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10: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学技术的影响,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痕迹检验技术;刑事科学技术;刑事侦查
2012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正,其第五十条明确规定了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不得自证其罪,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法口供取得的比例。然而,刑事痕检技术对证据的取得、犯罪的构成以及犯罪责任的追究至关重要,它既能为侦查提供线索,也能为审判提供依据,越发被重视、被依赖起来。
一、痕迹检验技术的理论基础
我国在办案中利用痕迹检验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秦简》中就有关于现场勘查利用手印、足迹的记载。而在国外19世纪中叶,就有许多欧洲的科学家开始研究痕迹物证的利用。目前,我国对痕迹检验技术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在现实公安刑侦工作中也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痕迹检验技术的涵义痕迹是指事物运动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印迹。一般来说,痕迹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造痕客体、承痕客体和作用力。痕迹检验技术是指,以查明案件真实情况和为处理案件提供证据为目的,利用犯罪活动所引起的物质变化的形态反映进行同一认定,以确定痕迹物证与犯罪事实关系的一项专门技术工作。[1]
(二)痕迹检验技术的分类痕迹检验技术分为手印检验技术、足迹检验技术、工具痕迹检验技术、枪弹痕迹检验技术、整体分离痕迹检验技术、牙齿痕迹检验技术、车辆痕迹检验技术以及开锁破锁痕迹检验技术等。其中,手印检验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犯罪现场提取手印,并从此发现、分析、鉴定与案件有关手印物证的技术。足迹检验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犯罪现场提取人体运动中赤足及其所穿的鞋、袜与地面等承痕体接触所形成的痕迹。工具检验技术是指侦查现场过程中所发现的工具在机械力作用下使承受客体在与其相接触的部分发生变形或断裂形成的立体反映形象的技术。该三项技术在刑事犯罪侦查的过程中被广泛利用。
二、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侦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为侦查提供线索痕迹的提取及鉴定有助于确定案件或事件的性质,有助于确定作案的时间、作案人数以及手段,有助于判明作案人的个人特点以及造痕体的具体范围。例如,某市高新园区发生一起抢劫出租车司机杀人案件。在勘查现场时发现作案人有反侦查技能,作案后用衣物将车内可能遗留痕迹的地方擦拭了一遍。表面上看似乎未留下作案痕迹。但是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没有为干扰所迷惑,坚定信念,细心勘查,最后在车内不为人特别注意的倒车镜背后提取了3枚指纹。在侦查人员抓获犯罪嫌疑人后,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立即采其指纹与现场提取之指纹比对,直接认定了作案人,侦破了此案。该案通过痕迹检验,经与指纹库对比,准确快速的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李某。技术人员认真负责,全面的勘查现场,不留死角。
(二)为审判提供证据痕迹检验可作为确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重要证据材料。[2]在某市城乡结合部一间平房内发生一起盗窃案件,报案人称被盗10万元现金,案情重大,侦技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城乡结合部居民区多数没有监控覆盖,而且人员复杂,包括本地居民及大量的外来暂住人员,这些都增加了案件侦破的难度。技术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现场房门为铁质挂锁,锁鼻被撬,门口遗留撬棍一把。技术人员没有草率进入室内进行勘查,而是在该房门上也发现分散的撬痕,他们绕行至该房间北侧窗口,在窗外的锅台上发现一枚足尖指向室内的鞋印。技术人员大胆研判,该现场为伪造过的现场,结合其被盗的10万元现金为刚刚取回的拆迁款,于是将犯嫌嫌疑人范围缩小至知晓现金的人,最后通过鞋印的比对,确定犯罪嫌疑人为这家女孩新交往的男友。该案借助工具痕迹及鞋印痕迹检验技术,最终通过对鞋印的同一认定,准确快速的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本案技术人员没有盲目的勘查现场,而是通过排除伪造痕迹,准确确定作案进出口,发现并提取犯罪嫌疑人遗留的痕迹,通过鞋印的认定快速破案。痕迹的分析检验在现场勘查中作用是十分关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明确痕迹检验重要作用的同时,应该防止与克服“技术万能”、“以技代侦”、“关门办案”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使痕迹检验工作在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发展。
三、刑事技术痕检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网络普及范围的扩大,公安机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破案压力。刑事犯罪点多、线长、面广似乎成为亘久不变的话题。加之案多人少矛盾十分突出、专业素养良莠不齐,痕迹检验技术作为破案的敲门砖,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以某市公安局相关工作为例。
(一)刑事案件现场分级分类勘查落实不到位基层技术人员工作量大。以某市公安局为例,公安机关从事刑事技术工作的机构主要包括市局刑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以下简称市局大队)、分局刑侦大队刑事技术中队(以下简称分局中队),市局大队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制作痕迹检验鉴定报告书及指导分局中队技术工作,遇有重特大刑事案件支援分局中队进行现场勘查工作。分局中队承担辖区的所有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以及简单的痕迹检验。
(二)现场勘查人员责任心不强,疲于应付现场勘查现场工作变成了跑现场,没有对所有案件现场痕迹进行细致的检验分析。两级技术人员从事现有的刑事技术工作力量还比较薄弱,分局中队在2016年全年共勘查1431起案件现场,现场勘查人员5人,平均每人勘查286.2起。这样的工作量,导致对某些现场痕迹疏于细致检验分析。实际工作中往往仅注重了中心现场的勘查,忽略了犯罪嫌疑人的来去路线。
(三)侦查部门不重视小案,对于刑事痕检技术知之甚少或过于依赖。110指挥中心接到警情后,报到所管辖派出所,派出所认为是刑事案件后报给对应责任区刑侦中队,责任区刑侦中队认为有现场可勘的再报给技术中队。给对于一些案件,侦查员往往电话告知技术人员案发地点及报案电话后,就等待技术人员前往勘查现场反馈,没有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走访,对于案情没有了解,技术人员到达现场后缺乏目的性的勘查,做不到“短、平、快”,走了弯路,提取了一些价值不大的物证,而又忽略了一些关键物证,浪费了时间及资源。在实际中,由于前期接警人员的不重视,在报告案发地点时南辕北辙,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也容易引起报案人投诉。
(四)送检及检验流程不规范现实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送检时往往只带了鉴定委托书及物证,没有做好物证的登记及检验鉴定部门的回执。导致日后领取物证时,或不好查找,或互相推诿。检验鉴定流程也没有规范化,物证在实验室流转时没有填写物证流转单,导致物证的每一步变化没有受控,对于日后法庭上检验鉴定的合法性存在质疑。
(五)从事刑事痕检技术工作人员待遇低,业务素质还有上升空间目前从事技术人员以警校毕业的正式干警为主,警务辅助人员主要负责文字录入工作。技术工作单调、枯燥,相应技术职称与待遇脱节,没有技术补助,技术人员没有归属感,属于公安队伍里的小众群体。在痕检工作时,提取痕迹物证不恰当,导致物证的损耗。例如在提取指纹时,对于减层指纹进行刷显,是不恰当的。在比对、做同一认定时,不仅对检材要求高,对于样本的要求同样重要,在捺印样本手印时,如果做不到完整、清晰,也会对同一认定产生影响,实际工作中就出现过因为指纹库中样本的质量较低导致嫌疑人指纹没有进入候选列表的情况。
四、痕迹检验技术证据价值缺失的客观原因
我国公安机关在痕迹检验技术的应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痕检技术的证据价值,总结起来归因如下。
(一)刑侦体制制约当前,我国的刑事科学技术在刑侦工作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自从我国倡导大刑侦格局以来,国内许多省、市的刑事科学技术隶属于刑侦系统,并未单列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刑侦技术的独立价值,使得痕迹检验技术非常容易受到其他办案环节的影响,造成了客观证据的不对等性。当然,刑事技术人员在现有的公安刑侦体制中专业性较强属于小众群体,晋升渠道相对较窄,缺乏一定的升职空间。同时实行的职称制度没有与工资待遇等进行完美的对接,保障不到位。尽管这样,职称的升级对科研程度的要求依然很高,对于基层从事刑事科学技术的人员来说,他们接触更多的是刑事案件的现场,没有更多精力深入的做科研,无法激励干警充分发挥工作技能。
