学的实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化、探究性学习并且使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形式,变课堂为师生交流互动、探究学习的场所。相比于被动式的传统课堂教学,反转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新特点:
1.1教学形式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来完成的,而知识的内化则是要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完成作业并进行实际操作或实践来实现的。反转课堂颠倒了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内化”的形式,使得课堂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进行实践并解决问题的场所,而知识学习则在课下。即反转教学变传统教学下的“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形式为“课前学习+课堂探究”形式。
1.2角色的转换
1.2.1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反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反转课堂教学中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师仍然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但却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教师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只是知识学习的中介,在学生的交流互动与学习中,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1.2.2学生角色的转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去学习知识,教师对学生的授课与指导基本是“一体化”的模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往往被忽略。而在反转课堂教学形势下,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学生在课后可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自定步调学习,在课堂的学习与交流中要有学生的参与性。在反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1.3课堂内容及时间的重新分配
在传统课堂中,课堂时间主要为教师讲解内容,而在反转课堂教学中课堂主要为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问题探究,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减少,学生则拥有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在这种形式下,原有课堂讲授的内容被转移到课下,从而更合理地分配了时间。
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反转教学的作用
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人教版把教材分为了活动性课文和阐述性课文两部分,模糊了教材中作业、课文和图像的界限,注重教学内容的简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反转教学有利于课程与教材的互补,从而有效地促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第一,反转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我们的地理课程融入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去发现并学习。我们身边存在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要将生活与地理课堂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开阔我们的视野。第二,反转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提高。反转教学所采用的是“课前学习+课堂探究”形式,课堂成为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探究问题的场所。课堂上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相应的地理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前的学习中必须学习课本内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中也要求学生必须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反转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新媒体的运用使枯燥难懂的地理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课堂上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个性得到展现,这使学生对地理课堂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