(二)经费保障不充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先进的设备层出不穷,因经费保障不充分,基层刑事科学技术民警的装备上较为落后,在现场勘验设备的配备上较为陈旧,没有跟上现有装备更新换代的发展形势,甚至某些警用设备的额定参数与民用设备还有一段差距。
(三)痕迹检验技术标准仍需进一步完善痕迹检验技术标准是指导侦查人员开展刑事科学技术痕迹检验工作的指南,虽然我国制定了规范痕迹检验工作的相关操作标准,但是这些技术标准距离刑事侦查工作的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技术装备参数设置不合理、技术装备使用路径设置不完善等等,还不能满足痕检高技术高标准的需求。
(四)痕迹检验技术利用率低首先,痕迹检验技术与DNA技术相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有时并不具有直接证明的指向作用,往往得不到技术人员的重视与认可。其次,痕迹检验技术分析鉴定难度比较大,很多部位难以确定、形态复杂、工具多种多样,而且在刑事科学技术培训方面相对缺乏,因此导致痕迹检验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不到位。最后,在痕迹检验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提取痕迹原物或者进行模型制作,但实际中,两者都比较难办到,一般当事人对于原物提取法并没有认同感,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又相对比较麻烦,而且精确度也不高。[3]
(五)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事刑事科学技术工作需要高素质人才经过大量实践的积累,但是刑事科学技术岗位往往单调乏味,任务重、人员又较少,导致刑事技术岗位留不住人才,人才也不想留在此岗位。目前,公安部门刑事科学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团队协作能力较弱,勇于担责意识较差,接到警情时未必吃透案情,在具体案件的现场勘查中并不能一次性妥善处理好犯罪遗留下来的痕迹,甚至有时遗漏了较为关键的痕迹证据,从而导致案件久侦不破,不能正常进入诉讼程序。
五、对痕迹检验技术发展的反思
(一)刑事科学技术体制破冰公安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刑事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按照公安部、省厅的明确部署,尽快抓紧落实刑事科学技术独立于刑侦大队的改革措施,确保各项办案经费到位,确保技术人员勘查现场的仪器设备跟得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只有体制破冰,刑事科学技术才能更加灵活的发展,为执法办案提供强大的生命线。
(二)完善痕迹检验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是法的本质特征。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完善痕迹检验技术的法律法规尤为重要。要想不断提高痕迹检验技术,就要对技术人员在痕迹检验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检验行为、采集行为给予准确、科学的规定与定位,要统一《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现场勘查检查规则》、《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等相关法律的章程。[4]
(三)规范痕迹检验工作流程首先,痕迹检验技术人员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当刑事案件发生后,刑事科学技术人员应该先对现场进行保护,然后对现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涉案物品逐一进行检验勘查;其次,仔细研究,还原犯罪分子的作案过程、作案轨迹,并按照发现的犯罪轨迹进行重点排查,决不能遗漏任何一种痕迹物证。比如留在犯罪现场的毛发、足迹、指纹等;再次,获取相关检验数据之后要立即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确保仔细认真,防止出错,从而提高办案效率,尽快锁定犯罪嫌疑人,保证案件的侦破;最后,对检验数据进行汇总后上报。做到必勘、必采、必录、必比。在第一时间把检验结果上报给相关部门,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通过痕检实验室内工作的资质认定,确保各项活动均处于受控状态,减少和预防管理体系和管理活动缺陷。
(四)提升痕迹检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要引进高水平人才。公安机关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完善的人才引进计划,引进高技术、高素质的痕迹检验工作人才,提高痕迹检验的准确度;第二,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可采取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工作水平和专业技能;第三,努力提高技术人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不断学讲话精神,不断增强技术人员的法律意识,要求技术人员不仅技术过硬,而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保持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坏思想的侵蚀,确保痕迹检验工作符合法律规定。
(五)落实公安体制改革,技术民警分类管理鉴于刑事痕检技术工作有别于其他公安工作的特殊属性,具备一定的科学属性,应该制定并落实公安体制改革中技术民警有别于其他警种的分类管理办法。[5]当前,有较高素养的痕迹检验技术人员较为缺乏,加之工作量大、复杂,在编在岗的技术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为此,落实职称与职级并进的制度,提高痕检技术人员待遇,给予技术人员补贴,或实行绩效考核,让干实际工作的人得到奖励,留住痕检技术人才亟待保障,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技术民警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案件快速侦破。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德育;道德教育;道德观念
今天,科技的发展不断满足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需要。它既带来了空前的物质繁荣又产生一种盲目的乐观主义的假象,让人们以为科学技术能够创造一切所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主体活动的日益复杂,科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对人类自身的伤害也更加严重,迫使人们不得不去重新认识科技进步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即科技的道德价值问题。
一、科技与德育的内在关系
对于二者的关系,历来存在着五种观点:第一,科技与德育是一致的。科技和德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两个地位持衡、水平对应的名词。第二,科技与德育是对立的。科技只给人带来灾难,因此,它越发达,德育就越堕落,二者是互相对立的关系。第三,科技与德育毫不相干。它们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与作用,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研究领域。第四,科学决定论。培根认为在科技面前,道德软弱无力,只能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随科技的止步而止步,而且科技很轻松的就可以清楚道德的痕迹。第五,道德决定论。道德决定科技的发展,认识到道德对科技的能动作用,却忽视了科技的客观发展对道德的反作用,没有辨证地认识到两者的关系。
认为科技与道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科学的求真与道德的求善反映了人类不同的需求,二者在实现过程中会产生冲突;另一方面,科学的求真与道德的求善,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科技进步有助于道德水准的提升;道德的进步有助于科技的前进。
二、科技发展对德育的影响
(一)科技发展对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1.转变德育观念。首先,科技发展引起教学观念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其次,促使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很多人觉得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就一定被社会认可,因此知识就逐渐成为人评价自己和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念。
2.德育方法更加现代化。首先,对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提出挑战。随着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德育过程中确立,这种教学方法已变得不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其次,德育方法的内容得以丰富。随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德育的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范围不断增加等等,都会导致新德育方法的产生。
3.德育工作者有更多机会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有机会掌握新科技知识。科学文化素质是德育工作者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最基本素质。其次,可以塑造开拓创新的能力和高超的教育技能。一个没有良好教学艺术和组织能力的德育工作者无法胜任工作。第三,德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会更加健全。德育工作者想要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和参与激烈竞争,其基本保证就是健全的心理素质。
4.德育实践内容得以丰富。道德实践的手段更加多样化。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受教育者除了可以进行社会调查这种实践活动外,还可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取想要的资料,以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二)科技发展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指出:“科技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但是,科技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德育工作不断面临挑战:
1.追求理想过于功利化与世俗化。科技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不仅造成教育目标的功利化――按照某个标准或模式培养知识技术型人才,而且使世俗化“物质比精神更重要”的实用主义看法颇有一定市场。很多人∈乔嵴治重技术,看重知识技能而忽视道德品质,只关注自身利益。
2.意识形态渗透趋势恶化。科技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不断开放化,而其实质就是文化的开放。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激烈碰撞,这一方面可以使社会呈现勃勃生机的景象,另一方面却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如何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剔除腐朽落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成为德育工作亟需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科技竞争引发民族自卑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压倒性优势,压力下国民容易产生民族自卑感。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全国各族人民树立起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时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
4.人际关系疏远冷淡。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德育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的变成了人与机器,于是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逐渐减少,而人与机器的接触不断频繁,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缺失关爱。感情联系淡薄。
(三)科技进步下德育面临挑战的原因
1.传统道德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道德规范还是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改善他们的所思所想,进一步带动人们的精神价值和观念提升,加强道德的约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这不仅是社会一切社会道德范畴的轴心,还是一切美德的总称和社会善恶评价的标准。
2.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相对滞后。历史中很多道德的变革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比如:以前人们认为人体神圣不能被解剖,否则就是污辱上帝、亵渎神灵,是极不道德的。但是现在的科学发展突破了这种传统的观念,进一步打破了这种局限性并为后期的发展做了一定的研究,使得生命不再是神秘的,人们也能为生命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科学技术与德育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科技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这一背景下,德育工作要积极吸取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消除负面因素,并进一步提高其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主要从以下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
(一)加大科技道德教育力度
当前要着重加强三方面的教育:一是生态道德。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社会观指导大学生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养成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习惯。二是生命道德。为了让大学生敢于正视和处理人口过剩的社会问题,必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生育观,提倡赡养老人,培养学会关心和珍爱生命的道德观念。三是网络道德。网络社会,关系异常复杂,为防止信息时代不道德行为的不断发生,必须教育大学生树立全新的网络道德。
(二)建立新的科技伦理观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地球村”时代。但是,由于科技发展的不规范性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很多矛盾甚至战争。因此,只有拓宽原有的科技伦理概念,重视科技伦理观的培养,弘扬科技的正面效应,同时遏制其负面影响,才能走出民族主义的局限,树立全球一体的意识、发展全人类的目标。
(三)加强对科技应用的有效监管
现代信息的应用已经触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并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科技手段对信息技术应用进行有效的监管。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利用网络技术的同时,应注重网络道德的教育,使信息技术等科技在德育中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四)大力弘扬和培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本质是正确的价值观,其核心内容是“学会关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当今社会的人们都会接触、使用现代科技,所以,我们必须将科技的发展和使用同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结合起来,做好德育工作。弘扬和培育人文精神的同时,我们还须树立更高境界的信念、理想和责任感,以仁爱之心对待人类、自然和社会。
(五)逐步让网络成为德育新平台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德育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我们要遵循思想性、开放性原则来解决网络信息内容多元性和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一元性的冲突,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和开拓网络阵地,如巧用手机资源服务德育教育、善用网络聊天工具学习铺垫,以开明开放的态度,开展网上交流和讨论,把存在偏误的思想道德观引导到正确轨道等等。
参考文献
[1] 章建华.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道德的关系章建华[J].江西: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3).
[2] .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 丁林.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M].教育探索,2003(2).
1.新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更新的速度在逐渐地加快
就上个世纪而言,人类在发现电能,再到对电能的有效应用,这中间经历了二百八十二年;发现电磁波可以用来传递声音画面,到对电磁波进行通信事项的各种应用,这中间经历了二十六年。随着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下的新产品更新速度非常快,新的产业体系频繁的出现,在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信息技术是新科学技术最为集中的体现,体现出了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项指数的增加是信息技术对于新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飞快,在计算技术这一领域中,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技术对于各行各业中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有力证明,同时也是新科学技术发展的体现。第二,光纤技术的发展。光纤技术从最初单根光纤的信息数据传递速度为每秒钟2M比特的数值,到如今增长到单根光纤对于信息数据传递速度为每秒钟1000G比特,增长的数值翻了很多倍,对于光纤制造中投入的资金成本也由最初的运用降低了很多倍。光纤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信息技术的更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光纤技术在应用于通信设备中时,不断更新的光纤技术提高了通信设备传递信息数据的效率与质量,光纤技术中传递信息数据速度的不断加快,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体现,同时也展现出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第三,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从开始变发展,到当代的发展历程中,一直都随着摩尔定律呈现快速的增长的趋势,在对相关单位面积中的信息数据储存量逐年的增大,对于数据信息的存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微电子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资金成本保持不变的状态。
2.新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学科与技术领域之间相互的融合
新科学技术在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单个的科学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中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需求,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学科、各种技术领域之间进行有效的融合,这也在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新的科学技术研究的领域,例如: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方面,对于新科学技术中的学科内总类,较之前了翻了数倍。不同的学科玉技术领域之间相互的融合,是新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就目前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各种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与相互之间的作用、转化的速度逐渐加快,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新科学技术体制,在这个新科学技术体制中,基本科学内容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向应用研究及开发这一方面转变着。
3.新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社会、人文科学与新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
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体现出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之间存在的内部关系。实践中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新科学技术的历史进程中,新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很好地控制了新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种种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或者客观原因中的干扰,都可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引起巨大的波动,当人类在面对社会中的经济、环境发展中,一个极小的、不确定的因素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自主的对相关因素以及客观存在的干扰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与干预非常的重要。同时,这也需要对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之间进行紧密的结合,在各种出现的问题中,都具有这综合性质这一特点,例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一系列方面,既涉及了经济问题,也涉及了科技问题以及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过程中,自然科学的技术能力已经满足不了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求,必须将各种技术、各门学科以及社会、人文科学中的内容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研究。所以,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操作人员、自然学科研究人员与社会、人文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非常的重要,将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于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新科学技术革命对大学英语教育的影响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英语这一种语言,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工具,它还是各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有力的武器。就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尤其是英语这一门学科课程的教学,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标准与要求越来越高。英语这一种语言是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主要的沟通语言,随着外资企业在我国国内的发展与投资,国内企业在与外资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易过程中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而且随着企业合作规模的扩大化,对于英语人才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与标准更高。然而,就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与教学的结果不成正比,很多大学院校的毕业生在英语学习这一方面,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无法在实际交流中对英语进行有效的使用。所以,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提供,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1.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学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发展极为失衡。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导致教育事业中教学质量、水平等一系列方面出现严重的失衡。不同大学中,不同班级的大学生对于英语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期望也有不同,尤其是高等院校在扩大招生这一环节上,招收的学生中,有很多在英语这门课程中的基础非常的差,虽然高等院校在英语这一门学科课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非常大,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大学生在大学英语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所学习的英语课程知识还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中,对于英语这一种语言的时间标准与要求。在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式、观念以及教学内容上还是偏向于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导,忽视对于学生在英语这门课程中英语能力的培养。如今在社会发展中,对于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与标准越来越高,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于毕业生英语的听说能力的重视已经超过了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毕业生在英语这门课程中对英语听说能力进行有效加强。在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中,高等院校中英语师资队伍还不够全面,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投入力度还有待加大。
英语教师的福利待遇差,缺乏自己提升的空间与机会,高等院校对于英语教师相关的规定不够人性化,对英语课程中的教材资料、设备设施投入资金较少,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高等院校中师资队伍的不健全,英语教师在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热情不够高涨,对自身的职责没有一个积极自主的态度,大部分高等院校中的英语教师将自身的精力投放到其他事项中去,在其他的事项中寻找发展的机会,由于自身的经济情况差,英语教师经常需要身兼多职,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英语教师在英语这一课程中的研究进程,极大地影响了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老套,无法满足新时代中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要求。
2.新科学技术革命给大学英语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大学英语教育是高等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课程,新科技技术革命给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带来了网络教学这一种模式,还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教学方式、观念以及师生关系等一系列方面的改变,英语教师与学生在新科学技术革命这一趋势下,对自己的位置进行了重新的定位,适应新的英语课程教学环境。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化改革,不仅仅只是为英语教师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提供了空间,还为英语教师在对英语这一门课程进行教学科研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网络教学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英语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对现代英语课程教学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让其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1)促进英语教师教育的现代化与信息化进程。在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英语课程教学,改变了以往单一、老套的教育方式、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方式,使英语课程中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中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英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地点与时间局限这一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对英语进行学习,可以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选取适当的英语材料,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
2)新科学技术革命给学生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网络教学这一环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对于英语这一门课程的学习积极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英语的改革,给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巨大的发展空间,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学生在应对教育改革这一环境下教学方式、环境、观念的变化时,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
三、结语
关键词:科学技术 市场营销 发展
一、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日常生活的经济交往中,营销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也同样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并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给人们的经济活动带来了许多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市场营销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之间不仅存在着紧密联系,还存在相互作用并对经济活动甚至社会活动产生转变。
二、科学技术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在营销的过程中,营销者和消费者是这个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主体,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这两个主体也构成影响。那么,下面从营销者和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从营销者的角度
从营销者的角度分析,首先要了解市场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4P营销理论。4P是营销学名词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的60年代提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4大营销组合策略即为4P。4P中的每个要素都受科学技术的影响,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产品(product)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本身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的因素,提高了产品自身的功能。不论是产品还是服务,本身功能的提高对于销售产品、满足消费者方面都降低了阻力。
2.价格(price)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价格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从理论上讲,商品的价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生产技术得到改进。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率逐步提高,这样就节约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格也就随之降低。这对于营销者而言,价格的降低也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一个强有力的优势。营销者认识并加以正确发挥这一优势,最直接的益处就是竞争力的加强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获取利润。
3.渠道(place)
销售渠道是指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的具体通道或路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用户。中间环节包括各种批发商、零售商、商品服务机构,如经纪人、商、交易商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营销者也已是到科技对营销渠道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时下比较流行的网购,就是买家通过互联网寻找自己心仪的商品,与卖家联系,通过网上支付来完成交易。并通过物流来运输商品。
4.促销(promotion)
科学技术对促销有多方面的影响,比如促销方式、手段、成本等方面。还包括产品的宣传、广告、产品成本的降低等等。
(二)消费者角度
从消费者的角度讲,需要涉及到4C理论。4C是当代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比较侧重于需求和服务的理论。包括顾客(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4个因素。
1.顾客(customer)
顾客是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主题,在营销中对其活动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在这个因素中,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产品和服务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从质量、功能和性价比各个方面都与往日不同。人们的消费欲望也急剧膨胀,这也促使企业采取更高新的科技手段开发、研制新的产品和服务。
2.成本(cost)
科技的发展对成本的降低是显而易见的,在4P的价格中有所体现,故这里不再重复。
3.便利(convenience)
科技的发展给消费者带来的便利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论是从消费模式的多样化,还是产品、服务的质量和形式都有多方面体现。比如信息技术、网络的发展等。
三、科技发展给营销带来的弊端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给营销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弊端。
(一)产品更新速度过快,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二)科技发展迅速,给企业和营销人员带来知识冲击;
(三)消费者对产品、服务不了解,进入消费误区;
(四)运用高科技欺诈、造假的不良行为屡见不鲜。
四、解决对策
(一)生产者要有良好的预见性,对产品进行合理评估;
(二)对营销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及时充电;
(三)企业和营销人员对消费者进行必要的指导,在产品宣传的过程中给予易懂的产品信息,避免误导消费者,造成纠纷;
(四)加强法律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士舫,董自励.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美]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什么是微课
微课主要运用了构建主义,通过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对带有清晰结构的内容进行学习。顾名思义,微课的学习内容较为简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ipad)已经成为了教学与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以其简短精悍、生动简洁的特点,已经开始快速蔓延,成为了一种新型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微课主要是对一个知识点内容进行课件设计,并利用多媒体进行大约5分钟的视频、音频播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微课也被称“微课例”或者“课例片段”。应用微课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微课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因而逐渐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课作为一种新形势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微课依托信息化技术,融入新时代元素,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还是对教师教学层面都会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
微课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微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学习效果会明显不同。由于微课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往往采用的都是视频和音频相结合的形式,而且训练形式具有多样化,通常都是以视频、微教案、微课件及微练习的方式来展开课堂教学,而且会设置相应的情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
微课生动形象,能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和知识较为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由于微课具有多种功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一些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化展示。例如:在学习到九年级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影像对圆的相关知识进行展示,通过形象化的图像,学生可以对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清晰化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
通过资源整合,微课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微课教学方式更为灵活,学生具有较大自,而且难度适中,内容详略得当,数学知识点更容易被掌握。这种授课方式,能够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学生能够按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微课也是对常规教学的补充与延续,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创新性。
微课对教师的积极影响
转变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微课授课模式的引入,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尤其是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为了更好地设计出高质量的微课,需要跟上时展的步伐,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操作更多的软件,真正成为教学课堂的创造者和设计者。由于微课内容简单,主题鲜明,因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简明扼要,科学规划授课流程,无形当中提升了教师的讲解与总结能力,提高了专业素养。
开拓视野,增强课堂实效性 为了使微课内容更充实,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查阅多种资料,从而使微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达更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加强了知识储备,在多种具有典型性教学案例及情境化教学中,挖掘出更多的“隐性知识”,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利于实效课堂的生成。
制作方便,有利于推广与使用 数学微课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总体上制作较为方便,利于应用。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微课具有众多优势,如打破了封闭化教学模式、知识点更容易被搜索、易于传播、具有较高实用性等。微课的内容,不仅仅是局限于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可以是一些经典题型、解题技巧、数学典故及数学原理考证等多方面内容。从整体上来看,微课无论是在设计层面,还是操作层面上,都较为简便,易于实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微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中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在新时期的数学教学中,要对微课有足够重视,同时需要加强对微课的设计与应用,使其发挥出更大功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宗朝.数学微课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J].神州,2014(12):9.
[2]魏林.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14-15.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哲学;观念;影响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71-01
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提升,整个社会中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关于哲学的难题,但相较而言,哲学比科技落后了太多。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而其使用缺乏限制与监管,从而导致了被滥用,带来了许多风险。所以,研究出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思想建设的全新需求,让哲学跟上科技的步伐,对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较好地实行“科教兴国”的国策有着重大意义。
一、科学和哲学的互相影响
我国社会的进步过程就是科技的发展过程。在整个前进的过程中,人们依赖聪明的头脑解决了众多难题,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关卡,科技在我们的社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和哲学两者之间最初的相互联系出现在当代科技的萌芽期。科技是推动社会前进最为关键的要素,但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主要功能就是规避那些漫无目的的、难以理解的的方法去探究科技。科技的快速进步同样能够为哲学的探究打下极为夯实的基石,二者是相互促进的。随着科技手段在多个行业的广泛使用,我们以哲学所特有的对比论证的思考模式为指导,打造出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模式,在此基础之上为老式相机创造生产出了智能控制系统。对那些具有科技性质的方式就是大家一定要认真弄清楚两者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关联,这一种科技手段是不是被大家所熟知,在全社会中广泛使用,不应该限制于原因与结果的关联。普遍来说大家所知道的科技手段的方式就是利用整合使用的知识,将理论作为没有限制经验世界的网络,使用具有科技性的独有的言语使得自己的叙述变得完整,使得自己的讲述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真理。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一)道德哲学就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开始的地方,人们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对有关道德的哲学进行了探究。但最初的道德哲学仅仅是为了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家对于道德哲学的探究愈加深刻,并逐渐拓展到关注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联上。因此,人们在当代科学技术的文化状况之下,要把维持住人们的不断进步作为最终的目的,将协调人类关系的道德哲学变为大自然中行为规则的总称。科学哲学对道德的支持,就是其对于和哲学有关的问题的看法。名为波普尔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就是规则的核心,否则其不能称之为一种学问。哲学是和科学最贴近的科目,寻求真理是持续不间断的,与此同时还应随时保持警醒。伴着科技的进步,大家的生活方法与区域出现的变化。大家都在找寻全球文化价值观念的综合,当代科技手段的进步对大家的设定了全新的道德规范,某些全新的和高科技有关的技术还在出现。当代伦理学也是以伦理学为基石,对时机出现的难题而说出处理的全新的理念。对科学哲学最重要的是明确核心理论,普尔所提的理论认为爱因斯坦与牛顿均从事与科学有关的行业,它的理论主要是述说,所提出的是方法论而不是认识论,是对人们传达与记录讯息的属性的区别。某些人所提出的论点能被接受,主要是由于这都是构建在一定程度所具的可错性的基石之上的,阐明了人们目前所了解的东西,已可以改变大自然。
(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予人类全新的想法。没有科学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许多社会体制的构建是科学进步的关键。首先就要提升对于科技的立法,维持科技的进步,用强硬的方式束缚大家的行动,用独特的手段鼓励并约束自己。法律是不是利于实行,决定于道德心的趋势,在当今社会,法律有着根本性含义,增强科学的立法很重要,大家要使用法律的方式来确保科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
(三)辩证的来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姓李名耳,生于公元前571年,楚国苦县(现在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官。[1]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源头之一,对整个中国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老子的思想虽然有政治的集权主义,宗教的神秘主义……却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因此道家在中国科学史上非常重要。”[2]即使在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老子的科技思想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老子科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乱不息、本文由收集整理战乱不止的历史大变革时期。同时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能不说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第一,在经济方面,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的进步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冶金、农业和各种手工业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在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道家学派,具有学者和工匠两种知识传统,使得他们有条件对当时的手工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科技思想。
二老子科技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老子的科学思想
1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人和自然是有机的整体,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应效法天地之道,按天地本来的状态生存。只有尊重自然,认识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做事,才是明智的行为。老子的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和谐思想显得尤为可贵,为人类如何对待自然界提供了一种借鉴的思路。而老子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在当今的科学发展也是有着深刻意义的。
2适度原则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其一定的度,量变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因此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把握在正确的范围内,掌握适度原则。《老子》第四十四章说:“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知道满足者不会有耻辱,知道适可而止者不会导致失败,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老子》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也是提醒人们爱惜资源,物尽其用。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适时而止,才不至困危,而对可再生资源,一定要做到使其再生,这样才可以长久。老子的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大自然进行无止境的索取,终导致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老子提出的“知足”、“适度”的思想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相当程度的现实意义。
(二)老子的技术思想
老子的技术思想是紧密围绕社会历史的考察和政治理论的阐述形成的。《老子》第五十七章曰:“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人间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恶的事情就会连连发生。技术用于制造兵器,带来的后果更是严重。老子在在肯定技术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手段同时也十分透彻地指出了技术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及矛盾。
1无为的方法论
无为,作为老子提出的一种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应该如何面对自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自觉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凭借自身的喜好而随意行事,更不可胡作妄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如果说“自然”是老子追求的道和天地人发展的最佳状态,那么“无为”则是人们在对待万物时,通过悟道而实现这种自然状态的不二法则。老子的“无为”其实仍是一种有为,但这种有为绝不是强行作为,肆意妄为,而是在作为时,摸清事物自身的内在本性,顺应事物生灭的变化规律,扶助事物自然发展。
道家反对科学技术的“有为”,倡导“无为”,对“道”即客观规律尊崇。在“有为”与“无为”的辨证之中,老子指出了“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为无为而无不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就很容易看出,他本人还是希望通过“无为”而最后有所“为”的。而这种“为”要以“无为”为前提,也就是人的行动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会实现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对“人与自然和谐”意识起到了无形的推动。
2和谐的自然观
“老子认为,天地自然界的万物都是道之所‘生’,所生之物都是按照自然的秩序运动变化的。”李约瑟曾说过“老子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是,人要遵循自然法则而善待万物,生养万物,尊重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3]应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等,这就是对老子的和谐思想的继承创新。我们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就是要切实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要维护生态的稳定与和谐,以保证自
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老子的自然观是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宝库重要的理论源头,他认为人类应当平等地尊重所有生物,反对强行干预和破坏自然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同一致。这种科学技术观,有助于人们树立生态消费观;有利于我们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助于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人类只有认识到大自然的丰富内涵,尊重大自然的价值,与大自然融通为一,才能在情感和理智上接近它,培养一种忘我精神,从而有效地限制人类对大自然的盲目进攻及其导致的生态危机。”[4]
三老子科技思想的当代启示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加速了自然资源的耗竭。现代技术的发展给人们造成一种误解,以为人类无所不能,以为拥有高新技术就可以为所欲为,结果造成道德沦丧、环境恶化、战乱不断等一系列世界性问题。我们显然应从老子的科学技术思想中获得启发和借鉴。
人类要科学地认识世界,科学地改造世界,科学地认识人类自身,不破坏大自然的大法则,不挑战大自然的大法则的权威,遵循自然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我们应该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使用科技的同时要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不过分地掠夺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践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坚持适度的原则。这才是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
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指出:“在诸伟大传统中,据我看来,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声明获得了新的威胁性的意义,如果我们把天地都看作包括第二自然界在内的自然界,并把“万物”看作包括人本身在内的话。”[5]坚持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的。反省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局面,一个十分明显的原因就是人们不能够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面对诸如此类种种问题,老子科学技术思想显得尤为可贵,为人类如何对待自然界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
1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环境与资源的基础支撑。因此,越是要发展科技,我们就越应该意识到资源的重要。我们应该依靠科技的力量研发更为合理的资源利用循环系统,做到最大程度上的杜绝浪费。不但要提高某一个环节的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要多次重复地在不同领域利用该资源。真正地使资源做到物尽其用,提高使用价值,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关键词];近代科学;进化论;科学体制
中图分类号:G322.9;K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18-01
前言
在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一直是专家学者们不可跨越的研究对象,也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专家学者对产生的原因以及时期创办的各种企业和失败的原因都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做了详细的研究。但是,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对进行研究的著述还比较少,因此,本文正是着眼于这个角度,从兴办的各种企业,以及在当时中国相关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理念以及时期中国科学体制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梳理。
一、时期兴办的企业
经过两次的残酷洗礼,中国的社会和经济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也使得当时的清朝政府意识到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这在当时的清朝政府内部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论,但是清朝政府将战争失败的原因仅仅归结于西方国家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换句话就是洋人有着坚船利炮。这就使得清朝政府内一些开明的官员和有识之士意识到,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挽救当时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当时以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为代表的清朝官员在清王朝的支持下,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向西方国家学习。但是,这些代表学习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在民用科技方面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使得民营经济和企业长期得不到发展。洋务派官员开始培养人才,组织大量的人力资源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进行翻译和引进。除此之外,还设立新式学堂,培养大量新式人才,向西方国家派出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一)军事企业的创办。在经历两次的惨痛教训之后,大清朝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坚船利炮的威力,先进的武器可以攻城破敌无坚不摧。因此,洋务派官员主张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购买先进的军事设备和强制弹药,聘请西方优秀的军事顾问和人才创立自己的军事企业,制造大量的先进枪支弹药,企图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持清朝的进一步统治。
(二)先进化工技术的引进。洋务派在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的过程中,意识到化学工业技术的重要性,随着西方先进化学制造工艺和技术的不断传入中国,洋务派开始创办相应的化学用品企业,生产基本的化工产品。例如,上海制造总局首先创办了生产硫酸的工厂。除此之外,在上海创办了生产火柴的工厂,并且能够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三)冶金技术的引进。中国近现代冶金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也是由开始引进并发展壮大的,我国最早的炼钢厂就是由洋务派建立的,当时中国最大的炼钢厂也是由洋务派从国外引进的,当时企业的技术人员也是从国外聘请来的,由此可见,中国冶金技术的发展和壮大与洋务派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中国近现代先进思想的引进和发展
科学技术思想是决定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科学家是进行科学思想研究活动的主要主体,科学技术思想是科学家经过长期实践发展得出的结论,是探索自然与社会的具有指导性的思想理念。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侧重于技术层面,而忽视了科学思想方面的研究与发展,这就造成了近代中国始终处于模仿阶段,而不能进行第一手的创新。虽然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入中国,例如进化论和机械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和思想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寻求变法图强提供了强大了思想依据。例如,当时影响最为巨大的进化论思想提出渐变的思想理念,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向前发展的过程,这就极大了颠覆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对于上帝的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就是其中的代表,达尔文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中生物发展的必然律,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是生物演化的基本途径,
三、下近代中国科学体制的发展
有学者提出,社会体制是人类在生存生活发展过程中,由于在共同的目标下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生活的活动的过程。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一个社会科学研究体制化建立的标志是科学研究机构的出现。而时期的一系列科学活动是近现代中国科学体制化发展的初始阶段,例如,科学家和相关科学研究机构的出现都是科学体制的重要标志。在时期,中国科技方面巨大发展都为中国科学体制的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洋务派建立的近代新式学堂为培养新式科学人才提供了基础,科学思想的传播、普及科学的期刊和杂志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但是洋务派在促进中国近代科学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方面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结语
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洋务派不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科学思想,从蒸汽船到新式炼钢厂的建立,再到火车和电灯,从微积分到达尔文进化论都是通过洋务派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洋务派传播先进科学技术思想不仅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也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变革提供了思想源泉和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 梅雪.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D].渤海大学,2013.
[2] 汤菊平.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06.
[3] 张睿.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状态及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